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2024-05-02

社区走访居民制度(精选14篇)

篇1: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为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为居民群众提供服务,努力做到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做群众的贴心人,实现社情民意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有效对接,使工作任务得到落实,特制定如下居民走访制度:

一、根据社区管辖的户数或楼院数,将社区居民划分成片,通过分片包楼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入户走访居民。

二、入户走访人员必须主动热情,任劳任怨,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及时记录入户走访情况;建立居民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重大事件早上报,矛盾问题早解决。

三、社区对走访中收集的舆情认真研究分析,归纳梳理问题,帮助解决困难,并将解决情况及时反馈给居民。

四、入户走访主要内容为及时了解和收集居民需求和困难,排查调处人民内容矛盾,征求对社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五、对于居民的需求、困难和意见等重要事项应及时提交给社区,由社居委协调相关部门给予解决或答复。

六、入户走访中要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工作,为全面构建和谐社区,确保各项任务的落实。

篇2: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为了进一步发挥永兴路社区居委会桥梁纽带作用,为这社区抓好全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使社区居委会尽可能地贴近居民,努力做到“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实现社情民意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有效对接.更加有利于社区做好各项工作,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现制定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一、走访形式

走访联系居民采取入户走访和电话访谈两种方式。入户走访的对象主要是辖区困难弱势群体,一年内走访的居民户数不少于居民总户数的20%。对辖区住户,年内入户走访或电话访谈不少于两次。对有 特殊需求的居民,应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走访。

二、走访方法

1.社区工作人员在走访居民的过程中,要认真听取居民的意见建议及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做好记录。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对访谈收集的意见、建议、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梳理。居民对社区居委会自身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社区居委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其他属于我街、区职权范围内的民生类问题,社区居委会整理汇总后报所在街道办事处,同有关部门办理。不属于本社区、区职权范围的意见或建议,由街道办事处向有关部门反映,并向居民作好解释工作。社区居委会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将受理、办结或转交办理的情况反馈居民。街道办事处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尽力协调解决问题,并及时向社区居委会或居民反馈有关情况。

2.根据社区管辖的户数或楼院数居民划分成片,通过分片包楼的形式。明确每名社区居委会成员定期走访了解居民情况和服务需求。3.以“社区民意日志”为载体,及时记录入户走访情况,建立居民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做到社情民意早知道,重大问题早报告,矛盾问题早解决。

4.社区专职工作者对走访中收集的信息要认真研究分析,归纳梳理问题,帮助解决困难,并将解决的情况反馈给居民。

5.对于居民需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社区居委会要及时协调解决。重要事项要及时提交给居委会主任,由居委会主任协调有关部门解决或答复。

6.社区居委会要按照工作要求做好宣传和思想发动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职责分工

1.社居委主任负责组织、协调、落实、汇总,上报等工作,对电话、接访和走访情况进行记录,对收集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将问题转至相关部门,督促并落实。

2.社居委书记、主任、副主任每年走访或电话访谈责任区居民户数不少于总数的5%;书记负责对社区走访和电话访谈的情况进行督查。

篇3: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包括现况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现况调查对象的纳入标准为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患者或其陪同家属,且“零差率”政策实施前后均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过卫生服务;选择市卫生局相关负责领导、社区卫生服务站行政人员和内外科医生等10位知情人物进行深入访谈。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苏州市抽取10所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被调查单位,随机选取前来就诊的患者共1078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情况、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社区患者用药行为的变化;问卷答题的形式包括单选、多选。运用非概率抽样方法从不同的卫生部门中选取对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情况比较了解的知情人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实际执行情况、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患者对基本药物制度的态度等。

根据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通过专家组的多次论证后,完善调查问卷具体形式和内容,问卷信度为0.78。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对问卷调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1.3 统计学方法

用EpiData3.0双人录入数据并复核,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收入、不同医保类型与买药地点间的差别用χ2检验分析。满意率的计算公式:

undefined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78份,有效回收率为98%。调查人口中男性为547人(占50.7%),女性为531人(占49.3%),平均年龄为46.7岁。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调查对象买药时关注药品特性分析

在1078名调查对象中,有494人首先最关注的是药品疗效,占45.8%;其次是关注药品的副作用,占18.6%;而有12.2%的调查对象在买药时最关注药品价格。见表2。

2.3 调查对象用药行为分析

2.3.1 调查对象对基本药物制度的知晓和认知情况

调查对象中有824人(76.4%)听说过基本药物的有关情况;有36.1%的调查对象主要通过社区医生介绍了解,其次是通过电视或网络了解。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后,患者对药物价格变化的认识情况如表3所示,67.3%的患者认为药物价格有所下降。

2.3.2 调查对象买药地点偏好分析

在“患者能否在社区卫生机构买到所需要的药品”分析中,结果表明63.8%的调查对象认为社区不能完全满足用药需求,30.6%的患者反映部分药物需要去大医院或药店购得。

“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调查对象买药地点的变化如表4所示。有53.4%的调查对象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买药频率增加,而去二级以上大医院频率减少;19.1%的调查对象在制度实施前后买药地点没太大变化,总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买药;12.0%的调查对象去二级以上大医院买药频率增加。

2.3.3 调查对象更换使用基本药物情况

“药品零差率”政策实施后,调查对象更换使用基本药物的人数有600人,占55.7%,未更换使用基本药物的有478人,占44.3%。在对未更换使用基本药物的原因分析中表明;有32.4%的患者是因为担心药品质量无保障,有31.6%的患者是因为所需药品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其他方面的原因有报销手续麻烦、所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配备所需要的基本药物等。见表5。

2.4 调查对象购买药物方便性分析

在1078位调查对象中,有779人认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买药比较方便,占72.3%;有210人认为在药店买药比较方便,占19.5%。其中,对不同收入水平与不同买药地点进行χ2检验(P=1.131),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医保类型与不同买药地点间的χ2检验(P=0.000),结果有统计学差异。见表6。

2.5 调查对象对基本药物制度满意度分析

在基本药物制度总的满意度分析结果中,有298人很满意,占27.6%;有210人基本满意,占19.5%;有79人不满意,占7.3%。根据满意率计算公式得出,调查对象对基本药物制度总的满意率为91.6%。

2.6 访谈结果

受访者反映基本药物制度自实施以来确实起到了一定效果。如药品价格下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门诊量有所增加,部分重症患者转移到大医院使得基层医院医务人员工作量减轻。虽然基本药物目录早已确定,但是发配到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药品种类却经常变动,导致部分患者因为买不到合意的药品而不得不辗转到大医院,取药十分麻烦;同时加大了医生开处方的难度,由于医生用药范围狭窄,开药选择性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医生的救治水平。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患者,不但不使用廉价药,反而青睐于进口药,致使某些药品无人问津而堆积在药房。另一方面,有些药品中标后,厂商因为价格太低无法生产而毁约,导致药品供应中断、药房药品缺失,而针对此种情况的应急机制却不尽如人意。

3 讨 论

新医改后,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各地陆续分批实施,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为使老百姓真正受益,基本药物制度仍需完善。

在选购药品时,有45.8%的调查对象最关注的是药品疗效,而最关注药品价格的人数比例仅是12.2%,这与刘温文、郭蕊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3],且未更换使用基本药物的原因中有32.4%的患者是因为担心药品质量。这表明患者在选购药品时,价格不是首选因素。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患者的医药负担,促使合理用药。但是药物价格不能盲目的降低,尤其是相关部门在招标基本药物时更不能单纯的以最低价作为唯一标准,而是要兼顾药物的疗效和质量,这样老百姓才能买到“质价相当”的药品。

从购买药物方便性而言,有72.3%的调查对象选择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并且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后,有53.4%的患者去社区买药的频率增加,说明药物价格的降低起到了吸引患者到社区就诊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促进了“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良性局面的形成,与此同时也减轻了大医院的就诊压力。

随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及参保率的提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患者基本上是参保患者。不同医保身份的患者与去不同场所买药之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这应该与是否是医疗定点机构、不同险种医疗费用和基本药物报销比例有关。在医疗保险制度下,对基本药物和非基本药品的补偿比例应该有所区别。相当部分的基本药物费用,可以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资金中得到补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全额支付(补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部分支付。患者共付的目的是减少“道德损害”,但分担比例不应超过20%~30%,同时可考虑逐步提高医疗保险对基本药物费用的给付比例[4]。

有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67.3%的患者感受到了药物价格的下降。但是认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满足其用药需求的患者不在少数,占到了63.8%。访谈时社区医生也提到,部分患者为此不得不辗转到大医院或药店买药。受基本药物定价和招标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难以配齐全部品种,制约了患者的用药选择[5]。因此,基本药物目录需要及时调整。但是社区基本药物并非越多越好,也要掌握一个“度”,既要尽量满足基本需要,又要考虑政府补偿的可承受能力[6]。

参考文献

[1]王淑玲,李斌.探析消费者用药行为提高药店销售成功率[J].中国执业药师杂志,2009,1:38-39.

[2]刘利群.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可获得性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9,33-35.

[3]刘温文,郭蕊,刘妤等.北京市“药品零差率政策”对社区居民用药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10,22:2433-2437.

[4]胡善联,张崖冰,叶露.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研究[J].卫生经济研究杂志,2007,10:3-5.

[5]唐圣春,常星,刘春生等.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对社区卫生服务供需双方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杂志,2010,12:8-13.

篇4: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关键词:全科医生制度;社区居民;就医行为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社区居民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目前医疗服务资源不均匀,社区服务水平远不及需求。社区居民存在着就医不及时、就医机构趋高、不合理用药以及遵医行为不足、健康意识保健意识缺乏等不合理的就医行为。为提高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我国2011年出台《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实行社区全科医生负责制,合理规范全科医生行为,引导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就医行为。目前,国内外对全科医生制度的研究集中在对该制度设计的描述上,对其政策影响研究较少,政策的反馈不足。因此,分析政策的影响结果对其调整和完善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建立在全科医生制度相关理论、就医行为相关理论、政策与行为的互动理论基础上,建立本文的影响路径分析逻辑框架,结合相关现实状况对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做出探讨。对政策的有效性和完善性进行相关评价,指出当前全科医生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就医行为理论及分析路径。国外学者建立了较为丰富的就医行为理论模型。戴维·麦肯尼克将就医行为区分为卫生资源利用行为和就医促进行为,后者包含了预防行为、卫生服务利用行为、保健行为。在就医行为分析路径的分析上,首先,从研究主体来区分,姜丽(2010)指出,国外对于就医行为的研究分为关注结果和关注过程的研究;国内学者张容瑜(2012)将卫生服务利用行为的分析路径分为两类,一种分析影响因素,另一种分析就医路线。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建立在Andersen模型上选取部分影响因素直接进行结果检验,并将就医行为仅仅局限于卫生服务行为。本文就医行为定义为就医促进行为,并结合Andersen模型影响因素与健康理念模型中建立新的分析路径。

(二)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蒋敏,李晓松(2007)利用关联规则中的Apriori算法,探讨影响患者就医行为各种因素间潜在的、有价值的关系,指出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是复杂而多变的。黄欢(2010)通过问卷调查对日照市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研究发现,以往就医经历、媒体信息情况、他人推荐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有影响。任晓(2010)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进行了研究,对就医选择影响的前八名因素为疾病程度、居民类别、婚姻状况、医疗服务价格、家庭规模、是否参保。但是国内大多数对于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分散性的特征,本文对影响因素分析进行了分类,并为政策的引入建立了影响路径模型。

(三)全科医生制度下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研究。王敏,张开金(2010)提出,只有不断改善就诊环境,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才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靳婕,周颖清(2011)指出,全科医生制度缩短了人们看病治病的路径,提高了就医的及时性与可及性,就医意愿加强;陈宪泽,詹小清(2014)指出,全科医生制度中签约服务存在着供方诱导需求的现象,会影响社区居民合理就医;高其法(2006)从医患关系层面指出,全科医生的年龄、性别、学历、医疗质量及水平对社区居民的就医行为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总得来说,国内基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改善对居民就医行为的研究较多,而全科医生制度对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很少。本文将从正负两个方向进行分析,并对全科医生制度的完善提出一定的建议。

三、理论模型

本模型建立在健康理念模型和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上。通过内在的知觉、态度和信念进行心理决策以及外在即输入变量共同影响就医行为。

四、现实分析

(一)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与内容。首先,我国全科医生的服务模式与先进发达国家一样为签约服务模式,即医生责任制度。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建立契约关系而进行的委托代理关系。其次,在服务内容上,我国与其他国家也大致相似,但是包含了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两大项。集健康教育、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划生育等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并且与二、三级医院进行竞争与合作,双向转诊。

(二)全科医生制度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路径及结

果分析。(1)准入机制。在准入机制层面,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外在医生水平与态度这个因素,内在患者在心理层面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信任度,从而改变患者的就医机构选择、医生选择及遵医行为。从正向来看,高学历要求及“5+3”培养模式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了患者就医的信心,就医机构选择回流社区,医疗费用一定程度降低,社区的遵医行为有所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准入机制也存在着软约束力的现象,社区全科医生供不应求,高质量人才趋高就业,导致正向引导不足。(2)服务内容及模式上。在服务内容和模式上,政策主要通过改变医生建议与经济费用两个因素,来影响社区居民预防及保健行为、就医机构医生选择及用药行为。首先,全科诊疗提高了服务资源的可及性与及时性,降低了医疗费用,因此社区居民趋向社区就诊取药。其次,在委托—代理模式下,代理人与消费者建立长期关系,供方诱导需求行为会减少。再者,健康档案管理提高了居民进行健康管理的意识,但也存在着流于形式的现象,作用发挥受限制。(3)分级诊疗。在分级诊疗层面,主要是通过影响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医疗技术水平与态度、医疗技术设备三个因素来影响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在社区首诊、双向转诊制度下,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增强,由于政策支持,社区医疗技术设备,医生水平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社区居民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是会向社区医疗机构流向。但实际实施过程中,社区首诊的比例增加并不明显,其次,由于患者及其家人心里因素的影响,单向转诊严重,回转不畅问题层出不穷。(4)监管付费补偿激励机制。对于监管付费及补偿激励机制,两个层面进行了整合,主要是通过影响医生的水平和态度来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从而就医机构、遵医行为、及用药行为进行引导。实际状况中,我国的监管、付费补偿激励机制并不完善,社区全科医生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从而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并没有形成好的正向的引导。大多数社区居民还是选择趋向大医院及专家诊疗。

(三)全科医生制度的不足及完善建议分析。(1)当前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存在的问题。1)供需失衡。由于收入的差异性和制度的不完善,大多数医护人才就业趋高,供不应求。从质量上来看,准入机制软约束,社区全科医生的整体质量水平较低,大多数医生仍然是老社区的传统医生。其次,服务范围有限,局限于基层首诊与转诊,诱导需求存在。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满意度与信任度较低。2)激励机制不足。国外对于全科医生的奖励机制类似于绩效奖励,按照全科医生完成的服务数量与质量进行综合考核,一方面,提高了整体的服务质量,另一方面,对全科医生进行了奖励激励。我国在激励机制层面非常薄弱,缺乏考核,处于政府发放固定工资的状况。3)政府补贴不足。政府补贴即,增加社区居民报销比例及为全科医生提供培训学习机会、奖金福利。但目前我国对于全科医生制度下的社区主体只有制度层面的规定,补贴较少,导致制度的推广和运行缓慢,对整个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合理化作用较小。

(2)国外先进经验借鉴。1)完善准入机制与服务内容。在当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通过高校医药专业、高级医院调用的专业人才任用及新人才的招聘来实现全科医生数量和质量的保障。其次,完善服务内容,学习国外强制性转诊手续,并且通过费用给付过程对专科医生进行约束,从而使社区居民形成从社区先就诊的就医行为。2)逐步建立起自愿签约服务。社区居民可以自由更换全科医生,促进全科医生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生合理的规范自身的行为,从而对社区居民进行正向的就医引导。3)政府要进行相应的补贴。在社保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中介购买全科医疗服务,按照服务任务完成情况和人头数多少付费,对其业绩进行一个考核和奖励,即付费与个人业绩和服务质量挂钩,从而实现保障服务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4)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考核、培训、激励机制。通过设置指标,如荷兰的患病率、按年龄的处方次数、服务利用年增长率、年转诊率等进行考核。并通过进一步的培训,从而提高社区全科医生的服务素养与专业技能。建立和形成好的激励机制,如与任务挂钩,通过绩效进行奖励,形成其合理的行为,为社区居民负责。

五、小结

我国全科医生制度建立之后,通过提高服医疗服务资源可及性、卫生服务质量等,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正向引导,但由于制度本身的不足,如准入机制、监管奖励机制的不完善,医生对患者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导向。因此,结合现状及国外先进经验对全科医生制度进行完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欢.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研究[D].江苏大学,2010.

[2] 张容瑜.卫生政策要素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费用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2.

[3] 任晓,李君荣.新医改下的双向转诊新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经济,2010,(4).

[4] 蒋敏,李晓松,段磊.关联规则在挖掘患者就医行为模式研究中的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7,(9).

[5] 陈宪泽,詹小清.基于全科医生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5).

[6] 王敏,张开金,姜丽,包思敏.中国城乡患者就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4).

篇5:五中社区双拥工作走访慰问制度

一、年初制定走访慰问对象,确立走访慰问方式。

二、主要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走访和慰问组成人员,个别由双拥共建三方组成。

三、以小组为单位组成走访慰问志愿者队伍,通过走访解决军属和伤残军人生活中实际问题。

五中社区双拥工作慰问制度

篇6: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为使居委会成员进一步了解掌握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和利益诉求以及社区单位的情况,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社区单位共住共建共享的建设状况,更加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全面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区,制定居委会成员入户、入单位走访制度内容如下:

1、定时定期入户走访

居委会主任、副主任每周利用半天时间分片走访社区内居民,掌握居民的需求,及时反映民意,适时解决实际问题;在春节、元旦等节日要定期走访社区内孤寡老人、伤残或重病家庭人员,了解他们的需求,送去政府的关心。

2、每天一小时入户走访

居委会其他成员,要坚持每天一小时入户制度,按照分片包户的原则,深入社区居民家庭,了解需求,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或将街道办事处、居委会的有关精神传达给居民,了解民意,听取诉求。

3、重要时期分片包户入户走访

在每年的“两会”或其它重要时期,社区居委会成员要分片包户,对重点的人员或家庭实行委员包户制度,坚持24小时在位,保证社区的稳定与安全。

4、坚持定期走访社区单位

居委会主任、副主任每季度利用半天时间分片走访辖区内单位,了解掌握社区内单位在共住共建共享的意见,辖区单位在工作以及管理中需要社区解决的问题;在元旦、春节等节日要定期走访社区内单位,在时间如允许的情况下,要组织联谊活动或开展其他经常性的文体活动,活跃社区文化生活,也为社区内的单位文体活动的开展增添活力。

篇7: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社区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制度》

一、依机据《居民组织法》规定。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是居民发扬民主的组织制度和民主决策的组织式,是实行自治的决策机构,真正的权利属于居民会议。

二、居民会议(居民代表会议)由18周岁以上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本居住区居民或者每户派1名代表组成;也可以由每个居民小组选举代表2-3人组成。本居民区党组织成员、居委会成员或居住在居民区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当然代表,享有户代表或居民代表等权利和义务。

三、居民代表应热心社区工作,办事公道,代表居民意愿发表意见、表决;了解、监督居委会的工作。建立居民代表联系居民制度。居民代表由居民小组组织居民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三年,与居委会同时换届,可连选连任。

四、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由居委会召集,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以下情况应当及时召集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1)讨论决定属于居民会议职权范围的问题;(2)需要听取居委会的工作报告;(3)有 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代表和党员代表提议。

五、居委会应当在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召开前三天通知出席对象,并告知议题。必须有相应的会议组成人员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

六、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的决议,必须由出席会议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得生效。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作出决议,由居委会负责实施。

七、居民会议听取并审议居委会的工作报告和资金筹集的收支情况报告;选举、撤换或补选居委会成员;讨论并决定居民区社区建设规划建议、居委会工作计划及实施项目;讨论涉及全体居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八、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在讨论和决策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原则;(2)遵守国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原则;(3)体现居民意志和利益的原则。

篇8: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种类,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

本文选取豫北新乡县大块镇5个乡村的80户农村家庭为对象, 通过基层农民的视角了解豫北部分地区农村居民的媒介接触与使用状况, 了解新媒体时代农村居民的媒介发展进程。

1 当前豫北农村的媒介概况

随着互联网、手机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农村媒介种类也日益丰富。笔者从农村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及媒介现状, 将农村媒介划分为四类:传统媒介、户外媒介、独有媒体和新媒体。

纵观农村的媒介种类, 传统大众媒介依旧是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 电视依然在农村居民的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这不仅与电视媒介自身的特性有关, 也与农村居民自身的教育、文化和媒介使用能力有关;由于农村无线设备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广播信号差, 涉农节目较少, 85%左右的农村家庭没有收音机, 通过收音机收听节目的居民更少;此外, 报刊的家庭普及率也不尽人意, 除与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低下有关, 也与报刊发行管理体制有关。这就是当前豫北新乡农村地区大众媒介的现状。

在户外媒介方面, 农村居民对墙体的媒介接触达到100%。较早墙体上的信息多是国家政策的宣传语。近年来, 随着农村商业化步伐的加快, 农村墙体上的商品广告信息越来越多, 农药种子养殖等涉农信息堂而皇之地“蹬墙入户”。

农村的独有媒体是集市、流动商贩。集市是农村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将其称之为农村媒介系统中的“软媒介”。随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 商品的精细化程度也在上升。除传统的农具、农产品之外, 还有女性化妆品、男士剃须刀等。而且, 集市上广告形式也日益丰富, 除口头叫卖, 还有POP、展台等。在营销手段上, 集市最有销售力的即“体验式营销”。村民在集市上购买食物, “尝一尝”是购买的前提。据调查, 100%的农村居民都赶过集, 90%以上的农民都在集市上购买商品, 75%以上的农民都喜欢在集市上购买东西, 他们认为在集市上购买东西方便又实惠;如果不合适, 可随时退换。毫不夸张地说, 集市是体验农村生活的最佳去处, 也是农村特有的、原始又充满现代气息的“多媒体”。

除集市外, 流动商贩是农村颇具原始风格的商业形式。如果说农村集市是固定的“多媒体”, 那么, 流动商贩就是移动的“多媒体”。先前流动商贩边走边口头吆喝;现在商贩们要么拿着喇叭吆喝, 要么开着音响, 信息传播实现了100%的到达率。此外, 流动商贩带给农民的不仅是商品, 还有“上门服务”。不过, 农民有时也会在流动商贩买到假冒伪劣商品。在这方面, 集市给予农民的信赖感和影响力更强。可以说, 在大众媒体尚未走进寻常百姓家之前, 集市和游动商贩一唱一和、一动一静, 共同构成了农村媒体环境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媒体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 走进千家万户。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的重要媒介。据调查, 网络普及率在8%左右, 而手机普及率则将近70%。所调查的农村居民每月的手机费用在20-50元之间。网络和手机用户规模的增长, 必然对原本用户基础薄弱的报刊和广播媒介造成冲击。作为新媒介信息载体, 互联网和手机在农民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与外界沟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行为分析

2.1 豫北农村居民媒介选择和接触状况分析

(1) 在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方面, 豫北农村居民的大众媒介接触形态呈现出“橄榄”形态。主动选择和接触电视媒介的人数最多, 占总人数的80%左右;而广播和报刊拥有的受众规模较小。

在媒介第一选择度方面, 电视有着突出表现。在传统媒体选择上, 电视依旧是人们的最爱。在这方面, 广播和报纸的表现略差。在媒介的可信度方面, 报纸比电视的可信度高38%。也有一些农村居民, 对媒介的选择和接触意识不强, 媒介对这一部分人群的影响有限。

(2) 在新媒介选择和接触方面, 农村居民展现出开放心态, 对新媒体选择和接触的人数逐年上升, 呈现J字型的态势。

在手机媒体的使用和接触方面, 69%的农民喜欢使用手机, 主要分布在15-36岁之间。值得注意的是, 年轻人对新媒体的接触意愿更强烈, 行为更主动。作为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年轻人对新媒介的态度关系到农村今后媒介生态的发展。

2.2 媒介接触时间上, 农村居民每天花费在各媒体上的时间分析

据图1可知, 无论大众媒介、户外媒体还是新媒体, 大多数人的接触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此外, 当农村居民对大众媒介接触时间下降时, 对新媒体的接触时间却略有上升。

2.3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分析

通过调研统计, 75%的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都集中在电视剧、娱乐类节目上;而教育、科技、经济致富、新闻类的节目受众数量非常少。在走访中发现, 一些上年纪的农村居民不知道新闻联播;而对农村未来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经济类、教育类和科普类节目受众很少。由此可见, 农村居民对媒介内容的选择只是出于娱乐休闲动机, 他们对媒介内容选择的不科学影响着农村媒介功能的发挥。

3 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分析

过去几十年, 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极大改变和塑造着农民的生活方式。从最初农闲的无所事事, 到如今打开电视机收看节目、拿出手机上网和发信息, 他们的生活因各种媒体更加丰富。

图2显示, 电视的影响力得分是83.1, 主要来自电视的娱乐消遣功能, 85.6%的农村居民认为电视丰富了生活;农村独有媒体的得分是75.2, 这表现在集市和流动商贩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力, 前文已有所分析, 不再赘述;而新媒体的得分是61.2, 这个分数主要来源于手机媒体的沟通功能;户外媒体的得分是38.2, 这个得分主要是涉农信息给农民带来的便利。

虽然传统媒介依旧占据着农村媒介系统的主导地位, 但新媒体的发展态势不可小觑。调查中发现:2010年以前, 平均一家一户只有一部手机;2011年底, 平均每家有2.3个手机。也就是说, 两年的时间手机在农村的用户规模增长了一倍。同时, 随着手机用户数量的增多, 固定电话的销户率呈现上升趋势。在手机走进千家万户之际, 农村家庭宽带接入率逐年提高。在大块村, 五年前仅有一两家接入宽带。而2011年, 大块村有10%左右的家庭接入宽带。可以预知的是, 互联网走进农村家庭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综上所述, 新媒体时代豫北农村媒介对农民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 传统媒体是农村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从前文分析中可以看出, 传统媒体提供的大量娱乐化内容影响和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 农村居民单一化、非理性的媒介选择制约着农村媒介生态的发展。

其次, 新媒体是农村居民沟通的工具。手机和网络天生就是用来沟通、互动的, 随着农民对手机和网络接触时间的增多, 它们与农民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 也必将在农村媒介生态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 媒体是农村居民了解外部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农村, 媒介的娱乐功能发挥地淋漓尽致, 而信息传播功能却被大大弱化。农村媒介信息传播功能的弱化阻碍着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希望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和壮大可以改变这一现状。

4 结语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 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对于农民来说, 每一种新媒介的到来, 改变着他们的信息沟通方式。新媒体时代, 国家和社会需要注重培养农民对教育、文化、科技类节目的媒介接触习惯, 提高农民的媒介使用能力。只有充分发挥农村媒介的信息传播功能, 构建良好的农村媒介生态系统, 才能逐渐缩小城乡“知沟”, 加快农村地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舒妮, 唐希.川北农村媒介生态环境调查报告[J].成都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47-49.

篇9:社区走访居民制度

现年38岁的张翼是我市的一名下岗职工,2008年,自己筹资创办了夕阳美敬老院,随着入住人数的增多,截至去年底,敬老院已没有空余床位。今年初,张翼决定扩建敬老院,但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致使工程一直未能完工。

近日,湛河区劳动部门通过排查,把夕阳美敬老院作为劳动创业大走访的对象之一。在了解核实该敬老院的各种资质和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后,决定帮张翼到市小额贷款担保中心申请一笔创业资金,帮她渡过难关。

今年3月份以来,湛河区开展了以核查辖区工商户及民营企业创业困境、解决创业瓶颈为重点,根据实际需求,为创业群体送政策、送项目、送信息、送培训、送服务、送贷款为主要内容的劳动创业大走访活动,使辖区上千名创业人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

全面排查。由各个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的工作人员负责,对辖区个体工商户及民营企业进行登记造册。据了解,通过排查共登记了1900余户创业群体,其中有需求资金帮扶的创业者占1200余家,希望给予技能培训帮扶及政策帮扶的创业者占1100余家。

入户问需。根据辖区创业者的需求,湛河区劳动部门通过入户问需的形式,现场核实创业者信息反馈的真实性,了解存在创业困难的本质原因,以确定帮扶模式及相应的帮扶力度。目前该区劳动部门分成3个走访小组,共完成对600余家工商户及企业的走访,梳理并解决问题700多件。

篇10: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社区居民会议是实行城市居民自治的决策机构,社区居民会议的职权主要是:审议社区居民委员会工作报告;选举社区居民委员会;讨论涉及社区全体居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必须提请社区居民会议讨论并作出决定的其他事宜;制定社区居民公约。社区居民会议有权撤换和补选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

社区居民会议必须有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户的代表或者居民小组选举的代表的过半数出席,才能举行。会议的决定,由出席人的过半数通过。

社区居民委员会向社区居民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篇11:社区居民会议制度

1、决定的事项是属于居民会议的职权;

2、居民委员会需向居民会议报告工作;

3、有五分之一以上的18周岁的居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户代表或者三分一以上的居民代表和当然代表提议,应当及时召开相应的居民会议。

篇12: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

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由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召集并主持。

三、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每月召开一次,社区居民委员会全体委员出席,社区工作者可列席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

四、社区居委员的大额经费支出;社区居委会公益活动的开展;社区保洁、巡逻等人员的聘用;社区居委会干部及居民小组长生活补贴发放;居办经济和社区服务项目的申办、变更、注销及经济合同的签订与终止等,均应提交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讨论决定。

五、社区居民委员会会议决定问题,应当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应当采取民主的方法,不得强迫命令。

篇13:社区居民全民阅读途径研究

研究表明, 我国阅读者的数量逐年递增, 但素质良莠不齐; 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原来是读、写, 现在读、写、听、看; 全面阅读演变为跳跃式阅读。

根据现有的状况, 笔者提出全民阅读的几个途径: 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开展读书会活动, 加快我国社区居民全民阅读;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民阅读共享空间。

一、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藏书丰富, 文科、工科、理科、经济等等一应俱全, 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书。为了使高校图书馆充分发挥其作用, 体现其价值, 让更多的人学到知识, 高校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开放。目前, 不少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都是面向社会人员开放的, 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内高校图书馆也开始对外开放, 但是进度缓慢, 能面向社会开放的不足20% 。究其原因, 很多高校认为, 图书馆是自己的资源, 只为学校服务, 没有责任和义务向校外人员开放。其次, 校外人员借书也存在很多问题, 比如: 不及时归还, 损坏书籍, 影响借书秩序等。

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 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 一) 政府部门多和高校的工作人员沟通, 改变观念, 欢迎校外人员来校内借书, 并制定有效的图书管理方案, 让学校图书馆充分发挥作用。

( 二) 加强宣传力度, 让更多校外人员知道高校图书馆已经向他们开放, 借助各种媒体, 全面地向社会宣传高校图书馆的服务。

( 三) 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 发展数字资源建设, 为全民阅读提供新平台。

尽管目前高校图书馆对全民阅的影响力较小, 但未来的发展势不可挡。高校图书馆面向全社会开放, 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让小孩、年轻人、老年人有书可读的同时, 又发挥了高校图书馆的作用。

二、以读书会促进社区居民全民阅读

读书会是指一群人定期参加阅读活动, 共同探讨某个作品或问题, 在促进友谊的同时, 相互学习, 找出自身不足, 吸取别人优点。读书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非常普遍, 在我国大陆地区也渐渐活跃起来。广州图书馆2009 年7 月组织“爱绘本, 爱阅读”亲子读书会, 经过六年多的摸索, 已经成为全民阅读推广方式之一。2011 年华远地产董事长任志强参与创建“中国金融博物馆书院”读书会, 广受民众的好评。2012 年, 中国人民大学创办了“兰台读书会”, 该会定期向读者推荐阅读书目, 定期举行读书分享会, 并邀请专业导师对阅读活动进行指导, 提升了广泛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影响力。

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会能将志同道合的读书人聚在一起, 人们可以通过读书会交流思想, 激发阅读兴趣, 而且参与者门槛低, 不需要高深的学术背景。如果将读书会进一步推广, 将会更加有力地促进社区居民全民阅读。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全民阅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民众的数字阅读大增, 很多读者习惯在计算机上阅读。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出现, 很多读者喜欢掌上阅读。在地铁上、公交车上、站台边, 大部分人都拿着手机, 全神贯注的阅读。2015 年通过手机上网进行阅读的人数已经达到了7 亿, 其中60% 的用户依托手机进行掌上阅读。由此可见, 目前全民阅读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纸质阅读在当今社会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然而, 研究表明, 大部分读者利用手机浏览数字资源时, 以娱乐新闻等最新热点为主。全民把阅读的重点都放在这些方面, 无疑对社会进步并不是一件好事。手机掌上阅读为全民阅读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让阅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新技术, 补充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陷, 而不是没有目的的阅读。为了加强互联网技术在全民阅读中的作用, 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 一) 构建虚拟阅读服务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我们根据不同读者的需要, 建立不同的模块, 适时推送读者需要的知识, 并组织专家定期和读者进行交流。当专家不在线时, 读者可以提出问题, 由专门的工作人员把问题反馈给专家, 及时适时将答案推送给读者。

( 二) 移动阅读APP开发

定期将最新知识、最新热点通过移动阅读APP发送给读者, 读者可以利用上下班时间快速阅读, 并能接受读者的反馈, 适时了解读者需求, 将读者最想了解的知识推送给他们。

( 三) 建立微信群或QQ群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 及时在群里和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 共同进步。

四、结语

社区居民全民阅读对提高全民族素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进社区居民全民阅读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但还需要继续努力。在推进全民阅读的过程中, 笔者有几点建议:

( 一) 社区居民在阅读时, 需要明确阅读的重点, 而不是没有目的的漫读;

( 二) 在阅读过程中, 需要进行记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而不是今天读了明天忘, 没有效果的阅读;

( 三) 多参加“读书会”, 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 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通过阅读服务平台和移动阅读APP反馈给专家, 适时解决问题。

摘要:全民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知识, 提高国民素质, 国外全民阅读活动已经深入人心, 我们国家的阅读观念也亟需改变。社区居民全民阅读途径主要包括如下几点: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开展读书会活动, 加快我国社区居民全民阅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民阅读共享空间。

关键词:全民阅读,高校图书馆,知识推送,现代信息技术,读书会

参考文献

[1]刘彬.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N].光明日报, 2015-04-21.

[2]彭广林.全方位营造社区居民全民阅读氛围—略论推进社区居民全民阅读的难点与着力点[J].编辑之友, 2015 (2) :30-33.

[3]李伟超.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构建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 2012 (6) :13-17.

[4]孙瑾.国外Information Commons的发展现状及相关研究[J].图书馆杂志, 2006 (4) :57-60.

[5]汤更生, 朱莺.社区居民全民阅读活动的背景、特色与推动[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3 (3) :60-64.

[6]张军.社区居民全民阅读中的深圳现象[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2) :1-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408/t20140826-47880.htm, 2015-06-15.

[8]许欢.我国公共阅读空间的建立与现代图书馆发展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10 (1) :109-112.

篇14:为了社区居民

一、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坚持“一切为了居民”的理念

镇平县涅阳街道办事处位于镇平县城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16个社区居委会,8所小学,4所初中,总人口9.8万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办事处成人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现有专职管理人员3人,专兼职教师10人,我们整合辖区学校和村部、居委会的资源,结合办事处的实际,积极探索,务实创新,探索出一条适合城区特点的社区教育培训模式,在培训流程“选、备、联、讲、馈”各个环节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居民”的社区教育理念。

1.“选”,就是在办班前选择适合的培训材料,确定培训主题。选题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比如在开展花卉种植技术培训时,能够针对季节特点选择适合的花卉品种,并选择适宜的四季管理技术;针对城镇经商人员多的特点和现实需求,举办致富技巧、文明经商、诚信经营等系列讲座;针对城镇基本没有农业种地的城镇化特点,开展庭院经济系列培训,指导学员熟练掌握种、养、加技术,利用自己的庭院、屋顶灵活发展庭院经济,科技致富,做新型市民;针对社区建设的需要,开展居民思想教育系列培训,倡导全民学习理念,宣传文明礼仪、健康、休闲和环保意识、政策法制观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社会正能量,全面提高居民素质。

②要善于捕捉新的宣传教育素材。比如,2012年的全国农民运动在南阳举办,当时我们就举办了《学习农运知识 争做文明市民》系列培训。及时捕捉新的教育资源信息是选好课的关键,也是培训达到良好效果的前提。

2.“备”,就是在确定了培训主题和内容后,围绕主题选择并组织培训素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①确定主题。主题是一节课的高度概括,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比如《学习文明礼仪,营造和谐社区》这个主题一目了然,参培社区居民一看就能明白本次培训的主要内容。

②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明确通过培训学员可以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技能,怎么运用到生活中等,只有教学目标明确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教育效果。

③详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部分要详讲,学员只有把握了重难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轻松学习知识。

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引言的设计非常重要,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设计引言时要创设情境,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学员的注意力引到本次培训的主题上来。而在具体的内容教学时要做到重点突出,逻辑严密,过渡自然,环环紧扣,完成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内容。总结语在培训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要高度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对学员的学习进一步提出希望和要求。

⑤制作课件。教育培训运用课件,能使培训内容变得更加生动、直观、形象,也更容易被接受。课件的制作,体现的是作者的技术能力,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教材的剖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学员才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课件是用来辅助教师的工具,是教师讲解的补充和说明,因此课件的制作不易过于花哨,不能为展示技术而做。

3.“联”,就是横向联合办事处、各村、居委会、辖区学校等部门,组织学员,联合办班。

乡镇成人学校学员具有成人化和流动性的特点,这就增加了学校在组织学员时的难度,因此学校在组织学员时要联合多方力量,才能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我们通过办事处和各村、居委会、辖区学校做好沟通和协调,确立合作双赢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村、居委会熟悉居民信息,可以配合成人学校做好入户走访和调研工作,为学校组织学员提供便利;同时成人学校也可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服务办事处、村、居委会,做好居民的思想教育和致富能力教育等工作,提高辖区居民的综合素质,服务社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4.“讲”,就是注重授课各个环节的安排,提高课堂效果。

①课前准备。讲课前教室的布置很重要,每次办班培训教室的前面都要挂上横幅,如“涅阳办事处科技培训”“涅阳办事处xx村社区教育培训”等字样,让学员明白本次活动的主题,营造培训气氛。另外,每次组织学员培训前都要安排专人负责学员的组织和管理,保障良好的听课效果。通过分发科技小报或者利用多媒体屏幕等方式,让学员在培训开始前就先进入学习的状态,为接下来的培训做好准备。

②领导讲话。培训前领导要作动员讲话,除了向学员和到会的有关人员致欢迎辞,还要对培训的目的、意义、教师、讲课内容做简单介绍,使学员提高认识,引起重视,为接下来的的培训做好铺垫。

③教师授课。课堂上,授课教师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语速适中,语言通俗,仪态大方得体、亲切自然;授课教师要注意学员的情绪反馈,并及时调整讲课的进度;授课教师要讲究授课技巧,做到重点突出,教法灵活,深入浅出,结合生活,讲课要符合成人的心理和需求。

④课后点评。课堂培训结束后,要及时组织课堂点评,找出本场培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发扬优点,摒弃不足,便于提高以后培训的质量和教师的整体素质。

⑤课后活动。课后要及时组织活动,我们组织的活动模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课堂集中讲授和到基地、示范户家参观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另一种是课堂集中讲授和宣传、咨询相结合的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选择不同的课后模式,比如,实用技术课多选择课后到基地、示范户家参观的活动模式,思想教育课多选择课后进行宣传、咨询的活动模式。通过实地参观、实践,可以更直观地领悟课堂的技术理论,强化技术能力;通过版面、小报、横幅等形式的宣传,进一步丰富、拓展课堂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效果。

5.“馈”,就是注重反馈,做好追踪调查,巩固培训效果。

在课后活动之后,还要组织对培训学员的追踪调查工作,通过一对一的交流,了解学员对本次培训的掌握和运用情况以及对以后培训的意见和建议等,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并做好记录和归档工作。

总之,我们在社区教育培训的“选、备、联、讲、馈”的各个环节,无不遵循着着“一切为了居民”的思想理念。

当然,社区培训教育流程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选”“备”环节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搜集、编写乡土教材的能力和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这就要求为社区配备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并能经常对他们进行拔高培训,还要求配备电脑、网络等基本的硬件设施,只有政府重视和相关制度上的保障,才能确保相关经费和硬件设施的落实到位。“联”“馈”的环节则需要政府协调办事处、村、社区居委会、学校等相关部门,共同参与,齐心协力;而在“讲”的环节中,在培训前,如果领导能到场并作动员讲话,会为培训增光添彩。总之,只有政府足够重视,相关制度保障到位,才能促使社区内各类机构、团体单位的资源设施有效利用,促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使社区教育工作越来越完善。

二、社区教育培训对象广泛,做到“为了一切居民”

“为了一切居民”,就是社区教育培训对象要从传统意义上的以青壮年为主向面向农村全体社区居民转变。近年来镇平县涅阳办事处注重对社区家长进行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改善亲子关系,改善家庭环境,保障孩子健康成长。办事处还加强对失业职工和新型农民的培训,让他们学习新的职业技能、致富技巧和创业理念,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尽快找到岗位。另外,办事处还经常举办专题讲座,呼吁社会关爱老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在精神方面的需求,帮助他们调整心态,找到新的社会角色。

未来我们的社区培训还会进一步拓宽对象范围,确保照顾到辖区的每一位居民。比如,增加社区儿童的校外活动项目,丰富社区内儿童的生活;加强对残疾人帮扶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残疾人的帮扶中来。

三、社区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做到“为了居民的一切”

“为了居民的一切” ,就是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的成人教育向以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需求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念转变。

首先,我们注重对居民进行心理方面的疏导和调节教育。俗话说,“心态决定成败”,无论干什么都要有一个好的心态。今春办事处举办了以“树立良好心态 打造成功人生”为主题的活动,帮助教育辖区的居民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辩证看待得失成败,积极进取,与人为善,健康快乐地生活工作。

其次,我们帮助居民学习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了让更多的城乡居民享受实惠,2012年国家全面推广新农保政策,但是许多居民对政策的了解不够,出现了排斥心理,我们就及时举办了新型城乡新农保政策知识讲座,帮助居民了解政策、吃透精神,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投保金额。2014年9月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我们就及时组织了相关的社区教育培训,学习《意见》出台的背景、我国学习型城市建设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提高辖区居民的学习意识,更新辖区居民的知识储备。

再次,加强对居民致富能力方面的培训教育。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内容的一系列科技培训,指导学员熟练掌握种、养、加技术,灵活发展庭院经济。涅阳办事处地处全县经济文化的中心,经商创业的人员占人口的比重很大,我们就举办了致富技巧系列讲座,讲解做生意的窍门和禁忌,倡导诚信经营,文明经商,帮助学员树立科技致富、合法致富、诚信致富的意识和理念,提高他们的致富能力,从而促进地域经济的发展。

最后,加强对居民养生保健、卫生和安全知识、科学育儿和家庭教育、文明意识、文化休闲教育、生活常识等方面的教育。促使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让辖区居民懂生活、会生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质量。

总之,在培训内容上,力求做到丰富多彩,只要是居民需要的,对他们有益的,都会列入我们的社区教育范畴。今后,我们还要加强居民文化休闲教育等方面的学习培训,丰富培训形式,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满足居民的学习需求;拓宽培训途径,整合资源,有效利用社区内各单位的资源设施,如:体育场所、图书馆、试验室等,营造社区教育活动氛围,做到向居民有序开放,运用多种宣传手段,使社区教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实现“为了居民一切”的目标。

上一篇:监护人委托书下一篇:单位计划生育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