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公开课点评

2024-05-21

教学公开课点评(精选8篇)

篇1:教学公开课点评

对陈国庆老师《做人要诚实》(人教版思想品德第八册)一课的点评                                 点评者:安徽省望江县杨林中心学校虞华生       刚刚听了陈老师一节播撒心灵种子的课,感触颇深。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点看法:1、让诚实走进学生的心灵,播种诚实的种子       孩子最初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用故事的形式比空洞的说教要好得多,因为故事具有情节性,学生容易接受。陈老师很好地抓住了学生这一特性,用“狼来了”的故事作为导题,真正给学生播上了“诚实”的种子。可谓“落红不是无情物,只为学生一片心。”2、让学生的心灵释放诚实      孩子本纯真,他们思想的土壤是纯净的。他们本来是诚实的,但社会上种种不诚实的现象,使我们的孩子不再相信诚实,以至于忘记了自己曾经诚实过。可以这样说,接受诚实这一思想品德教育,其实是让学生重拾自己的遗落。我们大人的诚实,有时来自孩子的纯真,来自孩子的诚实。当我们,特别是从事教育工作者,认识到诚实的可贵时,我们想到的是不要再让我们的下一代“遗落”他们与生俱来的诚实。如果说人生是花,那么诚实就是花中的蜜,而陈老师就是这酿蜜的巧匠,是她开启了诚实的蜜罐,让学生品尝了诚实的甘醇。3、让诚实之树开花、结果     为了让诚实之树能在学生心田上开花、结果。陈老师列举了生活中许多正面、反面的例子,来给学生导行。当学生畅谈自己的看法时,诚实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田上萌芽。总之,听了这节课我感触良多,在这里请允许我谈一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1、思想品德课本上有很多故事,这些故事都具有教育意义,但学生在上课之前已看过,在进行新课的教学时,已失去了 新鲜感,我们的教者是不是可以另外选一些带有“诚实”内容的真情故事,以此来补充我们的课堂。      2、陈老师要求学生做一个诚实的人时,我有这样一个疑问:“谎言”是不诚实的表现,但善意的“谎言”是不是不诚实的表现呢?我们的社会这种善意的“谎言”应该说是存在的 ,比如:为了圆一个美好的梦,或者为了挽救一个即将失去的生命,而说的“谎言”。      3、学生学会了诚实,但社会上还是有许多不诚实的人(这一点陈老师也说过),我们的孩子,天真的孩子,怎样才能抵御“不诚实”的人对“诚实”人的侵犯呢?作为我们教者是不是要提醒我们的学生,要警惕这些人,学会保护自己。      当然瑕不掩瑜,陈老师这节课应该说是相当成功的。如果说思想是树的根,那么品德就是树的花,树的果。陈老师给学生播种的一粒粒“诚实”的种子,不正在这晌午开花,结果了吗?

篇2:教学公开课点评

参加人员、全体任课教师、城关镇幼儿园教师、教务处全体 做课人、特色课教师

范志颖 做课内容:故事课

小羊过桥 教学过程

1、教师示范讲故事

2、学生自由读故事

3、学生单独读故事(学生、教师点评)

4、学生分组读故事

5、学生分角色表演故事

6、学生书写故事

7、作业、练习故事的讲解表演 点评:

先语言,后肢体,全员参与。充满乐趣、富于创造、达到学习目的。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此课较成功,对我们的教学有示范启迪作用。

教学思想:

1、体现了现代教学观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只是做一引导,实现了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转变。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又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进行的。课堂结构合理,密度适中,学习过程、方法灵活多样,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亢奋状态,而且给了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新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机会战胜自我,展示自我、锻炼自我。

现代教学观必须完成以下几个转变:(1)由统一格式的教育向差异性教育的转变 尽管学生的素质、性格不同,但每个学生都在学习过程有了进步、有了信心、有了愉悦感,不要求他么们都达到同样的水平。(2)有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转变。(3)由单向信息传递向多项综合信息的转变。本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方法,我们平时教学更应该注意多渠道信息输入,反馈交流。例、多媒体网络、实验实训手段。音像、实物,让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4)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本课并没有强调要达到什么目的,而是注重了学生学习过程,而最终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会讲会表演故事的教学目的。(5)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教师始终是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旁观者。但老师不是无所事事者,她总在观察学生的激情,了结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指导、及时唤起激情。老师的激情感染者学生的激情,老师的亲切平等焕发着学生的信息和勇气。老师的鼓励和点评,又激发着学生的创造。

(6)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本课堂很有特色,教师的引导有个性,学生的个性也都得以展示和发挥。不同于我们千篇一律的“讲定义。解例题,学生练习”,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有个性、有创新。

2、体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由: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成演员;教师由传授者变成促进者;有管理者变为组织者;有控制者变为帮助者;有仲裁者变为参与者。

教师变为促进者,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一个飞跃和突变。关键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老师并不清闲,要积极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契机,推波助澜,激发保持学生自主激发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鞭策,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热情更饱满。范老师就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教师由营造者、控制者向引导者、组织者转变,我们不要总抱怨我们的学生不可救药,课堂秩序不好控制,我们应走下讲台,调整心态,从管理控制的身份下来。顺应天性,找到切入点,将学生的激情点燃,使他们进入理想的活跃状态。尊重差异性,尊重多样性。尊重创造性。

篇3:教学公开课点评

卞老师上的这节课的题目叫《从众与自主》, 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的第六课《从众与自主》的第一部分。在上课之前, 我看到八年级教室的讲台上摆放着一架电子琴, 内心充满疑惑:这节课卞老师要讲什么?讲音乐吗?上课伊始, 卞老师抬起头, 久久凝视着教室的天花板, 引得学生和听课教师也情不自禁地向天花板望去。然后, 他说:“我们的窗户没有安纱窗, 天花板上落满了苍蝇, 刚才我目不转睛地望着天花板, 引得同学们也向天花板望去, 这一现象叫什么?”至此, 我才恍然大悟, 前面的这番“表演”原来是在设疑, 是一种独特的课堂导入。于是, 他很自然地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从众与自主”。

然后, 卞老师缓缓打开电子板, 首先运用课件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 知道从众的含义, (2) 明确从众的利弊。接着, 在黑板上写下:“一、剖析从众”。

接下来, 卞老师又在黑板上画了方向各异的三条射线, 让学生判断哪一条最长, 学生兴趣盎然, 有的说A射线长, 有的说B射线长, 有的说C射线长, 最终学生都说A=C。其实三条射线一样长, 这就是一种从众现象。

再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让学生闻苹果和桃子, 并问学生闻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闻到了香味, 有的说闻到了甜味。然后, 让学生尝苹果和桃子。卞老师说:“今天我拿来六个苹果和桃子, 每人一个分不过来, 怎么办呢?”于是, 按照接力的办法, 学生每人咬一小口, 男生咬桃子的左边, 女生咬桃子的右边。坐在前面的学生都想最先拿到桃子, 其中一个学生接过桃子就咬了一口, 结果发现桃子是假的, 引来其他学生的一片笑声。这再次说明了人们都有从众心理。然后, 卞老师让学生把书打开, 快速地看书, 并回答什么是从众现象。这样, 教学流程很自然地进入到了第二个环节:“二、从众现象有哪几种”。

学生通过看书, 很快找到了答案。为了使学生能保持持久高昂的学习兴趣, 这时卞老师说:“下面, 让我们先放松一下, 我们一起来唱一首歌。”于是, 卞老师开始弹琴, 学生看着歌词一起唱了一首《中国范儿》。有的教师认为, 这是一个无效的教学环节, 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 这是卞老师的有意设计, 一是让学生放松一下心情, 二是说明唱这首歌要节奏准确, 声音洪亮, 情绪饱满, 这也是一种从众现象, 是积极从众, 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

第三个环节是“从众是与非”。这一环节中, 卞老师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黑板上板书: (1) 从众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我们遵守规范。学生汇报学习成果后, 教师出示课件, 进行归纳总结: (1) 有利于个人识大体、顾大局; (2) 有助于增强个体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3) 有利于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 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 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和误会等。 (2) 从众的消极作用: (1) 失去正确判断, 盲从去做一些事, 弱化自我意识, 束缚独立思想; (2) 影响到集体的事业, 阻碍个性的发展, 扼杀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3) 不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是从盲从众开始的。

第四环节是反馈检测, 这一环节中卞老师让学生做了一些习题, 以反馈情况, 检测教学效果。此时, 课已接近尾声。

我认为, 卞老师的这节课很有特色, 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这节课上, 卞老师在课堂教学流程的设计上下了很大工夫, 在课下做了精心准备, 无论是课堂导入, 还是学习活动的展开, 都是层层设疑,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恰到好处。比如, 电子琴的摆放就给人造成一种悬念, 这就犹如排演一场大戏, 前面出现的道具, 后面一定是用得着的, 这一点卞老师做到了。再如, 让学生闻苹果和桃子这一环节中, 卞老师就把苹果和桃子这些道具运用得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很好地说明了从众心理。

3.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正如在评课时有的教师所说:“多媒体的恰当运用, 为课堂教学增添了灵动之美。”卞老师的课件运用是恰到好处的, 尤其是在“检测反馈”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 大大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整个教学流程紧紧围绕出示的教学目标展开, 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 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 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

5.书法字条激励手段的运用也恰到好处。卞老师平时喜爱书法, 他用自己书写的书法字条, 对回答问题积极的学生给予及时奖励, 这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踊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6.语言风趣幽默, 也是卞老师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以上是笔者为卞老师的公开课做的点评。从卞老师的这节课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是有特色的课才算是好课;二是上好公开课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这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三是教学环节力求完美。卞老师平时上课也许不会为了上这节课在讲台上摆放一架电子琴, 但上公开课时使用一些“道具”是必要的, 因为参赛本身就意味着表演, 因此要力求细节完美。四是语言力求幽默, 课堂上要多一些笑声。因为评价一堂课的优劣有一条不成文的标准, 那就是课堂上有没有笑声和有多少笑声。笑声越多, 说明课上得越好, 笑声越少, 说明课堂效果越差, 因为笑声代表学生认真听课, 代表学生愉悦, 代表学生身心俱在, 心理共鸣。当然, 幽默是一种智慧、一种修养, 讲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 无法刻意预设, 也不能慢慢酝酿。总之, 上好公开课需要教师练好自己的“内功”。

参考文献

[1]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

篇4:作文点评课教学略谈

2016年4月常州市九年级语文调研试题中有一道命题作文,命题颇具诗意与人文情怀。其题如下:

揣着梦想上路,可以踏出一路风光;揣着自信上路,无路也有希望;揣着勇敢上路,路虽坎坷,却能走遍四方;揣着母爱上路,虽然辛苦,却也充满温情……请你以“揣着 上路”,写一篇文章。

评阅学生作文,真可谓喜忧参半,百感交集,既有少量佳作,也有不少病文,尤其是少数作文功底较好的学生在主题突显方面出现了偏差,以致写作出现失误。在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许多省市把“中心明确、符合题意”列为一类卷和二类卷的首要标准。基于此,我决定依托这些作文上一堂关于记叙文“如何让主题突显”的作文点评课。

第一环节:温习知识,建构评价层级

记叙文写作首先要求学生能在文中呈现记叙文应有的基本要素,记叙文写作主题是非常关键的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等第。上课前,围绕写作主题,我编写了有关主题知识的学案,内容涉及什么叫主题、主题的基本要求等以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做到心中有数,主要是让学生把握主题——即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基本的要求为:健康、向上;鲜明、突出;集中、贴切;力求深刻。根据主题的基本要求,我为同学们制订了一张评价层级表。如下图:

第二环节:评析例文,感知主题要求

上课初始,在简要回顾记叙文主题的基本知识后我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张层级表,并回答学生的一些疑惑,在读懂层级表后,我向学生展示三篇考场作文,分别是“揣着恐惧上路”、“揣着母爱上路”、“揣着自信上路”。接下来,我让学生依据评价层级表对三篇考场作文评定等第,并且要说出理由,可以在文章旁边做上批注。

同学们认真批阅,圈点勾画,有的紧锁眉头、表情专注;有的和同桌窃窃私语、小声讨论;有的甚至和同学意见相左,争的面红耳赤……看到他们积极投入、场面火爆的情形,我乘热打铁,让他们交流展示。学生纷纷举手点评,有的同学说,第一篇文章应打C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灰暗,不积极;有的同学说第二篇文章应打B级,原因是虽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有的同学说第三篇作文应打B级,原因是主题虽然突出,但是老套、不深刻、不新颖……同学们说的是头头是道,有的同学还做了相关的补充。

围绕三篇文章,对照评价层级,同学们尝试着对例文进行评定,这个过程无疑首先是学生自己理解把握内化主题要求并建构起自我的评判标准;对例文的阅读评定又是评判标准的一次外化运用,而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又使得自己对主题评定标准的认知理解得到审视,使学生们自己对主题要求得到更真切的感悟。

第三环节:修改例文,突显写作主题

在学生对例文尝试评定等第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抛出话题:大家觉得第二篇文章虽然有主题,但是主题不明显、不突出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可来了劲,“详略不当”学生异口同声的说。有的同学还特别补充:“文章的主题是想突显母爱,但是写母亲的地方却是一笔带过”。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给予积极肯定并鼓励大家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例文进行修改以使主题突显出来。15分钟后,我从学生提交的修改稿中选取优秀稿件加以展示。

原例文写母亲的部分是这样的:

不知什么时候,我隐约的看到一个黑影走到床前,帮我盖好了被子,口中不停的唉声叹气,看了看我。我醒了,看见那人是妈妈,她留下一张字条,我隐约看到是:妈妈相信你。

修改升格后的作文是这样的:

醒来后,已经很晚了,打开房门,看到母亲正躺在沙发上睡着了,我拿起一旁的毯子给母亲盖上,这时她醒了。我说道:“妈,怎么不回房间睡,这儿冷。”妈妈揉着眼睛,打着哈欠说:“我不放心你,你没吃晚饭,怕你饿着,给你烧了一碗粥,我给你热去”。看看妈妈疲惫的背影,看着妈妈边搓手边热饭的样子,我的心头一酸。“热好了,吃吧!”妈妈温和的说道。我埋着头不敢正视妈妈的眼睛,我一小口一小口唆着粥,夜显得异常的宁静。“妈,我…”“孩子,吃吧,妈妈相信你!”听着妈妈的话,我鼓起勇气抬起了头,妈妈温柔的笑容顷刻之间就好比一股暖流温暖我的全身。这时,妈妈走过来,把我拥入怀中,摸着我的头,说“好吃吗?”“嗯!”“多吃点!别怪爸爸,好吗?”“嗯!”粥是清香的,尤其在严冬,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捧着这碗滚烫的粥,品着这氤氲舒缓的米香气,体会着浓浓母爱,我无比的幸福!

通过例文修改前后的对比,加上我的点拨,很多学生学到了在行文中要注意详略得当,叙事中要有重点刻画,并通过增加细节描写来使文章主题突显。

第四环节:范文引领,强化主题要求

围绕突显写作主题,让学生修改例文,在写作演练中习得方法;而品读范文,现身说法,又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指引,从而强化记叙文主题写作要求。在此环节,我首先选取了我班一位女生的同题作文。这位女生的文笔细腻优美,详略得当,主题得意彰显让师生惊叹,我请她谈了自己写作的秘诀和写作时的思考,给同学以鼓舞和信心并通过这位女生的构思讲解来启示方法。随后,我也展示了自己写的下水作文,我的作文题材常见,主要是通过一件小事来折射社会大环境,针砭时弊、倡导核心价值。通过展示范文让学生明白如何从生活世界中挖掘素材,注重选材真实、新颖,在生动形象,真情实感,以小见大中来突显主题的深刻性。

以上是笔者的作文点评课教学的一些尝试。当然,在实际教学中,还可采用“直接式点评”,即由学生朗读全文,教师点评其写作方法和技巧,往往教师寥寥数语“点睛”,学生印象深刻持久。还可采用“对照式点评”,即教师把对学生作文要求的细则分项列出,先让学生拿自己的作文逐条对照,再让同桌之间互相对照,让自评、互评和师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从他人之处取长补短。亦可采用“对比式点评”,即选取好中差的作文,结合写作目标要求,由学生发言点评,教师总结提升等。总之,教无定法,勇于尝试,这些方法还可以相互交融,有机结合,“双剑合璧”会得到更好效果。

篇5:英语公开课精彩点评

激发兴趣 凸显主体 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评英语课《Mock´s birthday》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对英语我是门外汉,对英语教学更是知之甚少,今天,有幸坐在这里点评xx老师执教的课,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非常紧张,点评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xx老师的这节课,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体现了六种要求进课堂,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成为情感的课堂,唤醒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成为互动的课堂,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本节课张老师让学生多了一分灵动,让学习更为主动;多了一分活泼,让教学充满活力;更多了一分趣味和尊重,营造了一种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的教学场景,建构起一种互动、体验、快乐的多元课堂。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的课堂是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幸福中成长,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成长中收获着幸福。本节课教师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导入激趣。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建立师生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伊始,张老师通过讲自己的生日故事,播放生日蛋糕,让学生回答有关问题,复习旧单词等拉近了师生距离,并且为下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情景激趣。

本节课张老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真实的教学情景,同时新颖美观的生日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有身临其景的感觉,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身边,大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节省了时间,培养了学生敢于探索和创造的精神,促进了英语高效课堂的形成。

3、氛围激趣。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提供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中,张老师真心地走进学生,真情地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或意见。积极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种亲和力,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这样学生才能放开手脚,人人参与,积极展示,学会交流,学会研究,善于倾听,营造阳光、和谐、高效的课堂。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千方百计把时间、把空间让给学生,引领他们去欣赏教材的大好风光。

1、多读细品,让学生在自主读中去学习新知。

自主学习是新课标进入课堂的一把标尺。本节课张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阅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体味,去思考,去感悟,去理解。听录音读,速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习书生朗朗,兴趣昂然,使课堂充满生机。

2.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主动学习。

学外语不仅要“愿”学,而且要“善”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本节课在课堂教学中,张老师巧妙的指导学生解题的方法,让学生知道考试中如果遇到阅读题应该怎么做。让学生平时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从而达到学生善学的目的。

3、精讲多练,让学生在多种练习中,巩固新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短文中学生不理解的短语、句子Look at One by one It had the mouths of the year进行了适时点拨,重点讲解,是精讲落到了实处。同时,本节课张老师以训练为主线,设计了多种练习,课堂开始的问答题,课堂结束的判断题、选择题等,题题紧扣目标,题题锻炼能力。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做题方法。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多鼓励 令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

赞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数生十过,不如奖生一功。作为一名教师,要欣赏学生,真诚的赞扬学生,要把爱化为涓涓细流,灌注到每个教学细节中,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精神细胞里多一份高贵。本节课张老师让肯定和赞扬的声音贯穿了整个课堂,Good、Very good、Great、学生的掌声等激励贯穿整个课堂,既给千里马以阳光,又给丑小鸭以雨露。让学生在欣赏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以更加饱满地精神状态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四、存在问题:

学生自主读书时间稍有点少。

总之,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中心校在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组织了这次活动,凸显出中心校领导对英语教学的重视,我们相信,在中心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我们全体英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涅阳的这朵英语教学之花会开得更红更艳。

加强管理 共同努力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1、营造一种氛围。营造一种当英语教师自豪,学好英语骄傲的氛围,培养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2、转变一个观念。转变英语教学只是英语教师的事。形成人人都来关心英语教学,人人都来支持英语教学的局面。

3、扣主一个中心。英语教师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中心,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认真辅导,把工夫下在课外,把力量用在课内,把补弱加在课后,向课堂要质量。

篇6:《童年趣事》作文点评公开课教案

《童年趣事》作文点评公开课教案

《童年趣事》作文点评公开课教案 (中国大学网 ) 《 童年趣事》作文讲评课教学设计 授课者:李金云 讲评目标: 1. 在互相赏识和交流评改中,学会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表达出真情实感,体现童年的乐趣。 2.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乐于修改自己的习作,体验评改成功的快乐。 讲评重点: 怎样才能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体现出童年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 展示台。 1.评价题目。 同学们,上星期大家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尽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并把趣事写了下来。李老师读了你们的作文,感受到了你们童年的快乐和美好,把我又带回童年转了一圈。 想不想知道大家都写了什么有趣的事啊?出示优秀题目: 《种青蛙》、《卖豆腐》、《童年的生活》、《钓鱼之乐》、《我给舅舅当老师》、《羽毛球 炒蛋 杰作》、《第一次炒菜》…… 2.同学们觉得这些题目起得怎么样? 请作者读作文题目。(这些小作者在哪里?请你自豪地把自己的题目读出来。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鼓励他们。) 3.师评价:看来一个好题目就能吸引读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看了这些题目,你最想读哪篇文章?为什么? 4、展示优秀习作,欣赏评议。 (1)出示题目。 A 我们一起来听听吴露露同学写的一首小诗――《童年的生活》(师有感情地朗读) B 边听边想诗中写了什么?你期待着什么? (2)交流收获。 听了这首诗,你找到自己期待的答案了吗? 师:是的,吴露露同学选择了一个有趣的体裁――诗歌,突出童年的趣味。在此,老师对她大胆的尝试表示赞赏。 (3)欣赏诗歌。 再一次默读诗歌,找一找自己最欣赏的内容,给诗歌写写评注。 师出示诗歌: 《童年的生活》 作者:吴露露 童年就像一幅画, 是我的天堂, 也是我的家。 童年就像一个木盆, 里面有我的欢笑和眼泪, 是我永远的秘密。 童年就像一本书, 里面有我的故事, 是我想看就看的书。 童年就像一个玩具, 是它给我带来的快乐 我要永远的收藏它。 童年就像我的妈妈, 给我甜美的营养, 让我快乐的成长。 (4)交流评讲 (小组讨论,交流回报,教师小结) (5)师朗读吴城凯同学的习作《羽毛球 炒蛋 杰作》(听后小组讨论,交流回报) (6)教师接着读吴建成同学的习作《卖豆腐》(听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7)教师小结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非常赞赏,现在我参照大家的意见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谈谈吴露露同学的《童年的生活》这首诗。 (a)她以《童年的生活》作题目过于平淡,是否可以更改为《多彩的童年》,这样就把童年丰富多彩的生活表现出来了。 (b) 第一节中的“的家”改为“爱的港湾”;第二节中的“眼泪”改为“泪水”; 第三节中的“我想看就看的书”改为“珍藏着美好的童年”;第四节中的“带来的”改为“带来了”;第五节中的“给我甜美的`营养”改为“给予我甜美的乳汁”;“快乐”前面加上“健康”。另外,诗的顺序做一个调整3、4、2、5、1.现在同学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 《多彩的童年》 作者:吴露露 童年就像一本书, 里面有我的故事, 珍藏着美好的童年 童年就像一个玩具, 是它给我带来了快乐 我要永远的收藏它。 童年就像一个木盆, 里面有我的欢笑和泪水, 是我永远的秘密。 童年就像我的妈妈, 给予我甜美的乳汁, 让我健康快乐的成长。 童年就像一幅画, 是我的天堂, 也是我爱的港湾。 师:吴城凯同学的习作《羽毛球 炒蛋 杰作》,层次清楚、较好地反映了童年的幼稚、天真的特点。 吴建成同学的习作《卖豆腐》,也很好地反映了农村生活的新风尚。 师评价:经过大家的交流,同学们紧紧扣住我们上次写作的要求:把事情写清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许多同学描写得很精彩,突出了童年的趣味。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通过一些富有童趣的心理活动描写,突出了“趣”,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当然,文章中一些幼稚语言的描写,也凸显了童年的纯真,李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欣赏的大多是能体现出童年趣味的,表达真实感受的句子或段落,对吗?其实,一些大作家在写自己童年趣事的时候也是如此。 总结写法: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知道,围绕“趣”字,选择童年生活中最有趣的事例,把事情的经过分几步写清楚,抓住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描写,把能体现“趣味”的部分重点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文章就生动了。 二评改园。 1. 三人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两个任务:第一欣赏优点,做上记号或者简单评注;第二,寻找不足,针对不够具体,没有体现童年趣味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2.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 3. 全班交流:评价合作:我们班的同学很会合作,能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认真进行学习。我们请这两个组来汇报。一个组交流一篇文章 2个小组交流 三.实践场。 1 、根据刚才我们学到的方法和同学们给你提出的修改意见自行修改,特别注意把事情经过修改具体,突出“趣味”来。 2、修改好的同学可以拿着作文,去请教后面在座的老师,请老师给予你一些指点。 3 、展示习作。(实物展示)说说修改得较满意的地方和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说给同学们听一听(说说自己哪个地方改得好,要注意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改)。 4 、在刚才的修改中,有同学修改题目的吗? 5、 激励成功。同学们,相信经过认真修改,你们的文章会更加精彩。你们的作文可以向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投稿,当然,也可以大胆地向《小学生周报》投稿。 四、欣赏栏。 (1)、远处又传来阵阵清脆的喊声:“卖豆腐咯――。” ――吴建成 (2)、等待着下课, 等待着放学, 等待着游戏的童年。 --老师引用《童年》歌词 (3)、诚实会给你带来许多快乐! ――元仙林 五、师小结: 这节作文点评课十分精彩,达到了预期目的。在此,老师祝同学们度过无忧无虑的童年,祝大家健康地成长! 板书设计: 叙事清楚 语言丰富 描写具体 真情实感

 

篇7:教学公开课点评

过程:

师:刚才张文质老师已经对我进行了一个全面的介绍,那我也来介绍一下他大家都知道,张文质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学者,但是很多人还不知道,他还是一个诗人,这一点让我很自卑,因为我不是诗人不过我们可以来学习一下前人所写的优秀的篇章这些篇章经过岁月时间的淘洗,穿过时间和空间用文字的方式来到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人类共同的心中最珍贵的感情刚才张先生也已经帮我们介绍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请大家打开我们的资料。

我想这首诗很多同学不是太陌生,有没有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首诗以及作者徐志摩呢?

今天大家其实很累,八点钟大家就来了,坐在这里等一坐就是半个小时按照曹刿的理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可是我看我们同学的状态却还是很好,没有竭可能大家有些紧张,其实我也是,那这样,请咱们班长来说一下?

生:我对徐志摩的了解是,上学期我们曾经读过他的诗,也就是这首《再别康桥》,老师说他去过英国留学,是剑桥大学毕业的,所以他对那里的一些建筑十分喜欢,他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诗人,比如这首《再别康桥》就很美,很有音韵美感

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没有没关系其实很多同学以前可能已经通过这种或者那种方式接触过这首诗了那么我们先一起来把这首诗没有感情地读一下,要读出什么效果呢?就读出“对不起,您的手机已经欠费停机”这样的效果

学生集体朗读

师:我怎么觉得还是有点感情呢?特别是大家读一首一尾的时候,轻轻的,悄悄的,很多同学很有感觉啊看来要把这首诗读得铁石心肠没心没肺是很难的事情啊

那么我想再请一位或者两位同学自告奋勇再来读一下?有没有人愿意呢?(学生没有反应)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沉默是今天的铜陵啊呵呵!

(两个女生举手)

师:很好,那么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

(学生朗读)

师:谢谢两位同学我刚才已经说了,读这首诗要不带一点感情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刚才我有另一种感觉,从昨天到铜陵我们已经听了两节课了,昨天张老师说,铜陵的孩子普通话特别好,的确,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大家的普通话都很标准清晰悦耳,我做老师的听着都是一种享受

刚才我们是不带感情读,现在呢,我们开始带着感情读,为了配合气氛,老师将选一首音乐,我们一起配乐朗诵

(教师播放重金属摇滚《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学生在狐疑中开始迟疑地朗读)

师:刚才有人在笑,不过我们的孩子很乖,乖到仍然认真地读下去不过我想问问笑的同学,他们为什么笑

生:这首歌与这首诗的情调不太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呢?

生:这首诗比较悲凉,这首歌很有激情

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歌吗?这是瑞典一个重金属摇滚乐队NightWish(夜愿)的Over The Hill And Far Away,翻译过来就是高山的彼端,是一首节奏强烈的重金属摇滚刚才这位同学说这首诗和这首歌的气氛不搭调,有同学赞同或者补充她的说法吗?

生:我赞同她的说法,因为这首诗读起来感觉是很安静的,而摇滚乐十分奔放,所以读起来气氛很不搭调

师:那为什么你说这首诗读起来感觉到安静呢?

生:首先诗歌内容,开头是轻轻的,结尾也是悄悄的,可以感觉到宁静的心境;其次读起来十分押韵,感觉十分的安静

师:那么在诗歌中间有没有其他的让我们感觉到安静的东西呢?

生:有,比如第四段说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既然是梦就应该是宁静的感觉

师:哦,做梦的时候听摇滚可能会把人吓得跳起来那就成午夜凶铃了谢谢还有补充吗?刚才同学说首尾两节给人感觉是安静的,现在我们再一起把这两节读一下

(学生朗读)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是轻轻地走了呢?我们换个词行不行?我给大家讲一下,二十年前,当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了该领的东西,收拾好行李,然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啦!”然后就跑了,那么我们能用轻轻的悄悄的来表述我当时的行动吗?

生:不能

师:可是徐志摩为什么是这样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有答案,那么我们再选一首曲子,咱们看看这次能不能搭调

(播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师:有愿意读的吗?愿意读的举手?

(无人举手)

师:那不愿意读的举手

(全体举手)

师:有同学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

生:贝多芬《命运》

师:对,这是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命运》,这首曲子听到之后感觉是什么?

生:很亢奋激动

生::奔放

生:激动人心

师:据说贝多芬在这首交响曲的扉页上写着:“我一定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他使我屈服”这首曲子也成为世界上所有与命运搏斗的人们的战歌不过这首曲子虽然是很好的曲子,但是用在这个地方合适吗?

刚才大家都表示“罢读”,我就请大家来说一下不读的原因

生:我读不出来

师:为什么读不出来?

生:完全不合调

师:那你觉得适合的调子应该是怎样的?

生:应该是柔和的

师:为什么是柔和的?诗歌里面有反映吗?

生:有,比如“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这就感觉到很柔和

师:哦,甘愿做一条水草而不是做一条鲨鱼

生:还有第二段金柳,艳波,荡漾感觉都很柔和

师:很好,谢谢说到这个地方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就是柳树这个意向大家在以前见过吗?

生: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生:《送元二使安西》中“客舍青青柳色新”还有“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的《咏柳》

师:还有吗?

生:“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师:哦,刘禹锡的《竹枝词》,谢谢!

师:在中国古诗词中柳树的意象有一种特殊的含义,有同学知道吗?

生:送别,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师:因为柳树的柳字与留同音,所以古人将之代指离别,因此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在很多诗歌中柳树也就成了留下、离别的代名词很有趣的是徐志摩在这艘新诗里面也用了柳树的意象而且里面说的是金柳,为什么呢?

生:因为有夕阳

师:是的,而且作者把她比作一个美丽羞涩的新娘如此温婉美丽的意象,用这首曲子似乎的`确不大适合我们已经否决了两首曲子了,再来一首

(播放广东音乐《步步高》)

师:听着耳熟吗?听过没有?

生:听过

师:在哪里听过?

生:春晚

师:对,这是广东音乐《步步高》,每年春晚的时候大家都会听到,是一首欢快喜悦的曲子那么用这首曲子来配这首诗可以吗?认为可以的同学举手?

(无人举手)

师:认为不可以的举手

(大多数学生举手)

师:为什么不可以呢?

生:因为这首曲子感觉是非常欢快明朗的,但是《再别康桥》这首诗给我们的感觉却是悲伤的

师:你哪里看到有悲伤呢?

生:但我不能放歌

师:为什么不能放歌?

生:因为后面说夏虫也为我沉默

师:其实我们可以想一下,人在什么时候才放歌呢?这个词见过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大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面就有放歌这个词,大家能背吗?跟着我一起来背一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那么这里杜甫为什么要放歌?因为他听到一个好消息,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于是战事有可能平息,他一家有可能回到家乡于是老杜先生十分高兴,拿酒来!白日放歌须纵酒!徐志摩再次离别康桥的时候显然不是这样高兴的,因此他想放歌,却又不能放歌还有其他同学找到这首诗表现出忧伤的吗?

生:从意境上说,这首诗是徐志摩离开剑桥时候写的,表现出的是他对这里的留恋,所以从感情上说,这时候徐志摩是不可能那样高兴的

师:这首诗整个的基调除了刚才我们说的安静之外,其实还有这种依依不舍的忧伤所以我们刚才选的三首曲子,第一首太激烈,第二首太严峻,第三首又太欢快那我不知道怎么办了,我来请我们班上的两位音乐家出一下主意,如果是你们你们会配什么音乐?

生:应该配很抒情的音乐

师:比如?

生:还没想好

师:没关系,我们问问其他同学

生:我觉得可以配《绿岛小夜曲》

师:哦,不错,不过我电脑里面没有,这是台湾的一首曲子

生:《二泉映月》(听众有骚动)

师:有同学似乎有不同意见?

生:《二泉映月》太悲伤了

师:哦,太悲伤了这首曲子是老艺人阿炳回顾自己坎坷凄凉的一生写的曲子,阿炳双目失明身体残疾穷困潦倒,最后贫病交加而死这首曲子是当时一个音乐家赶在他去世之前录制的,如果不是这位音乐家,我们就无法听到这首伟大的曲子,阿炳也就无法为我们所知所以这首曲子的确悲凉了一些这首曲子的基调是悲伤的吗?如果不是,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

生:忧伤

师:对,淡淡的忧伤,淡淡的忧郁,这就是这首诗的基调刚才几位同学给我推荐了几首曲子,可惜我电脑里面没有,我现在给大家介绍另一首曲子,是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给妈妈的信》,我们一起来读第一段大家齐读,2、4段由男生读,35段由女生读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喜欢这首诗的女生要多一些,但是会背这首诗的男生要多一些,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男生会背了之后好去骗女孩子,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信了

(学生配乐朗读)

师:我建议我们给自己来一点掌声,非常好,谢谢大家!

事实上这不是一首太适合这么多人一起朗读的诗这其实是一首很个人的诗,他讲出的是一个人心底最深层的那些情感、留恋与回溯这种感觉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但是我们也许会奇怪,什么地方会让徐志摩这么魂牵梦绕?如此深入内心、骨髓?

徐志摩在20年左右在剑桥求学,之后在22年回国,而这首诗是他在28年母校,故地重游之后写的所以称之为《再别康桥》我们可能会想一个问题,既然是再别康桥,那么有没有初别康桥呢?事实上,徐志摩在第一次离别康桥的时候,的确还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叫《康桥再会吧!》原诗很长,我这里给大家选取了开头一小段,大概占全诗五分之一左右(出示PPT)

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的这个部分一起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现在我们来把这段诗和《再别康桥》做一个对比,大家觉得在形式上两首诗有不同之处吗?

生:首先是形式上的,《再别康桥》分成六个小节,每个小节是四行,而《康桥再会吧》显得是挤在一起的其次读起来《再别康桥》读起来非常押韵,而《康桥再会吧》不是很押韵;《再别康桥》字数上差不多,很整齐,而《康桥再会吧》字数上不一样

师:你说的很好谢谢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你说《再别康桥》是押韵的,而《康桥再会吧》不押韵,那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真的是不押韵吗?找找它有没有押韵的词呢?

生:有,去,绪,秋,洲,意,里

师:是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首诗也是换韵,隔句押韵谢谢,你说得很好,其实这两首诗的异同体现的也是新月派诗人的一个诗歌主张,也就是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说诗歌应该押韵,朗朗上口;绘画美则是指诗歌选用的意象已经富有色彩那么我们来回顾一下《再别康桥》那些词语是有色彩的呢?有什么色彩?

生:青荇,金柳,星辉,斑斓,彩虹,

师:这两首诗都是讲离开康桥的,那么大家喜欢哪一首?

(绝大多数喜欢《再别康桥》,一个同学喜欢《康桥再会吧》)

师:这位同学说喜欢《康桥再会吧》,你能说下为什么吗?

生:因为这首诗充满了希望,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充满了年轻人的豪气

师:这位同学十分敏感,他发现了这两首诗很重要的不同至于这两首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我们在这节课上不探讨,下去之后大家可以去找一些资料,看看在剑桥,徐志摩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可能大多数人包括我都更喜欢《再别康桥》,因为他点出了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最普遍最深沉的感情我刚才说到我大学毕业的时候,领到该领的东西,收拾好行李,大吼一声“我终于自由了”,就扬长而去后来过了两年再回到校园的时候,忽然发觉感觉就不一样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突然感觉这个学校、操场、宿舍、食堂,曾经都是我的,现在一切都不属于我了但是好像我又永远属于他就如徐志摩所说的,在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愿做一条水草

我记得我刚工作没多久,就听到两首歌,一首是《同桌的你》,一首是《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后面一首当时特别有同感: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无声无息的你,

你曾经问我的那些问题,

如今再没人问起

分给我烟抽的兄弟,

分给我快乐的往昔

你曾经提起的那个女孩,

是否送了你她的发带……

这时候我们才知道,诗人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生命!能够把这些最平常最常见但是又最难以形容的感觉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不管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还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或者是“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都能在那个时间,透过所有障碍,直击你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成为我们后来所有有这样相同经历的人的代言人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很遗憾我不是一个诗人,我们同学也没必要都成为诗人,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有一颗诗意的心,一双诗人的眼睛,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诗意的生命

篇8:浅谈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教学

每门学科, 每位教师每年都要举行公开课, 这在每年的考核中是必需的。但许多教师对公开课的看法不一而足。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的教学被有些教师视为是不相融的两种教学形式, 认为公开课是给大家看的, 没有实用意义, 而常态课才是真正的体育课。另一些教师认为, 公开课来源于常态课却又高于常态课, 是常态课的最高形式, 公开课对常态课有指导意义, 而常态课是公开课的基础, 二者能相互融合。

笔者认为, 公开课与常态课可以缩小差距, 公开课应该向常态课靠拢, 而常态课则可以向公开课看齐。那么, 如何让体育公开课与常态课相互融合, 甚至合二为一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以期与大家交流。

一体育课堂中, 师生的合作要和谐自然

说到合作, 大家立即会想到两种不同的情形。在公开课上, 教师与学生合作得天衣无缝, 而在常态课上却很难看到师生合作的景象。笔者在一节公开课上看到这样一种师生合作的场景:“同学们, 下面进行分组练习, 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适合自己的场地去……”同学们有序地分开并有序地练习。注意观察后发现居然每个组的人数都相等, 难道纯属巧合, 学生这么配合老师?再看另一堂公开课:“同学们,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山羊分腿腾越, 哪位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一位同学出来, 动作娴熟, 博得同学们的掌声鼓励。可是, 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其他同学也是这么熟练地完成动作。这一点也不像新授课, 学生真的能这么快掌握这个动作吗?而在常态的体育课上, 笔者发现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合作都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甚至根本就没有合作的镜头。这就是公开课与常态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个“过于好”, 另一个却“不甚理想”, 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取的。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应该是自然的, 顺理成章的, 每一次新的合作都要有一个学生适应的过程, 合作有成功更有失败, 在失败中才能体现合作成功的价值所在, 事先安排的合作是虚假的没有实际意义。而常态课中的“没有合作”更是不应该出现的, 体育课上没有合作是一种教育的缺失。

二要安排好场地器材

公开课与常态课在场地、器材的取舍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公开课上, 教师想方设法地动用大量器材。在一节教学滚翻技巧公开课上, 笔者见到垫子摞在一起约有一人高, 另外还有其他器材一大堆, 可想而知, 光搬运的时间就要花费不少。而在常态体育课上却又是另一番景象:很少使用体育器材, 只是“一个哨子几个球”, 甚至不用体育器材的现象也屡屡可见。有的体育课确实不用到体育器材也无可厚非, 但每课体育课都不用体育器材不免有点过分。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一定要得到控制才行, 但细细观察又会发现, 体育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误区。例如, 在一节公开课上, 一位教师只拿了几个沙包和四块面板, 上面是上课内容的图片。课上得很漂亮, 听课者对其大加赞扬, 特别是在体育器材方面, 教师们一致认为在器材上没有造成浪费, 便于携带, 没有给体育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其实不然, 仔细观察后不难发现, 教师为了制作这四个面板是颇费工夫的, 要取照, 要冲印, 要制作这一过程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而且价格也很高昂, 上完这节公开课这四个面板也就用不到了, 造成时间与金钱的浪费。所以, 在器材的使用上, 要注意器材的实用性与循环使用性, 规格档次不要太高, 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才是最重要的。

三让学生在课上都能学到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

现行的许多体育课上, 学生是学不到什么知识与技术的, 这话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常态课上, 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学不重视, 教师态度不端正, 对学生的体育活动放任自流, 有的学生在体育课上看书、闲聊。但在公开课上总应该有所得吧, 其实也不尽然, 大多数教师的公开课都是表演课, 学生要学的内容早在以前就排练好了, 只不过是在公开课上重新表演一下罢了。这两种情况, 学生学不到什么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以这样的公开课方式贯穿整个学年的教学时中还可能有期末时的学生成绩吗?显然这两点之间是矛盾的。所以说, 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 要能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公开课要做到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 就要实实在在地去教学生, 把学生作为公开课的主体, 而不是让公开课来展示教师, 教师课讲得再好, 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 这节课失败无疑。如果在常态体育教学中, 教师能有这样的教学态度, 能有这种敬业精神, 把整个学年的常态体育课都上得那么认真,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标是轻而易举的。

四课堂教学应追求简单与高效

大家在看公开课的时候, 都有一种紧张的感觉, 上课的前前后后都很慎重, 看课之后还有一种激烈的评课。特别是授课的教师, 在上课时为了尽可能地表现自己, 为了把课上得无一遗漏而忙前忙后, 唯恐漏了自己设计的每一点, 也唯恐评课的教师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有的教师把表面上看似完美的体育课上得不伦不类, 从课的开始就上成了课的重点, 到课的结束也不敢懈怠, 致使看不到课的重点是什么, 目标是什么。这样的教师始终没有弄明白“面面俱到”的课堂教学看似完整却很容易迷失方向。常态的体育课需要简单、实用、高效。课堂组织简单实用, 内容不要过于繁杂;教学过程需要简单实用;教学方法也要简单实用。常态的教学需要突出重点, 而教学重点的确立则需要教者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教材。

五结束语

总之, 公开课与常态课都是体育教学中的一部分, 把公开课与常态课孤立起来看是不符合学理的。常态课有它自身的优点, 教师们要以端正的心态去接纳它, 不要仅仅看到它的缺点, 还要看到它的优点, 并且有效地利用公开课的优点来弥补常态课的缺点, 用公开课的理念指导常态课, 用常态课的优点作为公开课的基础, 使公开课与常态课有机结合, 共同发挥自身的优势, 把体育教学搞上去。

上一篇:安徽用世房地产开发投资房有限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下一篇:我教孩子写作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