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村庄整治工作

2024-05-21

全省村庄整治工作(精选6篇)

篇1:全省村庄整治工作

一、全省村庄整治工作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省建设厅加大了推进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特别是村庄整治的工作力度。各市、县规划建设部门按照省建设厅的部署,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村庄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全省共编制村庄规划4691个。截至2007年底,全省累计编制完成村庄规划41713个,村庄规划覆盖率达31.17%,在2006年提高1.81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提高3.51个百分点。2006年、2007年全省村庄规划覆盖率较高幅度提高,扭转了“十五”期间全省村庄规划覆盖率升幅一直在0.2个百分点左右徘徊的局面。村庄整治稳步推进。2007年全省共有3360个村庄开展了整治,全省村庄整治覆盖率在2006年提高2.4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提高2.5个百分点。这些村庄都按照省建设厅《关于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的“五改”(改路、改水、改房、改厕、改灶)、“三清”(清理垃圾、清理河塘、清理乱堆放)、“五有”(有整治规划、有文体活动场地、有一片成荫绿地、有垃圾收集池、有污水处理简易设施)以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庄整治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2007年省建设厅培训各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和村干部近1300人,各市共培训超过5000人,进一步提高了我省基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者的思想认识、政策水平和专业素养,为顺利推进村庄规划和整治工作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2008年,全省村庄规划、整治和培训工作都将继续取得好成绩。历史文化保护进一步加强。各地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重视保护、继承和延续古镇、古村落的历史文脉,保持地方和民俗特色,并积极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今年,全省共有3个镇、5个村荣获第一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其中,有3个镇、3个村荣获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广东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称号的数量在全国位居前列。

总结各地在村庄整治中的成功做法,我认为有五方面的经验:

(一)领导重视,措施落实,是加快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村庄整治工作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落实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组织工作有保障。如2006年初,东莞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农村环境„五整治‟”工作,成立了整治旧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河源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市政府还成立了村镇建设“三四五”工程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有力保障了该市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村庄整治的措施有落实。各市都根据建设部和省建设厅关于开展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相应制定了工作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工作任务、目标和措施要求等,使村庄整治工作有措施保障。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加强人员培训,是抓好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举措。目前我省一些市如珠海、东莞、中山,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比较健全,每个镇均设立了规划所,具体管理镇、村规划工作。惠州市理顺了市、县、镇三级村镇建设机构,市城乡规划建设局设立村镇规划管理科,县城乡规划建设局设立村镇规划管理股,中心镇设立规划建设分局,一般镇设立规划建设办公室。全省绝大多数中心镇也都设立了村镇建设办。各县(市)规划建设部门基本都设立了村镇规划(建设)股。从各地的情况看,凡是有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的,工作都开展比较好,成绩都比较明显。省建设厅高度重视村镇建设工作,今年9月恢复设立村镇建设处,负责全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有5个编制。同时,针对基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较低的现状,省、市全面开展了对县、镇一级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和省级村庄规划、整治试点村干部的培训。通过培训,我们把村镇规划建设管理这支队伍聚拢起来,把中央和省、市的方针政策贯彻下去,效果明显。

(三)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村庄规划编制,是做好村庄整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在资金支持方面:2007年、2008年省财政连续拨出村庄规划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村庄规划工作,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村庄规划的资金支持力度,如2007年珠海市拨出3000万元、惠州市拨出1000万元用于村庄规划。经济欠发达地区,有的也拨出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如河源市拨出100万元支持村庄规划,汕头市澄海区以1︰1的比例配套省级村庄规划专项资金,扩大了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在技术支持方面:广州市利用高校众多的优势,组织高校规划队伍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加快了全市村庄规划编制进度。而有的地方主要是通过“送规划下乡”的形式,组织城乡规划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与各村庄对口联系“结对子”,实行技术帮扶。如云浮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城乡规划局联合举办了“送规划下乡”活动,云浮市规划局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先后为挂点村无偿提供地形勘测、规划设计、规划资料图片制作等支持。省建设厅除发布《广东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指引》,加强全省村庄规划技术指导外,还选取了清远市、茂名市、湛江市和梅州市大埔县分别作为市、县域村庄规划联系点,组织省规划院带领当地市、县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村庄规划,探索“驻点带动、技术帮扶、整体推进”的村庄规划工作新模式。以上这些,为我省村庄规划取得突破性进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争取多方帮助,拓宽资金渠道,是增强村庄整治和建设工作后劲的重要前提。我省大多数村庄都存在着整治和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而且单靠村集体经济根本无力承担。因此,拓宽资金渠道,使村庄整治和建设成为“有米之炊”,是我省村庄整治可持续推进的前提。各地在这方面各显神通,创造了不少经验。一是“多渠筹资”。如湛江市采取“七个一点”(上级支持一点、政府补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亲友暂借一点、挂点单位和干部帮扶一点、社会捐助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办法,广泛筹集资金,推动村庄整治和建设;韶关市始兴县实行“四轮齐转”(政府支持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投一点、村民筹一点),多渠道筹措资金;汕尾市陆河县新田镇争取外出经商人士的支持及县直部门的对口扶持,短短几个月内筹集了600多万元投入到示范村整治。二是“村企联动”。如清远市号召民间组织、民营企业家等进行“反哺农村”活动,募集资金1000多万元,并采取产业带动、直接参与、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实现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标。在省这一层面,省建设厅对省级村庄整治试点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省直有关部门在“五改”(改路、改房、改水、改灶、改厕)方面均投入了专项资金,也有力地推动了村庄整治工作。

(五)尊重村民意愿,建立长效机制,是巩固村庄整治成果的重要途径。村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各地在开展村庄规划和整治工作的过程中,都十分注意尊重村民的意愿和在规划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使村民真正成为自己家园的规划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如肇庆市德庆县武垄镇武垄村在编制规划过程中,规划组通过与村民的多次座谈、问卷调查,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农民的需要,并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切实解决农民最关心的问题。阳江市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在全省首创“板凳会议”制度,即每逢村里有重大决策或事务,村民就搬上自家的小板凳,到村里开会一起商讨,寻求共识,由此建立广泛参与的议事机制。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长江村在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村规民约的约束作用,促进村庄管理民主、规范。实践证明,只有民主管理村庄的规划建设,才能使村庄的建设行为符合规划,才能使整治后的村庄“脏乱差”现象不再反弹。

在总结经验,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的村庄整治工作总体上还比较落后,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主要有:一是村庄规划严重滞后的局面难以在短时间内扭转。虽然近几年来我省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取得突破,但总体上看,我省村庄规划覆盖率还是很低,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广东经济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二是村庄整治规划的统筹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村庄整治规划是指导村庄整治的蓝图,是统筹村庄整治工作的依据。但是,目前不少地方没有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就盲目开展村庄整治;有的地方虽然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但由于条块分割,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协调不够,村庄整治规划的综合统筹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村庄整治和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确定不是依据规划,而是依据资金的安排,往往是“项目跟着资金走”而不是“项目依据规划走”。三是村庄整治的推进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任重道远。我省村庄整治工作虽然有长足进展,但是开展整治的村庄所占比例还是很低,相对于量大面广的村庄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另一方面,目前开展的村庄整治仅是达到改善基本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可以说是达到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最基本的要求,与创建宜居村庄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缺失,人力资源严重不足。村镇规划建设量大面广,光有政策、没有人员,是无法落实各项工作的。当前我省相当部分镇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甚至没有专职的规划建设管理人员,使村镇规划建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五是农村建设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导致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程序不规范,执行约束机制不健全,村庄建设管理主体不明确,农民建房的监督管理缺少指引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工作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全省村庄整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纵观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把握。第一个是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重要时期的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其中“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等,为村庄整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确定了目标任务。第二个是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它提出要“实施„万村百镇‟整治,治理村镇环境卫生”和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宜居村庄”创建活动,为我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第三个是国内外新的形势。由于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国内的经济出现了一些困难,最近国家和省都分别出台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其中,中央出台了10项措施,今明两年要投入4万个亿来拉动内需。温家宝总理提出“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省政府也相应出台了16项措施,以此带动今明年我省投资约1.3万个亿来拉动内需。国家和省出台的这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特别是村镇道路、水利、供水、供电、卫生、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国家、省在新形势下出台的这些措施,十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村庄整治。在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各级政府部门应避免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浪费,我们规划建设管理部门一定要起牵头作用,坚持规划统筹,促使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如建水利、修路等都要依据村镇规划,不能盲目建设。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全省特区工作会议上,汪洋书记指出,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我省目前的经济形势,对我省来说是困难也是机遇,并要求继续高举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大旗,用特区先行先试的精神来带动全省的工作。全省建设系统一定要紧紧抓住这个机遇,把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与当前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起来,紧密结合部门工作职能,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行动效果,在以下三方面指导村镇建设工作。

——村镇规划的编制。一是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如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教育工作改革的要求等,逐步推进“三规合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二是要按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编制规划,推行公众和村民参与规划,尊重村民意愿,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千万不能越俎代庖。三是要探索村镇规划的编制模式和内容要求。编制村镇规划,要有区别和有特色,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是不同的,平原和山区是不同的,村镇的规模和布局的形式也是不同的,这些对村镇规划编制内容都有着不同要求。因此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地套用城市规划的要求,使村镇规划更加切合实际。

——村镇规划的实施。一是要注意满足农民的新诉求。十七届三中全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强调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村镇规划的实施,也要关注农民依法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的要求,加强对农民合法权益的保障。如农民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经批准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益性项目,就要保证该非公益性项目符合村庄规划,并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进行规划管理。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村镇规划的实施监管力度,积极推动并规范农村房屋产权及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村庄的整治。一是关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在村庄整治中,对于农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为城市产业向农村转移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二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进村庄整治,目的就是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省委、省政府组织开展的“万村百镇”整治和创建“宜居城镇”、“宜居村庄”活动,完全符合中央的《决定》精神,也顺应了广大群众的意愿。全省建设系统要按照当地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履行职责,将村庄整治工作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三、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创建宜居村镇

在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向农村倾斜的大环境下,全省建设系统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的要求,在村镇工作方面,下一步全省建设系统要重点推进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工作。城乡统筹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各地规划建设部门要切实转变重城轻乡、城乡分割的观念,不能就城市论城市、就镇论镇、就村庄论村庄。要牢固树立统筹发展理念,以城乡规划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对城乡建设的综合调控能力,打破城乡建设各领域的分割,统筹城乡供水、供电、供气、公交、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建设,打破城乡行政界线,实现公共资源共享。要完善和落实市域、县域城镇、村镇体系规划,根据服务人口规模、结构及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和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立以城带乡、覆盖面广、配置均衡的公共服务网络。要探索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开展农村房屋登记发证工作,进行农村房屋产权及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及流转试点,并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逐步纳入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在城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结合“空心村”和旧村整治,统一规划建设公寓式住宅,建成文明新社区。各市、县规划建设部门在抓好城市、县城建设的同时,工作重心要下移,要重视村镇建设,每年的工作计划要有城乡统筹方面的内容。

(二)积极主动推进宜居城乡特别是宜居城镇和村庄建设。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以打造宜居城乡为载体,建设美好家园”。建设宜居城乡,是省委、省政府重要的工作部署,也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建设系统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在特区工作会议上,汪洋书记还专门问我创建宜居城乡的进展情况。创建宜居城乡是汪洋书记直接抓的工作,所以我们会花大力气来推进,目前省建设厅也正在起草一个重要的文件。希望大家回去后,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开展“宜居城市”、“宜居城镇”和“宜居村庄”创建活动。省建设厅将制订宜居城乡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用以指导各地创建工作。宜居城乡特别是宜居村镇创建活动,是全省建设系统加强村镇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抓手。各级规划建设部门要积极主动通过这个抓手,来全面推进和提升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三)下大力气推进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村庄整治是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它又有赖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加强。为加强村镇工作,省建设厅提出并着力做好的“五个抓”,实践证明是切实可行和富有成效,我认为要按照新形势的要求继续做好“五个抓”:

一是抓规划。省继续通过省级村庄规划编制专项资金,每年抓1000个省级村庄规划试点。各市也要想办法争取资金,增加村庄规划数量,不断提高本市村庄规划覆盖率。除了村庄规划,还要继续抓中心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试点,推动一般镇总体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

二是抓整治。明年,省委、省政府将部署开展“万村百镇”整治工程。省建设厅将尽快制定《广东省“万村百镇”整治技术指引》,争取省财政资金支持,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推动“万村百镇”整治工程的实施。从2009年起,全省每年确定100个镇、10000个村为整治点,用10年的时间把全省镇、村基本整治一遍,切实改善我省村镇的人居环境。

三是抓机构。这次机构改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恢复设置了村镇建设司,省建设厅也恢复设置村镇建设处,使村镇工作有专门机构负责。明年各市、县也要进行机构改革,希望各市、县规划建设部门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负责村镇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同时,要继续加大各级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和村干部的培训力度。

四是抓保护。各地在推进村庄整治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为了整治而破坏了历史街区和古村落。省继续开展广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活动,并推荐更多的镇、村参加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评选。各市、县要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镇、村参加评选。“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国家都安排了十几亿用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环境设施改善建设,省建设厅将积极加强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沟通,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我省名镇、名村的保护和环境改善。

五是抓立法。为建立长效机制,省建设厅正在分别起草《广东省实施〈城乡规划法〉办法》和《广东省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争取尽快上报省人大审议颁布实施,以法治的手段规范村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市也可以通过政府颁发规范性文件,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篇2:全省村庄整治工作

村庄整治工作方案

**镇位于**市南部,距市区27公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美。贵新高等级公路、210国道、墨(冲)平(塘)县道穿镇而过,**河绕城流淌。2000年**镇被列为**省小城镇建设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以来,2010再次列为全州“185工程”示范镇、**市产业聚集区以及全州重点打造的5个镇区人口发展为3万人以上的小城镇之一。新坪村位于**镇北面,距集镇仅2公里。劳动力和水源充沛,社会稳定,群众积极,有较好的种植基础和发展意识。该区涉及3个村民小组,260户,1451人,耕地面积848.57亩,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一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强力推进,在黔南州“185”工程、村庄整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呈现出在农村经济加速发展、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农民生活质量迅速提升、基础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等方面成效显著。现将我们在村庄整治工作方面的一些做法汇报如下:

一是抓农业产业发展,引导农民自觉加入到村庄整治行动中来。

以全州“185”工程、村庄整治示范点为契机,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途径,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只有把农村经济搞**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上去了,才能增强农民加入到村庄整治行动的信心。全村2010年发展大葱、玫瑰花种植示范区建设250亩,辐射带动1500亩。近年来先后成立了以种植玫瑰花、大葱、养兔等5个特色种养殖合作社,直接带动群众500余人,2010年全村实现农业总产值 元,比上年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比上年增长 %。2010年以来全村自愿报名参加村庄整治的有182户,占总户数的70%。全村上下形成了政府在政策、技术、资金和物质上予以指导、支持,村民自发组织,投劳投资参与“村庄整治”的新热潮。

二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按照“先规划后整治,先设计后施工”原则,高标准、高起点策划方案,我们委托**大学勘察设计研究院编制了《**镇新坪村村庄整治规划》,经论证审批后作为新坪村村庄整治建设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深入调研把布依族建筑元素引入到房屋包装改建中来,确保了示范点改建风格户户有不同、家家有特色、整体有看头,凸显布依民居特色。

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以布依民居风格特色、乡村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为准则,寻求不同模式整体推进,量力而行搞建设、先易后难干工作,切实保证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房的实用性。首先对全村现有建筑物质量进行调查,分为三类,一类是建筑质量较好的,包括砖房和在建房,该类建筑占总数的90.8%;二类建筑建筑质量一般,以石房为主,**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该类建筑总数占总数的4.6%;三类建筑建筑质量较差或很差,以木房和破损房屋为主,占总数的4.6%。分类后作为整治方案的依据,有效地避免村庄整治的大拆大建。

四是完善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突出推进“五网”建设

全面提速新坪村路网、水利设施、高产农田、安全饮水、电网改造、“一建三改”等项目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1、加快“路网”建设。2010年利用“一事一议”项目投入近90万元,改造通组主干公路6.5公里,村域内公路基本实现通组达户。

2、加快“田网”建设。2010年,投入资金20万元,整理土地面积300多亩,修建机耕道3.5公里。

3、加快“水网”建设。投入10万元,疏挖沟渠5.2公里,从**镇区新建、改建及管网延伸至新坪村3.5公里,解决全村人口安全饮水。

4、加快“电网”建设。启动了农村电网新一轮升级改造工程,覆盖率达98%。

5、加快“气网”建设。建户用沼气池200余口,完成并配套建成1座村级服务点。

五是大力实施垃圾收集填埋处理、填土平坑、立面改造、门前绿化、路灯亮化等工程建设,使得公路沿线村庄村容村**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5处,垃圾转运站1座。建成关上组太阳能路灯13盏,修建200米绿化长廊,500米排污沟渠。

六是整合各部门项目,提高新坪村公共服务水平。

全面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整合教育项目。完成2个村级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

2、抓好卫生项目。2010年完成2个村级卫生院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改厕200余口。

3、发展文化项目。建成250平方米村级办公楼,集党建、计生、综治为一体。新建500平方米农民文化家园、农村书屋各1处,修建了戏台、篮球场、宣传栏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基本实现全覆盖。

4、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投入30万元,完成40户农村危房改造,农村低保人口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新型农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75%。

5、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村级便民服务室已建成,把方便送到了群众家门口。

6、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今年上半年新增互联网用户35户。**镇新坪村村庄整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五是建立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出台了村庄环境整治奖补办法,建卫生保洁运行机制,建立责任追究制,坚持逐月检查评比排名通报制度,确保了常抓不懈、长治久洁。

篇3:全省村庄整治工作

建设与经济水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即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中国农业现代化以不减少耕地、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前提,这是由中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一基本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决定的。但是,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情况看,对土地的竞争是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最基本矛盾。在很多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带来巨大的建设用地需求,伴以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导致耕地快速减少。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导致耕地减少的同时,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又引起了村庄空心化和农村宅基地闲置等问题。在超标准占地、一户多宅等现象普遍的地区这些问题更加突出。

面对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土地整理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相结合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在不减少耕地总量的前提下保障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此外,村庄整治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耕地流转和产业化经营,对现代农业建设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村庄整治已在全国很多地区得到开展,称谓可能不同,如重庆的 “地票交易”、天津的 “宅基地换房”等,但本质都是一样的。

河南省在村庄整治方面的探索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有着尤为突出的迫切需求和关系全局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河南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份,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承担重要责任。2013年,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到全国总产量的26.5%和8.2%。另一方面,河南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其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截至2010年,河南省的城镇化率仅为38.8%,大幅低于全国49.9%的平均水平。如果按照当前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大幅提高城镇化率,将给耕地和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持带来巨大压力。在此背景下,2011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以河南省为主的中原经济区,并将探索 “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子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

河南省的村庄整治,称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力度空前。截至2012年7月,河南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试点2300个,初步建成350个,累计完成投资达631.5亿元。〔1〕在此过程中,虽然村庄整治对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到显现,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当前,迫切需要梳理和总结这些实践中的经验与问题,以及正确发挥村庄整治积极作用所需的条件,这对于村庄整治的继续推进以及在其他同类地区的推广有重要借鉴意义。为此,我们基于2012年4~7月对河南省14个县25个社区及365个农户的访谈与问卷调查,梳理、分析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及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二、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成效

根据调查,河南省村庄整治在保护与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方面显现了预期的积极作用。

1.节地效果明显,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调查村庄占地面积普遍超过实际需要,通过村庄整治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较大。调查村庄农户居住分散,户均住房及庭院占地面积普遍超过标准,少的在半亩左右,多的则在1亩以上。按宅院计算平均每宗宅基地面积达到260.8平方米。相对于城市居民和居住实际需求来说,这都是很大的。另外,一户多宅情况也很常见,12.6%的调查农户中在本村有2处或2处以上的宅院。如果考虑一户多宅情况,户均宅基地面积将达到294平方米。在最高的兰考县和新乡县,户均达到457.7和453.1平方米。

表1反映了6个调查村庄(社区)在村庄整治前后的(规划)占地、节地情况。整治前村庄户均占地面积都超过1.5亩,最高的达到2.59亩。根据村庄整治的新社区建设规划,整治后村庄户均占地都降至1亩以内。其中,河南省夏邑县蔡河村整治前村庄占地达到742.35亩,户均占地(包括公共用地)1.55亩, 整治后户均占地将降至0.63亩,整治后村庄占地比原来减少438.9亩地,节地率达到59.1%。在调查村庄中,节地率最高的达到了87.3%,另外有4个村庄的节地率在60%以上。

如果结余的村庄占地全部复垦为耕地,并且相应的建设地指标没有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那么复垦所得就全部是新增耕地。以蔡河村为例,结余出的438.9亩旧村占地复垦为耕地后,按照当地小麦、玉米两季作物各1000斤/亩的单产计算,意味着每年增加87.8万斤的粮食生产能力。即使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有一半用于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最终净增的耕地也能带来40多万斤粮食的生产能力。按照夏邑县对23个乡镇的社区整合规划,村庄建设地占地面积将从21441.77公顷减少到8722.5公顷,节约出12448.27公顷的建设用地,假设其中一半成为净增的耕地面积,那么仅夏邑一个县因村庄整治增加的耕地就能带来1.87亿斤粮食的生产能力。

2.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同步改善

在调查地区,村庄整治过程通常配套实施了土地整理,通过对耕地实施连片整理,并完善灌溉、田间道路、用电等基础设施,能够将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与生活环境改善相结合。以鹤壁浚县王庄镇为例,该镇计划通过村庄整治建设“中鹤新城社区”,实现全镇6万人集中居住。项目一期建设获得政府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资3620万元,其中包括土地整理资金1800万元、农业投资860万元、水利投资1200万元和气象投资500万元。这些投资对于提高农田灌溉保证率、生产能力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村庄整治建设本身也有利于提高土地整理的效果。土地整理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实现耕地的连片,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投资的积极性。1通过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居住,缩小农村建设用地面积,可以有效改善农村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分割。

3.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村庄整治过程中,县乡政府或村集体往往也着力推动土地流转,耕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社或公司集中,农业规模经营与产业化经营速度加快。在调查的村庄,已经建成并且入住农户较多的社区都统一组织了土地流转,其中一些随着规模经营的发展,农业结构也得到调整提升。例如,在调查的江湾村,村庄整治始于2007年,2009年组建了河南省第一家农村土地信用合作社,截至2012年5月全村共流转土地3300亩,94.7% 的土地流转后实现了规模经营。土地信用合作社又购买10余台大型农机设备,成立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在土地流转的基础上,江湾村还进一步建立了优质水稻示范基地、油菜高产示范基地和小麦高产示范基地。

调查数据显示,村庄整治前就将全部或部分耕地流转出去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20.5%,整治前没有流转出耕地、整治后流转出耕地的占18%。整治前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农户有效样本的15.9%,整治后新流转入耕地的农户占3.7%。进入集中居住社区与未进入社区的农户在农业生产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集中居住后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8.6亩,而未进入社区且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6亩,比前者低了30%。

三、村庄整治面临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问题

虽然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展现了很大潜力,但实际效果仍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从实践情况看,潜力的发挥是有限的,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可能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1.耕地数量增加难以落到实处

村庄整治在节约村庄占地、增加耕地面积方面虽有很大潜力,但是,因为节约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通常被等量挂钩用于城市开发,使得中央政策强调的耕地数量有增加难以落到实处。客观地说,这是由于中央政策文件本身含糊其辞,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约束力。作为指导增减挂钩实践的指导性文件,国土资源部2008年第138号文规定,用于归还挂钩周转指标的复垦耕地面积“不得少于下达的挂钩周转指标”、“项目区内拆旧地块整理的耕地面积,大于建新占用的耕地的,可用于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2〕这些规定的模棱两可使得耕地数量有增加在实践中难以得到保证。在各调查地区,通过村庄整治节约出的建设地指标或者通过增减挂钩,或者入储备库用于占补平衡,通常等面积置换为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使耕地数量有增加成为一句空话。

2.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也面临挑战

在等量增减挂钩或占补平衡的情况下,耕地数量能否保持不变、不减少,取决于村庄整治中的拆旧复垦情况。村庄整治是一个拆旧房、建新房的过程,建新房基本上所有农户都愿意,除了个别农户因能力限制而放弃。拆旧房复垦却是多数农户所不愿意的。调查数据显示,在进入新建社区的农户中,48.8%的农户认为旧宅基地应该全部复垦,另有3.4%的认为应该部分复垦,还有44.7%的农户认为不需要复垦。在认为应该全部复垦的农户中,已经全部复垦的占43.1%,完全未复垦的占了53.5%。在18个调查的村庄,全都没有完成复垦目标,其中8个村部分进行了复垦,另外10个村完全没有复垦。在其中的J村,截至调查时,计划复垦的800亩旧村宅基地仅完成120亩宅地的复垦。对于增减挂钩项目来说,在完成拆旧复垦前,项目区的耕地数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会有减少,出现新的土地浪费。即使复垦最终都能完成,大范围开展村庄整治导致耕地减少的短期冲击也是不能忽视的。

3.复垦耕地质量对粮食生产能力有冲击

即使拆旧复垦顺利完成,村庄整治前后项目区耕地总量没有变化或有少量增加,耕地质量的降低也会引起粮食生产能力的下降。根据国土资源部《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定,增减挂钩拆旧腾出的农村建设用地首先要复垦为耕地,并尽可能与周边耕地集中连片,实施水、路、林配套建设,确保复垦的耕地不低于建新占用的耕地数量、质量,有条件的还应积极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3〕但是,从调查情况看,拆旧通常不能一次性完成,验收的复垦耕地不乏呈小块散落在原来村庄中间的情况,更多的则是未验收的由农户零散地、简单地复垦,复垦出的耕地质量较低,也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即使将来能够全部完成拆旧复垦,也面临二次整理的问题,否则不能很好地发挥生产作用,更达不到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要求。另外,复垦所得的新耕地肥沃程度通常低于新社区建设占用的耕地,单产水平低了20%~30%,需要经过至少3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提高到正常水平。

4.伴随土地规模流转出现了非粮化、非农化倾向

在调查的社区,规模流转与土地利用的非粮化、非农化呈现出很大关联性。如在某个调查的乡镇,约有5000亩规模化经营的土地,全部用于蔬菜和苗木生产,而不是种粮食。在某个村,村里统一流转耕地后对耕地进行平整,并改善灌溉等生产条件,但这些耕地除了小部分用于建设蔬菜大棚和种子基地,其他都种上了苗木。根据农户调查数据,流转土地的农户中38.9%表示流转后用途没有变化,22.2%表示从种植粮食转向非粮农业生产,30.2%从种植粮食转向非农业生产,另外部分农户表示不知道耕地流转以后的用途。可见,耕地流转,特别是规模流转过程中“非粮化”、“非农化”还是客观存在的。

5.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

村庄整治带来的居住形态变化与农民的就业转变是分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居住作为社会形态的一个表现,应服从于农民经济活动的需要。农户如果还没有完全脱离农业,那么对于农具的堆放、粮食的收储都还会有基本的需求,集中居住的农户,特别是 “上楼”的农户,在这些方面都将面临困难。农户居住地与田地的距离也会增加,并影响农业生产管理。 根据农户调查数据, 近50%的农户表示与最远地块的距离增加了,最大的增加了7公里,平均增加了1.4公里,只有不到10%的农户表示距离缩短了。正是出于这些原因,缺乏就业转变支撑的村庄整治项目,农民会存在一定的抵触,而入住新社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会因为生产便利性的下降,对农业生产采取更加粗放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方面投入的下降。

四、思考与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所反映出的问题,要发挥村庄整治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拆旧复垦顺利完成,并真正确保耕地和农业生产能力实际增加;二是确保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过程中,耕地用途的保持,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三是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步改善。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村庄整治推动机制,尊重农民主体意愿

拆旧复垦是决定村庄整治目标能否实现、 “三化”能否真正协调的关键环节,也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为此,首先要健全村庄整治的推动机制,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与需求。推动居住形态转变的主导力量是市场,虽然政府可以加快这一进程,但是运动式地推进集中居住也不能脱离农民居住形态转变的内在规律。村庄整治既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也是对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发展,同样要遵循城镇化的规律。遵循市场规律与城镇化规律,就是在强调行政力量推动的同时,更加坚持以农民内在需求为基本动力,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管理体制来保障,这一过程必须与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管理等的转变相协调。一是生活方式依赖于经济基础,需要将集中居住过程与非农就业机会的增长、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建立结合,只有这样农村人口才可以脱离农业、脱离对传统分散村落生活的依赖;二是只有经济增长与收入提高才能促进农村人口对现代社会生活、高品质公共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成为农民自发进入新型农村社区的内在动力,因为新型农村社区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有效途径;三是社区建设并不必然能够满足农民对城镇化生活的需求,只有将集中居住形式与现代的社区管理方式相结合,才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的质量,也才能激发农民的需求。在此过程中,还应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意愿,要探索建立更加健全的民主推进机制。

2.多举措推动拆旧复垦

探索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是村庄整治过程中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村集体、社会资本和农民的积极性的基础,也是推动拆旧复垦的主要手段。村庄整治节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实现增值是客观存在的,对增值收益的分配要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收益权。就农民来说,可能的补偿范围包括拆旧房补偿、建新房补偿、附属物补偿、先拆后建农户的过渡期住房补贴、节约的建设地补偿等。实践中各地、各社区的利益分配方式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存在很大差距。在拆旧方面,个别社区做到了逐户评估确定补偿标准,部分社区能够按照房屋类别给予农户统一标准的补偿,更多的社区则完全没有补偿。在节约的建设地方面,因为实现转移和增值的是这部分指标,所以正是这部分补偿体现了农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个别社区对节约建设地的补偿可以高达30万元/亩,但在大多数社区农民完全没有得到这部分补偿,对增值也毫不知情。因为补偿方案的差异,个别地方的农民几乎可以零成本入住新社区,而在大多数地方农民则得不到任何补偿,村庄整治的成本完全由农民负担。从政府角度看,村庄整治是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实现的是公共利益,成本显然不能完全由农民负担。构建更加合理、更加规范的利益分配格局,用利益去引导农民参与村庄整治,而不是依赖行政强力去推动,将有利于避免村庄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政府与农民、村集体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其他矛盾与困难,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本质。

在补偿方面,还要探索将当期补偿与远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补偿形式,允许农民以节约的建设用地指标入股等方式,获得土地开发收益的持续回报。尤其是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当期补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应发挥远期补偿的激励作用。另外,需要通过解决老年人安置问题、为困难户提供资金融通等多种举措,推动集中居住与拆旧复垦的开展。

3.节约指标实行差额挂钩,对放宽增减挂钩的范围应该审慎

考虑到拆旧复垦及复垦耕地生产能力恢复到正常水平都需要一个过程,为将耕地数量有增加落到实处,并确保农业生产能力在短期内也不会下降,对节约指标的增减挂钩应限制比例,实行差额增减挂钩政策。另外,允许跨区域(县)占补平衡和增减挂钩的呼声不绝于耳,如果放开限制,不仅仅是耕地数量可能面临损失,耕地质量也一定会出现下降。2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区位条件不外乎交通、地形地貌、水及其他自然资源等,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地势平坦、农业发展条件好的地区经济增长也快,建设用地需求也大,如果允许异地占补或增减挂钩,结果可想而知。对于粮食主产地区在粮食生产方面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应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予以肯定和补偿。在国家宏观政策既定的情况下,可以在区域内探索与粮食生产相挂钩的跨区域补偿政策。

4.正确认识农业平均收益,强化耕地用途管制

村庄整治过程中个别地方耕地因规模流转出现的“非粮化”、“非农化”趋势,通常被归咎于农业(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并认为随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会提高,当农业得到平均回报时就可以保证其稳定发展。实际上,用部门平均收益看待农业是不准确的。农业的弱势地位不在于资本,而在于土地。从调查情况看,只要达到一定规模,农业投资的回报率并不低。只是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的单位产出价值及土地获得的要素报酬(租金)相对于用在非粮或非农经济活动而言会很低,而且这种差距不可能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消除。正由于这个原因,在大量资本愿意进入农业(粮食)生产或很多专业农户希望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出现了耕地的快速非粮化、非农化趋势。如耕地保护与耕地用途管制制度不能得到强化,这个趋势是不会减缓的。归根结底,耕地的非粮化、非农化只能通过对土地的保护与土地用途的限制来缓解。现实中,土地用于粮食生产不能给地方政府带来财税,使得地方政府在保持耕地面积方面缺乏积极性,往往以“遵循利益引导”为由回避其在耕地用途管制方面的职责,这也是农业弱势的原因。避免非粮化、非农化的举措不能是限制土地流转,这是因噎废食,关键是加强对土地流转前后土地用途的管制与监督,确保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大户或投资者能够获得土地,而那些有能力获得土地的资本即使获得土地也不能将其转为他用。

5.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减少行政干预

连片是农业生产获得规模收益的重要条件。但在土地流转中,因涉及农户众多,往往因为个别农户拒绝流转出现无法连片的情况,进而影响农业规模化的实现。此情况的普遍出现,甚至导致了对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发展现代农业关系的广泛质疑。正因如此,土地规模流转中行政力量的干预普遍存在,这种干预侵害了农民在土地流转方面的自主选择权,甚至可能对部分农户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规模流转难以连片与租金内在形成机制有直接关系。对农户来说,流转或不流转是一种经济利益权衡的结果,其核心就是租金的需求。符合农户经济利益的最低租金水平是其自己耕作土地与弃耕相比的净增收益,可称为保留租金,当租金低于这个水平时,农户选择自营是符合利益最大原则的。除了必要的物质投入和机械作业投入外,劳动投入的机会成本是影响保留租金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农户因为投工的机会成本不同,保留租金也是不同的。人口为青壮年劳动力的家庭,因为投入的农业劳动具有市场价值(机会成本),所以其保留租金是农业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与自己投工机会成本后的净收益,而对人口为老年人的家庭来说,劳动投入没有机会成本(或较低),保留租金则是总收入扣除物质投入后的净收益。按亩均4个工计算,当前劳动力价格下,老年农户经营耕地每亩的净增收益相对于青壮年农户来说要高出四五百元,即两类家庭的保留租金就要相差四五百元。在此情况下,对保留租金较高的老年农户支付更高的实际租金是流转其土地的必然要求。由于实际的规模流转中不能因人而异地支付租金,实际租金须在片区内向上看齐并保持一致。在这个租金形成机制下,一个重要的结果是:流转土地涉及的农户越多、农户分化越大、个别农户保留租金越高,实现连片流转需要支付的租金也就越高。当然,对规模经营者来说,能够负担的租金也有上限,保留租金高于这个临界值的农户的地不能流转,连片流转的目标也就难以达成。

在行政力量干预的规模流转中,租金往往参照机会成本较高、经济租金较低的青壮年农户的净增收入,并且认为所设定租金已很好地满足,甚至提高了农户的利益,而忽视了农户间的差异。对于那些老年农户来说,所得租金低于其保留租金。如果强行流转,对这些农户的生存与发展客观上就可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在推进规模流转中,要减少行政干预及相应的负面效应,关键在于降低对更高租金有内在需求的农户的保留租金。具体来说,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就业安排提高其农业投工的机会成本,二是针对流转土地的老年农户定向提供补贴。

6.加大投入力度,同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前述复垦不到位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投入不足,这一问题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亦有体现。当前应加大投入力度,与村庄整治相衔接,同步推进农田整治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充分发挥两方面项目在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方面的潜力。同时,要瞄准粮食主产区域,以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水、电、路、林等田间生产设施建设,结合落实国家千亿斤粮食战略工程,加大高标准永久性粮田建设。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的分配也应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体现土地整理的基本目标,综合考虑储备、潜力、能力与农业布局等因素,要避免简单以增加建设用地指标为导向或以跨区域占补平衡为导向安排土地整理资金和分配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摘要: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面对耕地减少与农村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闲置并存的矛盾,村庄整治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的突破口。本文基于对河南省的研究发现,村庄整治在促进三化协调与农业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大量问题:耕地数量有增加缺乏政策约束力,难以落到实处;拆旧复垦普遍不到位,耕地数量保持面临挑战;复垦耕地质量提升有过程,短期内冲击粮食生产能力;土地规模流转后有非粮化、非农化倾向;农业生产便利性受到不利影响。基于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进一步发挥村庄整治促进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篇4:全省村庄整治工作

1.工作重点

1.1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治理 重点围绕全省蔬菜生产大县(省级蔬菜标准园)、规模化生产基地、“三品”蔬菜生产基地,突出芹菜、韭菜、普通白菜等高风险蔬菜品种,突出秋菜生产、棚膜蔬菜等重点生产时段,以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和克百威、氧乐果、水胺硫磷等高毒限用农药为重点,深入开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专项治理。联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农药生产经营中的违法问题,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农药的“黑窝点”,严厉打击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强化高毒农药管理,淘汰和禁用一批高毒农药,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和实名购药。加强生产过程中农药使用监管,针对靶标病虫推荐替代技术和农药,加强科学用药技术指导、培训和示范,把好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采前自检、产地准出和生产档案四个环节,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农药质量监督抽查,严厉查处非法添加禁用高毒农药成分的行为。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和抽查,针对问题,实施检打联动,及时通报整改。

1.2强化“三品”质量监管 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三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合理合法使用农、兽药的行为,完善记录档案管理制度,落实“三品”企业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负责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强化“三品”企业行业自律,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提高“三品”质量安全水平,确保群众消费安全,更好地促进我省“三品”事业健康发展。

2.工作要求

2.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行政部门要切实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单位全力抓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全面提升监管工作水平。

2.2全面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面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生产经营者负第一责任,相关监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体系,认真履行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加强整治。要在巩固两年整治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工作实际,认真梳理当地存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分解整治任务,落实具体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加强督导检查,确保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2.3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 各级农业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意识,严格监督落实法定责任和义务。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突出抓好蔬菜标准园建设,带动和引导农民发展标准化生产。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要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督促建立食用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鼓励采用良好农业规范(GAP)等先进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全面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的素质。

2.4加大综合执法力度 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全省正在实施的县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农业综合执法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执法力度。要严厉查处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对于检查、检测中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和群众投诉举报,要追根溯源、排查线索、一查到底。要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及时移送案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要加强和改进执法作风,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

2.5完善建立长效机制 各级农业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积极推进农产品准出准入制度建设,健全完善风险预警、检打联动、联防联控等工作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强化信息沟通,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和违禁物质的监管,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

2.6完善监督检查机制 各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监督检查制度,监督检查一要结合全国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动,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产品,开展不定期的抽检和督查;二是结合行业特点,蔬菜生产、农药管理、“三品”推广等行业主管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贯穿业务指导工作中,按照各自工作方案抓好阶段性督查;三是各级农业部门在开展督查工作中,要有方案、有记录、有措施,对发现的问题要依法及时处理。省农委将在适当时机,结合全省打击非法添加行为专项行动,开展2~3次工作督查,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篇5:为完善村庄整治工作

以下简称:甲方为河上镇大桥村 乙方;任文兴

一、甲方要求:对村花园坛、小学后小区、永田屋旁、黄泥坛、村北凉亭下,要求路面浇灌高度为18公分。大操场瞿兴法住房附近,要求路面浇灌高度为14公分,工程由乙方负责实施。

二、工程实行包清工,材料由甲方提供,包括水、电。

三、甲方要求乙方严格实施工程质量,包工期、包责保量、包安全,附合甲方要求。工程期间安全问题由乙方自行负责,出现问题与甲方无涉。

四、待工程完工经甲方验收合格后,按实付款。结算按中标价每平方米7.35元计算,并出具国家统一的正规税票。

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待双方签字后方可生效,以备后查。

特此协议

甲方;河上镇大桥村 乙方;任文兴

2009年7月3日

来源: 萧山网 作者:

篇6:村庄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战略部署,顺利把XXXX朗利村XXXX建设成为“自然生态好、基础设施好、服务设施好、产业发展好、村民素质好”示范性旅游村寨,切实有效的提升XXXX的旅游品位和XXXX的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现结合XXXX实际,特制定XXXXXXX村庄整治规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XXXX概况

XXXX朗利村XXXX位于XXXXXXXX东部,距市中心20公里,座落于巴拉河支流西江河河畔,与河流呈太极八卦图案。全寨辖6个村民小组,共240户,170幢房屋,1160人,均为苗族,其自然寨依山而居,沿水而建,风景优美,民族风情纯朴浓郁。

XXXX紧邻雷山县西江镇,其地理位置位于XX至西江“千户苗寨”必经之地,距“千户苗寨” 11公里,是游客进入 “千户苗寨”的第一驿站,具有得天独厚地理位置和秀美田园风光,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二、XXXX村庄整治规划实施的目的以XXXX为试点,结合实际,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和建设,改善和治理XXXX的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完善村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对现有景观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将XXXX建设-1-

成为配套设施完善、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富含水韵田园的旅游苗寨。

三、XXXX村庄整治规划工作组织机构

为加强XXXX村庄整治规划建设项目工作的领导,经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和XXXX人民政府共同研究,决定成立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黄俊(市建设局局长)

常务副组长:莫斌(XXXX人民政府镇长)

蒋鑫龙(市规划局副局长)

副组长:杨胜茂(XXXX人民政府副镇长)

狄承毅(市规划局危改办主任)

吴征(市规划局三棵树规划所所长)

成员:潘先王(XXXX人民政府)

高昆昆(XXXX人民政府)

杨再彪(XXXX人民政府)

杨圣邦(市规划局)

狄承刚(市设计院)

杨世超(市设计院)

王伟(市设计院)

王斌(朗利村党支部)

杨通华(朗利村乌利组管委)

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杨胜茂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吴

征同志和狄承毅同志任办公室副主任,潘先王、高昆昆、杨再彪、杨圣邦、狄承刚、杨世超、王伟负责具体办公。工作小组工作职责:根据《乌利-朗利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好乌利“六好村寨”建设项目前期规划设计和建设调查摸底工作,拟定项目菜单,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提出实施意见,以及对项目实施方案征求群众意见等。

四、工作进度安排

根据实际情况,XXXX村庄整治规划建设项目工作计划5个月内完成,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2011年7月24日至8月31日: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召集群众大会,做好宣传动员;组织工作组深入乌利做好寨情调查摸底和基本情况的采集;完成房屋风貌、午前屋后绿化、村内道路、排水设施、旅游基础设施和村寨重要旅游景点的详细设计规划工作;并征求专业部门和群众意见,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完成方案的上报工作。

2、2011年9月1日至9月15日:项目方案审批后,落实有资质的项目施工单位和项目设计方案,完成施工合同的签订,制定严密的施工组织计划;对寨子内乱搭乱建建筑物(包括房屋、圈舍、粮仓等)进行拆除。

3、2011年9月15日至11月30日:按项目建设方案的内容及要求,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进行实时监管指导,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及工程建设质量情况,解决相关问题和矛

盾,XXXX村庄整治建设项目如期完成。

4、2011年11月30日至12月15日月:完善全部项目竣工资料,对项目主要建设内容的完成情况进行初验,并将工程建设、质量初验情况及资金使用、项目总结等资料报送验收。

5、2011年12月下旬:迎接省州市等相关部门的验收

五、XXXX村庄整治规划建设内容

(一)生态环境建设内容

3、村庄绿化:见缝插绿,整治闲置地建设小公园或添加寨内公共绿地;绿化西江河堤2公里;对寨内有条件的民居屋前屋后进行绿化,170幢房屋每幢平均种植4株树,共计680株,主要树种香樟、桂花等观赏性树木,也可以种植葡萄和乌利本土常植的花草。

4、旅游基础设施:修建6个观景台、10公里园林步道。

(二)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1、村庄道路设施:寨内道路硬化10公里(铺设鹅卵石);修建排水沟10公里;设置100盏路灯照明(镀铬不锈钢10米杆);设置20块交通标识;修建1个停车场,分别配备1个公厕(建筑面积80平方)。

2、供水设施:修建高位水池2个,容量均为60立方;埋设Ф40塑料给水管10公里;埋设给水管13公里(Ф40塑料给水管5公里,Ф32塑料给水管4公里,Ф20塑料给

水管8公里);增加240户水表和水龙头。

3、排污设施:修建5公里封闭式排污主管道(50*80净空矩形浆砌沟);8000米污水(雨水)Ф200收集管;10个污水处理池(化粪池)。

4、垃圾处理设施:设置6个垃圾临时收集点(池)。

5、电力电信电缆设施:实施10公里电线(电缆)地下埋设,杜绝架空。

6、防灾减灾设施:修筑2级旅游观光拦河坝;实施240户150栋民房“改电、改灶、改厕、改厨”工程;实施全寨消防安全工程。

(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内容

1、对组管委办公楼进行加层,建筑面积115平方米,造价约10万元,一层设置为卫生室和托儿所。

(四)风貌整治和家居环境改善内容

1、实施170幢房屋民族特色改造,(包括对未装板的房屋进行装板改造和对房屋花窗进行改造等)。

2、修建4个公厕,平均每个公厕4个蹲位,选址位于停车场和寨内,建筑面积均为60平方米。

4、由组管委牵头,对寨子内乱搭乱建建筑物(包括房屋、圈舍、粮仓等)进行拆除。

6、对现有篮球场按标准化进行改造。

上一篇:大班活动《安全标志》案例与反思下一篇:学生廉洁文化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