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辩总结稿

2024-04-29

四辩总结稿(共8篇)

篇1:四辩总结稿

我方认为父母与子女的代沟责任主要在于子女,首先,我想说的是,代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阶段,追求新的价值观,要标新立异,寻求独立、刺激,追求自我身份的确认,从而脱离了父母。这正是子女心理变化的结果也是代沟产生的内因,同时更是代沟产生的根源。第二,随着子女的成长,子女的活动圈子,学习榜样不再是他们的父母,而是慢慢变成了同龄人、传媒。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在今天纷繁复杂的社会,随着各种新奇事物的诞生,子女周围逐渐形成了一种专属青少年的而且具有年龄排他性的生活文化圈子。这就导致了一些父母想与孩子沟通却不得其门而入的现象。

当然,我方不否认对于代沟,父母也有一定的责任,但同时更不可否认的是父母既不是根源也不是解决代沟的关键所在。

调查表明,75%的子女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循循善诱、教导、劝解是唠叨,更有甚者说“你们都不懂还来瞎掺合什么?”而此时的父母面对子女却只能望洋兴叹。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焦虑“我的孩子跟我有代沟,我一定要主动与他们沟通”而子女“我跟我爸妈有代沟,我才不要和他们说话呢”为什么有82.7%父母在于子女发生分歧时能主动从自身找原因而仅23.6%的子女会从自身检讨呢?父母的心门永远是向孩子敞开的,他们千方百计想去了解孩子,而往往是孩子收起了沟通的桥梁,对方辩友,代沟的主要责任还不是在子女吗?

大家可能有些人喜欢上网,有些人喜欢跳舞,有些人喜欢追星、蹦迪、溜冰,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因为他们接受了年轻,而一些子女却把他们的思想强加给了父母,子女只是一味强调与父母交流有障碍,却从未想过是自己的无知造成了代沟。

再者,解决代沟的关键也在子女身上,父母生活的时代较子女来说相对落后,从而父母解决代沟的能力也就相对较差,而子女从小受到了父母那一代得文化熏陶也了解自己时代新的价值观,所以子女的可塑性更高,对于解决代沟,子女仍负有主要责任。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代沟的产生还是代沟的解决,子女都负有主要的责任,所以我方坚持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子女。

篇2:四辩总结稿

„„(漏洞)

我们不能单独从“破”或者“立”这两个字来讨论辩题,否则我们的辩题就应该叫“破”、“立”而不是“不破不立”或“不立不破”了!

我将再次重申我方观点——不破不立。不破不立,即破旧迎新。马克思说过:“发展的本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也曾提过,“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伟人们以实际经验告诉我们:推陈出新,方能前进!

首先,只有不破不立,才能适应生活中的千变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分分秒秒都充满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能拥有活跃的思维,不墨守成规,除旧布新。建筑物需要破土才能动工,鸡蛋需要磕破才能竖立起来,人们的思维需要发散才会有新的突破,才有新的建树。

其次,只有不破不立,才能推动自然界的不断进化。我方一辩在立论陈词中已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在进化过程中需要从形态、生活方式甚至基因等各方面进行改变从而适应环境。众所周知,两栖动物打破了传统水生腮呼吸生活,演变为以肺呼吸从而开始陆生生活;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鹰在40多岁时必须经历150天漫长而痛苦的自我蜕变才能度过余下几十年的岁月,否则只能等死;同样的,蚕蛹破茧方能成飞蛾,而金蝉脱壳、蛇蜕皮这些都是生命的升华啊!科学事实已经很好地诠释了不破不立这一观点。

最后,只有不破不立,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纵观中国历史长河,有百日维新中谭嗣同“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呐喊,有洋务运动中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有辛亥革命中封建军阀窃取成果的不法勾当。这些运动的产生正是因为革命者的思维不再局限,打破传统,才有了历史的进步;而运动的失败又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完全突破原有封建力量的束缚,才会举步维艰。建国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再闭关锁国,使经济建设得以快速发展;一国两制,打破常规,香港澳门,其乐融融,不正是因为不破不立吗?!放眼世界,林肯不也是废除了传统的奴隶制,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吗?

篇3:四辩总结稿

关键词:股东会决议,决议无效,瑕疵,《公司法》

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需要讨论的问题包含多个方面, 例如在原告资格问题上, 2016年稿在“股东、董事、监事”之外, 将2009年稿中的“公司职员”分别阐述为“高级管理人员”和“职工”, 另外增加了债权人的诉讼主体资格。主体资格的确认可作为一个独立问题进行讨论。这里在假设当事人身为有权提起诉讼的公司股东的前提下, 分析其诉请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的问题。

一、股东会决议无效情形概论

根据现有规定, 导致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只能是实体因素。综合现有做法, 股东会决议无效可归纳为两种情形, 一是《公司法》二十二条明确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二是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性权利而无效。

股东会决议因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无效, 这里的强制性规定, 应为效力性强制性规定。例如在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商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因涉案公司从事的是典当行业, 股东会决议增资使得股东出资比例不符合典当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因此法院在认定时, 将其作为确认该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因素之一。在这一方面, 由于公司法和相应法律有明确规定, 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小。

关于决议内容侵犯股东实体权利而导致无效的情形, 因《公司法》未明确规定, 在实务中争议较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合同无效…… (二) 恶意串通, 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规定, 有的适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关于无权代理的规定, 不一而足。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1.股东会召集程序违法是否有可能造成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的结果?2.股东实体权利被侵犯应当如何认定?这也是两版征求意见稿均需要解答的问题。

二、程序问题:关于瑕疵情形归类的观点分野

根据我国公司法, 程序问题只能导致股东会决议可撤销的后果, 而并不构成股东会决议无效的原因。但在股东会决议做出过程中, 股东会召集程序、表决程序是形成完整、合法的公司意志的保证, 公司法对此采取了严格的表示主义的立法倾向, 强调了股东在表决过程中的表示外观, 也强调了股东会决议的生成程序, 在实践中, 股东以股东会决议未经合法程序做出为由诉请确认无效时有发生, 对此法院往往采取迂回的方式, 以论证程序不合法导致股东实体权利遭到侵犯为由, 确认决议无效。

例如, 在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琼民三终字第1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仅被告公司股东张某一人同意减少注册资本及变更股东出资比例, 不符合公司章程规定, 张某一人持股比例及表决权不符合公司法第四十四条规定, 因此确认决议相关部分无效。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4) 苏审三商申字第0207号判决中, 被告与原告之间存在特别约定, 被告在原告表示反对的情况下, 利用多数决主导通过股东会决议, 亦被确认为无效。

在此基础上, 2009年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第四条将召集和表决情况、会议记录、决议签名等部分程序性问题直接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的依据, 但2016年稿将此条删去, 而将相关程序问题分别归入决议不存在、未形成有效决议和可撤销类别中。

分析新旧两稿改动的原因, 在于平衡公司法规定与实践做法的关系, 也体现了股东会决议瑕疵“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过渡历程。关于股东会决议瑕疵, “二分法”分为“无效”和“可撤销”两种情形, 例如我国;“三分法”则在此之外, 将“决议不成立”作为一种单独的瑕疵类型。晚近以来, 采用“二分法”的德国, 学说和判例普遍主张有决议不成立的存在及必要性, 《日本商法典》在1981年修正之前, 也采取“二分法”, 1981年修改时则承认股东会决议不存在为股东大会决议瑕疵的独立类型, 这一做法也影响到了1984年《韩国商法典》的修正。在我国, 决议不存在情形在理论上得到承认, 在现有公司法规定下, 实践中将其按照无效处理。2009年稿第四条正文表述为“相关决议文件无效或者伪造的相关内容无效”, 注释内容则为“表见决议、决议不存在的处理”, 一方面意在承认现有“二分法”的稳定性, 一方面试图在此框架下, 肯定将决议不存在当作无效处理的实务做法。2016年稿则更进一步, 在原有的无效和可撤销之外, 将“决议不存在”和“未形成有效决议”两种情形独立出来, 并在第九条“决议效力的直接认定”中, 强调人民法院应当将这四种情形严格区分。在2016年稿中, 部分程序问题仍作为可撤销事由, 而另一部分程序问题则分离出来作为决议不存在或者未形成有效决议的事由。

从学术意义而言, 2016年稿更顺应国际普遍做法和国内实务, 且弥补了2009年稿同公司法原文的一处冲突, 即在公司法已经明确程序问题不可作为无效事由时, 2009年稿却做出了与之相悖的解释。2016年稿保持了公司法将无效事由限制在实体问题内、将可撤销事由限制在程序问题内的观点, 从这一方面, 这是对2009年稿的矫正;然而在另一方面, 2016年稿又在公司法规定之外, 自行新增两种独立情形, 从解释权行使的角度上讲, 通过司法解释来确定法律条文本不包含的概念, 难免有法外立法之嫌。

三、实体认定:股东利益与公司利益的权衡

股东会决议是多数股东的意思合致, 股东通过其意思的正常表达, 旨在行使或捍卫其股东权利, 在此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 实践中往往从股东意思是否得到完整表示作为判定股东会决议是否侵害了股东的实体权利的重要依据。股东意思表示不完整的情况有:股东意思表示有瑕疵, 股东意思表示机会遭到排斥, 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其中, 第一种情况构成股东会决议撤销的理由, 后两种情形则可能造成股东会决议的无效。

但是, 股东意思表示的真实有效并不足以形成股东会决议的最终内容, 股东会决议是股东的意思表示通过一定的投票规则集中后产生的公司意思表示, 从产生上具有复杂性。股东会决议无效的认定并不完全等同于合同法意义上的无效, 一方面, 股东意思表示受到股东会决议意思形成过程的制约;另一方面, 意思表示不完整并不完全等同于实体权利遭到了侵犯。股东会效力确认之诉旨在保护股东权益, 但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保障债权人利益和交易安全亦是公司法的重要原则, 因此往往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 对于一些具体问题, 在实务和学理上往往存在分歧。

1.股东意思表示遭到排斥

当股东个人的意思表示被完全排斥 (如签名被伪造, 未经通知等) , 但股东会决议事项与该股东个人权益无关, 股东会决议形成过程也合乎表决程序, 此时是否应当认定股东会决议无效?

否定性做法例如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 (2014) 二中民 (商) 再终字第1201672号判决中, 原告诉称被告股东会会议记录签字并非其本人所签, 请求确认该次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该决议内容为变更注册资本、股东之间相互转让股权、选举和更换董事、变更营业期限和修改公司章程等内容, 内容合法, 未侵犯原告优先购买权, 因此并不符合确认为无效的法定条件。肯定性做法如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 (2010) 浙嘉终字第429号判决中, 原告以被告公司未通知其参加股东会为由提起诉讼, 请求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法院认为, 被告公司明知原告为股权实际享有人, 未通知原告而作出决议, 违反了公司法第四条“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财产收益, 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 因此侵犯了股东的实体性权利。

这种分歧也体现在司法解释四的征求意见稿中。关于伪造签名问题, 2016年征求意见稿第五条第三项列出了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 只要签名是伪造的, 被伪造签名的股东或董事不予认可, 即可认为“未形成有效决议”;第二种观点认为, 只有伪造签名达到了影响股东会表决比例的程度, 才能认定为“未形成有效决议”, 换言之, 如除去被伪造签名的股东, 仍有正常的表决比例足以通过该决议, 就不能否认该决议的真实效力。

关于公司的通知义务问题, 2009年征求意见稿将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造成的后果按情况分别列入“无效”和“可撤销”中, 一般情形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 股东会决议应认定无效, 但原告股东参加了会议并投票表决的, 则属于可撤销情形。2016年稿删去了上述规定, 将通知义务归类为“召集程序”和“表决程序”的组成部分, 因此,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的后果仅为决议可撤销, 而不会导致无效。

产生这样分歧的原因, 在于保护股东意思表示与保护公司意思表示发生冲突时, 不同的倾向将导致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将公司决议形成过程视为单纯的意思表示的表达, 则可以适用民法相关规定;也有学者认为, 决议是将客观地存在多数的意思拟制为公司的意思, 只要客观存在正常多数的意思, 公司的意思即有效存在, 扣除有瑕疵的个别股东的意思表示, 导致欠缺必要多数时, 决议才存在瑕疵。因此, 从维护公司发展稳定角度讲, 如果扣除个别股东意思表达之后, 没有达到影响集体意思形成的严重程度, 也就没有认定其为无效的必要性。

2.股东意思表示遭到背离

股东会决议违背股东真实意思表示有如下两种表现:股东出席股东会, 对股东会决议明确表示反对, 且拒绝履行决议内容;股东未被通知参加股东会, 未实际出席, 嗣后对决议内容表示反对。

在司法实践中, 当股东既不同意决议内容, 又不行使股东权利, 或者以实际行动履行了决议内容时, 应当认为股东会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实体权利。例如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 (2015) 黔高民商终字第10号判决中, 原告主张公司增资决议侵犯其优先认购权, 法院认为, 股东既不同意增加注册资本, 在新增资本时也未主张按照其出资比例认缴出资, 公司增资决议并未侵犯股东的优先认购权。对于股东事后同意决议方面, 2009年征求意见稿和2016年征求意见稿观点一致, 只是在具体表述上存在差异。

另有一种情形, 股东虽不同意股东会决议内容, 但自身存在过错, 则股东会决议有效。例如在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 (2013) 渝高法民申字第00738号判决中, 法院认为, 由于原告未履行出资义务, 经催告亦未缴纳出资, 股东会决议解除其股东资格, 是合法有效的。

四、后记

股东会决议无效的确认旨在保护股东的实体权利, 但亦必须注意保护股东实体权利、公司发展和保护善意相对方利益的平衡。从公司的内部关系上, 一方面, 相对于股东而言的公司的意思表达同样应得到保护。另一方面, 股东应当承担对于公司的义务;从公司的对外关系上, 一方面, 公司活动遵循外观主义原则, 当股东以行为做出了承认决议的外观并足以让第三人相信, 股东就不能以自己反对股东会决议内容为由要求确认无效。此外, 公司经营稳定和市场交易安全也是应当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存在这样的案例, 公司未履行通知义务而决议转让股权, 一审法院确认股东会决议无效, 而股东本人实际无力行使优先认购权, 在公司股权结构已经稳定的情况下, 二审法院采用了调解结案的方式。当然, 调解并不是最值得称道的解决路径, 但它至少体现了在股东会决议效力确认之诉中, 法院对各方利益综合考虑力求平衡的思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两版司法解释征求意见稿的差异性分析, 结合实际, 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但股东会效力确认所涉及的问题远不至此, 无论是在司法解释, 还是在完善立法方面, 都将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季桥龙, 刘洁.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 (五) 项解释方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6, (3) :81-84.

[2]蔡立东, 杨宗仁.论股东会决议撤销权的主体及其行使[J].当代法学, 2008, 22 (5) :80-87.

[3]赵心泽.股东会决议效力的判断标准与判断原则[J].政法论坛, 2016, 34 (1) :150-159.

[4]刘兰芳.公司法前沿理论与实践[M].法律出版社, 2009.

篇4:四辩总结稿

关键词:“讲学稿”探索实践

中国分类号:G642.421

在学校臧校长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相关处室、教研组、备课组、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讲学稿”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走过了一年半的历程,完成了试验探索的破冰之旅,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为了总结过去一年半“讲学稿”工作的开展情况,表彰在“讲学稿”实验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先进备课组、优秀备课组长、优秀“讲学稿”主备人,特召开此次总结表彰大会。希望通过此次总结表彰大会达到对过去“讲学稿”工作的反思、回顾,总结成功经验,找准差距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的目的。进一步激化参与实验的每一位同志的工作热情,激励每一位同志不断投身“讲学稿”实验探索的信心和决心。

按照学校新的分工,我校高中部“讲学稿”实验工作由我主抓,分为两个分支:第一分支是教师培训、“讲学稿”的编写,由教研室李大春主任负责。主要负责“讲学稿”实验教师的学习培训,观念的更新;“讲学稿”编写的培训和管理;优秀“讲学稿”、先进备课组、优秀备课组长、优秀实验教师的评选;优秀“讲学稿”的编辑印刷;“讲学稿”工作的相关档案的收集、整理等。

第二分支是“讲学稿”课堂操作、评价,由教务处王永平主任负责。主要负责“讲学稿”课堂教学流程的制定以及对试验教师的培训;制定“讲学稿”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运用于“讲学稿”课堂教学评价中,不断征求意见建议,调整、充实、完善“讲学稿”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组织课堂监控评价小组深入“讲学稿”课堂听课、评课;与教研室联合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展示、竞赛、观摩等活动;组织全体试验教师不断探索“讲学稿”课堂教学方法、模式;构建和完善“小组互助学习”教学模式,选择试验班级、学科开展试验,并逐步推广。

本学期对“讲学稿”编写审核、参与备课组集体备课、研讨工作做了如下分工:陈良俊负责高一英语、王永平负责高二英语、李大春负责高一、高二物理。

本学期我们开展的工作有:对本学期参与“讲学稿”试验的教师开展了“讲学稿”理论、编写、课堂教学流程、优秀“讲学稿”的评选标准、“教学稿”课堂教学评价等培训;每月一次“讲学稿”工作专题会议;东庐中学“讲学稿”课堂实录观摩、研讨;东庐中学优秀“讲学稿”学习讨论;“讲学稿”试验学科三月、四月同课异构活动;“讲学稿”展示课及其录像活动;“讲学稿”达标课活动;安排领导、组长跟踪听课,制定专门的“讲学稿”听课记录本,每周统计听课情况;还开展了优秀“讲学稿”、优秀实验教师、备课组长、备课组的评选活动;陈良俊、李大春、王永平三位县级拔尖人才共同开展了“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得到了县委组织部、浙江援疆指挥部的高度重视,特安排浙江金华拔尖人才与我们三位结对,帮助我们完成课题的研究。

本学期的不足有:少数新加入“讲学稿”教学模式的教师和少数新教师对此模式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积极、主动,行动上不投入,拿的是“讲学稿”,但不按规范操作,我行我素。说明我们在“讲学稿”理论培训和课堂教学监控方面力度不够,存在着管理盲区;小组互助学习模式的实践跟进不够;“讲学稿”课堂教学流程运用不娴熟;本学期开展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展示课、达标课评课做的还不够。

虽有许多不足,但也有很多可喜的收获:大多数试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转变,课堂上由原来的以老师讲为主,转变为现在关注学生的学,已学为主。教師原来担心完不成课时教学任务,大多是自己讲,学生被动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不思考,等待教师来讲。现在懂得回去预习了,在试验过程中涌现出了像褚婷婷、朱玉华、曾潇、党邱宏这样的课改积极分子,琚光晴老师在本学期的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采用“讲学稿”模式授课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们后一步的工作:编辑学校优质“讲学稿”集;浙江金华课题结对专家来校讲学、开示范课,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为“以讲学稿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下学期准备邀请“讲学稿”教学模式发源地江苏东庐中学领导、教师来校讲学、作报告、上示范课,诊断我校“讲学稿”课堂教学。试验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开展“讲学稿”工作的感受、体会,经验、不足,意见、建议以及未来的设想一并用书面形式上交,学校择优编辑“讲学稿”优秀经验集。

经过相关领导以及部分骨干教师的商讨,同时鉴于高三年级系统复习迎考的现实,高三年级不统一规定使用“讲学稿”,有意想试验的教师欢迎试验。高中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实验工作仅限于高一、高二物理、英语学科,初中的“讲学稿”课堂教学实验由原来的七、八年级数学、英语学科拓展到初中三个年级的数学、英语学科,采取稳妥、逐步推进的方式。本学期放假前新高一、高二物理、英语备课小组必须完成三篇“讲学稿”的编写任务,在假期里试验学科备课组每位教师必须完成四篇“讲学稿”的编写,假期每个周五返校日必须完成两篇“讲学稿”的审核工作,回家探家教师必须将“讲学稿”通过qq发给备课组长,确保完成任务和假期审核,不得有误。

篇5:四辩总结稿

感谢对方辩友!感谢主席!中国已和烟做了100多年的斗争,从清朝的虎门销烟开始到如今烟盒上“吸烟有害健康”的标识,禁烟问题可谓是一呼百应了。我们大家明确的知道,吸烟会给我们带来各种健康问题,影响我国国民身体素质,贻害子孙后代,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烟必须要禁!那么,该如何禁烟呢?对方辩友认为应该立法禁烟,并告诉我们法律是具有高效性的,立法后就能立刻解决掉烟草给社会带来的诸多危害问题,让烟从我们得生活中彻底消失,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对方辩友从保护非吸烟者得利益出发,并认为立法禁烟是个态度问题,片面追求禁烟的成效,却不去联系实际,我方认为这是实为不妥的。

解决烟草危害问题,我方倡导以多种手段、循序渐进地去解决。我们必须要考虑到社会各方面因素。首先,从烟民方面考虑,中国烟民基数大,大多烟龄长,而在短时间内强制他们去戒烟会造成他们身心的不适应,会影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工作的开展。我们应该提供给他们一段时期对他们进行身心的疏导,使他们适应无烟的生活。其次,对于烟草产业来说,我国烟草产业庞大,烟草种植面积广泛,对我国税收、GDP的增长有着无可替代的贡献。如果对烟草一棒打死,那些对烟草种植赖以生存的烟农该何去何从?几千万的失业人口该如何安置?20%财政空缺该如何填补?我方也并不是提倡要牺牲掉国民健康去发展经济,但我们至少需要一段时间进行转型,我们需要发展新的经济力量来填补烟草展业的财政空缺。使我国在不落下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禁烟给我们带来的利益。

篇6:四辩总结稿

预防诈骗主要依靠个人提高辨识能力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以及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好:

在我方进行总结前,请允许我在整场辩论赛中所找到对方辩友的问题:

在前面的论辩过程中我们已经明确了预防及诈骗的概念,尤其是防范意识较差的人群,更容易成为受害者。由此可见防范意识的提高对预防诈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我方并不否认政府加大打击力度对预防诈骗有些微的作用,但我方一直坚信——预防诈骗主要还是要依靠个人提高辨识能力,从而达到最大化的预防效果!

下面我将将进一步总结我方的观点:

诈骗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热点,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诈骗手法也越来越高级,几乎无孔不入。由于诈骗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打击就更加艰巨,还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就单单我国来说,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4亿,而相对于我国政府的人数来说,就是小巫见大巫,如果每个人都提高个人的辨识能力,那么就能全面化的减少诈骗案件的发生。

在辩论过程中我方举例了大量的事实来论证我方的观点,如360手机浏览器为提醒大学生预防诈骗,在他们的浴室卫生间等地张贴了一系列的防骗标语【地上肥皂别乱捡,不明链接别乱点】【便后不冲招蚊子,乱点链接招骗子】;北京高校开学季防骗标语走红,音乐系的【别让白娘子变成你财富的休止符】,中文系的【唯骗子和小人难养也,不明电话短信,三搜而后行】等,这些一个个走红的标语,不就是用诙谐的语言去提醒人们提高个人辩识能力吗?

还有大学第一课:防骗子,北大大官微发防骗攻略,专家讲座防骗活动,这些我们熟耳能详并亲身经历过的活动,它们的目的不都是为了提高个人的辩识能力从而预防诈骗吗?即使是在我们眼中很厉害的北大的学生不也需要提高个人辩识能力吗?由此可见,提高个人辩识能力在预防诈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篇7:四辩辩论稿

他律在个人文明习惯养成起到极重要的作用。要说“他律”我们可以讲每个人总有自己看不到的地方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就像自己的后背如果不借助他人或者工具是看不到的。如果只靠自律,那我们制定法律的目的何在,如果让学生养成文明习惯靠自律,那我们要学校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干什么,一个完全自律的学校是一个没有秩序的学校,一个完全自律的社会是没有秩序的原始社会,因此他律也是优于自律的。

注意他律是来帮助我们的而不是来限制我们的一个懂得良好地运用他律的帮助的人才更容易成功——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不能说他不想当贤明君主但是如果他不能容忍魏征对他到处掣肘的严格他律如果不是受到魏征的帮助他必定不能达到这样的高度社会这部巨大而精密的机器并不能仅仅依靠每个人的自律就保证顺畅地运转还要依靠他律。如果站在社会架构和运转的角度上看他律甚至比自律更为重要因为作为他律具体化的道德规范、法律、现代制度、社会监督等等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外部条件离开了这些整个社会将不能正常运转。《流星花园》里有句台词假如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什么假如联手倡议不哄抬房价就能维护市场规则还要价格法和国家商品房销售的有关规定干什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律源于他律.没有有效的他律就不可能有慎独的自律!人做一件好事很简单人做一生好事却很难。而他律的约束一般是稳定长期地对人发挥作用。在我们的校园里,可以经常看到类似于“勿践踏草坪”、等等的标牌,这不是暗示我们你们的自律还不够,时刻需要他律来规范吗?

自律是脆弱的只有靠他律才能使文明习惯坚强。就如一片林子中都长满虫害。你若任其发展下去来年你还能看到一片葱郁的树林吗这时我们就要发挥他律的作用。运用各种方法来治理病害只有外在的他律界入这片树林才能得以健康的发展。思宾诺沙说"本能是最好的动力但却是最危险的向导。我们都希望能通过人人都达到自律来实现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生活但在我们现行的社会里这只能是一个在内心架构的自由王国。

现实中,是什么给明了诚信的标准?是他律;是什么保证了诚信的教化?是他律;是什么打击了不诚信的泛滥?是他律;是什么维护了社会的诚信氛围?还是他律。既然这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他律,您怎么还能告诉我,诚信社会,反而应该以自律为主呢?

因此,我方认为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靠自律还是他律。

反方四辩

关于自律与他律孰轻孰重的问题 对方辩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认识错误

1、对方辩友把他律与自律分割开来我们所辩论的观点是自律与他律哪个更重要而非要自律还是要他律。过分高估了自律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到底什么是对的什么事错的很多同学做错了事竟然会很坦然的承认。人是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律所依照的道德法则只会成为阳春白雪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因而必须用他律加以规范。自律由他律引起的没有他律自律就没有形成的基础离开他律的自律只能是无律。5 他律的对象并非局限的他律不仅针对有错误行为的主体而且对于没有发生这种行为的主体也有约束作用我们的校规也是如此不光处理那些犯错的同学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所有同学都起到约束的作用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清楚做错了事情就要受到惩罚。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任你或苦口婆心、或声色俱厉有的学生就是听不进去任你怎样反复告诫、严厉惩处有的学生就是改不了自身的毛病有的学生当面答应的是一回事背着老师实际上做的又是一回事在校内是一种表现在校外是另一种表现同样参加一项活动有的学生受益颇多有的学生则一无所获。那么这里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学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乐于接受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的内部活力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成为内驱力由此来推动学生形成各种良好的习惯。人的习惯与自觉性密切相关。自觉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能在他人的启发诱导之下自愿去做某种事情另一种是面对某种事情无需他人的启发诱导只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或进行思想斗争之后便能自愿去做第三种是既无需他人启发诱导也无需自己进行思考或思想斗争就能自然而然地去做某种事情。这第三种情况就是人们所说的“习惯”。具有良好道德习惯的人必定是具有高度自觉性的人也唯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人。“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决定命运”这是一名很有哲理的印度名言它说明良好的行为训练对形成习惯培养性格把握命运非常重要。在本次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环节里都有逐渐渗透着文明礼仪的内容自觉的完善自我。

尊敬的主席,各位评委、正方辩友,大家好: 刚才对方辩友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景能解决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吗?这个值得我们去思考。我先来解释一下自律和他律的含义,自律是依据自身对党纪法规和社会道德的认可来约束指导自身的行为,而外在的党纪法规和社会道德正是他律的表现!自律的基础来自他律的规范,自律实质上就是对他律的一种趋同。所以,我方认为廉洁主要靠他律更为有效。首先,我们毫不否认自律和他律是并行不悖和同等用力的。但是弗洛依德告诉我们:人的本能的“本我”必须要受到社会道德、伦理制约的“他律”下才能完成与“超我”的结合,形成“原我”。如果没有他律,人会随顺本能的驱动行事,丧失了人性回归到动物性。对于廉洁,在自律不足以依靠的现在,我们要依靠的是一个强有力的外在保障,即他律的引导和约束来保障廉洁,不仅靠他律的处罚,更靠他律的威慑,靠他律所产生的对人的压力。没有他律的严格保证和主导作用,自律的过程将寸步难行!第二,在当今这个物质社会中,有很多人发现腐败是个有利可图的买卖,久而久之,人性的良知一点一点的被侵吞,人的本性本身就存在恶的一面,当权力在手,又没有外界力量的监督和制约时,自律很难长期抵挡物质的诱惑和贪欲的膨胀,必然滋生腐败。儒家的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需要通过礼乐教化来引导。荀子主张人性有恶,故通过君权、礼义、法度、刑罚进行约束,使人们去恶、向善。没有了他律作保障,自律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完善立法、加强反腐败机构建设,对加强廉政建设更具有现实意义。1926年8月,发布了最早的有关反腐败的文件《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1952年,相继制定了《关于追缴贪污分子赃物的规定》和《惩治贪污条例》;2004年,相继推出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等;还有我们国网公司下发的《国家电网公司加强廉政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暂行规定》和集团公司下发的《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廉洁文化纲要》和《山东电力集团公司领导干部三项谈话制度实施办法》等等,这一系列的文件规定,不正说明了他律的重要性吗?新加坡通过完善法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使政府机关人员不想贪、不能贪和不敢贪,因而是亚洲最廉洁的国家。而如果按照对方辩友“廉洁主要靠自律”的观点,所有关于加强监督、制约的举措岂不是多此一举?综上所述,我方的观点是廉洁主要靠他律。

反方四辩:关于自律与他律孰轻孰重的问题 对方辩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认识错误 :2 过分高估了自律,人的认知是有限度的,意识形态也是分散和不统一的,在不同意识形态 的控制下,自律如何在社会中达到统一,进而附和社会的利益,推动社会发展。人是利益主体,利益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在利益的驱使下,自律所依照的道德 法则只能成为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因而必须用他律加以规范。自律由他律引起的,是自律的内化,没有他律,自律就没有形成的基础,离开他律的自律 只能是无律。他律的对象并非局限的,他律不仅针对有错误行为的主体,而且对于没有发生这种行为的主体也有约束作用,如法律的禁止即是约束法行为的主体。6 社会发展至今各项工作都必须纳于他律的范畴中才能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社会发展,总体看来,他律重于自律。

2.为什么要强调他律?

人是从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不可能完全摆脱动物的私欲和贪婪。关于人性本质的探讨已经有2000多年了。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不对了。人之初,懵懂未开,哪知什么善恶!不知为恶,并非性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也不对,人之初,懵懂未开,哪懂什么善恶!不知为善,非即性恶。善恶都是后天习得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才是对的。现在有人说:“人之初,性本私”。我看基本上是对的。“私”是生物自我防护的一种本能。在自然界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中,如果不会自我防护,那早就被淘汰了,甚至种群灭绝了。当然,在人类社会中谈“私”,是以不损害他人为前提的,如损害他人,就进入“恶”的范畴了。过去曾长期把“私”与“恶”等同,认为从“私”考虑,就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就是万恶之源,必须坚决消灭之。这种“左”的认识和实践搞了几十年,正当的个人利益被抹杀,不正当的个人欲望却假借“革命”的名义大售其奸。结果使人际关系日益紧张,你争我夺,勾心斗角。最后导致人心向恶、社会混乱。承认“私心”的客观存在,并不是承认它天然合理合法,更不是承认可以让“私心”任意膨胀,以至损害他人。固然不能认为从“私心”出发必然导致“恶”,但也不能认为从“私心”出发必然导致“善”。为使人们的行为尽可能对社会有利,社会就需要有各种措施,如教育、舆论、纪律、法律等来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人的行为向恶。这就是他律和他律的需要。人不可能永远自觉从善。人性中有“私”的原始本性,在“趋利”方面往往是本能地欲求“多多益善”的。因此不能没有监督。再伟大的人物也是需要监督的,没有监督的权威人物,不可避免地也会犯错误。所以,一个正常的、理性的社会必须有健全的监督机制,以充分发挥他律的作用。人是能够接受他律的。“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即使单细胞生物即已体现出这种本能,何况贵为万物之灵的人。因此,社会要建立这样的机制。使全体公民知道“从善有利,为恶有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也就能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效地一致起来。在历史现实的实践上,我没见过一个伟人**圣贤是靠“自律”立起身来的。并且同时,我也没见一个杰士廉吏是“自律”培养出来的,并且,也没见过一个贪墨之徒“自律”了。真的改正了的,记得是哪一本小说说了一句“大凡做好事的心,一天天会小下去;做坏事的胆,一天天会大起来”,倒是这句话,贴近真理些个。宋太祖以陈桥兵变夺位,怕人说闲话,巴结臣子,说立誓不杀大臣。这一条他律而在,宋室搞成中国历史上最窝囊,最无能软弱的王朝,蒙古人进中原建立王朝,把人分蒙

古、鲜卑、色目、汉人、南人几种等色,他欺负下等人,自己失去了“他律”,而是百年剃头的拍巴掌,完了。张 子善,刘青山等经过革命炮火洗礼的党员干部,在后期也因为自律的不稳定性成为万人唾骂的对 象。而他律的约束一般是稳定,长期地对人发挥作用。去过新加坡的人,都会对这个城市的美丽和整洁而感到惊讶。这是新加坡法治多用重典的结果。政府规定,凡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大小便不冲等行为都要受到严厉处罚。一般情况下,第一次罚款1000新元(约合人民币 6500元);第二次加倍;第三次除处以罚款外,还要穿上号衣上街扫马路。不论是高官还是平民百姓,所有人都是如此。所以,在 76%的国民是华裔的新加坡,街道清洁干净,没有随地吐痰、乱扔烟头杂物等现象。在国内,少数人的随地吐痰,竟变成了一个积弊甚深的大问题,关键是没有触及其个人利益。只有重罚才能刺痛那些人的神经,从而改正这个陋习。特别是对缺少自律或自律不严的人来说,他律尤其重要。自律有点用处,但基本无用。他律败坏,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再大到地球(地球环境的恶化,不是人类造成的么?地球“自律”有什么用处?)就要出问题,他律愈严,问题愈少,没有“他律”世界崩溃。论据的落脚点:

1、他律是维系社会正常生产、生活和发展所必需的 社会需要制度 制度是他律的一种表现形式 没有制

度社会难以维持 因此没有他律 社会难以维持(告诉对方;他律的必要性)

2、无规矩难以成方圆 任何一个人都时时受到他律 列举生实例...他律无处不在(告诉对方;他律的必然性)

篇8:读稿随笔

实际上,对课本上的例、习题,或是说“讲过、练过”的题目,学生在考试中“想不到、不会做、不知从何下手”,考后说“未见过”的现象,我们一线教师是屡见不鲜的,近二、三十年来尤其如此.文[1]、[2]对这种现象的成因作出了各自的分析;并在教学反思的基础上形成具体的教学对策.我们在文[1]的“本刊回应”中也发表了一些感想和意见,不再赘述.这里更要关注的是:每当这一现象出现时,我们一线教师应抱怎样的态度,采用怎样的措施.

我们常在各种测试后听到一些教师的如下抱怨:“前两天才给他们讲过的题,反复强调让记住,他们就是不听、不记”;“刚讲过、练习过,还是不会,这帮学生真是笨死了”;“课本上那么简单的例、习题都不会做,他们的数学基础是够差了!”“学校招收的是帮什么学生嘛,反复讲过、练过的题都做不出来!”“你们招的这帮学生我没办法教,还是另请高明吧!”这是部分一线教师对待“讲过、练过”的题,学生考试中仍然“不会做”时的一种态度———学生基础差、学生笨、学生不听话,我尽力了,学生“不会做”与我的教学无关,责任全在学生.持这种态度和认识的教师,考后不作具体的分析,不反思,不从自身教学上找原因,而是一味地批评学生.因此,在考后的教学中仍是一如既往,不思提高,不作改进.更有甚者,或是进一步加大课上“满堂灌”、“满堂练”,课下“用题海”的力度,加大“八股式”考试的频率;或是进一步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和难度,加快教学进度,增加复习时间,用以整理题型,练习套路.试图用这种加重学生负担、令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解决应试中教学得分率低的问题.为此,往往是拿来大量的课外题集和试卷进行反复练习、频频测试,达到了学生不记住所整题型的解题套路,誓不罢休的地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是学生数学素养、素质的越来越降低,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越发低落,人为的造就一批又一批数学“学困生”,最终在大考(中、高考)中,数学得分率更为低下,持这种极端态度的教师虽然是少数,但这却是一些地区或学校“越减越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与上述态度截然不同的是,如文[1]、[2]的作者王、崔二位老师那样,当发现学生对“讲过、练过”的题仍“不会做”时,不是单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是在对出现问题的原因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于自身的教学反思,并有针对性的研究试卷讲评和后续教学中应采用的方式、方法和策略.例如王老师在对问题进行“解法分析”、“教学进度影响的分析”、“教学方式影响的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分析”等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教学方式的反思上,通过这样的反思,提出了要“重视教材中例习题教学”,要“把解题过程切实变成学生能力培养过程”,“对一些内容的处理要站在整体的高度认识”等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并研究了如何具体落实这些策略的问题.

崔老师则在检测后的“深思”中“首先回看了教材上的处理方法”,认为例题解法的“本质是通过经济学上的‘终值’相等迅速建立起了等量关系,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处理方法数学专业性较强”,“没有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解法来得不自然,不贴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没有能让学生从分期付款中建立起数列模型”.“而我们教师对此解法加工不够”,“导致时间一长,学生的方法全无,出现了这样的低正确率”.看起来主要是在分析教材的处理方法.但一句“而我们教师对此解法加工不够”,让我们看到:得分率低的主要原因仍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出现了问题.我们都知道,教材是知识的精华和浓缩,往往言简意赅,或是限于篇幅,有些过程不能加以详尽的说明,常常会导致学生产生思维障碍.因此,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线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精细的加工处理,一定要当好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协调者,对教材所呈现的思维链进行“加密”和“拓展”,合理设置阶梯,给学生的思维“搭桥”,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教材变得丰满和易于接受.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教师不应该“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死教教材”还是“活用教材”,这应该是区分我们是否是一个真正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分水岭.对教材不加工或加工不够,实际上就是“照本宣科”,或基本上在“照本宣科”.这当然是我们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上的问题.

实际上,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对教材不断进行再加工的过程:备课时的再加工,以做到精心的“预设”;课堂上的再加工,以促进动态的“生成”;测试后讲评的再加工,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对教学的不断反思中的不断加工,以完成教师自身的升华,使后续教学更为完美.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只有针对不同的学情,对教材反复的进行精细加工,以形成针对不同学生的、对每个学生都能形成思维撞击的教学预案,才能真正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华丽转身.崔老师正是在认识到教学中对上述例题的解法“加工不够”后,在考后讲评中进行“精细加工”———优化设计,并得到5点启示(详见文[2])的.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在出现“讲过、练过”的例、习题,学生仍“不会做”的情况的,理应有第二种态度,应在全面分析“不会做”的成因的基础上,重点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看三维教学目标是否落到实处,查在对学生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上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忆在一些重、难点问题上是否给学生以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反思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补救方案和对策.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才能真正不断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执笔者从数十年数学教学的成败得失的反思中真正体会到:优良的数学应试成绩并不是靠心浮气躁的“满堂灌”、“满堂练”,靠“题海战术”、靠延长复习时间和反复考试而取得的;而是靠科学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广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靠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合理形成和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不断提高而取得的.我们应破除对“题海战术”的迷信,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在一个既严格、严肃,又宽松、活跃的教育教学环境下,扎扎实实的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益和应试成绩.

顺便指出:文[2]在5点启示中提到:“要有质疑意识,要有批判意识,要有创新意识,不能采用简单的‘拿来主义’”.我们认为:简单的“拿来主义”是当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浮躁风气的一种突出表现或实例.科教战线上的学术造假,论文抄袭,“照本宣科”等,都是简单“拿来主义”的一些具体表现.“题海战术”也与简单的“拿来主义”密切相连.简单的“拿来主义”对社会、对教育的污染,特别是对社会创新、教育创新的阻挡力量不可低估.因此,理所当然地受到有识之士的抵制和批判.我刊近几年就多次收到批评用简单“拿来主义”命制试卷的文稿.例如有文稿批评L市某年中考试卷上的试题80%以上抄自外省市前一、两年的中考试卷.2011年10月,我们又收到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李玉荣老师的“‘拿来主义’何时休?”一文,指出L市2009、2010、2011三年的中考压轴题分别“拿”自2008年咸宁市试卷;2009年海南省试卷(仅最后一小问稍加修改),2006年广安市试卷(仅添加最后一小问).该文说:“中考压轴题竟然连续三年出现了‘拿来主义’现象,对中考的复习和数学教学起到负面导向作用”,“如此‘拿来’的压轴题令人惊诧!江泽民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命题者对中考压轴题的命制都不能创新,那中考指挥棒下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又如何乐意进行创新教育呢?拿来主义的命题风格,导致题海战术势必盛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只能永远是一句空话.”

上一篇:二个环境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物业项目经理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