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

2024-05-26

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精选6篇)

篇1: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

镇子镇玉峰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工作规划

为发展壮大玉峰村集体经济组织,如期实现整村脱贫摘帽目标,按照有关脱贫攻坚政策规定,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玉峰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新时期农村工作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思路和模式,探索集体经济多种实现形式,加大资金和项目支持力度,促进六碑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为目标,探索创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有效形式,建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确保村级组织“有钱办事”。经过3至5年的努力,力争使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三、发展主体

在村两委的领导组织下,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以全村245户,975名村民(其中贫困户62户,224人)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主体。

—1—

四、发展方式

将财政特困户帮扶基金20万元,采取投资形式,投入安岳县仙朵拉花卉店,每年实现收益6.5%以上。

(二)投资时限

资期限为3年,即2018年-2020年。

(三)收益额度

从2018年起至2020年止,期间,受资方按向玉峰村集体经济注入投资分红资金,在每年的12月30日前支付完成。

1.2018年-2020年,考虑受资方为起步阶段,期间三年每年支付投资方收益资金13000.00元

2.2019年-2020年,期间两年每年支付投资方的收益额度应高于前面三年。具体额度根据受资方项目发展经营情况另行协商确定。

(四)投资本金处理方式

投资期满后15个工作日内,受资方应将投资本金20.00万元全部退还投资方。具体处理方式,按上级相关规定执行。

五、收益使用安排

每年的集体经济组织收益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1.村级运行服务部分:占收益额度的30%,用于村级公共 —2— 运行服务,主要用于支付办公用品购置、党报党刊征订、村民事务代办等费用。

2.公共设施维护费用部分:占收益额度的30%,用于支付村内水渠、桥涵、公路、村级阵地等公共设备设施的维修维护。

3.全体村民受益部分:占收益额度的40%,其中,50%用于因病、因灾、因学等重特困户医疗救助补贴和生活补贴;50%用于除特困户人口以外的全体村民。

六、工作要求

(一)精心谋划,科学发展。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搞好扶贫开发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搞行政命令,杜绝因发展集体经济而增加村级债务负担。

(二)因地制宜,稳步实施。要从本地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等实际出发,因村制宜,面向市场,多渠道多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的发展,确保规定时间内完成上级要求的目标任务。

(三)加强领导,强化管理。要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村两委重要工作位置来抓,同时,加强村级集体资产、村级财务、民主监督

—3— 管理,做好该项工作的归档工作。

—4—

篇2: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

组织实施方案

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村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组织。是党和政府与广大农民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点,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带领农民走向市场,是千家万户小农经济同大市场连接的重要手段。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是,保障农民实现增产增收、发展整体优势、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通过农民经纪人、各类专业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二、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村农村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对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建设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我村站在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发展我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培育和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项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认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原则

1、“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民办”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提。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农民为主体,根据农民需要和愿望,坚持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管”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保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按照规范章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规范运行。“民受益”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终目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一切活动都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实现组织成员利益的最大化。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要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发展一批专业型、产业型、规模型、实体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把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配置,把优势产业和产品做大做强。

3、放手发展、多元创办的原则。要放手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规范,鼓励广大农民大胆试、大胆闯。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灵活多样,多元发展,既求数量又求质量,逐步实现小的大起来,大的强起来。

4、依法保护的原则。要按照农业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在充分尊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主权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切实保护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总体目标

围绕我村的区域布局和主导产业,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列入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力争3至5年使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达到40%以上,40%以上的主要农畜产品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和销售。使“政府引导、各方配合、农民踊跃参与、组织形式多样、经营活动灵活”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联系农民群众、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经济发展的桥梁和载体。

四、加强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领导

为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工作的领导,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切实发挥作用,为确保这项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起来,我村加强领导,上下一致,紧密配合,齐心协力,切实做好此项工作。

附:韦寨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张勇

副组长:施安明

成员:陈贵忠陈全柱孔维前江仁余

篇3: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

关键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目标,机制

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紧密相连, 而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直接受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机制约束。长期以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和代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逐渐退出或异化其主流地位。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重构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机制, 对促进我国农村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机制的内涵

农村经济组织, 是农村区域中以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行动集体或团队。在经济学中, 机制的本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一般指一定经济肌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在管理学中, 管理机制是指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它决定着组织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 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

从内部结构上看, 规范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应该具备3个主要特征:一是农民主体。农村经济组织应该是以农民为行为主体, 以农村为主要活动地域。二是经济目标取向。农村经济组织应该从事与农业经济相关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 以增进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以投入产出比最优为行为目标。三是组织载体。一般来说, 组织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 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集体或团体。组织是一个人为建造的系统, 它由大于2个以上的组织成员组成;组织目标既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也是组织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组织内部的管理层次, 则是分工协作的保障, 任何组织都会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管理层次, 以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组织的作用在于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 帮助人类社会超越自身个体发展的能力, 以获取更大更多的收益。

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追溯和分析

建国以后, 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农村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不同, 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目标取向。

1.建国以后的土地革命时期,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家庭, 目标取向是政治挂帅下的社会发展。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延续和确立了以家庭为经济单元的组织形式, 但其价值取向更多地是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目的, 从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对新生政权的支持和拥护。[1]与此同时,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制度供给, 广大农民家庭拥有土地所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农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农业经济效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2.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时期, 在“队为基础, 三级所有”的前提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目标取向仍然是政治挂帅下的社会发展。互助组时期, 家庭是农村中主要的组织单元, 农村土地也仍然属于农户私有。初级社以后, 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分离, 到了高级社时期, 农村的经营体制已经初步具备了日后人民公社制度的雏形。通过互助合作走集体化道路最主要的经济效益, 是可以通过个体劳动者之间取长补短弥补小规模经营的不足, 同时对于制度的设计者来说, 还在于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弱化农民的个体意识, 将个体所有制向具有集体性质的所有制形式过渡。在这一时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 在越大、越公、越好思想的影响下,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小农经济、与私有制相对立, 成为组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最好的组织形式。[2]

3.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走向多元, 组织目标取向也逐渐放弃政治挂帅。从制度的设计上看, 家庭承包责任制中的组织形式有两类, 一是家庭, 一是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式经营是一种公认的较好的农业经营方式, 但也存在着公认的问题, 为此,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作为后盾来支撑应付市场的风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为的是发挥两个层次的作用, 一层是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 另一层是家庭分散经营, 实现家庭和集体经济组织两种组织形式的功能互补。

从价值目标取向上看, 政治挂帅的大旗是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展后逐渐被抛弃的。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 各类文件中一直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开始分化。到20世纪末, 农村经济组织无论是在形式上, 还是在目标取向上, 都已经发生了质量上的变化。

在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和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农化。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结构上同质化, 农村中的经济组织与农村中的政治组织进一步同化, 村委会、党支部“政社合一”, 一套班子, 几块牌子, 共同行使对所属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土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二是经营主业的异化, 集体经济组织除了拥有土地资源以外, 同时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实体, 农业成为副业, 工业或第三产业成为主业, 成为经济实力的主要来源和支撑。区域中的村民除了极少部分成为农业工人以外, 大多数村民从事各种类型的非农经济活动。[3]三是组织形式的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4]原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在部分经济较为发达村庄和地区, 已经转变成为追求经济利益的非农经济组织。在相当一部分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空壳化。而家庭这一农村中的主要组织形式, 也出现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以非农产业收益为主、农民工反哺农民的普遍现象。[5]

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 农村经济组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最为可喜的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大部分农村中功能的弱化, 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应运而生, 合伙制、会员制、合作制、股份制、公司制等方式被引入农村经济组织之中, 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专业性合作组织相互彰显, 形成了将以农民协会为基础, 以专业合作为重点, 农村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三、农村经济组织的构建和展望

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中真正的经济主体, 回归农村经济组织作为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活动区域、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原有之意, 是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组织形式多元化。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演变, 经历了从一元——一元——双元——多元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土地改革使得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实现了农民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 但家庭经营方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取代了农村家庭经济组织形式, 不过是用一种单一的组织形式去替代另一种单一的组织形式;[6]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图把家庭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兼收并蓄, 用两元代替一元, 这是一种进步, 但现实发展和人为设计的理想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

在今后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 家庭经济组织仍将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以血源关系和婚姻关系为主组成的家庭, 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家庭生产的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较佳的组织形式。[8]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 都是今后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中的类型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以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出现, 它的实质是以村民为服务对象, 以规模经济为特征, 满足成员共同经济需求的合作经济组织。[9]农业企业是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一类代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农村企业, 使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使传统农民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市场经济主体方向转变。[10]

农民合作经济将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导形式。国际经验表明, 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农民合作社是当今世界合作社的主体。合作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 作为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不对等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11]在我国, 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2.组织主体农民化。

农民在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主体资格地位, 我们可以假设以下理论前提:一是组织成员中农民的数量, 这里的农民指的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收益的劳动者。二是农民成员对自我劳动和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它体现了组织成员进退出入组织的自由度。三是农民成员对组织收益的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的大小体现了组织成员在组织管理和经济收益上的民主权利。

据此衡量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各种形式可以看出, 农民家庭这一组织形式具备有要件中的所有条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仅缺少农民对自我劳动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同时也缺乏对收益的剩余索取权;农业企业具备有其他组织形式不可达到的规模优势, 组织成员具有对对自我劳动和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和剩余索取权, 但最为关键的是, 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定下, 我国农业企业的组织成员是广义上的而非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收益的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和家庭组织形式一样具备有要件中的所有条件, 同时在组织规模上优越于家庭组织, 较充分地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作为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农民家庭这一组织形式必将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主导形式。

3.组织目标经济化。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目标取向, 经历了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经济效益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 农村经济组织的目标完全以政治为中心,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 到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挂帅。改革开放以后, 政治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化, 带动和影响了组织形式和组织目标的变化, 从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的宏观上的社会发展, 到目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 体现出螺旋式上升好势头。

组织目标, 不仅为组织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同时也对组织成员具有的正反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组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组织目标的不同, 与农村组织中的政治组织、社会服务组织 、教育组织等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区别开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为组织成员和组织整体谋福利, 应该是经济组织永恒的追求, 也是我国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中所应该追求的中心目标。

参考文献

〔1〕邸伟.从我国农村制度演变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构建[D].河北大学, 2004.

〔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陈暹秋, 邹泉华.关于广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状况调查[J].广东经济, 2005, (05) .

〔4〕杜党勇, 蓝海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司化改造[J].企业经济, 2005, (02) .

〔5〕朱秀云.农村经济结构自发调整的困难及其解决——以河南省农村调查为基础[J].农业经济, 2004, (11) .

〔6〕谭宗宪.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趋势[J].岭南学刊, 2006, (05) .

〔7〕王金洲.基于制度变迁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J].农业经济, 2007, (08) .

〔8〕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2.

〔9〕姜法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 2007, (10) .

〔10〕廉高波.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D].西北大学, 2005.

篇4: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

摘要:基于各种原因,农村集体经济尤其是一些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在我国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广泛运用。通过对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和演变特点进行规律性总结。结合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探讨未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那些超越了村级范围、具有较大包客性与开放性的集体经济形式或发展模式,最有可能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关键词: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1--0007--06

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是农村集体经济的载体,其变化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传统因素和旧体制的影响,人们对这些经济形式的认识和研究都很有限。鉴于集体经济对组织农民、增加收入、配置资源、发展农村产业经济的重要性,现实迫切需要认真研究农村集体经济形式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态势,各集体经济形式变化发展的特点、作用和问题,以及近年来农业税改革、支农力度加大等对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有何影响。在《合作社法》颁布、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加速柞进的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有何趋势?是否会出现新的形式?在此研究背景下,研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规律性,分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提出丰富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壮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随着各种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兴起和发展,国内学术界在肯定发展多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同时,着重对它们的作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陈国良针对市场经济指出农村集体经济应采取的实现形式的类型和特点,黄祖辉则比较了不同集体经济形式对农户收入、对集体经济发展的作用。王守智对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方法。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针对性强,政策意义明显。但不足是:缺乏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对规律性的把握;对近年来政策和制度变化的影响未给予充分关注,缺乏以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为背景的发展趋势研究。应联系农村和农业环境变化对农民的压力、联系《合作社法》颁布和农民负担减轻以及新农村建设开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合作空间,注意现行各种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缺陷,在组织合作和企业理论的框架下展开分析,研究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

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原因

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形式或经营形式,也即一部分农村劳动成员将自己的资产和劳动要素联合起来,或将他们共同拥有的资产投入运用、取得收入的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者在生产经营实践中创造了多种集体经济形式,包括:(1)资产承包、租赁经营(它们是村级集体资产投入运用的形式);(2)村办集体企业、村办股份合作企业(它是将村级集体资产和村民资产联合起来、共同运用的形式);(3)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它是一部分农村劳动者共同投入、超越村级范围进行技术联合的形式);(4)农民专业合作社(它是一部分农村劳动者超越村级范围进行资产和劳动联合、共同经营发展的形式);(5)农户+公司联合体(它是一部分农村劳动者超越村级范围与外部相关企业进行资产和劳动联合、共同经营发展的形式);(6)社区股份合作社(它是将全村土地等集体资产和村民自有资产联合起来、共同经营的形式)。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和发展。从我们对湖北、湖南、河南、辽宁、陕西、四川、贵州、山东、广东、江苏10省95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情况看,目前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是集体资产承包、租赁经营;与此相关,目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总体上呈显缓慢发展状态。农村村级集体的现金资产减少,集体收入增长乏力。

调查还发现,各种新型的、跨村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如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联合体等)目前正在兴起和发展,并且已经超过了村办集体企业、村级股份合作企业的数量。从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农民以参加专业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为多;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参加专业技术协会、农户+公司联合体的农民居多。尽管如此,这些新型的集体经济形式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和广泛运用。

当前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是:缺乏合适、有效的村级集体经济形式(主要依赖承包、租赁经营),路子不广;从调查的结果看,具体又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缺乏资本和技术,集体资产数量少、价值低。实行家庭承包后,各村的土地、山林、池塘等大都承包给家庭和个人,村集体可以用来集中发包、出阻的资产主要是一些荒山、荒滩和湖面等,如果不引入新的资本和技术,不对这些资产进行开发性投资阳改造,一般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很难取得明显效益。而且,一些村连可以承包、租赁的资产都没有,也就无任何集体收入,成为“空壳村”。

第二,缺乏有效的村级管理和集体积累制度。目前各村主要由村委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但村委会一方面缺乏管理人才;另一方面其性质决定它优先考虑行政事务,而不是着力发展集体经济。另外,目前村级也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来源和积累机制,行政运转完全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加上严格的资金和帐务双代管制度,各村基本上没有可以Hj来创办和支持集体企业发展的财力积累。这就使村级在组织集体经营和发展集体经济方面无能为力。

第三,村干部和村民对集体经营缺乏信心。由于改革开放以前社队经济问题和近年来集体企业亏损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村的干部和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信心。一些村民对外部环境影响估计不足,认为主要是村干部的素质、能力问题,甚至认为搞集体经济只是对干部、对承包人和承租人有利;而一些村干部则认为搞集体经济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所以,除了城郊村和少数集体经济基础好的村以外,许多村目前基本没有集体企业和其他集体经营项目。

与之相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的一般特点是:(1)有区位和资源优势,如交通便利,靠近城镇,有矿产和旅游资源等;(2)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特别是有勇于开拓创新、敢创业、善管理、并愿意为村民办事的村级带头人;(3)地方各级政府重视,有关部门积极扶持,主要是县(市)和乡镇要求村级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将其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帮助村里招商引资、制定发展规划、给于一定的资金支持。

二、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演变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和演变总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表现出一些规律性。

(一)村办企业、承包和租赁经营

20世纪80年代,村级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是村办集体企业(如村办加工厂、茶场、果同、种植队、运输队、建筑施工队等),以及村集体资产(山林、水

面、场、园等)的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

这类集体经济形式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1979年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在政策鼓励下,以社队企业为载体的农村轻工业和服务业获得快速发展。(2)农业释放剩余劳力。实行家庭承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业产出,并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力。这些释放的剩余劳力一是进入社队集体企业;二是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经营;三是自己或者与他人一起联办企业。(3)城市改革提供机会。20世纪80年代中期城市工业企业开始进行改革,由于改革远比农村改革复杂,影响更大,所以,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不能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农村收入增加后农村居民迫切要求改善生活与生产而城市工业一时不能提供,因此,面对较大的市场机会和经营空问,以村级集体企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新兴的重要力量。

(二)农村股份合作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以新型形式如股份合作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为主体。其他新型的集体经济形式如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也逐步兴起。这一时期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是:(1)政策引导。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各地纷纷出台一些支持乡镇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措施。同时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中,要求各级政府支持农民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这些政策为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制度基础。(2)市场竞争压力。乡镇企业在经历了由村级管理到承包经营的转变之后,逐渐暴露出短期行为、集体利益受到损害、行政干预依然严重等问题。而且,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利润和生存空间被压缩,乡村股份合作企业客观上成为乡镇企业吸收资源、提高技术、改善管理、争取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技术协会的快速发展则是因为家庭经营遇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迫使农民走出村级范围寻求专业技术合作,以提高收益,由于地方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专业技术协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与此相似,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专业技术协会的高级阶段,也逐步发展起来。(3)城市化发展。在东部地区,城市化的发展已波及城郊农村,影响到城郊农民的发展走向和他们的利益保证问题。社区(村级)股份合作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兴起。

(三)农户+公司、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种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受到影响。2003年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才逐渐恢复。恢复后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户+龙头企业、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些新型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

这三种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一是2003年后财政部、农业部和各省、市、县都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04年农业部在全国选择了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扶持试点,并提出通过公司+农户、济会+农户等多种形式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及农产品安全水平;二是2006年10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2007年6月农业部发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为各地实施《专业合作社法》作出了详细指导;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如苏州市)在农村全面推进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集体经济形式的建立与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这些集体经济新形式的普及和发展。(2)财政支持向农业倾斜。我国在2000年后开始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和乡镇综合改革;2004年又开始减免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并在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些措施和政策的核心,就是减轻农民负担,增加财政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从效果看,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鼓励了农民“回流”,从而为农民致力于农业生产、并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集体经营创造了条件。(3)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压力增大。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集体合作经营的重要性,认识到小农经济已不适应农业市场化发展这一现实,因为单靠家庭和个人根本无法了解市场、解决生产技术更新和销售等问题,就连集中全村的人力和物力也不容易解决。因此,农民只能将眼光投向村外和乡外,在更大范围内寻求发展的资源和方式,于是,那些有能人大户牵头和政府支持的专业技术协会、专业合作社,那些有技术、有资源的龙头企业或农产品加工经营公司,便成为农民依托的对象;而在城市化浪潮已经波及到的市郊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便被选择为维护村民利益、同时又被用作保证村民经营转型的主要手段。

三、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上分析,考虑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集休经济实现形式的发展趋势是:

(一)总体上向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迅速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术界普遍认为我国农业已开始进入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和以提高质量与收入为特征的现代化发展阶段。同时,在城市工业方面,以吸收外资和出口导向为特征的模仿学习或外需拉动型的工业化模式也面对挑战。我国工农业、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扩大,特别是近年来农民进城打工、村庄老龄化和空心化、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这表明转向内需拉动发展模式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必然。目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大体是按利用本村资源要素(发展工业)——整合本村资源、吸收外部资源(着力发展工业)——超越村级、按专业进行大范围的资源整合(深化农业分工)来变化发展的,这是南城市工业化与农村市场化发展的相对形势决定的。因此,在扩大内需、反哺农业和农村、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的变化发展将围绕整合农业资源和城乡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和支持农民完成经营转型来进行。

(二)农业公司和复合型集体经济形式的兴起

1.“一亩地”困境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目前的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格局下,农村家庭承包和小规模经营正遭遇“一亩地”困境,即:按目前的种粮成本、产量和价格计算,农户人均只有一亩粮田时,除自己消费外,不足半亩地的粮食可出售,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民大量出外打工的同时,在各地出现了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发展趋势,出现了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粮食生产区、棉花种植带、蔬菜和水果生产区,出现了数以万计的专业大户。实践证明,土地集中、大农户专业化

和规模经营更需要专业合作社的支持和帮助。在适宜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地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这种集体经济形式将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克服目前阻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两个主要问题:资金困难、服务能力不足)。另外,考虑到即使在偏远山区,在那些不适合土地集中和规模经营的地方,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可以为中、小农户提供服务的情况。

2.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向农业股份公司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广泛集聚、整合资源的优势,是将各种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组织起来开展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重要形式。但是,它还不是开展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的高级形式。随着专业合作社的成员增多,资产增加和规模扩大,特别是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以后,为加强管理、保证质量和声誉,一些专业合作社将会进一步发展、转变为农业股份合作公司,实行企业化经营;还有一些专业合作社将会扩展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质量,成为综合性全功能的合作社,将合作社的收益更多地转化为成员集体的生活福利。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情况看,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尤其是那些经营非粮食产品、收入丰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农业股份合作企业(公司)。因为非粮食产品的价值高、市场需求弹性大、质量和品质对于销售和收入增长更为重要,从事这类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合作社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策略,有规范灵活的经营机制,这在客观上要求实行完全的企业化管理。

另外,在农业生产领域,农户+公司联合体形式也完全可能向农业股份公司转化、发展。农户+公司主要是一种订单+服务(信息、良种、技术)的契约型集体经营形式,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营连续性和稳定性差,农户的增收幅度不大。为此,近年来一些地方创造了一种改进形式:即在农户+公司模式的基础上,由农产品经营公司(龙头企业)租赁农户的土地、统一规划和成片投资改良形成生产基地、然后再包给农户按要求进行经营(公司支付工资或费用),此即“返租倒包”模式。这一改进模式使农户与公司的关联更紧密和稳定,既可以保证以公司为主导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又可以提高农户的生产技术和收入水平。

3.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向复合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礼、农户+公司联合体在吸收和整合农业资源、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上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势,但二者又有缺陷和劣势。专业合作社的集体件强,服务而广,但企业化经营的程度不高,经营加工能力弱;农户+公司联合体的企业化经营程度高,经营加工能力强,但集体性弱,服务面窄。因此,从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趋势看,专业合作社模式与农户+公司模式相结合、实现互补发展具有必然性。应当看到,在农户+公司联合体和专业合作社经营都不是很发达、尚未建立优势品牌的情况下,它们都不大可能向农业股份公司形式发展和转变。因此,这类复合型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普遍发展的前景。

(三)本地资源与外部要素相结合的集体经济形式的发展

1.村民变市民过程与社区股份合作社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村生活改善(条件、设施改善和质量提高)、生产发展(产业发展、就业和收入增长)。在城市郊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式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包括城区企业的转移迁入和农村社区的城市化改造,具体反映为村民变市民、生产就业转型、土地统一规划使用的进程。从各地现有的经验来看,市郊农村居民参与新农村建设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筹码”(资本)就是承包的土地,以土地“换”生活条件改善(包括住房环境、生活园区、道路设施等)、以土地“换”经营转型和收入增长成为一般做法。因此,为了实现土地集中、统筹使用和乡村城市化改造,为了保证村民的收入和支持他们顺利完成身份转变与就业经营转型,农村社区(土地和综合性)股份合作社将在未来、在更多城郊地区得到推广和运用;其中,可以帮助村民在二三产业就业、联合其他经济组织投资创办集体型企业和事业实体的社区股份合作社最具发展远景。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乡镇股份企业的发展。由于村办企业缺乏吸纳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机制与条件,难以走出面向本县、本乡而生产的阶段;而改制后的乡镇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则具有吸纳资源、进而调整和发展的机制与潜能。因此村办集体企业持续减少,而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公司等近年来仍保持增长。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随着新农村建设在各地全面展开和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集中表现为具有居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多功能新型村庄的建设和崛起),以及城市工商企业逐步增加对乡村的投资,可以预见:目前以深化农业分工、兼顾工业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将会发生重大转变,农村工业与服务业将主要依托乡镇股份合作企业和股份公司等集体经济形式加速发展,逐步走出局限于本地发展的阶段,从而根本改变乡镇集体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差、经营管理落后的状况。

(四)现有集体经济形式的改进和完善

改革开放、融合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我国,虽然各地环境和条件差异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实现形式不可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方法仍然是吸收外部资源、利用本村的优势和条件。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随着内需拉动政策的实施和城市资源向农村回流,随着家庭个体经营的增收空间不断缩小,走集体经济和共同发展之路将成为广大农民的普遍共识,除了能够广泛吸收、在较大范围内整合资源要素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之外,现有的各种以村为单位的集体经济形式也将随之调整和改进、继续保持活力、发挥重要作用。

一般来看,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中有活力和运用前景的形式主要有:

1.集体投资开发+资产承包、租赁,发展蔬菜林果种植和水产养殖业。集体资产承包、租赁经营的主要问题在于:被承包资产的价值低、经营者无力进行投资改造、经营无特色和产销不对路。由于经营者客观能力条件的限制和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当集体资产的利用价值不高时,经营者事实上不可能进行大量投资,也就不可能推出有特色的适销产品。目前,一些地方改变以往的习惯做法,采取一种积极的承包、租赁模式:村集体先对荒山、河滩等集体资产进行投资开发,并确定经营方向,然后再承包、租赁给合适的经营者。这种改进性的资产承包、租赁模式成功运作的概率明显增大。

2.建立村专业合作社,依托有关部门(或企业)发展特色农业。实践证明,在有政府部门支持、或与相关公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情况下,以村为单位建立专业合作社、由村“两委”直接组织村民由一般粮食生产转向现代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经营,也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兴办集体加工配套企业、发展村级工业。村办企业不兴的一般原因是缺乏技术和资金、生产无特色和行政干预与管理不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水平差、产品无特色和销路。如果说行政干预和资金不足问题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来解决,那么,技术水平和产品特色问题的解决显然更为复杂。近年来,一些地方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前来投资开发,村集体就此建立相关的加工企业和配套生产企业,或者直接进行联合投资与开发,有效地解决了技术水平低、产品缺乏特色和销路不畅等问题,实现了村办企业的重新崛起。这些说明,只要积极组织、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来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发挥外来企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村办企业(包括村办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等)完全可以发展起来,村级集体经济和村级工业完全可以重造辉煌。

4.利用地理区位和环境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和发展旅游观光等服务业。近年来,一些位于“二边”(集镇边、公路边、行政区域周边)地带的村集体、以及那些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资源的村集体,利用其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积极开发其创造就业和增加服务收入的潜力,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总之,在以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新时期,那些超越了村级范围、并具有较大包容性与开放合作性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或发展模式,最可能成为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形式。但村级资产承包、租赁经营和村办企业等集体经济形式,由于它们适应低水平、小范围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故也将在改进、完善基础上继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同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脱形式[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0(6):37--39

[2]黄祖辉,中国农业专业合组织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J],中国农业经济,2008(11):4-7

篇5: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执行“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积极发展壮大非公党组织,结合企业实际,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企业党员发展工作,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夯实后备力量,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具体步骤

(一)确定入党积极分子(2004年4至8月)

1、宣传动员(2004年4至6月,由各支部负责)。基层党支部要利用集会、板报、广播、座谈等多种形式,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广大员工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扩大党的影响,使他们了解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现阶段任务等,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增强他们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并为他们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创造必要的条件。

2、个人申请(随时均可,由各支委和总支负责指导接收)。鼓励、引导具备“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等条件的企业员工加入党组织,指导他们提交书面入党申请。入党申请书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二是政治信念、成长经历和思想、工作、学习、作风等方面的情况,三是对待入党的态度。若本人不能书写,可由其口述,请人代写。

3、民主推荐(2004年6月中下旬,由各支部和党小组负责)。在积极要求进步的优秀分子中,稳妥、慎重地选定积极分子。一方面由公司团委在优秀青年团员中推荐;另一方面,组织群众、工会按要求进行民主推荐。民主推荐要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做到公正、公开、透明,让广大员工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推荐结果报党支部备案。入党积极分子一般应具备的条件是: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有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积极要求入党,决心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表现突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进分子;作风正派,团结同志,在群众中有一定威信;敬岗爱业,在企业连续工作两年以上。把着眼点重点放在企业中上管理层、技术和业务骨干、优秀青年员工上。坚持“四个倾斜”,即年龄上向35岁以下倾斜,性别上向女性倾斜,岗位上向基层一线倾斜,文化上向大专以上倾斜。

4、组织核定(2004年8月,由各支委和总支负责)。基层党支部根据推荐情况和实际考察结果,召开支部委员会进行逐人讨论核定,按照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将思想品质好、文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法纪观念强、敬业意识强、工作相对稳定、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员工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指导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表,建档跟踪考察。

5、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分批进行,坚持每年一次。

(二)培养考察(2004年9月至2005年9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由街道民营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员联系人三级共同承担。并组织他们参加街道民营党委每半年举办一次的非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并进行培训测试,测试成绩进入考察档案;基层党支部要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党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以及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教育等,并组织他们参加其内容适当的支部生活会。引导积极分子参加党组织的有关活动,并对其进行跟踪考察;确定两名与之工作关系较密切的老党员为培养联系人,经常找入党积极分子交流心得体会,进行沟通引导,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作一次评价,内容记入考察档案。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采取政治理论学习和宗旨观念培养,典型示范和实际帮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通过一至二年地精心培育,切实提高积极分子的政策理论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促进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基层党支部要每半年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入党动机和本职工作表现等,进行定期考察一次,看他们是否具有共产主义信念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能否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能否严守党的秘密,遵守党的纪律,以及他们的工作、学习表现和完成党组织交给任务的情况。

(三)吸收入党(2005年10月)

1、认真细致地做好审查工作,确定发展对象(2005年9月底,由各支部负责,总支把关)。总支和基层党支部要把握好原则,采取个别谈话、开调查会、民意测试、听取企业负责人意见、培养联系人鉴定、发调函、审阅考察记录等方法,对发展对象严格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政治背景、入党动机、思想觉悟、作风品质、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关系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等。普通员工的外调要向该员工的户籍所在地和原工作单位发调函。企业管理层的党员发展对象,外调范围要扩大到与其本人在企业工作中有联系的相关部门,如财税、工商等,主要调查其近几年内有无偷漏税等违法违纪行为。通过严格的审查,初步确定发展对象,并拟出意向性名单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2、支部大会讨论通过(2005年十.一期间,由各支部负责)。对已审查通过的发展对象,由党支部组织有表决权的党员召开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讨论,先由发展对象向大会汇报个人近年来的工作、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再由支部介绍对其考察情况,最后逐一听取党员意见,并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参加支部大会的党员必须在半数以上,方能开会。讨论和表决结果经片区党总支核定后报镇民营党委审查通过。同时,指导发展对象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并由片区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派人找其谈话,进一步了解情况。

3、做好两地公示(2005年10月10日左右,由各支部和总支负责)。对已被支部大会通过的预备党员,其个人基本情况,要在企业内部和户籍所在地进行公示,接受群众举报监督。公示的内容除了公示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外,还要把公示对象在原单位和到企业参加工作以来的实际表现一并公示出去,以便企业员工和家乡群众对其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户籍所在地的公示工作,可委托当地党组织予以实施。同时,指导发展对象填写《入党志愿书》。

4、举行入党宣誓(2005年10中下旬,由总支和街道民营党委负责)。经街道民营党委和街道党委组织部批准后,组织预备党员集中宣誓。同时,完备手续,整理资料,建档考察。

5、认真做好预备党员的考察和转正工作(2005年10月至2006年10月,由各支部和总支负责)。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由片区党总支和基层党支部共同承担,坚持对其进行党的理论和党纪教育,使他们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支部可结合工作实际,适当分配给预备党员一些社会和群众工作,有意识地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使他们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基层党支部要及时了解预备党员的思想、工作、学习和履行党员义务的情况,并要求他们经常向党组织汇报。对他们存在的缺点及时进行批评和教育,帮助他们改正。入党介绍人要继续担负培养联系人的责任,督促和教育预备党员按照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预备党员的考察期一般为一年,预备期满后,先由其本人书面提出转正申请,然后由基层党支部召开支委会讨论鉴定,最后提交支部党员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讨论通过。若因预备党员在预备考察期间表现不佳,或不能履行党员义务,或存在的缺点经组织批评教育后而改正不明显,或政治素质不高等,但本人愿意继续接受党组织教育考察,其预备期可适当延长,最少半年,最多一年。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只能处长一次。其党龄从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

三、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各级党组织要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究、安排部署、督促检查;层层建立责任制,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抓好一级。总支安排一名组织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对企业党员发展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各基层党支部要把发展党员工作同企业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强化领导,做到党支部书记亲自抓,组织委员具体抓。党员培养联系人(介绍人)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发展对象的教育引导工作。

2、把握原则,严格操作。党员的发展,要把握好两个原则,即个别吸收的原则和入党自愿的原则,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操作过程中必须按照有关程序,严格把关,环环相扣,对那些没有经过组织培训,或测试不合格,或档案资料不全,或政审不过关,或正在接受司法审查,或近几年受过处分,或群众不满意的,一律不予发展,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篇6:发展集体经济组织方案

清产核资是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切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依据省、市方案和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产核资工作目标:全面摸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三资”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等情况,明晰资产权属,健全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底数清晰、权属明确、经营高效、管理民主、监督有力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要按照博办发〔2011〕16号文件要求,落实“五代管”工作,进一步提高村级事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水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对象、范围及内容

清产核资对象:我区行政区域内村集体经济组织、独立核算的村民小组;由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行村集体经济管理职能的村、居、村民小组。

清产核资范围:属于上述对象所有的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拥有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兴建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础公益设施以及农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长期投资、短期投资、材料物资、应收款项等资产;属于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四荒地、水面、宅基地等资源。

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清查核实集体“三资”。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先账内、后账外逐项进行清查核实,全面清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摸清集体“三资”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用效益等情况,进行账实、账证、账账核对,确定盘盈盘亏情况。

(二)界定权属,建立台账。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的规定,对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的所有权归属关系进行确认。在全面清查核实和权属界定后,按类别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及时反映增减变动情况。

(三)建立健全“三资”管理制度。针对清产核资工作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薄弱环节,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完善集体资产经营和管理方式,推行集体资产资源经营与处置招投标制度,规范资产、资源的流转程序,强化财务公开和审计监督,全面实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全区各镇(街道、开发区)要在2012年10月底前依托经管站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托代理服务中心”。由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与代理中心签订委托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代理中心按协议规定对村集体“三资”实行依法委托代理服务,规范“三资”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和资源浪费,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和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工作安排

(一)总体要求。本着“统一部署、稳步推进、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本次清产核资工作自2012年1月开始,2012年10月31日前结束。要严格按照全市统一规定的时间要求,统一制定的清产核资报表格式,统一设计的清产核资管理软件,保质保量的完成。

(二)工作步骤。具体分为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2年2月底前完成,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1)建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这次清产核资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由区纪委牵头,区农业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全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领导此次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农业局,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镇(街道、开发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加强本区域范围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指导。

村(组)成立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村集体经济组织主要负责人和村会计人员、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等人员组成的清产核资工作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

(2)制定实施方案。各镇(街道、开发区)根据省市、区统一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辖区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并于3月10日前报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3)加强舆论宣传。组织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对“三资”管理及清产核资工作的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了解此次清产核资工作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支持配合工作开展,为清产核资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4)组织业务培训。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专题培训,重点培训镇(街道、开发区)有关工作人员以及村清产核资工作实施小组人员,明确清产核资工作要求、有关政策规定和统计口径等。

2、清查阶段。2012年5月20前完成。以2011年12月31日为清产核资基准日,村清

产核资工作实施小组在区、镇(街道、开发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按照具体实施方案,对本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所有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核实。

(1)账务清理。按照有关会计制度核算要求,确保各项收支业务、资产、负债完整准确入账,保证账账相符、账证相符,编制清产核资基准日的各类会计报表及明细表。

(2)“三资”清查。对各

项资金、资产、资源及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进行全面的清理、核对和查实,填写《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登记表》(见附件3)。逐项清理所有货币资金、应收及预付账款、对外投资、存货、固定资产和账外资产、资源,做好有关抵押、担保等事项的清理。同时梳理资产、资源的承包租赁协议、合同,整理债权债务发生的有关书面证明资料。

在清查盘点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各村组干部和群众,重点对固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对固定资产要以账面数为基础,账内账外相结合,逐笔逐项盘点;对资源性资产,以村保存的历史资料为基础,采取实地查看与重新测量相结合的办法进行盘点。对清查中遇到的问题,要按照尊重历史与民主决策的原则,集体研究处理。对有物有账的固定资产,按原值登记;对有物无账的固定资产或价值不清的其他资产,由村集体讨论确定评估价值,也可聘请评估机构进行评估确认价值;对报废、有账无物的不实资产,由村清产核资实施小组拟定处理意见,经公示群众无异议后,列为报废和盘亏资产;对权属不清、存在争议的资产、资源,由村清产核资实施小组拟定处理意见,经公示群众认可的权属暂时予以登记,同时上报镇(街道、开发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处理,待权属明了后,再作调整。

(3)核实。核实工作由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具体负责,村清产核资实施小组应积极予以配合。重点核实“三资”数额、权属、台账与实物、处置与管理等情况,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

(4)公开公示。经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理财小组)核实并予以确认后,村清产核资实施小组应及时将资产核实的初步结果在村务公开栏中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天,并保存好相应的影像资料。公示期间,村里安排有关人员受理群众咨询和反映,并认真做好记录和解释工作。公示期间,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三资”清查结果有异议的,村实施小组要认真组织复查复核,直至群众认可。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监督电话:4110235,各镇(街道、开发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机构也要设立监督电话,予以公布,接受群众举报和咨询。

(5)结果确认。公示期满无异议或异议问题已予解决的,按照有关规定,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对集体“三资”清理结果进行确认。

(6)汇总报批。镇(街道、开发区)对各村(组)报送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查并确认无误后,将各村(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登记表》录入《山东省农村集体清产核资统计系统》,并编写镇(办)清产核资报告,上报区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区清产核资领导小组对镇(街道、开发区)上报的各村(组)清产核资结果进行审核批复。

3、资产资源登记阶段。2012年9月底前完成。在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权属的基础上,镇(街道、开发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要依据区批复的清产核资结果,分类设立各村(组)“三资”管理台账,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资源的名称、类别、数量、计量单位、使用状况、所处位置、保管人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租赁期限,承包费或租赁金及收交情况等。“三资”管理台账由区负责统一印制,镇(街道、开发区)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和村各保存一套资产、资源台账和经济合同台账。土地承包合同单独建立农村土地承包台账。

4、完善制度阶段。针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要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

(1)定期清查制度。定期进行资产清查,重点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源以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2)资产资源评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资源,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应当进行资产资源评估。

(3)资产资源经营制度。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实行承包、租赁或出让经营的,要实行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公开合同履行情况。集体经济组织以参股、联营或合作制经营的,要定期对集体资产的使用、维护和收益进行检查,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4)“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在各镇(街道、开发区)依托经管站建立“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将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全部纳入委托代理服务机构统一管理、建账核算。不断完善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机制,工作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5、检查验收阶段。清产核资工作结束以后,区对镇(街道、开发区)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和检查验收,每个镇(街道、开发区)抽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村。区领导小组将于10月中旬对各镇(街道、开发区)清产核资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对检查验收结果进行通报。对清产核资及“三资”管理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清产核资不彻底、走过场及“三资”管理工作问题突出的,责令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四、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清产核资工作作为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和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履行责任,协调指导本地工作开展,切实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全面完成预期目标任务。

(二)明确职责。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要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职责,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农业(经管)部门要加强政策研究和业务指导,认真组织人员培训,切实抓好清产核资的组织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加强农村会计制度研究和会计业务培训,统筹安排本级工作经费,保障清产核资工作顺利开展;民政、审计、国土资源、教体、水务、林业等有关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做好清产核资的相关指导和服务工作。

(三)把握政策。对清产核资工作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要认真做好分析,加强分类指导,及时制定对策措施,统一政策界限,统一资产处置口径,形成清产核资的政策体系。

上一篇:A36问题分析与决策教程-汇总全套答案下一篇:寒假期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