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2024-04-21

赣教版初中美术教案(精选5篇)

篇1:赣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赣教版四年级美术《捏泥人》教学反思

橡皮泥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如何在他们所熟知的橡皮泥中进行巩固复习、新授基本技法呢?――玩!对于他们所熟知的东西他们早就跃跃欲试,教师一上来的`说教他们根本无心听,所以,一开始进入正题,我就以“考考”他们进入巩固复习旧技法(团、揉、捏、搓)的阶段,并以“难不住他们”为激励点,逐步加深难度,新旧知识交替,渐渐在他们的“玩”中渗入新知识新技法。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单独玩儿,也可以随意组合;可以边自己做边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也可以看老师给予的图片然后自己再做再加上自己的创作想象。整个学习氛围比较宽松、和谐,学生兴趣激昂。

篇2:赣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二)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2、了解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二、教学重难点:Outlook Express的使用

三、课前准备: 多媒体网络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上次课同学们了解了E-mail的基本概念,现在我们就来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件。新授

1.介绍申请免费电子信箱教师:你知道如何申请免费电子信箱吗?

教师示范:

(1)在浏览器窗口的“地址”框中输入)。

(2)单击网页中的“注册新会员”,进入的“新浪会员注册——第一步”页面。

(3)单击网页中的“确定”按钮,进入“新浪会员注册——第二步”页面。

(4)单击网页中的“我接受”按钮,进入“新浪会员注册——第三步”页面。

(5)单击网页中的“确定”按钮,进入“新浪会员注册——第四步”页面。

(6)按要求在页面“会员代号及密码”输入项中输入会员代号(即用户名)及密码等信息,单击“是的,我需要一个新的新浪免费邮箱。”出现“请认真填写下面的个人资料。”的提示。

(7)按照要求在“个人资料”输入项中输入个人资料,检查无误后,单击“送出”按钮,进入“注册成功”页面。(如申请不成功,根据提示仔细检查所填写的内容,改正不当之处,直至注册成功。)

2.学生申请免费电子信箱

学生独立操作浏览http://.cn按教材的操作步骤及屏幕提示要求申请免费电子信箱,并记住电子信箱地址及相关信息。

请学生说说你申请的免费电子信箱地址。

根据你申请的免费电子信箱地址,同学间分别去查看自己的电子信箱。

篇3: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质疑

对于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笔者作为一个一线教师, 确实一直有话想说, 并且有想法的不仅仅是笔者一个人, 我周围的很多语文老师 (甚至可以说是大多数语文老师) 都对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有看法, 感觉有很多课文不适合学生使用, 或者编者的选编及提供赏析有瑕疵。笔者想具体以苏教版初中语文九下教材第三单元 (本单元共有英国作家比尔博姆的《送行》、丰子恺的《给我的孩子们》 (节录) 、李森祥的《台阶》、萧红的《呼兰河传》 (节选) 四篇文章) 为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 笔者认为文章的解读慎以编者的阅读感悟为基础。很多文学作品由于本身的留白和读者的理解、审美能力、阅读立场和解读方法不尽相同, 对同一文学文本意义的解读也不会相同, 这两个方面的因素造成了作品中的种种不确定性, 教学中我们不妨激发学生的阅读个性, 但是在教材的选择和教参的编写上, 我们需要一定的对文章主题把握的确定性。

《送行》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以自己为例写送行朋友活动中虚应故事的尴尬。主客双方之间像是有了“一道深渊”, 话也不会说了, 恨不得早早分手, 结束这种尴尬。第二部分写勒罗作为专业受雇佣的送行人的精彩演出。他的表现与我们一行的尴尬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演出炽热动人:他“正与车厢里一位年轻的小姐热切地说着什么”, 他“眼神里深挚的慈爱实在动人”, “临别赠言从他口中一泻而出, 使他那么吸引人”, 我们这些旁观者也感受了他的“魅力”。最后“我”被勒罗说服, 看到勒罗车站送别的效果, 想到自己送别朋友时的尴尬, 希望勒罗能教教自己表演送行。

教参认为:“在生活中, 人们往往有感情而不懂得如何表达, 所以常常是事与愿违, 会在一些场合出现尴尬, 而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却表现出令人感动的真情。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 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认为“勒罗是真诚而挚爱, 充满感情……是有教养的……聪明的……敬业的……有自己的主见的……精明的……诚实的……认真的……有仁爱之心的人”。编者把这么多的美好的词语赋予一个在车站表演送别角色的人, 并多次强调“勒罗在车站上送行流露出的是真情”。给人看了总是感觉滑稽。

笔者不知道编者是参考了多少人的阅读感受还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但是对于一个比较陌生的外国的作家不是已经有定见的作品的赏析 (最起码是我们国内读者很少见到的) , 编者是否有把握认为自己能把握好文章, 如果没有把握, 那是否编选的时候应该慎重, 或者是在提供某种答案的时候慎重点?

如果要笔者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我觉得这篇文章就纯粹是一篇讽刺文学, 看了教参之后, 我想, 作者可能如教参所说, 渴望人与人之间充满真情实感, 但是不会就像表面那样是对于勒罗充满赞美, 这不是一篇“正文”, 作者固然是讽刺送人一定要送到车站去的繁文缛节, 更是讽刺像勒罗那样表演的把繁文缛节达到一种极致的行为。所以笔者就探寻有没有作者的介绍, 但是研究的文章比较少, 最后终于在艾伦·莫厄斯的《麦克斯·比尔博姆》中发现一点端倪。文章中认为“事实上, 他在作品中写到上层阶级时, 总带着专为讨人喜爱的老古董保留的那一丝嘲讽。”“《可怜的罗米欧》, 是比尔博姆……引入了一种新的讽刺技法, 抬出过去以对现在进行贬斥。怪异, 奇想, 以及所有童话故事的元素都为九十年代的文学所钟爱;比尔博姆对这类手法嗤之以鼻, 进而又对当代更可悲的矫情做作表示不屑。他也在更大的范围, 在一部小说中, 运用同样的讽刺技法, 对故意调侃, 以及对并不真正了解的邪恶进行表现等流行做法进行嘲讽。”“他从来不允许自己思想肤浅, 行动懒散。文字的构成, 句子的含义, 以及文章风格中的‘花花公子气质’, 他总是反复推敲, 以期达到他赞赏的惠斯勒散文中的那种‘严谨’和‘考究’。”看作者情况的介绍, 如果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表面文意来理解的话, 我认为大大误解了作为讽刺作家的比尔博姆。所以我就想, 教材编者要慎重, 对于文章的赏析也要慎重, 虽然本单元是要教会学生质疑, 但是教材编者的意见要准确, 不能偏离文章主题。如果不能确定, 干脆不选。

其次要思考节选名著、名篇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想从现实意义和可操作上来探究一下课文节选自名篇要注意什么呢?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节选的经典作品要能体现语言、情感和审美三个因素的完美结合, 要注意保持完整性和丰富性。

本单元有两篇节选的文章, 《给我的孩子们》文风特点是朴实自然, 朴实缘于文章思想内容上的真情至情。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以小写大、写自己的真情是有帮助的, 但是说实话, 我对这篇文章是有点微词的, 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育对于孩子确实压抑得太厉害了, 在不能完全改变教育方式的情况下, 学生需要正确的疏导方式, 看看课后练习三的答案:“语句表达了对容不得‘真率’的世俗的强烈愤恨。”赏析还说“从生活琐事中感悟到人性在社会中的畸形发展, 从而不动声色地对社会风气和教育弊端做出否定”。我想现实社会中的教育弊端肯定要比上世纪二十年代还要厉害吧, 我们现在的学生更是不能“真率的”, 这种现实社会中, 那我们的学生应该如何自处呢?文章提供的方案似乎有些黔驴技穷了。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代表作, 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 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要想理解这么大的主题是非要阅读全文不可的。教材节选的这部分“祖父、后园和我”是小说中最温暖最美好的部分, 它是萧红一生中唯一体验过爱和温暖的时期。但这一短暂的温暖对应着全书中人生体验的荒凉和痛苦, 显得那么地微不足道, 那么地脆弱, 而我们也从作家的痴迷和沉醉中感受到了更多的人生的悲哀。但是要理解节选的这个片段的作用那也是要深入理解作者的经历和全文的。而要学生在初三下学期去看这部小说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对于这个主题的理解也只能让学生生硬地接受。

笔者现在想说的是, 如果没有这个主题挖掘, 我们是要学生得到什么?笔者开始读这段文字, 最大的感受是读出了“自由”, 春景写得比较美。教参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只是说了两条:一、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 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二、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其实这一片段体现出的明朗是整个作品中少见的, 整篇小说的基调是忧郁与悲凉的。课本中选取这一片断而又不加说明, 再结合教参确定的教学目标, 显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写景的范例或者是对自然的热爱来教学了。

最后, 教材编写者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篇目呢?文章是教师教学的根基, 没有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除了一些实用文体外) , 师生双方面的活动就不一定能投入进去。好的语文教材, 能够给学生以熏陶, 让学生渴望拥有一双明亮睿智的眼睛, 有一张耿直锐利的嘴巴, 有一颗善良勇敢的心, 有一个独立自由的脑袋。但是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还要让学生有渴望读下去的冲动, 让学生有读完之后, 细细揣摩后有所收获的喜悦。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应该说都有让学生读下去的兴趣。都能让学生了解世间百态, 了解普通人的生活, 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 热爱生活。但是就笔者的眼光来看, 《台阶》一课可能从内容和形式上来说比较适合学生学习, 实际教学中, 发现学生确实也对这篇文章有兴趣。文章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 积铢累寸, 准备了大半辈子, 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 人也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 赢得尊重,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这篇文章思想上说, 我们可以探究父亲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 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也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 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 不怕千辛万苦。还可以探究出他是一个谦卑的人, 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 当九级台阶造好后, 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我们还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共有的韧性和挣扎。我们从中间可以读出敬佩, 但是也可以读出人生的哀伤。

从写法上来说, 文章有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嵌满泥沙、洗不干净的大脚、塞满角票的瓦罐, 及停留在人家高高的台阶上的父亲专注的目光等等。朴实的语言及行动描写刻画出了一个为了实现理想而坚忍不拔的父亲形象, 引发读者深刻的思念和长久的回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而这些细节描写能让学生有所得有所学, 不仅仅在于感受人物, 还能感受到美和学习到写作的方法。

篇4:苏教版第七册《雾凇》教案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都会不由自主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篇5:赣教版初中美术教案

“教学能手”竞赛现场教学评比活动的通知

各设区市教研室:

江西省第二届“赣教杯”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能手”竞赛活动在各地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第一阶段教学设计与评价能力(教案设计、案例评述)评选工作已经结束,共评出中学组17人、小学组17人入围第二阶段现场教学(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角逐。经研究,现场教学评比活动定于2011年11月15日-18日在上饶市玉山县举行。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到地点:玉山天源大酒店(地址:玉山县人民大道135号)

宾馆电话:0793-2361818 会务联系人:程素艳(***)

董淑建(***)

杨林旺(***)

二、活动地点:玉山一中、玉山文苑中学、玉山瑾山小学。

三、报到时间: 2011年11月15日报到,16-18日比赛活动,18日下午离会。领队和选手必须于15日下午2点以前报到。

四、比赛注意事项:

(一)现场教学比赛

1、现场教学比赛地点:高中、初中、小学分别在玉山一中、玉山文苑中学和玉山瑾山小学进行。上课时间:11月16日-18日。

2、各选手上课年级、教材版本、模块自选,并将自选教材版本、年级

于10月30日前报省教研室(发至421383194@qq.com)。(由各地市教研室统一上报)

3、选手于11月15日下午3时在玉山天源大酒店会议室抽上课比赛序号,比赛课题将于11月13日通知各设区市教研员(领队),并在江西美术教育研究会QQ群上公布同时在江西教研网上公布(注:比赛课题一定在选手自选的教材范围内抽取)。

4、届时每个选手自带35本教材和35套学生学习材料供学生上课使用。同时打印10份教案给评委。

5、会场将准备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和黑板,其他教具、课件自备。

6、比赛活动总体安排参看(附表2)《江西省第二届“赣教杯”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能手”竞赛日程安排表》,上课具体时间安排分别参看(附表4、5)《中学(小学)现场课评比日程安排表》。

7、届时选手须在15日下午试课件,上课时须提前10分钟到场,本次现场教学不安排提前见学生。

(二)技能比赛

1、技能比赛时间安排在17日晚上19:00-22:00共3小时

2、地点:玉山一中

3、美术创作形式自选(绘画、设计、制作),创作题目临时抽。

4、比赛使用的纸张全部由大会提供。其它工具材料自备,自带画板。

5、中学组、小学组分别两个教室。教室备有课桌、凳子和画架。

五、观摩代表

1、名额:南昌、赣州、九江、上饶、抚州、宜春、吉安中小学观摩代表共为30人;景德镇、鹰潭、新余、萍乡观摩代表为10人;各市

必须派一名领队。

2、各地市观摩代表名单请于11月5日前(用电子稿)发省教研室邹明华收,电子信箱421383194@qq.com 注明领队。

六、会务费:参赛选手及观摩代表需缴纳会务费100元,住宿费每人每天110-120元,往返交通费回原单位报销。

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 江西省教育学会美术专业委员会

上一篇:现状与对策下一篇:中国古代励志名言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