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024-05-13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共14篇)

篇1: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如何理解民主与集中的辨证关系?

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同志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同志一直倡导要在党内形成“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建党以来,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内涵,发展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内容,创新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式方法,党内民主不断得到扩大。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也是党最重要的组织纪律和政治纪律。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民主集中制的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民主集中制的内容最主要的是广大党员干部耳熟能详的“四个服从”,即: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答案补充

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发扬党内民主,才能活跃党内生活,发挥每个党员和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提高每一个党员和党组织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只有充分发扬民主,使各种意见、思想都充分表达,各种情况都充分反映出来,才能实现正确的、有权威的集中。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上下不能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经验或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产生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也就不可能实现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不可能实现正确的集中。

因此,党必须经常从党内民主生活中把党员和党组织的意见、建议和批评,及时、如实和全面地反映到党的领导机关,经过分析研究,把正确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高和系统化,作出正确的决策和指示,再传达到下级组织和党员之中,同时注意搜集下级组织和党员在落实决策和指示过程中的反映,不断丰富和完善所制定的政策,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推进党的工作。

答案补充

(2)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党内民主必须在党内的集中指导下进行,必须受党章和党的纪律的约束。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发扬民主,但是同时需要集中。如果只讲民主,不要集中,党内的民主或者将流于议而不决的空谈,或者会导向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这样不仅实现不了真正的民主,而且会使党变成一盘散沙,因而也就谈不上党的组织统一、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党就不会有战斗力,就不能

成为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核心。

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民主和集中是有机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和归宿。如果民主发扬得不好,集中就会失去广泛的基础,就难以保证其正确;如果在民主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得不到贯彻和实施,同样是对民主的践踏和背离。所以,贯彻民主集中制,既不能离开民主讲集中,也不能离开集中讲民主,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篇2: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本周三,党校安排第58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继续进行第三阶段的活动,要求各小组按照活动方案,结合前一段时间的学习交流,组织学员做一件联系群众的有意义的实事,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个人独立去做。各组组

长要认真组织学员开展活动,要注重活动效果,不要搞形式、走过场。

党 校

篇3: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课标立场:把握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

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首要视角就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住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提出的相应素养指标,并就这些素养指标在每个学段的达成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相关能力或相应的心理机制,作出科学分析。

例如同是教学诗歌,课程标准在小学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诵读诗歌、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等要求,但是学段不同,学生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所要达到的层次、内容的指向和策略途径也是有所区别的。第一学段的表述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课标的阐述上看,第一学段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诵读”。诵读的内容是一些内容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把精力放在意思的理解上,不应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而这种“诵读”也应该指向于“按诗歌的节奏韵味来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节奏上的整齐美,声调平仄上的音律美,末句押韵上的回环美等,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美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第二学段的表述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相比第一学段,要求明显有了提高,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要“领悟诗文大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提供的注释试着自己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二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境的想象和背景的了解的基础之上;三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诗歌所描绘的人、事、景物以及构成的整体意境活生生地站立在思维的屏幕上,然后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或用画笔生动形象地描绘。这一学段中同样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不过这里的“诵读”明显要高于第一学段的层次,是按照诗歌的情感来读,用声音来传达诗文的情感,将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溢满情感的语言。第三学段的表述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除了和第二学段一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之外,重点应放在“诗句的品味”上,也即在体会诗人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特点,揣摩表达的方法,体悟语言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初步学习诗歌鉴赏。这个学段中的“诵读”更强调诵读与内容形式的统一,强调诵读中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研读课标,确切地把握住每个学段的目标要求,才能在研制教学内容时不失偏颇。

二、编者立场:参透教材编者的意图主张

文本被选入教材是编者的行为,选什么样的文本,选入的文本被安排在哪个学段,哪个单元,课后编写什么样的练习题等,都是编者的决定。这种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背后隐藏着鲜明的教学主张,这是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和研制教学内容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快速把握目标、研制内容的重要策略。

笔者试以同一文本出现在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秦兵马俑》一文,在人教版中被安排在第七册中,而在苏教版中则被安排在第十册中。我们在研制教学内容时就要努力去参透编者的编写意图,以确保这篇课文在不同学段的适切性。首先,要关注课文单元的整体编排以及这篇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在人教版中,《秦兵马俑》与《长城》《颐和园》三篇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被安排在一个单元里。这组文本从内容上来说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窗口。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均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方法多样,语言精美。从编写意图看,这个单元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尝试运用;二是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三是体会景物特点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形象描述的方法;四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激发热爱祖国的自豪之情,渗透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但是,《秦兵马俑》在人教版中是一篇略读课文,置于《长城》《颐和园》之后,编者意图在“导读提示”中有明确表示:“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篇课文承担的更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第一,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提炼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默读的习惯;第二,引导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第三,在阅读中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苏教版中,《秦兵马俑》是一篇精读课文,与《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安排在一个单元中。整组文本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事物特征,注重段落衔接,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由此可以看出,编者想要体现的整体单元目标主要有:一是体会景物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等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二是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与人教版不同的是,这篇课文被安排在单元首篇,是一篇精读课文,其承担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第一,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第二,感受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体会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第三,体会作者形象描述的方法以及形象描述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当然,我们在把握编者意图时,不仅要重视单元整体安排,还要注重课后练习、单元导读等“助学系统”,以便全方位地参透,多角度地把握。

三、学生立场: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

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这其中就包括从“学”的视角去研制阅读教学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曾说过:“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1]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之上。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孔子充满智慧、善施教化的老师形象以及师生之间浓浓的师生关系。于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和第十到第十九自然段便成了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本身并无偏颇,但当我们站在学情的视角上来审视教学,发现课堂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大的“生长”。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曾让学生做过一份前置作业,从中得知:大多数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后能读出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并谈了好多理由。在这份前置作业中还有一个问题,即提出几个你认为课文中最难懂的问题,百分之九十多的学生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说水是真君子?这就提醒我们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备课时需要设置突破的环节。同时,前置性作业也反映出学生对课文“赏景”“论水”“言志”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是缺乏认识的,不能更好地体会到文本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智慧,也不能透彻地去感受孔子作为一名老师的智慧,更无法体会蕴含在课文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联想。因此,本课的教学宜以“水”为中心,用“联系法”来展开:一是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论水”部分,理解“水是真君子”的道理,体会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智慧;二是将“论水”与“言志”联系起来,从子弟们的志向中寻找“水”的影子,进一步体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智慧;三是将“论水”与“赏景”联系起来,体会其在言语表达上的共同点,发现“联想”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四是将“赏景”“论水”“言志”三部分联系起来,体会课文“景———水———人”的整体构思。

阅读教学必须依据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去判断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经验,哪些内容已经读懂了,还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哪些内容读不透等,从而使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文体立场:依据不同文体的语用特征

文体样式不同,学习要求与侧重点亦不同。宋有顺老师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反过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2]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内容的研制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课文,在教学内容的研制上应立足于“说”字,研制三方面的内容,即“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而重点应该在后两者上,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人怎样说理以及这样说理的原因。因此,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一是抓整体,初识文体结构。即引导学生了解简单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体式,领悟“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二是抓事例,领悟课文道理。即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分别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道理。三是抓表达,领悟说理方法。即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举这两个事例?抓住“著名”这个词语领悟两个事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接着再让学生比较这两个事例的不同点,体会作者用不同时代、不同基础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但同样是表现“勤奋”主题的课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梅兰芳学艺》等,因为都是记叙文,所以在内容的研制上与《说勤奋》不同,应该立足于那些表现人物勤奋刻苦的段落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并受到一定的启迪、感染。教学中,除了需要品词析句之外,还可以展开想象,拓展资料等,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能针对不同文体和具体文本开发相应的学习价值,确定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当然,这四方面并非是孤立分化的,更多的是一种交叉重合的关系,当我们运用这四种视角来审视教学内容,发现那交叉重合的“阴影部分”的时候,那必定就是学生需要“登陆”的一方天地。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篇4: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刍议

关键词:党内民主;党的生命

一、民主已成为时代必然要求

我们党只所以推进民主重视民主,因为民主已成这个时代客观的必然的要求。主要在如下原因: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从马克思经典著作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或者必然要求资本主义民主。按照马克思的逻辑,完全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然要注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我们也是市场经济,我们也要原则。市场经济必须有规则,所以要强调:政府跟企业要分开,企业要独立的经营主体,管理主体要有自主性,所以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基础上要自由平等是不可避免的。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还是从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来看市场经济,只要建立了市场经济而且要往前推进和发展,就会对政治体制提出必然要求,就是要加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二)公民政治的参与需求大大增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首先要解决吃住衣食行,等这些基本的要求满足了以后,更高的要求就会出现--要参与,要有发言权。我国在2008年就成为第一网络大国,中国网民比起西方国家的网民表现得更为关注政治问题,网络对政治的影响程度有时已影响到法院的审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政治参与需求的增加。十六大以来就一直强调要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的渠道,正常的渠道如果不通,就会在非正常的渠道爆发。如果不真正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对我们的政治稳定,对政府的公信力将会造成严重的伤害。

(三)政治文化的变迁。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党中央特别强调解放思想,这些年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法治,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法制到现在的法治,这个转变非常不容易,这说明不再把法治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推动民主、推动法治,整个政治评价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五十岁以上的人普遍认为我们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成就巨大,这是纵向评价,跟过去比;而年轻人更习惯于横向评价,跟西方发达国家比。所以政治评价的标准变了,但必须承认,年轻人对现在政治的批评是一种进步,是政治文化的变迁。

(四)政治发展自身的逻辑。马克思讲:政治跟经济相比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就是说,政治发展有自身的逻辑,其中之一就是不断走向民主。中国是这样,全世界都是这样,这是世界潮流、历史潮流。即使一些大家都认为最专制的国家也不敢说自己就是专制国家,也要说自己是民主国家。所以,民主是历史潮流,民主只能够往前走,潮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五)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时代,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强。中国需要世界,当然世界也需要中国。我们搞改革开放绝不等于不要自己的文明传统,一个优秀的民族之所以优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善于学习,能够把其他文明中优秀的东西吸纳到自己的文明当中来。我们坐的车即使是中国制造的,但发动机技术是国外的。而政治上影响全球化一样存在,比如:自2007年开始我们允许海外的记者自由到中国来采访,当然直接的原因是奥运会,因为要承办奥运必须要就是签订一个协议,其中一条就是允许各国记者自由采访。而以前国外记者要来采访,尤其是技术采访,要几个部门审批才可以。事实上几年下来,我们并没有因为允许境外采访而影响稳定,我们的国家形象也并没有因此变差。从此以后,允许境外采访作为一项制度长期执行下去,这就是全球化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一)党内民主建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党员的民主权利进一步扩大,主要包括知情权、表达权、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等;党内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主要有选举制度、决策制度、监督制度,政务公开制度等等;党内民主程序更加健全,包括决策程序、议事程序、党员的投诉程序、民主推选程序,还有对党员干部的考评程序制度等。

(二)党内民主存在的问题。党内民主建设仍然有一些问题是我们不可回避的:许多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缺乏民主意识,对党内民主不够重视;决策、选举、参与、监督等党内的许多民主制度还不够建全;党内有法不依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腐败和特权行为严重损害着党的公信力;党内民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民主压力等。

三、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若干建议

(一)竞争性选举要有突破性进展。差额和竞争是民主不可或缺的,党委向人大推荐干部可增加差额数量,这并不是当陪衬,恰恰是党内民主的要求。

(二)党务公开应当迈出更大步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曾提出要建立党委发言人制度,这是非常重要举措,党务公开是民主的基础,是民主的前提条件。关于党务公开笔者作过一个民意调查:问村百姓“村级要不经选举?”80%左右的人说要,再问“乡长镇长要不要选举?”回答“无所谓”和“不要”占到80%左右,主要原因是:乡长和镇长的候选欠他们都不认识,这样的选举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也就无所谓了。

(三)党代会常任制要有实质内容。所谓实质性内容有两条:第一要有选举权,按照党章要求,要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选举党的领导干部;第二要报告工作,重大的决策要让党员审议,党员要有否决权。

(四)完善党内的分权和监督机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防止腐败特权化。党的十八届三中人全会提出要实行官邸制,领导干部在任可以住好的地段的大的房子,但是卸任以后就要搬出去,这样可以防止现在很多领导干部在任时占有太多房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腐败特权化。

(五)要把“三统一”作为评判党内民主的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准。“三统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中央已经明确表示,这三个统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道路。符合这三个标准的,所有的党内民主的改革和尝试,所有的政治改革和尝试都可以做。

参考文献:

[1] 钟宪章.系统性视角下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构建[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4(11).

[2] 杨徽财.新形势下推进党内民主亟待解决的问题 [J]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11).

篇5: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思想作风

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指导思想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和特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的体现。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思想作风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是党的思想作风的核心和灵魂,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家际形势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学风

学风是指学习的风气、学习的风格、学习的方式等。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学风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要科学地对待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及时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工作作风

工作作风是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的一贯风格。党的群众路线,也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党个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工作作风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和改进工作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领导作风

领导作风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是党的领导作风的核心,贯穿一切领导活动之中。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干部生活作风

篇6: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战略是一种计谋战略是要在竞争中赢得竞争对手,或令竞争对手处于不利地位及受到威胁的计谋。这种计谋是有准备和意图的。这种计谋是有准备和意图的,主要目的是想方设法与其它企业竞争。计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时候会应用到我国《孙子兵法》所列举的各种战术活动,从而实现竞争胜利。譬如有时候战略制定具有威慑作用,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该方式反映了战略的灵活性以及根据对方来调整战略的可行性特征。

3.战略是一种模式战略是一系列行动的模式或行为模式,或者是与企业的行为相一致的模式。“一系列行动”是指企业为实现基本目标而进行竞争、分配资源、建立优势等决策和执行活动。该定义强调,无论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事先的战略计划,只要有具体行为就有战略。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将战略视为理性战略和应急战略两种,前者体现了某种计划和意图;后者则与意图无关,更多的`是强调如何行动。

4.战略是一种定位该种定义认为,企业战略在本质上是一种定位。战略是确定自己在市场中的位置,并据此正确配置资源,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篇7: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建立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研究、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包含招聘、绩效、培训、薪酬及员工发展等体系的全面建设),制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2、为公司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战略、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建议,提高组织综合管理水平;

3、组织制定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监督实施;

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及后备人员培训机制;

5、塑造、维护、传播企业文化,处理公司管理过程中的重大人力资源问题;

6、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任职资格:

1、本科及以上学历,精通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并能够指导各模块工作,熟练掌握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有实践经验积累;

2、熟悉国家、地区及企业关于合同管理、薪金制度、用人机制、保险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3、熟悉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策略化思维,较强的激励、沟通、协调能力,高度责任心、事业心及优秀的计划、实施执行能力;

篇8: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也有人认为, 美国政治中的平等观念是托克维尔最为奇异的事情, 托克维尔为美国“无处不在的平等精神”叹为观止。

通览《论美国的民主》, 读者不否认托克维尔关于美国的民主、美国的平等的洞见, 我对此也会发出由衷的赞叹, 但我们更想知道美国的民主制度和平等观念是如何产生的?

借助托克维尔的慧眼, 透过《论美国的民主》, 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端倪,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的价值。

《论美国的民主》是在托克维尔游历美国9个月之后写成的, 除了《论美国的民主》这个主标题之外, 给它加一个副标题“托克维尔美国游记”也未偿不可。因为, 托克维尔这个法国贵族的儿子, 听闻了美国的“美丽传说”后, 多么渴望去一睹为快啊!1831年4月的一天, 他来了。正如踏入一个新的地域, 我们首先了解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人民的生活以及历史一样, 托克维尔也是由此为起点开始观察美国的。在《论美国的民主》前半部, 托克维尔用他独到的视角, 为我们展现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奇特的国家。

1620年, 五月花号的一群人到达了美国这块新大陆, 他们在近岸构筑了一个村落。随着移民的增多, 新的村落出现了。而后, 数个村落结成乡镇, 再后来, 由乡镇组成县, 进而形成州。美国从一开始的村落, 就不像地球上其他任何地方在国家形成之前的部落那样, 由部落首领导统治, 而是村民平等自治。从而, 造就了美国正式建国后的国家政治活动是“自下而上”的。在自然形成的乡镇组织, 乡镇保持着很好的独立性, 州是不能干涉乡镇本身的事务的, 管理乡镇公共事务的权力被分配到几乎各个公民, 公民通过选举委员行使他们的权力, 共同管理公共事务, 因为“人人都是本身利益的最好裁判者”。乡镇几乎可以说已经完全确立了共和政体。乡镇的政权组织不仅向人民传播自由, 而且让人民享受自由, 并利用自由为其造福。此种自下而上的政治活动, 公民有权自已管理涉及自身的事务的模式, 反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政治效果。正如托克维尔在书中所述的那样, “在美国, 到处都使人感到有祖国的存在。从每个乡村到整个美国, 祖国是人人关心的对象。居民关心国家的每一项利益就象自己的利益一样。他们以国家的光荣而自豪, 夸耀国家获得的成就, 相信自己对国家的成就有所贡献, 感到自己随国家的兴旺而兴旺, 并为从全国的繁荣中获得好处而自慰。他们对国家的感情与对自己家庭的感情类似, 而且有一种自私心理促使他们去关心州”。

另外, 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的国家, 也就没有封建的权贵与贱民, 没有森严的等级体系。北美这块大陆的早期移民接受过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熏陶。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到他们的心灵深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美洲大陆, 贫穷、灾难使得他们更加渴望自由与平等。事实上, 这些移民从一开始也是最“平等”的:他们中没有贵族;他们具有相差无几的文化水平和素养, 相同的宗教信仰, 一样多的财富———可以说正是这样一批经济、文化水平、地位等多个方面最相当的人, 把自由、平等、民主的种子撒播在北美大陆, 进而建起了一个平等的国家。他们视平等为生命, 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它。这种平等的相对性, 又迫使人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谁要是破坏它, 谁就是人民的公敌。美国的民主, 是一种由内而外显示出来的力量, 并且固化在每个美国人的脑海中。

在18世纪美国建国时, 全球其他褚多地区和国家仍实行着专制统治的时代, 美国这个后发国家从建国始就已经站在了平等与民主这对“风火轮”上。难怪法国人很嫉妒美国人, 他们认为美国人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就取得了民主, 民主对美国人而言简直就像是空气的存在一样理所当然。

而正是因为上述这一切, 才诞生了美国的、独特的民主。同样的法制和民情放在别处也能产生同样的结果吗?托克维尔本人也“很难作出证实的回答”, 因为“至今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 产生了类似美国那样的实例”。

19世纪的欧洲, 民主势不可挡, 美国的民主遥遥领先。但托克维尔通过对美国民情、政情的考察, 提醒当时的欧洲, 美国的民主不可复制。托克维尔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都不要放弃完善民情的努力, 也不要放弃以民情来改变、完善和促进民主制度的希望, “我们不能照搬美国人独特的思想和方法, 而应根据上帝和时代为我们规定的社会情况采取自己的方法, 建立我们自已的民主制度。”

中国的民主将朝向何方?这只能由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决定, 只能由在这片热土上生存了数千年、创造过灿烂文明的人民决定。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逐渐发展促进民主的法制, 培育促进民主的民情, 是我们赢得自由的最好手段, 也是唯一的手段”。

摘要:180年多前法国青年托克维尔游历美国, 耳闻目睹了美国初期的社情、政情, 并记录成书为《论美国的民主》。抛开学术价值不说, 该书也是我们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宝贵资料。笔者仅从一个视角, 即美国民主产生的基础和过程的角度, 来研读此经典著作。建立美国民主的基础有褚多异于全球其他地区的地方, 这种民主基础的独特性, 成就了美国式的民主。民主不能脱离各国的社情、民情, 故民主具有其独特性, 也不能随意复制。

关键词:民主,基础,独特性

参考文献

[1][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张晓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2.

篇9: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 课标立场:把握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

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首要视角就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住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提出的相应素养指标,并就这些素养指标在每个学段的达成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相关能力或相应的心理机制,作出科学分析。

例如同是教学诗歌,课程标准在小学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诵读诗歌、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等要求,但是学段不同,学生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所要达到的层次、内容的指向和策略途径也是有所区别的。第一学段的表述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课标的阐述上看,第一学段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诵读”。诵读的内容是一些内容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把精力放在意思的理解上,不应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而这种“诵读”也应该指向于“按诗歌的节奏韵味来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节奏上的整齐美,声调平仄上的音律美,末句押韵上的回环美等,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美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第二学段的表述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相比第一学段,要求明显有了提高,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要“领悟诗文大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提供的注释试着自己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二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境的想象和背景的了解的基础之上;三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诗歌所描绘的人、事、景物以及构成的整体意境活生生地站立在思维的屏幕上,然后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或用画笔生动形象地描绘。这一学段中同样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不过这里的“诵读”明显要高于第一学段的层次,是按照诗歌的情感来读,用声音来传达诗文的情感,将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溢满情感的语言。第三学段的表述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除了和第二学段一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之外,重点应放在“诗句的品味”上,也即在体会诗人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特点,揣摩表达的方法,体悟语言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初步学习诗歌鉴赏。这个学段中的“诵读”更强调诵读与内容形式的统一,强调诵读中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研读课标,确切地把握住每个学段的目标要求,才能在研制教学内容时不失偏颇。

二、 编者立场:参透教材编者的意图主张

文本被选入教材是编者的行为,选什么样的文本,选入的文本被安排在哪个学段,哪个单元,课后编写什么样的练习题等,都是编者的决定。这种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背后隐藏着鲜明的教学主张,这是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和研制教学内容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快速把握目标、研制内容的重要策略。

笔者试以同一文本出现在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秦兵马俑》一文,在人教版中被安排在第七册中,而在苏教版中则被安排在第十册中。我们在研制教学内容时就要努力去参透编者的编写意图,以确保这篇课文在不同学段的适切性。首先,要关注课文单元的整体编排以及这篇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在人教版中,《秦兵马俑》与《长城》《颐和园》三篇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被安排在一个单元里。这组文本从内容上来说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窗口。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均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方法多样,语言精美。从编写意图看,这个单元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尝试运用;二是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三是体会景物特点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形象描述的方法;四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激发热爱祖国的自豪之情,渗透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但是,《秦兵马俑》在人教版中是一篇略读课文,置于《长城》《颐和园》之后,编者意图在“导读提示”中有明确表示:“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篇课文承担的更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第一,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提炼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默读的习惯;第二,引导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第三,在阅读中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苏教版中,《秦兵马俑》是一篇精读课文,与《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以“世界各地”为主题安排在一个单元中。整组文本从内容上来说,展示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民族文化。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抓住事物特征,注重段落衔接,围绕中心词、中心句来写,纲目分明,条理清晰。由此可以看出,编者想要体现的整体单元目标主要有:一是体会景物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及总起分述等写作方法,学习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二是领略世界各地的风光,感受劳动人们的勤劳和智慧,感受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懂得尊重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三是了解部分世界名城的雅号,收集资料,抓住特点介绍感兴趣的城市。与人教版不同的是,这篇课文被安排在单元首篇,是一篇精读课文,其承担的教学目标主要有:第一,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第二,感受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体会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表达效果;第三,体会作者形象描述的方法以及形象描述与联想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当然,我们在把握编者意图时,不仅要重视单元整体安排,还要注重课后练习、单元导读等“助学系统”,以便全方位地参透,多角度地把握。

三、 学生立场:准确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

从“学”的视角重构语文课堂是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这其中就包括从“学”的视角去研制阅读教学的内容。王荣生教授曾说过:“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1]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阅读期待之上。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孔子充满智慧、善施教化的老师形象以及师生之间浓浓的师生关系。于是,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和第十到第十九自然段便成了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本身并无偏颇,但当我们站在学情的视角上来审视教学,发现课堂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多大的“生长”。笔者在教学这一课时,曾让学生做过一份前置作业,从中得知:大多数同学通过自主学习后能读出孔子是一位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并谈了好多理由。在这份前置作业中还有一个问题,即提出几个你认为课文中最难懂的问题,百分之九十多的学生共同指向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说水是真君子?这就提醒我们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孔子论水”是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备课时需要设置突破的环节。同时,前置性作业也反映出学生对课文“赏景”“论水”“言志”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是缺乏认识的,不能更好地体会到文本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智慧,也不能透彻地去感受孔子作为一名老师的智慧,更无法体会蕴含在课文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联想。因此,本课的教学宜以“水”为中心,用“联系法”来展开:一是将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论水”部分,理解“水是真君子”的道理,体会孔子作为一个“圣人”的智慧;二是将“论水”与“言志”联系起来,从子弟们的志向中寻找“水”的影子,进一步体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智慧;三是将“论水”与“赏景”联系起来,体会其在言语表达上的共同点,发现“联想”的表达方法,并迁移运用;四是将“赏景”“论水”“言志”三部分联系起来,体会课文“景——水——人”的整体构思。

阅读教学必须依据学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去判断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经验,哪些内容已经读懂了,还有哪些内容读不懂、哪些内容读不透等,从而使教学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 文体立场:依据不同文体的语用特征

文体样式不同,学习要求与侧重点亦不同。宋有顺老师说:“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价值,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反过来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文体的制约,因为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目的、功能和语体特点。”[2]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不同的文体在教学内容的研制上也应该有所区别。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课文,在教学内容的研制上应立足于“说”字,研制三方面的内容,即“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而重点应该在后两者上,要引导学生学习他人怎样说理以及这样说理的原因。因此,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板块:一是抓整体,初识文体结构。即引导学生了解简单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体式,领悟“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二是抓事例,领悟课文道理。即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司马光和童第周手中的“鲜花”分别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道理。三是抓表达,领悟说理方法。即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举这两个事例?抓住“著名”这个词语领悟两个事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接着再让学生比较这两个事例的不同点,体会作者用不同时代、不同基础的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但同样是表现“勤奋”主题的课文,如《徐悲鸿励志学画》《梅兰芳学艺》等,因为都是记叙文,所以在内容的研制上与《说勤奋》不同,应该立足于那些表现人物勤奋刻苦的段落细节,引导学生细细品读,感受人物的精神并受到一定的启迪、感染。教学中,除了需要品词析句之外,还可以展开想象,拓展资料等,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鲜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文体意识,能针对不同文体和具体文本开发相应的学习价值,确定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打下一定的基础。

当然,这四方面并非是孤立分化的,更多的是一种交叉重合的关系,当我们运用这四种视角来审视教学内容,发现那交叉重合的“阴影部分”的时候,那必定就是学生需要“登陆”的一方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2] 宋顺有.文体差异及阅读策略探讨[J].首都教育学报,2010(4).

篇10: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如题,我国现行的统一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国现行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篇11:党的基本知识专题内容

党的基本知识专题内容

第一专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性质

通过讲授,展示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奋斗历史和光辉业绩,使学员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明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增强学员入党的积极性,努力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二专题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最终目标

和现阶段的任务

通过讲授,使学员深刻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的任务领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第三专题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制度、作风和纪律

通过讲授,使学员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组织观念、作风观念、纪律观念;在行动上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发扬优良作风,遵守党的纪律,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

第四专题端正入党动机争取早日入党

篇12: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一)民主集中制执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概括起来,民主集中制执行过程中有“两怕、”“四变”现象:

“两怕”:有的“班长”怕班子成员对敏感议题跑风漏气影响决策,怕充分发扬民主限制自己的权利影响权威,怕反复走程序落下“不敢拍板,不敢负责”的口实;班子成员怕经常发表意见影响“沉稳”形象,怕发表不成熟意见影响能力评价,怕提不同意见落下“不保持一致,闹不团结”的骂名影响进步。

“四变”:一是极个别基层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独断专行,一人说了算,无视组织原则和程序,班子成员敢怒不敢言,使“班长变家长”。二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用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组织原则,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通道变梗阻”。三是个别班子主要负责人对自己关注的甚至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项,以集体决策的面目出现,用形式上的民主集中制,让个人意见合法化,使“民主变味道”。四是一些班子议事质量不高,民主集中制成了“民主加集中”,先民主后集中,班子成员发表的往往是没有实质意义的“没意见”、“同意”等所谓意见,影响班子整体效能、乘数效应的发挥,使“乘法变加法”。此外,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也时有发生。

究其原因,大致有三:

第一,认识不到位。讲理论多,讲方法少;正面引导多,警示教育少;报刊阐释“尊重少数”多,强调民主集中辩证统一、服从多数原则少;要求尊重上级、互相补台多,倡导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开展积极思想斗争少;要求助手树立大局观念多,强调班长必须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少。

第二,机制不健全。对民主集中制的总体要求,党员干部都能熟记于心,正常情况下也能自如运用,但是正向命题多,反向限定不够;抽象规定多,具体规则不够,特别是监督制约机制、纠错机制不够健全,有时还得靠领导者个人的政治修养、民主意识、工作经验来把握时机、火候,不利于班子解决自身问题。

第三,程序有缺失。程序民主、方式规范是民主集中制题中应有之义。实践中各地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来运行,有时会因为没有法定程序,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省略环节。这样从议题确定到表决通过,不能始终如一地形成闭合的、完整的决策链。

(二)进一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几条建议。

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程序民主是核心,宣传教育是基础,监督制约是保证。为此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奠定坚实思想理论基础。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真正掌握民主集中制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增强执行中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健全各项制度规定,增强刚性约束。建议在已有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三个条例的基础上,研究制订《地方党委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条例〈试行〉》,对民主集中制的程序、机制、范围、方式作出明确规定,以党内法规形式固定下来,便于操作。

3.坚持程序民主,规范权力运行。一是程序。编制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法定程序和简易程序,并且要有不可逆转、不易变通的刚性要求。二是内容。按照中发〔2008〕4号文件规定,把“三重一大”即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问题确定下来,作为必备内容。三是监督。包括常委会内部监督和全委会监督。具体讲,法定程序要有五个环节:确定议题——论证(社会公示制、听证制、专家咨询)——酝酿——讨论——表决(举手或投票)。对经常性工作或遇特殊情况,如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可按简易程序运行:议题确定——酝酿——讨论——决定。

法定程序研究的事项,如得不到应到会人数三分之二同意,必须间隔一定时间后方可再启程序,两次通不过即行放弃。同时,党委常委会每半年要将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专题或在总体工作中单列,向全委会报告,以增强监督的时效性。

篇13: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近几年来,我国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抑制或减少这些事故呢?从会计学角度看,应将安全支出的财务会计核算内容扩展到环境会计内容之中进行,以此为单位负责人、企业主管部门、统计部门、审计部门、环保部门和各级领导提供安全监管信息,形成多部门参与的、齐抓共管的、全方位的安全环境信息监控系统,将是一种极有意义和极有应用价值的一种尝试。目前,国内外尚未将“安全环境支出”纳入环境会计的范畴。笔者认为,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安全生产”的环境,没有安全的环境,人类的生产劳动就无法进行。本文就安全环境支出应成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内容及如何对其进行核算谈一些看法。

一、安全环境支出成为环境会计基本内容的理论依据分析

(一)环境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通常认为,环境会计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高层目标”两个方面。基本目标是对使用者提供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高层目标是帮助企业提高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许家林、孟凡利,2004)。笔者认为,环境会计除了有基本目标、高层目标外,还有一个根本目标,那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这是我们剖析环境会计要素内容得出来的结论。

国内外对环境会计的要素界定为“三要素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四要素论”(环境资产、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环境利润)、“五要素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损失、环境收益)和“六要素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环境收入、环境费用、环境利润)。其中,“四要素论”(朱学义,1999)被接受的程度较大。不管环境会计如何界定它的要素,有一点是共同的:它们都是围绕着人类学习、生活、工作等环境而展开的。比如,环境资产分为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两类,前者指森林、矿藏等稀缺的环境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源,后者指空气、太阳等可以无偿使用的资源,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资源。我们建立环境会计核算环境资源的任务之一,就是为了有效开采和充分利用稀缺的环境资源,为人类长久生存提供物资基础;同时,我们核算自由取用资源,防止人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污染空气、河流等,也是为了提供人类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又比如,环境成本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和环境机会成本四部分内容,其中,环境支出成本核算环境预防费用、环境治理费用、环境补偿费用(指给受害者的补偿)和环境发展费用等,环境破坏成本核算由于三废排放、重大事故、资源消耗失控等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损失。这些核算都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从上可见,环境会计要素内容最终都围绕着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个中心而展开,因此,可以说,环境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

(二)“以人为本”的最低层面是以人的生存权为本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定为我党的执政理念,并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实质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人民的民生问题。“以人为本”具有两个层面:一是较低层面——以人的生存权为本,它是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医疗保健等民生的基本需求;二是较高层面——以人的价值为本,它涉及人权、民主选举权和言论自由等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海澜,2007)。

讲人的生存权,首要的要讲人的生存环境。人的生存环境有的学者称之为“公民环境权”(李娟等,2006)。公民环境权一开始是作为基本人权提出来的。虽然理论界的认识并不统一,但从实际状态上看,环境问题实质上关系到人的生存问题。“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和退化、食品中有毒或有害物质含量的上升和人体内污染物和有毒物质积量的增加,这一自然生态和环境状况的急剧恶化,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李娟等,2006)。人的生存权最初是指人类有免受饥饿与寒冷而生存的权利,而后演化为保障人类健康、长久地、更好地生存的权利,因而“环境权始终都与人权紧密联系,成为当代人权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李娟等,2006)。

人的生存权的基点是“生命权”。在公民的权利中,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一起被称为公民的三大权利(蒋炳春,2004)。在这三大权利中,生命权是财产权和自由权的主体,没有生命权,无所谓财产权和自由权;而财产权又是实现生命权和自由权的基础,如果没有财产权的实现,不仅将使个人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而且也将使个人的自由失去物质基础;自由权是人类发展的目标,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2月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管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的关系如何,生命权是前提、是主体、是最基本的权利这一论点是无庸置疑的。

综上所述,“以人为本”首要是以人的生存权为本。人的生存需要环境,其生命权摆在最突出的地位,则企业为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进行投入,自然成为环境会计的最基本的内容(朱学义,2007)。

(三)“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核心是环境与人这个主体友好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其中,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这个社会体系的主体是人,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可见,人的发展与环境密切关联,提供人的“安全环境”是人与环境友好发展的基本前提,则安全环境支出理应成为环境会计的基本内容。

(四)“安全事故”频发迫切需要增加安全投入,强化安全耗费的核算与管理

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单位尤其是矿山企业安全事故频频发生,重大、特大事故仍不断反弹。究其原因,有官商勾结、钱权交易等腐败问题,也有非法开采、失职渎职等违法问题,还有安全投入不足、思想重视不够、管理不力、采掘人才匮缺、地质隐患突发等监管制度及技术问题。要想有效降低矿难事故,除了惩治违法、违纪、腐败等行为外,还要增加安全投入,强化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其中,全面有效地核算安全耗费是强化安全监管的重要环节。这种核算包括财务会计核算、成本管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等方面,后两种核算可延伸形成环境会计信息,将其分别传送给单位负责人、企业主管部门、统计部门、审计部门、环保部门和各级领导,这样,能够形成全方位的安全环境信息监控系统。

二、安全环境支出的具体内容

安全环境支出按支出用途可分为三部分内容(朱学义,2007):一是预防性安全支出。它是指为了使大气环境、生活环境及地表景观环境达到相应的安全标准而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具体包括为改善和美化环境进行绿化、降低粉尘、隔离噪音以及构建各类景观设施等发生的各种费用。二是保证性安全支出。它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由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构成。三是损失性安全支出。它是指因安全事故发生或安全水平不能满足需要而影响生产所发生的损失,它主要包括安全事故造成的直接损失、停产损失、恢复生产的费用、人员的伤亡治疗赔偿费用及各类罚款等(唐国平,2004)。

三、安全环境支出的核算办法

(一)财务会计的核算办法

1. 采用“先提后支”的核算办法

2005年4月8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以财建[2005]168号文发布《关于调整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标准,加强煤炭生产安全费用使用管理与监督的通知》,规定了煤炭工业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对于大中型煤矿,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吨煤不低于8元(其中,45户重点监控煤炭生产企业吨煤不低于15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5元,露天矿吨煤不低于3元;对于小型煤矿,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自然发火严重和涌水量大的矿井吨煤不低于10元,低瓦斯矿井吨煤不低于6元。煤矿安全费用用于煤矿安全支出,主要用于完善和改造矿井通风系统工程和构建固定资产支出;“一通三防”支出(指煤矿通风,防尘,防火,防瓦斯支出);重大安全生产的课题研究;预防职业危害的劳动卫生技术措施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具体使用范围有:矿井主要通风设备的更新改造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瓦斯监测系统和抽放系统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防灭火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防治水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供配电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运输(提升)系统的安全防护设备设施支出;完善和改造矿井综合防尘系统支出;其他与煤矿安全生产直接相关的支出。

2008年12月26日,财政部发布《财政部关于做好执行会计准则企业2008年年报工作的通知》(财会函[2008]60号),指出“高危行业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安全生产费用,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的具体要求处理,在所有者权益‘盈余公积’项下以‘专项储备’项目单独列报,不再作为负债列示”。企业按规定标准提取安全费用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生产储备购建安全防护设备、设施等资产时,按应计入相关资产成本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对于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的安全防护设备等,企业应当按规定计提折旧,计入有关成本费用。按规定范围使用安全生产储备支付安全生产检查与评价支出、安全技能培训及进行应急救援等费用性支出时,应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企业按上述规定将安全生产储备用于购建安全防护设备或安全生产相关的费用性支出等时,应当按照实际使用金额在所有者权益内部进行结转,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但结转金额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2. 实行安全风险金抵押办法

企业的安全生产是企业各级组织、部门和各级领导及全体职工“人命关天”的事情。为了防止事故的发生,有的单位实行安全风险金抵押办法,即对不同责任的人要求交纳不等的“安全抵押金”,每年清算一次,没有出现安全事故,按“安全抵押金”的一定比例付给交纳人利息,出了安全事故,动用“安全抵押金”进行赔偿。“安全抵押金”通过“长期应付款——安全抵押金”科目核算。

3. 实行安全工资挂钩办法

为了增强全员的安全意识,有的企业,如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公司孙村煤矿,实行安全工资挂钩办法。即将原来的安全奖全部以“安全工资”的形式发放,会计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这种将全体员工的安全责任与经济利益挂钩的做法,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增强了全员对安全生产的关切度和自觉性。

(二)环境会计的核算办法

环境会计对安全耗费的核算可在财务会计核算办法的基础上采用“辅助账簿”的形式进行。企业在“环境会计辅助账簿”中设置“安全成本”和“安全基金”等科目,并在“安全基金”科目下设置“安全生产费用”、“安全抵押金”、“安全工资”等明细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安全成本”属于“环境成本”的内容,期末转入“生产成本”等科目;“安全基金”属于“环境负债”的内容,期末保留余额不结转。

(1)企业按照规定标准计提安全费用时,借记“利润分配——提取专项储备”科目,贷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安全基金”科目,同时在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安全生产费用”账户贷方登记提取数;企业使用安全基金属于费用化支出时,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在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安全生产费用”账户借方登记费用化支出数,并在“安全成本”辅助账户借方登记;企业使用安全基金属于资本化支出时,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安全工程”、“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在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安全生产费用”账户借方登记资本化支出数,并在“安全成本”辅助账户借方登记。年末,企业按全年费用性支出和资本化支出合计数借记“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安全基金”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果盈余公积——专项储备”账户的余额不足以结转全年安全支出合计数,则以“盈余公积——专项储备——安全基金”科目余额冲减至零为限。期末,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安全生产费用”账户贷方余额反映尚未使用的安全基金。

(2)企业收到职工(含企业领导干部,下同)交纳的“安全抵押金”存入银行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科目,同时在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安全抵押金”账户贷方登记交存数;企业动用安全抵押金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在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安全抵押金”账户借方登记使用数。期末,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安全抵押金”账户贷方余额反映尚未使用的安全抵押金。

(3)企业根据每个职工安全分值确定应发放的安全工资时,除了按会计准则通过“应付职工薪酬”科目核算外,还应进行如下环境会计辅助核算:

确定应发放的安全工资时,借记“安全成本——安全工资”科目,贷记“安全基金——应付安全工资”科目;企业发放安全工资时,借记“安全基金——应付安全工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期末,环境会计辅助账簿“安全基金——应付安全工资”账户贷方余额反映尚未使用的安全工资。

(4)企业期末应补充编制两大报表:一是“环境资产负债表”;二是“环境成本表”。“环境资产负债表”列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权益三大类内容。“环境成本表”简化格式设置如下:

篇14:高放:民主的第一要义是什么

从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谈起

《同舟共进》:本刊2007年第12期“民主:社会主义的生命”专题,不知您是否读到?能否请您也发表一点意见,参与民主问题的讨论?

高放:贵刊的这些文章我都认真拜读了,受益良多。例如民主的核心是要实现宪政民主,要消除对民主选举的恐惧症,中国实现民主要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弯路,中国要实现“优质民主”,而不要“劣质民主”,等等,这些见解都是真知灼见,富有启迪。我还注意到,贵刊编者在按语中提出:“中国的民主之路不平坦,梦想变成现实不容易。民主究竟是什么,如何找到适合中国的民主模式和路径,怎样建立优质民主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难题需要我们思考、探索、破解。”我认为这里首先提出的民主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就很值得讨论清楚,力求取得共识,然后才能进一步寻找到达民主彼岸的路径。

《同舟共进》: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引发了对民主的热烈讨论。有人说“民主是不坏的东西”、“民主是不很坏的东西”,甚至有人说“民主是坏东西”、“民主不是东西”等等,不一而足。您认为民主究竟是什么东西?

高放:俞可平说:“民主是个好东西,不是对个别人而言的,也不是对一些官员而言的;它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的,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的。坦率地说,对于那些以自我利益为重的官员而言,民主不但不是一个好东西,还是一个麻烦东西,甚至是一个坏东西。”我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如果要我发表意见的话,我说:民主是难得的最好的东西。民主,顾名思义应该是主权在民,或由民作主。民主与专制相对立。民主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的科学世界观,它是最好的国体和政体,又是各种社会团体最好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只有自由民主才能选举贤能,集思广益,择善决策,立法治理,制约权力,防治腐败,匡正祛邪,及早纠错。

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

《同舟共进》:您为什么把“选举贤能”作为民主的首项内容、第一要义呢?

高放:我用“选举贤能”这句话,是从《礼记·礼运》“大同篇”中孔子所说的“选贤与能”稍作修改而来的。

西方的“民主”、“选举”两词起源于古希腊。早在公元前15世纪中叶在希腊文中出现的“民主”一词,是由“人民”(demos)和“权力”(kratia)组成,意为“人民的权力”,即主权在民、由民作主。当时希腊小国寡民,奉行的是公民的直接民主。

到公元前4世纪罗马共和国时期,民主选举有了进一步发展,平民能与贵族共同协和治理国家,从此共和国成型。

近代资本主义议会民主制度逐步发展起来之后,公民无法以直接民主来治理国家,才出现了间接民主,即由选民分选区选出议员,组成议会作为立法机关。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政党之后才有政党参与竞选,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执政党组阁。美国建国后又开创了国家最高行政长官总统由选民从竞选者中挑选的新体制。

《同舟共进》:为何民主选举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第一要义?西方民主选举制度经一二百年才逐步定型,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急于发展民主选举呢?

高放:社会主义民主理应承继人类文明成果,并开创更高类型的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平民百姓的民主。

西方式的议会民主选举从1907~1911年起已在清朝的资政院和谘议局议员选举中试验。当时资政院的议员分钦选、民选两部分,民选98人,约占一半;谘议局议员采取两次复选法产生,即先从有钱有势有才学者当中选出“合格选举人”,再从中互选出议员。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这是继1898年昙花一现的菲律宾共和国之后,亚洲第二个民主共和国。随后中国出现过民国国会、国民参政会、国民大会、参议会等民选机构或反映民意的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第一部宪法明文规定年满18岁的公民除精神病患者和被剥夺法定权利者外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早在1953年就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同年5月开始乡、镇、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等基层单位的直接选举工作。毋庸讳言,由于受苏联等额选举的影响及1957年以后“左”的路线干扰,长期以来我国的民主选举很不完善。

1979年通过了新选举法,1982年和1986年又作了必要修改。从1997年十五大到2007年十七大,三次大会的报告都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并列为我国人民民主的四个内容和程序,其中民主选举居首,也就是具有第一要义。道理显而易见,因为选民只有首先享有选举代表和负主要责任官员的决定权,才能进而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而各级人民代表和负责官员只有真正由选民选举产生,才能切实为选民的福祉进行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并接受选民监督,完全对选民负责。政府官员首先要做到权为民所授,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

如从1907年算起,我国的民主选举已有100年历史。当今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世界民主潮流汹涌澎湃,我们更应加快民主建设步伐,充分显示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同舟共进》:世界民主潮流的发展态势究竟如何?

高放:著名政治学家缪尔·亨廷顿在《第三次浪潮: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一书中认为,世界民主化的第一次浪潮是1828~1926年,有33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二次浪潮是1922~1942年,有40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第三次浪潮是1974~1990年,有32个国家建立了民主制度。我没有及时看到亨廷顿这个观点。我曾把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概括为三个浪潮:大体上1911~1923年为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一个浪潮;上世纪30年代初到50年代初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二个浪潮;上世纪60年代以来是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三个浪潮。中外学者都看到20世纪后期以来确有世界民主浪潮高涨的态势。

非常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我国已签署了《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其中就有关于公民选举权的具体规定,理应付诸实施,表明我国是信守诺言的负责任的大国。选举权是现代化国家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选举制是宪政体制的首要组成部分,民主选举就是由选民授权给其代表和行政首脑,因此它是国家政治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和依据。

如何切实推进我国的民主选举

《同舟共进》:您从国内、国际、历史、经验、学理、现实等方面论证了为什么选举是民主的第一要义,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能再简要谈谈中国共产党开展民主选举的历史吗?

高放:早在1928年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政权之初民主选举就开始起步了。后来在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又有新的进步。可惜建国后没有吸取我党亲自开创的好经验,照搬苏联的选举模式,改革开放以来依然未有大的改进,使广大民众对基层民主选举相当冷淡。

老苏区的民主选举照搬了苏联等额选举的模式。毛泽东在1933年11月写的《长冈乡调查》中明确指出:长冈乡苏维埃选举的缺点之一在于“候选名单人数恰如应选人数,没有比应选人数增加一倍,因此群众对于候选名单没有批评。”这里只是讲到了真正的民主选举应该有候选人差额,而且还要有多一倍的差额。真正的民主选举还必须有竞选,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候选人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便于选民作出自己的判断,独立自主地投票。

1941年在延安举行的边区参议会参议员民主选举,开创了在共产党员间开展竞选的好经验。当时同一选区的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校长郭化若三个共产党员候选人展开竞争,各自发表演说,最后因抗日军政大学人多势众,郭化若当选参议员。

改革开放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京市副市长选举曾采用发表电视讲话参与竞选的方式。我亲耳听到吴仪同志参与竞选的演说,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我当选副市长,将以鲁迅先生所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为市民服务。”

遗憾的是自从我参与北京市区人大代表选举,50多年来没多大改进。只有1979年的区人大代表选举采取差额竞选,有人认为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随即后退。后来的区人民代表选举有差额但没竞选。

以2006年10月14日的一次选举为例,我手边还保存着一张选民证。当时是三个候选人任选两人。选举前只贴出这三个候选人的简介,选民始终不见其人影,更听不到他们的声音。选民投票时习惯性地投排名前二人的票,第三人照常是陪选。选民热情不高,不去投票还不行,会被不断催促。有的选民只好将票上的三个候选人都选上,成为废票,或者选票没有投入票箱,悄悄撕掉或带走,以示抵制这种不够民主的选举。近10多年来我每次都向投票站的负责人建议:为什么不能让几个候选人与我们选民见个面,说几句话,可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广大选民衷心期待执政党能够倾听众多选民的殷切呼声,让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时能够有序地开展候选人的竞选。

1979年通过的选举法第30条明文规定:“各党派、团体的选民,都可以用各种形式宣传代表候选人。”为什么我们难以依法开展民主竞选呢?为什么建国已近60年,还不能开展省级和全国人大代表的直接民主选举呢?苏联模式的等额选举固然有弊病,但苏联在1936年即建国19年时已实行全国最高苏维埃代表由分区直接民主选举产生,斯大林作为候选人还在莫斯科选区发表了演说(当然,由于苏联是等额选举,这不能算是竞选演说,即便差额,谁也无法与斯大林竞选)。我们还比不上上世纪30年代的苏联啊!真应该急起直追了!

《同舟共进》:除了人大代表的民主选举外,民主选举还有什么需要改进之处?

高放:按照1982年宪法第101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别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政府的省长和副省长、市长和副市长、县长和副县长、区长和副区长、乡长和副乡长、镇长和副镇长。”这里所说的省、市、区或省、县、乡三级行政首脑的选举,在第一步中就可以试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上差额竞选产生,先从乡、区级试点,再扩大到县、市级以至省级、中央级;第二步这三级行政首脑可改为由选民直接差额竞选产生。为确保党的执政地位,在第一步中可规定候选人必须是共产党员。共产党有7000多万党员,人才济济,每个乡、镇、县、区、市至少都可以挑选出两三个思想作风好、能力魄力强的优秀党员参与竞选,不论谁当选都能维护党的领导。有人很欣赏美国的两党制,认为有两个总统或州长候选人互相竞选,让选民挑一个,才是真民主。其实美国民主党与共和党主要都是维护富豪、财团的利益,从这一点看美国实际上是一党制,但它以两党竞选形式出现,选民感到自己投一票能起作用。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民主形式,由两个共产党员竞选,既让选民有选择空间,又能维护共产党领导权,何乐而不为呢?将来还可允许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行政首脑竞选。实际上不少地方公选、直选已试行,成绩显著。只要下决心真正启动这方面的改革,很容易于短期内在全国绽放民主选举之花。

《同舟共进》: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是统一的,两个共产党员竞选能有什么区别呢?

高放:不同的人当权肯定会有不同的做法与绩效。只要参与竞选的人讲清他当选后准备做哪几件大事和小事以及如何做到,选民就能从中比较哪位候选人的计划和承诺更可取可信。如果某人哗众取宠,开空头支票,选民日后还可以质问他、罢免他。凡是选民民主直选竞选产生的领导人,就要认真向选民负责、由选民监督,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只向上级负责。这样还可以从制度上根绝跑官、买官的积弊,极大地遏制官员的腐败。任命制或严格控制的选举制实际上是为民作主,而不是党领导人民自己作主。只有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人民代表和行政首脑才能真正激发全民的政治热情,才能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国际形象,在世界上凸显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特异性。

《同舟共进》:直接民主差额竞选产生行政首脑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改革开放已经30年还难以付诸实践并加以推广?

高放:关键在于一些人习惯于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缺少人民民主思想,认识不到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上级领导人有没有民主思想很重要。不妨举出我熟悉的正反两个实例。正面的实例是江苏省宿豫县于2003年6月在11个乡公推后确定的12名候选人都登台演说和答辩,乡镇干部和人大代表全程听取,再通过专家评鉴和民意测验,确定正式候选人,候选人还要到乡镇进行实地调查并给出施政方案,最后得票多数的当选者多数人感到满意。原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大力支持这种公推竞选,认为“公推竞选是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和完善了选举制度,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可也有公推直选的县长因不符合上级领导人意愿被撤职的实例。1998年J市L县在人代会上直选县长时,市委推荐的县长候选人落选,该县党校副校长兼党委书记刘慎刚以压倒多数票当选县长。市委连夜召开紧急常委会,以刘曾贿选拉票为由竟决定撤销其县长职务,次日上午不通过县人代会就宣布决定,使刘慎刚成为世界历史上任期只有十几小时的最短命的县长。事后并没有查出他有贿选行为。(见李凡主编《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版,第325~334页)这种做法挫伤了人民代表和选民的积极性。

《同舟共进》:俞可平曾把民主比作陀螺,很有意思。民主为什么像陀螺?如何才能使这个陀螺转起来并越转越快而不至于停顿倒下?

上一篇:万达广场岗位职责下一篇:元旦年晚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