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

2024-05-09

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精选8篇)

篇1: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

陈 剑,湖南人,男,1975年生,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土木工程实验室主任,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学会中国国家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主要从事工程地质、地质灾害演化与防治、RS/GIS技术集成与应用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金沙江上游晚更新世以来泥石流发育史与环境变迁”(批准号:40901005),2010.1-2012.1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金沙江奔子栏地区泥石流的发育及其环境意义”(批准号:20070410632),2007.9-2009.5;国家973项目“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地质灾害的演化及其对工程安全的影响 ”(批准号:2002CB412702),2003.1-2007.12;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委托项目“奔子栏水电站库区环境地质遥感研究”,2005.4-2006.1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青藏高原东南缘地震滑坡的发育与演化研究”(批准号:2011YXL054),2011.12-2014.12。近年在我国三江并流区、三峡库区、青藏高原东南缘(川滇藏)等地开展活动断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野外考察工作,在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研究方面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36篇。

篇2: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公布,请点击查看。

篇3: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成立于1993年,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 现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学院, 特别是在资源经济、管理、政策法规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现有专职教授、副教授43人, 博士生导师9人, 7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该学院聘请了中外籍客座教授15人, 企业指导教师50余人;并且拥有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还拥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法学、统计学、新闻传播学等八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MBA、MPA、法律硕士、会计硕士 (MPAcc) 等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拥有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 并正在筹建“西南非洲研究中心”。进入本世纪以来, 该人文经管学院承担35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 发表的1400余篇学术论文 (SCI、SSCI、EI及中文核心) , 出版的140余部专著、教材, 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先后获得多项荣誉:1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 2位教师先后入选北京市“百人工程”, 2个案例入选全国MBA教指委评选的“百篇优秀管理案例”, 2本教材获得北京市“精品教材”, 2门课程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 5次获得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2005年获得北京市总工会“群众性教育创新工程”先进集体, 2006年度北京市教育工会先进集体。由学生主持的课外科技项目, 多次获国家级大奖, 2002年以来, 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全国奖项8项和5项, 北京市奖项42项和22项。

搭建学科建设平台 产出高端学术成果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在谋划学科建设与构建学科平台方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 历任院领导都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龙头。前任院长雷涯邻教授 (现任副校长) 在任期间, 积极抢抓机遇, 先后成功申报了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一级学科硕士点、法学二级学科硕士点, 以及工程硕士、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点。其现任院长安海忠教授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 注重学科发展规划, 瞄准高端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 注重学术梯队建设, 大力引进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博士、博士后, 促进了学院学科建设水平的快速提高, 并成功申报了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至此, 学院已经形成了齐全的本硕博学科体系, 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 拥有MBA、MPA、法律硕士、MPAcc等10个专业硕士学位点。

该人文经管学院积极创建实验研究平台, 夯实学术研究基础。在中国地质大学的支持下, 该学院于2009年建立了校级“资源环境管理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同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联合成功申报了国土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重点实验室;于2013年同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中心合作建立了“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于2013年开始筹建教育部“西南非洲研究中心”。该学院高水平研究平台的建设, 对于凝炼资源环境经济、管理、政策法规学科特色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实验室”项目为依托发表的学术论文显著增加。

该学院加大对科研政策的支持, 鼓励高水平成果产出。高级别科研项目和SCI/SSCI等高水平论文是反映一所学院学术水平的主要指标, 为了改变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长期以来显示出科研项目和学术成果欠缺的局面, 现任院长安海忠教授认真调研, 剖析原因, 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首先, 该学院举办申报了国家基金项目和撰写SCI/SSCI论文辅导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报告, 或者院长亲自作报告, 或者请成功申报国家基金项目和发表SCI/SSCI论文的教师介绍经验。其次, 该学院举办以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经常性沙龙。在其带领下, 学院现已成立了三四个以学术团队为主体的学术沙龙, 每周开展活动, 探讨项目选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话题, 或拿出申报失败的项目、失败的投稿论文进行集体诊断。再次, 该学院提供激励与辅导。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申报高级别项目和发表高水平论文, 同时作为院长经常直接对年轻教师提供辅导。该学院主要激励措施为:主要奖励竞争性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申报者和SCI/SSCI检索以及国内重要核心期刊论文的作者。比如成功申报1项国家基金项目可获得学院2万元奖励, 成功申报1项省部级竞争性项目可获得1万元奖励;发表1篇国际SCI/SSCI论文可获得1万元奖励, 发表1篇国内SCI/SSCI论文可获得5千元奖励;获得1项国家基金项目并发表1篇SCI/SSCI论文, 或累积发表5篇SCI/SSCI论文, 讲师可破格晋升副教授岗, 副教授可破格晋升教授岗。最后是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通过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 交流学术思想, 把握学术前沿, 结识权威专家和建立经常性学术联系。近年来, 通过以上激励措施的实施, 使该学院高水平学术成果产出量大大增加。2006年以来, 该学院获得国家级项目31项 (其中基金项目15项) , 省部级项目134项 (其中教育部基金8项, 北京市基金8项) , SCI/SSCI论文34篇。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搭建各项学术交流平台,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近年来该学院先后构建了多个高端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 极大地促进了学院学科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升。一是同国土资源部经济研究院联合申报成功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资源承载力评价实验室”, 同国土资源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联合建立了“国土资源人才评价开放实验室”, 筹建“西南非洲研究中心”。基于这些科研实验室和研究平台, 已经陆续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二是建立了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平台, 使学院教师能够在国内外高端学术交流平台上展现自身研究成果, 跟踪学术前沿, 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合作。2002年以来, 与白银市、白山市等多市市政府联合召开中国矿业城市发展论坛;2012年承办了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年会暨第十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论坛会议;2012年承办了“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与政策国际会议暨国际区域科学学会第三次国际学术年会”;2012年、2013年与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联合举办资源环境经济管理论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2014年与中科院联合主办国际能源经济学会亚太学术年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十分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该学院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三个门类, 包括经济学、工商管理、会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五个专业, 另外设有交叉学科的“地球科学与商务”专业国际班。中国地质大学及该学院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大类招生与选专业机制, 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再有条件地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在学生入学后两年内, 还可以有条件地跨学科调专业。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 实行双学位与专业辅修机制。该学院开设工商管理、会计、法学双学位与辅修专业, 学生可以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 通过选择双学位或辅修专业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就业面, 从而满足“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需求。该学院通过多年来的实践, 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知识体系的宽度以及就业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也十分注重研究型人才培养, 并且实行了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2013年该人文经管学院正式启动了“人文经管学院创新实验班”。为了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实现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机制, 从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各专业选拔了30名有志于向研究型人才发展的学生进入创新实验班, 专门配备优秀年轻教师和博士生作为导师或班主任, 利用本科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素养、基本方法的训练, 以及进行科研学术训练, 使其开阔学术视野、了解学术前沿, 掌握科学研究范式和科学研究工具, 经过梯级培养, 从而为他们更好地进入硕士、博士阶段的培养打好基础, 使其成为未来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还建立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2013年该人文学院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签订协议, 联合培养“地球与科学商务”专业“2+2”国际班, 其目的是培养国际化学科交叉型人才。国际班的课程涵盖地球科学与商务两大部分,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与研讨式相结合的方式, 强化语言能力, 培养国际化视野, 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入学头两年在国内学习, 后两年在滑铁卢大学学习, 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两校学历学位证书。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建立了高端引领、团队协作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该人文经管学院对于学术型研究生, 无论博士生还是硕士生, 均建立了科学、有效的培养机制, 并且十分注重学术道德和学术素养的培养。该学院通过对课程设置、学位论文格式审查、内容审查以及导师指导等环节的规范, 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层层管控, 并对学生的学术规范严格要求。该学院还十分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 专门开设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大大提高了学生科学研究水平。近三年来, 该学院学生发表英文高水平论文达到20余篇;其中高湘昀博士一人已发表SCI论文5篇, 并多次获得校创新基金或优秀导师基金资助。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注重高端引领和国内外联合培养。该学院引导学生密切跟踪国际学术前沿, 并选择国际前沿课题进行研究;同时, 全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该学院先后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康莫斯学院、日本筑波大学、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美国托尔莎大学、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合作, 并邀请美国A&M大学等大学的十几位教授来院讲学或作学术报告, 委派30余位研究生到国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 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20余人。特别是同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他们回国后多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社科基金的资助, 发表SCI/SSCI等高水平论文多篇, 现已成为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科研学术的骨干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提倡强化导师引导和学术团队建设。该人文经管学院建立了多个以博、硕生导师牵头, 以博士、硕士及少量本科学生组成的科研学术团队, 每周举办学术沙龙, 交流在研究选题、研究范式、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等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研究能力, 开阔了研究生的学术视野, 也使学院的科研学术成果迅速增加。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只是开始。根据学院规划, 未来将会进一步推进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的改革与创新, 目标是建立一种符合人才成长成才规律, 促进人人都能成才, 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现代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拥有特色鲜明的MBA/MPA专业硕士教育, 开创了以“资源商学”为特色的MBA教育。该学院MBA教育创立伊始十分重视特色凝练和品牌建设, 现已成为以“资源商学”为特色的MBA知名学院。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的四大MBA项目犹如四颗瑰丽的珠宝, 熠熠生辉。一是企业战略与运营管理MBA项目。该项目以培养企业战略层领导者、人力资源经理、运营经理、财务经理、信息经理、投资经理为目标, 学员可根据自身优势和自身定位选择其中的某个方向, 通过学校配备的课程、师资、活动、企业家资源全力打造高质量管理人才。二是珠宝商务MBA项目。该项目为全国首创, 以培养珠宝公司高级经理和珠宝投资者为目标, 培养内容以珠宝鉴赏与评级、珠宝收藏与投资、珠宝企业经营管理等课程为特色, 现已成为该校MBA明星项目。三是资源型企业经营管理。该项目以培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企业、矿产品经营贸易企业高级经理、投资人为目标。培养内容以矿业企业经营管理、境外矿产勘查开发运营管理、矿业投融资、国际贸易等课程为特色。四是国际商务MBA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同德国弗赖贝格工业大学联合举办的MBA双学位项目, 以培养面向新兴市场国家的高端商务人才为目标。

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的四大MBA办学优势造就了该学院MBA项目的品牌知名度。一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相结合, 注重精神品质培养。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的MBA, 注重远大志向的教育, 更注重“脚踏实地”良好品质的培养, 毕业生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口碑。二是具有突出的行业特色和职业优势。采取“M+x”培养模式, “M”就是指MBA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 “x”是指行业特色或职业优势。所谓行业特色, 包括珠宝、地质勘查、矿业开发等特色;所谓职业优势, 包括在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运营管理、信息管理、财务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优势。三是丰富、成熟的国际化培养通道。每年都会邀请美国、加拿大等国著名商学院教授来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为包括MBA在内的经管类研究生授课, 开展双方学生面对面交流。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开展的MBA双学位项目, 现已有十几位同学经选拔入选该项目, 其中该学院多位同学已经获得MBA双学位。四是借助企业家俱乐部扩展“人脉平台”。同企业和媒体共同成立的企业家俱乐部“奇正管理俱乐部”, 每周都要开展案例沙龙, 每年都要举行四场以上大型论坛 (年会等) , 参与过奇正管理沙龙和论坛的企业多达几千, 嘉宾多达几万, 为MBA培养奠定了卓越的“人脉平台”。

篇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经过近六十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已建成了以全日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兼顾成人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多学科、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培养地学人才的摇篮和进行地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国内地学教育的排头兵和国际地学界的知名学府。在2005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数万名毕业生中,不仅有一批高级管理专家,而且涌现出29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0余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有的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岗位。2003年3月,我校校友温家宝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完整。现有教职工123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28名,博士生导师200余名,中国科学院院士8名。

学校学科专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今年招生专业及专业方向共有35个,拥有2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8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9个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地球化学、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石油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地球物理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成为教育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安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安全工程、石油工程、测绘工程和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基础设施齐全。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中外驰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著名的避暑胜地北戴河建有教学实验设备齐全,条件良好的教学实习基地。

篇5: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

考试科目:《地质学》

科目代号:837

考试主要内容:

篇6: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

(10分)

一、试讨论潜水含水层中的导水系数与给水度之间的关系。

(10分)

二、试说明下列概念及相互关系:渗透流速、地下水流速。

(20分)

三、试论述潜水含水层中按规范进行的稳定流抽水试验是否可求给水度。

(20分)

四、试论水均衡法与数值法在计算中有何异同。

五、如题五图所示,假定河床切割深度为X,河水位至潜水含水层隔水底板的高度为H1,潜水均质含水层的渗透系数为K。试讨论,在河岸旁距离L处有一完整井以定水位

(20分)H0抽水时,河床切割深度对完整井抽水量的影响。

篇7:北京地质大学研究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考

研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考研大纲 科目名称:环境微生物 代

码:823 第一章

病毒

1-1.病毒的一般特征及其分类 1-2.病毒的形态和结构 1-3.病毒的繁殖

1-4.病毒的培养课

重点掌握:病毒的化学组成与结构、病毒的繁殖过程及溶原性第二章

原核微生物 2-1.细菌 2-2.放线菌 2-3.蓝细菌

2-4.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彰武

重点掌握:细菌的细胞及菌落形态、细胞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细菌的物理化学性质(细菌的带电性及等电点、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步骤);放线菌的菌丝体及菌落形态;放线菌的繁殖方式;蓝细菌的细胞结构特点以及与水体富营养化有关的蓝细菌种属第三章

真核微生物 3-1.真菌 3-2.酵母菌

重点掌握:真菌的种类、细胞及菌落形态、繁殖方式;酵母菌的种类、细胞及菌落形态、繁殖方式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

4-1.微生物的酶

4-2.微生物的营养

4-3.微生物的产能代谢

重点掌握:微生物酶的结构与组成、酶的催化特性、米-门公式的形式与意义;微生物的营养物与营养类型、微生物所需的碳氮磷比;微生物的培养基及其类型;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呼吸类型、产能方式。第五章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生存因子 5-1.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5-2.微生物的生存因子 5-3.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

重点掌握:细菌的生长繁殖阶段;细菌的生长曲线及其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极端的温度、pH条件对微生物的影响;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菌种的保藏方法。第六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6-1.微生物的遗传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6-2.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重点掌握:DNA的概念、结构、复制与变性;分子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基因工程和PCR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态 7-1 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7-2.氮循环 7-3.硫循环

重点掌握:共生、互生、寄生、捕食、拮抗等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氮循环(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蛋白质的水解及氨基酸的转化);硫化作用、反硫化作用及其危害。第八章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

8-1.微生物对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8-2.微生物对无机污染物的转化

重点掌握:微生物对石油等难降解有机物的降解原理;微生物对汞等重金属的转化原理第九章

水环境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学原理

9-1.废水生物处理中的生态系统

9-1-1.好氧活性污泥法

9-1-2.好氧生物膜法

9-2.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和丝状膨胀控制对策

9-3.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

重点掌握:污水生物处理的微生物原理;好氧活性污泥及其组成;菌胶团、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在废水处理中的作用;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MLSS、SV、SVI);活性污泥丝状膨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原因与控制对策;废水厌氧处理过程及微生物特征。第十章

废水深度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 10-1.生物脱氮 10-2.生物除磷

重点掌握:生物脱氮的全过程及微生物特征,生物脱氮的工艺与原理;生物除磷的工艺与原理。第十一章 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11-1.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11-2.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重点掌握:获得各种微生物纯培养的方法;显微镜的组成及成像原理参考资料:《微生物学》(第一版),沈萍,高等教育出版社

科目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考研网 代

码:824

一、水文循环

二、岩石的水理性质和地下水赋存条件

三、饱和带、非饱和带水力特性及达西定律

四、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五、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动态与均衡

六、地下水系统

七、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的类型、特征及研究方法

八、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参考资料:《水文地质学基础》王大纯等,地质出版社,1995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目名称:水文地质学基础 代

码:825 试卷结构:名词解释、判断题,约占30-40%;问答题及分析论述题:约占60-70%。

一、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内涵

1、工程地质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

2、工程地质学的任务与主要研究内容;

3、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二、工程地质勘察

1、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和任务;

2、工程地质勘察的基本特点;

3、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和相互关系;

3、工程地质测绘目的、适用条件、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点;

4、工程地质勘察对钻探的特殊要求;

5、工程地质勘察中常用物探方法的作用其能解决的主要问题;

6、常用的原位试验方法及其应用;

7、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勘察的要点,如滑坡、崩塌和危岩、泥石流等;

8、各类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及分析评价要点。

三、常见工程地质问题的分析与评价

1、地震工程地质:地震相关概念、地震基本知识、地震基本特征、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地震效应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场地条件对震害的影响、地震小区划、强震区建筑抗震原则及措施;

2、泥石流工程地质:基本概念、泥石流基本特征与形成条件、泥石流分类及其基本特征、泥石流防治原则与措施;

3、滑坡与崩塌:与斜坡变形破坏有关的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斜坡稳定的控制因素与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及其基本特征;滑坡崩塌的基本特征、形态要素、形成机理,滑坡与崩塌分类,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思路和基本原理,滑坡与危岩体稳定性评价方法,滑坡与崩塌防治的基本原则与工程措施。

4、地面沉降工程地质:地面沉降及相关基本概念、地面沉降的诱发因素及地质环境、抽水引发地面沉降的机理、地质沉降监测方法、地面沉降控制和治疗原则和措施。参考资料:《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张倬元等,地质出版社,2005;

《专门工程地质》张咸恭、李智毅等,地质出版社,1988

科目名称:水处理工程与环境化学 代

码:826 《水处理工程》 第一章 水质处理概论

水在自然界及生产生活中的循环与利用,天然水中的污染物,各种污水中的污染物,水体的污染与自净,富营养化的产生、危害与控制,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水体污染的控制途径,污染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与系统,城市给水与污水处理应考虑的主要问题。第二章 物化处理技术

混凝机理、常用混凝剂和助凝剂、混凝过程、常用混凝设备等;沉淀基本理论及沉淀和澄清设施;过滤理论、滤料选择、滤池操作过程及常用过滤设施等;氯消毒剂其它消毒法;氧化还原法地下水除铁除锰、水的吸附法除氟等;药剂软化法、离子交换软化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电渗析、反渗透等)。第三章 生物处理技术原理

废水生物处理简介,生物处理基本概念、原理与分类,废水好氧、厌氧生物处理原理,废水可生化性原理及其判别,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原理。

第四章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原理,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与主要设计、运行参数,活性污泥反应动力学基础,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与曝气池的工艺参数,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新工艺,曝气的理论基础,曝气系统与空气扩散装置,活性污泥反应器,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设计,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维护管理;生物膜的构造和特征,生物滤池的基本概念与类型,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的特征、构造、运行方式、设计及计算。生物转盘的构造与技术条件,转盘的生物膜与生物相,生物转盘的设计与计算,生物转盘的优缺点。生物接触氧化法的特征、构造及应用。生物流化床的特征、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构造及应用。

第五章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概念;工艺流程、净化机理、影响因素、组成、特征及发展趋势;两级厌氧与两相厌氧生物处理。厌氧滤池、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接触法、厌氧流化床、厌氧膨胀床、厌氧生物转盘等工艺的工作原理、功能、构造特点、应用条件与设计计算。第六章 天然生态处理工艺

稳定塘的类型、净化机理与主要特征,常用几种稳定塘的特征、构造及应用,土地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类型与设计。第七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污泥的分类、性质与排除,污泥浓缩,污泥的厌氧、好氧消化,污泥的自然干化、消毒、脱水、干燥,污泥的最终处置与利用。

第八章 深度处理

悬浮物的去除,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溶解性无机盐类的去除,污水的消毒技术,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机理及常用工艺流程,污水的同步脱氮、除磷技术。第九章 典型废水处理工艺设计

废水处理工艺系统选择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典型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污泥处理与处置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典型污水处理系统设计计算原理和方法,特种水(含油及石油化工废水、造纸废水、食品加工废水等)的处理。《环境化学》

第一章 引言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了解环境的学科分支和主要的环境问题,掌握环境污染物分类的原则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

了解大气结构和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及其迁移,要求掌握重要的大气污染化学的形成机制,特别是光化学烟雾、酸雨和臭氧空洞的形成机理。

第三章 水环境化学

了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重要污染物的存在形态与分布,要求了解污染物在水环境中进行的沉淀-溶解、氧化-还原、配合作用、吸附-解吸、絮凝-沉降等迁移过程的而基本原理,了解颗粒物的环境意义,掌握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中的挥发、吸附、水解、光解和生物降解的速率表征形式。

第四章 土壤环境化学

掌握土壤的组成与性质,土壤的吸附、酸碱和氧化还原特性,理解农药和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机理与影响因素。

第五章 了解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与毒性

了解污染物质与生物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掌握污染物质的生物富集、放大和积累。

第六章 典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归与效应

了解以金属、POPs为代表的典型污染物在个圈层的转归与效应,要求理解典型污染物(AS、Cr、Pb、PAH、PCB和表面活性剂)的来源、性质和迁移转化规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七章 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化学氧化、电动力学修复、渗透反应格栅等),要求掌握几种修复技术的原理、环境影响因素、各技术的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水力控制、渗透反应格栅、土壤气相抽提、强化生物降解、强化天然衰减、化学氧化等)。参考资料:《水污染控制工程》高廷耀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环境化学》戴树桂,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科目名称:地下水科学概论 代

码:853 本课程的考试是考查考生了解地下水在地壳浅部的分布、运动、循环和动态特点,了解地下水在天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规律,了解地下水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的方面,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结论、基本原理和基本专业技能,以及灵活运用于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1.了解地下水科学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学科发展和前沿领域。

2.了解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和物理性质,了解岩石中空隙类型,掌握孔隙度、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等概念,了解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隔水层、弱透水层、潜水、承压水、上层滞水的含义和特点,了解基本蓄水构造的类型和岩层富水程度的判别等。

3.了解达西定律的涵义及其运用,了解渗透流速、水力梯度、渗透系数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掌握流网的绘制方法及其运用。了解非饱和带水分分布和运移特点。了解其他地下水运动模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4.了解地球上水循环的方式和影响因素,了解我国水循环的特点。了解大气降水、地表水等对地下水的补给机制,了解泉、泄流、蒸发等排泄方式的特点,掌握各种补给量和排泄量的估算方法。了解地下径流的径流强度。

5.了解天然地下水中主要化学成分组成、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天然地下水化学成分的主要其形成作用,掌握溶滤水、沉积水、内生水的基本特点。了解污染地下水的基本水化学特征。

6.了解地下水系统含义、组成和分析方法。了解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掌握不同条件下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特点和水均衡计算方法。

7.了解洪积扇、冲积平原、湖积物、黄土等松散沉积物中地下水的分布特点。了解分布于平原地区、山间盆地、内流盆地和大型沉积盆地地下水的基本特点。

8.了解裂隙介质类型、裂隙水的基本特点和研究方法,了解岩体和断裂带的渗透性特征,了解主要导水构造和阻水构造。

9.了解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岩溶发育的特征和岩溶水的基本特点,了解我国南方和北方岩溶和岩溶水的特点与差异。10.了解地下水资源的概念和基本特点和属性,掌握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和资源量的评价方法,了解流域水资源评价要点。了解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危害,了解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含义和原则。

11.了解劣质地下水危害、利用与控制,了解地下水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了解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下水环境问题。参考资料:《地下水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科学概论》,周训等,地质出版社,2009

科目名称:有机化学 代

码:613 第一部分 理论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键

1-1 库仑力、离子键、共价健和八电子规则 1-2 路易斯结构式和共振式

1-3 原子轨道的量子描述

1-4 分子轨道与共价键 1-5 杂化轨道理论

1-6 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分子式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篇8:北京三维地质建模研究与实践

随着地质工作和地质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地质信息化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地质空间信息数据,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矿产资源、地下水资源、城市地质安全等方面的评价和预测是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方向。三维地质建模不仅可以管理和保存大量地质数据和资料,同时为地质工作者提供一个直观的观察方式,对已完成的勘查成果进行检验,为后续勘查设计、评价和预测提供依据。

三维地质建模是一门运用现代空间信息理论来研究地层及其环境的信息处理、数据组织、空间建模与数字表达,并运用科学可视化来对地层及其环境进行真三维再现和可视化交互的科学与技术[1]。 三维地学建模系统 ( 3DGMS) 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为人们所重视,并研制出诸多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目前常见的三维地质建模软件有Go Cad、Earth Vision、Surpac Vision等,都为国外大型商业软件, 国内三维地质软件的发展相对较晚,有很多学者对三维地质建模进行研究和开展建模工作[2~7],除了应用于科研院所的软件系统,还没有成熟的商业软件出现。

北京基岩地区勘察程度较低,钻孔少,仅依据二维图件资料,普通地质工作者难以全面、准确地理解整体地质情况。借助三维地质建模,有效利用各类地质信息,实现地下地质体直观可视化,利用建模系统的数据分析功能,统计不同属性地质体体积,为岩溶水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

1建模思路

1.1建模方法选取

计算机辅助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主要有三种: 基于钻孔数据的建模方法、基于剖面数据的建模方法、基于多源数据交互建模方法。

基于钻孔数据 的建模方 法目前已 经比较成 熟[8~12],Go Cad软件利用钻孔数据建立三维地质模型,Go Cad软件的离散数据光滑插值 ( DSI) 技术比较成熟,建模速度快效果好,但是需要较多的分布合理的钻孔数据,北京基岩地质条件复杂,山区基岩钻孔较少,控制深度较浅所以不适合采用此方法。

基于剖面数据的建模方法,是本着由面到体的原则,由平行剖面建模方法发展到交叉剖面建模方法,在建模算 法上不断 的改进, 逐渐走向 成熟[13,14]。Surpac软件利用较多的勘探线剖面、钻孔资料、地层资料、断层资料等可以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平行剖面建模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要求相邻剖面所表达的地质信息相似,如果相差较大,需要通过人工指定的方式来完成地质界线的对应; 交叉的剖面建模需要处理交叉点的一致性,保证交叉处属性分层和高程一致。可用于基岩建模,但对于钻孔和剖面不能控制的区域的火山岩体、褶皱无法详细刻画。

多源交互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是将地质图、 剖面、地层线、轮廓线等地质资料和专家经验添加到模型构建过程中的建模方法[15,16]。将断层作为复杂地质体建模控制性文件,建立断层系统。从地质图、剖面图中提取断裂数据,生成的断层面控制着地层界线的伸展位置及范围。将复杂褶皱、透镜体、岩体等轮廓线插值填充生成体模型,嵌入在地质模型中,从而形成合理的复杂地质体模型,因此选取该方法为北京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1.2三维地质建模流程

( 1 ) 绘制交叉剖面

地质图、剖面图、构造图、钻孔数据等是建模的基础资料,收集的剖面资料远不能满足建模的需要,因此绘制交叉剖面是建模的首要任务。绘制交叉剖面是地质专家在对地质条件认识、资料分析、 概化的基础上,对交叉剖面进行布设并绘制。

( 2) 断层建模

在地质图和剖面图的基础上提取断层信息,将地质图中的断层线和剖面中同一属性的断层线建立断层面。通过一组断棱 ( 剖面断层线) 和断层走势线,利用轮廓线建模方法生成断层面或者以断层轨迹线和倾向倾角,外推生成断面对象。对分支的断层需要排出优先级,优先生成主断层面,再生成辅断层面,对辅断层进行交切或延展的处理,保持接触关系的几何拓扑的一致性。

( 3) 地层建模

在地质图和剖面图提取地层信息,在断层系统的约束下,对每一个地层面单独交互构建,形成符合断层约束的地层层面。利用Delaunay的三角剖分技术和插值技术生成被断层错动的地层面。地层面和断层面在接触处进行交切和重新拓扑,断层面被分割为若干部分,以方便实体模型的建立。

( 4) 封闭成体

提取地质单元区块界面,拓扑重建使之转变成封闭的、具有整体流形特征的以区块拓扑形式组织的三维实体模型,最终实现由表面模型到实体模型的转换。对于复杂褶皱、透镜体、岩体等特殊地质体,尽可能采 集特殊地 质体的轮 廓线, 采用morphing的方法生成体模型,嵌入在地质模型中。

建模流程如图1所示。

2实例应用

2.1研究区地质条件

( 1 ) 地形地貌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东南为倾斜的平原。北京山区主要山脊线及沟谷延伸方向与构造线基本一致,褶皱断裂等地质构造形迹在地貌上有明显反映。北山是一组近东西向块状起伏绵延的山体,西山是由南西向北东伸展的一组挺拔绵延的平行山脉。

( 2) 断裂

北京地区主要断裂43条,山区的断裂主要由东西向、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控制,东西向的古北口—长哨营断裂带和密云沙厂—墙子路褶皱断裂带,北东向的沿河城 - 琉璃庙断裂、长操断裂、八宝山断裂,北西向南口—孙河断裂、二十里长山断裂等断裂组成。平原区为一系列北东向的隆起和凹陷,隆起与凹陷的边界皆为北东向断裂所控制,主要有8条断裂包括断裂包括八宝山断裂、黄庄—高丽营断裂、良乡—前门断裂、南苑—通县断裂、礼贤—牛堡屯断裂及夏垫—马坊断裂、南口—孙河断裂和永定河断裂。

( 3) 地层

根据北京区域地质志,北京地区地层除普遍缺失震旦系、志留系、泥盆系,地层从太古界古老变质岩到第四系均有出露。在不同的地区地层的厚度受沉积环境、构造变形、剥蚀等地质作用的影响,分布不均。 岩浆岩主要分布在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及西山地区,出露面积1807. 7km2,地质图上均有反映。

2.2模型建设

( 1) 数据预处理

根据钻孔资料和各类地质成果资料分析研究确定建模的深度控制在2500 ~ 3000m。北京山区断裂较多也较复杂,根据建模深度,模型力求反映地质图上所有的断裂,采用1∶ 25万地质图,适当简化地质图上的小规模和一般性的断裂,反映对山区地形地貌起控制作用的断裂,对断裂破碎带,按照一个地质体处理。北京岩溶裂隙水含水岩组主要为奥陶系各组、寒武系各组、青白口系各组、蓟县系雾迷山组、长城系高于庄组。因此将蓟县系的雾迷山组、长城系的高于庄组单独列出,其余均体现到系,所有岩浆岩不分时代均合并为一类,共形成15个地层单位。

( 2) 绘制交叉剖面

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布设交叉剖面,以北西向为主剖面方向,绘制主剖面方向的一组平行剖面。 利用Map GIS软件的DTM分析功能,建立地形等高线Grd模型。将地质图同等高线Grd模型在DTM分析中进行交互线的分析,获取主剖面方向的每条剖面的基础剖面,该剖面上包含地形起伏、地质界线位置。利用Map GIS图形编辑在剖面上加入虚拟钻孔位置线,打印基础剖面交专业地质人员进行地层线连接。基础剖面见图2,手绘剖面情况如图3所示。

地质技术人员通过平面地质图解读、参考收集的地层资料、钻孔资料及其它地质资料,结合专业地质知识,在剖面上标注断层、褶皱、河流等地质信息; 然后在地质图上读取地层界限范围内的地层信息,计算地层倾角,绘制地层倾向,并分析地层之间的层序关系,进行地层线的连接,完成剖面绘制。对手绘剖面进行矢量化,提取每条剖面上虚拟钻孔的地层数据,包括地层时代、地层厚度等信息,生成虚拟钻孔数据库。利用虚拟钻孔、地形线和地层界限,绘制另一方向的基础剖面,共绘制剖面50条。

( 3) 基岩地质模型计算机实现

实现过程如图4所示,利用北京超维创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基于多源交互复杂地质体建模的Creator建模平台,在建模平台中导入地形图、 剖面布设图、交叉剖面、地质图、构造图等基础信息,对剖面进行二维转三维的处理。利用断棱提取工具提取地质图、剖面图上的断层信息,建立断层面。利用断层面批量生成及延展工具使断层面间保持几何拓扑的一致性。

利用剖面地层线赋属性及提取工具,从剖面提取地层线并附以属性,利用地层边界线检查工具求取地层歼灭的最终边界,以断层面及地层边界为地层面约束条件,进行插值形成地层面。在新基底上寻找成体底板,生成当前地层对应的地质体。对所有地层面进行构模的操作形成一系列地质体,同时将生成的褶皱、透镜体、岩体等特殊地质体与实体模型融合建成三维地质模型。

3结果

建成的北京基岩三维地质模型能够根据地层属性对生成的地质体赋以不同的颜色,在建模平台可查看地质体的属性、空间展布、形态、断裂分布等如图5所示。在建模平台对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可进行旋转、平移、放大、缩小、地质体量算、漫游等常规操作,还提供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如生成栅栏图、生成联井剖面、生成某一深度地质图、生成地质界面、钻孔分析、模型切割、海量剖面动态显示等,使得对本区的地层、构造特征在三维空间上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根据原始剖面 ( 北东向9号、10号) 和模型切片剖面的对比 ( 见图6) ,说明该方法较好地完成了北京基岩三维地质模型建设,能够对本区的地层、构造特征在三维空间上提供更加直观的认识。利用北京基岩三维地质模型可查看含水岩组的地层分布及地质体的体积,对认识和评价岩溶水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4结论

三维地质建模在建模研究方面进行了诸多研究,如三维建模数据模型、数据结构,地质界面空间插值技术方面的研究,为计算机实现提供了基础。三维建模计算机实现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三维地质建模系统,为地质建模提供了便利。本文在地质条件、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建模方法,并对建模基本原理和实施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归纳,对三维空间地质实体及其建模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多源交互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前期数据收集及处理以专业人员的干预为主,后期模型生成以计算机为主,人为干预建模过程中断层、地层形态和地层间、断层间的关系,建立直观真实的地质体。 建成的北京基岩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断层、褶皱、 岩体、各地层的直观展示,对北京地区岩溶水定量地评估与合理开发以及断裂构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深层次的支持。希望该建模思路及建模实践的成功实现为从事建模工作和建模研究的同行提供可行的方案。

摘要:随着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发展,三维地质建模已成为研究地质体的重要手段,模型能够直观地表达地质体,反映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及属性结构,更好地为决策服务。本文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的方法和流程,建立了北京三维地质模型,为岩溶水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并满足实际应用。

上一篇:建材家居广场招商及租金政策下一篇:规范公务接待和物品采购工作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