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

2024-04-22

茅盾(共12篇)

篇1:茅盾

丰收与灾难

----读茅盾《春蚕》有感

单悦宸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曾有过一段黑暗的日子。各路政府剥削百姓,赋税沉重。人们大多都只能守着家中的几亩田地。就连自古“上游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地区,也陷入饥荒之中。这一篇《春蚕》就是在这样一个乱世之中诞生了。

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悲伤之感。全文写了农民老通宝带领全家养殖春蚕,却在资本家的盘剥下分文未赚,最终病入膏肓。

勤劳质朴却封建的老农民通宝,乐观进取,敢于反抗的新农民多多,虽然身为父子,却代表了当时截然不同的两种农民。在那样的时代下,不难想象,或许像老通宝那样安分守己的人才能有安稳的生活。可事实呢?一家人努力了一个月不休不眠,换来的却是巨额的债务。或许我对那时农民的劳作生活并不了解,但从茅盾的文字中不难看出,养蚕的失败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致命的。

到了现在,我们已经摆脱了种田劳作的生活,但新的任务也悄悄压上了我们的肩头。春蚕从出生起就一直啃食桑叶,不断成长,为的就是吐丝结茧。当它们破茧而出,产下后代时便是它们生命的终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或许不需要为了目标付出生命,但有了方向,就要向那里努力前进。期末考试时,我的目标是进前十,为了这个目标,我每天都完成很多练习,做很多题目。或许刷题在一些人眼中是不科学的学习方式,但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快的捷径。即使最后没有完成目标,也并不意味着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像老通宝那样,付出却无所得。

这是一篇悲壮的小说,但闭上眼睛,细细品读,就会发现,作者笔下,最贴近人心的那一面。每个人心底,都有一颗努力的心。

篇2:茅盾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子夜〉和国货年》历史的发展证实了瞿秋白的预言。半个多世纪以来,《子夜》不仅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且被译成英、德、俄、日等十几种文字,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日本著名文学研究家筱田一士在推荐十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巨著时,便选择了《子夜》,认为这是一部可以与《追忆逝水年华》普鲁斯特、《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媲美的杰作。

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当然,茅盾的“大规模”“全面”描写,并不是把各个生活断片随意拼帖在一起。他精心结构,细密布局,通过主人公吴荪甫的事业兴衰史与性格发展史,牵动其它多重线索,从而使全篇既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场景,又沿着一个意义指向纵深推进,最终以吴荪甫的悲剧,象征性地暗示了作家对中国社会性质的理性认识:“中国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子夜〉是怎样写成的》

茅盾近乎以写史的态度创作小说。《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过的道路》。

?《子夜》的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春末夏初,当时,国际上发生大规模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因此加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国民党内矛盾激化,展开了大规模的军阀混战,侵略与混战破坏了农村经济和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民族工商业者又通过投机的公债生意,或对工人的剥削来摆脱自身的危机,挽回破产的局势,工人阶级因此奋起反抗,革命形势如火如萘,威胁着国民党反动政权,中国革命正在从低潮向高潮发展,《子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子夜》取材与三十年代初期中国城乡社会,特别是通过对半殖民地繁荣中国城市社会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在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破坏下,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及其暗淡的前途,真实地再现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壮阔图景驳斥了托派散播的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这个主题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实质,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工业造成了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这个主题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意义:它显示了佐联文学的巨大成就,标志着茅盾个人创作道路思想上重大发展,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题材。

?《子夜》所表现的主要矛盾,是通过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愈演愈烈的戏剧性冲突而展开的。

?吴荪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精明强干有雄心、敢冒险,兼并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是一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铁腕人物,尽管如此,他的思想性格具有两面性,另一方面:他在握有金融实力的买办资产阶级面前又心存畏惧,对日益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又胆战心惊,必要时不惜借反动武装镇压罢工,表现了他作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反动性。作品通过吴荪莆的遭遇命运和最后不得不走向破家的结局的描写,说明了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宣扬的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吴荪甫的命运概括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命运。

?赵伯韬是买办资产阶级的典型,他被称为公债魔王。他是美国金融资本家在中国的代理人,同时他与国民党政界又有勾结,为了操纵公债市场,他可以通过尚仲礼用三十万两银子买通西北军故意后退三十里。他在美国金融资本家的授意下,可以任意摧毁他要摧毁的民族资本家企业,他性格蛮横、凶狠、阴险,生活上荒淫无耻。小说对他们的描述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并反映着买办资产阶级的本质特征。对于这个人物,作者既表现了他为帝国主义办事时阴狠悍的一面,又表现了私生活的纵欲糜烂的一面,充分暴露了这个由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官僚交所生怪胎的奴才性和寄生性。小说通过赵伯韬的飞扬跋扈为所欲为,艺术地揭示了一个严酷的事实:中国社会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而是更加殖民化了。

《子夜》在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它在反动文化“围剿”下产生,显示了左翼文学运动不容抹煞的实绩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不可压制的生命力。其次《子夜》问世后。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烈欢迎,很快风靡国外,作为现代文学的光荣代表,它已被列入世界优秀作品之林,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子夜》是第一部真正称得起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杰作,秋白在《子夜》出版时就确信无够地评定了它的历史地位:“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艺术特点:

?首先:《子夜》的结构宏大而又严密。全书根据主题的需要和主要人物思想性格发展的内在逻辑,安排事件,组织情节,设计背景和环境,内容上虽然牵涉很广,但中心突出,线索虽然纷繁,却又主次分明,因为这样,全书情节错综复杂,波澜迭起却又层次井然,线条清析。情节的发展,以吴荪甫和赵伯韬的斗争为主要线索,以吴荪甫同丝厂工人的矛盾为副

线,这两条线索同其它线索又互相交叉,层层推进,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地反映了当时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作品的主题和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在这种矛盾中得到了深刻表现。小说的高潮和结局部分作家采取了前后照应,烘托对比的布局方法,描述了吴荪甫的悲剧命运和民族工商业衰败的前景。

其次,传神写照的人物心理描写,也是《子夜》突出的艺术成就。作家将外国艺术大师们细密如微的心理剖白的技法与我国优秀古典小说中通过情节发展和人物多方面活动来逐渐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传统技法熔为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心理描写艺术,在本书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用不同的笔法,刻化不同的人物心理。不同的身份、修养、情趣以至与年龄和性别诸因素又使他们心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迥然不同,因此可以说,揭示他们心灵秘密的最为相宜的方法却只有一个。

篇3:茅盾的读书法

对于读书, 茅盾先生认为:“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把它读完 ,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 (kàn)桂林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 , 细细地咀 嚼 , 注意到各章节段落的结构;第三遍就要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记忆它精练的字句。”

第一遍是“鸟瞰式”,即粗读。迅速地读一遍,让大脑留下个初步印象。第二遍是“精读式”,即细嚼慢咽 ,慢慢寻味,就像老牛“反刍(chú)”那样, 一点一点地慢慢咀嚼(jǔjué),细细品味。第三遍是“消化式”, 即弄通整个作品意思, 包括句法炼字, 是从“情感上感动”到 “理智上感动”的过程。

对于许多名著, 茅盾先生不止读三遍。如他在读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时, 读了两三遍还觉得没有读透,直到读了五六遍。他认为只有这样读作品, 才能读出作品好在什么地方, 想到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又是怎样形象地表现出来的, 陪衬人物又是怎样不可缺少,等等。再如读《红楼梦》他能达到背诵。1926年 , 茅盾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工作时, 曾当着老板章锡琛、好友郑振铎等人的面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的《红楼梦》,将近一个回目 ,可见其读书功夫之深。

对于读书, 茅盾有其独特的感悟。他说:“诵读文学名著, 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过的相似的人生 ,或者一边读, 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活中去看并且主要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此外,他还主张要学会识别书中的不足之处, 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以激发自己思考想象的创造性,学用结合,增强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分析、观察、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茅盾的读书方法, 对我们今天的读书治学仍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篇4:茅盾的书斋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杰出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8月4日诞生于乌镇,其故居位于乌镇市观前街与新华路交接处。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故居坐北朝南,四开间两进楼房,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旧式民居。故居后园是1932年茅盾亲自设计草图,用稿费翻建成比较新式的书斋。书斋里面,一边是茅盾亲自设计的大书橱,它的功能既是书橱,又是隔墙,使书斋与外面起居室一隔为二。书斋北窗下放着一张茅盾当年定做的大写字台。这里四壁皆书,经史子集、中外名著无所不有,多年的藏书连同他自己的著作已集中建成“茅盾文库”。书斋旁为小天井,种有棕榈、天竺等,布局精致,环境幽静。1934年~1936年,茅盾几次回故乡,就住在这里进行写作。1935年秋,茅盾在这个书斋里完成了中篇小说《多角关系》的创作。

茅盾的乌镇故居,是1885年前后,他的曾祖父在汉口经商顺利时,嘱子买进,作为全家住宅的。东面两开间先买,自成单元,称为老屋;西面两开间又一单元,式样与老屋相同,因后买,称新屋。老屋楼下,前面是过道和家塾,茅盾入学前曾与几个小叔在此接受启蒙教育。后面有客堂和厨房,茅盾的祖母曾带着两个女儿和丫环在那儿养蚕、喂猪。老屋楼上,前面临街两间自东至西分别为茅盾祖父母和父母的卧室,茅盾胞弟沈泽民就诞生在西边房中;后面分别为茅盾的两个姑母和女佣的住处。新屋前楼下统间为全家餐厅,楼上是二叔祖和四叔祖的卧室。新屋后进,为茅盾曾祖父居住,楼上是卧室,楼下作起居室和过道。

茅盾故居于1985年7月4日正式开放。陈云为故居题名。修复后的茅盾故居,再现了茅盾童年时代的面貌。老屋部分的家塾、客堂、厨房、茅盾祖父母和父母的卧室,以及平屋中的会客室、书斋、卧室等,都做了复原布置,其中有些还是茅盾当年的旧物。新屋部分共辟6个陈列室,展出150余幅茅盾生平照片和他的作品手稿、原版书刊、题词、信件、衣物等。其中有他最早的墨稿和最后的物迹,比较系统地反映了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动和他走过的文学道路。

解放后,茅盾在北京居住,其故居坐落在后圆恩寺胡同,书斋在故居尽北头。一排北屋隔为三间,中间是客厅,西屋是藏书室兼书斋。东屋是书斋兼卧室。茅盾晚年多在东书斋工作,疲顿了,就靠在床上读书。东书斋北墙立着一个橱柜,上头安放着茅盾夫人的骨灰盒。夫人1970年辞世,骨灰盒一直置此,直到茅公1981年溘然长逝。遥想当年,茅盾劳作间隙小憩,凝视橱柜,目光中一定会流泻出不尽的眷念,默默追寻着昔日那一片温馨,脑海中一定浮现出一幅又一幅永生难忘的缱绻图景。作为一个感情敏锐、真率的作家,茅盾把书斋这个心之扁舟的最安全、最宁静、最后的港湾看得很重。

篇5:名家茅盾散文

《欢迎古物》

自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炮在四小时内打下了“天下第一雄关”以后,大人先生们就挂念着北平文化城里的古物。现在好了,平津尚未陷落,而古物已经装箱待运;据说共装三千大木箱,须得四列车方能运走;那么,万一不远的将来平津失守,而古物无恙,大人先生们庶可告无罪于列祖列宗。

古物虽有三千箱之多,但到底只有三千箱,四列车也便运了走。比不得平津的地皮是没有法子运走的。至于平津的老百姓,——几百万的老百姓,更其犯不着替他们打算,他们自己有腿!

况且就价值而言,也是老百姓可憎而古物可贵。不见洋大人撰述的许多讲到中华古国的书么?他们嘲笑猪一样的中华老百姓,却赞赏世界无比的中华古物呢!如果为了不值钱的老百姓而失了值钱的古物,岂不被洋大人所叹,而且要腾笑国际?于此,我们老百姓不能不感谢大人先生们尽瘁国事的苦心!

然而别有心肠的日本帝国主义似乎并不因为北平古物已走而就此放手。他们正在急急忙忙增兵到热河边境。我们用火车运古物,他们用火车运兵!平津的老百姓眼见古物车南下却不见兵车北上,而又听得日军步步逼进,他们那被弃无告的眼泪只好往肚子里吞。

可惜洋鬼子的机械文明尚未臻万能之境。不然,用一架硕大的起重机把中华古国所有的国宝,例如北平的三海大内,曲阜的孔林,南京的孙陵之类,一齐都吊上喜马拉雅山的最高峰去,让大人先生们安安稳稳守在那里“长期抵抗”,岂不是旷世之奇勋!

不过目前已经有四列车的古物待运,实在也是了不起的荩谋了,老百姓感激零涕之余,应该高呼三声:古物万岁!

《虹》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红色的太阳光已经铺满了北面的一带山峰。但我的窗前依然洒着绵绵的细雨。早先已经听人说过这里的天气不很好。敢就是指这样的一边耀着阳光,一边却落着泥人的细雨?光景是多少象故乡的黄梅时节呀!出太阳,又下雨。但前晚是有过浓霜的了。气温是华氏表四十度。无论如何,太阳光是欢迎的。

我坐在南窗下看N.Evr-einoff的剧本。看这本书,已经是第三次了!可是对于那个象征了顾问和援助者,并且另有五个人物代表他的多方面的人格的剧中主人公Paraclete,我还是不知道应该憎呢或是爱?这不是也很象今天这出太阳又下雨的天气么?

我放下书,凝眸遥瞩东面的披着斜阳的金衣的山峰,我的思想跑得远远的。我觉得这山顶的几簇白房屋就仿佛是中古时代的堡垒;那里面的主人应该是全身裹着铁片的骑士和轻盈婀娜的美人。

欧洲的骑士样的武士,岂不是曾在这里横行过一世?百余年前,这群山环抱的故都,岂不是曾有些挥着十八贯的铁棒的.壮士?岂不是余风流沫尚象地下泉似的激荡着这个近代化的散文的都市?

低下头去,我浸入于缥缈的沉思中了。当我再抬头时,咄!分明的一道彩虹划破了蔚蓝的晚空。什么时候它出来,我不知道;但现在它象一座长桥,宛宛地从东面山顶的白房屋后面,跨到北面的一个较高的青翠的山峰。呵,你虹!古代希腊人说你是渡了麦丘立到冥国内索回春之女神,你是美丽的希望的象征!

但虹一样的希望也太使人伤心。

于是我又恍惚看见穿了锁子铠,戴着铁面具的骑士涌现在这半空的彩桥上;他是要找他曾经发过誓矢忠不二的“贵夫人”呢?还是要扫除人间的不平?抑或他就是狐假虎威的“鹰骑士”?

天色渐渐黑下来了,书桌上的电灯突然放光,我从幻想中抽身。象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这样的新式骑士,在“新黑暗时代”的今日,大概是不会少有的罢?

《冥屋》

小时候在家乡,常常喜欢看东邻的纸扎店糊“阴屋”以及“船,桥,库“一类的东西。那纸扎店的老板戴了阔铜边的老花眼镜,一面工作一面和那些靠在他柜台前捧着水烟袋的闲人谈天说地,那态度是非常潇洒。他用他那熟练的手指头折一根篾,捞一朵浆糊,或是裁一张纸,都是那样从容不迫,很有艺术家的风度。

两天或三天,他糊成一座”阴屋“。那不过三尺见方,两尺高。但是有正厅,有边厢,有楼,有庭园;庭园有花坛,有树木。一切都很精致,很完备。厅里的字画,他都请教了镇上的画师和书家。这实在算得一件”艺术品“了。手工业生产制度下的“艺术品”!

它的代价是一块几毛钱。

去年十月间,有一家亲戚的老太太“还寿经”。我去“拜揖”,盘桓了差不多一整天。我于是看见了大都市上海的纸扎店用了怎样的方法糊“阴屋”以及“船,桥,库”了!亲戚家所定的这些“冥器”,共值洋四百余元;“那是多么繁重的工作!”--我心里这么想。可是这么大的工程还得当天现做,当天现烧。并且离烧化前四小时,工程方才开始。女眷们惊讶那纸扎店怎么赶得及,然而事实上恰恰赶及那预定的烧化时间。纸扎店老板的精密估计很可以佩服。

我是看着这工程开始,看着它完成;用了和儿时同样的兴味看着。

这仍然是手工业,是手艺,毫不假用机械;可是那工程的进行,在组织上,方法上,都是道地的现代工业化!结果,这是商品;四百余元的代价!

工程就在做佛事的那个大寺的院子里开始。动员了大小十来个人,作战似的三小时的紧张!“船“是和我们镇上河里的船一样大,“桥”也和镇上的小桥差不多,“阴屋“简直是上海式的三楼三底,不过没有那么高。这样的大工程,从扎架到装璜,一气呵成,三小时的紧张!什么都是当场现做,除了”阴屋“里的纸糊家具和摆设。十来个人的总动员有精密的分工,紧张连系的动作,比起我在儿时所见那故乡的纸扎店老板捞一朵浆糊,谈一句闲天,那种悠游从容的态度来,当真有天壤之差!“艺术制作”的兴趣,当然没有了;这十几位上海式的“阴屋”工程师只是机械地制作着。一忽儿以后,所有这些船,桥,库,阴屋,都烧化了;而曾以三小时的作战精神制成了它们的“工程师”,仍旧用了同样的作战的紧张帮忙着烧化。

和这些同时烧化的,据说还有半张冥土的房契(留下的半张要到将来那时候再烧)。

篇6:茅盾《天窗》阅读答案

茅盾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床。暖和的晴天,木板窗扇扇开直,光线和空气都有了。

碰着大风大雨,或者北风呼呼叫的冬天,木板窗只好关起来,屋子就黑得像地洞似的。

夏天阵雨来了时,孩子们顶喜欢在雨里跑跳,仰着脸看闪电,然而大人们偏就不许,“到屋里来呀!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洞似的屋里了;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片;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雷,这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这么十倍百倍。小小的天窗会使你的想象锐利起来!

晚上,当你被逼着上床去休息的时候,也许你还忘不了月光下的草地河滩,你偷偷地从帐子里伸出头来,你仰起了脸,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粒星,一朵云,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啊唷唷!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件!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会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其他看到的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1、想一想:“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怎样的乐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最后一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孩子们在雨里仰脸看闪电,睡觉前从天窗看见星星,月亮,领略夜的世界。小小的天窗给了孩子们太多慰藉与欢乐。

篇7:茅盾:石碣

臂匠金大坚还没刻完半个字,忽地又是扑嗤一声的笑起来,抬头望他的秘密工作中的伙伴。

“金二哥,又笑,怎的?”

靠在太师椅上慢慢地摸胡子的圣手书生萧让轻声说。胡子,原来只有稀落落的几根,又很短,然而只要左手空闲着,萧让就总得去摸,这和他的喜欢轻声儿,慢慢儿,两字三字一顿的说话的方式,都是新近才有的习惯。

“萧大哥,你真是活像智多星吴用了!再过几天,我就管你叫智多星罢!”

算是回答了萧让的询问,玉臂匠金大坚简直的放下了刻字刀,双手按在石碣上呵呵大笑起来。

萧让得意地摇着头,随即把脸色放得更庄严:

“我说,金二哥,怨不得,吴军师,那样叮嘱我来。你只是心直口快!”

玉臂匠呆了一下,似乎突然憬悟过来,他收起了笑容,拿过刻字刀,低着头便又干他的一点一画的工作。

“慢着,金二哥(),刚才,你又笑,到底为的甚么?”

“想到你和我躲在这里干这个,就要笑。”

“你真是!”萧让顿一顿。“呵,金二哥,不应该笑。我们这,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水泊里的机密呀:全伙儿,一百单八位弟兄,就只有,你,我,吴军师,参预这机密;便是宋公明宋大哥,他自己,也兀自睡在鼓里头呵!”

从工作中再抬起头来的金大坚本已有一句话冲到口边:正因为恁地,更加逗的人要笑呵!可是望见萧让的那样庄重的脸色,便不好说出来,只撮起嘴唇做了一个怪相,算是百分之几的抗议。

这也瞒不过精明的萧让。料到这玉臂匠还有几分不了解,――几分不懂得吴军师的“策略”的奥妙,他萧让猛可地担起心事来了。和玉臂匠原是老朋友,知道这位朋友的嘴巴原来靠得住,和他手里的刻字刀一样可靠――从没放松一丝一毫,但是眼前这“石碣”的事儿太重大了,他萧让便觉得很有再切实叮嘱一番的必要。

然而要把吴用的“策略”解释明白也颇困难。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分金银的勾当,本来全靠的“公平”二字叫大家心悦诚服;都是受不过冤屈,才来这水泊里落草的。失却了“公平”,也就不配做绿林好汉。同是头领,同是忠义堂上的虎皮交椅,诚然也还有个第一第二之分,但这是纪律呀!没有不守“纪律”的绿林,而况“主座”属谁,也该付之公议,不应当有私心,弄诡诈。不幸的是军师吴用今回的“策略”看起来太像是诡计了。

这么想着,萧让的想要说服金大坚的勇气很不体面地便短了一半。他偷眼看他的伙伴。刀尖落在石头上发出“滋拉,滋拉”的声音,仿佛是金大坚的暗笑;然而金大坚当真并没笑,他在那里认真地工作。

这使得萧让心里略略安定一点。毕竟这位老朋友还可靠。摸着稀落落的几根短胡子,萧让再把军师吴用嘱咐过的话语想了一遍,然后轻声儿慢慢儿说:

“金二哥,你看,玉麒麟比宋大哥如何?”

“都是江湖上闻名的好汉呵!”

玉臂匠头也不抬的回答了。

“哦――金二哥;好歹,总有个,高下罢?”

只有急促的刀尖落在石面上的剥落剥落的声音代替了回答。

“众多兄弟,都说,玉麒麟,仗义疏财,一身好武艺,心地又直爽;宋大哥兀自佩服。金二哥,看来遮莫是玉麒麟强些罢。”

这回却把玉臂匠的头掀起来了。对于萧让的忽然议论到宋卢的短长,金大坚深觉得诧异。自己不是屡次承蒙他告诫莫要臧否水泊内的大头领么?今儿他自己亦犯了规么?和他的刻字技术同样地古朴的金大坚的心,忍不住暗笑;老没有机会发泄的几句话便脱口冲出来了:

“人总是成群打伙的。和卢员外亲近的一伙儿自然说卢员外好哪。”

“不,不,不!金二哥,是和卢员外出身相仿佛的人,才都说卢员外好。”

玉臂匠不很了解似的宝睛瞅着萧让。

“金二哥,你总知道,我们一百单八人,不是一样的出身呀。如像白胜兄弟,他原是破落户泼皮;阮氏三兄弟,石碣村的渔民;孙二娘开黑店,公孙军师是游方道士,李俊、张横,做水面上的勾当:这算是一伙儿。五虎将的关胜、呼延绰,他们,原是朝廷命官,派来打梁山的;便是卢员外自己,先前何尝不是跟我们作对的?所以这是又一伙了。金二哥,现在,你该明白吴军师的妙计了罢?”

没有回答。萧让悠然摸着胡子,仰天微笑,自己得意刚才的一番从吴军师那里拾来的话语。

有这石碣,两伙人便会合成一伙儿么?这样的意思也曾在金大坚心中一动。但是不失自知之明的他素来知道自己的嘴巴不济事,所以还是不出声,只着眼睛,用半个脸笑。

突然萧让站起来,踅到房门口,在门缝里张望了一会儿,然后又回到金大坚身边,满脸庄重气象,凑着金大坚的耳朵急促地轻轻地说:

“二哥,俺水泊里这两伙人,心思也不一样。一伙是事到临头,借此安身;另一伙却是立定主意要在此地替天行道。二哥,依你说,该是谁来做山寨之主?”

“哦!原来却是恁地!何不依了黑旋风的说法,爽爽快快排定了座位,却又来这套把戏,鸟石碣,害得俺像是做了私事,当着众兄弟面前,心里怪难受!”

玉臂匠再也忍不住了,当的一下,把刻字刀掷在石碣上,大声叫将起来。这一爆发,真是圣手书生萧让所不料的。他往后退了一步,学着军师吴用的神气,只管摸胡子。

“二哥,话虽如此说;事情,却不能如此办。也须叫人人心服呀。单是替天行道杏黄旗上的一个‘天’字,还不够;总得再找出些‘天意’来。这便是吴军师的神算妙计!”

“天意!天意渺茫,就叫我们来替‘天’行意?”

萧让沉吟着踱方步。他时时把眼光往金大坚身上溜。军师吴用的高见是不错的,玉臂匠金大坚无论如何不会了解这“策略”的作用。但自己曾在吴军师跟前力保的是什么呢?金大坚的嘴巴靠得住。是凭了十多年的老交谊,他萧让才敢这么担保的,然而现在,好像有些不稳。他偷眼再瞅着他的伙伴,没有什么异样。滋拉滋拉地又在那里刻字,一条好臂膊上的肌肉突起来像是些枚。

总算放下一半心,萧让再回到太师椅上时,猛听得金大坚又掷过来一个怪问题:

“旁的不管,只是,萧大哥,我们算是哪一伙?”

萧让愕然了。军师吴用从来不曾和他谈到这个。仓卒间他搬不出吴用的话语来应付。很想说是属于宋大哥那一伙,可是又觉得碍口。

看见萧让也有对答不来的时候,金大坚却呵呵笑了。这笑像是一瓢冷水,浇得圣手书生毛发直竖。

“我们,――我,既不是赵官儿的什么将军,教练,教头,也不曾偷鸡摸狗,开黑店,大江心里请客官吃板刀面。我们是靠手艺过活的。我刻东岳庙的神碑,也刻这替天行道的鸟碣。就是这们一回事。提起什么天呀道呀地呀,倒是怪羞人呢!”

仿佛抖落了一口袋子的金钱似的,金大坚自己也不很相信竟会这样地滔滔发议论。他的拿着刻字刀的右手突在空中划一个圆圈,又兴奋地加了几句:

“看来我们水泊里最厉害的家伙还是各人的私情――你称之为各人的出身;我们替‘天’行的就是这个‘道’呢!”

萧让楞着眼睛,只能摸胡子。直到金大坚的刀尖和石头相触的声音再鼓动他的耳膜时,他这才醒过来似的率然问:

“是机密呢!金二哥?”

篇8:茅盾,在“矛盾”中奋进

他的名作《幻灭》稿子写完后, 准备在叶圣陶代编的《小说月报》上发表。可在当时, 他正被蒋介石政府通缉, 如果用真名, 将会给他自己以及叶圣陶和《小说月报》招来麻烦, 加之他当时思想也确实处在苦闷痛苦的矛盾中, 于是他随手写了“矛盾”二字作笔名。

在编辑时, 叶圣陶认为“矛盾”二字显然是假名, 仍然会招来麻烦, 于是便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成为“茅盾”。以后, 沈德鸿便一直沿用这个笔名。

知识小站

篇9:茅盾笔下鲁迅精神

摘 要:茅盾的《读〈呐喊〉》及时、中肯地对《呐喊》进行了评论。他肯定了《狂人日记》反封建、反礼教的“总宣言”的历史地位,肯定了通过阿Q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等。最重要的是揭示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关键词:茅盾 鲁迅 《呐喊》 《读〈呐喊〉》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领域中一位久负盛名的批评家,虽然茅盾的批评理论出现过倾斜与失重,但对于具体的作家作品,茅盾的评说往往又是最公正中肯的。其中,他的《读〈呐喊〉》就为中国现代批评史上写上了光辉的一页。“五四”时期,茅盾对新文坛诸多创作中倾注最多热情的就是鲁迅的小说和杂文。“可以说在‘五四文学前驱和后来的鲁迅研究者中,茅盾是跟踪阅读鲁迅并且毕生研究鲁迅的第一人和唯一的作家兼理论批评家。”[1]在此之前,茅盾就写过三篇关于鲁迅文章的评论,他对鲁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可以说茅盾是怀着崇拜之心看鲁迅的,到1923年茅盾完成了《读〈呐喊〉》,更是对鲁迅作了宏观考察和综合评价。

一、揭示了鲁迅小说的思想深刻性

英国文学批评家阿诺德指出:“批评的任务是……创造出一个纯正和新鲜的思想的潮流。”[2]茅盾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价值目标和文化使命进行文学批评的。茅盾把《呐喊》放在《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的背景上考察鲁迅的创作,指出《呐喊》“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传统的旧礼教,在这里受到了最刻薄的攻击,蒙上了‘吃人的罪名了。”茅盾曾说过:“自来一种新思想发生,一定先靠文学作先锋队,借文学的描写手段和批评手段去‘发聋振聩。”[3]茅盾之所以选择鲁迅的文章作为文学批评尝试的开端,正是因为鲁迅对传统社会的猛烈批判,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为特征的。茅盾高度评价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的深刻描写:“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辛亥革命,反映在《阿Q正传》里的,是怎样叫人短气呀!乐观的读者,或不免要非难作者的形容过甚,近乎故意刻薄“神圣的革命”,但是谁曾亲身在“县里”遇到这大事的,一定觉得《阿Q正传》里的描写是写实的。我们现在看了这里的七八两章,大概会仿佛醒悟似的指导十二年来政乱的根因吧!作为辛亥革命的见证者,茅盾对此深有体会,他在阿Q的身上挖掘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本质原因,看到了这篇小说思想上的深刻内涵,使读者对阿Q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在对“阿Q相”的分析中,茅盾指出: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怠于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通弱点的一种。至少,在“色厉而内荏”这一点上,作者写出了人性的普通的弱点来了。茅盾将阿Q这个典型上升到中华民族,对鲁迅关于国民劣根性的披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二、肯定了鲁迅在形式上的探索

茅盾指出“鲁迅君常常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他还引用丹麦大批评家布兰兑斯的话支持自己对鲁迅艺术形式方面表现出的创新精神的评价,认为这是天才、勇气与灵感有机结合的产物,因此“有要求被承认的权利”。的确,在现代文坛中被称为“文体家”的作家屈指可数,鲁迅当之无愧地排在了最前面。这一评论是卓有见地的,鲁迅的小说,就结构而言,有横截面的如《孔乙己》《风波》等,由纵剖面的如《祝福》、《孤独者》等,还有别开生面的双线交织并进的如《药》;就描写人物而言,更多的是着力于鲜明个性的刻画如《阿Q正传》、《离婚》等,但也有奇妙的群像描写如《示众》;就叙事角度而言,有第一人称叙事方式的如《在酒楼上》等,有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如《明天》等;就体式而言,有日记体的如《狂人日记》,有评论体的如《伤逝》,还有对话体的如《头发的故事》。正如茅盾所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在鲁迅“新形式”的启发下,茅盾本人也对文体的创新作了尝试。他开创了全体小说,代表作《腐蚀》长期以来在此类小说中未被超越;开创了片段集锦式小说,例如长篇巨著《虹》就是从纵向角度叙述故事。对于中短篇的创作,茅盾开创了三部曲的形式,并在叙事视角上进一步创新。可以说茅盾较早有了对文体的自觉意识。在对鲁迅的研究中,茅盾已经很明确地意识到鲁迅对新文学的开拓作用,他把鲁迅当作文坛的一面旗帜来看。在《读〈呐喊〉》中,茅盾涉及到典型问题、艺术的形式和技巧问题,这本身对新文学的创作提高,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动。

三、肯定了鲁迅小说对青年的影响

茅盾说过“文学的职务及在以指示人生向更美善的将来这个目的属于现实人生的如实表现中,亦无不可”[4]。由此可见,茅盾强调文学对于人生的指导作用,在《读〈呐喊〉》中,这种指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青年的影响上。茅盾指出:“至于在青年方面,《狂人日记》的最大影响却在体裁上;因为这分明给青年们一个暗示,使他们抛弃了‘旧酒瓶,努力用新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而对于‘新形式又莫不给青年读者以极大的影响,必然有多数人跟上去试验。”前文已提到茅盾肯定了鲁迅小说思想的深刻性,他的思想为广大青年指引了方向。而鲁迅向来寄希望于青年,虽然受过青年的背叛,但仍然支持、鼓舞青年不断前进。鲁迅曾大声疾呼:“我们要活过来,首先就须由青年们不再说孔子、孟子和韩愈柳宗元们的话。”[5]青年们应该先将无声的中国变成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进,并且郑重宣布:“我早就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社会、文明,都毫不惧惮地加以批评。”鲁迅小说中对国民性的探讨,对人性的揭示等都引发了青年深刻的思考。而许多直接或间接受过鲁迅影响的青年作家继承了鲁迅小说的主题,融入自己的创作。不少青年作家,如沙汀、艾芜、张天翼、周文、尚钺等,在鲁迅的直接帮助下逐渐走出困境,创作上出现了新的局面。又如受过鲁迅指导的柔石,他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写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一个母亲为生存而为别人生儿子的畸形生活,反映了食不果腹的年代里,人格、伦理的无法健全,在这里作者对人性作了更深刻的思考。正是鲁迅对体裁的发掘,对形式的开拓,为青年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写作空间。

结语

茅盾是鲁迅的同时代人,他们在“五四”时期曾一同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并肩战斗于上海左翼文坛,是亲密的同志和战友。茅盾具有漫长的革命经历和精湛的社会科学理论素养,复有广博的中外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批评与创作实践,这正是他能真正懂得鲁迅并做出一系列精辟论断的根本缘由。茅盾的《读〈呐喊〉》表现了他对鲁迅的政治方向、文学方向与艺术追求上的共鸣与认同,正如文章末尾所说“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也正是茅盾对《呐喊》及时、中肯的评论,让人们更清醒地认识鲁迅,了解鲁迅,学习鲁迅。

注释:

[1]丁尔纲:《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20页。

[2]伍鑫甫:《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81页。

[3]茅盾:《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东方杂志,1920年,第17卷,第1期。

[4]茅盾:《文学者的新使命·茅盾文艺杂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5]鲁迅:《三闲集·无声的中国》,《鲁迅全集(卷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篇10:名人故事:“志在鸿鹄”-茅盾

但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他认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

篇11:茅盾自传阅读题答案

21、第①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时主要介绍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作者在主编《小说月报》时提倡___________,抨击____________。

24、从“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一句可以看出茅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1、姓名、籍贯、出生、家庭

22、主编《小说月报》时进行革新

23、写实主义文学;鸳鸯蝴蝶派

篇12:茅盾《子夜》读后感

茅盾对于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有比较深刻的研究和了解。在他的朋友中有做实际工作的革命者,有自由主义者,同乡故旧中有企业家、公务员、商人、银行家,并且常和他们来往。他很熟悉上海工商业的情况,有一段时间把“看人家在交易所里发狂地做空头,看人家奔走拉股子,想办什么厂”当做是“日常课程”(注:《我的回顾》,见《茅盾自选集》上海天马书店1933年4月初版)。当时学术界正在展开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茅盾将亲自看到的社会现象同论战中一些理论对照,这就增加了他写作《子夜》的兴趣,决定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回答托派散播的中国已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谬论。在写作《子夜》的时候,作家又充分地运用了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获得的社会经验。他说:“当时在上海的实际工作者,正为了大规模的革命运动而很忙,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我那时没有参加实际工作,但是一九二七年以前我有过实际工作的经验,虽然一九三年不是一九二七年了,然而对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以及他们工作的困难情形,大部分我还能了解。”(注:《〈子夜〉是怎样写成的》,1939年6月1日《新疆日报》副刊《绿洲》)过去的这段经历,以及这一时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接近革命者所得来的具体感受和间接经验,不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同时也使他有可能对客观现实作出较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关于这一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毛泽东同志曾经作过深刻的分析。他在说明由于帝国主义的争夺中国,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混战之后,接着说:“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伴随着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工业的矛盾而来的,是中华民族工业得不到帝国主义的让步的事实,这就发展了中国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资本家从拚命压榨工人找出路,中国工人则给以抵抗。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横排本第1卷第98页)

《子夜》中的人物就是活动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上;而且透过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发展,鲜明有力地显示了整个时代的发展趋向和壮阔波澜。它以上海为中心,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全貌;写的是一九三年两个月(五月至七月)中的事件,而这些事件里又隐伏着中国社会过去和未来的脉络。将纷纭复杂而具有重大历史社会意义的生活现象通过谨严宏大的艺术结构表现出来,这是茅盾作为我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值得重视和学习的地方。

在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上,作家缜密的艺术构思和卓越的创作才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家笔下的工业资本家吴荪甫,不是庸碌卑琐的人物。他曾经热心于发展故乡双桥镇的实业,打算以一个发电厂为基础建筑起他的“双桥王国”来。但是仅仅十万人口的双桥镇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他要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他的“目的是发展企业,增加烟囱的数目,扩大销售的市场”。他有这样的野心,把一些“半死不活的所谓企业家”全部打倒,“把企业拿到他的铁腕里来”。不仅这样,他还知道如果要发展民族工业,首先需要“国家象个国家,政府象个政府”。因此他除了永不倦怠地注视着企业上的利害关系而外,还“用一只眼睛望着政治”。他具有游历欧美得来的管理现代工业的知识,有魄力,有手腕,炯炯有神的眼光常常能够煽起别人勃勃的事业雄心,愿意和他合作。但是吴荪甫这个工业界的骑士却是生不逢辰的。他不是生活在十八、九世纪的欧美,而是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帝国主义侵略的魔手紧紧扼住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咽喉,因而他的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不能不成为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他不能不过一种“简直是打仗的生活”,而且是在几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要与美帝国主义的掮客——金融资本家赵伯韬进行勾心斗角的斗争;他熄灭不了工厂里风起云涌的罢工运动;他用尽心机收买过来的许多小厂都成了自己脱不下的“湿布衫”,他和孙吉人、王和甫所苦心经营的益中信托公司不能不在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生产过剩、赵伯韬的大规模经济封锁之下一败涂地。他们发起组织益中信托公司,时未两月,“雄图”已成为泡影。野心勃勃、刚愎自信的吴荪甫,也只剩下了一条“投降的出路”。通过上述这些描写,《子夜》揭示出了作为民族工业资本家的吴荪甫的两面的性质:他和帝国主义及其卵翼下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劳动人民,特别是工人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在帝国主义统治下,中华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永远不可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这是历史的必然的法则,谁也不能够改变或者动摇它。当时在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托派分子曾竭力散播帝国主义的入侵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经济是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中国社会性质已是资本主义的反动论调。他们抹煞华洋资本之间的差别,掩盖帝国主义扼杀中华民族工业这样一个铁的事实,企图用“左”的词句来反对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以达到他们的不可告人的目的。《子夜》关于吴荪甫这个典型人物的性格和命运的刻划,给了托派这种谬论以有力的回答。

上一篇:写圣诞节作文:第十一个圣诞礼物下一篇:鞋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