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会议记录

2024-05-07

观课会议记录(通用14篇)

篇1:观课会议记录

唐先鹏评论

·

优点:

导入新颖,打破了教材原有结构对教材作了合理而有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新的整合,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各环节过渡流畅,一气呵成,充分运用地图、图片和图示,提高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

·

缺点:

未能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

王胜评论

·

优点:

以百家姓的音频形式导入新课,设计新颖,有创意,以“民族政权的并立”、“图片背后的典故”、“找寻历史的真相“和”经典中品读历史“四个历史篇章引领历史课堂,可以说对教材的整合和对教学的设计独具匠心,做到了重情境,有内涵,重基础,有提升,重环节,有详略,使固化的教材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

·

缺点:

建议要进一步营造民主、和谐、宽松学习生态,做到师生互动多元,有效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孟凡龙评论

·

优点:

情境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知识内容分析理解精炼,课堂效率高。

·

缺点:

无建议进一步注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参透学法指导,注重知识的迁移和生活中的运用。

篇2:观课会议记录

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 李雪云

【教研组长沈蓓】:

这是一堂精彩的课,听后受益匪浅。李老师艺术化的语言,深厚的教学功底有目共睹。教学设计符合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多形式诵读,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感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课堂亮点纷呈,特别是以下几方面给我感受最深。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从李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李老师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

二、教学过程精彩

整个教学过程从导入到拓展延伸,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层层推进,节节都有匠心的引领。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升华。

三、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李老师具有驾驭教学语言的高超技能,语言生动鲜活,要言不烦,就仿佛是词人进行心灵的直接对话,学生的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过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张连香老师】:

李老师的课堂轻松、自然。她那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那亲切而温柔的姿态,就连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心情舒畅。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以师为尊的角色,首要的一点是让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李老师善于鼓励孩子,激发了孩子学习思考的热情。同时李老师的评价是建设性的,她的评价本身就是很好的点拨引导,启发了孩子们的思维。总之,整堂课的氛围轻松愉快,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是一堂颇为成功的课。

【尹冬梅老师】:

首先,李老师的教师角色定位准。整堂课,李老师始终以一个合作者、伙伴、朋友引领学生们深入文本进行学习,把学习的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译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

而且,李老师还能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活动中找到自信,有所收获。

【张荣云老师】:

李老师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能适时捕捉学生语言的“讲”点,随机点拨,纵深引导,例如,当李老师问到:除了“愁”以外,还有哪个字也能描述她此刻的心境?学生有的回答“悲”,有的回答“孤”等,李老师随机引导:“悲”是伤心难过;“愁”是遇到问题不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孤”就是孤单寂寞,三个字比较,哪个字更能全面而准确地描述词人的心境?经过一番讨论,学生终于明白:“悲”太过伤感消极悲观,“孤”不全面,只有“愁”字最准确又全面的反映词人在夫死家破国亡时的无助难过的心情。这些方面反映出的是李老师熟练驾驭课堂的技能。

篇3:怎样“观课”和“议课”

一、“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课”就是观察课堂教学之意。观, 是指运用各种感觉器官以及必要的记录工具有效地对课堂教学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察, 是指用心和理性对课堂教学进行感悟和体验分析, 从而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观课活动中我们既要看老师的教学行为, 了解老师上课的思路, 也要考察在这节课中老师的教学动机和价值追求。而“听课”虽然也有不同感觉器官的运用, 但“听”的落脚点却是声音, 给人的感觉是以关注声音为重。“议课”就是议论课堂教学, 议论的双方是平等的, 议课中对授课者往往强调用“问号”, 而不是“句号”, 尊重授课者对教学设计的主动权;而参与者也可以置身其中, 既可以对授课一方进行质疑, 也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 设身处地去思考:假如这堂课该如何设计?而“评课”给人的感觉是一方对另一方施予某种行为。多数是以一个评叛者的形象出现, 而授课老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准备接受的是来自同仁们的不同评判声音。

二、观课的角度

“观课”, 观什么?就是观察教学现场。我们认为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现场, 置身其中就必须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观察。教学现场是一个客观体, 由师生的特定教学情境、教学过程、对教学起作用的各种资源等组成。因此, 观课就必须围绕这些要素展开。

一是观察教学情境。教学情境的展开是以师生互动为条件的, 离开了师生互动, 教学情境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观察教学情境中, 首先要观察老师是否摆正位置, 和学生和谐互动, 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要看在这种互动中, 老师是否明确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 对学生有引领, 指导作用, 这个“天平”是不能失衡的, 一旦失衡, 师生互动就达不到有效。二要看课堂教学中是否建立了激励机制, 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欲。三要看老师是否营造了和谐氛围。如设疑激趣、用问题穿针引线等。

二是观察教学过程。教学的预设构成了预期的教学教程。预设, 一是指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对教学具有先天的预设。这个预设是绝对的, 是教学必须达成的学习和培养的目标。二是指老师的教学预设。由于教师个人对文本的认识深度和内化水平, 以及对学情的了解, 也就决定了教师对课堂教学预设的水平的高低。这一预设对生成有着极大的影响。同时, 教学过程又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首先是一个探究问题的过程, 面对问题, 老师合理的引领, 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克服困难的勇气, 都不同程度地决定着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质量。第二, 教学过程是一个对课堂教学有效资源利用的过程。因此, 在观教学教程中, 一要看老师科学的, 符合认识规律的预设, 师生互动中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二要看师生在互动中利用资源构建生成新的知识的有效度。

三是观察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这里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中一切有效的客观条件。如氛围、多媒体、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有利的或不利的因素等。如一个学生将:“青山郭外斜”中的“斜” (xia) 读成 (xie) , 引起全班哄笑。读书的同学很尴尬。这时老师却这样引导:“哪个同学知道这个字的古代读音吗?”一个同学正确回答了老师的问题。这时老师又说:“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这个字古今不同的读法, 了解了这方面的知识, 应该感谢这两位同学。”全班一下子齐鼓掌, 化解了不利的学习场面, 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我们观课就要把着眼点放在这些看似平常, 却又神奇的地方。

三、议课的角度

我们前面说过, 议课的角度有这样两个方面:

一是对授课者的质疑, 在质疑的过程中了解其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 教学动机及价值追求, 同时还有上课的思路。用问题追寻, 而不是评价判断。

二是观课者的再设计。教学就如同读一部著作, 不同的人读, 感受是不同。我们在议课中将自已的思考融入其中,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就能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这也是议课的目的。

篇4:观课会议记录

摘 要:观课是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教研活动,也是教师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但是在许多观课活动中,有部分教师只是走走过场,形式主义,这就使观课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从观课误区的角度阐述了如何进行有效观课。

关键词:观课;误区;教学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作为教师教育方式的观课,是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又称同事互助观课,教师同事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观课过程中观课双方(即观课者、授课者)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课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交流,用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

一、“观而不备”,须提前准备,做到有备无患

现象:学校安排一位体育教师去其他学校参加观摩课活动,该教师没有做任何准备,到了时间便带上记录本边匆匆忙忙地赶去听课,赶到观课学校,刚好开始听课。

分析:上述现象中的教师并没有把观课活动当成是提升自我的教研活动,而是把这个活动当成了学校的任务安排。教师在得知学校安排外出观课后,没有做好任何准备,也没有主动去了解上课教师情况、上课内容以及教材的重难点等,只是盲目地带上笔记本去完成任务,走走过场。

措施: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观课同样需要做好充分准备。(1)业务准备。教师在得知参加观课活动后要提前去了解上课内容、教材等,理清新旧知识的联系,熟知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还可以针对教学内容,揣摩出自己的教学设计,并与上课教师的设计作比较,以提高观课质量。(2)理论准备。熟悉教育教学理论,观课者需要站在科学的教育理论高度才能客观、有效地去分析、评价一节课,才能发现课堂中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以及可以适当改进之处。

二、“观而不思”,须灵活记录,做到深刻反思

现象:有的教师在观课时,比较认真,把上课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一字不落,不仅将课堂的流程、环节都记录清楚,而且把教师的语言等细节都进行了记载,整节课都在忙于记录。

分析:上述现象是许多教师(尤其是新手教师)在观课时普遍存在的情况,他们认为这种观摩课一定是高质量、无瑕疵的课,可借鉴性高,所以在观课时,会把所有的流程,甚至细节都记录了下来,一节课结束,所有的时间基本都用来记录,手酸、笔伐,可就是没有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观课活动就成了抄写课。

措施:观课过程不是盲目的记录过程,其中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优秀的教师在观课时的记录会比较灵活,且有针对性,他们记录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1)记录创新之处。作为观课者,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的与众不同(如,教学方法、器材处理等),并反思其创新的优缺点。(2)记录值得商榷之处。课堂无法做到完美无缺,教师要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3)记录自己的思考。在观课中要边听边思考,揣摩上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三、“观而不议”,须及时探讨,做到交流提升

现象:有些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能看出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甚至是改进方法等,但是在观课结束后却不参与评课、议课,有的虽然参与了评课,但却在评课过程中成了听众。

分析:从上述现象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在观课时能认真思考,对教学中的优缺点进行反思,并能指出有待改进的地方,可以说这些教师“观”出了“门道”,但是他们却没有与其他教师交流,闭门造车,观课的效果只停留在主观思考上。

措施:观课后不参与评课,就失去了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评课是教师之间思维碰撞的载体,也是向其他教师学习的良好机会,通过评议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养。(1)小范围评议。观课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可以和周围的教师小声议论,发表自己的看法。(2)整体评议。评课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其他教师一起互动探讨,吸取经验。(3)一对一评议。由于观课活动时间的关系,评议不可能覆盖所有教师,可以在活动后单独与上课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针对他人的评价,如有疑问或更好的意见,可与其沟通交流。

四、“观而不行”,须落实教学,做到学以致用

现象:教师通过观课活动,学习了上课教师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观有所获,但是在回到自己的课堂中,却没有把所学应用于自身教学,不付诸实践。

分析:通过观课教研活动,我们能学习到他人的优秀教学方法及手段,学习他人的教学理念,最终运用到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但是,有些教师却没有付诸行动,把学习研讨的效果留在观课教研活动中,那么观课的实效性就大大地降低了,因此要学会学以致用。

措施:观课的最终目标是学习他人经验,并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没有实践就成了纸上谈兵。(1)模仿实践。观课后,教师可以根据其教学设计,自我尝试进行模仿教学,吸收并巩固创新的教学方法。(2)改进实践。根据观课后其他教师的评议以及自己的反思,对教学设计进行改进,落实到教学中,最大化地吸收众人的智慧与经验。(3)创新实践。针对原有的教学手段,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创新不同的教学设计,检验其教学效果是否更好。

参考文献:

王季华.年轻教师提高观课效能的方法与策略[J].体育师友,2014(3).

篇5:观课准备会记录

会议时间:11月24日 会议地点:实验室

参加人员:郭延海 李同合 吴则符 宋士平乔明菲 徐开妍 马秀清 吴秀芝 主持人:郭延海 记录人:吴秀芝

为了确保这次观课有更加集中、鲜明的主题,提高观课的针对性、目的性和实效性,11月24日,徐集镇碱柳学校小学语文群组成员在实验室召开了《老人与海鸥》观课准备会,对观课议课主题进行了方向分解,任务分工。本群组全体成员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研修组长郭延海老师主持。

会议内容记录如下:

一、校长李同合强调观课分工的重要性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要求语文研修组全体成员要提高认识,围绕研究问题,按照分工维度认真观课,切实总结出本堂课的亮点及不足,为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研修组长郭延海:今天召开此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做好杜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这堂课的观课准备。我们对《老人与海鸥》这堂课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三个维度进行观课。要求各位教师观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观课的教育教学理论准备,要以新课程理念指导观课;观课的学科知识准备,熟悉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为观课提供学科知识依据;观课的心理准备,应具备互助的心态坦诚交流的心态、欣赏的心态、分享的心态、直面问题的心态。同时还要准备好必备工具——笔、观课记录本、教材以及观课量表、录音机、照相机、摄影机等记录工具。在观课过程中希望各位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全面的搜集课堂信息,从而提高课后评析的针对性。观课过程要做到:观察有记录、结果有分析、判断有依据。

三、观课时间及地点:此次观课时间安排在11月25日上午,地点在六年级一班。

四、群组人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观课分工任务

篇6:坐井观天 观课记录

在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一、成功之处

1.由于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李老师采用简笔画、课件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教学中,李老师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充分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3.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李老师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不足之处

1.朗读的形式单一,虽然个别学生读出了感情,但总体来说读得不够到位。2.只注重了教学过程的设计,没有注重细节,每一步按设计的环节进行,但有的环节没有凿实扎稳,比如编续故事环节,因为时间关系只指名一个同学说了,并没有进行小组合作,揭示寓言的寓意,学生也只说出了应不应该相信别人这一点,没有说到寓意的根本。

3.应注重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老师应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由于在分角色朗读训练的时候,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学习,没有进行适当的引导。所以,从学习的效果看,优秀的学生,有较强自学能力的孩子,自主学习的效果明显,能够做出不一样的小鸟飞的动作,能读出小鸟和青蛙的不同角色的语气特点。但对于一些后进的学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是否可以在孩子们自学练读前,老师先和个别学生分角色朗读,全班评价后再让孩子深入研读。老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你们能读得比他们更好吗?想想怎样读才读得更好?这样,既可以给面上孩子们模范的作用,也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篇7:五子棋观课记录表

观课教师:韩兵 科目:校本课程

五子棋 班级:四年级 时间:5月27

观课内容 :五子棋的开局

执教教师:柳德明

一、观察要素状况记录

导入3分钟,通过介绍与五子棋有关的内容导入,使学生产生兴趣。讲解如何布局棋形3分钟 学生实际操作25分钟

教学方法:讲解法,图示法

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解五子棋的开局,小组比赛输赢。

二、观察结论

这是一堂完整的学生能动手实际操作的课,能够带领学生感悟比赛的魅力。柳老师这堂五子棋课是生动的。具体讲解每种棋形时,运用了动态的PPT教案,十分生动形象,随后的学生的动手环节对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加上允许学生自己可以自己记录讨论喜欢的棋形,更是具有开放性的。从整体上看,本课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还是组织形式都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课堂开放而富有活力。学生通过动手知道自己哪儿不会,能够及时问老师,从而得到进步,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动手,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意见建议:

导入环节,可以运用更多丰富的资源无论是视频还是图片,可以更加丰富,可以运多用动态制作PPT,配上与之相对应的棋形,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些。讲解时,可以加入一些更新鲜的元素。理由阐述

篇8:观课会议记录

活 动 记 录

活动主题:怎样听课和评课 活动时间: 2012年12月19日

活动地点: 兴义市七舍镇小学多媒体教室 参加人员: 七舍小学数学组全体教师 主 持

人:陈兴艳 记 录 人:陈兴艳 活动过程:

一、目前我们在“听课、评课”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教师匆匆忙忙走进听课教室: “您知道××老师今天的上课内容吗?” “不知道。”

2.有的教师抱着学生的作业本走进听课教室: “批着作业怎样听课?”

“记下主要的环节就可以了。”

3.坐在教室里,老师们有这样的对话: “您知道××老师今天的上课内容吗?” “知道,讲的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几年级的?” “好像是四年级的。” 4.课后,有这样的研讨:

“今天××老师讲课的主要环节清楚,重点突出,教态自然!” “今天××老师的课很成功!”

评课过程中“四化”现象:

1.评课过程形式化

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评课有形式没内容。

2.评课内容表面化

评课教师盯住教师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较少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表现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合作、交流活动,对课堂现象不能深入透视,不能触动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这种表面化的评课对上课及评课教师的帮助都不大。

3.评课结论两极化 一是,虚假、讲好话的评课方式,评课出现多讲优点,少讲问题,皆大欢喜的极端现象。二是否定、伤自尊的评课方式。

4.评课效果零散化

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但由于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缺乏集中的主题,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二、从听课、评课说起

1、虽然“听”用耳,观用“眼”,似乎两者都有局限,但“观”作“观察”解,那就不仅包含“听”,还具有比“听”更为丰富的内涵。因为“观察”的心理学意义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同时,观察也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借助仪器、记录,并且包含考查、分析等研究活动。也正是在提倡研究课堂的科学方法意义上,近年来,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合作开展实践研究,试图将国外的课堂观察理论与技术予以本土化,用以构建听课、评课的新范式,从而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认为,这是“观课”观的技术化、模式化发展。

2、在语言学家列奥·施皮泽看来,“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在数学教师看来,词只是概念的外壳,甚至可以认为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关键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怎样听课

1、教师听课应该按下面三个步骤来进行。●课前要有一定的准备工作。

●听课中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听课后要思考和整理。

2、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对于教师的教,听课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

●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要学习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情感如何?)。目标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呈现;

●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哪些活动;

●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步骤?

如:设计了怎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安排怎样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操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等。

●使哪些知识系统化?巩固哪些知识?补充哪些知识?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技能?达到什么地步?

●渗透哪些教学思想?

●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时应该关注:

●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下课时学生的反应(如不想下课,下课后积极与老师、同学交流)等等。

●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听课者应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听课者要有“备”而听、并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和授课教师一起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主要是指听课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组织、辅导、答疑和交流),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模拟学生的思路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获取第一手的材料,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4、把学生的发展状况作为评价的关键点。

教学的本质既然是学习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者学习活动的结果势必成为评价课堂教学好与坏、优与劣、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如果思维得到激发、学业水平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则可以认为这就是一堂很好的课。

四、怎样评课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目标制订、目标达成 ●从处理教材上分析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思路设计、课堂结构安排

●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优选活用、方法多样、改革创 新、手段运用

●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板书、教态、语言、操作

●从教学效果上分析 :教学效率高、学生受益面大、有效利用40分钟

篇9:观课有感

一、自主学习的运用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学生的发展是被动的,发展目标,发展目的,发展方向,学生心中没有底。学生只是栓着绳索的羊,教师牵到哪,学生就跟到哪。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无法拧成一股劲,削弱了教育力量。“自主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的新型教学方式。它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目标,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是心中有数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有明确的目的、方向,在自觉状态下主动学习,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动掌握整个学习过程,自发、自觉地投身学习,自己对自己负责,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比学生在教师的强迫下学多少知识都更可贵。

王老师的这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例如牟顺红老师抓住“木兰是一个女郎”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木兰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喜欢木兰”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木兰,你是个好姑娘——,——。”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启示我今后教学中抓合适的切入点,让文本有厚变薄,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大语文的力量。

俗话说:“功夫靠练,文章靠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自己会声情并茂的表情朗读,还耍引导学生练读,进而能绘声绘色地表情朗读:使学生在朗读基础上达到模仿、理解和运用的目的。事实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广泛作用。在朗读中感悟形象,这几位老师就是很好的事例。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师生结合,完成完美的朗诵,给人美得享受。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形象。我的课堂,学生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使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四、结合生活实际,钻研文本。观《行道树》把主题定在“奉献精神”这个层面仅仅是教参提供给我们的。但是,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觉得仅仅挖到“奉献精神”是不够的,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去领会主题,由此,我感觉,教师在文本解读的时候,自己首先不能“浅解”文本,要尽可能地挖掘出文本主题的深意,然后,要考虑采取合适的方法,以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深处,挖掘出深层的韵味。浅尝辄止是文本解读的大忌,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

篇10:2015观课报告

从炎炎夏日延续到朗朗秋天的远程研修,犹如一杯散发着清香的美酒,浸润了我的心脾。六个优秀案例,各位教师都对教材有深刻解读、专业知识扎实牢固,知识面宽广,驾驭课堂能力强,无论组织教学,还是在设计选材上,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感受最深的是,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安于课堂,很多教师都采用了比较有效的方法,让我收益颇丰。

余文森教授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如何让课堂上天马行空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兴之所至,心之所安”呢?几位老师都有独到的见解:

第一,创设历史情境进行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每位老师都做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历史学科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创设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信息。尤其是《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英国的制度创新》,运用了大量视频和图片,直观形象,具体生动,特别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教师又设计了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做到了观而不散。

第二,联系社会热点与现实,引导学生关注历史。

历史讲求“死去活来”,也就是在对书本基础知识巩固的基础上,要把书本上“死”的东西“激活”,让它动起来。注重与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结合,能使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和现实,充满活力。《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在讲到中国崛起时,联系了当今常提的“中国梦”热点,并与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的启示进行联合教学,效果较好。《英国的制度创新》中使用了卡梅伦在英国议会的讲话视频,较好地展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既提高了学生兴趣,又便于理解教材知识。

第三,历史角色扮演,身临其境解读历史。

李大钊说过:“历史是死的,但解释是活得,与时俱进的”。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历史,那么最好的方法是让他自己变成历史中人,从而使死的历史变成活的,如此一来,历史活了,学生也活了,何愁学生不安于课堂。《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历史剧演绎的方式解读了“重农抑商”政策,深刻地体会了农民与商人在古代的处境。《苏联的经济改革》中,教师将三位改革家变身医生为苏联诊断开处方,让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改革内容,同时,课堂的最后,由学生扮演列宁、马克思、斯大林和邓小平,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达到了升华与总结的目的。而这一过程中,每个学生的眼中,都散发着求知的光芒,他又怎会神游天外呢!

第四,充分利用竞争与合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俗语有云:若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若想走得长,就一群人。要想走得又快又长,那么就需要既竞争又合作了。现今我们常常使用的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小组间的竞争,更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次研修课中,多数老师都采用了这种方式,印象比较深的是《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课,教师采用了擂台大比武的方式鼓励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了守住擂主之位,小组成员使出浑身解数,积极参与问题探究,这样,学生的精力安于课堂,而不作他想。

以上就是个人的一些收获和评价,也是自己在观课中感受颇多之处。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老师的课堂仍然比较传统和呆板,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还有的老师在进行小组合作教学时,问题设计指向性不明确,学生探究兴趣不高,参与面较窄,课堂效果较差。平时教学中我也会遇到类似问题,我想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篇11:观课报告

和借鉴。《搭起创新的桥梁》,导入非常的好,学生看视频非常的投入,紧接着老师提问问题,引入课题。利用学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 通过研修学习,我观看了几位老师的讲课,现总结如下。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学生 《搭起创新的桥梁》,导入非常的好,学生看视频非常的投入,紧接着老师提问问题,引入课题。利用学案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使用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习效果很好.老师利用陈州的视频导入新课,视频中的哪些品质让你感动?顽强的意志,从而引入课题。老师针对问题逐个讲解,例如利用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等例子讲解坚强的意志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的设计非常好,学生学的津津有味,积极性非常高。总之,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使用普通话,语言准确、生动,富有激情和启迪性,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习效果很好。

贾老师利用陈州的视频导入新课,视频中的哪些品质让你感动?顽强的意志,从而引入课题。老师针对问题逐个讲解,例如利用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等例子讲解坚强的意志要有明确的目标。问题的设计非常好,学生学的津津有味,积极性非常高。总之,教材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组织形式多样,方法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面向全体、注重差异,学生参与面广;突出学生主体性和教学互动性。学习效果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陈老师《利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导入新课,学生看得非常认真,老师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目标清晰,学生参与度高,重点突出,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

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布局合理。能够充分利用课本内容,并结合收集的课外资料,使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使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更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外资料,使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使用传统文化的经典名句,更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死板,由此可见老师系,学生能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形式多样化,不死板,由此可见老师的素质非常高,学习效果非常好。

《利用天价大虾》导入课题,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对学生进行采访调查,并让学生上台挑选合格产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问为什么是合格产品?依据是什么?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和辨别真假的能力。总之,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重点、难点处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相对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容量适当,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参与度高,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课堂气氛活跃有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效果良好,看完这节课,受益匪浅。

篇12:《赶海》观课报告

本次于老师的微课程教学特点与课型特点相吻合。《鸟的天堂》是写景抒情的文章,行文优美。

于老师执教时采用以读为主的教学特点,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积淀语言、内化语言。

篇13:观课有感

罗老师讲授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的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

罗老师的数学课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入手,从生活中取材,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了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

罗老师创意裁剪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的活用教材,大胆摒弃了教材中同学们搜集矿泉水瓶的数学情境。罗老师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机械的教教材。我想这样是需要勇气的!

数学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课上罗老师注重了旧知与新知的联系,巧妙利用旧知架起一座通向新知识的桥梁。课堂上罗老师在让学生复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几百几十减几百几十的减法问题。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来学习,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能力。

罗老师的这节计算课的教学丝毫没有机械、枯燥、重复的训练,而是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是为了计算而计算,把计算教学完全融入学生的生活。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了计算方法。

另外通过这堂课我们可以看到罗老师平日的教学功底,她一定非常重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在数学课上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口算思路能够达到一口清:思路清、算理清、方法多。这样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这节数学课的练习设计可以说也是别具匠心的,有重点、有层次、有针对性,有深度和广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得到提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填未知数等,都很有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罗老师在课上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

1、要求学生表达时语言做到简洁,学生算理明、思路清、方法多、速度快。

2、注意让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笔算完毕,罗老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验算,这样有效避免了错误,提高了计算的准确率。

3、要求学生书写美观、工整,挺胸抬头。

4、重视反思。“吾日三省吾身”,下课前问学生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一次梳理,同时对自己的课堂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罗老师不仅仅是在传授数学知识,教学生学习数学学习的方法,更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在这里我还有一个问题要和大家探讨:

篇14:美术-观课报告

东原实验学校

刘国辉

通过学习三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我感到受益匪浅。几位教师都能做到教学过程流畅,教学环节紧凑,教学设计合理科学,目标达成度高,整体效果好。给我的整体感觉: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内容充实、教学过程很真实。

我从教师教学这方面谈一下我的观课感受。

1、首先各位老师能够做到打破常规,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使学生会解读优秀作品的创作特点及表现形式,引导学生像大师那样敢于想象和表现。选择从生活中的痕迹出发,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孩子们迸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

2、教学环节时间安排合理。在教学中,几位教师前面的各个环节安排的紧凑、简练、明确,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所以学生在作品的创作上完成的质量较高。

3、教师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从兴趣入手,直观形象地表现教学内容。

初中阶段的学生,很容易被生动的、新异的事物激发兴趣。老师们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启发学生想象,虽然孩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却很少想象创造,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子点燃了孩子的兴趣。学生在感受老师生动、直观的示范过程中,了解一幅艺术作品的完整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同时孩子们的兴趣达到了极点,产生了自己发现创造的兴趣。

4、教师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参与有广度和深度。通过让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合作交流中,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画面构思更精巧,进而更好、更有效地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主动探究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美术的习惯。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培训材料下一篇:百合花(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