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局事业编制警衔

2024-04-24

公安局事业编制警衔(共7篇)

篇1:公安局事业编制警衔

警衔等级

1、警衔等级

《警衔条例》规定人民警察的警衔设五等十三级:

一等:总警监、副总警监;

二等:警监:一级、二级、三级;

三等:警督:一级、二级、三级;

四等: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五等:警员:一级、二级。

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警衔,在警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二级警监以上是高级警官,三级警监、警督是中级警官,警司、警员是初级警官。编辑本段

2、编制警衔

《警衔条例》第四条规定:“人民警察衽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编制警衔以人民警察的现任职务为主,兼顾担任现职时间和参加工作年限等条件,综合考核,评定警衔。

1)行政职务与警衔。《警衔条例》第八条规定: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部级正职为总警监;

部级副职为副总警监;

厅(局)级正职为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

厅(局)级副职为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

处(局)级正职为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处(局)级副职为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

科(局)级正职为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

科(局)级副职为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科员(警长)职为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

办事员(警员)职为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2)技术职务与警衔。《警衔条例》第九条明确规定,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

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

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

警衔标志的式样和佩带

人民警察换发“九九”式警服后,警衔标志的式样为:

总警监、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由银色橄榄枝环绕银色国徽组成。其中,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一周的国徽,副总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橄榄枝环绕半周的国徽。

警监警衔标志由一枚银色橄榄枝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监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督、警司警衔标志由银色横杠和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道横杠,一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督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道横杠,一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三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三级警司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员警衔标志由银色四角星花组成。其中,一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二枚四角星花;二级警员警衔标志缀钉一枚四角星花。

警衔标志佩带在剑型肩章上。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肩章版面为藏蓝色,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的肩章版面为蓝灰色。编辑本段中国人民警察警衔(中英对照)

Police Ranks in China

总警监------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

副总警监---Duty General Police Commissioner

一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

二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

三级警监---Police Commissioner, Class III

一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

二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

三级警督---Police Supervisor, Class III

一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

二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

三级警司---Police Superintendent, Class III

一级警员---Police Constable, Class I

二级警员---Police Constable, Class II

篇2:公安局事业编制警衔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民党政权开始节节败退,一些匪、特、反、坏分子把莽莽林海视为避风港,纷纷潜逃到广袤的林区,林区社会治安面临严峻形势。诞生不久的林业公安民警肩负起了防特、清匪、防盗、防火、防治安灾害事故的光荣使命。“一人一马一杆枪,防奸反特打豺狼”,成为当时林业公安鲜为人知的斗争生活的真实写照。

2、1953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发出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林业森工局建立林业公安的通知。

3、60年代初华北、西北、华东、华南、西南林区也相继建立了林业公安分局和派出所。

4、“文革”期间,林业公安机关和地方政法一样,被撤销、削弱。

5、70年代初期,大面积国有林区相继恢复了林业公安机关。

6、1979年1月15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制止滥砍滥伐的布告》。

“建立林区派出所,保护森林,维护林区社会治安。”

7、1979年2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试行)》。

“省、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在重点林区设立公安局、派出所,配备森林警察,加强治安,保护森林。” 6、1980年12月1日,林业部、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出了《关于在重点林区建立与健全林业公安、检察、法院组织机构的通知》。

“建国以来,国家虽然根据林区的特点,先后在重点林区建立了公安保卫机构,”

“未建立林业公安局的,要把林业公安、检察、法院三机关同时建立起来。林业公安局、林区检察院和森林法院行使县级公检法机关职权。”

“在自然保护区和上述林区重点国营林场、水运处、森铁处,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林业公安派出所。在自然保护区,已建有林业公安局、处的仍保留。”

“在上述地区的重点国营林场,可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林业公安派出所。”

“建立与健全林业公检法组织机构所需的人员,根据中组部(79)组通字第44号文件精神,均列入林业编制。”

7、1981年3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

“林区要加强建立健全林业公、检、法机构。”

8、1984年5月3日,经国务院同意,劳动人事部下发了《关于林业公安体制问题的通知》(劳人编[1984]70号)。

“林业公安机关列入国家公安机关序列;林业部设立林业公安局,列入公安部序列,各级地方林业公安机关列入地方公安机关序列,实行林业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

林业部公安局列为公安部第十六局,1984年11月林业部公安局正式成立。

9、1985年10月,林业部、公安部在昆明联合召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长,林业(农业)厅(局)长参加的全国林业公安工作会议,并于次年1月发出《全国林业工作纪要》。

《纪要》明确了林业公安机关的性质、任务,并正式确立了林业公安的“双重领导”体制。

10、1986年11月,公安部政治部和林业部公安局又在成都联合召开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政治部主任、森林公安处(局)长参加的林业公安政治工作会议,1987年5月公安部和林业部批发了《林业公安政治工作会议纪要》。

11、1987年5月1日,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开始佩带臂章、警号。

87款林业公安臂章:为蓝底红边盾形,上方为一大四小红色国旗星,中间白色“公安”字样下有白色“POLICE”字样,下方为金色的圆环围绕着一棵松树。

87款林业公安警号:铝制长方形红色胸章,长53毫米,宽15毫米,上铸七位数字,前两位金黄色数字“04”代表林业公安,后五位银白色数字代表民警个人编号。

12、1989年3月5日,公安部发出《关于印发公安部“三定”方案的通知》。

“为便于工作,公安部各局、司重新编排序号如下„„林业部公安局为十六局„„”

13、1990年5月1日,公安部发布通知,所有警种取消红领章,改为佩带金属制警种领花。

林业公安领花:金色松叶衬托金边红盾,盾内为三棵金黄色松树。14、1992年09月18日,公安部下发《关于林业公安机构人民警察评定授予警衔有关事项的通知》(公通字(1992)116 号)

“下列林业公安建制中在编在职的人民警察可以评定授予警衔:

1.林业部公安局机关的人民警察。

2.黑龙江、吉林、内蒙古、甘肃等省、自治区大面积国有林区公安机构的人民警察。

3.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审核,并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地方各级林业公安机构的人民警察。

4.林业人民警察学校的人民警察。”

15、人民警察92款:

92款林业公安肩徽:金色橄榄枝簇拥着金色盾牌,里面是绿色的三棵松树。

92款林业公安专业技术人民警察肩徽:金色橄榄枝簇拥着金色盾牌,里面是红色原子轨迹。

92款公安警号:塑料长方形蓝色胸章,嵌七位银色数字,前两位“04”代表林业公安,后五位数字代表民警个人编号。

92款公安臂章:深蓝底盾形,四周镶金黄边,上方绣以金黄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中心为蓝边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两侧绣以白色“公安”字样,下方配以灰白色飘带,内秀蓝色“POLICE”,最下端为金黄色橄榄枝、长城图案。

92-1

92-2

92-3 16、1994年01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林业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4]21号)

“主要职责„„

(五)指导全国林业公安工作和林业公安队伍建设,指导、协调、监督查处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特大案件,指导、检查、监督和协调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和森林病虫鼠害防治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管理武装森林警察部队建设并指导有关业务。”

“内设机构„„

(七)林业公安局„„制订林业公安工作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并组织贯彻执行,指导全国林业公安工作,协调和督促查处破坏森林资源、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和珍稀植物资源的特大案件,掌握重点国有林区的社会治安情况,指导全国林业公安干警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17、1994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企业事业单位公安机构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国发[1994]19号)。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铁路、交通、民航、林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已有所变化,如有的铁路已改成企业集团公司,不再行使行政机关职权等。因此对铁路、交通、民航、林业部门的公安机构,也需相应进行体制改革,调整理顺关系。公安部将与这些部门共同研究改革方案,另行上报。”

18、1995年7月1日,人民警察更换警衔标志;, 19、1998年4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决定》。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在林区设立的森林公安机关,负责维护辖区社会治安秩序,保护辖区内的森林资源,并可以依照本法规定,在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范围内,代行本法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规定的行政处罚权。”

自1998年7月1日,依照新《森林法》规定,林业公安机构统一更名为“森林公安”。

20、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林业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81号)

“主要职责„„

(六)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森林防火工作;指导全国森林公安工作;组织、指导全国森林病虫鼠害的防治、检疫;承担武装森林警察办公室的工作。”

“内设机构„„

(五)森林公安局(森林防火办公室、武装森林警察办公室)„„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发布森林火灾信息;指导森林公安工作,管理森林公安队伍;协调和督促查处特大森林案件;指导木材检查站的工作;联系林业检察院、法院。承担武装森林警察办公室的工作。”

篇3:“事业编制”的诱惑究竟有多大

2013年1月, 哈尔滨市环卫工作岗位上迎来了7名研究生。“研究生当环卫工”这一话题经《南方周末》报道后, 被社会公众广泛关注。这7名研究生是哈尔滨城管局向全国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 从上万名报名者中过关斩将顺利上岗的胜出者。此前, 哈尔滨城管局457个工勤技能岗位公开招聘, 1万余人报名, 实际报考缴费成功的7186人中, 拥有本科学历的2954人, 占41.11%, 29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

围绕三千本硕毕业生争当环卫工, 社会舆论中有各种争论与反思。大学生择业观转向“体制内”, 有人尖锐地否定:向“体制”要“安全感”是时代倒退。有人批评教育制度, 学用脱节。但有人表示理解, 择什么业是个人选择, 哪怕当环卫工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他人无需指指点点。还有人表示乐观, 大学生当环卫工, 新老环卫工更替, 提高环卫工素质。

不管从哪个角度评议, 不容忽视的是本次参加招聘的本硕毕业生的真正目的是“事业编制”。“扫大街也是公家的人”道出了大家对编制的向往。“就算是死, 我也要死在编制里。”道出此言的是本次22位研究生落选者之一。

事业编制缘何成“香饽饽”?

为何“事业编制”这么有吸引力?在我国, 事业单位以编制数额作为财政拨款的依据。一个编制一个“人头费”, 通过编制管理来控制财政经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第1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应当使用行政编制, 事业单位应当使用事业编制, 不得混用、挤占、挪用或者自行设定其他类别的编制。由此可见, 事业编制或行政编制对应着机构的性质。事业编制按财政拨款不同又分为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可现实中, 事业编制不单单是财政拨款的依据, 还意味着可以落户口, 可以调入档案, 基本不会像企业一样被“炒鱿鱼”, 旱涝保收, 有养老保障, 等等。

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 家人会关心是否有编制。以医院招聘毕业生为例, 进入同一家医院, 人员的类别可能有四种。第一种是事业编制, 除享受由国家财政开支的其他相应的福利待遇等, 档案转入人事部门, 落户口, 所有一切与老事业编制人员一样。第二种是人事代理。与用人单位签订人事代理聘用合同书, 相应的福利待遇与事业编制人员相比略少, 其档案由人才交流中心托管, 不一定落户口, 服务一定年限择优转入事业编制序列。第三种是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个人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工资、福利比在编人员低, 与企业员工一样缴纳五险一金, 进入退出灵活, 流动性较强。第四种是劳务派遣。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公司直接签订合同, 属服务外包, 个人不与用人单位直接发生关系, 而是与劳务公司签合同, 劳务公司支付人员工资。以上四种人员相比, 显而易见, 第一种事业编制最好。

选择有事业编制的事业单位就业, 是毕业生自主择业的理性选择, 事业单位也以“事业编制”作为吸引人才的“诱饵”。哈尔滨城管局环卫办副主任王勇对招聘寄予厚望:“我们希望提高环卫工人的素质。”不得不承认, 事业编制是“香饽饽”。如宁波市政府为了帮助民办学校引进人才, 核定一定数量的自收自支事业编制。虽然政府不掏“人头费”, 但是核定了事业编制, 满足一定条件就可参加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 可享受事业单位医疗保险政策的落实。自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后勤事业编制人员只退不进, 事业编制随人员退休自然消减。可现在有的地方为了激励员工, 拿事业编制作为激励手段, 出现“翻烧饼”现象。如2012年同济大学后勤集团8位优秀合同工转入学校事业编制。

事业编制功能从最初控制财政经费支出, 到作为吸引人才的“诱饵”, 事业编制异化为身份、资格及背后特殊的权利。

创新路在何方?

事业单位编制是一项带有计划经济性质的产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饱受诟病, 许多单位人员编制数额核定多年不变, 影响了事业的发展。例如, 沿海发达地区,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加, 大多数农村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量急剧增长, 但人员编制却没有得到及时扩充, 严重影响医疗公共服务的提供。再比如按照规定, 警力设置以常住人口为标准。以深圳为例, 常住人口不过百余万, 而总人口早已超过千万, 如果仍然刻舟求剑地完全按照规定配置警力, 基本公共安全服务、治安秩序难以保障。再比如, 中科院某所实有员工2100人, 而事业编制仅570个, 如果严格按核定的编制数, 远远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中央电视台总共12000人, 4700个编制, 2003年, 北京中视汇才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央视将大批编外员工转送至该公司名下, 实行了劳务派遣制度。那些负责每日在各档新闻节目前后串录广告的职位, 尽管一年到头都跟播出的广告打交道, 但却拿不到广告提成, 就因为他们是企聘 (劳务派遣) , 而编制内的一些员工每季度有三四千元的广告提成。正因为现有的编制数额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人员需求,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出现了编外人员这一群体, 造成了人为的不公平, 就业歧视扩大化。事业单位的人员类别越来越复杂, 出现了“一样的岗位, 不一样的人生”, 编内编外“天上地下”的落差。

改革重点:搞活用人机制

针对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弊端, 2011年7月下发的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中, 专门制定了《关于创新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的意见》, 明确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即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 继续实行机构编制审批制。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即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 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 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编制标准的前提下, 逐步实行机构编制备案制, 建立并规范备案程序。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从审批制向备案制管理, 是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创新的一个举措, 编制管理向下放权, 扩大了事业单位用人的自主权。

搞活用人机制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是本轮事业单位改革搞活用人机制的两项重点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制度意在从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 岗位管理制度意在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哈尔滨环卫工作岗位突出“事业编制”, 给人造成终身制、进入“保险箱”的错觉, 这是一种传统的人事管理观念。“三年考核优秀转管理岗”, 虽然只是岗位序列的转换, 却给不少“官本位”应聘者莫大的吸引力, 误以为“转干”, 无形中强化了事业单位行政化。哈尔滨环卫工招聘与本轮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突出“能进能去”“人岗匹配”并不一致。企图通过招聘硕士生提高环卫工人素质也是缘木求鱼。招聘工勤岗环卫工人, 需要对口专业的职业院校的技能毕业生, 而不是目前录取的“教育学”等专业。因就业难, 退而求其次选择环卫工的本、硕毕业生, 学用脱节, 进入事业编制环卫工序列, 不但无助于提高环卫工职业水平, 反而对现有编外环卫工人形成冲击。

核心制度: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长期以来, 我国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一直沿用党政机关的管理模式。人事管理方式行政化, 用人机制不灵活, 实际上的身份终身制, 人浮于事、效率不高等弊端越来越显现。早在2000年, 中央下发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 提出了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 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 明确了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本轮事业单位改革, 针对人事制度改革, 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截至2011年年底, 全国签订聘用合同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90%, 岗位设置制度实施工作全面推开, 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经开始实施。建立起以合同管理为基础的用人机制, 意在优胜劣汰, 通过建立解聘辞聘制度, 疏通事业单位人员出口渠道, 增加用人制度的灵活性, 解决人员能进能出的问题。而在实践中, 事业单位聘用制度趋于走形式, 聘用合同管理被简化为“新进人员签聘用合同”, 聘用合同变更、续签等环节被忽略。中科院某所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感叹:“事业单位聘用制, 能出能进, 理论上是可以的, 但是实践中却不行。有个编制, 就不能出去。”编制管理下的聘用制度变成了事实的“铁饭碗”, 并未打破“终身制”。就算没有编制, 能进能出的制度也需要绩效评价工具。更进一步的问题是, 干好干坏由谁说了算?绩效考评指标如何设计?绩效考核的结果如何运用?

“养人”向“养事”转变

当哈尔滨环卫系统仍用传统“事业编制”招兵买马, 用“养人”的方式提供公益服务时, 武汉、深圳等地将环卫外包给专业公司来做, 让企业运用专业机器和管理经验, 在减轻环卫工劳动强度的情况下提高效率, 也节省了成本。类似环卫事业单位等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是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本轮事业单位改革政策中得到体现, 如配套文件《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财政有关政策的意见》中明确指出, “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逐步从‘养人’向‘养事’转变”。“养事”意味着财政支出不以传统的编制数额为主要依据, 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从“养人、养机构”向“养事、购买服务”转变, 需要在财政经费供给方式上, 同步实行财政改革, 实现“以事定费”和“购买服务”的供给模式。公共服务市场培育与监管、公共服务招投标管理、公共服务效果评估等都将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改变之后的新任务。习惯了算“人头费”的财政经费“懒人”供给方式, 向新型财政供给方式转变, 不但需要财务人员, 还需要工程师、咨询师、招投标管理、公共政策评估多方面的人才。

扫除“养人”向“养事”转变的障碍, 盘活事业单位人力资源, 畅通退出机制, 需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同步改革。由于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 作为被改革者的事业单位人员对改革持观望态度。

回到开篇, 本硕毕业生认为“扫大街也是国家的人”凸显的是对体制外社会保障的失望与体制内保障的向往。由此可知, 本硕生为了事业编制争当环卫工,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改革治标不治本。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 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 硕土生为事业编制争当环卫工将成为历史。

笑联蕴哲理

我国各地寺院景点中大都有大肚弥勒佛, 他笑眯眯、乐哈哈, 一副乐观长寿的面容, 两旁的佛联, 讽喻深刻, 意蕴哲理, 令人回味无穷。

北京潭拓寺的弥勒佛塑像前有副楹联, 联曰:“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 笑人间可笑之人。”此联所含的深意, 令无数游人顿悟许多人生哲理。

四川峨帽山, 其灵岩寺弥勒殿左右的楹联为:“开口便笑, 笑古笑今, 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 容天容地, 与己何所不容。”这里说的人生哲理, 与民间流传的“知足常乐”一语, 颇有共通之处。此联蕴含着佛家的处世哲理, 潇洒处世, 胸怀豁达。

四川乐山凌云寺的大肚佛联是:“笑古笑今, 笑东笑西笑南笑北, 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观事观物, 观天观地观日观月, 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此借佛写人, 道出待人要宽律己须严的道理。这样, 才能保持心理平衡。

湖南武冈云山胜力寺弥勒佛联:“肚肠宽肥容世界, 大大大;心肺冷静笑人生, 哈哈哈。”此联把一个乐善好施的弥勒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如见其“佛”, 如闻其声。

篇4:“事业”比“事业编制”更重要

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研究生、本科生抢着干环卫工,还是令笔者震惊。震惊之一,我国的高学历人才总体依然紧缺,如此使用实属浪费;震惊之二,环卫工人的岗位如此受到热衷,恰恰说明一些年轻人就业的时候,对“事业编制”的追求超过了对事业的追求。

“环卫工作很重要”,“平凡岗位可以干出不平凡的业绩”,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无需多讲。值得探究的是,上万名的报考者中,多少人是抱着对环卫工作的兴趣、怀着对环卫事业的追求而来?不抱兴趣,没有追求,还要承受现实存在的社会偏见,以及重体力的劳动强度,唯一给他们安慰的,就是“事业编制”的金字招牌。

研究生也好,本科生也好,大专生也好,只要是专业对口、志趣所在,不管是干环卫工还是其他,都算不负所学。但干环卫工,专业不对口,又不是志趣,却涌入环卫岗位。这是对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

新招聘的448名环卫工人中,年纪最大的是1982年1月1日出生,而年纪最小的才22岁。这样的年龄,风华正茂,正是敢想敢干的时候;也是负担最轻,最能经得起失败的时候。尽管环卫工作一样重要,但岗位的可替代性很强--只要经过恰当的培训,没有学历也能干好,并且可能比大学生干得更好。研究生本科生干环卫工,对社会来说,不是最好的人力资源分配;对于个人来说,不是人生价值的最大实现。

年轻时代,是学习的年龄,是积累的年龄,是培育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的时代,是实践和失败的时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当状元有个前提,那就是热爱这份工作,并全身心投入。如果吸引考生的只是“事业编制”,那么对具体的环卫工作又何来热爱?

可以眼见的是,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不管是铁饭碗还是“泥饭碗”,竞争都在加剧,并且体制外的社会保障也在逐渐健全。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的发展,越来越多凭的是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年轻人,走出校园后,应该多历练,练就一身本领,越是就业困难,越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以来“铁饭碗”一直为人们所羡慕和追求。改革开放以来,“铁饭碗”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工人下岗,已经说明了根本不存在颠扑不破的“铁饭碗”。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如果不是把事业而是把“事业编制”当做追求,那么未来危机四伏。要做到一辈子到哪里都有饭吃,就是要培育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独特的竞争力。显然,环卫岗位的可替代性太强,做环卫工对于培育独特的竞争力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即便有“编制”的保障,但一旦人力资源真正实现市场化,竞争劣势也将马上显现。

因此,现在根本没有所谓的铁饭碗,未来更没有。随着收入分配改革和国家用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编制”将成为明日黄花。

在这批环卫工人培训的结业仪式上,有关方面说,在这次参与全市环卫工人招考的青年一代身上看到了哈尔滨未来的发展和希望。笔者想说的是,年轻人是最有活力的社会成员。年轻人有活力,整个社会就有活力。年轻人贪图稳定,社会就会丧失活力。如果年轻人不追求事业,而追求事业编制,那么个人前途堪忧,社会前途堪忧。

篇5:公安局事业编制警衔

(一)实行警衔制度的意义

实行警衔制度是适应人民警察性质、任务的要求,加强人民警察队伍组织管理的重大举措,也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一件大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1.实行警衔制度是完善人民警察队伍管理制度的重大措施。

人民警察的性质和任务要求这支队伍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能够统一指挥,快速反应,整体作战,连续作战。人民警察的这些特征与一般行政机关有明显的不同。实行警衔制度,能够简明地显示人民警察的隶属关系,有利于人民警察队伍的管理和指挥,并能激发人民警察的进取献身精神,有利于树立人民警察的形象和执法权威,使依法治警、从严治警得到有力的保证。

2.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人民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

人民警察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支队伍必须按照正规化建设的要求,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管理,严格纪律,使队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实行警衔制度,正是加强人民警察队伍正规化建设的重大步骤。警衔制度按照人民警察职务等级编制警衔,并对各个衔级的人民警察规定了不同的条件,确定了不同的审批权限,明确了领导关系。这就使人民警察队伍上下左右形成一体,大大促进了人民警察队伍的集中统一管理和正规化建设。警衔制度规定从警司晋升为警督,从警督晋升为警监,都要经过相应的警察院校的培训,经考核合格方可晋升。这些制度是人民警察教育培训制度化、正规化,提高人民警察素质的重要保障。

3.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人民警察队伍的集中统一指挥。

人民警察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特点决定了这支队伍必须实行等级管理,坚决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有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实行警衔制度,可以弥补职务等级制度在实战指挥中的缺陷。由于人民警察职务有了明显的表明身份的等级标志,等级容易识别,不仅在正常情况下能协调人民警察的等级秩序,而且在处置暴力犯罪、群体性事件、火车颠覆、民航空难、森林大火、洪涝灾害等各种突发事件和灾害事故中,在隶属关系不清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警衔发挥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作用。

4.实行警衔制度有利于增强人民警察的责任感、荣誉感。

警衔是党和国家授予人民警察的荣誉,是人民警察地位、荣誉、权力的象征。它能激励人民警察增强责任心和组织纪律性,促使人民警察更加珍惜荣誉,明确自己所肩负的责任,时时处处以人民警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奋发向上,更加自觉地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建功立业。同时,人民警察佩戴的等级符号、标志,带有公开性的特点,便于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这有利于增强人民警察的自尊心和组织纪律观念,严格警容风纪,树立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警衔制度的主要内容

1.授予警衔的范围。评定授予警衔的人员必须是属于人民警察建制的在编在职的人民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警察,包括:

(1)公安机关(含设在铁道、交通、民航、林业、海关部门的公安机构)的人民警察。(2)国家安全机关和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3)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4)警察专业技术单位、院校、报社、医院中担任人民警察职务的人员。2.警衔等级的设置。警衔等级的设置是警衔制度的核心。警衔设五等十三级:(1)总警监、副总警监。(2)警监:一级、二级、三级。(3)警督:一级、二级、三级。(4)警司:一级、二级、三级。

(5)警员:一级、二级。其中警监以上的是高级警官,警督是中级警官,警司、警员是初级警官。

我国警衔的等级设置,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警察的特色,既有别于国家公务员的等级制度,又不同于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有利于形成领导指挥人员与基层实战人员的合理结构,发挥警衔制度的激励作用,进一步调动人民警察的积极性和献身精神。

3.授予警衔的标准。根据《人民警察警衔条例》第8条和第9条的规定,担任行政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

(1)部级正职:总警监。(2)部级副职:副总警监。

(3)厅(局)级正职: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监。(4)厅(局)级副职:二级警监至三级警监。(5)处(局)级正职:三级警监至二级警督。(6)处(局)级副职:一级警督至三级警督。(7)科(局)级正职:一级警督至一级警司。(8)科(局)级副职:二级警督至二级警司。(9)科员<警长)职:三级警督至三级警司。(10)办事员(警员)职:一级警司至二级警员。

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人民警察实行下列职务等级编制警衔:(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监至二级警督。(2)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一级警督至二级警司。(3)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三级警督至一级警员。

每职设两个或几个衔级,这是符合我国国情和警情的。采取一职多衔、职衔交叉的办法,以现任职务、德才表现、担任现职时间和工作年限为依据授予警衔,可以更好地体现差别,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合理评定警衔。由于实行一职多衔、职衔交叉,将会出现少数职务高者在警衔上低于职务低者的现象。对此《人民警察警衔条例》明确规定:“当警衔高的人民警察在职务上隶属于警衔低的人民警察时,职务高的为上级。”

4.警衔的晋升、保留、降级、取消。

(1)警衔的晋升。从人民警察成长的规律看,一名人民警察担任某一职务,从熟悉情况到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一般都需要有一个实践过程。因此,人民警察的警衔等级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和条件下,经考核合格方能逐级晋升。

(2)警衔的保留。人民警察离休、退休的,其警衔予以保留,但不得配带。(3)警衔的降级。人民警察违犯警纪的,可以给予警衔降级的处分。

(4)警衔的取消。人民警察被开除公职的,其警衔相应取消;人民警察犯罪(包括离休、退休的人民警察),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或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其警衔相应取消。

篇6: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编制问题浅析

这些改进一方面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会计惯例更为协调, 增强了科学性;另一方面, 也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 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有用, 使其能更好地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但其在会计报表设计方面仍不够完整, 在固定资产、基金及特别会计事项的报表反映等方面尚有可改进之处。

一、存在问题

1、缺乏反映固定资产、基金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

在现有的财务报表体系中, 由于《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不反映资产和净资产情况, 因此重要或重大资产的情况仅有可能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反映。这导致固定资产和基金的增减变动情况在会计报表中没有反映, 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财政部关于编制2012年中央部门预算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完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使用及处置活动。但如果事业单位不能及时提供反映固定资产、事业基金增加变动情况的报表数据, 就很难符合以上要求。

2、无法及时反映以前年度调整事项及主管部门归集调整事项

(1) 无法及时反映以前年度调整事项

事业单位发生的以前年度调整事项, 根据涉及资金性质的不同, 应分别通过“事业基金”、“非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等科目核算, 均不作为本期的收入或支出核算。目前的报表体系无法对此及时反映。因为:

《收入支出表》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会计期间内各项收入、支出和结转结余以及年末非财政补助结余的分配情况。其中“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期事业结转结余”、“本期经营结余”等项目均只反映本期的对应收入、对应支出情况;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后的经营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本年非财政补助结余”、“转入事业基金”等栏目只有在编制年度收入支出表时才填列。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设置了“调整年初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 反映事业单位因本年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事项。但由于《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年度报表, 年中各月份并不编制, 因此对本年发生需要调整以前年度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事项无法及时反映。

并且, 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调整情况, 但由于会计报表附注也是按年度编制的, 因此亦无法及时反映以前年度调整事项。

(2) 无法及时反映上级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

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印发前, 上级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是通过如下方式核算反映的:

《关于中央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归集调整及会计核算等事项的通知》规定: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分别增设“405财政调剂收入”、“420财政调剂收入”一级会计科目, 核算预算单位收到财政部批准统筹使用的财政拨款结余资金, 并设置“调剂基本支出经费收入”和“调剂项目支出经费收入”两个二级明细科目, 分别核算收到调剂使用的基本支出结余资金和项目支出净结余资金。

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资金, 通过“财政补助结转”科目核算;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余资金, 通过“财政补助结余”。因此, 事实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修正了《关于中央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归集调整及会计核算等事项的通知》关于财政调剂收入的相关规定。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关于财政调剂收入的修正, 更符合资金的性质, 减少了会计科目的数量,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但带来了与以前年度调整事项相同的会计报表反映问题:

上级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分别通过“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核算, 不属于当期的财政补助收入, 因此, 其金额不能在《收入支出表》反映。因为, 《收入支出表》的“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 反映事业单位本期财政补助收入与财政补助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收入支出表》也未设置专门项目反映上级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

《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设置了“本年归集调入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及其所属各明细项目, 反映事业单位本年度取得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资金或额度金额。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是年度报表, 因此对上级主管部门归集调入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也无法及时反映。

因此, 目前的报表不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直观、完整掌握累计可用的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

3、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明细科目数据的人为“制造”问题

因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展程度尚未达到新会计制度的核算要求, 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明细科目数据会产生人为“制造”现象。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个明细科目;两个明细科目下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的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同时在“基本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 在“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财政补助结转”科目应当设置“基本支出结转”、“项目支出结转”两个明细科目, 并在“基本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人员经费”、“日常公用经费”进行明细核算, 在“项目支出结转”明细科目下按照具体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相比较于财政资金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进展程度,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部分会计科目设置“超前”。因为, 在目前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基本支出经费大部分是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下达, 并未区分到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项目支出经费大部分是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的类款项下达, 尚未做到按具体项目下达。

在实际操作中, “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 (财政补助支出”科目须按月结转。所以, 会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只能人为区分当期下达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金额, 人为在各项目间分配当期项目经费下达数额。因此, “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明细科目数据、“财政补助结转”科目下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明细科目数据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并且在“制造”数据的过程中, 还有可能产生结转数为负数的情况。

针对这个情况,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报表上做了特殊设计, 规避了问题:《收入支出表》设计为月度、年度报表, “本月数”栏对应的“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只反映财政补助收入的本月总数及事业支出 (财政补助支出) 的本月总数, 不反映明细科目数据;《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设计为年度报表, 在年度经费下达完毕后取得“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结转”的各明细科目的数据。但由于一级科目数据是通过明细科目数据汇总而来的, 而明细科目数据需要人为“制造”, 因此会计人员仍然面临着操作难题。

二、报表体系改进建议

1、增设《固定资产表》和《基金表》

为及时反映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基金的增减变动情况, 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需求, 建议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增加《固定资产表》、《基金表》。

其中, 《固定资产表》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反映所有固定资产类别的原价, 同时对应反映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提取情况, 从而综合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2) 反映固定资产的价值和数量增减变动情况。

(3) 应按财政部部门决算的要求, 在本报表附注中反映按金额区间分类的单价20万元以上的设备增减变动情况, 以满足部门决算报表中《资产情况表》的填报要求。

《基金表》应全面反映事业基金、非流动资产基金、专用基金的年初数、本年增加、本年减少和年末结余情况。

2、在《收入支出表》中增设项目及时反映涉及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以前年度调整事项和主管部门归集调整事项

以前年度调整事项调整的内容虽然是以前年度的, 但涉及科目的发生额是本期的。如果涉及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以前年度调整事项和主管部门归集调整事项不能在《收入支出表》及时反映, 可能会被疏忽遗漏, 影响预算执行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 建议在《收入支出表》中对应增加相关项目, 以全面反映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变动情况。

《收入支出表》调整建议如下:

在“本期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项目下增设“加:财政补助结转结余调整”项目, 其在《收入支出表》中的位置安排在“财政补助收入”、“减:事业支出 (财政补助支出) ”之后。本项目应当按照“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发生的调整额合计数填列, 调整额合计数为负数时, 以“—”填列。

3、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明细下达财政资金用款计划数据, 解决报表数据人为“制造”问题

财政补助收入、财政补助结转科目的明细科目数据会产生人为“制造”的问题, 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本身的问题, 而是由于财政改革的各项措施尚未配套一致, 不能同步开展。

因此, 建议财政部门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进度, 要求各单位编制的财政资金用款计划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用款计划下达与部门预算数据保持一致、同步, 做到基本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项目支出按具体项目明细下达。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Z].2012—12—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Z].2012—12—19

篇7:事业编制会消失吗?

“我想为徐深海要个编制!”

不久前,一名在镇江市政府机关工作的网友在网上为当地一位清粪工人寻求正式“编制”。这位工人是清粪队队长,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不过现在仍然是临时工。该网友认为,“环卫事业单位是全额拨款,如有正式编制每月应该能有个3000元左右的收入,不像现在只有1200元。”

帖子一发出,上万的网友齐喊“给力”,纷纷支持。知情人透露,夏天无论多热,冬天无论多冷,清粪工都要跳进去清理,“这个工种几年已经招不到人”。不过环卫所称,获得“编制”需要区委编制办同意并核发,难度非常大。

《北京科技报》:“编制”为什么让如此多的人趋之若鹜?一个“编制”究竟意味着什么?

董明:“编制”是国家对“吃财政饭”的人的管理途径。设编制的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一个工作人员进入了编制,理论上就意味着他的工资基本由国家财政支出,由国家全额拨款。

在编人员不用担心收入、福利,这些问题国家都会为他考虑到,一样都不会少。比如,一些单位就可以为在编人员提供住房,编内人员的奖金也会很丰厚等。而相对来说,编外人员的待遇就差了很多,不仅工资可能低不少,凡附着在“编制”上的所有待遇他们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想弄一个编制。“编制”意味着附着的利益越来越多了。

环卫所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业单位。因为它的工作是清洁城市,这样的公益事业是没有任何一个私营企业愿意负担的,所以由国家来全额拨款。

《北京科技报》:随着越来越多的单位实行聘用制,“编制”还有意义吗,会不会消失?

董明:编制不可能消失。它体现了国家对财政支出的一部分管理。国家的财政都支出给了谁?“家”里有多少人“吃饭”?政府一年要开支多少钱?……这些都是国家需要掌握的,所以必须要有“编制”。“编制”的设置原本就是从管理的角度来考虑的。

现在,对编制的问题争论很大。很多事业单位都有临时工、实行合同制。这些工作人员与“编内人员”有区别吗?区别大了。很多单位的管理人员都在编,他们的收入大多会更高、福利也都更好。

《北京科技报》:“编制”的存在是否将员工从制度上划分了“三六九等”?

董明:从理论上,设编制的单位是不应该再招编制外的人员的。因为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已经核定了此单位的工作量和范围。但实际上,很多单位都在招编外人员。

这一方面是因为工作量时多时少,不容易核定,招“编外”可以分担编内人员的工作量;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一些编内人员的责任心不够强,没有太足的工作干劲,人浮于事。他们除非犯了大错误,一般情况不会被开除。而编外人员反倒干得多、干得好,而且工资拿得也少。

这些问题与制度的设计初衷背道而驰,成了所谓的“三六九等”。

《北京科技报》:为什么不能将“编制”给干活多、干得好的编外员工?

董明:我国现在进行机构改革,一个很大的内容就是人员精简。减少了编内的总数,就意味着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所以现在编制卡得很紧。

以镇江的这位清粪工人为例,那么优秀的全国劳模,有编制是应该的;网友为他呼吁也是对的。但这只是一个特例,特例不可能成为常例。如果要给所有的环卫工人编制,并不可能。

《北京科技报》:如果将一些怠工者从“在编”中淘汰,是不是就可以既保证了编制不增多,又让优秀的人进入编制?

董明:干得不好就退出,拿出一部分“编制”来竞聘。“进退制度”在理论上很对,比如公务员中的“末位淘汰制”,淘汰的就是公务员的身份。但实际上,操作难度非常大。

绩效考评在全国都在推行,但考评的标准却很难量化。很多具体的内容该以什么为标准呢?是工作任务的多少,还是工作质量的高低?对质量来说,到底什么样才算好?一般情况下,除非有犯了大错之类的过硬理由,要不然凭什么把人淘汰呢?要知道,绝大多数的员工都很一般,能说其中的谁就差到哪里去吗?……

所以,到目前为止,绩效考评也还没能发挥出特别好的成效,还需继续努力推行。尽量把“编制”卡住,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北京科技报》:在发达国家,一个单位的员工有没有“编制内外”的区分?

董明:国外一样有从事公共事业的单位,它们的员工收入也都由财政拨款。不过,这些国家通过财政预算,严格规定、控制员工的人数,有多少预算就用多少人;不会出现类似于“编外人员”这样的情况。

这在国内做不到。目前在国内,财政拨款除了预算内收入之外,还有预算外的一部分,即预算外的收入。“编内人员”的工资是列入预算内的,由前一部分支付;而“编外人员”的收入则由后一部分来承担。国内的预算外收入太大了,很难控制,一些单位就用来低薪招“编外人员”。相比国外,想获得预算外的收入非常难,它们的财政控制得很严格。

不仅如此,国内越是一些累活、脏活,支付的工钱越少。为什么?一个现实的原因是中国的人口太多了,尤其是劳动力比较多。我在美国待过,一个疏通下水道的工人1小时的工资是98美元,不到1小时就按1小时计算,而且疏通下水道这样的活儿1小时不够。在发达国家,越是脏活累活,工资给得越高。清粪工人就更不用说了,否则没有人愿意干。

《北京科技报》:在我国,有没有可能将预算内和预算外的两部分收支统一起来,使得单位没法自主招“编外人员”?

董明:理论上,我们都在争取实现这个目标,审计署也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但难度极高。可以说,在能预见的时间内很难解决。预算外收入中,最大的一笔资金来源是土地财政,也就是出让土地使用权;其数额远远多于预算内收入的拨款。这怎么能一下子取消得了?

但改革在朝这个方向进行,这是一个趋势。一方面,用预算控制“编制”,是一个最好的管理途径。另一方面,尽量把不需要政府开支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进行企业化。没有了财政拨款,单位就需要自负盈亏、自己来解决收支。

上一篇: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经典名言名句下一篇:米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