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

2024-04-30

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共5篇)

篇1: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1

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简称过渡时期)1956——1976: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78——现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地点:北平内容: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宋庆龄为副主席;决定把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同时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确立公元纪年法。大会还决定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但没有确立国徽。作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开国大典:开国大典的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开国大典:①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②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①国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纪元的新是指社会性质产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结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3、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西藏派出阿沛阿旺晋美为代表与中央谈判2)历史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二课抗美援朝

1、抗美援朝:时间:1950—1953

(1)中国人民志愿军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原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新中国的安全。(具体事件:①美国侵略朝鲜,轰炸中国边境城市,侵犯了中国主权,严重威胁着中国安全;②美国派太平洋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③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2)总司令:彭德怀目的:保家卫国

(3)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停战协定上签字

(4)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5)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中牺牲)、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6)抗美援朝胜利的原因:①这是一场正义之战;②得到全国人民大力支持;③中朝军民的英勇奋战;④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7)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第三课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时间:1950年6月——1953年

(1)原因:①旧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根本)②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主要在新解放区实行。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意义:①废除了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到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篇二】

第一单元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1、制定《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从1949年-1954年起作用):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1949,10.1下午2时):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1951年10月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西藏的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第2课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时间:1950--1952年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识的标志。

作用(意义):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时间是:1950年10月

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总司令: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4、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6、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时间1954年9月地点:北京;

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中印谈判、周恩来。

(2)共同倡导: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成为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

2、亚非万隆会议:

(1)召开:时间:1955年4月

(2)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参与国:亚非29个国家

(3)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会议。

(4)万隆会议中心议题是: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

(5)会议中的矛盾:由于帝国主义的破坏和与会国间矛盾错综复杂。

(6)万隆会议出现分歧时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时间:1953---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改造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四.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及其标志性事件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标志性事件

鸦片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大改造的完成

性质变化

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五课: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第二单元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1.内容:

1)主要矛盾: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主要任务: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意义: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

2、失误的表现:(1)大跃进:标志: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2)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第7课“-”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导火线:上海《文汇报》发表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作者:姚文元)

2.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

二、发展;

1)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全面爆发的标志)

2)1967年1月开始夺权,全面内乱

3)形成“-”“-”两大反革命集团。

4)“-”期间冤案:刘少奇被开除出党并含冤病逝。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反革命集团。-结束.

四、评价

1、性质:“-”是一场由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五、-中汲取的启示:

1)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2)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反对个人崇拜5)要以史为鉴.

第8课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一、国防(“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核武器的发展

原因:我国为什么要下决心研制核武器?

答:我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垄断,反对核威胁,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祖国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我国政府多次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向国外扩散核武器,不在国外部署核武器。

过程:①1964年10月,原子弹爆炸、新疆罗布泊——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掌握了核技术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③1967年6月,氢弹爆炸实验——继美、苏、英之后第四个能够自己研制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过程: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解放军的发展: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

③1966年7月1日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成立

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①地地战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③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4.两弹一星的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攀高峰的精神.

第9课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

1.时间:1971年10月2、会议: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二、中美建交

1、过程: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尼克松访华的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

②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③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4)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意义:①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②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PS:当前中美关系以三个公报为原则: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三、中日建交:

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PS: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补充:1、什么是“小球”?什么是“大球”?“小球转动大球”指什么?

答:“小球”指乒乓球,“大球”指地球;意味着从“乒乓外交”开始,中美关系逐步改善并进入正常化阶段,国际关系和世界局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改变世界的一周指什么?答: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的这一周。

3.历史性的握手指什么?答:周恩来总理在机场与美国总统尼克松握手。

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1)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3)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我国从此走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对内改革-----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2.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3.特点: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4.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B、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8年);

2、沿海开放城市:14个

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补充:

列举中国20世纪以来经历的三次巨大变化

孙中山辛亥革命-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邓小平实行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做出决定,实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内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能源、新材料七个前沿领域实施高科技与开发的革命。

3.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4、为繁荣经济振兴科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

采取的举措: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80%。

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1977年底,高考恢复

5、小说:20世纪50——60年代作品:《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时》《红岩》

文学奖: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1991年“五个一工程”实施:各省每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好文章。

6、第23届奥运会:实现零的突破(许海峰——男子自选手枪射击金牌),获金牌15枚,名列金牌榜第四。北京申奥成功,,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第1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特色: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4.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2).过程:A香港

①1982年,我国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7月1日,香港回归。

B澳门:①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②12月20日,澳门回归。

(“一国两制”针对台湾问题提出,首先被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二、两岸交流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通过新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进典型: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我国加亚太经合组织;20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2

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

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③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选举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④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光明,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⑤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⑥决定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⑦决定采用公元纪年⑧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首次会议内容:①政府领导人宣布就职②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③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开国大典的意义:

①(对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对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战争。

4.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巩固政权):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5.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

事件

1949年9月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

1949年10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

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

1951年

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西藏代表团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第二课最可爱的人

1.抗美援朝战争原因:①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a、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干涉内政b、美国轰炸我国东北边境城市c、美国入侵台湾海峡

②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支持。

2.抗美援朝战争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0月25日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4.为什么称志愿军为“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

5.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原因:①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②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③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英勇战斗。

6.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①这是一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②沉重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保卫了朝鲜和中国的安全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巩固了新生政权,为新中国赢得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7.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

事件

1950年10月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1953年7月

美国被迫在板门店签署停战协定

第三课土地改革

1.进行土地改革的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②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2.做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3.西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中心任务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

4.本次土地改革特点: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5.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③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6.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

事件

1950年

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

除少数民族地区之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959年

西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第四课工业化的起步

1.“一五”计划条件: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

2.“一五”计划原因: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3.“一五”计划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4.“一五”计划成就:

类别

成就

类别

成就

工业

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交通运输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到1956年

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

公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铁路

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建成

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工业基地

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原因: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

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有如此成就的原因: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人民建设热情高涨、苏联大力援助、土地改革作了准备工作

4.“一五”计划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5.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6.制定《宪法》的意义:巩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成果及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保证,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7.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

事件

1953年~1957年底

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第五课三大改造

1.三大改造的三个方面: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2.进行农业改造的原因:

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了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②分散经济使农民个体经济很难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3.进行农业改造的方式: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4.进行农业改造的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5.进行农业改造的成就: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第二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6.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成就: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7.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法:公私合营;政策: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

8.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①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标志着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9.三大改造的缺点: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

10.本课重要历史时间及事件:

时间

事件

1953年至1956年

进行农业合作化改造

1954年至1956年

进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第六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中共八大召开背景:①(国内)三大改造完成,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②(国际)适应世界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的潮流。

2.中共八大内容(正确指导思想):

①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中共八大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4.探索中的失误表现在:“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就出在快上)。

5.提出“总路线”的背景:八大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展开,成就显着。党中央认为经济建设速度可以更快一些。

6.对“总路线”的评价:

①(积极)反映了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能够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②(消极)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7.“左”倾错误泛滥(1)原因:党和人民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表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4)影响: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自然灾害等因素,使我国人民遇到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

(5)教训:①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保持稳定的经济增占率,不能急于求成。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大跃进”表现在工业和农业上。存在的问题是:完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盲目蛮干,造成人力物力巨大浪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9.人民公社运动存在的问题:严重挫伤了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导致农村经济的衰退。

10.“左”的错误是指过分激进,脱离实际。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11出现三年困难时期的原因: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错误发动②三年自然灾害③苏联背信弃义。

12.中共八大后时间的建设成就:①主要工业产品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②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起来。模范人物主要有:

“两弹元勋”邓稼先、“铁人”王进喜(艰苦创业精神、坚强意志)、“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和“人民的好战士”雷锋。

13.本课重要历史事件:

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959年~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

1961年春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初二历史下册复习提纲3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目的:筹备建国任务 P2

时间地点: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

内容:(1)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2)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3)决定在首都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4)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P3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2)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国际)P4

4、西藏和平解放:时间:1951年;西藏代表:阿沛·阿旺晋美;

意义: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P4

第2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年)

(1)司令员:彭德怀 (2)目的:保家卫国

(3)出兵原因:①美国侵略朝鲜;②美国侵略军严重威胁中国安全;③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P10)

(5)性质: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3、战斗英雄黄继光、邱少云。(学习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9

第3课 土地改革

1、土改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时间:1950年

内容:P12 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意义:P13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4课 工业化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的基本任务:主要是集中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2、一五成就:基础工业与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交通运输业的成就;原有工业基地的加强和新基地的建立。

重工业成就: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 ②1956年, 长春一汽生产出第一辆汽车;③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篇2: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

(一)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3、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会议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解放军总司令。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2、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成为主人;

3、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陆

1、歼灭国民党残余军队:向西北、中南和西南进军;

2、1951年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

一、土地改革

1、时间: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爱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2、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 邱少云

3、结束: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第三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中印谈判;(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周总理“求同存异”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

(3)内容:重点发展生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动的内容 改造的途径 结果及历史意义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 农业生产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遗憾:被中断,没有坚持。

二、重大失误

1、探索时期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失误的表现

(1)大跃进: 标志:盲目求快-------大炼钢铁运动。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一大二公。

3、失误的原因: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

一、发动

1、开始标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泽东《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二、经过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

2、最大冤案:刘少奇案。

三、结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四、评价

1、性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2、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生产处于半停产或停产状态;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1964年10月:原子弹 1966年:导弹 1967年:氢弹 1970年: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49年:海军和空军 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联合国: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

1、内容: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意义: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发展。

三、对外开放

1、经济特区(广东、福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青(岛)烟(台)连(云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宁波三州(广州、温州、福州)。

3、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科技1、1973年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计划”《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

二、教育

1、战略思想:科教兴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发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其它: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史》《红岩》

2、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一、解决港澳问题------一国两制(邓小平):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港澳台地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二、两岸交流

1、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新宪法,又通过《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

二、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邯郸钢铁总厂。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打破了“铁饭碗”。

三、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第四单元 人类祖先的基业

第16课 当人类还是野蛮人的时候

一、我们从哪里来

人类起源于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现代意义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现于三四万年前。

二、种族: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自然环境的不同而产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权力

母系氏族是人类早期的社会组织(该亚);一万年前出现农业,父系氏族开始。第17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罗河---BC3100年埃及统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亚

BC1894年叙利亚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种姓制度(等级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贱民)。

2、佛教:创立时间—BC6世纪;地点----印度;人物---乔达摩•悉达多(后称释迦牟尼);

教义:反对分为等级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欲望,佛教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消除欲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东亚、东南亚 传入中国:汉朝

第18课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希腊与罗马文明构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征

经济上:海外贸易频繁;政治上实行民主政治(议会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腊的学校)

1、民主政治的由来: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及梭伦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现: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国家为担任公职、参与政事的公民发放津贴。------仅适用于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罗马

1、共和国时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国,在向地中海扩张过程中,与迦太基爆发了布匿战争。

2、帝国--------BC31年屋大维

第19课 日出之国和新月之乡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时间:646年

2、内容:实行班田收授法;实行租庸调制;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

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

二、阿拉伯

1、伊斯兰教的创立:时间---7世纪初;地点---麦加;人物---穆罕默德。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坠入地狱,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统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国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继承者

第20课 西欧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制的确立(查理•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制

2、等级制:公、侯、伯、子、男、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

二、基督教

1、创立:时间---1世纪;地点---巴勒斯坦地区;人物---耶稣(基督—救世主);核心教义---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2、教皇国----丕平献土

3、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上拥有西欧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权高于王权;思想文化上垄断文化。-------基督教文明成为中古西欧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世纪的花朵-----城市

琅城(争取自治权);城市兴起的意义:经济上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集中的地区,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并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各种大学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态的城市文学也逐渐产生,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第21课 古老帝国的悲剧

一、强盛的帝国走向灭亡

395年狄奥多西将罗马帝国分为西罗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453年东罗马帝国为土耳其灭亡。

二、启示: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拜占廷帝国的灭亡,就是因为拜占廷人封闭保守,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之中。

第五单元 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

第23课 文明的冲撞与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间的暴力冲撞

1、文明冲突的种类:农业文明----游牧文明;区域文明(东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冲突的表现:希波战争(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亚历山大东征(使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冲撞与交融,开启了希腊化时代----欧几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意大利马可•波罗在元朝时到中国,写了《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对西方人追求财富,在海上开辟通往东方的新航路产生了很大影响。第24课 昔日的辉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苏美尔人创,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创,有固定的发音。

二、文学的基石

1、史诗:对祖先英雄业绩的歌颂(含神话传说)《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悲剧:古希腊的文学成就代表。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期《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特洛伊妇女》。

3、阿拉伯:《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三、艺术

篇3: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

高考冲刺阶段(四、五月份)的复习对同学们提高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是同学们依据考试大纲,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提升历史学科能力的关键阶段)。本文结合高考文综历史学科考试的要求、近年来高考历史学科命题的特点以及本人高三历史教学的实践体会,谈几点对这一阶段复习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明确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大纲的要求

(一)2008年高考文综历史考核目标与要求及命题设计思想

就历史学科能力来讲,考试大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是运用归纳、比较和概括的方法对历史材料或学过的历史知识进行整理;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运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说明历史现象;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阐述。考试大纲提出了“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的能力要求。“语言准确”指历史学科语言的正确使用,即在书写有关答案时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专用术语表达有关史实、概念和历史结论等。“逻辑严谨”指科学的历史思维方法,即在书写有关答案时所表现出的清晰的思路、有序而完整的结构以及史论结合的写作方法。

历史学科试题设计思想是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影响的历史问题为素材,结合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形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问题情境,论证和探讨相关问题。强调考查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适当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

(二)2008年考试大纲历史学科知识点的新变化

2008年考试大纲历史学科新增考点19个。其中《中国古代史》有5个: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唐朝府兵制与募兵制;隋唐时期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庆历新政;宋代史学。《中国近代现代史》有10个:洋务运动的效果;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湖北军政府的成立;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工农运动的发展;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华北事变与瓦窑堡会议;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世界近代现代史》有4个: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亚洲人民民主国家;新科技的发展与特点。

其变化的启示是:中国古代史上关于夏、商、西周的经济重点要了解青铜文明的表现。在农耕文明时期,隋唐的商业相对繁荣。古代封建城市的典型代表长安,体现了封建都市的概貌。唐朝不仅有长安、洛阳这样的政治、文化、商业中心,还有南方的扬州、成都等商业中心,金融业也有发展,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近代化的内容,如洋务运动的效果与教材观点不同,更多强调它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作为体现政治近代化的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从客观上讲,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政治革新。从社会发展角度思考,维新派与顽固派、革命派与保皇派的思想斗争,体现了近代中国人政治思想的不断进步,思想近代化推动了政治变革运动(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近代后期的历史更注重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内容及农民问题,如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世界近现代史侧重历史发展线索的清晰,如“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使近代亚、非、拉美民族解放运动内容更完整;“亚洲人民民主国家”使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内容更丰富。同时,新增考点重视创新,如唐朝的军事制度、美国的政治体制、新科技的发展等。对这些新增内容,同学们在考前一定要进行重点复习。

二、冲刺阶段复习备考策略

(一)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强化重点知识

1.系统复习基础知识

从近几年文科综合命题看,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体系,不是只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而是强调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点,强调某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习历史,必须把握其总体的脉络,掌握教材的基本线索。同学们不仅要了解教材章与章、节与节之间的联系,还要构建每章重大事件之间的相关体系。

针对文综试题特点,这一阶段的复习,同学们还应以运用历史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搞好学科内综合,强化学科同类知识及相关知识的联系性,重视主干知识的结构化和重新组合,提高复习效率,尽可能地从多角度思考某一个问题。如可将与台湾问题有关的内容整理为:①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台湾在元朝被称为琉球,归澎湖巡检司管辖;清前期设台湾府;中法战争后,设台湾省)。②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开发台湾;甲午战争后日本割占台湾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开到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③国际法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认同(1943年《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归还台湾等中国领土;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中国与各国建交的重要条件)。④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变化(承认台湾为中国领土→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重新承认台湾为中国领土)。⑤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方针和首先实现“三通”的建议;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阐明统一后对台湾的基本政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等)。

2.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搞好对重点知识的复习

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是构成学科整体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即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能体现人类文明进步历程的内容;能反映评价历史事件的生产力标准和客观实践标准的内容以及与社会现实问题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从学科角度对于学生长远发展有着重要价值。如中国古代史将中华民族的崛起、强盛与衰落,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作为主干内容;中国近现代史要重点了解近代中华民族觉醒与抗争的历史,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现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探索符合国情强国之路的历史,重要的中外关系等内容;世界近现代史要重点抓住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脉络,近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整体化的形成,近现代国际关系演变及影响。对于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要准确无误地记住,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

另外,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从类型上看,方法性知识和应用性知识是重点。方法性知识强调迁移,比如世界近代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和条件有政治、物质、技术、劳动力、市场几个方面,那么,在学习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背景时,可以将这一结构性知识迁移过来。应用性知识重在理解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类知识在高考中容易成为命题的重点。可见,应用性知识从命题角度可以称作命题性知识。比如在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上,特别是在转型时期有重大作用和影响的社会事件、社会现象;在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上长期起作用或产生影响的典章制度等;在中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上具有创新意义的社会事件、典章制度等;古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今天仍有影响、有值得重视和借鉴意义的内容等。

(二)历史解题技能训练应提高有效性

考前同学们会做一些模拟训练卷,以检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科技能。训练不仅要巩固、深化、活化所学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练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来(但要避免“题海战术”)。在冲刺阶段复习中,能力提高的关键是重视历史解题方法的内化,因此,要加强训练的有效性。

1.高度重视并提高答选择题的正确率

具体方法是:一要总结不同类型试题的解题技巧,尤其对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内在关系要把握准确,然后再比较选项之间的差别;二要注意审准题干含义,扣住关键词语,看清选择的角度和方向;三要推敲四个选项,不仅要弄清应选项的应选原因,而且还要明白非选项的不选原因,力求达到解答一道选择题、激活一串知识点的目的。

2.加大新情境类主观性试题的训练力度

具体方法是:一要研究高考试题,明确试题的情境、立意与设问,同时仔细分析答案,把握审题要求和解题思路,从中体会高考“怎么考”,从答案中体会“怎样答”——研究高考试题(典型的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二要注重培养自己审题、解题、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审题过程中,要审题型和题目要求、审关键词、审时空范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充分重视审读试题的引导材料,明确引导材料的核心内容,确定其对答题的有效信息;然后确定解题思路和答题方法,看清题目设问角度和答题的依据;组织答案时,注意答案要条理化,要运用学科语言,做到逻辑严谨、层次清晰,还要注意文字表述规范、书写清楚。三要重视模拟考试后的反思性学习。每次考试后应仔细分析试题出错的原因,并进行归类,找到解决方案,在反思过程中改进、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从题海中解放出来,提高解题质量,从而极大地提高复习效率。

3.材料题的解题方法提示

文综试卷材料题注重提供新的材料,因此整合相关信息是解题的关键。下面分四类进行归纳:

(1)文字材料类:①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即根据材料显示的时间、出处、注释、设问及材料内容,依托课本,对材料重点词语进行推断。②运用有效信息阐释问题。即根据设问,划分材料层次,提炼每一次层次的含义,结合材料与课本内容作答,并将有效信息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予以分析。

(2)数据图表类:①读懂表格的标题,明确表格反映的内容。②根据设问,对表格数据进行纵向或横向分析,注意时间、分项栏和数据变化的起点和终点,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③结合历史阶段,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规律,得出相关认识。

(3)历史地图类:①了解图题、图例及注记。图题高度概括了地图反映的历史内容,图例是地图中的说明符号,注记是地图的一些标识,了解这些都有利于阅读地图。②根据设问要求,搞清楚解题思路,仔细读图,提取有效信息。③利用提取的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④若是一组地图,它们反映的历史内容往往密切相关,通过比较可认识到历史事物的发展态势。

(4)漫画、图片类:①从图画中分析漫画或图片所反映的历史时代。②认真分析其中的图片和文字,从中获取历史信息。③根据问题,结合图画思考作答。

很多同学做题不得分或者得低分的原因,不是知识没掌握,也不是内容不知道,而是在审题时思维缺乏严密性和逻辑性,没有扣住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以致失分。这个问题不解决,高考分数很难提高。所以必须进行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的训练,精选试题进行限时训练。

总之,在解答主观性试题时,我们要做到审题准确、思路清晰、表述规范。只有经过训练,知识、方法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能力。

(三)注意对历史问题与社会热点问题的合理整合

1.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当前(当代)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复习时,确定社会热点问题的依据是时政新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老百姓关注的社会问题、社会科学的热点、三个学科交叉的问题、近年的长效热点问题等。

现实热点问题很多,是否能作为命题的载体,从近年来的试题看,具有学科热点、时政热点和人文热点的综合性热点是命题的重点。笔者个人认为主要依据有四点:一要看热点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二要看热点问题与考点的关联程度;三要看热点问题是否与政、史、地三科基础知识相关;四要看是否属不同热点的交叉点即混合热点。符合以上几点才易于命题。

2.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知识要合理整合

历史试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社会热点问题与书本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考查考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重视历史问题的史鉴功能和对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历史“热点问题”要能集中和鲜明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社会意义,体现历史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积极的人文情怀,而这种体现主要是通过历史事件辐射出来的。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历史学科主干知识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的程度,对热点问题不仅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还要进行有效处理,而不能盲从。历史热点试题注重选取与当前社会有关的重要历史知识为命题素材,这样既能充分考查考生的认知水平,又突出了中学历史的主干知识和历史教育的内容。如儒家思想的变化、祖国统一、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这些都是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紧密结合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等历史和现实问题,值得同学们去重视。

历史学科关注的长效热点问题有:中国历史上的“三农”问题,祖国统一和台湾问题,近代化(现代化)问题,政治文明发展问题,构建和谐社会问题,经济结构调整问题,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问题,党的建设问题,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问题,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区域发展问题(西部开发,中部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塘地区的发展);世界历史上的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联合国的作用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制度创新与社会进步问题,民族主义问题,现代化问题,人类文明发展问题,人文奥运等。今年的文综热点问题有:中共十七大召开,宏观调控,2008年奥运会举办,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价格,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对外贸易(中国与欧洲贸易),与日本的经济交流,能源问题,武汉城市群发展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问题,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国际交流),“嫦娥一号”发射等。

3.2007—2008年的重大历史周年纪念事件

近年来,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十分关注对重大历史周年事件的考查。2007—2008年的重大历史周年事件有:

(1)中国古代史部分:公元前138年张骞首次出使西域;627—649年出现贞观之治;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2)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858年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条约》签订,1898年戊戌变法、周恩来诞辰,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1927年大革命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南昌起义爆发、八七会议召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1928年井冈山会师,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1938年中共洛川会议召开、台儿庄战役爆发、《论持久战》发表,1947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规模的反攻,1948年三大战役开始,1958年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198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海南经济特区建立,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等。

(3)世界近现代史部分: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开始,1907年英、法、俄三国协约最后形成,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会议召开,1948年朝鲜半岛分裂,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等。

篇4: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

1.原因:(1)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

(2)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3.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4.经过与结果: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到“三八线”。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而归。

5.英雄人物的事迹:

①黄继光,舍身堵枪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

②邱少云,为保证潜伏部队安全,严守纪律,烈火烧身,纹丝不动。

6.胜利原因:

①抗美援朝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7.抗美援朝意义:

保卫了中国国家安全,赢得了安定的国内建设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维护了亚洲与世界和平。

8.值得人们学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最可爱的人”的原因)

篇5:初二下册历史复习大纲版本

1、青春期的孩子身体上会发生哪些变化?P3 答:①身体外型的变化②身体内部器官的完善③性机能的成熟。

2、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会有哪些变化?P5 答:①认知能力发展很快②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成人感强烈③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④性意识萌动。

3、青春期带给我们什么?P3~5,P12 答:①旺盛的生命力,使我们充满能量,有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对成长充满强烈渴望,感觉生活充满无限可能。②思想活跃,感情奔放,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拥有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创造力。③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烦恼、矛盾和困惑。④我们要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努力实践,勇于创造,开创未来。

4、如何看待青春期的孩子“爱美”的行为?P4~5 答:①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萌动,青春期的孩子为了吸引异性而关注自己的外表,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应量力而行,不能超出个人和家庭的承受能力去追求时尚。③在追求形体、仪表等外在美的同时,还应努力学习,提高品德和文化修养,追求青春的内在美。

5、如何从容面对自己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如长青春痘、喉结、长胡子等)P5 答:①受遗传、营养、锻炼等因素,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发育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早,有的迟,有的快,有的慢,②我们要正视身体的变化,欣然接受青春花蕾的绽放。③而不应因自己的生理变化而紧张、恐惧、忧虑、自卑。

6、同学之间应该如何看待彼此的身体发育?(如长不高、青春痘等)P5 答:①相互交流,共享成长体验。②彼此尊重和关爱,而不应嘲弄别人。

7、青春期的心理矛盾表现在哪些方面?P6 答:①反抗与依赖。②闭锁与开放。③勇敢与怯懦。

8、如何积极面对青春期的心理矛盾?P6 答:①青春期的矛盾心理有时让我们烦恼,但也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契机。积极面对和正确处理这些心理矛盾,我们才能健康成长。②我们可以在集体的温暖中放松自己③可以通过求助他人,学习化解烦恼的方法④可以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⑤可以自我调节,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生:比如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参加体育活动,学习自我暗示,试试自我解嘲。

9、“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是什么意思?

答:虽然生命有时像苇草一样脆弱,但思想使我们强大。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10、青春期的孩子思想和精神上会发生哪些变化?P9~13 答:步入青春期,我们的独立意识不断发展,对问题开始有更多的见解,我们的思维逐渐具有独立性。同时,我们的思维还具有批判性和创造潜力。

11、什么是独立性思维?P9 答:独立思维并不等同于一味的追求独特,而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接纳他人合理的,正确的意见。

12、什么是批判性思维?P10 答:批判性思维表现在对事情有自己的看法,并且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敢于向不合理的事情说“不”,敢于向权威挑战。

13、为什么要发展“批判性思维”?P11 答:①有助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②有助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探索解决方案③有助于调动自身经验,激发学习动机,解决问题,改变现状。

14、如何发展批判性思维?P11 答:①要有质疑的勇气②要有表达自己观点和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③要学会考虑他人感受,要知道怎样的批判容易被接受,有利于解决问题。④要有批判的技巧:就事论事,不攻击他人;有一定建设性,不是一味否定。

15、怎样开发自身的创造潜力?P12-13 答:①打破常规,追求生活的新奇与浪漫②关注他人与社会,注重创造的意义与价值③创造离不开实践,社会实践是创造的源泉。

第二课

青春的心弦

1、男生和女生有何不同?P14 答:男生和女生除了生理上不同以外,还在心理特点、性格特征、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2、怎样对待性别角色?P15 答:①我们应平静而欣然地接受自己的性别。②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比如着装、言行、性格、职业等。

3、性别角色的认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与弊端?P16 答:①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中被认为典型的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②了解自己与异性的不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如何塑造自我形象,③可以帮助我们如何与异性相处。④但性别刻板印象也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我们自身潜能的发挥。因此不要过于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

4、为什么要与异性交往?P19 答:①有助于我们了解异性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特征,能看到对方优秀品质②有助于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③与异性交往是我们成长的重要方面,也是对我们的考验,异性之间的友谊,可能让人敏感,遭到质疑,我们要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

5、怎样与异性交往P17 答:①发现和欣赏对方的优势,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②不因某方面优势而自傲,不因某方面欠缺而自卑,男女生之间互相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③在于异性交往中,可能让人敏感,遭到质疑,我们要内心坦荡、言谈得当、举止得体。当异性之间产生朦胧情感时,我们应该慎重对待,理智处理。

6、什么叫青春的萌动?P18 答:步入青春期,一股从未有过的心潮悄然涌动,带给我们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这是青春的心理萌动。在异性面前,有自我表现的欲望,更加在意自我的形象,渴望得到异性的肯定与接受。

7、异性之间朦胧的情感是否是爱情?

答:在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对异性的欣赏、对美好的向往而愉悦,也容易把这种欣赏和向往理解为爱情。其实,这不是爱情。

8、什么是真正的爱情?P22 答:①爱情需要具备爱他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含自我成熟、道德的完善、也包含对家庭的责任。②爱情需要彼此深入了解,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是强烈、稳定、专一的情感。③真正的爱情包括尊重、责任、珍惜、平等和自律。

第三课 青春的证明

1、青春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珍惜青春开创未来?)P24 答:青春是积极、乐观、激情、活力、独立、自由、理想、信念,我们应该培养品德,提升素质,行己有耻,止于至善,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努力向上,自信自强,勇于探索、注重实践,创造未来。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

2、为什么要有自信的品质?P25 答:①青春的探索需要自信,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②有了自信,才能有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③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示优势与才华,激发恰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3、什么是自强?P27答: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己

4、为什么要有自强品质?P26 答:①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②自强让青春步伐永不停息

5、如何培养自强的品质?P27 答:要有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持久的坚持。

6、什么叫“行己有耻”?P28 答:一个人行事,凡是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

7、如何做到“行己有耻”?P28-29 答:①需要我们有羞耻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②行动之前,审查愿望,行动之中,监督调节,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③用行为证明并创造自己,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④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8、如何增强自控力?P29 答:①增强“我不要”的力量,例如:不要乱发脾气、随便许诺。②增强“我想要”的力量,例如:放学回家先完成作业,出门之前和家人打招呼。③加强自我监控,例如:日常零花钱的支出、上网和看电视的时间要自我监控。

9、什么叫“止于至善”?P29 答:这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

10、如何做到“止于至善”? ☆P31 答:①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②检视自己的不足,不盲目自责,积极调整自己,③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身行为。

11、为什么要树立榜样(偶像)?P31 答:①好的榜样昭示着做人、做事的基本态度,激发我们对人生道路和人生理想的而思考,给予我们自我完善的力量②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我们的社会、国家才会变得更好。(联系材料:①我们要学习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以英雄为榜样,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奉献社会。②我们还要宣传英雄的事迹和精神,传递正能量,使我们的国家、社会变得更好。③我们要立足现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积极进取,自信自强,止于至善,开创未来,报效国家。)

第四课

揭开情绪的面纱

1、基本情绪有哪些?P35

答:喜、怒、哀、惧。

2、情绪受哪些因素影响?(情绪产生和变化的原因有哪些)P35 答:①个人生理周期②对某件事情的认知、态度、预期③周围的舆论氛围④自然环境、周围环境等。(注意:个人的预期实现了就高兴,没有实现就沮丧。)

3、情绪对人有何影响?P35 答:①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观念,它可以激励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向上,②也可能让我们因为某个小小的挫败止步不前。③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有利于工作学习,有利于人际交往,有利于发挥潜能。④不良情绪不利于身体健康,不利于工作学习,不利于人际交往,不利于正常发挥水平。⑤适度的负面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突发事件,⑥但持续地处于负面情绪,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4、青春期孩子情绪有何特点?P36 答: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反应强烈,情绪既波动不稳又固执不变,情绪具有细腻性、闭锁性、表现性等特点。

5、如何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各种情绪?(如何调节情绪,做情绪的主人?)P40 答:①青春期的情绪特点体现了青春活力,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善于激发正面的情绪感受,保持积极心态,享受喜悦和快乐,可以让我们生活更加绚烂多彩;②青春期的情绪也包括烦恼和担忧,我们要学会积极面对这些负面情绪。③学会合理调节负面情绪,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外显表情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④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改变认知(预期)、转移注意、合理宣泄、放松训练、自我暗示、理智控制、换位思考、向人倾诉。这些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调节情绪,成为情绪的主人。

6、人际交往中,我们应该怎样表达情绪?P39 答:①需要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它们,并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②人与人之间的情绪会互相感染,情绪的表达不仅与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关,而且关乎人际交往。因此,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

7、我们为什么要调节情绪?P41 答:调节情绪,可以帮助同学和家人改善情绪,使他们保持积极乐观的心境。

8、如何管理自己愤怒的情绪?P40-41 答:①与信赖的长者交流②自我提醒③运用“我感到愤怒,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④寻找一种适合自己排解愤怒的运动方式⑤写一封信

9、如何安慰他人?P41 答:①为他做些体贴事②做一个耐心听众③设身处地,向他表示理解④帮助他转移注意 第五课

品出情感的韵味

1、什么是情感?

答:情感是人对自己、他人、事物的态度体验。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具有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人对同一物,情感不同。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对同一个物情感也可能不同。情感不是永远不变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乡情、爱国情、思念某人、牵挂某人、鄙视某人、憎恶某人、仇恨某人、嫉妒某人、自卑感、自负感、自豪感、正义感、责任感、信任感、荣誉感、恐惧感、敬畏感、安全感、归属感、胜任感、幸福感、满足感、神秘感、孤独感、寂寞感、失落感等

2、情感有哪些种类?P43 答:①基础情感:安全感②高级情感:道德感③正面情感体验:爱的情感(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比如热爱祖国、关爱亲人、关爱朋友、关爱社会、爱学习、爱科学、自尊感、荣誉感、责任感、正义感、自豪感等、幸福感等)④负面情感体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情感):仇恨某人、嫉妒某人、孤独感、自卑感、自负感、恐惧感、不安全感、失落感等⑤两方面混杂体验:敬畏感。

3、情感与情绪有何异同?P43 答:①情感与情绪紧密相关,伴随着情绪反应逐渐积累和发展。②情感与情绪也有区别,情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情感是逐渐积累的、稳定的,在生活中不断被强化的。

4、情感有何作用?(人类为何需要情感?)P44 答:①社会生活中,情感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求②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观念,影响我们的判断和选择,驱使我们作出行动。③情感与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观察事物,探索未知。④情感伴随着我们的生活经历不断积累、发展,这正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体现。狭隘的生活经验容易导致偏执的情感。在生活经验的不断扩展中,我们的情感才可能更加丰富、深刻,我们的情怀才可能更加宽广、博大。

5、什么是美好情感?P47 答: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物,让我们身心愉悦,逐渐丰富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美好情感。这些情感表达着我们的愿望,促进我们的精神发展,比如爱亲人、爱朋友、爱家乡、爱国家,就是美好的情感。(给人愉悦的感受,并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6、如何获得美好情感?P47 答: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与人交往、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等方式获得美好情感。

7、如何创造正面的情感体验?P48 答:①完成一项自己喜欢的活动②帮助他人③走进博物馆或大自然④ 欣赏艺术作品

8、负面情感对我们的成长有何意义?P48-49 答:①体验负面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饱满丰盈② 学会承受一些负面感受,善于将负面情感转变为成长的助力,也可以让我们从中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不断成长。

9、如何进行有效的、深入的情感交流?P49 答:①学会关心② 没有偏见,以接纳的姿态认真倾听或观察③试试运用可能被接纳的方式表示关心④关注对方的态度和反应⑤确认对方是否接受自己的关心⑥如果没有被接受,则调整方式,以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来表达

10、我们的情感需要什么?P49 答:我们的情感需要表达、回应,需要共鸣。在于他人的情感交流中,我们可以传递美好的情感,传递生命的正能量。

11、怎让让世界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而多一份美好?P50 答: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美好的情感体验,在传递情感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的感受,使我们的生命更有力量,周围的世界因为我们的积极情感而多一份美好。

第六课 我和我们

1、什么是集体?P53 答:集体是人们联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

2、作为集体的一员应该怎么做?(我们能为集体做什么)P54 答:散发自己的光和热,彼此传递关爱和温暖

3、如何对待集体荣誉?P54 答:①当集体取得成绩、受到表彰和奖励时,我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②这种荣誉感令我们骄傲、自豪,给我们温暖和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进,③集体荣誉是集体成员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荣誉。

4、集体的力量来源于什么?P55 答:集体并不是成员的简单相加,而是有共同目标、分工明确的整体。集体的力量来源于成员 共同的目标和团结协作。

5、个人的力量如何在集体中变得强大,并发挥作用?P56~57 答:①个人的力量是分散的,但在集体中汇聚,就会变得强大。②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通过优化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产生强大合力,借助这种合力,我们得以完成许多凭一己之力无法完成的事情。

6、我们为什么需要集体?(集体对我们有何作用)P53、54、57、58~61答:①我们可以从集体中获得温暖和力量。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集体生活的情感需求。③我们希望在集体中被认可和接纳,得到尊重和理解,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③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个人在集体生活中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与集体要求相一致的态度与行为。④集体有助于我们获得自信心,也有助于我们学习他人的经验,扩大视野,获得成长。⑤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负责任的态度和能力⑥集体生活可以培养我们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和能力。⑦集体生活能够让我们展示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

7、怎样在集体中发展自己的个性?P60~61 答:①集体生活为我们搭建起与他人、与周围世界交往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展示自己个性,发展自己个性,不断认识和完善自我。②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不同,包容他人的不同,学习他人的优点,有助于我们完善个性。③实现集体共同目标的过程,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第七课

共奏和谐乐章

1、什么情况下个人愿意积极遵守和维护集体规则?P62 答:①当集体规则与个人意愿相一致,②并且能够保障个人利益时,我们更乐于积极遵守和维护集体规则。

2、为什么集体规则与个性需求会发生矛盾?P63 答:①可能基于一方有不正当或不合理的要求,②也可能是个人和集体的需求不同

3、怎样对待集体与个人的冲突?P64 答:①面对冲突,通常会让个人意愿服从集体要求,②理解集体要求的合理性,③反思个人意愿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就可能找到解决冲突的平衡点。

4、如何让集体(生活)变得更加美好?P64 答:①个人尽力做好自己。②个人尽量遵守规则,以保持集体的和谐。③集体应及时修改集体要求中不合理的因素。④个人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⑤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

5、什么是集体主义?P64~65 答:①集体主义是指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②集体主义不是不关注个人利益,而是在承认个人利益的合理性、保护个人正当利益的前提下,反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个人的极端个人主义。

6、集体生活中,如何处理个人矛盾?P65 答:①我们要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当遇到矛盾冲突时,要慎重考虑,冷静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②无论个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都应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不得因为个人之间的矛盾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7、排解角色冲突时,我们需要考虑什么?P68 答:我们同时属于多个集体,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当角色之间发生冲突时,我们通常会考虑自己更关注哪个集体,哪个角色和责任更重要,也会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任务的紧迫程度。但不管怎样,当遇到班级、学校等不同集体之间的矛盾时,我们应从整体利益出发,自觉让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8、如何看待大集体中的小群体?P69答:①在集体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个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类似的同学,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小群体,在小群体中,彼此相互接纳、相互欣赏,找到自己位置,体会到归属感和安全感②在小群体中,我们与同伴更容易理解、沟通,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交往,在与同伴的互学共进中增长才干。

9、小群体和大集体是什么关系?P70 答:①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小群体往往以“集体”的面目出现。当小群体的节奏融入集体生活的旋律时,小群体成员就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美好,更愿意积极参与集体的建设。②当小群体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时,其成员就会产生于小群体之外的其他同学的矛盾和冲突。甚至与集体的共同要求产生矛盾和冲突。

10、什么是小团体主义?P70 答:小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友谊如果沾染上江湖义气,这样的小群体往往会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沦为小团体主义。

11、如何正确对待小团体主义?P70 答:对待小团体主义,我们需要“心怀一把尺子”,明辨是非,坚持正确行为,坚持集体主义,反对小团体主义。

12、在集体中,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八课

美好集体有我在1、什么是集体的愿景?P72 答:美好的集体拥有共同的梦想,向往美好的前景,承担共同的使命,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目标和追求,这就是集体的愿景。

2、为什么必须要有集体的愿景?P72 答:集体的愿景是集体的精神动力之源,是推动集体发展的内驱力。共同的愿景引领集体成员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3、美好的集体对我们究竟有何帮助?P73 答:美好的集体是我们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家园,引领我们成长。在美好的集体中,每个人都能在其中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感受集体的关爱和吸引,凝聚拼搏向上的力量,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4:什么样的集体算是美好的集体?P73~75 答:①美好的集体拥有共同的梦想,向往美好的前景,承担共同的使命,认同共同的价值观,形成一致的目标和追求②美好的集体是民主的、公正的。③美好的集体是充满关

怀与关爱的。④美好的集体是善于合作的。⑤美好的集体是充满活力的。

5、民主、公正的集体是什么样子?P73 答:①对于集体事务,每个人都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每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都应得到尊重和重视。②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共同的规则,在规则面前没有特权和例外。③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没有偏见与排斥。

6、充满关怀和友爱的集体是什么样子的?P74

答:①在集体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友善相待,礼让他人,互相包容、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②不仅有关怀与友爱之心,而且有具体的行动和得当的方法。③不以“关爱”之名行“伤害”之举,也不因外貌、性格、家境等歧视、欺侮他人,让每个人都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7、如何进行集体合作?P75 答:①在美好集体中,大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充分发展各自的能力。②每个人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同时又避免个人英雄主义。③每个人都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消极依赖或袖手旁观。④集体合作的方法有:拥有积极、开放的心态,坦诚交流,彼此信任。正确认识自己,懂得欣赏他人的优点并包容他人的不足。遵守规则,明确任务分工,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经常自我反思。

8、充满活力的集体是什么样子?P76 答:①集体成员之间和而不同,互相激励,互相竞争。②在“承认、尊重”的前提下,集体成员之间公平竞争,交流互鉴,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9、怎样在共建中尽责?P77~79 答:①集体建设有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愿望和自主行动,需要我们自主建设、自我管理。②集体成员共同确定愿景和目标,让它凝聚每个人的才华与智慧,并坚信集体的愿景和目标经过努力一定会实现。③集体成员共同商定集体的规则与制度内容,协商确定对组织领导者的品格和才能的要求,通过民主程序选举乐于服务集体、有责任心的组织领导者。④集体成员共同创造良好的集体氛围,包括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健康的舆论氛围,培养积极的精神气息,充盈正气,增强凝聚力。

10、为什么要民主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规则?P79 答:民主制定规则是为了体现集体成员建设集体的意愿,自觉遵守规则是为了形成相对稳定的秩序。

11、什么是自治精神?P79 答:每个成员主动参与集体建设,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自觉维护集体荣誉。

12、集体建设需要什么?P79答:集体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集体事务需要每个人去分担,人人都要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

13、怎么样为集体出力?P80 答:①每个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各尽其能,发挥所长,集体事务

无论大小都要认真对待,努力做好。②集体荣誉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和荣誉,需要悉心呵护。

14、我们为什么要承担责任?P81 答:①承担责任既是个人有所成就的基础,也是集体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承担责任,是自我磨砺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事,提高能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扩大自我成长的空间。

15、怎样承担责任?P82

答:①勇于担责,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于具体事情里。②勇于担责,不是为了获得奖赏或避免惩罚,而是出于内心的责任感。

16、集体生活,我们需要学会什么?P82

答:①学会接纳他人、理解和包容他人②学会关爱他人、互相帮助③学会参与、学会担当。

17、捍卫自己的尊严与维护集体的荣誉,两者同样重要。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1、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靠什么来协调?P85 答: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法律等来协调。

2、法律与生活之间什么关系?P85~86 答:①法律是应生活的需要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② 法律已经深深地嵌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③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④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我们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什么是法律?P87 答: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也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4、什么是法治?P87 答:①法治就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之上,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②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5、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什么?P88 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即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现代社会推行法治有何必要?P88 答: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7、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90~92 答:共同点:法律、道德都是人们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共同约束人们的行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区别:①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道德不是由国家制定的。②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其他行为规范则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俗、教育或行政力量

保证实施。③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8、法律的普遍约束力表现在哪里?P9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①在法治社会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②每个公民都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平等的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③任何人不论职务高低,功劳大小,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9、法律有何作用?P92~93 答:①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②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批评、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③在生活中,我们既受到法律的约束,又受到法律的保护,随着法制建设的推进,法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10、①现代国家用法治替代了人治。P87 ②经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建法律的两种基本形式。P91 ③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P92 ④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反犯罪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P94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

1、为什么要特殊保护未成年人?P96 答:①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②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③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是人类的共识,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2、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有哪些?P97 答:有《宪法》《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

3、保护未成年人有哪四道防线?P99 答:学校保护

家庭保护 社会保护 司法保护

4、哪些人有责任保护未成年人?(各种组织、监护人、成年人)P99

答:①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主组织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③其他成年公民。

5、未成年人如何对待自己的权利和义务?P100 答:①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受到特殊的保护的权力,我们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②同时也要尊重和维护他人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6、如何做到依法办事?P101 答:①依法办事首先在内心里要尊崇、敬畏法律。②依法办事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通过法治方式,维护自身他人、集体的合法权益。②依法办事要养成遵法守法用法的习惯,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7、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什么?P102

答:法律的权威来源于人民内心的拥护和真诚的信仰。

8、为何要树立法律信仰?P102 答:①当法律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法律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发挥其功能。②当法律成为我们的信仰时,法治精神才会铭刻在我们心中。

9、如何树立法律信仰?P102 答: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的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

10、为何要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P103 答:法治时代,并不否认道德的重要性。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尊法守法的意识和自觉性,有利于促进法治生活方式的形成。

上一篇:语重心长的近义词是什么下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