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丘作》诗歌赏析

2024-04-28

《封丘作》诗歌赏析(精选6篇)

篇1:《封丘作》诗歌赏析

封丘作,封丘作高适,封丘作的意思,封丘作赏析 -诗词大全

封丘作

 

作者:高适  朝代:唐  体裁:五绝   州县才难适,云山道欲穷。揣摩惭黠吏,栖隐谢愚公。

篇2:《封丘作》诗歌赏析

封丘作,封丘作高适,封丘作的意思,封丘作赏析 -诗词大全

封丘作

作者:高适  朝代:唐  体裁:五绝   州县才难适,云山道欲穷。揣摩惭黠吏,栖隐谢愚公。

篇3:《封丘作》诗歌赏析

李清照 (1084~约1151) 号易安居土, 宋代山东济南人, 其父李格非, 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十八岁时, 与当朝宰相之子、诸城太学士赵明诚结婚, 夫妻之间, 情感笃好。明诚酷爱金石书画。李清照是他志同道合的伴侣, 夫妻间以读书赏鉴为乐趣, 生活安宁而又美满。北宋灭亡后不久, 明诚病逝, 李清照孤身流落江南, 辗转逃难。晚年无所依托, 终于郁郁而逝, 卒年不详。

她出生于上层士大夫家庭, 自幼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 加之资质聪慧, 后来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多才多艺的杰出女作家。她工诗善文, 著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 已散佚。现存的后人辑本有《漱玉集》, 今人辑本有《李清照集》。

她的诗关心现实, 充满激昂的爱国热情。如“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她的词借鉴了李煜、柳永、秦观等人的艺术经验而又有自己的创造, 是继秦观之后的一座高峰。感情细腻, 意境优美, 语言清新,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她的词以南渡为界, 在内容、风格上各有不同特色。南渡前词作多抒写深闺少妇由于夫妻分离而引发的一些淡淡的哀愁, 是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思想内容比较狭隘。南渡后的作品, 多写对国事的忧思和生活流落的痛苦, 爱国之情很深, 既抒发了国破家亡的哀痛, 又反映了颠沛流离的艰辛, 还表现了深沉的故国之思, 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与同时代的其他词人相比, 李清照的独到之处, 不仅表现在词的创作上造诣较深, 高居婉约派宗匠的位置。同时, 在词的理论上还有自己独持的见解和主张, 对于词坛其他名家多有影响。词作感情细腻, 风格迥异, 婉约哀怨, 情文并茂。犹如稻梁, 恰似肴馔, 宛若醴酪。赏析时就像品味一道佳肴, 脍炙人口。

一、词作内容多描写闺中生活, 题材集中于自然风光和离别后的相思愁苦

如《如梦令》二首, 活泼秀丽, 语新意隽。《凤凰台上忆吹箫》《蝶恋花》《一剪梅》《醉花阴》《声声慢》等词, 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 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婉转曲折, 清俊疏朗。词作的艺术独创性, 表现在她非常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和真切感受, 酝酿成诗意醇厚的主题,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不依傍古人, 能自出机杼, 常见新意。如《醉花阴》写了一个重阳佳节思念爱人的女子。李清照抓住了主人公思恋而消瘦这一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了“人比黄花瘦”这一特殊的形象, 却把一个传统的主题表达得清新优美。她没有抽象地写孤寂、相思的痛苦, 不直接描写面容的憔悴, 而是用黄花来形容人的瘦削, 用瘦削的形象说明思恋的痛苦, 手法高妙新奇。

二、词作抒情曲折, 讲究含蓄, 感情细腻, 意境优美

李清照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基础, 描写了自己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表达了自己对丈夫、对生活的真挚情感, 情真意切, 意境优美。南渡后的李清照, 先后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 二十余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给了她精神上、心理上沉重的打击, 心理更加愁苦悲痛。她的词作在前期哀愁伤感的基调上, 更趋悲怆沉郁, 道出了早先所没有的深广的悲苦之情。主要反映有:《南歌子》 (天上星转) 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忆秦娥》 (临高歌) 中的“断香残酒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只恐双溪蚱蜢舟, 载不动, 许多愁”;《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中的“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清平乐》 (年年雪里) 中的“今年海角天涯, 萧萧两鬓生华”。这些作品反映了作者漂泊流浪之苦, 对死去丈夫的思念, 对昔日生活的追忆。种种复杂的感情糅合在一起, 充满着凄楚、哀婉、悲凉的情调。

三、通过白描手法, 充分展示人物心境

李清照往往用白描手法, 只把人物的面部神态稍加勾画, 只写富有特征意义的一两个动作, 或者仅仅写上几句景物, 能充分显示出人物内心的欢乐和悲苦。在《词论》这篇北宋最早的系统评述词人词作的论文中, 女作家提出“词别是一家”的独特见解, 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渲染了背井离乡带来的无限悲愁。

将个性化的抒情和完美的意境结合起来, 通过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结合创出了《漱玉词》;给我们留下一个悲苦的形象, 她的苦难使人感到悲怆, 她的哀怨使人感到心酸, 世间的坎坷事都堆积在一个羸弱的多才女子心头, 使她的悲情流露得真切, 释放得自然, 可谓感人泣下。

“一代宗师”李清照的词作蕴含了凝练美、含蓄美、立体美、绘画美、音乐美、人格美, 时时让人感受到美的熏陶。“作为滋养, 使我们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经过了近千年的历史沉淀下的这些脍炙人口的“博雅之音”, 无疑是我们无上的“精神津梁”。

参考文献

[1].周鹏飞、王黎雅, 《宋词三百首》, 三秦出版社, 1992

[2].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

[3].董学文, 《美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篇4:巧借古评作赏析

例如,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赏析选材的典型性。

一个人的生平事迹越丰富,写其传记时,事件的取舍就越有讲究。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廉颇一生丰富多彩。司马迁写廉颇,在他众多的事件中,会选择哪些事件来写呢?

教学中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倾听学生的想法后,可以借助清朝才女李晚芳在《读史管见》卷二《廉蔺列传》的内容,李晚芳指出:“廉将军居赵,事业甚多,《史》独纪其与王诀及谢如二事而已。”为什么要选择这两件事呢?这两件事中体现出廉颇怎样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呢?在文中,作者写了廉颇的这样几句话:“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通过廉颇的言行,可看出廉颇的勇猛善战,战功卓著,也可看出他的自傲自负,而“负荆请罪”,又体现了他知错能改、直率坦诚的性格特征。这样的廉颇,才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廉颇。所以,“谢如”(向蔺相如道歉)一事不得不写。而在“与赵王诀别”。我们可看到这样的话:“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一个臣子,敢对君王说“请立太子为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因为他极可能冒犯龙颜,招来杀身之祸。但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廉颇敢这样说,目的是“以绝秦望”,是为了赵国着想,所以,赵王“许之”。这显示了廉颇对赵国的最大的忠诚。诚如李晚芳所言:“人只知廉颇善用兵,能战胜攻取耳,亦未足以尽廉颇;观其与赵王诀,如期不还,请立太子以绝秦望之语,深得古人社稷为重之旨,非大胆识,不敢出此言,非大忠勇不敢任此事。”不得不说,这样的评价是深刻的,抓住了廉颇这个人物精神品质中最核心的东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一般不会考虑得那么深刻。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进一步研读了文本,体会了选材的典型性,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这种讨论,就抓住了文本“文”的特质。

我们还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赏析描写人物的手法、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传记塑造人物,主要依靠人物描写的一些手法。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呢?让学生结合文本讨论人物描写的手法之后,可以明确,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就如李晚芳的评论:“观其写持璧睨柱处,须眉毕动;进缶叱左右处,声色如生。”作者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更通过那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将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塑造人物,要写“形”,更要写“神”。文中的描写,是紧紧扣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精神品质的。文章通过蔺相如的言行等,写出了其“智勇双全”。“勇”体现在“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显示了不怕死的勇气。“智”体现在“璧有瑕,请指示王”。一句话,就巧妙地将璧要回自己手中。“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中的“持”“却”“倚”,一气呵成,让秦王措手不及,瞬间就失去了抢夺和氏璧的时机。而秦王又惟恐蔺相如撞碎和氏璧,所以处处被动,主动权就到了蔺相如这边。洞悉对方心理,并抓住对方心理上的弱点,快速想出对策,可见其“智”。在“进缶叱左右”中,“勇”体现在“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智”体现在“前进”(上前进献)上,为“五步之内”以颈血溅之作准备。“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而蔺相如能引车避匿,是因为他明白“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这就不是简简单单能用“宽容”来概括的了,而要看出其洞察力强、一心为国的特点与品质。就如李晚芳的评论:“人徒以完璧归赵,渑池抗秦二事,艳称相如,不知此一才辩之士所能耳,未足以尽相如;惟观其引避廉颇一段议论,只知有国,不知有己,深得古人公尔国尔之意,非大学问人,见不到,亦道不出,宜廉将军闻而降心请罪也。”

教学中还可以借助古人评论进行拓展延伸。就拿《廉颇蔺相如列传》来说,作者对蔺相如完璧归赵是持肯定态度的。可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写《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则提出异议:“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学生们对此又有什么看法呢?这种引申,可引导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深刻思考并有自己的观点。再如,鲁迅先生对《史记》有一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司马迁是文学家,也是史学家。我们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赏析了廉蔺形象及描写手法,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此文,作者想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达怎样的观点?引导学生读了《史记》原文之后,学生们就会发现,此传为四人合传,除廉颇蔺相如,还写了赵奢、李牧,还提到了赵括。作者想传达的历史观点是贤才的命运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明代文学家钟惺《葛氏<史记>卷八一引》中的一段话:“以廉颇、蔺相如主名,中间赵奢、李牧周旋穿插,断续无痕,而赵之兴亡,节目全在于此。共数人之传,只如一人。贤才关系国家,自文字章法中奇正错综而出,此史之识也。”

篇5:《封丘作》诗歌赏析

封丘县

作者:高适朝代:唐体裁:七古 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

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生事应须南亩田,世情付与东流水。

梦想旧山安在哉,为衔君命且迟回。

篇6:《春中田园作》的诗歌赏析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翻译/译文

屋上有一只春鸠在鸣叫,村边开着大片的白色杏花。手持斧子去整理桑树那长长的枝条,扛起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去年的燕子飞回来了,好像认识它的旧巢。屋里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年的日历。举杯欲饮,又停了下来,想到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不由惆怅惋惜。

注释

1.春中(zhòng):即仲春,农历二月。

2.春鸠(jiū):鸟名,即布谷鸟、杜鹃,象鸽子,有斑鸠、山鸠等。曹植《赠徐干》:“春鸠鸣飞栋,流飙激棂轩”。

3.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砍去又高又长的桑枝,便于以后采桑。

4.觇(chān):探测、察看。泉脉:地下的泉水。地层中的泉流象人体内血脉一样,故称之泉脉。

5.看新历:开始新的一年。

6.觞(shāng):古代饮酒用的器皿,此指酒杯。御:进用,饮、喝的意思。

7.惆怅远行客:即“远行客惆怅”。远行客:出远门的人。

赏析/鉴赏

此诗写出了春天的欣欣向荣和农民的愉快欢欣,结尾则表达远行者对乡土的眷恋。全诗健康活泼,清新醇朴。

冬天很难见到的斑鸠,随着春的来临,很早就飞到村庄来了,在屋上不时鸣叫着,村中的杏花也赶在桃花之前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整个村子掩映在一片白色杏花之中。开头两句十个字,通过鸟鸣、花开,就把春意写得很浓了。接着,诗人由春天的景物写到农事,好像是春鸠的鸣声和耀眼的杏花,使得农民在家里呆不住了,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整桑理水是经冬以后最早的一种劳动,可说是农事的序幕。

归燕、新历更是春天开始的标志。燕子回来了,飞上屋梁,在巢边呢喃地叫着,似乎还能认识它的故巢,而屋中的旧主人却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旧人、归燕,和平安定,故居依然,但“东风暗换年华”,生活在自然地和平地更替与前进。对着故巢、新历,燕子和人将怎样规划和建设新的生活,这是用极富诗意的笔调,写出春天的序幕。新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就像春天的布幕在眼前拉开了一样。

诗旳前六句,都是写诗人所看到旳春天旳景象。结尾两句,写自己旳感情活动。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旳景象太美好了,“物欣欣而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一切是那样富有生气,充满着生活之美。诗人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离开家园作客在外旳人,无缘享受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上一篇:甄洼学区举行一年级语文阅读课教学研讨活动下一篇:XX年广告专业认知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