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

2024-05-19

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精选7篇)

篇1: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

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网友来稿)

安新飞

对于2003高考语文试题的评价已经很多,笔者仅在此谈谈对两道试题的粗陋看法,以期与诸位同行取得共识。

第一道试题是选择题第4题,考查成语运用。本题C项是这样的: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的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查《现代汉语词典》,对“自惭形秽”一词解释为: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从这里可以看出,“自惭形秽”一词本身既含有“感到……”之意。如上句改为“……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足矣,再添加“感到”一词则为画蛇添足,属典型的病句的一种:语意重复。笔者曾在考生和同事中作过调查,大部分人都觉得此选项存在的这一问题。在此笔者认为:本题C项也有成语误用之嫌。

笔者质疑的第二道试题是选择题第6题,考查辨析歧义的能力。本题的`A项是这样的:

A.政府有关部门明令禁止取缔药品交易市场

笔者思考了很长时间,看不出此新闻标题语意不明之处到底在哪里。后来广泛征集同事和学生的意见,绝大部分人认为此选项歧义为:1)政府要保留市场;2)政府要取缔市场。后又在网上查到九江中学网站发的《全国高考语文卷答案逐题详解》,其中对第6题A项的解释为:“A选项有歧义,一种意思是政府颁布法令,不许取缔市场,要保留市场;一种意思是政府要取缔市场”。这种解释与笔者的调查结果相同。而笔者思考的结果是:此选项首先要理解为“禁止取缔”,即保留市场;而有人认为,如果在“禁止”后有语气停顿,就意味着“禁止”和“取缔”有共同的宾语--“药品交易市场”,这样就可以产生第二种理解。笔者不同意这种看法。我们知道,“禁止”后面只能是动词或动词词组,而不能是名词,所以“药品交易市场”作为一个名词短语,不能成为“禁止”的宾语,因此这个新闻标题不存在“禁止”后面有语气停顿的问题。据此笔者再三思考,作出有待诸位同行批评指正的认定:本选项没有歧义。

笔者深知,一名普通青年语文教师指摘全国高考试卷的错误,在人们眼中不啻于一只不知深浅的蚊子叮咬皮厚的大象。尽管如此,笔者仍不甘心把疑问深埋心底,在此不怕被抨击甚至耻笑,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共同商榷,如遇方家纠正了笔者的错误,不胜感激;若有人同意笔者的部分观点,笔者将甚为欣慰;若拙文能为各位同行的试卷研究工作尽绵薄之力,则当属笔者的不虞之幸了。

作者邮箱: anxinfei@yahoo.com.cn

篇2: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

第6题 要求考生从四个句子中选择没有语病的一句。答案是D句:“这些软件如果单卖共要1000元,可合在一起才340元, 价钱便宜了近三分之二。”此句要陈述的意思是一批货物不同卖法(零、趸)的两种不同( 所得)的结果。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卖方看待交易的结果是“可获、可得”多少收入,而原句用的却是“共 要”,这无疑是暗中更换了施动者,原句的“价钱便宜”也应改为“收入减少”为宜。鉴于上述原因,我们认 为此题无答案。如果试卷的“卖”为“买”之误,那也不该在高考卷中发生。

(江苏/柳有华 河南/杨俊华)

第7题 选项B句:“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被判定为错误句,据称理由是句子发生岐义:

(1)是“他”“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2)是“他”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 两家银行”。

这一理由值得推敲。

首先,从语句的陈述关系上讲,“把钱存入银行”这个行为结果是不能变更的。因为“把字句”的特点之 一就是特别强调它对宾语的处置性。这样它对主语的单一性就要求得比较明确;因而它只可能有一个陈述主体 (主语)。这个主体(主语)或者是单一性名词(代词),或者是词组,或者是各种类型的短语;而且主语的 语意地位决定这个语意主体(主语)绝不可能分在同一个语句的两个不同的位置。无论是从理论上或实际上我 们都绝不可能把该句进行这样的切分: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而只可能是如下的形式:

{主[或(主1+主2)]+[状语结构]+把字句[(谓语+宾)]}

(被陈述对象) (情 态) ( 谓 语 )

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违背强调陈述对象的原则。而现在“他”、“副总经理”显然在两个不同的位置,自然 不能当成同一个陈述对象来理解。因而此句的陈述主体只能是“他”。

其次,从词性功能看,“和”只连接显性语意性质和隐性语意性质都相当的词或者短语。换句话说,这个 句子中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属于同一个语意级别层次,它们的语意连接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绝不能 分割。这样,主语“背着”才有依属:“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是用来对“他”的行为加以制约的。

第三,从此句的潜在表意功能看,句子的目的在于陈述主语“他”在整个事件中的“突出”表现,需要把 无论是功绩还是罪错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并没有把“副总经理”牵涉进去的意思,否则优先叙事的原则就 被破坏了。

单纯地、孤立地、抽象地看待语法问题常常是我们语法教学所犯的毛病之一。把一个本身不是问题的语句 曲解成病句,这种做法显然不切合实际。

(北京/金传富)

第四大题 尽管此题的选文加强了文学性,但选文本身仍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情感跨度太大,不便于学生把握。“吃惊”到“怅然”的情感转换非常明晰且易于把握,可最后的 “悠然”却来得太突兀,缺乏足够的铺垫,作者似乎是在对《西江月》的顿悟中完成这一情感转换的。可是, 学生对《西江月》这首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障碍,而作者抒发自己感情的文句又显得较隐晦,再加上学生对“ 吃惊”到“怅然”的情感历程感受强烈,因而,最后“悠然”的情感变化便无法理解。从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 全文的主旨,导致29小题的第二个问题得分率极低。

第二,“悠然”的心境不切合中学生的心态实际,且不利于正面导向。《报秋》一文中的“秋”应是人生 之秋与自然之秋的有机融合,最后的感悟是作者历经沧桑后的达观与淡泊。逍遥式的悠然是中年后开始的心境 ,是中年人待人处事的较高境界,具有“秋”一般的旷味与深沉。而中学生却正走进人生的春天,经历的正是 生机盎然的播种季节,充满着希望和进取精神,又哪来饱经沧桑后的顿悟与旷达?选文所表达的理念与绝大多 数中学生的心态不相吻合。

第三,个别地方前后矛盾,给人晦涩难懂之感。文末“领取自己那一份”中的“那一份”到底指什么?是 自己“获得”的东西吗?可前文却写道:“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既然“两手空空”,又怎能 “获得”?由于前后矛盾导致晦涩难懂,给主题的把握带来了极大的障碍。所以30题的D选项也就有不少同学认 为是正确的。

第四,个别文句语言不够规范。高考语文试卷的选文在语言运用上应特别严谨和规范,因为高考试卷是语 文科学性的最高体现,是语文学习的蓝本之一,试卷本身语言的不够规范将会埋下一系列的.隐患,也和前后文 的病句修改自相矛盾。但《报秋》这一选文中的个别文句还有不规范之处。如:“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 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从文意上看“算得”前边应省略了“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 ,而在前文中,这只是“说”的宾语的一个成分而已,不符合省略习惯,导致句式的生硬和不规范。

(四川/李立 张伟)

第30题 题干的陈述欠妥当,答案的准确性可疑,评分标准不公。

30小题的题干是“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笔者认为这个说法与下面选项中的个别项 不符,如A、C两项是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而不是分析,更不是鉴赏。

答案A的正确性可疑。原文第5段说:“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 ,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仔细推敲这个句子,它由两部 分组成,一谈其香的醒脑作用,二谈其花其香让人减少懒洋洋,心里警惕着秋的到来。而答案却牵强附会地把 它们连接成一体,且把“警惕”理解为“提醒”,“懒洋洋”解释为“惰性”,似乎有失准确,且令人警惕着 “秋来了”的,我觉得不仅是玉簪花的香气,还有“水盆中”的玉簪花本身。

评分标准说“对一个1分,超3个按前3个评分,答错不倒扣分”,那么不加思索全部答上,有可能比认真分 析、细心选择得分多。

(山东/董宝礼)

第32题 试题是这样的: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luō@①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3个。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

① ② ③ ④外, 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 受了坏人的影响,才逐渐变坏

⑤ ⑥ ⑦的 ;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各种坏的影响,那么

⑧ ⑨ ⑩ (11) (12),他还会变坏吗?

删除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

此题的答案是①(或②)、⑥、⑨(或⑩)。我们认为,这一答案是不完整、不严密的。如果⑦(即“才 逐渐变坏的”一句)不删,那么即使照答案作删除,分号前“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 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才逐渐变坏的”,仍为病句。在“……之所以A,是(因为)B”这种因果倒置 句式中,A表示结果,B表示原因或条件,B中不应再出现A表述的内容。例如我们只能说“他今天之所以走上成 功之路,除了同事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他长期的不懈努力”,而不能说“他今天之所以能走上成功之路,除 了同事的帮助外,更重要的是他长期的不懈努力,才逐渐走上成功之路的”。因为表原因的B中又出现了“逐渐 走上成功之路”这一只能在表结果的A中才出现的内容,构成了“……之所以A,是(因为)B,才A”这一杂糅 型病句。根据上述分析可知:⑦必须删除,该题“必须删除的”应为4处而不是3处。删除4处后原句才能成为正确的句子, 即:“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各种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江苏/曹津源 柳有华 浙江/马洪寿 天 津/谢发宝湖南/莫运海)

第32题 命题方式有待改进。此题设置在主观卷的第五大题之中,至少应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可此题却成了纯粹性的客观题,这与试题分卷设置的精神不相吻合。同时,在Ⅰ卷6、7题中已经设置了病句的客观选择, 而此处又以选择题出现,能力层级无法区分,因此不够科学。

(四川/李立 张伟)

第33题 要仿照的两个比喻句的句式是: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 窗。

其中“钥匙”是用来打开锁子的工具。锁子是安在门、箱子、抽屉等的开合处或铁链的环孔中,使人不能 随便打开的金属器具。人们不会把锁子安在窗子上,钥匙是不能“开启”“窗”的。原句可改为:“……书籍 如同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智慧的门扉。”

第34题 要求考生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中间的内容。所提供的开头是:“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门口”犯了句式杂糅的毛病,应分开说。因为“已洗得干干净 净”无法作“晾”的状语,“洗”和“晾”是有先后顺序的两种不同的动作行为,“洗”不修饰“晾”。这个 开头应改为:“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第35题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现今中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差异较大,有的像鸡蛋壳那样脆弱,有的却很坚韧。那么你是怎样的呢?从后面 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举出实例,写一篇关于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要求”①却说:“把不选的题目划去;也可两个都划去,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

既然“材料”已明确限定“从后面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适合你的情况的题目”,怎么又在“要求”①中 说“也可两个都划去,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呢?很明显,命题者犯了前后矛盾的逻辑错 误。“要求”①的“也可两个都划去,另拟一个适合表现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题目”的规定应删掉,或者把这一 规定加到“材料”中去。这样就不会自相矛盾了。

(四川/岳泽和)

字库未存字注释:

篇3:两道高考与联赛试题的同型探源

一、试题精彩回放

试题1(2009年辽宁省高考数学试题)已知椭圆C过点两个焦点为(-1,0),(1,0).(1)略;(2)E,F是椭圆C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试题2(2011年全国数学联赛试题)作斜率为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A,B两点,且在直线l的上方.(1)证明:△PAB的内切圆的圆心在一条定直线上.

点评这两道高考与竞赛试题考查的是圆锥曲线同一个内容,揭示的是同一个几何性质,它们一正一反将相同的曲线,相似的结论,命制在不同试卷上,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二、对试题源的正向剖析

既然两道试题具有同源性质,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对试题的来由进行一些背景剖析,研究试题命制的依据,容易得到如下性质:

性质设A(x0,y0)(y0≠0)为椭圆上一定点,E(x1,y1),F(x2,y2)为椭圆C上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直线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那么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

证明设A(x0,y0),E(x1,y1),F(x2,y2),则直线AE的方程为:y-y0=k(x-x0),代入椭圆方程得:(b2+a2k2)x2+2a2k(y0-kx0)x+a2(y0-kx0)2-a2b2=0,

设直线AF的方程为:

∴直线EF的斜率

引申1设A(x0,y0),A'(x0,-y0)(y0≠0)为椭圆上两定点,E(x1,y1),F(x2,y2)为椭圆C上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直线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那么直线EF的斜率为椭圆C在点A'(x0,-y0)处切线的斜率.

证明椭圆在A'(x0,-y0)处的切线方程为:

∴在A'(x0,-y0)处的切线斜率

引申2设A(x0,y0)(y0≠0)为双曲线上一定点,E(x1,y1),F(x2,y2)为双曲线C上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直线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那么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且为双曲线在A'(x0,-y0)处切线的斜率.

引申3设A(x0,y0)(y0≠0)为抛物线C:y2=2px(p>0)上一定点,E(x1,y1),F(x2,y2)为双曲线C上两个动点,如果直线AE的斜率与直线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那么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且为抛物线在A'(x0,-y0)处切线的斜率.

三、对试题源的逆向探究

试题的根源内涵丰富,且它性质往往有不同方向的再生能力与发展空间,我们要把握多角度的探究,作为培养能力与思维的有效载体,提高效率,开阔视野.

性质设A(x0,y0)(y0≠0)为椭圆上一定点,斜率为的直线EF交椭圆不同于A的E(x1,y1),F(x2,y2)两点,则直线AE,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证明设A(x0,y0),E(x1,y1),F(x2,y2),直线EF的方程为∴直线AE,AF的斜率之和

引申1设A(x0,y0)(y0≠0)为双曲线上一定点,斜率为-的直线EF交双曲线不同于点A的E(x1,y1),F(x2,y2)两点,则直线AE,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引申2设A(x0,y0)(y0≠0)为抛物线C:y2=2px(p>0)上一定点,斜率为的直线EF交抛物线不同于点A的E(x1,y1),F(x2,y2)两点,则直线AE,AF的斜率互为相反数.

四、高考真题链接

1.(2004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题)过抛物线y2=2p(p>0)上一定点P(x0,y0)(y0>0),作两条直线分别交抛物线于A(x1,y1),B(x2,y2).

(1)求该抛物线上纵坐标为的点到其焦点F的距离;

(2)当PA与PB的斜率存在且倾斜角互补时,求的值,并证明直线AB的斜率是非零常数.

2.(2005江西省高考数学试题)M是抛物线y2=x上的一点,动弦ME,MF分别交x轴于A,B两点,且MA=MB,若M为定点,证明:直线EF的斜率为定值.

优秀试题的“迷人风光”应体现在对高层次理性思维的考查上,同时也蕴含了更一般化的数学知识与方法.本文正是从两道高考和竞赛试题出发,以题中所考查的知识点为源头,寻根问底,在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中寻找“题源”,在题目的拓展中,强化了知识的应用.作为教者,如果能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做个有心人,重视挖掘课本与高考习题中所蕴含的价值,重视习题的进一步拓展改造,必将使得考生在高考中游刃有余.

摘要:高考试题与联赛试题作为两类高水平试题,它们在命制过程中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通过两道高考与联赛试题,来揭示试题命制过程中的同源性背景,以期把握试题命制的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篇4: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

关键词:地理新课程标准 高考 命题原则

在新课程标准下,尽管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评价强调了“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但笔者认为,用考试的办法来评价学生仍然是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基本国情,考试作为教学的评价手段之一依然十分重要。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都遵循些什以原则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试题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应用于社会实践

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首先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所以命题内容应贴近学生生活,应用于社会实践。教材内容只是一种教学资源,通过教材和教学,学生可以学到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检测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换句话说,命题考查的知识来源于书本,而试题涉及的案例应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

以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为例: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图3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6—8题。

6、此时,甲、乙、丙三地

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7、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8、该区域可能位于(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 D、东南丘陵

该组题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命题,告知空气密度与气温、空气中水汽含量的相关性条件,通过垂直剖面图中的等温线呈现不同区域大气的垂直状况,打破了传统上利用气温垂直递减图分析大气垂直运动状况,用等压面分析水平气流状况的单一方式,要求学生利用所学气温、空气密度、热力环流、天气系统等相关知识及其联系,通过严密的思维路径层层推理得出结论。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应用于社会实践。命题简洁清新,源于书本,源于生活,不偏不怪且有一定梯度。

二、命题应尽可能涵盖“三维目标”要求

新课程不仅将检测考试作为学习诊断和选拔的手段,而且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注重学生学习内容的达标程度,注重多样的测验形式的使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为此,新课程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教师教学毫无疑问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那么作为要检测教学目标落实效果如何的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理应关注三大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理念下,命题应更加体现学习的价值,试题要尽量避免课本内容的简单重复,要能够在记忆、理解、运用等方面作出综合的反映,以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考查,要求试题能够反映学生答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命题应考查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问题,对限制性命题而言,每一道题都应考查某个比较重要的知识点,而不该是琐碎的东西。对自由应答式题目来说,其主要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应以地理学科中的核心内容为命题中心,把问题与情境相结合,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强调知识的应用。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命题时首先要避免出或过多地出机械的记忆题,要设置合理的试题难易度,试题排列应由易到难,涉及内容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观点,反映其对事物的态度。可以说,考试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必须认真考虑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反应,好的命题设计同样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

如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19左图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右图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

(2)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

此命题以印度黄麻这一特色经济作物为主线,探讨其生长的气候条件、地形条件、水文条件以及以黄麻为原料的麻纺织业的生产条件。试题较为常规,但常规中关注细节,强调分析建模,但又紧密联系材料,注重有效信息的提取。试题难度不大,但有一定区分度。题图区域较为典型,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定位,设问以短句形式单刀直入,问题指向明确,同时回应分区地理中区域的典型特征,工业区位优势分析将问题深入,从农业上升到工业乃至区域的层面。这一命题从已知到设问之间有一定跨度,且具有较高的综合性,考生通过联想顺滕摸瓜,在已知条件和所储备的概念体系中提取有效信息和相关知识点,能够进行发散思维、正确推理和科学判断,形成正确的地理价值观,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命题应尽可能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个性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因而,命题要关注学生对试题和考试结果的认同,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考试结果。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很优秀,学习能力很强,只是考试考得不好而已;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考得不好只是因为考前没有去好好复习,没有死记硬背;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不如他聪明的同学总是考得反而比他好等等。地理高考在命题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怎样让优秀的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对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努力,一是增加试题的选择面,避免考题统得太死,要给学生答题提供选择的余地,让学生产生兴趣,从不同思维角度答题,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二是扩大试题的知识覆盖面,留给學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命题应立足基础,着眼于发展,注重考查学科主干知识,注重能力考查,如设置一定量的主观题,甚至提供一些开放性试题,留给学生充分答题的空间,以考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综观近几年来实施新课改地区的高考命题,莫不如此。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完全可以各抒己见,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应酌情给分,命题尽可能顾及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高考命题应充分考虑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加强考试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体现学科思维特点和方法,注重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以及获取地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地理高考既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又能甄别和选拔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新课程地理学科高考能力标准•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2

2、石期年•新课程下地理高考命题的思考研究•高考文科版•2009.7

篇5:法国高考试题质疑民族性格遭热议

关键词: 高考试题 新课改 教育定位 热议 法国留学

[提要]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在微博上披露今年法国高考首日考题,引来广泛热议。刘永和介绍,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硬性的考试测出对知识理解、掌握的高低差异。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在微博上披露今年法国高考首日考题,引来广泛热议。纵观各界评论,无不体现着对当下教育的反思。可喜的是,记者采访得知,国内中学有望开设哲学课,补上思辩的思维训练。

法国人为质疑的民族性格而自豪

6月19日晚,许纪霖发微博说,一位留法博士给他带来信息,法国高考首日是哲学考试,考生在三题中任选一题,用4小时就题论述。微博上展示的文理生考题有:所有信仰都与理性相悖吗?我们是否有寻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解释《神学政治论》或《爱弥儿》的一个节选段落等。许纪霖感叹:“我现在才知道,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哲学家,而中国只能盛产应试者了。”

此微博一出,即被疯狂近30万次,7000多人评论。

网友B斌说:我觉得这不仅仅是一份考试题,它直接考察了一个人看问题的深度、全面性以及创新能力。考题体现考试文明,考试文明体现国家现代化程度。

大部分评论都褒扬法国高考大考哲学,也有人以国情不同而不以为然。网友“扬州三月”说,就算我们这样出题,必定会有大量模板式标准答案跟上,只要存在竞争性考试,就会出现应对之道。

在宁教书的法国人Xavier LEROUX也从网上得知了中国人对法国考试的关注。他告诉记者,在法国,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要参加高考,今年法国高考有70万考生。22年前他高考时,第一门考哲学,他选的题目是“历史对现代生活的影响”。“总分20分,我得了13分,10分是通过线,通过了就行。”Xavier LEROUX介绍,在法国,哲学专业的人同样不好就业,但在校园里,哲学一直热门,很多人选修。“这和法国的历史有关,法国人喜欢探究背后的原因,质疑是我们民族的天性。”

曾在法国留学的申小姐对法国人喜欢哲学印象深刻。她说,在法国咖啡馆,不管老人还是年轻人都爱谈论那些诸如正义、自由、爱和信仰之类抽象命题。在书店最显著的位置,摆的也是哲学书,哲学书籍还常常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国内中学也要开设哲学课了

法国高考引起了教育界的关注。南京十三中资深语文教师洪劬颉查阅了历年法国高考哲学试题,他认为这样的考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介绍,法国教育强调公民教育,强调思辨性、批判性的思维训练,注重人的独立性、反思性和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育定位决定了考试的`内容和方式。

无论中国高考还是法国高考,都是一种教育评价。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室书记刘永和说,教育评价注重两个方面作用:一是甄别学生知识水平,二是促进学习者学习。如果二者兼顾,就是最先进的教育评价。现阶段,大多数中国考试更倾向于前者。在刘永和看来,教育脱离不了现实,我国的就业形势、就业压力比西方大,教育有很强的谋生功能,功利色彩浓。

刘永和介绍,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吸收、知识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硬性的考试测出对知识理解、掌握的高低差异。在获取知识、技能的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感也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也是哲学素养的培养。他透露,我国的新课改有望将哲学列入重要科目,但要将哲学列入高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教育要从训练“工具”回归培育“人格”

面对法国高考的哲学考题,国内很多研究生都惊呼:太难了,不知如何作答。

“都是朴素的哲学思考,小学生、学者都应该能回答,区别在于思考的深度、力度的不同。”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省逻辑学会会长张建军说,国内学生认为难,是因为从来没思考过这些问题。他说,哲学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关乎人的基本生存状态、生活情绪和人生情调。

在学科体系里,哲学是基础。“人的行为、思考背后都有一个观念,哲学就是让这些观念活起来,生长起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恒说,现在不少企业都愿意招收哲学系的毕业生,看中的就是具备哲学思维能力的人更易开展观念的变革。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董健一直关注包括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式微。他说,我们的教育要从训练“工具”回归到培育“人格”。“我们的教育对经济、社会的依附性太强,侧重培养有用的机器,强调知识的适用性,忽视个人精神领域的成长。”董健说,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精华,如今的教育有走向狭隘之势,实用功利主义盛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容易人格残缺,精神萎缩。

篇6: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

A.4〯3 B.3〯2 C.3〯1 D.2〯1

此题的答案:BC

(命题立意) 本题考查化学计算。

(解题思路) 根据Fe+Fe2O3==3FeO, 可以确定反应后FeO为6mol、Fe2O3为4mol, 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但是要注意加热条件下也可能有FeO与Fe2O3结合成了Fe3O4, 或Fe3O4分解生成了FeO和Fe2O3, 当3mol FeO和3mol Fe2O3结合生成Fe3O4时, FeO和Fe2O3物质的量之比为3〯1。

(易错点) 没有仔细思考问题而漏选C选项。

(题眼) 题干给出Fe3O4有提示作用。

鄙人认为此题的所有答案都是合理的。为什么呢?因为“加热条件下也可能有FeO与Fe2O3结合成了Fe3O4, 或Fe3O4分解生成了FeO和Fe2O3”, 那么无论是FeO与Fe2O3结合成了Fe3O4或者是Fe3O4分解生成了FeO和Fe2O3都是随机的, 并不是像答案中所说的“当3mol FeO和3mol Fe2O3结合生成Fe3O4时, FeO和Fe2O3物质的量之比为3〯1。”

当不同物质的量的Fe3O4分解生成FeO和Fe2O3时, n (FeO) /n (Fe2O3) 见下表。

若Fe3O4不分解, 而是FeO与Fe2O3部分或全部结合成了Fe3O4, 则n (FeO) /n (Fe2O3) 分别为:

由此可见, 该题的所有答案都是合理的。如果Fe3O4分解生成FeO和Fe2O3的物质的量不是整数时, 还有无数的n (FeO) /n (Fe2O3) 比值;同样如果FeO与Fe2O3部分结合成Fe3O4的物质的量也不是整数时, 也还有无数个n (FeO) /n (Fe2O3) 比值。所以, 此题的出题人只考虑到了一些特殊情况, 而忽略了问题的普遍性, 这样对考生是很不利, 特别是对成绩优异的考生。

(海南卷) 第7小题.下列物质中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的是 ( )

A.HClO B.Al2O3 C.N2O3 D.SiO2

(答案) A C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

(解题思路) 物质所含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 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 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故结合选项中有关物质元素的价态可知HClO (Cl为+1价, 处于中间价态) 、N2O3 (N为+3价, 处于中间价态) 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故答案为A C。

此题更是出现了明显的科学性错误。就一般而言, 元素处于最高正化合价只有氧化性, 元素处于最低化合价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此题也是基于这种考虑出的。但是对于化合物来说, 一般都有正价和负价, 从科学角度分析, 只要有正价就有氧化性, 只要有负价就有可能表现出还原性, 因为氧化性和还原性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如用Al2O3冶炼金属铝, Al2O3在反应中就既表现出了氧化性又表现出了还原性。因此, 此题的“下列物质中”应改为“下列物质指明的元素”, 也就是要明确是什么元素什么价态才该具有什么性质, 而不能笼统, 自然科学的必须要做到准确无误。

篇7:质疑两道高考语文试题

关键词:高考 质疑 文化常识 病句

一.“阙”是个高台吗?

语文老师可能都见过这样一道题:

根据下面一段材料,给“阙”下一个定义。

据专家介绍,在汉代,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建筑物。在显宦富豪的宅第、宫室、衙署,在城门的两旁,都要立阙,它显示着王权的威严、门第的高贵。由于汉代人“视死如生”,所以墓室前也都修建门阙。阙就是门楼,立在大门的两边,像两座小楼阁,中间是人进出的通道。因为它的中间是空缺的,古人便称之为“阙”。古代的阙有木阙和石阙两种。研究表明,木阙今天已荡然无存,而建造在宗庙祠堂、墓室神道两旁的石阙,历尽千年沧桑,却得以存留一小部分。

高考结束后有同学拿着上面这道题来问我:“老师,我们以前做这道题的时候,答案说‘阙是中国古代修建在宅第、宫室、衙署、城门、祠庙、陵墓前的左右各一、中间通人的楼式建筑。可为什么今年高考语文第5小题D项将‘阙表述为宫门两侧的高台而被视作表述无误的选项了呢?”“‘阙在古代到底是高台还是建筑?”

对于这一问题,笔者以为仅仅通过一道练习题来判断高考题的设置是否严密显然不妥,高考题的设置到底有没有纰漏,需要更权威的资料。为了给学生一个交代,笔者查阅了几种辞书,结果显示:无论如何,阙在古代都不能被视作一个高台。该选项不能被当作表述无误的选项。

以下援引几例,以为证据:

1.阙,門觀也。从門,欮聲。去月切。(《说文解字》)

2.觀謂之闕。郭璞注:“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尔雅·释宫》)

3. ㈠古代宫庙及墓门立双柱者谓之阙,其上连有飞檐罘罳者谓之连阙。也称象魏。㈡城楼。见“城阙”。㈢指皇帝所居。《汉书·朱买臣传》:“诣阙上书,书久不报。”(《辞源》)

4.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建筑。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起楼观,以两阙之间有空缺,故名阙或双阙。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卷二十三:“盖为二台门外,人君作楼观于上,上员下方,以其阙然为道,谓之阙;以其上可远观,谓之观;以其县(悬)法,谓之象魏。”因以为宫门的代称。(《辞海》)

5.①古代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泛指帝王的住所:宫~ ②神庙、陵墓前树立的石雕。(《现代汉语词典》)

依据《说文解字》和《尔雅·释宫》,“阙”在古代为建在宫门两侧的建筑,因上面经常悬挂法令使民观看,亦称为“观”。

依据《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阙”在古代不光可建在宫门两侧,还可建在祠庙和陵墓前;因中间“空缺”,所以称“阙”,因其上可远观,又称为“观”,因其上常用来悬示法令,又称为“象魏”;建于宫门外的“阙”和建于神庙、陵墓外的“阙”在外形上有所区别,建于宫门外的通常是楼阁式,建于神庙、陵墓外的通常是立柱式,但不管那一种外形,“阙”的属性都只能是一种建筑,而不是一个高台。

二.“父亲住院期间,梅兰每天晚上都陪伴在他身旁,听他讲述一生中经历的种种苦难和幸福,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一句有无语病?

今年病句判断题,很多同学都没有选对,主要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上述预设为有语病的句子,无论从语法的角度,还是表意的角度,似乎都发现不了什么问题。那么,这个句子究竟有没有语病?笔者才疏学浅,不敢妄下结论,但截止目前,尚未见到令人满意的解说。详述如下:

1.搭配不当(①“种种”修饰“苦难”和“不幸”可以,不能修饰“幸福”;②“苦难”可以“经历”,“幸福”不能“经历”。)

2.语序不当(①“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应放在“听他讲述”前面;②“她”应放在“就算”后面,或“也”前面;③“经历”应该放在“苦难和幸福”的后面。)

3.用词不当(“也不例外”应为“也无例外”,“也不例外”多用于自己跟别人比,“也无例外”多用于现在的自己和以前的自己比。)

4.表意不明(①“也不例外”是描述梅兰的行为,还是父亲的行为?对象不明;②“也不例外”是描述梅兰陪伴父亲的行为,还是听父亲讲述的行为,抑或二者都有?对象不明。)

5.代词使用不当(将“他”改为“父亲”。)

6.重复赘余(将“她”删除。)

以上几种解说,1①、2①、3、4①、5和6的不当很容易看出来。1①,为什么“苦难”可以有种种,“幸福”不能有种种?(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但没有说完全相同)2①,将“她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放在“听他讲述”前面可以突出“就算再忙再累,也不例外”在句中的状语身份,但没人规定状语成分在句中只能放在谓语动词前。3,“无”在现代汉语中要么做动词,表示“没有”,要么做副词,同“不”。在“也无例外”中,“例外”是个动词,“无”只能做副词,这样“也无例外”就是“也不例外”,上述的区别不知从何谈起?4①,整个句子的主语是确定的,只能是梅兰,不能是父亲,“也不例外”不会被理解成父亲的行为,不存在对象不明的问题。5,将句中的“他”可以换成父亲,但是也可以不换,句中所述就两个人,梅兰是个女的,他只能代指父亲,代词使用没有错误。6,简洁起见,“她”可以删除,但不删除不等于有语病。

问题比较复杂的是1②(2③)、2②和4②。

1②(2③):1②和2③实质是一个问题,把“经历”放在“苦难和幸福”的后面,将原句表述为“听他讲述一生中的种种苦难和幸福的经历”的原因是解析者觉得“苦难”可以经历,“幸福”不能经历?那么“幸福”到底能不能“经历”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经历”,《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定义是“美满如意的生活和境遇”,为什么不可以“经历”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幸福”和“只有经历幸福才能定义幸福”的表述有错吗?。

2②:关于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尽管目前学术界的观点仍有分歧,但是从没有人认为“就算”一词必须放在主语前。(黄伯荣等认为“前后分句的主语相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在主语后;前后分句主语不同,前一分句的关联词语一般在主语前。至于后一分句,不论分句的主语是否相同, 一般关联词语都在主语前,关联词语是副词则在主语后。①李晓琪等认为现代汉语部分关联词的位置不受前后分句主语是否相同条件的限制,有些关联词不管分句主语是否相同,都在主语前,如“管、任、任凭”等;有些关联词不管分句主语是否相同,都在主语后,如“虽、既”等;有些关联词的位置比较灵活,不管分句主语是否相同,既可在主语前, 又可在主语后,如“虽然、尽管、即使、如果、假如、要是、万一”等。“就算”属于第三种情况②。)据此判断把“她”必须放在“就算”后面的观点不成立;至于该句的主语是不是非要放在正句的开头,笔者尚未找到权威的见解,但是依据李晓琪对“即使”一词的研究(“即使你得了冠军, 也不能骄傲。”还可以表述为“你即使得了冠军, 也不能骄傲。”或“即使得了冠军, 你也不能骄傲。”③),笔者认为句中的“她”不必非得放在正句开头,因为现代汉语中的“就算”用作表示让步关系的连词时,它的用法与“即使”相同。

4②:从形式上来讲,4②所述的理由是成立的,但是深入思考把“也不例外”所指的对象划分为描述梅兰陪伴父亲的行为、听父亲讲述的行为、抑或二者都有几种情况其实是没意义的,因为这两种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一,梅兰要听父亲讲述,首先要来到父亲身边;其二,梅兰既然能克服困难来到父亲身边陪伴父亲,听父亲说话也应该不在话下。

注 释

①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4版)

②③李晓琪《现代汉语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2期)

上一篇:问题探究型教学模式下一篇:一个少女的初恋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