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情况汇报

2024-05-22

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情况汇报(精选6篇)

篇1: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情况汇报

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情况汇报

2011年以来,xx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有关要求,把社会管理培训放在突出位置,坚持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力求实效,开展了一些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大范围培训,确保覆盖到位

为确保社会管理培训工作全面铺开、覆盖到位,将社会管理培训工作纳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三项工程”和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五有一创”工程的重要内容,分层次统筹组织推进。由市委组织部集中培训全市新任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并选调部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培训;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对未参加市级培训的乡镇(街道)领导干部和村党组织书记集中开展培训;由各乡镇党委参加过市级培训的领导干部组织域内基层干部开展培训,实现培训对象的全覆盖。2011年以来,xx市、县两级组织部门集中培训农村基层干部xxxx人次,其中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xx人次,副科级以上乡镇(街道)领导干部xx多人次,村党组织书记和一般村干部基本实现全覆盖。启动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五有一创”工程后,市委下发了《关于落实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五有一创”工程具体措施的意见》,将“五有一创”工程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从今年开始,对街道党工委(辖社区乡镇党委)书记、副书记和社区党组织书记、专职副书记进行有针对性的岗位能力培训,确保街道社区党务干部每年都能接受培训,目前已培训街道社区干部xxxx多人次。

二、突出高层次培训,确保培训实效

为确保社会管理培训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着力提升培训层次,大力倡导专家授课、域外考察的培训方式。由市农村党员创业培训中心在xxxx等合作高校选聘了xx名从事社会管理和“三农”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定期到xx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村党员授课,仅2011年各合作高校专家即到xx市授课达xx多人次,讲授社会管理、农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xx个专题xxx多个学时,xxx余名农村基层干部参加了集中培训,超过总参训人数的30%。聘请国内高层次专家学者为全市机关党员干部授课,将社会管理创新相关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全市各级机关干部每年累计参学超过xx人次。市委在2011年组织全市xx名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到xxx等省外发达地区实地考察了社会管理工作经验,组织xx名村党组织书记到山东潍坊等地考察学习了农村管理经验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各县(市、区)均组织了超过xx%的村党组织书记和部分社区党组织书记到域外考察学习。全市2011年以来共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到域外考察学习xxx人次,组织社区和其他领域基层干部到域外培训xxx余人次,开阔眼界,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

三、突出整体性培训,实现效果提升

在市委下发的《xxx实施方案》中,将社区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作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把社会管理培训与其他专项培训有机结合,形成推进合力。今年x月,全市集中开展了“党务干部专题培训月”活动,分级对全市各领域基层党务干部进行系统化培训。将社会管理培训与红色理想信念培训相结合,今年已举办xx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班4期,投入财政和党费资金近xx万元,组织各级组工干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党务干部、党员xxx人,在培训中融入社会管理创新内容,提升了党务干部、党员做好社会管理工作的责任意识和能力水平。将社会管理培训与部门培训相结合,依托市民政局举办了全市近xx名社区基层干部参加的和谐社区建设专题培训,为社区干部如何立足本职做好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进一步提升基层干部的社会管理能力。

篇2: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情况汇报

永登县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来源:永登县委组织部 | 作者:永登县委组织部 | 日期:2007年9月3日 | 浏览3043 次] 【大 中 小】

一、基本情况

永登县总面积6090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240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42.8万。全县设党组10个,基层党委(总支)36个,党支部572个。共有中共党员14692名,其中女党员1808名,少数民族党员129名,农民党员9132名;35岁以下党员2354名,36-59岁8237名,60岁及以上4101名;大学及以上学历522名,大专以上1572名,中专及以下12598名。全县干部总数7401名,其中,县级干部51名,科级干部972名(包括非领导职务);女干部2202名,少数民族45名,中共党员2603名;大学及以上学历1280名、大专3309名、中专及以下2812名;35岁以下的2819名,36岁至50岁的3548名,51岁以上的1034名;党政人才1121名,事业干部656名,企业经营管理人员328名,专业技术人员5296名。

我县基层党员干部培训以县委党校为主阵地,乡(镇)委党校为依托。县委党校现有教职工25名,其中高级讲师3名,讲师6名,从高等院校聘请兼职教师6名。近年来,先后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110万元,开通了中央党校远程教育C级站、中央电大小站和甘肃电大在线直播课堂,建成了县委党校局域网,现有微机86台,多媒体教室1个,多功能报告厅1个、多媒体教学设备2套。

2002年12月以来,县、乡(镇)委党校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30期,共培训党员干部8310人(次),其中县委党校举办61期,培训干部4093人(次);乡(镇)委党校举办69期,培训干部4217人(次)。具体培训情况为:党务干部培训班8期,培训295人;“双培双带”骨干培训班23期,培训2680人,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57期,培训1255人;项目管理知识培训班12期,培训1200人;行政许可法培训班12期,培训1200人;《公务员法》培训班12期,培训1200人;村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480人,积极协调,选派100余人按时参加了省、市组织的调训。

二、主要做法

省委组织部《关于组织实施“甘肃省万名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的意见》下发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安排,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总体要求和分级分类、全员培训的原则,结合我县干部队伍实际,研究制定了《永登县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意见》,提出了我县大规模培训干部的具体措施,对后备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村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建立健全了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和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坚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建设一支“眼界宽、思路宽、会干事、能干成事”的学习型、创新型基层党员干部

队伍为目标,突出抓基础、抓重点、抓关键、抓保证,切实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主要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合理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理论武装是强化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理论素养是干部素质的核心。近年来,我们从抓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入手,围绕“靠得住”和“有本事”两个方面设置培训内容,适应了新形势下干部培养的需要。

一是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对干部政治理论的培训,坚持与实际相结合,贴近干部工作中的难点、疑点和热点问题,克服了以往贪多求全的弊病,着力在基本原理及精神实质的掌握和运用上下功夫。对各种知识和能力的培训,根据形势要求和干部自身岗位、专业特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原则,按需施训,因人施教,提高了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具体培训中,对乡镇干部侧重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党建以及党在农村法规政策的培训;对县直机关干部侧重公务员基础知识、现代项目管理、网络技术等培训。

二是体现培训内容的系统性。我们围绕提高干部执政能力这一目标,不断完善培训内容。从近年来的工作情况来看,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党性修养、基本技能、专业知识和参观学习6大类。同时,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发展这一主题,紧扣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各类干部有针对性地研究讨论,把帮助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提高发展能力贯穿培训全过程。三是增强实践锻炼的积极性。我们对现任领导干部,让他们立足岗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对县管后备干部,通过上挂、下派、横向多岗位轮岗交流等形式,引导和组织干部到条件比较艰苦、任务比较繁重、情况比较复杂的地方去磨练意志,经受考验,增长才干。2003年,从县直机关抽调600多名干部,深入抗击“非典”第一线,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每年春耕期间,都抽调机关干部500多名,指导农民调整结构,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积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部分村级班子年龄结构老化、文化层次较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较弱的实际,选派了47名乡镇机关干部到村上任职、挂职,加强了村级班子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县抽调县乡机关干部549名,全程帮助村党支部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他们充分发挥教育指导员、村情民意调研员、新农村建设宣传员、民事纠纷调处员、村级发展指导员的作用,为所驻村办了142件实事,调处矛盾纠纷286起,帮助240个村制定了“十一五”村级发展规划,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使干部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提高。组织全县93名符合条件的科级干部参加了市管副县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同时,县上还开展了副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工作,从参加报名的480名年轻干部中公开选拔了120名副科级后备干部,建立了副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干部执政能力

为了把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战略部署落到实处,我们立足永登实际,大力提升干部教育培训的基础性地位,不断强化组织协调,构建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干部的执政能力。

一是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近年来,县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提高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多次研究解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

二是建立制度,规范干部培训。建立了培训项目和培训菜单管理制度。根据培训需求,设计一批培训项目,开发培训模块和培训菜单,开办周末学校,举办休息日兴趣班等,由干部根据自我需求自身选择培训项目,实行“点菜”式的自助培训。目前我们

依托县委党校培训基地建立了县委“流动党校”,共开发先进性教育、依法行政、科技文卫下乡、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等10个套餐式培训项目,完成干部培训6000人次。同时,为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还积极争取了国家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项目,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农村行政管理、乡企管理、现代设施农业和畜牧兽医四个教学班,参加学员196名。建立了干部培训情况和建档立案制度,建立了干部培训质量评估制度。通过加强制度建设,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正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迈进。三是明确职责分工,完善管理体制。我们对全县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组织部门主管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研究制定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并协调、指导、检查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宣传部门具体指导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狠抓干部思想政治建设;县委党校发挥培训主体作用,制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教学计划和培训内容,并负责干部教育培训主体班次师资力量的配备;人事部门负责公务员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职业资格培训;组检检查部门负责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工作,贯彻市委“治庸”计划的检查和落实情况,农牧系统负责农村党员实用人才的培训和开发。在干部培训工作中,逐步形成了层层管理,各司其职,社会广泛参与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干部培训质量

立足于基层党员干部的全面发展,我们在教育培训中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坚持改革创新,拓宽培训渠道,提高干部培训质量。

一是创新培训内容。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及时把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传输给干部,优化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广大干部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大力开展特色培训,开设招商引资、城市管理等专题培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干部澄清认识、拓宽思路,提高干部服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二是创新培训方式。在培训手段上,我们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网络教学,突破时空局限,集成教学信息,增强培训的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和覆盖面。在方式方法上,坚持把读书学习与研讨问题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课堂教学中“教员讲,学员听”的单向封闭式的传授模式,灵活运用菜单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对策研讨等实践性强的方式,增强学员与教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把听、看、讲、写、做、练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员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让参训学员坐得住、学得进、记得牢、用得上。

三是创新培训管理。坚持分层分类施教,根据培训对象、班次、学制及干部年龄、文化层次、现有基础差异,提出不同学习要求,区别对待,不搞“一锅煮”。我们充分利用各类讲座、论坛等培训资源,拓宽干部教育培训渠道。目前,我县常年举办的系列讲座、专业论坛达5个,我们把其中有规模的各协会年度座谈作为干部教育培训课堂,通过这一渠道培训干部近1000人(次)。同时,按照能力建设的要求,开发了一批现场教学培训项目,建立了红提葡萄、中药材、洋芋、玫瑰等示范点现场教学点,请第一线的干部群众讲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四)优化培训资源,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着眼于提高大规模培训干部的质量,我们在建立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干部教育培训师资队伍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一是注重团队建设,科学规划专职师资资源。县乡两级分别制定了师资队伍和人才建设规划,普遍实行了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多项改革,推行了教学评估、集体备课、课程招标等做法,加大对县委党校师资特别是中青年教研骨干的教育培养力度,不断提

高师资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

二是推行党政领导干部到联系点讲课制度,加强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县上“四大家”领导身体力行,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建立了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亲自为联系点干部讲课。自党政领导干部到联系点讲课以来,全县25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到联系点讲课达75场次,全县科级领导干部到联系点讲课1800余场次。同时,县委党校及18个乡镇党校,聘请了一批有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企业经营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调整教学师资配置,深化培训机构教学改革。我们对党校教学师资配置提出指导性意见,要求教学师资实行校内外组合,在县委党校主体班次中实行师资“三三制”,即1/3的课程外请省、市委党校知名专家、教授,1/3课程内请优质师资,1/3课程聘请实际工作部门同志主讲,让学员接受多样化、复合式培训,锻炼和提高了干部战略思维能力。

四是实行“送教上门”制度,提高师资资源效率。为解决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我们抽调县委党校骨干教师及机关部门业务骨干组成流动党校,赴各乡镇、各单位、各部门讲课,实行“送教上门”和“培训下乡”,通过这种形式,已培训干部3200人次。

三、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基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努力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干部,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当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培训工作责任不够明确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还未纳入领导班子任期目标责任制,致使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产生“重工作、轻学习”的倾向。一方面,部分领导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没有积极主动地抓好本部门、本单位干部学习培训工作,致使干部参训率不高。另一方面,干部被动参训现象比较普遍。部分干部对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不高,自以为会做工作就可以了,把培训与工作对立起来,一味强调工作忙、事情多,以种种理由推脱培训。有些干部进入党校学习,处于“组织上派我来,我不得不来”的被动地位,把培训作为“应付”、“休息”来对待。

2、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县委党校师资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教学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缺乏有效的教学考核评估制度。教学方法仍以“教师讲、学员听”为主,教师与学员交流较少,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干部培训内容与干部学习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培训内容比较笼统,一些学员认为,集中培训无法达到“缺什么补什么”的效果。

3、教育培训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一方面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干部教育培训缺乏一套明确规范的理论学习考试考核制度,干部脱产培训、在职学习、参加中心组学习的考核标准、考核内容都还不够规范完善,没有具体的、系统的考核指标体系,导致对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评价抽象化,学习培训考核质量不高。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合理的培训经费保障制度。尽管我们把干部教育培训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县委党校完成了硬件建设,但由于我县财力十分困难,培训项目所需经费无法足额拨付,导致干部培训工作无法如期进行。

四、今后的打算

为了进一步落实“大规模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组织保证,我们今后干部培训方面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科学制订教育培训规划。结合《永登县2006—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计划全县科级以上干部普遍参加3个月以上培训、一般干部每年培训时间不少于12天,并要对后备干部、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村干部进行定向培训。今年异地培训科级干部100人,落实农民和农村干部“三个五”(即创业干部50人,创业能人500人,创业农民5000人)培训工程,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和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

二是健全教育培训管理体制。讨论制订干部教育培训职责分工办法、干部教育培训申报登记制度、干部教育培训学分制管理办法、干部教育培训考核登记制度、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和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

三是建立灵活高效的培训操作体系。通过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创新方式方法,优化阵地建设,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积极探索实施网络化培训、学分制考核,高质量完成“大规模培训干部”的有效途径。充分依托和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干部网上培训学校。不断优化教育培训模式,进一步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在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培训主阵地作用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组织参与培训,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训,优化师资队伍。

篇3: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情况汇报

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强调在人与自然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 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最佳组合, 求得一种互动平衡。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要求, 发挥政治优势, 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现状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生态道德正是全球环境资源恶化并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现实的反映, 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新的道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为了想得到耕地, 把森林都砍完了, 但是他们梦想不到的是, 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当前, 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功能退化, 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是广大村民们一方面在享受着社会生产力和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文化产品日益丰富的恩惠, 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忍受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引起的资源消耗、生存环境恶化的苦果。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工业步伐的加快, 这种破坏正以空前的规模和强度进行着, 使农村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

在生态危机面前, 许多基层干部开始清醒并行动起来, 开始运用各种手段限制和惩罚破坏自然生态的行为, 以拯救共同的家园。但是, 基层干部生态道德缺失, 责任不明确, 管理不到位, 实施方案没有落到实处。我国各级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水平不高。究其原因, 一是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中, 缺少专门的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课程设置,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也很少有这方面知识的渗透。二是现代各类传播媒体虽然传播了大量的关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与信息, 但往往是零碎的、不系统的。即便是对他们进行岗位培训, 也往往是偏重于政治思想、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与培训, 而对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关注不够, 更没有把这方面的教育提升到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战略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所以, 农村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 不仅仅是技术、法制的问题, 更是伦理道德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所强调的:“要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要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思想上真正明确, 破坏资源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 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在看到生态道德缺失同时, 也必须清楚地看到, 当今社会已经把教育广大干部确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放到干部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 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已经是新农村建设中共同关注的问题。我们提倡将生态道德融入基层干部的道德教育中, 唤醒广大农民的生态道德良知, 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 保护共同的家园。

二、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会长陈寿朋教授说:“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实质上也是文化的危机,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的文化现象。生态道德缺失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生态危机呼唤生态道德建设。”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加大力度来完善这项工程。

1、树立“人类的一切活动要建立在生态平衡的基础上”的生态哲学文化观

生态哲学文化的主要思想是:在世界观上, 它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方法论上, 它强调用系统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价值观上, 它追求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平衡。基层干部在实践中, 坚持生态文化为指导, 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 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观。将人的道德修养从“尽人之情”扩展到“尽物之情”, 从人类社会扩展到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 使异化了的人性复归到位。

2、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文化观

生态伦理文化扬弃地接受传统伦理学思想, 强调人对自然界也有道德责任, 其行为也受道德规范约束。有的新农村从90年代初开始, 在村干部的引导下, 成立了基层“环保委员会”, 对引进的项目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 这都体现了生态伦理文化的要求。

3、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 生态就是财富”的生态经济观

生态经济观, 是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 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 要求人们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 并有效地利用经济手段和其它面向市场的方法来促进可持续发展。

4、树立“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态美学文化观

生态美学文化崇尚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美、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美。正是在生态美学文化的指导下, 有些新农村前瞻性地发展了观光农业。伴随着观光农业发展起来的还有具有农村特色的建筑业、农作物的会展业、生态科普教育业。因此, 生态文化观的指导作用贯穿于农业、农村发展, 同时也贯穿于现代城市建设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生态立村将成为今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方向和目标, 它赋予了农业、农村建设的新内容。实践中, 我们要真抓实干, 扎实推进生态村建设, 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加深领会、不断实践, 弘扬生态文化观。

5、树立“构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科技文化观

生态科技文化观是对近现代科学技术反思之后的科技理念生态化转向。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角度出发, 研究技术的发明、更新及应用。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 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因而, 领导干部应当避免把科技当成征服自然、掠夺自然的“武器”。要引导科技人员为优化生态系统提供智力支撑, 积极预防科技应用可能引发的负面效应。同时, 基层干部在建立科技评价体系时, 避免从单一的经济指标来评价科技的优劣, 而应从生态、人文、美学等各方面建立合理的科技价值体系, 引导科学技术健康、持续发展。要加强对科技生态后果的监理调控, 把科技活动置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之下。

6、树立“保护环境, 教育为本”的生态道德教育文化观

生态道德教育是整个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领导干部生态道德教育尤为重要。生态道德教育旨在传播各种生态知识, 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 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修养。基层干部要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生态道德的力度, 让百姓心中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 从而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加强生态道德能力培养, 也是基层干部生态道德建设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生态道德能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超越自身功利而履行人类义务、实践较高意旨的本领及心理素养。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生态道德能力, 也就是注重培养领导干部的自我锻炼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等, 不断提高基层干部履行生态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本领。

三、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的路径

选择什么样的建设路径将关系到生态道德建设的效果。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 根据建设的规律和农村的实际, 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可以通过以下路径来实施:

1、利用农村学校平台进行教育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个全面终身教育,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强对干部的生态道德教育, 要注意农村学校教育平台的利用。一方面在基层干部的学历进修中, 专门开设生态环境知识的课程。另一方面特别要充分运用党校、干校、进修学校这些阵地, 组织对他们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及政策、法规的专门培训。通过教育与培训, 促进基层干部树立新型的人口观、资源观及环境观, 使他们意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增强他们对生态家园保护的道德责任, 自觉约束有悖于生态良性发展的不良行为, 逐步提高生态道德意识, 逐渐形成与之相关的生态道德责任感, 并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从而具备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

2、法律规范

对基层干部进行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 需要法律这种特殊道德规范的外在推力, 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生态意识、情感、意志与行为。就目前而言, 利用农村村委会平台进行建设。农村村委会是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形式, 特别要把《宪法》、《环境保护法》及《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等系列单行法规落到实处,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只有这样, 才能把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领导干部内在的生态道德良心和生态道德责任, 从而增强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格局。

3、制度约束

制度是基层干部从政行为的基本规范, 也是促进他们形成生态道德素养的外在动力。实行绿色GDP制度, 即农村的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发展, 而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的全面发展, 是科学的发展, 可持续的发展;完善基层干部的考核、评价制度, 把生态环境保护的业绩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 并形成制度加以落实。逐步引导基层干部转变发展理念, 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健全监督机制, 各乡镇部门应不断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举报、听证、投诉等监督制度, 切实履行环保监督责任, 认真审视基层干部做出的重大决策及其公共事务管理是否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是否有利于环境保护, 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于基层干部的严重损害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行政行为, 应鼓励群众进行举报与投诉, 并由各地的权威部门举行听证会, 鞭鞑有悖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行为, 督促他们形成融生态道德于其中的行政理念及科学决策, 真正做到“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4、舆论宣传

社会舆论是道德调节的重要手段。有人说, 现在的干部一怕纪检监察部门找上门, 二怕新闻媒体骂死人。近几年, 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社会经纬》等栏目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功能, 大树保护生态环境正面典型, 大批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 既给当地的一些干部形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也在全社会造就了一种扬善惩恶的舆论氛围, 给其它地方的一些干部的心灵以极大的震撼, 有助于他们明确生态责任, 形成生态良心, 把作为外在约束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在的、持久的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 进而又外化为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

5、榜样示范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榜样对人们具有引导作用、激励作用和示范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动人而典型的人和事, 对这些人和事要进行挖掘、整理、加工, 并在基层干部中加以广泛宣传, 努力弘扬。

总之, 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 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把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加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有助于提升他们的生态伦理素养, 增强他们保护资源、环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 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破坏自然的从政行为, 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给老百姓交上一份满意的从政答卷。

摘要:基层干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是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基层干部的生态道德责任建设是坚持科学发展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基层干部,生态道德,责任建设

参考文献

[1]曾建平:《寻归绿色——环境道德教育》, 人民出版社, 2004年。

[2]廖福森:《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年。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1、2、3卷) , 人民出版社, 2006年。

[4]舒福才:《生态德育论》, 广西社会科学, 2003, (2) 。

[5]周苏娥:《加强党政干部的生态道德建设》, 《社科纵横》, 2005, (3) 。

[6]王秀荣、赵炳元:《节约资源, 建设节约型社会》, 《理论视野》, 2006, (1) 。

[7]周谷平、朱绍英:《重视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教育研究》, 2001, (11) 。

篇4:基层干部培养情况及成长渠道

关键字:基层干部;成长渠道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思想作风、文化素养、道德品行如何,对于一个地方、单位和部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百姓福祉,至关重要。

一、街道及社区的主要职能

街道作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行使辖区内城市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社区建设、民族团结、民事调解、综合治理、计划生育、司法、劳动保障、社会管理、优抚救济、拥军优属、环境卫生、绿化环保等管理工作,并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工作负全面责任。领导、指挥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中队查处辖区内市容环境卫生、城市规划、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政工程、无照商贩方面的违法、违规行为。

负责辖区社区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大力兴办社会福利事业,组织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动员单位和居民兴办社区服务事业,指导社区居委会开展各类社区公益活动。建立与区相关职能部门的联络员制度、信息共享等制度,确保及时、准确传递业务信息,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

二、基层干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干部的优势认识不足。基层干部长年累月工作在第一线,在调解矛盾纠纷、处理复杂问题、应对突发事件上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这是基层干部的优势。

2、基层干部的选拔机制不畅。主要是影响干部流动的身份、编制等体制性障碍较多,公务员身份以外的人员如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各类人员进入各级党政机关的途径较少,

3、基层干部的保障措施不力。基层工作条件差、任务重、压力大,处在矛盾问题的最前沿,但由于受环境、职数等因素的限制,基层干部上升空间小,面临着"晋升难、机会少"的困境,只有少数干部能够走上领导干部岗位,绝大多数干部只能停留在普通干部的岗位上,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4、是干部队伍“出入口”缺少畅通机制。受编制的限制,公务员的入口门槛较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日益严重,从而使年轻干部队伍在“源头”上缺乏一定数量较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影响到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

三、基层干部的成长渠道

年轻干部的成长渠道、成长成才不是一个自然的成熟过程,而是多种主客观培植条件不断优化并综合作用的结果。其成长渠道表现如下:

1、自我成才。需要自身的勤奋和努力,勤奋刻苦、努力工作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关键。一是勤于学习,储备技能。在学习上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调查对象中,现任干部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各级党、干校或成人教育学校的学历教育;二是勤奋工作,创造成绩。年轻干部快速成长必须脚踏实地、扎实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赢得组织和群众认可。调查对象中,75%的干部曾被各级党组织授予“优秀公务员”、“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2、 组织培养。年轻干部自身素质是成长的基础、发展的起点,但必须通过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的外因推动才能起作用。

首先,早发现苗子早培养,避免干部素质提高滞后于年龄增长的现象。年龄是干部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没有年龄上优势也就没有成长过程的优势。针对年轻干部记忆力好、思维敏捷、精力旺盛、勇于创造和可塑性强等特点,坚持从基层和基础抓起,选好苗子早培养,早压担子早成才,从而为他们尽早进入领导岗位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运用综合措施进行大力度培养。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是培养造就干部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一是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在充分利用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基础上,积极创设新的教育培训载体。每年组织近年轻后备干部赴“沿海沿江”经济发达地区实地学习考察,从而促使年轻干部不断解放思想、提升素质。二是加强实践锻炼力度。坚持选派年轻后备干部到县委确定的非公经济和城市建设等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上去锻炼,同时对一些需要提高、丰富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置急难险重事件能力的年轻干部,采取组织调整、岗位交流、选派挂职等方式,着力强化组织培养和锻炼效果,促其健康成长。在此基础上,将锻炼表现优秀、成绩突出、近期拟提拔任用的后备干部,放到相应岗位,采取担任“见习领导”、“领导助理”、重要岗位副职和临时主持工作等方式进行重点培养,缩短年轻干部成长周期。

第三,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监督,不断激发内在的成长动力,保证干部按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加强对干部的严格管理监督,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其内在动力的根本保证。

篇5:干部下基层活动情况汇报

按照区委开展“千名干部下基层访民情、解民忧、送温暖、促和谐”活动的安排部署,我镇结合实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层层动员,狠抓落实,活动工作进展顺利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部署。

一是及时成立领导机构。区委召开动员会后,我镇高度重视,迅速成立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干部下基层”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落实责任,真正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领导责任到位。二是认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了镇干部此次下村的总体要求、工作主题、目标任务、内容方法。抽点精兵强将,除区委区政府下派的11名干部外,还选派了镇上47名领导和干部,全面覆盖全镇22个村(社区)。三是明确任务。迅速于2010年元月20日召开武乡镇干部下基层动员大会,学习传达市区会议精神,对全镇及各村、社区下基层活动做了全面安排部署。

二、突出重点,活动扎实有序开展。

(一)抓宣传,送政策释民惑。一是通过召开村两委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议,组织宣讲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区委十四届 1

九次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使中央的精神和省市、区委的决策部署深入人心。二是宣讲我区在加快率先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保障民生方面的政策文件,引导群众坚定突破发展、科学发展、建设陕西强区的信心。三是认真开展普法宣传,帮助群众学法、懂法、守法,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二)送温暖,传达党和政府关怀。下派干部都在第一时间,深入村组农户,访贫问苦,与群众沟通交流,排查特困户、受灾户、重点优抚对象、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困难职工,在春节前集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走访慰问活动,累计走访慰问群众209户,发放慰问金2.7万元、粮油4900余斤,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他们心坎上,努力做到全覆盖、不遗漏。

(三)解民忧,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广大驻村干部积极地真心诚意地同群众谈心交朋友,了解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帮助解决问题。2011年正月初五,武乡镇东村四、五组57户群众的自来水主管道突然中断供水,正在家休假的市二医院工会主席何新民得知此事后,随即和驻村干部一起来到现场,通过细致调查,由于这两个组十几年前所铺设的自来水管道现多处老化渗漏,加之原管道口径小内部有杂质淤积,疏通已经不可能。正值春节,群众的饮水问题是大事,当务之急,经过和镇、村及武乡水管站协调,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组织群众投劳116个,重新开挖自来水铺设管道。另一方面,由市二医院出资5175元,购买水管等所需材料。在各方紧密配合下,正月初八开始施工,经过一周的努力,铺设了425米的自来水管道,断水10天的群众又重新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在此之前,驻村干部还给五保户金光国治疗了腿疾,走访慰问了25户困难群众,开展惠农政策宣传教育活动2场,让“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真正惠及群众。在曹寨驻村的汉台区疾病控制中心干部傅汉生带领单位技术人员一行10人,带着满腔热情,免费给曹寨村150余名老人进行了体检,还将于近期开展义诊活动和健康培训。曹寨村刚刚新建了村委会,财力困难,他便多方争取,为该村筹措2.6万元资金购买了办公设施,使村委会迅速投入运行使用。截至目前,下基层干部累计帮助群众解决困难问题14个。

(四)促发展,助推新农村建设。下派干部切实履行“发展引领员”职责、助农增收这一重点,在深入调研走访、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因村施策,各展所长、各尽所能,积极协助所驻村理清发展思路,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立足本地实际找准发展路子,完善和实施各项规划,为农村解决好水、电、路、能源等基础设施,围绕春播春耕开展服务指导活动27次,协助争取和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项目5个,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石堰村2010年初确定了栽植核桃项目,由于土壤条件差、技术跟不上,核桃苗成活率较低,村两委向驻村干部杨春华反映后,该同志积极

奔走协调,为该村协调争取价值1万元的核桃苗进行补植,还邀请林业技术人员进行在职管理技术培训。“现在谷种这么多,都不知道用哪个好”,听到很多群众抱怨,在毛堰村逐村的种子管理站干部有针对性的举办了农业技术培训会,专门介绍了适应当地优质水稻品种和栽培技术,为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种子管理站还为该村赠送了两台大型喷雾器。在曹党村驻村的区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干部黄晓林通过走访了解,发现该村有很多村民在养肉牛,但养殖水平低下,管理粗放,且销售途径不畅,黄晓林同志便与村委会干部商量,集中全村养殖户组织进行了一次养殖技术培训,还筹划在该村成立一个养牛专业合作社。以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通过下派干部的务实工作和言传身教,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问题,使基层组织服务广大农村群众、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加强。

(五)抓稳定,深入开展平安镇村创建。下派干部始终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按照协助村“两委”深入开展平安乡村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切实加强对群众的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强化对创建平安汉台和两率一度”内容宣传,使群众积极投身到平安创建中来。同时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要深入社区、村组,邀请基层干部、群众代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等,虚心征求

广大群众对创建平安汉台的意见和建议。下派干部还在驻村期间认真开展“矛盾排查化解活动,准确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愿望,及时排查调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35件,围绕矛盾着力协调解决,35件问题全部得到化解,有效地维护了稳定。

三、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我镇牢固树立“抓领导、抓保障、抓动员、抓成效”的意识,加强督促检查,狠抓分类指导,确保驻村工作取得实效。由镇纪委制定印发了干部下基层活动9条纪律规定,要求驻村干部严格做到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科技知识,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做艰苦朴素、勤奋工作的表率,带头尊重当地干部和群众。采取明查暗访、检查督办、定期通报等措施,坚决防止搞形式、走过场,确保下派干部担负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篇6:基层干部社会管理培训情况汇报

若干规定(试行)》情况汇报

为认真学习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4月2日上午,瓦切乡组织全体乡村及驻乡各单位干部召开了学习《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动员会。会议由乡党委副书记喻启建主持,乡党委副书记喻启建同志在会上指出,《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是中央颁布的一个重要法规文件,对于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干部行为规范、保证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贯彻落实、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乡机关全体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村组干部要通过学习《规定》,进一步完善行为规范,并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而推动任村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次会议之后,瓦切乡党委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在全乡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热潮,现将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乡党委将学习贯彻《农村基层干

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做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并成立了学习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明确乡党委书记姜剑是学习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的第一责任人,领导班子带头学,切实作好学习的表率、接受监督的表率,带动全乡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宣传,促进执行。由各村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深厚学习氛围。认真组织学习,使《规定》的内容真正深入人心,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意识。

三、结合实际,组织实施。把学习贯彻《规定》与各部门的工作相结合。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进一步加大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办事公开等制度建设,不断改进民主评议基层站所工作,认真开展村干部述职述廉和民主评议活动,加强乡机关效能建设,推进农村基层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结合机关干部和村干部的具体工作,按照《规定》的要求落实检查考核工作,并将检查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和干部考察、任用、奖惩的重要依据。

四、强化监查,解决问题。由片区纪工委对《规定》的贯彻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机关干部和才能干部自觉遵守《规定》,接受监督。通过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督促解决《规定》贯彻落实过程中的问题。同时,结合对《规定》的贯彻落实,以

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涉农资金项目和农村矛盾纠纷等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着力解决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

目前瓦切乡学习贯彻《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正紧张有序进行,并已初见成效,对促进瓦切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中共红原县瓦切乡委员会

上一篇:2017-2018二年级数学上学期质量分析下一篇:好书伴我成长主题班会 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