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活知识点

2024-04-17

政治生活知识点(通用10篇)

篇1:政治生活知识点

《政治生活》知识点

1、熟练掌握“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党”、“民族”、“国际社会”相关知识的框架结构

2、国家的本质和根本属性;

3、我国的国体(背);

4、人民民主专政最大的特点;我国民主真实性和广泛性的表现;

5、P6最下面虚线方框中的内容;

6、P7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背);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背);

8、公民参与政治生活遵循的三个原则(背);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以及对公民的要求;为

什么要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的结合;

9、直接、间接选举、等额、差额选举的优点和缺点;影响选举方式的因素;为什么要珍惜

公民的选举权利(背);如何珍惜选举权利(背);

10、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表现;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四个方式(背);民主决

策的意义(背);

11、P24第一至第五段的内容;居委会的性质;群众自治的意义(背);

12、熟悉P27第二段话;民主监督的四个渠道(背);民主监督的意义(背);如何进

行民主监督(背);

13、我国政府的性质(背);我国政府的职能(背)并熟看P37第二至第五段话;如何

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

1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原则(背);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背);

15、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的意义和必要性(背);怎样做到依法行政(背);

16、权力的行使为什么需要监督(背);怎样对权力进行监督(背);

17、政府权威的含义;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背);政府权威的特点;如何树立政府权

威(背);

18、我国的政体(背);全国人大的性质和地位;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性质;地方各级人

大的性质;人大的职权(背)并能充分理解;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义务和权利(背);

19、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和表现(背);熟悉P60最后一段话;P61人大制度的优越性;

20、党的地位、性质、宗旨、三个执政及相互关系、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论(背);

21、为什么要坚持党领导P63(背);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

22、我国政党制度的名称、地位(基本政治制度)、特点(背);

23、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原则及关系(背)

24、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三个级别、自治机关、核心内容;

2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背);我国宗教的四个政策P8026、主权国家的地位、构成要素、权利和义务

27、国际组织的分类(背)、作用;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

28、国家利益的三句话(背);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背);

29、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背);和平的重要性;战后世界维持总体和平的原因;

当今世界仍不安宁的原因;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容;

30、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背);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背);

31、我国外交政策的名称、决定因素、宗旨和基本点(背)

篇2:政治生活知识点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是实施,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产生和任期: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4、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国体决定的,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篇3:政治生活知识点

自2001年开设小学英语课以来, 至今已有十二年的时间, 在这些年里经过摸索、尝试、改革, 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点滴经验, 但是在高兴之余我却产生了困惑、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种误区, 那就是由于课时较少、缺乏语境、再加上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使教学出现了教与学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 表现为学生学得快, 但遗忘率高, 部分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厌学情绪, 到高年级由于测试形式和内容的加深, 学生的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 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 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 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而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 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其中二级语言知识目标的功能要求学生能了解问候、告别、感谢、致歉、介绍、请求等交际功能的基本表达形式;话题要求学生能理解和表达数字、颜色、时间、天气、食品、服装、玩具、动植物、身体、个人情况、家庭、学校、朋友、文体活动、节日等十几种话题的简单信息。这些功能和话题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 用生活理念构建英语教学大课堂, 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捕捉思维的灵感, 培养其创新的勇气和能力, 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

一、把知识融入生活, 教材整合教学

我们现在使用的外延社小学英语教材 (三年级起点) 共八册, 每册包括十个新知模块和一个复习模块, 按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大量词汇和句型都出现在三至六册中。在八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按照我们现行的教学布置, 每周2课时或者是3课时, 教学时间是不充裕的, 特别是当遇到一个模块中的新单词比较多、重点难突破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效果往往很不理想。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打破教材内容的安排, 把同类或者是相关的知识适时融入平时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 那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例如, 在Book 1 Module 5 学习数字时, 只要求学生掌握one, two, three, four… twelve这十二个数字, 而在教材的Book 3 Module 1 还将继续学习thirteen,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twenty这七个数字以及thirty, forty……因此我在学生掌握了前十二个数字之后, 利用一次学生进行跳绳比赛, 当学生数到twelve时, 我适时引出thirteen , fourteen, fifteen, sixteen…twenty, 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它的语音和语感, 但是决不强求学生去记住这些单词, 我把这些单词出示在班级黑板报的英语角栏目中, 以后再结合班级的人数、桌凳数等等一些物品的实际数量, 让学生练习运用, 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把知识掌握了, 既避免了枯燥的记忆, 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如此学习的知识还有天气、时间、科目、身体, 等等, 这些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关, 几乎每天/周都重复出现, 在教学中我把这些知识点有计划的进行渗透, 化整体为部分, 这样循序渐进, 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难度, 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把知识融入生活, 真实情景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 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 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工作中, 我们教师不但要为学生精心创设教学环境、模拟真实的教学情境, 更重要是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 合理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景,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 利用真实情境进行教学的效果会让学生终生难忘。例如, 有一次, 学生发新书, 当我抱着一摞新书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 我大声说:Who can help me ? The books are too heavy .I can’t carry them . (这个句型将在Book 6 Module 5学习) , 这样抓住真实的语境, 让学生初步感知它的语意和语感, 再把这些语句出示在班级黑板报的英语角栏目中, 学生会不自觉地进行运用, 在教室里你经常会听到:What’s the matter ? Who can help me? 这也正是我一个英语老师所期盼的, 像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

三、把知识融入生活, 学用一致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用”, 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 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 而且使学生学会用英语做事的同时, 学会了做人, 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 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有着深远的意义。经过我的精心培养, 我们的学生在运用英语上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学语言知识的巩固运用。如,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校内外活动, Birthday Party, Mother’s Day, Children’s Day 等的庆祝;举办一些小型的英语比赛, 如唱歌比赛、表演课本剧比赛、朗读比赛、书写比赛、英语创意作品展等富有竞争气息的活动, 这些都是可利用的资源, 让学生用英语来庆祝节日, 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英语, 获得成就感, 更好的体现了语言的交流运用作用。二是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养成。在我们的课堂上, 你可以随时看到、听到Thank you ! You are welcome . Who can help me ? Do you agree ? What do you think ? I don’t think so . I think so . What do you suggest ? I think …像这样的礼貌致谢用语的运用,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敢于质疑的学习态度, 将会影响着他们的终身发展。

篇4:《文化生活》易错知识点辨析

一、 几个易混概念的区分

1. 文化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北京故宫、颐和园、八达岭长城等都属于文化现象,而火烧云、火山喷发、南北极的极昼极夜、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等则属于自然现象。

2. 文化交流、文化发展与文化创新的区别

文化交流是指文化横向的传播,即文化从一个国家或地区传播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世界性的文化交流盛会,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一个文化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文化发展是指文化纵向的传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因此,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交流,也包括文化发展。

3. 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区别

二者既有相同点,也有本质区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都是文化中糟粕的东西,对社会都有严重的危害,都应当加以抵制。落后文化是指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腐朽文化是指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对待落后文化,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待腐朽文化,则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 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区别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在本质上是一定社会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在文化形态上的反映,代表社会发展方向,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二、 几种易混的固定说法

1. 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影响。

3.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能动性的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4. 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5.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和史书典籍,而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则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三、 几个易混内容之间关系的把握

1. 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这两部分内容讲的都是文化的作用影响,但是二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课“文化与经济、政治”侧重点讲的是文化对国家、社会的作用,第二课则侧重于讲文化对人的影响。

2. “文化与经济、政治”一课主要讲了两部分,即: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以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这两部分的内容比较接近,同学们容易混淆。事实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这一部分侧重讲影响方面,如华西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而文化的进步又进一步推动华西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这一部分则侧重讲二者的相互渗透,如开展红色旅游,弘扬传统文化等,它们既是文化活动,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活动。

3. “文化对人的影响”主要讲了两部分的内容,即感受文化对人的影响和文化塑造人生。这两部分讲的内容都是关于文化对人的影响,很多同学学习后都容易混淆。事实上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第一部分是笼统的讲各种文化对人的影响,包括影响的形式以及影响的特点;而第二部分则侧重讲先进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即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了中华文化的两大特点——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第七课讲的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两课的内容接近,同学们很难把握。事实上,这两课的内容就是一个整体,讲的都是中华文化,只是教材没有点明。我们的民族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四、 几个易混知识理解的误区

1.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二者有同步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因为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好起来;或者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2. 对待传统文化就是继承。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三点:继承(取其精华)、批判(去其糟粕)、创新(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

3. 对待外来文化就是排斥。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三点:吸收(取其精华)、批判(去其糟粕)、创新(洋为中用)。

对待外来文化必须反对两种错误的态度: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

4. 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矛盾的。

二者并不矛盾。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既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 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

篇5:高一政治生活知识点

2、人民_专政的本质是什么?——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_的特点及其表现是什么?——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表现在:权利的广泛性和主体的广泛性。

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利益的不断实现;国家尊重、保障人权。

4、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是什么?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②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_、集会、_等自由)③监督权(其中,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_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5、宪法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是什么?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②遵守宪法和法律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哪些基本原则?

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③坚持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公民参与_决策的方式有哪些?意义?

方式:①社情_反映制度;②专家咨询制度;③社会公示制度;④社会听证制度。

意义:(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_,体现决策的_性(2)有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科学性,(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4)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

8、公民参与_监督的方式?意义?如何行使监督权?

(1)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②_代表联系群众制度;③_监督制度④监督听证会,_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是新形式。

(2)意义:有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筹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负责地行使监督权。

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_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9、_管理的途径,意义?

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是_管理的途径,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组织(不是政府)

发展基层_,以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_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途径。

10、政府的宗旨?原则?职能?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

(3)职能——管理和服务①保障人民_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篇6:高中政治生活详细知识点

㈠ 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概念

⑴国家的本质:国家是级统治的工具。

⑵国家的根本属性: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国家性质):

⑴国体的含义:国体是指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⑵国体的决定因素:国家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的。

⑶国体的类型: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3.民主(国家民主):

⑴民主的含义:民主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⑵民主的本质: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

㈡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⒈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是什么

⑴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⑵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阶级、阶级基础、社会基础:

①领导阶级——工人阶级。②阶级基础——工农联盟。③社会基础——人民。

⑶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与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不同点):

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人实行专政。

⑷人民民主专政之民主的特点(新型的民主):

①最广泛性的民主。a.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b.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②最真实的民主。a.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b.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③最管用的民主。表现在我国建立了一整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⑸人民民主专政之——专政职能(新型的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人的破坏活动,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原因——为什么

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我国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已经写入宪法。

⑵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只有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只有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㈢我国公民的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

⑴政治权利:

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②政治自由。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

③监督权。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⑵政治义务:

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

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

⑴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①平等的享有权利。即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②平等的履行义务。即任何公民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③平等的适用法律。即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地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⑵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①权利与义务的关系:a.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b.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c.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d.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②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⑶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①原因:在我国,国家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

②如何结合:公民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3.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⑴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

⑵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政府工作的改进和决策的完善,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有效监督。因此,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

⑶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⑷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身在校园,心系天下”是我们青年学生的高尚情怀。

4.中学生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⑴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必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主人翁意识,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

⑵学习有关政治知识。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⑶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篇7:高一政治生活知识点提纲

⑴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⑵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⑶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⑴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⑵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⑶才能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的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贯彻的关键、核心、本质?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6.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基本内容?

篇8:政治生活知识点

一、货币、信用卡、外汇与通胀

在长期教学中, 我们把纸币发行过多作为导致通胀的直接原因。其实这种理解, 不仅是片面的, 而且是孤立的。按照世界上比较公认的通胀成因理论认为, 发生通胀的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类型:第一, 需求拉动型。这是由总需求过度增长引起的。第二, 成本推动型。由于生产成本上升, 从而使物价水平普遍上扬。第三, 结构型。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 而经济的总需求并不过多。其过程是:某部门的压力使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相关部门物价和工资水平上升———全面通胀。第四, 混合型。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而引起的。可见, 纸币发行太多本身并不能直接导致通胀, 它必须通过刺激社会总需求来拉动物价水平上涨。也就是说, 纸币发行过多只是引起通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不是根本性的原因, 根本原因还是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狭义的信用卡只是由银行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持卡人可在银行指定消费场所消费, 也可以在指定的银行营业机构存取现金或转账。广义的信用卡, 包括银行、邮局、单位、企业发行的各种电子卡, 甚至学校的“一卡通”也是一种信用卡。信用卡的使用范围正在扩大, 这是电子货币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信用卡的使用减少了流通中的现金使用量, 但并不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所以, 信用卡发行量的多少与通胀是无关的。

外汇的供给与需求 (即供求关系) , 通胀 (或通缩) 率的差异, 都是影响汇率变动 (贬值和升值) 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 外汇的供给大于需求, 直接导致汇率下降;汇率下降, 表明本币升值, 从而进一步激发人们对本币的升值预期, 导致更多的外汇流入;更多的外汇流入, 导致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加剧外汇供求的失衡, 加快本币的升值趋势;本币升值趋势的加快, 引起更多的外汇的流入, 导致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幅度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大超过流通中的需求量, 就成为导致通胀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供求、价格、消费与通胀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动的直接因素, 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总的来说, 生产供给缩小或消费需求扩大, 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 往往会导致商品供不应求, 从而价格上涨;相反, 生产供给扩大或消费需求缩小, 尤其是两者兼而有之, 往往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 从而价格下降。虽然价格上涨不一定是通胀, 但通胀必定表现为价格的上涨, 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就是通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 (包括预期收入, 下同) 和物价总体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多, 对未来预期越乐观, 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人们可支配收入越少, 对未来预期越悲观, 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小。一般 (因通胀、通缩初期有追涨不买跌心理) 说来, 通胀到一定程度, 人们的购买力渐渐降低, 减少对商品的消费量, 导致供过于求, 又出现通缩;通缩到一定程度, 则购买力渐渐提高, 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 导致供不应求, 又出现通胀。所以, 要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 增加居民收入, 使消费者对未来有一个较好的预期, 同时要抑制通胀, 保持供求的大体平衡和物价的基本稳定。

三、生产、企业与通胀

人们的消费, 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 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 消费又影响物价, 而物价又关系到通胀。当生产发展, 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时, 物价就保持相对稳定;相反, 生产不足, 社会总供给不能满足总需求时, 就会引起物价上涨, 导致通胀。所以, 要保持物价稳定, 抑制通胀, 发展生产是最根本的途径。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赢利与否及赢利多少, 除了取决于经营战略、创新、科技、管理、诚信等以外, 与是否存在通胀也息息相关。通胀对于企业而言, 是一把双刃剑, 物价上涨, 企业出售生产的产品价格就提高, 但反过来企业组织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就会上升, 生产成本就会相应增加。所以, 通胀对具体企业的影响要具体分析, 当企业出售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大于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 则对该企业是有利的;相反则是不利的。对于企业而言, 无论通胀与否, 都必须尽力降低成本, 在合法的前提下, 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四、银行、理财与通胀

银行利率是宏观调节的重要杠杆, 是调节货币供给量的重要手段。利率杠杆的运用, 通常是政府、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根据经济发展状况, 尤其是总供给与总需求比例状况和物价指数, 进行的逆向调节。一般来说, 利率提高则银行储蓄增加, 利率降低则银行储蓄减少。所以当通胀来临时, 往往通过提高利率吸引存款来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 从而达到抑制通胀的目的。当然, 利率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储蓄者实际收益的增加, 当利息的增加幅度小于通胀幅度时, 储蓄者只是名义收入增加, 而实际收入则是减少的。所以, 当通胀来临时, 投资者要合理配置资产, 力求投资收益跑赢通胀的损失, 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也就是说, 存款准备金率越高, 则各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数量就越多, 相应的银行能用于放贷的资金就减少, 从而达到减少流通中的资金数量, 实现抑制通胀的目的。国家存贷款准备金率的调整, 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在2010年多次提高准备金率的基础上, 2011年又连续六次上调, 大幅增加资金回笼, 减少市场流通, 对通胀起到了有力的抑制作用。

储蓄、股票、基金、债券和商业保险等理财渠道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进入投资领域, 从而减缓或消除通胀。它们之所以都能分流流通领域的资金, 主要是资金进入投资领域能够或者有可能跑赢通胀, 获得比银行利息更多的收益。

五、收入分配与通胀

国民收入分配就中国而言, 它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最终分配三个过程。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指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部进行, 经过初次分配形成了国家、企业或集体、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原始收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基础上的进一步分配。这种分配是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国民收入的最终分配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以后, 最终分配到积累和消费两个方面。国民收入的分配合理与否, 对居民的消费有直接影响。如果积累过多, 居民消费就相应减少, 可能出现紧缩;相反, 消费基金过多, 相应的消费领域的资金就会增加, 从而出现或加剧通胀。另外, 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分配不够合理, 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 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 可能出现通缩;反之, 分配比较公平合理, 收入差距缩小, 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可能出现或加剧通胀。

六、财政、税收与通胀

财政收入是国家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税收是国家财政的最主要来源。财政支出是预算支出的财政资金。税收过高, 国家财政收入过多, 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 这对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最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导致通缩。同时, 也背离财政收入增加的初衷, 反而导致财政收入增加困难。当然, 如果国家利用过多的财政收入进行大规模投资, 则也有可能导致生产资料等商品的价格上涨, 出现结构性通胀, 甚至传导成为全面通胀。如果税收过低, 国家财政收入过少, 其直接后果则是减少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 降低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 最终也将不利于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从而影响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另一方面, 如果税收过低, 国家财政收入过少, 则会导致居民个人消费能力过于旺盛, 造成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 出现通胀。所以, 增加财政收入要处理好国家、企业、个人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基础上, 使企业生产得到发展, 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七、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与通胀

篇9:《政治生活》主干知识精准复习法

一、“两制度”可以按照主体法复习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要求用政治常识的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和“如何做”的题目很常见。对于此类题目,我们首先要把握行为的主体,分清主体是党、是国家还是公民:如果主体是党,要分清是中国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如果主体是国家,要分清是哪个国家机关,即是人大、是政府还是法院、检察院。行为主體不同,解答问题需要运用的知识就不同。

二、“三政策”可以按“3W”(即“What”是什么、“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后者又包括作用与意义)法来掌握

三、用关系法突出教材重点

《政治生活》中概念间的关系一般有两种,即“决定作用与反作用”、“对立统一关系”。

1属于“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知识点:

①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如国体决定政体、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政党制度的性质、国家性质决定外交政策的性质。②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如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变化、决定外交政策。③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如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④由党的性质决定的,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⑤此外还有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等。⑥属于反映、反作用的,如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等。

2属于“对立统一关系”的知识点:

民主与专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民主的类型与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执政与参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等。

四、用专题法查漏补缺

1人民民主专政:

①是什么: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和广泛性。②为什么:它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③怎么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有了新的要求;加强国家的政权建设,加强国防建设。

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①为什么: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②怎么样:其任务和要求(略);关键是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结合;从国情出发,借鉴别国的优秀成果,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开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是什么: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②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原因(两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三点)。③怎么样: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略)。

4西方的多党制不适合于我国:

①是什么:西方的多党制是资产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政治工具。②为什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家性质决定了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的实质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5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①是什么:正常的宗教活动、一般的迷信思想、封建迷信活动和邪教的含义(略)。②为什么:封建迷信活动妖言惑众、妨碍生产、扰乱治安、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等,没有任何的积极作用;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③怎么样:我们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反对封建迷信活动,对于违法犯罪的封建迷信活动必须坚决取缔、严厉制裁。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反对邪教,坚决打击邪教组织。

6联合国:

①是什么:联合国及其主要机构的性质、地位、宗旨、原则。②为什么:为什么台湾不能加入联合国。③怎么样: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是怎样的。

7当今世界的主题:

①是什么: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含义;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含义。②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③怎么样: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国际新秩序;我国主张的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内容: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安全上、环保上等的具体主张。

8当代的国际竞争:

①是什么:当代国际竞争的内容和实质(略)。②为什么: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③怎么样:世界各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9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是什么:中国的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发展。②为什么: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③怎么样: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0“一国两制”:

①是什么:“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但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②为什么: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③怎么样(解决台湾问题):“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篇10:政治生活知识点

高中政治关于政治生活的重点知识点分享

【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

1、公民的政治生活——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

①要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履行……政治义务(掌握2个权利,3个义务)

②要坚持……基本原则(掌握2个原则)

③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正确处理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

④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与方式(掌握“民主决策的方式与意义”、“民主监督渠道和意义”)

【联系: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

⊙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监督权、6项政治自由

⊙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

⊙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

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

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

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

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

⊙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拨打热线电话、进行信访、利用电子政务、

申请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法律途径

2、我国的政府

(1)政府……工作的原因: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国体、意义

(2)政府如何开展……工作: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

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

(1)人大制度——我国政体及根本政治制度(联系: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①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

②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③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免责权

人大代表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④人大制度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国权力运行的规则)

(2)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共产党:A、党……工作的原因:党的性质、宗旨、地位、国体、意义

B、党如何开展……工作: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指导思想

⊙党的性质: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党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②中共与8大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的内容(略)

③政协的性质与职能(易错,与人大区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①促进民族……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掌握“客观依据及意义”)。

②促进民族……的措施: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C、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联系:反对民族分裂)

③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C、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依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

4、当代国际社会——国际政治

①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对立的根源

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③中国的外交政策:A、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B、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E、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F、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5个)

G、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人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

④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独立权、平等权;

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政府”还可关注】

①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A、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力和自由;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增强政府;防止权力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带动全社会守法护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②政府依法行政要求:A、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水平。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D、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注意:D是人大所为,ABC是政府自身所为)

③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A、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若不受监督,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必须依法行政,接受监督。B、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清廉,减少失误,防止权力滥用。

C、利于科学决策,合民意聚民心,为人民谋利益,建立有和公信力政府。

④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措施:A、有效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靠民主和法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质询、问责、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B、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监督。C、实施政府“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D、公民要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

⑤政府的树立:A、政府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树立的。B、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保持和谐干群关系。C、要有良好的业绩,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维护人民利益。D、要重品行、作表率,为民谋利益,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E、要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团结合作,讲信誉,发挥积极作用。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民主知识点1

1、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全国重大事务;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地方重大事务。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在人大的闭会期间,行使人大的部分职权。人大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直接与间接),享有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和履行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3、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表现人大与人民、人大与其他国家机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有利于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中国共产党:

(1)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作用: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基本执政方式)

(6)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8)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其基本内容: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性质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主题是团结和民主。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蓬勃发展)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高中政治社会主义民主知识点2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国体决定政体)

(2)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①立法权-审议通过[法律];②决定权-审议通过[决定、决议、报告]③任免权-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④监督权-审议通过[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

(5)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来源:学|科|网Z|X|X|K]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①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它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它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它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人大代表做了什么事情?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要增强履职意识,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要依法行使提案权、质询权等权利,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3)是履行义务的需要:①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3、党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

(1)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这是由党的地位决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4)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5)党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党怎样做某事?

(1)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2)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3)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5)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政协委员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要这样或怎么完成一件事?

(1)地位:它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3)履行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6、民族问题上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民族自治地方取得发展的依据?

(1)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3)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其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4)义务:公民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上一篇:盈亏问题教案设计下一篇:×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