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指导小学生演讲

2024-04-12

怎样指导小学生演讲(精选8篇)

篇1:怎样指导小学生演讲

周全谋划显条理 精心服务出成果

——怎样在短期时间里组织好“学生演讲活动”

目前,我校在综合实践培训活动中针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参训学生所开展的“演讲活动”实践项目是必要并可行的,我们也在实际操作中看到了效果。首先,通过“主题演讲”(如:理想、愿望、感恩、亲情、友谊、孝心、团结互助、训练收获、自我评价、成长烦恼„„)使学生受到了感染,激起学生共鸣,让同学们在交流中获得新的认知,经历心的洗礼,浇灌心灵的幼苗。我不止一次在演讲活动现场看到学生流下激动的眼泪,听到学生真情的呜咽。可以说“演讲活动”是一种比较好的品德教育形式。其次,同学们在“演讲活动”中展现出来的状态(主要是演讲者的表现和听众的纪律、反映等)和表达出的思想状况会准确、及时地被老师掌握。这有利于我们及时改进工作方式,更好地训练学生,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对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比较好的培训效果是非常有益的。目的。

1、演讲主题要紧扣国家时政、社会现象,要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年龄特征相联系,也就是演讲要联系学生的成长实际。比如:08年5.12地震发生后以“感恩”、“奉献”、“自强”为主题是比较合符时宜的,因为同学们亲身经历了那场令人终生难忘的大灾难,他们从电视、报纸、互联网上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场面,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是那些恕不相识的一双双手把我们扶起。同学们和家长、老师一起为灾区捐钱、捐物。灾后同学们又一次次见证了灾区人民的坚强与勤劳,见证了灾后重建奇迹。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同学们肯定能写得好稿子、讲得出感情,听众也一定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受到真切的教育。再如:对七年级刚入校的新生以“成长的烦恼”为主题比较符合他们刚进入青少年期的心理特征。该阶段学生处于趋向独立状态,但他们又不能真正脱离父母和老师。刚在六年级建立起来的一点点自信也因为进入全新、陌生的环境而被大幅度降低。所以这一阶段学生的心里有许多疑惑、矛盾。学校应多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无助与苦闷,甚至是发泄不满。当我们触碰到孩子们情绪的波浪时,当我们能与孩子们促膝而谈时,我们便把握了教育的契机。

2、选定演讲学生和主持人。由于写演讲稿要经历选题、构思、安排结构和内容、确定写作技巧、写作等过程,为了保证稿子质量,应尽早选定演讲学生。因为学校一般在星期三晚间进行演讲活动,人员应在星期一上午选好,这样就留出了两天半的准备时间。

根据学生注意力集中的特点,整个活动应控制在40分钟以内为好。以每个演讲者用时3分钟,中间交接和主持人用时0.5分钟,再加上序和总结时间,确定8-10名演讲者较合适。

选定演讲学生前,组织者应主动与带班老师取得联系,与各班同学进行交流,以了解候选人情况。确定演讲选手时需注意,应保证每个班级都有人参与,除了让那些经常参加类似活动的活跃分子唱主角外,也应该考虑让一些有潜力的、积极性高的、甚至是水平一般的同学入围。因为在保证活动质量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获得进步。

3、召开演讲动员会。为了给参与者留出足够的酝酿和准备时间,星期一中午午餐后,要及时召集演讲选手和主持人开会。会上主要是作动员和讲要求。应向参与人员讲明:活动指导思想、演讲主题、演讲内容、演讲时间、演讲地点、纪律要求、演讲总要求、评分标准等内容。各选手应在此时定好自己的演讲内容并相互沟通,以免发生撞稿现象。

4、对选手要进行细致指导。一场演讲活动是否能成功,受诸多因数的影响。比如:恰当的演讲主题、演讲稿的质量、演讲技巧、临场发挥、活动场地布置效果、物资保障情况、台下听众(学生)纪律等等。组织者应尽量考虑周全些,在每一个环节上下足功夫。

1辅导演讲学生写好、用好演讲稿。○演讲稿要通俗易懂,“上口”、“入耳”。鲁迅说过,“为了大众力求易懂”。演讲是要让听众听得懂,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那么这篇演讲稿就失去了听众,因而也就失去了演讲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因此写稿前和写稿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语言应“上口”、“入耳”。指导学生从身边的事写起,稿件一定要写自己的心之所想,是有感而发的东西,特别强调写演讲稿一定要口语化。演讲,说出来的是一连串声音,听众听到的也是一连串声音。听众能否听懂,不但要看演讲者能否说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否写得好。如果演讲稿不“上口”,那么演讲得再好,也不能使听众“入耳”。演讲稿的“口语”,不是日常的口头语言的复制,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口头语言,要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无重复累赘感。在修改演讲稿时,应提醒学生把写的长句改成短句,把倒装句改成正装句,把听不明白的文言文、成语改换或删除。演讲稿修改完后,让选手念一念,听听是不是“上口”、“入耳”了,如果感觉不那么“舒服”,就再辅导修改。

好的演讲稿,语言一定要生动,用词应丰富。可能的话,最好掺入一点幽默的字眼(千万不能使听众觉得无聊)。如果只是思想内容好,而语言干巴巴的,那就算不上是一篇好的演讲稿。语言大师老舍说得好:“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感情,只能被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若是表达不出,谁能知道那思想与感情怎样好呢?”因此在修改文稿的时候,需要求学生字斟句酌。

对于稿子中的生僻字、多音字要让学生核准读音,多读。对于一些选手容 易读错或混淆的声母韵母,要及时指出纠正,如f和h、n和l、前鼻音和后鼻音。要对他们进行演讲语调、演讲情感辅导。纠正演讲者错误的语气和语调。

虽然因准备时间短,学生能力有限、差异大,不宜强求学生脱稿演讲,但还是应该提醒学生,尽量熟悉稿件。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学生由于对稿子不熟,在台上卡壳、冷场,这是演讲最忌讳的事情。一些人认为,好口才是天生的,其实不然,好口才是练出来的。有道是“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演讲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勤讲多练”。因此应要求选手最大限度地将演讲稿背熟,并能正确把握文稿的内在涵义。尽量创造条件,让演讲者多进行“演习”,发现不足之处及时纠正,以不断提高演讲的效果和水平,同时也能使演讲者克服“怯场”等心理障碍,做好心理准备。

2指导演讲学生掌握好演讲技巧。○a、叮嘱学生演讲的前一晚必须睡眠充足,使喉咙获得良好的休息,养足精神备战。

b、规定演讲学生在演讲前不要进食。乳制品尤应禁止,因为它可能使你的喉咙充满粘液。

c、建议学生穿着合适得体的服装,服装应依演讲主题而定。若是感恩主题,应穿得温馨些,胸前可佩戴一个心型饰品;若是严肃的主题,应穿得庄重些;若是欢快的主题,应穿得喜庆些„„ 另外,发型也可塑造出各种鲜明形象,应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发型。

d、提醒选手在演讲前,如果有机会与听众打成一片,应该把握住,与听众交谈,对他们微笑,或打个招呼。这样既能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也可稳定自己的情绪。

e、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情绪上、精神上保持放松。可以给他们讲一个幽默的故事或与其开开玩笑。告诉学生,上台前做几次张大嘴巴的动作,大笑也可以,这样可以使其下颚变得柔韧舒服。要开始说话时,保持微笑环视所有听众,然后做一次深呼吸。指导者应多表扬、鼓励学生,真情而准确地引导他们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力,激励学生在演讲前对自己说:“你很棒!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协助他们预估到可能发生的事,想好处理预案。如:话筒没声音了怎么办,头发散了怎么办,台下起哄怎么办,喇叭传出的声音大或是小了,怎么办„„ f、要对演讲者进行台风、仪态、表情及临场发挥能力的辅导,练习走台的时候,要求选手上台要情绪饱满,充满自信,步伐稳健自然,目光环视全场;下台步伐平稳,要避免“得意洋洋”或“神情疲惫”。教会学生在演讲台上要保持自然轻松的姿态。演将时的姿势会带给听众某种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缩缩的印象。虽然个人的性格与平日的习惯对此影响较大,但必须帮助学生在演讲时克服自身不足,掌握正确的演讲姿态。告诉他们,演讲时要让身体放松,反过来说就是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不但会表现出笨拙僵硬的姿势,而且对于舌头的动作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可以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可以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做一些恰当的手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麦克风等等。

g、辅导选手在演讲时怎样控制好自己的脸部表情。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带给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喜悦、激动、紧张、疲劳、焦虑等不同的情绪会带给听众完全不同的感受。演讲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显现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缩缩,演讲就很容易变得缺乏说服力。演讲者要吸引听众的注意,其视线就不能脱离听众。演讲者要学会克服听众的视线压力。应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应无视那些冷淡的眼光,这对巩固信心颇有好处。演讲时,演讲者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演讲者应控制好“语速”。说话速度一旦缓慢,情绪即可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够为之泰然自若起来。

h、指导演讲学生在演讲过程中调节好节奏,规范演讲,懂得临场应变。头几句要抓住主题,激起听众兴趣。演说时要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语调自然优美、表达流畅、声音响亮,将自己的声音清楚地传达给听众。演讲要注意把握语句节奏,控制时间,做到抑扬顿挫,语感、动感合乎情理,要避免背诵式演讲。演讲时说话的速度应适中,快慢结合。语速标准大致为3分钟两张左右的A4原稿。注意,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来进行,那只能是催眠曲。可将演讲重点戏剧性地表达出来。多用一些肢体语言,借此帮助演讲者吸引听众的注意。演讲不要有口头禅,有的选手演讲时喜欢每句后面用“啊、呀”等叹词,让人听起来很不是滋味。

5、应督促主持人提前写好串词。要求主持人熟悉串词,对主持技巧进行辅导。安排主持人与演讲者、保障服务人员一起开会,就出场次序、演讲注意事项、物资保障、临场配合等进行沟通。组织者应是主持人和演讲者的坚强后盾,在每一个环节中都要应需而到,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协助他们顺利完成任务。

6、应提前两天确定评委,召集评委开会,明确评分标准,统一评分尺度,商讨评分办法,并通知相关事宜。

7、应提前一天开全员动员会,引导所有学生都关注并积极参与演讲活动。有演讲就应有倾听,没有听众的演讲只能是孤独的自语,没有听众的回应只能是滑稽的独唱。

8、必须做好演讲活动的其他服务工作。由于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预料之外的棘手事件,这些工作均需提前完成。提前两天购买奖状、奖品。提前一天写好标语。提前一天调试音响设备。提前40分钟布置完现场、安装好电脑、灯光和音响设备。评委人员所需评分用具、饮用水要预先准备好。提前10分钟组织学生集合,讲纪律、提要求。活动组织者应随时监控现场情况,做好纪律维持和全盘协调工作。

9、演讲活动结束时,组织者应对选手的表现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发挥出色的同学予以表扬,当众公布评分结果,以达到激励优秀、树立榜样的作用。要结合演讲的主题,引导听众从活动中收获感悟、明确方向。活动结束后,应安排相关人员及时拆除现场设备并整理收放好,及时清扫演讲现场。活动结束次日,需根据名次情况填写获奖名单,清点奖状、奖品以备全部培训结束时颁发。要及时对活动整体效果和各方面表现进行总结。吸取好的经验,找出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以便日后改进。

显然,要在数天内组织好一场演讲活动是颇具挑战性的。时间非常紧,事情特别繁琐。如在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疏漏都会直接影响到最终效果。但事在人为,只要我们坚定“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坚持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兢兢业业地投身工作之中,我们一定能组织好每场演讲活动。

篇2:怎样指导小学生演讲

田冬梅 2012年8月15日

什么是演讲?演讲就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为主)和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手段,针对社会的现实和未来,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使其行动的一种现实的交流活动。演讲作为一种发表意见、抒发感情,从而感召听众的社会活动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演讲在小学生中的开展,已不仅成为事实,且有日渐发展推广之趋势。

随着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得到全社会特别是教育行业的重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把“演讲”有机融入课内外说话训练的各种方式之中。广大小学教师对此有一定的探索,形式有“早晨三分钟新闻评述”(既报道新闻,又加以简评),“课后五分钟演讲”(上完新课就课中人物、主题、写作特色等进行读后感式的评述),“演讲与作文”(就某一主题举行一小型演讲赛,再进行作文训练)等。

在小学高年级中,开展演讲活动,有其新颖性。但目前尚处于较为盲目的摸索之中,表现出一些不符合演讲要求的倾向:成人演讲模式的机械移植,成人的思想、成人的语言、成人的演讲方式,最多打动了成人听众,而听众主体(小学生)却对那华丽辞藻、空泛抒情索然无味;另外还有背诵型的演讲现象,等等。

鉴于上述种种现象,我们对小学生演讲活动应作些研究,找出其特殊性、规律性,从而引导其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不至于误入歧途,也使其缩短盲目摸索的过程。

一、要明确小学生演讲稿的特点

我们已经找到了不少演讲搞撰写的规律、诀窍和经验,但不能简单套用于小学生演讲,小学生演讲稿有自己的特点。至少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上,必须贴近儿童少年的生活。

上个世纪90年代,曾经掀起过一阵“学赖宁”热,有一学校就举行了一次向赖宁学习的演讲比赛。一学生演讲的题目是《学赖宁捅“马蜂窝”》,选题符合儿童生活,师生都被吸引住了。捅“马蜂窝”,学生觉得好玩,所以爱听,老师们深知赖宁捅“马蜂窝”是探索行为,机械摹仿其行为不符合学英雄的要求,故老师们也想知究竟。参赛学生从赖捅“马蜂窝”的故事谈起,讲到班上有个“马蜂窝”,几个小调皮常弄出些令师生讨厌的事情,同学们都惹不起,老师们也有些伤脑筋,同学们认定这个“马蜂窝”非捅不可,“学赖宁要见行动,再大的危险不要怕”,于是大家想了种种办法,碰了一个个钉子,像被蜜蜂蜇肿了脸,最后在老师的协助下,“捅马蜂窝”小组采用“全面展开,各个击破”的办法,终于转化了其中的一个、两个直到全部转化“马蜂窝”成员。讲述过程中除了描绘生动的故事情节,也阐明了自己对赖宁精神实质的理解,末尾小结性地指出:学赖宁要从身边事情做起,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小学生演讲的内容必须富有他们的生活情趣,首先能使演讲者自我感染,再感染其他儿童。同样是学赖宁演讲主题,有的内容就与学生隔远了,如由赖宁扑山火保护国家财产联想到一系列英雄模范,表示出要向他们学习的决心;再如讲述石棉县的青山秀水哺育出这样一个好儿子,赖宁的形象多么高大,激励了全国多少少年儿童等等,抒发了浓烈的盛赞与感佩之情。同样的内容,思想健康,构思精美,但有多少能渗入学生心田呢?不能给学生留下印象的内容自然起不到演讲的作用。

小学生演讲稿写作时要注意其故事性。当然不是要写成故事,但的确要少一些思辨性内容。所谓严格的推理,周详的论证,儿童少年是置若罔闻的。当然演讲总要表明观点、揭示看法、流露感情,但要注意融汇在叙事性、情节性的内容之中。《学赖宁捅“马蜂窝”》,的写法就较好。

选材上要着眼于小的侧面,以小见大。某地以“改革开放好,祖国面貌新”为主题搞小学生演讲比赛,不少学生讲的内容都从宏观着眼:工业、农业、国防、科技、人民生活等等,时空跳跃,纵横比较,数字成串,思辨严谨,讲(背)者费劲,听者恹恹。而有的则选材妥当,如《爷爷的煤油灯变成古董了》《十年前的北正街》等。

2.语言上,应该体现出儿童语言特色。

简单地说,应使小听众听得懂、爱听。比如,某学生参加“两史一情”演讲赛,其演讲题为《辉煌的十月》,第一段较为抒情:

“十月,是金秋时节。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天空是蓝湛湛的,几朵飘浮的云彩悠然地尽情嬉戏,一轮红日穿过云层,霞光洒向云朵,铺向大地,一片金黄。十月是个极其平常的普通岁月,与其他月份相比似没有什么特别。但在中国,十月以它特定的内涵谱写了历史的新页,开创了中国史的新纪元„„

(回味悠久地)历史的镜头将拉回到60年前那幅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画卷„„我们怎能忘记„„”

就写作而言,这篇演讲稿写得的确不错,但那情感着实是普通小学生所难以体验到的,故演讲者有矫情之嫌,又怎能带领小听众进入其意境呢?语句上,文辞深奥,生词新句不断输出,学生不能内化,信息就散失了。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演讲稿不是学生所写,而是辅导者按照成人演讲稿写作方法越俎代疱,因此,文章无不体现成人情绪、成人语汇,贴近成人欣赏趣味。对此,应该有一条原则:学生的演讲稿应由学生写,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我手写我心”!当然,学生独立写作是需要辅导,但辅导不等于代劳,辅导的技巧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引领他表达他的理解、他的看法、他的真情实感。同样是“两史一情”演讲,有位获奖学生演讲的内容是《钟鼓楼的故事》,她是这样演讲的:

“有一天,教室里发生了一次小小的争论,争论什么呢?原来是大家在争论钟鼓楼是几层的问题,有的说,它是四层,一直就是;有的说它原来是五层,只是现在才是四层。我没发表意见,因为我平时大意,去了多次也没去数它,(纳闷地)好像是四层?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随便地谈了,我说‘真可笑,争论这个有什么意思呢?’爷爷听了,严肃起来,他说,这里边有一个故事„„”

这孩子把听众(包括评委)都吸引住了,接下来她讲述到:爷爷有一天带她到实地考察了一下,向她慢慢讲述了抗战末期日本飞机轰炸泸州市、炸毁钟鼓楼的惨况,然后她很疑惑地问爷爷“为什么日本飞机要炸我们?为什么日本飞机能轻而易举地飞到内地来破坏?为什么今天日本飞机不敢来炸我们?”等等,通过爷孙俩对话,表现出那一段国耻,唤起了大家的爱国情愫。语言质朴自然。

3.篇幅上,应讲究短小精悍。

小听众,几分钟内注意力尚能保持,稍长了就难抓住他们的注意力。现在的有些小学生演讲稿跟成人的一般长短,写作结构上,纵横跳越,旁征博引,拉开宏篇巨著的架势。其实应以小学生的构思为主,一事一议,不必作太多的铺展。

二、对小学生进行扎实到位的演讲训练

总的来讲,小学生演讲训练要体现基础性,不能要求达到太高水平,至少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扎扎实实地进行有声语言的技能训练。有声语言的技能训练,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练气发声

·深—吸气(吸气训练)·匀—呼气(呼气训练)·通—声音(如何练声)·活—发声能力(弹性训练)

练习口部操:揉脸、撅嘴、咧嘴、双唇打响、舌头转圈、舌头打响„„(2)普通话训练

·分析鼻、边音,平翘舌音等易错声母的发音方法。·分析圆唇音与不圆唇音及前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如何正确处理普通话中的轻声、儿化及音变现象。(3)语调的训练

·从影视剧配音演员有感情的对话,独白或演讲中学习揣摩语调。·根据著名演讲辞的标点符号,读准相应的语调。

(例句:请相信我,一名教育战线新兵地誓言吧----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燃烧生命,得到永生!)

(4)确定重音训练

·语法重音:定语、状语、补语和它的中心词相比,要说得重一些;(例句)用来做比喻的词要重读;(例句)排比句中变化的词要重读。

·逻辑重音:以2011年小升初一题为例: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感情重音:加重音量、对比原则、拖长语气、一字一顿、重音轻读。

(5)停顿训练 ·语法停顿 ·逻辑停顿 ·感情停顿 ·生理停顿

(6)语速快、慢训练 ·语速快是在表达兴奋、快乐、激动、愤怒的情感

·语速慢是在表达悲观、失望、忧郁、痛苦、迟疑的情感,也用于回首往事。

2.实事求是地进行态势语言的技能训练

态势语言也叫体态语言或无声语言,指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思想感情的姿态、眼神、表情、手势和动作。

·眼神训练 ·微笑技法 ·手势训练

3.进行演讲、说话、朗读及背诵的区别训练。

基本的知识要讲解,但着重是通过诱导,学生自己得其要领,弄清演讲、说话、朗读及背诵的区别。现实表明,有不少参赛学生对这些区别并不了解,甚至有的学生把演讲与讲故事混淆,演讲完毕道声“我的故事讲完了。”

4.简单演讲稿的写作训练。

让学生领悟这与一般作文练习不同,实是一种较为浅显的议论文。要向学生出示适合他阅读与掌握的演讲辞,训练他如何以事论理,如何通过一些方法论证自己的某个想法与看法等。可以教授诸如怎样设计演讲开头、结尾、启、承、转、合、夹叙夹议等方法。要注意纠正学生写作成人化等倾向,竭力体现童真、童趣。

5.演讲稿转化成演讲的初步技巧训练。

训练之初,辅导者应对演讲稿作一些标画处理,如对重音、轻声、快慢舒缓、抑扬顿挫,一一画出来,让学生边讲边体味;脱稿演讲时不要机械背诵,要把文章内容化为自己的口头语言,声情并茂地“演”出来。学生有一定基础后,要指导学生自己对演讲稿加以处理。尊重与帮助学生完善其朴实无华的表情达意风格,不要作脱离小学生特色的矫饰。“演”的度要让学生掌握好。

三、要为小学生打造一个大方得体的主体形象

演讲者是以其自身出现在听众面前进行演讲的。这样,他就必然以整体形象,包括体型、容貌、衣冠、发型、举止神态等直接诉诸听众的视觉器官。而整个主体形象的美与丑、好与坏,在一般情况下,不仅直接影响着演讲者思想感情的传达,而且也直接影响着听众的心理情绪和感官享受。这就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自然美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装饰美。装饰得要朴素、自然、轻便、得体,注意举止、神态、风度的潇洒、大方、优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思想感情的传达。有利于取得演讲的良好效果。

1、要注意衣着款式的选择和服装颜色的搭配。

(尼克松打败了肯尼迪,服装起了很大的作用)矮胖型着装原则是低领、宽松、深色、轻软;矮小瘦削型不能穿太宽大和大格子的上衣,可选浅灰、浅黄等有膨胀感颜色的衣服;髙长瘦削型适宜穿有衬肩的大披领宽松上衣,裤子不宜过于肥大。深色西装要配白衬衣,黑皮鞋和黑袜子,带条纹的西装不要配方格衬衣,带条纹的衬衣也不要配方格西装。穿西装还要注意领带的搭配,真丝或人造丝领带适合配庄重的西装,带碎花的西装配各种领带都适合。演讲者不宜以单色调打扮,而是在某一色调上求得变化。配色时不要太杂,一般不超过三个颜色。

2、要慎重地选择合适学生穿的鞋子。

选择鞋子不宜盲目追求式样的摩登新潮,要适合学生的脚型和体型,还要考虑到整体的协调与演讲内容的限制。

脚大的学生不宜穿白色的鞋子,白色有一种膨胀感,灯光一照更是显眼。当然夏天穿凉鞋就可以穿白色,也最好是穿白色。演讲时以穿皮鞋为主。选用鞋子时还要注意袜子的搭配。女生穿裙子最好是穿长筒裤袜或连裤袜并穿皮鞋,裤袜的颜色一般选用和肤色相同或稍微淡一些的。

3、要注意麦克风的把握

麦克风的距离一般在一个拳头左右,太近了气粗声音大,容易产生喷话筒的情况,当然话筒也不能太远,太远了声音传不出,尤其是敏感度不高的话筒太远了等于没用。

麦克风不要放在嘴与地面平行的直线上,应该低于嘴唇,放在嘴的下部并且与嘴成45度角,这样才能灵活运用否则就会出现抬头时话筒拦住脸部的情况。调好麦克风的位置后,不要用手去敲,看有没有声音,也不要用嘴吹,这些动作很不雅观。可以教会学生检查麦克风的开关是否开了。麦克风的开关向上就是开,向下就是关,这是国际统一的。

如果没有话筒架,麦克风就只能拿在手里,握时不要太紧,因为握得太紧手容易颤动,听众和评委会以为选手很紧张。可以握成拳状,不要随意换手,如果要换,也要配合好动作进行。

篇3:怎样指导学生阅读

一、抓住孩子心理特点, 激发阅读兴趣

首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教师要好好地引导学生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 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 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此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和他们一起阅读, 不但要“引”, 而且要“激发”他们内心的感受, 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

要培养学生从小就爱看书, 教师首先要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在一个人一生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小学生正处于智力飞速发展、获取知识的大好时期, 课堂45分钟, 课本上几十篇文章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 而且要把教育的“触角”伸到课外, 指导学生正确地独立阅读, 使他们不仅热爱读书, 读优秀的书, 而且有善读的能力。这对学生提高素质、全面发展是大有益处的。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阅读氛围, 使学生敢于创新

营造民主宽松、主体参与的阅读氛围, 是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激发创新欲望的必要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愉悦民主的阅读氛围。这样, 学生就愿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到见解, 在阅读中创新。对于学生来说, 课文读准、读通是一个难点, 因此首先要让学生爱读,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鼓励。当课堂上出现异样的声音时, 教师不应该即刻否定, 把学生的创新意识扼杀在摇篮里。只要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加以鼓励、引导, 或让学生进行讨论, 或让学生反复读文, 或让学生查阅资料, 学生就会敢想敢问, 思维就会更加活跃, 渴望探索知识、创新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独立阅读, 就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读书, 不待老师讲。”这首先涉及自觉性的问题。教师不可能总在学生身边如一个“监工”一般来管制, 逼迫他去读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中的世界是一个浩瀚奇妙的世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欲望, 应让他看到这个世界光辉灿烂的光芒。可推荐一些优秀的作品, 用这些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他;可用你对书的痴迷、热情去感染他, 可用同学们读书的劲头、好的风气带动他……总之, 在这个人与书的大集体中, 有融合, 有吸引, 有一种对阅读的渴求。

四、说说演演, 融入角色, 使学生乐于创新、

兴趣是影响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直接因素, 大凡有兴趣的东西, 学生都能学好, 并且有所创造,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 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兴趣, 乐于自我表现。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 让学生充当故事中的主人公, 创设故事情境, 学生就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打开思维之门, 快乐地参与学习, 更能诱发创造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如果采用课堂表演的形式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和感情, 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逆向求异, 使学生融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 孩子们有些好的想法、好的问题会在一刹那间产生, 也就是我们说的顿悟。对此, 教师应善于捕捉, 并加以肯定、因势利导, 使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逐步养成沿着新颖的正确的思维方向, 对创造性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一课时, 在讲到“为什么狐狸说葡萄酸时”,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因为狐狸不想让别的小动物吃, 所以就骗别人说葡萄是酸的。”还有许多小手高举着, 可见他们还有自己的想法。又一位同学站起来说:“狐狸因为自己摘不到, 只好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还有同学说:“有的葡萄看起来好, 也有酸的。狐狸这样说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孩子们的思维是那样活跃, 在他们眼里狐狸并不狡猾, 很可爱, 也会动脑。这一过程使学生能主动探求知识, 多方面、多角度地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的求异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对学生积极地求异创新的思维应该给予肯定, 以拓宽学生的创新思路。

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完全放任自流地让学生去独立阅读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学生还不善于选择, 读书的方法还不科学, 学生自学也需要教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 改革教法, 引导学生认识思维规律, 重点在学习方法上的掌握, 只有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

七、读读画画、画画想想, 使学生善于创新

小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读在课外学习中, 可以扬长避短, 减轻学习的负担。读读课文, 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画下来, 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在语言文字训练中适当地运用画画这种方法, 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受的形象, 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学生阅读的平台

随着学生对阅读的深入,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语文课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个平台, 进一步培养他们去阅读, 并且学会有选择地读书, 查找相关资料, 这样学生的能力才会得到不断的提高, 不仅仅会读书, 还懂得把读的书为己所用。在实践的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只有尽量为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的舞台, 才能更好地鼓励学生多读书。因此, 我们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手抄小报比赛”、“古诗擂台赛”、“诗歌朗诵赛”、“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在活动中树立自信, 培养兴趣。当然, 有检查才会落实, 有落实才会促进。如果放任自流, 则肯定不会有上佳的效果。长此以往地训练, 我想学生一定会收获很多, 实践能力、阅读能力都会明显提高。

总之, 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读书才能逐渐成为自觉行为, 从而有所得, 有所乐。课外阅读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十分明显, 带领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是语文教师神圣的职责。在阅读这块有待开发的神圣领地里,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累和摸索, 把人类精神上的食粮带给孩子们, 让他们都能找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更找到课外阅读的钥匙。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不断学习, 勇于创新, 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使教育真正成为一片培植学生创造思维的沃土, 一块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天地。

摘要:语文教学是学生思维开发之地, 教师应把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激发其阅读兴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怎样指导学生阅读这一问题, 文章进行了探讨。

篇4:怎样指导学生朗读

一、朗读前要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把握主题

在朗读前,我让学生深入、具体、形象地感受文章的内容,使文章的人、事、物、理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合起来。如朗读《丰碑》一课前,我们应先让学生了解其主要内容。《丰碑》一文主要叙述了在风雪交加的行军途中,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表现了这位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从中得知《丰碑》的基调是庄严、悲痛的。同时,我还让学生明白文章的主人公是军需处长,而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却在有关环境和将军的描写中突现。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将军神态的变化以及这些神态变化所体现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了文章思想内容后,在朗读时,就会特别注意朗读出将军神态变化时应有的语气、语调等。如朗读第7自然段时,学生就明白要怀着对冻死的老战士的崇敬、怀念之情,读出一种庄严、悲痛的情调。语速较慢,句调平直。朗读第8-12自然段时,会注意把描写将军不同神态的词句读重一些,要从不同的神态描写中体会将军感情的变化。

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主题的前提下进行朗读,能更好地激起学生心中的思想感情,能让学生融入到文章的角色中。

二、朗读时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首先,朗读要做到正确地读。对每一个音节做到发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回读。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口到,精神集中。对于文中的生字和多音字,必须先正确认读,防止读错。朗读时,速度应先慢后快。如朗读《惊弓之鸟》第1自然段,要先让学生读准“更羸”的读音,“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ɡēnɡ”,“羸”的拼音是“léi”,还有生字“魏”“箭”的正确读音,再进行整段的朗读。

其次,朗读还应注意流利。流利的朗读速度要接近平常说话的速度。要做到流利朗读,必须要多读,熟能生巧,还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能看到的字数。如果学生一眼能看到一个词语或词组,把一个句子分成几个单位连续地读出来,朗读就会比较顺利。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第2自然段可以这样划分: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 贪婪地 吮吸着 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 一片片狭长的叶子 在雨雾中 欢笑着。

第三,朗读还要有感情。如何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呢?先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融入到文章中。然后让学生要注意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读出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停顿,并注意轻重缓急。如陈述句在朗读时末尾用降调,疑问句末尾用升调,感叹句的语调大都读成高昂的……如《跳水》中的句子:“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这句祈使句的语调是末尾下降。

三、教会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朗读是指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的行为方式。因此,在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必须通过一定的朗读技巧来展现和烘托文章的思想内容。有的学生对作品有所理解,但朗读时仍感到表达上有困难,时常有力不从心之感,特别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阅历少,视读广度(即人一眼看到的文字数量)小,更加力不從心。所以教师就应教给他们一些关于朗读的知识和语言技巧的问题。如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语气的变化、节奏的变化等等。学生一旦懂得了有关的朗读知识和技巧,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就能够逐步提高朗读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在教学朗读技巧时,教师应做示范。在指导朗读《燕子》一课时,教师可示范第1自然段,让学生注意老师在朗读时的适当停顿、语气变化,使他们在自己朗读时能准确运用朗读技巧。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录音机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从视觉上、听觉上感受朗读技巧在朗读中的运用。

四、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

熟能生巧,只有反复地练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不是一用就会的,要由知道到运用,由生到熟,熟能生巧。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让学生多读,从读中掌握朗读的技巧,从而更好地体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做到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读中加深学生对文中写得好的词句的记忆,为写作积累词句。

篇5:怎样指导小学生作文

怎样指导小学生作文

文/郭兰焕

摘 要:指导学生用观察、积累、想象等多种方法习作,其目的是让学生有“话”可说,有“物”可写,有“情”可发,使学生写出语句通顺连贯、内容真实感人的文章。

关键词:小学作文;情境;想象;观察

有些小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起笔来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原因是不知道从何写起,不知写些什么。于是有些家长给孩子买来优秀的作文书让他们模仿,时间久了,孩子们写出的作文就很难体现自己的风格、个性特点,压抑了孩子们的创作兴趣,剥夺了他们施展智慧才华的机会,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作文,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呢?

一、用“情境”感悟

教学中的每篇课文都是较好的范文,都能在思想上、写作方法上给以示范启迪,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备课文内容,还要备课外的、最贴近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的内容,以便在授课时让学生有所感悟,产生共鸣,把学生真正导入到情境中去,有了真情实感,作文的契机或切入点就找到了,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感而发,行文流畅了。

二、用“想象”创造

作文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能提高习作兴趣。小学生在作文时应该发挥想象力来描绘美丽的世界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张开想象的翅膀,让想象贯穿于整篇作文之中。没有想象,作文就会枯燥无味,没有想象,就会立意不新,没有想象,作文就会闭塞。所以,只有想象,人物形象才会丰满;只有想象,语言的色调才会多彩。

三、用“观察”培养写作能力

作文要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虽然感到美丽,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很多,孩子们往往没有观察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所以,也造成了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情况。各地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应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助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地去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实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四、用“好奇心”激情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好奇心、好胜心较强,抓住这一点正确、及时地引导,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作文教学时,在规定的范围内与学生一起商定作文题目,进行师生作文比赛、作文讲评,此时,教师和学生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强烈的好胜心能促使孩子们把所有的储存信息调出来,并萌发强烈的写作欲望即写作之情,这种激情往往产生于学生自己的意料之外,它激励着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再回想自己曾抄袭的作文,真正感觉到那里没有自己的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写的作文才会有意义。

五、用“课余生活”积累

要教会学生自我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要写出优秀的作文,首先要成为一个品德高尚、修养良好的人,让学生不断陶冶道德情感,纯洁自己的心灵;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收集、积累思想智慧的火花。素材来源于生活,开发学生的智力离不开生活。不断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教育学生可以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词、佳句就摘抄下来,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也可以订阅学生报纸,看健康的电视节目,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等,这一切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积累下来,也是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

总之,我认为写好作文就像酿造甘甜的美酒,材料、工艺、方法,独到之处一一具备,才能风格独特,耐人寻味。

篇6:怎样指导学生自学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教师安排好学生做好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与例题相仿的问题,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3、学生演示,教师订正后,让学生动手解决提高的题目,之后,学生演示,教师订正。

篇7:怎样指导小学生修改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修改作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定要改变“老师改,学生看”的传统观念,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使学生在修改作文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形成能力,提高作文素质。

一、交流法

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将作文打好草稿后,我要求他们先认真阅读三遍,边读边想边修改,然后与同学交流阅读再修改。这样虽然速度慢,但经过相互间的商讨、争辩,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修改作文的妙处和乐趣。这种方法既给学生提供了相互间思想交流的机会,又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二、讲评法

先根据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选择典型作文,再进行集体讲评,评时要求学生各抒已见,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改的理由。教师的指点加上学生的评讲,有利于纠正普通存在的问题,锻炼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三、鼓励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学生作文之前或之后,形式有个别鼓励、表扬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作文等等鼓励法。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鼓励法,能激起学生上进的积极心理,也能促进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自信心,每次鼓励之后,学生的作文中定会出现一些

精彩的片断。此法运用在作文差生身上时,尤其有效。

四、引导法

在作文课,多为学生讲一些著名作家不断修改自已文章的故事。据说,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巨著,就曾先后修改过多遍。由此可见,修改不仅作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写好作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

篇8:怎样指导学生预习

一、以文会“友”,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吸引读者的故事情节,给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性格特征,震撼心灵的思想启迪,这一篇篇鲜活的文章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使他们有了想读书、愿读书、爱读书的兴趣,并在读的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友人”,发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乐趣无穷。预习中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广泛,包括文章的时代背景、诗词常识以及课文中重要的人、事、景、物等,这些内容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应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课外摘抄本,在预习中把有关内容分类摘抄下来,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其在兴趣的引导下理解课文,主动完成预习任务。

二、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

教师在学习新课之前,可以根据单元导读和预习提示,结合教材特点,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有效地指导预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1. 阅读单元导读,明确预习目标。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了解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什么主题开展的,明确单元训练的重点是什么,在预习中都要从哪些方面做起。在指导学生学习每篇课文时,还要让其反复阅读导读,以便加深理解。

2. 阅读要有层次,培养自读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引导学生俾善于读,则其功至伟。”可见,阅读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学生预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要求,培养其自读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3. 检查阅读效果,及时总结评价。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课堂上,对于在预习过程中阅读表现积极、声情并茂者,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及时表扬、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调动其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地评价,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使预习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三、尊重学生差异,巧妙把握原则

1. 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原则上,遵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前预习并不意味着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教师要有目的地围绕单元训练目标,精心设计预习,有效检查评价,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其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更实在的收获。

2. 具体精思的原则。即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的课前预习内容要“具体化”,而过程则要“精思化”。所谓“具体化”,是指教师要给学生具体的预习提示,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谓“精思化”,是指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是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使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3. 因材施教的原则。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学困生的预习要求最好是有所区别。例如,有四项预习要求,优等生可要求全做,而学困生则量力而行,做最基础的前两项,多做给予表扬。这样降低难度,促进他们积极参与到预习中来,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应做到多鼓励,对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发现大力表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总之,预习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也是艰巨的。

上一篇: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下一篇:我发现了什么秘密4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