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2024-04-12

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精选14篇)

篇1: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幼儿园安全工作会议记录三

时间:

主持人:

出席对象:全体教师

会议内容记录

一、与教师一同做好班级内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反馈,解决安全隐患,如:室内死角、桌椅边角,防患于未然。

二、、关注幼儿用餐、午睡情况,起床后注意幼儿衣服穿戴整齐,女孩子午睡起床后要梳理好头发。

三、晨锻时间,保教结合,做好安全指引;教师、保育员注意站位,关注幼儿活动情况,避免长时间交流。

四、做到人到岗、心到岗,带班时间不用手机。

五、安全爱心岗位,平安入校园

中大班保育员,每天早上7:40——8:20,守护幼儿安全做好‘爱心岗位’,分别站在楼梯、转角、出入口,保障幼儿入园安全。

六、遵守秩序、平安放学

放学时为了减少家长的拥挤情况,给孩子们一个有序、平安的放学环境,从本学期开始调整放学制度。全体家长在校外空地排队,本班教师引导家长依次排列在本班级的安全指示牌后,放学时各班分时段护送幼儿到门口,一个一个班轮流送孩子,确保将孩子送到家长手中,做到安全放学。

篇2: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后勤管理工作是幼儿园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我园的后勤管理工作从目前状况来看,各岗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就各项工作做一总结。

一、膳食管理 膳食管理工作是保教工作的基础,也是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认真的计算幼儿营养所需量,制定每日配膳单。采买人员严格的按照配量进行购买,在采买中,从来不买腐烂变质等便宜货。

二、保育工作 制定了幼儿生活常规管理与教育常规管理,使之形成文字性材料;加强了幼儿常规的培养,如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擦嘴等,并使之逐步形成了习惯;在开学初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生活管理技能、安全工作技能、卫生消毒技能的培训,并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之间进行了互相切磋。在冬季幼儿外出时,及时为幼儿穿好外套,以防由于室内外温差太大,幼儿患病。在卫生方面加大了检查力度,保育员卫生意识加强了,全园卫生比去年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财务工作与财产管理、维修 认真的做好了收托费、发奖金工作;认真记录各种帐目,做到帐实相符、帐证相符;严把资金使用关,协助园长搞好经济结算。开学初,对全园各岗的物品进行了清查登记,对大型物品每月进行检查并了解其使用情况,出现问题随时解决;对班内物品的领取实行了登记,初步建立了物品领取登记手续。

四、卫生保健 配合妇幼保健中心做好新幼儿入托体检工作及时建档并做了认真记录、分析和统计。针对冬季流行性感冒,及时做好室内消毒、通风,按期、按时做好各种疫苗的接种,使接种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认真作好晨、午检工作,杜绝各种传染病及流行性感冒在我园发生;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加强了卫生管理的力度。

五、安全保卫工作 根据我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开、关门制度。加强门卫值班制度,闲杂人等一律不准进入,生人找人一律问清原因并登记。每月检查大型玩具的使用情况,定期召开安全会议,增强教师安全意识,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在我园发生。

江虹

二0一二年十月

幼儿园安全检查记录:安全教育反思

一:场景描述:

在 “防火知多少”的活动中,小朋友们正在认真地讨论着怎样来防火,有的小朋友说:“如果发生火灾了,我就马上报警打119”。有的小朋友说:“如果发生火灾了,我会跑到外面呼叫。”小朋友们讨论的十分激烈,忽然,点点小朋友说到:“我上次从电视里看到,如果发生火灾了,应该采用毛巾、口罩蒙鼻,匍匐撤离的办法,来自救逃生的。”大家听了点点小朋友的话,都连连点头。

二:分析:

点点小朋友可以通过电视来了解火灾的知识,这样幼儿们更能加深了幼儿对火灾的认识。也让其他的小朋友了解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措施:

1、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应从培养常规抓起,让幼儿明确各个环节,各个活动的具体要求,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1)通过故事、看讲等,教给幼儿自我保护常识。

(2)通过现实生活上的实例教育幼儿。

电视上经常有关火灾等的报道,可借助这些实例教育幼儿,要学会自我保护。还有一些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如果不注意就会发生事故。如:上厕所时推挤、手拉手跑步、鞋带没系好走路等,要教育幼儿注意这些细节,避免发生事故。

2、运用各种形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会自我保护。以游戏训练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游戏是幼儿是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训练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游戏《打电话》,教幼儿万一出现危险,要马上采取一些自救的方法:发生火灾拨火警电话 “119”,讲清楚什么地方发生火灾,请消防队员赶快来救火,或大喊“救火”、“救命”,或打电话通知大人,并想方设法离开现场等。

3、以安全知识竞赛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4、认识安全标记训练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安全标记可提示和警告人们注意安全。我们应和家长配合,利用参观、游玩、逛街的时候,让幼儿认识常风的交通标记安全标记,懂得其主要作用,并通过认识安全标记,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效果:

通过这几周的教育、引导、幼儿们有了很大的转变。小朋友明白了自我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初步掌握几种自救逃生的方法及技能。也了解了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懂得了如何防范了。

五、思考:

总之,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保护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它关系到每个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平安。因此,每个保教工作者、家长都应该做到防患于未然,打好这个持久战,去除一切可能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危险因素,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切记,时时刻刻都不能松懈安全这根弦。

大班

杨惠 二0一二年十月

幼儿园安全教育记录

我所带的班级是幼儿园里的小班,我和龙老师开展了一次主题为《不要跟陌生人走》的安全教育活动。

活动中,老师针对孩子的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安全防患意识不够等方面,采取了生动有趣的童话情景导入;用形象具体的举例说明贯穿教育,有效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在玩中接受知识,知道随便跟陌生人走产生的后果以及遇到陌生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办法和应对策略!

另外,老师还根据即将到来的长假——“十一”,教给孩子应该注意的事项,进一步提醒他们要注意:防水、防电、防火、注意交通和外出安全等安全知识,懂得自我保护;并结合实际,还认识了110、119、120等特殊电话号码。

我们注重孩子的健康、安全教育,力求让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实践证明,通过活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发展,小班陈晓燕

二0一二年九月

安全教育随笔

开学已有两月,班级的幼儿一切正常,没有特殊情况发生。

幼儿园的孩子主要以安全教育为主,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做到及时沟通、了解,避免了一些安全方面的隐患。因为我们会经常做孩子们的一日生活安全的安排。孩子一进幼儿园就有晨检记录,不舒服的、带药的,家长与老师会直接交接,老师会多注意观察这类孩子的举动。进餐、加餐时,老师会把干净的餐具整齐地摆放在孩子的面前。午休时,老师把孩子们的床铺整齐的摆好,老师不定时的观察孩子们的午休情况。如发现不舒服的幼儿,会及时的处理和安排。入厕时,老师会随时跟着,随时提醒孩子们注意安全。

下午离园时,老师把幼儿早上穿戴的衣物都会帮他们穿戴整齐,避免着凉、感冒。这项工作看上去没什么了不起,但细想起来,责任重大。

中班

崔芳 二0一二年十月 幼儿园中班安全教育活动:应该怎样做

活动目标:

1、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行为。

2、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重点:

让幼儿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哪些行为安全的。难点:

增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保护意识。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一些危险行为的图片。

2、日常生活中安全行为的图片若干幅。

3、准备一只鼓。过程:

1、情景导入:

播放一段幼儿做出危险行为的生活情景录像。“在录象中,发生了一些什么事情?”

2、开展“击鼓传花”游戏。

请幼儿围坐成圆圈,教师把安全行为的图片放置在地板上,听到击鼓声,幼儿开始传“花”,鼓声停止后,“花”落在谁的手中,谁就把地板上的图片内容评析一下。如有困难,大家可以一起参与讨论。所有图片讲完,游戏结束。

3、讨论:

“听到敲门声该不该开?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能不能随手向窗户外扔垃圾和物品?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能不能站立在窗台上或阳台栏杆外?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能不能随便开煤气?为什么?应该怎么做?”

“能不能随便碰电插座?会有什么危险?应该怎么做?” “能不能随便吃药品?会造成什么后果?应该怎么做?” “出人房门应该怎么样?” “上下楼梯应该怎么走?”„„..4、归纳活动内容:

在教师的带领下,归纳生活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大中班

陈明 二0一二年十月

安全教育工作记录

为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护自救能力,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促使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本次主题班会,掌握一些安全常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教育:

1、防交通安全;

同学们生活爱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和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加倍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

(1)不要乱动煤气罐,发现家里的煤气漏气,应立即关紧总法门,并打开门窗。

(2)不要用湿手触摸电器,不要乱动开关、插座、电灯泡等。

(3)夏天到了,不要用手去摸电风扇的叶面。

2、交通安全上学、放学、假日外出、等,除了步行以外,还要做公共汽车,所以,交通安全个问题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要从小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交通安全知识,确保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横道,没有人行横道的要靠右边走,不要在马路上打闹、追逐。横过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没有指挥的路口,要左右观察没有来往的车辆以后,迅速安全的通过。

(2)乘坐摩托车是要戴安全帽,抓紧大人,不乘坐无照驾驶人员和酒后开车人员驾驶的摩托车

3、防火安全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使用不当或者管理不好,就会发生火灾,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财产和国家的建设发展造成巨大损失。消防安全十分重要。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易燃的物品不要放在炉火旁;不要用电炉取暖;蜡烛要及时熄灭,以免火灾。

(2)在学校打扫卫生,清理的树枝叶、废纸,不要点火烧掉,以免引发火灾。

(3)不论在哪发现火灾时,要及时拨打119报警,报警时要说清着火的地点什么物品着火等。

(4)不要玩火柴、打火机、更不要背着家长和老师去做玩火的游戏。

4、要学会自护自救。

1、让学生展开讨论。

(1)横跨马路时注意什么?

(2)下雨天注意什么?

(3)放火安全注意哪些?

学前班

金贝

篇3:如何培养幼儿分享行为

一、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7 岁以前儿童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关于亲社会问题的思考通常是以享乐主义为原则, 这阶段幼儿的分享行为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是父母教养方式。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幼儿经常因父母、 老师奖励亲社会行为而学会分享和帮助他人。在亲社会行为的社会化过程中, 父母的直接教育和对亲社会反应的强化起了重要作用。 霍夫曼关于抚养幼儿的研究表明, 温和养育型的父母趋向抚养利他幼儿, 父母与幼儿的温和养育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有重要作用。 二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 有利于儿童生活环境的优化, 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 孩子成了家庭的中心, 父母的迁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 都对分享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使其独占欲望膨胀, 难以产生分享行为。三是幼儿自身心理因素。幼儿自我意识形成较早, 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段, 是与非往往以自己的愉快或满足为标准, 易与同伴发生冲突。 同时受认知水平的影响, 缺少分享认知。 四是物质条件。以玩具为例, 物质匮乏年代客观上使玩具成为奢侈品和共享品。 但今天的幼儿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 不需要几个人“ 分享”一个玩具了, 久而久之, 使其养成自我中心意识, 自己的东西谁也不能动, 不利于分享意识的培养。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

(一) 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的氛围, 树立一个学习榜样

优秀榜样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 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幼儿园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常常我们被活灵活现的所模仿。 所以, 我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 比如:分享我们的技能, 分享我们的心情等等。 让我们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响。

当有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 旁边总有一大群围着, 这时, 我就有意走过去对他们说:你能不能把玩具也分给我玩一下呀?或我可以一起玩吗?因此, 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注意自身的言行。 当然, 孩子与孩子之间也是一个互学的平台, 在活动过程中可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分享意识能力弱的幼儿共同游戏, 对分享行为意识强的幼儿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和鼓励, 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正确引导幼儿学习、模仿。

(二) 让我们的文学作品充分展现魅力

虽然我们这些孩子年龄虽小, 他们自己不会全部的读懂、去理解作品, 但他们都非常愿意、喜欢听作品中的故事, 并且会知道故事中谁是好孩子还是坏孩子, 谁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 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条件给幼儿欣赏一些关于有分享意识在其中的故事、儿歌等, 让幼儿在故事中找到正确的做法, 通过学习儿歌、故事中主人翁的分享行为, 感受给他人带去快乐的心情。 并学着去分享, 去感受。

(三) 把家园共育成为最大的动力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 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有着深厚的影响。 因此我经常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各方面的家教知识, 与家园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

在与家长交流幼儿分享行为教育时, 我们还在QQ群里向家长发起了几个问题来一起探讨研究, 以调整家长的分享教育观, ( 1) 您会批评孩子把家中的东西分给好友吗? ( 2) 您会把孩子喜欢的东西都给别的孩子吗? ( 3) 当孩子抢走家长正在用的东西时, 您也会跟着抢吗? ( 4) 您不愿意给上门要饭的人给予帮助吗? ( 5) 您不会惩罚不与同伴分享玩具的孩子吗?在以上5 项中, 选择有此类做法的家长占到了五分之一, 可想而知, 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需要更新的。 只有家园同育, 幼儿的分享养成行为才能有效。

(四) 创造分享机会并给予展示

在我们平时学习及一日活动过程中, 我有意地去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 去捕捉一些典型的分享行为, 并且把它及时记录下来, 及时的让大家一起来评价, 说说谁做的行为是好的, 谁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让幼儿的分享行为成为自觉行动, 而且是发自内心的。

分享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 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事实上, 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 失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 孩子能够经常地从他人着想, 做的主动分享, 做的让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 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 已培养成一个分享的好习惯了。

通过我们老师的努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研究观察, 我庆幸的发现我的幼儿有了很大的进步, 都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 比如:小朋友拿自己喜欢的玩具, 放在集体面前玩, 大家都不会看别的玩具而眼红, 都会各玩各的, 如实在想玩, 那一定也会先征求主人的意见, 玩好后肯定不会忘了说:“ 谢谢”。 我故意还带了新玩具, 放在显眼位置去试探他们, 值得欣慰的是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达到我所想的目的。

摘要:“自我中性化思维”是幼儿特有的思维方式, 他们考虑问题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 因此, 幼儿之间总会发生争抢现象, 正是他们还不具备这分享行为, 没有建立良好的分享规则所致, 可分享却又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是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的社会, 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 人物关系少, 他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非常自私。所以我们成人就必须、更是有责任加以去培养下一代的分享行为。

关键词:分享行为,培养方法,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靳小玲.幼儿分享意识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 2011

[2]胡晓颖.浅谈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10)

[3]顾艺文.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J].早期教育, 2007 (4)

篇4: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一、培养幼儿安全意识是顺利进行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保教工作的重中之重,3—6岁的幼儿正是身心发育的阶段,而且这一阶段的孩子好奇心特别强,对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身體的协调性比较差,常常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如:有一天中午,孩子们吃完午餐准备睡觉,睡觉前我跟以往一样,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都很安静地听着,突然寝室里传来一阵紧张急促的孩子哭声,一看是啊玮小朋友躺在床上哭着,我赶忙问:“出了什么事?”他说鼻子里有东西……后来经过园医的处理,把异物取出,再跟孩子一起讨论事情的严重性,通过这件事情,让幼儿懂得不带珠子、小刀等危险物品来幼儿园玩,特别是在午睡,不把玩具和物品带到床上去玩,教师和家长都要经常督促检查孩子的书包;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身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而且这些意外事故的发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如:孩子在户外活动玩一些运动器材,老师怕孩子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就会一直限制孩子的一些活动,从而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的等待给予,而应该让孩子主动地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消极的保护变成积极的防护,提高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区分什么是安全,什么是危险,这样才能使幼儿在活动中避免伤害,顺利进行各项活动,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增强幼儿安全意识,是幼儿园实施各项活动的有效保障。

二、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日常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的现象,如:上下楼梯时互相推挤,喝水时不排队,上厕所争先恐后,同伴间争抢玩具,在教室内奔跑等。存在安全隐患,因此,要把安全知识融入在一日活动中,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和方法,积极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一)通过游戏教学法,让孩子在玩中学,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规则意识的培养

安全和行为规则是相辅相成的,幼儿能够遵守规则,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安全隐患也就少了很多,针对孩子天生就喜欢玩游戏这一个特点,把一些安全知识通过游戏形式传授于孩子,孩子玩得开心,接受得也快。如:在《找家》游戏中,让孩子知道走失了怎么办?从而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在《我一个人在家》的游戏中,让孩子知道不给陌生人开门也不跟陌生人走,一个人在家不玩危险物品,如:电、火,不爬高,更不爬到窗台上观看等。如:小班孩子刚来幼儿园,不会排队,我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跟着儿歌的节奏模仿小火车声音,一个跟着一个走,遵守交通规则,不会出现你推我挤,到处乱跑的现象,在游戏中孩子们玩得特别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如:让孩子学会排队洗手,我设计了《小汽车加油》的游戏,创设了一个情境,汽车没有油了,要去加油,然后让孩子一个跟着一个模仿开车的动作,嘴里还不停发出叭叭叭汽车的声音,然后开车到洗手间去洗手,孩子们会遵守规则排好队去洗手,避免孩子争抢水龙头,而滑倒摔跤的现象,降低不安全的隐患,孩子们开心又学会了遵守规则。

(二)根据班级情况自定规则,让幼儿自觉地养成安全行为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因此,在引导幼儿提高安全意识和养成规则行为习惯的同时,教师应该更加强调发展幼儿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孩子的一日活动中,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大胆放手,以尊重为原则,以引导为手段,允许幼儿自己去思考规则和要求。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的自主性很强,可以让孩子自己来制定班级规则,谁违反了,要承担一定的后果。如:我班的孩子,其中有一位特别的调皮,总是会做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危险动作,记得有一次,孩子们要进行午睡,大家都在整理,邓晗小朋友突然爬上了窗台,跳下来,当我看到这一幕,我的心都跳到了心口上,当老师制止了这个危险动作,她又在床上玩具柜上跳来跳去,还大声地尖叫,在这一个情形下,我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这个时间,小朋友应该要做什么?如果不遵守,影响了整个班级的秩序,而且这样做很容易出现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决定取消违约者自由活动的项目。因此,那天下午的户外活动滑滑梯,是她最喜欢玩的,但因为她犯了规,只能无奈地看着同伴们愉快的游戏。这一件事情后,她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制定的规则,因为规则是孩子自己制定的,所以孩子们都会自觉地遵守,班级的秩序井然有序,减少了安全隐患的现象。

(三)结合园内的安全月主题活动和图标暗示,帮助幼儿理解和遵守安全规则

《纲要》指出,在共同的生活活动中,老师要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安全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是相结合的,我园每月都有一次的突发事件安全逃生的演习,针对地震、火灾的现象,很真实地演习,孩子们在这逃生的演习中,学到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逃生的能力,认识安全通道,知道发生火灾时,要捂着嘴和鼻子,弯着腰逃跑,知道火警的电话号码等,结合班上一些安全隐患贴上安全标志,通过让幼儿观察、模仿、暗示等途径去刺激幼儿作出相应的反应,从而抑制其不良行为,促使幼儿在不断的操作中形成自律,如:在上下楼梯时,如果让幼儿自由上下,往往会出现“一窝蜂”现象——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如果在阶梯上用小脚印明确地标出靠右上下楼梯,小朋友在上下楼时用自己的小脚去对应着阶梯上的图案,就能明了自己有没有走错,从而形成有序的规则。

篇5:幼儿园安全工作记录的总结

三、古市长等领导肯定了我园安保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和要求:

1、增加力量,专人负责,每天认真调娶查看监控录象,掌握有效信息。

2、聘请两名保安,上学、放学高峰期间,保安人员必须到工作岗位。

3、协调民-警,争取支持,最好能在上学、放学高峰期间,民-警力量到位。

4、设施设备上,应增添金属探测仪至少2个。警报器、警棍等适量。

5、保卫室(门卫室)应安装监控录象显示器,以便工作人员现场及时掌握监控信息。

篇6: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保卫科:夏吉宏 2012-5-29

※什么是安全?

从社会学词来说:安全是指事物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伤害,没有损伤。或者说人与生存环境资源的和谐相处,有效利用,互相不伤害,不存在危险、危害的隐患。没有危险是安全的特有属性,因而可以说安全就是没有危险的状态。

※幼儿安全主要是指幼儿园在组织开展幼儿保教活动期间,不受威胁、伤害、损伤,没有危险。幼儿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有着切身的关系,维系着我们幼儿教师、幼儿、家长及其庭的幼儿安全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教育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保在先,育在后。这足以说明安全保障是幼儿园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内容。安全不保,育教何谈?因此,确保幼儿入园期间的安全,是我们幼儿教育举办者和工作者义不容易辞的首当重任。要做好幼儿园的安全工作,确保幼儿安全,我们至少应设置和创建八大安全屏障。

一.把好出入口关

建立健全和严格坚持门卫值班制度和外来人员出入登记验证准入制度。外来办事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登记验证,并经门卫保安与幼儿园负责人允许后方能入园办事。接送幼儿家长只能在园大门外等候。同时门卫保安必须严格作息时间,按时关好门锁。不仅要防人,还要防止猫狗等动物进入。

二.完善规范和严格接送制度

据了解城内及周边几所幼儿园,都实行了接送卡管理制度。幼儿园建立幼儿接送卡。接送卡一面有幼儿姓名、性别、班级及照片等信息,另一面设置指定几位接送幼儿的监护人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及其照片。指定接送监护人凭接送卡,经保育员或门卫验证核实后方可入园接走幼儿。如接送卡上指定接送监护人有事接不了孩子并委托他人接送的,需出据书面委托书或事先电话通知班主任或门卫保安,告知受委托人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接孩子时,受委托人还要当着老师或门卫保安的面给家长打电话,进行第二次确认,并留下委托书或身份证复印件。并同时作好记录。据我所观察,家长合租接送幼儿的较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更应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我们幼儿园以前也实行过接送卡管理制度,今后建议幼儿园恢复并进一步完善实施接送卡管理制度。再次,不论是幼儿家长,还是其委托亲朋、司机代为接送幼儿的,我们应告知并要求和督导幼儿家长及委托接送人遵守幼儿园作息时间,按时接送幼儿并做好交接。避免、杜绝家长或其委托人过早或过晚接送幼儿。否则,幼儿多在幼儿园一秒钟,我们就给自己肩上多揽了一份安全与责任,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

三.认真做好晨午检

我们幼儿园属于日托式幼儿园,那么按照《重庆市幼儿园一日活动细则》规定要求:幼儿教师、保育员应认真做好每日幼儿入园和午休起床时的一日“晨午检”工作。做到“一摸、二看、三问、四查、五防”。尤其要仔细检查幼儿是否携带了可能造成外伤及引发意外伤害的物品、器械入园。其他具体内容见《重庆市幼儿园一日活动细则》,不在此细说。同时作好“晨午检”记录。

四.把好食品卫生安全关

我们幼儿园同小学学生幼儿午餐是同一食堂,食堂的安全管理就不此多说。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幼儿园教师、保育员在给幼儿提供午餐服务前一定要洗手,做好幼儿餐具的保洁及午餐的端送、分发等服务的安全与卫生,做好园舍、教室、睡房等环境卫生,确保幼儿午餐安全,防止幼儿午餐中毒及传染病等安全事故发生。

五.认真履职,加强幼儿入园教学与活动期间的管理

国家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对幼儿园负责人、教师、保育员等各类人员的职责作了明确的规定。全体幼教工作人员都应认真履职。幼儿入园后,我们的教师、保育员应相互衔接、配合,全程陪同,无论是上课期间还是课间、午间期间与活动期间,都要全程监护,加强引导、教育和组织管理,一是防止幼儿间同伴抓伤或咬伤(幼儿间常为争夺玩具或图书、受欺负、意见不合、不会谦让……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中,极可能造成抓伤、咬伤、打伤等“恶果”。二是要防止幼儿跌伤或撞伤(孩子在活动时,经常会突然跌倒;抛接物落在自己或同伴身上;从滑梯上或大型运动器械上不慎摔下来;彼此之间躲闪不及,发生冲撞磕碰等“意外”)。三是要帮助幼儿建立7条清晰的安全清单:(1)在教室里不要跑,小心撞到桌角;(2)不带小刀等危险物品上幼儿园;(3)走楼梯时,要看好脚下,不能推别人:(4)不将别针、硬币、小玻璃球、钮扣、黄豆等放入自己或别小朋友的口、鼻、耳中,不将气球的碎片放入口中吸气,以防异物吸入;(5)身体不适、跌倒、摔伤要及时告诉老师:(6)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离开集体时要和老师打招呼;(7)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家长姓名电话、住址。四是组织活动内容要符合幼儿年龄和心理特点,不能组织幼儿参加有危险的活动,确保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千万不能在课间、午间放任自流。

六.优化完善幼儿园物化安全文化建设

学校将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舍)环境场所及幼儿活动大型器具、设备设施安全建设,并设置“禁跑”、“禁爬”、“禁摸”、“禁触”、“防跌”、“防撞”、“防电”等安全警示提醒标志标识。

七.做好园内设施的安全观察与检查工作

幼教工作人员应时常注意观察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活动场所、大型玩器具的安全情况,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保护措施,并告知学校后勤处及时进行维修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工作人员下班时要关好门窗,关闭电源,做好安全防火、防盗工作。防止杜绝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八.家园互动,共保平安

幼儿的安全工作仅仅靠幼儿园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家园互动,才能真正确保幼儿园内外平安。可结合板报专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安全卫生宣教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安全知识,增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让家长自觉主动按时接送幼儿入(离)园,督导其委托接送人按时接送幼儿入(离)园,加强幼儿的安全习惯、行为的引导、监管督导,实施幼儿园和家庭的同步教育,交给孩子安全、生存的钥匙。

要做好安全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方面,这就需要你们把安全工作做实做细。幼儿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千家万户。俗语说:“智者是用经验防止事故,愚者是用事故总结经验”。幼儿负责人和全体幼教工作人员都应强化安全意识,警钟长鸣、不能有半点丝毫松懈意识和麻痹思想,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篇7:读《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有感

作为一名授课教师,在幼儿平日的学习与生活中,不免要与孩子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状况也是我施展教学方式方法的目标所在,尽管经验能够使我更了解孩子们的秉性脾气,但是直到我看了这本幼儿园教育活动运用的专著,才从根本上用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指导了我的实践,使我平日以来对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内在涵义的洞察揣摩和完善总结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每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迈出人生第一步再到逐渐成长壮大,都是在不断接受外部信息并尝试向外界发出反馈和意念的过程中扩大了自己的互动能力和认知水平的。而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探索与成长的过程是充满挫折与挑战的,面对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世界,如何理解幼儿表现出来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就成为了他们感受这个世界并获得良知过程中对于我们这些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挑战。

有感于此,对幼儿的行为进行观察与记录就必然成为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和施展教学的必要手段,因此更是幼教人员一定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而坊间关于这个专题的书籍纷繁庞杂,或为译本,或产于本土,这些书籍的纷纷涌现令人欣喜,不过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应用者来说,简单易懂,具有可操作性,能使我们尽快掌握观察记录的重要概念和方式方法远比了解哪些偏僻深邃的理论知识对于孩子们成长的现实意义更显著一些,而这本实用的参考用书的价值正是体现于此。

本书用严谨清晰的文字和准确生动的事例,细致入微的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与记录全方位的展示出来。从具体的心理学、行为学概念到复杂的理论观点,再到观察记录的具体步骤和实施方法,直至对其伦理问题的关注。在仔细研读后,无一不使我对这种了解幼儿最适宜的方式产生了无比浓厚的兴趣,时而对于书中的心理学、行为学实验得出的结论与我实际操作经历到的感受产生了深深的共鸣,同时也令我的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引,对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成因也一点一点系统化、逻辑化,头脑中对于这种观察记录的方法的概念和应用也条分缕析,烂熟于心,因为理论的支撑,使我乐于思考,敢于实践。

篇8: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行为习惯,培养方法,情感

幼儿教育是学生教育的启蒙阶段,孩子在这一阶段开始接触新鲜事物并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幼儿园里,教师的知识传授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交流合作使孩子们养成了很多的习惯。这些习惯有好的也有坏的,教师需要在这一阶段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不规范的行为习惯,要及时地对其进行纠正,以免影响学生今后的成长。笔者结合多年的经验,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改善方法。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现状

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目前大多数家庭里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虽然对孩子们的教育十分重视,但是十分溺爱孩子,甚至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做什么都是对的,孩子有什么要求都会满足他们,这些情况都十分不利于孩子们行为习惯的正确培养。另外,在幼儿园教育中,很多的教师更多的只是重视教给孩子们知识,而忽略了在孩子们成长中很重要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家长和教师的不重视,就直接影响了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他们并不能分清什么是好的行为习惯,什么是不好的行为习惯,长此以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染上一些陋习,十分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健康发展。

二、良好行为习惯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幼儿阶段,孩子刚刚步入社会,对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很多的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所以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就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个人在幼儿阶段的习惯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在幼儿时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才能在将来的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由此可见,幼儿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使一个人受益终身。

三、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孩子在幼儿时期虽然对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但是他们的意志力很薄弱,对一个问题的解决很少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尤其是在课堂上,对老师讲授的知识不懂,他们也不愿意提出问题,这是他们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表现。而老师如果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对孩子们不闻不问的话,有时就会使他们朝着不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下去。

2. 教师观察力不够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对教师的观察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因为在这一阶段,教师对于孩子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由于孩子心智的不成熟,教师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仔细地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找到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我国目前很多幼儿园中的教师并不能及时地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不好生活习惯,这就十分不利于孩子长久健康的发展。

3. 教师对情感教育的重视度低

很多的幼儿园教师关注的是他们对孩子们知识的传授,但是却没有重视到情感教育同样很重要。因为孩子在幼儿阶段处于认识世界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比较低,所以时常会因为心理变化而产生相应的一些异常举动。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变化,而因为他们注意力的不集中斥责他们,就会对他们弱小的心灵带来创伤,使他们在今后更加排斥教师的教育。

4. 教师对行为习惯的培养认识不足

行为习惯渗透在我们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师如果没有经过学习,是很难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的。如果教师自身的认识都不够,就更不要提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教育了。这就要求教师要提高对幼儿习惯培养的重视度。

四、解决幼儿习惯培养问题的措施

1. 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就是要从他们自身入手,培养他们的主动性。教师要使孩子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使他们能够对行为习惯的优劣进行区分,使他们形成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态度。

2. 教师细心观察

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每一位学生,一旦发现有学生有不好的行为习惯,就立即制止并且对他们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因为孩子在这一阶段并不能完全地区分行为习惯的优劣,所以就更加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

3. 教师多从情感入手

教师应该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与孩子们的日常接触,多去关心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困惑并且帮助他们。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的,而应该走近学生,了解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与交流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导任务。

参考文献

篇9: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一、幼儿安全自护行为缺失的原因

1.家长的过分溺爱

在幼儿园,我们经常会发现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抱着交到老师的手上,特别是要走楼梯时,家长更加担心孩子小,会摔下来,他们对孩子进行的是一种消极防护。孰不知奔跑会让幼儿学会保持身体的平衡,摔倒了爬起来会增强幼儿四肢的灵活协调,形成勇敢向前的精神,从自己爬起来中形成抗挫的心理素质。事实证明,孩子活动得越多,就对自己的把握越大,也就越安全。不爱活动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反应慢,动作不协调,灵活性差,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2.教师的过度保护

幼儿年龄小,有强烈的好奇心,好动、好模仿,同时他们的体力和能力有限,缺乏知识经验,缺乏防范安全事故的自我保护意识,常常在遇到危险时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预见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难以保护自己。有些教师意识到外面有许多不安全因素,就一味地对幼儿采取全方位的保护,认为“少活动,少出事”,谈事故色变,害怕承担安全责任,于是孩子就被牢牢地关在教室里。过度的保护往往会导致孩子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利于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在户外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安全自护行为的策略

保证幼儿的健康和安全,是我们的职责,然而健康与安全不能被动地等待给予,而应该是幼儿主动地去获得。这种获得要从良好的环境中来,从丰富的户外游戏活动中来,师幼互动下的幼儿安全养成教育能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锻炼幼儿的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和避免幼儿安全事故的发生。

1.创设合适的环境

规划和创设一个合理、多样化、多功能性的环境是有效开展户外活动的前提和保证。环境中的设施、设备首先应该是安全的,幼儿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放大胆子去活动。幼儿处于开放的、丰富的活动环境中,才能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进入,主动地和环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我们创设的环境若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才能够在活动中产生积极的行为。

幼儿园可以在户外设置沙池、水池、山坡、树林、草地、泥地、木屑地、塑胶场地、石子小路等,有高有低,有凸有凹,有软有硬,有平面平地,有斜面,有丰富的绿化带,富于变化。这样,幼儿园整体环境就成为一个“三维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大型玩具是练习各种基本动作的好地方,大型玩具应摆放在相对空旷的草地上,这样能保证幼儿在玩的时候自由和放松,活动得开来,因为幼儿在玩的时候不会自觉考虑到要注意安全,如果环境相对狭小,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尤其是像秋千之类的运动器械,更加应该注意周围的安全性。软质的地面可以保障幼儿不小心落地时也不会受到伤害。幼儿园要统筹安排全园户外活动的固定时间表,保证每个时间段都有班级可活动,最大化发挥户外设施的作用,避免闲置或过于拥挤,拥挤容易产生矛盾和不安全事件。

2.提供必要的指导

在玩之前要带领幼儿熟悉和认识玩具。可以专门安排一个活动:将幼儿带至大型玩具器材前,让幼儿自己找哪里是进口,哪里是出口,什么地方危险,再让幼儿上去玩一玩,找一找,接着引导幼儿讨论:怎么做可以避免危险?从而让幼儿发现规则的重要性,主动地提出要制定规则、主动地遵守规则。幼儿喜欢器械运动,玩时幼儿易处于一种情绪高涨和亢奋的运动,有了相应的规则,幼儿就能有序安全地活动。如:收放器械的规则(不用时要及时收起且要分类摆放、物归原处)器械不要对着同伴挥舞或投掷,要在区域范围内活动。

当幼儿在自由活动时,教师要来回巡视,随时注意对幼儿进行安全监测和指导。要观察幼儿的运动情况、身体状况,敏锐地发现问题和幼儿的需要,随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教育。例如:当某些幼儿的活动量较大时,召集他们换玩一些活动量小的体育游戏,保证幼儿每次的活动量都是适当的。特别是不爱运动的幼儿,鼓励他们选择活动项目或者向他们介绍有趣的活动内容,对动作比较笨拙没有同伴愿意与之游戏的幼儿,教师可以与其一起玩,及时疏导和调整。

3.捕捉教育的契机

幼儿的安全防护教育无时无处不在,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随地抓住户外游戏中蕴含着的教育契机。春天带领幼儿去郊游,看一看各种野花、小草、大树;夏天一起去林子里捕蝉、捉蚂蚱;秋天收获的季节,让幼儿到地里拔萝卜、挖红薯、拾花生,体验劳动的乐趣;冬天来了,带孩子们去野外听一听北风呼啸的声音,感受堆雪人,扔雪球、踏雪的乐趣。这些活动增强了幼儿的力量和耐力,增强了幼儿的体能,同时为培养幼儿自我保护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户外游戏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奔跑、快乐地游戏,但免不了会出现摔倒磕破的时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幼儿中发生的一些不安全现象进行剖析,让孩子懂得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做了有危险,危险发生后该如何去处理,增强其自我保护及保护他人不受伤害的意识。在讲故事《橡皮膏小熊》的时候,幼儿看到贴满创可贴的小熊很是滑稽可笑,一会就被故事的情节吸引了,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幼儿说一说,“小熊为什么会受伤?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去玩?”从而帮助幼儿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掌握简单的安全技巧。如在滑滑梯时要抓好扶手,万一摔倒,要用手挡一下,以免伤到自己的脸。滑滑梯的时候不能随便推前面的人,这样做会让同伴因为速度过快而受伤等。

4.加强家园的合作

篇10: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心得体会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这本书为我们幼儿教师提出边观察边记录为我们职业成长打好基础,而不是有的幼儿出现问题,我们凭直觉去判断,或者其他老师支招,不一定适合你。

观察与记录幼儿行为为我们老师的“行动”和“反思”作好铺垫。

从实用角度来讲,做记录这项工作没有固定的规则,作为班级教师,必须抓住幼儿记录的时机,要保证有足够近的距离去聆听,但是不要太近,不要影响幼儿游戏的进行。要注意保护幼儿的隐私,通常使用化名,特别对于大班的幼儿要谨慎,他们感觉到被监视后就不再继续他们的游戏。游戏老师要把握介入时机,避免产生过多干预或放羊现象,要有效介入,顺应和支持幼儿游戏时的自主行为。游戏评价让幼儿充分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有待进一步提高。

对于个别幼儿脾气古怪、情绪波动较大并常常爱哭的幼儿,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当幼儿发脾气,老师搞清楚大哭的原因再进行开导千万不要当幼儿一发脾气,就去哄他,这样会让他产生只要发脾气就能得到满足的想法,更加容易发脾气。老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他发完脾气、闹完情绪,再去了解具体原因,千万不能放任幼儿发脾气而不管他。对个别幼儿语言上出现错误,应及时纠正并激励他们说完整句。幼儿的情绪发展与家庭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教师与家长保持经常交流,了解孩子家里的生活以便更好的教育。追踪记录一定要定点、定时记录,不能追踪一半而半途而废,有时也可以暂停一段时间继续追踪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重视对孩子操作过程的观察,在观察孩子的操作活动时,很多教师常常重结果、轻过程。如某教师这样记录“xx到数学区随意拿了几样东西,没怎么玩就到别的组去了。”这位教师只注意了操作结果,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是否有兴趣、如何摆弄材料等细节却忽略了,也可以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看看孩子想要什么,孩子也是有思考、有评价的行动者。老师也可以“明知故问”,你想怎么玩?把解决问题变成思维的方法。因此,教师应重视对幼儿操作活动过程的观察。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老师面对游戏案例撰写时,对于如何观、如何记无从入手。我们老师要学会耐心观察上课、游戏、户外......等一日生活,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捕捉到孩子的一个点可以作记录,也可以拍照,有的可以连续记录,老师每天记一记,如果忘了也可以翻看当时拍的照片或视频帮你回忆。记录时也可以随时翻看我们的指南作对比,指南是我们幼儿教师的拐杖,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的专业成长才会更快。

篇11: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5月15日 下午2点 电信局3楼会议室 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召开王定华 刘利民对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及校园暴力等方面做了布置和要求 各校必须加强安全管理 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会议要求,学生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熟悉水性的学生不擅自下水施救。

会议通报了近期全国各地区发生的各类校园安全事故,总结回顾了各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经验、分析当前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形势和存在问题、安排部署了下一阶段安全工作。会议要求要进一步增强校园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研判,完善机制,落实措施;要着力抓好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重点,加大对学生防溺水、预防自然灾害、交通安全、卫生防疫、心理健康等方面安全教育,并建立完善督导、检查、考核等全方位、常态化的督导和安全工作责任体制;要动员家长等全社会力量参与校园安全工作,发挥正能量,共同维护校园与学生安全长治久安。

篇12:幼儿安全行为培养工作会议记录

(一)设计指导思想。

通过设计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意识。优化幼儿自我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它不仅要停留在一些活动中,还要渗透到日常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让幼儿知道自己在逐渐长大,自己的身体、外表、生活、学习能力都在发生变化,培养幼儿喜欢自己的感情,希望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的特长。对这种教育的要求,小班:让孩子从观察自己外表的特征开始,理解自己和大家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中班:通过观察自己从小到大的变化,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特征,帮助幼儿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初步的自尊心。

大班:让幼儿知道自己不仅长大了,能力也越学越多,有和别人不同的特长、兴趣,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表现出来,给孩子带来满足感和充实感,确立自信。

(二)设计活动。

1、通过老师和幼儿共同准备,收集物品,提高幼儿的兴趣爱好,在积极主动投入的过程中感觉自己长大了,增强幼儿的自我意识。在中班“我会长大”的活动中,我们让孩子和父母的老师一起收集不同时期的衣服、用品、照片、录像、出生时的婴儿卡……这些反映了幼儿的成长状况,在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我从婴儿成长到现在,从只吃奶到现在可以自己吃饭的大人抱着到现在跑步、拍球的小时候到处照顾大人,到现在为止自己穿衣服,从这些具体的感觉中,幼儿成长2、在系列活动“我长大了”中,教师要抓住有利的契机,给幼儿正面积极的影响,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评价自己。

在大班活动中,幼儿继续讨论自己在逐渐长大,身体、能力也在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除了外观与他人不同,自己还有很多与他人不同的优点,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和幼儿一起发现他们的优点,给幼儿一个表现的机会,孩子们通过比赛看到自己叠被子、系鞋带比别人快、好,通过表演和展示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绘画好,表演朗诵比别人强等,通过情景再现,让幼儿看到自己的特长,在上述各种活动中,让孩子对自己的积极体验得到提高,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从而增强自己的信心。

3、运用生动有趣的教育方法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形象、直观。活动中选择生动有趣的方法,有助于带孩子去自觉的探索场景。

在中班活动中,我们利用形象的电教媒体录像再现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拍摄幼儿在园学习能力的场面。老师利用形象的电气教育媒体,让他们看到自己各个时期的身体外观、形态和有趣的动作,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成长,然后成长,产生骄傲、满足感。在大班活动中,我们将幼儿的多幅绘画作品串联展示给大家,通过视频拍摄孩子们是如何关心集体、关心同伴、玩角色游戏的,让幼儿看到后感到真正的亲切。通过幼儿当场表演童话剧的片段,感受到自己的特长,能够表现自己特长的小画兴奋地贴在照片展览会旁边。大家通过讨论展会作品,让大家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让他们学到别人的优点,让幼儿了解自己,了解别人,学会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感情。

(三)具体的教育活动。

1、活动名称:我会长大(中班)

2.活动目标:

⑴通过看图片、视频让幼儿知道自己会慢慢长大。

⑶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在身体和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变化。⑶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和爱自己的感情。

3、活动准备:

⑶婴儿时代的照片(人手一张)

⑶婴儿时代使用的衣服、物品、婴儿卡。

⑶幼儿时期与照片对应的视频、摄像头、电视、视频。

4.活动过程:

⑶试用自己小时候的物品,感觉自己长大了。这里有什么,是谁的?“你们来试试,穿着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试穿小时候的衣服等,让幼儿发现现现在和小时候的变化)“这是你们自己的东西,为什么不能穿,不能用呢?

总结:这些是我们小时候的东西。现在,我们长大了,穿不上,用不上了。

⑶认识婴儿卡,比较小脚的变化。“请和小时候的小脚相比,发现我们的小脚变大了,变胖了。我们小时候的东西也不能用了。因为我们长大了。

⑶比较视频和照片,谈谈自己的变化。

1)身体的变化。

①测量身高、体重,在现场测量身高,称为体重,现在比小时候高,变重了。

②就餐,通过看小时候母亲哺乳的照片,看现在自己吃饭的录像就知道自己长大了。

③牙齿、头发,通过看宝宝期间没有牙齿、头部发光的照片,现在的孩子们用牙齿咀嚼食物,摸摸自己的头发感受到自己的变化。

教师总结:你们小时候很轻,没有头发和牙齿,每天吃牛奶和稀饭。现在你们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长牙了,自己吃很多有营养的饭菜。

2)学习、生活能力的变化。

①穿衣,通过看小时候妈妈抱着穿衣的照片,感觉现在我们会自己穿。(通过看视频)

②走路、跪下、拍球,幼儿看视频中的自己走路、跑步、左右手拍球等,感觉自己长大了。

③搭建积木、绘画,通过看录像,知道自己玩各种各样的游戏、绘画。总结:我们小时候什么都要父母帮忙,现在我们长大了,可以自己穿衣服,自己走路,拍球,和小伙伴一起积木,画画,玩泥,学习很多能力。⑶让幼儿知道自己还会长大,学习更多能力。你们的本事跟谁学?你在哪里学的?“你们还会长大吗?长大后会怎样?(认识更多的朋友,学习更多的能力……)

1、活动名称:我长大了(大班)

2.活动目标:

⑶结合幼儿的经验,通过展览讲述,幼儿知道自己在成长,引起幼儿对自己发展变化的兴趣。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⑶帮助幼儿初步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自我意识。

3、活动准备:

⑴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身体的成长发育有什么主要变化。

⑶资料:人手一张婴儿时的照片和表现自己主要优点的录像和照片。

⑶教师了解和掌握幼儿主要能力发展情况。

4、活动过程:⑶通过照片展览、比较说明,让幼儿知道自己小时候和现在的变化。

①带幼儿去照片展览,边看边问:照片上是谁?是什么时候的照片?

②请幼儿说:“我们小时候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样的?(可以启发幼儿从外部的变化。

例如身高、体重等。你可以从自己学到的能力中学到。

例如,读儿歌、画画等)总结:你们现在长高了,变重了……更重要的是,学习各种各样的能力,学习画画,倒数等,你认为哪种能力最好?

⑶鼓励幼儿找到自己的优点,在集体面前展示。

1)教师和幼儿共同寻找教师的优点,将与优点对应的照片贴在照片旁边,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自己的优点。

2)请幼儿谈谈自己的优点,勇敢地在集体面前展示。

①请幼儿读寓言故事“狐狸和鹤”。

②请幼儿做拼图。(因为拼图的时间很长,所以可以安排在前面,减少等待时间。中所述情节,对概念设计中的量体体积进行分析

③展示幼儿的绘画作用(教师平时要有意识地收集幼儿的绘画作品,用绳子串起来展示在教室里)。

④童话剧表演,平日排练的童话剧,请在幼儿节选择片段现场表演。(排在绘画展览等比较安静的活动后,动作交替,活动进入小高潮,激发幼儿表演的欲望)。

⑤表演孩子的英语,请幼儿说短语。

⑥请幼儿弹动听的曲子,让幼儿感受到美丽的音乐。

⑦录制幼儿平时关心的集体行为,给幼儿看,引起幼儿对行为的赞扬。

⑧进行叠被子、系鞋带比赛,以比赛形式看别人的优点。

⑨诗歌朗诵,表情朗诵。

⑩关心同行,以视频形式表达。

11、现场表演操作,看别人的认真。

12、扔沙袋,参加体育活动,扔得高,准确。

13、现场表演折纸,折叠整齐,难易度。

14.鼓励幼儿清洁卫生。(平日能力弱的幼儿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让幼儿知道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做)。

15、人物角色游戏玩。(视频展示)

16、计算学好,表演倒数(20以内)。

总结:每个孩子都说自己的优点,有的…有的…有的,可以勇敢地集体展示自己的优点。

⑶寻找自己的不足,鼓励幼儿以后努力。

①请幼儿在关心集体、参加体育活动、画画等方面向哪个孩子学习?

②鼓励幼儿今后继续努力,取得不断进步。

课题:如何培养自私行为。

一、设计构想。

现在的社会,独生子女的数量越来越多,随着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变化,孩子受到长辈们的喜爱,他们的不合理要求总是得到监护人的认可,现在的孩子培养了自私、孤独、霸道、不合群等不良行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孩子的相处能力都会明显下降。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社交能力和工作。以本班幼儿为例。有些孩子很内向,整天一个人坐着,当然没有朋友的孩子很霸道,总是打孩子,也没有孩子和他一起玩。没有朋友,孩子的童年就会失去光辉,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丰富的童年生活,交到更多的朋友,我设计了这次教育活动,让幼儿享受故事,了解一个人的寂寞,了解大家一起玩的喜悦。在游戏中尝试和同伴一起玩,享受同伴,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

活动的目标是3点:1、可以安静地听故事,知道和大家一起玩很开心。2、学会说“宝宝,我和你一起玩。“大家一起玩,很开心。3、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1、玩具小狗、人偶、猴子。2.配置婴儿独自在家的情况。请中班幼儿扮演“婴儿”的角色。3、录音机、歌曲磁带朋友,你好!

篇13: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分享行为是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的行为, 是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 分享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 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结交玩伴, 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 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 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 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 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一) 家庭结构的转变使得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推广, 我国的家庭结构开始由多子女家庭逐渐向独生子女家庭转变。这种家庭结构模式的转变, 使得很多幼儿成了家中唯一的孩子, 导致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出现。这样的客观现状很容易让幼儿在家中受到过分的保护和依从, 从而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二) 住房单元结构的改变让幼儿缺少同伴交往的环境。

在我国实行房改之前, 很多家庭都是在一个大院里的。那时候, 即使是独生子女, 他们也能经常和邻居家的小孩在一起玩。这种环境能够促使幼儿分享意识的发展。但是现在, 家庭都住在固定的单元房中, 楼上楼下, 甚至是对门的两家人也互不相识。幼儿整日呆在家里, 很少有机会和同龄的孩子接触, 这种闭塞的环境不利于幼儿分享意识发展, 也使得幼儿到幼儿园中遇到需要分享的状况时, 会出现不适应现象。

(三) 家长教育观念及行为上的一些误区使幼儿缺少分享意识。

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 就对孩子说:“这是你的东西, 你不能给别人。别的小朋友要是抢你的, 你就跟老师说。”还有的幼儿家长是因为害怕玩具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 所以教育孩子要保护好玩具, 防止被别的小朋友玩坏了。而另外一些家长, 他们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上就缺少分享的意识和行为, 久而久之, 孩子耳濡目染, 也受到了这种不良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及行为上的这些误区使得很多幼儿占有欲很强, 缺少分享意识。

(四) 幼儿教师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使幼儿在分享意识方面所获教育较少。

在幼儿园教育中, 很多教师缺少对分享意识教育的认识和经验。因此, 在幼儿园中, 关于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分享意识方面的活动是很少的。有的教师可能也会教育幼儿要学会分享, 但那大都是一些口头上的说教, 真正能做到指导幼儿体验分享并学会坚持分享的教师并不多。甚至有些教师自身就缺乏分享意识和实际中的分享行为, 不能给孩子形成良好的榜样。这些教育中的不足, 也是很多幼儿分享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 幼儿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分享意识认识的局限性。

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幼儿, 不管他们能否做出分享行为, 当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 他们通常都回答“不知道”。即使有些幼儿能够说出某些具体原因, 他们的回答内容也反映出不是他们自己的认识, 而主要是成人的意见。这种认识上的不足, 与幼儿自身认知水平发展的特点有关。这一时期的幼儿, 他们大多都对分享意识没有认识或者是认识不够, 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分享意识淡薄。

三、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策略

(一) 帮助幼儿树立“分享”意识。

要让幼儿学会分享, 首先要克服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种不良的心理倾向, 并非教师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身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在画画时, 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蜡笔;玩滚球游戏中, 多名幼儿可以共同使用一个皮球, 只有轮流推动皮球, 游戏才能得以继续;在中餐前, 还可以让几名幼儿合作分发勺子;午睡前后, 让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穿脱衣服、鞋子等。同时, 还可以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我们的班级”活动, 让孩子了解班上的各种物品, 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 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通过这些方式, 幼儿会意识到什么是分享, 怎样与他人分享, 懂得只有和大家一起游戏、共同分享快乐, 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二) 建立分享规则。

很多幼儿不愿与人分享, 是因为缺少分享规则的指导。有的幼儿害怕自己的物品被他人玩过以后就弄坏了;有的幼儿只愿与自己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还有的幼儿想要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件东西时, 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因此常常使用抢的办法或使用强硬的态度要求别人。因此, 我们应建立如下分享规则。

1. 文明分享。

分享者对拥有者的玩具等物品要爱护, 不能随意毁坏。若是毁坏了, 分享者应该承担责任。

2. 礼貌分享。

幼儿想和别人一起分享某事物时, 应用礼貌性的话语向拥有者表示请求。比如:“我能和你一起玩这个吗?”用完之后, 应该说:“谢谢。”

3. 平等分享。

对于那些只愿与要好的同伴一起分享的幼儿来说, 应该让他们学会对其他的同伴也要做到共同分享。

4. 轮流分享。

当几个幼儿同时对一件物品发生兴趣时, 要让他们学会一个一个按次序来。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或展示自己的才艺时, 也应做到一个一个来, 不能出现争抢现象。

(三) 树立幼儿学习榜样, 营造分享氛围。

优秀的榜样会在孩子心目中产生很高的威信。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 其一言一行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 我们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机会和细节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如在教学活动前分发图书时, 我有意识地将图书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发放;当幼儿在进行游戏活动时, 我会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 他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 模仿老师做出类似的行为。同伴也可以成为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 老师要在班级中发现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 或者是老师对有分享行为的幼儿的积极评价和鼓励, 也会激发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的动机。陈鹤琴先生说:“儿童教儿童, 比成人教儿童效果更大, 更能教学相长, 为儿童获得发展才能的机会。”在游戏中, 幼儿会不自觉地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幼儿的分享行为, 当我们引导那些分享意识能力强的幼儿与能力弱的幼儿一起游戏时, 也是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四) 抓住教育契机, 进行及时强化。

当幼儿某次与别人分享了一件东西, 比如玩具、食物, 或者是将自己的情绪体验等讲给别人听的时候, 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及时对幼儿进行正面强化, 鼓励其行为, 并当众表扬他。而当幼儿独占一件东西, 不愿与人分享, 或是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抢时, 成人应及时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 并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必要的时候, 让幼儿自己亲身经历一点挫折, 对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也是很有好处的。

具有分享意识是幼儿个体融入社会, 被同伴和集体接纳的必要条件, 是幼儿自身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分享, 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分享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 是指幼儿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 它的对立面是“独占”、“独享”、“多占”。“分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句家喻户晓的俗语便是最好的例证。可是现在的孩子大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 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 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因此, 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 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

[2]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

篇14: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研究

一、我国幼儿分享行为发展现状

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学龄儿童是普遍缺乏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的。有些幼儿独占霸道的行为较明显。在50人中拿到玩具自己玩,不愿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5%;有争抢行为约有59%,占70%的幼儿分享只是感觉分享(只给别人看、听、嗅、摸等),实质性分享(完全以利他为目的的分享)很少,这表明幼儿缺乏分享意识与行为的情况是较为严重的。在调查中可以看到幼儿不懂得去体察别人的心情和情绪,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完全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的制约,当看到别的孩子渴望得到分享物时无动于衷,甚至当教师提醒说要一起分享时,多数孩子的回答都是“这是我的!”

幼儿分享行为表现不够理想,原因一是幼儿对分享行为缺乏认知。西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表明,年幼儿童只有“本我”,还不具有包含道德的“超我”;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的著名的“三山实验”也证明幼儿(2一7岁)对事物进行判断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能了解别人的视角和观点。因而学前阶段的幼儿尚未形成比较稳定的分享观念,其分享行为就显得很犹豫,如不主动分享的幼儿就常以“这是我的”、“是老师给我的,你要自己去要”等理由拒绝分享。二是幼儿园教育引导力度不够。幼儿的分享观念深刻影响着幼儿的分享行为,尽管对分享行为缺乏认知与幼儿认知水平局限有关,但教育的因素对分享观念的形成绝不能忽视。目前,在幼儿园的实践工作中研究分享行为课题的并不多,幼儿园教师自身也缺乏这方面教育的经验和方法,导致幼儿在这方面缺乏认知。三是家长教育观念存在误区。在调查中还发现,幼儿不愿意分享除了自身心理因素影响之外,家庭教育结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们经常会说“我妈妈让我自己玩自己的”、“奶奶说别人会弄坏我的玩具”、“爸爸不让我随便把东西给别人”等等,可见,在对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上,作为家长的成人认识还有待于提高。

二、幼儿分享行为培养策略

幼儿教师在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幼儿分享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目前,幼儿教师在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培养上对幼儿的指导较为欠缺。因此,幼儿教师要不断学习有关这方面的理论,不断地丰富有关幼儿心理学知识,引导幼儿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同时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积极展开讨论与交流。此外,幼儿园也要定期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幼儿教师个人素质,为幼儿分享行为的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教学内容引导分享意识

观察和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正能量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童话故事《金色的房子》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独,当她与小动物们共享她金色房子时,她又得到了朋友,在讲述完故事后,还可以组织幼儿讨论,如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等等,通过积极创设教学内容和活动,引导和培养幼儿分享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3.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幼儿园物质的环境创设要在内容、色彩、形象还是情趣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如:墙面上布置分享专栏,让孩子们经常带一些自己喜欢的物品来,如照片、图片等挂在墙上上,和同伴一起分享讨论,同时还可以设立了分享玩具区,让小朋友带一件自己的玩具放到分享区,供大家一起玩,带玩具来的幼儿要向全班小朋友介绍玩具的玩法,通过这种形式,幼儿不仅愿意拿出自己心爱的玩具与别人分享,学会爱护别人的玩具,同时还能培育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使幼儿从中体会分享带来的友谊和快乐。

4.利用角色扮演游戏唤起分享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角色游戏,让幼儿充分体验分享经验。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善于为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创造条件与机会。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让幼儿们分别扮演家庭成员的角色,让“爸爸”、“妈妈”为“孩子”举办“生日会”,邀请好朋友一起参加,大家一起享用蛋糕及其他食物,从中使幼儿体会到与人分享充满了乐趣,从而唤起幼儿的情绪体验,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5.将分享行为培养融入一日生活

教师要抓住每一个教育契机,充分区角活动自由活动、散步等机会,改善和提高幼儿分享能力。例如带幼儿到户外散步时,当见蚂蚁运粮食,孩子们会蹲在一边饶有趣味地看,教师要及时抓住这一机会,就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蚂蚁来搬这块食物呢?把食物搬进洞后,蚂蚁们又会做什么事呢?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在这些活生生的实例中,孩子们合作与分享的意识会进一步得到巩固与深化了。

6.通过家园互动强化幼儿分享观念

经教育,幼儿在园时能表现出一定的分享行为。但回到家里这些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了。因此,培养行为要家园同步, 坚持一致性和一贯性原则,形成比较稳固的分享行为。可利用家长会、组织家长参加观摩活动等,展示幼儿在分享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及教师的评价,还可以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亲子活动,为家庭之间的分享、幼儿之间的分享搭建桥梁,通过积极的家园互动,制造分享氛围,强化幼儿分享意识和观念的形成。

上一篇:对党的宗旨的认识下一篇:怎样指导小学生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