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2024-04-28

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通用14篇)

篇1: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珠海市小学生交通安全征文

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学校:珠海市香洲区北岭小学 班级:四年级

(三)班 姓名:梁梓轩 指导老师:郑英桃老师 联系方式:***

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以前,我总以为交通十分的安全,并没有什么“**”。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交通世界”并不太平。

几天前,我看报纸的时候,忽然看到一则新闻:“小伙深夜外出寻找走失的外公遇逆行车惨遭车祸,一家人没能过上端午节”。这则新闻就像一个重锤一般砸在我的心上,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眼前不禁开始了想象:这是一个灯火通明的夜晚,家家户户都飘着棕香,准备去买菜并寻找走失的外公回家过端午节的小伙骑着电动车在马路上行驶时,一辆逆行小轿车突然冲来,小伙连忙调转车头,准备避开小轿车,可还是被撞到了,小伙被撞出十几米远,血流满面,当时就昏迷了过去……

端午节,本应该是一个开开心心的日子,团圆的日子,可就在这个夜晚,竟然发生了这样的事,怎能不让人痛心。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那个小车司机不知道交通法规?不是的。小车司机难道不知道逆行是违法的吗?怎可能不知道,只是他根本不把交通法规放在心里,没有意识到逆行后果的严重性,才发生了这样的悲剧,让一个家庭就此破裂!

这就是不文明的交通现象,一个让人恐惧的交通环境,那我们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去阻止它继续蔓延,所以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一个文明的好行人,不要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不在机动车道上行走,还要记住红灯停,绿灯行,这是行人安全的通行证。

第二,做一个文明的好司机,遵守法规,不占用应急车道,开车不打电话,还要做到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的习惯,避免遭到不必要的麻烦。

文明交通,从我做起,为了祖国明天的光明,我们应该一致行动起来,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市民,让文明之花绽放吧!

篇2: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今天早上看新闻的时候,我看到了一条戳中自己泪点的新闻。

这个新闻讲的是,一个病塌上的老人接到诈骗电话,对方谎称是他的儿子,老人的.儿子其实在两年前就已经去世,但是因为骗子的声音和自己的儿子实在是太像了,老人竟然舍不得挂断,听了好久,终于老人说出了实情,并且请求对方:“请你再说一句吧”,骗子思考片刻以后说:“爸,保重”,然后才挂断了电话。

篇3:由一则故事引起的思考

思考:这些都是思维定式效应.所谓思维定式效应是指, 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 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 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创新, 就得克服思维定式.通过创新教育活动,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科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素质, 是解决教育发展瓶颈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 以下是几点想法:

中国有句成语“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说的是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 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 必须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 正是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

1. 回归话语权

新课标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应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把话语权交给学生, 而且是大多数学生.因为, 从心理学角度说:渴望被肯定是人的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之一.让学生畅所欲言, 感受到被尊重的愉悦, 心理上会感到安全, 认为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就会各抒己见.对学生提出的疑问, 应答的问题, 发表的意见, 只要有点道理, 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对所教班级54人进行统计, 强调话语权前, 全班只有7人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回归话语权后, 全班有48人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即使胆子小, 也能小声说, 动动嘴皮子.

二 (5) 班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表见解的人数统计表

海德格尔在《人, 诗意地安居》中写道:语言是人口开出的花果.学生的话是天籁之音.

2. 鼓励标新立异, 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要当一个“问题老师”, 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要标新立异.对学生的每一个奇思妙想, 不论正误, 教师都要及时鼓励, 绝不训斥, 要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激发学生大胆创新, 对于学生正确的创新思维成果, 收集在成长记忆袋里, 从而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3. 找回自信心

事实上, 学生不知道答案的很少, 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点, 只是怕说不好, 被同学、老师笑话, 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鼓励学生“相信老师, 但我更相信自己”.

4. 留思考空间

课堂上大多数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 仅有的机会也往往被几个“优等生”所“垄断”,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学生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越出了教师设计和所期望的轨道, 教师不要强行扭转, 更不应训斥、讽刺, 而是给予纠正, 让学生自己学会自我批判.如:在上苏科版八 (下) “认识不等式”时, 教师请学生自编一题, 并列式.

学生:我有3支笔.

教师:这是不等式吗?学生:是.3>0.

教师:为什么要与0比较?

学生:因为他没有笔, 没有可以表示为0.

教师:那他有3支笔 (让学生思考) , 4支笔…… (让学生思考) (学生能总结让学生说, 不能总结则教师总结)

教师:不等式、等式考虑的是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所以“我有3支笔”列不等式是少条件的.

5. 发挥主动性

培养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 忽视消化理解.在教学中, 教师应准备一些有关的, 具有趣味性、探索性、研究性、创造性的习题,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改以往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还应利用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即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有所表现, 比别人高明, 见解“独特”, 易争先抢答, 让学生的积极性、深思求异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6. 在教学中注意多样化, 一题多变、一题多解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通过这两种方式, 教师要善于发现各种想法的可取之处, 注意解法多样化, 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 找出条件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 促进思维深度、广度的发展.

7. 批判是创造的基石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必须解放思想, 破除对书本和权威的迷信, 就是应该有思考的批判的学习态度, 而不是盲目崇信.书本知识是一定条件下的经验总结, 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但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更新, 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书奉的每一个例题的解答、定理证明的简捷性, 甚至正确性使学生真正感到创造并不神秘, 它存在于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人人都有创造的机会, 人人都有创造的天赋.

篇4:由一则新闻所想到的

很多毕业参加工作的学生常常找我聊天,谈论最多的当然是教过他们的老师,涉及到最多的还是一个对学生公平与公正的问题。从谈话中听得出他们认为一个优秀班主任最首要的素质是要有一颗公正的心。博识、豁达、谦逊、公正的教师是他们一生前进中不断闪现的加油站,也是他们终生不能忘却的。

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使他们成为未来世界的建设者、主人翁。人格力量的觉醒与焕发,是可以改变这种优劣之分的。文学家钱钟书、数学家华罗庚、发明家爱迪生,还有很多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中学求学时代,也并不是十分出色,也有偏科现象。故优生有其弱的一面,学困生亦有其优的一面,要唯物、辩证地分析每个学生,找出适合他们发展的方法对路子。宠爱与偏袒是造成学生远离班主任老师的主要原因,也是他们屡屡与教师、与班级发难的最根本的原因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学生的背景如何,潜质怎样,一个班主任的公正之心,才是打开学生心灵窗户的真正钥匙,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的真正动力,也是提升班级凝聚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作为一个班主任还要有赏识学生的能力。赏识不是偏袒、不是溺爱,更不是纵容。赏识是要清晰找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更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将闪光点作为激励学生改正问题的出发点,这也是目前生本教育要求达到的目标之一。生本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的课堂,它要求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来,但学习困难的学生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对于课堂的进程有着某种制约。这就要求班主任的教育手法的艺术发挥。赏识可以为学困生重塑信心,为他们在班级中重塑形象。至诚的谈话与公开的表扬激励常常让学生在思想深处有强烈的震撼,使他们感觉到班级也是他们自己的,也需要他们的努力才会更优秀,这就是赏识。学会赏识,就学会了爱,将赏识体现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每一本作业中。一句温馨的问候、一行鼓励的批语、一堂生动的教学,都是一种爱的交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学生已经弄懂了你想教会他的东西,而另一个学生还没有弄懂,但这并不说明他不愿意学习。要让他有时间再想一想,不要把他那一点渴求知识的微弱的火花吹灭。”要在学生的脑力劳动取得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时,再来给他做评定。你要善于从每一个学生身上,看到和感觉出,他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这无疑是对班主任赏识能力最好的诠释。一个有赏识能力的班主任,不仅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特别亲切,而且能更大地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然而现在学生干部的选拔,却让班主任头疼不已,就像开头所报道的新闻中叙述的那样,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对于生本课堂的构建将是致命的。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的赏识要坚定不移地去掉功利性,重在引导民主、公开、公正、透明班干部选举,就像报道中专家指出的:成人要淡出,不要过度参与,让孩子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还选举一片宁静的天空。在班干部选举的设计上,要能上能下,淡化选举中的“官味”和等级意识,强调人人都是班级管理者,让更多的孩子在各种岗位上进行锻炼。对于班干部的工作也要用赏识的眼光看待,用爱心鼓励肯定他们工作中的成绩,私下善意提醒应该注意的问题,这样班干部的形象提高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学生的行为也会更加规范,形成自觉的意识,班主任的工作也得到了精炼与提升。正如某位老师对于赏识的解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许多历史名人的师生情谊,无不说明了班主任的人文情怀的赏识会在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会改变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使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处事态度,促进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发展。

篇5:一则新闻给我的启示作文

这是一位中学生,突发奇想所设计出来的,除了恐龙雨鞋还有蛋糕款、河马样式,有许多你无法想像的样子被他拿来当作雨鞋。鞋子充满巧思,最重要是有丰富的创意,看到模特儿穿上时,一旁的路人侧目,那些同班同学更尖声大叫,完全被迷上了。这鞋真的很特别,绿色鞋面仿造恐龙皮肤有凹凸不平的触感,连眼睛嘴巴都栩栩如生,真是吸引人。

我觉得这位中学生,发挥高度的创意,将脑袋里奇奇怪怪的想法真实实现,创造发明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将梦想实现真的很厉害。最重要还兼顾实用性,把丑丑的雨鞋创造出趣味时尚,让人爱不释手,太有想法了。

我要学习他的精神,将不可能变成可能,将小小的创意开发结果,看到人人脚上的创意雨鞋,那种满足与成就感一定很惊人,我也打算好好计划,将创意涂鸦里的小点子拿出来试试,也许下个创意发明王就是我。

篇6:关于乱丢垃圾的作文:一则新闻

乱扔垃圾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事情是这样的:在一条马路的斑马线上,一路走过去,清楚看到,通路的前方加了一块大板。看起来好像用来挡住什么东西似的。随着镜头的转移,我终于看到木板后面是一块草地。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跟随记者去调查一番吧。

记者寻找来负责的保安。 保安说:“经常有人往那块草地扔垃圾,所以想用木板挡起来,但还是时不时有人打破那块板,往里面丢很多废纸、瓶子、杯子等,加一块板上去后,情况稍微有所改善,但仍然挡不住那些乱扔垃圾的人……”

很多人喜欢把垃圾乱扔,丢进河里、扔在地上……这真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乱扔垃圾,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人类必将受到大自然的处罚。多一份文明,则多一分保障。如果地球人全都把垃圾乱丢在地上,那就不是地球了,是“垃圾球”了。生活充满垃圾,“闻一闻”垃圾的臭味,那该多恶心。

希望大家都做到不乱扔垃圾。

篇7:《新闻报道一则》教学设计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炎黄子孙血浓于水的亲情。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新闻报刊。

教学步骤:

一、基础性诊断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2、交流。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

二、发展性诊断练习

1、学生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动或体会最深的句子。

2、交流,集体分析讨论。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师生共议课文文体主要特点。

2、学生拿出自备的报纸新闻作进一步认识。

四、自主性学习诊断

1、学生再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主题。

2、交流。

篇8: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一、口语考试具体内容的设想

(一) 口语考试应该测试什么?

语言使用时涉及语境的问题, 而且语言使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交际过程。 因此, 口语考试不能简单地用静态的书面考试的形式检测, 理应用动态、多元、互动的模式检测学生在一定的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的倾听能力、应对能力、语用能力、参与意识及情感态度等。 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各种语言和非语言能力, 从而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以, 要改变中考高考方案, 考试命题既要有阅读、写作能力的书面检测, 又要逐步增加口语交际试题题量和分值。 可像英语学科那样, 加试听力和会话, 这样才能更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水平。 真正发挥中考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使师生重视日常口语交际的教与学, 从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的局面;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应对能力、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意识;使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个性。

(二) 口语考试应该把握哪些原则?

1.考试的真实性原则。 口语考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真实的口语水平, 因此首先要体现一个真实原则。 考试的真实性表现在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外部的真实性具体指测试文本、测试任务、测试情景应尽可能贴近现实性生活, 让考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自如地展示他们的语言水平。 内部的真实性是一种交互性, 即考生与考试文本、考试任务、考试情景之间是否形成互动。

2.考试的互动性原则。 口语考试对互动性要求很高, 互动性是口语测试有效性的前提。 它表现在两方面:考生与考试任务之间的互动性及考生教官之间的互动性。 在口语考试时, 教师以评判者的身份出现, 仅是按试卷要求向学生提问。 当考生感到有话可说, 而且很愿意表达些什么的时候, 互动就自然产生, 交际也悄然开始。 但是当考生无话可说时, 教师就要充当交际的另一方, 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 通过提示、引导、启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语言水平, 这样才能实现考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3.考试的层次性原则。 口语考试面对的考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口语考试理应照顾各种层次学生, 使其通过测试发现问题, 明确改进的方向, 而不是选拔、筛选。 考试的层次性表现在测试的内容难易、程度难易、排列顺序、学生特点等方面。 一是口语考试体系、 能力培养体系应与儿童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在同一阶段, 要考虑因学生个体的发展特点不同而体现层次差别;三是研究活动的开展要循序渐进, 逐步深入, 考试应与之配套。

4.考试的发展性原则。 在综合考虑以上考试原则后, 可以较好地发挥测试的反馈、诊断和激励作用, 从而体现测试的发展性原则。 通过测试, 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 家长、教师及时了解、弄清学生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教学改进、关注孩子弥补的方向。 发展性原则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和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 口语考试应该用什么形式考?

口语考试可大致分为达标性测试和能力性测试。

达标性测试可以以新课标常用字表为依据, 用背诵、朗读两种方式进行。 达标性测试注重话语产生的正确性, 产生的话语比较正式、更接近书面表达。 因此, 评分的客观性和一致性更高、更有保证。

能力性测试是在真实的或接近于真实的语境中, 通过完成测试任务, 评定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即语言交际能力。 由受过培训的考官主持并当场评分, 考试形式包括诉说、对话、讲述、讨论、辩论、演讲、采访与介绍、角色表演等。能力性测试更注重交际互动和意义的传达, 这种测试的设计是尽量使应试人在参加测试时如同置身于实际生活中一样, 自然地使用汉语完成测试规定的任务。 测试任务越是接近生活, 就越能测量出应试人的真实语言水平, 测试的效度越高。

能力性测试的测试结果的评分需要评分人员的主观判断并受评分人员主观因素的影响。 由于口语测试是测定考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 评分人员对测试结果的评判与其观点、语言水平、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及当时的情绪等因素有关, 不同的评分人员对同一结果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同一评分人员在不同的时间对同一结果有可能产生不同的判断, 所以能力性测试是主观型测试。 那么为了保证考试成绩的公平、公正、相对客观就要制定一个评分的标准量化 (详见文后的附录一) 。 以预先规定的某一标准为参照物, 检验考生是否达到此标准。

二、口语考试的评价要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一) 评价的根本目的

评价的目的不是给学生排个高低上下, 而是为了了解学生口语交际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 倾听、表达、应对与交流互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运用现状; 让学生得到富有建设性的反馈信息, 对自己的口语交际水平有真实的认识, 并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有利于下一阶段训练的进行。 所以, 应强化评价在口语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评价要立足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口语交际方面的不足, 不断对自己学习口语交际的行为进行反思、纠正、提高。 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初步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 更好地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

(二) 评价原则

发展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把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全面原则:评价要做到目标全面、内容多元、方式多样、过程动态, 关注评价主体的自觉性、参与性和互动性。

多元原则:评价要将老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有机结合, 定性与定量结合。

(三) 评价标准的制定

口语交际评价表以口语交际总目标为一级评价指标, 以能力、习惯、为二级评价指标, 将口语交际各学年段目标细化为三级指标。 评价指标的设计围绕口语交际各级目标展开, 内容具有针对性和阶段性。 评价表采用等级制定量化评价的方式, 将分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分项评价的结果, 可供教师、学生、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体现评价的诊断调整能力。 综合评价, 让学生的自尊得到呵护, 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 突出评价的激励作用。

孔子说:“一言可以兴邦, 一言可以丧邦。 ”可见口语交际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有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 口语交际的测评在当今语文教学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附录一

主考在评分时使用以下标准:

1.准确性:指考生的语音、语调及所使用的语法和词汇的准确程度;

2.语言范围: 指考生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复杂程度和范围;

3.话语的长短:指考生对整个考试的交际所作的贡献、讲话的多少;

4.连贯性:指考生有能力进行较长时间的、语言连贯的发言;

5.灵活性:指考生应付不同情景和话题的能力;

6.适切性: 指考生根据不同场合选用适当确切的语言的能力。

评分标准如下表所示:

篇9:从一则新闻看我们的亲子关系

父母爱孩子是天性,但人是社会性动物,很多的孩子在家庭矛盾中却成了无辜的受害者,导致了一例又一例家庭悲剧的产生,很多父母根本不配做父母,他们因个人感情原因责骂孩子,遗弃孩子,以至于让许多孩子失去生命,比如夫妻吵架老婆出走锁门后饿死两孩子,或者体罚辱骂不断,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是累赘让自己一生受苦,还有的父母只顾自己不管孩子等,而一些案件被曝光后孩子因社会原因不得不继续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从这方面来说,受到社会和国家保护儿童的家庭生活更安全和幸福,他们与父母的亲子关系更感到了是尊重、民主和平等。而关于父母的监护权这一点,中国法律至今没有做到,鉴于中国人多,而社会力量相对薄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短期内也不可能容易做到。

中国父母是世界上最好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照顾简直无微不至,就害怕看到孩子吃苦受累。而在这方面,国外的父母更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即使有困难也是在一边鼓励而不是事事代劳。

培养孩子的生存和生活能力才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我们人类身处动物界,也是为生存而存活,看动物妈妈们都是小时候对孩子照顾周到,把食物亲自递到嘴边,而等小动物长大一点,就教给他们捕食生存的基本行动常识。

试想一下,父母劳累付出一生,而孩子又不懂得自我生存之道,三十好几了还需要依赖父母,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何等让人困苦呀。这时候我们倒不如学习国外父母的做法,小小年纪就教给他们生存法则,然后帮他们尽可能自力更生,当他们知道赚钱的辛劳后,才会珍惜父母所得,感受父母养育之恩,从而变得负责,有爱心。

亲子关系是人生的第一份关系,它跟人生里所有的其他人际关系都不能等同而论。孩子的成长过程,其实就是父母将一张白纸般的完全空白的心理塑造成一种能力的过程,从而让孩子能够适应这个社会,同时获得成长。

篇10: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日期 :29-11-2010 (星期一)

时间 :六十分钟

班级 :五年级

学生人数 :45 人

平均年龄 :±11岁

科目 :华语

教材 :水灾新闻

预期学习成果 :1.3: 听读与理解词语、句子和段落,能辨别词语的读音,理解

词语、句子和段落的含义。 (层次 1)

教学目标 :在本堂课结束前,学生能够:

a) 以正确的发音读出四个生字新词 (怒吼、及膝、雪中送炭、疏散)。

b) 说出以上生字新词的含义。

c) 应用以上的生字新词来填充。

综合教学 :听、说、读、写、思考

旧有经验 :学生已上过类似的生字新词课。

思维技能 :联想与联系、诠释、评鉴

融合知识 :道德教育

道德价值 :助人

环保意识 :爱护环境

未来学 :设计情境,解决问题

教具 :电脑教学 、生字新词 、活动卷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技能 备注

播放录影片段

1. 教师以电脑展示从互联网下载有关水灾的录影片段。

2.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该录影片段。

3. 教师提问,学生尝试回

答。

a.同学们,你们刚刚观

看的录影片段是关于

什么的?(水灾)

b.同学们,你们认为影

片中的水灾是天灾还

是人为的?(天灾)

思考 教具:

1.电脑生字新词

思维:

联想与联系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技能 备注

4. 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

5. 教师随机揭示主题--

水灾新闻

默读课文

1. 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

2. 教师强调正确的默读法:

不指读,不动唇,不出

声。

讲解生字新词

图片:

教学法: 表演法

例图:

(狂风怒吼)

(教练在怒吼) 1. 教师以电脑展示一幅黑猩

猩的图片。

2. 教师要求一位学生出来表

演黑猩猩怒吼。

3. 教师令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该表演,并引导学生猜出

要学的生字新词“怒吼”。

4. 教师以电脑展示“怒吼”

的生字新词。

5. 教师朗读一遍,学生朗读

两遍。

6. 教师适时向学生强调

a.“吼”应读成 (hǒu)而

不是(kǒng)

b.吼的第六笔是“   ”

(提),不是“一”

(横)。

7. 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说出

“怒吼”的含义。然后以电

脑展示“怒吼”的含义。

意义:一般指猛兽发威吼

叫,常比喻发出雄

壮的声音。

8. 教师提问学生黑猩猩会在

什么情况下怒吼。

9. 教师适当的利用其他与

怒吼有关的图片给予补

充及说明。

思考 教具:

1.电脑:生字新词

思维:

1.联想

与联  系

2.诠释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技能 备注

10.教师以电脑展示例句。

例句:为了保护小老虎,那只母老虎不顾一切地向侵犯者怒吼。

11.教师给予补充说明。

讲解生字新词

教学法: 直观法

图片:

1.教师以电脑展示一幅有关

水灾的图片。

2.教师令学生观察图片,然

后根据图意回答问题。

3.教师以电脑展示生字新词

“及膝”,学生朗读。必要

时,教师纠正学生读音。

4.教师指示学生说出“及”

的笔画数(三画),并强调

其正确笔顺。

5.教师以电脑展示“及膝”

的含义及例句。

意义:达到膝盖的水平。

例句:下午下了一场倾盆

大雨,低洼之地水

深及膝,使许多人

寸步难行。

6. 教师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

教师小结:

我们应该爱护环境,不应该把垃圾丢进河流、水沟等以免造成阻塞。

思考 教具:

1.电脑生字新词

思维:

1.联想

与联系

2.诠释

环保意识:

爱护环境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技能 备注

讲解生字新词

图片:

动画片:

教学法: 观察法

1.教师以电脑展示闪图,学生观察后,猜出相关成语。

2.教师以电脑展示生字新词

“雪中送炭”,学生朗读。必要时,教师纠正读音。

3.教师播放“雪中送炭”的动画片后,学生说出其含义。

4.教师以电脑展示“雪中送

炭”的正确含义及例句。

意义:比喻在别人艰困危急

时,给予适时的帮助。

例句:吉兰丹州发生水灾后,全国人民雪中送炭,捐钱及运送各种救灾物品到灾区。

5.教师说明“炭”字与“灰”

字的不同。

6. 教师向学生灌输助人的道德价值观。

教师小结:

当别人须要我们帮忙时,我们应该在金钱或精神上给予支持,不可袖手旁观。 听

思考 教具:

1.电脑生字新词

思维:

1.联想

与联系

2.诠释

道德价值:

互相帮忙

讲解生字新词

例图:

教学法:声音的模仿

1.教师要求一名学生模仿学

校火警练习时的铃声。

2.教师要求其他学生说出听

到铃声后应该做出的反

应。

3.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生字新词。

4.教师以电脑展示“疏散”

一词,并指示学生朗读该生字新词。 听

思考 教具:

1.电脑生字新词

思维:

1.联想

与联系

2.诠释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技能 备注

5.教师说明“疏”的第五笔

是“  ”(提),不是

“一”(横)。

6.教师要求学生尝试说出该

生字新词的含义。

7.教师以电脑展示该生字的

含义及例句。

意义:把密集的人或东西

散开。

例句:拯救队伍把水灾灾

民一批一批地疏散

到安全的地方。

8.教师提问学生在哪些情况

下会进行疏散行动。

9. 教师适时利用与“疏散”

有关的图片引导学生,并

给予补充及说明。

道德价值:

互相帮忙

分组活动

《动一动脑筋》

1.在我最困苦的时候,只有

你雪中送炭,实在令我太

感动了。(    )

2.天色阴暗,狂风怒吼,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

3.火灾的灾民已被疏散到安

全的地区了。(    )

4.两只猛虎为了争夺食物发出的怒吼声,震动山林。(     )

5.他们有困难时,幸好何老伯

雪中送炭,让他们度过难关。(     )

6.我家附近的小溪,水深及

膝,溪水清澈。(   )

7.为了避免妨碍车祸现场的救护工作,警方疏散围观的群众。(    )

8.姐姐穿着及膝的紫色碎花裙,显得美丽又大方。(     )

1.教师把学生分成八组(每

组五至六个人)进行《比

一比,哪组棒》的游戏。

2.教师通过电脑荧光屏展示

8个号码 ,号码下面星星的数目代表该题目的难易度及得分。

3.教师向学生讲述游戏规

则。

4.教师从一个装了各组组

名的盒子中抽出其中一

组。

5.成功被抽中的那组选择号

码并回答有关问题(回答时限为10秒)。

6.如果该组同学答错,有关 问题将公开给其他组别

回答。

7.答对的组别,教师将给予星星作为鼓励(学生所获得星星的数目是根据该组所选择的题目而定)。

思考 教具:

1. 电脑

生字

新词

思维:

1.联想

联系

2.评鉴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技能 备注

未来学研究

教学法:情境教学

教师设计情境并提问:

1.总结

2. 增广练习

3. 辅导 1. 教师指示学生说出今日所

学的生字新词。

2.教师以电脑展示生字新词

的含义并令学生说出相关

词语。

1. 教师分发活动卷给学生。

2.教师简略说明做法。

3.教师令学生完成活动卷。

1.教师指导须要辅导的学生。

写 教具:

教具:

1.电脑 生字

新词

2.活动

篇11: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从我在班主任工作的一个典型案例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

杜某,女,17岁,高中二年级学生,单亲家庭。她和母亲一起生活。开学初的两个月还正常上学,但是两个月后却经常缺课,后来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上学,不说话,逃避别人。

一、原因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的交谈了解到,她的父亲是个简单粗暴的人,在她年幼的时候,就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但是,当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又会满足女儿一切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这就造成了她既胆小怕事又固执任性。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小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干脆就把自己反锁在家里,不去上学,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通过家访,我明白了她不上学的原因是受到心理上的困扰。由于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心境。我认识到这时候 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她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地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多用一些工余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渐渐地回到学校上课了。

第二步: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开始,她还不愿上学,我去到她家里时,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她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燥,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地给她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她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同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她聊天,给她讲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慢慢地,她的表情没有那么呆板,渐渐地露出了一丝向往。此后,她瘦弱的身影也逐渐地出现在教室里。但我并不满足于此,一直寻找让她重新振作的契机。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即使没来上学的日子,她都能自学。有一天她来上学了,上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步:组织主题班会,激发起她对生活的热爱,学会自强,提高自我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 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 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同学们还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我细细地观察,发现这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瘦弱的肩膀,把她引到会场的中心,“想说说你的看法吗?“她缓缓地抬起头,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她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三、从心理辅导和教育过程引发的几点思考 .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往往注视着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尤其甚少注意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把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心理问题。这样做,将使班主任工作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也培养不出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健康和积极的态度。班主任工作的成效,有时是取决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和理解程度。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我们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篇12:战争引起的思考作文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深重的,特别是对于像我们一样的孩子。很多和我们一样同龄的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成了难民。由于食物短缺,孩子们大多营养不良。使用某些违禁武器所产生的辐射,使许多战后出生的儿童,得了白血病或其他怪病。在此,我向整个国际社会发出呼吁:“救救孩子们,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战争中也涌现出许多为国家、为和平而战争的英雄人物。如,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杨靖宇、赵一曼,为建立新中国英勇献身的方志敏、董存瑞……我们要向英雄致敬!

篇13:一则新闻引起的思考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作会千篇一律?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出许多悲情文章?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作脱离实际?除了学生的视野狭窄、阅读面不广等原因之外, 还因为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立足于书本, 太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不得不令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深思。

一、树立让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连的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学生的现实生活是课堂教学的根基, 另一方面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 课堂教学必须扎根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让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连的教学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为宗旨的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 从不断地丰富学生当下现实生活的内涵出发, 引导他们逐渐走向未来生活。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学生熟悉的知识, 打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历史课堂, 帮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历史知识应用于家庭与社区, 与学生合作设计以社区为本的历史学习活动, 为家长提供机会来参与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如果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生不仅难以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 充分发展自己的才智, 形成良好的品德, 也不可能体验、领悟到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更无法保证他们日后能过上美好的生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当讲到古代希腊的民主时可提及马拉松运动, 联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精神, 还有为募集癌症研究资金发起的“希望的马拉松”长跑活动及其创始人, 体现了人性中最美好的方面。这种爱心和对疾病的不屈斗争精神, 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可见,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 引导他们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 在发展中愉快地生活着, 从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引导他们积极地创造并享受今日的生活。

二、以创新意识改革阻滞学生生活经验积累的教学方法

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加之教育手段主要依靠教材和讲授, 教育方式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教师们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兴趣, 以及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而只是忙于把他们的头脑装满现成的答案。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灌输式、“填鸭式”, 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 不去引导学生从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课堂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讲, 我听”“教师写, 我记”, 师生之间的交流很少。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长此以往, 学生会对历史学习缺乏一种真实体验, 会感到学习压力大, 课堂没意思。因此,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运用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等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法, 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通过实践积累生活经验。运用问题式教学, 创设各种疑难情境, 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和主动提问, 并大胆展开讨论。运用发现法教学, 让学生把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 探索知识的来源, 培养学生发现和探究问题的欲望及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 十分重要的是, 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精讲多练, 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的时间与自主学习的时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的更新改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许多曾被认为无法实现的教育理念正随着科技进步而成为现实, 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等都有了充分实现的可能。这些学习形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提升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具有积极的意义。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连, 使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 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写作千篇一律、脱离实际空喊口号的状况。中学历史学科要根据其学科特点, 充分发挥其对学生现实生活实际的价值导向作用, 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意义。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作会千篇一律?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经过深层次思考, 发现其原因在于我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立足于书本, 太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历史教师要树立让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连的教学观念, 创新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质量。

篇14:从一则新闻看现行驾培体制现状

关键词:新闻;驾培体制;现状

今年10月中旬,新闻报道一深圳女司机开奔驰越野车违法占用应急车道23次,执法部门拟罚6.9万,记138分,交警询问竟答:学车时教练教尽量靠右行驶,不知此为应急车道,读后令多少教练汗颜,扪心自问全国二百万教练又有哪个会真上高速路让学生练车,那么问题来了,《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了学习驾驶必须在教练员陪同下在规定路线,规定时间进行,我这培训上高速那不是违法吗?因为据了解全国还没有把高速路列为培训路线的,这恰恰反映了现行培训体制的弊端:重形而上学,轻实际应用,重通过率,轻安全意识。

自1993年国务院正式明确交通部门对机动车驾驶员培训行业的管理职责以来,特别是2002年区人民政府颁布10号令后,驾培行业逐渐纳入交通部门管理。打破了过去公安交管部门既管考试,又管培训的垄断局面,解决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带来的种种弊端,给整个社会的驾培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未来几年的平均汽车销量将保持在2000万辆左右,根据每增一辆车需增加1.8个驾驶员的概率测算,每年需新增3000余万驾培量,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5亿辆,全国的驾驶人将近4~5亿人。这么一个庞大群体的素质高低直接极大的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是在道路资源增速远跟不上车辆增速的情况下。现行的驾培体系能保证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驾驶人才吗?

驾驶员考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考试项目从手写学科,桩考,划线调头,路考三项术科,到本世纪初的无纸化学科,桩考,路考二项术科;从人工考核十选六,十先四,人工考路到现在全电脑评判大车十六项,小车五项,电脑评判路考,且考程小车不少于3公里,大车不少于10公里,大车增加夜考,小车30%夜考。可以说,考试项目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驾驶人的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从科目一到科目四全程采用电脑化评判,消除了人工因素的影响,避免了过去出现过的人为放过的现象,这一点的作用无疑非常值得肯定,但电脑化评判也有弊端,因为运用计算机和电子设备考试,都是程序化的设计,程序化的规则,先做哪些动作,动作做到什么分寸,都要按程序进行,否则就不合格。在如此“应考规则”导引下,驾校无不“以考定培”,即考哪些项目就训练哪些项目,怎么考是怎么训,因为合格率是驾校的硬道理,通不过考试学员不满意,驾校也赚不到钱,可惜交通工程是动态工程,道路上的情况瞬息万变,随之要求驾驶人的动作行为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靠死板的程序过关的学员怎么能够在道路上开得好车。驾校和教练员都是“应试游戏”的被迫参与者,他们也想搞“养成式”培训,在学员拿到驾照的同时,给学员养成良好的驾驶道德、驾驶习惯和驾驶心态,但现行的规则下,他们也很无奈。目前我国驾考的情况就是会开车的通不过考试,通过考试的不一定会开车。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培训的本末也倒置了,为了应付考试,大部分学时都用在了场地上,而对以后实际运用最多的道路训练却大规模缩水,只训练2-3天道路驾驶就去考试是常态。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流到社会上有多少会成为“马路杀手”?想想都害怕。

严把机动车驾驶培训教练员准入关,对确保培训质量,从源头上保证道路运输安全,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培养一名驾驶员对生命的尊重,使其认识到遵守规则和安全意识是何等重要。比让其掌握驾驶技能更重要,对于驾驶员来说,道德和信仰比技能更重要,俗话说,师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交通行为的参与者,驾驶人更应敬畏生命,敬畏法律,在人命关天的行为面前,更应有驾驶道德,也就是更应有灵魂和信仰,现在交通事故死亡已是非正常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而作为教练员,必须自身有过硬的师德,才有可能培养出有灵魂的徒弟。不然无论交规如何严厉,还是那么多人酒驾,还是那么不守秩序,还是有那么多人开英雄车,斗气车,还有不断出现的路怒症,最终酿成还是那么多车祸,而且车祸的死亡率已经连续1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交通法规告诉你做了这些事情你将受怎样的处罚,而道德则是告诫你不要干这些事情,单从这一点看,道德比法规和技能更能预防事故的发生。在某些地方,法规是起不到作用的,驾培这块,只有靠教练员谆谆教诲,不知疲倦,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培养出一个高素质的驾驶人来。而现状是,对学员的道德的教育近乎为零。而且我们对教练员准入考核驾驶道德这一块实际上也是缺失 的,考核的内容基本也集中在技能这一块,而且对教练员的准入考核太过简单,一道示范讲解题才十几分钟就回答完毕,然后就判定他合不合格,然后就拿证就可以上岗教学了。这些年教练员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以广西为例,2000年时候,全区教练员才3000人,到2010年底时达12000人,至2015年则升至6万多人。全国来讲2008年底时26万人,到现在已近200万。有多少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练员通过简单的考试制度混进我们的队伍,他们的素质都不高,怎么可能教出高素质的徒弟来。

加强对教练员和驾驶人的驾驶道德教育才是提高整个社会驾驶群体素质,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的唯一办法。就当前驾培现状来看,驾校教练整体素质偏低,由于驾校教练直接影响驾驶人考试是否合格,所以多数情况下,驾校教练对于驾驶人员一些错误行为会进行严厉的谩骂和指责,更有甚者会对驾驶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影响十分恶劣。对于这种行为,由于驾驶人员已经交完学费,为了能够获得驾驶资格证,更多的选择忍气吞声,对于教练的这种行为采取忍让的策略,也正是驾驶人员的处处忍让,致使驾校教练的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一旦驾驶人员出现错误行为,教练在职责谩骂过程中,如果驾驶人员反抗或者同教练进行对骂,教练可能以考试不通过的理由来威胁驾驶人员。故此,部分驾驶人员为了考试通过,免收教练的威胁和指责,多数会在训练中送给教练一些礼物或者金钱,满足驾校教练的私欲。甚至有部分驾驶人员为了考试通过,给予教练大量的金钱,免于考试,致使很多驾驶人员并未经过系统训练,就获得了驾驶资格证,危及交通安全。这种现象在当前驾校训练中较为常见,多数驾驶人员对于这种行为已经采取默认的态度,也正是这种默认和退让的行为,助长了驾校教练的嚣张气焰,致使驾培体制一片混乱,严重制约驾校未来发展。

只有杜绝教练车挂靠才能彻底治理驾培市场“小、散、弱”的现象。运政部门进行监管面对的是驾校,进行质量信誉考核也是面对整间驾校,至于分散到该驾校下面的众多挂靠网点是无法监管到位的。而驾校本身就靠收取这些网点的管理费生存,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你也不可能指望驾校能发狠劲管理它的下属网点,毕竟逐利才是它的唯一目的。所以才造成鱼目混珠,培训低劣的情况。驾培行业是人命关天的行业,背付着和谐社会的使命,应该比货运车队,客运队站更纯洁才行,所以必须取消挂靠,才能做到更好的监管,培训质量才能逐步得改善。

如何打破应试培训的怪圈,培养高素质的机动车驾驶人,这是当前乃至今后驾考,驾培制定政策的第一原则和出发点,如何保护学员的合法权利,方便学员学车,是第二位的原则和基本点,而这两个原则又有主次之分,前者是主要矛盾,是宗旨,后者是次要矛盾,后者要服从于前者。不可颠倒了主次,强调了便民,服务,而忽视了宗旨。因为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宝贵,这样才能早日摘掉“世界上开车最危险的地方”的帽子。

(作者单位:北流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 济南:学员少成本高残疾人驾培难处多[J].中国残疾人,2012,15(10):7-7.

[2] 翁磊.交通驾校信息发布系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39-140.

上一篇:赖床不想上班的说说下一篇:医职业暴露演练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