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2024-05-09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精选6篇)

篇1: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机密文件

高中政治必修四期中总结(哲学与生活)第一课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和追求智慧

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就是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世界观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是唯物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是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题,是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唯物主义按照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但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丰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他把唯物主义归为具体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正确的解释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根本利益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客观世界只是精神的外化和表现。第三课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应。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应 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应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的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着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

机密文件

巴哈的唯物主义,在这个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主义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主义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井精髓,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和活的灵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这三个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四课

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他的物质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人脑是思维和精神运动的载体。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运动有绝对性也有相对静止性,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规律,是万事万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普遍的。

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第五课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意识具有反应特性。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还是发展的产物。人脑结构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内容看,意思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对改造世界有指导性的作用。

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物质涌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务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机密文件

第六课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应,与客观对象相符的认识是真理,不相符的是谬误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只有一个,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条件和范围。

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和历史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行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篇2: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1)哲学源于生活。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2)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1)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b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含义: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第 1 页

6、哲学派别一览

7、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8、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客观唯心

9、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①体现在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3、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

第 2 页 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4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②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5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6、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主义哲学意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是与意识相比而言);根本属性是运动(这是与物质的其他属性相比而言)。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5、运动和静止(1)运动,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过程。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第 3 页(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5)、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a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b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起源和本质(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b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性)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原理

(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2)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3)方法论:必须把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

第 4 页 是错误和有害的。(既要尊重规律,即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条件,按规律办事,求真务实。)

4、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区别: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什么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P51)?

联系:(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

方法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和社会变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我们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7、求真务实,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8、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进行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运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人们对同一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与谬误(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的界线不容混淆。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6、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7、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第 5 页

8、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9、方法论(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什么是联系?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普遍性: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b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2)联系的客观性:

a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c要求: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

a含义: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b要求: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a相互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b又相互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4、方法论(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的含义、基本特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

(1)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2)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3)系统优化方法的意义: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 6 页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什么是发展?(即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3、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5、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把握这一观点有何意义?

A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2)它在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B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C意义: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D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要对前途充满信心;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勇敢地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6、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5)所以,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7、事物发展的方向是什么?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而道路是曲折的。

8、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9、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原理)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a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c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3)要求:a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b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10、把握量变和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做好量的积累,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第 7 页 方法论: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3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紧跟政治课改 崇尚互联共享,中学政治教学网与你同历新课程改革

1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矛盾。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什么是矛盾?它有哪两个基本属性?

(1)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原理):(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2)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要求):①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特殊性的表现(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意义: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要求)。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⑴辩证关系(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方法论意义:a应该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b掌握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科学的工作方法。

7、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8、什么是主次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1)主要矛盾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第 8 页(2)次要矛盾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关系(联系):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9、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辨证关系原理:

(1)区别:一个矛盾有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被支配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10.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论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1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

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

矛盾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3、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4、什么是矛盾分析的方法?

(1)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的含义及本质(方法论意义)?

(1)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事

第 9 页 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中,它总是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辨证否定的实质:“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2、实现新事物的产生和促进旧事物的灭亡的根本根本途径是什么?根本途径是辨证的否定。

3、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方法论)

(1)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即要求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更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2)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的精神。(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4、辩证法按其本质说是什么?为什么?

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因为(1)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2)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不断运动中,因而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3)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它要求我们注重发展,注重变化,敢于创新。

6、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密切相连的。

(1)要创新,就必须有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2)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即要求我们,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注重研究新情况,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3)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7、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8、唯物辩证法与行而上学的分歧是什么?根本分歧是什么?

(1)分歧: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行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9.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0.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11、为什么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进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技术创新。)(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例如: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a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原因: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使得人类的认识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 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发展。b创新推动文化的发展。(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内涵)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

第 10 页 生机的源泉。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什么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5.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2)途径:①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通过改革完成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6、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7、比较并理解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不同表现及解决方式 阶级社会:主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只能通过改革解决。

8、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强大动力、直接动力各是什么?

(1)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创新;(2)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改革;(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9、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人民群众具有历史性,但其主体是劳动群众。

10.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 11 页 ⑴原理:(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的源泉,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

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及其要求

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2、群众路线及其地位:

(1)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3)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13、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什么? 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路线。

14、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是什么?

(1)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

(2)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主要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在今天,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什么是价值观?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实质上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反作用,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表现如下: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错误的价值观,会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遭到失败)。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第 12 页

6、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的选择标准。

7.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⑵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⑶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⑷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利益没有冲突时,要把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要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要求: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主观条件: 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求: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9、理解自我砥砺是一种人生的修炼,是抗挫折,抵诱惑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

10、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11、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12、怎样才能(或为什么强调要)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是不可能的;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个性表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篇3:《生活与哲学》部分

1. (广东省阳江一中2011年高三联考) 心理学上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的说法:当你为未知的未来下了一个预言, 因为你相信事情会如同预料的情况发展, 所以你采取了加强的措施, 最后的结果会如同你自己的预言一样, 呈现在你眼前。这种观点体现了

A.世界观决定实践的结果

B.方法论指导世界观

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 (山东省青岛市2012届高三期末检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11月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 (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 繁荣发展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 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说明

A.要有世界观和方法论, 就必须学习哲学

B.学了哲学, 就会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D.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 (安徽省宿州市2012届高三“一检”) 我国的许多典故包含着深邃的哲学道理, 下列成语中正确反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是

A.掩耳盗铃B.望梅止渴

C.画饼充饥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 (安徽省淮北市2012届高三“一模”) “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它由体温推动, 由食料支持。没有食料, 心灵便渐渐瘫痪下去, 突然疯狂地挣扎一下, 终于躺下, 死去。”这里所表达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D.辩证唯物主义

3. (北京市朝阳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有的同学说:“我多么希望上帝赐予我力量, 让我变成一个学习上的天才。”下列观点与该同学观点一致的是

A.气者, 理之依也

B.心生种种法生, 心灭种种法灭

C.理生万物, 理主动静

D.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 (北京市海淀区2011~2012学年度高三期末考试)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转化, 使这种辩证法摆脱了其最后的神秘外壳。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1) 以黑格尔的辩证法为直接理论来源, 并对其丰富和发展 (2) 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使之和唯物主义相结合 (3) 是自己所处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4)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A. (1) (2) B. (1) (3) C. (2) (4) D. (1) (4)

2. (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考试) 马克思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下列做法直接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C.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D.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四、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 (河南省郑州市2012届高三“一检”) 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显示, 因学习而产生的“西塔波”可促进脑神经细胞生成, 从而使“大脑越用越灵”的观点找到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大脑越用越灵”的事实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C.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D.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

2. (江西省南昌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调研测试) 下列与“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蕴含相近哲理的诗句是

A.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B.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C.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D.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上海市十三校2012届高三联考)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 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 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 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这一命题

A.否认了静止的存在, 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B.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是形而上学不变论

C.夸大了相对静止, 是绝对静止论

D.正确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 (广东省广州市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 “你最痛苦的时候, 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 这句格言的寓意是

A.学习小鸟快乐生活

B.世界的本质是客观的

C.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D.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2. (山东省日照市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阅读漫画《感受不同》, 它告诉我们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2) 物质决定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 (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唯一特性 (4) 意识对物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A. (1) (2) B. (2) (3) C. (2) (4) D. (1) (4)

3. (浙江省杭州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一位患者总是疑心自己吞食了一条虫子。医生用药使其呕吐, 并将一虫子放入呕吐物中, 告诉病人虫子已经吐出, 那人的病随之痊愈。这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

B.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意识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4. (广东省中山一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统测) 古语云:“时进则进, 时退则退, 动静不适其时。”这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

A.既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 又要从过去和未来的实际出发

B.把事情的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有机结合

C.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根据形势的变化增强方针政策的针对性与灵活性

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 (浙江省慈溪中学2012届高三期中考试) 下面诗句中, 与“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表达的哲理一致的是

A.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B.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C.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D.草不谢荣于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 万物兴歇皆自然

2. (四川省内江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2011年8月1日, 在距离我国大陆约10000公里的东太平洋, 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 带着从5180米的海底采集的生物标本, 顺利浮出海面。自2011年7月21日开始, 这艘长8.2米、宽3.0米、高3.4米, 空重不超过22吨的潜水器, 在这片海域共进行了5次下潜, 顺利完成了本次5000米级海试任务。

有人认为,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 表明人能够摆脱规律的制约。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的有关知识, 对这一观点予以评析。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因为实践具有

A.社会历史性

B.客观物质性

C.直接现实性

D.主体能动性

2.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调研考试)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 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下列与之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选项是

A.我们的事业, 需要的是手, 而不是嘴。 (童第周)

B.从学习中寻求真理, 从独立中体验自主, 从实践中赢得价值。 (李开复)

C.不能用经济学知识去帮助穷人消除贫困是经济学家的耻辱。 (穆罕默德·尤努斯)

D.实践高于认识, 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列宁)

3. (湖南省十二校2011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但“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 因此,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上述引文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1) 把学习和实践统一起来才能深刻地理解知识 (2) 学习知识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和归宿 (3) 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是获得认识的基本来源 (4) 虚心学习他人间接经验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4.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来, 为研制抗疟的药物, 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研团队, 一方面埋首研读中医古籍, 从中获得启示, 一方面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经过思考与分析, 他们发现用温度控制在60°C的乙醚冷浸法处理青蒿, 其提取物对鼠疟的抑制率有明显提高。历经反复实验, 最后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小组发现青蒿药材含抗疟活性的部分是在新鲜的叶片里, 明确了青蒿的最佳采摘时节, 确定了青蒿提取物的立体化学结构。中国医药工作者将这一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命名为青蒿素, 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

(1) 医药工作者既埋首研读中医古籍, 又进行大量的临床实验, 从哲学上讲, 体现了获得认识的哪两个途径?

(2) 从青蒿素的研制过程中, 我们认识到应当怎样对待科学研究? (选择哲学的一个观点回答)

八、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 (沈阳四校协作体2012届高三12月月考) 读下面漫画, 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1) 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2)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3)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4)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 (1) (2) B. (1) (3) C. (1) (4) D. (3) (4)

2. (广东省普宁市英才侨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如果我们过于爽快地承认失败, 就可能使自己发觉不了我们非常接近于正确。”波普尔的这句名言说明

A.认识永远都在无限接近真理

B.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C.认识引导着真理的不断发展

D.真理性认识与谬误相伴而行

3. (浙江省温州八校2012届高三期末联考) 英国《物理世界》杂志曾评选“1+1=2”为最伟大的科学公式之一。但人们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事物都能相加。这说明

A.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B.人的认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C.意识能揭示事物的规律

D.事物是复杂多变不可捉摸的

九、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 (安徽省巢湖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有一句经典名言:“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 圆圈里面是已知的, 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 圆圈也就越大, 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这表明

(1) 矛盾双方具有统一性 (2) 认识具有反复性 (3) 认识具有无限性 (4) 真理是具体的

A. (2) (4) B. (1) (3) (4)

C. (1) (2) (3) D. (1) (3)

2. (广东省茂名市2012年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 笃于时也。”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A.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B.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C.物质决定于意识

D.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3. (安徽省淮南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这首诗所蕴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无条件的

D.发展具有普遍性

4. (江苏省盐城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摸底考试) “不管黑猫白猫, 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一经典论述曾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时至今日, 在“黑白猫”经济的基础上, 又产生了“不管黑猫白猫, 不是绿猫就抓不到老鼠”的“绿猫经济”。意思是, 一个国家的生态环境, 在未来是争夺其他地方知识精英或者挽留本土知识精英的重要变量。知识经济和开放的世界人才流动体系给予了知识精英挑选自己处境的特权, 于是, 青山绿水将比银元钞票更重要。这体现的哲理是

A.认识因其形象具体而具有直观性

B.认识因其最终回归而具有重复性

C.认识因其不断变化而具有不确定性

D.认识因其循环上升而具有深刻性

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 (江苏省南充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高考适应性考试)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近年来, 随着各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大幅攀升, 由PM2.5造成的灰霾天气频发。专家指出, 出现灰霾严重的年份后, 相隔七年就会出现肺癌高发期。这说明

(1)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2) 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 (3) 事物的联系是自在的 (4) 事物的联系是固有的

A. (1) (2) B. (2) (3) C. (1) (4) D. (3) (4)

2. (山东省德州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物理学有一条“熵定律”, 该定律认为, 开放的系统可以不断与外部交换能量和物质, 从而有利于系统长期健康发展;反之, 封闭的系统则容易走向无序, 导致原有结构的瓦解和制度的消亡。从哲学角度看, “熵定律”表明

A.联系是指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万事万物不能作为个体事物而存在, 只能作为普遍联系的事物而存在

C.任何事物都是由若干部分、要素构成的, 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D.一事物若失去了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就失去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十一、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1. (江苏省南京市2012届高三学情调研卷) “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终身之计, 莫如树人。”下列名言与该谚语体现的哲理相同的是

(1) “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千里之外” (《史记·高祖本纪》) (2) “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 (北齐·杜弼《为东魏檄蜀文》) (3)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4)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

A. (1) (2) B. (1) (3) C. (2) (3) D. (3) (4)

2. (江苏省海门市悦来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三期中考试) 一窝蚂蚁多达万只, 但它们分工明确, 蚁后负责产卵、繁殖等;工蚁负责建造、觅食、运粮等;兵蚁负责抵御外侵、保护家园。这启示我们要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做到

(1) 着眼于事物的每一个要素 (2) 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3)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4)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3) (4)

3. (河北省唐山市2012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 2011年, 达斡尔族以一系列的民族优惠政策为契机, 立足区位优势、资源优势, 抢抓发展机遇, 不断优化发展结构, 改善发展环境, 着力改善民生, 使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达斡尔族人民幸福指数提升得益于

(1) 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的条件 (2) 注重了事物结构的优化趋向 (3) 在新质的基础上把握了量变 (4) 正确改造了环境变化的规律

A. (1) (2) B. (3) (4) C. (2) (3) D. (1) (4)

4.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2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下列最符合这一要求的成语是

A.田忌赛马B.按图索骥

C.刻舟求剑D.杞人忧天

5. (上海市普陀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201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根据国内外的形势, 把扩大内需作为2012年经济工作的战略基点, 指出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运用联系的观点, 说明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对扩大内需的作用。

十二、发展的实质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1. (广东省揭阳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学业水平考试) 当前, 中国对外出口仍以加工贸易和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不断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辩证法角度看这主要体现出

A.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C.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D.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2. (安徽省池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 所有的人都想得到幸福, 不愿承担痛苦, 但不经历风雨, 怎么见彩虹?其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总是曲折的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发展就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3. (山东省即墨市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2011年10月13日, 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连遭两车碾过, 十多名路人经过却未施援手。后来一名捡破烂的阿婆将孩子扶起。但最终小悦悦还是因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小悦悦事件”后, 冷漠路人受到严厉谴责。

2011年11月20日, 宝山四岁女孩小苗苗遭遇车祸, 私家车车主潘先生在第一时间主动上前及时救助, 挽救了她的性命。潘先生的行为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赞赏。

请用哲学常识中“发展”的有关观点分析和评价上述两个事件。

4. (浙江省温州市2012届高三八校联考) 2011年12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 结合国内外的形势, 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 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 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十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 (山东省泰安市2012届高三期末检测) 下列选项中与俗语“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蕴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B.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C.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D.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2. (重庆市2012届高三期末考试) 在《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中有这样的记述: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这说明

(1)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2) 事物都处于相互转化之中 (3) 一切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 (4) 认识事物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

A. (1) (2) B. (3) (4) C. (1) (3) D. (2) (4)

十四、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1. (安徽省蚌埠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查考试) 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砷元素含有剧毒, 会对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然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实验, 发现一种新的细菌, 能够利用有剧毒的砷进行新陈代谢, 并以砷作为构成生命的结构元素。科学家对砷元素的研究表明

(1) 人们对砷元素的真理性认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 砷元素与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 科学家的研究实验使砷元素与某些生命体建立起了有利联系 (4) 砷元素的性质在不同的生命环境中发生了相反的转化

A. (1) (2) B. (1) (3) C. (2) (4) D. (3) (4)

2. (江苏省南通市2012届高三期末调研测试)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上坡路和下坡路是同一条路。”这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着上与下这两个方面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为同一性所制约

C.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发生转化

3. (江苏省宿迁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统测) 下列说法中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A.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B.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C.只要遇到菠萝, 盐也会发出甜蜜的味道

D.当你用手指着别人时, 别忘了有三个指头正对着你自己

十五、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 (江苏省苏北四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 漫画《画靶》意在讽刺主人公

A.违背真理的反复性

B.否认矛盾、回避矛盾

C.忽视意识的能动性

D.无视实践的物质性

2. (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2届高三检测) 国务院决定, 从2012年1月1日起, 先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 再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上述材料中进行试点的做法主要基于

(1) 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准备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4)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A. (1) (2) B. (1) (3) C. (3) (4) D. (1) (4)

3. (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 发现老年人跌倒时应该怎么办?卫生部2011年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醒:不要急于扶起, 要分情况进行处理。这启示我们要坚持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C.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十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主要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

A.坚持全面的观点, 分清主流与支流

B.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进行思维

D.统筹兼顾, 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2. (浙江省杭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质检) 2011年对中国来讲是承前启后、极不平凡的一年。下列评价中最能体现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是

A.中国适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谋求更可持续、更加平衡的增长

B.既见证了中国科技进步的喜悦, 也谱写了中国防灾减灾史上新篇章

C.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形势趋好, 但同比增速有所回落

D.雄辩的事实再次证明, 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广东省珠海市2011年9月高三摸底考试)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扉页题记是这样两句话:“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 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 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这两句话体现了

(1)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2)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 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4) 矛盾双方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A. (1) (2) (3) B. (1) (2) (4)

C. (1) (3) (4) D. (2) (3) (4)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

1. (四川省绵阳市2012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 2011年是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50周年。他提出的“移步 (改革发展) 不换形 (京剧的本质形态不能变) ”思想至今仍指导着京剧的发展。“移步不换形”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辩证否定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D.辩证否定就是要坚持肯定一切

2.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12届高三调研测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勇于创新, 在创新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模式。材料体现了

A.制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基础

B.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实践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D.制度创新是实践创新的目的和结果

3. (湖北省襄阳市四校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2011年10月5日, 美国苹果公司宣布, 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在众多中国网民的追悼中, “创新”无可避免地成为关键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推出AppleII台式电脑开始, 直至近两年令其声誉达至顶峰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 乔布斯在所涉足领域都给世人留下了印象深刻的颠覆性创新。乔布斯的创新凝聚在“指尖上”, 而创新灵感则来自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在乔布斯眼里, “潮流”不在当下, 而在不远的将来。

(1) 运用唯物论的有关知识, 分析乔布斯眼里的“潮流”的合理性。

(2) 美国硅谷有句老话:“没人陪你吃午饭时, 你得自己吃掉它”, 寓指当产品喝彩不够时, 创新者要敢于扬弃、推新, 实现产品嬗变。这句话也诠释了乔布斯的创新历程。结合上述材料,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 谈谈乔布斯的创新历程给中国创业者的启发。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浙江省台州市2011年高三四校联考) 随着中国居民个人财富的增加, 出于保护婚姻双方权益的需要, 2011年8月12日,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婚姻法最新司法解释, 对房屋所有权在婚前与婚后归属做了详细说明。这种做法的哲学依据是

A.法律要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

B.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则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 (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教学质量检测) 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进步的同时, 程度不一地面临道德“气候”滑落的难题。道德“气候”的现状表明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十九、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 (山东省泰安市高三质量检测)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 这里的“时务”喻指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规律

B.生产力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规律

C.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D.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阶段斗争规律

2. (安徽省示范高中2012届高三第二次大联考) 2011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 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 指出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从唯物史观角度看, 其依据是

(1)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2) 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状况的规律 (3)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

A. (1) (2) B. (3) (4) C. (1) (3) D. (2) (3)

二十、社会历史的主体

1. (山东省潍坊市第一中学2012届高三阶段测试) 梁启超认为,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 舍英雄几无历史”, “大人物心里之动静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梁启超的观点

(1) 承认了伟大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 (2) 否认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正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4) 否认了实践的物质性和社会性

A. (1) (3) (4)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2. (安徽省省城名校2012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心上, 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 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从哲学上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A.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B.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C.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物质决定意识

3.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2届高三测试)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般来说, 只有当某一产业占一国GDP的比重超过5%时, 这一产业才称得上是支柱性产业。这些年来, 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很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2010年文化产业仅占我国GDP的2.75%, 与5%的目标尚有不小距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 分析国家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蕴涵的道理。

二十一、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山东省济南市2009级高三12月月考) 老人跌倒, 扶不扶?原本不需讨论的问题, 却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回答1~2题。

1.据某网站调查, 44%的网友选择“不会搀扶”, 38%的网友选择“不好说”, 18%的网友表示“肯定会扶”。一位网友说:“以前自己一定会扶, 因为过不了良心关;现在肯定不会扶, 因为过不了责任关。”材料表明

(1)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3)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4) 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A. (1) (2) (3)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2.“扶不扶老人”是一个风向标、一块试金石, 检验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必须

(1)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 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 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各种选择 (4) 两利相权取其轻, 两弊相衡取其重

A. (1) (2) (4) B. (1) (2) (3)

C. (3) (4) D. (1) (2)

3. (广东省惠州市2012届第三次调研试题) 漫画《读书“三部曲”》表明

(1) 人们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2) 书籍对人们选择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 人们的思想境界总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 (4) 价值观对人们选择书籍具有导向作用

A. (1) (2) B. (1) (4) C. (2) (3) D. (3) (4)

二十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 (山西大学附中2011~2012学年高三10月月考) 2011年9月23日, 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的屠呦呦, 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 (治疗疟疾的药物) , 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说明

(1) 人的素质越高, 人生价值越大 (2) 人是价值的创造者和享受者 (3) 实现人生价值关键在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A. (1) (2) B. (2) (4)

C. (1) (2) (3) D. (2) (3) (4)

2. (山东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复习备考测试) “免费午餐”是由部分媒体人发起、旨在改善贫困地区学生营养的慈善行动, 这一活动在短短半年时间就惠及一千万农村孩子。2011年10月26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民间慈善获得了政府回应, 民间探索引领国家行动。这表明

(1) 立场不同, 人们就会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2)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3) 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

A. (1) (2) B. (2) (3) C. (3) (4) D. (2) (4)

3. (山东省日照市2011~2012学年度高三模块考试) 一位哲学家说, 生存是一种伟大的使命, 每一个人都不是“法定幸运的人”。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 而奋斗使生命更具有价值。一个幸福的人应该是经过奋斗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这就是说, 实现人生价值必须

A.自觉地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B.具有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C.全面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

D.由社会向个人提供各种条件

4. (山东省潍坊市四县一校教学质量检测) 下面是一位法律专业大学生“村官”的日记摘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轻人逐渐成长、成熟的心路历程。

我选择到最基层———农村去工作。我想人是要有点理想的,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才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在农村, 要尊重农民、心系群众, 老老实实做人, 踏踏实实做事……

为使更多人学法、用法, 我在村里办起法律夜校、法律咨询室……从中体会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

3年过去了, 我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全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收入翻番, 不少村民喜迁新居, 村里时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1) 有人说, 大学生当“村官”, 是大材小用。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评析。

(2) 结合材料,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知识, 分析说明大学生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聪明才智。

参考答案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及具体科学

1.D 2.C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基本派别

1.D 2.C 3.C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A 2.C

四、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1.B 2.D 3.D

五、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B 2.A 3.B 4.C

六、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

1.D

2. (1)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比, 认为人能够摆脱规律的制约是错误的。 (2)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而不能违背规律。“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具体表现。 (3) 在客观规律面前, 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 造福于人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潜成功是充分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

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C 2.C 3.D

4. (1)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2) 答案示例: (1) 医药工作者对于青蒿的特性进行分析与综合, 提高对青蒿认识的整体性、全面性, 启示我们要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2) 医药工作者对于我国中医古籍中关于青蒿的记载, 既继承和保留其积极意义和合理成分, 又进行大胆革新, 使其发展到新的阶段。这启示我们要培养创新意识,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3) 青蒿素的研制经历一个在实践基础上,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再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多次反复, 逐渐深入并获得真知的复杂过程。这启示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4) 要有走曲折道路的思想准备, 善于在曲折中前进。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科学研究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 既要明确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也要积极面对所遇到的曲折和失败。

八、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1.B 2.D 3.A

九、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D 2.A 3.B 4.D

十、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1.C 2.D

十一、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

1.B 2.C 3.A 4.A

5. (1)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 有利于提高社会消费水平, 拉动经济增长。联系具有多样性, 要求我们正确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在欧债危机、美元危机等不利国际经济形势下使我国经济稳中求进, 必须扩大内需,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能增加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 (2)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这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优化分配结构, 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变化、发展, 因此, 我们要创造条件, 构建新的具体的有利联系, 促进事物发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十二、发展的实质及前进性与曲折性

1.A 2.B

3. (1)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道德问题。 (2)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小悦悦事件”就是社会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不和谐音符。 (3) 前进性是事物发展的总方向。“小苗苗”的获救, 广大市民对潘先生的高度赞赏, 以及“小悦悦事件”后冷漠路人受到严厉谴责, 都说明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4.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确定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 (2)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经济要“稳”, 要做到“四个保持”, 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我国经济要“进”, 要实现三个“新”, 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3) 事物是发展的,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稳”是前进的基础, “进”是发展的方向。“稳”不是目的, 目的是要稳中求进,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4) 要用对立统一 (全面) 的观点看问题。矛盾双方既对立有统一, 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稳中求进, 就是既要“稳”, 也要“进”。不“稳”无法“进”, 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 相辅相成。

十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D 2.C

十四、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

1.A 2.B 3.A

十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

1.B 2.B 3.A

十六、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1.B 2.C 3.C

十七、辩证的否定观

1.B 2.C

3. (1) (1)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乔布斯的创新灵感来自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 体现了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静止是相对的, 当下的大众消费潮流会很快过去;运动是绝对的, 只有把潮流定位在将来, 才能形成真正的创新性成果。 (3)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不断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乔布斯把创新凝聚在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上, 体现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1) 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 其实质是“扬弃”。乔布斯敢于扬弃、推新, 启示中国创业者既要学习研究已有的经营管理知识, 又要敢于怀疑与突破, 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 (2)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乔布斯从对大众消费潮流的前瞻性理解中获取创新灵感, 启示中国创业者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只唯实。 (3)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 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 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乔布斯给世人留下颠覆性创新的成果, 启示中国创业者要注重研究新情况, 善于提出新问题, 敢于寻找新思路, 确立新观念, 开拓新境界。这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十八、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C 2.B

十九、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1.C 2.B

二十、社会历史的主体

1.B 2.A

3. (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要求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就是要使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 (3)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十一、价值观及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B 2.D 3.B

二十二、人的价值的内涵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D 2.B 3.B

4. (1) (1)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 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 人生价值有多种实现途径: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大学生是人才, 但当“村官”却不是小用。大学生在新农村建设中既奉献了青春和智慧, 也磨炼了意志, 增长了才干, 真正实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标准。

(2) (1)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理想, 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2) 坚持群众观点,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 坚持实践观点,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4) 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篇4: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网络构建】

【核心讲解】

一、唯物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内涵: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2)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世界观原理:①相互区别:第一,性质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第二,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②相互联系:第一,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第二,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部分。

(2)方法论意义: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系统优化方法

(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①含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②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方法论要求: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四、发展的概念

1.发展的普遍性

(1)表现: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原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

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五、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2.道路曲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意义

(1)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

(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六、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方法论意义

(1)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七、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1.矛盾的含义与作用

(1)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作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①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②方法论要求: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表现: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b.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c.意义: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endprint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③方法论意义: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八、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2.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2)要求: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要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九、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

(1)含义: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特征:①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②是事物联系的环节,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实质:“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1)观点:否定就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排拒或毁灭,是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的变化。

(2)特点:或简单地肯定一切,或简单地否定一切。

十、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内涵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创新意识

(1)理论依据:①辩证的否定观。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2)具体要求:①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②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考向预测】

一、联系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统一整体,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人们面对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日益加剧的矛盾而进行的思考,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哲学性质的问题。坚持“五位一体”,建设美丽中国,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和社会的关系,用系统优化的观点看问题。以此为背景,考查联系的观点是高考出题的重要方向。

二、发展具有普遍性,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小康社会的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从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的“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不断促进小康社会的建成。以此为背景,考查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发展的观点,是高考考查的重要方向。

三、美与丑、善与恶……2013年有太多的道德追问

从哲学上看,道德的冲突是矛盾的具体体现。对道德的追问,体现出矛盾的对立性,也预示着社会道德的发展,彰显着矛盾的转化。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运用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法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社会等各种现象及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是高考中常见的切入角度。

四、辩证的否定是有肯定、有否定,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包含肯定的因素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善于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同时,对待传统文化还要有创新意识,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在高考中,通常结合《文化生活》知识和《生活与哲学》知识考查“传统文化”这一知识点。

【备考建议】

本单元从方法论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从思想方法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样的”。主要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发展观、全面观、矛盾观。

高考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很多,难度较大,命题主要集中在联系的特点、发展的状态和趋势、矛盾分析法、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的作用等方面。命题趋势呈现“一不变、三上升”的特点。“一不变”就是将矛盾作为重点考查对象不变;“三上升”就是对系统优化方法、发展的观点、辩证的否定观的考查呈上升趋势。试题主要以寓言、漫画和自然科技及文化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考中,要从整体上认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理解联系、发展、矛盾、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世界;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必须要树立创新意识;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变,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实现更好的发展。endprint

备考时,要狠抓常考知识点,对每一具体的辩证法原理既要表述准确、理解全面,又要联系社会热点,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等方面的热点,尝试用哲学原理解读热点材料,从而提高能力、举一反三。

综合知识四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网络构建】

【核心讲解】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含义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2.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②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②从性质上说,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①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②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基本规律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2)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①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②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③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含义: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地位与作用:①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②作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四、人生价值

1.价值和价值观

(1)价值: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

(2)人的价值:①含义: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②特点: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③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3)价值观:①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②实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上产生的,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性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2)表现: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五、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客观依据

(1)原因: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要求: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1)表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意义: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endprint

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

(2)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表现: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就不同。

(2)处理办法:①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②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持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③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

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①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②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统一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②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③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要正确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人生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2.坚定理想,铸就辉煌

(1)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2)共同理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理想的作用: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坚定正确的方向,就能够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人类的幸福结合起来,从而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考向预测】

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结合党的十八大等社会热点进行考查

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方向与任务,习近平到深圳和广东视察、重走邓小平南巡路线,李克强“用改革红利激发内需潜力”的讲话,这些都可能成为高考试题的切入点,同学们要给予足够重视。

三、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罗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其人生价值观对整个社会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

四、结合道德模范和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进行考查

在高考中,很容易以此作为命题的切入点,结合《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考查开展这些活动的理论依据、重大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向先进人物学习等知识点。

【备考建议】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和实践出发,认识社会历史的真谛(知道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明确社会历史的主体,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懂得如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把握实现和创造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

近年来,高考的命题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社会发展方面,集中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二是在关注民生方面,集中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三是结合模范人物的事迹,考查人生价值的实现。命题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主要从具体原理切入,紧扣社会热点,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的来源 哲学来源于社会实践生活不是凭空产生的。常见错误说法“哲学是哲学家头脑里自发产生的”。2.哲学的定义 ①本意角度爱智慧。注意爱智慧≠智慧本身。哲学给人以智慧使人变聪明而不是等同于智慧本身。②世界观角度哲学是系统理论化的世界观。注意从主体角度看——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哲学家并非人人从特点角度看——世界观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③方法论角度哲学是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的统一而不是仅包含其中的某一个方面。④具体科学角度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注意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常见错误说法 第一种情况颠倒二者的顺序如哲学是具体的基础或是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 第二种情况乱加定语如“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直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从性质上来看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非科学的哲学不能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而简单的说哲学能促进社会或是人的发展的说法都是错误的。第三种情况混淆关系误认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实际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此外常见错误说法还有夸大哲学的作用如哲学=科学、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与具体科学互为前提、没有哲学就没有具体的产生或发展等等。⑤时代精神角度哲学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注意不是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精神只有正确反映时代任务和要求、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正确总结和概括时代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但是任何哲学都是对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政治的反映。此外还要注意真正的哲学≠马哲在不同的时代真正的哲学是不同的而在当下马哲就是真正的哲学所以说“真正的哲学就是马哲”说法错误说“马哲是真正的哲学”说法正确。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常见错误将二者的位置颠倒注意哲学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世界观也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所起的作用也是双重的正确的促进、错误的阻碍即正促错阻。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思维——存在、物质——意识这两组词语是固定搭配不能混着用如“思维——物质、存在——意识”。5.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第一方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的基本观点就是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的本原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观点。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关系问题包含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问题以及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而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属于马哲的范畴其内容为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对存在具有能动作用。7.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唯物主义的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唯物主义分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将世界本原复杂问题简单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但本质是正确的坚持了唯物主义这个大方向。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自然学科意义上的原子在历史观上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总体来说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缺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自然观赏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在历史观上坚持实践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综上所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本质正确同时也有缺陷不足所以不能一概而论进行简单定性。唯心主义分为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

篇6: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联系的特性: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常见错误说法:

①夸大联系的范围:如“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必然联系。”联系具有普遍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

②混淆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如“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认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或是“自在事物的联系具有社会性。”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二者都是客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出现之前便已存在,故不具有社会性,而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具有社会性。③“联系是无条件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有条件的。

④“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人对事物的联系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如人为事物的联系。(这里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一旦形成,便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具有客观性。)2.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常见错误说法:“整体和部分相互决定”或“部分决定整体”。

更正:整体决定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3.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 常见错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要强调“在一定意义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因为系统除了具有整体性,还具有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即层次性)等特性,所以当事物之间或一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呈现有序、优化组合的情况下,便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整体与部分功能之和存在下面三种情况:

①1+1>2

② 1+1<2

③1+1=2

所以说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部分合理优化构成整体,才能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4.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常见错误:“发展就是变化。”变化可能是前进,也可能是倒退;而发展一定是前进。

所以变化包含发展,发展是一种变化,而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5.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就在于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常见错误判断标志:

①时间先后

②力量强弱

③旗号名称 6.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常见错误:

①“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引起质变,需要有量的积累,抓住时机才能促成事物质的飞跃。②“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质变开始的。”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并非从质变开始。③“事物的变化发展就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④“质变是量变的总和。”质变是量变的一种飞跃。7.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

注意:矛盾的同一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仅仅理解成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常见错误:误认为“矛盾的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前提,或同一性是斗争性的基础,或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正确观点为: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即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常见错误:

①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9.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针对多个矛盾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针对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言。做题过程中,判断题干当中包含几个矛盾,简单方法:首先看有没有反义词的存在,有,那就是一个矛盾,选择矛盾的主次方面;没有反义词的存在,那就看是否构成并列关系及侧重,有,那就是主次矛盾。10.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与之相对立的形而上的否定观:

①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

②把否定看成是发展和联系的中断。③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地割裂,主张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11.创新的哲学依据:(1)唯物论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必须 发扬创新精神。

②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辩证法依据:

①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陈说,善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3)认识论依据:

上一篇:京东理货员实习周记下一篇:古诗筹笔驿李商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