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古诗原文

2024-04-19

《陌上桑》古诗原文(通用13篇)

篇1:《陌上桑》古诗原文

陌上桑原文及翻译

《陌上桑》的作者是李白,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65卷第2首。这首诗写一位忠贞女子自有所爱,富贵不能动其心。全诗分上下两段。第一段是诗人叙述,第二段是美女对富家子相谑的回答。回答的言语表现了这位美女的外貌与心灵之美,看看下面的陌上桑原文及翻译吧!

陌上桑原文及翻译

《陌上桑》原文

陌上桑

作者:唐·李白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

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

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

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螀爱碧草,鸣凤栖青梧。

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徒令白日暮,高驾空踟蹰。

《陌上桑》注释

1、五马:太守的代称。这里泛指富人的车架。

2、玉颜句:谓美貌著称于都城。名都,著名的都城。

3、使君:州刺史之称。

4、秋胡:汉刘歆《西京杂记》六:鲁人秋胡,娶妻三月而游宦,三年休,还家。其妻桑于郊,胡至郊而不识其妻也,乃遗黄金一镒。妻曰:“妾有夫游宦不返,幽闺独处,三年于兹,未有被辱于今日也。”采不顾,胡惭而退,至家,问家人妻何在。曰:“行采桑于郊,未返。”既还,乃向之所挑之妇也。夫妻并惭,妻赴沂水而死。

5、螿:蝉的一种。读jiāng。

6、踟蹰:双声连绵词,来回走动。此处意为因留恋而不愿离去。读chíchú。

《陌上桑》翻译

美女行在渭桥东,春来采桑事蚕作。

路上奔来五马拉的车如飞龙腾越,青丝结着金马络。

不知车上是谁家小子?竟然来调笑相谑。

小子!告诉你,妾名秦罗敷,玉颜艳丽名满都城。

绿桑枝条映着素手,来城隅采桑叶。

皇上的使君我且不理睬,何况你这个秋胡轻薄小子。

寒螀虫虫爱碧草,鸣凤栖息在青青的梧桐。

托心自处要有原则,只是路人愚蠢,色眼迷迷。

高驾空自踟蹰,感觉不到白日的光。

篇2:《陌上桑》古诗原文

陌上桑

(1042人评分)8.0

朝代:两汉 作者:佚名 原文: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白晰 一作:白皙)

写翻译

写赏析

收藏 app下载

参考翻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太阳从东南方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少女,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养蚕采桑,▼

参考赏析

篇3:《陌上桑》之四美

一、形象美

采桑女罗敷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 这个形象是美的。作者描述罗敷的美貌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首先用环境描写:“日出东南隅, 照我秦氏楼”, 这是一种渲染, 一种烘托, 作者安排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场, 给人留下美好的感受, 使人联想到这是一个优美愉悦的环境。接着作者夸赞罗敷的精美器物:“青丝为笼系, 桂枝为笼钩”, 这是一种陪衬, 然后描绘了罗敷的美丽服饰:“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此时, 读者可以想象出罗敷的发型是何等的时髦美观, 耳环是何等的耀眼珍贵, 衣着是何等的艳丽多姿。最后作者写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看到了罗敷后的反应, 他们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 竟然忘记了正在做的活计, 以致“来归相怨怒”, 表现了罗敷的巨大吸引力, 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容貌之美。第二段写使君见了罗敷, 便按捺不住荒淫之心, 公然调戏罗敷, 这固然说明了使君是个好色之徒, 灵魂肮脏, 但也反衬出罗敷的惊人美貌, 是罗敷的美才使“五马”“立踟蹰”, 才让使君神魂颠倒。第三段又通过罗敷斥责使君, 夸耀丈夫, 表现了她的人格之美。至此, 一个外貌美、内心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的精练和含蓄是诗歌的主要特征。罗敷的非凡美丽, 劳动人民为她倾慕, 有的“下担捋髭须”, 有的“脱帽著峭头”, 有的“忘其犁”, 有的“忘其锄”, 这些语言多么精练, 多么含蓄, 多么清新活泼, 同时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喜剧气氛。当罗敷夸赞夫婿官运亨通、升迁神速时, 诗中写道:“十五府小吏, 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 四十专城居”, 这几句更是如此。另外, 这几句还运用了古代民歌常用的顺叙式铺陈法, 为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渲染。

本诗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或夸张、或排比、或对偶, 也给语言平添了几分美。通篇用五言, 挥洒自如, 句式匀称, 韵律和谐, 朗朗上口, 富有节奏美。诗中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 虽然对话次数不多, 仍给人一种活泼多姿的美。

三、结构美

首先表现在层次清晰上。如诗篇的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 它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描述的: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器物———人物的服饰———他人的反应。作者在此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逐层推进, 有条不紊。第三段的层次就更加分明了, 该段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 当面斥责使君:“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妇, 罗敷自有夫。”第二层次写罗敷盛夸夫婿, 使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 而这一层次格外清楚。罗敷先夸赞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 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接着夸赞夫婿接连升迁, 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再盛夸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 鬑鬑颇有须”;官宦风度:“盈盈公府步, 冉冉府中趋”最后写众人的赞誉:“坐中数千人, 皆言夫婿殊。”

其次表现在结构完整上。《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 虽然语言十分精练, 但它的记叙要素具备, 结构完整。“日出东南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 “采桑城南隅”中的“城南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秦氏有好女, 自名为罗敷”中的“秦罗敷”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 “使君从南来, 五马立踟蹰”是故事的起因, “使君遣吏往”以下是故事的经过。诗的结尾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直接写出故事的结局, 但已包含着结局。作者虽以罗敷的叙述作结, 但读者仍可以想象出, 罗敷盛赞夫婿, 以夫婿的官位、权势、富贵和气度, 全面压倒了使君, 使君自然是颓丧的、尴尬的, 最后一定会狼狈而去, 罗敷终于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挫败了使君。这样的结尾不但显得笔法格外经济, 而且使人回味无穷。

四、思想美

《陌上桑》写了罗敷拒绝使君调戏, 表现的思想是深刻的、多方面的。

其一, 表现了罗敷的美丽、聪明、机智、幽默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理, 妇女的地位相当低下, 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 特别是有姿色的年轻女人, 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采桑女罗敷不畏权势, 勇于斗争, 又善于斗争, 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因此, 罗敷成了古代人民心目中完美的、带有浓郁的理想色彩的妇女形象, 她在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

篇4:乱弹陌上桑

两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我国位于北半球,春分经夏季至秋分,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升东北,落西北;秋分经冬季至春分,太阳直射南半球,日升东南,落西南。这样看来春分之前太阳出自东南应该没问题,但这日出时分主人公秦罗敷要去干什么呢?“采桑城南隅”,那么春分之前是采桑的季节吗?我国最早的农事历书《夏小正》中,三月篇有“摄桑、委杨、妾、子始蚕”,记载了夏末殷初长江淮河一代养蚕的情况,夏历三月,修剪桑树杂乱远扬的枝条,妇女开始养蚕。《诗经.豳风.七月》中也有“蚕月条桑(三月修剪桑枝),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分是什么时候呢?大约在夏历二月中旬,此时天气还较为寒冷,桑树尚未发芽,怎么能采桑?可能有人认为长江以南天气温暧,也许可以采桑了,这就有必要搞清秦罗敷是哪里人,崔豹《古今注》有:罗敷出采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据考罗敷是河北省邯郸县姜窖村人,也有人认为是陕西华阴敷水人,总之罗敷是北方人无疑。

那么如何理解“日出东南隅”呢?

猜想一:“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译为“太阳从东南角升起,照耀着我秦氏的小楼。”是误解,应当译为“太阳出升后,转到东南角,刚好照到了我秦氏的小楼。”这里很可能是省略了谓语动词“转到”,这种作法在古诗中并不少见。白居易《琵琶行》中“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一句并非“争”缠头而是争“送”缠头。杜甫《送远》中“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是故国犹“遭”兵马,他乡亦“闻”鼓鼙的省略。这样来解释“日出东南隅”似乎更加合理些。

猜想二:“东南”是古人的方位惯用词,并非实指。最早在《列子·汤问篇》有“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说法,这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在之后的很多文学作品中,西北、东南也成了文人的惯用方位词。《乐府诗集》中所录于濆诗有“君为东南风,妾作西北枝”;《焦仲卿妻》中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梁简文帝诗《中妇织流黄》中有“浮云西北起,孔雀东南飞”;齐谢朓诗中有“西北骛环裘,东南尽龟象”等等。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身上也存在着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笔者想先从她的姓名说起。秦罗敷到底姓秦还是姓罗,流行的说法是姓秦,笔者有点不同的看法。

要解释这一问题,笔者想先解决另一个问题,秦罗敷是少妇还是少女,“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据此有人认为她应该是待字闺中的少女,并认为后面的“夸夫”当作海市蜃楼观,而笔者认为罗敷应为少妇。

从妆扮上看她“头上倭堕髻”,亦名“堕马髻”,《后汉书·梁冀传》:“寿(梁冀妻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啼粧(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这种发式就是将头发拢结在头侧,在扎束后挽结成椎,用簪或钗贯住,可盘卷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耸竖于头之一侧。这种椎髻是已婚少妇的发式。自汉孙寿发明以来历朝历代流传甚广。从年龄上看罗敷已过法定适婚年龄,汉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至三十不嫁,五算。”女子超过15岁不嫁是要负担5倍罚款的。实际上汉代早婚现象相当普遍,有的不到10岁就结了婚。而罗敷“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这样看罗敷应当是已婚少妇。

既然已婚她就不可能住在娘家,可她却住在“秦氏楼”,如此看秦氏当为婆家姓,秦罗敷很可能在娘家叫罗敷,出嫁后冠了夫姓。

关于妻冠夫姓,是在汉魏之际构成雏形,南朝末期蔚为成风。而普遍观点认为《陌上桑》的成诗时间约在建安前后,此诗最早见于南朝沈约编撰的《宋书·乐志》,题为《艳歌罗敷行》。南朝徐陵编辑的《玉台新咏》也收载了该诗,题为《日出东南隅行》。赵宋时的郭茂倩编辑《乐府诗集》,将该诗收入《相和歌辞》,从时间上看具备妻寇夫姓的条件。从内容上看诗歌明显肯定了罗敷对爱情的忠贞,也从侧面颂扬了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秦罗敷并不姓秦,很可能姓罗冠了夫姓。另外我们注意到《陌上桑》脱化于左延年的作品《秦女休行》,《秦女休行》从题目上就很明确女休为“秦女休”。但《陌上桑》原题《艳歌罗敷行》,而不是“秦罗敷行”。《陌上桑》的故事源自崔豹《古今注》中“赵王置酒夺王仁妻”和《西京杂记》中“秋胡戏妻”的故事。石君宝在作品元杂剧《秋胡戏妻》中就将秋胡妻更名为罗梅英,大概他也是同意笔者这种观点的吧。

顺便提一下如果笔者的推断正确那么“秦氏有好女”就不能解释为“秦家有个好女儿(或秦家有个美丽的少女)。”而应当理解为“秦家有个好(或美丽的)女子。”

《陌上桑》中“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从这两句看夫妻二人年龄如此悬殊,不能不让读者怀疑罗敷的身份和言行。

就此笔者提出两种猜测,其一:罗敷后面的“夸夫”言辞,是吹大话,大概二人的年龄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只是罗敷为拒绝使君而杜撰的。如果是这样足见罗敷的智慧和机敏。萧涤非先生也认为“末段罗敷答词当作海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听得扫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作为文学作品,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显而易见。

世传王介甫咏菊,有“黄昏风雨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之句。苏子瞻续云:“秋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吟。”因得罪介甫,谪子瞻黄州。菊惟黄落瓣。子瞻见之,始愧服。俗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笔者不知道自己的满篇考证,是不是也像苏轼一样无知,但搏一笑,自娱以娱人吧。

篇5:《陌上桑》古诗原文

陌上桑

作者:李白朝代:唐体裁:乐府 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五马如飞龙,青丝结金络。

不知谁家子,调笑来相谑。妾本秦罗敷,玉颜艳名都。

绿条映素手,采桑向城隅。使君且不顾,况复论秋胡。

寒爱碧草,鸣凤栖青梧。托心自有处,但怪傍人愚。

篇6:《陌上桑》古诗原文

陌上桑

作者:王冕  朝代:元  体裁:七古   陌上桑,无人采,入夏绿阴深似海。

行人来往得清凉,借问蚕姑无个在。

蚕姑不在在何处?闻说官司要官布。

大家小家都捉去,岂许蚕姑独能住?日间绩麻夜织机,养蚕种田俱失时。

田夫奔走受鞭笞,饥苦无以供支持。

蚕姑且将官布办,桑老田荒空自叹。

篇7:《陌上桑》古诗原文

陌上桑

作者:汉无名氏朝代:汉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

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皙,HH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注释】 (1)陌上桑:在林间的小路上采桑。陌:林间的小路。桑:名次作动词,采桑。

(2)东南隅(yú):指东方偏南。隅,方位、角落。我国在北半球,夏至以后日渐偏南,所以说日出东南隅。

(3)善蚕桑:很会养蚕采桑。善,有的本子作“喜”。

(4)青丝为笼系:用黑色的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笼,篮子。系,络绳(缠绕篮子的绳子)。

(5)笼钩:一种工具:。采桑用来钩桑枝,行时用来挑竹筐。

(6)倭堕(wōduò)髻:发髻名。其髻像云堆叠,歪在头部的一侧。倭堕,叠韵字。

(7)耳中明月珠: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明月,宝珠名。

(8)缃绮xiāngqǐ: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织品。

(9)襦(rú):短袄。

(10)下担捋髭(lǚīzī)须:放下担子,抚摩胡子(和下接诗句都是形容看得出神)。捋,手握着东西,顺着向下移动。髭,嘴上边的胡子。

(11)脱帽著(qiào)头:把帽子脱下,只戴着纱巾。古代男子戴帽,先用头巾把发束好,然后戴帽。著,戴。头,包头的纱巾。

(12)坐:因为,由于。

(13)使君:汉代对太守、刺史的通称。

(14)五马:指(使君)所乘的五匹马拉的车。汉朝太守出行用五匹马拉车。

(15)踟蹰(chíchú):徘徊,停滞不进的样子。又作“踟躇”。

(16)姝(shū):美丽的女子。

(17)谢:这里是“请问”的意思。

(18)宁可:愿意。

(19)一何:怎么这样。

(20)东方:指夫婿当官的地方。

(21)千余骑:泛指跟随夫婿的人。

(22)居上头:在前列。意思是地位高,受人尊重。

(23)骊(lí)驹:黑色的小马。这里指马。

(24)黄金络马头:马头上戴着金黄色的笼头。络,这里指用网状物兜住。

(25)鹿卢剑:剑把用丝绦缠绕起来,像鹿卢的样子。鹿卢,即辘轳,井上汲水的用具。

(26)朝大夫:朝廷上的一种高等文官。汉代宫名,大夫。

(27)侍中郎:出入宫禁的侍卫官。

(28)专城居:作为一城的长官(如太守等)。专,独占。

(29)白晰(xī):指皮肤洁白。晰,又作“皙”。

(30)HH(lián) 颇有须:胡须稀疏而长。 ,须发疏薄的样子。白面有须,是古时候美男子的标准。颇;稍微。

(31)盈盈:仪态端庄美好。 (冉冉):走路缓慢。

(32)公府步:摆官派,踱方步。

(33)殊:出色,与众不同,非同一般。【译文】太阳高挂在东南角,照到了我秦氏的楼房。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家里人起名叫罗敷。罗敷擅长养蚕和采桑,采桑来到了城南。用黑色丝绳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枝做篮子上的提柄。头上梳着倭堕髻,耳上挂着明月珠。杏黄的绫罗做下裙,紫色的绫罗制短袄。当路上行人看到了罗敷,就放下担子抚摩髭须。当少年看到了罗敷,就脱下帽子整理发巾。使耕田的忘了犁耙,使锄地的忘了锄头。耕锄者归来相互抱怨耽误了劳作,只是因为仔细看罗敷(的美貌)。太守从南方骑着马走了过来,五匹马拉的车徘徊不前。太守派个小吏前往,请问是谁家的女子?秦家有位姣好的女郎,本名叫罗敷。请问罗敷今年几岁?二十还不足,十五却有余。太守请问罗敷:“能(与我)同车共载吗?罗敷上前对太守说:“太守怎么这么傻!太守有自己的妻子,罗敷有自己的丈夫。东方出现了一千多车骑,我的.夫婿就在最前头。用什N来辨识我的丈夫,那白马后面跟着黑色的小马。马尾上系著黑色的丝带,马头上罩著黄金络。腰中佩著鹿卢剑,可值千万余。我丈夫十五岁做了府中的小吏,二十岁在朝为大夫。三十岁官拜侍中郎,四十岁做了一城的太守。他有洁白的皮肤,脸上略长一些髭须。从从容容地迈著方步,在府衙Y慢慢走踱着。在座有几千人,都说我的丈夫才貌出众啊!【赏析】全诗共分三解。解为乐歌的段落,本诗的乐歌段落与歌词内容的段落大致相合。第一解从开始至“但坐观罗敷”,主要叙述罗敷的美貌。第二解从“使君从南来”至“罗敷自有夫”,写太守觊觎罗敷容姿,要跟她“共载”而归,遭到罗敷严辞拒绝。第三解从“东方千余骑”至结束,写罗敷在太守面前夸赞自己丈夫,用意在于彻底打消太守的邪念,并让他对自己轻佻的举止感到羞愧。

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的女性形象。一般来说,人们认识一个人,总是先识其外貌,然后再洞达其心灵。《陌上桑》塑造罗敷的形象也依循人们识辨人物的一般顺序,在写法上表现为由容貌而及品性。罗敷刚出现,还只是笼统地给人一个“好女”的印象,随着叙述的展开,通过她服饰的美丽和路人见到他以后无不倾倒的种种表现,“好女”的形象在读者眼前逐渐变得具体和彰明。第二、三解,诗人的笔墨从摹写容貌转为表现性情,通过罗敷与使君的对话,她抗恶拒诱,刚洁端正的品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她流利得体,同时又带有一点调皮嘲弄的答语中,还可看出她禀性开朗、活泼、大方,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且善于运用智慧保护自己不受侵害。当然这只是大致的概括,事实上,作品在这方面也不乏灵活的安排。如第一解虽然主要写容貌,“罗敷喜蚕桑”则又表现出她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第二、三解虽然主要揭示她内心情感,但第二解使君立马踟蹰不前,分明又暗中映显出罗敷美貌丽态的魅力,第三解罗敷夸扬丈夫姿容,与一解总述罗敷美好“遥对”(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不正可以见到罗敷本人的倩影吗?诗人笔下的罗敷品貌俱美,从而赋予这一艺术形象更高的审美价值。读完全诗,人们对罗敷的喜爱比起诗中那些忘乎所以的观望者的态度来更加深厚真挚,因为他们还仅仅是为罗敷的容貌所吸引,读者却又对罗敷的品格投以敬佩。从这一意义上说,《陌上桑》与《诗经・硕人》在摹绘美人的形象方面,其区别不仅在于具体手法的不同(这一点下面还会谈到),还在于它由比较单纯地刻画人物的容貌之美进而达到表现性情之美,这后面一点显然在文学形象的创造史上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陌上桑》在写作手法方面,最受人们称赞的是侧面映衬和烘托。如第一解写罗敷之美,不用《硕人》直接形容具体对象容貌的常套,而是采用间接的、静动结合的描写来暗示人物形象的美丽。先写罗敷采桑的用具和她装束打扮的鲜艳夺目,渲染服饰之美又是重点。“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些诗句一字不及罗敷的容貌,而人物之美已从衣饰等的铺叙中映现出来。前人评汉乐府《江南》诗句“莲叶何田田”,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张玉谷《古诗赏析》卷五。这话也可以被运用来说明本篇上述诗句的艺术特点。更奇妙的是,诗人通过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使罗敷的美貌得到了强烈而又极为鲜明、生动的烘托。“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人类对异性美(尤其是在形貌方面)就更为敏感,同时也会表现出更高的热情。这些男性旁观者为罗敷深深吸引,乃至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想取悦罗敷的举止,正说明他们看到罗敷时激动不宁的心情和从她身上获得的审美满足。借助于他们的目光,读者似乎也亲眼饱睹了罗敷的面容体态。这样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借助比喻等手段正面进行摹写显得更加富有情趣;而且由于加入了旁观者的反应,使作品的艺术容量也得到了增加。这是《陌上桑》为描写文学形象提供的新鲜经验。

除了从侧面摹写形象外,本篇还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这主要是指第三解罗敷夸夫的内容。对这段内容,人们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诗中“夫婿”是罗敷实指其夫,另一种意见是罗敷虚设一夫,更有人断定这一段是诗中的糟粕。“夫婿”究竟是实指还是虚设,这是弄不明白的问题,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应该弄清楚:罗敷当时为何要讲这番话?意图何在?她集中夸赞自己丈夫的尊贵和美好,这显然是有明显的针对性。因为调戏她的是一位怀有特殊优越感的太守,罗敷说自己丈夫尊贵,则使其优越感变得可笑;又因为太守看中她的是美色,罗敷说自己丈夫美好,实际上是说只有丈夫才可以与自己相配。罗敷这段话句句夸夫,而客观上又句句奚落太守,这正是全诗侧面写法的又一次运用。诗歌的喜剧效果主要也是从这里得到体现的。第三解在整篇作品中不是可有可无,更不是什么糟粕,而是诗篇的有机构成。

幽默风趣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如写旁观者见到罗敷时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的种种神态,十分好笑,而又无不是乡民的真趣流露。又如罗敷讲自己的年龄,“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口齿伶俐,而又暗带调皮,“颇”字尤见口角语态之妙。最后一段罗敷盛夸夫婿,使眼前那位听着的太守感到通身不自在,羞愧难状。这一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风格之中的优秀诗篇,体现了乐观和智慧,它与《孔雀东南飞》《东门行》等体现的悲慨和亢烈相比,代表着汉乐府又一种重要的艺术精神。

篇8:《陌上桑》之四美

一、形象美

采桑女罗敷是作者塑造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是美的。作者描述罗敷的美貌时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首先用环境描写:“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这是一种渲染,一种烘托,作者安排女主人公在这样的环境下出场,给人留下美好的感受,使人联想到这是一个优美愉悦的环境。接着作者夸赞罗敷的精美器物:“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这是一种陪衬,然后描绘了罗敷的美丽服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此时,读者可以想象出罗敷的发型是何等的时髦美观,耳环是何等的耀眼珍贵,衣着是何等的艳丽多姿。最后作者写出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看到了罗敷后的反应,他们都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竟然忘记了正在做的活计,以致“来归相怨怒”,表现了罗敷的巨大吸引力,进一步烘托了罗敷的容貌之美。第二段写使君见了罗敷,便按捺不住荒淫之心,公然调戏罗敷,这固然说明了使君是个好色之徒,灵魂肮脏,但也反衬出罗敷的惊人美貌,是罗敷的美才使“五马”“立踟蹰”,才让使君神魂颠倒。第三段又通过罗敷斥责使君,夸耀丈夫,表现了她的人格之美。至此,一个外貌美、内心美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二、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精练和含蓄是诗歌的主要特征。罗敷的非凡美丽,劳动人民为她倾慕,有的“下担捋髭须”,有的“脱帽著峭头”,有的“忘其犁”,有的“忘其锄”,这些语言多么精练,多么含蓄,多么清新活泼,同时字里行间蕴含着一种乐观、幽默、俏皮的喜剧气氛。当罗敷夸赞夫婿官运亨通、升迁神速时,诗中写道:“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这几句更是如此。另外,这几句还运用了古代民歌常用的顺叙式铺陈法,为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行了渲染。

本诗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或夸张、或排比、或对偶,也给语言平添了几分美。通篇用五言,挥洒自如,句式匀称,韵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美。诗中还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虽然对话次数不多,仍给人一种活泼多姿的美。

三、结构美

首先表现在层次清晰上。如诗篇的第一段写罗敷的容貌之美,它是按照如下的顺序来描述的:故事发生的环境——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器物——人物的服饰——他人的反应。作者在此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进,有条不紊。第三段的层次就更加分明了,该段可以分为两个大的层次。第一层次写罗敷严词拒绝使君,当面斥责使君:“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第二层次写罗敷盛夸夫婿,使使君目瞪口呆、自惭形秽,而这一层次格外清楚。罗敷先夸赞夫婿官高位显:“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可值千万余”。接着夸赞夫婿接连升迁,前程远大:“十五府小吏……四十专城居”。再盛夸夫婿堂堂仪表:“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官宦风度:“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最后写众人的赞誉:“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其次表现在结构完整上。《陌上桑》是一首叙事诗,虽然语言十分精练,但它的记叙要素具备,结构完整。“日出东南隅”是故事发生的时间,“采桑城南隅”中的“城南隅”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中的“秦罗敷”是故事中最主要的人物,“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是故事的起因,“使君遣吏往”以下是故事的经过。诗的结尾虽然在形式上没有直接写出故事的结局,但已包含着结局。作者虽以罗敷的叙述作结,但读者仍可以想象出,罗敷盛赞夫婿,以夫婿的官位、权势、富贵和气度,全面压倒了使君,使君自然是颓丧的、尴尬的,最后一定会狼狈而去,罗敷终于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挫败了使君。这样的结尾不但显得笔法格外经济,而且使人回味无穷。

四、思想美

《陌上桑》写了罗敷拒绝使君调戏,表现的思想是深刻的、多方面的。

其一,表现了罗敷的美丽、聪明、机智、幽默和不畏强暴的反抗精神。在封建社会理,妇女的地位相当低下,她们被视为男子的附属品,特别是有姿色的年轻女人,往往成为权势者的猎物、玩物。采桑女罗敷不畏权势,勇于斗争,又善于斗争,维护了妇女的尊严。因此,罗敷成了古代人民心目中完美的、带有浓郁的理想色彩的妇女形象,她在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二,表现了使君这个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腐朽、丑恶的灵魂,他们这些身为高官奴役人民的寄生虫,为了满足其糜烂的生活欲望,到处霸占民间女子,干尽坏事。使君与罗敷陌路相逢,便垂涎三尺,踟蹰不前,先遣吏往,后又自请“共载”。寥寥数语,就把一个封建官吏的荒淫无耻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篇9:陌上桑教案

教学要点:(1)朗读背诵(2)赏析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2)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侧面描写)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一、竞赛活动导入:(抢答)(用投影或幻灯):

1、《陌上桑》是一首()A、乐府诗 B、词 C、叙事诗 D、民歌(B、C、D)

2、《乐府诗集》是由()代()编的。

A、唐 B、宋 C、郭茂倩 D、白居易(B、C)

3、乐府原是古代朝廷中()的机构,负责采集民间的诗歌,后来把()也叫做乐府。(管理音乐;乐府采集的诗歌)

师:〈〈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著名诗篇,它是一首叙事诗。

检查预习(生字词、词语解释略)

二、朗读活动(欣赏乐府诗的音乐美、韵律美):

师:朗读要注意“三要”(一、要读出诗的韵脚,二、要读出诗的节奏(音乐美),三要读出诗的韵味(韵律美)。)

1、范读(或放录音),注意听清生字词读音、节奏的变化等。

2、给学生2--3分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个别朗读、小组朗读、集体朗读,欣赏乐府诗的音乐美、韵律美。

三、口头表达活动:

师:同学们都进行了认真的预习,那么,谁来给大家讲这个故事?(要口语讲)

生上台,讲故事,大都是翻译,师点评重点词语和句子,及表达效果,并给个人记分。(既练表达,又掌握重点词句,为翻译作准备。)

四、赏析活动:(分析课文内容,把握罗敷这一人物形象)

问题一:第一段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刻画罗敷的美貌?

(第一段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不从罗敷本身去实写,而是从旁观者眼中、神态中虚摹,展示了罗敷惊人的美丽,吸引着读者,不仅营造了活活泼泼的喜剧气氛,同时在结构上也为那“五马立踟蹰”的“使君”的出场做了铺垫和导引。)

问题二:第一段描写罗敷的美貌,为什么要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作者描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环境是一种宣染、烘托,器物和服饰是陪衬、衬托,这些描绘都从侧面表现了罗敷的美,突出了人物形象。)

小结:文章第一段运用排比、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方法,写出了行者、少年、耕者、锄者为罗敷的美貌所倾倒,以至于“来归相怨怒”,人物动作、神态刻画得细致,夸张运用合情合理,读来真实可信。

问题三: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罗敷怎样的品质?

(第二节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写使君的无耻要挟和罗敷的断然拒绝:“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这种面对面的斗争更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君的荒淫无耻,罗敷的机智勇敢)

问题四:课文第三节中,罗敷为什么极力夸赞自己的“夫婿”呢?

(第三节罗敷夸说自己夫婿的丰功和美貌,又是一种机智的反击。这段夸说,表现了罗敷越说越高兴,而使君却越听越扫兴,表明了作者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问题五:纵观全诗叙写内容,可看出罗敷是怎样一个人?

(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

问题一、二由师引生回答;问题三第一问生回答,二问师解答;

问题四、五分组(四人小组)解答

小结:本文通过叙述罗敷严辞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歌颂了女主人公的机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五、质疑、讨论活动(师预先准备,与生的质疑、讨论相结合,多向进行)

1、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美貌的?

[这首诗灵活运用了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的手法表现罗敷的美貌,侧面描写运用得极为成功。同时,在修辞上,由于运用了夸张、排比的手法,极大地美化了主人公,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效果更好]

2、讨论活动:假如罗敷长得很丑,那么对情节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略)(学生只要合乎情理,言之成理即可,师加以引导)3,请模仿旁观者的动作、神态,并揣摩其中少年动作的意图。4,请评价诗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罗敷、使君 5,作者是如何表现罗敷的机智的?6,探讨诗歌主题。7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罗敷的自述有破绽吗?

六、背诵活动(略)(竞赛小组竞赛活动完成或艺术朗读活动)

七、作业:

1、默写《陌上桑》。

2、展开想像,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八、一文一诗活动:

这首诗是一首乐府叙事诗。刻画了罗敷这一人物形象:美丽、勤劳、勇敢、机智、坚贞的劳动妇女。在汉乐府中,也有抒情诗,曹操的《龟虽寿》就是一首代表作。表现了曹操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与豪迈气概。附(《龟虽寿》)

《龟虽寿 》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志哉,歌以咏志。

九、附板书:

陌上桑

1、罗敷美貌,众人倾慕。(侧面)美丽勤劳

2、使君凯觎,无耻要挟。(正面)机智勇敢

3、拒绝使君,盛夸丈夫。(正面)爱憎分明

竞赛抢答题:

1、《陌上桑》选自(),是由()代()编的。[《乐府诗集》;宋;郭茂倩]

2、“青丝为笼系”的“系”读音是(),“系鞋带”的“系”的读音是()。[x;j ]

3、“宁可共载不”的“不”的读音是(),通()[f u;否]

4、“秦氏有好女”的“好”意思是(),“敏而好学”的“好”的意思是()。[美好,美丽;喜欢、爱好]

5、“但坐观罗敷”的“坐”的意思是(),“坐中数千人”的“坐”的意思是()[因为;座位]

6、诗中表明诗歌主题的句子是()。[使君一何 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7、第一段中正面描写罗敷的句子是()。[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8、第一段中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诗句是()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9、第一段中主要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夸张、排比] 答案:

一、2人才出众 管理 擅长 养蚕采桑 美丽的女子 多么 请问 徘徊不前 举止从容舒缓 因为,由于 愿意 戴

二、汉朝的乐府诗

国家

音乐

搜集、整理民间诗歌

三、1、侧面描写;夸张,排比 的手法。借助他人瓜的描写给人以丰富的想像。2、官高位显,气派之盛,官运亨通,品貌出众。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机警智慧。

3、罗敷是一个采桑女,她美丽,勤劳,机智,勇敢,坚贞,不慕富贵,不畏权势。

4、略

四、1、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2.略

3.这八句诗是在正面描写的基础上侧面烘托。因为正面描写如何美丽还不够表情达意,就需要用侧面描写的客观效果证明,于是就有了写“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表现,他们是因欣赏罗敷的美貌而“脱帽著巾肖头”“忘其犁”“忘其锄”的。这就更突出了罗敷的美。4.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篇10:《陌上桑》教案

教材分析: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通过罗敷与太守面对面的斗争,歌颂了一个美丽、机智、不慕权贵的女性形象。学习本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刻画人物的写法,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分析:

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对于文言文的阅读还有较相当的难度,因此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因材因人而施教,在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文言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质量。

设计理念:

1、在教学时,老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中应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阅读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

1、了解汉乐府的知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领会文中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

3、通过讨论交流,养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习惯。

4、体会主人公形象的性格特点,养成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罗敷形象的特点和意义。

2、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体会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师问:“一个人在你的眼里怎样才是美的?”

(利用学生对于人美的问题的兴趣导入  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此项设计也切入了文章人物的不仅外表美而且心灵美的特点。上课时学生对这一问题,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但最终还是能一致认为“一个人的外貌美是次要的,心灵美才是做人的根本。”)

二、交流在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汉乐府民歌的资料。师再进行必要的补充。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在上一单元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要以为此环节学生会出现尴尬,但在上课时,却发现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虽然不多,但表现出的积极性却挺高的,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跑到五公里外的书店去购买了辅助课内课文的资料,有的从家里找到了《中国文学史》,有的从历史课本中找来了资料等。这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三、听朗读材料,正音(出示小黑板):

陌(mò)  隅(yú)  敷(fū)  笼系(xì)  倭(wō)堕(duò)髻(jì)  缃(xiāng)绮(qǐ)襦(rú)  捋(lǚ)  髭(zī)  著(zhuó)  帩(qiào)  踟(chí)蹰(chú)  姝(shū)宁(nìng)  载(zài)  不(fǒu)  骑(jì)  婿(xù)  骊(lí)  系(jì)马尾  络(luò)皙(xī)  鬑(lián)  盈(yíng)  冉(rǎn)  趋(qū)

(在进行课改的同时我们还是不忘基础知识的掌握)

四、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参考课文底下的注释,小组合作梳理课文的内容。能用现代汉语把课文翻译。

按号数让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师生互动指出其不够准确的地方。提醒学生注意如下的字词(准备好小黑板):善:擅长,很会  但,只是;坐,因为。谢:请问。宁可:愿意。共载:一道乘车而去。不:同“否”。 为人:指外表。*冉冉:缓慢的样子。*趋:慢步走。*坐:同“座”。

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内容及人物形象进行探究,学生讨论后,师生互动归纳并板书如下:

内容:(一)写罗敷美貌  (二)使君垂涎罗敷美色,向她提出无礼要求 (三)写罗敷拒绝使君,并盛夸丈夫以压倒对方

人物形象:罗敷  美丽、勤劳、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蔑视权贵、据理力争、恪守操守

太守:荒淫无耻

六、让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写法,或就学习中的困惑提出来让全班来解决。然后师生互动共同完成。

(一)正侧面描写:第一段首先使用侧面(间接)描写,写罗敷美好的住所:阳光照耀的秦氏楼,描写采桑用的精美器物;接着正面(直接)描写罗敷精美华丽的服饰;然后又用侧面描写,借助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如痴如呆的反映表现对罗敷的倾慕。主要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即使不再使用正面描写,我们已能感受到罗敷绝美的姿容了。

此问题探究后,可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中罗敷的美用语言文字给她画像。

(此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比较领会正侧面描写的表达作用,学生在课堂上也能积极地参与,但是比较后认为在本文中对美的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好,因为能为我们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第三段用所乘之马及马的装饰物、腰间佩剑等侧面烘托丈夫的地位,用同座之人的表现烘托他的出色、与众不同;其他是正面描写,写丈夫雍容大度、漂亮潇洒。

(二)修辞手法:如第一段的排比和夸张,第四段的夸张。

七、拓展和延伸

诗没有交待这场矛盾冲突的结局,你认为会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八、作业 :背诵课文。

封志莉

篇11:陌上桑练习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东南隅()倭堕髻()紫绮()捋髭须()立踟蹰()骊驹()冉()洁白皙()

2、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语:

⑴罗敷善蚕桑(蚕桑:)⑵脱帽著帩头(著:

⑶但坐观罗敷(坐:)⑷宁可共载不(宁可:

⑸使君一何愚(一何:)⑹五马立踟蹰(踟蹰:

⑺问是谁家姝(姝:)(8)使君谢罗敷(谢:

(9)何用识夫婿(何用:)(10)四十专城居(专:(11)皆言夫婿殊(殊:)

5、作品是怎样表现罗敷的美的?

6、选出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A、罗敷/前/致词,使君/一何/愚。B、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C、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D、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7、罗敷为什么夸耀她的丈夫?)))))

8、填空:

⑴读诗的前半部分:

这一部分,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采用的是的手法,目的是

。⑵读诗的后半部分:

作者从正面把罗敷的言行原原本本描写出来,让读者直接去认识、判断罗敷的人格美。这样写的好处,一是

,二是。

9、本诗夸张与细节描写相结合,使人感到真实可信。试举一两例作具体说明。

10、解释下列各组多义词:

⑴系:青丝为笼系()青丝系马尾()⑵下:缃绮为下裙()下担捋髭须()⑶居:夫婿居上头()四十专城居()

二、同步解读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少年见尹敷。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2.这篇课文选自《

》。1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14.翻译下面句子:

①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②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5.文中描写罗敷的美貌,为什么要夸赞罗敷的环境、器物和服饰?

16.文中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容貌,你能感受到她的美吗?请你简要说明文中是怎样刻画罗敷的美。

17.假如罗敷长得很丑,那么对情节的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1、略

2、汉代乐府诗中;一个叫罗敷的女子,巧妙地拒绝了太守调戏

3、⑴养蚕采桑⑵犁田⑶归来之后⑷愿意⑸怎么这样⑹骑马的人⑺跟随⑻独占⑼太守府⑽出色,与众不同

4、C

5、直接写其容貌美、间接写其人格美

6、C

7、这是罗敷为免受侮辱而施用的脱身之计,意在压倒对方,充分表现了罗敷的沉着勇敢和机警智慧。

8、⑴侧面描写;表现罗敷的美貌。⑵略

9、略

篇12:乐府民歌——《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仃怨怒,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直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储中趋。生中数千人,皆方夫婿殊。

赏析:

篇13:《陌上桑》诗词赏析

这诗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属《相和歌辞》,写采桑女秦罗敷拒绝一“使君”即太守之类官员调戏的故事,歌颂她的美貌与坚贞的情操。最早著录于《宋书〃乐志》,题名《艳歌罗敷行》,在《玉台新咏》中,题为《日出东南隅行》。不过更早在晋人崔豹的《古今注》中,已经提到这首诗,称之为《陌上桑》。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沿用了《古今注》的题名,以后便成为习惯。“陌上桑”,意即大路边的桑林,这是故事发生的场所。因为女主人公是在路边采桑,才引起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

《陌上桑》故事很简单,语言也相当浅近,但有个关键的问题却不容易解释:诗中的秦罗敷到底是什么身份?按照诗歌开场的交代是一个采桑女,然而其衣着打扮,却是华贵无比;按照最后一段罗敷自述,她是一位太守夫人,但这位夫人怎会跑到路边来采桑?萧涤非先生《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是这样看的:“末段为罗敷答词当作海市蜃楼观,不可泥定看杀!以二十尚不足之罗敷,而自去其夫已四十,知必无是事也。作者之意,只在令罗敷说得高兴,则使君自然听得扫兴,列不必严词拒绝。”以后有人作了进一步的申发,认为罗敷是一位劳动妇女,诗中关于她的衣饰的描写,纯出于夸张;最后一段,则是罗敷的计谋,以此来吓退对方。这已经成为通行的观点。

但这些其实都是一厢情愿的推测之辞,诗歌本身并没有提供这样的根据。以二十不足之女子嫁年已四十之丈夫,即在今日亦不足为奇,何以“必无是事”?况且文学本是虚构的产物,又何必“泥定看杀”其断然不可?至于后一种引申之说,看来似乎天衣无缝,其实仍是矛盾重重:既然作者可以夸张地描写罗敷的衣饰,而不认为这破坏了她的身分,为什么就不可以给她安排一个做官的丈夫?这是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同样的情况,而曲成已说。其实《陌上桑》并不是一篇孤立的作品,以上的问题,要从产生这一作品的深远的文化背景来解释。

我们先从诗题《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说起。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叶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在这里,谁知道发生过多少浪漫的故事?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汾沮洳》是写一个女子在采桑时爱上了一个男子:“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桑中》是写男女的幽会:“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乎上官,送我乎淇上矣!”可以说,在《诗经》的时代,桑林已经有了特殊的象征意味,或者说,已经有了一个文学的“桑林”。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自由自在的男女情爱遭到了否定。上述诗篇,也被儒家的经师解释为讥刺“淫奔”的作品。

于是,在文学的“桑林”中,开始产生完全不同的故事。最有名的,便是秋胡戏妻故事。西汉刘向《列女传》记载:鲁国人秋胡,娶妻五日,离家游宦,身致高位,五年乃归。将至家,见一美妇人采桑于路旁,便下车调戏,说是“力桑不如逢国卿”(采桑养蚕不如遇上个做大官的),遭到采桑女的断然拒绝。回家后,与妻相见,发现原来就是那采桑女。其妻鄙夷丈夫的为人,竟投河而死。乐府中有《秋胡行》一题,就是后人有感于这一传说而作。古辞佚,今存有西晋传玄之拟作,内容与《列女传》所载大体相同。可以想到,“桑林”中的故事,原来大多是男女相诱相亲,而现在变成了女子拒绝男子的引诱。当然,人们也可以说,秋胡是一个“坏人”,这种故事与《诗经》所歌唱的纯真爱情根本不是一回事。但不要忘记:在民间传说文学故事中,虚设一个反面角色是很容易的。关键在于,通过虚设的人物活动,作者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审美理想。这样我们能得出结论:汉代的“桑林”,已经不同于《诗经》时代的“桑林”,文学中的道德主题,开始压倒了爱情主题。

我们大概可以相信已经失传的《秋胡行》古辞与《列女传》所载故事并无大异。而《陌上桑》显然是这一故事或直接从《秋胡行》演化而来的。试看两个故事的基本结构--场所:大路边的桑林;主人公:一位采桑的美妇人;主要情节:路过的大官调戏采桑女,遭到拒绝。所不同的是,在秋胡故事中,调戏者是采桑女之夫,故事最终以悲剧结束;在《陌上桑》中,采桑女另有一位做官的好丈夫,她拒绝了“使君”的调戏,并以自己丈夫压倒对方,故事以喜剧结束。实际上,《陌上桑》是把《秋胡行》中的秋胡一劈为二:一个是过路的恶太守,一个是值得夸耀的好丈夫。但尽管《陌上桑》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秋胡行》的故事,却也作了重要改变,从而使诗的重心发生转移。秋胡戏妻的故事,主旨是宣扬儒家道德,采桑女即秋胡妻的形象,也完全是一个道德形象。她即使是令人感动的,恐怕也很难说怎么可爱。故事中也提到她长得很美,但作为一个结构成分,这只是导致秋胡产生不良企图的原因。

而《陌上桑》中的秦罗敷,除了拒绝太守的调戏这一表现道德性的情节外,作者还花了大量篇幅,描摹她的美貌,以及周围人对她的爱慕。这一部分,实际是全诗中最精彩的。这尽管同《诗经》所写男女相诱相亲之情不同,但两者具有共同的基点:即人类的普遍的爱美之心,和对理想的异性的向往,所以说,罗敷的形象,是美和情感的因素,同时代所要求的道德性的因素的结合;换言之,是《诗经》的“桑林”精神与《秋胡行》的“桑林”精神的结合。也正是因为罗敷不仅是、甚至主要不是一个道德形象,所以作者也没有必要为她安排一个强烈的悲剧下场,而让她在轻松的喜剧气氛中变得更为可爱。

由此可见,《陌上桑》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生活中具体事件的记载或改写,而是漫长的文化变迁的产物,罗敷这个人物,也是综合了各种因素才形成的。她年轻、美丽、高贵、富有、幸福、坚贞、纯洁,寄托着那些民间无名作者的人生理想。也因为她是理想化的,所以她并不严格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她既是一个贵妇人,又是一个采桑女。其实这并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常常有这样的情况。那些公主、王子,实际是代表着普通民众的心愿。一定要拿后世僵化得莫名其妙的政治观念去穿凿附会,反而是荒廖混乱的。

然后回到诗歌本身。这诗原来按音乐分为三解,其文字内容,也相应地分为三段。第一段着重写罗敷的美貌和人们对她的喜爱。起首四句,从大处说到小外,从虚处说到实处,是典型的民间故事式的开场白。同时,这四句也奠了全诗的气氛:明郎的阳光照耀着绚丽的楼阁,楼阁中住了一位漂亮的女子,色彩鲜明,光彩流溢,好像中国年画的味道。“照我秦氏楼”,既是亲切的口气,也表明诗人是站在罗敷的立场上说话,并由此把读者引入到这种关系中去。而后罗敷就正式登场了:她提着一只精美的桑篮,络绳是用青丝编成,提把是用桂树枝做就。这里器物的精致华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再看她的打扮,头上梳的是斜倚一侧、似堕非堕的“倭堕髻”(东汉时一种流行发式),耳朵上挂着晶莹闪亮、价值连城的明月珠,上身穿一件紫红绫子短袄,下身围一条杏黄色绮罗裙。一切都是鲜艳的、明丽的、珍贵的、动人的。这好像是一个采桑的农妇,其实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女。

照说,接下来应该写罗敷的身体与面目之美。但这很困难。因为诗人所要表达的,是绝对的、最高的美,而这种美无法加以具体的描绘。谁能说出什么样的身材、体态、眉目、唇齿算是达到了完善无缺的程度?作者也不可能满足所有读者的各具标准的审美要求。于是笔势一荡,作者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用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过路人放下了担子,伫立凝视。他好像年岁较大,性格也沉稳些,所以只是手捋着胡须,流露出赞叹的神气。那一帮小伙子便沉不住气,有的脱下帽子,整理着头巾,像是在卖弄,又像是在逗引;至少赚得美人流波一转,便可得意多时。种田的农人更糟,看得失了神,活也不干了;回家还故意找碴,摔盆砸碗。-因为看了罗敷,嫌老婆长得丑。这些都是诙谐的夸张之笔,令人读来不禁失笑,好像拿不准自己在那场合会是什么模样。其效果,一是增添了诗歌的戏剧性,使得场面、气氛都活跃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从虚处落笔,无中生有,表达了不可描摹的完美。反正,你爱怎么想像就怎么想像,罗敷总是天下最美的。这实在是绝妙之笔。

观罗敷的一节,也最近于“桑林”文学的本来面目。它所表现的,是异性间的吸引,是人类爱美的天性。但它又不同于《诗经》中的作品,而是有分寸有限制的。那些观者,都只是远远地伸长了头颈看罗敷,却不敢走近搭话,更不敢有越规之举;而罗敷好像同他们并不发生关系,旁若无人。这就在男女双方之间,设下了一道无形的墙。这便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同时也有另一种分寸:尽管有那么多人在围观,那些小伙子几乎就在冲破防线,作者也没有让罗敷给他们来一通义正辞严的斥责。要不然,就太教人扫兴,太没有味道了。因为这诗原有双重的主题,作者都要照顾到。当然,整个第一段,是为了完成美和情感的主题,只是限制它,不让它破坏道德的主题。

下面第二段,就开始转向了。“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好大气派!“使君”是太守、刺史一类官员的尊称,他们执掌一个地区的全权,汉人比之于古代的诸侯。官做得大,气派自然大,胆子跟着大。别人见了罗敷,只是远远地看着,这位使君就不甘心于此了。于是派了手下人去问:这是谁家的漂亮女子?多少年纪了?罗敷不动声色,一一作答。这都是为了充分地展开情节,使矛盾冲突有一个酝酿的过程。若是一上来就剑拔弩张,文学趣味就少了。顺带,又写出罗敷的年纪:十五至二十之间。中国古人认为这是女子一生中最美妙的时光。

而后进入矛盾冲突的高潮。使君问道:你可愿意坐上我的车,跟我回去?罗敷的回答犹如当头一棒:“使君一何愚!”有了“一何”二字,语气十分强烈。理由是很简单:你有你的妻,我有我的夫。各安其家室,乃是礼教之大义,岂可逾越?这一节是从秋胡戏妻故事中继承来的,表现了诗歌的道德主题。而道德主题,总是在善与恶的冲突中才能表现得鲜明强烈。

第三段紧接上一段的未句“罗敷自有夫”,由主人公全面铺展地夸耀丈夫。罗敷到底有没有那么一个丈夫?这问题本来很简单:诗中说有,我们只好承认有。尽管在一般读者的心理中,都不喜欢文学作品里的漂亮女子早早嫁人,那也无可奈何。这问题还可从二方面来证明:其一,《陌上桑》的故事来源于秋胡戏妻故事,秋胡妻本是出嫁了的美妇人;其二,作者在这里是要彰扬忠贞的道德,总得先有丈夫才有忠贞。

但第三段也并不完全是从道德主题着眼的。不然,完全可以让罗敷来一通说教。但如果真是那样,就糟糕了,这个美女马上就变得干巴巴的,教人喜欢不起来。所以作者也是适可而止,道德大义在第二段用结末二句话点明之后,到第三段就转向一层富有喜剧色彩、诙谐的情节,使读者依然能够享受到文学的趣味。罗敷夸婿,完全是有针对性的。使君出巡,自然很有威势,于是她先夸丈夫的威势:丈夫骑马出门,后面跟着上千人的僚属、差役;他骑一匹大白马,随人都骑黑色小马,更显得出众超群;他的剑,他的马匹,全都装饰得华贵无比。使君官做得大,她就再夸丈夫的权位:丈夫官运亨通,十五岁做小吏,二十岁就入朝作大夫,三十岁成了天子的亲随侍中郎,如今四十岁,已经做到专权一方的太守。言下之意,目前他和你使君虽然是同等官职位,将来的前程,恐怕是难以相提并论了!最后是夸丈夫的相貌风采:丈夫皮肤洁白,长着稀稀的美髯,走起路来气度非凡,用这些来反衬使君的委琐丑陋。这么一层层下来,罗敷越说越神气,越说越得意,使君却是越听越晦气,终了必然是灰溜溜逃之夭夭。读者自然也跟着高兴,直到故事结束。

需要说明的是,罗敷的这位丈夫,也是童话中白马王子式的人物,不可拿生活的逻辑去查考。萧涤非先生说,对这一节不可泥定看杀,不可求其句句实在,原是说得很对,但这个人物在故事里却是合理的存在,这是要注意到的。

上一篇: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下一篇:精细化管理在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应用研究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