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学习课标心得

2024-04-23

张莉学习课标心得(共14篇)

篇1:张莉学习课标心得

学习课标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崇高,也让我领悟到了作为教师的肩上的重担,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从中我体会到了课程改革对课堂、对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困惑。

为了更好的从事教学工作,服务学生,本人利用业余时间重新学习了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

通过本次新课标学习,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的重要性。新课标更加强调阅读教学的目标要盯住学生终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强调在大的语文观下再去研究具体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的培养;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思维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与以往学习课标不同的是,此次我抱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来学,学得很认真,很努力。尽管回头看,发现当时的某些感悟尚显肤浅,但我觉得对于语文这门课程的认识清楚了许多。

我感受到了学习给我带来的欣喜,我成长了,自信了,有了更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备课更认真、仔细了。能更多的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及需求,以及课标提出的要求相结合来设计教学。更多的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了。

二是,我更爱学习了。尽管业余时间大多要用来陪儿子度过,陪他玩,辅导他学习。但我还时常在孩子熟睡之后伏案读书,也因此病了几场,但我不后悔,始终坚信读书有益。

三是我渴望以更高的业务能力来服务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只要有机会,我定在语文这门课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追谁优秀教师,不断取经。

反思半年来的学习历程,我不是优秀读者,但我在努力的读书。只要有机会就去追求进步。始终坚信读书与己、与人、与家、与校、与国皆有益。

农科院小学

张莉

2014年4月16日

篇2:张莉学习课标心得

王鸿雁

白驹浸染繁霜过,乱了凡心,谢了春红。在这次事件之前,外界几乎没谁认识张莉丽,她如一束蒲公英,默默生长,默默奉献,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默默开花结果,不停息地贡献着微薄的力量。

那一日,夕阳悄落,霓虹灯火拉长了行人的影子,校门前,渴望回家的人们摩肩接踵、脚步匆匆,谁也没有注意到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它凶猛地冲向人群,冲向学生。这一瞬间,张莉莉奋不顾身地扑向学生,奋不顾身地推开他们„„幸而抢救地及时,她活了下来可是却失去了双腿,再也无法行走。

她,有遗憾么?可悔么?可恨么?可怨么?年轻的生命,花朵般娇美的年龄,她以身体的残缺,换来精神的永恒。

学生被感动了,家长被感动了,社会被感动了,中央领导被感动了。在这个物欲横流、勾心斗角、官二代富二代作威作福的时代,张莉丽以自己的亲身行动证明了平凡者的不平凡,证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高尚、什么才是真正的伟大。其实,像张莉莉一样,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默默地奉献在教育的第一线,他们不辞辛苦、不图名利,关心学生生活,照顾学生安危,数年一日,风雨无阻。也许一生平凡,然而谁又能说这不是真正的伟大呢?

这些天办公室一直在说着关于张莉丽的事,作为教育工作者是更能明白张莉丽当时的心情的。人们常说教育工作者是“蜡烛”,是“春蚕”,是“园丁”,其实我的同事们私下里都觉得自己是“老母鸡”,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母鸡护子,风雨之时母鸡总是牢牢地将小鸡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为它遮风避雨,让它免受侵害。而大多数教师其实就是如老母鸡这样的。于很多教师而言,学生甚至比亲生孩子更亲,他们每天都和学生在一起,对学生的付出甚至比对自己孩子付出得更多,相信也正是由于母鸡护子的这种感情才促使张莉丽在危险之时奋不顾身地推开学生们,所以老母鸡这个词虽然俗气,可是却比“ 园丁”、“蜡烛”更形象,更逼真。

篇3:张莉学习课标心得

一、挖掘学生自身资源,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要把握思想品德课的生活性, 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 尤其是正在接受自己教育的学生的生活。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倾听、尊重学生, 鼓励他们敢于想象、敢于表达。

如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王莉老师在执教《多彩的情绪》这一课时, 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然后请学生回答:你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积极情绪?在哪些情况下会产生消极情绪?这两个问题的提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很多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 谈起了自己在不同境遇中的情绪体验。在此, 王老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 把课本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相结合,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精选来自生活的素材, 引导学生评判生活

中学生作为社会时尚的代表和追求者, 他们的价值观在当代价值多元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增强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 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 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两难判断情景, 使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 引导学生大胆辩论, 积极弘扬真、善、美, 坚决抵制假、丑、恶。

如南通市启秀中学孙丽燕老师在执教《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一课时, 展示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位穿着得体、外表美丽的女子, 右手持刀, 左手拿叉, 将食物切成小块, 很文明地用西餐。刚开始学生觉得她很有教养, 可是接下来见到她不雅的行为举止、谈吐表情时, 就感到心里不舒服。孙老师结合情景提问:“这位女子很注重礼仪, 可是你觉得她有教养吗?”

三、善于捕捉社会焦点问题, 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 就应该亲自去尝一尝。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 教师可以将贴近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引入课堂, 创设情境。在提问时可以采取角色互换, 让学生融入已发生的新闻故事中去,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以积极的态度去感悟生活。

如王莉老师在执教“同一个人在不同境遇中会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教学内容时, 引入了社会焦点新闻:患者杨某, 男, 66岁, 上海人。患者2013年4月6日经检测被确诊为H7N9禽流感病例, 当日转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诊治。经过积极治疗, 今天 (2013年4月18日) 康复出院。然后提出问题: (1) 如果你是患者杨某, 当你被确诊感染了H7N9禽流感, 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经过积极治疗后康复出院, 又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 (2) 从上述问题中, 你感悟出什么道理?学生经过上述问题的思考与回答, 理解了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

四、积极引导学生去践行, 让感悟得以内化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 知为先;论轻重, 行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 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 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 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我们强化实践, 将学生引向自然, 引向社会, 通过不断实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既已获得的道德观点, 在道德生活实践中内化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南通市启秀中学孙丽燕老师在执教《做个有教养的现代人》这一课时, 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 对自己的行为是否具有教养进行反思, 并给自己提出改正措施。

学生在交流改进措施时, 就说出了很多想法。这样, 学生在教师、家长和他人的监督中, 不断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 不断培养优秀品质。

篇4:学习新课标的心得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

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的学习方式。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面向生活的教学内容在面向生活的宗旨下,美国语文教学的内容多向社会生活各方面拓展,教材选文以“时文”为主,报纸、杂志及各种单行本都可以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甚至路标、图表、时间表、新闻栏目等也被选入教材中来。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成为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

篇5:向张莉丽学习

地震中的谭千秋老师的事迹还没淡出人们的视线,危机时刻的张莉丽老师的舍己救学生的故事又一次在我们这个时代上演。

2012年5月8日,张丽莉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一把推开了两个学生,自己却被车轮碾轧,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29岁,正是年轻人享受花样年华,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光。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女教师张丽莉,却因车祸瞬间挽救学生身受重伤。

这是一种视学生生命至高的不假思索的行为,是一种将爱学生融入自己血液、化为行动本能的可贵品质,是一种古已有之于今也没有失传的大爱之举,是一种足以感动中国、值得所有人学习的高尚情操。危险来临时,她采取了对学生有利而置自己于险境的方式,完美地诠释了“师德”二字的千钧之重和崇高伟大。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事迹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给我们每个人最真实的感动,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些不平凡的事。我也是一名教师,我要向张丽莉老师学习,学习她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的英雄气概,学习她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高尚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崇高品格,在平凡的岗位上,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

张老师关键时刻的一推,并非破空而来的神迹,她日常就是一位敬业而慈爱的良师。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她为了保护一个学生,被一辆滑得刹不住的自行车挂破了裤子。现在看来,那几乎就是前几天这场灾难的预演。从几年前开始,她每月资助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一百元钱,寒暑假也不间断。一边关心学生成绩,一边关照学生生活,张老师为学生付出了智慧、金钱和心血,爱学生已经成了她的下意识。从张丽莉老师的几张生活照来看,她是一个容貌美丽、热爱生活的女孩。从张老师亲友、学生的叙述来看,她是一位心思细密、善于换位思考的女性。正是因为心中有爱,她在平常总是不声不响的奉献,而到了生死瞬间则是拼却性命的庇护。

向张莉丽学习,学习她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崇高职业精神。张丽莉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用她的全部热情和勤奋进取铺设了无悔的从教之路。她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在师傅课堂上聚精会神,一直坚持听课5年,事发当天还连续听课两节,听课学习成了她的一种习惯。她承担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她把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放在心上,一视同仁,宁可放弃休息时间也不愿放弃一个孩子。在初三一次考试中,王睿同学的语文成绩很不理想,心情不好,她擦去孩子的泪水,像妈妈似地说:“孩子,再哭我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咱们一起努力把成绩提上来。”一席话,让孩子心中的悲伤全部融化在这温暖中,变成了向上的动力。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为师者对职业的热爱,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份情感、一份无私、一份热爱。我要学习她的崇高思想,牢记使命,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本领。

向张莉丽学习,学习她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张丽莉同志母亲十多年前就去世了,爸爸一个人抚养她读完大学,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她连续三年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资助贫困学生。由于学校维修,初三学生搬到第四中学,离家远的孩子很多,有些孩子来不及吃早饭,她就自己出钱买一些饼干放到班级。学生生病了,她买营养品去看望;学生过生日,她在黑板上写上祝福的话;夏天天热,她在地上撒水为学生送来清凉;冬天天冷,她用电水壶烧水给学生送来温暖;体育课下大雨,她把自己的伞和衣服让给学生;家长会天气热,她自己掏钱给每位家长买冰棍;放学时学生等不到家长,她主动打车送孩子回家。正是这种爱心,这种责任感,熔铸了师魂的真谛。我要学习她高尚的师德,恪尽职守,甘为人梯,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篇6:张莉学习课标心得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加减法,理解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2、能够根据挂图尝试自编应用题,并列算式。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4的减法图三幅。

2、学具:幼儿用书,铅笔。

活动过程:

一、运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游戏“碰球游戏”、“小蜜蜂游戏”复习2、3、4的分合式。

2、出示2、3、4的分合式,梳理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两个部分数合起来是总数,总数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两个部分数可以互相交换。

分合算式的个数比他总数少1.二、指导认知:学习4的加减法。

1、根据分合式列出加法算式复习加法算式,理解加法交换律。

1+3=43+ 1=42+2=4

总结:加法算式加号两边的属可以互相交换。总数不变。

2、幼儿根据分合式列出减法算式,理解三个数之间的关系。

4-1=34-2=24-3=1

总结:等于号两边的数可以互相交换,大数放在前面。

3、出示挂图学习4的加减法,能力强的幼儿编应用题,运用挂图更直观的学习4的加减法。

小鸟、小鱼、兔子等,根据图片编应用题,列算式。

复习编应用题的三个条件:一件事、两个数、一个问题。幼儿尝试编应用题。

三、复习巩固

看课件,复习4的加减法。编应用题,并列算式。

四、扩展放松

篇7:课标学习心得

在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发现我是该要看书充实自己了。我选择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时一个月的学习,我认识到了课改的必要性、急迫性,初步了解了课改的一些内容。我就谈谈对新课程的一点拙见。

1、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大纲的区别。

以往教学大纲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2、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有了充分而全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觉得主要是两个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 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确树立。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要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

篇8:张莉学习课标心得

关键词:归脾汤,乳腺增生,荨麻疹,耳鸣,异病同治

气、血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状态, 对人的生、长、壮、老起到决定性作用。《素问·调经论》指出: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生”, 调整气血的立论各异, 治法有别, 而归脾汤是常用方药之一。归脾汤源自宋·严用和《济生方》, 组成: 生黄芪、龙眼肉、太子参、白术、当归、炒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炙甘草、生姜、大枣。主治: 心悸怔忡, 健忘失眠, 气短乏力、食少、面色萎黄等心脾气血两虚证, 还可治妇女的月经先期, 量多色淡[1], 更年期血崩等脾不统血证[2]或中风、厥逆、眩晕等。现代药理学证明可治疗乳癌[3]、皮肤瘙痒[4]、慢性疲劳综合症[5]、视网膜静脉阻塞[6]以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等疾病。

张莉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35 年, 为北京市朝阳区遴选的中医药专家下基层的指导老师。临床上擅长用中药方剂和针灸调整气血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 在拓展经方的临床应用方面颇具特色, 每取归脾汤健脾养心、气血双补之意, 加减运用治疗妇科杂病、皮肤科疾病, 均获得满意疗效。笔者有幸师承于张莉教授, 揣摩张老师用归脾汤治疗各种杂症, 获益颇多。今选取典型病例, 与读者共享。

1 乳腺增生

乳腺增生病又称纤维囊性乳腺病, 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 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 因乳头属肝, 乳房属胃, 故乳腺疾病往往由郁怒、忧思等引起。临床以肝胃气滞、气火内盛、瘀血痰浊型为多见[8]。

患者, 女, 39 岁, 私企管理, 2014 年10 月13 日初诊。以双侧乳房胀痛6 月求治, 2014 年4 月因劳累、生气引起双乳房胀痛, 可扪及肿块, 肿块随情绪的波动而变化, 经前症状加重, 经后缓解, 它院B型超声诊为: 乳腺增生, 并予“小金丸”口服, 效果不显。刻下症见: 失眠、心悸气短、两胁胀闷、善太息、易烦躁、便溏, 舌淡苔白、舌体胖大、脉沉细。乳腺钼靶检查所见: 双侧乳腺层次清晰, 双乳外上象限分别见数个卵圆形密度增浓影, 边界清楚。诊断: 乳癖。证型: 肝郁脾虚。处方: 生黄芪20 g、龙眼肉10 g、太子参10 g、当归15 g、炒酸枣仁30 g、茯神15 g、远志5 g、木香10 g、炙甘草6 g、柴胡8 g、白芍15 g、白术15 g、薄荷10 g、三七粉冲3 g、延胡索10 g、夏枯草20 g、生姜3 片、大枣10 g, 7 剂水煎服, 每天1 剂。二诊7 天后患者诉乳房胀痛明显减轻, 失眠好转, 仍心悸气短, 前方去薄荷, 生黄芪加至30 g, 另加生地黄20 g、熟地黄20 g, 14 剂后面色红润, 大便成形, 乳腺包块消失。

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 “怒伤肝”之说, 《素问·举痛论》指出: “劳则气耗”。《素问·经脉别论》: “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 皆为变也。”本例郁怒伤肝, 蕴于乳络, 出现乳痛乳胀, 肝郁化热, 灼津为痰, 痰凝成块; 劳伤脾胃, 又肝木克脾土, 脾失健运则气短便溏, 聚湿成痰, 而舌淡苔白, 舌体胖大, 脉沉细, 为脾虚表现。本例病机为肝郁脾虚痰凝, 虚实夹杂, 正气虚亏为本, 肝郁痰凝为标。治疗上辟走蹊径, 首以补虚为先, 用归脾汤加减, 生黄芪、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 当归、三七粉养肝生血; 茯神、炒酸枣仁、龙眼肉养心安神; 远志定志宁心; 木香理气醒脾, 柴胡、薄荷疏肝理气; 延胡索助柴胡、薄荷疏肝理气而止痛; 夏枯草散结消肿; 大枣、生姜调和脾胃。初诊健脾疏肝止痛, 二诊加大生黄芪用量, 并用生地黄、熟地黄补气养血扶正, 诸药合用养心健脾安神, 辅以疏肝理气止痛, 使得土实肝安, 乳块得消。

2 荨麻疹

荨麻疹属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的皮肤病, 中医属于瘾疹范畴, 其病因与禀赋不足、食物、感染、自身免疫、肿瘤、内分泌、精神因素等有关, 一般发病急, 病程在3 周以内的属实证, 反复发作的病程在6 周以上的多由禀赋不足而发属虚证。

患者, 女, 31 岁, 会计, 2014 年5 月19 日初诊。主诉为皮肤风团样突起, 阵发性奇痒6 月。病起于搬入新装潢居室, 皮肤经常出现形状和大小不一的风团, 遍身瘙痒, 夜间尤甚, 搔之出现红色条痕, 消退后不留痕迹, 伴有头晕、头痛。当地医院筛查过敏源为“甲醛”。给予“氯雷他定”10 mg/d, 停药复发。伴有心悸、面色萎黄、干糙、气短乏力、月经量少、纳差、多梦, 身体瘦弱, 舌淡苔白, 边有齿痕, 脉细弱。诊断:瘾疹。证型: 血虚生风。处方: 生黄芪20 g、龙眼肉10 g、太子参10 g、白术15 g、当归10 g、炒酸枣仁20 g、茯苓15 g、远志5 g、炙甘草6 g、大枣15 g、三七粉冲3 g、生地黄20 g、白芍15 g、防风10 g、地肤子10 g, 7 剂水煎, 每天1 剂, 分2 次服。二诊风团、瘙痒已明显减轻, 去远志、防风、地肤子, 加阿胶5 g, 5 剂研细末, 5 g / d, 早晚2 次温水冲服, 2 月后瘙痒完全消失。心悸、面色萎黄、多梦等诸症得以改善。

按本例虽以皮肤风团为主诉来诊, 但因有心悸等诸多伴随症状, 所以血虚为病机关键。血虚生风, 风则痒; 血虚不能上荣于面, 出现面色萎黄、干糙; 血虚脑髓不充则头痛、头晕; 血虚难以满溢胞宫出现月经量少。心主血, 心血虚则心神失养, 多梦易醒。舌淡苔白、边有齿痕, 脉细弱等为血虚气不足的表现。明·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指出: “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故用健脾益气, 养血祛风之法。以归脾汤为主加减, 生黄芪益气而生血; 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 当归、三七粉、生地黄、白芍补血养血; 茯苓、炒酸枣仁、龙眼肉健脾养心; 远志交通心肾; 木香理气醒脾, 补而不滞; 原方茯神改为茯苓加强健脾的功效; 防风、地肤子祛风止痒。初诊养血和祛风, 两者兼顾, 二诊健脾养血为主, 药物服法也以初诊的水煎服改为研细末冲服, 先健脾补血扼挫风势而兼止痒, 后养血益气徐缓图之。

3 耳鸣

耳鸣是外界无相应声刺激或电刺激, 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 《内经》中早有论述, 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肝火上扰、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

患者, 女, 36 岁, 职员, 2014 年12 月8 日初诊, 主诉左侧耳鸣2 个月。于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如蝉, 伴有精神萎靡, 倦怠, 时有脱发, 劳累后症状加重, 腰膝酸软、怕冷、纳差, 失眠, 舌淡苔白, 脉细弱, 尺脉尤甚。诊断: 耳鸣。证型: 脾肾两虚。处方: 生黄芪20 g、龙眼肉10 g、太子参10 g、白术15 g、当归15 g、炒酸枣仁30 g、茯神15 g、木香10 g、远志5 g、炙甘草6 g、大枣15 g、三七粉冲3 g、肉桂6 g、炮附子先煎6 g, 7 剂水煎, 每天1 剂, 分2 次服。二诊耳鸣症状减轻, 睡眠有改善, 仍然怕冷, 张师去茯神, 加茯苓15 g、肉苁蓉15 g、锁阳10 g, 继续服14 天。三诊耳鸣消失, 失眠、腰膝酸软症状改善, 继续服用二诊诸药14 天, 患者脱发症状皆无。

按本例脾胃虚弱是耳鸣的重要原因, 胃和脾通过经络和经别与耳窍相连, 脾胃化生的气血对维持耳窍的正常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脾胃生化乏源, 气血两虚, 血虚不能上荣于耳窍引起耳鸣, 血虚日久引起心神失养, 出现失眠症状。气虚则无力, 日久及肾则腰膝酸软、怕冷。治宜健脾益气, 兼补肾。以归脾汤为主加减, 生黄芪、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 当归、三七粉补血养血; 茯神、炒酸枣仁、龙眼肉健脾养心; 远志交通心肾; 木香理气醒脾; 肉桂、炮附子温补肾阳。二诊去茯神加茯苓强化脾胃功能, 加肉苁蓉、锁阳补肾阳、滋精血。诸药合用健脾胃, 益气血, 补肾虚耳鸣痊愈而安。

4 小结

临证辨证论治为中医的特色, 现代医学的疾病通常有明确的诊断标准, 在病理生理学上具有独特性, 以区分不同疾病。中医强调的辨证着重于证, 依据证的同与不同强调同病异治及异病同治[9]。“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疾病, 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变化或相同的证候表现时, 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归脾汤是治疗脾气不足、心血亏虚的经典方剂。心主血而藏神, 脾统血而主思。饮食不节、思虑过度, 则脾气亏虚, 出现乏力、纳差; 生化乏源, 无以濡养血脉, 心血不足而出现失眠、健忘、心悸等。乳腺增生、皮疹和耳鸣都有各自的临床表现和常规治法, 但张莉教授在辨证过程中并不拘泥, 准确把握病机, 紧扣心脾两虚、气血不足的病机运用归脾汤进行治疗。

张莉教授在运用归脾汤时, 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 各司其属…… 疏其血气, 令其调达, 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的指导思想, 注重辨证加减用药。对于失眠严重者, 加首乌藤、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心情抑郁者, 合逍遥散, 以养心调肝; 月经量少者, 加生地黄、熟地黄、三七粉; 崩漏者偏寒加炮姜炭、艾叶; 偏热者加生地黄、地榆炭、茜草等, 多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张师灵活运用归脾汤的临证过程, 可以说是中医“异病同治”思想的应用范例。

参考文献

[1]李冀.方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31-132.

[2]黄思远, 郭荣.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J].环球中医药, 2015, 8 (4) :72-75.

[3]李晶哲, 夏芸, 汪楠玥, 等.加味归脾汤对乳腺癌细胞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2, 27 (2) :471-474.

[4]周宝宽, 周探.归脾汤化裁治疗皮肤病验案[J].中医药导报, 2012, 18 (2) :102-103.

[5]江琪.补中益气汤合归脾汤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 2012, 31 (2) :121-122.

[6]李海辉, 张俊霞, 王彦荣.曲安奈德与归脾汤联合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J].环球中医药, 2014, 7 (S2) :5-6.

[7]梁高飞, 吴明明, 杨焕芝.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效果探究[J].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 (11) :8-10.

[8]赵敏霞.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乳腺增生病63例[J].陕西中医, 2010, 31 (7) :781-782.

篇9:再次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心得

一、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纵观语文教学的历史,在古代,说某某能写一手好字,能写书信,这人的语文素养就好;相反,说某某的语文水平差,往往就说这人斗大的字也识不了一筐。可见古代私塾的语文教学目的是何其简单。但尽管简单.却包含了教会做“人”的基本能力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将来学习和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就是读读背背、说说写写。“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不就是对一个人语文水平高的最好评价吗?我们不能受教育部门的统考和评价体制的束缚,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小学语文教学较大程度上仍在“讲”、“练”、“考”中兜圈子。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语文教学返璞归真的要义所在。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一味的读,一味的背,在硬性读背的戒尺下不也培养出了大量儒生?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我们看到有些语文教师却对“读”束之高阁,在阅读教学中去搞新花样。教师纯粹“为讲而讲”,学生纯粹“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课堂也颇显热闹,可学生学完一段时间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正如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仅是“到此一游”而已。有位教师在执教一篇游记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先小组合作学习,然后集体交流,抽学生轮流上台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景点的特点。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在教学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形象直观的画面图,犹如身临其境,美不胜收,接着又让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整堂课内容充实,模式新颖,学生饶有兴趣,也学了很多。表面上学生收获不少,但是由于缺少了对文本的朗读,实质的理解还是缺少相当的内涵,尚有部分学生甚至一节课中没开过口,这显然无助于课文的内容的解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注重学生自悟探究

篇10:学习新课标学习心得

朱煜老师在解读“课程性质”时,重点提取了“基础”“情境、实践”“经验-规律-能力”等关键词,并逐一跟学员进行了研读分享。“情境、实践”是新版课表里的高频词,听完朱老师的报告,回顾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有以下三点学习心得:

一是语文教学离不开情境教学。不论是真实的情境还是模拟情境,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都应增加情境设计。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义是“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也正符合了“实践性”的本义,也才能让学生真正把语言学好。

二是情境教学离不开对文本及其创作背景的研读和扩展。情境教学必须给学生提供可感、具体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情境教学设计中不仅要研读文本,还要适当扩展创作背景,这样才能为把学生带入自己的教学设计里,课堂上的情和境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是情境设计要尽量贴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情境教学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可实践、可操作,能让学生获得较强的代入感和体验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情境教学的设计中,必须考虑几个方面,如学生的年龄、学科基础、兴趣点、生活环境等,尽可能地照顾到所有学生,尽可能地实现全员参与。

篇11:新课标学习心得

张亚红

化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准》,下面谈一谈我自己的一点体会: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通过阅读《化学课程标准》可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化学、理解化学,同时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化学,感到学习化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努力提高学习化学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3、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4、努力使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

篇12:新课标学习心得

在2018年7月我参加了贵德县继续教育理科班学习,在学习中杨老师的学习新课程标准讲解,使我重新深入体会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在这学习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篇13:张莉学习课标心得

1. 注重“双基”考查, 坚持能力立意

“知能并举”一直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课程的旗帜下, 它又被增添了新的内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论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时着重强调了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高科技, 尤其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 我省所采用的人教A版数学教材中新增的算法初步、三视图、定积分、几何证明选讲、不等式选讲 (理科选考) 等知识以及对应的基本技能, 都是考生应掌握的新“双基”。鉴于数学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方面, 因此, “双基”作为数学的主要内容, 必然成为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内容之一。

2. 强化数学思想, 彰显思考深度

数学思想是数学思维的核心, 是学习数学的根本要义。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 是数学知识的神髓。因此, 重点强化数学思想, 必将是新课程数学高考命题坚持并发扬光大的举措。反思现今我国的中等数学教育, 一个让人很揪心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厌恶数学学习, 成绩走低自然不足为奇。我认为:学生对数学有严重抵触情绪, 除了对数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外, 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学生未能从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愉悦与畅快。如果我们教师能八面玲珑地将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与思维价值传递给学生的话, 学生必将敞开心扉, 用心体会数学那些缤纷要素的瑰丽!

3. 关注知识交汇, 适度彰显创新

《高考考试大纲》 (课程标准实验版) 在考查要求上开门见山地强调了“知识交汇”: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 在知识网络交汇点设计试题, 使对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达到必要的深度。“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直是高考命题所坚持的原则, 《命题说明》以及《考试大纲》等几乎所有的官方文件都对“创新”给予了浓重的笔墨。“创新”的试题需要“创新”的土壤, “知识交汇”则为“创新”提供了平台。创新在命题中的应用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命题内容及背景上的创新, 二是命题手法上的创新。而“知识交汇”则是两种创新方式的有机结合。为适应新课程发展, 《课标》的内容标准及《考试大纲》的考试范围所涉及的知识点, 相对以前增加了不少。

从2010新课标的全国卷来看, 试题的难度比老教材的要简单, 但几乎每道题都是若干个知识点的交汇。如理1 (复数与函数) 、理7 (导数和不等式结合) 、理10 (二项式与不等式结合) 、理14 (不等式与方程结合) 、理17 (概率统计与不等式结合) 、文17 (函数与导数结合) 等。

篇14:我眼前的张莉

但当时的网络写作,虽然也有李寻欢、邢育森这样的写作者,但更多的是借助网络平台的文学写作。那时候,网络上的文学还不是现在这样,文学和非文学还是分得很清楚的。但我和张莉虽然同以文学网站作为平台,却并不在一个网站。她在《尚书屋》等网站,我则在《橄榄树》等地方游荡。我是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受限,于是以网络为阵地。《橄榄树》上有相当多这样的写作者,如朱大可、虹影、张柠、张闳等。张莉他们比我后一个年代,心态和趣味不太一樣,他们所受的教育完整,天性聪颖,悟性好,有灵性。他们中有几个和我在同一个城市,粲然、苏七七。但对那个“翩若”或“乐颜”,我只是读着她的文字,知道她不仅会写作,还是清华的研究生。

后来,我和粲然一起去了一次北京。那时苏七七已在北师大读博了。我们一起去找张莉,乘公交去清华。车刚到站,我就从芸芸人海中辨认出她来。其实只是猜,我连她照片都没见过,是她的书卷气给了我判断。但清华附近有书卷气的一大把,怎么偏就猜中了她?还有她身上的文学气,是写东西的。我们去吃了涮羊肉。三个女子叽叽喳喳,我没说什么话。大概一因年代不同,性别差异,插不上嘴;二因在饭局,我总觉得在饭局上无法谈问题,谈问题,就一杯茶,一杯咖啡,一盏酒,一支烟,简简单单相对,一切腾给了思维。

之后去了清华边上的盒子咖啡屋,我的话匣子才打开了。具体谈什么,现在忘了,大概因为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印象不深。肯定谈的是写作。都是写作的,见面不谈写作谈什么?对文学之外的话题,我没有兴趣。

那以后我们就在线上说话。2004年,我决定读博,好像有感应似的,竟然她也决定读博。她去的是北师大。我起初不想读博,当时周围不少人也对我去读博很是犹疑,大概是担心读死一个作家。但我只是从生计上考虑,并无做学问之心。我这么说,并无贬低做学问的意思。我记得当初决定读博,一个学者问起,我答:“无路可走,只能读博。”对方哼了一声:“无路可走才读博?真牛!”我知道无意中伤了对方。其实我对学问家也是很敬重的,当然前提是学问做得好。从这点上说,我还是有学问心的。于是我和张莉能够聊下去。她是有学问心的,我感佩她对学业态度严谨,基础扎实。

我写博士论文时,去北京查找文献,这使得我和张莉有机会再次见面。相约在万圣,那是个下午,我们坐在靠门的位置,一边喝咖啡,一边谈文学。我发现,她竟然对当代文学十分了解。她应该是搞现代文学的,她说要把研究方向转到当代文学。这对一个在学院的人,可不是明智的选择。学院对中国当代文学是不够重视的,现代文学比当代文学受重视,正在发生的当代写作最不受重视。大概是尚未经过“经典化”的缘故。这当然是学院价值系统的问题。但我以为,更深层的因素是研究者自身平庸。尚未被“经典化”,则需要研究者具有锐眼,去判断,去发现。这是根本性的挑战。我这人天生对挑战者感兴趣,所以对她的转身大感兴趣。某种意义上说,我是一只脚踩进学院,身子在学院外;她是身子在学院内,一只脚试图从学院突围。我们在出入学院处相遇了。

那个下午谈得甚欢。后来,已在北京工作的粲然喊我吃饭,我说,我要带上一个你的朋友。我们去坐公交,我记得我们坐在二层,摇摇晃晃的。她后来回忆说,我在车上跟她讲了很多在日本的痛苦经历。能把痛苦跟一个女性讲,显然我当时已把她当朋友了。

之后开始打电话。我很难跟人在电话中聊起来,三锄头两畚箕,事情说完就没话了。我不会闲聊。至于抒发感想,对一个脸都见不到的人,怎么可能做得到?当然如果有共同的话题,就不一样了。让我们在电话里聊起来的共同话题就是文学。我的日常生活是不太文学的,几乎没人跟我谈文学,我也已经绝了跟人谈文学的傻冒念头。但不谈文学的日子如同在黑狱,暗无天日。张莉来电话,如同放风的铃声响起。每次都谈得很多,谈得很久。但那又不只是谈文学。后来我看毕飞宇写的一篇关于张莉的文章:我们是天生了一颗文学的心,本质上在意的是朋友、问题、交流,而不是文学,为了使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合理的宽度、深度和光洁度。这也部分适合我。也因此吧,文学才不可或缺。

有一次,张莉告诉我她写毕飞宇的评论了。她果然着手研究当代正在写作的作家了。我看了她写的毕飞宇评论,还真写得不错。想想她的学院背景就理解了。学院有学院的好,底子厚,扎实,严谨。她发扬了学院的优势,扬弃了学院的劣势。她成功地转身了。

有一天,她说她要评论我。我吃惊不小。从评论毕飞宇到评论我,这跨度有点大。飞宇的小说我是很喜欢的,虽然我们写作风格有很大的差异,但这不妨碍我欣赏他。我每每向我的同事和学生推荐飞宇的小说,常会得到认可,但我的小说应该不会被学院认可。当然张莉不只是学院的。

张莉把目光转向当代文学,首先关注的作家是毕飞宇,我可能是第二个。我和她常聊起飞宇,她说飞宇也常跟她聊起我。我这人平时不太挪动,跟飞宇神交已久,但一直没见面过。一次我到南京,告知飞宇,飞宇正在锻炼,一身汗就来了。先是在我那里冲了澡,又用我的剃须刀剃了胡子,又批评我的剃须刀不好用,然后聊写作,聊到共同的法文翻译巴彦,必然要聊到张莉。我掏出手机给张莉打电话。她手机显示的是我,一听,竟然是飞宇的声音。“你们怎么会在一起?”她在电话里惊讶地问。她过后说,当时有一种奇异的感觉。

许多人觉得,一个评论家所以选择一个作家,是因为喜爱这个作家的作品。这不全对。与其说是喜爱,勿宁是觉得有话可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脑袋,就没有完全相同的观点。正因为不同,评论家才存在,评论才有意义。老实说,无论知识背景、思维方式还是个人性格,我和张莉都不尽相同,这反而使得她的评论就好像一束光打在我的脸上,照亮了异质。不止,更像一个按摩师的手,按中了劳损部位。

我们曾经做过一个对话,她认为我的“非常态书写”固然在当下文学写作中有意义,但对于女性身体书写,可以理解为某种反色情和反欲望化,但另一方面,它在客观上却呈现出对女性身体价值的极大贬抑。她认为:“这是以语言暴力的方式对女性身体进行的虐待,它甚至让人怀疑叙述人内心深处的某种厌女/憎女情结。”她甚至曾经对我的《抓痒》表示愤怒。排斥《抓痒》的很多,朋友中也很多,朋友中女性也大有人在。但看了《抓痒》及我的其他小说后,见到我战战兢兢的女性多,就问题谈问题的不多。张莉是为数不多的坦坦荡荡跟我就问题而谈问题的女性之一。当然也许这问题我们很难达成共识,谁叫她从读研起就关注“女性文学”呢?谁叫我的博士论文却是“萨德主义”呢?我倒觉得这是极好的对话状态。我期待我们一直对话下去,直到这世界上男女间不再有鸿沟。当然一般是做不到的,那么,恰成就了文学了。文学就是企图解决问题而不得的纷繁景象。

作为作家,我深知这一点。作为评论家,她也深知这一点。所以我们彼此直言不讳。记得去年,在我的《我疼》研讨会上,她又指出我写作中的这个问题。我说:“我不这么写就不是陈希我了!”她说:“我不这么评也不是张莉了!”

张莉师姐梁鸿有句话:张莉的评论是“有体温的批评”。这个说法好。我理解这体温,一是所评论的文本的体温,二是评论者自己的体温。评论不是迎合和苟同,而是以自己的体温来感知文本的体温,从而作出判断。要做到这一点,我以为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在场与深读。不在场,不可能有温度;不深读,不可能有体悟。张莉是从学院走进了中国当代文学现场,再用她写作的功底,即对文本的了解,深切解读作品。在我准备写这篇文章时,发现张莉近期写的文章又不同了,似乎又预示着她的另一次转身。那些文章,是评论,又是随笔,用飞宇的话说,“女性版的李敬泽”出现了。从当初网上的文学青年,到学院学者,到当代文学评论家,到“女性版的李敬泽”,张莉在我眼前一次次转身。不,是化蛹成蝶。

上一篇:教师周转房申请书下一篇:洪学礼:老干部座谈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