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

2024-05-03

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精选6篇)

篇1: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第一册第二单元 用感官观察

5、感官总动员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观察事物打下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因地制宜挑选当地的一些特产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 知道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 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科学探究

●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 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有关观察、调查的结果; ● 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科学态度

● 体会到对常见的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两人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 意识到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玻璃杯、各种茶、蜡烛,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在家里喝过茶吗?今天我们就来一场不一样的品茶会。

二、组织活动

1、品茶活动

(1)观察花茶、绿茶、红茶三种茶水。观察其茶叶和茶水的颜色、形状、气味等。(2)学生戴上眼罩分别品尝花茶、绿茶、红茶三种茶。(3)学生汇报,描述和记忆。

(4)探究:捏住鼻子再喝一口,判断是否还是刚才那杯茶。(5)讨论:为什么捏住鼻子喝茶和不捏鼻子喝茶不一样?(6)小结:吃东西时,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

2、观察蜡烛 *没有点燃的蜡烛

(1)观察没有点燃的蜡烛,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2)及时记录,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3)学生汇报。*点燃的蜡烛

(1)观察点燃的蜡烛,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2)及时记录,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3)学生汇报。*小结。

三、阅读拓展

1、喜欢吃西瓜吗,你知道怎样才能挑选到一个甜甜的西瓜呢?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汇报,教师适时板书。

4、总结。

【评析】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自行探究获取科学知识,从语言的表达到相互的交流,从片面的了解到全面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得到了训练和发展,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教学片断赏析

师:你喜欢吃西瓜吗?有没有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挑过西瓜呀? 生:去过。

师:你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挑西瓜的吗? 生:我爸爸会把西瓜捧在手里,说重一点的好。生:我妈妈说要看西瓜的花纹。生:爸爸抱着西瓜敲。师:怎么敲? 生演示。

师:你听过敲西瓜的声音吗? 生:听过。

师:哪种是好瓜的声音呀? 生:不知道。

生:我知道,声音砰砰砰的是好瓜。

师:要挑一个好瓜,不光要看瓜皮的花纹、还可以掂一掂西瓜的重量,听一听敲西瓜的声音,甚至切一小块尝一尝。

【片断评析】学生交流如何进行挑西瓜时,要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汇报。引导学生把平时生活中随父母挑西瓜的方法用语言组织表达,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包含了细心观察的能力培养,同时也让我们的课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正体现了科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

篇2: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眼、耳、口、鼻等器官,并能说出其名称。

2、通过听听讲讲、敲敲打打、看看玩玩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探索各种感官的作用。

3、通过感知活动,发展幼儿感觉器官的功能,同时教育幼儿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二、材料及环境创设

1、设五张桌子,分别放有:图书、卡片;酸、甜、苦、辣的食物;香水、醋、酒、饮料等;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和录音机、耳机、各类乐器;口、眼、鼻、耳等感觉器官的指偶。

2、 让幼儿从家里带一面小镜子,教师也准备一些镜子,供忘记带镜子的小朋友使用。

三、活动过程

1、感知操作

(1)幼儿照镜子,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带来了一样有趣的`东西,它是什么呀?”(镜子)请小朋友拿镜子照照我们的小脸,看看自己的脸上都有些什么?启发幼儿用镜子照照自己的五官,说出它们的名称,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便引导幼儿看看、摸摸或动动。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并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用镜子看有什么时,应让幼儿照照说说,说说照照。幼儿如认识到五官以外的部位,如眉毛、脑门、鼻毛等应给予肯定,幼儿感知得越仔细,便会对认识自己越感兴趣。)

(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教师:“眼睛、嘴巴、鼻子、耳朵的本领可大啦!老师先不

告诉你们,让小朋友自己去找,我在桌上放了许多好玩的东西,每一组都是不一样的,你们到每组去玩一玩、找一找。等会儿说给大家听,看谁能把它们的本领给找出来。”

(3)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看、尝、敲、听、 闻,问幼儿:“你在干什么?”(看书)“你用什么看书?” (眼睛)“你在干什么?”(吃苹果)“你用什么吃苹果?”(嘴巴)

(4)听到铃声围坐在老师身边

2、理解讲述

(1)提问:“刚才,你玩了些什么?你最喜欢在哪里玩,为什么呢?”

(2)教师:“我们小朋友刚才玩了许多东西,有的说最喜欢看书,因为书很好看,上面还有许多知识;有的最喜欢敲打乐器,因为它的声音很好听;有的喜欢吃糖果、桔子、饼干,因为这些食物很好吃,营养也很丰富;有的喜欢闻香味,因为香味很好闻。”

3、内化迁移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几位小客人,你们猜猜它们是谁?”

(2)出示纸偶:眼睛、嘴、鼻子、耳朵,“嘿!你们好!认识我们吗?(……)对了,我们是你们的好朋友眼睛、嘴巴、鼻子、耳朵。我们的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我们会干什么吗?”

(3)幼儿讲述

(4)小结:“你们说得真好,我‘眼睛’除了会看书,看电视,看风景以外,还能看许许多多东西,没有了我‘眼睛’什么东西也看不了,你们可要好好保护我呦!不要用脏手揉眼睛,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患近视眼的。” “我‘嘴巴’的本领也不小啊!除了能吃东西,还会唱歌、讲话,还会呼吸呢!你们也要好好保护我,不要让我吃不干净的东西,也不要一天到晚大声讲话否则我的嗓子会疼的。”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鼻子’,我除了能闻到各种气味,还会呼吸,我可是很重要的。你们也要好好保护我呦!记住,千万不要把东西往鼻子里塞,否则我就不能呼吸了。”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耳朵’,我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要好好爱护我,不要把东西塞进耳朵里,也不要乱挖,否则我的耳朵会聋掉,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篇3:食品感官评价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现状

目前食品感官评价是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选修课。本课程共32学时, 其中理论课16学时, 实验课16学时。

有些教师认为是感官评价是一门选修课, 没有深奥的理论知识, 感官评价过程和结果都太主观, 难登大雅, 尤其在电子鼻、电子舌、质构仪等先进检测仪器广泛应用的时代, 依靠人的感官来进行食品的评价是非常落后的。当教师对食品感官评价持有这些观点的时候, 其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上食品感官评价除食品科学专业的内容外, 还涉及到行为学、心理学、组织学、统计学等学科内容。如果运用得当, 食品感官评价的优势是非常巨大的:因为任何先进的仪器都不可能完全表达出人的感受, 甚至有的仪器和理化检测的灵敏度不如人的感觉器官灵敏度, 也就不可能替代感官评价。因此, 作为任课教师首先要客观看待食品感官评价这门科学和课程。而有些学生之所以选课则是因为觉得感官评价的内容很简单, 尤其实验课就是品尝一些样品而已, 容易通过考试。教师可以在课上逐渐地转变学生对食品感官评价的不正确认识。

二、教学改革思路

1.重新进行师生角色的定位。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活动为中心, 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 即教师负责“讲”, 学生负责“听”。这样的单一教学手段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首先应当更新教师的观念, 教师的角色也应随之转变。具体到在食品感官评价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当中, 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谓“引导者”, 指教师不仅仅是传授教材上的科学知识, 更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15人一组完成感官评价的实验的。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与理论知识相印证之外, 还要充当一名组织者。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做感官评价, 在活动中非常兴奋, 话比较多, 会干扰其他人的正常评价。每次感官评价之后, 还要进行小组讨论和统计每个人的感官评价结果以便于课后的数据分析。因此需要教师掌控整个实验教学活动的进行。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 应当在教师的引导下转变其学习方式。很多大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是在被动的应试、机械训练、死记硬背之中度过了十二年的学习生活, 因而在大学阶段对于学习没有兴趣, 或者有兴趣但是缺乏自学能力。也就是要求教师构建能够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 要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我们通常会要求学生在课后的实验报告中, 自由写出自己此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包括实验做得是否成功, 原因在哪里, 以及对所评价的样品有什么感受, 对整个实验的实施有什么体会等等。 总之, 要给学生一个空间, 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

2.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根据感官评价的特点, 适当减少理论课课时, 增加实验课的课时, 理论课与实验课课时的比例由原来的2:1调整到现在的1:1。理论课上重点讲授感官评价的影响因素 (包括心理因素和环境因素) , 感官评价实验的设计和数据统计分析。实验课开设香精香料和基本风味物质的感官评价 (味觉和嗅觉基本识别能力测定实验) 、乳制品的感官评价 (袋装液体奶风味的三点检验法实验) 、焙烤制品感官评价 (饼干的偏爱度排序实验) 、肉制品的感官评价 (盐水火腿的描述性感官评价实验) 、红酒风味特性的描述分析、茶叶风味特性的描述分析共6个实验。这6个实验, 涵盖了感官评价实验常用的差别检验、使用标度的检验和描述性分析三大类实验设计。

(1) 与专业必修课的内容相衔接。教学应当凸显专业特色。在感官评价的教学中, 我们注意把食品所呈现出来的感官特征与其加工工艺、原辅料、包装、贮藏的特点等结合起来进行讲授, 让学生把在工艺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原料学、添加剂等课程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例如, 袋装液体奶风味的三点检验法实验中, 在学生完成各自的评价并进行小组数据的统计分析后, 让学生说出自己选择单独样品的原因。引导学生用其他专业课所学习的知识 (如食品工艺学、食品化学等) 去分析不同品牌的UHT纯牛奶的风味不同, 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样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从而不至于与食品行业的现实脱节。

(2) 与学生毕业后工作中的需求衔接。针对学生毕业后多数在企业中负责生产、质量控制和产品研发等岗位的工作这一现状, 根据工作的特点培养学生。 例如理论课上讲授的例题, 尽可能靠近生产实践, 分析学生在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的情况, 将题目的背景设计为产品原料改变、配方调整、包装方式修改、消费者喜爱/接受程度等等。从另一个角度讲, 当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的实践时, 会增加他们学习的动力。

(3) 注重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承。目前一些食品的质量鉴别和分级定价主要依靠感官评价来进行, 例如茶、咖啡和酒类等等。其中茶是我国最有历史和特色的食品之一, 而且现在国内外茶叶的贸易量也是比较大的。而我们通过与学生接触发现, 绝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茶叶的分类与质量特点和鉴别方法, 甚至有的学生对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喝过的茶饮料这个层面。 因此在感官评价的实验中, 我们安排了茶叶的描述性分析这一内容。在实验中, 我对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几类常见的茶叶的感官评价方法, 即质量鉴别方法进行了讲授, 并对茶的加工方法和质量特点进行了讲解, 让学生掌握茶叶的不同加工方法对其感官品质的形成有何影响。在学生课后的反馈中, 学生对茶叶的感官评价实验安排较为认可, 评价较好。

3.考试形式改革。很多大学生为应对期末闭卷考试, 多采用机械式记忆来备考, 不愿动脑思考去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而且笔答形式的考试使得学生不注重利用平时实验课来对自己进行训练和提高。将闭卷考试改为感官评价实验的设计 (笔答) 和现场实践 (实验) 相结合的考试, 更能促进学生在课堂认真听讲, 积极动脑思考, 并在实验课上积极做实验, 真正达到学习感官评价理论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的教学目的。

现阶段, 食品感官评价的期末考试改为笔答 (实验设计) 与实验 (现场进行感官评价) 两个部分。其中笔答部分由教师根据食品企业工作中常见的情况设计2~3道题目, 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感官评价方法, 设计完整的感官评价实验, 这部分成绩占期末考试成绩50%。实验考核内容为让学生现场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 对提供的样品进行感官评价。内容一般包括某种食品的三点法感官评价, 某种味道溶液的浓度排序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评分, 这部分占期末考试成绩50%。

对于这种考核方式, 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接受的, 他们愿意积极地去准备实验设计相关的文献资料, 并进行考试。

三、不足之处与设想

《食品感官评价》实验的准备工作很多, 每次实验前都需要准备大量样品, 包括样品编号的设计, 样品的摆放等等。目前这些工作完全由实验教师来完成, 没有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的准备, 因此学生缺乏这方面的锻炼。借鉴其他院校教师《食品感官评价》 的教学经验, 我们打算在以后的《食品感官评价》实验准备工作中,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分组负责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 包括样品的制备、编号、呈送等等。增加这个环节后, 学生真正能够实践“实验设计—制备样品—实验实施—数据分析—结果解释”完整的食品感官评价的过程。这样能够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有利于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技能。

四、结语

以上是我主讲《食品感官评价》6年来的一些做法和体会。通过调整师生的心态和认知、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措施,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课堂与课下、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均有提升。因此这些教学改革措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肯定。

摘要: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对《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的完善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为学生今后从事检测、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策划等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食品感官评价,教学改革,实验技能

参考文献

[1]何新益, 张爱琳, 闫师杰.食品感官评价——教学改革方法探讨[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10, 17 (4) :60-64.

[2]卫晓怡, 陈舜胜, 李勇军, 等.食品感官评价员自身经验的积累对试验结果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3, 24 (3) .

[3]张雪, 向瑞平, 杨宝进.高职高专食品感官评价技术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30 (4) .

篇4:感官总动员 妙趣横生

论证的思路:一线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缺少生机,偏离儿童而‘独行’的现状引发的思考→尝试用“眼、耳、手、脑、口”等多感官合作、探讨、生成,在紧张地智力、情商活动中获得知识的积累、生命的体验。

[关键词]自主观察 充分调动 多种感官 有挑战性的问题 敢于想 “失聪”

在课堂上,有的教师能迅速进入状态,有的却迟迟找不到感觉;有的教师能谈笑风生,与学生水乳交融,有的却教、学脱节,两层皮贴不到一块儿;有的教师能抓住矛盾,得心应手地展示教学过程,有的却一门心思只顾急急地演示自己的教学设计;有的教师能机智地处理‘意外’而恰到好处,有的却面对‘不测’而手足无措……所有这些区别的形成,原因很多,但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未能抓住师生的多种感官刺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能动性。笔者尝试从以下五个方面去阐述课堂上人体感官的运用。

一、动眼,课堂上开启心灵

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堂教学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理念指导下的课程教材改革,把我们试图带给学生的和学生体验到的一切都广义地视为课程。于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鲜活“学情”,便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今天,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要求教师必须机敏地去把握学生即时的学习情绪和认知需要,去灵活地组织教学环节而不能只是满足于滴水不漏地展示课前主观编拟的教案。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的善于观察更具有重要意义。如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们”,那当然都是“他”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于是由于这一女生的细心观察而引发了深刻的讨论思考。这时,只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找出了更多的理由:

“因为这篇课文是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在这故事里作者把鸭子是当人来写的,会说话,所以当然要‘他’。”

“如果一面丑小鸭叫‘哥哥’、‘姐姐’,一面又用‘它’来称呼,这就不统一了。”

……

于是争论得到了一致认可,用‘他’没错,但认为不同的孩子也得到了教师源于认真观察的呵护。争论的收获远远不限于得到一个结论。

我省优秀青年教师虞大明在教学《五彩池》一课时的片断颇能说明老师课堂上细心观察的重要:

师:读得不错,只是面部表情不到位,有点儿阴沉。同学们看到如此形状多样、如此神奇的五彩池激动吗?(齐答:激动)你们激动的时候脸上会怎样?

生:会哭。

师:是啊,流泪是激动的最高境界。像奥运冠军站在领奖台上,很激动,往往会热泪盈眶。但是,激动的时候脸上多数是笑眯眯的,来,请大家露出灿烂的笑容,把这个句子读好。(生齐读,以愉悦的神色读得很入神。)

师生的课堂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看”只是通过视觉器官吸收和理解图像信息的行为,那是大自然赋予的礼物。而师生的课堂观察,它同时还是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前提下,学生自主观察的学习、教师细心观察的指导意义更为重要。

二、动手,课堂上感性体验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但我更觉得“百见不如一试”。不去

自己动手试试,又如何能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实到教学中,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呢?

我在上习作辅导课《做不倒翁》时的一点设计颇能体现我的这一想法:

师: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做了不倒翁,大家一定遇到了不少困难,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吧!现在大伙儿来交流一下。

生:做不倒翁要先把蛋壳捣干净,我在做的时候,发现蛋黄很难倒出来,就想了一个办法,先把蛋壳一端戳一个小洞,再把细棒塞进蛋里搅一搅,这样,蛋黄就容易流出来了。

生:我在做的时候,发觉帽子的材料不好选,选白纸吧,太软,立不住。后来,选了一张硬纸,可胶水老是胶不住,正在犯难时,我发现桌上有一个刚刚吃剩的“亲嘴小麻子”的盖子,拿来一试,嗯,刚刚好,还不用上色呢!

……

本次习作,我将教材的要求——“看老师做不倒翁,按步骤写下来”,改为“学生自己试着做不倒翁,再把过程和体验写下来”。看似很简单的一个举措,实际上是“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理念了然于胸。按要求,孩子只是看客,追求的是统一;而我这样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做,在失败中接近成功,这不仅为学生提拱了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且也为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独特感受”作了扎实的铺垫。

三、动口,课堂上激情碰撞

问题是课堂上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以认为问题是创造的源头、探究的动力。正是以问题为核心才能让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阅读、从而充分展示认知建构过程。问题有难有易、有深有浅、有大有小,应极力避免烦琐的“满堂问”,尽量使问题富有“挑战性”,即解决它既不是易如反掌,也不是味同嚼蜡,而是足以吸引学生的倾情投入,能激发生命的问题,从而使课堂上激情碰撞。怎样的问题才是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呢?

一位老师导读《狐狸和乌鸦》一课。一位小朋友提出:乌鸦因为爱听奉承话,上了狐狸的当,才被骗走了那片肉,难道乌鸦不会想办法把肉再夺回来吗?老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就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步骤,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对呀,我们应当好好想个办法,乌鸦怎样才能把狐狸嘴里的肉夺回来?”

于是,全班同学情绪高涨,大家跃跃欲试,都想说说自己想出来的好办法。

“狐狸叼起肉正想钻进洞里的时候,乌鸦应该飞下去,狠狠地啄它的头,狐狸疼得大叫起来,嘴巴一张,肉就掉在地上,乌鸦就可以把肉叼回来了。”

“我觉得啄头皮不一定管用,狐狸的头皮很硬,应当啄它的眼珠,狐狸才会痛得大叫起来。”

……

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挑战性使每一位学生提出的方法,都会牵动全体学生的连锁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修正或互补,思维在碰撞中真正被激活了。由此让学生的嘴动起来,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知识,从而达到语言上、思想上的激情碰撞。从而引起相互激发的连锁反应,真正刮起一阵全体学生积极投入的“交流风暴”。

四、动脑,课堂上思想交汇

生活方式的转型,促使了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乐于独立思考,敢想敢说了,这无疑是好事。但是在课堂上应该如何让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乐于敢于去想、去创造性地动脑,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此类机会。

《麻雀》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在学习时老师要小朋友设想:如果你是老麻雀,你会怎样做?

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实话实说,展示了生命的原生态:

“我不敢冲下去跟猎狗斗,我怕……怕死。”

“我也不会。因为那样做,不但救不了小麻雀活,还多搭上一条命。”“老麻雀当时只想到不能眼睁睁看着亲骨肉被吃掉,必须保护它,

就冲下来了,根本就不会想那么多。”

这可真是孩子自由思想的展示、交汇、碰撞和升华。孩子们有直言怕死的;有主张保存实力的;有敢于勇往直前的。真正在脑子中刮起了一阵“头脑风暴”。认识有是非对错,但能想啥说啥,本身就值得肯定。敢于想,思维才会活跃;敢于想,生命才会有创造。

五、动耳,课堂上心灵相约

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于教师的耐心倾听。这种耐心倾听的沟通,不仅是唤起学生自主、积极地投入学习的重要条件,是课堂教学赖以健康推进的载体和动力,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呼应和交融,是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约。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执教的一节作文课正体现了教师倾听的重要意义:

一位学生口述:“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在这一般老师可能会忽视的话里,贾老师听来却并不如此。他马上说:“这个开头不错,但句子有几处地方还得改一改,你们听出来了吗?”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发现:

(1)、暑假年年有,是哪一年的暑假,要交待清楚;

(2)、“我和爸爸”不妥,孩子去杭州,用“我随爸爸”更合适;

(3)、“有幸”放在这里不当,上海到杭州很方便,如改成“我有幸随爸爸…… ”会更好;

(4)“去杭州”干什么要交待清楚,因为前面交待是“有幸”,因此加上“去游览”比较好。

教师的课堂倾听,它是一项特殊的职业要求和道德责任。只有认真倾听,才能不忽视来自学生主体的微弱反馈,才不会形成可怕的课堂“失聪”,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

正如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中,兴趣是一种对人的活动有重要影响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来说,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质量,获得学习成功的巨大动力。若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师生的“口、耳、眼、手、脑……”,使各器官都能充分发挥学习的功能,那课堂上必会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那新课标精神真正在学生学习中落实也就在眼前。

[参考文献]

1、《儿童感官综合训练实用手册》杨 霞叶 蓉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蒙特梭利教育与素质教育研究》蒙特梭利意大利

3、《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小班综合《感官总动员》说课稿

一、说设计意图:

《感官总动员》是小班主题《六个好宝贝》中的,在这个活动之前,小朋友已经通过围绕“六个好宝贝”来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对眼、耳、口、鼻和手脚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为了让幼儿进一步深化,了解眼、耳、口、鼻的作用以及保护他们的方法,从而生成了《感官总动员》这一个综合活动。

二、说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的脸上都有眼、耳、口、鼻等器官,并能说出其名称。

2、通过听听讲讲、敲敲打打、看看玩玩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探索各种感官的作用。

3、通过感知活动,发展幼儿感觉器官的功能,同时教育幼儿保护自己的感觉器官。

三、说活动准备

1、设四张桌子,分别放有:图书、卡片;酸、甜、苦、辣的食物;香水、醋、酒、饮料等;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和录音机、各类乐器。

2、人手一面小镜子。

四、说教法、学法

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活动,能使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直观、生动、具体地认识事物,提高幼儿感官的综合活动能力。活动中我让幼儿用镜子照五官,通过观察,说出五官的名称。

2、操作法:提供给幼儿各种看、听、尝、闻等的物品,让幼儿在自己的活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3、交流法:通过幼儿与幼儿的交流,老师与幼儿的交流,让幼儿知道五官各自的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感知操作

(1)幼儿照镜子,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看看自己的脸上都有些什么?启发幼儿用镜子照照自己的五官,说出它们的名称,幼儿每说出一种,教师便引导幼儿看看、摸摸或动动。教师与幼儿共同小结并说出脸上的五官名称。(用镜子看

有什么时,应让幼儿照照说说,说说照照。幼儿如认识到五官以外的部位,如眉毛、脑门、鼻毛等应给予肯定,幼儿感知得越仔细,便会对认识自己越感兴趣。)(2)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教师:“眼睛、嘴巴、鼻子、耳朵的本领可大啦!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让小朋友自己去找,我在桌上放了许多好玩的东西,每一组都是不一样的,你们到每组去玩一玩、找一找。等会儿说给大家听,看谁能把它们的本领给找出来。”

(3)幼儿操作活动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地看、尝、敲、听、闻。

2、理解讲述

(1)提问:“刚才,你玩了些什么?你最喜欢在哪里玩,为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内化迁移

(1)“我们的好朋友眼睛、嘴巴、鼻子、耳朵,他们的本领可大了,你们知道他们还会干什么吗?”

(2)幼儿讲述。

(3)小结:“你们说得真好,我„眼睛‟除了会看书,看电视,看风景以外,还能看许许多多东西,没有了我„眼睛‟什么东西也看不了,你们可要好好保护我呦!不要用脏手揉眼睛,看电视的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患近视眼的。” “我„嘴巴‟的本领也不小啊!除了能吃东西,还会唱歌、讲话,还会呼吸呢!你们也要好好保护我,不要让我吃不干净的东西,也不要一天到晚大声讲话否则我的嗓子会疼的。” “我是你们的好朋友„鼻子‟,我除了能闻到各种气味,还会呼吸,我可是很重要的。你们也要好好保护我呦!记住,千万不要把东西往鼻子里塞,否则我就不能呼吸了。”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耳朵‟,我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你们要好好爱护我,不要把东西塞进耳朵里,也不要乱挖,否则我的耳朵会聋掉,就再也听不到声音了。”

篇6: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

主题目标:

1、培养幼儿对人体感觉的探索精神及学习的兴趣。

2、发展幼儿的感知、观察能力及用不同语言表达感官经验的能力。

教育活动:

1、健康活动:身体触觉 爱护眼睛

2、语言活动:故事《颜色真奇妙》 小线索大侦探

3、社会活动:神秘箱 假如我看不见

4、科学活动:嗅觉瓶 眼睛变魔术 复习8以内数的形成5、艺术活动:歌曲《猫戴帽》 制作香香袋

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活动区角,各种五官表情卡片、娃娃脸谱(无五官)、彩色透明卡、眼镜架。

家长工作:

1、和幼儿一起搜集日常生活中颜色鲜明、气味较强、触感较明显的物品,供幼儿运用不同的感官去感知探索。

2、外出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不同的感官了解周围环境。

活动设计

集体活动

(一)活动内容:社会《神秘箱》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发展幼儿触觉、嗅觉、视觉的发展。

3、运用感官知觉做游戏,了解各种感觉器官的功能。

活动准备:

教师自制神秘箱,并将常见物品,放在箱子中。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游戏“指指点点”,激发幼儿兴趣。

(二)展开

1、展示教师自制的神秘箱,并介绍使用方法: 教师将某一物品放进神秘箱,让幼儿运用感官去探索,猜测箱内藏的是什么东西,仅能运用一种感官。

2、教师请一名幼儿单独参与游戏,幼儿运用某种感官探索箱内物品后,若仍没有猜出,可再利用不同感官继续探索。“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猜中后换另一名幼儿玩。

3请三名幼儿共同游戏,每名幼儿选择只能用一种感官,猜出箱内的物品,看谁的速度最快。

4、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不同感官猜测物品的感受:哪种感官最灵敏,你喜欢用哪一种感官?哪一种物品摸起来很粗,哪种物品闻不出味道。(三)、结束 讲评幼儿表现,结束。

区域活动

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要与人友好相处。

2、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重点指导操作区和美术区的幼儿活动。

活动准备:

开放音乐之家、超市、构筑区、图书区、操作区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小朋友喜欢区域活动吗?为什么?

2、教师为幼儿介绍班级中区域的划分和活动规则。

3、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选区进区

4、教师指导活动区

(1)操作区: 指导幼儿用“神秘箱”开展活动,将幼儿搜集的各种物品,放在操作箱中,利用游戏的形式,联系感官的灵敏。

(2)美术区 指导幼儿利用圆形器物、卡纸、橡皮筋等,进行想象和创作,制作“眼睛变魔术”的玩具。

5、教师与幼儿共同评价活动教师:今天,你都玩了什么?和谁玩的?玩得开心吗?有没有遇到不高兴的事?下次你想到哪个区玩?

6、师生共同收玩具

7、结束集体活动

(二)活动内容:语言《小线索大侦探》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2、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活动,运用视觉观察物品特征

活动准备:

常见物品,如:卫生纸、玩具、毛衣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什么东西?

(二)展开

1、幼儿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一样东西的特征。

2、教师出示一件教师中常见的物品,请幼儿仔细观察该物品有什么特征,如:颜色、形状、体积大小、给人们的感觉、用途等。

3、教师将该物品收起来,请幼儿自由谈论刚才所见物品的特征,教师将幼儿发表的内容记在黑板上。

4、教师在将这件物品拿出展示,请幼儿比较:刚才谈到的特征与物品实际的特征是否吻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师可将物品增至二或三个,观察时间依幼儿观察力的提高而减少,然后重复以上步骤。

(三)结束 讲评幼儿表现,将观察用的物品,置于活动区域,结束。

区域活动活动目标:

1、教育幼儿要与人友好相处。

2、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教师重点指导操作区和美术区的幼儿活动。

活动准备:

开放音乐之家、超市、构筑区、图书区、操作区

活动过程:

1、通过谈话,引起幼儿活动兴趣。小朋友喜欢区域活动吗?为什么?

2、教师为幼儿介绍班级中区域的划分和活动规则。

3、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愿选区进区

4、教师指导活动区

(1)操作区: 指导幼儿用各种瓶子、有气味的物品,继续制作香香瓶。

(2)美术区 指导幼儿利用圆形器物、卡纸、橡皮筋等,进行想象和创作,制作“眼睛变魔术”的玩具。

5、教师与幼儿共同评价活动教师:今天,你都玩了什么?和谁玩的?玩得开心吗?有没有遇到不高兴的事?下次你想到哪个区玩?

6、师生共同收玩具

7、结束。

上一篇:24年前,香港广告人这样向英雄致敬下一篇:脚脱皮的原因及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