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感官的教育精髓

2022-08-20

第一篇:蒙氏感官的教育精髓

蒙氏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理论

蒙台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被誉为世界幼儿教育史上继福禄培尔之后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在她的教育体系中,“感官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在她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应该进行充分的感官教育。

感官教育或称感觉教育,是蒙台利教育内容中最重要,而且最有特色的部分。其内容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练习五大类,它们分别借助相应的教育具来完成。 1.蒙台梭利关于感官教育的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蒙台梭利把感觉教育的意义归结为四个方面: 第一,促进儿童感觉机能的发展;

第二,帮助儿童获取各个方面的正确认识;‘ 第三,养成儿童集中注意的习惯; 第四,打下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础。

蒙台梭利在论述感觉教育问题时,还特别指出了进行感觉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该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

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在重视所感觉器官训练的基础上特别重视视、听、触觉的训练,而且把触觉的训练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触摸能力的训练不仅可以为他们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让儿童亲自动手,可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并使其活动中得到最初的发展。 2.应该注意感觉教育的适宜时期

蒙台梭利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能力的发展在3-7岁时处于最迅速的时期,如果在这一时期忽视了感觉教育,成人之后感觉发展进入相对停滞期,则无法进行任何形式的补救。 3.应该使感觉教育的刺激孤立化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平时的感知觉中混杂着各种感觉,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仅仅视觉就包含有大小、形状、颜色等多种因素混杂。蒙台梭利的感觉教育主化“刺激孤立化”,并集中在“某种感觉”的“某种属性”上进行感觉训练,她所设计的所有感觉教育教具都是针对特定的刺激(长短、大小、颜色、声音等)予以孤立化,从而使每一件教具的目的都是集中训练儿童的某一感觉的某一机能,使儿童的精神完全集中在教育和训练的某一点上。

蒙台梭利主张通过配对、排序、分类的三种操作方法帮助儿童运用教具实现感觉教育。

P是从教具中找出相同的加以“配对”,G是把教具按照一定的序列(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进行“排序”,S是对教具进行“分类”。配对(P)、排序(G)和分类(S)是儿童操作感官教具的原则,也是教具本身的属性,任何一种教具必须具备这三种属性中的一种。 教具——工作材料

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教具是有准备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蒙氏教育方法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蒙台梭利将她创造的教具称之为工作材料。即在蒙台梭利眼中,她创造的后人称之为教具的东西,并非是教师的辅助工具,而是儿童自发工作的操作材料。这些工作材料与人们常说的玩具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有具有充分的教育意义,而非一般玩具所更多体现的娱乐性。 蒙台梭利认为教具具有促进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功能。之所以具有这种功能,首先因为教具能够唤起儿童的注意办,使其产生“专心”——当儿童自由地选择了教具以后,他就会专心的操作教具,并且重得练习一直到完成一个活动的周期,在这样“专心”的活动中,儿童心理得发展,人格得以形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专心’。„„儿童必须发现如何专心,因此他需要可以让他专心的事物。这正是显示儿童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价值有赖于供人儿童的使用物体,因为儿童需要这样的物体以集中注意力”。①同时,蒙台梭利认为:“教上有如一种看不见的心智的钩子,可以联结后一阶段发生的事件。„„虽然每一种材料都有期内在目的,但也包括了预示和预备其后将发生的事情。”比如“3岁半儿童在操作带插座的圆柱体时,必须以其拇指、食指与中指抓握圆柱体上面的小圆球„„因为这是一个文明人即将学习写字的手。它可以作为握笔的间接准备。”

蒙台梭利教具大体可分为四类:生活训练教具、感官教具、学术性教具和文化艺术性教育。其中,以其感官训练教具是最具特色。 蒙台梭利感官训练教具具有如下特点: (1)刺激的孤立性

蒙台梭利教具中,每一种教具只训练一种感知能力,以排除其他感觉的干扰,以使相应的感官以最大的敏锐度去感知这种刺激,得到纯正、清晰的感觉。例如,在触觉练习时,让儿童闭着眼睛(或给儿童蒙上眼睛)仅驻通过触觉器官来辨别物体的大小、形状、光滑与粗糙,以便排队视觉的影响。蒙台梭利强调,只有集中注意,全神贯注地工作,才有最大的发展价值。为此,蒙台梭利在设计教具时,尽量一种教具突出一方面的特性。如色板的形状、大小、重量、触感及气味等相同,只是颜色有所差异,所以色板突出(孤立)的刺激(特性)就是颜色。

(2)操作的顺序性

蒙台梭利认为,感官教育主要针对儿童的敏感期而拟定的,而敏感期的出现是服从个体发展节律的,所以要根据这种发展节律设计有顺序的系列教具,并循序渐进训练。

蒙台梭利教具操作的顺序性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

一、由简单到复杂。

蒙台梭利教具本身具有层次性。例如:带插座的圆柱体由直径的递减(第一组)和高度的递减(第二组)逐渐过渡到较得杂的高度与直径同时递减(第三组)和更复杂的高度递增直径递减(第四组)。因此,教具的使用也有层次性,或日渐进性。例如,数棒的使用可以由长短的概念→学习1-10的数字的概念→学习加、减、乘、除的概念;棕色梯的使用可以由厚薄的概念→面积的概念→平方的概念;粉红塔的使用可以由厚薄的概念→体积的概念→立方的概念。

第二,由具体到抽象。

首先,教具的操作由具体的抽象。以儿童对平面形状的学习为例:儿童通过触摸拼图橱中的几何图形感知形状→用蓝纸剪成几何图开→用蓝纸剪成几何图形的轮廓→用笔画出几何图形的轮廓。 其次,教具的意义由具体到抽象,以数棒为例:幼儿在经常使用数棒的过程中,逐渐知道“2”是由2个“1”、“10”是由10个“1”组成的。开始,儿童的“1”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最短的数棒;“2”这个数棒和两个最短的数棒“1”接起来一样长,“10”这个数棒则和十个最短的数棒“1”接起来一样长。渐渐地,儿童便懂得了“2”中包含2个1,10时包含10个1„„。再如,筹码的使用是在写“1”的地方放了1个筹码,写“10”的地方放10个筹码,这是开始学习数量和数量间配对关系的方法。逐渐地,儿童理解了数的组成和数的实际意义,获得了较为抽象的概念。

(3)工作的趣味性

蒙如梭利教具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在于它的外表,而在于它的内部——能够满足儿童内在的需求。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这以一教具的外面并非相当吸引力,但它却常常可以吸引幼儿长时间重复将圆柱体从圆穴中使出、放入的动作,不断地体验着成就感知秩序感。成功和秩序是儿童内心的追求的东西,是他的内在的需求,成功所带来的自豪和秩序所带来的喜悦又会变为动力,促使儿童又一次去尝试。

(4)教育的自主性

在蒙台梭利教室里,不是教师直接将知识教给幼儿,而是幼儿通过自己操作教具来自我学习。幼儿根据自己内心的需求决定选择哪一个教具,在哪个层次上进行操作;根据自己敏感能力的发展情况决定采取何种学习速度。幼儿通过教具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

蒙台梭利教育的“自我纠正错误”的功能,使幼儿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变为可能。以带插座的圆柱体为例:通过与圆柱体直径、高度相对应的圆穴的帮助,粗的圆柱体无法放入细的圆穴中,细的圆柱体放入粗的圆穴中会转动,长的圆柱体放短的圆穴中会凸出圆穴,短的圆柱放入长的圆穴会凹进圆穴。这些幼儿可以直接感知到的现象便提示幼儿操作不正确,应再进行尝试,这样幼儿便可以靠着自我修正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如果幼儿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则说明他还没有发展到适合操作这一教具的阶段,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幼儿操作较为简易的材料,等幼儿发展到适合阶段再操作这项教具。

在蒙台梭利论及所有教育内容中,感官教育尤为重要,被视为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在蒙台梭利看来,幼小儿童和环境的交流或相互作用是通过感觉实现的,感觉在其心理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幼儿期既是感知觉发展的敏感时期,又是感觉活动和智力形成联系的时候,如果这一儿童的感觉发展不充分,就会影响以后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发展。为引,蒙台梭利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以在发展感觉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促进更高级的认知活动的发展。

尽管蒙如梭利的感官训练的基本做法受许多批评,但她重视幼儿的感觉经验,注意根据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特点进行教育的观点和做法,提醒我们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迫切希望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逾越发展的年龄阶段,不拔苗助长,不“人为加速”儿童的发展。正如苏联著名儿童发展和早期教育专家查罗塞兹一贯主张的,“肯定儿童各阶段质的特征和长征价值,以及他们为形成相应心理过程和特征所创设的唯一机会”,“合理地指导儿童的活动方式,合理地指导他们认识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那么,发展的必须逻辑就是产生新的心理品质,并最终过渡到新的发展阶段。”④

蒙台梭利教育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对此,后人本不应该过苛求。但由于蒙台梭利教育仍活跃在今天世界学前教育的舞台,因此,正视蒙台梭利教育的局限性,同肯定它的积极意义一样重要。

第一,感官训练带有孤立性和机械性。

蒙台梭利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把感官训练当做她全部教育内容的核心,并设计了独到的感官训练教具。蒙台梭利的感观训练思想和教具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但是, 蒙台梭利的感观训练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首先,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观.她设计地每一感观均是针对以哥特定感观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观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观上,能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这是一种严重的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间上仅具有一种特性的事物几乎时不存在的,人在认识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做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观训练也许合适那些有智利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其次,蒙台梭利的的感观训练方法时机械的 。蒙台梭利虽在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感官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时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要地练习,这与她主张的“自由教育”是相矛盾的,不利于儿童的主动学习、自我教育,更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再次,蒙台梭利希望通过感官训练进而发展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思维能力的想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尽管感性试验高级的认识能力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从感觉经验的简单重复和积累中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升华出人类高级的智慧才能。查保罗塞兹在批评蒙台梭利感觉教育体系的形式主义性质时,特别指出,只有引导儿童的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的同时,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外部特征与隐蔽的内部特征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时,才可以提高儿童知觉过程的理解能力和水平。

第二篇:感官作业 蒙氏

蒙氏感官部分作业

感官方法:配对、分类、排序 配对:感官讯息有层次

分类:在众多中物品中,有好几种类,把具有相同特质的分为同一类。 数学属于感官的,把感官赋予数以后成为数学。

日常生活运用了动词和名词,到了数学又运用了形容词。

感官先只有动作,不太有太多的语言,感官区辨的能力提上来,加上记忆的方式(用举例创造记忆)

第一组感官教具可以在2岁半左右开始。2岁半幼儿即将进入动作精致化敏感期,身体有条件执行精细的动作,感官有比较多的发展,进入认知的整理状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这个新的知识体系就是打开感官知识大门的钥匙。

感官教具具备的特质:每一种教具要加每一种感官的特质把它抽离出来。 老师所帮助孩子做的只是“间接预备”。 每种教具在做一个示范的时候只有一个困难度。

感官教具在数学上都是精准的。因为儿童有吸收性心智,用海绵、照相的方法都吸收进去,包括重量、长度上的。

感官不仅存在教具身上,而是存在很多生活中。 感官教具一定限制在一个范围内,不是全部。 通过教具的练习,帮助孩子打造一把钥匙。

大小、长短、粗细没有绝对,都是被比较出来的。感官教具一定要定义一个范围,不然孩子不能独立操作。

色板是教孩子配对、分类的,颜色是在美术区域去探索的。 理论部分:感官活动的特质

每一个教具将某一感官特质抽取出来,教师的一个示范仅仅有一个难度。教具在重量上都要是精准的,因为幼儿具备吸收性心智。

如培养我们的孩子对国家的认识,暗示幼儿在生活中找到中国的元素。如:老师身上饰物中出现中国结。

感官教具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教具相当于一把钥匙,感官的东西都是比较出

来的,没有绝对的高矮、多少------。

感官三种能力:配对、分类、排序。

幼儿可以带着这三种能力,他们还有沟通的能力。

教师给幼儿黄、蓝,幼儿知道了它们在一起会变色。教师起到了控制变向的作用。

视觉教具

1、

工作名称:带圆柱体底座

适应年龄:2岁半——3岁半的孩子 教具:带圆柱体底座 步骤:

1、双手握住带圆柱体底座的两端,轻轻拿起,放到桌子上。

2、右手用三指钳的方法先将两边的圆柱体拿起,随意放到桌子上。

3、任意的拿起剩下的其中一个。

4、告诉幼儿:“你也可以试试看。”

5、将剩下的全部拿出来。

6、放回时,右手三指拿起放在桌子上的任意一个圆柱体,让圆柱体的底朝向自己,对比着带圆柱体底座的圆洞,说:“到底是哪一个呢?哦,原来是这个。”将对应的圆柱体放回圆洞中。

7、将其余的圆柱体都放回底座中。

注意:幼儿初次进行此活动时,先进行粗细递减、高低相同的教具。 延伸活动:

a、幼儿熟悉四组带圆柱体底座后,可同时进行两组、三组、四组活动。 b、可把圆柱体拿到比较远的地方,教师可把一个发钗放到圆洞里,让幼儿找这个圆洞里的圆柱体。

c、可提供幼儿一个眼罩,让幼儿戴着眼罩进行活动。此活动适合4.5岁以上的幼儿。

d、可以四人一起进行,让对方拿自己制定的圆柱体。此活动适合4.5岁以上的

幼儿。

2、

工作名称:粉红塔

1、取工作毯确定工作范围。

2、用右手从教具柜取下最小的立方体,放到左手的手心,两手相扣送至上作毯上,以同样的方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运至工作毯上散放。

3、找出最大的立方体,放于丁作毯中央,再找出次大的放在它的上面,按由大到小的顺序建塔,建塔时一手扶住塔顶,另一只手摸塔的两则是否对齐,要求旁边所留间隔必须相等。

4、造塔结束后,欣赏一下正体的协调感,取最小的立方体稍做展示,并从第一个台阶开始逐一向上对比。(前三个要做到动作分解)

5、将立方体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取下,散放于工作毯上,并找出最大与最小的,做三阶段教学法(1)命名:分别拿起最大与最小的立方体,边摸边说:“这是大的,请重复大的,”(据人数多少决定是否让幼儿摸摸看,4-6人可摸)。(2)指认:老师说“请问大的在哪儿?请问小的在哪儿?(3)发音:老师手指到大小立方体问幼儿:”请问这是什么?”

6、结束后,为了了解儿童掌握的程度,可请幼儿在剩余的立方体中再找出最大与最小的。

7、工作结束后,按由大到小的顺序送回教具柜。

3、

工作名称:棕色梯

适应年龄:2岁半——3岁的孩子 教具:棕色梯、地垫 步骤:

1、取出地垫,放在地上,打开并铺平。

2、到柜子前,从最小根拿起,右手拿起,左手手掌托住,散放在地垫上。

3、拿到比较大块时,双手握住棕色梯的两边,放到地垫上。

4、“哪根是最粗的呢?”找出来放到地垫上面的位置。

5、“剩下的哪根是最粗的呢?”再从剩下的棕色梯里面找出最粗的摆在第一根的旁边,用手摸一下,两边有没有对齐。

6、可用同样的方法再找出两根,剩下的可请幼儿进行。

7、把最细的拿下来,放到最粗的棕色梯上比对一下,依次往后面比对。“看最细的一根在爬楼梯哦!”

8、收回时从最大的开始收,并提醒幼儿一次只能收一块。

9、将地垫折好收回原处。

4、

工作名称:红棒

适应年龄:3岁半以上的孩子 教具:红棒、地垫 步骤:

1、取出地垫,放在地上,打开并铺平。

2、到柜子前,从最短的那根拿起,右手拿起,左手手掌托住,散放在地垫上。

3、拿到长根时,要把红棒贴着身体拿出来。

4、所有都拿出来后,询问幼儿:“看一看,哪根最长呢?找出来”将最长的一根找出来放到地垫最上面,右手从左到右划一下。

5、“接下来哪根最长呢?”找出剩下的最长根后,左边对齐,再用右手划一下、

6、“你也来试试吧!”请幼儿完成后面的。

7、“咱们走到远处看一看吧!”

8、拿起最短根与每根对比一下。

9、将所有红棒摆散,“请你将红棒送回去吧!”请幼儿将红棒送回到柜子里。

5、

工作名称:几何图橱 适应年龄:2岁半以上的孩子 教具:几何图橱 步骤:

1、到柜子前双手拿起几何图橱的两端,将它放到桌子上。

2、左手三指钳将几何图橱中国的三角形拿起来,右手食指与中指描摹一下三角形的边缘,(注意要从靠近自己的边缘描摹)再摸一下几何图橱的边缘,放在三角形下面的空格里。

3、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正方形和圆形的工作。

4、放回去时,右手也要描摹一下图形与几何图橱的边缘。

5、为提高幼儿兴趣,可提供幼儿眼罩。注:此活动适宜3岁以上的幼儿。

6、幼儿进行完第一层抽屉后,可进行几何图橱下面的几层。

7、幼儿熟练后,可把几何图橱中所有抽屉一起进行。

8、拿出实心的卡片,放在桌上,任选几何图橱中的任何一个图形,找出与它相同的卡片,比一比,放在卡片的上面。

9、粗的卡片和细的卡片都独立做一遍后,最后可三张卡片一起进行。

6、

工作名称:色板2 适应年龄:2岁半——3岁的孩子 教具:色板2 步骤:

1、打开盖子,将盒子放在盖子上。

2、“你能找出色板1的颜色吗?你先把它们找出来。”

3、将色板1的颜色找出来后,盖子盖上。

4、“这是你以前做过的,从这里开始吧。”拿出一个蓝色的放在桌子上方。

5、将红、黄、蓝三色颜色配好,然后把盒子里剩下的色板都拿出来。

6、“你想从哪一个开始配对呢?”随意的将剩下的颜色都配好对。

7、幼儿熟练后可进行距离游戏和环境游戏。

8、幼儿进行完后,可进行三段式语言教学:

一阶段:命名——这是„色

二阶段:重复——请你把„色拿给我

三阶段:测试——这是什么颜色

7、

工作名称:色板3 适应年龄:3岁——3岁半的孩子 教具:色板3 步骤:

1、准备一个托盘,将色板3中的一个色系拿出来放到托盘里,盖上盖子,将托盘放到桌子上。

2、将托盘里的色板都拿到桌子上,随意散放。

3、“哪一块是颜色最深的呢?”将颜色最深的找出来放到桌子的一边。

4、再找出颜色最浅的放到另一边。

5、从颜色最深到最浅的依次排好。

6、摆好后从最浅处看一下,然后站到远一点的地方也可看一下。

7、再从盒子里找出一个色系的色板。

8、询问幼儿“你要先找出哪一块呢?接下来哪一块呢?”

9、按照颜色从深到浅的顺序摆好。

10、收回时,将顺序打乱,放到托盘里。

11、打开盖子,“收回时也要从最深的开始收放哦!”

12、9种颜色都尝试过后,可在在桌子上摆一个小碗,把9种颜色都按照从深到浅摆出,摆出一个太阳的样子。

触觉教具:

工作名称:指尖敏感化: 年龄:3岁前

教具:小水碗、温热水、小毛巾、水盆 、托盘 步骤:

1将双手指尖放入盛有温热水的小碗里,教师和幼儿一起唱一首歌,大约一首歌的时间,将双手从温热水中取出,拿出小毛巾,一只手按住小毛巾,另外一只手在毛巾上磨一磨,搓一搓,然后同样的做法换另外一只手。 2将所用过的温水倒进回收容器中,把所有的材料放回固定的位置。

工作名称:触摸粗糙细致板 年龄:3岁前 教具:粗糙细致板 步骤:

1现将双手做指尖敏感化。

2教师和幼儿只拿来一个触觉板,教师一边摸一边说:“粗糙的(细致的)。” 3幼儿来操作。

4提升难度,不用眼睛看,只用手模,一边摸一边给触觉板命名。 5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触摸触觉板 年龄:3岁前 教具:触觉板

步骤:

1现将双手做指尖敏感化。

2幼儿拿来触觉板,放在桌子上,教师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在开始部分带领幼儿定义触觉板。教师摸一个,幼儿再摸,将摸过的这个触觉板放在一旁,教师再拿一个,如果与刚才第一个不一样,就放在一边,继续再拿一个,如果与第一个一样,就放在一起(配对) 4提升难度戴上眼罩进行配对。 5用视觉辨认刚才自己的操作。

6再次提升难度,将所有的触觉板放在一起,找到最粗糙的,放在桌子的上方(旁边),然后再从剩下的触觉板中再寻找最粗糙的一个,放在上方排列在第二个。依次继续做。 7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触摸温觉板 年龄:3岁多 教具:温觉板 步骤:

1现将双手做指尖敏感化。

2幼儿拿来温觉板,放在桌子上,教师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用手腕的内侧温觉板的温度,请幼儿来试一试说一说摸到每一块的不同感觉,还可以说一说它是用来做什么的。教师引导与幼儿生活进行连结,对温觉板的材质进行命名。 4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触摸重量板 年龄:3岁多 教具:重量板

步骤:

1现将双手做指尖敏感化。

2幼儿拿来重量板,放在桌子上,教师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用手指做一个凹陷的弧度,将重量板放于指腹部位,上下颠一颠。 4先用最重和最轻的进行比较,摆放好。分出一组轻,一组重。 延伸:1戴上眼罩分轻重

2三个重量板进行比较:轻、中配

重、中配

轻、重配

轻、中、重一起配 5收放材料

实体感官教具:

工作名称:操作立体几何组 年龄:2.5至3岁 教具:立体几何组 步骤:

1找来一个地垫,铺在地上。

2拿到教具柜上的立体几何组,将它放入篮中,教师和幼儿坐在地垫上。 3教师先将教具一个一个拿出来进行命名,放在篮子旁边,然后将教具一个一个拿起来,请幼儿一起命名教具,之后放入篮子里。

4教师看着远远的地方,将教具一个一个从篮子里拿出来,用手去感觉教具,然后放在篮子的旁边。 延伸:

1、加入三段式语言教学:教师用一块大布盖住教具,用手摸,一边说一边命名,

然后将该教具拿出来。

2、拿一个平盘,将形状放进去试一试是否能够滚动。

3、拿来图片通过形状底座将教具进行分类。如:圆形的放在一起。

5将教具放入篮中,收放材料。

混合感官:

工作名称:操作建构式三角形 年龄:2.5至3岁 教具:建构式三角形 步骤:

1教师和幼儿取来教具,放在桌子上。 2教室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将教具进行配对,两个一样的形状移动变成不同的形状。 4教师一边移动一个形状,一边探索形状的变化。 5教师引导:想办法将边合在一起。 6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操作长方形盒 年龄:2.5至3岁 教具:长方形盒 步骤:

1教师和幼儿取来教具,放在桌子上。 2教室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将教具进行配对,问:“这是什么?”

一段将两个一样的形状黑色线相对放在一起,拼摆成新的形状。 二段将两个一样的形状变换方向,使得变换成新形状。 三段教师问:“将所有三角形放在一起会是什么形状。” 6幼儿操作 7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操作蓝色三角形盒 年龄:2.5至3岁 教具:蓝色三角形盒 步骤:

1教师和幼儿取来教具,放在桌子上。 2教室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将教具进行配对,两个一样的形状移动变成不同的形状。 4教师一边移动一个形状,一边探索形状的变化。 5教师引导:想办法将边合在一起。 6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操作二项式立方体 年龄:4岁

教具:二项式立方体 步骤:

1找来一块桌垫布铺平,教师和幼儿取来教具,放在桌垫上,。 2教室坐在幼儿的右边。

3一段:将盒子打开,将形状一个一个拿出来,方向不改变的放在桌垫上。对照盒盖上的图参考着将教具盖在盒子里面,还原它。

二段:将教具还原在盒子外面,教师将教具纵切,请幼儿观察每个面都是一样图

案的。打乱教具装回盒子里。 三段:戴上眼罩幼儿操作。 4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操作三项式立方体 年龄:4.5岁至5岁 教具:三项式立方体 步骤:

1找来一块桌垫布铺平,教师和幼儿取来教具,放在桌垫上,。 2教室坐在幼儿的右边。

3将盒子打开,将形状一个一个拿出来,方向不改变的放在桌垫上。将每一层的教具放在一起,共三层。拆散教具的时候将二项式立方体呈现。

一段:对照盒盖上的图参考着将教具盖在盒子里面,还原它。

二段:将教具还原在盒子外面,教师将教具纵切,请幼儿观察每个面都是一样图案的。打乱教具装回盒子里。 三段:戴上眼罩幼儿操作。 4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操作重叠几何图形 年龄:4.5岁后 教具:重叠几何图形 步骤:

1教师和幼儿取来教具,放在桌子上。 2教室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将红色教具取出排成一队,教师摆好两个,幼儿接着摆。可以从大到小。 4红、黄、蓝各排成一队。

5收放材料。

工作名称:操作彩色圆柱体 年龄:4.5岁 教具:彩色圆柱体 步骤:

1找来一块桌垫布铺平,教师和幼儿取来红色圆柱体,放在桌垫上,。 2教师坐在幼儿的右边。

3教师逐一取出红色圆柱体,将圆柱体进行排列,从最粗到最细进行排列。 4收放材料。

第三篇: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的教育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也是她的教育实验的主要部分。

一、什么叫感官教育

所谓的感官教育是经由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触觉上的外界刺激传讯给大脑,再经由大脑传递给感官,使孩子产生知觉,发展他的观念、思想、理解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感官教育包括了视觉教育、嗅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以及触觉教育等。感官教育有着独特的方法和原则,感官教育主要以儿童自主为中心,教师加以辅导。因此,相较于其他教学法,有着显著的特点。

二、感官教育的目的

一是生物学的观点。三到六岁是幼儿感觉形成期,此时若能把握住机会帮助幼儿感官的自然发展,将同时掌握儿童全面性的自我教育。

二从社会学的观点来说,因为人类是群居性的动物,所以一般人难以离开社会群居生活而独自生存。那么在幼儿期适当的刺激孩子的感觉,将帮助他容易成为一个敏锐的环境观察者,而且更容易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实际生活。

因此,感官教育的目的将帮助幼儿:

1、认识物性

2、发展感官知觉

3、帮助概念形成

4、建立逻辑思考能力之基础。

5、培养手眼协调、专心、独立、有秩序感的直接目的。

这与日常生活教育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可同步进行,并为写、读、算做准备。

三、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内容。

1.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厚薄、长短以及形体。

2.味觉、嗅觉:通过让儿童去尝、嗅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觉的灵敏性 。 3.视觉: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4.听觉: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别能力。

四、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感官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对刺激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并把儿童的感觉期分成了五个阶段:

①秩序感觉期:三岁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要求,看到东西放乱了便会吵闹,放得整齐便 会高兴,喜欢把东西放在原来的地方。

②细节感觉期:1——2岁的孩子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小的枝节上,最初注意艳丽的物体,各种光彩夺目的颜色、图案。

③使用双手的感觉期:18个月——3岁的儿童喜欢抓东西,把东西打开、关闭,把物体放进容器中,一会儿又倒出来,还喜欢堆积物品。

④行走感觉期:幼儿学习行走,类似第二次降生,儿童在学习行走的时候,总是带着自豪的心理走来走去。

⑤语言感觉期:儿童有一种接受语言的天赋,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不论儿童生长在什么地方,儿童语言的发展阶段是相同的。从咿呀学语到单词句阶段、双语句阶段,以后进入更复杂的句子结构阶段。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所以蒙台梭利主张在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和重视他们感觉发展的敏感期和相应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在各种感觉敏感期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感觉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与读、写、算等数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渡。

2.自我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是独立地不断发展着的完整的个体,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并解放儿童。为此,她为感官教育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儿童自己来动手操作的教具,并且在教具中设计了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限制教师对儿童过多的干涉,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

五、蒙氏感官教育思想方法

蒙台梭利以人的五种基本感官为基础,精心设计了适合于训练儿童五类感觉的系列教具——圆柱体、触觉板、音筒、味觉瓶、嗅觉瓶等等;同时将感觉训练细分为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每种感觉进行单独训练。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一种教具是三组圆柱,第一组高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但高不等,第三组高与直径都不相同,要求儿童分别将其嵌入木盘上的相应孔中。另外,蒙台梭利还在这一套教具中设计了一个“错误检验”系统,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自我检验,以提高儿童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蒙氏感官教育的特点

1.教具根据其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

每一类教具基本上都由若干部件组成。所有部件除了某一维度(如大小、重量、频率高低等)有量的差异外,其余的性质相同。例如,训练感知重量的教具,所有的部件均同质、同形,只是每个部件之间存在量的差异,以便使儿童通过操作这套教具,训练对重量感觉的敏锐性。

2.每种教具各训练一种特殊的感觉

蒙台梭利要求在训练时,应尽可能排除其他感官的干扰,以便使所要训练的感官得到的印象尽可能纯正、清晰。例如,为了训练触觉,要求儿童将眼睛蒙上,或者在暗室中操作触觉教具,以便排除视觉的干扰。

3.教具能控制儿童规范使用不当的错误

即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一旦使用不当,就要推倒重来,直到正确为止。

“自我教育”是体现蒙台梭利方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她一再强调:“人之所以成人,不是因为教师的教,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做。

七、蒙氏感观教育的意义

1.从智力的角度:智力是人心理发展的阶段,感觉又是基本初步的智力活动,因此智力的培养首先要靠感觉。 2.从美学的角度:有了视觉,才会有绘画,雕塑和所有造型艺术; 有了听觉,才会有音乐,舞蹈与它们相关的艺术;有了嗅觉,人们才能去找好闻的东西;有了味觉,食物才变为一门真正的艺术—烹饪的艺术;有了触觉,归根到底是所有艺术的基础。

3.从个体心理发展角度:感觉器官受到环境的刺激后,传达到脑部,再由知觉神经传达到肌肉使之产生运动,由一连串反复进行感觉运动,使幼儿心理得到发展。

4.从完善人格的角度:从事过感官工作的儿童不仅能娴熟的使用双手,而且能更加敏锐的感知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如果一个能明白事物特性的有规则分类,又知道某种特性的等级,就可以明晰周围的环境。

八、蒙氏感官教育存在的不足

1、对蒙氏感官教育的元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在操作、应用上的中国化、本土化研究比较少。

2、相关研究中对感官教育教具的研究比较多,但基本上是对现有教具的理论分析,而没有关于教具创新的研究。

3、在有限的关于蒙氏感官教育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是从教具入手,而很少考虑教育内容等其他方面。

结语

蒙特梭利非常注重感官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而设计了许多训练感官的教具,她认为这些教具可能为儿童未来培养较正确清晰的思考及创造力。我们千万不要以为拥有一套完整的蒙特梭利教具,就能够达到蒙特梭利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配合蒙特梭利教育的精神,以及掌握她的原因并帮助儿童能够经由自身的经验当中去追寻教育以及生命的答案。如此才能使教学更具有创造性。

第四篇:魏书生教育思想的精髓

一、 自强:魏书生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石

1、“自强、育人、教书”,魏书生教育思想的“金字塔”。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在体育比赛中经常听到一句话:我们不是被对手打败了,而是被自己打垮了。因此,构筑自己的精神堡垒,对每个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者来讲更是如此,而这个“构筑”的过程我想就是魏书生讲到的自强。“把教书放在第三位,把育人放在第二位,把自强放在第一位”,一直是魏书生多年以来所提倡的。如果把它竖立起来,便成了一座“金字塔”。塔基是“自强”,塔身是“育人”,顶端是“教书”,每一层次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建造塔基的过程也就是自强的过程,其底面积愈大,稳度就愈高。育人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离开育人去构筑金字塔的顶端,是不可能的。也正是因为平时我们缺少了这个稳固的“自强”基础,支建造了上面的两级,结果才不理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陈会昌教授在他的“尊重平等教育新的德育观”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我们过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的时候,起点或开端往往是不恰当的,从儿童的人格发展和社会化次序上来说,应该说是一个从自我向他人、从低向高的演进的过程”,即德育的“自我----他人”途径。这一观点,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让学生首先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独立尊严、有自身存在价值、又有社会责任的人,同时,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这样的人,无疑是有道理的。假如我们再进一步探析,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起考虑,那么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又是什么呢?我想塑造“健康的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教师自身找到了自己的支点后,心理才能建议一个平衡,才能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学生沟通,因此,从广义上说,这一“起点”还应该前移。选择教育者的自强,更为合适些。

2、境界与享受,魏书生的“自强”快乐观。境界是“事物所到达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享受往往是对人自身而言的,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对事物的追求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和状态,那他从精神上就会得到一种满足,对自己来讲就是一种享受,否则,便是一种痛苦。记者在采访《延安颂》和《长征》的剧组人员时,感觉他们每一个人他们好像经过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一样,感慨万千。“要用延安精神去拍《延安颂》,要用长征精神去拍《长征》”,这是最初对演员的要求。开拍之前,大部分演员只是一个皮毛的理解,可是当他们真正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真正踏上了长征路,一下子全变了。“苦是苦了点儿,但我们得到了精神上的食粮,钱就让别人去挣吧„„”经过艰苦的生活体验,他们进入了一种境界,享受了苦中的乐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有着特有的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佳句,绝不是简单地抒情,而是因为他们经过陶冶,升华到了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在泰山,有一位根雕老人。当问及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他的回答是:“有活干,有饭吃”,就这么简单,这也是一种境界。南宗六祖慧能和北宗六祖神秀在五祖面前有一段偈语,北宗六祖说“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南宗六祖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南宗六祖悟到了佛的真谛,达到了一种境界,是一种享受。“误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仕途生活对陶渊明是一种痛苦,而弃官归隐的田园生活倒成了一种享受。从事艺术更是如此,只有到了一定的程度,才能陶醉于管弦之间,享受于笔墨之趣,从中获得艺术带给人的快乐与享受。有一位书法家曾说过:“用刀割开我的血管,流出的并不是鲜血,而是墨”,可以想象他对书法的追求到了何种境界。“名画要如诗句读,古琴化作水声听”,这是启功先生的境界,“学习是享受,工作是享受,尽责是享受,做人也是享受”,魏书生把生活当成了艺术,从生活中得到了艺术的乐趣,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支点,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就享受到了生存的快乐与幸福。

3、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是“自强”的关键。人是地球上最复杂的、最奇妙的生命体。人人都在生活,但享受生活,也绝非一件易事。人人都想自强,可真正做到自强也不是容易的。魏书生提到如果要想自强,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和本职工作的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这里边包涵两层意思,其一,“适者生存”的观点。魏书生强调“人总以理想主义的态度鼓励自己去学习、去奋斗、去钻研、去思考、去工作,但不能用理想主义的标准要求社会”,“一是不神话任何人,二是不瞧不起任何人,三是与他人建立互助的关系”。其二,“超越自我”的观点。有人认为,魏书生的观点就是知足常乐,其实并不是这样。在他的理念中具有强烈的进取意识,他所讲到的快乐是建立在奋斗之上的,知足常乐并不乐,在奋斗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他谈到:“道德是解放自我,其次是珍爱自我,第三是超越自我,这包括观念的超越、能力的超越、情感的超越、行为习惯的超越”,这一点与近代公民人文主义所探讨的积极活跃生活是相吻合的。

二、创新:魏书生教育思想不竭的动力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更是如此。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创造”这一词使用频率愈来愈高,翻阅相关文献资料时就会发现,这应该说是件好事。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又会发现一个问题: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成果并不多,“轻描淡写,换汤不换药”者居多。魏书生的一些做法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1、深入研究是创新的本质。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的关键在于对客观事物研究的深度。“创新不是遍地挖坑,而是往深处钻井”,“拿起眼前可为的平平常常的事业,自已瞧得起自己,全身心的钻进去,看到里面的无限广阔,发现他深层次的规律,越干越高兴,越快乐”。这是魏书生的主张,可以说通俗之中蕴含着很深的哲理。

首先,科学教育需要创新。科学是为了求真,解决的是客观世界及其归宿的问题,要回答的问题是“是什么,为什么”。大到伟大的科学家,小到平常人,都需要钻研,而后才能有创造性的突破。爱因斯坦曾写过一篇《悼念玛丽?居里》的文章,其中有两段话:“她之所以能够取得她一生中最伟大的科学功绩----证明放射元素的存在并把放射性元素分离出来,不仅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在难以想象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上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质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中国的科技水平同欧洲一些国家相差甚远,我想这种精神对我们就更为重要了。叶剑英元帅曾用五言诗激励后人,“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其次,人文教育更需要创新。人文教育不是人文学科知识简单的组合,而是以此为基础,揭示与塑造人文精神。由于人文精神体现人性的本质,带有内隐性,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需要教育者去深入挖掘,确定人文目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找准切入点。譬如,学雷锋精神时代的新内涵。首先,雷锋是一个很自强的人,他深知现在的“甜”与过去的“苦”密不可分,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当作了自己的工作,并从中获得了快乐。其次,雷锋酷爱学习,有强烈的进取精神,享受到了快乐学习。因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享受学习的快乐。这样的切入点,可能比出去做几件好事的效果要好。

2、广博的知识是创新的关键。创造性的思维是整体的思维。逻辑思维是这个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坚实基础,而形象思维则是这个整体思维的主要创作源泉。创造思维不仅来源于对问题的深入钻研,更得益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知识面。魏书生先生的创新论,包含了文学、史学、哲学、宗教、人文社会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他也在不断地启迪学习拓展知识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如“谈学习是享受”这一命题作文,学生写了90多篇,涉及面之广之深,令人赞叹。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如果换个角度谈问题,可能会找到另一片天地。譬如,当语文教师讲到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时,可以从光学角度用光的漫射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凸现诗人对客观事物观察的仔细和严密性。学到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时,也可以动用流体力学原理去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自横”,这样学生理解得会更深。当理科教师讲到牛顿f=ma时会说,这个公式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概括是多么的简洁、协调、整齐和有序,超过任何语言。总之,教育创新需要深度和广度,更需要抛弃形式上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有所突破。

“守护心灵的净土”,构筑自己的精神城堡,用一颗平常的心,实实在在做自己的事情,你会享受到生活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这也许是我对魏书生思想的最深感悟。

第五篇:蒙特梭利之感官教育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引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特别是她的感官教育理论,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蒙台梭利研究机构,并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设立蒙台梭利工作室,大力推行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我国自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以后,迄今已有300多个蒙氏教室,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蒙氏教师来实践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什么是感官教育?

以系统的感观教具为依据,采用能个别刺激感觉的感官教具为媒介,从不断训练、强化的过程中来获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种概念,从而为发展知觉和思维奠定基础。感官教育的内容包括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及嗅觉教育。

蒙特梭利非常注重感官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而设计了许多训练感官的教具,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特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过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

二、蒙特梭利的感官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是由20世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依据其教育思想所发明设计。在我国,因为翻译的不同,导致蒙台梭利教具还有其它名称,如:蒙特梭利教具、蒙特梭瑞教具;也有人简称它为蒙氏教具。

蒙特梭利感官教具一共18件,1.插座圆柱体2.粉红塔3.棕色梯4.长棒5.彩色圆柱体6.色板7.几何图形嵌板8.几何学立体9.构成三角形10.单项式(二倍数)11.二项式12.三项式13.触觉板14.温觉板15.重量板16.音筒17.味觉瓶18.嗅觉瓶

蒙特梭利感官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孤立性2.错误控制3.吸引力4.教具的设计都有序列性5.由简单到复杂6.适合幼儿的尺寸。

目前对蒙特梭利感官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一个静态的角度出发的,即从感官教育理论的本身隐射出对它的理解和分析,用感官教育来理解感官教育,处于一个横向的理解层面上。这类解读可以让我们对教育理论的本身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有利于理论上的认识。

感官教育是蒙特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环节。蒙台梭利认为,感官训练既为儿童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又是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

上一篇:秘书部部门工作总结下一篇:面试后的英文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