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2023-01-22

第一篇: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论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新诠释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一)理论意义

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 ,1870——1952)是意大利的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家和改革家。她早年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两年以后,开办了“儿童之家”,决心致力于正常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她努力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模式的束缚,力求从儿童的实际出发来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和不断的实践,蒙台梭利建立了自己独特的幼儿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即“蒙台梭利教育法”。其中,感官教育(感觉训练)在蒙台梭利教学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是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对蒙台梭利感官教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首先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把握蒙氏教育理论,丰富和发展学前教育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其次有利于更好地借鉴、吸收蒙氏教育理论,并有效地和中国的幼儿教育实际相结合,促进中国的幼儿教育发展,为中国整个教育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实意义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引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特别是她的感官教育理论,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蒙台梭利研究机构,并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设立蒙台梭利工作室,大力推行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我国自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以后,迄今已有300多个蒙氏教室,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蒙氏教师来实践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由于在理论解读上缺乏一定的现实性,在实践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我国在引进和应用蒙氏感官教育法时忽视了这一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致使在运用蒙氏教法时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又由于已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理论本身的研究,很少能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来进行教学上的探讨,所以有些幼儿园就没能充分理解蒙氏感官教育的理论和内容体系,出现了上午蒙台梭利教育,下午五大领域教育的脱节现象;更有一些幼儿园花了大量的资金购买蒙氏教具,送教师去参加蒙氏教师培训,可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教具和教师间没有形成应有的联系,成为完全独立的两个部分,儿童在操作教具时也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教育”成分。

二、研究综述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法自创立以来已经历了近一百年的风雨,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引进和应 用,也被许多理论工作者所研究。

(一)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

多年来,理论工作者对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思想的内容、原则、方法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关于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内容。

很多理论工作者都认为蒙氏感官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触觉:帮助幼儿辨别物体的光滑、粗糙;辨别温度的冷热;辨别物体的轻重、大小、

厚薄、长短以及形体。

(2)味觉、嗅觉:通过让儿童去尝、闻各种物体来提高幼儿的味觉、嗅觉的灵敏性

(3)视觉:让儿童辨别不同大小、颜色、形状、高低、长短的几何物体,提高他们的视觉鉴别度量能力。

(4)听觉:对幼儿进行区别声音练习和听觉灵敏度训练以提高幼儿的声音辨别、比较能力;对幼儿进行音乐训练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和鉴别能力。(任代文,2001;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2001)

2、关于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原则

综合分析各种研究发现,研究者都认为感官教育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原则和自我教育原则。

(1) 循序渐进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感官的敏感性是不同的,对刺激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并把儿童的感觉期分成了五个阶段:

①秩序感觉期:三岁儿童对秩序有强烈的要求,看到东西放乱了便会吵闹,放得整齐便 会高兴,喜欢把东西放在原来的地方。

②细节感觉期:1——2岁的孩子常把注意力集中在细小的枝节上,最初注意艳丽的物 体,各种光彩夺目的颜色、图案。

③使用双手的感觉期:18个月——3岁的儿童喜欢抓东西,把东西打开、关闭,把物 体放进容器中,一会儿又倒出来,还喜欢堆积物品。

④行走感觉期:幼儿学习行走,类似第二次降生,儿童在学习行走的时候,总是带着 自豪的心理走来走去。

⑤语言感觉期:儿童有一种接受语言的天赋,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不论儿童生长 在什么地方,儿童语言的发展阶段是相同的。从咿呀学语到单词句阶段、双语句阶段,以后进入更复杂的句子结构阶段。这些阶段是以连续的方式出现的,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杨晓萍,1994)

所以蒙台梭利主张在对儿童进行感官训练的时候,一定要了解和重视他们感觉发展的敏感期和相应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

蒙台梭利还认为儿童在各种感觉敏感期的发展上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感觉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与读、写、算等数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渡。(任代文,2001;田景正,2000)

(2)自我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自己的创造者,是独立地不断发展着的完整的个体,是具有生命 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发现儿童并解放儿童。为此,她为感官教育设计了一系列需要儿童自己来动手操作的教具,并且在教具中设计了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限制教师对儿童过多的干涉,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任代文,2001;罗英智,1995;霍静,2004;田景正,2000)

3、关于蒙氏感官教育思想的方法

关于蒙氏感官教育的研究中,以对教育方法的研究最显著,取得的成果也比较集中,即都认为蒙氏感官教育主要是以教具为教学方法的:

蒙台梭利以人的五种基本感官为基础,精心设计了适合于训练儿童五类感觉的系列教具——圆柱体、触觉板、音筒、味觉瓶、嗅觉瓶等等;同时将感觉训练细分为触觉、味觉、嗅觉、视觉、听觉,每种感觉进行单独训练。例如:供视觉练习用的一种教具是三组圆柱,第一组高相等而直径不同,第二组直径相同但高不等,第三组高与直径都不相同,要求儿童分

别将其嵌入木盘上的相应孔中。另外,蒙台梭利还在这一套教具中设计了一个“错误检验”系统,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自我检验,以提高儿童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任代文,2001;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2001;张秀娟、赵鸥,1998;罗英智,1995;霍静,2004;田景正,2000)

(二) 研究的特征

从以上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可以看出:目前对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一个静态的角度出发的,即从感官教育理论的本身隐射出对它的理解和分析,用感官教育来理解感官教育,处于一个横向的理解层面上。这类解读可以让我们对教育理论的本身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有利于理论上的认识。

(三)存在的不足

1、对蒙氏感官教育的元理论研究比较多,而在操作、应用上的中国化、本土化研究比较少。

2、相关研究中对感官教育教具的研究比较多,但基本上是对现有教具的理论分析,而没有关于教具创新的研究。

3、在有限的关于蒙氏感官教育中国化和本土化的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是从教具入手,而很少考虑教育内容等其他方面。

三、研究计划

(一)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形成和价值并由此引出感官教育

(二)在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框架下总体评述感官教育法

1、纵向角度——感官教育在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地位、作用。

2、横向角度——感官教育与蒙台梭利其他教育之间的关系。

(1)感官教育与自我教育之间的关系。

(2)感官教育与读、写、算教育之间的关系。

(三)从三个要素——儿童、教师、教具来评述蒙台梭利感官教育法

1、儿童——感官教育的对象。

(1)从儿童的角度来论述实行感官教育的原因。

①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实行感官教育的必要性。

②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目的——实行感官教育的重要性。

(2)从儿童的角度来论述感官教育的循序渐进原则。

儿童发展有敏感期,并且不同的发展时期,各种感官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而且每个幼儿之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循序渐进原则。

2、教师——感官教育的观察者、引导者。

(1)教师在感官教育中的定位与作用。

(2)教师在感官教育中如何进行观察和引导。

(3)由上述两点引出感官教育的其中三个原则——尊重儿童原则、热爱儿童原则、鼓励儿童原则。

3、教具——感官教育的材料。

(1)由教具的介绍引出感官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由教具的特点引出感官教育的自我教育原则。

(3)由教具的使用方法提出感官教育的缺陷。

(四)感官教育的操作与应用

1、总体上,要进行蒙台梭利感官教育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教具的改进入手)。

2、具体上,把蒙台梭利感官教育与五大领域课程进行融合。

(1)感官教育与语言领域活动的融合。

①理论角度。

②实例。

(2)感官教育与艺术领域活动的融合。

①理论角度。

②实例。

四、研究进程

2005年11月——12月30日 开题报告初稿完成。

2005年1月——2月22日 开题报告修改并定稿。

2005年3月20日前 论文初稿完成,并交由指导老师评阅。

2005年3月21日——4月28日 论文修改、定稿,参加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任代文.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蒙台梭利教育研究组.蒙台梭利幼儿感官教育.[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3、Maria Montessori.TheAbsorbentMind.[M]DellPublishingCo.Inc1973.

4、张秀娟,赵鸥.试论蒙台梭利的幼儿感觉教育.[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

(5).

5、杨晓萍.蒙台梭利的自由教育和感官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6、田景正.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幼儿教育实验.[J]学前教育研究2000(3).

7、霍静.浅析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理论的内在应用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4(1).

8、罗英智.蒙台梭利儿童观与教育观.[J]学前教育研究1995(6).

9、谷忠玉.儿童自我教育——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精华.[J]教育科学2000(4).

10、刘文,林红霞.蒙台梭利教育模式中国化探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

(6).

11、杨莉君.试论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现代化与中国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第二篇: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原则

蒙台梭利感官教育必须遵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和自我教育的原则。

一、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感官教育中有着尤为特殊的意义。一般来说,循序渐进的原则是由简到繁;从认识事物的角度来说,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从经验来讲,是由近及远。总之,刺激由易到难、由近及远,这就是循序渐进的原则。

蒙台梭利接受早期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32~1920)的理论“把复杂的现象分析成各种最小元素,再以这些元素的统和来说明现实复杂的现象”—就是把感觉分析成各个元素(视觉、触觉、听觉、味觉、嗅觉),再由各个元素间的连接来认识物品或现象。在这一点上,蒙台梭利或许是受早期以智障獐为对象的影响。由此知道,把感觉到的概念引导作为感觉教具有分离各种感觉经验的元素存在,也就是经由各感觉来了解感觉特质(大小、轻重等)。这个元素使教具的“刺激孤立化”,并容易捕捉某种特质(抽象概念)。例如用“长棒”比较长度,使用“粉红塔”立方体教大小,以“音感钟”教声音的高低概念等。

她还认为,感官教育应当根据幼儿在敏感期的特点,把肌肉练习作为感觉训练的基础,把对各种感觉的发展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应当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具有连贯性的步骤和方法,使感觉教育同读、写、算等教学活动联系起来,使之达到由简到繁的过渡。

二、因人施教的原则

感官教育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应该单独进行,因人施教。另外,在由感觉导入概念的方法上,蒙台梭利还结合了知觉与语言,这是采用塞根的三阶段“名称练习”。

在获得对物体的正确认识之后,把所接受到的刺激特质与名称结合在一起,这样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并且由于幼儿心理的发展,将会使该教具获得极为丰硕的教育效果。

三、自我教育的原则

蒙台梭利提倡幼儿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学习,使幼儿在感觉训练中通过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去进行自由选择、独立操作、自我校正,去努力把握自己和环境。蒙台梭利进行感官教育主要采取了提供教具的方法,她所设计的教具中设有专门的错误检验系统,使儿童在操作过程中能根据教具的暗示进行自我教育,同时她还通过限制感官教育指导者的活动去增强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篇:蒙特梭利之感官教育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引进了蒙台梭利教学法,特别是她的感官教育理论,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还设立了蒙台梭利研究机构,并在有条件的幼儿园设立蒙台梭利工作室,大力推行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我国自引进蒙台梭利教育法以后,迄今已有300多个蒙氏教室,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蒙氏教师来实践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理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什么是感官教育?

以系统的感观教具为依据,采用能个别刺激感觉的感官教具为媒介,从不断训练、强化的过程中来获得智能教育中不可欠缺的各种概念,从而为发展知觉和思维奠定基础。感官教育的内容包括视觉教育、触觉教育、味觉教育、听觉教育及嗅觉教育。

蒙特梭利非常注重感官能力的培养,也因此而设计了许多训练感官的教具,她认为感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训练儿童的注意、比较、观察和判断能力,使儿童的感受性更加敏捷、准确、精练。在蒙特梭利看来,学前阶段的儿童各种感觉特别敏感,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如过不进行充分的感觉活动,长大以后不仅难以弥补,而且还会使其整个精神发展受到损伤,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各种感官教育显得至为重要。

二、蒙特梭利的感官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是由20世纪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玛丽亚·蒙台梭利依据其教育思想所发明设计。在我国,因为翻译的不同,导致蒙台梭利教具还有其它名称,如:蒙特梭利教具、蒙特梭瑞教具;也有人简称它为蒙氏教具。

蒙特梭利感官教具一共18件,1.插座圆柱体2.粉红塔3.棕色梯4.长棒5.彩色圆柱体6.色板7.几何图形嵌板8.几何学立体9.构成三角形10.单项式(二倍数)11.二项式12.三项式13.触觉板14.温觉板15.重量板16.音筒17.味觉瓶18.嗅觉瓶

蒙特梭利感官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孤立性2.错误控制3.吸引力4.教具的设计都有序列性5.由简单到复杂6.适合幼儿的尺寸。

目前对蒙特梭利感官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一个静态的角度出发的,即从感官教育理论的本身隐射出对它的理解和分析,用感官教育来理解感官教育,处于一个横向的理解层面上。这类解读可以让我们对教育理论的本身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有利于理论上的认识。

感官教育是蒙特梭利方法中的中心环节。蒙台梭利认为,感官训练既为儿童将来的实际生活作准备,又是儿童接受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础。不论是在家庭中的婴孩或进入幼稚园的幼儿,不但应该把感官训练列为首要项目,更应该在过程中不断地求其更精确、更敏锐,使幼儿的视、听、嗅、味、触觉都能够灵敏而精确。借以让幼儿认知、辨异等潜能得以充分发展,进而产生分析、综合、研判等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和行为基础。

第四篇:蒙特梭利感官教育展示页彩色圆柱体

教具构成: 彩色圆柱分兰、红、黄、绿四种颜色,形状和尺寸均与插座圆柱体组完全相同,只是少了握柄及有圆穴的插座.每种颜色各有10个圆柱,放在同色盖子的木盒中,

第一盒:蓝色

尺寸与圆柱A相同,

第一盒:红色

尺寸与圆柱体B相同.

第三盒:黄色

尺寸与圆柱体C相同.

第四盒:绿色

尺寸与圆柱体C’相同,

适合年龄

大约3.5岁.5岁

基本提示

(1)(G).复习水平,垂直的序列练习

(几乎不须要示范提示)

l、引导小朋友,介绍彩色圆柱体准备桌子或地毯.

2、从教具架上慢慢地搬法.

3、老师坐在小朋友右侧.

4、询问小朋友:_这个盖子是什么颜色?”打开盖了再问里面的圆柱是什么颜色.然

后说:"盒子里放的圆柱和盖子的颜色是一样的."

5、将10个圆柱一一取出,不按顺序放置,盖子上后将盒子放在桌子的右上角.

6、埘小朋友说:“请把里面最大的圆柱拿出来放在这里.”或者说:"请把所有圆柱按

粗细排排看.”

7、让小朋友试试排列的方式,也许会像圆柱体一样水平地排列,或是像粉红塔似的垂

直排列.也让他们试试还没有遇过的排列方式.

8、等全部排好后,问小朋友:_还要不要试试看?"

9、将圆柱一个个慢慢地整理好放回木盒中,放同原处.

·让小朋友练习其余的3盒彩色圆柱.

★闭上眼睛进行触觉的序列排列练习亦可. 提示的变化

.P与G的变化一两盒以上圆柱同时做垂直的水平的序列练习.

1、让小朋友(完成基本提示)选取两盒彩色圆柱,每次一盒搬到桌子上,慢慢地取出

圆柱,不依顺序放置.

2、对小朋友说:"把这两盒圆柱按照顺序排排看,”然后老师示范几种排法,如各彩色

圆柱的垂直积高、同粗细圆柱的重叠(两种颜色)、同高圆柱的并排.

3、让小朋友自己练习各种排法.

4、整理时,必须把同色的圆柱放在同颜色盒盖的盒子里,再收回原处.

.P的特殊变化-G的变化之后,找出同次元、同样尺寸的圆柱配对练习,

和插座圆柱体组的P的变化4相同,

对小朋友说:“在这些圆柱当中.有些虽然颜色相异,但是大小完全相同.请把他们找

出来,”(有5组)

. MG练习

以插座圆柱体提示为准.(参照插座圆柱体的MG变化)

.G的变化

以插座圆柱体为准.(参照插座圆柱G 的变化) 名称练习

名称练习中所使用的词汇与圆柱体相同,不须要特别提示,但必须确认已学过的. 错误的订正

圆柱规则的渐次性, 直接目的

培养视觉上对大小识别概念的再认识. 间接目的

手眼动作的协调,手臂肌肉控制力,敏锐的观察及注意力.

备注:在进行彩色圆柱练习之前,必须先进行插座圆柱体,粉红塔、棕色梯、长棒、

色板、几何学立体组等的练习.

第五篇:蒙台梭利感官教具教程—插座圆柱体

插座圆柱体主要培养孩子对事物大小。深浅的视觉能力,以及协调力等,插座圆柱体形状大小深浅不一教具设计既富有规律性,又形式多样,对孩子来说充满吸引力,还能培养能力,是两岁半儿童教具初次练习的首选。 适用年龄

2岁半以上孩童 教具构成

木制的插座圆柱体有四组(A/B/C/D),上面有十个圆孔,每个小圆空都对应着带有小手柄的小圆柱。 圆柱体共分四组,

A圆柱体 由低到高排列,除高度不相同,小圆柱大小相同 B圆柱体 由细到粗排列,小圆柱高度相同,粗细由细到粗 C圆柱体 由细低到粗高排列,小圆柱粗高呈阶梯性变粗高 D组圆柱体 由细高到粗浅排列,小圆柱体高度粗细与C组相反

基本操作(以C组举例)

1,双手拿起C组圆柱体,向幼儿介绍名称,

2,由细低开始将小圆柱取出,按次序有规则摆放在圆孔旁,每次取出都要与之前对比讲解,孩子也要将自己面前小圆柱取出摆好 3,老师拿起圆柱体底座展示讲解

4,老师和孩子一起将有序的小圆柱聚到一起打乱 5,让孩子凭自己的目测观察圆柱放到对应的圆孔 6,若不对,慢慢移动,直到找到相对应的圆孔,摆放整齐 A,B,D组依次按照以上进行教孩子操作练习

教育目的

1、培养孩子辨别大小的视觉能力,继而理解大小的概念

2、培养孩子灵巧性和手眼协调性

3、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秩序感和敏锐的观察力

上一篇:模特大赛策划执行方案下一篇:美团外卖配送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