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才网

2024-05-22

北京市人才网(精选6篇)

篇1:北京市人才网

北京市人才培养计划及工程

1、北京市人保局——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04)

2、北京市组织部——北京市优秀人才(2005)

3、市委办公厅——海聚工程(2009)

4、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1993)

5、北京市科委——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11)

6、北京市人保局——北京博士后培养计划(2004)

7、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2010)

8、组织部、共青团——北京青年英才培养计划(2008)

9、教委——北京市属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计划(2005)

10、教委——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2005)

11、卫生局——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2010)

篇2:北京市人才网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工作是市委、市政府支持优秀中青年人才的成长,推动各系统、地区人才工作,加强我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为规范有关申报、评审、经费使用及人员、项目管理等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负责全市人才培养资助工作的组织与管理;市委、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党组,区县、总公司、高等院校等局级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负责本系统、地区、单位的资助工作组织及人员、项目的遴选、推荐、管理等工作;接受集体项目资助单位的党委(党组)负责项目的实施组织和管理工作;接受个人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负责本单位受资助人员的管理和联系工作,承担受资助人员的跟踪培养和考核工作。

第三条 资助工作每进行一次,按照A、B、C、D、E、F、G七个类别进行资助。其中,A、B、C、D、E、G类为个人培养项目的资助;F类资助,为市委、市政府委办局,区县、总公司、高等院校等单位(一般指局级单位)人才工作集体项目资助,不接受个人申报。第二章 个人资助的基本要求、目标和类别 第四条 个人资助申请的基本要求

(一)申请个人资助的人员应是我市行政区域内的优秀中青年人才或专业骨干。非北京市属单位的申请人员应是我市急需紧缺专业的优秀人才。中央在京单位人员可与北京市属单位人员合作申请资助。

(二)申请人应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祖国,积极进取,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良好的发展潜力,以及求实、创新、协作、奉献精神。

(三)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领域的申请人一般应具有硕士(含)以上学历或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较好的业务基础;技能领域申请人应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其中超过45岁的申请人,应具有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公共管理单位申请人应是在专业性较强岗位上工作,并具有副处级以上行政级别;申请A、B、C、E类资助,年龄要求为45岁以下(以申报当年的1月1日为准);申请D类资助,年龄要求为40岁以下。

(四)申请资助的项目应对促进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并具有可预见的应用前景;项目方向、资助类别应与申请人目前最需要培养提高的素质和能力紧密结合,有利于申请人加速成长。

第五条 个人资助的目标、类别

(一)资助目标 个人资助主要用于支持我市发展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中已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以及公共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在完成资助项目的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加速成为国内一流人才,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资助,重点培养其掌握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科研组织管理能力。

对技能人员的资助,重点培养其掌握先进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增强技能素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和操作水平。

对公共管理人员的资助,重点培养其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知识与能力,提高行政管理的专业化水平。

对经营管理人员的资助,重点培养其现代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资助类别

A类:用于资助赴国外有关机构进行专业培训、研修或做高级访问学者(不含学历、学位教育),以及到有关国际组织或著名跨国公司挂职等,支持申请人学习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国际惯例、规则,锻炼提高外语应用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出国时间为4—12个月,资助额最高为所需费用60%,最多不超过10万元。申报人员应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申报材料中应附申请人的外语水平证书、双方签署的协议或邀请函复印件。

B类:用于资助赴国内有关机构进行研修、开展合作研究,以及到有关组织或著名企业挂职等,支持申请人系统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锻炼合作与交流能力,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资助额最高为所需费用的70%,最多不超过3万元。申报材料中应附双方签署的研修或合作等协议复印件。

C类:用于资助参加国内外重要专业会议或交流研讨活动,资助额不超过3万元。支持申请人开阔眼界,提高学术技术或有关业务的交流能力。申报国际会议的(指参加世界或地区性的专业会议并在会上宣读论文),须在申报材料中附会议宣读论文邀请证明复印件。

D类:用于资助具有较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承担研究项目。支持申请人瞄准学科前沿和发展方向主持或启动开创性工作,在实践中提高研发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资助额度最高为10万元。推荐系统或单位应能对所报项目提供必要的资金匹配。申请人员应为所报项目的主持人或排名前三位者,每个项目限报一人。

E类:用于资助出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较好社会效果的著作。支持申请人就专业方向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将有关成果提交社会和业内检验,提高学术地位和影响力。资助额不超过2万。申报材料中须附出版协议复印件、著作的章节目录及内容简介。

G类:用于资助青年技能人才参加技能学习(培训、研修)或技能竞赛,支持申请人钻研、提高实践技能,解决我市重点发展领域的业务实践中急需的关键技术、诀窍、工艺、标准等难题;支持高级技能人才组建工作室、项目组、攻关组等,系统地培养青年人才,继承和发展传统技法与技巧,探索和开发具有高、精、深特点的先进技能。资助额不超过3万。申报材料中须附职业资格证书复印件。

以上各类个人资助项目的完成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同一申请人(项目主持人或参加人)每只能申报一项资助。

第三章 集体项目资助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第六条 申请集体资助项目的基本要求

(一)申请资助项目方向应符合实施首都人才发展战略,推进建立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的要求,体现人才工作的创新。

(二)项目目标能够突出申请单位人才工作的重点和主线,有助于解决制约人才工作水平提升而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推动申请单位人才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三)申请单位对本单位人才工作的推动有明确的规划和清晰的思路。领导班子重视,项目管理组织健全,工作计划严密,措施配套有力,分工责任明确,实施管理方案可行。

(四)项目投入符合建立人才培养多元投入机制的要求。申请单位对集体项目有必要的资金匹配,并能带动用人单位等各方面加大人才培养投入。

第七条 集体项目资助的目标

通过项目的实施,加快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国际化人才的重点培养工作,推进制度创新,加速建立健全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优秀人才培养机制和工作体系。通过对集体项目 成果的深化,总结推广对全市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的经验,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带动和推进整体人才工作。

第八条 集体资助项目的方向

集体项目资助(F类)主要用于支持申请单位组织开展人才工作项目、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项目方向重点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列入全市或本单位重点人才工作的项目。

(二)与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或本单位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人才群体的培养工程。

(三)创新人才工作中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

(四)有助于解决人才工作中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项目成果对全市或其他单位有借鉴、示范意义的项目。

(五)其他有助于提高人才工作水平,推进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的项目。

集体项目资助额度为10—50万元,资助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为一至三年。

第四章 资助的申报、评审

第九条 资助经费的申报、评审工作坚持“公开、公正、择优、适用”的原则,严格执行审核工作规定和评审工作纪律。

第十条 个人资助(A—E、G类)申报、评审程序

(一)由个人提出申请,经基层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会同有关业务部门,酝酿提出候选推荐人员,报党委(党 组)确定本单位推荐人员,并将有关材料报上级党委组织部门。

(二)区县局级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对所属单位(包括区县行政区域内单位)推荐的人员和项目进行汇总,筛选把关,经党委(党组)研究确定推荐人员,并将确定人员的资助申请表、有关附件和数据库上报盘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

(三)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负责组织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确定符合申请条件的人员。

(四)聘请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市委组织部建立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评审专家库,根据申请人专业方向和评审工作的需要,对评审委员会组成实行动态调整。

(五)评审委员会根据“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资助评审办法(试行)”和评审工作有关要求,按专业分组评审,经评委和全组集体评议确定拟资助人员及资助金额的建议方案。

(六)建议方案经报市委组织部审核批准后,最终确定个人项目资助方案。

第十一条 集体项目(F类)资助的申报、评审程序

(一)申报单位根据推进人才工作的需要,经党委(党组)讨论同意申请项目方案,并由主管领导审核签署意见后,将资助申请的有关材料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

(二)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会同申请单位对申请题目进行深入研究和修改完善,确定符合 条件的申请项目。

(三)组建集体项目评议小组,对符合条件的申报材料统一进行集体审议,并提出拟资助单位及资助金额的建议方案。

(四)建议方案经报市委组织部审核批准后,最终确定集体项目资助方案。

第五章 资助经费的管理

第十二条 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负责资助经费的统一管理和拨付。各区县、委办局党委(党组)组织(人事)部门和接受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具体负责资助经费的使用管理。

第十三条 对于个人资助项目,市委组织部与受资助人员上级主管局级单位(系统)党委(党组)签订《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管理协议书》后拨款。

(一)A—E、G类资助款,由市委组织部一次性拨付给受资助者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局级单位。

(二)领取资助款时,各单位提交《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进度计划表》和《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经费使用计划明细表》。

第十四条 对于集体资助项目,市委组织部与获资助单位党委(党组)签订《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集体项目资助协议书》后,并根据资助项目的实施计划确定拨款方式。

第十五条 个人项目资助经费主要用于提高接受资助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能用于购买交通工具、计算机、音响、摄录及放送设备、复印打字设备、办公用品、可以在单位及行业内协调解决的仪器设备,以及其它与资助项目无关的物品。

第十六条 集体项目资助经费主要用于项目的启动、组织、实施和推动工作,不得用于人才工作的奖励和发放奖金、购置固定资产、购买仪器设备及办公用品等方面,也不能用于补充其它科研项目的经费。

第六章 资助人员和资助项目的管理

第十七条 接受资助的人员和单位应自觉接受市委组织部的管理、考核,按时完成所批准的资助项目。

第十八条 接受个人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负责督促受资助人员完成项目管理的有关工作。每年按期报送《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项目进展情况调查表》。资助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负责将《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项目结题情况调查表》、培养效果评估报告及有关成果材料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和上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同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资助项目成果的登记、鉴定、推广和转化等工作。

第十九条 接受集体项目资助单位的党委(党组)要明确项目责任部门和资金管理部门,做好项目实施的组织与管理工作。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每半年报送《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集体项目进展情况调查表》,提交项目阶段性总结;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提交《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集体项 目结题情况调查表》、项目总结评估报告及经费使用决算表,并制定和实施项目后续工作计划,巩固项目成果。

第二十条 接受资助人员或单位如不能执行资助项目,应将资助经费退回市委组织部。如遇受资助人员发生工作变动、受资助单位工作职能变化、项目实施需进行较大调整,受资助人员或单位应及时以书面形式上报有关管理部门,并事先征得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同意。市委组织部将视变化情况,决定资助经费的处理方式。

第二十一条 接受资助的项目,在发表有关论文、专著时,均应标明“本项目获得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

第七章 资助人员的跟踪培养

第二十二条 为深入做好接受资助人员完成资助项目后的培养工作,市委组织部建立受资助人员跟踪培养档案,跟踪培养期一般为三年。对培养效果显著、成绩优秀的人员将根据需要择优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加强培养,如项目滚动资助、挂职锻炼、岗位交流、脱产培训、推荐申报课题、推荐参加人才表彰评选等。

第二十三条 在接受资助人员的跟踪培养期内,所在单位和归口推荐的区县局级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应对其制定有针对性的跟踪培养计划,配合市委组织部做好跟踪培养、考核管理工作。各归口推荐的区县局级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负责每年按期将资助人员跟踪培养考核情况和数据库上报盘报市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第二十四条 接受资助人员所在单位和归口推荐的区县局级单位党委(党组)组织部门应建立接受资助人员数据库和培养档案,健全对接受资助人员的培养、考评、联系工作制度,加强对接受资助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指导、督促其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

第八章 附 则

篇3:北京市冷链物流人才现状分析

1.1 冷链物流人才界定

冷链物流人才顾名思义, 就是在整个冷藏冷冻类食品的生产、储藏运输、销售, 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管理、组织、操作的人员, 使货品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 以保证食品质量, 减少食品损耗的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冷链物流人才可分为两种:技术和作业型人才、管理和规划型人才。

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 熟悉冷库常涉及一些化学物品, 如制冷剂用到的氨、氟利昂和四氟乙烷等, 还要懂得冷库里压缩机设备结构和原理, 也就是要有一定的电学知识, 除此之外, 冷冻技术与食品特点等也是技术和作业型人才必须要掌握的。而管理和规划型人才不仅要了解前者所需掌握的知识, 还得具备一定的管理才能, 这就要求相关人才有一定的学历, 当然学历高并不一定代表能力强, 但学历高的人代表了其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接收能力。

1.2 企业对冷链人才需求心声

我国食品行业的飞速发展促使冷链物流行业迅速发展起来, 但行业快速发展和现有人才培养出现脱节, 从北京一些涉及冷链物流企业的调查发现“无人可用”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企业所需要的冷链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些专业的素质:①冷库相关的化学和电学知识, 如氟制冷、氨制冷, 冷库里有压缩机等设备的使用和维修;②关于制冷的结构、工艺、原理等专业知识;③良好的仓储管理能力, 需要精通仓储各项现场管理工作, 精通仓储各类作业流程, 有能力与公司各相关部门配合指导仓储现场工作。有合理调配各库区各作业班组的能力, 以及很强的严格管理意识及领导能力, 还要有一定的外语能力;④项目操作能力, 这样的高级冷链人才就是负责整个冷链的把控, 从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进行控制, 工作强度与挑战性远远大于一般的物流项目操作。

1.3 北京市冷链物流人才生存环境分析

(1) 地理环境。

北京地理最大的特点是无航运物流, 对冷链人才能力要求也就少了报关报检、跟单、联运、船务方面的专业要求。

(2) 社会政策环境。

自从1982年11月19日,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试行) 》, 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做出规范, 这部食品卫生法推动了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 也就在这时初步的形成了一种新型劳动者——冷链物流人才。一直到现在几乎每一年国家相关机构都会颁布一些鼓励冷链发展的部分政策, 尤其2010年7月, 由发改委颁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规划》指出:到2015年, 建成一批运转高速、规模化、现代化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 培育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企业等。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 所有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要依赖于人才的力量, 作为首都的北京, 是最直接沐浴在各种政策的实施下, 国家对冷链物流政策上的扶持, 也说明了对冷链物流人才的极大需求。

(3) 社会经济环境。

冷链物流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只有在经济繁荣的情况下, 消费者才会对易腐产品产生大量需求, 因此经济环境对冷链物流具有推动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至34.5万亿元, 冷链物流为国内生产总值作出了贡献, 当然巨大的经济环境也为我国冷链物流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也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居民不仅关注食品的质量、营养和卫生, 而且已经从发展的角度开始种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亦高度重视。不过, 食品物流安全仍是许多食品生产企业的软肋, 食品腐烂变质是造成食品安全隐患和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焦点关注, 正带动着以肉类、水果、蔬菜及水产品、奶类为代表的食品冷链保鲜市场的急剧升温, 这些更是对冷链物流人才提出了更专业的能力要求。

2 高校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2.1 一线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一线冷链物流人才主要从事一些技术和作业性的工作, 这其中包含需要温度控制的物流企业及其相关企业的生产、加工、储存、配送等物流基本活动, 具备一般的冷链物流业务处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等的冷链人才。北京市并没有专门设置培养冷链物流一线人才的高校。这是北京市严重缺乏冷链物流人才的一个原因, 也是北京市在冷链人才培养上的不足。冷链物流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非常需要学校能给其输送一流的人才。冷链物流专业的就业前景是到各类冷链物流企业从事一线业务管理岗位的工作:包括对冷冻食品、海鲜等的运输、冷库仓管、冷链物流配送、冷链物流企业其他相关业务 (含进出口业务) 岗位。不过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开始了在冷链人才培养领域的试水行动, 像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开设冷链专业的还有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其“冷链物流”课程为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品课程”。

2.2 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培养现状

所谓高级冷链物流人才应该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不仅要掌握冷链物流相关的专业知识, 还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企业中对冷链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调节等工作的冷链物流管理人员。这种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可以为企业甚至国家提出有价值的物流解决方案和对策。

北京一些高校中涉及了相关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 但还没有实行专门化、系统化。这样的高校有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财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在北京高校中研究冷链物流方向的教授有很多, 就是因为这些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和硕士研究生, 长期从事冷链物流方面的研究, 在做项目和指导硕士论文的过程中,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了一部分冷链物流管理型人才, 为首都在引领冷链物流人才的培养方面作出了贡献。

3 对策建议

3.1 国家的推动与引导

目前, 冷链物流人才十分缺乏, 已逐步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瓶颈”。这主要源于现代冷链物流的发展在中国时间不长, 同时冷链在物流行业又是一个附加值较高的领域, 冷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建立一个好的管理体系需要时间。所以国家要发挥引导作用, 推动高等院校设置冷链物流相关学科专业、开设相关课程, 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职业教育, 并建立交叉研究机构鼓励扶持行业协会、企业及有关高校结合国外实践开展冷链物流职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 形成多层次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的人才激励与柔性机制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将“农产品冷链物流”作为“农产品营销与储运”专业的专业 (技能) 方向增加至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

3.2 高校培养模式创新

院校是各类人才输出的动力保障, 近年来我国开设物流相关课程的院校数量不断增加, 以冷链为例, 北京交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院等七八所院校已先后开设了冷链课程。但当前我国冷链行业甚至整个物流行业, 面临的管理、技术、操作等层面人才缺乏的难题却始终未得到改善和解决。大部分高校里设置的多是制冷暖通和物流专业, 范围比较广, 没有细化, 更没有专门的冷链物流专业学科。有时关于冷链的教材, 一些理论知识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内容, 时代性并不强。

对此, 高校应积极创新冷链物流高技能培养模式,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运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北京市也应吸取成功经验, 争取和企业合作共建冷链物流专业。冷链缺少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人才, 培养这方面的人才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要注重基层实习和锻炼, 不能盲目的只进行理论培养, 造成只开花不结果的局面。使工学紧密结合, 即把冷链物流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改革, 与企业的冷链物流业务经营活动过程紧密结合。

3.3 企业加强冷链物流人才待遇

当今社会人才注重的不仅是提高工资待遇, 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发展空间、团队氛围等软环境, 职业前景等, 这些已成为毕业生看重的要素之一。例如, 物流专业毕业生大多选择索爱、中铁物资等生产型或国有企业, 而不愿意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特别是中小物流企业, 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

对此, 企业应该为企业员工制订合理的职业规划, 冷链是朝阳行业, 长远明确的规划是可以让员工感到有“奔头”的。另外, 企业应该加强自身文化的培养, 定期为员工进行培训, 让员工能够不断地提升自我。在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员工职业规划方面, 北京物美商业集团称得上是典范。由于刚从院校毕业的人才激情高、使命强, 物美尽量通过各种方式使他们保持这份激情。比如, 物美将员工的工资同个人绩效直接挂钩, 多劳多得,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4 冷链物流人才提高自身素质

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 冷链物流是一个高投入、低回报的行业, 基层员工的薪资待遇也要比其他行业低。物流经常被人看做是低等行业, 日常工作较脏较累。好多大学生进入物流企业后, 发现自己总要干一些又脏又累, 还需要经常跟一些素质相对较低的人打交道, 时间长了会觉得心理不平衡, 这种心态如不能及时扭转, 也容易造成人才的流失。为此, 冷链人才要加强自身职业认同感, 提升自身素质, 培养行业兴趣。加强职业使命感, 要发扬艰苦努力的作风, 相信经过自己的坚持和钻研, 定能在冷链物流行业做出成就。

摘要:随着中国近几年物流企业的蓬勃兴起, 物流人才的教育培养已经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各地纷纷闹起了“物流人才荒”, 冷链作为新兴的物流细分领域, 人才缺口更为严重。冷链物流是确保食品安全, 保障人们生产、生活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和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冷链物流人才培养跟不上形势的发展, 掌握冷链物流技术和管理的人才严重不足, 已成为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北京市作为综合性产业城市和国际大都市, 也是货物中转中心, 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在全国前列, 但在冷链物流领域却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的城市, 甚至落后于我国的其他城市, 尤其在冷链物流的人才培养方面。

关键词:北京市,冷链物流人才,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学会.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10.

[2]王恩涛, 邵清东.现代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J].物流技术, 2003 (11) .

篇4:北京市两会人才和教育热点聚焦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定位、新要求。北京作为首都,科技智力资源丰富,有基础、有条件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方面有更大的担当、更大的作为。

2016年1月,北京市各区县两会相继召开。未来,北京在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该如何加快汇聚高端创新人才,提升基础教育和科研水平?两会代表纷纷建言献策。

加快汇聚高端创新人才

为了提升北京的创新能力,北京市长王安顺提出了几点要求:

首先,要大力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力争产生更多的原始创新成果。与此同时,要围绕可持续发展最重大的民生需求,在环境治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

其次,北京将鼓励产、学、研、用的融合创新,注重发挥高校、院所的优势,加强首都科技产业平台和创新载体的建设,特别是要打通技术转移等成果转化的环节,形成各创新主体跨领域协同创新的平台;加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争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型创新平台。

再次,北京将加快汇聚高端创新人才,将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视野,充分地用好中关村这样一个创新中心的载体,鼓励高校、院所、企业与境外科研机构搭建研发的合作平台,高水平地建设首都国际人才平台,广泛地引进海内外的领军人才,打造世界水平的创新团队。

与此同时,北京还要营造健康的创业人才成长环境,特别是要改革人才的评价和选拔机制,将创新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提升人才培育的水平,“年轻人富于想象,敢去冲,敢去闯,我们要发现、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

针对外籍人才,北京将着力创新这一对象的服务管理,将以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为契机,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工作对接和会商,简化国际人才引进的政策和程序,加快开展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改革的试点,探索国际创新人才移民入籍、外籍人员临时身份证制度等,为高端创新人才来京提供更多便利,“涉及到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的20项措施将于今年3月1日起实施,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

“新一轮创新创业关键靠人,北京应率先探索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机制,改革传统教育的专业模式、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标准,建立更贴近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体制。”王荣彬代表民盟北京市委强调。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王荣彬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要调动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就是要使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转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一是重视吸引国际创新创业人才,搭建平台,调整政策,加强出国留学人员、海外华人、国际智力资源的引进。二是高度重视国内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北京应率先探索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机制,改革传统教育的专业模式、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考核标准,建立更贴近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体制。

在北京建设成为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上,九三学社赵兰香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以“共建模式”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乃至全球的科技资源,通过建立专项基金,资助与北京城市发展急需的主题研发活动。

其次,让更多的优秀人才集聚北京。目前北京的外部环境存在人才流失的危险,建议有针对性地增加部分公租房房源,作为吸引人才的举措。对用于人才吸引性的公租房,不要将北京户口作为硬条件。不要让户口问题、房子问题隔断了创新人才在京发展之路。

第三,创新政府推进成果转化的模式。她建议进一步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渠道,同时,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所联盟和统一信息披露系统,为科技成果流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非公开方式进行股权融资提供服务。此外,在成果转化模式上有所创新,将“中关村模式”向其他地区整体输出,并采取利税分成方式,共享发展红利。

发挥人才的马太效应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称,人才改革是创新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方面,2016年将出台一个关于“如何强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机制意见”,绿卡申请的人才评价渠道也在改善,未来将实行积分制。

“政府的政策性供给问题实质是满足企业供给侧的需求,企业需要创新,需要提供新产品、新技术,人才非常关键,预计‘人才评价机制意见’将在3月出台。”

好的硬件是吸引创新人才的一个优势。“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例,现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链条。到2015年12月,累计入孵创业团队700个,超过100个海外团队;合作投资机构超过2500家,有375个团队获得融资,平均每家融资500万元,融资额18.75亿元。在这里,不管是孵化、培训、投资、媒体宣传,甚至细分的软件硬件、人力招聘,还有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都形成了一个聚集。” 中关村创业大街运营公司海置科创董事长姚宏波强调。

北京大学人才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萧鸣政教授对媒体表示,建议三地建立高层次人才租赁制度和人才柔性引进机制。

“京津冀三地在经济水平、教育、人才数量、员工素养与工作条件上差距较大,人才的马太效应使高端人才竞相涌入北京,津、冀特别是河北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外流。”

“京津冀区域内高层次人才没必要进行户籍、档案、养老保险转移与家庭的迁移,京津冀应该尽快建立高层次人才的租赁制度,河北应尽快进行专家工作站、公寓楼、人才特区与高层次人才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区等环境优化建设,吸引京津两地的高层次人才。”

篇5:北京市人才引进办理程序

到区人事局办理手续的调京人员要提供的材料:

(1)单位写出“关于申请XXX调京工作的报告”。主要内容:企业基本情况、纳税情况、引进人才理由、被调入者基本情况、突出业绩和作用,单位盖章

(2)引进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

(3)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批准证书副本或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研究开发机构的认定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4)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

(5)调京人员及随调人员学历学位证、职称证、结婚证、身份证等原件及复印件

(6)《独生子女证》、《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7)调京人员及随调人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通知

(8)调京人员在京固定住所证明(①自己有住房的提供《房产证》或购房合同;②租赁房屋的提供与业主签订的租赁合同和《北京市房屋租赁(转租)登记备案表》;③居住单位公房的由房屋产权单位出具证明和《房产证》;④借住亲友房的由居委会出具相关证明和《房产证》)原件及复印件

(9)随调人员在京单位接收函,接收函上注明联系人、联系电话

(10)随迁子女超过16周岁的(高中(含)以下可随迁),须学校教务部门出具在校证明,无工作的须当地劳动部门出具无业证明和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11)引进人员及随调人员填写《引进人才审批表》各两份

(12)引进人员和随调人员京外户口在一起填写《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一式四份);京外户口不在一起填写《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各三份,孩子户口跟随谁就填在谁的随迁栏中

(13)全家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

(14)调京人员到公司后的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

(15)调京人员社会保险缴存证明

(16)单位及个人诚信声明

(17)配偶为工人身份的需提供:①招工表;②近几年工资表;③当地劳动局证明

篇6:北京市人才网

一、2017年北京人才引进公司符合条件:

凡在FESCO存档且注册地在京的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驻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驻京研发机构、环保企业、软件企业。

2017年北京人才引进办理北京人才引进个人符合条件:

1、申请人必须在所在用人单位有两年以上连续工作经验;

2、专业必须符合《2006年人才目录》

3、年龄45周岁以下且身体健康者

4、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a、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b、在国内外获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须经国家教委认证)。

二、2017年北京人才引进所需材料:

申请人所需材料:

1、所在用人单位出具“关于办理×××调京的申请”原件(内容:企业基本情况、申请人基本情况、入单位时间、工作岗位、详细工作业绩、对公司贡献、引进人才理由),申请单位盖章,一式一份;

2、外商投资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驻京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驻京研发机构、环保企业、软件企业等相关认证书(由北京市经贸委、北京市商务局、北京市科委或北京市经济委员会批准,在有效期内)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企业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一份(最新年检章);

4、申请人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若在职硕士,需提供学位认证,且提供本科学历、学位证书)

5、申请人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高级职称需提供高职任职通知);

6、原籍存档单位出具的同意调出函原件一份(可随档案转)

7、申请人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聘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8、申请人的完税证明,要求从申请人进入申请单位起开具(纳税证明可以选择开具代收代扣税款凭证或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两种,个人所得税纳税证明需在证明空白处手写:以上纳税属实,工作单位名称,公司HR经理签字,联系电话,并加盖公司公章)

9、申请人社会保险缴存证明(要求从入职申请单位起开具,社保版本为《参保职工四险缴费情况表》)

10、房产证或租赁房屋证明:

11、申请人户口本首页及本人页原件及复印件(已婚者,注意更改婚姻状况)

12、申请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注:正反面复印)

13、申请人《引进人才政审情况调查表》(请见文件下载,可随档案转)

14、申请人《诚信证明》一份(请见文件下载)

15、三级及以上医院出具的近期体检表;

16、已婚者出具结婚证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三、2017年北京人才引进随调人员所需材料:

1、随调人员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必要时提供学历、学位认证报告)

2、随调人员职称证书原件及复印件一份

3、随调人员原籍存档单位出具的同意调出函原件一份(可随档案转)

4、随调人员在京单位同意接收函(需在京单位及其上级单位(局级以上)人事部门盖章)原件一份,接收函上注明联系人、联系电话;

5、随调人员户口本首页及本人页原件及复印件(已婚者,注意更改婚姻状况)

6、随调人员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注:正反面复印)

7、随调人员《引进人才政审情况调查表》(请见文件下载,可随档案转)

8、随调人员《诚信证明》一份(请见文件下载)

9、随调人员社会保险缴存证明

10、独生子女证原件及复印件

11、子女出生医学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12、子女户口原件及复印件

13、随迁子女超过16周岁的,需学校出具在校证明;

14、三级及以上医院出具的近期体检表;

四、2017年北京人才引进办理落户北京流程:

1、申请人向所属业务部领取《引进人才审批表》、《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办理引进人才申请表》。填写好表格以及证明,连同其他材料报送业务部;

2、业务部审批后,将申报材料报FESCO雅宝路服务大厅审核;

3、服务大厅审核无误后,开具商调函,调阅申请人及随调人员的人事档案;

4、审档合格后,报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

5、审批同意后,领取批件,按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发“报到须知”办理手续。

温馨提示:

1、申请人及随调人员各填《引进人才审批表》一式一份(表内“申请单位意见”一栏加盖申请人所在用人单位的公章,相关负责人签字);

2、申请人及随调人员各填写《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一式三份(表内“承办单位盖章”一栏加盖申请人所在用人单位的公章,相关负责人签字,如夫妻双方原籍户口及调京后户口为同一派出所,填写一式四份即可);

3、《诚信证明》个人填写关于个人部分证明,单位填写单位部分。

上一篇:大学生暑期带薪实习下一篇:福建专升本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