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腊八节的诗词阅读

2024-05-23

有关于腊八节的诗词阅读(精选6篇)

篇1:有关于腊八节的诗词阅读

1.《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宋朝·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

2.《腊日宣诏幸上苑》唐朝·武则天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3.《腊日同舍郎即湖上送诸葛吏部赴胡北常平次汪》宋朝·魏了翁

绣衣衔命去,祖帐为王留。大舶满青镜,寒云明玉舟。岁余官事省,蜡毕吏功休。千古行藏意,梅边细讲求。

4.《腊日》晋朝·陶渊明

风雪送馀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未能明多少,章山有奇歌。

5.《腊八日书斋早起南邻方智善送粥方雪寒欣然尽》宋朝·王洋

腊月八日梁宋俗,家家相传侑僧粥。栗桃枣柿杂甘香,菱椇芝栭俱不录。金仟吒言成道时,不认饕馋借称目。谁谓毗耶清净身,何有尘埃更须浴。今晨雪屋梳白头,南邻与馈如素求。

6.《腊八日怀圣仆》明朝·葛一龙

怀君八日语,五见十年中。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

7.《腊日》唐朝·杜甫

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

8.《行香子·腊八日与洪仲简溪行其夜雪作》宋朝·汪莘

野店残冬。绿酒春浓。念如今、此意谁同。溪光不尽,山翠无穷。有几枝梅,几竿竹,几株松。篮舆乘兴,薄暮疏钟。望孤村、斜日匆匆。夜窗雪阵,晓枕云峰。

9.《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唐朝·刘禹锡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10.《腊日二首·异乡怀旧人千里》宋朝·张耒

异乡怀旧人千里,胜日难忘酒一杯。不恨北风催短景,最怜残雪冷疏梅。江边寒色雁催尽,天上春光斗挹回。我独呼儿剩丸药,微功聊取助衰骸。

篇2:有关于腊八节的诗词阅读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2.《腊日骊山渡逢故人》宋朝·徐玑

天寒多木叶,愁思满溪滨。惆怅往来渡,经行多少人。时情独重腊,岁事每占春。与尔他乡旅,谁当怀抱新。

3.《腊日步西园》宋朝·张耒

三亩寒园春欲回,浅池低树忽飘梅。楚乡万里霜云尽,归雁行行斜日来。

4.《腊日晚过杨村写望》宋朝·汪莘

万里溪光一望穿,潜鱼世界白鸥天。若为移得溪光去,落日茅斋相对眠。

5.《次韵刘仙卿腊日喜雪·其二》宋朝·刘才邵

腊祀祁年瑞雪飘,共知帝力最难消。无边世界银为阙,不动根荄草变瑶。人悦自然天意得,时和岂待乐声调。月娥似更怜鲜洁,清影亭亭彻永宵。

6.《紫宸殿拜表贺雪二首·怪来腊日起春风》宋朝·杨万里

怪来腊日起春风,一夜琼花发禁中。大地山河银色界,九重楼观水精宫。

7.《腊日出猎因游梅山兰若》宋朝·梅尧臣

我与二三骑,争驰孤戍旁。逐麋逢野寺,息马据胡床。鹰想支公好,人思濡上狂。归来何薄暮,烟火照溪光。

8.《腊日四首·日暖村村路》宋朝·张耒

日暖村村路,人家迭送迎。婚姻须岁暮,酒醴幸年登。箫鼓儿童集,衣裳妇女矜。敢辞鸡黍费,农事及春兴。

9.《次韵刘仙卿腊日喜雪·其一》宋朝·刘才邵

彻地寒威暖尚遥,岂同春日落还消。醉翁不道盐并絮,阿母难专池是瑶。素月交光千里共,丰年为瑞四时调。腊中三白已堪赏,何况皑皑照此宵。

10.《宫词三十三首·今年腊日近春繁》宋朝·曹勋

篇3:有关于腊八节的诗词阅读

道;而抓住一首诗作艰深的探讨, 又易于远离学生所能理解的层次, 空在他们头脑中贴下一张张标签。在诗歌的“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突破, 让学生“言”“意”兼得, 就需要恰当地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是近年来很多老师们都在积极尝试的一种教学思路。简单地说, 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 进行多文本阅读教学, 是单篇阅读的有益补充。群文阅读的方法很多,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来说, 有指向表达方式的群文阅读, 有指向阅读策略和方法的群文阅读, 有指向阅读思考的群文阅读。笔者执教的《〈渔歌子〉〈江雪〉对比教学》一课就是指向阅读策略的群文阅读的一次尝试。

《渔歌子》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内容, 《江雪》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必备的古诗词。两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两位诗人快乐、悠闲自得的情感和孤独寂寞、不屈气节的情感。关于古诗词, 一直有“可解”与“不可解”之辩。将诗词教学定位于理解字词, 疏通句意, 显然过于简单, 也全然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味

因此, 笔者主要想通过群文阅读中的对比教学, 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生平的角度来感悟经典作品寓情于景中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境, 帮助学生掌握对比鉴赏经典作品的方法。

前置性学习是群文阅读的关键、保障。这节课的前置性学习主要从四方面入手:

1.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读出诗词的节奏。

2.通过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等方法大致理解两首诗词的意思。

3.填写“古诗词对比阅读学习表”, 看看两首诗词在体裁、作者、内容、人物、写法等方面,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例如关于张志和和柳宗元的资料。

通过这样的前置性预习, 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 让学生明确了学习要求, 并通过系统地自主学习,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在学生进行前置性预习的基础上, 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整体读诗, 读准字音, 读通诗句, 读出节奏

由于古诗文这种文体的特殊性, 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障碍, 疏通语言障碍, 了解大意就更显必要。因此, 在这一环节笔者从学法的角度引导学生与古诗文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认识”。比如在教学“鳜”这个生字时, 则采用记住读音特别的字的方法区别形近字, 加深印象;在教学“箬笠”和“蓑”时, 笔者让学生通过字的构成, 并引导学生借助课本中的注释、看课文的插图来认识箬笠和蓑衣, 调取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在整个教学生字的过程中配以朗读, 使得学生在不自觉当中实现了字字落实。

二、整体通读, 进行对比, 探究异同

在这个环节中, 笔者让学生交流“古诗词对比阅读学习表”, 看看两首诗词在体裁、作者、内容、人物、写法等方面, 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让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比较, 对诗词中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对两首诗词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理解。

三、对比景物, 想象画面, 走进诗境

这个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从对比景物、想象画面来开始探究这一词一诗的异同, 然后引导学生品读诗词中写景的句子, 感受《渔歌子》中写景的句子给人带来的勃勃生机的感觉及《江雪》写景的句子给人带来的空灵孤寂的感觉, 并让学生将体会到的不同感受分别送进两处写景的句子中反复品味, 带学生走近诗词所描绘的环境中, 为接下来走近诗人的内心感受及进一步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效果作铺垫。

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 好的诗词更像一幅画。《渔歌子》这首词的意象很多, 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就《渔歌子》的教学而言, 为了让学生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换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 并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 笔者先让学生找出词中的几个意象:“白鹭”“西塞山”“桃花”“流水”“鳜鱼”, 这些看似静止的意象又是怎样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的呢?然后借助恰到好处的媒体音乐配以个人诗意的解说, 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说话的内容不仅有看到的、听到的, 还有闻到的……整个教学环节实现了意象的浮动, 完成了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和双向互动。

四、对比渔翁, 理解形象, 感悟诗情

让学生说说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 两个渔翁心情的不同, 并说说从哪里感受到《渔歌子》中渔翁的悠闲自得及《江雪》中渔翁的孤独寂寞。将自己的感受送进诗词中, 反复品读, 将两位渔翁的不同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引导孩子质疑:渔翁为什么“不须归”, 为什么“独钓寒江雪”?

渔翁的心情能从他们所处的钓鱼环境中折射出来, 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反复品读渔翁的心情, 深切感受《渔歌子》中渔翁悠闲自得与《江雪》中渔翁孤独寂寞的不同情感, 从而引导学生由感受渔翁的心情向理解诗人的创作心境过渡。

五、对比诗人, 体察诗蕴, 深化感知

了解诗人, 了解作者, 只有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 才能让学生明白, 这一词一诗不仅仅是在单纯地借景抒情, 表达渔翁钓鱼之意, 而是借渔翁钓鱼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情感与志向。正所谓:“钓翁之意不在鱼, 在乎言情言志也!”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这些之后才能有感情、有味道地读好诗词, 此乃诵读的更高意境。

四年级下期的学生初步地具备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 能通过搜集资料来学习。因此, 这个环节,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张志和、柳宗元的资料, 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生平的角度来感悟经典作品寓情于景中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境, 掌握“了解诗人”的古诗词学习方法。然后再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会张志和快乐、悠闲自得的情感和柳宗元孤独寂寞、不屈气节的情感。

六、课堂总结, 掌握方法, 作业拓展

最后, 笔者引领学生总结本节课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并让学生在今后课外学习鉴赏古诗词的时候能够有所运用。

篇4:关于腊八节古诗词

险阻贫兼病,西南北又东。

两乡侈各健,一粥喜遥同。

木末临清晓,应披看雪红。

★ 于腊八节的古诗词

★ 腊八节文案

★ 腊八节放假吗

★ 腊八节日记

★ 腊八节祝福语

★ 腊八节教案

★ 腊八节祝福语简短

★ 腊八节顺口溜

★ 关于腊八节习俗

篇5:有关于腊八节的诗词阅读

唐•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赏析】

“秋空明月悬”一句,不加任何修饰,淡淡的诗句,脱口而出,却勾勒出一幅清秋明月图。秋空是广阔邈远的,一轮明月在秋空中好像悬浮着一般,它无所凭依,却能悠然自得地运转于天际。它的清光照彻人间的山河,使得人间成了水中仙境。然而,作者看到的不是这些,他只关注到了毫不起眼的露珠。“光彩露沾湿”,月光照耀着露珠,透射出来的光更加熠熠耀眼,好像是被露珠打湿了一般。这句似在写明月对人间万物淡如水的关怀。接着两句写月光下的鸦鹊与飞萤。“惊鹊栖未定”暗写月光的移动,有“明月别枝惊鹊”的意味,是说明亮的月光照耀到了鸦鹊,使之受惊而飞。“飞萤卷帘入”则进一步衬托月光的明亮,飞萤因为自惭形秽(自己发出的光亮远不如月光明亮)而飞入帘内。“庭槐寒影疏”句,写庭中的槐影,侧面来写月光的清寒,继而引出“邻杵夜声急”,以及最后“佳期旷何许”的感慨。

词人望月引起心中无限的感慨,有一丝喜悦,但更多的是忧愁烦闷。孟浩然一生经历了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个朝代,均科举不第,以隐逸漫游为主,一生夹在仕与隐的矛盾之中。这首诗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感情中自然流出,显示出一种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扩展阅读:孟浩然独特的诗歌美学观

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

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

扩展阅读:历史评价

李白《赠孟浩然》: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杜甫《解闷十二首》:清诗句句尽堪传。

殷璠《河岳英灵集》:浩然诗,文采丰萁,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

皮日休: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何逊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也。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其抒情之作,如《岁暮归南山》、《早寒江上有怀》、《与诸子登岘山》、《晚泊浔阳望庐山》、《万山潭作》等篇,往往点染空灵,笔意在若有若无之间,而蕴藉深微,挹之不尽。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一味妙悟而已。

苏轼:子瞻谓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

樊泽:故处士孟浩然,文质杰美,殒落岁久,门裔陵迟,丘陇颓没,永怀若人,行路慨然。前公欲更筑大墓,阖州搢绅,闻风竦动。而今外迫军旅,内劳宾客,牵耗岁时,或有未遑。诚令好事者乘而有之,负公夙志矣。

蔡传:孟浩然诗组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

王士碌曾举浩然《晚泊浔阳望庐山》一诗作为范本:诗至此,色相俱空,政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是也。

篇6:腊八节的诗词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牛迹重重。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上一篇:论职业道德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下一篇:爱无疆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