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024-04-30

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精选13篇)

篇1: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8.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环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干净整洁的环境不仅赏心悦目, 也是现代文明生活的标准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 工业化程度不断地加深,我们的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出现了各种污染问题,比如水污染, 土壤污染, 空气污染等等, 环境的污染不仅破坏了视觉上的美感,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从国家到个人, 我们都要重视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环境问题, 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改善我们的环境.反之, 如果对环境问题不加以重视, 放任污染继续恶化下去, 那么人类终将自食恶果.前不久, 在网络上有一个视频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反响和转发, 这部视频就是中央电视台记者柴静制作的<穹顶之下>.这部视频的内容关注的是空气污染问题.柴静用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和调查, 最终以演讲的形式完成了这部视频的制作, 在演讲中, 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人们介绍了空气污染形成的原因, 治理的难点, 治理的手段等等, 并呼吁全民一起重视环境问题.视频经过大量转发后, 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 环境保护不仅需要国家政府从宏观方面努力, 作为个体公民,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从国家和政府职责角度讲, 相关部门要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有了法律法规, 还要 确保执行到位.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问题要坚决治理,同时通过各种渠道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从个人角度讲,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做起, 首先,我们应该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的用品,比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牙刷等等。虽然这些物品给我们带来了短暂的便利,却使生态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次,我们应当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具体来说就是,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不乱扔垃圾,同时注意回收和循环再利用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才不会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留下遗憾。

另外,我们应当学会保护动物,保护植物,与其他生物和平相处。因为,其他生物也是地球上巨大生物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缺少了它们,我们的生活也将受到影响!

只有上下同心一起努力, 才能保护好环境, 使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

篇2: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共同的家园,这些环保的口号不明白已经宣传号召了多少遍,但是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是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为了唤醒民众的公共环保意识,中央电视台此刻就常播放着这样的一则公益广告:在一辆公共汽车上,有一位男乘客漫不经心地将刚喝完的饮料瓶,乱扔在车厢里,车上的一个乘务员望见了,就赶忙走上前去,拿起饮料瓶对着男乘客,怒气冲冲地说“这是公共场所,你怎样乱扔东西呀?”然后便不假思索地把饮料瓶往车窗外一扔。每次看到这则滑稽的广告,我就忍不住要笑起来,难道车外的公路就不是公共场所吗?可见,还有许多人的环境意识是极其狭隘的。

除了人民日常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外,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更是让人触目惊心。就拿我此刻所在城市的环境来说吧,站在高处,随便往四周一看,便能够看到一条条高耸入云的烟囱在肆无忌惮地排放着浓烟,那就是一些化工厂所排放出的废气,工厂周围的许多房屋都被熏得乌黑一片,厂房上方的天空也是乌黑的,生活在附近的居民都被熏得透但是气来。工业生产的过程中除了带来废气外,还带来废水、废渣等污染,如何防止“三废”污染,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业生产环境?这是一个很值得有关部门关注的问题。

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们,行动起来吧!为了你、我、他的身体健康,让我们共同创造一个绿色的家园。

人们都明白,良好的环境带给我们人类的不仅仅是财富,还有带给我们无限的旺盛生命力。环境遭到破坏,大多数是人类不礼貌的行为导致,因此,要改善环境务必防甚于治,要每个人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提高环保意识,才能维护好现有的良好环境和改善被破坏的环境。

篇3: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关键词:普通话,命题说话,训练

普通话水平测试 (缩写PSC) 是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和测试大纲, 评价个人掌握普通话规范程度和运用普通话能力的一种语言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规定说话的目的是:“考查被测人员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说话中, 被测人员要做到语言规范准确, 表达自然流畅, 而且还应该准确地把握命题的中心。“说话”项的四项评分标准为:1) 语音标准程度 (25分) , 2) 词汇、语法规范程度 (5分) , 3) 自然流畅程度 (5分) , 4) 说话时间不足三分钟的情况 (依据不足的时间酌情扣分) 。从分值的分配中可以看出, “说话项”测试的重点是被测人员语音面貌的考察, 其次是考察选择词汇、组织语句的能力以及表达的自然流畅程度。

“说话”项测试使普通话测试能更真实体现应试者的普通话口语的运用能力。口头语言一旦从思想转化为语言便不能修改, 不像书面语言可以再三斟酌, 所以口语表达对思维的敏捷程度要求更为严格。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就要求我们在训练时尤其要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进行科学的训练。又因为它是一种较为高级的复合体, 所以我们在训练时不能把它孤立起来训练, 应注意多管齐下, 以达到最终目的。但怎样科学有效的训练才能让考生在测试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呢, 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进行训练:

一、应试者应克服心理障碍

“说话”项的考核不仅仅是对应试者语言水平能力的考查, 同时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说话”其实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 它是将思维快速转换成口语并表达出来的一个过程。但是, 学生的说话学习是伴随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 绝大多数人在即兴讲话时, 因为紧张或者忙于组织语句而顾此失彼, 从而暴露出许多缺点。应试者经常在测试中表现出声音发颤、重复单个词语等现象, 不是一种正常的以气托声的状态, 这不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差, 而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应试者自身心理素质不好, 平时又很少有锻炼的机会, 因此没有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 造成当众说话时过分紧张, 影响了表达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长期以来传统的“满堂灌”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 使学生习惯了做一个听者, 慢慢地丢失了“说的能力”, 也丧失了“说”的欲望, 越来越自我封闭。

要使学生恢复说的能力, 培训时应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帮助学生解除说话时的心理障碍, 同时学生也要合理想象并且积极暗示怎样使自己适应普通话水平测试这个特殊的语言环境, 这样使学生在测试时能具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 在长期的普通话语言的实践过程中, 学生说话的机会多了, 就会慢慢打开自我封闭的大门, 说起来就会越来越自然。

二、注意平时的积累

平时的积累对普通话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积累, 说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积累与能力相比, 积累是更基础的。常言说得好“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平时读的书多, 积累的知识多, 再加上每天坚持说, 熟能生巧, 这样开口就会有话可说。平时的练习不能怕说错, 不能怕别人笑话, 要大声地朗读, 要把字音读准, 而且要养成用普通话读文章的习惯, 这一点非常重要, 平时要注意积累, 要留意自己方言中与普通话词汇存在差异的地方, 并加强区分, 如有疑问, 尽量去请教老师, 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平时说话中, 要养成用普通话说话的习惯, 要把普通话当做是我们的日常用语来看待。说话时要随时地留意自己的发音是否标准, 发现语音中存在的错误及缺陷, 并及时将错误的部分改正过来。一个良好的氛围对普通话的形成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如果人人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与沟通, 不足之处相互指正, 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 普通话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所以在平时说话中, 一定要多找差距, 纠正自身的不足与缺陷, 有意识, 有目的地区努力,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 要在平时生活中留意身边的各种事情, 如通过新闻联播中播音员的标准语音对自己不标准的语音进行纠正, 并且留意听身边普通话说得好的人的发音, 也可以通过长期坚持写作, 积累大量词汇, 达到心中有话说的效果, 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就不会盲目, 应试者可以做到应对自如。

三、在测试中注意说话内容, 强化自身口语意识

很多考生的语音面貌较好, 但是实际测试中取得的成绩却不尽人意。造成分数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考生说话的内容空洞, 缺乏中心思想或者偏离了说话主题。往往这样会在测试时造成一种无话可说, 停顿时间过长的情况, 测试员因此会项酌情扣分。所以考生在说话时一定要把握住说话的主旨, 并在说话过程中组织好语言, 丰富其内容。在说话中还要注意的就是自然流畅, 要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来说, 避免文邹邹的腔调或者朗读与背诵的腔调。在说话时应避免背稿情况, 因为平时说话中不会出现一些专业术语或者华丽的辞藻以及复杂句。

厚积薄发, 只要有信心, 有耐心, 有决心, 有恒心, 有毅力, 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与科学的训练方法, 那么在“说话”测试中就能轻松过关。

参考文献

[1]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教师口语.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语文出版社, 1994.

[3]李军.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方音语调偏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C-0011-03

随着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推开,普通话水平测试进入新的阶段,普通话水平测试也更趋于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特别是在语音标准程度的评判中,坚持量化评判为主,评分误差率大大缩小了。但是在语音自然流畅程度的评判中,却由于失去了过去那种全程把握,对应试人的普通话质感缺少了全面了解,在命题说话项中对方言语调偏误的判定往往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方面是主导性的,其一是评分细则表述过粗,测试员难以形成相对稳定、有操作性的个性评价模式,从而导致一些测试员产生了盲目评判的现象;其二是测试员失去了对应试人测试全程语音面貌的了解,导致对应试人语音质感缺乏把握。

一、方音和语调辨析

《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2009年7月修订稿)在普通话语音质感方面确立了两个评分点,一是语音标准程度方面,针对遗留的方言程度给出六个评分档,其中第二、三档概括为“语调偏误”,第四、第五、第六档概括为“方音”,不过这个评分点涉及的分值很低;二是在自然流畅程度方面,这是主要的评分点。

所谓方音,指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区因演变而形成的语音差别,在标准音确立后,不同于标准音的为方音,我们所说的方音就是人们在说普通话时存留的方言特色语音。方音包含音位上的误差和偏差,具体表现为因为方言语音体系跟普通话语音体系差异性带来的声韵调上的失误和偏差,就是常说的语音错误和语音缺陷,同时方音还包含了超音段因素方面的语调偏误。所谓语调,学界有比较充分的分析,虽未必达成一致的共识,但对语调的基本含义还是比较明确的。语调的基本单位是句调,是音高、音长和音强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句子的节律模式,是语流中音节的长短、快慢、高低、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组合形式,从而保证语流能成为一个合乎语言节律,使语流成为美的音效空间。“语气的色彩、语气的分量,在有声语言中都具有社会性,都是可感的。但是,作为语句的声音形式,应该有自己完整的运动过程。我们认为,语调就应该反映出这个运动过程。”

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

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本来应该存在着包含或包含于的关系,方音是属概念,语调偏误是种概念。《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在使用方音和语调偏误两个概念时,则是把它们并列起来,分别看成对不同方音现象的等级划分,于是“方音”这个概念用来概括音位方面的偏差,而“语调偏误”着重点在于超音段方面的语音表现。在具体语言实践中,遗留方言口音导致了音位方面的失误,是方音明显的显著标志,也就是说,方言口音导致声韵调上的音位失误,会必然的同时存在有语调上的偏误,所以细则上的描述才将“语调偏误”当成比较细微的问题,置于等级较高的评分段上,而把“方音”置于等级较低的评分段上。

从测试实践上看,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涉及的方言语调偏误,是指应试人在使用普通话进行言语交际时所表现出的不同于标准音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音遗留的语调形式,这种语调形式是说话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受方言音系的影响,使言语中的音节、停顿位置的音节以及语气词的音高、音强、音长结合起来以后的变化模式与普通话标准语调有明显的差异。第二种是被称为“读文本”的语调形式,它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普通话的习得过程偏重于音节发音,重视单音节、双音节的反复练习,忽略语段练习,因而没有掌握好普通话语流中音节应有的长短、轻重、徐疾的形式,且有意无意间模仿某些播音腔调,从而形成一种既非普通话的语调形式,亦非自身母语(方言)的语调形式的特殊语调,我们通常把这种语调形式称为读文本的语调(文本语调)。

为了更好地了解方言带来的语调偏误的类型,我们对其外延大略进行分类说明:

(一)声调(字调)保留方言声调特征

汉语是声调语言,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且明显是以高声调为主,各个方言的声调都比普通话的声调复杂得多,就是在北方方言区内,各个次方言的区别主要也是在声调方面,因此声调是汉语各方言中最敏感最微妙的元素。而从语言(方言或标准语)习得的层面上看,要准确掌握声调是比较困难的,调型不准确,调值不到位,就会形成带方言声调特征的“某普通话”。如东北口音中的阴平偏低现象,又如广西南宁口音,将普通话中去声的调性读成高平调,调值读成接近于55,这是调型错误。广西其他方言在声调方面的语调偏误则将去声读成接近于31的低降调,造成调值偏误。存在方言声调(字调)的遗留,一定会影响普通话语调的准确性,是构成方言语调偏误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词重音保留方言的组合模式

1,词重音遗留方言的轻重音格式。这里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虽然说是轻重音,实际上并不单纯是轻和重的问题,最显著的特征其实应该是时值的长短,一个词的几个音节,在实际呼读时,轻重长短不均衡,长则重,短则轻,轻重长短相配合,言语中就有了轻重长短的变化,形成优美的语流。而且,轻重音的恰当处理,可以明显地表示这几个音节在语义上的关系,准确地表达语句的含义。普通话的词重音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重音、中音、次轻音、最轻音。普通话双音节词语的格式大多数是“中重”格式,而不同方言的轻重格式与普通话的轻重音格式明显有听感上的差异。广西除了桂北一带有湘语特点的方言具有明显的前重后轻格式,其他各地方言不像普通话那样音节有明显的轻重变化,而这种特征又被普通话习得过程重音节轻语流的学习方式加以强化,因此大多地方的方言语调偏误在轻重格式上都会或多或少有字化的倾向。

2,语句没有逻辑重音。逻辑重音与表达的内容密切相关,提供的是说话者需要强调的意义信息,由具体的言语需要决定。当说话者使用某种固定不变的声音形式,把词语纳入单一的语流形式之中,就会出现没有逻辑重音或逻辑处理上的错误,没有形成普通话语句本身所具有的重音模式,导致话语令人费解甚至引起歧义。逻辑重音的错误并不是方言语调本身所必然带来的,方言的逻辑重音跟普通话的逻辑重音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方言地区人群在普通话习得过程中,有意或无意间强化音节发音,从而形成一种生硬的带有字化特征的发音。在测试过程中为了“力保”自己的每个字读音准确,使得这种僵硬的语调得到了故意性的强化,因此常常没有形成正常的语流,使得话语中没有逻辑重心,从而形成方言语调偏误。

3,语流中没有轻声。没有轻声的第一个表现是读音节的原声调,第二个表现就是因为不懂得轻声的本质是短,而很机械地将轻声读成所谓的情,调型调值接近于阴平的“轻声”。通常人们讨论轻声的作用时,往往是着重于轻声的语义作用,但在语音实践上看,轻声在语调方面的作用应该重于语义方面的作用,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与普通话的差异大,而影响的主要还是普通话的质感,而不是语义,因此轻声就成了普通话语调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缺少轻声或轻声格式、时值相差太大,失去轻声音节固有的语音特征,势必造成语调僵硬的结果,这又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突出表现。

(三)句调形成固定模式

句调是指句子内部的升降曲折变化和调势走向。从声调系统本身来看,普通话四声分明,且以高声调为主要特征,但是普通话语流中,组合起来的四声由于语流的需要,音节的调值会发生细微的变化,所以虽然汉语句调有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基本调型,但相同调型的句子可以因为具体的音节声调组合情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调型。一般的规律是以双音节词语为语调的基础,音节的原调都会产生变化,调型有所简化,以保证前后音节平滑过渡。在语流中除了重音音节以外,音节的调值都会比实际音节中的调值低一些,从整句话来看,句调在重音音节表现得最为明显。说普通话时如果没有掌握好普通话的固有句调形式,就会无论什么句子都是一种固定腔调,这就是句调方面的方言语调偏误。

(四)语流异常

包括语速、停连与普通话存在差异。语流节奏是指语流中音节的长短、高低、徐疾、轻重等变化在一定时间内有规律地相间交替形成周期性组合的结果。说话中如果不注意语流节奏的形式和层次,或者是语速过快,音节发音不完整,话语中缺少必要的停连,不能准确反映出句子中句群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一字一顿,严重者语句不顺畅,磕磕绊绊,虽然语义上不影响表达,但听感上支离破碎。这些与普通话固有的节奏模式形成差异,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种典型表现。

(五)方言特色语气词、感叹词的遗留

在话语中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中规范的语气词,大量地使用方言中的语气词。同时不能正确变读语气词“啊”也是方言语调偏误的一个特征。

三、“方言语调偏误”的标准参照性体系构建

明确了普通话语调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就涉及对其进行判定的问题,《广西普通话水平测试评分细则》命题说话项对“自然流畅程度”评判标准是这样表述的: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扣0.5分、1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或全程背文本式说话。扣2分、3分。

这个评分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所谓的“较差”、“有背文本的语调”、“语调生硬”的具体表象是怎样的?还有“有背文本的语调”中的“有”是“兼有”还是“时有”?它又与“全程背文本式说话”存在怎样的程度上的差异?它们能不能具体量化?如果能具体量化,又如何量化?具体量化标准是什么?这些在细则以及相关的材料都没有说明。因为方言语调偏误是具有显著的模糊性的,测试员对方言语调偏误的评价也是具有模糊性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两个模糊性的东西统一起来。由于强调定量,要依靠定量来进行定性,而在语调方面却是没有办法进行定量,导致测试员在对语调自然流畅程度进行打分时没有了量的统计,不敢贸然对质进行评价。在对标准读音进行定性描写时,还有一定的允许度,这就是其模糊性的具体表现。比如,测试员在对zh、ch、sh、r这组舌尖后音正确的发音部位的听辨把握上,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但毕竟在这些具体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对象中有着比较明确的音位界定,其左右摆动的情况甚至能用国际音标加以描述,因此从整个参照体系来说还是比较明确的。

语调自然程度的参照系统本来就是模糊的,虽然评测对象的普通话语调依据的是标准的(一级甲等)普通话说话语流,但是这个标准是没有量化标准的,因为即使同一个人说同一段话语,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背景之下,都会有所变化,至于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那就更大了。面对模糊的体系,我们要做的不是努力将之拆解,使之清晰,而是始终要将之看成一个整体,构建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模糊评价体系,用模糊的方式求得具体的准确性。

构建起模糊评价体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标准参照系,其一是标准的普通话口语参照体系,其二是测试员自身普通话口语的参照体系。其实很多测试员在实际测试打分时,仅仅是以自身普通话为标准,而长期以来我们高度关注于普通话声韵调这些音位音质上,对于语调等超音质方面的因素就相对宽松,关注不够,这就造成了不少测试员在方言语调偏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容忍度,并渐渐形成听辨盲区。所以强调标准参照体系的建立和介入,就是要求测试员在头脑中建立起普通话语调的标准参照体系,这就要求方言区的测试员多观摩,多练习,多实践,有选择性地观看、收听一些高质量的访谈类节目,或者通过对一些经典电影、话剧、录音片段进行认真观摩,仔细揣摩,反复练习,从而在自己的头脑中树立标准普通话的语音质感形象。有了这个标准普通话语音质感形象,就能形成评价模型,从而确立自身的普通话语调感觉。自身普通话语调感觉就是评价模型的中心坐标点,依据它在测评中就会快速形成对应试人方言语调偏误比较具体的、直接的、质感的判断,这样的判断通常会形成好、一般、较差、极差这样简单的四个等级。这样的“等级”是模糊的,它带有明显的感觉色彩,但因为语调作用于人的大脑皮层后得到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带有一定模糊度的感觉,而且是一种直觉性质的感觉,从心理形成机制来说是科学的反应,它不容易受到其他方面因素的干扰,因此是对对象最真实的反映。

在具体的测评中,如果应试人的话语表现能给测评者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觉,也就是“好”,这样的普通话语调总体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不需要扣分。而让测评者感觉“一般”的普通话语调就要做一些考量了,这是一般测试员没有“感觉”的频段,应该就是与一般的测试员大体相当的水准。虽然原则上进入一级的普通话是不应该出现“方言语调偏误”的,但在实际测试中,当应试人被评定为略过临界分数时,在“方言语调偏误”上失分的并不少见(即“略有语调偏误”)。而广大的测试员来源于方言区,生活在方言区,不少人平日里只有从事相关工作时才说普通话,因此难免带有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所以,通常在“一般”的段位上应该是隐藏着一定程度的方言语调偏误的。到了“较差”以下,还会包含有言语不顺畅的现象。这样,除去“好”一档不用考虑,实际上就只有“一般”、“较差”和“极差”三档要做扣分的权衡。这样就形成一个扣分模型:

“一般”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0.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1.5分;

“较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2分。

“极差”档: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一、二档,扣1.5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三、四档,扣2分;语音标准程度处在五、六档,扣3分。

很显然这个“档”是模糊的,而由于跟语音标准程度结合起来了,因此又是可以量化的。语音标准程度中语调偏误和方音几乎只是一种单纯的描述,没有实际扣分,而通过对前面语调和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构成对普通话语调解构的因素既有超音质因素,也有音位音质因素,考虑到对音位音质因素前面已经进行了量化评分,在自然流畅程度这个评分点上不再考虑,以避免多重扣分。所以《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自然流畅程度档设置的分值为5分,实际扣分值却是3分,就不存在重复扣分。按照这样的评分模型,对方言语调偏误的评分就有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程序,从而减少测试员之间的评分误差,使评分更加合理,也更加简便。

总之,测试员在重视音节发音正确的同时,要加大对方言语调偏误的关注,打造自身过硬的普通话语流。也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方言语调偏误”的内涵,在测评实践中做到主观感知与客观量化、精确与模糊的对立统一。

篇5: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以前,地球是多么美啊!蓝天碧海,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四处都是仙境。可人类无限制的砍伐树木,环境一天天地恶化,“楼兰之死”就是给人类的一个警示。楼兰是古丝绸之路的中转站,在汉朝时,城里有树,有塔,有河,店铺相连,客商云集,旁边还有罗布泊,一片生机勃勃、繁荣昌盛的景象。可如今,繁荣之地只剩下一片废墟,湖泊已经干枯,经专家考证,是由于风吹雨淋加上人为破坏导致了植物的灭绝。

然而这并没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接着又有了“黄河决堤”“北京沙尘暴”等事件,全地球土地面积有三分之一都已经是沙漠了。

虽然人们已经开始保护环境,但无疑是杯水车薪,据统计,仅每天去砍伐树木的车辆不下十万,用树木来做家具,做一次性筷子……树木在一天天的减少,人们种植新树的速度永远比不上砍伐树木的速度,地球上的绿色已经越来越淡,黄色却在一天天地扩大。

篇6: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吃炮,更要求迟浩.一种食品要做到色香味俱全,才称得上是美食.对美食的品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记得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和我们谈起他们那个年代的饮食.那个时候物资匮乏,可供选择的食物有限,主食主要以玉米,土豆,红薯,山芋为主, 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饭在那个时候可称得上是美食了.在我父母小的时候,国家依然还不是很富裕,很多东西要凭票购买, 比如买米需要粮票,买油需要油票,买肉需要肉票.食品的种类不但有限,还要限量供应.那个时候的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过年时的一碗红烧肉,配上一碗青菜和米饭,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就是最好的美食了.我出生于80年代,相比于父母小时候,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食品不再凭票购买了,可吃的食品种类也多了起来.我至今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三个菜是: 西红柿炒鸡蛋, 冬瓜丸子汤和土豆炖茄子.这3个菜伴随了我整个童年,我怎么吃都吃不腻.现在回想起来,爸爸还经常开玩笑说:不是因为你多爱吃,而是因为你妈妈不会做别的菜,只会做这3个菜啊!

长大后,我也开始学着自己动手制作美食,我喜欢做西餐,很多西餐的制作需要用到烤箱,所以我家很早就购置了一台烤箱.我最拿手的西餐是烤牛肉饼.做牛肉饼的过程并不难,麻烦的是需要采购的原料很多,除了必不可少的牛肉馅,还需要黄油,牛奶,黑胡椒粉,洋葱,橄榄油等原料.而且每种原料都有标准的适用量,不能多放也不能少放,否则出来的味道就不一样.把所有的配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均匀,形成肉馅,再一个个拍成圆形肉饼,放入烤箱,不一会儿肉饼那香喷喷的味道就飘满房间.烤上20分钟,就可以出炉享用了. 我用这道美食招待了很多朋友,朋友们吃过后纷纷赞不绝口.

篇7: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我认为我们此刻的环境越变越好了。一次,我听爷爷说,他们以前都住的用土砌成的平房。有一次,下雨了,因为爷爷家的房子漏雨,第二早上水都到人的胸前,鞋子在水里漂浮着。可此刻,家乡完全变了,像一个成长的孩子,展示出他的魅力。那一栋栋华丽的楼房既漂亮,又宽敞。妈妈还告诉我以前的路面既窄又小。根本没有东风路、109国道、更没有西区的宽敞大道。可此刻我们的路面变长了,变宽了,也变干净了。小区的房子的装璜也是绮丽无比,小区的物业管理也比以前负责多了,小区内的绿化也漂亮了,像花园一样秀丽。所以我们的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环境也变好了,每年的植树节教师、学生、干部都会去植树,以前,平罗县根本没有花花绿绿的`小花、小草、小树,可此刻满街都是花草树木。还有的小朋友主动把花坛里、草坪上纸屑捡起,那些每一天扫大街阿姨们都会把垃圾扫的干干净净,人们的保护环境意识也提高了,大街上很少有人丢纸片,所以我们的环境变好了。

篇8: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普通话水平测试已由最初的人工测试转变为计算机辅助测试和人工测试两部分。“命题说话”作为人工测试的最后一部分, 占到了总分数的百分之四十, 因此这部分考试的得分直接影响了考生的测试等级。下面对“命题说话”部分常见问题总结如下:

(一) 外在因素造成测评中语音效果不佳。

考生在使用计算机辅助工具时不熟练, 在测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说话声音过小, 给测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个情况的出现, 测评员往往要重复听上三四遍才能给出正确的评分。录音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评分效果, 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1.人为因素造成, 例如考生在正式考试时距离耳麦远或说话时声音小, 造成录音不成功。2.计算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测试软件在调试过程中对硬件的要求比较苛刻, 硬件设备更新不及时, 将影响了测试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 缺时现象的存在。

不少考生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在考试前一两天突击练习, 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来说, 当真正考试时容易出现紧张的情况, 长期形成的语言习惯或方言往往就会显露出来, 一时紧张造成话语中断, 三分钟的说话, 缺时最长的有一分多钟。

(三) 离题现在的存在。

在测评中发现, 由于学生紧张或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 往往出现在无话可说时, 说话内容与所抽到的题目不相符。

(四) 方言现象的存在。

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尤其是一些农村或南方的学生, 由于从小所生活的环境导致方言难以一时改变, 再加上周围没有良好的学习普通话的氛围, 导致了普通话水平难以提高。考试过程中, 考生会不自觉的使用方言中的词汇。

(五) 雷同现象的存在。

本校自采用计算机测试以来, 每年考试的试题没有变化过。每个考场二十名考生, 共二十套试题, 每隔十分钟循环一次。这二十套测试卷经过几年的测试, 考试内容已成为公开的秘密, 尤其是最后一道“命题说话”部分, 考生在网上只要输入普通话说话范文, 就能搜到好多已经成型的文章。

(六) 测试员个体差异导致评分不同。

随着我省测试员队伍的不断壮大, 测试员受学历、专业等影响, 对普通话相关知识做不到全面系统的掌握, 往往出现掌握评分标准时, 有不同的宽严尺度, 导致不同测试员对同一份试卷打分时存在差异。

二、解决的措施

(一) 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

工作人员需在考试前检测学校的计算机硬件设备, 对于设备过于老化的, 及时更换配置高的新设备, 保证考试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 教师以身作则, 带动学生讲普通话, 俗话说:

“身教胜于言传”, 教师的一举一动时刻影响着学生, 所以, 要让学生讲好普通话, 教师不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工作和生活中, 更要以身作则。

(三) 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氛围, 使学生爱学普通话。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经常、最活跃的因素, 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让学生自觉爱讲普通话是提高普通话水平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可采取以下途径:1.学校可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语言训练类的活动。不论学生普通话水平如何, 只要敢尝试就可以, 这样, 在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2.尽量日常应用普通话, 用标准音熟读、背会一些名篇佳作。3.可参加能提高普通话水平的社团。4.另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尤其与老乡, 家人等交谈中尽量使用普通话交流, 随时随地加强说好普通话的意识。

(四) 多听、多读、多练,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要想说好普通话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要提高普通话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听新闻、广播等电视传媒节目, 在听、练的过程中, 要有选择的听并模仿。例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广播等节目可以多听。在听的同时, 主持人说一句, 跟读一句, 对照自己平时错误的发音要及时的纠正, 久而久之, 就能提高自己的普通话水平。

(五) 考生在考试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避免离题、缺时、雷同等现象的发生。

要求考生在备测时间内, 重点准备第四题命题说话部分, 将抽到的说话题目列出大纲, 说话内容最好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或自己经历过的事件, 有了切身的体验, 考试时才能不紧张并顺利进行下去。

(六) 加强对测评员的培训工作, 尽量统一测评员测评时的尺度和标准。

测试员除了具备口语表达能力、敏锐的语音听辨能力、准确的语音分析能力之外, 省语委办定期举办普通话测试培训工作, 可聘请国家级的测评员或经验丰富的专家对测试员进行培训, 使测试员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 也提高测试员的职业素质。

篇9: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B-0041-02

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全程为口试,没有笔试,主要考查应试人的普通话能力。普通话水平测试共设四道题,总分100分。第一题,读单音节字词,10分;第二题,读多音节词语,20分,第三题,朗读短文,30分;第四题,命题说话,40分。命题说话题主要测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时的语音标准程度,说成句成段话语时的自然流畅度,所使用的词汇、语法是否规范,能否围绕主题组织语言。应试人的普通话表达能力强不强,普通话口语表达是否规范标准,最终是通过“说话”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第四题命题说话作为判断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的有效依据,分值比例最高。

在多年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中,笔者发现,命题说话题是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得分关键。在此,笔者主要分析命题说话题的失分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测前培训策略,以期提高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进而提高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

一、失分原因分析

应试人在命题说话题中失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应试人受方言影响,出现字音错误。以笔者所身处的广西为例。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语言、方言众多。广西考生受方言影响,其在普通话表述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普通话方言化现象,即方言普通话。最常见的声韵母错误类别有:舌尖前音与舌尖后音、前鼻音与后鼻音。此外,很多方言、民族语言中有不少发音与普通话差异较大,如:边鼻音、舌面音与舌尖音、塞擦音、送气与不送气音、齐齿呼与撮口呼、卷舌韵母等。字音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应试人的语音面貌。

第二,应试人的语言组织能力不强,在测试中出现停顿、结巴的现象。说话的流畅程度也是命题说话题的主要评分依据,应试人在说话的过程中,如果停顿的次数较多,会酌情扣分。

第三,应试人不重视选题,随意改变题目,甚至出现离题的现象。命题说话题提供了两个说话题目,应试人须在二者中选择其一,并以选中的题目为主题进行讲述。一些应试人在备考时,忽略了对题目的选择,到了正式测试的时候,临时选择一个题目,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讲述,匆忙地应付会让“说话”没了方向感。在测试中,有些应试人说了一段之后又重新选择题目,往往导致出现无效语料或者离题的情况。

第四,应试人的口语表达趋向书面语言,缺乏口语感。不少应试人在报题目时说:“我的命题作文是……”命题作文和命题说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作文是书面语言,说话则是口头语。如果应试人一边说话,一边组织书面语言,说话就会有背诵感,表达生硬、死板,还会影响说话的流畅程度。

第五,应试人在考前上网搜集资料,背诵网络文字。不少应试人考前积极地在网络上查找相关的话题内容,一些应试人还将网络文字背诵下来。不少应试人在考场上复述网络文字时出现错漏,而且往往不能及时填充内容,因而导致水平无法正常发挥。

第六,应试人受心理因素影响。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前三题的测试,应试人只需要照着指定的内容读出来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虑组织语言的问题。但是,当测试进入第四题时,没有了文字的依据,在3分钟内,应试人既要组织语言,又要顾及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很多应试人还未测试就已经感到精神紧张。如果应试人在测试过程中出现语音或语法错误,他们的紧张程度还会更进一步地增加。应试人临场心理状态的变化对其应试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测前培训时间较短,不能充分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前培训时间一般不会太长。方言地区的应试人本来普通话底子就薄,再加上培训的时间少,培训的内容多,他们未能得到足够的练习。

二、测前培训的要点

笔者认为,开展测前培训辅导时,应根据大纲的要求,并结合命题说话题的评分标准,针对主要的失分点进行辅导,以提高应试人的命题说话能力,从而使其避免不必要的失分,提高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应要求应试人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有序组织语言,注意口语表达。普通话水平测试主要测查的是应试人的普通话掌握程度。有不少应试人在准备时,力求“文采好,表达好,口才好”。然而,在实际测试中,测试员最关注的是音节要素、词汇与语法的正确程度以及表达的流畅程度,说话的内容并非关键。命题说话不是命题作文,因此,简单的口语表达即可。例如,以《我尊敬的人》为题,有应试人这么表达:“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今年50岁了。生活的压力使得他过早地白发丛生。每次看着父亲的满头银发,看着深深的皱纹密密麻麻地爬满了他的额头和眼角,看着他那瘦削的脸庞,我忍不住心痛……”此时,我们应该向应试人强调,测试时,不要刻意追求优美的词藻、华丽的字句,这些趋向书面语的表达,往往会在测试中成为语言流畅的绊脚石,并建议其使用更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我尊敬的人是我的爸爸。我的爸爸今年50岁了。家里沉重的负担让爸爸很操心,看着他满头的白发、深深的皱纹,我总觉得很难过,希望能为家里分担一些,为爸爸分担一些……”

第二,灵活把握题目,不要过于拘谨。命题说话项的说话题目一共有30个。测试中,应试人将从两个指定的题目中,选择一个来展开说话。这30个题目涵盖广,而且都很生活化。我们应指导应试人在选择题目时,尽量选择能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到相关事例,容易引起自己的内心共鸣,便于发挥的题目。选定题目后,对内容的表述可相对灵活。例如,以《我和体育》为题,既可以讲述自己喜欢体育,参加体育运动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好处,也可以讲述自己为什么不喜欢体育,体育让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困惑。我们在进行培训时,应该向应试人强调命题说话的灵活性,使其不拘泥于某些特定的形式(如,对题目的主题内容只能表示赞同或进行夸奖)。

第三,列简单提纲,丰富说话的内容,增强说话的流畅程度。不少应试人在测试中说话不顺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往往是因为应试人的说话内容贫乏,缺乏事例,组织语言条理不清造成的。在测前培训中,我们应该让应试人先了解命题说话的30个题目,并思考:说话的主题有哪些?这个题目让我联想到了哪些人物或事例?题目的内容大概涵盖哪些方面,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讲述?我们还应该指导应试人列提纲,可以在每个题目旁边列一个简单的提纲(不超过3点),提示要讲述什么事例。

第四,注意人称的使用,要使用第一人称“我”,不要使用第三人称“他”或“她”等。用第一人称讲述,便于直接表达内容,抒发情感。测试时使用第一人称,应试人的思路会更加清晰,表达会更加流畅,如:“我喜欢的季节是秋天。我喜欢秋天的凉爽,喜欢秋天的丰收景象。为什么我喜欢秋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我的生日就在秋天……”用第三人称进行讲述,往往会使测试员在听的过程中会产生困惑。例如,某应试人是这样开始讲述的:“难忘的旅行,就是有一次他和她去北海……”测试员不但要评分,还要分辨哪个是“他”,哪个是“她”,评分的结果可想而知。而且,平时应试人很少使用第三人称说话,在测试中突然使用第三人称,往往会出现语句衔接不恰当、表述不自然的情况,这也会影响测试成绩。因此,我们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建议应试人使用第一人称来讲述。

第五,加强语音训练,在说话过程中尽量保持良好的语音面貌,并注意维持音量大小。不少应试人在测试开始后的第一分钟内,还能较好地注意自身的语音问题(比如,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以及不同方言音的区别),语速也比较慢,声音的音量适当,可往往过了一分钟之后,语音状态的保持开始不稳定,方言问题、语法问题逐步出现,说话的音量也开始变小。因此,我们应该督促应试人加强语音训练,并帮助应试人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找到自身的语音问题,对症下药,克服方言的影响。

总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测前培训中,我们必须加强对应试人说话能力的培训,不断研究实用的辅导方法,让应试人最大程度地减少在命题说话题上的失分,提高命题说话题的得分率。

篇10: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

程静

一、命题说话的考核目的及测试指标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四题是“命题说话”,应试人根据试卷给出的话题单向说话,限时3分钟,共40分。测试目的是测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这一题的测试指标有三项: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以及自然流畅程度。

语音标准程度是应试人普通话语音水平的综合体现,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以及语调等种语音因素都有涉及到。和前面三题不同的是,说话的语音因素是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条件下,由应试人自己通过头脑中的语言思维表达出来,因此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就形成了一种终极的检验。其应试的难度和测查的效度都大于前三项测试。语音标准程度一共分为6档,最多可扣14分,应试人一定要特别重视加强普通话语音的综合训练。词汇语法规范程度是指应试人掌握规范的汉语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的水平。应试人如果受方言的影响,在说话内容里使用了方言词汇,或者使用了方言的句式,视程度要被扣掉1分~4分。自然流畅程度的扣分针对说话过程中的口语化较差、有背稿子的现象以及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等。此项最多会被扣3分。另外,说话不足时也会被扣分。尤其要注意,说话不满30秒(含30秒),本测试项成绩作零分计算。所以,应试人一定要充分做好命题说话的准备,不能在测试中无话可说,造成无谓的失分,而影响到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

二、命题说话的一般要求

(一)明确主题,言之有物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与口头作文考核不同,说话中的立意、结构、内容、层次条理等不是考核的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不是口才的评估,但是说话还是应该围绕一个主题,确定基本的中心。首先要选好说话的内容,选择自己了解的,最好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有话可说,有话愿说。因此,要注重审题、选材、条理性和完整性。

我们还可以把30个话题大致分为记叙和议论两大类。记叙又可分为记人、记事、记生活、记所爱、记风情。议论可分为议人、议事、议物。大题归类如下: 1.记叙类

1)记人:我最尊敬的人;我的朋友;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

2)记事:难忘的旅行;童年的记忆;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3)记生活:我的学习生活;童年的记忆;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的成长之路;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

4)记所爱: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我喜爱的职业;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我喜欢的节日;我喜爱的书刊;我喜爱的季节(或天气)。我喜爱的季节(或天气)

5)记风情:我喜爱的季节(或天气);我知道的风俗;我的家乡。2.议论类

1)议人:我的成长之路;我最尊敬的人;我的朋友;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

2)议事:我的愿望(或理想);谈谈卫生与健康;学习普通话的体会;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谈谈个人修养;购物(消费)的感受。3)议物:谈谈服饰;我和体育,谈谈美食,我向往的地方。从上面的大体归类不难看出,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各类话题都有交叉的情况,而且,话题的内容也有交叉的地方。只要抓住交叉的焦点就可以很容易地把几个话题的主题浓缩成少数的几个。这样,选材的时候,同样的内容就可以供几个话题使用。例如:(1)我的愿望(或理想)、我喜爱的职业;(2)我的学习生活、学习普通话的体会;(3)难忘的旅行;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假日生活;我向往的地方;(4)我的家乡、我知道的风俗等。这样,30是个话题可以分成若干个小组,需要准备和记忆的内容就少了。此外,说话时假如忘了准备好的内容,切记不要停下来。可以放弃说那些总结性的陈词,试着说一件具体的事件;可以放弃说按照一定结构组织好的内容,试着说一件相关的事件。因为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以及自然流畅程度才是测试员听的重点。

(二)选取材料,举例说明

无论是什么类型的话题,都需要充分的材料来展现主题。要做到材料充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详细的举例来丰富你的话题。如“我喜爱的动物”一题,首先确定它属于“记所爱”的记叙文,基本内容就是话题本身,选材时就要先确定是什么动物,小狗还是小猫;如果什么也没养过,还可以考虑说说曾经见过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物,比如影视作品中的企鹅、熊猫等。

确定选材的方向后,就要深入考虑说些什么具体内容,即多举一些事例来充实材料。记叙类的话题,比如当我选择了说小狗后,就考虑说说它的样子,我是怎样养它的——喂什么食,怎么给它洗澡,怎么呵护它等等;可考虑选几个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像迎接主人回家、对来客撒娇、衔袜子、地震前焦躁不安等等。

议论类的说话,一般是要说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取得听者的认同。这类说话内容的开头,一般是提出论点。主要有直入法和引出法两种。直人法即单刀直人,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引出法则委婉一些,用叙述事例、引用领袖、伟人或典故传说来引出论点,展开讨论。这类话题的结尾,方法很多,有结论式、呼应式、启迪式、自然式、卒章显志式等等。议论评说类话题的主要框架,是论证部分,我们可以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化为谈话方法。论证方法有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三类。构思“谈谈社会公德”可以用叙述事例的方法开头,说一个红领巾把纸屑扔进垃圾箱,而成年人却随地丢弃,然后用对比法来论证自己的主张。这然,事例典型,言之有物。

此外,命题说话还有做到用词、用句恰当,多用口语词,少用书面语,口语会使思维流畅,也会使话语生动活泼,亲切自然。书面语容易形成朗读腔、背诵腔,像在写文章,同时会让应试人老是琢磨这个词该不该用,该怎么念,结果破坏了说话的节奏,吞吞吐吐,很不自然。

值得一提的是,说话时避免出现方言词汇或方言句式,尽量多用短句和单句。

三、应考技巧

1.说话时神态自然、镇静自若、充满自信

在考试中,应试者的紧张心情多少会对水平的正常发挥产生一些影响,而精神紧张因素对口试的影响就更大了。在测试的五项内容中,说话测试因为没有文字凭借,也容易使应试者产生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看,命题说话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测试。我们在为说话内容作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要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把测试员当作自己的朋友,使说话产生对象感一一这是说话自然、流畅的基本保证,也是使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尽可能符合规范的基本保证。2.掌握好说话时间,正确把握语速和节奏

篇11: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3.我尊敬的人

从小到大,我们都接触过很多人,包括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师长,我们的同事.在我所接触的人中,有很多是值得我尊敬的人,他们的学识,谈吐,风度和气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从他们那里得到过很多帮助,和他们在一起会感到非常舒服,非常愉悦.在这些我尊敬的人当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我的大学老师,孟老师.孟老师是一位教美学概论的女老师, 那时的她大概四十多岁,个头不高,身材匀称,眼睛大而有神,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微笑。孟老师的穿着总是那样得体,经常是一身职业裙装,领口上别着一枚漂亮的胸针,穿着黑色的半高跟鞋,头发一丝不乱,妆容非常精致。孟老师的声音非常悦耳,讲起课来娓娓道来,课堂气氛很活跃,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们都非常喜欢孟老师的课,每逢有她的课,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下课时孟老师给学生解答问题时也非常有耐心,不仅教给学生专业的知识技能,更教给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孟老师的专业素养和品德言行赢得大家的一致尊敬。

大学毕业那年,孟老师成为了我的毕业设计导师,能和自己一直尊敬的老师有更多的接触,这于我而言真的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那个时候我每周要和孟老师见面两到三次,每次见面都要就毕业设计题目深入讨论1个多小时的时间。孟老师每次都非常耐心地对我进行帮助和指导,力求提高我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孟老师还给我推荐了很多专业书籍,鼓励我多进行钻研和阅读,这些都使我的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更令我感激的事,孟老师为了让我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还帮助我联系了一家实习单位去工作,这对于提高我的实际工作能力非常有好处。在孟老师的栽培下,我的毕业设计顺利完成,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并找到了满意的工作。这一切都离不开孟老师对我的帮助和指导。我非常感谢和尊敬孟老师,希望孟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一切顺利。

篇12: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日常生活四大需求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离不开购物

小的时候,商店购物,商店布局.不方便,总麻烦售货员会不好意思,如今很难见到

有一次,陪妈妈去和平路的老美华买鞋, 惊讶地发现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柜台式购物方式.传统的售卖方式和复古的装修风格结合起来,给人一种怀旧的感觉,恍惚间回到了八十年代.感觉很有意思,希望他们能把这种风格保持下去.后来出现了超市这种开放式售卖方式,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购物体验,人们徜徉在商品的海洋中,近距离地直接接触商品,使购物变成了一种乐趣.同时,超市不必大量雇用售货员,节省了人力物力.现在超市已经在我国普及,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篇13:普通话水平测试 命题说话 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关键词:普测 说话 词汇语法规范 语文基础 口语能力 心理素质

在社会日益高度发展变化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越来越频繁,有语言运用的地方就应该有规范。虽然口语表达较之书面语灵活多变,但也不能随意变化。林焘先生说过:“所谓规范化就是要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语言能够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更迅速地向前发展,从而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我们千万不可以把‘主观能动性’了解为‘主观随意性’”。[1]20世纪50年代推出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就是语言规范要求的体现,无论在语音还是词汇、语法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规范目标。随着推广普通话的深入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以下简称“普测”)出台,促进了语言规范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普测中的“命题说话”综合考查了表达者的说话能力和水平,虽然只有几分钟的说话,但折射出了应试人的语文基础知识功底及所受的语言环境的影响。

笔者从多年的普测实践中积累了应试者“说话”不规范的实例,发现不仅仅是词语运用的问题,还有表达逻辑事理和修辞运用方面的问题。普测前应重视对词汇语法规范的培训,普测中应重视对不规范语句的评价。学习者不仅要注重语音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词汇语法学习。应该从小学语文教育开始,重视“说”的环节,培养不同语境中说话者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同时重视说话的语法、逻辑规范。

一、例证病误的多样性

语言的规范并不否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是由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决定的。如果因说话太随意而出现无法理解的表达,就难以交际了。下面“说话”中的不规范表现在选词造句上的任意,同时也有因思维混乱而缺乏条理的表现。

(一)随意“活”用,前后语义搭配不恰当

例(1)中,“集体”是一个名词性概念,不能主动发出动作。例(2)中,“娱乐”变成及物动词是不对的,不能带宾语,“从中得到文化”语义玄虚。例(3)中,“操”不能与“头发”搭配。

有时主语成分与谓语中心不搭配。如:

例(4)中,主语“知识面”不能用“增长”说明。例(5)中,主语“社会秩序”不能用“安分”来形容。例(6)中,动词“刮起”的宾语应该是“风”,而不是“热潮”,可用“掀起”与宾语“热潮”搭配。

(二)重复累赘

例(7)和例(8)都是一句话中前后两个词语意义接近,重复表达。例(9)是乱用“把”字句,“有点补回去”是方言的一种说法。例(10)中,“里面游泳”意思不明,实际说的是下水游泳。

有时表现为修饰成分多余。如:

例(11)中,“比较畅通”与“畅通无阻”二者只能选其一。例(12)中,“走路”与“回寝室”不能同时进行,不能用“边……边”组合在一起。例(13)中,“非常”与“极了”意思重复,选择其一即可。

(三)由省略造成表意不完整

以上谓语对主语的陈述中由于缺少某些相关词语,使前后表意不完整。例(14)中,“戴眼镜”指的是“对清洁度的要求很高”;例(15)中,与体育有关的是“我的业余生活”;例(16)中,“物质”和“精神”不能“提高”,应该指“物质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提高。

有时因缺少交代而产生歧义。如:

例(17)中,说话者想表达从小有当教师愿望,但缺少必要说明,听者不明白是对老师本人还是对老师这个职业感兴趣。例(18)中,应试者想说的是用铁链把狗吊起来,但表达时没有说清楚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例(19)是想表达我们家人非常喜欢体育频道的节目,但没有交代清楚,听者误认为没有体育频道电视就坏了。

(四)思维混乱造成句式杂糅

以上把不同的句子重叠在一起,造成了表达上的混乱。例(20)由于“没有”和“有”同时使用,使句义表述不清。例(21)描述家庭中的家境和成员情况时,把家庭成员与家境用一个词语说明,从而造成了混乱。例(22)“希望”与“想当”都表示还没实现,但立足点不同,应该分开表达。

(五)语序排列混乱

以上例句中,表达词语的前后顺序颠倒,语义上虽然能猜出说的是什么,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六)逻辑不合事理

类型1中前言不搭后语,语义含混不清。例(26)想说明自己的学习生活,但表达得语无伦次。例(27)中“傻子”与“小孩子”所指含义不清,听者难以理解。

类型2中,例(28)“妇女”包括“奶奶”,属种不当并列。例(29)中,“水果”是类概念,包括苹果、香蕉、梨,种属不当并列。

类型3中,修饰成分多余,前文已有分析。

类型4中,表达引起歧义,前文已有分析。

二、“说话”不规范的原因

说话者在特定情境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一方面反映出选词造句的语用习惯受语言环境和所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应试者的心理素质与场景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一)言语转换时的错位

存在语法、逻辑问题的应试者多是普通话水平在二乙以下的应试者,从他们的语音可以判断出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方言音的影响。从小受方言母语的熏陶,特别是语音方面的印象很深刻,久而久之习惯了一种较固定的言语表达方式。当方言向普通话转换时,来不及筛选或者转换成规范顺序,就脱口而出,如“重复累赘”等。有时则因过多考虑语音是否准确而出现思维混乱,语义表达不清。来自乡村的许多应试者,方言音根深蒂固,“说话”几乎是在背诵,一旦忘记了原稿,就显得慌乱而语无伦次。

(二)普通话口语基础不扎实

普通话口语基础一方面来自校园的语言环境,一方面来自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说”的环节的训练。近几年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很多中小学在课堂上逐步实行了普通话教学,但仅限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而在日常口语交际中仍然使用地方方言。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还需一个过程。

语文教学中“说”的训练尚显薄弱。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在呼吁要重“说”的教学,而在教学实践中基本上还是教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加上教师发音不标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普通话学习。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还没有建立起“说话”规范的达标措施,到了大学开始学习普通话时,才强调说话中的语法、逻辑规范。

(三)语言规范意识淡薄

普测对语音标准的强调是贯穿始终的。从普测评分标准中可以看出,对语音准确的重视要高于对语法规范和语言逻辑性的重视。“说话”中,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占5%,最多扣2分。有些应试者认为与其它分值相比,扣去2分不影响普测等级的评定,于是他们也就不在乎了。教师在普通话教学和培训中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语音的规范程度上,忽略词汇、语法规范训练,甚至直接在教学中略去这方面的内容,从而误导学生忽视词汇、语法规范。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出现词语组织随意,词汇、语法失误便是不可避免的。

(四)心理素质不稳定

普测中有的“说话”在考查综合语文水平的同时也是一场心理素质的考量。在规定的时间内面对特定对象,完成特定题目的命题说话,难免让应试者紧张。有的应试者可能没有见过这种考试方式,缺乏临场经验。日常的双向交流中,互动环节很多,而普测“说话”却没有这些条件,反而比平时多了很多限制和约束。说话过程只能由应试者独立完成,所以心情紧张,造成思维不连贯,以至于发挥失常。

(五)受制于场景氛围等非语言测试因素

“说话”限制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考生和考官双方的特殊交流。要给应试者提供正常发挥的空间,需要测评双方共同营造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场景。事实上,这种理想的考试只存在于理论中。测试中可能出现天气太热或太冷,外面的考生等得很急,考官今天心情不好等非语言测试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说话者的情绪和思维的清晰度,使之增加心理负担。测评者的态度直接呈现在面部表情上,如居高临下的表情,不是以真正的倾听者的身份出现,而是审视对方、注目对方;有时测评者因坐的时间较长表现出不耐烦情绪,或频繁看表,结果使紧张的应试者更加不知所措。“词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2]等,主要是由这些非测试因素造成的。

三、避免语言不规范现象的对策

要避免说话中表现出的不规范现象,需从根本做起,从基础教育抓起,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素质,认真面对普测,发挥出真正水平。

(一)重视口语能力

语言学习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语文基础知识是否深厚,会通过某种方式显现出来。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形成语言的思维能力和表达习惯的最佳时期是儿童期,所以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中小学教育开始,真正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仲哲明先生认为,说话中的语言能力是“指从方言转到标准语的口语运用能力,即应试人按照普通话语音、语汇、语法规范说话的能力。”[3]注重提高普通话口语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的应变能力,让学生从小养成运用普通话口语的习惯,并注重规范化表达。

(二)重视口语训练

普通话教学不仅要教书面语,而且要教口语。倪海曙先生说过:“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就是普通话教学。要建立正式的学制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小学作为正课列入教学大纲,其他学校作为主修课。小学的语文课应该就是普通话课。”[4](P230)林焘先生说过:“口语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之间有很大的距离,口语能力的培养容易被忽视,就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首先必须学会普通话,这是提高口语能力的基础”。[5](P176)普通话口语学习不能满足于记住几个词语或几个常用句式,而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训练,从课内教学语言到课下的言语交流都要求运用普通话。把重“说”落实在教学中,同时也落实在学生的课外实践中。加强“说”的训练,并对“说”的成果给以评价,建立达标项目。

(三)重视词汇规范评价

2005年版《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在“说话”要求中明确指出:“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6](P4)有别于1994年版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命题说话”的词汇、语法规范程度的分值由5分调整为10分。“……相对于语音和词汇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6](P290)普测中一级水平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词汇、语法正确无误,如果测试中屡次出现词汇语法错误,应试人就没有进入一级的条件了。在测评中直接显现词汇、语法的重要评价,已引起应试者的重视。随着测试的深入,测试对象不断扩大,测试必然由目前的技能测试发展为能力测试。测试外延将进一步拓宽,开放的语言系统将更受到关注,影响交际的口语语法规范问题也将更显突出。由于普测不只注重语音的标准与否,所以教师不能只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生如何发准每一个音,而是要让学生具备词汇语法和逻辑规范意识,让测评者对此进行评价,才能真正落实“说话”测评的目的。

(四)培养心理承受力

应试者自身也应注意心理素质的提高。紧张心理人人都有,如何克服紧张,后天的学习和锻炼更重要。平时可主动设置这样的场景,主动与他人交流,从而逐步克服胆怯和紧张心理。另一方面应该做好有关测试内容的准备工作,如经过一定的培训,了解测试内容所涉及的语文基础知识有哪些,了解测试程序及测试要求等。如果事先做好准备,结合语文基础知识储备加上应试心理准备,就能自如地发挥,从容应对。

(五)营造情感氛围

营造良好的试场氛围需要监考者与应考者双方共同努力。测试组织者需要提供安静的场地,测评者应注重自身修养,发挥表情的传递功能,和颜悦色,以礼相待,做一个认真倾听的人。情感是一种信号,也是一种表达,情感通过表情、形体动作的外显来传递,即使没用有声语言与应试者交流,也应该注意用无声的态势语言与说话者交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要知道,人说出来的话,不单是靠它的内容来激发对方的思想和感情的。这里有交谈者一副兴致勃勃的面孔,有一双一会儿在科学的丰功伟绩面前燃烧着赞美的火花,一会儿又好像在怀疑所做出的结论的正确性而眯缝起来的眼睛,有表情,还有手势……”[7](P158)。人的面部表情参与各种不同情绪的发生和人们之间不同情绪的信息传递,成为社会无词通讯和人间相互通晓、理解的重要窗口。如测评者的一个善目、一个点头,让应试者感到有人在听他说话,愿意与他交流,这样可减轻应试者的心理压力。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应试者在心情愉悦和轻松的状态下才能使水平得以最大发挥。

注 释:

[1]林焘.关于汉语规范化问题[J].中国语文,1955,(8).

[2]宋欣桥.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仲哲明.普通话水平测试若干问题的讨论[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4]倪海曙著作编辑小组.倪海曙语文论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5]林焘.语音探索集稿[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6]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上一篇:把孝心献给父母主题班会下一篇:烟头的愿望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