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诗 诗歌

2024-05-01

麻将诗 诗歌(精选8篇)

篇1:麻将诗 诗歌

三口之家麻将诗,一人一首好幽默

儿子写给妈妈的诗

锄禾日当午,妈妈真辛苦

上午打麻将,下午斗地主

晚上聊微信,家务谁作主

谁知盘中餐,顿顿无人煮

天天方便面,餐餐都想吐

汗滴禾下土,明天继续赌

粒粒皆辛苦,输了二百五

亲爱的妈妈,确实很辛苦

妈妈看完信后,给儿子做了回复

不去不去又去了,不打不打又打了

打着打着又输了,垂头丧气回家了

发誓以后不打了,明天一叫又去了

想着今天会嬴了,谁知输得更惨了

回家以后更悔了,发誓从此不打了

可是电话又来了,拿起包包又去了

是输是赢由它了,泡面已经煮好了

妈妈这就先去了,儿子对你不住了

爸爸看不下去了,给妈妈的回复

小小麻将几寸长,害惨多少好姑娘

天天趴在麻将桌,离开你就不能活

楼下牌友有人喊,孩子在家没人管

要是遇到二缺一,一个二个都着急

麻将老少都爱摸,输赢也就那么多

运气太背输得多,做梦都想来自摸

劝你牌瘾早点散,孩子成长是隐患

麻将不能天天摸,偶尔玩下差不多

篇2:麻将诗 诗歌

搞笑《麻将诗》 不 去 不 去 又 去 了,不 打 不 打 又 打 了,打 着 打 着 又 输 了,垂 头 丧 气 回 家 了,发 誓 以 后 不 打 了,明 天 一 叫 又 去 了,想 着 今 天 会 嬴 了,谁 知 输 得 更 惨 了,回 家 以 后 更 悔 了,毒 誓 从 此 不 打 了,可 是 电 话 又 来 了,拿 起 包 包 又 去 了,是 输 是 赢 由 它 了。

篇3:麻将诗 诗歌

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维科曾说:“正如上帝的真理是由上帝自己创造和组合之后才能了解的那样, 人的真理也是由人类行为的建构和塑造才得以认识的。”它是第一条建构主义思想的论述, 情境教学法就起源于此。它认为知识学习是在动态的情境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应创设目的语环境, 提供丰富真实的情境, 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并指导学生的探索方向, 促使学生产新的思想格局。本文提出情境式英诗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英文诗词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 把对美的感受升华为自身的品质。

一、入情——基于文化背景, 引发学生情感回应

《未选之路》是一首感慨人生经历的哲理诗, 虽然文字朴实, 但要理解诗的悲剧色彩却不那么容易。我设计把作者的写作信仰当作导语, 将学生带入作者的人生背景中:“尽管同时代的作家尽崇尚现代主义, 佛罗斯特却始终被认为是一位传统的田园诗人。他拒绝那个时代的诗歌革命, 选择以旧式风格为诗。在他的诗中, 永远充斥着人与自然的冲突与斗争, 彰显着人类的无力, 慨叹人生的无常和悲哀。”一个个性悖于常人的作者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是讲解这首悲剧性诗歌的良好时机。诗中“我”即是故事的讲述者, 讲述了自己的一段旅行经历:黄叶林中分出两条小路, 伫立良久, 选择了一条人迹更少的路, 由此决定了一生的迥异。这条路的选择, 是否和他与人迥异的写作之路有所联系呢?一次简单的旅途之选, 竟残忍地决定了一生的迥异, 命运的残酷令人叹为观止。为了让这些正处在人生最美好时刻的学生体会到诗文中人类命运的悲剧意味, 我设置了诗人悲剧经历的情境:“佛罗斯特饱受命运的摧残。少时丧父, 中年痛失爱侣。更残忍的是他的孩子不是英年早逝就是罹患疾病。对他来说, 生活总是捉弄于他, 使他痛苦, 使他不幸。”学生原先神采飞扬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 诗人的生活经历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影响。这首诗是诗人对自身悲剧的抒发, 而同样身为人类一员的学生, 也走在命运的轨迹上, 于此激发出学生对这一悲剧情感的共鸣。

二、入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视觉化诗词意象

诗词追求的是诗情画意, 而教师就要追求画中有诗。图片、视频或电影都可作为良好的工具。以埃兹拉·庞德的《在地铁站上》为例, 诗歌不过二十个字, 却包含了四种意象:人脸、人群、树枝和花瓣。这四种意象互为比喻互为对照。人脸化为活灵活现的花瓣, 暗淡的地铁站如同湿漉漉的黑树枝, 满是人群的幻影好比点点花瓣闪现。语言已不足以描绘这幅画卷了。一幅图片恐怕是更好的选择, 不仅能模拟出直接的知觉表象, 也能展现出诗词间接表达的感觉意象。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地铁车站涌动的人群;另一张是雨后树枝上的点点梅花。图片上黑色地铁站上涌动的白色人脸和黑色树枝上的点点白色花瓣相得益彰。庞德想要展现的诗境跨过语言的障碍重现在我们的课堂上。图片, 在这堂课中使诗歌突破了时空界限, 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可能的话, 将学生带入真正的地铁车站将是最为理想的方法。站在诗人的角度, 体验诗人的生活, 甚至也冥思苦想一首类似的小诗, 是让学生直面语言的最佳机会。

三、比较——对照学习材料, 提供丰富同义副本

尽管中国的词赋和西方的诗歌有文化上的差异, 它们也时常反映相同的文化主题和内涵, 表达相似的情感。因此,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同义副本就显得很有意义。

巴特勒·叶芝的《当你老了》回溯了一个人从年轻到年老的过程, 结构紧凑, 暗含悲伤, 表达了年轻时不知珍惜时光, 错过真正爱人的惋惜。“年老”这个意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存在着大量的类似诗歌。讲授中, 我向学生提供了一首中文副本。年老在中国和西方勾画出的是相通的文化景象。中文的同义副本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先寻找熟悉的源语言描述, 比直接寻找目的语材料描述要轻松迅速得多。因此, 先指导学生寻找中文关于年老的描述, 总结描述出中文副本中描写的老人的特点, 有了中文中和英语相通的部分做基础, 学生把握英语中年老者的特点就很容易了。

参考文献

[1].Bruner, J.1990.Acts of Meaning[M].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谭晓莉, 2006, 如何运用情境教学在语文诗词教学中进行审美渗入[J],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第16卷.

篇4:中国民间诗群诗歌巡展·独立诗群

1998年6月,民间诗刊《独立》创刊于四川大凉山普格县,至今已出刊26期。经过18年的努力,《独立》已形成一个由六代诗人参与凝血的独立群体。

《独立》主要同仁有:“40年代”诗人张嘉谚,“50年代”诗人周伦佐、海上、孙文涛、孙谦、孙文、野牛、龚盖雄,“60年代”诗人发星、阿库乌雾、张联、吉狄兆林、吴若海、王仕勇、祥子,“70年代”诗人梦亦非、西域、胡应鹏、湄子、冉安定、嘎足嘶马、毛于贵、黑惹子喊、鲁子元布,“80年代”诗人郑小琼、鲁娟、阿索拉毅、罗逢春、英布草心、麦吉作体、沙辉、吉克布、马布杰伊、高亚斌、孙守宏、阿优等,“90后”诗人比曲积布、吉布日洛、吉木里呷、马海阿晶嫫、比曲莫阿莎等。

其间,2002年曾委托“80后”诗人老刀主编《独立》第10期《E时代77—83年出生诗人作品选》。2003—2004年间,《独立》曾与贵州诗人梦亦非主编的民刊《零点》合刊为《独立·零点》,2005年后《独立》独立存在。

《独立》办刊理念:一、以边缘民族文化为写作资源,倡导并实践“地域诗歌写作”,建构并探索边缘民族现代文化及精神(同时跟进对边缘民族原生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建构大地域、大边缘的大文化写作观。二、关注“中国民间现代诗歌运动史”以及相关民刊、自印诗集、手稿的收集研究整理。三、关注“底层诗人群体”与“独立精神个性诗人”与“具有特殊人文价值的个人及文本”收集研究和整理。

阿索拉毅的诗

阿索拉毅,彝族,1979年生,四川峨边人,“彝诗馆”主持,主编《中国彝族现代诗歌大系》《中国彝族现代诗全集》《中国彝族现代诗评论全集》《中国彝族母语现代诗全集》等。著有诗集《诡异的虎词》。

支格阿龙修造地球的棒锤最后丢向的地方叫佳支依达

佳支依达的前世是丰草水美的平原,骏马腾奔

百鸟鸣唱,野猪嘴拱的土质松软而温暖

修造地球的支格阿龙每天起早贪黑,在依子亚口传来

母亲死亡的消息,那个叫蒲莫列衣的彝人母亲

气愤至极的支格阿龙,疲劳过度的支格阿龙

在伤心的依子亚口丢下修造地球的棒锤,丢下对母亲的

依依不舍,丢向沟壑纵横、山涧溪水长流的一片

天地,丢向一个新生的婴儿名叫佳支依达

如色彩斑斓的蝴蝶,佳支依达至此有了一个展 翅的方向

如旋丽多彩的史诗,佳支依达至此有了书写历 史的篇章

如金光闪闪的太阳,佳支依达至此有了表现活 力的舞台

如柔情似水的绸缎,佳支依达至此有了人性温 和的面具

支格阿龙修造地球的棒锤最后丢向的地方叫佳支依达

这丝绸一样美丽的传说养活着我,养活着作为一个彝人全部的骄傲

在几许圣神的佳支依达彝人母亲长眠在依子亚口山上

那个叫蒲莫列衣的女子,神龙鹰的爱妻,支格阿龙的母亲

在几许圣神的佳支依达常眠在依子亚口山上,她均匀的呼吸

智慧的头颅,炯炯有神的眼眸,雍容华贵的神态,具备

一个彝人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掌握的全部文化素养和科学技能

在几许圣神的佳支依达彝人母亲下葬在依子亚口山上,这是

佳支依达的荣誉,是支格阿龙为母亲做的最后一件事

依子亚口的风,依子亚口的歌,依子亚口茂密葱郁的树林

都洒下了支格阿龙伤悲的眼泪,那眼泪是英雄的眼泪

那眼泪是对彝人母亲的怀念,在几许圣神的佳支依达

天空洒满了鹅毛般的大雪,大地一片银装素裹迎接着

这圣神的九层柴火燃烧的一刻,离开躯体的灵魂,守望坟茔的

灵魂,回归祖界的灵魂,回到家庭的灵魂,都溯源如家谱一一回流

所有魂魄回到该回处对英雄是一种欣慰,对活着的人,对生活在

佳支依达这片黑土地上的族群像是一束遥遥远远的霞光,虚无缥缈

发星的诗

发星,1966年生,四川大凉山彝人。民刊《独立》《彝风》主编。著有《四川民间诗歌运动史》《地域诗歌写作理论》《彝族现代诗学》《西昌——诗人之城》《发星访谈录》《大西南群山中呼吸的九十九个词(长诗六部)》《时:铜血情人(长诗)》《一个民间诗歌编辑手记》《黑族词章》。

喝铜汁的男人

这是他每日要吃的素食,铜汁穿过胸膛,他才觉得那黑色的果子是从星星上摘下来的露水,在大地上填满黑色泥巴,泥巴在闪电中苏醒,长出雨水的密林和山坡,他在密林中举着经书奔跑,经书在雨水中被风速翻阅,好潮湿清香的裸体,横在密林深处,情人处女血中结着红果的诗句,铜汁在血液中燃烧,原木、土豆、荞粑在焰火深处安睡,他们自然的脚步声印在了河面,河流的血中拍响着田野粮食的多种禾苗身影,喝铜汁的人将自己上下奔窜的铜血洒向四野,铜汁的影子中生长更多的铜汁,喝铜汁的人骨头中响着月光铁的灵性火车。

打铜的人

不能让它寂静,寂静深了,就是哑语的死亡,这种死亡没有人知道,你只是躺在你寂静光阴中一个未知的寂静,伸手向铜,打出你的呼吸口和裂缝,有血在口中流,这很正常,血流之后是新芽萌初,最好在旷原,没一棵密林树,你裸出起伏的鲜嫩双乳,像两只弹性的铁拳,打在这张男人的脸上,让这男人蒙羞和可耻,他从铜中跳出来,和你一起打铜,他站在你弹性的双乳上跳动,跳出世间最水源的舞蹈,那一夜,一定是大雨冲决了九十九条河流,你们坐在铜打制的银船上,你们在船上拿出铜的酒杯共饮,喝着红色处女血的铜香酒液,你们醉了,你们开始造人,铜的后代黎明从铜船上下来九千九百九十九。

梦铜的人

将一棵巨树茂盛之枝伸在你们新婚的木床上空,你们开始梦铜,铜汁从枝叶上绿水般滴向你们鲜嫩的眼睛和鲜嫩的嘴唇,你们在绿叶中飞奔,两人身上扇动着绿色河流的翅膀,每一个隆起的部位都是山林的起伏和河流的起伏,你们游到日史普基地界,那里有大地生出的两只巨大的乳房南北纵列,上面流响着月光雪的透明铜汁,你们将灵魂与心全部打开,让巨乳上的铜汁流进你们,你们坐在双乳上唱着情歌,歌声引来螺髻神山的仙鸟群群,它们带来螺髻七彩湖中的原铜野水,听见这野水声响的人不会长老,一直保持听水声时的容颜。

nlc202309080851

马海阿晶嫫的诗

马海阿晶嫫,女,彝族,1993年生,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人,作品散见于《大地》,俄罗斯民刊《冰原》,印度《新月》等。另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100名彝族女诗人诗选》等诗歌选集,已出版个人诗集《万格顶山的九十九环元素》。

牧场的春天

牧场的春天,充满细绵的雨情

你的出现如天中的云

卑微、高大、骄傲的

事物都在你高原般的眼睛里

像岩石间的瀑布顺流我心地

我炽热的心,春天的来临

它经历了死亡的剧毒

冬天的麦场,父亲的面庞

挂在它最黑暗的渊谷上

它寒冷、它已经死亡

你地平线的春草的芳香

带来复苏的希望

让我开始该继续的生活

我的小伙伴,我从来不知道

你的器官有多么丰满

但我们一直在做着有关牧场的春天的事情

南方的露珠

我们来自南方,来自南方的露珠

空气新鲜如春天开始时的牧场

天空明朗如你眼睛看过的每一个早晨

记忆不愿离开如我们分手在黄昏的树枝中

我们来自南方,来自南方的露珠

我们来自南方,来自南方的露珠

今日,我们熟悉后又陌生

我眼睛的光已经融合到祝福的歌中

我的嘴唇如你深切的吻如此悲哀又欢散

我们来自南方,来自南方的露珠

候鸟迁徙,充满悲歌

我们失去大草原的羊群

不欢喜又不悲哀,如松树般平静

我们热爱山谷的房屋,又各自离开

这是一首时光的牧歌

仅仅只是我们来自南方,来自南方的露珠

我背着阳光

我背着阳光并且快乐着

仅仅是你早晨般的微笑

你的如野花初放的嘴唇

你那双如露珠般明亮的眼睛

你的五官搂着我僵硬的心

你的初晴,你的手镯

都是我快乐的源头

偶尔会忧伤如山中的夜露

夜莺的悲哀,森林的寂静

都是我要为你歌唱的牧歌,我的爱

我一直背着阳光

在失去后的灾荒中

偷袭着你器官的美,你善良的野性

亲爱的伙伴,你是黑夜里的歌

月亮的手掌上沾满你洁白的光线

是你的眼睛给了我,一个光明的岁月

上官翎的诗

上官翎,女,1993年生,浙江杭州人,现在南京大学读书。著有散文集《面对天然石》,诗集《生命湖》等。

有个黑色的人,湿润了我的眼睛

风白白地吹

雨白白地下

有个黑色的人

湿润了我的眼睛

在蓝色的黑暗中

我怀着青春的遐想

不再眷恋那美好的——

不可猜测的爱情

无声的风雨不能压迫我的心

满天恐怖的星星

也不能使我恐惧

我爱上了黑暗

像喜爱冬天的炉火

这里,忧郁笼罩出光明

红得像罂粟花的血

凋落在梦境

如粮食,一个个

浮现眼前——

有个黑色的人

湿润了我的眼睛

我只有一次看见过你

我一直在窗前徘徊

但是,只有一次看见过你

我久久注视着斑斓的天空

苦苦思考:白天就完了

我一直在忧郁地思念

把一切全交给穷苦的梦境

但是,我哼唱着诀别的歌曲

苦苦思考:梦会在哪里?

你轻轻地向我关上了门

那沉默的眼睛,无法对视

但是,心头是欢喜的:

我只有一次看见过你

耶律雪的诗

耶律雪,女,蒙古族,2006年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现读小学三年级。

信仰

有一种信仰是土地的颜色

有一种信仰是河流的颜色

不过,所有的信仰,遍地的信仰

都比不上无色的坚韧

被忽视的信仰,关于人怎样化为灰烬

一个信仰,只要坚持

就能在时间的缝隙里,发出花朵

坚持,放弃,都在一念之间

尽管曲折的迁徙中

死了无数秘密的眼睛

要夭折的爱

几天后,冰冷将是冬天

雨的目光,古老的猎人

回到故土,那些遗忘着的树

像恐怖的羔羊

是的,她们身体紧紧交缠

在私密的钥匙上

把痛苦关闭——

爱不能期待

溺水的人,看着——

爱来爱去

爱来爱去

并不施舍完整的感情

因此,穿上土地上的破布

无底的痛苦:他不知道,一无所知

我要徒劳地走过这个冬天

阿勒丘的诗

阿勒丘,女,纳西族,2002年生,云南省丽江人,作品散见于《大地》《独立》,俄罗斯民刊《冰原》等,现在读初中。

丽江:自画像

当我偶然谈起自己的时候

nlc202309080851

我的土地:

踮着脚尖行走

平静又喧嚣的生活

我在木屋里细数着母亲的针眼

雨光学着我的影子

轻轻地,叮叮当当作响

我忍不住沉重起来

在我诞生的时候

梦见一条蛇飞来

她盘踞在母亲的怀里

从此,在我的哭泣中

母亲看到了吉祥的云彩

尽管,我现在的梦并不安静

我和母亲一样

会阴郁地看着渐渐变色的土地

往昔温暖的古城

慢慢就会消失

那个时候

哪里是我灵魂安放的地方

纳西之歌

我的骑手没有头,他像一个孩子

在草地里寻找土地切出的湖泊

诱惑的蛇——奢侈的灾祸

我用身体慢慢地巡视土地

我的土地是有肉体的

至死都像一个男人一样地死去

远方,一堆火把的回忆烧成灰烬

祖先流露的夜晚,是孤独的星球

看来:我的血液,有一天将会——

在自己的血管里迷路

远远地唱起纳西之歌

一切却只适合悲伤的天窗

我曾经以为自己用双手可以抓住母语

而实际——都像水一样流失

无影无踪,一滴一滴

融化,仿佛泪珠

仿佛夜晚的目光

阿月丘的诗

阿月丘,女,纳西族,1995年生,云南省丽江市人,作品散见于《大地》、俄罗斯《冰原》、日本《新文艺》等刊物。现就读于丽江市高等专科学校。

有些话

有些话像云

有些像匕首

有些像高山

有些像水流

但是所有的这些,早晚

会变成伤痕在别人的话里放大

由于人从石头变成火焰

我目光总向四方乱撞

恣意梦想,与神竞明

直到有一天伤痕消失

他们变回各自的石头

我不是石头,也不是火焰

而是梦,那些赤裸运行的梦

我因爱而生,因爱而灭

为了所有人,指不上交付的爱

如果可以

如果可以,再给我一个世界

当阳光投落在你的海岛

绿色的小山后

持久欢乐的松树之间

浮现出你的身影

你来自最近的日子?

比起被你呼吸的时光

你更像历史

你敞开记忆里的点点滴滴

头上的天空辽远

破碎的光

在云边镶嵌

几块破旧的布

遮掩着你的身体

你以最初的方式

对自己的美毫无知觉

你的嘴唇,如此光洁

仿佛一朵燃烧的花

黝黑的皮肤

穿透深夜的寒噤

用汁液浇灌记忆

孟晓雨的诗

孟晓雨,女,1992年生,四川凉山人,现读于重庆大学美术系。2015年7月,《十四行诗10首》获智利“米斯特拉尔诗歌奖”,《二十一世纪亚非田野写作20家》翻译者之一。

十四行诗一首

有一天厌恶世俗的变得更加疲惫更加难受,而灵魂却对躯体说

这不是包袱,玫瑰色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沉默诗意的生活

命运女神金色的光芒总有一天会在你的身旁挖掘幸福

让所有水一样温柔的女人都有寂静栖息与沉睡的梦园

待温暖的阳光把我们包围得严严实实,我们就可以精神透明

然而,人的肉体是上帝不该来到的深邃的洞穴,这里艰难险阻

世间阴暗的邪恶之手会掌握你的生命,让雪般洁白的心灰飞烟灭

我在欢乐中诞生、成长,却要注定进入墓穴的恐怖、折磨

蓝的、灰的、绿的温度,时而恍惚,时而凶残

黑色的血风将目光的天空吹满层层令人窒息的雾霾

反射着人类麻木暗淡的宇宙,骨地的神经莫名地备受撕裂

流尽最后一滴精血唤起太阳和月亮给人间以光明照耀

朦胧的森林在嘲弄的痛苦中心甘情愿地杀身护魂

曾经使人迷醉的泪水在心灵的咒语中开始漫长的沉溺

比曲积布的诗

比曲积布,大凉山彝人,90后,“世界地域写作”提出者,《大地》主编。著有诗集《语祭山梦》、散文诗集《火焰的罗盘》(英文)、大型诗剧《一个人的王国》(俄文)和《狼谷河》(俄文)等。

姐姐,今晚

姐姐,今晚,我独立在纷扰的灯火里

微风撕扯着心绪,而身影瘦长的静止

那石桥有点冷,有点凄凉

我想:我是一摊破碎的水

姐姐,今晚,我在远望

远望你在孤独里留下的微笑

傻傻的

真真的

温暖——可亲

姐姐,今晚,我想远游,去!

长长的河,深深的山

化作一只云一样的野鹤

甚至是一粒微尘

但是你留下的微笑

——让人寂寞

姐姐,你是爱

姐姐,你是爱,梦一样的名字

眼睛,在月光背后伤愁

你以四月的花说话——轻轻地,在我耳边

说人间的手指太凉

nlc202309080851

说生活的脚印太冷

姐姐,你摔伤了,我听后担忧

画满星星的纸张,每一颗星——

都是爱,如黑夜中点亮的一盏灯

在闪烁:

如梦

如心

吉木里呷的诗

吉木里呷,彝族,1988年生于螺髻山后山下。毕业于省艺校,年初初涉诗文。“地域诗歌写作新生代”成员,有诗刊于《独立》《大地》《长江诗歌》等。

边缘境(长诗选一)

远行/用一张垃圾堆里的票根/远行

路过死亡的人群

路过空洞 迷离的眼

我疾病的躯体/仿若我贫穷的灵魂

被诅咒在/挤满冰冷的城

是钢筋和水泥/隔绝的 一副

炽热着胸膛的心脏 /而狼嚎

消迹的晨荒/ 寒风冷冽

那霜打的葱头/和土地

制造/一场流产的 厄难

啊/ 一场雪/ 就让一场雪

覆灭/ —— 覆灭这座罪恶的城市

就让这/ 就让这——屈辱的灵魂

流尽罪恶的鲜血/当太阳的

金色/划下疆域的边界

就让这消融的雪花/洗涤你失去灵魂的躯体

你将获得重归源头的钥匙

哦/一只草原豹/一只离群的/草原豹 走向

那片黑色的森林/和祖地冰冷的 岩穴

毕摩涤荡的祭词/就在千年后的时空呜咽 悲鸣

它苦苦寻找祷词上的始发地/却没了从前的回响

那些经久飘悬在山崖边巫词/也随同灵骨的归山

消逝在落满针叶的岩石上

而岩羊攀爬过的地方/石盐溢出的渍

是千年后一滴酸楚别离的泪/再无人拾起

那支废弃的猎枪/在梦里发疯狂吐的时候/引发霉味的火焰

那灰烟的纹路/是一张丑陋的鬼脸

迷迭着领头羊/错失了指路经——指引的方向

比曲莫阿莎的诗

比曲莫阿莎,女,彝族,1995年生,四川凉山布拖县人,现在西北民族大学读书。作品散见于俄罗斯《冰原》、内蒙古民刊《狼》。

夜玫瑰

我沿着被月光合成的黑夜

在山路的延伸中低语地狱的经文

远远地把记忆融化在地面

一切清晰的关系都没有了间隔和度数

我走过每一树的宿命

黑暗的空间和坐标

躲掉午夜冰冷的火源

仿佛一个天竺兰似的女人

犹豫地走进我——借着门缝里的灯光

用一个微笑把裙子都展开起来

今夜——眼角扭动出一根根金黄的针

把沙土揉得粉碎

让泥土光滑得可以将整个世界吐出

骷髅一般的秘密——又白、又硬

弹簧一样的院子,在伸缩出力量的鞋子

我看见,一只猫仰卧在阴沟里

拉出舌头——蛇一样光幽幽的

吞下腐臭的食物

朝着黑暗毁掉容颜

摘月光做一支纸玫瑰

沾上尘土,迎接钥匙和生活

责任编辑 凌冬笑

篇5:麻将馆的女老板诗歌

骑着单车,总是那般一心一意

扑下身子,为了更好的明天

篇6:征文诗歌:游览诗

(一)、咸阳湖水

咸阳湖畔柳色新,

湖水潋滟满风韵。

远山倒影荡碧波,

近水游鱼跃龙门。

(二)、虔诚

山中自有山中景,

庙内更有庙内人。

虔心拜佛佛显灵,

诚意烧香香通神。

(三)、古镇游

一山一水一洞天,

景中蕴景景相连。

游览古镇合家美,

天伦之乐乐无边

(四)、行走真好

走进天的湛蓝里

走进山的.碧绿里

走进水的清幽里

走进美的王国里

(五)、为览胜者喝彩

上山入云间,

下水能扬帆。

览尽天下奇,

胜似天上仙。

(六)、游小“九寨沟”

穿越“九寨沟”

足痕遍地留

美景现眼帘

妙趣悦心头

(七)、花语

花美花有语,

人美人有情。

人生伴花语,

篇7:青春诗歌现代诗

青春是一个符号,记录了所有美好和烦恼……

青春是一抹水彩

或浓或淡

勾勒的是一种韵味

我用眼线描绘

用唇彩涂鸦

用我的年轻的笑涡珍藏她的美

青春是一汪清泉

或深或浅

折射的是千姿百态

我用芙蓉敷面

用水草束发

用我的嫣红的唇亲吻她的脸

青春是一场旅行

或远或近

收获的是一份心情

我用赤脚徜徉

用双眼摄影

篇8:麻将诗 诗歌

美国文学批评家艾伦·退特1937年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首先提出“张力”这一概念。他指出诗的意义就在于张力:“为描述这种成就, 我提出, 张力, (Tension) 这个名词。……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 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1]P109关于诗的审美张力, 理论界有多种理解。本文所要探讨的“平淡”诗美的张力, 主要指两种相反的审美元素在矛盾冲突、对立统一中所产生的诗的张力。

苏轼对“平淡”诗美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几条:

(1)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 韦苏州上……所贵乎枯淡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2]P2109-2110

(2)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 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 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2]P2515

(3) ……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 非余子所及也。[2]P2124

(4) 凡文字, 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采色绚烂, 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 绚烂之极也。……[2]P2523

上引几段文字, 第 (4) 段并非诗论, 而是文论, 不过南宋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引用该段文字后, 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余以不但为文, 作诗者尤当取法于此。”[3]P348因此, 我们认为这段文字同样适用于诗歌。每段文字虽然说法不同, 但大致表达了苏轼对平淡风格的欣赏。

苏轼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结合陶、柳一派诗歌, 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深刻阐释了“平淡”美的本质特点:形式上, 平淡的语言实际蕴含着华美的文采;内容上, 诗的表面虽平淡无奇, 但蕴含了深厚的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而“枯”与“膏”、“淡”与“腴”等矛盾双方的运动构成了“平淡”诗歌的审美张力。

一、“平淡”而“有味”

苏轼所说的“寄至味于淡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 平淡的语言蕴涵深刻的哲思。

中国古代诗歌, 讲究“诗言志”, 讲究“寄托”, 诗人往往在诗歌中寄寓自己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对精神理想的追求。因此, 要理解古人的诗歌, 只看表面是不够的, 还要看到文字背后的哲理思考和人生境界。

平淡之美, 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普遍的审美追求和最高美学理想。以简淡古朴的形式, 以最有限的言语文字, 表现最丰厚的宇宙人生内容———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追求。苏轼所说的“外枯而中膏”、“寄至味于淡泊”就是这个意思。因为心灵越是丰富, 内蕴越是深厚, 而表达出来的文字越是平淡, 两者的反差就越大, 那么在人的心理上产生的震撼力和审美张力就越大。由此产生诗歌的平淡美。

一提起平淡诗歌,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陶渊明之诗。明人胡应麟以“惟陶之五言, 开千古平淡之宗”[4]P35来评价陶渊明诗歌。我们来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5]P327

“性本爱丘山”, 可见诗人喜爱的是超然物外、淡泊自持的田园生活。清人周亮工这样评价陶渊明:“独有陶渊明……闲靖旷达, 千载而上, 如在目前, 人即是诗, 诗即是人, 古今真诗, 一人而已。”[6]P250伟大的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 充实而有光辉, 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

中国古代的诗人, 和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不管得意失意, 都喜欢投身于山水田园之间, 吟咏性情, 极力追求淡泊冲和的心境。超越名利的纠缠, 率性自由, 恬淡自适是中国古代哲学共同的追求。在这一点上, 古代诗人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但更多的还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淡泊超然是一种人生境界, 把这种人生追求寄寓在平淡风格诗歌中, 从而使之具有一种哲理之美。

(二) 意境隽永而深远。

平淡诗歌的韵味, 还体现在其隽永深远的意境上。它所选用的语言和意象都是极其普通常见的, 但这些常见的意象却能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学张力。读者在想象与联想中, 超越了这些平淡的语言和意象, 进入审美的自由。

陶渊明的诗歌中, 经常出现桑、麻、豆、苗、竹、林、松、菊、飞鸟等意象, 这些常见的意象, 在陶渊明诗中却有了超越平常的意义。如《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5]P335

这首诗, 以平常语道来, 自然而不着痕迹。通过“菊”、“飞鸟”等意象, 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与大自然物我两忘、超然世外的诗人, 更看到诗人的人格、气质和精神境界。

在盛唐诗歌雄浑壮丽、绚烂之极后, 中唐出现了柳宗元、韦应物的“平淡”诗风。柳宗元的诗备受苏轼推崇, 认为其诗“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淡泊”。《江雪》这首诗, 可以说是柳宗元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7]P170

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 借描写山水景物, 借歌咏隐居在山水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的清高孤傲, 抒发政治上的失意苦闷。这首诗中寒江独钓的渔翁, 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况。这首诗意境之深远、影响之广泛, 似乎已经超过作者最初的构想。在天地寥廓、浩瀚无边、万籁俱静的大自然面前, 寒江独钓的渔翁是那么的萧索孤寂, 人类所孜孜以求的功名利禄似乎都毫无价值和意义。这种幽寂淡远的意境, 遗世独立的人格形象, 是通过山、飞鸟、孤舟、蓑笠翁、雪等平常的意象、全诗平淡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二、“似淡而实美”

从苏轼诗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 “平淡”之美, 实则是一种绚烂之美。二者看似矛盾, 却又富含深意。

苏轼对“平淡”与“绚烂”之间的关系, 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文字, 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采色绚烂,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 绚烂之极也。”[2]P2523

平淡来自绚烂, 是绚烂的凝结与沉淀。平淡的诗歌, 是以博大深邃的心灵为依托的。人在经历世事的过程中, 心会随之逐渐丰富成熟起来, 当看尽世间繁华之后, 真正具有深邃心灵的人, 会因此而变得澄澈通明, 让这种丰富成熟复归于平淡。平淡只是表面, 就像大海安静时一样, 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汹涌。苏轼的一生, 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最好例子。他经历过繁华, 也经历过寂寞, 更尝过死亡的滋味, 洗尽铅华, 返璞归真, 他的心反而变得从容淡定。苏轼深刻地领悟到了陶渊明诗歌的微妙之处, 看到了他藏于“平淡”背后的热烈的感情。所以他会对陶诗极其欣赏而至于爱不释手。

WENJIAOZILIAO

诗歌的平淡境界, 也是经由绚烂而来的。也就是苏轼所说的:“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 采色绚烂, 渐老渐熟, 乃造平淡。”平淡不是对绚烂的简单否定, 而是对它的超越与扬弃。没有绚烂, 也就无所谓平淡。一个诗人, 只有尝试过各种风格并且各种风格都写来得心应手之后, 方会臻于平淡之境。

苏轼早年的诗歌风格, 以清雄豪放见称。《臞翁诗评》评苏轼诗:“东坡如屈注天潢, 倒连沧海, 变眩百怪, 终归雄浑。”[8]P116与晚年“和陶诗”的平淡截然不同。但它是平淡的必要准备, 经历了这样的阶段, 才能达到平淡。

黄庭坚说杜甫到夔州后诗“平淡如山高水深”[9]P471, 杜甫在夔州时期写了大量的诗篇, 其中有许多风格平淡之作如:“细雨荷锄立, 江猿饮翠屏。”[10]P1611“青山淡无姿, 白露谁能数。”[10]P1326“山荒人民少, 地僻日夕佳。”[10]P1644等等, 但这些“平淡”的诗歌, 是杜甫的诗歌创作艺术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表现。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盛唐一味秀丽雄浑, 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 靡不毕具。”[4]P70深刻地道出了杜甫诗风的绚丽多姿。平淡是其中一种, 却是最能体现诗人功力的一种风格。

“平淡”是一种“绚烂”之美, 真正的“平淡”, 如清人许印芳所说:“精义内含, 淡语亦浓, 宝光外溢, 朴语亦华。”[11]P201没有经历过绚烂的“平淡”, 不是真正的平淡。那种平淡是苍白的, 是平易浅俗、淡而无味的。平淡是绚烂的结晶, 是将绚烂熔铸于其中的美。

参考文献

[1][美]艾伦.退特.论诗的张力[A].新批评”文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2][宋]苏轼著,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何文焕.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 1981.

[4][明]胡应麟.诗薮 (新1版)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5]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中编第一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6]北大哲学系.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下册) [C].北京:中华书局, 1980.

[7]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编第二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8]朱自清.宋五家诗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

[9][宋]黄庭坚著.刘琳, 李勇先等校点.黄庭坚全集[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10][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上一篇:与鱼有关的日记400字下一篇:“远离借贷 理性消费”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