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备课组高考反思

2024-05-02

物理备课组高考反思(通用9篇)

篇1:物理备课组高考反思

初二年级3月物理备课组反思

想本学期初二物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传统物理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突出学生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加强学生的物理探究实践活动,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新教材的《课程标准》,使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此我们备课组两位老师真诚合作,制定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坚持以课程改革指导方针,严格参照新的《物理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坚持学校“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实基础”的办学理念,积极根据我校实际采取‘“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备课组成员本着奉献第一的工作求实精神,团结合作,积极进取,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反思如下:

一、开展研讨,集体备课,课堂效益创新高

平时我们年级四位老师经常在一起研究教法,不管是大家没课的工作时间,还是工作外的休息时间,都能就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在教学中,我们每节课都要认真的讨论,找到我们认为是最好的教法,才由一个老师执笔写下来,大家共同按照研究的成果去实践。在教授过程中,对研讨时没能预料到的问题,又及时研究解决的办法,既为还没上课的老师提供了经验,免走了弯路,提高了课堂实效,又积累了经验,为后面此类课题的教学,提供了借鉴。由于集体备课的扎实、及时和善于落实,本学期我们的课堂效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很少再抓课下时间去完成本该课上解决的问题。

二、反思两课,积累经验,业务水平上台阶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也积极开展了两课两反思的活动。,我们共同参与了意见,研究课型和教法。一节课后,我们又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挖掘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办法。在第二节课上,整个课堂显得非常紧凑,学生学习热情很高涨,学生自主、探究、质疑的新课型特点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在两课两反思中也都收到了同样好的效果。通过这一活动,我们积累了一些课堂教学中非常宝贵的经验。比如,对课的处理,必须从学生的角度揣摩,这个准则要始终不变,一旦脱离或违背了这一原则,学生就会有沉默、冷淡、疑惑、理解不透等反应。老师万不可想当然的去对学生进行主观判断,时时事事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把握学生实际,就必须时常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心里,真正的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要求、他们的基础、他们的能力。任何时候揠苗助长了,任何时候不切合实际而急躁冒进了,都会由课堂反映出来。

本学期,我们备课组在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上也表现得积极主动。在作业批改、辅导学生、组织活动等多方面,我们都做到了尽心尽力。还进行每周一测,并及时批改、认真分析,找出教学的不足和把握学生中知识的缺陷,从而明确和调整下阶段的教学方向,这方面我们表现得都比较出色。我们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篇2:物理备课组高考反思

校本教研是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的主要渠道,集体备课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之一。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促进教师以老带新,以新促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研和备课效率,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根据我校初三年级教学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集体备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实施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质量为目的,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凸显个性特长,使集体备课成为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点子库”,成为激活课堂教学活力的关键因素,成为大幅度、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突破口”。

二、集体备课的目的1、增强备课实效,创新教学研究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合作研讨,积累集体教学经验,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3、促进校际交流,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三、组织机构:

主管:王校长

组长:隋主任

成员:赵老师、庞老师、刘老师

四、工作管理

1、备课组长全权负责组织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

2、主备教师提前做好主备稿的撰写工作,要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写好说课稿,提出教法建议。

3、严格考勤制度,备课组成员要按时参加本组统一组织的集体备课。

4、按备课内容,同组互相听课评课,评价备课实用情况。

五、备课流程:

个人研究——集体交流——修正教案(教师二次备课)——重点跟踪——交流反思

1、个人研究: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完成备课(教案、教学思路及困惑)。

(1)主备人的职责:要将教学内容深入吃透,梳理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并就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作深入的思考和设计,然后形成交流稿。

(2)辅备人的职责:要交流前将教材研读通晓,理清教材的知识体系,梳理出教学的知识点,并初步考虑相应的教学设计。为了确保集体交流、讨论的重点和效果,无论是主备人还是辅备人都要在自己进行初步设计的基础上,明确书面列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这是确保集体备课成效的一个关键环节。

2、集体交流。

(1)由主备人围绕讨论提纲逐一抛出自己的理解、观点、设计及有关理论依据。辅备人随时以补充、完善。

(2)由主持人组织大家就备课时的困惑(课的导入、活动安排、小结、板书设计等)或教学实践的反思等选择一到两个话题,组织大家讨论交流。集体备课的价值在于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达到信息沟通,资源的共享,在交流中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为了创设良好的交流氛围,教师交流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就

一点有感而发,可以就整体发表见解,可以中途打断,可以求同存异,可以相互争执。发言时不分主次,某一方面能力强的,掌握信息多的可以多说几句,才入门的,经验欠缺的可以多听听,学学别人的方法。交流时要做好记录,可以是别人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是听了别人发言触发的瞬间的思考,可以记自己认为值得记的东西。

3、修正教案。集体交流之后,由备课教师综合集体的意见和智慧,在个人初备的基础上进行教案修改,力求精致和完美,力求体现新的课改精神,最后形成自己的上课教案。

4、重点跟踪:通过上课、听课、评课、作业落实集体备课的成果,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

5、交流反思: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上课教案提出建议和意见,写出心得,指出今后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以后的集体备课奠定基础。

六、集体备课的基本要求

(一)、集体备课纲领

坚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的方向。

1、一个原则:让思维碰撞思维,用智慧点燃智慧,以情感沟通情感。

2、两条主线:一条是教师引导点拨传授知识的方法、手段;另一条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方法。

3、三个精选:精选课堂作业,精选基础习题,精选拓展习题。

4、四个选定:选定时间、选定地点、选定内容、选定执教教师。

5、五个目的:实效性(解决问题)、全体性(人人参与)、经常性(根据实际需要随时随地的研讨)、研讨性(深入讨论,上升到理论)、互补性(取长补短,把集体智慧化为个人教学行为)。

6、六个统一: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习题、统一课时分配、统一进度、统一考查。

7、七个利于: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利于问题的生成;利于自主学习;利于开展合作;利于活动的展开;利于自我体验;利于创新精神的生成。

8、八点钻透:考点、重点、难点、能力训练点、思维障碍点、学科交叉点、现实连接点、德育落实点。

(二)、集体备课注意事项

提倡全员参与,注重脚踏实地,杜绝形式主义,避免空壳化;

提倡真诚合作,注重教学相长,杜绝信息封闭,避免虚伪化;

提倡集思广益,注重责任分担,杜绝唱独角戏,避免专制化;

提倡百花齐放,注重张扬个性,杜绝按图索骥,避免同质化;

提倡兼收并举,注重以点带面,杜绝生搬硬套,避免机械化。

(三)、集体备课应具备三个意识:

1、合作意识:合作是进行集体备课的前提条件。集体备课时要创造一种平等、民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氛围。

2、全局意识:第一次集体备课时要纵览全局,制定整个学期或整个学年的教学计划;集体备课活动有可能会因为意外的事情受到影响而暂停,备课组长一定另找时间及时补上,以保证备课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3、反思意识: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来提高教学能力,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才能扬长避短。写教学后记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样的备课活动,确定了教师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激发教师广泛参与,主动研究的热情,教师们可以针对问题,各抒已见,言人之未言;观点交锋,讨论争鸣,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比较、鉴别、质疑、生成;教师各取所需,让教师在互相辨论的氛围里,个人感悟、认识、体验、并与其他教师之间互动、兼容、批判、保留自己的意见。最终让研讨、研究回归实践、回归课堂,在教学实践中统一认识,建立教师间开放的、批判的、民主、合作的新型教研模式。

篇3:物理备课组高考反思

1 团队合作的前提条件

(1) 组长的职责与使命

在一个组织之中, 合作的成员往往是根据教学梯队建设的需要而搭建的, 所以, 很可能出现组内成员各方面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 作为一个团队的组长, 此时就需要很好的凝聚能力, 既要把组员各方面的特性凝聚起来, 同时也要有很好的能力, 与不同的组内成员相处与沟通。一个集体中如果成员之间缺少最基本的信任, 总是想要在同伴面前保护自己, 就会有明哲保身、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做法。那么还有谁会对集体的发展负责呢?所以, 培养团队合作首先就必须保证组内成员是忠诚的, 有责任心的, 有意志力的, 而且有团队的荣誉感、使命感。

(2) 制度保证和支撑

笔者所在的学校备课组有其常规的制度和要求。集体备课活动分为每周一次的全体会议和每节课后的“五分钟教研”。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统一教学目标, 统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统一课时分配和进度, 统一单元测试。课后“五分钟教研”, 就是授课老师在当天的课后, 与同组或同办公室的老师就当天的授课感受进行口头的反思和探讨。

笔者所在的学校为各备课组活动提供经费, 制定同学科教师团队合作激励奖励方案。

2 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策略

(1) 研究组员素质特长, 搭建科学的教研平台

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 团队是一些才能互补并为共同的目标而奉献的若干人员的集合。他认为, 团队的核心是共同奉献, 成功的团队将团队的共同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工作要求, 并且具体目标和整体目标有着相互的联系。所以才能够发挥“1+1>2”的功效。

备课组内的组员特长不同, 个性各异。因此根据这个现实, 组员工作安排应该各有侧重——说课、备课、修改、开课、评课、培训、整理、课题研究、作业挑选整理、文字录入、ppt制作等方面都安排恰当的人选。备课组建设将会更有针对性, 更有生机与活力。

(2) 深化集体备课, 提升教科研层次和水平

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教法优, 教学效果明显。因为教学质量始终是第一位的。

在浅层次的集体备课中, 往往存在着下列缺点或不足:备课组长没有提前通知每次活动讨论的议题, 使组内每个老师没有能准备和思考。备课时, 由备课组长或是组内资深教师说了算, 使得其他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或者是把一个学期的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部分, 每个老师一人负责一块, 彼此没有联系, 变成形式上的“集体备课”。更有老师“分享”其他老师的教案、ppt等, 自己不再钻研自己班的学情和自己的教法。这样的集体备课, 其实是低效的;这样的备课组, 反而抑制或是阻碍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笔者认为集体备课首先要确立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比较大的备课组 (10人左右) , 班级可能渐渐分化, 学生可能学习水平层次较大, 因此组内成员必须明确集体备课不是为任何一个老师量身定做的, 互相的交流讨论和集思广益, 是为了多角度探讨教学的可能性, 每个老师还必须通过二次备课, 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才能真正把集体备课的内容适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如在英语初三总复习单词的时候, 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先共同讨论《能力自测》表上的单词, 可能有的有多种中文释义。如通过讨论, 大家得出lie作为动词用, 初中书里出现了三个中文意思:1) 躺;2) 说谎;3) 位于。然后根据大家的讨论定稿, 分工打出《能力自测》1700多个单词的“给中文和词性, 默写单词”的练习卷35张, 同时组织第二轮复习, 每位老师拿到单词的电子稿,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 组织重默的练习卷。最后第三轮复习单词, 重在考察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群策群力组织“根据句子、上下文和中文释义, 拼写单词”的练习卷。

在集体备课中出现分歧, 甚至争论也是正常的, 这个过程逐步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锤炼。同组老师集体备课时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研究, 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想学生之所想, 疑学生之所疑, 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困惑。集体备课是培养团队合作的重要方法。

(3) 在听课、磨课和研课中强化团队教科研氛围

听课能打造学习型备课组。开放的课堂同时意味着思想的开放, 不仅是一种胸怀, 更是一种共同进步的集体意识。这里的开放又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的开放, 一是评课交流的开放。

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说过“不看别人的戏, 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演戏如此, 上课也是如此。集体听课研课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也有必不可少的作用。“但遗憾的是, 开放教室这样基本的要求也并不是在所有的学校都能实现。学校里存在着许多年也不上一次公开课的教师, 通常是选年轻的教师来上公开课, 而上了年纪的教师则专门参与提供意见、建议, 而不是所有的教师都站在平等的立场共同创造教学方式。”“教师们按教育观、人生观的不同聚合成小团体, 就算期间没有明显的对立关系, 仍存在背后说三道四的现象。或是对彼此的工作大家都恪守着‘各人自扫门前雪, 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不成文规定。” (佐藤学, 2002:62)

所以, 备课组内必须互相听课。建议建立一年一次组内教师人人开课的制度, 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 每个教师才能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 从而真正融合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

(4) 以点促面, 最大化出国研修效能

作为英语教师, 培养团队合作还有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同组教师交流出国研修之感悟, 尤其提倡英语国家游历之交流。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不停地在变化着, 教师自身的学习必须与时俱进。为此, 教育部门大力支持初中英语教师的出国培训研修工作。我校就有出国研修过一学年的英语教师8位, 研修一个月的老师十多位, 而且随着项目的展开, 未来踏出国门研修的老师将更多。那么, 让已有海外研修经验的老师在组内谈谈国外的教育和生活的感悟, 一方面可以带来教育教学的多角度思考, 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还没出国的老师学学经验, 在语言能力、生存能力、教学能力上做好准备工作。体现了团队合作中的共享和引领的作用。

教师发展和先进备课组建设呼唤构建团队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 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模式。只有将团队合作内化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才能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得以突破, 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备课组才得以在一个合作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教学效能优的高层次平台上更健康地发展。

摘要:团队合作精神是现代教育管理的重要精神之一, 是目前探索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广泛和卓有成效的新模式。笔者认为, 它更是打造先进备课组、教研组的重要手段。团队合作精神主导下的开放对话、特长互补、经验分享和特色创建等, 是备课组、教研组得以在一个合作能力强、科研水平高、教学效能优的高层次平台上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团队,合作,教研组建设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2]叶圣陶.如果我当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篇4:物理备课组高考反思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革;制度统一

一、集体研究制度

1.研究考试大纲,明确奋斗目标

开学之初,组织备课组成员认真研究最新《考试大纲》,使教师们明确《考试大纲》对中学数学知识点的考查内容及对每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重点关注今年山东省教育的新形势,关注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面。《考试说明》明确指出要考查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科能力,我们在复习中重点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

2.研究高考试题,揣摩高考规律

组织备课组成员集体研究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尤其是新课改省份与上海市的高考题。重点研究近三年高考试题的评价报告,对于今年各省高考题,每一道都要做出详细解答和题目分析,从高考题里面熟悉高考题型、高考热点、高考动态,以便揣摩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规律、命题思想、命题意图。认真领会高考命题的五原则(支持课改和规范办学;达标和选拔并重;多课时多分值;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

3.研究数学学法,做好教育引导

学期伊始,针对学生们数学难学的错误认识,备课组成员集体讨论商定数学的学习方法,做好学法指导,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备战高考的信心。我们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能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能及时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解题训练中掌握学法。要求学生形成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的意识与习惯,教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并不折不扣、坚定不移地执行。

二、集体备课制度即“大统一”与“小灵活”

集体备课原则是坚持“四定四备”。“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备人;“四备”即:备考纲、备高考试题、备教法、备学法。

我们集体备课是采用“大统一”与“小灵活”相结合的制度,努力提高教师们的业务水平。每次活动都认真组织,提前安排研讨内容和发言人。“大集备”是由主备人先讲相应内容的考纲要求、材料的重点难点、典型例题的处理、教学目的、学案编制的模式和要达到的目的,再由大家依次发言,共同讨论研究,完善学案编制模式和环节构成,最后统一意见形成专题复习课和试卷讲评课的固定模式。

“小集备”形式灵活,作为“大集备”的辅助形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能够弥补“大集备”的不足之处,能更好地促进集体备课的效益,从而提高备课组成员的授课水平。

三、两课结合,以老带新制度

备课组推行“示范课”和“汇报课”相结合的公开课制度。学期伊始就让业务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再由年轻教师准备汇报课。通过“示范课”向所有教师展示成功的授课模式,通过“汇报课”暴露出年轻教师在上课时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达到扬长避短,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

1.示范课。先由几个业务骨干共同研究示范课的授课模式和教学环节,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充分展示老教师成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和高超的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并且为年轻教师提供一个成熟的课堂模板,有利于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

2.汇报课。由年轻教师提供一堂汇报课,备课组成员集体观摩研究课堂的得与失,对于课堂成功的方面要发扬光大,对于课堂上值得提高的地方重点分析研究,共同讨论提供解决策略,让年轻教师学会驾驭课堂,从而达到以老带新的目的。

我们备课组坚持听评课制度化。在工作中我们做到听课要听出经验、听出问题;评课要评出信心、评出不足、评出改进措施。我们鼓励老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让有经验的老教师起带头作用,带动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年轻教师的课也让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点评,取长补短。在积极的听课和评课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带、共同进步的氛围。

四、定时训练与流水批阅制度

定时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考试素质,锻炼学生的考试心理提高考试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迎考能力。

1.一轮复习以前,每两周组织一次单元或章节的定时训练,由备课组统一命题、统一时间检测、统一装订试卷,然后统一流水批阅。备课组成员集中分析试题的考查目的,研究得与失,分析各班成绩并备好试卷讲评课,查漏补缺提供解决策略。

2.一轮复习后每周都组织定式训练,间周流水阅卷,统一分析试题错因,统一集备讲评课,以便共同分析学生答题情况,做到查缺补漏,不留盲点。经过流水批阅,便于大家把握学情,集中反馈,研究教情,提高后段授课水平。

3.落实全批全改制度。对于学案作业要求全批全改,抓好反馈,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抓住易错点、易混点,提高讲解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提高课堂效率,更好地将学生抓在手里。

五、培养“代理老师”科代表队伍,抓好落实

把全级部科代表组为一个整体,积极培养,放手锻炼,定期为全级部数学科代表开座谈会,让他们明确本学科的复习计划、授课模式、作业安排,让科代表真正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代言人。从而便于学科教学工作的开展,便于了解学情、因材施教、抓好落实,也有利于和同学们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提高本学科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

六、心理调控,培养自信制度化

我们定期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多提问、多关心、多交流、多鼓励。随着复习的深入,高三学生的心理会出现微妙的变化,时间越来越紧张,节奏越来越快,看着同班其他同学成绩进步很快,心里会急躁,在教室内坐不住,心理压力较大,思想工作较难做。对此,我们组织部分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然后再和个别学生及时谈话,摸清学生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生活上给与充分的关心照顾,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接受老师,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篇5:物理备课组计划

面对本届高一的生源素质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要求我们高一物理教师的物理教学能够通过物理课堂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以应对新课程改革形式下的学业水平测试和新的高考模式考试。

在这种背景下,高一物理备课组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1、制定详实计划,明确目标责任

利用集体备课,丰富课堂教学,是本学期一个重要工作。认真组织备课,分解教学过程,从细节处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在过程中明确备课要求,落实备课各环节,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过程、课堂检测、作业布置、教后感等要求。每周进行集体备课,充分利用集体力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听课、备课、教研及经验交流活动,高一物理的教学要形成一套自己编写的教学资料,教师制作的物理课件实行资源共享。教师能提前备课,能够做到集体备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抓好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本学期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结合学校各项工作,以推进新课程改革为契机,着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活动中,根据备课组实际情况,采取开设研究课与随堂听课等形式,从“严、精、活、实、高”五方面来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堂堂有收获,节节见成效。

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资源,利用网络优势,接受先进教学理念,了解各方面教学动态,自制课件,真正地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3、配合学校做好月考工作,完善成绩分析

作为阶段教学检测的一种方式,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成效。因此在成绩分析时从细入手,明察秋毫。

①、备课组集体研究,精选试题,突出重点,难易适度。同时认真批改、认真分析、认真评讲,做好成绩统计。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之处,完善课堂教学。

篇6:高一物理备课组总结

一、认真研究教材,坚持集体备课:

本学期我们组的全体老师在开学初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集体研读新教材,并与老教材作对比,重点把握新增内容;每周二下午固定安排集体备课,统一思想,分工负责。在每次活动开展前,主编老师和其他教师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对该课题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具体处理方案都做出了精心的安排,对过去的成功经验也做出相应介绍。在每章每节中,学生在哪些环节易犯错误,易犯哪些错误,有针对性的做出评估。做到统一例题、统一习题。按要求上好每一节课,有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备有教法,每堂课后进行教学反思。能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做好每一个演示和分组实验。本着立足学生,各班共同进步的目标,备课组团结、协作,向45分钟要质量,工作有激情,教学成效显著,各班平均成绩基本接近。

二、加强教学教法研究,努力提升业务能力

本学期备课组按照学校要求加强研究,从教学进度的安排、研究课题的选择到任务的落实,稳扎稳打。教法上注意现代方法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抓“双基”与灵活运用创新相结合,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讲课时作到“四讲”:讲结构、讲思路、讲方法、讲规律;无论对整个备考过程还是对每节课,都要抓好三个环节:知识梳理环节;选题、训练环节;讲评、归纳环节。要加强五个训练:

一是审题训练;

二是基础训练;

三是表达训练;

四是计算训练;

五是开拓训练。

从高一开始,不留死角,是学生形成科学的理性思维。

同时加强教学经验的总结,按学校要求读一本好书,写好教学随笔,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教有所得,脑有所思,所写出的大部分老师的教学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从实际出发,降低教学难度。

由于这届高一学生生源程度,为了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尽管本学期课程紧,任务重,我们本着让学生听懂学会的原则,适当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学生听不懂的,我们就讲,例如学生不会受力分析,我们就多训练;在降低课堂难度的同时,我们也降低了我们所选用的教辅资料的难度。

四、听课和作业的批改及试卷的评讲

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在物理组已呈常态。本学年度每周进行一次常态课听课观摩,有大组的观摩,也有本备课组的交流,听完课后年轻老师主动找到老教师进行评课,老教师们畅所欲言,毫不隐瞒,客观的指出优缺点,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成长。全组老师讲课水平在在这种模式下进步明显。

布置的作业我们都做到全批全改,注重讲解,对每次试卷都是精心的选择,注重知识点的突出及基础的理解,甚至用手抄然后复印发给学生,这样有目的的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尽量使整个年级的物理学科的学生分数不在出现普遍偏低的情况。

篇7:物理备课组工作计划

按照《江苏省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密切结合学校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以新编教科版中学物理教材为本,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树立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思想,结合本届学生的基础情况,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终身幸福奠基的育人目标,制定恰当的教学计划和和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个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以备课组为主体,注重研究新教材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在“读”“思”“议”“论”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框架指导下,进一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现状分析

高一物理是初高中物理衔接的一个重要时期,将初高中物理进行对比发现。

1.教材方面

初中物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定性的多,定量的少;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工具的应用明显地加强与提高,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象和极值等数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

2.教学方法方面

初中阶段,由于教学内容的要求较低,教学中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传授的知道性,教学课堂密度小,进度较慢,有可能对重点概念、规律反复讨论,便于学生掌握重点;高中教学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多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习题类型更是复杂多变,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解决不了问题,思路方法的总结归纳显得尤为重要。

3.学习方法方面

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没有预习教材和进行有关的课外阅读及实验观察的习惯;高中物理学习,学生应处在主动进取的状态,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析,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能反思、质疑、独创。

4.心理状态方面

由于物理中考成绩均在95分左右,进入高中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学习上出现松驰、疲软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学生对高中物理存在畏惧心理。

5.思维能力方面

初中物理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的,对抽象思维能力要求不高;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另外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物理课时少,新课标又提倡学生多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要积极研究实际教学中的有效方法。

三、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教学工作

本学期高一物理备课组的工作围绕学校和年级组的教学工作重点展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规范教学常规,落实教学重心前置模式,提高教学有效性与针对性,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深化教学改革。

1.加强集体备课的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1)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将每一周的教学任务(包括3课时的教学设计及课后作业和周练作业)分配给具体的老师,由负责老师在集体备课时,要拿出自己编制的导学案,利用集体备课时间全组讨论不足和不到的知识点、信息,补充完善后定稿,然后由全年级统一使用

(2)充分利用每周集体备课时间,开展教学研究,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根据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结合个人教学心得研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集全体智慧于一个知识点、一个规律、一个方法。每人每学期听同轨教师课不少于20节,并能做到及时评价、反馈信息,并做好记录。提高试题研究的水平,结合学生实际,做好单元测验与月考试题命制与质量分析工作。

2.加强教学实践探索,致力提高教学实效性。

(1)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①加强预习指导,用好导学案;②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讨论争辩的机会”,“自我小结的机会”,“当堂作业的机会”

(2)先学后教,做到“以学定教”。课前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自学课本相关的知识,并自主解答问题,教师在课前检查学生自学及问题解决的情况,课堂上适时纠错、点评或指导,共同找到正确的结论或解题方法和规律,明确解题思路,进而掌握相关知识

(3)体现“精讲、精练、重反馈”的理念。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难点,讲规律及拓展,讲易错易混点,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同时注意把握好进度,不随意增加难度;作业和课堂练习题在归类的基础上分层。

(4)深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心理特点等,以使非智力因素在物理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强化学生作业管理,提高学生作业质量。

(1)作业分层,60%基础题,25%中等难度题,15%选做题(提高题)。周练作业控制好题量,确保质量,适当滚动训练,保证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认真仔细的完成。每一位教师要做到作业有布置必批改,有批改必评讲。

(2)每次批改作业,教师登记错误率较高的题和错的多的同学名单,要求在下一节上课前找老师订正。教师原则上在下一节课上讲评,以保证即时反馈。讲评后,要求学生要用红笔即时做好订正改错,或重做,或写体会小结。教师在批改下一作业时,要同时检查学生的订正改错、重做或体会小结。

(3)对学生是否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的情况,按规定的页面格式及评比要求,每两周进行一次检查,每月进行一次评比,针对作业一贯有问题的学生盯防到位。

4.培尖补差工作

(1)适时进行物理竞赛选拔考试,确定辅导对象,安排专任教师,定时间,定地点进行辅导。

(2)对学习困难学生,由任课教师负责,课堂多关注,课后多交流并针对性的辅导,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使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螺旋式上升。

(二)备课组建设

1.重视过程管理,达到共同提高。

在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合作基础上的竞争,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及时了解各班级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通过每一次的考试情况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帮助问题班级,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关注备课组内教师个人自我提升。

篇8:物理备课组高考反思

如图1所示, 在铁芯上、下分别绕有匝数n1=800和n2=200的两个线圈, 上线圈两端与u=51sin314t V的交流电源相连, 将下线圈两端接交流电压表, 则交流电压表的读数可能是:

A.2.0V B.9.0V C.12.7V D.144.0V

就试题科学性而言毫无争议, 题设情境非常清晰, 由于漏磁, 实际中的条形铁芯上、下两线圈中的磁通量必不等, 理想化的变压器电压比公式不再成立, 答案显然是A.应该说考题出得并不难, 也没有明显超出中学生的能力要求范围.但考查结果几乎是全军覆没, 绝大部分学生思维定势, 套用理想变压器模型而错选B.有老师调侃说:“学生全部选B, 除了不会的.”为何结果如此惨烈?这一考题到底切中了时下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哪些弊病?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师的反思.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

1. 我们的教学是如何引导学生探究的?

从学生都错选B的结果分析, 显然, 学生是认同了变压器的理想化结论而不知理想化条件的生成过程.那么, 是怎样的教学过程才造成学生如此认知水平呢?

现行高中物理选修3-2 (人教版) “变压器”一节内容中, 教材没有从理论上推导变压器原理, 而是要求利用可拆变压器通过实验探究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教材没有涉及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对原、副线圈中的电功率关系也未作要求与暗示.教材内容这样安排, 也正是体现了新课程强调过程和方法这一理念, 即更有意义的是变压器理想化的条件和电压比、电流比关系在探究中的生成过程, 而不是之后应用这些比值关系求解的大量练习.

而事实上, 由于可拆变压器工作时的漏磁、铜损、铁损较大, 效率不高 (一般低于60%) , 不能视为理想变压器, 故以图2所示的可拆变压器探究或直接验证功率关系和电流比公式是有困难的.实验中可得到的显著现象是匝数越多的线圈, 其两端的电压越大, 流过的电流越小.但是, 一个量越大则另一个量越小, 就一定是反比关系?显然, 实验的结论具有不确定性.

然而, 在许多时候, 教师或以实验存在误差搪塞, 或由定性现象直接推得有关变压器原理的正、反比关系, 这种缺乏逻辑性的推断很难让学生对变压器理想化的条件有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有违科学态度的所谓“探究”, 充其量只是忠实地传递了课程知识, 与科学探究无关.现在“探究式教学”非常盛行, 但探究的内容大多是在已知结果或结论的范围内, 很少有探究未知的东西.正因为有了确定结果的预期, 所以“探究”过程显得“有效而准确”.而且由于学生往往只是听众, 无法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 所以学生对这样的探究不会有太多的兴趣 (书上不是已经有结果了吗?) .

舍弃了怀疑和不确定性, 探究只能流于形式真正的探究, 应是让学生去猜想、推测、发现未知的东西, 而不是某个翻开书本就可以看到的结果或结论.其实, 任何创造都有赖于个体所掌握到的一些信息的不确定性, 前述实验结论的不确定性正是构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理想切入点.分析前述实验数据会发现:显著的有U1I1>U2I2, 即变压器的输入功率明显大于输出功率.由此追问学生:能量损失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探究讨论中, 学生不难认识到铁损、铜损、磁漏是产生能量损失的主要原因, 理想变压器条件的生成也就顺理成章.再以如图2所示的装置验证:当将可拆变压器上方的铁芯向右移时, 变压器的输出功率将变得更小;移去该铁芯时, 副线圈两端的电压明显的远小于按理想变压器电压比公式所得的理论值.在此实验基础上再由外推可得:在理想条件下才有U1I1=U2I2.这样的探究活动无疑会使学生对理想变压器模型、工作原理、有关公式的适应条件等有深刻的理解, 也不至于将高考题中的条形铁芯混同于理想化变压器而导致全军覆没.

而实际教学中, 由于太多应试与功利成分的驱动, 教师急于展开大量的例题和练习, 而略去了必要的探究过程.这样的教学只能是欲速不达, 学生只是在教师传授中认识了而不是在探究中自主生成了变压器原理, 只会认同这一原理而根本不会创造性地怀疑和批判.所以, 在面对实际问题时, 不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只会套理想变压器变压比和电流比公式.

2. 我们的教学是如何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

有老师在考后感叹:“以后高中难教了!平时的作业中这样的习题比比皆是, 都认为通过条形铁芯上、下两线圈的磁通量完全相同.毕竟我们高中物理中都是处理理想化的模型的.”但“条形铁芯上、下两线圈中的磁通量相等”这一明显不科学的结论, 却被认定为不能放弃, 强行做出了有违科学常识的错误判断.评判者无法以科学依据证明试题本身对错, 却使用“高中物理难教”等情绪化语言来渲泄, 这恰恰证明了有人为了应试, 不顾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本质属性, 把物理当成习题集, 并认定所有的题目都必须运用理想化模型处理, 导致物理教学远离了真实世界.

出于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考虑和“节约性原则”, 教学中往往构建理想模型以代替真实情境, 这从教学角度看固然无可厚非, 但如果教学中片面于理想化结果的应用, 而忽视了理想化的过程, 势必造成学生认为“理想情况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错误认识, 学生眼中的“世界”往往有较大的失真, 甚至是扭曲.

硬把条件铁芯往理想变压器模型上套, 即是这种简单化思维教学时弊的典型反映.而且这显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中学物理常将摆钟视为单摆模型来分析摆钟的走时快慢, 这明显偏离了真实事物.又如, 有一个常见的习题为:“一个单摆在地面上时一定时间内振动了N次, 将此单摆移到该地的一个山顶上让其振动, 在同样的时间内振动了N-1次.由此可大略推算出这山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多少倍?”命题者的意图是, 综合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单摆周期公式, 不难求得山的高度为约为地球半径的倍.但如考虑到一般山的实际高度为千米数量级, 而地球的半径约为6400km, 这样, 为使两地单摆在同样的时间振动次数相差一次, 必须使单摆完成至少数千次以上的全振动.在有空气阻力的实际情况下, 这可能吗?而且, 在数千次测量中只相差一次, 从误差理论分析, 这一测量误差远小于一般测量仪器的测量精度.如果还考虑到由于高度差引起温差所产生的热胀冷缩因素等, 这“N次”与“N-1次”的差别就更没有实际意义了.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学生长期在这样脱离实际的氛围下训练, 既模糊、扭曲了学生对真实物理世界的感受, 也缺乏、甚至于丧失了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的一种基本的感悟能力, 以及对虚假物理情境的批判性思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自信甚至恐惧, 只会搬用公式和套用模型.这时, 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高考分数, 还有对未知事物认识的勇气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3. 我们的教学是如何培养学生把握不确定性的?

也有教师在考后反思:“即使上课做了这个实验, 估计也没用.因为平时关于理想变压器训练得太多了, 导向性太大了, 重复多了练死了学生.”确实, 如试题设问中的“可能”二字明显地暗示了答案的不确定性, 也有临场考生对此设问方式产生过疑虑, 但由于平时练习的变压器问题都是理想化的, 答案都是确定性的, 故而临场时还是没有勇气选A

考试的结果说明, 学生在处理“不确定性”问题时缺乏必要的能力或信心.这不由得使人联想到, 多年来我国中学生参加物理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成绩总保持在世界一流水平, 具有相当的优势.但为什么这些优势在其后的工作研究中未能体现出来?除了应试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之外, 我们的物理教育中还缺少些什么?对于优秀科研工作者而言, 所需要的敏锐是否被似曾相识的标准答案所掩盖, 创新的激情是不是被大量的“确定性”的试题消耗殆尽?

不可否认, 时下物理教学中的知识观上存在有一种“确定性”倾向:知识仅仅就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任何问题都存在某个确定无疑的标准答案.如现行高中物理选修3-2 (人教版) “楞次定律”一节的课后习题中设置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3中的A和B都是很轻的铝环, 环A是闭合的, 环B是断开.用磁铁的任一端分别去接近A、B环, 会产生什么现象?移开时又会产生什么现象?”这一问题也曾多次出现在历年各地的高考命题中.对此问题, 一般确认的理解是:闭合的A环中会产生感应电流而与磁铁发生相互作用, 横杆发生转动;而不闭合的B环中不产生感应电流, 故无现象发生, 以往的实验也证明了此结果.但随着科技发展带来了实验手段的提高, 当用强磁性的钕磁铁靠近不闭合的B环时, 实验事实证明, 横杆也会发生转动, 因为, 磁铁磁性非常强时, B环中的涡流就不能忽略了.

所以, 教学中如果太过绝对、太过确定性, 而没有为学生留有再认识、再理解的余地, 学生的思维僵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确定”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不确定”是在知识基础上新的发现, 是创新的起点.从高考所要求的能力, 到最前沿科学研究中的诺贝尔奖故事, 证明了“不确定性”蕴藏了极大的教学价值, 教师有理由、有必要把这些科学本质与佳话传承给学生, 让学生有兴趣、有勇气去面对那些不确定性问题, 并以开放的态度去探案、怀疑、批判和创新.

篇9:高考物理复习整体设计的反思

中心突破  主线贯穿  模块化

高考复习前的整体设计是复习理念、总体策略的具体体现,优秀的设计在高效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突出了能力的发展,更能极大限度地减轻学生的负担。笔者经历了多轮的高中物理循环教学,常常参与有关复习策略的研讨,发现了一些误区。以下是笔者的一点反思,仅供参考。

一、整体考虑,突出主线

1.中心突破,四面辐射

从中心问题向四周拓展,举一反三。此方法的关键是:精心选取典型问题,层层展开,联想引申,理顺知识网络。此法特点是层层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应用,一举两得。复习的过程也是从另一侧面、另一角度理解、构建核心知识网络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及应用的能力,复习效率高,形成能力时间短。

(1)以典型例题为核心,四面辐射,重构知识网络

案例1:如图1甲所示,理想变压器的原线圈电路中装有0.5A的保险丝L,原线圈的匝数n1=600,副线圈的匝数n2=120。当原线圈接在如图1乙所示的交流电源上时,要使整个电路和用电器正常工作,则副线圈两端可以接(  )

A.阻值为15Ω的电阻

B.并联两盏“36V,40W”的灯泡

C.工作频率为10HZ的用电设备

D.耐压为37V的电容器

解析:①保险丝的熔断是交流电通过保险丝电阻发热功率超过最大值引起的,它是交流电热效应的结果,所以熔断电流应是交流电流的有效值。由变压器的变压比和变流比得:■=■,■=■,Rmin=■=■?赘=14.4?赘,Pmax=I1U1=90W故A、B正确;

②由交流电的图象可得输入交流电的周期T=2×10-2s,f=50HZ,故C错误;③电容器的耐压是电容器能承受的最大电压,应以交流电压的最大值来考虑,变压器的副线圈电压的最大值为36■V=50.9V,故D错误。另在本题的讲解过程中通过引申、联想,让学生发散式地展开,可覆盖的知识点列表如下。

表1  考试考点与复习考点的对比

点评:本例巧妙地用一道例题建构情境问题。对比表1可见除了7、8两个考点外,其余知识点在本题的复习中均已覆盖,在师生合作解题的情境中复习考点、训练学生解题能力一举两得、效率更高。

(2)以“模型题”为中心通过变式训练层层展开、四面辐射,强化应用,重构知识网络

案例2: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FA甲推它,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力FB乙推,作用相同时间后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求:FA/FB

解:由牛顿第二定律得:aA=■(1)  aB=■(2)

由运动学公式得:s=■t2(3)

-s=■t2-■t2(4)

由(3)、(4)得:FA/FB=1/3

变式1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静止的物体,现以水平恒力f甲推它,一段时间后,换成相反方向的力f乙推,作用相同时间后物体恰好回到原处,此时物体动能为32焦,求f甲、f乙所做的功W甲、W乙

解:利用上题的结论得:

W甲∶W乙=f甲∶f乙=1∶3(1)

由动能定理得:W甲+W乙=32J(2)

所以:W甲=8J     W乙=24J

变式2真空中水平放置平板电容器,两板间有一个带电油滴,电容器两板间距为d,当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压为U0时,油滴保持静止状态,如图2所示,当给电容器突然充电使其电压增加ΔU1时,油滴开始向上运动,经时间Δt后,电容器突然放电使其电压减少ΔU2,又经过时间Δt,油滴恰好回到原来的位置。假设油滴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失去电荷,充电和放电的过程均很短暂,且这段时间内油滴的位移可忽略不计,重力加速度为g。求:

①油滴所带电荷量与质量之比;

②第一个Δt与第二个Δt时间内油滴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之比;

③ΔU1与ΔU2之比

解:①油滴静止时:mg=q■(1)

则:■=■(2)

②利用案例2的结论:a1∶a2=1∶3(3)

③利用案例2的结论:q■-mg=ma1(4)

mg-q■=ma2(5)

得:■=■(6)

解得:■=■

点评:以上三个例题是以一个“模型题”为中心建构情境问题,通过变式拓展到三个不同的情境中去,利用模型解题的思维惯性,在掌握模型解题规律的同时复习能量、电场等相关知识点,自然、顺畅。

2.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通过一条主线将一系列的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再沿这条主线顺藤摸瓜将与之联系的知识点组合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此法构建的知识网络强化了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迁移及综合应用。

案例3:经典物理学问题的处理有两种重要的思维模式:(1)动力学的方法;(2)守恒的思想。动力学的方法是以牛顿第二定律为核心,联系力学和运动学,此法对过程细节的处理更加深入,原则上可解决一切力学相关的问题,是基础层面的、必须掌握的思维模式。守恒的思想是通过寻找过程的守恒量简化问题处理的一种思维模式。守恒思想是物理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方法,是物理学研究的极高境界,是开启物理学大门的金钥匙,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方法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动量、能量守恒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学习的始终,是联系各部分知识的重要主线。图3就是沿守恒思想这条主线复习贯穿流程方框图。

点评:①以守恒的思想方法为主线建构情境问题,这样建构的情境问题甚至贯穿延伸至全部主干知识点,相当于用守恒思维模式把主干知识网络重新梳理了一遍。

②高中阶段受到高中数学的限制,动力学的方法往往只能处理简单的运动过程(如:匀速或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可转化为这些运动的过程等),而守恒的思想可以跨过复杂的细节建立等式,简化了问题的处理,在处理变加速、复杂的曲线运动过程中起到动力学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正是要建构的中心情境问题。

3.实验复习的模块化处理

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知识点多而零散,不易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更谈不上在此基础上的实验设计,复习往往效率不高。笔者尝试进行模块化处理,包括知识整理的模块化归类,实验试题处理的模块识别与解答,实验设计的模块化搭建等几个方面。各模块相对独立、功能明确。模块组合、搭建灵活方便,条理清晰,另一方面模块化更有利于创新、升级换代。

将零碎知识点重组成功能明确的模块,模块建立的过程就是知识整理的过程,同时对模块的整理重组也是一个应用迁移的过程,各个模块功能明确,应用更加方便。

(1)功能模块的划分

根据考纲的要求将现有课本实验进行整合重组,对各个功能模块的原理,使用方法作为基础内容进行讲解训练。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模块搭建、创新,构建新的实验设计。

表2高中物理实验常见功能模块

(2)模块重组与实验设计

实验试题的考查主要有三种类型:①模块基础知识的考查(如:如何使用仪器,读数有效数字等);②完成性实验试题;③设计性实验试题。对于第一类试题在模块建立时进行复习,后两类试题的解法、模块应用的流程如图4及图5。

点评:①设计性实验试题可根据设计方案、实验操作及数据测量、数据处理等应用已有的模块进行搭建,其中设计方案是整个过程的关键,这当中有时还需要一些变通或创新。

②模块化思考,既有利于知识的梳理与掌握,更有利于应用与创新,并为今后从事更高层次的复杂的工作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打下了基础。

二、理性全面思考,避免“世俗”误区

1.过分强调强化训练的复习设计

大量的训练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而且挤占了学生整理、反思的时间,不利学生将复习的知识有效发生迁移、更难以达成应用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只能使学生形成僵化的思维模式,甚至只是一些孤立知识点的机械记忆,可悲的是这类学生在解决陈题、熟题时从记忆库中提取,迅速高效,易形成进步快,效率高的假象。由于思想僵化、综合应用能力差,这类同学一遇到新颖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了,高考往往成绩不佳。

2.过分强调内容新颖、时尚的复习设计

内容新颖、时尚是必需的,将复习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对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但如果内容过多,势必影响学生系统知识网络的整理,缺少系统的训练、缺少举一反三、知识网络不健全、迁移能力差、浮于表面是这种设计的弊端,这类学生复习效率不高,高考成绩也不佳。

以上“误区”主要是没有充分考虑学生主体知识构建的规律,复习效果不佳也就不足为奇了。

参考文献

[1] 陈爱苾.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青冈法院关于影响科学发展下一篇:我们毕业了小学六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