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2024-04-14

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共8篇)

篇1: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学案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1)简要说说本诗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2分)答案 首联在全诗中起到提纲挈领、统帅全篇的作

用。后面的诗句,是对“胜事”与“赏玩夜忘归”的具体展开。

(2)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在篇中如石韫(蕴藏之意)

玉,似水怀珠,是全诗精妙之所在。你同意这一看

法吗?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案 ①呼应标题。“掬水月在手”呼应标题中

“夜月”二字,而“弄花香满衣”则呼应“春山”。

②从结构上看,该句承上启下。“掬水”句承首联

“夜”,“弄花”句承首联“春”;下启颈联,乃

流连不舍之因。③这两句写山中胜事,物我交融,人情物态面面俱到,既见山水清夜静与月白花香,又从“掬水”“弄花”的动作中显出诗人的童心

不灭与逸兴悠长。所写“胜事”虽只有两件,却

足以以少胜多。④“掬水”句写泉水清澄明澈,照见月影,将明月与泉水合而为一;“弄花”句

写出山花馥郁之气溢满衣衫,将花香衣香浑然为

一体。艺术形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⑤精于炼

字,“掬”字,“弄”字,既写景又写人,既写

照又传神,确是神来之笔。(答出三点是4分,答

出两点得2分,答出一点得1分)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6分)从军行 陈 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②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关山:山

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

要分析。(2分)

答案 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

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

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

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

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

烘托将士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

美;王诗不直接抒发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

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6分)答张十一①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红。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 ①张十一:名署,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

东阳山,张署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杜鹃花

科。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

略加分析。(3分)

答案 ①衬托:以声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②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 的生机。③寓情于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写出其中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

解的?(3分)

答案 ①诗人写愁不说愁,只说鬓发白了一半;

②只说读张署的诗是白了鬓发的原因,不正面写

自己的愁怨。(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得3分)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8分)水口行舟 朱 熹

昨夜扁舟鱼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的情感变

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夜如何”“试卷”“孤

篷”“依旧”等具体词语进行分析。(4分)

答案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

刻画诗人既抱希望又疑虑不安的心态。“孤”字

暗示出风狂雨骤的夜晚江面上惟一的船只,以及

舟上坚韧独立的灵魂。“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

限欣喜之情。(意思对即可,每词1分,共4分)(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寄寓了什么人生

哲理?请结合具体诗句品味分析。(4分)

答案 手法:①借景抒情,②对比。(答对一个即

可,但要联系具体诗句分析)(2分)

寄寓哲理:①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

可遏制。②人生道路不会总是一帆风顺,只要逆

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

界,享受胜利的乐趣。③包含着人与世界的对抗

以及对天人合一的安宁喜悦。(答对一点即可)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苏幕遮·草(宋)梅尧臣①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②年最少。窣地春袍③,嫩色宜相照。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注】 ①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

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

中主簿等职。②庾郎:本指庾信。庾信是南朝梁

代文士,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③窣地:拂地。春袍:刚释褐

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春袍,青袍,实为一物。

(1)词人借“草”这一意象表达出复杂的情感,请

加以简要阐述。(4分)

答案 词人绘春草之象,含春光易逝之意,寓伤春 之情(或对春天逝去的无可奈何);词人借草伤己

(人生),以草表达对仕途厌倦的苦闷情绪。

(2)在词中,词人主要借助于怎样的表达技巧来表

现其复杂的感情,请予以简要阐述。(4分)

答案 咏物抒怀或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的年轻

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

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的苦闷情绪寄寓于暮

春之草的凄凉衰败之中。

对比:将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的凄凉

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碧寻宴上有怀知己[来源:学。科。网] 曹 邺

荻花芦叶满溪流,一簇苼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玉簪恩重独生愁。

女萝①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②舟。

【注】 ①女萝:一种蔓生植物。②五湖:春秋时

范蠡辅佐越王功成之后游五湖。

(1)诗歌描写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画面?通篇表达

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 作者生活在音乐高奏,欢乐宴饮的氛围当中;(2分)但他感到的是孤独惆怅,(1分)向往的是远离

尘嚣的安闲世界。(1分)

(2)诗的颔联和颈联分别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诗句具体谈谈。(4分)

答案 诗歌的颔联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1分)诗人

用众人的享乐和君王的恩宠反衬自己的忧愁。(1分)

诗歌的颈联用了融情入景(或拟人)的表现手法,(1 分)诗人用女萝的力弱来反映自己的身不由己,用梧桐的心孤来折射内心的伤感。(1分)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1)明代的王象晋形容海棠曰:“其花甚丰,其叶

甚茂,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本诗中哪

两句表达了这种意思?并写出了海棠怎样的风韵

美?(4分)

答案 本诗中三、四句表达了这种意思。(1分)

海棠最美最动人之处就在于含苞待放之时。海棠

花蕾“新著雨”而又在“欲开时”,色泽分外鲜

红艳丽,看上去有如少女含羞时的红晕,娇娆而

妩媚。海棠显得别具一番风韵,显得异常之美。

(3分)

(2)本诗的

李贺

寻章摘句①老雕虫②,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③?

【注】①寻章摘句:写诗文时就典籍中寻觅典故,摘取词句。

②雕虫:指写诗作文本为小技,这里指轻视辞章。

③哭秋风:悲秋作赋。

(1)解释前两句诗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及所用的艺

术手法。(5分)

答案 前两句描述了诗人艰苦的书斋生活。具体

意境为:清冷,凄凉,孤独,寂静,幽伤,神色

低沉,情绪默然。诗歌运用了正话反说,比喻,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

(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主旨。(5分)

答案 内容是: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写诗作文

这样的雕虫小技上,每天伴着清冷的月光刻苦读

书,发奋写作,孜孜不倦地琢句雕章谋篇。而读书

有才又有什么用呢?你没看到年年辽东之地战争

频繁,武士受重用,而文人无法发挥自己悲秋作

赋的才能吗?

一、二句从自我生活现状写起,三、四句将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怀才不

遇、无识见弃之感愤。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踏莎行 贺 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③。

返照迎潮④,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⑤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 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不当行路

要冲之处的水口。③红衣: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

苦:指莲心有苦味。④返照:夕阳的回光。潮:指

晚潮。⑤骚人:诗人。

(1)此词咏荷,词的上片刻画的荷花具有怎样的特

点?请简要分析上片最后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5分)

答案 上片中荷花具有孤寂、悲苦的特点。(2分)后两句使用了拟人手法,(1分)将荷花比作亭亭玉

立、孤芳自赏的美人,(1分)表现了它处境寂寞和

芳华零落的悲苦。(1分)

(2)全词咏写荷花的目的在于寄情于物,结合下片

内容,请简要谈谈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答案 抒发了不愿趋势附俗而致年华虚度,失时

零落(怀才不遇)的悲叹。如答“保持不愿趋时

媚俗的品质”或“由于坚持自己的操守(选择),

以致发出仕路崎岖、沉沦不甘的感叹(或“愤懑”

“激愤”)”亦可。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峰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①绵谷:今四川广元。②蔡氏昆仲:是罗

隐游锦江时认识的蔡氏两兄弟。罗隐离开锦江,经

过绵州回到绵谷以后,蔡氏兄弟还在成都。③绵州:

今四川绵阳。

(1)

C.不同角度:直接与间接,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空间角度(远近、高低、俯仰),感

觉角度(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返回

a a

a a

T

篇2: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文字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活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具体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主要考查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1)抒情手段。

抒情手段包括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的主要手段有借景或物抒情,借人或物言志,另外还有融情于景、怀古伤今和即事感怀等。(2)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把握:

1、创作方法:赋、比、兴;

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3、构思技巧:以动写静,乐景写哀、虚实结合、小中见大、点面结合、想象联想、象征寄托等。

在这三个方面中,第三方面为其重点。(3)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4)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 柳 永、李清照:婉约 李煜、刘禹锡:隽永 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 白:清新飘逸 杜 甫:沉郁顿挫 屈原:雄浑悲壮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渊明:淡远闲静 王维:恬淡优美 王昌龄:雄壮豪迈 李 贺:雄浑奇特 曹操:豪放磅礴

3、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

宫廷诗:缠绵宛转 田园诗:恬淡宁谧 山水诗:清新优美 边塞诗:悲凉慷慨 讽喻诗:沉郁激愤 咏史诗:雄浑壮阔(5)修辞:

主要掌握高考所要求的八种修辞手法,考查的形式一般是明辨修辞的艺术手法,分析修辞的艺术效果。这在各种参考书中述说详备,兹不赘述。【常用方法】

因为表达技巧所涵盖的内容较为芜杂,在考查时考生一时不易把握,所以命题者一般不会笼统地要求“鉴赏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而是问得较为详细,如“鉴赏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注意,一般考生对“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的分辨还不够清楚)。如果遇到问得比较笼统的题目,考生一定要熟记上面知识网络中的六个方面,在写短评时,选择重点进行评论。具体的行文办法还是先“盖帽”,然后具体的条分缕析。【例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试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侧面来表现主题的。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参考答案: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一,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雪之大。从触觉的角度来写;二,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三,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声”自然烘托夜大。

评分标准:

从触、视、听三种感觉来写雪之大这一主题,各说明三个方面是怎样从侧面衬托的。只说后部分,得3分;各个赋分点全答对,如果有科学性错误,扣1—2分。误例:

没有确定一个“主题”,如有的同学既写“雪之重”也写“夜之深”。

加入一些毫无必要的描写,如最后写“在这样的大雪静坐听雪,思潮澎湃,意境开阔。”有的同学还赋了一首小诗:“夜雪大且重,铺地三尺厚。青竹节节断,雪埋不知处。”恰成狗尾续貂。还有一位同学最后一句是这样的“使人由雪想到或许作者此时正有满腹心事吧!”转而为对作者的形象进行鉴赏了。还有一位同学这样写道:

题为夜雪,诗人卧床未眠,忽觉“衾枕”寒冷,暗示窗外白雪飘舞,大概那夜皓月悬空,映得窗户明,清袁枚诗中“吹灯窗更明,月照一天雪”有此意境,折竹之声足见“雪重”,“雪重压枯竹,枯竹无完枝”。“冷”“明”“声”三韵脚明朗地表现了主题。这段评论文字中于何处得月?审题方面也有一定的不足。另外,我们要求的是初步鉴赏诗歌,不必旁征博引,虽然不是说这样写就不行,但毕竟这种写法值得肯定,不值得提倡。【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画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答: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联想想象,象征寄托及比喻等修辞来表现“悲怨”这一主题的。首联直点“悲怨”主题;颔联“似”“如”二字运用比喻手法,而“柳态”“啼鸟”点出分别的伤感和思念如杜鹃泣血,丰富的联想把离别“悲怨”写得更有诗意;颈联发挥丰富的联想想象,设置了“独夜”“空楼”两个场景,表达了思念之情,反面衬托“悲怨”主题。尾句再加渲染,使这一主题更加明白,产生了震憾人心的力量。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答:作者通过侧面烘托,比喻修辞,联想想象等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了“雨之暴”这一主题。前三句为侧面烘托,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描绘了暴雨欲来的景象。第四句真写雨大,“飞”过大江,极状其声势之大。

五、六句运用比喻,把雨后西湖水比喻成一只盛满美酒的杯,将要溢也,又把雨后比喻成敲鼓之声,极状其“暴”。后二句发挥充分的联想想象,以天庭里李白“泉洒面”以致人间有如此大雨,丰富奇特。四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知识网络】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是以抒发真实的、强烈的、带有普遍性的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人、事、物或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诗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的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不是平白直露,而是隐晦曲折的,需要考生从两方面深入领会把握。一,思想感情: 考查的主要有三点:

1、情感类别:哀怨、激愤、憎恶、忧愁、欣喜、欢快、向往、离愁别恨、怀古伤今等。

2、情感载体:杨柳——离别 菊花——傲骨 圆月——团圆 落叶——失意等。

3、抒情方法:见前“鉴赏表达技巧部分” 二,内容主旨:

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

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

3、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等。

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诗歌表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是借景物抒情,一是借人物言志。律诗、绝句大多是先描写景物,后抒发情怀;词曲往往是咏物怀古,即借事物、借人物来表明心志。思想内容也就在抒情言志的诗句里得到集中的体现。三,意念、意象、意境 在诗歌鉴赏主观题型中,还要注意“诗中三意”:意念、意象、意境。意念是诗人心中的念头、志向、情感、情调等,;意象是诗人表意时所借用的形象。象是形式,意是内容。造一个象,立一个意,这便是“意象”;意境是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这是诗歌鉴赏的三个层面,我们在完成题目的时候,要注意对这三个方面的掌握。意境是作品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从美学角度看,诗中的“意”包括诗人的“情”与“理”,即“意”;诗中的“境”包括事物的“形”与“神”,即“象”;“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特点一般又与诗人的风格一致。主要考察

1、意境的领悟;

2、意境的比较。

对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分析应包括“意念”和“意象”两个部分。在题目要求对其“意境”进行鉴赏的时候,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形神”“情理”并重,先写出诗中的表层意思,即“意象”,再写出诗人的感情,即“意念”。如下面这道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选自《语文月刊》] 鹧 鸪 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忆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去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试分析“春风不染白髭须”一句的意境。

答:很的余味,草木经春风的吹拂能重新变绿,人的须发在春风中却不能由白变黑,感叹老年不能回复青春,表达了作者愁苦萦怀、英雄迟暮的落寞情绪。【常用方法】

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首先从诗歌的基本内容入手,其次写出作者在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这与意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同时同学们要注意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鉴赏离不开对作者一贯写作题材和身世的考察,诗人因为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在一些乐景中融入哀的心情的书写,这就是古诗中所谓的“乐景写哀”,如果忽视这一点,我们的鉴赏很可能南辕北辙,方凿圆枘。如:

阅读下面一首七言绝句,完成习题。[选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夏 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凉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苏舜钦被削籍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为此时。

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 和第三句中的 不仅扣住诗题,列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 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答:“石榴开遍” “树阴满地” 清幽。表现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忘,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内容2分,语言流畅1分,有创见1分)【实战演练】

例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试分析作者在这首诗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内容。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答:这首诗形象而深刻地展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凄凉的内心世界。首联统领全篇,确定全诗的基调和意境;颔联、颈联写景,叙事集中在尾联。(意思对即可)例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对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进行赏析。(6分)一落索 朱敦儒

一夜雨声连晓,青灯相照。旧时情绪此时心,花不见,人空老。可惜春光闲了,阴多睛少。江南江北水连云,问何处,寻芳草。

答:作者以阴晴喻心情的好坏,侧面道出世事的艰难,表达了作者春夜难眠,忆昔伤今的思想情绪。(意思对即可)五 实战例示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习题。[2002年上海春季高考试题] 小 重 山 岳 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注]蛩(qióng):蟋蟀

(1)词中所说的“心事”是指。(2)这首词的主旨句是。(3)有人评岳飞词说:“一种壮怀能蕴藉(含蓄而不显露),诸君试读《小重山》。”请结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谈谈你的理解。答:(1)(2)知音少,弦断有谁听?(3)此词表现了立功不易、苦无知音的沉郁情怀,实质上与作者通常表现的豪迈雄健、慷慨激昂的精神相一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1)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 ”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1分)答:愁

(2)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2分)答: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3)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保朝何代故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2分)答: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鸟,不识兴亡。

(4)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答: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情的感慨。

篇3:运用导学案架设古诗词鉴赏的平台

一、运用导学案了解作者

要想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作品的艺术特色, 首先应了解它的作者。只有了解作者人生经历和创作成就, 才能更准确的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因此, 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必不可少, 具体包括两个方面:

(一) 作者的生平经历。

文艺作品是作家生活和艺术的结晶, 作者的生平、经历、生活境遇, 都有可能在作品中有所体现, 影响着作者的创作风格, 决定着作品的思想内容。如唐代诗人杜甫, 奉儒受素的家庭文化传统对他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有巨大影响, 其诗才形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因此在学《登高》一诗时, 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杜甫的生平经历如青年时南北的漫游经历、中年时的困滞长安十年、安史之乱以及晚年时的漂泊江南, 了解了作者的这些经历, 学生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风格就不会感到陌生。

(二) 作者的逸闻轶事。

这一部分的加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也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雨霖铃》一诗, 课前预习部分设置了关于柳永与苏轼比才、柳永名号的来历、柳永与北宋歌妓之间的故事, 既使学生了解了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的特点, 也加深学生对词人柳永的印象, 这样比生硬地去识记他的名号、作品, 效果要好的多。

二、运用导学案了解时代背景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时代的烙印, 学生通过了解时代背景, 可以分析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时代共同性, 进而举一反三了解同时期的其他作品;学生通过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 也可了解特殊事件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因此,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 作家生活的时代环境。

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 他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时代环境中, 这些在作家身上打上深刻的烙印。盛唐时期的昂扬奋发、积极向上, 几乎感染了这一时代的所有的文学家, 处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家不可避免的染上了这个时代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时代精神, 从而迸发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家都所难见的时代热情。他们高唱赞歌, 盛赞这个让他们意气风发的时代。

(二) 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或显或隐的染上了作家人生的经历和体验。学习文学作品时, 一定要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 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寄寓在作品中的深刻思想。例如后主李煜的词作分前后两期, 前期明丽鲜艳, 后期血泪至情。如何更深刻的让学生体会这一艺术特点, 就应让学生了解李煜前期无忧无虑的宫廷享乐生活以及南唐亡国后凄楚的囚徒生活, 在这样两个反差极大的生活中所创作的词作, 其在思想内容和情感深度上必定不同。

三、运用导学案了解文学作品

任何一件文艺作品, 都不是孤立的, 都属于作家的全部作品;而艺术家本身, 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隶属于他同时的文学流派或文学家族。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积累, 孤立地去谈一首诗, 一首词, 必然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诗词的艺术风格和蕴含在其中的深刻含义。因此, 运用导学案, 在课前预习中设置与所学作品相关的诗句与作品, 既可以使学生加强诗词文化的积累, 也可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词的思想感情。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 作者的其他诗词。

文学作品不是孤立的, 因此学习时就不能片面地去鉴赏这一篇文学作品, 而应调动思维, 联系作者的其他作品, 全面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古诗词鉴赏, 就要求学生在原有的古典文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 运用想象和联想, 调动记忆中储存的文学文化信息, 来解读诗词。因此在课前预习作者的其他诗词, 让学生在对作者其他诗词的阅读中了解作家整体的艺术风格。如在学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 运用导学案让学生复习初她的《一剪梅》一词, 从词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可知其抒发的是“相思之愁”“闲愁”, 然后再比较探究《声声慢》中“怎一个愁字了得”中的“愁”到底抒发的是何种忧愁, 以此加深了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 其他诗人的诗词。

文学家, 也不是孤立的, 而是属于同时同地的文学流派或文学家族。因此, 了解了作家所处的文学流派或文学家族, 也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例如在学柳永《雨霖铃》时, 可在导学案中设置关于婉约派代表作家的诗句或作品,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李清照的“校园舷窗春已深, 重帘暮卷影沉沉”, 欧阳修的“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春来, 惆怅还依旧”, 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等, 通过这些诗句的朗读, 让学生对婉约派诗词婉转含蓄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这对学生理解婉约派代表作家柳永的词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运用导学案了解鉴赏诗词的方法

古诗词教学, 不仅是教会学生读懂诗词, 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读懂诗词, 即教会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因此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及示例, 如意象分析、比较阅读等, 让学生通过导学案的预习, 初步了解鉴赏古诗词的一般方法, 从而提高诗词的感悟能力。

(一) 意象分析。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简单说, 意象即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把握好意象是理解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因此, 可在导学案中设置关于古诗词意象的专栏, 定期给学生介绍一些古诗词常用的意象及其含义, 帮助学生积累文学知识, 增强鉴赏诗歌的能力。如《声声慢》一词, 李清照在词中除了直接抒发愁情之外, 还运用了一系列的意象来抒发愁情, 如“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对于这些意象, 如果不了解其特定含义, 就难以深刻理解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寄托的感情。因此, 在导学案上, 将这些的意象的相关诗句和意义的资料补充给学生, 就可以帮助理解诗句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

(二) 比较阅读。

对文学作品中同类题材或者相似表现手法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在比较阅读中, 形成知识链条,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在学习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可同时阅读古诗词中其他“咏愁”的名句, 如欧阳修“离愁渐远渐无穷, 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 还有贺铸“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诗雨”。通过比较阅读, 不仅扩大知识面, 还能在比较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摘要:古典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本人在古诗词教学中, 尝试运用导学案, 让学生充分预习, 通过了解诗词及其作者、时代背景, 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关键词:导学案,诗词,预习,平台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2] (法) 丹纳.《艺术哲学》.北京出版社, 2004.

篇4: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有关“表达技巧”的表述,在一些高考设题中也被称为“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表达技巧鉴赏是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重点,命题形式上有单独设题,也有结合形象、语言或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态度等内容综合设题。那么,如何鉴赏古诗表达技巧,现谈谈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高考试题“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准确判断诗词所运用的手法技巧,并赏析其表达效果,因此要首先明确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动静结合、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相生、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等)。

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比兴、联想、想像等。

修辞手法:比喻、对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双关、互文等。

构思立意:承上启下、起承转合、以小见大、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或先扬后抑。

二、做到“四看”“两知”

鉴赏古诗的基础是要具备有关古诗的知识结构,比如通过多读古诗,全面把握古诗的特点,了解古诗的类别、古诗的一般表达技巧和古诗的常见语言风格;鉴赏一首古诗的前提是读懂这首诗歌,要做到“四看”“两知”,即能准确解释诗句、整体感知诗的“六要素”——“何景”、“何物”“何人”、“何事”、“何情”、“何理”。

具体来说“四看”包括——看题目,初知类别(如咏物诗、送别诗、田园诗、怀古诗、闺怨诗等);看作者,知人论世;看内容,做到“两知”,即知道本诗运用的手法、知道本诗表达了什么情感;看注解,有助于我们全面而准确地理解诗歌。

三、明确答题步骤

虽说文科不能像理科那样有公式可寻,但文科的解答也有一定的答题套路,要想每一题都拿高分,精心组织答案的答题公式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遵循“谨慎下笔”的原则,一定要“先构思,后落笔”,切忌涂涂改改。其次,答案要有理有据,要结合作品论述,简明扼要,切忌冗长而繁琐。再次,要适当运用鉴赏古诗词的术语,平时要把握采分点,多多积累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的术语。最后,总结一些答题公式,分点答题,按点得分。具体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内容解释这种手法是怎么用的;

步骤三、阐明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这种手法如何有效地描绘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是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阑干:纵横的样子。

此诗二、四句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篇5: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高三语文组:周平付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

2、掌握答题步骤,用术语规范答题

一、学生阅读掌握过程:

1、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2、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石灰吟》、《卜算子·咏梅》,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3)对比,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白描,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即先言它 物引起所咏之物。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3、了解古代诗歌表达技巧题命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1)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技巧答题模式见资料P130第7:

二、课堂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①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或渲染:以猿啼、客散、暮色等景色渲染了送别环境的萧条凄清)②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③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出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手法2分;联系诗句分析,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若答情景交融,最多可得2分)

2、江 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释:董颖,大致生活在宋高京绍兴初前后,一生穷困潦倒,迫于生计而常年奔走异乡。

(1)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这时静态的描写;天空下正有一对白鸥在忽高忽低地上下翻飞,犹如飞扬的雪花,为空旷阒寂的秋江点缀了几分灵动的生机,这时动态的描写。这两句描写了一幅空阔苍茫、动静相宜的江上秋色图。(手法1分,浩渺秋色1分,镜天1分,飞雪1分)

3、陇西行(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问:请简要分析诗中第三、四句采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答:

三、四两句运用了对比和虚实结合的手法,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比照,谁能想到眼前无定河边的白骨,却仍是家乡亲人日夜思念、日夜盼望归来的人呢?由实而虚,从侧面揭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

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赠刘司户贲 李商隐

江风扬浪动云根,重碇危樯白日昏。已断燕鸿初起势,更惊骚客后归魂。汉廷急诏谁先入,楚路高歌自欲翻。万里相逢欢复泣,凤巢西隔九重门。

注:刘司户贲,敬宗宝历二年(826)进士,博学能文,性耿直,嫉恶如仇。宣宗大中元年,诗人奉命出使南郡,次年正月南返时,与被贬去柳州的刘司户贲,在长沙一带相遇。

(2)颈联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案:②颈联用典,借贾谊称赞刘贲的抱负和才华,借刘贲的遭遇,抒发了自己的满腔愤激,体现了诗人对挚友深切的同情和理解。(4分)

三、巩固拓展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问: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借景抒情。梧桐叶落,秋风萧瑟,儿童夜捉促织,相互映衬,以此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情。

四、课后作业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后池上(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赏析这首词的手法。

答案:动静结合。

一、二句为静景,写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

三、四句为动景,写风起垂杨舞,及雨滴低落到荷叶发出万点声响。全诗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2、做《限时规范特训手册》p362—363:2(2);3(2);4(2);6(6);8(2)

篇6:高中语文古诗鉴赏表达技巧

意义的含义及作用的分析

1.分析意象含义

步骤一:分析表层属性。

步骤二:探求深层含义。

2 分析意象作用

步骤一: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色。

步骤二:分析作用,点出效果。

3 事物形象鉴赏

步骤一: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

步骤二:链接“武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

4 画面描述

步骤一:概述画面(一幅+修饰语+画面)

步骤二:描绘景物

5 意境赏析

步骤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

步骤二:概括分析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步骤三:点明意境所蕴含的感情

6 人物形象鉴赏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性格+身份)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

篇7: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一、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知识及《考试大纲》对该考点的要求。

2、掌握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方式、设题方式。

3、培养解答该考点试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重点: ①识记、理解基础知识 ②掌握设题方式、术语

三、教学难点: 解题能力的培养。

古代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导学案(学生版)

【导】概念: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大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思】一、知识解说

(一)分类:表达技巧一般分为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特点。

1、表达方式:

抒情、议论、描写、记叙、说明,其中抒情和描写在古诗中最常见,至于议论、说明和记叙,古诗中很少见,

在现代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中会专门提及,在这里指出只是让同学们知道,如果设问为表达方式就只能答

这五种,不能答其它手法。当然,有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抒情、议论、记叙、说明,把

描写归入记叙当中,但在古诗中,描写尤为重要。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一般又分为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借物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表现手法中的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修辞手法中的用典)

描写:在古诗中,主要是针对写景而言,前面已学过。

2、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等。

①白描: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②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

③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古典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乐景写哀及哀景写乐等,都可以落实到衬托的层面。

④烘托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烘托可以是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也可以以人烘托物,如白居易《夜雪》“以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柳宗元《江雪》。

⑤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⑥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⑦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⑧褒贬:[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⑨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⑩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⑾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

⑿主客移位:移情于景、移情于人的写法,也称“对写”。明明是主人公对对方有所举动,作者却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把深挚的情思表达得婉曲含蓄。

⒀借古讽(喻)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或劝喻。

⒁点面结合: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3:修辞手法 [几种必须掌握的主要修辞格]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形象生动地写尽了江南女子的美丽与温柔。

②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本身。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形象。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形象生动地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以上三类一般用形象生动作答。

④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上句写昭君离开汉室,下句写死葬青冢不得归故土,对仗工整,写出了昭君的一生不幸遭遇。

⑥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设问做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如:“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豁达的胸怀、抱负。

[几种需要了解的修辞格]

①双关:包括通过音近造成双重语意的谐音双关,和别有弦外之音的语义双关良种形式。诗人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如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以天气的晴雨暗示恋人貌似无情中的有情。

②互文“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主人下马客在船”的意思是“主人客人一起下马,主人客人又一起上船”)

③重叠: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有些叠音词能使诗歌更生动形象。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④列锦: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九组名词组合,但见一片萧疏景象。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六组名词,宏伟楼船,飞雪之夜,瓜洲古渡;如铁骏马,瑟瑟秋风,大散关--概括征战的辛苦,语言凝练,意境开阔。

⑤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

⑥用典:典故是文化积累深厚的表现,宋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所以,了解一些常用典故对鉴赏诗歌十分必要。 [常见典故]

折腰:源自陶渊明,原意为躬身拜揖,后来喻指屈身事人。

化碧:源自《庄子》。后来形容刚直的人为正义事业而牺牲,血化碧玉。

鸿雁:源自《汉书苏武传》。后用“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

青鸾:源自《山海经》。后用“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人。

双鲤;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后用作书信的代称。

五柳:源自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后来成了隐者的代称。

东篱:源自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三径:源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阳关:源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曲”“阳关”。

杜鹃:俗称布谷,又叫子规、杜宇、望帝。后来多用“杜鹃”来渲染哀怨悲凄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说“行不得也哥哥”后多用来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

黍离:源自《诗经黍离》,东周大夫经过故都,看到昔日宫殿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源自《淮南子》。后比喻垂老之年。

杜康:古代杜康(也叫少康)发明制作了高粱酒。后用“杜康”作为酒的代称。

鸡黍:源自《论语》。后用“鸡黍”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4:结构特点

A:诗句整体结构提问的术语: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对比、照应、以小见大、抑扬、点明题旨

B:就诗句开头提问的术语:

比兴、统领全诗、伏笔铺垫、重章叠句、对比、抑扬、照应、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C:就诗句中间提问的术语:伏笔铺垫、承上启下

D:就诗句结尾提问的术语: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卒章显志、以小见大、抑扬、照应。

(二):答题步骤

1、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类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作具体阐释。 ③用此手法有什么效果(意境上、情感上)。

例题: 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步骤一)诗人借助对“青苔”、“虹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步骤二)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步骤三)(从其他角度(如互文手法)回答,言之成理也可。)

如高考山东卷: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步骤一)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二)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三)。

2、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①概述诗句的内容。 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 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例题四川卷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步骤①)--写了两个层次。(步骤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步骤③)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步骤②)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步骤③)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思】【议】【展】【评】

二、合作演练 (新课标卷II)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注]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检】三、课堂检测 2014(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阮 郎 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四、课后练习

1、(2014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8分)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 的形式。(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2、(2013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①秋试:科举时代秋秀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3分)

3、江西卷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篇8:学案3--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

一、学情调查

基于以上状况, 在专题复习前我先做了一次学情调查。学情调查使用的是2010年和2011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让学生定时完成, 并用问卷调查学生在做题时存在的困难与疑惑。根据学情调查情况, 归纳总结如下。

1. 言不由衷

一些学生对诗歌思想内容理解不透, 把握不准, 甚至读不懂。一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在答题时, 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思想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也许想得很理想, 而答题却很糟糕, 答案言不由衷, 模棱两可, 似是而非。

2. 点评式

一些学生或者根据题目要求, 脱离原文, 简单一笔, 像老师写评语一般, 寥寥几句, 缺少对原文的准确分析;或者对题目进行阐发性的理解和发挥, 置诗句于一边, 大谈自己的感受, 或引申出一个观点进行阐发性的议论。

3. 缺乏分析

一些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欠缺, 思路不清, 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鉴赏内容, 或者无话可说。在鉴赏诗歌时, 一些学生将诗句当成一个例子, 只用于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 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 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 观点脱离诗句本身, 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 这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

二、教学方法和过程

要解决好以上存在的问题, 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训练: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广泛积累, 尽可能多地掌握古诗词。让学生掌握大量古诗词, 有多种途径, 如学校可以利用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的时间, 组织诗歌朗诵, 由语文教师来选取经典诗歌, 配上诗歌赏析, 选具有朗诵能力的学生来诵读, 并通过广播系统在全校内播放, 这样把语文学习生活化, 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 能培养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 进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方面要紧扣考纲, 研究鉴赏技巧, 进行有效的专项训练。把这两点有机结合起来, 诗歌鉴赏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古诗鉴赏中一道常考题目。但由于诗歌的表达技巧是一个笼统的说法, 因此在答题的过程中, 许多考生对表达技巧所指的具体内容不甚了解, 对答题的方法没有思路, 常常费力不讨好, 甚至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下面介绍表达技巧的教学过程。

1. 认知过程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借助语言文字, 运用一般创作规则和方法来创造生动、鲜明、具体的艺术形象, 从而达到特殊艺术效果的手段和方法。

老师要梳理归类, 梳理那些让学生无所适从、眼花缭乱的术语, 让它们有序化、条理化、清晰化。教师归纳整理好常见的表达技巧和具体例子, 并做简明扼要的解释说明, 然后以导学案的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 让学生理解记忆, 同时让学生在所掌握的诗词中查找例子, 进一步巩固理解原本抽象的表达技巧。在课堂上, 教师重点讲解抽象的、难以理解的术语, 这样学生能真正掌握表达技巧, 进而能在诗歌鉴赏中有章可循。我通过对江苏高考大纲的解读, 对历年高考试题的归纳整理, 发现常见的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如下几个。

(1)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五种, 其中常用的是抒情和描写。抒情: (1)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 (2)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咏史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描写:点面结合、正侧面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粗笔勾勒、乐景写哀, 哀景写乐等。

(2) 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比兴、烘托、渲染、对比、用典、象征、想象、联想、抑扬等。

想象和联想是有区别的, 想象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 或把多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3) 2010年江苏省语文科《考试说明》明确规定了修辞手法为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反复等七种。在复习时不但会辨识修辞的类别, 还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

对表达技巧的充分理解和掌握, 是诗歌鉴赏的基础, 不掌握基础内容, 谈论诗歌鉴赏只是空中楼阁。

2. 明确“表达技巧”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有了对诗歌表达技巧概念的理解,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弄清以下问题:在高考命题中, 表达技巧会以什么方式出现, 答题步骤如何规范?

高考的命题方式常以变式的形式出现, 如: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感情的?有何效果?对这些变式的理解, 要万变不离其宗, 只有这样, 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答题步骤是解决问题的思路, 思路清晰了, 才有可能快捷准确地把握答案。我们确定了这样的答题步骤:第一步, 总说,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第二步, 分说, 结合作品具体诗句分析为什么说用了这种方法。第三步, 小结, 这种方法有什么突出的效果或好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 思维训练过程

分析表达技巧, 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 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 还是表现手法角度, 还是篇章结构, 还是兼而有之。因此必须准确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这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也是关键。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传达了怎样的旨趣, 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等等。在鉴赏过程中, 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 才能流畅优美地赏析。

在审题时要细致, 强调四个“注意”。

(1) 细读题干, 注意辨析不同的说法。如艺术手法多侧重艺术构思和创造, 写作特色要多从描写方法和篇章结构来考虑。

(2) 鉴赏表达技巧, 必须注意和具体的诗词形象、语言和诗词内容主旨等结合起来。

(3) 注意表达技巧具有多样性, 不同诗词可能各有侧重, 要根据题干要求, 选取具体技巧作答。

(4) 注意回答技巧时要具体、完善, 特别是要结合诗词的具体诗句来分析, 不要仅仅罗列术语, 搞空对空式的分析。

4. 规范答题

规范答题是学生得高分的保证, 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卷面要清爽, 意在笔先, 可打草稿, 避免涂改;表述要完整, 写整句话, 而不是词语的任意堆放, 表述准确到位。条理还要清晰, 尽量采用“首先、其次”或“1、2、3”等标记。术语表达要具体化, 用具体解释抽象, 避免表述空洞。诗歌内容和术语得结合, 会产生特定的表达效果。最后句式要规范化, 如“运用了……手法”, “塑造了……意境”, 等等。

三、知识反馈和巩固过程

反馈是学生把知识和能力真正内化的过程。学生习题训练完毕, 学习过程并没有结束, 要注重培养学生反馈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答案去重新理解诗词, 并在诗词中去进一步把握问题。有了这样的反馈过程, 学生就有了对诗歌更深刻的理解, 也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进而提高了阅读能力。

巩固练习要精选精练, 做到有的放矢。实际上, 这是一个补偿训练的过程。补偿练习要针对学生比较突出集中的问题, 精心选择, 可以是顽固性错题, 也可以是亲手筛选的有效练习, 对症下药, 这样训练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同时要定时完成, 及时反馈, 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 诗歌鉴赏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文化积淀, 腹有诗书气自华, 学生需要在生活中大量阅读, 大量积累, 为诗歌鉴赏打基础;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美丽的花边, 通过对表达技巧的透析, 学生才能掀起诗歌神秘的面纱, 进而从理性上去把握诗歌, 品味诗歌的魅力。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 学生才能在诗歌鉴赏中游刃有余。

摘要:为指导学生正确品味诗歌的魅力, 教师一要指导学生广泛积累, 尽可能多地掌握古诗词;二要紧扣考纲, 研究鉴赏技巧, 进行有效的专项训练。教师要明确“表达技巧”的命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注重知识反馈和巩固训练。

上一篇:简报--师生结对帮扶下一篇:水车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