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2024-05-08

语文中考阅读训练(通用6篇)

篇1: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古诗词阅读

望月有感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句的赏析能力。诗人以“雁”、“蓬”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又多么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诗人不仅以千里孤雁、九秋断蓬作了形象贴切的比拟,而且以吊影分飞与辞根离散这样传神的描述,赋予它们孤苦凄惶的情态,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战乱时期兄弟离散的骨肉相思之苦。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及主旨的理解。此诗描写了**时期田园荒芜、骨肉分离的情景,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其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

文言文阅读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 ,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

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3.下面各组句子中斜体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光先帝遗德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 引喻失义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 亲贤臣,远小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D.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字的掌握。A项中的“遗”分别为:遗留/给予;B项中的“喻”分别为:譬喻/了解;C项中的“远”分别为:疏远/远见

4.把下列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答案】(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 (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秋”的解释;翻译第二句要注意 “隆”的解释。

5.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

【答案】广开言路 赏罚分明 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臣远小人 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解析】 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6.诸葛亮和魏郑公在劝谏君主的时侯,劝谏艺术相同?

【答案】不同;诸葛亮:直言进谏。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解析】两个阅读文段的关联点就是“荐贤”,语段(一)中的诸葛亮积极的向后主刘禅举荐贤臣,希望刘禅能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语段(二)中的魏文公则采用了比喻委婉劝谏。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塔上的树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的高坡之上。那塔顶上长着一棵壮硕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仔细看这幅山水泼墨,它是一座七层古塔,虽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寂寞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然而我执意要弄清除那塔上的树为什么如此蓊郁如盖,它如何得以生存。于是,便匍匐着攀援石梯而上。塔内盘道狭窄,因为空气潮湿石壁布满青苔的缘故,为防止滑倒,爬至第四层即不敢再贸然上去了。好在这一层有四个拱门可供旅人瞭望,且石板清凉,所以趁着休息之机欲和古塔作无声的沟通。

这时有阵阵凉风吹来,冥冥之中,但听见塔内塔外众多鸟雀的鸣叫。那生灵的叫唤涌动着,如潮汐此起彼伏。塔外吼吼喳喳的声显得分外急促,充满焦虑之情。我起初只是诧异,后来才理解到,原来那些飞鸟似乎发现我骚扰了它们的地盘,急欲驱逐我这个不速之客。我甚至感觉盘旋于塔外的鸟雀全部都死劲地扇动翅膀向我扑将而来,呼呼生风。其中竟然有几只勇猛者穿越空荡的拱门,俯冲于我的头顶之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充满灵性的飞鸟。就在我急欲逃遁而下时,忽然又听得塔的上面三层鸟类的聒噪一片慌乱,但音量比较微弱,仔细辨析,我想,那也许是栖息于塔内的幼鸟和昏老之雀盼求食物或乞望爱怜之鸣,其嘤嘤之声令人不胜恻然,想象它们渴求布施张大尖嘴或鼓动羽翼的艰难情状,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密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乌亦家族的和平与宁静。乌亦有情,他们的互相关心和对挑衅者的警觉,已从那个塔外愤怒的拍翅和塔内的哀鸣体现出来,我本无心,无意,鸟类却感觉我有心,有意。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罪过罪过。

我立马产生一种负疚感,在彻悟中摸索盘道退下塔去,这时,我发现所有的磴石都积有多少不一的鸟粪,有些还粘连这羽毛,就在我缩着腿弓下身退下时,无意中发现塔壁的缝隙里鼓冒一束树根,死死地①(扎、长、嵌)在青苔之中,再环顾四周,依然见着攀附于石壁上的根蔓,或粗壮或瘦削,宛若蛇虬,相互②(连、缠、拧)在一起。有些树根还伸展绿莹莹的卷须,成为根上之根,亮晶晶的水珠③(挂、沾、滴)在上面,塔内如闪着点点星光,我越是向下摸索,那须蔓越见庞杂,登塔时为一览顶端风景之快,不曾留意身边之奇,现在才觉得忽略的风景身边也有。可见人在进退时都万万马虎不得。果然,待我最后钻出塔门,那一丛丛裸露的根须全都展示于塔基周围。

这是一幅多么不屈不挠、元气飞动的自然景象啊,围绕古塔转了一圈,终于觉察古塔是被树根凑用着、裹缠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古塔完全被树根抬举起来。倘若没有众多的树根以其顽强之力护卫这座物,这本无生命的石头恐怕早已瓦解坍塌于荒野下。

我为这一发现而感动。但是,当我在琢磨中复又抬起头时,仰望高耸于塔上的一团绿荫以及翱翔在它周围的鸟儿,我的心头更为之一亮,我分明感觉飞鸟才是给这树、这塔以生存的施与者。回首我在塔内的整个过程,下在是因为塔内堆各的鸟粪给盘根错节的根蔓提供了必要的养分,使细小的根茎不断延伸。而且推而远之,这存活顶的绿色华盖,也不知道是依仗何年何月何只鸟雀,就是那只玄冥之鸟衔落于塔顶的树种造就了

这棵树的最初生命,日复一日,由于树的根须不断渗入塔的缝隙吸取大地的精华,于是又营造了塔内湿润的空间。鸟、树和塔是如此的相互厮守,依存,南哥难舍,最终在天地之间顶托了一道秾丽的风景与和谐统一的煌煌气象,这是天意?这是缘分?我几乎要双手合十向这座古塔顶礼膜拜了。

依依不舍告别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飘向凤凰,问船员,这塔上的树留下什么传说,他们也不明白,或说树鸟连理、相依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为鸟的布施、树的精诚。他的圆融而心怀崇敬,船员的说法虽极为简单,但给我的思索却很多,因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万物的亲切默契,它向人们展示的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宁静致远的生命画面,于是,我忽然觉得这塔,这树,这鸟,这山,这水,这舟,都留着沈从文笔下的万种风情。

——选自《中华散文百人百篇》.略有删节

7.本文第2自然段从哪些方面写古塔的“老态龙钟点”?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答案】(1)砖石斑驳、塔角翘檐破损残缺、风铃失声。为后文写塔、树、鸟和谐共生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浏览文章,可从第3段中找到“为防止滑倒”这个原因;而第4段中写鸟类对作者的袭击,致使作者逃遁而下,这也是原因;第5段中“我后悔不该爬上塔来寻幽探奇,侵犯了它们的家园,扰乱了鸟类家族的和平与宁静”,这也是作者决定返回的原因之一。所以,归纳整理前面所说的三点原因即可。

8.作者原本打算登到塔顶,但却中途而返,原因是什么?

【答案】(1)因有青苔,防滑倒;(2)躲避鸟的袭击;(3)避免再扰乱鸟的和平与宁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一道问答题,要认真读原文,从文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9.请为第六自然段空缺处分别选择一个最为恰当的词。

【答案】嵌 缠 挂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能力。选词时,要注意语境中“死死地”“相互”等词语的暗示性作用,所选词语要有针对性及符合客观实际,如“缠”“挂”。

10.仔细阅读最后一自然段,写一段赏析性文字。(80字以内)

【答案】借助传说,进一步领悟到世间万物和谐共生的道理,升华了主题;船员的话增添了浪漫色彩,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联想沈从文,首尾呼应。

【解析】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最后一段船员们的话,触发了作者的思绪而有所感悟。写到沈从文,自然照应了文章第一段。其间作者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或说树鸟连理,相倚相偎,像恩爱执著的夫妻,或说那塔是守护凤凰城的忠诚卫士”。赏析时,尽可能寻找文段中富有意蕴的要点进行阐释。

11.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更换文章题目?请说明理由。

【答案】没必要。理由:(1)以“塔上的数”为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2)树是引起作者登塔和发现塔、树、鸟三者和谐相溶的起因。

有必要。理由:拟题要求,符合文章内容,有文采。

【解析】本题是一道让考生自我探究的开放性的题,这类题虽然有其开放性,但并不是“无拘无束”的,一定要结合要求,扣住文本思想内容,明确地摆出自己的观点,并能自圆其说。

12.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叙写了作者探访路上的树的所见所感,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蕴含了一定的哲理。

B.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用“这幅山水泼墨”比喻塔和树构成的风景。

C.第5自然段中“刹那平常行为竟变成相续肆虐”,表明人类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

D.本文从视觉、听觉角度,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了富于灵性的鸟雀,表现了作者它们的理解和尊重。

E.本文和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描绘了“世外桃源”一般的详细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

【答案】CE

【解析】C项,“表明人类曾屡屡冒犯自然,揭示了要保护生态平衡的文章主旨”分析不当。“刹那平常行为”在文中是指作者登塔却无意冒犯鸟类,说成“人类曾屡屡冒犯自然”有些言重了。对文章主旨的概括也不准确,其主旨应是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E项,“湘西生活和自然风光,语言平实简明”表述不当。文章只是描写了一处和谐的自然景致,且语言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二)议论文阅读

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也许长时间以来,你的生活并没有任何起色。你为改变命运所做的一切努力,也没有得到回报。似乎你已无法跨越前方的障碍,但请相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有的人胸怀大志,并且很有天赋,却因为家庭环境不好而没有一些条件来助他们取得成功。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努力拼搏,却遭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打击,在多次的打击后,终于他们丧失了信心,意志也被磨灭,那改变命运的梦想也随之破灭。

其实,他们应该去看看大海,看看海风刮起海浪澎湃的景象,看看被礁石击成碎片的浪花不退缩的继续努力。海浪的品格,就是无数次地被礁石击碎,又无数次地扑向礁石。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当心灵受到一次次打击时,他们应当如海浪一般继续去尝试,去拼搏。

愈挫愈勇和锲而不舍是翻越人生的“火焰山”必不可少的精神。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如果你无法克服所遇的障碍,那么在人生长途中你又怎能一展宏图?

林肯出生卑微,一身孤苦奋斗,厄运连连,屡战屡败,但坚持不懈的他最终成就了辉煌。

林肯也曾为他所遇的困难心碎过、痛苦过、崩溃过。有好多次,都绝望至极,担心自己会不再爬起来。林肯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自信。因为我坚信,即便我的家庭并没有很好的条件来帮助我,但这并不代表我不能成功。”

在林肯当选总统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都感到很不服气,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而当时的参议员大都出身名门望族,自认为是上流人士,怎可容忍自己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所以,当林肯首次站在参议院的演讲台上时,一位态度傲慢的参议员便羞辱他说:“林肯先生,在你开始演讲之前,我希望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台下的参议员立刻哄笑起来。

但林肯并没有因此而恼怒,他平静地对大家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 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出色。”

接着,林肯转头对那个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如果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虽然我不是一个伟大的鞋匠,我无法像我父亲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可比的。”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顿时,所有的嘲笑声变成了一阵阵的掌声。林肯并没有因为步入权力的顶峰而以新贵自居,相反,卑微的出身成了他体察民情、为民众为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的基石,以自己的身体力行赢得了人们的敬重。

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失败了再爬起来,重振旗鼓。古今中外,无数伟人都是这样成功的。他们都有着一颗自信、坚强的心和不屈不挠的进取精神。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

人的一生,就像一次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春花秋月。如果一个人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他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而如果你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使身处逆境、四面楚歌,也一定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一天。

因此,要相信自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不要让自己的人生字典里有放弃、不可能、没希望等字眼。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因为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人生的路还长,凡事需要靠自己。所以,不妨抓住梦想与理想,屡败屡战,愈挫愈勇,总有一天你将会从小溪变成大海。

13.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或“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中心论点的能力。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本文的标题“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14.写一句名言警语来作本文的理论论据。

【答案】示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解析】本题考查补充理论论据的能力。首先必须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然后根据中心论点来补写相关理论论据。

15.文中叙述林肯先生平静地面对别人的羞辱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作者选用这个故事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一中心论点。说明人生处处有坎坷,只要你有勇气面对,再多的坎都能迈过。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作用。文中用的是事实论据,有力地证明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一中心论点。

16.下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要知道,小溪因永不放弃,才汇成江河,而江河也永不放弃,才汇成大海。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通俗地阐释了“只要你坚持到底,永不放弃,你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本题难度不大,我们阅读该句时结合语段分析,该句用了比喻,是比喻论证,通俗的阐述了“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

17.针对当今部分中学生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又经不起挫折的“蛋壳心理”的现象,请联系当前中学生实际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答案】当前的确有一部分中学生常因一些不顺心的小事就变得固执,任性,以致轻生,说穿了就是心理比蛋壳还要脆弱。这么脆弱的承受力,我们怎么能经得住漫漫人生中的狂风暴雨。文中林肯成功的事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在逆境中愈挫愈勇,是一种拥有,也是一种勇气。拥有了这种勇气,任何困难都不可能阻挡我们前进,我们要凭着这种勇气,去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去描绘自己明天的蓝图”。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有创意的表达,注意语言要简洁明了。本题要抓住“蛋壳心理”的现象,扣住选文“人生没有迈不过去的坎”的中心论点或者林肯的事例谈感受即可。

篇2: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 “铁骑绕龙城”的“绕”字用得非常好,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案】绕,环绕。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军事态势。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时要先解释词的本义,通读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具体语境入手分析词语展现的意境、表达效果、包含的思想感情等。“绕”的本义是“环绕”,用在此处表明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的军事态势。

2.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五六句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案】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色昏暗,使军旗上的图案颜色都变得模糊暗淡了,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描绘画面做到六点:①运用描写。②适当想象和联想。③体现原作风格。④吻合原作感情基调。⑤不可机械翻译。⑥语言畅达,无内容、标点错误。

文言文阅读

隆中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殆:一定 B.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兴旺富裕

C.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控制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 将:率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实词含义的掌握。课内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A项中的“殆”应该解释为“大概”。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利尽南海 ②父利其然也

B.①信义著于四海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

C.①则名微而众寡 ②有仙则名.

D.①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这需要学生平时多识记并积累文言实词的活用A名词,物资/意动用法以„„为利;B名词,诚信/动词,通“伸”伸张;C名词,名声/动词,出名。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答案】(1)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

(2)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用壶盛着浆来欢迎您呢?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惟”“抑”“谋”等词的解释;翻译第二句要注意该句是个反问句,还要注意“孰”的解释。

6.“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答案】示例:运用贤能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选文的内容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概括治国策略。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拨动心弦的微笑

①那天,我到火车站去接汉口来的客人。

②清晨的车站广场上,稀稀拉拉的,没有几个人。我正要走进售票大厅去买一张站台票,门口的角落里,突然走出一个男人,他向前跨了两步,有些犹豫地朝我喊了声:“大哥”。

③起初,我以为听错了,因为我并不认识他。回头看了看,身后并没有其他人。接着,男人又叫了一声“大哥”。他的目光怯怯的,有些无助,也有些无奈。我说,你叫我吗?我想证实一下。他点点头说:“大哥,是这样的,下公共汽车的时候,我的钱被人掏了,我回不了家了,我是想……”

④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我的脑海中立刻涌现出了许多画面:弄残了肢体的行乞者,编造家里遭受灭顶之灾的行骗者……繁华的街角、车站、码头,这样的人到处都是。就在刚才,售票大厅的外面,还有一个老婆婆趴在地上,摇动着饭盒,向人们要钱呢。

⑤我怎么办?这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骗子?是一走了之,还是施救于他?我飞快地在心里忖度着。男人低着头,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我的回答。就在这时候,一个六七岁的女孩跑过来,说:“叔叔,真的,我爸爸的钱真的丢了!”说完后,她朝我微微一笑。这个小女孩的笑容真漂亮,那纯净的甜美的笑容,像清泉,一下子流到我的心坎里。

⑥男人一见女孩跑过来,突然扯开嗓门嚷了一句:“让你站在一边等着,谁让你过来的!”女孩被父亲的厉声呵斥吓坏了,她紧紧扯住了父亲的衣襟,不松手。

⑦这会不会是父女俩为我上演的一出戏?我的脑海里立刻又冒出这样一个念头。但一想到刚才女孩那纯净的笑容,心里不免犯嘀咕,不会吧,他们怎么会是骗子呢?我在心里暗暗地骂了自己一句。

⑧小女孩说:“叔叔,你要是不相信,我会唱歌,我给你唱一首歌吧。”说完后,小女孩又甜美地一笑。她松开扯着父亲衣襟的手,一本正经地摆了个站姿,歪着头想了一下,便唱了起来:秋风秋风轻轻吹,棉桃姐姐咧开嘴,你看她露出小白牙……这是我熟悉的一首儿歌,我俯下身一把抱住女孩,说:“孩子,别唱了……”我一连说了几个别唱了,然后站起身,对男人说:“大哥,你需要多少钱?”

⑨“我,我需要……我需要150块钱。”男人不知道是激动,还是因为难以启齿,总之吞吞吐吐半天,才说出这个数字。我把钱递给他的时候,他问我要地址,说将来要还我。我摆摆手说不用了。我俯下身子,拍了拍小女孩的脸蛋,说:“小家伙,真可爱!”说完我就走了。

⑩在站台上,我等到了要等的火车,也接到了要接的人。然后,顺着站台往回走,快上天桥的时候,我突然听到沉闷的敲击窗户的声音,抬头一看,原来是那父女俩。他们坐在即将开行的一列火车里,正咧着嘴,一边朝我摆手,一边朝我微笑。啊,他们不是骗子。是啊,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那么多骗子。

⑪那一刻我为什么会突然坚决地拿出钱来帮助那个男人呢?现在想起来,应该是那个女孩的那首儿歌,还有她那甜美纯真的微笑,突然拨动了我心弦的缘故吧。

⑫微笑,是不是上帝赋予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呢?你看,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一下子就触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我想说的是,不仅是这个小女孩,当我们也试着用微笑面对别人的时候,会不会一下子拨动整个世界友善的和弦呢?

7. 结合语境解释第⑤段中斜体的词语有什么含义?

男人低着头,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我的回答。

【答案】惴惴不安:本义用来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文中指“男人”求助于“我”时内心的无奈、为难的心理。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应该先写出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题写出它在文中的含义。

8. 请结合全文,说说“我”的情感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

根据这篇文章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这对父女俩的情感变化是

→ 愧疚 →

【答案】怀疑(置疑) 欣慰(欣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及感情的把握。只要认真读文章,九能够很好的把握我对这对父女俩的情感变化,最好用文中的原词来回答。

9. 这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一句,并作分析。

【答案】例句:现在想起来,应该是那个女孩的那首儿歌,还有她那甜美纯真的微笑,突然拨动了我心弦的缘故吧。

分析:这句话通过巧妙的心理刻画,揭示了作者内心的认识变化过程,并以此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本文在刻画人物时,多处运用了心里理描写,通过心理描写来解释文章的主题。

10. 请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你看,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一下子就触到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

【答案】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那就是善良和纯洁。(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笑的巨大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需要联系上下文内容来理解。这句从“这甜美的语言,像一只温柔的手”中可以判断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前后文的内容可以概括出微笑带来的巨大力量。

11. 作者文中多处写到小姑娘的微笑,请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意图是什么?(3分)

【答案】(1)“微笑”是贯穿全文的线索;(2)是“微笑”转变了“我”的看法;(3)“微笑”也是作者所要赞美的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多次出现的内容的理解。可以联系文章的主旨来分析。

12. 勿庸置疑,社会上存在不少利用人们的善心而进行行骗的现象,但有时我们无法辨别。文中“我”的做法,给了你什么启示?(3分)

【答案】示例:(1)这样的事情很多,用这种方式取得人们同情的人侮辱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东西,会遭到世人的唾弃,我们应该摒弃世俗的污染,用真诚的心面对世界,相信也一定会获得最真诚的回报的.(2)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相信世界上没有那么多骗子。

【答案】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要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有创意的表达,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

(二)议论文阅读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浮沉,方能懂得书中万象。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尤其是那些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外,还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②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的时候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正如从门缝中窥探月亮,难免有视野不宽、观察不全的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陆游曾经写诗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 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有的人虽然经历过很多事情,体验过各种人生,看似阅历颇丰,却不注意观察和思考,不懂得总结和反思,不能从阅历中提炼出智慧和哲理。所谓的阅历只有阅历之名,而无阅历之实,只是一种经历而已,对于工作和生活并无多大益处。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从经历中总结出事物的规律,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⑤ 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一直以来,不少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一门心思埋头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人到中年以后,精力记性有所下降,生活事业基本定型,再加上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经过,早已洞察世事,参透人情,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往往就会减退,不少人甚至逐渐远离书本。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一涉及具体做事的层面,则往往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尽管老于世故、精于谋略,但却由于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自《学习时报》10月28日版,有删节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案】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概括。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如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只有耐得住寂寞,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出学问”,所以如果答上“古来圣贤皆寂寞”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14.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答案】①指出“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引起下文。②从读书体验谈起,借用名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议论文开头段通常通过故事或名言警句等引出文章的论点或论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5本文第③段的论证结构是什么?

【答案】先提出本段论题“如何丰富阅历”。然后从阅历与经历的关系、阅历与读书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点明本段论点“经历与读书都能丰富阅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概括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加上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之类的额词语。

1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 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既要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B.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所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必然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必然越来越深刻,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C. 有了亲身体验,躬行践履,就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D. 阅历不等于经历,阅历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以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E.阅历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领悟书中蕴含的韵味,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答案】AE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联词语的掌握。B项错在错设因果关系,原句是并列关系;C项错在“有了……就”原文是说“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D项错在漏了前提条件:“是在表象的基础上”。

17.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潮认为:“老年读书”比“少年读书”境界更高一层,所得也更多。

B.阅历浅的人读书时、不能做到“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C.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增长一个人的阅历。

D.人生在世,必须做到阅历和读书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答案】D

篇3:语文中考阅读训练

1. 初三的阅读复习课必须基于旧识。学生上复习课是在已学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归纳提升,而不是重新学习。教师若将复习课上得很精彩就像上新授课,那就要反思在复习课之前的课堂是否是高效完成。教师应在之前的课上就将基础教到位,而不是等着复习课重新再全新教一遍。

2. 初三的阅读复习课应该基于应试。在现在教育体制的大背景下,对中考试题的研究很有必要。教师对考试的发展方向要有自己的研究和解读,并把相关的问题转化为课堂的内容。应试研究对复习课的有效教学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走到中考的前面,通过这几年的试题变化找出其中的趋势,紧跟变化,而不是亦步亦趋。

3. 初三的阅读复习课要基于生本。初三的复习课多以学生听教师讲为主,甚至大量的知识归纳都是由教师完成,学生生硬地接受,这样学生真正能消化并应用的反而变少了。在课堂上可以多让学生自己悟出,教师重在点拨,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帮助。当然这并不表示教师不需要做何准备,相反,教师在课下需要准备大量的资料,在课后花费更多的时间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准备过程中,还要注意优劣学生的差异教学。

这三点是针对当前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上的积弊而言的。

积弊一:矫正意识的缺失

什么是中考语文复习课,很多老师把认识局限于知识梳理课、方法指导课。这样的认识其实忽略了中考复习课的重要特征——复习矫正,所以往往不能实现复习课的实效性。

矫正意识是复习课的不可或缺的意识。

(一)从中考复习的时间来看

从开始复习到中考,不过两三个月的时间,真正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不过四十多天,其中间或受到一些中考事务的影响,实际复习时间更短,相比较全面的知识梳理来说,立足于矫正型的复习课堂,必然要求对复习内容进行有效取舍与提炼,这样才能在短暂的复习时间内“从容”地组织课堂复习。

(二)从中考复习的实质来看

组织复习课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中考这样的学业水平测试。换言之,中考复习课重查漏补缺,帮助学生达到中考既定的能力要求。因此,有目的地矫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是复习的主要目的。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矫正型复习课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课前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分析学生欠缺的能力,梳理切合的矫正知识,研究有效的矫正方案,组织高效的矫正环节……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有效课型。

所以,中考语文复习课,不是简单的知识梳理课、方法指导课,而是以矫正为目的的知识梳理与方法指导,矫正意识是教师设计复习课的必要意识。

积弊二:矫正训练的缺失

这一点缺失,或因为上述矫正意识的缺失,或因为训练不得法,无实效,不成为真正的矫正训练。

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上“生本”是基础,“矫正”是必须,从这两点出发才能实现阅读复习课的实效性。

具体说,“生本”就是尊重学情。就某一阅读能力点来看,要想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不是重新学习这一能力点,而是学生已有的阅读能力如何,存在的阅读问题有哪些,若能明了、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有相应的提升。

“矫正”就是扎扎实实地纠正。如果说尊重学情是基础,是前提,那么“矫正”就是具体的措施,是在明了、正视基础上的切实解决,没有这一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不管何时,一堂高效的中考阅读复习课,“矫正训练”是课堂的主体过程。

但这样的“矫正训练”也要与时俱进。这个“时”就是中考试题的发展与变化。一成不变的“矫正训练”,机械且盲目,并不能适应学生即将要面对的中考语文试卷,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复习时间。

从这一点看,“生本”还当是基于中考试题发展与变化的学情意识。

联系近两年的南京市中考情况来看,现代文阅读在选材上淡化文体,在试题的命制是淡化“固定题型”,灵活机动,在评分细则上,凡是盲从于题型,依靠套路来的答案,不但占不到便宜,甚至是大吃苦头,得分很低。由此可见,近年来,南京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的发展趋势就是引导学生真阅读,其选材与命题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学生在考场上的阅读情况如何?

上述分析就已经指出,学生在考场上的阅读情况并不容乐观,暴露出极大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存在的先看题再看文、忙于做题疏于看文的解题习惯,这一问题不矫正,学生就不可能做到真阅读,相应的阅读与解题能力就不可能提升。

这样,在中考阅读复习课上,矫正训练的重点不是学生不能按照套路“规范”答题,而应该是如何实现真阅读。要致力于纠正不少学生存在的先看题再看文、忙于做题疏于看文的解题习惯,让学生对阅读题的思考、解答过程回归阅读理解文本这一原点,这样的阅读矫正才凸显了阅读复习课的高效性。

综上所述,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贵在“矫正”。首先,教师要具有矫正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尊重学情,要研究中考阅读试题趋势,切实设计矫正训练的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过程,上出一堂精彩的中考阅读复习课。

摘要:中考语文阅读复习课贵在“矫正”。首先,教师要具有矫正的意识;其次,教师要尊重学情,要研究中考阅读试题趋势,切实设计矫正训练的内容,在课堂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矫正训练过程,上出一堂精彩的中考阅读复习课。

篇4:中考英语辅导阅读训练

It stood outside a furniture(家具) shop.“Buy it,” she said at once. “Well carry it home on the roof?鄄rack(车顶架). Ive always wanted one like that.”

What could I do? Ten minutes later I was twenty dollars poorer, and the bookshelf was tied onto the roof?鄄rack. It was tall and narrow, quite heavy too.

As it was getting darker, I drove slowly. Other drivers seemed more polite than usual that evening. The police even stopped traffic to let us through. Carrying furniture was a good idea.

After some time my wife said, “Theres a long line of cars behind. Why dont they overtake(超车)?”

Just at that time a police car did overtake. The two officers(警官)inside looked at us seriously when they went past. But then, with a kind smile they asked us to follow their car through the busy traffic. The police car stopped at our village church(教堂) . One of the officers came to me.

“Right, sir,” he said. “Do you need any more help now?”

I didnt quite understand. “Thanks, officer,” I said. “Youve been very kind. I live just down the road.”

He was looking at our things: first at the flowers, then at the bookshelf. “Well, well,” he said and laughed. “Its a bookshelf youve got there! We thought it was — er, something else.”

My wife began to laugh. Suddenly I understood why the police drove here. I smiled at the officer. “Yes, its a bookshelf, but thanks again.” I drove home as fast as I could.

( )1. From the story we know that _________.

A. the writer was poor and didnt buy the bookshelf for his wife

B. the writers wife didnt like the bookshelf at all

C. the writer was always glad to buy something for his wife

D. the writer was not very glad to buy the bookshelf for his wife

( )2. What made the writer think that carrying furniture was “a good idea”?

A. He could drive slowly and it was safe.

B. Other drivers would let him go first.

C. His wife could use a new bookshelf.

D. He could save a lot of money and time.

( )3. Why were the police and other drivers so kind to the writer?

A.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 writer liked studying very much and needed a bookshelf.

B. Because they didnt think it was polite to overtake a car with a bookshelf on it.

C. Because they thought somebody in the writers family had died and he needed help.

D. Because they thought it was dangerous to carry a bookshelf on a car.

( )4. Why did the writers wife begin to laugh?

A. Because now she knew what mistake the police had made.

B. Because at last her husband understood why the police had driven to the church.

C. Because the officer was always looking at the flowers and the bookshelf.

D. Because the police had helped them a lot.

( )5. When did the officers begin to realize(意识到) they had made a mistake?

A. Before they arrived at the church.

B. Before they overtook(overtake的过去式) the writers car.

C. After one of them looked at the flowers and the bookshelf carefully at the church.

D. After the writers family left the church.

【参考答案及讲解】

1. 选D。从文章第3自然段语句的意思可以推测出答案,A、B、C项均不符合文章内容。

2. 选B。从第4自然段中的“Other drivers seemed more polite than usual that evening. The police even stopped traffic to let us through.”可知道答案。

3. 选C。阅读完整篇文章后可以知道the writer买的bookshelf放在roof?鄄rack上被路人和警察当成了棺材,因此选项C“Because they thought somebody in the writers family had died and he needed help.”符合题意。

4. 选A。联系上下文内容可以得出只有选项A是正确答案。

篇5: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

登 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登楼远望,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和想象能力及表达的思想感情。描绘画面要做到六点:①运用描写。②适当想象和联想。③体现原作风格。④吻合原作感情基调。⑤不可机械翻译。⑥语言畅达,无内容、标点错误。分析表达的感情要结合“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等语句来写。

感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2.“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句中的“来”和“变”好在哪里?

【答案】“来”是“来临”的意思,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而来,运用拟人,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当胸扑面的感受,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

“变”是“变化”的意思。是指,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使人浮想联翩。表现诗人对民族历史的追怀。

【解析】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解答时要先解释词的本义,通读全诗,在理解的基础上从具体语境入手分析词语展现的意境、表达效果、包含的思想感情等。

文言文阅读

陈涉世家(节选)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

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3.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 将: ④恒楚亡在泽中 亡:

【答案】 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需要平时多注意课文下面的注释。

4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答案】①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给分点,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第一句时要注意“数”“亡”“以”等词的解释;翻译第二句要注意要注意“为”的解释。

5.阅读选文,说说甲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可先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到需要的信息进行概括。

6.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陈胜、项梁各有什么性格?

【答案】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概括。甲文通过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陈胜机智果敢,从“乃诈称受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等句表现陈胜有谋略。

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田埂上的精神

麦子把田野的纽扣一粒一粒扣齐。但是,有一粒麦子被人们遗忘了,落在了田埂上,像一只浇了水后丢在堤上的桶。

秋天继续深入。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它穿透土壤的黑暗,长出如针的小苗。来地里除草施肥的人们,自远方踏步而来,这一株麦苗兴奋地在微风中晃动着绿色的身子,似蝴蝶抖动金色的翅膀。然而,没有人在走近它时停下来,甚至没有闲暇望它一眼。因为田野里有大片的麦子,在等待着他们。

本来它也应该生长在平整如砖的麦地呀!那儿有着它许许多多的兄妹,它们被调理得丰腴而肥硕。远远望去,它们宏大而又壮观。它们手挽手一起生长,一起成熟,一起走进农家的粮仓,与那些农民一起体验丰收的喜悦。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它很无奈。

尽管这株麦子非常纤弱,但它长得非常卖力。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它甚至还想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它大声地对每一位从它身边经过的人呐喊:“你们睁大眼睛瞧瞧!我不是一棵小草,我是麦子,我是一株麦子啊!”但是,没有人理会它。例外的一天,有个人偶然歇息时坐在它身边的田埂上,抽了一根烟,扔下烟蒂时瞅了它一眼,这时才突然记起来似的说:“噢,这儿还有一株麦子!”这时,麦子为有人记起它而高兴,它显得异常兴奋,甚至还有意地直了下它的身子,以便能让人看到它健康向上的样子。它不愿意让人笑话它,或者可怜它。那人只留下了些烟灰,拍了拍沾在裤子上的泥土,走了,就不再有踪影。

这一株麦子已彻底为人们所遗忘,偶尔有小鸟落在它的身边,望着这深秋的大地一动不动。风吹,雨淋,日晒,它在孤独寂寞和无望中艰难地生长。它必须要生长,因为它是一粒落进泥土获得生命的麦子。它的存在属于大地,还有白云和高空飞翔的鸟儿,以及美好的黎明和黄昏。太阳格外地偏爱它,总是用暖暖的光芒映照着它的身子。

尽管它是一株长在田埂上的麦子,被人们忽略,但它依然挚爱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它能体会到他们泥一脚水一脚跋涉于齐膝的泥淖中的滋味;它能感受到他们担着百余斤的担子压在肩上走上三四里地的分量。抢收抢种的季节,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顶着最毒的太阳,干着最繁重的活。他们受苦受累似乎是注定的。谁也没觉得不应该。想到此,它的身子一沉,似乎想把自己的根系伸进更深的土壤中,汲取更多的营养,使自己长得更健壮一些。

冬去春来,它终于开始抽穗,并且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当一位农人收割了无数麦子后,发现了它,欢喜得了不得,小心翼翼地割下这株麦子,把它捧在手心,喃喃地自言自语:“麦子,田埂上也能长出这么好的麦子,它承的是天惠呀!”

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正如这田埂上的一株麦子。它生长的是田埂上的精神。

7.阅读全文,把田埂上的麦子的情感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长出了麦苗,兴奋 发现长错了地方, 被人认出,高兴

被彻底遗忘, 理解农人,执着

【答案】无奈 孤独/寂寞/无望

【解析】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仔细阅读全文,注意麦子感情变化的词语,有无奈,有失望,有执着等。

8.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句子。(1)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上,也抹在这一粒麦子上。(加点字“抹”“照”比起来好在哪里?)

(2)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麦子,一株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这句话看起来没有“田埂上只有一株孤零零的长错了地方的麦子”表达简洁,但表达效果更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1)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阳光的温柔。

(2)原句采用反复的手法/分开表述/用两个宾语,突出了“孤零零”“长错了地方”。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1)主要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抹”也采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阳光的温柔。回答是否定的,从表达效果方面分析。原文采用了反复的修辞,写出了一株麦苗的孤独,而修改后无此表达效果

9文章第三段用大量的文字描写麦地里的麦子,这属于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答案】衬托/反衬/对比手法,突出田埂上麦子的孤独,生长条件的恶劣,为下文具体写麦子顽强生长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从写作手法上考虑,采用了对比,或衬托,写出了其生长环境的恶劣,为下文结出硕果做铺垫。

10.下列对“一粒麦子在田埂上能长得这么好”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

A.麦子本是一颗明亮而智慧的种子,只要根植于泥土,它就能结出果实。

B.它比田地里任何一株麦子都活得用力,它不想放弃自己生长的权利。

C.它用它那一片特别的绿,来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而获取生长所必需的元素。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中的信息。从全文看,人并没有在生长的过程中关注它,故选C。

11.请结合全文,说说“田埂上的精神”包含了哪些精神。

【答案】(1)性格:自立自强/坚忍不拔;(2)进取精神:执着追求/不抛弃不放弃/不甘卑微/昂扬向上/奋力进取;(3)待人:理解宽容;(4)追求:成就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答案不唯一,从很多角度能写出“精神”来。自立,自强;执着;追求最好,宽容等。

12.用自己的话表述“田埂上的麦子”给了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答案】启示应包括:身处逆境仍应自立自强、昂扬向上、坚忍不拔、奋力进取;保守自尊、不甘卑微,努力追求,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根据文中麦子的精神再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谈自己的感想、启示。

(二)议论文阅读

汉语“纯洁性”之争

【媒体看法】

4月25日《人民日报》发文《“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节选如下:

WiFi、CEO、MBA、CBD、VIP、PM2.5,大量外语词不经翻译就见诸报端,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

可是,这样的“零翻译”,不知有多少读者看得懂?

专家表示,“零翻译”的外语词,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使语境支离破碎,从深层次来说,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

为什么“诺基亚”“摩托罗拉”能译成汉字,而iPhone和iPad就没能翻译过来?英语吸收汉语词汇都改为字母拼写,为什么汉语中却要夹杂大量英文?外来语对汉语的纯洁和健康的伤害到底有多大?

面对外来语无处不在的身影,不少国人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

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

“这跟西方文化的强势有关,总的来看近百年来,西方输入中国的文化多,中国输出的少。”外交学院英语系教授武波博士分析。此外,一些科技、医药方面的专业词汇,一时半刻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又着急使用,所以只好直接引用,造成“零翻译”现象。

“懒惰,觉得写英文缩写更省事,是外来语滥用的一大主因。”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王刚毅对此直言不讳。

“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也是原因之一。”武波用“青黄不接”形容当今翻译界的人才断层,“早年,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现在,你能想起谁?凤毛麟角!”

【学者观点】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家梅维恒说:“没有纯洁的语言。”他以拥有大量外来词的英语和日语为例指出,不仅语言的不断变化是“正常的”,而且“从其他语言借用词语实际上也是一种健康的现象”。(选自《参考消息》)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认为:字母词的使用是语言接触中的自然现象,只要语言有接触,就有语言的互相借用,语言的纯洁是站不住的,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这就是语言的来来往往。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比如开始用E-mail,后来用汉字音译“伊妹儿”,现在都用意译的“电邮”了。

(选自“光明网”)

【国外做法】

英国、美国等都是先将外语词“化”为自己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后再使用。例如在《牛津简明英语辞典》(第11版),“中国航天员”便被译作“taikonaut”。“taikonaut”的前半部“taikong”便是汉语拼音,而后半部则跟英文“astronaut”合成。

德国官方没有对于语言纯洁性的保护,近几十年来,德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借词,对此有人惊呼“德语正在衰退”。但是,德国文学教授鲁蒂·凯勒曾对媒体表示,语言就好比是自由的市场经济,最终取得胜利的是最符合老百姓语言习惯的说法。外来词可能被德语吸收成为固定的德语词,也可能过一段时间以后被淘汰。

法国是较重视其语言“纯洁性”的国家。法语自17世纪初取代了拉丁语获得第一国际语言的地位,随后又于20世纪初被英语所取代。法国人不甘心,于是通过各种立法维护法语的纯洁性,以图重新获得曾有的国际地位。结果,今天的法语在欧洲国家都已被边缘化了。

(选自网络)

13.围绕汉语“纯洁性”之争,【媒体看法】中《人民日报》和【学者观点】中学者各持什么观点?

【答案】《人民日报》的观点:“零翻译”词/外来语/外来词伤害汉语的纯洁和健康;学者的观点:没有纯洁的语言/纯洁的语言只能是死的语言/活的语言一定要吸收新的东西(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仔细阅读《人民日报》的内容,把握关键语句,其观点主要是:认为“零翻译”对汉语的危害较大。学者的观点是:世界上没有纯洁的语言。

14.下面对“零翻译”盛行的原因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强势。

B.一些专业词汇,汉语中始终找不到相对应的词。

C.很多人有惰性,觉得直接用英文缩写词更省事。

D.当今翻译界人才断层,优秀人才匮乏。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文中没有此信息。可以在对“零翻译”现象的分析中筛选。

15.文中提到,“说起著名翻译家,一大串名字会浮上脑海”,请你写出两位翻译家以及他们翻译的外国作品。

翻译家: 翻译作品:《 》

翻译家: 翻译作品:《 》

【答案】示例:教材中出现的翻译家及作品。【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此题相对比较简单,从教材中举出事例即可。

16.【学者观点】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院长郭熙谈 “E-mail”一词的演变属于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举例论证,证明“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这一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联系上文即可得知举例证明字母词一开始可能是照搬,时间长了就会进一步调整。

17.面对外来词进入汉语,我们应该怎么应对?请你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

【答案】对外来词可以先“借用”/“照搬”,然后“化用”,可以先音译,最后意译;可以组织优秀翻译人才译出对应的汉语;可以组织语言专家进行甄别,有的吸收进汉语词汇,有的淘汰。

篇6:中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第

羌村三首(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1.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写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营造的画面。叙述邻里深情慰问及诗人致谢的情景。

【答案】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客至”的当儿,庭院里发生着一场鸡斗,群鸡乱叫。颇具村野生活情趣,同时也表现出意外值客的欣喜。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该题做到六点:①运用描写。②适当想象和联想。③体现原作风格。④吻合原作感情基调。⑤不可机械翻译。⑥语言畅达,无内容、标点错误。

2.本诗表达力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本诗写出了安史之乱给唐代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现了诗人对父老的感激和对国事深重忧虑的高尚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感情的把握。抓住“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等句子来揣摩。

文言文阅读

课内课外比较阅读

【甲】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乙】鲁宗道为谕德①时,居近酒肆②,尝微行就饮肆中③,偶真宗亟④召,使者及门,久之,宗道方自酒肆来。使者先入,约曰:“即⑤上⑥怪公来迟,何以为对?”宗道曰:“第⑦以实言对之。”使者曰:“然则公当得罪。”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问,使者具以宗道言对。帝诘⑧之。宗道谢⑨曰:“有故人自乡里来,臣家贫无杯盘,故就酒家饮。”帝以为忠实可大。

①德:负责教育太子的官。②酒肆:酒馆。③微行就饮肆中:这里指鲁宗道乔装改扮前往酒馆饮酒。④亟:急迫地。⑤即:如果。⑥上:皇上,这里指宋真宗。⑦第:只。⑧诘:责问。⑨谢:道歉。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饮 酒 人 之 常 情 欺 君 臣 子 之 大 罪 也。

【答案】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结合原文的语境,弄清基本意思(喝酒是人之常情,但是欺君确实做大臣的犯的大罪),再根据词语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主谓宾及其附属成分之间的关系,“饮酒”是“人之常情”的主语,“欺君”是“臣子之大罪”的主语,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划分句子的断句之处,同时注意一些句首、句尾(也)的虚词。

4.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②醉翁之意不在酒

B.①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C.①第以实言对之 ②闻之,欣然规往

D.①帝诘之 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虚词用法。对“之”的几种常用用法必须掌握。A中都是“助词,的”;B中前者是“助词,的”,后者是“代词,它,指这件事”;C中都是“代词他(皇帝)或它(这件事)”;D中都是“代词他(鲁宗道、徐公)”

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斜体词。

(1)以光先帝遗德 光:

(2)尝微行就饮肆中 尝:

(3)使者及门 及:

【答案】(1)发扬光大 (2)曾经 (3)到(至)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实词含义的掌握。课内词语解释要准确无误;课外词语要结合语境和联想学过的课文是否出现过该词语(如“尝”与《伤仲永》中的“未尝识书具”是相同的,是“曾经”的意思;“及”与《孙权劝学》中的“及鲁肃过寻阳”是相同的,是“到(至)”的意思)。

6.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即上怪公来迟,何以为对?

【答案】(1)这实在(的确、确实)是危急存亡的时候(时刻、时期、关头)啊。

(2)如果皇上责怪您来晚了,拿什么来回答?(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最主要的方法是“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官职等,以及与现代汉语相同的词语<如“来”>)、组(组词法,如“皇上、责怪、对答<回答>、换(根据语境替换法,如用“如果”替换“即”;用“您”替换“公”;用“晚”替换“迟”;用“什么”替换“何”;用“拿”替换“以”)”要注意不要出现错译、漏译(“也”是语气词,相当于“啊”)情况,再有注意省略、特殊句式(“何以为对”是倒装句式,翻译时按照“以何为对”句序)。

7.乙文表现了鲁宗道怎样的品质?

【答案】忠实(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人物分析要抓住人物的表现,同时注意文中概括性的词语(“帝以为忠实可大用”中的“忠实”)。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女足〗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8.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案】本文记述了我盼望看五猖会的急切心情,以及父亲逼我背鉴略的痛苦和扫兴,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残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做这一类型的题学生可以可结合文章的段首或段尾总结性词语、句子语言进行概括总结。

9.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再写出三篇出自这本散文集的文章的名称。

【答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父亲的病》《琐记》《范爱农》(从九篇文章中任选三篇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这种题要注意做到在熟悉的基础上准确无误。

10.本文以“五猖会”为题目有什么作用?

【答案】行文线索(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记叙文中题目常见的作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充当文章线索;揭示文章中心;新颖,吸引读者。本文全文的故事都是围绕着“五猖会”展开的,所以也就是本文的线索。

11.该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我”对父亲在“我”看五猖会前逼“我”背书的不解与不满。(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含义理解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准确把握。结合上文中的“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和开始的高兴、盼望之情的对比,可以看出句子表达的是“我的不解与不满之情”。

12请自选角度,对文中加波浪线句子进行赏析。

【答案】示例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强调了“我”背书的痛苦无奈。

示例二:运用“读”“强记”“背”等词语,表达了“我”背书时的痛苦无奈。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句子赏析要注意从修辞方法(反复)、表现手法的使用、词语的运用(读、强记、背的词语)等角度,使用规范的阅读术语(强调了),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达的效果(痛苦无奈)。

13.本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请从文中找出一例并分析。

【答案】示例:“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评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答出对比的内容给2分,答出对比的作用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章的表现手法。对比是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对比的目的是为了鲜明的突出了人物(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文章的主题,更加充分抒发作者感情。要结合全文中心分析表达的效果。

(二)议论文阅读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①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寂寞出学问。

②唐玄奘的寂寞成就了西天取经的事业,徐霞客的寂寞成就了旅行天下的壮举,司马迁的寂寞成就了史家绝唱《史记》,曹雪芹的寂寞成就了鸿篇巨制《红楼梦》……寂寞是— 首歌,是只有一个人的吟唱;:寂寞是一首诗,是来自内心深处的独白。

③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甘于寂寞,潜心读书做学问。他不喜欢应酬,也反感客人来访,常以生病为由推辞。他每天呆在书房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真可谓“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④钱钟书声名远播,时常会有世界各地的人慕名造访。有一位外国女士打电话给他,表示非常喜欢他的文章,想登门拜访。钱先生听后,赶紧说道:“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那位女士深为钱先生的幽默婉拒所折服,只好作罢。也许,正是有了这种闭门读书做研究的态度,钱先生才写出了《谈艺录》《管锥编》等不朽的学术巨著。

⑤其实,像钱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既能洞悉这个社会,又能远离这个社会的喧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事情。

⑥“芥川奖”是日本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获奖者有“登龙门”之称——许多作家都因获此奖而名噪一时。最近一届的“齐川奖”获得者田中慎弥却是个“普通人”,他年纪轻轻,也没有什么高学历,为什么能获得如此级别的文学奖呢?媒体对他的描述可能给出了答案:“田中慎弥没有手机,也不用电脑。但他却很执著,甚至有些固执,躲在自己世界里,与寂寞相伴,专心读书和写作。从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日本文学新的希望。”

⑦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能坐得了冷板凳,自然能静得了心、做得了学问。

⑧我们的生活本来可以很平静,只是因为内心浮躁,无法平静,所以常常觉得自己很 “忙碌”。若能守住寂寞,不为外界所干扰,一心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又怎能做不了学问呢?

14.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答案】寂寞出学问(唯有寂寞出学问)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概括。论点的概括,要特别注意题目、开头、结尾的一些概括性的句子,但要注意要准确,不要照搬原句,有时要能够从其中筛选出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即论点。如本文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只有耐得住寂寞,并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才能出学问”,所以如果答上“古来圣贤皆寂寞”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15.选文第⑦段中的“坐得了冷板凳”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案】能耐得住寂寞(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种题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看文中最能表达这句话的含义的句子。文中是在分析“田中慎弥能够排除外界的干扰,耐得住寂寞,埋头写作,终成正果”的基础上引用这句诗的,所以“坐得了冷板凳”的含义就是指“能耐得住寂寞”。

16.选文第⑧段加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这种修辞育什么作用?

【答案】运用反问修辞方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句子赏析。句子赏析要注意首先指出句子使用的方法(反问的修辞方法),然后再使用规范的阅读术语(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达的作用(寂寞出学问的论点)。

17.选文在事实论据的选择和使用上各有什么特点?

【答案】所用事实论据选自古今中外,典型丰富;在事实论据的使用上,详略得当。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据的分析。论据选择的基本要求是典型性,本文中则是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众多典型事例,可谓丰富典型;同时在使用上做到了详略得当,第②的事例运用简略,主体部分钱钟书和田中慎弥的事例运用则较为详细。

18.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事例论证,通过这些事例论证了“寂寞出学问”这个观点。

上一篇:小学操场申请报告下一篇:朗诵《美丽如花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