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婚房屋遗产继承法

2024-04-29

再婚房屋遗产继承法(共10篇)

篇1:再婚房屋遗产继承法

再婚夫妻遗产继承争议案

一、案件来源

时间:2011年9月5日

地点:上城区人民法院

案件类型:遗产继承纠纷案

案件来源:案卷查阅案件

二、案件事实

近日,民一庭接到一起遗产继承案件。本案中,原告王某,系二婚女性;被告张某,系王某与前夫所生之女,十四岁时,与原告一起和已故者,即被继承人李某一起生活。李某系离休干部,再婚前有子女五人。该案中,李某死亡后,单位提供有一笔抚恤金,在分配时,出现较大分歧,李某所在单位曾居中协调,提出原告分一半,其余由六个子女平均分配,但被原告拒绝。李某单位有人认为,王某与李某系二婚,双方无共同子女,原告所分金额已经偏多,不应再做其他要求。但因为李某的遗产不仅只此,还有一套军产住房,故各方争议较大,单位多次协调后,提出的各方案均被原告否决。本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原告只告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考虑到利害关系,法院打算追加其余五名子女为被告。

三、践指导老师或本人的处理方式或步骤 按照我国法律规定,在继承案件中,如果已故者有遗嘱,只要遗嘱中无违反法律规定之条款,则遵照遗嘱执行。如果无遗嘱,则适用法定继承程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第十条的规定,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本法所说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抚养关系的继子女。如果采用此程序,本案最迫切需要查明的是被告与已故者作为继父女,相互之间有没有抚养关系。另外,原告有无经济来源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四、件采集者个人见解

古语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保证老有所养的提前下,也应关怀他人。当事人只有多理解、多包容、多换位思考、多推己及人,才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篇2:再婚房屋遗产继承法

一、遗产继承相关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以及最高院意见、遗嘱公证细则

2、《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常见的再婚家庭遗产继承纠纷(继承人身份资格、遗产形式、继承权丧失、遗赠抚养协议)

(一)继承人的身份资格

1、再婚夫妻是否有继承权?(案例1,适用的法条:《继承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一顺序继承人)

2、前夫生前遗留的财产,再婚妻子能否要求继承?

3、丈夫与前妻共有的房屋,妻子能否要求继承?

4、再婚夫妻双方子女之间是否有继承权?

5、再婚夫妻去世后遗产如何分配?(案例五,法条)

5、继子女应该继承继父母的遗产还是生父母的遗产?继兄弟姐妹之间的继承权如何确定?

6、继子女的亲生子女能代位继承吗?

7、夫妻一方死亡后另一方再婚的,从前配偶处继承的财产可否自行处理?

8、老年人可以再婚吗?子女能否以不同意父母再婚为由,不尽赡养义务?

9、继子女对继父母有赡养义务吗?

(二)遗产形式 什么样的财产可以成为遗产

(三)继承权丧失的情形

1、不赡养父母的子女还有继承权吗?

提问:我奶奶一直就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姑妈嫁出去后从来没有对奶奶尽过赡养的义务,甚至是不闻不问。她本人的家庭也不是赡养不起自己的母亲,现在我奶奶突然去世了,她想回来分奶奶生前的房屋财产,您说她有权吗?

2、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的,还有继承权吗? 提问:

3、不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的,是否丧失继承权? 提问:父亲甲,有儿子乙和丙,乙娶妻,丙未娶但是经常打麻将,为此乙经常说丙。父亲死亡后,次日乙因为丙打麻将,与之发生激烈争吵,想杀死丙,后将丙杀死。请问父亲甲遗留的五万元遗产如何分配?乙是否丧失继承权?

4、遗弃被继承人或者虐待被继承人情节严重的,是否丧失继承权?

5、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是否是丧失继承权的法定理由? 案例:

(四)遗赠抚养协议

三、再婚家庭遗产继承中的弱势一方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

1、充分发挥遗嘱继承的优势。

篇3:从继承法角度分析我国遗产税立法

关键词:遗产税,继承法,贫富差距

一、开征遗产税的必要性

遗产税是对被继承人死亡时所遗留的财产课征的一种税。遗产税被称为“罗宾汉”税,由此可见遗产税可以起到避免财富过度集中、抑制社会浪费、平衡纳税人心理的作用。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遗产征收遗产税,但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拉大以及人们法制观念的逐步提升,征收遗产税已经成为了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共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规范灰色收入”的讲话,引起与会代表以及海内外媒体的热议。有专家指出,灰色收入的背后,折射出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分化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中国社会存在着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规范官员的灰色收入,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中国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而遗产所得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分配”,因此征收遗产税在我国是势在必行的。

迄今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遗产税,通过对各国征收遗产税的研究,在税法学界对于遗产税征收的理论依据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国家共同继承权说,认为死亡的被继承人之所以会有遗产,是由于其生前的财产受国家的保护,其死后的继承人可以继承遗产,同样国家也可以从中受益;能力说,认为继承人获得了遗产就相应的增加了纳税能力,对遗产这种所得征税是合理的;追税说,遗产为被继承人生前所有的财产,国家征收遗产税是在弥补被继承人生前所逃避的税款;均富说,认为开征遗产税是为了防止财富的过分集中,以求均衡分配社会财富,避免贫富差距过大。这几种观点纵使侧重点不同,但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征收遗产税的必要性。

结合征收遗产税的作用和各国征收遗产税的实践经验,笔者更同意均富说。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国家用于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工具,当社会出现贫富差距过大,而仅依靠市场这只无形手难以调节时,就需要宏观调控这只有形手加以协调,这也正是国家征收遗产税的意义所在。赞同我国征收遗产税的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认为,当前征收遗产税是十分必要的:一是我国已经修改了宪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如果开征遗产税,有利于界定和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二是目前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开征遗产税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节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二、继承与遗产税

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不可避免,一是死亡,二是税收。”这也就引出了法律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继承和遗产税。公民的死亡引发了继承关系的开始,而继承又是遗产税征收的第一要件。探讨和研究继承和遗产税之间存在的关系,对于建立完善合理的遗产税征收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然人死亡后,必然涉及到其生前事务的处理问题,于是便有继承制度之创设。继承从广义来说是指对死者生前事务的概括承受,包括死者生前的地位、身份、爵位、甚至荣誉,当然也包括财产,但这种继承并不是继承法上的继承。继承法上的继承仅指对死者财产的继承。这部分财产在法律上即被我们称作遗产。权利与义务是相统一而存在于法律关系中的,继承了被继承人的遗产,必然要履行一定的义务。史尚宽先生认为,继承权的客体为继承开始时被继承人财产权之集合。它不仅包括被继承人之权利,也包括被继承人之义务:“财产法之义务,亦为财产之构成分子,在我民法亦当然为继承之标的。”因此对继承人征收遗产税是基于继承人先前的继承财产的权利而引起的。

三、与继承法相适应的遗产税制度

法律原则的精神渗透在一切法律的具体规则当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的继承法也不例外。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有: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的原则;养老育幼、照顾病残的原则;继承权男女平等的原则;互谅互让、团结和睦的原则;权利义务相一致原则;限定继承原则。这些原则充分体现了法与情的合理结合,更是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原则。

继承法律关系是一种与亲属关系相联系的财产法律关系,因此我们在看待遗产时就不能把它看成是单纯的财产,必须考虑到继承人与被继承人之间的亲属关系,协调好这种身份关系与遗产继承和遗产税征收之间的关系。

基于继承法的基本原则和继承法律关系的特殊性,遗产税制度的设立也应在照顾社会弱势群体和稳定亲属关系的基础上,以兼顾效率和公平原则为指导,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相适应,因此笔者认为遗产税制度的建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征税模式

目前,世界各国依据是否将遗产分割后由继承人各自纳税,将遗产税的税制模式分为三种:总遗产税制,即对死者的总遗产额征税,而不管遗产的继承情况和遗产的具体分配方式;分遗产税制,即按继承或受遗赠财产的价值征税;混合遗产税制与前两者比较,相对兼容了两者的优点,但征收两道税,既有计算税率方面的困难,也存在重复征税的可能性。通过以上三种征税模式的比较,总遗产税制的税率计算更为简便,也便于税源控制和监管,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更适于按照总遗产税制建立我国的遗产税征收制度。

(二)征税对象

遗产税的征税对象应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的范围为依据。《继承法》第三条规定: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包括: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储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图书资料;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公民的著作权、专利权中的财产权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这些财产都应是遗产税的征税对象。同时为了防止被继承人生前通过赠与的方式逃避遗产税,我国还应将被继承人生前一定时期内赠与他人的财产总额列入遗产税征税对象的范围之内。

(三)纳税主体

公民死亡后,在其没有立遗嘱的情况下,他的财产由其法定继承人按继承顺序继承。若公民立有遗嘱,则按遗嘱所指定的继承人继承,依据《继承法》第16条:“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此条规定表明,我国遗嘱继承人的范围,仅限于法定继承人中的一人或数人。同时根据我国继承法第16条第3款的规定公民也有权把自己的财产遗赠给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这种人可能是与被继承人无任何亲属关系的公民。但国家、集体或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只能作为受遗赠人,不能作为遗嘱继承人。因此遗产税的纳税主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接受遗产的法定继承人,即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先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对公、婆、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和丧偶女婿等;二是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受遗赠人。

有些学者认为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也应成为遗产税的纳税主体,在此笔者认为,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只是作为遗产的暂时管理人,若将遗产的取得权看做是一种期待权的话,这两种人均不是期待权的享有者。遗产税的征税依据之一就是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既然不是遗产被继承后的所有权人,自然没有义务为遗产交纳遗产税。尽管存在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交纳遗产税后,向继承遗产的继承人或接受遗赠的受遗赠人追要费用的情况,但是若此遗产为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时,遗嘱执行人和遗产管理人所缴纳的遗产税就存在是否退回的问题。我国继承法第三十二条规定: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死者生前是集体所有制组织成员的,归所在集体所有制组织所有。在这种遗产最终归于国家和集体的情形下,交纳遗产税无疑是对纳税人的重复征税,若退回也增加了税收工作的时间和复杂性。所以笔者认为,遗产执行人和遗嘱继承人不应为遗产税的纳税主体。

(四)起征点

遗产税之所以被称作“罗宾汉”税,是由于遗产税的征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缩小社会的贫富差距,起到一种“劫富济贫”的作用。因此遗产税的征收必须有一个合理的起征点,区别对待社会上存在的贫富两种经济状况。这个起征点的确定,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国情,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所以起征点不应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要是一个区间范围,以便于不同的地区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来确定遗产税的起征点。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笔者认为遗产税的起征点可以初步确定为80-120万元,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征收此区间中较高的值,而中西部地区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可以选择较低起征点。同时遗产税的征税起征点不应是法定不变的,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每5-8年修改一次。

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但是遗产税不同于其他税种,我们必须考虑到继承人的现实情况。考虑到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所需的抚养费和教育费等支出,对于未满十八周岁的继承人纳税起征点的设定要低于其他继承人,对于未成年人的遗产税征税额应是在扣除他们在成年之前所需的抚养、教育等费用之后,看其剩余的遗产是否达到我国遗产税的起征点。因此基于继承法的养老育幼的原则,对于老年人的遗产税征税额也应是在扣除其赡养费用之后,再以剩余遗产价值与遗产税起征点相比较,看是否达到起征点的数额。

(五)税率

目前世界其他国家税率形式主要是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累进税率是随征税对象数额的增加而逐级提高税率,体现了缩小贫富差距,合理分配税收负担的意义,具体有超额累进税率和全额累进税率两种。超额累进税率尽管计算比较复杂,但是累进幅度比较缓和从而使税收负担相对合理;全额累进税率往往由于不同档次之间的税收负担巨幅差异而为学者所诟病,而过高甚至是“没收式”的征收方式也是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调节目的不相符。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累进税率更能体现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对超过累进级距的部分按照税率计征遗产税。遗产税的税率可以略高于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以世界其他国家遗产税税率为参照,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建议我国的遗产税税率设计为10%-50%。分5个级次,每级提高10%超额累进税率。

(六)差别对待原则

遗产税征收的最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但是在征收遗产税时,我们也要考虑到即使在继承了遗产的“富人”之间也是存在差距的。我国《立法法》规定的立法原则之一是“充分体现立法应当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定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因此遗产税立法也要从继承人的实际生活状况和生存能力出发,给予适度的差别对待。

养老育幼,特别保护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人的利益,是继承法的一条重要原则,与继承法相适应的遗产税立法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基于养老育幼的原则,在起征点的设定方面已给予了未成年和老年继承人区别的对待。对于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在遗产税立法时也应充分考虑,采取必要的照顾减免政策。适用减免政策的这部分继承人主要包括: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残疾人、承担抚养未成年或赡养老人义务而又没有固定收入的单身女性等。

四、结语

开征遗产税是符合我国国情,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一项重要举措。尽管对于遗产税立法,社会上还有一些反对的声音,而且现在有些国家和地区正在逐步取消遗产税,但是,这并不表示我国就不应该开征遗产税。从各国的立法经验来看,法律法规的产生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发展而设立、变更和废除的。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贫富差距的拉大就是我们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遗产税立法就是顺应这一趋势而产生的。相信在充分研究我国国情,借鉴西方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遗产税立法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西蒙.詹姆斯.税收经济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李金洪.关于我国开征遗产税的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3]史尚宽.继承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4]汪振江.遗产税立法的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及其制度构想[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5).

篇4:再婚老人遗产继承三误区

误区一:一方婚前财产与“后老伴”无关

案例:张大爷与王老太均是早年丧偶,步入晚年后二人结成了夫妻。结婚不久张大爷就去世了,未留下遗嘱。张大爷的子女认为,王老太作为其“后老伴儿”,只有权利分得二人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张大爷婚前的个人财产与王老太没有关系,只能由张大爷的子女继承。

法官评析:《继承法》第十条规定,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其中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本案中,张大爷因未留有遗嘱,故其婚前财产作为遗产范围,应首先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王老太虽然与张大爷均为丧偶再婚,结婚时间也较短,但其仍为《继承法》第十条规定的第一顺序继承人中的配偶,故她对张大爷的婚前财产拥有和子女平等的继承权。此类纠纷在实践中经常出现一种较为复杂的情形,即:张大爷家里对早年去世的配偶的遗产尚未分割,那么,王老太对张大爷的前任配偶留下未分割的那部分遗产是否有权利继承?答案是肯定的。张大爷的早年配偶去世后,虽然家里对其配偶的遗产并未分割,张大爷及其子女仍有相应份额的继承权,在张大爷去世后,其之前继承的该份额转化成其个人遗产,故王老太仍有权主张继承相应份额。

误区二:处分婚后共同财产的遗嘱无效

案例:李大爷与张老太是一对早年丧偶、晚年再婚的夫妻。李大爷有一个儿子,李大爷去世前留有遗嘱,将其婚前个人财产和婚后共同财产均由其儿子继承。张老太认为,李大爷的遗嘱中处分了双方的夫妻共同财产,故应全部无效,并要求一并继承李大爷婚前、婚后财产。

法官评析:此案中张老太的观点是错误的。《继承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了遗嘱存在部分无效的情形。本案中,李大爷虽然在遗嘱中处分了与张老太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的共同财产,对于张老太享有的财产部分其所立的遗嘱虽属于无权处分行为,但并不影响其遗嘱中其他内容的效力。也就是说,李大爷在本案中遗嘱处分的法律后果是:其对个人婚前财产及婚后共同财产中其本人部分的处分有效,上述部分的遗产应由其儿子继承。

误区三:存折交子女保管可直接处分

案例:刘大爷系中年丧偶的老人,晚年和孙老太结婚,双方结婚时并未进行财产约定。刘大爷再婚前有一个女儿。刘大爷后来患重病住院,将自己的身份证、银行卡、有价证券及房产证等相应凭证均交给了自己的女儿。不久刘大爷去世,其女儿偷偷将上述财产通过挂失等各种方式取出并进行了证据销毁、隐匿。后孙老太将刘大爷的女儿诉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刘大爷的上述遗产。

篇5:再婚财产如何继承

日前,市区一名读者通过市民援助中心网上投诉系统咨询,他父母早年离异,住房归他父亲,他跟父亲生活。后来他父亲再婚,继母带来一养子。他问:他父亲去世后,他父亲的遗产他能继承到多少份额?他父亲与继母结婚已8年多了,这是否会影响他在遗产继承中的份额?如果他父亲立下遗嘱去世后住房由他继承,这是否合法?

关于继承份额问题,律师的答复是:根据《继承法》,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和父母同属于第一顺序继承人。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但对生活有特殊困难且缺乏劳动能力等几种继承人应当适当照顾,对有扶养能力却不尽扶养义务的.继承人,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这位读者将来能从他父亲遗产中继承到多少份额,一要看他爷爷奶奶是否健在,二要看其父亲再婚时,继母带来的养子有否长大成人。如果他父亲的继子还未成年,他父亲与继子间将形成抚养关系以及事实上的养父子关系,此时,继子与亲生子一样具有同等的继承权;反之,就不具有继承权。

篇6:遗产继承法子女分配

适用法定继承时,依照下列规则分配遗产:①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继承法》第10条)。②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继承法》第13条)。

(二)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1.配偶。合法婚姻关系中配偶双方互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同居关系的双方、婚姻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双方互不享有继承权。须注意:①配偶一方在离婚诉讼中死亡的,另一方仍为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②被宣告死亡人(若于判决宣告时并未自然死亡)于判决宣告之后才自然死亡的,若死亡宣告的判决尚未撤销,其原配偶即使尚未再婚,也不享有继承权。

2.父母。①父母包括被继承人的生父母、养父母和形成扶养关系的继父母。须注意:

生父母对被他人收养的亲生子女不享有继承权。②继父母继承了继子女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子女的遗产。

3.子女。包括被继承人的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和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须注意:①继子女继承了继父母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生父母的遗产。②养子女不能继承生父母的遗产。养子女对生父母扶养较多的,可以作为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适当分得生父母的遗产。还须注意:根据《收养法》第15条,收养须办理收养登记,未办理登记的,收养无效。

4.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丧偶儿媳对公、婆,丧偶女婿对岳父、岳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无论其是否再婚,均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5.名为养孙子女的养子女。名义上为养孙子女,实际上属于养父母与养子女关系的,该“养孙子女”为第一顺序继承人。

6.代位继承人。代位继承人代自己的父母参与继承,当然是第一顺序的继承人。

7.胎儿。胎儿的父亲死亡,给胎儿保留应继份额的时候,胎儿的地位相当于第一顺序的继承人。不过,胎儿出生时是死体的,胎儿的应继份由其父亲的`继承人继承。

(三)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1.兄弟姐妹。①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养兄弟姐妹(养子女与生子女之间、养子女与养子女之间,亦属“养兄弟姐妹”)、有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只有彼此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兄弟姐妹才能互为第二顺序的法定继承人)。②继兄弟姐妹之间相互继承了遗产的,不影响其继承亲兄弟姐妹的遗产。

2.祖父母、外祖父母。被继承人死亡的,其祖父母、外祖父母均可作为第二顺序的继承人参与继承。须注意: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时:①孙子女、外孙子女不属于第二顺序的继承人,由其父母作为第一顺序的继承人参与继承;②其父母先于祖父母、外祖父母死亡的,孙子女、外孙子女也不是“第二顺序继承人”,而是以“代位继承人”的身份参与继承,其在法律上的地位相当于第一顺序继承人。

(四)法定继承人对遗产的分配

根据《继承法》第13条,法定继承人对遗产的分配份额,按照以下规则确定:

1.原则上,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当“平分”遗产;但是,同一顺序的继承人经过协商,允许“有人分的多,有人分的少”。

2.特殊情形特殊处理:①基于对弱者一贯同情和照顾的立场,对于生活有特殊困难并且缺乏劳动能力的法定继承人,“应当”多分;②作为激励机制,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扶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法定继承人,“可以”多分;③作为事后惩罚,对于有扶养能力和扶养条件却不对被继承人尽扶养义务的法定继承人,“应当”不分或者少分。

★ 遗产承诺书

★ 诉讼离婚协议书

★ 授权委托书范文诉讼

★ 诉讼书范本

★ 遗产继承起诉书范文

★ 遗产分割协议

★ 赠送房屋遗产范文

★ 遗产转让协议书

★ 遗产分割起诉书范文

篇7:遗产继承法诉讼的流程

诉讼请求就是当事人希望通过诉讼解决什么问题。由于我国法律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因此,当事人在告诉(起诉)时,一定要具体而又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诉讼请求是什么,有哪些内容。一般来说,继承案件的诉讼请求有两点:一是请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原告继承的遗产是多少;二是由被告承担诉讼费用及其他费用。但是,由于每一个案件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起诉时要区别对待。就本案而言,当事人在起诉时,只考虑了一般情况,而忽略了特殊情况,即没有考虑双方当事人已经诉前就遗产继承问题达成了协议的客观情况;如果反悔而起诉,在提出诉讼请求时就必须明确请求法院撤销或变更原协议,同时提出按照《继承法》的规定依法继承遗产。

同时,要处理好告多与告少的关系。如前所述,人民法院实行的是“不告不理”原则,告少了法院也不能依照职权主动干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告多比告少好。但多与少又是相对的,必须针对不同案件作具体分析,还要考虑告多与诉讼费用的多少之间的关系问题。

篇8:哪些遗产不可继承

1、被继承人的人身权利

人的人身权与其人身不可分离, 人身权会因权利人的死亡而消失, 因此, 不得转让, 不能由继承人来继承, 只能为特定的自然人享有。公民的人身权利主要有:姓名权、人身自由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 这些权利都不得作为遗产继承。另外, 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虽可为遗产, 但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利不得作为遗产继承。

2、被继承人的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是公民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活动的权利, 由于随着公民的死亡而不复存在, 所以不能由其继承人继承。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有:选举权, 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 通信自由权, 担任领导职务权, 批评、建议权, 申诉、控告、检举权等。

3、与公民的人身有关的债权、债务

这种债权、债务是以特定人的行为为客体, 与债务人、债权人的人身有密切的联系, 这种债权债务不能作为遗产继承。例如, 因劳动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 租赁合同的承租权、加工承揽合同中承揽人的债务、指定了受益人的人身保险合同中的受益权等等, 都不能作为遗产继承。被继承人死亡后, 其亲属应得的抚恤金和生活补助费也不属于遗产。

4、国有资源使用权

如采矿权、狩猎权、渔业权、水资源使用权、海洋、空间等使用权, 这是因为这些国有资产的使用权人的使用权都是经过特定程序授予特定人享有的, 权利人不仅有使用、收益的权利, 同时也有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义务。国有资源使用权是由特定人享有的, 不得随意转让, 因此, 这些权利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如果继承人要使用这些资源的使用权, 必须另行申请, 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重新获得使用权, 而不能基于继承权而当然取得。

5、宅基地使用权

公民使用的宅基地, 只能与房屋所有权一同转移, 不能作为遗产继承, 只能在继承房屋所有权时, 取得宅基地的使用权。

6、不属于被继承人的财产

主要有:被继承人生前保管的国家、集体的财产;被继承人生前赠予国家、集体的财产;被继承人非法所得, 以及来历不明或权属有争议的财产;被继承人生前赠与其他公民的财产以及其他公民本身固有的财产;被继承人配偶的婚前财产、夫妻共同财产中属于配偶的部分、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约定为配偶的财产、被继承人其他家庭成员的个人财产、家庭共同财产中属于其他家庭成员的财产等。

7、承包经营权

《继承法》第四条规定“个人承包应得的个人收益, 依照本法规定继承。个人承包, 依照法律允许由继承人继续承包的, 按照承包合同办理。”但是, 被继承人在承包中投下的资本、应得的个人收益仍属遗产, 可依法继承, 承包人享有的承包经营权不是遗产, 不能继承。当然, 如果法律允许继承人继承承包, 可以按照承包合同规定由继承人承包。

8、与工作或者职务相联系的经济待遇

篇9:再婚房屋遗产继承法

周寨司法所认为,我国《婚姻法》第24条的确有“夫妻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的规定,但同时该法第19条也规定了“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对婚前、婚后财产的权属问题作出约定,当然也包括对身后遗产作出约定。可见,“互不继承遗产”的协议并不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本案中朱某既然签订了上述协议,那么就不再享有对老范房屋的继承权。

通过向朱某宣讲法律,朱某同意了两间门面房归老范的子女,但她又提出因当初与老范结婚,她与其子女关系不好,现在无处安身。经进一步调解,双方达成了“两间门面房归老范的子女所有,朱某可无偿居住至生命终结止”的协议。协议达成后,双方到公证处办理了继承公证,随后老范的子女也办理了房产过户手续。

现实生活中,老年人再婚阻力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遗产的归属问题。因为双方一般都有自己的子女,一旦一方去世,继子女和继父母之间经常为遗产问题发生纠纷。而订立婚前、婚后财产以及遗产归属协议,不失为防患于未然的好办法。

(安徽 刘腾)

篇10:再婚房屋遗产继承法

作为继承法的核心问题,继承人的范围和顺序问题理所当然地受到立法机关和学界的重视。目前的讨论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父母究竟应当与子女、配偶一起 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在子女之后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二是配偶应当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还是应当作为特殊继承人?三是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和对公婆或者 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是否应当为继承人?四是是否应当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回答继承发生的根 据问题,即立法究竟依据什么来规定哪些人是法定继承人,又依据什么来确定他们的继承顺序。

一、继承发生的法理根据

关于继承发生根据的学说有多种,但最具影响力而且对我们讨论上述问题最为重要的是死后扶养说和死者意愿说。死后扶养说又可称为家庭职能说。此说从家庭职能出发,认为死者生前对家庭成员负有扶养的义务,死后其财产仍应用来扶养家庭成员,以保障他们的生活需要。现行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规定充分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这样的规定在公民财产数量很少且限于生活资料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社会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公民所有的财产在数量和价值上有了极大增加,而且公民所有的财产已从单纯的生活资料演变和发展为既包含生 活资料,又包含生产资料在内的混合性财产。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环境使得公民财产的范围、种类和债权债务关系日趋复杂化。在这种社会环境和条件之下,死后扶 养说已经不具有合理性。

死者意愿说,即认为继承发生的根据是死者生前处分自己身后财产的愿望。遗产是死者的个人财产,遗产的分配应当尊重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愿望,这是尊重和保护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应有之义。在公民个人私有财产数量极大增长的社 会环境里,人们对于自己身后财产分配问题的重视程度无疑也有了显著提升,承认继承发生的主要根据是死者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对于继承制度的设计具有重要的 意义。忽视这个问题,继承制度将因违反多数人的意愿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而不能有效实施。同时,由于继承毕竟是发生在近亲属内部的财产分配问题,因此必须兼顾 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的需要。而根据所有人处分其身后财产的意愿确定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一般来说也符合继承法实现家庭职能和维护家庭和睦 的立法要求。

由于各个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亲属间的感情等因素也各不相同,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和农村,家庭、亲属关系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差 别,由此决定了人们处分身后财产的愿望也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法律只能尽量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换句话说,法律只能规定一般情况下的继承顺序问题。保护被继 承人处分身后财产意愿的最主要制度是遗嘱制度,被继承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立遗嘱对部分甚至全部遗产作出处分。而法定继承只是在没有遗嘱的情况下才适用, 因此关于法定继承人顺序的规定只要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愿望即可。以下笔者将基于死者意愿说理论,对有关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父母和配偶的继承顺序应予重置

(一)父母不应列人第一顺序继承人范围

我国现行《继承法》将父母与配偶、子女共同列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这是受死后扶养说影响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反映,混淆了继承和赡养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在 以往我国公民财产数量较少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规定或许符合被继承人的意愿。但是在公民财产数量和价值都有了显著增长的情况下,显然有违被继承人的愿望。一个人在有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时,通常都是希望将财产留给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而不是旁系血亲。而将父母列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父母继承的财产将存在最终通 过父母转归被继承人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的很大可能,这是不符合被继承人愿望的。因此,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规定父母的继承顺序后于被继承人的子女。而在我国 民间传统习惯上也是被继承人的遗产首先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予以继承,在死者有晚辈直系血亲时父母一般不继承其遗产,而且这一继承习惯在我国《继承法》实施以 来的几十年里都没有发生改变。为此,建议此次《继承法》修订时应将父母列为第二顺序继承人。

但是对此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可能认为,将父母规定为第二顺序继承人有违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不利于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如前所述,这是混淆了继承 和赡养两个性质不同的问题。由于被继承人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属于赡养范畴的问题,应当按照赡养制度来解决,这里不涉及道德问题。而继承法通过设立酌给遗产 制度和先取权制度,也可为被继承人父母的晚年生活提供必要保障。

(二)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应固定其继承顺序

如果说血亲继承人继承权的根据是血缘关系,那么配偶的继承权则来自于合法的婚姻关系。婚姻关系是其他一切亲属关系的基础,而且在正常情况下,夫妻之间的关 系无论在感情生活上还是在经济生活上都是相互依赖程度最强的。当配偶一方死亡时,死者通常总是希望将其财产首先留给对方。所以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将配偶作为 最主要的继承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配偶的继承地位日益提高。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固定其继承顺序,他 (她)可以和某些或者所有顺序的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遗产,其继承份额视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而定,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越靠前,配偶的继承份额越低,反 之,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越靠后,配偶的继承份额越高。如《日本民法典》规定,配偶和子女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与直系尊亲属一起继承时,其应 继份为三分之二;与兄弟姐妹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四分之三。《瑞士民法典》规定,配偶和直系卑亲属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和父母系继承人共同继承时,其应继份为四分之三;无父母系继承人时,配偶取得全部遗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规定,配偶与直系卑亲属一起继承时,按人数平均分配遗产;与父母或兄弟姐妹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二分之一;与祖父母一起继承时,其应继份为三分之二;无血亲继承人时,配偶取得全部遗产。这 种立法例与我国相关立法规定相比,究竟何者更为合理?笔者认为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不固定其继承顺序,他(她)可以和所有或者部分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遗 产,其应继份根据与其一起继承的血亲继承人的继承顺序确定的制度更合理。首先,夫妻关系不同于血缘关系,血缘关系是不可改变的,而夫妻关系具有可变性,可 以亲密无间胜过任何血缘关系,也可能反目成仇,形同陌路。在婚姻关系稳定性降低的社会环境下,让配偶绝对排斥顺序在后的血亲继承全部遗产,其合理性值得商 榷。其次,将配偶作为特殊继承人,可以根据与配偶一起继承的血亲继承人与被继承人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合理确定配偶的继承份额,这样既能够照顾到血亲继承人 的利益和感情,又不损害配偶的利益。如果将父母确定为第二顺序继承人,那么将配偶规定为特殊继承人就绝对必要。否则在死者无子女的情况下,全部遗产归配 偶,配偶一旦再婚,其财产便进人与被继承人毫无关系的另外一个家庭,而被继承人的父母、兄弟姐妹却一无所获,这样的结果不仅使被继承人的血亲在感情上难以 接受,一般来说也不符合死者的愿望。

与配偶继承权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夫妻名义长期共同生活的男女的利益保障问题。由于种种原因,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而以夫妻名义共同生 活的情况日益增多,其中既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有的还生儿育女。社会舆论对此种同居行为也从以往的.大加挞伐逐渐变得宽容和接受。如果在共同生活期间同居 一方死亡的,按现有法律,另一方只能取得共同生活期间共同创造财产的一部分。这对保障生存一方特别是女方和老年人的正当利益很不利。笔者认为,对这种具有 一定普遍性的既存社会现实,法律不应采取熟视无睹的态度,而应当做出应有的回应。将这类人纳人遗产酌给制度的适用对象是较为妥当的解决方式,但需通过司法 解释规定纳人的条件和酌给份额的确定原则。

三、侄(甥)子女的继承权应予承认

我国现行继承法规定,旁系血亲继承人止于兄弟姐妹,侄(甥)子女不在法定继承人范围之内,他们只能够通过自己的父(母)得到叔伯姑舅姨的一份遗产。由此导 致兄弟姐妹中在先死亡者的子女无法得到叔伯姑舅姨的遗产,并因此会出现有的侄(甥)子女能够得到遗产,有的不能得到遗产的情况。而一般来说,被继承人不会 对侄(甥)子女厚此薄彼,他(她)更愿意“一碗水端平”。实现被继承人这一愿望的办法是将侄(甥)子女和他们的父(母)即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规定为同一顺 序的法定继承人,兄弟姐妹中有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由其子女依据自己的继承权按照其父母的继承顺序和份额继承叔伯姑舅姨的遗产(代位继 承)。增加侄(甥)子女为法定继承人的理由主要在于,侄(甥)子女是与被继承人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血亲,这样的规定有利于遗产在死者的兄弟姐妹各支中平均 分配,符合死者的意愿,而且我国民间有侄子女继承叔伯财产的习惯。另外,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多年来使得子女一代的人口数量急剧减少,增加侄(甥)子女作 为继承人可以满足无子女的被继承人的需要,以尽量减少遗产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实际上,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将侄(甥)子女纳入法定继承人的范围,这或许也可 以解释为充分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理念在继承法上的体现吧。

继承法对于晚辈直系血亲的代位继承没有代数限制,而兄弟姐妹为继承人时,其晚辈直系血亲的代位继承是否有代数限制,各国或地区的规定不一。《日本民法典》规定兄弟姐妹继承时,只有其子女可以代位继承。而德国、瑞士等国以及我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则规定,兄弟姐妹继承时,其直系卑血亲代位继承没有代数的限制。两 种立法的实质区别在于,按前者的规定,兄弟姐妹及其子女皆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遗产应归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继承;而按后者的规定,只有兄弟姐妹及其 所有晚辈直系血亲都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遗产才能归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继承。笔者认为,祖父母的利益应当优先于侄(甥)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得到考 虑,因此只宜增加侄(甥)子女作为法定继承人,而不宜将侄(甥)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也纳人法定继承人范围。

四、继子女和丧偶儿媳、丧偶女婿不应享有继承权

现行继承法规定,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的权利义务与生子女相同。解释上甚至认为继子女可以有双重继承权,即与继父母形成扶养关系的继子女既可以继承继父母 的财产,又可以继承生父母的财产,继承继父母财产的根据是扶养关系,继承生父母财产的根据是血缘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这样的规定虽然保护了继子女的利 益,但忽视了血缘关系在亲属间权利义务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无视现实生活秩序,并高估了法律制度对生活秩序的塑造能力。因此非但不能得到普遍遵守,反而会带 来一些消极后果,即对带有未成年子女的男女再婚造成困难。因为与之结婚的对方如果拒绝抚养继子女必然会影响夫妻关系,而予以抚养则会被认定为形成扶养关 系,将来继子女会与自己的子女一起来继承自己的财产,实非所愿。我国继承法上作出这样的规定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笔者认为,应在这次《继承法》的修订中删除 该规定。如再婚一方愿意抚养对方的子女,可以将其收为养子女,按养子女与养父母的关系处理抚养和继承问题;如果不愿抚养,那么该子女就只是其亲生父(母) 亲的子女;如果双方相处融洽,形成实际上的抚养、赡养关系,可以通过遗嘱或者酌给遗产制度分给其适当财产。这样规定既遵从了习惯,又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较 为灵活,也容易为民众接受。同理,继父母也不应为继子女的法定继承人。如果继父母与继子女关系良好,形成事实上的抚养、赡养关系,也可以按照酌给遗产制度 分给其适当的遗产。

现行继承法将对公婆或者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规定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而且给予他们高于死者亲生子女的地位〔他们作为第一顺序 法定继承人继承,不影响其子女的代位继承)。该规定与继子女继承权的规定一样,可以说也是绝无仅有。当初立法者如此规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丧偶儿媳或者丧偶 女婿积极赡养老人,使老人的晚年生活得到保障。但是将他们规定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则违反了世界各国普遍遵守的姻亲不能作继承人的原则,似乎有过犹不及 之嫌。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赡养公婆或者岳父母是一种美德和善行,对他们的高尚道德和付出应当给予肯定和褒扬,但不宜将他们规定为法定继承人。继承法应当 通过酌给遗产制度对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或者丧偶女婿予以肯定和褒扬,被继承人也可以通过遗嘱分配给他们部分甚至全部遗产。

五、孙子女的继承地位和代位继承

根据我国《继承法》的规定,配偶、子女、父母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孙子女未明确列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而被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 人的子女的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因此,学者通常认为孙子女是代位继承人,而不是法定继承人,并由此引发了代位继承权是代表权还是固有权的争论。

代表权说又称为代位权说。代表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是被代位人的代表,其是代替被代位人的继承地位而继承。因此,被代位人的继承权是代位人继承的根据和基 础,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其直系卑血亲即无位可代,因而不能继承。法国民法典、意大利旧民法和德国普通法采此主张,但意大利新民法和德国普通法已经放弃代 表权说而改采固有权说。我国继承法采代表权说。固 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系基于自己的固有权利而继承,并非基于被代位人的继承地位继承。因此,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代位继承人可基于 自己的固有权利而继承。意大利新民法、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均采此说。根据法国1972年1月3日第72-3号法 律,法国对此也已经采固有权说。固 有权说符合传统习惯,反映了人类繁衍传承的需要,也符合被继承人的愿望,因而为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继承法所采。笔者在即撰文批评代表权说,认为 代表权说违反民法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我国民间传统的继承习惯。按照民法原理,自继承人死亡时起其民事权利能力终止,主体资格消灭,以主体资格为依归的继 承期待权亦随之消灭,继承法律地位不复存在。因此,不管被代位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还是丧失继承权,其代位人都不可能基于一个实际上已不存在的法律地位进行 继承。而固有权说认为,代位继承人本来就是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只是在其父(母)生存时,按照“亲等近者优先”的继承原则不能继承,当亲等近者先于被继承人 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时,代位继承人即可基于自己固有的继承人资格和继承权,按照被代位人的继承顺序和份额进行继承。该说既可有效克服代表权说的理论缺陷, 又可使法律规定与民间传统习惯相一致。

从制度上考察,代位继承是建立于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两种继承制度之上的一种制度,没有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就不会有代位继承。所谓亲系继承,即在血亲继承人 中不是按亲等而是按亲系来划分继承顺序,如第一顺序为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第二顺序为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第三顺序为祖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等。亲系 继承的特点是按亲系划分继承顺序,前一亲系所有成员的继承顺序在后一亲系的继承人之前,只要前一亲系中有一人继承,后一亲系的人就不能继承。所谓按支继 承,即在一个亲系中按子女的人数划分为若干支,每个子女及其后裔为一支,遗产在亲系中按支分配而不是按人分配,每一支当中按,亲等近者优先”的原则继承。 如果某一支中亲等近者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则由其晚辈直系血亲代位继承。如果一概按亲等远近划分继承顺序,就不会有代位继承。亲系继承和按支 继承从制度上证明了代位继承人的继承人资格,证明了代位继承人系基于自己固有的继承权直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而不是通过被代位人间接继承被继承人的遗 产。因此,被代位人丧失继承权,不影响代位继承人继承。在有些国家如德国、法国、瑞士、美国等,各继承顺序都有代位继承的适用,在这些国家继承人的范围很 宽,即所谓“有血缘可寻之处就有继承权”。有些国家则有限制,如日本,代位继承限于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一亲系和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在这类国家继承人的 范围较窄。代位继承的适用范围实际上决定着继承人的范围,而究竟在多大范围内适用代位继承,归根结底是由立法政策决定的。

综观各国继承立法,血亲继承基本上都采亲系继承和按支继承制度,而不是按照亲等来划分继承顺序。例如,子女和父母都是一等直系血亲,但绝大多数国家都规定 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是第一顺序继承人,而父母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在这里,不仅身为一等直系血亲的子女的继承顺序在父母之前,身为二等直系血亲的孙子女甚 至身为三等直系血亲的重孙子女的继承顺序也在父母之前。其原因就在于孙子女和重孙子女属于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这个亲系是第一继承顺序,而父母 及其晚辈直系血亲是第二继承顺序。叔伯姑舅姨和侄(甥)子女都是三等旁系血亲,但是在承认他们是法定继承人的国家,叔伯姑舅姨的继承顺序都在侄(甥)子女 之后,更有不少国家承认侄(甥)子女的继承权而不承认叔伯姑舅姨的继承权。这是因为侄(甥)子女属于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而叔伯姑舅姨属于祖父 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而前者属于第二继承顺序,后者属于第三继承顺序。之所以如此,归根到底还是由被继承人的意愿决定的。如前所述,被继承人总是 希望自己的财产在自己的晚辈直系血亲中传承,而不希望流向旁系。在没有晚辈直系血亲的情况下,也希望将财产尽量留给与自己血缘关系较近的旁系血亲。而亲系 继承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使遗产的继承最大限度地符合被继承人的愿望。

六、结语

基于以上讨论,笔者认为我国继承法关于法定继承人范围和顺序的修改,首先应当承认配偶是特殊继承人,同时参考亲系继承原理,充分考虑和尊重民间传统习惯, 合理设计继承顺序。继承顺序确定后,继承人的范围也就随之确定,所以不必另行讨论法定继承人范围问题。在具体的立法设计上,笔者建议设置以下两项条文内 容。一是在有关法定继承顺序条款规定:“第一顺序:子女及其晚辈直系血亲,以亲等近者优先。子女中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者,由其子女按照其继 承顺序和份额继承,其余以此类推;第二顺序:父母;第三顺序: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兄弟姐妹中有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者丧失继承权者,由其子女按照其继酬顷序 和份额继承;第四顺序:祖父母,包括父系祖父母和母系祖父母。配偶可以和任一顺序的血亲继承人一起继承。”二是在有关父母子女的解释条款规定:“本法所说 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和养子女。本法所说的父母,包括生父母和养父母。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只有在该子女生前承认并抚养该非婚生子女的,才可以 继承该子女的财产。”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一是现行法将兄弟姐妹和祖父母、外祖父母共同列为第三顺序法定继承人,而笔者上述建议条文为什么要将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列于祖父母 之前?如前所述,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属于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各国继承法均将这个亲系的继承顺序放在祖父母这个亲系之前。究其原因,就在于祖父母 继承后,财产将通过祖父母进人血缘关系更远的旁系血亲手中。而一般来说,被继承人总是希望财产在与自己血缘关系更近的亲属中传承。而且上述建议条文并没有 将父母及其晚辈直系血亲这个亲系的所有成员都规定为继承人,只将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规定为继承人,也就是说祖父母的继承利益优先于侄(甥)子女的子女。与父 母应后于子女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一样,这里不涉及是否敬老爱老的道德问题,因为祖父母晚年生活的保障属于赡养问题,继承法还可以按照酌给遗产制度分给他们适 当的财产。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将兄弟姐妹列为第三顺序继承人,而将祖父母列为第四顺序继承人。

上一篇:水浒传主要人物赏析下一篇:2008年工程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