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2024-05-11

个人宅基地建房申请书(精选6篇)

篇1:个人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农村个人建房宅基地申请

中川镇人民政府、赖家坡村民委员会:

兹有赖家坡村一社社员胡建英,家庭人口三人,长期与公婆兄弟共住一院,现因弟兄分居,另申请一处宅基地建房,申请土地性质属空闲地,面积是70平方米,具体位置:赖家坡村一社,北至张成宝宅基地,南至张成贵宅基地,西至张成强园地,东至公路。请镇政府、村委会予以批准为盼。

特此申请

申请人:

年月日

篇2:个人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我是xxx村民委员会xx村民小组的村民(你的姓名),现有家庭人口xx人。现因我住房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根据实际情况说明申请建房的理由即可),我申请在我原宅基地上拆除重建xx平方米的住房(或者是在我管理使用的荒坡内修建xx平方米的住房)。根据农村居民建房的管理规定,特向xxxx村民委员会申请,同意我建房为谢。

特此申请!

申请人:

篇3:个人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一、宅基地及农民建房制度演变

农民住房是建设在宅基地之上的“宅基地房”。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关于宅基地及农民建房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规定。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土地所有者自主决定阶段(1949-1956年)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 年到1953 年春,中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民从地主、富农那里分得了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农民私有制。1953 年到1956 年,农村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农业生产合作化历史阶段,1958 年进一步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我国农业生产合作化过程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特点是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制。1956年后土地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

由于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各项管理尚未规范,因此,土地私有制阶段,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事实上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决定,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负责审批。

(二)没有明确的规定阶段(1956-1962年)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进入高级社,取消了土地报酬,标志着农村土地已归集体所有。但从1956年到1962年,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经过何单位批准;尽管如此,从理论上应该认为,这期间的建房应该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批准。

(三)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批准阶段(1962-1982年)

1962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下称“人民公社60 条”)第21 条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

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

照此规定,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应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四)根据地类不同,由公社管理委员会和县政府分别批准阶段(1982-1986年)

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有效期到1987年1月1日) 第14 条规定:“农村社员,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职工和军人,回乡定居的华侨,建房需要宅基地的,应向所在生产队申请,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生产大队审核同意,报公社管理委员会批准;确实需要占用耕地、园地的,必须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由批准机关发给宅基地使用证明。”

该条例第15 条规定“ 由于买卖房屋而转移宅基地使用权的,应按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申请、审查、批准手续。”

按该条例规定,使用非耕地建房须经过公社管理委员会批准,使用耕地建房则需经过县政府批准。

(五)根据地类和建房主体不同,由乡政府和县政府分别批准阶段(1987-1998年)

1986年发布的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有关建房的规定为:

第38 条:“农村居民建住宅,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使用耕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土地,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41 条:“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并参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按照该规定,村民使用非耕地建房只需经过乡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耕地建房则需经过县政府批准;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房,无论使用集体所有的耕地还是非耕地,都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1993 年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原则相同,但它在审批程序上进行了具体化。

(六)严管阶段(1999年至今)

1998年修正发布1999年1月1日起生效的《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相关文件,对集体土地范围内的建房,制订了更严格的规定。国家对集体土地的管理进入到严管阶段。

1.取消城镇居民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规定,并将农民建房的批准权上收到县级政府

《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为:

第43 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第62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该法取消了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房,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规定,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在集体土地上建房是不合法的。此处还将农村村民建房的批准权上收到了县政府;在此之前,农民使用非耕地建房,乡级政府有权批准。

2.首次明确了规划的“龙头”作用

《土地管理法》第59 条规定为:“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以上规定的出台,对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第一次明确了村庄和集镇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龙头”作用,并强调在建设方式上,应“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2004年8月28日修订的现行《土地管理法》在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规定方面与修改前相同。

3.加强转让管理,严禁占用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1999 年5 月6 日国办发(1999 〔3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规定“加强对农民集体土地的转让管理,严禁非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进一步重申和强调了国办发(1999〔39〕号)文件的规定。

二、农民住房产权特点及对央行等六部门通知有关条款的理解

(一)农民住房产权特点

根据上述对不同时期法律及相关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民住房产权有以下特点:

1.主体具有限定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成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1999 年1 月1 日后,城镇居民不能。但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发生转移的除外。

2.流转具有限制性

(1)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民住房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流转,非本集体组织成员在1999年1月1日后不能买受此类房屋。但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发生转移的除外。

(2)除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可以抵押外,农民住房抵押需要前置条件。

(二)关于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合同的效力

基于以上两个特点,关于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合同的效力,做如下具体分析。

1.以购买时间确定合同效力

1998年之前,城镇居民是可以购买“宅基地房”的。自1999 年1 月1 日起生效的《土地管理法》,以及1999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下发后,国家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

2.以购买标的确定合同效力

城镇居民任何时候均可以购买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发生转移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权。

(三)对央行等六部门通知有关条款的理解

1.“受让人范围原则上应限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第12 条“因借款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按借贷双方约定的情形需要依法行使抵押权的,……变卖或拍卖抵押的农民住房,受让人范围原则上应限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定,按照上述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这里的“受让人范围原则上应限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

2.农民住房抵押为什么需以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书面同意为要件

从法律层面上讲,目前有关农村房屋能否抵押存在争议,争论实际上是在现行法上关于宅基地的规定。根据《担保法》第37 条规定,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第184 条重申了《担保法》第37 条的规定。一般认为,农房抵押时,虽然是将房子作为抵押物,但其担保的金额不仅包含了房子本身的价值,还包含了房屋宅基地的价值,而宅基地不得抵押,故农村房屋不得抵押。该推论的隐含前提是房地一体抵押,房体一体交易是我国房地产转让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我国立法何时规定了房地一体抵押,该规定是否适用农村房屋抵押,需要仔细考察。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33 条和1995 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1条明确规定了房地同时抵押,但它们都是针对城市房屋而言,在立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形下,不能想当然推导出农村房屋也实行房地同时抵押。事实上,在此阶段,我国法律允许农村私有房屋所有人出让其所有的房屋。农村私有房屋的转让尚不为法律所禁止,所有权人在农村私有房屋上设定抵押权又有何不可呢?《物权法》第182条规定了建筑物与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但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该条的解释是本条规定的建筑物,主要指国有土地上的建筑物和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农村房屋抵押也不可类推适用该条规定。

篇4:农民宅基地及建房制度演变

一、宅基地及农民建房制度演变

农民住房是建设在宅基地之上的“宅基地房”。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国关于宅基地及农民建房制度,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规定。其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一)土地所有者自主决定阶段(1949-1956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实行土地私有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到1953年春,中国农村经历了土地改革,农民从地主、富农那里分得了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农民私有制。1953年到1956年,农村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农业生产合作化历史阶段,1958年进一步发展为农村人民公社。我国农业生产合作化过程中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其特点是土地、耕畜、大型农具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取消了土地报酬,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农村土地实行私有制。1956年后土地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

由于新中国诞生伊始,百废待兴,各项管理尚未规范,因此,土地私有制阶段,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事实上由土地所有者自主决定,没有哪个政府部门负责审批。

(二)没有明确的规定阶段(1956-1962年)

1956年农业生产合作化进入高级社,取消了土地报酬,标志着农村土地已归集体所有。但从1956年到1962年,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没有明确规定需要经过何单位批准;尽管如此,从理论上应该认为,这期间的建房应该经过集体经济组织批准。

(三)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批准阶段(1962-1982年)

1962年9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下称“人民公社60条”)第21条规定:“……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

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占用。”

照此规定,农村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应经过县级以上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

(四)根据地类不同,由公社管理委员会和县政府分别批准阶段(1982-1986年)

1982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布《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有效期到1987年1月1日) 第14条规定:“农村社员,回乡落户的离休、退休、退职职工和军人,回乡定居的华侨,建房需要宅基地的,应向所在生产队申请,经社员大会讨论通过,生产大队审核同意,报公社管理委员会批准;确实需要占用耕地、园地的,必须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批准后,由批准机关发给宅基地使用证明。”

该条例第15条规定“ 由于买卖房屋而转移宅基地使用权的,应按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申请、审查、批准手续。”

按该条例规定,使用非耕地建房须经过公社管理委员会批准,使用耕地建房则需经过县政府批准。

(五)根据地类和建房主体不同,由乡政府和县政府分别批准阶段(1987-1998年)

1986年发布的198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土地管理法》有关建房的规定为:

第38条:“农村居民建住宅,应当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使用耕地的,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原有的宅基地、村内空闲地和其他土地的,由乡级人民政府批准。

农村居民建住宅使用土地,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第41条:“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住宅,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用地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并参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准支付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

按照该规定,村民使用非耕地建房只需经过乡级人民政府批准,使用耕地建房则需经过县政府批准;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房,无论使用集体所有的耕地还是非耕地,都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原则相同,但它在审批程序上进行了具体化。

(六)严管阶段(1999年至今)

1998年修正发布1999年1月1日起生效的《土地管理法》,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相关文件,对集体土地范围内的建房,制订了更严格的规定。国家对集体土地的管理进入到严管阶段。

1.取消城镇居民可以使用集体土地建房的规定,并将农民建房的批准权上收到县级政府

《土地管理法》有关规定为:

第43条:“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但是,兴办乡镇企业和村民建设住宅经依法批准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或者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依法批准使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除外。”

第62条:“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其宅基地的面积不得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标准。

农村村民建住宅,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其中,涉及占用农用地的,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该法取消了城镇非农业户口居民建房,可以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的规定,也就是说城镇居民在集体土地上建房是不合法的。此处还将农村村民建房的批准权上收到了县政府;在此之前,农民使用非耕地建房,乡级政府有权批准。

2.首次明确了规划的“龙头”作用

《土地管理法》第59条规定为:“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农村村民住宅等乡(镇)村建设,应当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应当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并依照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以上规定的出台,对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第一次明确了村庄和集镇规划、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龙头”作用,并强调在建设方式上,应“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2004年8月28日修订的现行《土地管理法》在集体土地范围内建房规定方面与修改前相同。

3.加强转让管理,严禁占用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

1999年5月6日国办发(1999 〔39〕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规定“加强对农民集体土地的转让管理,严禁非法占用农民集体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民的住宅不得向城市居民出售,也不得批准城市居民占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有关部门不得为违法建造和购买的住宅发放土地使用证和房产证”。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严格执行有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和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7〕71号),进一步重申和强调了国办发(1999 〔39〕号)文件的规定。

二、农民住房产权特点及对央行等六部门通知有关条款的理解

(一)农民住房产权特点

根据上述对不同时期法律及相关政策的梳理可以发现,农民住房产权有以下特点:

1.主体具有限定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可以成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主体,1999年1月1日后,城镇居民不能。但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发生转移的除外。

2.流转具有限制性

(1)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民住房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流转,非本集体组织成员在1999年1月1日后不能买受此类房屋。但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发生转移的除外。

(2)除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可以抵押外,农民住房抵押需要前置条件。

(二)关于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合同的效力

基于以上两个特点,关于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合同的效力,做如下具体分析。

1.以购买时间确定合同效力

1998年之前,城镇居民是可以购买“宅基地房”的。自1999年1月1日起生效的《土地管理法》,以及199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土地转让管理严禁炒卖土地的通知》下发后,国家禁止城镇居民购买“宅基地房”。

2.以购买标的确定合同效力

城镇居民任何时候均可以购买集体经济组织所办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发生转移的房屋及土地使用权。

(三)对央行等六部门通知有关条款的理解

1.“受让人范围原则上应限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

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第12条“因借款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按借贷双方约定的情形需要依法行使抵押权的,……变卖或拍卖抵押的农民住房,受让人范围原则上应限制在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范围内”的规定,按照上述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规定,这里的“受让人范围原则上应限制”在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内。

2.农民住房抵押为什么需以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书面同意为要件

从法律层面上讲,目前有关农村房屋能否抵押存在争议,争论实际上是在现行法上关于宅基地的规定。根据《担保法》第37条规定,宅基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物权法》第184条重申了《担保法》第37条的规定。一般认为,农房抵押时,虽然是将房子作为抵押物,但其担保的金额不仅包含了房子本身的价值,还包含了房屋宅基地的价值,而宅基地不得抵押,故农村房屋不得抵押。该推论的隐含前提是房地一体抵押,房体一体交易是我国房地产转让中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我国立法何时规定了房地一体抵押,该规定是否适用农村房屋抵押,需要仔细考察。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33条和1995年《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31条明确规定了房地同时抵押,但它们都是针对城市房屋而言,在立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形下,不能想当然推导出农村房屋也实行房地同时抵押。事实上,在此阶段,我国法律允许农村私有房屋所有人出让其所有的房屋。农村私有房屋的转让尚不为法律所禁止,所有权人在农村私有房屋上设定抵押权又有何不可呢?《物权法》第182条规定了建筑物与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但全国人大法工委对该条的解释是本条规定的建筑物,主要指国有土地上的建筑物和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农村房屋抵押也不可类推适用该条规定。

因此,现行法虽然禁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但并没有禁止宅基地上的房屋设定抵押,而宅基地所有权又归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只有使用权,所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暂行办法》的通知第四条规定:“ 借款人以农民住房所有权及所占宅基地使用权作抵押申请贷款的,应同时符合以下条件:……(四)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书面同意宅基地使用权随农民住房一并抵押及处置。”

篇5:农村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xx村民委员会:

因我分家后,无房居住(说明申请建房的理由即可),现经村民小组同意,我拟在xxx地点(具体的建房地点),占用xxx(土地的类型,如耕地、荒坡等)xxx平方米(建房的面积)修建住房。根据农村居民建房的有关规定,特向xxx村委会申请,敬望批准为谢。

申请人:xxx

篇6:2022农村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2022农村宅基地建房申请书

_ _土地规划局:

我叫___,是__乡__村__组农民。由于下列几个原因,我申请新建住房。

一、我现住的房屋,还是20__年建的简陋木制瓦房,至今己近50年,虽经过多次整修,但破损处仍然较多,修修补补既难解决漏雨漏风问题,也影响房屋外观。因而建新房非常有必要。

二、我现居住的房屋一共5间,60多平方米,要住8人,还要堆放粮食等,显得十分拥挤。特别是我大儿子后年要娶媳妇,女方家要求必须有新房才肯嫁过来。为了改善现有的住房状况,为.了我大儿子能顺利成家,我也必须建新房。

三、这些年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农民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加。我通过二十多年的辛勤劳动,不断积攒,已基本上攒够了建新房(建成砖混水泥房)的费用。只要上级一批准,我就能马上动工。

四、我建房的`方案是:拆除现有的住房,主要在老地基建新房,另外占用我现住房背后的自留地40平方米。所建房屋为一楼一底,约200平方米。

特此申请,敬请审核批准。

附:l.现住房照片2.生产小组的证明。

此致

敬礼!

申请人:申请书模板

__年__月__日

温州农村建房审批办理流程

(一)农村村民向户口所在地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书面申请,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讨论审核。

(二)经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讨论通过后予以公示。公示无异议的,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在浙江政务服务网上递交申请材料。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重点审查申请人是否符合申请条件、拟用地是否符合宅基地合理布局要求和面积标准、拟用地是否符合相关规划、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申请是否经过村组审核公示、是否有农房设计方案等。符合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审批表并向申请人核发农村宅基地批准书和受托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农民建房,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托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工程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并且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建筑工程,还应当由建设主管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托核发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积极建立一个窗口对外受理、多部门内部联动运行的农村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制度。

(四)申请人取得相关审批证书,并与建筑施工单位或农村建筑工匠签订施工合同后,应预约申请放样。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建房村民放样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到现场进行开工查验,实地丈量批放宅基地,确定建房位置。

(五)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农村住房施工现场的监督巡查。建房村民应当将确定的基槽验收、竣工验收时间事先告知或者经由村民委员会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届时应当派员到场监督并形成记录。

(六)农户建房完工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验收,实地检查农户是否按照批准面积、四至、建筑高度等要求使用宅基地,是否按照批准面积和规划要求建设住房等,并出具《农村宅基地和建房(规划许可)验收意见表》。通过验收的农户,应及时向不动产登记部门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

(七)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将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中收集的资料整理归档,参照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和标准,加强农村住房建设档案管理并建立电子档案,并及时将审批情况报县级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具体事项可咨询当地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南京农村自建房申请材料+审批时限

【申请材料】

对于在规划发展村中申请新建住宅或利用已有宅基地翻建、改建住宅的,由村民提出申请,在村(社区)委员会出具确认其符合申请建房资格的书面意见后,向镇(街)申请办理规划许可,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申请表;

(二)户籍证明和身份证件;

(三)宅基地使用证或土地权属证明文件(占用农用地的,需提供农用地转用证明文件);

(四)村(社区)委员会意见;

(五)建筑物平面定位图、建筑高度示意图。

对于在规划城镇建设用地以外且近期无搬迁计划的一般村,经区规划、国土等部门和所在镇(街)认定为正当改善需求的村民建房,应允许村民利用已有宅基地进行住房建设。申请要件应参照规划发展村庄执行。

【审批时限】

1.镇(街)对村民的申请材料进行初审。

符合条件的,由镇(街)组织在项目所在村及村(社区)委员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10日),并于10日内(不含公示时间)将村民申报材料、镇(街)初审意见和公示意见等报规划分局审核。

2.规划分局应自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决定。

审核同意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应注明“村”字样)。

上一篇:软件公司项目实习总结下一篇:部队先进党支部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