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四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2024-05-02

工学四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证明(精选4篇)

篇1:工学四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理工学院工学四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该学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虚心好学。善于思考,能够举一反三。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同时,该学生严格遵守我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实习期间,未曾出现过无故缺勤,迟到早退现象,并能与公司同事和睦相处,与其一同工作的员工都对该学生的表现予以肯定。

篇2:工学四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一、题目

要求:围绕实践主题,题目自拟

格式:居中、黑体、三号、加粗

二、正文

字数:

格式:宋体、小

四、首行缩进

三、落款

位置:正文后右下角

格式:学院

XXX

XXXX

篇3:工学四部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证明

关键词:教学活动,渗透,民俗文化,教学实践

民俗是指民间风俗,是指人民在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形成或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和惯例,规定。而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1],那么为何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相辅相成的作用,本文以南昌工学院民族预科教育为例来探讨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实践意义。

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必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校民族预科招生规模不段扩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学院在不断规范教学管理,抓好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而长达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对民俗文化的教育一直处于冷落状态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因此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效果也受影响。将民俗文化的精华传给学生 , 并以此引领他们的行动 , 对培养他们的优良道德品质非常重要。教师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挖掘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自身的内在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就能培养出既有现代科学文化,又有人文素质和传统文化底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2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可行性

多民族校园环境为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提供了条件。南昌工学院是被教育部认定为华东地区唯一的“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招收并培养了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哈萨克族等49个少数民族学生。这样一个少数民族学生高度聚集的校园环境为民俗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可行性条件,学校充分尊重各民族同学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的特殊性,从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全方位融入民俗文化教育,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学校在多年开展民族预科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南昌工学院开展民族预科教育已有十几年的历史,熟知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教师队伍,他们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民族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能够较好地为民族预科教育服务。

2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的途径和方法

2.1 开发校园民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学校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的重要中介和落实民族预科教育政策的重要机构,而和谐校园则是“一个符合人性规律与教育规律构筑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2]。首先饮食环境方面,南昌工学院为了饮食有特殊需求的穆斯林同学的用餐问题得到保证,学校投入1000万元修建了面积为6700平方米,可容纳学生3000余名的同时用餐的高标准清真食堂,并聘请维族的厨师。其次生活环境方面,构造了和谐的少数民族生活环境,例如在学校的教学楼走道和教师行政楼走道建立了展示多民族文化的文化长廊,学生和老师很多时候都不禁驻足欣赏,共同学习少数民族文化知识。最后精神环境方面,学校图书馆有很多关于民族习俗,民族政策,民族文化方面的书籍可供学生查阅,营造了多姿多彩的校园民族文化氛围。

2.2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

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实践教学活动,以学生擅长和了解的民俗文化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进入课堂。课堂教学活动涉及了多门学科领域,例如在计算机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讲解Word电子板报制作,其板报制作的内容可以是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电子校报,更有要求学生结合预科计算机所学专业知识,围绕“我的家乡”为主题,制作出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PPT作品,并在全学院展开PPT作品大赛,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学生优秀作品等多种课程实践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在课外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

为了丰富学生在校园内的课余生活,学校团委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文艺表演,学生穿着少数民族的盛装,唱着少数民族的歌,跳着少数民族的舞蹈,共同感受着这个民族大家庭的欢乐,为学生提供了愉悦舒适的生活环境。穆斯林学生的节日到了,学校不远千里,从他们的家乡空运原汁原味的食物供给学生免费就餐,让他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各学科教研室为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纷纷组织了学生书法大赛,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知识演讲比赛,学生打字比赛,数学竞赛等等,以活动促教学,同时在活动中民俗文化得到弘扬。

3 渗透了民俗文化的教学活动效果

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民俗文化的实践活动的开展,开放了教材,拓宽各学科的学习渠道,使得学生的学习有机会融入生活之中。很多学生反馈,预科生活忙碌而充实,真正实现了学有所用,很多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民俗文化知识,更增强了活动组织能力,学生还自己出点子组织了很多关于民俗文化传播的校园活动,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沟通了社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4 结语

篇4: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四部曲”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谓课上的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潮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感到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而作为一名任教综合实践的老师,若能够使我们的综合实践课趣味横生,学生必定兴趣盎然,我们的课程就能更好地落实,那带给孩子的不仅是无比的乐趣,还有自我发展的更广阔的空间。

一、选题引“趣”

“主题”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各种具体活动的核心问题,选择活动主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活动主题可以从学科教材中选择,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撷取,也可以从接触自然、社会中发现主题,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主题,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学校是孩子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必经之路,是他们生活的基本空间。每个学期我校都会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我们就可以把这些活动作为基点,从中去选取能让学生“心动”的主题,而这个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范围越小越好,让学生在活动没有开始之前便“蠢蠢欲动”,这样才会使课堂活动之外的真正探究因这份心动而更加丰富多彩。如结合学校开展的“跳蚤市场”,确定主题——我的市场我做主,让孩子完成整个活动的策划。学生一听到这个活动主题就比较兴奋。如结合学校的大课间,展开“走进童年游戏”的主题活动,让孩子去追溯以前的传统游戏,了解老游戏,学会玩老游戏,并创编新游戏,相信这样的主题定能博孩子的眼球,让孩子兴趣盎然。

社会是孩子了解世界的大观园。如根据社会热点 ——“低碳”,引发主题“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这个新主题的出现,让学生有了探究欲望,怎么来“低碳”呢?学生就展开了发散性思维,从“减少纸的浪费”“提倡骑车出行”“家庭节能小技巧”等来提倡“低碳”的理念。让“低碳”深入学生的心灵,并转化为他们的实际行动。

如张家港热点——“诚信卡”,学生对这“诚信卡”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了这卡的普及率,以及这卡的优缺点,从而对这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进行了推广。这就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由此可见,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作为一名小学综合实践老师,利用固守已有的现成知识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而要不断地汲取知识。要把握时机,抓住当今社会的热点,结合资源包上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有研究价值的主题。

二、开讲生“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犹如乐曲的前奏、戏剧的序幕,它会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导入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入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综合实践课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活动导入的设计,若能有“趣”,定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我在四年级开展“卡通世界”这一主题活动时,首先播放了一段经典的动画片《猫和老鼠》,在观看过程中,孩子们被精彩的情节惹得捧腹大笑。短短几分钟的动画片,孩子们意犹未尽,由此再以谈话引入,喜欢哪个动画人物?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被喜爱的卡通人物吸引住了。接着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卡通人物是谁?为什么喜爱它?让他们畅谈他们平时最爱看的动画片,就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的欲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在五年级开展的“路线设计”这一方法指导活动课时,我受到“开门大吉”这一娱乐节目的启发,设计和其相仿的游戏,把歌换成了我们张家港地区的各个景点图,并配上录音介绍。让孩子们随意点图片进行猜测,猜对就有礼花出现,并配上该景点的介绍,不仅丰富了孩子对家乡景点的了解,更激发了孩子们继续了解家乡景点的欲望。

在六年级开展的“新型饮料”这一活动时,我用玻璃杯盛上各种颜色、各种口味的饮料,颜色的不同,已经足以让孩子感到惊喜差异。再请孩子来品尝,并来猜测饮料的名称,教室里时而热闹,时而安静,他们在讨论,在思考。这样的开头,孩子特别喜欢。在游戏中开讲,新颖有趣,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随机“新型饮料”的抛出,孩子的兴趣被激起,思维的火花在碰撞,在迸发。

可见,兴趣是求知的良师,我们教师应有针对性、创造性地设计导入,力求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从而让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授中激“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往往是开题时轰轰烈烈,过程却稀里糊涂,结尾更是草草收场。为了让孩子能由一始终,我们的活动过程也要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孩子,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会在玩乐中迸发智慧的火花,人的创造特性也将在率真的玩乐中诞生与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整合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坚决地把学生放在首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地制宜地指导孩子开展与主题贴切且有“趣”的实践活动。

如在“轮滑俱乐部”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中,为了让孩子能够有创业意识,并学会如何来设计创业方案,我独辟蹊径给每个小组一笔8万元的启动资金(8万元为打印的纸币)来模拟创业,进行第一期投资,这就在活动教授的过程中激起了孩子继续研究的欲望。孩子们看到这些准备的材料,都无比激动。随后让学生根据租赁场地、购买设备、聘请教练、市场宣传等因素来进行决策,比一比哪个俱乐部最受欢迎。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用这8万元在磁性黑板上进行摆放规划时,这就给学生的双手松了绑,更是给学生的思维松了绑。在这样妙趣横生的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思维就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四、课尾留“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了孩子能够学以致用,我们不仅要着眼于课堂,更要着眼于课外。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都有拓展性的学习,这样布置下去的任务,很多孩子都不愿意完成,认为没有语数英学科来得重要。为此,我们可以从“趣”上面入手,给孩子布置有趣的课外活动,孩子就乐于去实践。

如在“路线设计”这一活动中,我们在课堂上选取了张家港的梁丰生态园来进行路线设计规划,给孩子们提供了生态园的平面图,让孩子们根据游览对象来设计游览路线,并通过交流评出“最佳路线”。课堂效果非常好,但我并没有止步,而是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各小组到梁丰生态园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从而鉴定自己的路线是否是合理可行”,这样的作业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不仅能够游览生态园,还能学到知识,更是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一举三得。学生何乐不为呢?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这是符合以学生自主实践探究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为了能让孩子能想,能看,能做,能学,我们就要找准突破口,从“趣”入手,奏起“趣”的四部曲,让孩子在课程中享受快乐,享受成果,并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以此服务于未来。

上一篇:小学国旗下讲话 让雷锋精神伴我们成长下一篇:体育课教学总结(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