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统计培训资料

2024-05-18

农业统计培训资料(共6篇)

篇1:农业统计培训资料

农业统计培训材料 一、一般性问题

1、报表时间要求。报表时间严格按照报表目录规定时间上报,绝不允许延误,如有特殊原因不能及时报表,先电话上报数据,事后必须补报,否则按迟报记录;无特殊原因,超过报表时间未上报一律按拒报记录。

2、表中的逻辑关系。要保持逻辑平衡这是报表的最起码原则。严格禁止表中漏项、缺项,如果存在漏项、缺项一切责任自负。

3、评估数据的落实。要求:各乡镇办确定报表必须以区局反馈数据作为乡镇基数;必须严格评估下分到各村报表,为村级升级晋档打好基础。特别是畜牧业、粮食报表,必须以区局反馈数字为基数进行计算。

二、特别强调

1、乡村户数不包括举家外迁一年以上,并在外有了稳定职业,不论其是否拥有耕地或其他农业用地的户。但要包括户籍不在本地,但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户。乡村户数、人口数据,也要认真的审核,差距大的一定要查原因,尤其是乡村人口数据要用人口统计数据进行验证,趋势要一致,如果不一致要查原因,写说明;还要注意乡村户数与乡村人口数的关系,如果户均人口数与实际不符一定要查原因。乡村从业人员数的审核,要注意各行业从业人员数比重变动趋势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情况相适应。

2、相关的规范要求必须严格的执行,相关数据必须严格按照统一标准计算。如猪、牛、羊、禽的出肉率和侗体重不能超出了区局规定的范围计算。

2、数据的衔接。指标数据不光与去年同期做比较,季报中同时应当与上季做比较。严格禁止出现数据奇高奇低,上下大幅波动现象发生。无任何实际原因为支撑,畜牧业季度增长超过20%,粮食播种面积超15%,区局将不予认可。单项增速过高,报表时必须附报正式文件加以说明,区局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实后认可。

三、指标定义讲解

(一)、农村基层组织情况 农村基层组织情况统计范围:

本表以农村区域为范围,按照城乡划分的标准来界定本表的统计范围应是农村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的范畴和行政区域。

村个数统计

村委会个数含城关镇、办事处中的村,不包括镇的居委会。全区共871个村,按农业普查上报的村委会个数保持一致。

村民委会、居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2002年新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中,分别称为村民自治组织(9720)、社区自治组织(9710)。

镇、村个数统计方法

乡镇村个数原则上按民政部门批准的为准。但统计应据实反映,同时要对不一致的单位列出名单,作出说明。

2、乡村户数、人口和乡村从业人员

乡村户数、人口和乡村从业人员要以村民委员会的统计范围项一致;户数、人口的增减幅度要接近;乡村从业人员的结构变化要符合实际情况。

乡村户数包括村民委员会所辖行政范围内的农村住户(含城关镇所辖行政范围内的农村住户),包括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及以上的住户。不包括举家外出一年 以上的住户和国家机关、团体、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集体户。

乡村户数不包括举家外迁一年以上,并在外有了稳定职业,不论其是否拥有耕地或其他农业用地的户。但要包括户籍不在本地,但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户。

乡村人口是指乡村户中的常住人口数,以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为时间标准。应重点把握外出人员的统计,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1年以上,但其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成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但常年在外且已有稳定的职业和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为家庭常住人口。乡村劳动力资源

乡村劳动力资源:是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含16岁,下同)能够参加劳动的人员。包括:学生、待业人员、家务劳动者、超过劳动年龄(男16-60岁,女16-55岁)而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员。不包括:16岁以上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户口农村领取国家工资的职工、退休人员。乡村从业人员:指乡村人口中,16岁以上实际参加劳动并取得实物或货币工资的人员。

乡村从业人员=劳动力资源-在校学生-待业人员

乡村从业人员数的审核,要注意各行业从业人员数比重变动趋势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情况相适应。农村基础设施情况

农村基础设施情况中:自来水受益村、通汽车村以能否以村委会所在地的大部分住户用上自来水(含住户自建机电井、架设管道引送山泉水)、村委会所在地通汽车为统计标准,“是”即为“通”。截止去年陕西省全省所有村已完成“村村通”,所以通电话村数应该与去年一样,与村委会个数相一致。

每个乡镇在年报表填报审核完成后,要与上年进行对比,看相关指标的差异程度,差异过大要说明原因。

(二)、A301-3表生产资料表:

地膜使用量与地膜覆盖面积比例。地膜使用量平均每亩用量为3-4公斤。

本表增加了“农村用电量”指标,它的含义是:指县城以外区域(包括城关镇管辖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之和,包括用国家电网的和农村自办发的电,但不包括农村范围内国有经济工业、交通、建筑等单位的用电量。

(三)A303表(茶桑果生产情况)和中药材表

1、注意:当年年末实有面积=上年末实有面积+当年新增面积-当年减少面积;

2、审核当年新增面积、减少面积与A308表中“耕地改为园地”、“园地改为耕地”等指标的关系。

中药材表中,有产量而无面积的,必须附以说明。

(四)A304表(林业生产情况)年报注意事项:

1造林面积数据,要结合当年林业部门的造林计划、近年的林业政策情况进行上报。

2、封山育林面积数据的审核,应注意与上年末数据衔接,当年末的封山育林面积应为累计数小于等于本年新封面积加上年末封山育林面积,如果结果差异很大,要查找原因,并写说明。

3、当年苗木产量、育苗面积要与当前造林实际相适应,差异大找原因写说明。

4、林产品产量数据要注意,当地没有的林产品不能有数据;林产品产量数据与当年的气候情况相适应。

5、竹木采伐数据为全社会采伐量。如果竹木采伐数据过大,要查原因写说明。

A304标(林业生产情况)指标解释

1、当年竹林造林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在荒山、荒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采用人工分 殖、埋竹鞭、植苗等方法新植成片竹林,经过检查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含85%)、发竹率达 80%以上(含80%)的面积。

2、退耕造林面积:是指坡度在25度以上(含25度)的耕地停止种植农作物,并进行造林,经 过检查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的面积。

3、迹地更新面积:森林经过采伐或者遭受火灾毁损以后,达不到疏林地标准,且尚未更新 的地面,称为迹地。在新、旧采伐迹地和火烧迹地上,进行人工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 面积(包括乔木林和灌木林)称迹地更新面积。迹地更新面积不包括未经人工措施的天然更新 面积以及补植面积。

(1)人工更新面积,是指在迹地或林中空地上采用直播或植苗进行成片造林的面积。人工更 新要求当年成活率不低于85%,三年后保存率应当不低于80%。

(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面积,是指在留有种树的采伐迹地上依靠天然下种,辅以人工措施,如整地、松土、除草或进行补植、补播,使树种发芽、苗木生长成林的面积。其补植、补播 后当年成活率应不低于85%,三年后保存率应当不低于80%,天然下种前整地的,每亩保留 健壮目的树种幼树不少于3000株或者幼苗不少于6000株,更新均匀度不低于60%。

4、封山育林面积:指为达到恢复森林的目的,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以及荒山、荒地等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划界封禁,禁止或者限制开荒、砍柴或者其他有害于林木生长的人畜活动等人工辅助措施的面积。封山育林面积指实际封禁 的面积,包括当年新封和历年封禁至本年尚未开放的面积。封山育林不包括为保护新造幼林 而进行的临时性的封山。

5、本年新封面积:指本年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火烧迹 地 以及荒山、荒地等有条件的地方新采取划界封禁,禁止或者限制开荒、砍柴或者其他有害于 林木生长的人畜活动等人工辅助措施的面积。

6、育苗面积:指为造林和迹地更新培育苗木所实际利用的苗圃面积。包括新育苗面积、留床面积、移植面积三部分,以及用于育苗的临时性灌溉排水设施和苗床间步道的面积。不包括苗圃休闲地、固定性或永久性灌溉排水设施和道路、建筑物等面积。育苗面积应全部实测。自1990年9月起,国家统计局与原林业部规定,营养杯、营养砖育苗,可折算育苗面积。并规定育苗面积不包括死亡的育苗面积。

7、本年新育面积:是指本年新播种、插条和移床的面积。

8、当年苗木产量:指当年出圃的播种苗、插条苗、插根苗、嫁接苗、移植苗以及营养杯苗、营养砖苗的Ⅰ、Ⅱ级合格苗总量。苗木如当年进行移植并出圃,则应计算移植苗的出圃数 量,不得重复计算。当年苗木产量包括出圃假植的苗木。(统计口径)

1、造林面积:造林指在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采用人工播种、飞机播种、植苗造林、分植造林等方法新植成片乔木林和灌木林,经过检查验收符合《造林技术规程》规定,成活率达85%以上(含85%)的面积。四旁植树如一侧在四行以上,连片面积0.066公顷以上,也应统计在内。

按造林地类分为荒山荒(沙)地造林和有林地造林。

2、荒山荒(沙)地造林:指在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和退耕地等其他宜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形成或恢复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

按造林方式:包括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无林地和疏林地新封山(沙)育林。按经济成份:包括公有经济造林和非公有经济造林,公有经济造林又包括国有经济造林和集体经济造林

(1)人工造林:指在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和退耕地等其他宜林地上通过播种、植苗和分殖来提高森林植被覆被率的技术措施。

竹林面积:是指报告期内在荒山、荒地等立地条件较好的土地上,采用人工分 殖、埋竹鞭、植苗等方法新植成片竹林,经过检查验收成活率达85%以上(含85%)、发竹率达 80%以上(含80%)的面积

(2)飞播造林:通过飞机播种,为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疏林地补充适量的种源,并辅以适当的人工措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提高森林植被覆被率的技术措施。

(3)无林地和疏林地封育:对宜林地、无立木林地、疏林地实施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使其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的一项技术措施。

按经济成份可分为:

(1)国有经济造林 指由国有单位营造(国有林业局、国有林场、事业单位以及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团体、学校、科研机构、部队等单位)林权归国家所有的造林面积。有些地方,在国有土地上,由国家负责种苗,动员农民群众进行义务植树造林,林权归国家所有的,也列入国家造林面积。

(2)集体经济造林:由乡村集体营造,林权归集体所有的造林面积。国有单位支援乡镇造林,而林权归集体所有的,也列入集体造林。

(3)非公有经济造林:是指除国有和集体经济造林以外的其他经济成份造林。

对于国家与集体合作造林的,林权归国家和集体共有,受益按一定比例分成的造林面积,按同等比例分别计算国有和集体的造林面积。

按林种用途分:

① 用材林:指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森林和林木,包括以生产竹材为主要目的竹林。

速生丰产用材林:凡具备一定条件的宜林地,经过科学规划设计,相对集中连片,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集约化经营,以缩短林木生长周期,提高林木生长量和木材质量,并达到部颁标准(每亩年生长量0.6立方米以上)或省颁标准而进行造林的面积,即速生用材林造林面积。包括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营造的速生丰产用材林造林面积。

②经济林:经济林是人们为了取得林木的果实、叶片、皮层、胶液等产品作为工业原料或者供食用所营造的林木,如油茶林、油桐林、核桃、板栗等。但不包括茶、桑、果树等面积。③防护林:指为减免风、沙、水、旱等自然灾害,达到农田稳产、高产,保障工矿、水利、交通等经济建设安全所营造的林。包括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等。

④薪炭林:指以生产燃料为主要目的所营造的乔木林、灌木林的林木。

⑤特种用途林 : 指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包括国防林、实验林、母树林、环境保护林、风景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的林木、自然保护区的林木。

3、有林地造林:指在灌木林地和有林地上通过人工措施改善森林、林木、灌木林的过程。

包括三种造林方式:林冠下造林、飞播营林、有林地和灌木林地新封山(沙)育林。

(1)林冠下造林:为了伐前更新,或改善森林结构与功能进而提高其质量,或培育需要在林冠遮荫条件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树种而在已有林分中进行造林的过程。

林冠下造林要根据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2006)中各造林区域造林树种造林密度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推算其面积。林冠下造林栽植密度达到该区域该树种造林适宜初植密度、连片面积达0.067公顷(一亩)以上的,直接计算面积。栽植密度低于该区域该树种造林适宜初植密度、零星分散不便实测的,用当年栽植并在年底实际成活的株数折算面积。如:在一块地上通过林冠下造林栽植2000株并成活后,根据造林技术规程,该区域该树种的适宜造林密度为3000株/公顷,则林冠下造林面积为2000/3000=0.67公顷。

(2)飞播营林:通过飞机播种,为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补充适量的种源,并辅以适当的人工措施,在自然力的作用下促使并加快森林植被正向演替进程,改善和提高森林植被质量的技术措施。

(3)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封育: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实施封禁,并采取定向培育的育林措施,即通过保留目的树种幼苗、幼树,适当补植改造,并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林分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

4、更新造林:指在采伐迹地、火烧迹地、林中空地上通过人工造林重新形成森林的过程。

5、低产低效林改造面积 亦称低价值人工林(低效防护林)改造面积或林冠下造林面积。指对在树种组成、林相、郁闭度、防护功能等方面不合乎经营要求,林分质量次、生长慢、产量低、无培育前途或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林分进行改造,使其转变为能生产大量优质木材和其它多种林产品,并能发挥多种效益的优良林分的面积。包括清除部分或全部原有乔木和灌木,引进目的树种,重新造林、补播、补植等。

低产林改造面积,应以改造后实际面积计算。如是当年改造,次年造林的面积,其面积应列入第二年统计。

6、四旁(零星)植树:指在路旁、水旁、村旁和宅旁等地成行或零星栽植树木和竹子的成活的株数。

7.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指为达到恢复森林的目的,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灌丛、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以及荒山、荒地等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划界封禁,禁止或者限制开荒、砍柴或者其他有害于林木生长的人畜活动等人工辅助措施的面积。封山育林面积指实际封禁 的面积,包括当年新封和历年封禁至本年尚未开放的面积。封山育林不包括为保护新造幼林 而进行的临时性的封山。

8、幼林抚育面积:指为了促进幼林生长,对郁闭度在0.19以下的新造林地(造林后不满3-5年,飞机播种后不满5-7年或林木平均胸径低于5厘米以下的有林地)或在未成林造林地进行中耕、松土、培土、锄草、防寒等抚育工作的面积.幼林抚育是提高幼林成活率和促进幼林生长的重要措施,通过幼林抚育面积与幼林面积对比,可以考察幼林培育工作的情况.9、成林抚育面积:为了合理地调整林木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密度、分布空间等),提高林分质量,促进林木生长,对郁闭度已达0.2以上(含0.2)的天然林(包括次生林)或人工林(经济林自开始结实起算成林),按照森林抚育作业规程进行生长、透光抚育,间伐、修技、割除藤条灌木、松土等抚育工作的面积。

10、当年苗木产量:指当年出圃的播种苗、插条苗、插根苗、嫁接苗、移植苗以及营养杯苗、营养砖苗的Ⅰ、Ⅱ级合格苗总量。苗木如当年进行移植并出圃,则应计算移植苗的出圃数量,不得重复计算。当年苗木产量包括出圃假植的苗木。

11、育苗面积:指为造林和迹地更新培育苗木所实际利用的苗圃面积。包括新育苗面积、留床面积、移植面积三部分,以及用于育苗的临时性灌溉排水设施和苗床间步道的面积。不包括苗圃休闲地、固定性或永久性灌溉排水设施和道路、建筑物等面积。育苗面积应全部实测。自1990年9月起,国家统计局与原林业部规定,营养杯、营养砖育苗,可折算育苗面积。并规定育苗面积不包括死亡的育苗面积。当年新增育苗面积:指本年新播种、插条和移床的面积。

12、林产品产量:是指从人工栽培的竹木上,不经砍伐竹木的根而取得的各种林产品数量。包括生漆、棕片、五倍子、松脂、竹笋干、油茶籽、油桐籽、乌桕籽、核桃、板栗、松籽、腰果等各种林木籽实以及修剪竹木所获得的枝叶(荆条、柳条、蒲葵叶)等。不包括桑叶、茶叶、水果,也不包括野生的林产品。

13、木材采伐:木材(即全部木材,全社会木材)指国有,集体和其它各种经济类型的企业、事业单位经营的森林与林木,以及农村居民个人自留山的林木(不包括薪炭林)经过采伐(包括主伐、抚育伐、卫生伐、林分改造等各种采伐方式)造材、集材,最终运至贮木场或指定调拨点,并经检尺、验收符合国家木材标准的木材数量(包括途中拨交和企业自用材)。木材包括原木(指符合国家原木标准的各种规格的木材)和薪材(薪材指在木材产量中不符合原木标准的为薪材。不包括枝丫烧柴)。

竹材 :竹材指运出并可供销售的毛竹和篙竹。

(五)A305表 畜牧业表: 饲养量、净增量

饲养量=本期出栏数+本期存栏数 净增量=总的饲养量-上期末存栏数 仔猪、仔畜的出售不能计为出栏量;

猪的存栏中能繁殖的母猪为9个月以上的母猪,且占期末存栏猪的比例为7%--15%。而能繁殖的母牛、母马、母羊的年限分别为2周岁以上、3周岁以上、1周岁以上。

转换为能繁殖的:猪为6-8个月,羊为5-6个月,牛为18个月。

畜牧业季报表:

主要分清那些是时期指标(产量、出栏),那些是时点指标(存栏)。同一,时期指标的本季度数据必须大于或等于上一季度数据;时点指标则没有这个要求。

1、出栏与存栏的比例关系:出栏牛占存栏的10%-40%,出栏猪占存栏的80%-180%;出栏羊占存栏的10%-70%;出栏家禽占存在的50%-130%。

出栏率=出栏头数(包括出售和自宰的)÷上期内平均存栏头数×100% 目前我市出肉率执行标准:猪75%、羊40%、牛45%、家禽60-70%。

2、肉产量:是指当年出栏并已屠宰的畜禽肉产量。即屠宰后除去头蹄下水后带骨肉的重量,也叫胴体重。兔、禽肉产量按屠宰后去毛和内脏后的重量计算。特别要注意出栏头数与胴体重的逻辑关系。一般每头猪胴体重65-85公斤、牛100-170公斤、羊10-18公斤、家禽1.2-1.9公斤、兔1.3-2.2公斤。

3、牛奶产量一般为2300-4800公斤/头;禽蛋产量一般为3.0-9.5公斤/只(以存栏数为准);蜂蜜产量一般为5-30公斤/箱。

(六)A306表(渔业、水利)年报注意事项:

要注意水电站个数、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之间的关系。有效灌溉面积要注意与耕地面积的关系;上报水产品产量时要考虑当年雨水和水库蓄水等因素的影响,上报基数以农业普查后数据上报。

(七)、耕地面积情况

包括内容:

耕地总资源

常用耕地

临时性耕地

1、耕地总资源:耕地总资源是指能够种植农作物的田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新开荒且已种植的地;“沿湖”地区已围垦利用三年以上的“湖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因灾害或其他因素,虽然当年内未种植农作物但仍可复耕的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附带种植桑树、果树和其他林的地;年年进行耕耘种草的地;陕南小于1米的沟、渠、路、田埂。

耕地总资源与国土部门数据保持一致。

2、常用耕地:指耕地总资源中专门种植农作物并经常进行耕种、能够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当年实际耕种的熟地;弃耕、休闲不满三年,随时可以复耕的地;开荒利用三年以上的地;陕南小于1米的沟、渠、路、田埂。不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的成片或零星土地;也不包括已列为国家和省(区、市)退耕计划但仍临时耕种的土地。

3、临时性耕地:指在常用耕地以外临时开垦种植农作物,不能正常收获的土地。包括临时种植农作物的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在河套、湖畔、库区临时开发种植农作物的成片或零星土地。根据我国《水土保护法》规定,现在临时种植农作物坡度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要逐步退耕还林还草。

注意:退耕还林占地应与“林业生产情况”表相关数据一致。此项统计应作好与国土资源部门的衔接工作。常用耕地面积增减幅度过大(3%)要说明。六、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

主要包括:粮、棉、麻、油、糖、烟、菜等的播种面积和产量。

1、农作物分类方法如下:

粮食:包括谷物、薯类、豆类。

谷物:是指禾本科粮食作物。这类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和其他谷物。我市稻谷主要属籼稻类,还有少量梗稻和糯稻;小麦品质统一定为软粒小麦.薯类:包括红薯和马铃薯(我区将马铃薯全部计入粮食类)。不包括芋头等作为蔬菜的作物。

豆类:是以食用种籽及其制成品为主的一类豆科植物,包括大豆和杂豆。油料:是以榨取油脂为主要用途的一类作物。种子含油率约达20~60%。我区主要包括花生、油菜籽、芝麻等。

棉花 :包括细绒棉、长绒棉。糖料:主要是甘蔗 烟叶:包括烤烟叶、晒烟。

麻类:只包括收麻皮类麻,主要是苎麻

药材:是指人工栽培的各种药材作物。黄姜应归入药材类。不包括野生药材(秋收报表中药材的面积为收获面积),而在中药材报表中的面积为留存面积,但产量必须与秋收表保持一致。

蔬菜:包括菜用瓜、魔芋、莲菜、葱蒜类、白菜类、绿叶菜、甘蓝菜、茄果类、豆荚类、茭白、芋头、生姜等其他蔬菜在内;按照新的行业分类标准,食用菌归入蔬菜中。

二季度主要农业指标定报的蔬菜产量要求于夏收预(实)产中的蔬菜产量一致,夏收预产报表与夏收实产报表中的蔬菜面积及产量必须保持一致。四季度主要农业指标定报的蔬菜产量要求于秋收预(实)产中的蔬菜产量、蔬菜年报等表一致,秋收预产报表与秋收实产报表中的蔬菜面积及产量必须保持一致。因此要注意提高对数据预估的能力,在报预产表时充分考虑到预产实产两个报表时间差之间的产量。

在夏粮表中蔬菜面积=秋冬播面积+春播面积

硬粒小麦:指具有较高营养品质和良好(食品)加工品质的强筋小麦。我省的陕优225号、小偃503号、小偃54号、荔垦2号都为硬粒小麦。

软粒小麦:指具有较高营养品质和良好(食品)加工品质的弱筋小麦。目前我省还没有软 粒小麦品种,也未大面积种植软粒小麦。

有关农作物面积、产量表中的瓜果类的果指的是草本水果。蔬菜年报中的播种面积注意本年种植的无论是否收获都要进行统计。播种面积必须与全年播种面积表的相关指标保持一致。蔬菜大棚按占地面积计算(一般为6分地左右)。

A404蔬菜表中鲜切花”及盆栽观赏植物以出售量计算产量。“蔬菜大棚”指由塑料膜覆盖,人能在内作业,以种植蔬菜为主的大棚,按占地面积计算。花卉种植面积:指在大田种植的花卉面积。不包括设施及盆栽花卉。

瓜果类:是指果用瓜如西瓜、甜瓜(香瓜)、白兰瓜、哈密瓜、脆瓜等,但不包括菜用瓜。水果的产量应该等于秋收实产表中的瓜果类产量加上茶、桑、果报表中的园林水果产量。

秋粮表中其它作物具体包括绿肥作物、饲料作物、香料作物、苇子、蒲草、莲子、席草、花卉等

饲料作物:是指人工栽培的主要用于喂养牲畜的作物,如苜蓿等。有些地方种植的粮食作物,如烟地、黄姜地为倒茬而种植青玉米,以青秸秆喂养牲畜为目的,也作为饲料作物统计。

绿肥作物:是指在某种作物开花前后,利用它的嫩绿茎、叶作为肥料作物翻耕入土。如紫云英、苕子以及专门种植作为绿肥用的蚕豆、豌豆等。

2、夏、秋产量表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

农作物播种面积是指实际播种或移植的面积。凡是实际种植有农作物的面积,不论种植在耕地还是非耕地上,也不论面积大小,均应如实统计,种什么就报什么,种多少就报多少,不得遗漏。其中某些具体问题和特殊情况,应按下列规定计算播种面积。

(1)多年生作物的面积计算:多年生作物是指播种后可以连续生长多年的缩根性草本植物,如黄姜、苎麻、魔芋、大黄、元参、苜蓿等。

本年多年生作物的播种面积,等于本年新植面积(包括上年秋冬播和本年春夏播,不包括本年秋冬播)与去年以前种植而留存到本年成活的面积之和,不论本年是否收获产量,均应计算在内。留存的时点暂定为8月底。

(2)间种、混种作物的面积计算:间种、混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同一亩耕地间种、混种不同作物时,不论何种间种、混种方式,各作物播种面积之和只能算一亩,并根据每一种作物所占面积的比例折算;分别计入各该作物播种面积项内。在同一块地上,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种混合起来,同时播种、生长、收获,如扁豆麦、豌豆麦等,可只算一种作物面积,不必分别折算在各种作物面积中。

(3)复种、套种作物的面积计算:复种是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块地上,连续种植两次或两次以上作物。套种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前后种植生长两种不同作物,而第二种作物是在第一种作物快要收获之前种下去的。同一亩耕地复种和套种两种作物的,就各算一亩播种面积。即每复种、套种一次,应要按复种、套种的次数计算一次播种面积。

(4)复种指数:反映耕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指全年内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对耕地面积之比,用百分数表示。复种指数表示耕地在一年内被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计算公式为:

复种指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绿肥作物播种面积)÷常用耕地面积×100%。

常用耕地面积一般指年末数据。

3、秋冬播、春夏播、全年播种面积统计

指本年新种植面积,往年留存的 多年生作物不统计在本年秋冬播、春夏、全年播种面积中。

全年播种面积是指全年各季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总和。现行农业统计制度 规定,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是指应该在本日历内收获农产品的作物的播种面积之和。

其计算公式为:

本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上年秋冬播种面积+本年春播作物面积+本年夏播作物面积

=本年夏收作物播种面积+本年秋收作物播种面积。

4、各种农作物产量的计算方法

(1)红薯:按5∶1折算后统计在粮食总产量中。(强调)

(2)豆类按去豆荚后的干豆计算。(3)棉花按去籽后的皮棉计算。

(4)麻类以熟麻皮计算。

(5)烤烟与晒烟均以干烟叶计算。

(6)花生以带壳的干花生计算。

(7)甘蔗以蔗茎计算

5、夏秋预产与实产报表的关系

(1)各种农作物的面积,实际必须与预计数一致。(2)实产产量与预产产量之间差异幅度不超过3%,并且趋势必须一致。

A310农村劳动力、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协会、农民收入情况表

1、家庭承包耕地(林地、园地、养殖水面)流转总面积:指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方式,将其家庭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园地、养殖水面)流转给其他经营者的面积总和。

2、转包:指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林地、园地、养殖水面)流转面积中,承包农户将承包耕地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其它承包农户从事农林牧渔业生产的耕地(林地、园地、养殖水面)面积。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义务。接包方按转包时约定的条件对转包方负责。承包方将土地交他人代耕不足一年的除外。

3、农民专业合作社数:指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专业合作社的性质、设立条件和程序、成员权利与义务、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要求的名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民互助性经济组织数量,包括已在工商部门登记和虽未登记但符合和上述要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包括以公司等名称登记注册的股份合作制企业、社区经济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

4、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数: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末在册成员数量。包括农民成员数和团体成员数。

5、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非成员农户数:指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生业务往来的非成员农户数量,包括接受各种服务和培训的非成员农户。

篇2:农业统计培训资料

Normal

0

7.8 磅

0

false

false

false

EN-US

ZH-CN

X-NONE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

/* Style Definitions */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普通表格;mso-tstyle-rowband-size:0;

mso-tstyle-colband-size:0;mso-style-noshow:yes;mso-style-priority:99;mso-style-qformat:yes;mso-style-parent:“";mso-padding-alt:0cm 5.4pt 0cm 5.4pt;mso-para-margin:0cm;mso-para-margin-bottom:.0001pt;mso-pagination:widow-orphan;font-size:10.5pt;mso-bidi-font-size:11.0pt;font-family:”Calibri“,”sans-serif“;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mso-bid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mso-bidi-theme-font:minor-bidi;mso-font-kerning:1.0pt;}

9302《日本统计参考资料》:日本农业统计调查 郭奕康 制定统计第36)日本农业户经济调查是由农村水产省经济局统计信息部经济统计课负责组织实施的,其目的主要是掌握全国农业户的生产经营和家庭收支的实态,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基础统计资料。

大正10年)年(1949开始按现在形式进行调查,并于昭和25年)政府将农业户经济调查定为指定统计调查,延续至今。农业户经济调查的调查对象是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的农业户进行抽样调查,随机抽样,样本数1.13万个农业户。农业户经济调查采用选派统计调查员直接到户进行调查,由调查员分发和回收调查表,农业户主自我申报的办法。调查时间为每年调查一次,农业户经济调查的组织系统是由农林水产省组织实施, 通过地方农政局→统计信息事务所→办事处→调查员→农业户的渠道进行调查。日本农业户经济调查的调查项目包括:家庭成员(、农业投入时间及家庭成员的劳动时间、经营耕地面积及其他使用土地面积、农业户的财户(土地、建筑物、农机器械、农业用永久性植物和动物、其他固定资产、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库存量、现金、储蓄、贷款、有价证券、负债、按种类区分的农产品产量。农业外的收入和支出,财产的收入和支出、纳税及其他负担、家计支出中购入品以服务的数量和金额,其他等。

日本农业户经济调查资料是由地方负责汇总,编辑出版发行的统计资料有: 《农业户经济调查报告》、《按农业户形态划分的农业经济》、《物财统计》、《农业户生活费统计》、《农业户资金动态统计》以上均为年刊、由农林统计协会发行。另外,还发表全国和都道府县农业户经济的统计表。

二、稻米生产费用统计调查(指定统计第100 日本稻米生产费用统计调查是由农村水产省经济局统计信息部经济统计课负责组织实施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稻米生产费用的实态,为政府制定农业经济政策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以前,稻米生产费用统计调查仅作为承认统计组织实施。昭和35年)4第100,延续至今。

日本稻米生产费用统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在全国范围内对生产稻米的农业户进行。其调查方法是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样本为4340个农业户,选派统计调查员直接到户调查,调查员分发和回收调查表,由农业户主自行填报。此项统计调查是由农林水产省组织实施,通过地方农政局→经济信息事务所→办事处→调查员→被调查的农业户的渠道进行调查。日本稻米生产费用统计调查的调查项目包括:

①家庭成员的性别、年龄、与户主的关系及从事农业的情况; ②农业用资产、耕作水稻的技术、稻米种植面积及其他作物; ③劳动、资产和各种费用的投入; ④建筑物及其建筑,农业机械及耕畜;

⑤大米及副产物和其他农产品的产量以及价格; ⑥农业税及其他负担。

日本稻米生产费用统计调查资料是由地方汇总、出版发行的资料有《大米及麦类的生产费用》(。另外,还发表按全国和都道府县分列的稻米生产费用的统计表。

三、日本农林业普查(指定统计第26 日本农林业普查是由农林水产省经济局统计信息部农林统计课负责组织实施的.其目的主要是为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日本开展农业普查主要是根据联合国的倡议开展每十年组织实施一次农业经济统计的农业普查活动,十年之间的每五年组织一次国内的农业调查,日本从1950世界农业普查》活动。1955年临时农业基本调查》。除了个别的农业调查外,昭和35年世界农林业普查》后,日本参加联合国历次举办的每十年的世界农业普查活动,每五年日本举办的历次农业调查在名称和活动内容也均有些差异,诸如举办过《农业集落调查》、《农业环境综合调查》等.而这些农业调查均用抽样调查。

日本农业普查包括:

甲种农业调查主要是对农业企业调查,使用农业调查表调查; 乙种农业调查主要是调查农业情况(。其调查对象是对在全国范围内的农业户和农业企业进行调查。

日本农业普查的方法是采用抽样调查。甲种农业调查的样本约为500万个农业户和单位。此项调查是选派统计调查最直接调查、负责分发和回收统计调查表,由农业户主和单位负责人自我填报。农业普查调查是由农村水产省负责组织实施,并通过都道府县(→市区町村→指导员→调查员→被调查的农业户和单位的渠道组织实施调查。日本农业普查的调查项目包括:

甲种农业调查:家庭户关系(;土地关系(;收获面积和果园面积(,园艺设施(;家畜和养蚕(、农业雇佣劳动(;农用机械(;农产品出售情况(,林业劳动(。乙种农业调查:企业的情况(;土地关系(;劳动力关系(;农产品关系(;设施面积;家畜(;农用机械拥有台数和使用台数;农产品出售量占总产量的比重,有关合作经营体的农业情况等。

日本农业普查统计资料是由地方汇总,编辑发表的资料有: 《日本农业普查按都道府县分列的统计报告书》(卷)《日本农业普查农业户调查报告书》;

《日本农业普查农业企业调查报告书》; 《日本农业普查农业结构动态统计报告书》;

《日本农业普查按经营部门分列农业户统计报告书》; 《日本农业普查农业就业机构统计报告书》; 《日本农业普查农业户环境综合调查报告书》; 《日本农业普查农林环境综合调查附属报告书》;

《日本农业普查农业地图》等资料。同时还发表全国、都道府县、市町村和农业集落等分列的农业统计表。

四、日本农作物统计调查(指定统计第37 日本农作物统计调查是由农村水产省经济局统计信息部农作物统计课负责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掌握全国耕地和农作物生产的实态,为政府测定农业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日本农作物统计始于昭和22年)年(1950此项调查作为指定统计调查组织实施。日本农作物统计调查包括: 甲种面积调查(; 乙种耕作情况调查(;

丙种受害调查(。该项调查的调查对象是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农业户和有关单位进行调查。

日本农作物调查是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选派统计调查员直接到户和单位去调查,调查员分发和回收调查表,由农业户主和单位负责自行填报。调查的组织系统是由农林水产省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地方农政局→统计信息事务所→办事处→调查员→被调查农业户和单位的渠道进行调查。日本农作物统计调查的调查项目包括;

甲种调查(耕地种类分列的面积。新开垦和荒芜的土地面积、按农作物分列的耕作面积和预定耕作面积)按农作转种类和时期分列的耕作情况,预测收获量和实际收获量)按受害农作物种类分列的耕地面积、受害程度、受害引起的减产等)每年十月,由农林统计协会发行》。另外,还发表按全国、都道府县、主户县分列的农作物统计表。日本农作物生产费用调查(承认统计)

日本农作物生产费用调查是由农林水产省经济局统计信息部经济统计课负责组织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掌握小麦等生产费用,根据粮食管理法计算政府粮食采购价格和改善小麦等农作物经营的基础资料。

昭和7年)年(1940开始农作物生产费用的调查,以后根据政策上的需要,对农作物的调查项目有所增加和不断充实完善。

日本农作物生产费用调查包括:

A种小麦生产费用调查薄(;

B种小麦生产费用调查薄(;

c种蔬菜生产量用调查薄(;

D种蔬菜生产费用调查薄(职员用);

E种水果生产费用调查薄(;

F种水果生产费用调查薄(;

G种薯类,工艺作物等生产费用调查薄(;

H种薯类,工艺作物等生产费用调查薄(。

日本农作物生产费用调查对象是对全国范围属干A种小麦出售的农业户,C种蔬菜生产出售为主的农业户,E种水果生产农业户,G种农业户进行调查。其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系统是由农林水产省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地方农政局→统计信息部→事务所→办事所→被调查农业户。日本农作物生产费用调查的调查项目包括:

A、C种调查:经营情况(;劳动时间和使用器具(,农具购买费用(、生产和出售情况;B、F种调查包括种子费、肥料费、农药费、光热动力费、其他各种材料费、土地改良和水制量、货款购物费用、建筑特及土地改良设备费用、农具费、劳动时间汇总表(、畜力费、劳动费、资本利息、生产品、生产费 用汇总表、农业户概况、小麦耕作概况、农业收入、费用价格计算表、生产费用比较表、按月、作业分列的劳动、畜力、动力使用时间整理表。

日本农作物生产调查资料是农村水产省统一汇总,编辑发行的资料有: 《大米和小麦类的生产费用》、《工艺作物等的生产费用》、《蔬菜生产费用》、《水果生产费用》以上均为年刊,农林统计协会发行)另外,还发表按都道府县分列的统计表。

六、日本农村物价统计调查(:

日本农村物价统计调查是由农林水产省经济局统计信息部经济统计课负责组织实施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编制农村物价指数和其他物价资料,掌握每月农业户购买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零售价格的动向和预测农产品价格动向。昭和12年)年(1948以后改为农林水产省组织实施调查,延续至今。该项调查包括:甲种调查,使用生活资料价格调查表;乙种调查,使用农产品生产者价格调查表;丙种调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调查;丁种调查,使用蔬菜生产者价格调查表。

日本农村特价统计调查的调查对象是对在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属于甲种调查经营农村生产资料的零售商店;乙种和丁种调查,调查生产资料批发单位;丙种调查经营农业材料的零售店,该项统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调查时间一般为每月15日至月底,调查系统是由农村水产省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地方农政局→统计信息事务所→办事处→调查员→被调查单位。

日本农村物价统计调查的调查项目包括:

甲种调查:品名、物品等级、价格、价格变化的原因等; 乙种调查:品名、品种等级及其产地、单位、价格、价格变动的理由等;

丙种调查:品名、等级、单位、价格、价格变动的理由等; 丁种调查:品名、价格(平均价格、上旬、中旬、下旬)、价格变动的理由等。

日本农村价格统计调查资料是由农村水产省统一负责汇总,编辑出版发行的资料有《农村物价统计》(年刊,由农村统计协会发行)。另外,还发表按全国和都道府县分列的统计表。,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统计科研所

篇3:农业统计培训资料

1 软件总体性能

台站特有的观测, 采纳VB这一类别的软件, 搭配操作系统。这种基本软件, 从地表测定得来的数值之中, 提炼数据文件[1]。提炼得来的可用数据, 包含多层级的关联要素。把配套数据存留在建构好的数据库。经过后续统计, 得到累积情形下的年度数值。利用这一文件, 测定土壤涵盖着的水分、区段平均降水、月份时段的降水日期、区段中的自然物候。

2 操作数据库

台站布设的数据库, 包含联合开发。数据库存留了惯用的地面要素, 包含平日数据。提取统计软件, 对于建构起来的数据库, 予以有序存取、有序维护等。录入数值时, 取出某一要素, 添加至平日之中的气象数据[2]。可以手工录入, 或采纳累积情形下的批次处理。无人值守时, 还可自动录入。

查验历史数值, 从存留的一切数值之内, 提炼逐日数据, 以便后续的查验。数据库拟定了初始格式, 应随时查验这样的格式。面对常常发觉的格式误差, 拟定专项性能。这种误差查验, 能辨识潜藏着的格式误差。查验得来的精准结论被拟定成报告, 以便后续修正。

3 数值材料运用

台站业务范畴内, 常常累积某一年度时段的数值, 即气象年值。关涉这个范畴的数值统计, 应采纳适宜软件。细化的软件特性, 包含如下层级[3]。

3.1 累积得来的年值

这种累积年值, 涵盖在拟定好的气象周报之中。每种周期设定好的起始点, 都会带有差值。若要运算得来同期时段的历史年值, 还是偏难的。采纳这类性能, 按照输入进来的精准年份, 推测得来起始点。在这以后, 按照推算日期, 算出同期时段的累积数值。

3.2 各时段积温

积温汇总统计, 依托对话框以内的积温类别、设定好的年代范畴。采纳数据库来查验这一年度的累积均温。汇总得来的提炼结果, 涵盖年度之中的一切积温。真正运用时, 可截取关涉的任一时段进行分析。细分出来的积温类别, 包含有效积温、负值积温、对应着的活动积温。累积数值年值, 考量闰年差异。

3.3 鉴别多样作物

作物培植依托的气象条件, 涵盖多时段的关联要素、上一年度特有的年值。这种独特性能, 按照输入进来的精准时段, 妥善予以划分。采纳这一数据库, 统计得来累加年值、上一年度数值、本年度数值。最后, 还要经由统计, 明确合计数值。这种考量要素, 整合了多重积温[4]。

4 编程中的侧重点

软件布设的主体界面, 带有MDI特性的某一窗体。这种窗体之中, 包含工具栏, 以及文本框。具体而言, 工具栏带有多层级的有关按钮, 点击得来的数值被凸显在拟定好的文本框以内。显示的数值可被缩放, 也可选定及打印。随时启动软件, 统计得来的精准数值, 可被复制至预备好的文档。

软件特有的录入性能, 针对给定台站。录入页面之中, 包含设定好的区站号, 便利接续操作。省市层级内的气象局, 涵盖着多重台站。为缩减更改次数, 设定出来的新颖程序, 应能接纳特有的命令参数。这样做, 可设定带有批处理特性的新文件。历经一次操作, 即可录入多台站。

软件建构时, 用户输入的特有数值, 可能带有误差;后续编写步骤, 也会潜藏着误差。这种情形下, 软件配有误差处理依托的新程序。遇到数值误差, 不会中断观测。统计气象材料, 也可规避误差。例如, 取土日期包含拟定好的次序, 经过慎重查验, 软件会设定特有的纠正提示, 更改人为误差。

5 结语

建构最优数据库, 是农业气象范畴之中的根本业务, 是气象测定必备的基础内涵。伴随自动化特有的业务拓展, 台站自动水准也渐渐提升。气象材料运用, 变得越发频繁。地面农业测定, 不能脱离特有的微机汇总、提取统计等。农业气象业务, 应配有适宜规格的这类软件。这样做, 缩减了平日之中的业务难度, 便利常规操作。

摘要:台站关涉的气象业务, 包含农业范畴的平常观测、多样气象信息、气象预报预测。农业气象架构内的多样业务, 都紧密关涉数值汇总、统计及运用。近几年, 随着业务的拓展, 气象材料特有的运用频率也在快速提升。资料查验特有的时限, 提升了要求水准。这种情形下, 有必要依托台站, 建构自动化路径下的数值提取、便利数值统计, 更新惯用的软件。

关键词:台站,农业气象业务,地面观测资料,提取统计,软件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翠英, 刘了凡, 樊景豪, 等.台站农业气象业务地面观测资料提取和统计软件[J].气象科技, 2009 (3) :377-379.

[2]滕水昌, 王生元, 王荣喆.基层台站地面气象资料数据管理检索系统[J].气象科技, 2012 (1) :61-64.

[3]单新兰, 钟海云, 杜宏娟.宁夏农业气象观测资料规范化探讨[J].干旱气象, 2011 (3) :377-382.

篇4:农业统计培训资料

1.农业统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1乡镇领导重视不够,造成统计工作举步维艰 虽然经过这几年统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我国的乡镇统计工作取得了不错成绩,统计工作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但还有部分乡镇领导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这主要跟乡镇主要领导对统计的认识不到位有关,他们平时对统计人员不够关心,不了解统计工作,经常让统计人员从事与统计无关的工作。统计人员除完成日常统计工作任务外,还要兼管其他工作,如劳动保障、招商引资、防汛抗旱、机关事务等工作。因此,乡镇统计人员负担过重,统计工作时间难以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统计人员在上报报表时经常敷衍了事,只为图完成任务。

1.2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频繁,造成统计数据质量失真 近年来,由于机构改革留下的后遗症,乡镇农业统计人员变动十分频繁,由于新老统计员在工作交替中没有衔接到位,再加上新统计员业务不熟练,造成农村统计工作出现断层现象,统计数据质量明显下降,不报、迟报、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乡镇要经多次催促才姗姗上报,延误了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全面性。

1.3乡镇统计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方面是基层统计力量薄弱,统计人员不堪重负。近年来,涉及乡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统计报表有增无减,统计专业分类越来越细,农业报表的种类就达35种,指标达2070个,可想而之,报表任务之重。而乡镇统计人员不只负责农业报表,他们还需要填报工业、投资、能源等报表,可见乡镇统计工作的难度和任务很艰巨。另一方面是各级对统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乡镇统计已由单纯的农村统计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这对乡镇统计工作和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统计力量不足与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矛盾越来越突出。

1.4统计服务不到位,难以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 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只局限于一种简单的报表收集和初级数据汇总整理,而忽视了统计分析和综合服务的职能。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基层统计人员少,而各种统计调查过多,个人承担的工作过重,无暇开展统计服务。另一方面,部分基层统计人员业务素质偏低,缺乏应有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足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

2.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2.1稳定基层农业统计人员队伍,强化统计管理 建立健全具有行政管理效能的乡镇统计机构,并将村级统计正式纳入统计体系的框架之内,进行全方位的统计管理,统计人员实行全编制,专岗专人,一经定编定员后,就不能擅自更改,如要更换人员,必须报区统计部门审批,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执行。这样便于上下联系固定,保证农业统计工作的连续性,便于统计工作的开展。

2.2改善乡镇统计工作条件,调动统计人员积极性 要将乡、村两级统计经费分别列入区财政的预算之内,或直接列入中央、省级预算,然后逐级拨付,千方百计解决好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建议可以发放农村基层统计人员岗位津贴,以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3加大对乡镇农业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服务水平 可以每月定期召开一次统计系统培训会,加强统计业务、统计法、统计知识的培训,另外每月在召开统计系统培训的同时开展面对面交流的座谈会,听取基层农业统计人员的心声,实实在在的关心基层农业统计人员,切实解决他们的问题及困难,提高他们的素质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服务水平。

篇5:农业统计培训资料

(2007年12月3日)

同志们:

根据国家劳动保障部和省劳动保障厅的安排,这个月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二次转移农业劳动力调查统计工作,为按时按要求完成好这项任务,经局党组研究,决定举办这次培训班,对全州劳动保障系统从事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的同志进行业务培训,明确工作的重点和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责任,认真做好这次调查统计工作。参加培训的有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劳动保障局和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所的同志,虽然培训时间只有半天,但内容很重要。请同志们在培训期间集中精力参训,真正学懂弄通。下面,结合这次调查统计工作的开展,我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努力提高对这次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一)做好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十分关注,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千百万农民群众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党的十七大又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 1

道转移农民就业”,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而统筹城乡发展,把农村富余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从事非农产业。首要的是必须搞好统计,摸清底数,使我们的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州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从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上走出山门,走向省内省外务工,为城市的繁荣发展,为改革开放作出了可或缺的贡献。但这么多年来,他们有多少人、什么时候出去的、出去了多长时间、在哪里就业、从事什么行业。所有这些我们都不清楚,这对我们了解就业形势,统筹城乡就业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在全州范围内进行一次全方位、彻底的调查统计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做好这次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为明年正式开展填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2004年,国家建立了劳动力调查制度,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具体组织。今年6月,部里又建立了试填报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制度。经过半年的试填报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在统计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明年这项统计工作就将进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因此,做好这次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对我们做好明年正式开展填报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掌握我州农业劳动力基本状况,为上级党委、政府制定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扶持政策措施等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及开展劳

务协作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周密安排,精心组织,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好这次调查统计工作任务

这次转移农业劳动力统计工作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按照省厅的安排,12月20日前要完成村民小组的调查统计工作,12月25日前完成村级汇总,12月30日前完成乡镇汇总,08年1月8日前完成县级汇总,1月13日前完成州级汇总。在统计过程中要做到进村入户,确保统计数据准确可靠。因此各县市、顶效开发区、各乡镇务必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是要加强领导。各县市要成立督查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和责任。分管领导要亲自抓,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深入乡镇、村帮助工作。各乡镇劳动保障所的同志要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讲清这次调查统计对本乡镇的意义,争取支持。

二是要制定周密细致的工作方案。这次调查统计工作每一个环节都有较强的时限要求,同志们回去后要认真慎密的思考,结合实际制定详细可操作的工作方案。由于时间紧,大家要进行倒计时,确保按时按质按要求完成调查统计工作。

二是要搞好进村入户统计员的培训,加强督促检查。这次调查统计工作规模大,涉及具体的人和地点,表格多,统计内容多,主要依靠力量是村组干部,因此各县市、乡镇的同志回去后要对进村入户的统计员进行业务培训,讲清统计表格、范围、对象、时点,统计指标,统计方法。同时要加强督促检查,做到确保进村入户、确保每一个数据的详实可靠,经得起检验。时间安排上可提前一周进行即13日开始统计,截止时间是12月20日。在这期间,州局也将组织力量进行督促检查。

三是要做好经费预算安排。这次调查统计工作所需的经费,部和省的文件已经明确从再就业资金中解决。州局已将这次调查统计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预算送州财政局审核划拨,待统计结果出来后按统计报表情况划拨到各县市,各县市、顶效开发区要严格财经纪律,做到专款专用,特别是对入户统计人员的误工补贴要保证落到实处。同时也要结合实际,作好本县市以乡镇为单位的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经费预算,并向政府分管领导汇报,协商财政及时划拨到位。

篇6:农业统计工作总结

一、本年度完成的工作

1 、 20XX年,我们完成了XX年年报,XX年意向调查、春播、夏粮、秋收等各项调查, 完成常规农业 生产进度和月度农村及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2 、 我们有一支较为合格能干的农业统计队伍,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工作量大,任务多,时间紧,我区的普查小组既有连续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还有更多较高学历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的年轻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圆满的完成了繁重而复杂的普查任务。

二、工作中存在的难处

1 、 由于乡镇统计员变更频繁,新老统计员的交接工作不是很到位,统计员同时担负着多项其他工作, 对大面积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不够深入细致, 时有报表质量差的现象出现,影响了统计工作进度和质量。 在调查的深度、广度和效果上有待进一步提高,止步于就表格汇总数据,就数据分析情况。

2 、 蔬菜报表指标分的过细,不便于统计。

三、 工作计划

1 、 加强培训,从源头上抓好统计工作。 农业统计工作一线人员时有更换且大多是半路出家,缺少必要和正规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指导, 因此要加强农村统计基础工作建设和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2 、 加强审核,保障基层农村统计工作数据质量 。 农业报表存在着表多、指标多、表间逻辑关系多、全部需要人工审核录入等特点,这就要求我 们 在报表上交过程中,严把数据质量,对不合逻辑、变化过大的数据,及时查找原因,做好数据评估工作,把问题消灭在基层,保障上报数据质量;加强农业台帐审核工作,结合年报报表数据,对统计台帐进行核对、检查,夯实农村统计基础工作。

3 、 加强沟通,及时衡量农业统计各项数据 。各项 数据上报前,及时向镇畜牧 局 、 农委 、 水产局 等相关 单位 询问农业报表中的有关数据,横向比对,衡量 区 级上报农业统计数据与其他 单位数据 的关联性。

上一篇:卖报_作文下一篇:病情证明书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