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行路径

2024-05-23

运行路径(通用8篇)

篇1:运行路径

对农业生态补偿及运行路径研究

1政策支撑方面的问题

(1)法律保障不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依据繁乱混杂,尤其缺乏权威性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中央和国务院在农业生态补偿方面只是在政策上予以规定,缺乏具有较高效力的法制保障,地方所制定的农业生态补偿法规大都缺乏对本地区的环境的考虑,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运行中,无法适应农业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需求。(2)财税保障不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存在缺陷,财政补贴和税收政策不够完善。我国目前补偿资金投融资渠道单一,其中财政转移支付是最主要的资金来源,缺乏大量的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在实践中用于农业生态补偿的资金总量严重不足,有些地区农业补贴主要采取暗补的间接补贴方式,导致农民没有成为直接受益者,缺乏利益引导,严重影响污染减排的效果。

2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框架构建

2.1目标设定

2.1.1环境维持目标

环境维持目标是指通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现有农村中与农业生产直接相关的耕地、草原、湿地和水体等农业环境资源继续恶化及掠夺性开发的情况得以全面防止,属于近期目标。从近期目标来看,以保护农业环境资源存量为目的,不宜订立过高标准。多体现为履行基本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义务,通过采取退耕还林、免耕、休耕及其他保护性耕作等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防止农业生态退化后果,在补偿方式的选择上,主要采取资金补偿和实物补偿,补偿主体主要以政府补偿为主,社会补偿和自我补偿为辅。

2.1.2环境改善目标

环境改善目标是指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存量的前提下,通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鼓励农业生产者自觉遵守环境法律法规,自愿参与各类农业生态补偿项目,以达到农田地力提升,增强耕地水土保育水平,防止农业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形成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良性互动机制,属于中长期目标。从中长期目标来看,可在国家合理农业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更多采用政策补偿和技术补偿方式,依托化肥和农药减施等生态补偿项目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

2.1.3目标实现应注意的问题

环境维持和环境改善目标的实现,应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应注意二者的递进性,要做到二者相结合,环境维持目标是环境改善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应注意二者的层次差别。实现环境维持目标,应当抓住实施农业生态24补偿政策的契机,确立农业环境保护义务,尽快全面实施。环境改善目标层次较高,应根据地方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采取合适的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以确保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有效推进和实施。三是二者实现方式不同。环境维持目标层级较低,主要体现为农民强制性义务履行的方式,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农业环境补贴等支付手段加以弥补。环境改善目标层级较高,实现这一目标在采用通常的补偿支付模式的基础上,还需要农民的额外投入,农户采取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这应由政府与消费者共同分担。四是注意两种目标与其他农业政策、环境政策目标的协同与整合。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需要建立与其他相关政策的协同机制,如应妥善处理农业生态补偿与维护粮食安全政策及与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等,以便更好地实现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目标。

2.2体系设计

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体系应由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和农业污染控制补偿政策两部分构成。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主要是为了达到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改进农地耕作方式、引导农户停止破坏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而制定或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应包括退耕生态补偿、休耕生态补偿、免耕农业生态补偿、农产品禁止生产区生态补偿等。农业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是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性工作,事关生态农业成功示范和顺利导入。农业污染控制补偿政策是指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而实施的生态补偿政策。主要是为了解决当下面临的农药、化肥、农用薄膜、禽畜粪便等污染源对耕地、水体等环境要素造成的农业污染问题而制定或实施的政策。应包括农业清洁生产方式补偿政策、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研发补偿等一系列政策。农业污染控制补偿政策是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实施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难点,事关生态农业示范工作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该政策的主要内容应包括限制农业污染行为补偿和鼓励、支持有利于防治农业污染的生产生活行为补偿的正反两方面。

2.3内容构想

2.3.1补偿主体的确定

农业生态补偿主体是指在生态保护建设或活动中能够直接或间接获得利益的群体,也可称为受益方、支付方,主要解决“谁补偿的问题”。我国农业生态补偿主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1)国家补偿。政府作为社会公众的代表,应代表受益群体进行补偿,成为农业生态保护中的补偿主体,包括国家政府中的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2)社会补偿。是指政府之外的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给予资助和援助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3)自我补偿。农民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和农业生态补偿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成为自我补偿的主体。即农户等遵循清洁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觉改变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和模式,同时发展替代产业,促进农业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增强农村区域自身“造血能力”,确保农村经济和农业环境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3]。

2.3.2补偿客体的界定

农业生态补偿的客体指直接参与农业生态保护活动并产生正外部性效益,或者由于控制农业污染导致利益受损而得到一定补偿的单位、组织或个人,主要解决“补偿给谁”的问题。关于补偿客体的界定具有不确定性和多样化特点,试概括为以下三种。(1)农民。农民是生态保护微观层面的最基础主体。对于参与农业环保建设或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控制农业污染的农民,可以给予补偿。(2)农技推广者。包括农技推广站、农技服务合作组织及其农技推广人员等。很多推广人员也没有受到合格、正规的教育和培训,而且没有及时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也会影响到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4]。对农技推广部门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如对农技推广人员实行定额补贴,使其不但在技术推广环节发挥作用,还会在技术服务和后期管理上发挥应有的作用。(3)其他组织。非政府性质的其他组织,包括科研单位、农技中心等。

2.3.3补偿范围的界定

补偿范围是农业生态补偿主体和客体所共同指向的对象,解决对什么补偿的问题。农业生态补偿的范围是指为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维护、改善或恢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进行的环境保护行为或活动。(1)农业环保建设项目。在农业生态保护中,建议对农业生态保护工程项目和农业清洁生产建设项目实施补偿或加大补偿力度。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包括耕地保护、农业水资源保护的工程或项目。农业清洁生产建设项目包括乡村清洁生产工程建设、农村沼气建设及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作物秸秆和禽畜粪便等生物能源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排放等农业清洁生产补贴项目[5]。(2)污染源的减排行为。由于污染源减排需要一定的成本,应当对污染源的减排处理实施补偿。概括来说,污染减排是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采取减少使用化肥、农药及增施有机肥等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或措施控制农业污染。(3)农业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与技术培训。实施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清洁生产宣传、教育补贴项目;加大农技推广体系的财政补贴力度;对采用替代技术的农户应给予经济补偿。(4)农业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与开发。对新技术的研发进行资助与补偿,利用技术创新来促进控制农业污染。

2.3.4补偿方式的选择

农业生态补偿的方式,是指农业生态补偿得以运行和实现的形式。主要解决“如何补偿”的问题。(1)资金补偿。资金补偿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的财政拨款、贷款与补贴)以及无息或低息贷款,加速折旧等。(2)实物补偿。实物补偿是指补偿主体采用农机具、劳力等实物形式给予补偿客体所需的部分生产和生活要素,增强其生产生活能力。(3)技术补偿。通过农业生物技术创新、农业机械创新等技术革新配合农业生态补偿的发展、为其提供帮助是不可或缺的。(4)政策补偿。由政府在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和投资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被补偿地区和被补偿者的支持和优惠。

2.3.5补偿标准的确定

农业生态补偿标准指补偿主体对补偿客体所应支付的补偿额度。补偿标准主要解决“补偿多少”的问题。(1)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确定应考虑的因素。一是成本因素。是指被补偿对象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的成本(包括为农业生态保护、控制农业污染而进行的一系列正外部性行为或减少负外部性行为等所花费的成本和受到的损失)。二是机会成本的损失核算。是指被补偿对象为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丧失的机会成本,这种补偿是相对于损失而言的。补偿标准应该基于成本因素,连同部分或全部机会成本补偿给生态受损方,则生态受损方(即补偿对象)就能主动参与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三是受偿意愿和支付能力等因素。包括农业生态补偿的主体的补偿意愿和地方财政能力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2)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国内外已经对生态补偿标准评估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未形成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确定方法,具体应用到农业生态补偿中,理论界多数赞同选用成本核算法、收益法、直接市场法、意愿调查法等测算方法。根据上述的农业生态补偿的测算方法,可以分别给出不同的补偿标准。在已有的农业生态补偿核算方法中,大多数学者主张采用意愿调查法,这种方法在目前来说是研究较多且相对成熟的方法,但也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受个体差异的影响明显,且存在着问卷调研的结果与真实情况有一定差距,调研内容存在依赖性等问题。也有学者主张应用收益法和成本核算法,其他方法的应用很少。而单纯根据收益法和成本核算法也需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在计算过程中,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如所在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类型、所实施的环境友好农业技术手段和方式等因素可使补偿金额有所变化。

2.3.6补偿支付模式的选择

农业生态补偿支付模式是指农业生态补偿得以实现的具体运作方式和手段。主要解决“如何补偿”的问题。我国农业生态补偿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财政转移支付。财政转移支付是政府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或财政平衡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包括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和地方同级政府间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2)区域政策。该政策是指在上下级政府之间运用行政权力设置补偿政策。即是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农业生态补偿制定特殊支持政策,加大对下级区域的开发性补偿。(3)生态项目补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国家优先设立一些扶持项目,并提供政策倾斜。(4)生态税费。此种税费在征收后成为环保建设的专项资金,以强制手段征收可使参与主体减轻对环境的破坏并增强意识;同时将这些资金投放在农业生态补偿上,还可引导农民从事有利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活动。(5)生态补偿基金。生态补偿基金制度是一项以国家投入和地方财政统筹为主,社会参与为补充,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补偿资金的资金管理制度。(6)生态标记。一方面消费者通过生态认证标志所传递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以较高的价格购买、消费质量安全型农产品,包括有机产品及绿色农产品等,从而使农业生产者间接获得经济补偿;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者通过消费者选择和消费质量安全型农产品的行为,并依托市场价格机制,获得了较高的补偿或回报,在此引导下,农业生产者自觉采用环境友好农业生产方式,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环境效益。(7)价格补偿。价格补偿主要包括对绿色农产品价格补偿和环保型农资产品的补贴。可以对商业有机肥生产者实行补贴,以使其降低有机肥单位产量的生产成本;可以针对绿色农产品推行高价收购政策;可以对农民购买绿色有机肥和生物农药等行为实行一定的价格补贴。

3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运行路径设计

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质就是为完善和确保农业生态补偿顺利运行所进行的政策安排。它是解决农业生态补偿中补偿主体与被补偿对象利益矛盾冲突的,是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基本要求。因此,应明确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运行途径,以实现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目标。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运行途径应包括基本决策层、标准决策层、执行层、效果评价层和目标层五个步骤。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运行中,首先应明确三个关系主体。即补偿主体、补偿对象和监督主体。(1)补偿主体,也可称作支付方、受益方。即指在农业生态保护(或农业生态服务)建设或活动中,直接或间接获得农业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方。包括国家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体经营者、其他社会组织等。农民也应该成为自觉补偿主体[6]。(2)补偿对象,也可称为受偿方、受损方。即指直接参加农业生态保护活动而利益受损的一方。包括农民、其他非政府组织、个人等。(3)监督主体,也可称为监督方。监督主体,即补偿中无利害关系的监督方。监督主体是指在生态补偿机制中具有一定评估和监督权力且与补偿主体没有利害关系的组织或部门。可由政府部门、组织、专家和公众等组成。

3.1基本决策层

该阶段应包括五部分内容:一是农业生态补偿实施所需的相关理论研究工作。二是为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所需要进行的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整理、分类、汇总、分析等工作。三是由监督方对补偿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评估。四是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条件。设置一些强制性条件,把农民遵守农业环境保护的规定作为获得农业生态补偿的前提。五是在以上四项基础上,确定补偿机制各构成要素。

3.2标准决策层

该阶段主要是在支付方与受偿者的相互博弈和监督方的评估下确定补偿标准、方式、期限及资金来源等。一是在补偿标准方面,需对比讨论结果和监督方报告结果。二是在补偿方式方面,应采取多样化。应尽量选择现金补偿以外的其他补偿方式。三是在补偿期限方面,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不赞成使用一次性补偿方式,可采取连续补偿与一次性补偿相结合。四是在补偿资金来源方面,应采取补偿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3.3执行层

补偿主体(支付方)依据确定的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在补偿时间和补偿范围内对补偿对象(受偿方)实施补偿。一是农业生态补偿项目的相关信息发布,包括补偿标准、补偿期限、补偿方式以及项目实施目和规模、对申请者的要求等信息。二是农业生态补偿合同(计划)的签订。三是奖惩和评估监督措施的制定与执行,包括奖励措施、惩罚措施和评估监督措施。

3.4效果评价层

该阶段主要是对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过程以及运行效果进行评价,即对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实施情况和生态补偿可以达到的预期效果的评价,为以后其他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做铺垫。一是评价依据。对生态补偿实施效果的评价依据应以生态补偿的目的和价值为依托来确立。二是评价内容。主要包括生态补偿主体、补偿对象等状况,生态补偿实施过程中采用的补偿方式和补偿标准等,生态补偿资金到位情况,非资金形式及实施情况,补偿对地区居民生活状况的改善情况,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及政策制定过程中群众的参与配合情况,补偿机制运行的效率,生态补偿实施后取得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改善情况等[7]。三是评价结果。对生态补偿实施的评价结果可根据评价情况可以分为若干等级。

3.5目标层

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生态补偿政策是实现农业生态补偿环境维持和环境改善目标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农业生态保护者在生态补偿资金、税收优惠等经济激励机制的支持下,自觉改变粗放型和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方式,从而提高了农业资源持续生产能力,达到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以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多重效果,进而也将进一步激励农业生态保护者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防控农业污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态保护者收入的增加和环保意识的逐步增强,其对补偿激励机制的依赖性也会逐渐降低,在此情况下,受偿地区逐渐形成一个既具有生态效益又具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支付方的利益也相应得到满足。从整个社会来讲,农业生态补偿得以持续、良好地运行,形成生态补偿激励机制促动下的农业生态补偿良性循环,进而使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协调的平衡状态.

篇2:运行路径

意识支配人的行为。要降低事的发生率,有效的进行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只有不断增强变电运行人员的安全意识,提高人员的安全操作技能。加强人员安全意识的具体方式有黑板报、安全标语、事故教育录像、安全简报等手段以及安全活动分析讨论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使用这些方式可以有效的增强运行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应定期的进行一些相关技术的讲座和讨论会,使变电运行人员熟练掌握职责范围内的设备现场布置、系统连接、结构原理、性能作用、操作程序,并具备设备的简单维护、保养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提高运行人员的事故处理应变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

建立健全变电运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篇3:电力运行电缆路径探测新方法研究

目前,中国城乡电网大量采用电力电缆线路输配电,由于电网改造、电缆搬迁和故障电缆的修复等原因,原有的图纸已不能正确反映电缆的敷设路径和埋深,尤其是近几年城市基础建设的加快,外力对电缆的破坏显得日益突出,成为影响电缆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威胁。为了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需要对电缆进行有效地探测,建立完善的电缆线路管理系统。传统的电缆路径探测方法需要在电缆非运行状态进行,而且接线复杂,受外界干扰很大,传统电缆路径探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目前的工作需要。因此,本文阐述了一种新型的探测方法,对各种状态下的电缆路径进行快速精确探测,对电力电缆的管理、维护和检修人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工作原理分析

1.1传统电磁感应法探测原理

电磁法探测电缆主要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当采用信号发射机向待测电缆施加(直连或感应)一定频率的信号电流I后,该电流在待测电缆中流动并在其周围空间产生一个电磁场,强度为

H=K(I/R),

式中:K为场强系数;I为电流强度;R为电缆周围任意一点距电流中心的距离。

电缆周围电磁场分布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用接收机在地面上测量该电磁场的强度及其分布,便可确定被测电缆的位置和埋深,实现被测电缆的定位。该方法只是简单的向电缆里面注入或耦合1个高频信号,信号发生装置如图2所示。

通过接收设备接收电磁感应信号强度判断电缆所处的位置。该电缆所处环境干扰大,因从一个分支箱出来的电缆共用一个工作地,所有电缆都会产生信号,只是信号强度不同。如果电缆较长,衰减就会逐渐变大;如果单纯的通过接收感应信号强度探测电缆路径,其可靠性就不高,常常出现跟踪错误的现象。

1.2电磁感应新方法探测原理

带电电缆路径探测设备新的设计方法虽然是建立在在传统电磁感应原理的基础上,但是其特征是信号发射装置为倍频式双音频信号发射机,由低频信号产生单元、高频信号产生单元、信号合成单元、功率放大单元和输出单元构成,高频和低频信号产生单元之输出信号的频率关系为倍频关系,双音频信号发射装置如图3所示。

信号接收装置由低、高频信号感应装置、低频/高频信号放大单元、相位差计算单元、中央处理单元和指示器构成,如图4所示。

该电磁感应探测新技术装置适用于电磁干扰强、环境较复杂的情况或各种金属管线密集的区域,其电路结构简洁,体积小,抗外界干扰能力强,能减少管线探测的盲目性,探测工作的效率高,检测人员工作强度小,可广泛用于电力电缆的路径跟踪及唯一性识别等领域。

2运行电缆路径探测

2.1运行电缆的信号发射方法

2.1.1 卡钳耦合法[1]

卡钳耦合法是一种探测运行电缆较理想的方法,不需要电缆作任何改动即可测试,并且操作远离高压,非常安全,电缆全长上都有信号,没有距离限制,如图5所示。

使用卡钳耦合法时,电缆护层两端必须良好接地,并且电缆护层处于连续状态,否则耦合电流随接地电阻的增大而减少,会产生很大误差,甚至不能测量。

卡住电缆本体方法适用于普通三相统包运行电缆的探测(如图5所示),带电电缆探测信号发生器输出接卡钳,将卡钳卡住电缆本体(注意不能卡接地线以上部分),卡钳等效为变压器的初级,电缆金属护套——大地回路等效为变压器的次级(单匝),次级耦合电流的大小与回路电阻(主要是两端的接地电阻)密切相关,电阻越小,电流越大。电缆通过卡钳耦合得到的电流较小,为了加强接收效果,可选择较大发射功率。

卡住电缆护套接地线方法适用于超高压单芯运行电缆的探测。由于单芯电缆芯线流过的工频电流很强,而且没有三芯统包电缆的三相抵消效果(对外表现为相对很小的零序电流),如果将卡钳卡住电缆本体,就很容易造成卡钳的磁饱和,无法发出信号。此时应将卡钳卡住其护层接地线,如图6所示。

由于长距离超高压单芯电缆的护层会每隔一定距离地线交叉互连,故信号会在交叉互连点从一相的护层流到另一相的护层,在跟踪时注意区分。对于三芯统包电缆,如果受现场条件限制,卡电缆本体有困难,也可以采用卡电缆接地线的方法,但应尽量不采用,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造成信号特征(包括幅值和相位)出现无法判断的情况。

2.1.2 零线/地线/护层注入法[2]

零线/地线/护层注入法是一种对运行中的低压电缆进行探测的方法,因为许多低压电缆的护层不作接地,或护层不连续,或接地不够良好,无法使用卡钳耦合法。

该方法不需要电缆作任何改动,而且注入的是高频信号,不会对运行线路产生不良影响。

在用户端,将带电电缆探测信号发生器的红色鳄鱼夹接零线、地线或护层,黑色鳄鱼夹接打入地下的接地钎,如图7所示。

2.2运行电缆路径探测(信号接收)

对运行电缆路径的探测时,需携带带电电缆路径鉴别综合测试仪进行跟踪探测。接收机选择的频率和发射机必须一致。选择智能宽峰法时,设定合适的增益,观察液晶屏上的方向指示箭头,若箭头向右,则表示电缆在带电电缆路径鉴别综合测试仪右边,应该向右移动,反之向左。当信号最强时,显示的箭头变为圆点,而且左右稍微移动一下传感器盒,箭头即会反向,带电电缆路径鉴别综合测试仪即在电缆的正上方。左右摆动带电电缆路径鉴别综合测试仪,观察左右箭头的变换,即可快速跟踪管线路径,如图8所示。

智能宽峰模式探测具有防误跟踪提示功能。邻近管线的电流一般小于目标管线,但带电电缆路径鉴别综合测试仪的响应与管线深度相关。目标管线可能变深,而邻近管线变浅,造成带电电缆路径鉴别综合测试仪在二者上方的响应幅值差距不大, 从而无法分辨。通过测量电流相位可以实现跟踪正误提示,实现防误跟踪。

在跟踪管线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屏幕右上方的相位指针,指针基本指向上方就说明在待测管线上方。若指针基本指向下方,并且出现“?”标志,则说明跟踪到了邻近管线,如图9所示。

3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3.1信号发射

1) 电缆带电时,接线必须由具有相关资质或资格的电力工作人员操作。

2) 尽量在用户端发射信号。如果在变电室端发射信号,就会在所有出线上均注入信号,造成目标电缆区分困难。

3) 低压电缆的护层可能不连续,若护层注入信号太弱,或探测过程中在电缆路径某处信号中断,则可换用零线/地线进行注入。

4) 因为所有出线的零线/地线或护层在变电室并联,所以其它电缆出线上会有部分电流被分流,也能探测到信号,但强度较弱,实际测试中应注意区分。

5) 探测高压运行电缆时,若使用卡钳耦合法接收不到信号或信号很弱,则说明电缆两端护层接地电阻过大,这时可以通过护层注入。

3.2信号接收

1) 如果是超长距离电缆,由于分布电容的影响,相位偏离就会逐渐加大,当达到一定程度影响判断时(如大于45°),可在确信目标管线的正上方重新做1次标定,相位指针会重新回到正上方,然后继续对目标电缆进行跟踪。

2) 对目标电缆进行标定时,信号接收装置和信号发生器的最小距离需要试验确定,但卡钳耦合法在3 m之外,可认为无干扰。

4结论

1) 电力运行电缆路径探测新方法是一种对运行电力电缆路径精确探测的新方法,所采用的信号发射装置能提供多种频率的发射信号,接收装置能通过接收感应的信号强度并计算相位差进行路径的精确探测。

2) 该探测新方法能够对运行中的高压三相电缆、单相电缆和低压电缆的路径进行检测,具有测试准确、测试速度快、抗干扰强等特点,保证了电缆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徐永铭.电力电缆的路径测定及识别[C].广州:全国电力系统电力电缆专业运行工作网,2000.

篇4: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及运行路径

关键词:财务风险 预警系统 构建策略

一、财务支出风险

(一)负债经营导致企业经济困难

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的有效举措是根据杠杆效应进行的负债经营,而负债一旦超出既定的范围,通常会因内在的财务结构风险而招致再融资的风险困难,并因负债累累而使企业总体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基于我国目前的现状,各个行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常会先将优势资源据为己有,再进行经营规模的扩展,即所谓的“占地为王”。一些企业将追求快速发展作为自身的发展对策,置风险于不顾,还试图加以掩饰,从而导致负债资金的占有率过高,给财务带来沉重的负担,企业没有足够的偿还能力。

(二)企业的或有负债风险比高负债风险更具隐蔽性

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企业的乱担保。部分企业未经同意和审批擅自以公司名义为他人担保,甚至进行大数额、长期限的担保,给企业造成了较大的隐蔽性风险。有些企业对担保管理不善,更无章可循,一旦担保对象没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就会造成担保企业从或有负债到负债的转化,以至于沉重的债务负担带给企业资金短缺甚至资不抵债,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而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其旗下的子公司因具备独立性,发生的借贷关系也是独立的,并以所有资产为借款作担保,集团公司却不能进行统一授信。同时互相联保、挪用、拆借资金的现象常常存在于集团成员之间,结果导致集团融资超量,使集团整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堪重荷。如果关联企业中因某家债务失控,极可能诱发集团整体联动性风险。

(三)筹资结构配置不合理导致企业偿付风险加大

资金结构指的是企业各项资金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也称资本结构。资金结构的含义很广,狭义上是指长期资金结构,而广义上则指包括长、短期资金在内的全部资金结构。

在进行投资时,短期投资与短期负债、长期投资与长期负债的对应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不能进行统一筹划,就会导致资金长短结构配置不合理。在筹资时若缺乏对资本结构和财务风险的考虑,就会造成财务费用成本较高,也使偿付风险同时增大。

二、资本运作风险

(一)货币资金的错误管理导致企业资源失控

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是支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最容易出现状况。在集团公司内部,其资源的流失、短缺、盗窃及挪用现象不但要在货币资金的风险管理下杜绝,还要考虑怎样将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并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如果资金管理体制不集中、监控不平衡,集团公司便无法掌握子公司的资金状况,就不能控制下属公司的资金运作情况,更不能以资金分配的形式对给集团带来经济效益的业务活动给予集团名义上的有效支持,造成投资失败、筹资失控、内部资金融通失灵等一系列风险的出现,若子公司出现状况就会因此使集团公司受到牵连而陷入担保纠纷中。

根据国内外大型集团公司的经验,通常都是高度集中地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促使集团内部“资本市场”的形成,并相应地进行操作。管理层因此可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对带给集团经济效益的业务活动进行甄别,可在项目的筹资、投资的先后问题上按其优越性统一安排,从而使集团的资金分配、资金分散、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并将集团的资源调配优势发挥到极致。

(二)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善导致企业的坏账风险

应收款项的坏账风险指的是企业无法按时收回所持有的各项债权而产生的风险。若结算管理在企业中得不到完善,便无法及时追讨各种应收预付款项,那么很容易导致呆账坏账,从而使企业蒙受损失。

在对应收账款管理时,一些企业过于追求销售业绩,而忽略了对应收账款的控制。一些企业为了提高销售量,使市场占有率增加,而大量赊销产品,致使应收账款在企业内部不断增加。由于赊销的盲目性及缺乏对客户的信用等级了解,导致应收账款不受控制,大部分的应收账款因长期不能收回而成为坏账。债务人长期无偿地侵占资产,使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存货处理不当导致企业的积压风险

存货的积压就代表着企业利润蒙受着潜在的损失。由于大部分存货都受保质期的限制,即使没有有效期的规定,也会因社会发展及市场供求变化莫测而遭受损失。存货积压不但是企业市场营销情况的体现,也是企业整体协调管理能力不足的反映。

以我国目前企业流动资产的情况,存货一般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大部分为超储积压存货。存货销售能力低、流动性差,不但占用了企业的大量资金,企业还为保管这些存货必须支付大量的保管费用,从而使企业费用增加,利润减少。若库存存货长期积压,企业因此蒙受由于市价下跌所带来的存货跌价损失及保管不当造成的损失,由此产生财务风险。

三、资金投入风险

(一)缺乏投资前的风险评估

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集团在投资的前期工作中,在所进行的投资项目选择上没有对效益和风险作有效的评估,分析企业资金的潜力也仅局限于对账面上收支节余的满足,不能积极有效地调动企业各项资源来支持各个项目的投资。在对项目投入过程中,很多事先预料不到的风险都会在项目的前期调查阶段不同程度地出现,而相关的定量分析法通常很少被应用其中,并且对预料之内的风险处理和控制方法也不恰当。从某种意义上说,事先预计不周,给投资前带来风险规避不当,对风险投资项目的投资规划中存在的某些早期风险没有意识到,而最终导致投资风险产生,控制手段不力,甚至一筹莫展。

(二)投资决策的成败关系着企业的存亡

在企业的所有决策中,投资决策至关重要。投资决策的成功与失败决定着企业的生死与存亡。因此,投资决策的失误极有可能会导致一个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注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避免造成失误,主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务必明确投资活动的性质——经济行为,并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避免涉及“政治”、“人际关系”等影响因素;二是在进行投资决策前,应事先做好投资概预算,做好面临投资项目所带来的一切风险,同时预测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关键在于是否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同时考虑在内,是否能取得良好的收益。

四、建立应对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

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客观存在着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组织和管理时极可能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促使风险到损失的转变,从而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因此,提高风险意识、采取风险措施、建立预警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以重视财务风险在财务管理各个方面的防范工作,从而有效地降低和消除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构建财务预警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财务预警分析指标系统建立的必要性。财务风险的正确处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财务危机是否产生,因此,提高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二是短期财务预警系统建立的可行性。短期财务预警系统为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于现金在企业理财的过程中应用广泛且具流动性,况且企业并不完全因为盈利而维持短期生存的,其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

三是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的确定性。对企业来说,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为目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指标。以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反映资产盈利能力;以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反映偿付能力;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并是资产运营指标中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产销平衡率的有效反应;以销售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反映企业发展潜力。

四是增强风险意识,完善内控管理,使或有负债的潜在风险降到最低。例如,在进行担保时,签订合同前应详细调查被担保企业的运营情况及资信状况,订立担保合同时注意反担保和保证责任免责条款的适当运用,订立合同后应对被担保企业的偿债能力进行追踪调查,以避免造成直接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①罗志艳. 电子商务财务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

②马瑛. 出版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再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③李英.MC公司财务管理优化案例[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

④李卓. 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0

⑤蔡丽.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相关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10

(林成喜,1968年生,江苏省姜堰市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篇5:运行路径

1.首先,咱们需要在自己的win7旗舰版电脑中找到英雄联盟游戏的快捷方式,也就是程序的图标,之后,咱们右键点击这个快捷方式,在出现的下滑菜单中,咱们选择属性选项,

2.在打开的属性窗口中,咱们将界面切换到快捷方式这一栏中,然后就可以看到如下图中所示的窗口了。在该窗口中,咱们需要将“目标”改成英雄联盟文件的储存位置,把“起始路径”更改成当前文件里client应用程序的储存位置。

3.完成之后,咱们右键点击该快捷方式,选择“发送到”——“桌面快捷方式”就可以正常使用了。

篇6:运行中心变电运行专责安全职责

1、在主任的领导下,负责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安全工作,协助主任做好变电运行的安全管理工作。

2、根据变电设备运行状况和安全生产工作安排,编制和实施全年变电站运行安全工作计划,编制月度检修计划的组织方案和安全防控措施。

3、根据季节性的特点和安全大检查的要求,认真开展变电站安全检查、安全性评价,进行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估,全面查找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应认真进行整改,无能力整改的应逐级进行上报,由公司统一安排消除。

4、贯彻落实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抓好变电站员工安全技术和业务技能培训工作。

5、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录音等制度,每月对变电站的“两票”进行审核、统计、分析。

6、定期参加中心组织的安全分析会、安全网例会,学习传达上级的安全要求和事故通报等,布置、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协调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7、根据现场实际生产情况修改现场运行规程、事故应急预案及现场安全措施等报批准后组织实施。

篇7:运行路径

1.1 本标准规定了本公司的运行管理职能、管理内容及检查与考核办法。1.2 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托管及提供运行服务的用户变电站范围的运行管理工作。2 引用标准

2.1 《供电系统变电运行工作管理规定》 2.2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 3 管理职能

3.1 运行管理部是本公司运行管理的职能部门。

3.2 运行管理部运行专职负责用户变电站的运行管理工作。

3.3 各运行变电站班组现场负责人及值班人员负责日常运行巡视、分析、设备操作和管理工作。4 管理内容和要求 4.1 运行管理部

4.1.1 负责贯彻执行各项技术标准和电业颁发的规章制度,掌握变电站运行方式,每月对35KV变电站、10KV变电站进行巡视检查;指导运行管理工作、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协助解决运行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4.1.2 根据季节性特点安排变电站运行分析会,以交流改进工作、制定措施。4.1.3 负责对运行人员进行考核工作。

4.1.4 组织编写专业技术管理标准和运行规程、典型操作票、启动方案、运行操作注意事项。

4.1.5 做好运行工人的培训工作。

4.1.6 检查、监督两票、三制的执行情况并提出整改意见。4.2 基层运行班组

4.2.1 执行各项企业标准,对运行设备组织巡视检查,发现缺陷报业主与设备运行部。

4.2.2 做好各项值班记录和巡视记录。

4.2.3 负责正常操作和事故处理,负责设备检修的许可与验收。4.2.4 建立健全各项技术资料和设备档案 4.2.5 完成每月月度报表、月度工作总结 5 检查与考核

篇8:运行路径

2004年以来, 在各项农业支持政策的引导下, 我国三农问题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农村发展活力初步显现。2014年, 我国农业增加值为58332亿元, 比2004年增长18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892元, 比2004年增长236.9%, 很多地区出现了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充分表明农业支持政策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通过调研我们还发现, 在农业支持政策的落实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对于农业支持政策效果的发挥产生了严重不良影响。农业支持政策的落实是农业支持政策传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要加强农业支持政策的落实, 就要完善农业支持政策的传导机制并促使其运行畅通。而要促使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畅通, 就必须明确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路径。基于此, 本文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来进行分析, 以得出更为可靠的结论和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2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是指政策在经过各类上下级政策主体间的纵向传导后, 最终传导给政策作用对象的过程来说明的, 具体的运行路径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看出,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具体的运行流程为:首先, 由高层政府部门根据农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并基于一定的政策目标考虑, 制定、发布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 并将政策文件下发给下级政府部门;其次, 下级政府部门一旦接收到这些政策文件后, 应立即组织学习和讨论, 领会政策精神, 明确政策目的, 在此基础上, 结合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将上级政府部门制定的农业支持政策进行分解, 并出台更为细化、能促进农业支持政策有效实施的政策细则信息, 如果该级政府部门还管辖更低层级的政府部门, 更低层级政府部门在领会学习上一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文件后, 还要进行政策的分解和细化;再次, 由底层政府及相关部门人员将适合本地发展情况的农业支持政策细则信息传达给政策作用对象;最后, 由城乡居民家庭、农产品加工企业、电力水利产业等政策作用对象接受这些政策细则信息, 并按照政策细则信息的指示改变自身的投资和消费决策, 为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效果的实现奠定基础。

由此可看出,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来实现的, 因而这种运行路径侧重的是农业支持政策被动的“操作”。

3 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

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是指农业支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政策工具、媒介体、政策目标之间的传导来实现的, 且具备在时间流程上的关联关系 (如图2所示) 。

首先, 政府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 改变相应的农业支持政策工具 (包括直接性政策工具和间接性政策工具) ;然后诸如原材料价格、土地、资本、货币等媒介体对农业支持政策工具的改变作出反应;接着由于媒介体出现变动, 导致农业支持政策的中间目标发生变动, 如农产品供给量、农产品消费量、农产品价格的变化等;进而又会影响原材料价格、土地、投资、货币等媒介体作出进一步地反应, 从而形成下一轮的农业支持政策的中间目标发生变化, 这样就可通过媒介体反应变量一轮一轮地修正政策中间目标, 当经历的传导环节无限多时, 这些政策中间目标就会越来越接近政策最终目标, 如农产品价格稳定和农业经济增长等。其中, 政策环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农业支持政策, 并促使相应的媒介体对政策中间目标作出相应的反应, 但有时政策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干扰农业支持政策的传导;而政策最终目标的主要功能是积极引导媒介体和政策中间目标向实现最终目标的方向变化。

由此可看出, 基于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侧重的是农业支持政策自主的“运行”。 这与基于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来实现其运行, 有着很大的不同。

4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比较

4.1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区别

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空间传导路径和时间传导路径的区别可以从传导方式、介质、受宏观面冲击、复杂性、动态性、内因型风险、反馈功能等方面来阐述 (如表1 所示) 。

由表1 可看出:在传导方式方面, 空间传导路径首先是从上级主体开始, 将农业支持政策逐级传导到底层主体, 然后再由底层主体将农业支持政策传导给政策作用客体, 并积极引导政策作用客体作出生产决策行为的改变。 政策传导的层次感很强, 中间环节没有循环, 具有直线型传导的特点, 我们称之为链式传导方式;而时间传导路径虽然从总体上看也遵循从主体到客体的信息传递渠道, 但这里主体的功能已极度弱化, 而是将传导渠道的重点放在客体到客体的自循环式演进方面, 我们称之为环式传导方式。 而其他几个项目上的区别都比较容易理解,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过多赘述。

4.2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联系

这里主要是通过阐述空间传导路径和时间传导路径之间的共同点, 来说明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的联系。 经比较, 空间传导路径和时间传导路径的共同点主要有:①两类传导路径的起点和终点相同。 不论是空间传导路径, 还是时间传导路径, 起点都为农业支持政策主体, 终点都为农业支持政策客体。 ②两类传导路径相互依赖。 空间传导路径是前提, 时间传导路径是目标。 同时空间传导路径的运行状况也会对时间传导路径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如上下级主体因利益分歧而在农业支持政策传导过程中进行利益博弈, 博弈的结果轻则影响农业支持政策传导的进程, 重则会使农业支持政策信息在空间传导中出现失真, 进而会对时间传导路径的运行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5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经前文分析, 我们可得到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基于行政权力的强制力来实现的, 而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主要是侧重农业支持政策的“自主”运行。 同时, 两个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区别主要表现在:传导方式、介质、受宏观面影响、复杂性、动态性、内因型风险、反馈功能等方面;而联系表现在:两类传导路径的起点和终点是一致的;两类传导路径相互依赖;两类传导路径的组合共同构成了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整传导路径。

5.2 对策建议

5.2.1 对下级主体设计合理的问责机制。 空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 主要是依靠上下级主体之间的行政权力来实现运行的。 但在运行过程中, 由于上下级主体之间的利益不一致, 下级主体可能会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 有所偏离的传导执行上级主体制定的政策, 因而下级主体在接收到上级主体的政策后, 并不立即往下传导执行, 而是根据上面的政策来制定自己的 “对策”, 这样就会延长传导机制正常运行中的时滞, 使得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出现不畅的状况。 因此, 针对下级主体的这一做法, 上级主体可以设计合理的问责机制, 加大对下级主体在传导落实政策过程中失责行为的监督惩处力度, 并利用该问责机制约束下级主体的行为, 使得下级主体在传导落实农业支持政策时, 能够朝着上级主体期望的轨道和方向进行, 为畅通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基础。

5.2.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时间维度的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路径侧重的是农业支持政策的“自主”运行, 但这种“自主”运行的实现, 需要以比较发达的农村市场体系作为基础。 但由于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发育很不健全, 导致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在运行路径上的选择余地很小,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空间维度的运行路径来进行, 这对于我国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和完善是极为不利的。 因此, 应努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 为时间维度运行路径的更多运用创造条件。 为此, 应积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给农民提供更多的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的学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市场分析判断能力;积极推进以农村电子商务平台为代表的农村市场信息化建设, 及时公布农产品市场交易情况的变化, 让农民可以从更多渠道了解市场信息;鼓励农民根据农产品市场行情的变化, 作出农业生产和投资决策的改变等。 通过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壮大, 为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的运行路径提供更多选择, 在畅通农业支持政策传导机制运行过程中促进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为民.宏观调控中的土地政策传导机制[J].浙江学刊, 2010 (03) :188-191.

[2]毛燕玲, 肖教燎.系统论视角下的土地政策传导机制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 2015 (02) :62-67.

[3]肖教燎.土地政策传导机制与路径的分析与仿真—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 2010.

[4]宋艳林.我国土地市场发育的三方博弈分析[J].生产力研究, 2007 (03) :61-63.

[5]李细建, 廖进球.有限理性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行为分析[J].社会科学家, 2009 (10) :44-48.

[6]唐在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土地调控中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 2007 (08) :24-29.

上一篇:南京有哪几个大学是98下一篇:形容夏天的四字词语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