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桥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2024-04-08

孔桥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共7篇)

篇1:孔桥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孔桥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一、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市委、市政府生态建设要求,立足于新农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以及庆阳市创建生态市的战略部署;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孔桥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农村。

二、基础条件分析

1、地理环境 樊庙村位于玄马镇西部,距庆城10公里,东与我镇的贾桥村相接,南与我镇的沟脑村相邻,西与三十埔镇交界,北与柏树村接壤。全村共11个自然村,458户,2015人,耕地面积6408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10年省级生态村,为确保各项指标完成,村委会加大投入,积极组织实施。

2、气候条件 越溪乡兴农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以东南风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7℃,年日照1900小时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无霜期230天。

3、水文条件 兴农村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占地面积在10亩以上的小型水库有3座,大小池塘有30多面,水渠长度约4000米。农田小区内桥、涵、路、渠设施完备,确保兴农村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

4、人口状况 该村现辖4个自然村庄,11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41个。现有农户480户,人口1462人,全村农业户口占100%。

5、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6、经济发展概况近年来,兴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作为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养殖业,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生产和产业模式,遵循市场规律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8321元。

7、交通设施现状

该村越白线横穿村庄,公共汽车直达村庄,交通十分便利。兴农村两委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相继完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大棚蔬菜基地生产道路改造,主干道砂石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逐步并实现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使全村交通便捷,通讯条件有了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8、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村中的垃圾重点是各家各户堆积存放,堆积处理率在90%以上,为了改善农户乱堆乱放的现况,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集中地安放垃圾桶,并建一个垃圾堆放场,安排专人负责,定点、定时收运。

9、绿化现状 兴农村一方面进行了低山缓坡开发,一方面进行了育苗工程,且在道路两侧已经种植了绿化带,基本能满足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林地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环境质量 兴农村水资源重点是水库水和地下水,农村饮用水以自来水为主,有机井水为辅,基本实现户户都有自来水。完善村民点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保土蓄水,合理开发、利用塘、库水体。

三、创建生态村有利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兴农村位于越溪乡兴农村的东南方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该村气候湿润,无任何污染物,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特别适宜植物的种植和育种。越白线公路从该村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对外交通非常便捷顺畅。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近年来,兴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无公害农业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兴农村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城市较远,境内环境基本无污染,环境质量良好。兴农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基础。

4、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牧、果、渔业发展较快,林、牧、渔三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多元种养结构和特色农业。

5、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宁波市市级生态村的全面启动,兴农村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环境,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

四、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管理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兴农村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农村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全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生态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兴农村两委虽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的改善了农业基地、道路交通、教育、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瓶颈突出、村级内在带动能力薄弱

兴农村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亮点,农业效益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层次较低,优越的农业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应。

3、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不足

由于农业初期投入较大,投资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人们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缺乏对人们生产中问题的切实指导,缺乏高技术投入的生态农业工程,示范作用较弱。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多数外出经商或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知识水平较低的中老人和妇女,因而接受新技术的困难较大。

4、生态环境意识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各阶层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

五、创建生态村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建立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明确目标,实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

2、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兴农村已按照省、市环保局下发的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完成了规划的制定,已上报相关部门,等待上级部门评审验收后,即可按规划组织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本村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保证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中心村布局合理

兴农村现状是农业、居住等各功能区的分布不尽合理,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生态村建设规划及村村通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中心村的整体形象将会得到明显改观,布局将逐渐优化。

5、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克服脏乱差现象。

积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农村的“五清五改”,使村庄内环境总体要得到较大改善,村庄主要干道要基本硬化,村给水、排水设施要日趋完善。生活垃圾要实现集中处理,垃圾乱堆放现象要得到解决。村内“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6、努力筹措建设资金

首先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体制,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经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利用项目向上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专项贷款等政策,组织好项目建设。

7、加强宣传,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态村建设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各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村建设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等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生态建设基本思想与政策法规的教育,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建设参与力度。宁海县越溪乡兴农村村委会 2010年7月26

篇2:孔桥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孔桥村位于玄马镇北部,距庆城8公里,南与我镇的贾桥村相接,东与南庄乡相邻,西与柏树村交界,北与玄马村接壤。全村共11个自然村,458户,2015人,耕地面积6408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2009年被确定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2010年省级生态村,为确保各项指标完成,村委会加大投入,积极组织实施。

1、成立组织,健全机制,为创建生态示范村提供组织和制度保证。村成立了生态创建工作领导组,明确责任,并确立了生态创建班子,确立了由村民代表组成的生态创建队伍。在队伍建设上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水平,全面指导生态创建工作,生态创建工作领导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专题研究生态创建工作,不断总结生态创建工作经验,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2、科学规划,合力谋划生态村。

孔桥村结合本村实际,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产业富村、生态立村、科技强村、民主管村”四大战略,并认真做好生态村建设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在规划之前,认真开展了调查,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准确把握村情、充分尊重民意,科学制定规划。使规划方案符合民意,又符合规划的技术要求和长远发展,目前已完成生态创建规划。

3、加大环境整治为主的“三清”工作,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村容整洁。

为使全村村庄整治,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是清垃圾,为确保街道整洁卫生干净,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建立垃圾填埋场1处,在小学、卫生所、广场、村部等处放置了垃圾箱,采取“户集、村运”的模式,引导和组织农民对垃圾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并建立了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确立了两名垃圾清运工,配备了垃圾运输车,做到全天候保洁。为确保垃圾填埋场正常运行,与清洁工签订了保洁责任书,建立了长效维护机制。对分散的农户和村庄定期开展卫生整治,家前屋后严禁乱堆乱放,严禁生活污水乱流,同时结合“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将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引进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二是清路障,村成立了清路障领导组,对公路边上堆放的石子、垃圾、树木以及违章建筑进行了清理,把道路让出来。三是清废舍。清除农户的废弃的房舍,清除路边的不文明厕所,动员群众整修户外的用房。

4、加强生态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快实施村村通柏油路建设工程。村成立了管理委员会,管理人员由村民选举的村民代表组成,做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办,这样广大群众修路的积极性大增。目前,已完成全村2条10公里柏油路建设。

二是加大改水改厕力度,改善农村的生活卫生条件。全村所有农户喝上清洁水,饮用水合格率达到100%;已建沼汽池140余口。改厕100户,改灶140户。三是加快小集镇建设。完成了街道供水、配套设施路灯、公厕、道路绿化、垃圾填埋场、卫生所,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农村。

5、做大做强生态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加强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孔桥村始终把瓜菜生产作为第一主导产业来抓,其次是花卉。二是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良种良法,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秸秆还田,推广有机肥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农药的残留量,严禁农药残留量超标,确保了食品安全。

6、加大林业保护,实施生态林业工程。

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力推进封山育林为主要内容的公益林建设,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严禁乱开、乱挖、乱伐、乱捕行为,孔桥村通过建设,逐步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樊庙村委会 2011年3月20日

生态村创建工作技术报告

兴农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一、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宁波市委、市政府生态建设要求,立足于兴农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及宁波市创建生态市的战略部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新前村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农村。

二、基础条件分析

1、地理环境 兴农村位于宁海县越溪乡的东南方向,三面环山,由道士塘、小宋、大宋和外庄四个自然村组成。越白线横穿村庄,公共汽车直达村庄,交通便捷。农用地总面积6711.24亩,其中耕地面积2319.24亩,园地面积361亩,林地面积2486亩,养殖面积1545亩。

2、气候条件 越溪乡兴农村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常年以东南风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5.3-17℃,年日照1900小时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8%,年平均降水量1000-1600mm,无霜期230天。

3、水文条件 兴农村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占地面积在10亩以上的小型水库有3座,大小池塘有30多面,水渠长度约4000米。农田小区内桥、涵、路、渠设施完备,确保兴农村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

4、人口状况 该村现辖4个自然村庄,11个村民小组,村民代表41个。现有农户480户,人口1462人,全村农业户口占100%。

5、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在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6、经济发展概况近年来,兴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作为兴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和养殖业,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生产和产业模式,遵循市场规律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8321元。

7、交通设施现状

该村越白线横穿村庄,公共汽车直达村庄,交通十分便利。兴农村两委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相继完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大棚蔬菜基地生产道路改造,主干道砂石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逐步并实现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使全村交通便捷,通讯条件有了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8、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村中的垃圾重点是各家各户堆积存放,堆积处理率在90%以上,为了改善农户乱堆乱放的现况,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各村集中地安放垃圾桶,并建一个垃圾堆放场,安排专人负责,定点、定时收运。

9、绿化现状 兴农村一方面进行了低山缓坡开发,一方面进行了育苗工程,且在道路两侧已经种植了绿化带,基本能满足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林地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环境质量 兴农村水资源重点是水库水和地下水,农村饮用水以自来水为主,有机井水为辅,基本实现户户都有自来水。完善村民点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保土蓄水,合理开发、利用塘、库水体。

三、创建生态村有利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兴农村位于越溪乡兴农村的东南方向,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该村气候湿润,无任何污染物,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特别适宜植物的种植和育种。越白线公路从该村通过,交通十分便利,对外交通非常便捷顺畅。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近年来,兴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无公害农业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兴农村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城市较远,境内环境基本无污染,环境质量良好。兴农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基础。

4、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牧、果、渔业发展较快,林、牧、渔三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多元种养结构和特色农业。

5、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宁波市市级生态村的全面启动,兴农村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环境,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

四、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管理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兴农村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农村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制约了全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生态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兴农村两委虽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的改善了农业基地、道路交通、教育、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瓶颈突出、村级内在带动能力薄弱

兴农村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亮点,农业效益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层次较低,优越的农业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应。

3、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不足

由于农业初期投入较大,投资期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人们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缺乏对人们生产中问题的切实指导,缺乏高技术投入的生态农业工程,示范作用较弱。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多数外出经商或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知识水平较低的中老人和妇女,因而接受新技术的困难较大。

4、生态环境意识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各阶层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

五、创建生态村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建立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明确目标,实行考核,建立奖惩制度。

2、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兴农村已按照省、市环保局下发的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完成了规划的制定,已上报相关部门,等待上级部门评审验收后,即可按规划组织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本村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保证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中心村布局合理

兴农村现状是农业、居住等各功能区的分布不尽合理,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生态村建设规划及村村通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中心村的整体形象将会得到明显改观,布局将逐渐优化。

5、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克服脏乱差现象。

积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农村的“五清五改”,使村庄内环境总体要得到较大改善,村庄主要干道要基本硬化,村给水、排水设施要日趋完善。生活垃圾要实现集中处理,垃圾乱堆放现象要得到解决。村内“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6、努力筹措建设资金

首先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体制,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经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利用项目向上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专项贷款等政策,组织好项目建设。

7、加强宣传,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态村建设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各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村建设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环保意识,法制观念,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等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生态建设基本思想与政策法规的教育,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建设参与力度。

宁海县越溪乡兴农村村委会

篇3:日本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考察报告

1 日本养猪业概况

2007年日本养殖业产值达到8.2亿日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0%,其中养猪业产值占养殖业产值的20%。从养殖业内部结构看,肉牛产值占19.4%,牛奶占25.6%,生猪占21.1%,鸡蛋占16.4%,肉鸡10.9%,其他占6.5%。日本的肉猪价格分为最上级、上级、偏下级、下级四个档次。发酵床养的猪价格为最上级,目前收购保护价为580日元/kg(相当人民币46.40元/kg), 比其它方式养殖的猪高出170日元/kg(相当于人民币13.60元/kg)。

1.1 生猪品种

日本饲养的猪品种要求产肉力、抗病力和繁殖能力强,目前主要饲养的品种有五个。一是大约克夏猪,在五个品种里面是最有历史的品种,仅次于长白猪的繁殖能力,成年体重达380kg。二是杜洛克猪,是产肉能力最高的品种,耳朵下垂,别名红毛猪。三是长白猪,是繁殖能力最高的品种。出肉率也高,在日本饲养数量最多。四是巴克夏猪,肉脂兼用型猪种,身体呈黑色,腹部是小豆色,头和四肢呈白色,是一个较小型的猪种,成年体重250~300kg。五是汉普夏猪,是一个产肉能力高的猪种,仅次于杜洛克猪。体色黑色,但从肩部开始到前脚有带状的白色,现在是稀有品种。商品猪以杜长大三元杂交组合为主。

1.2 饲养技术

猪舍建造简易,主要是采用大棚猪舍,投资省;利用当地特产农作物作饲料,生产特色品牌猪;政府加强养猪技术培训和对农家的巡回指导;通过更新给料器,减少饲料损失;看护分娩过程,减少事故发生率;采取防暑降温措施,提高母猪受胎分娩率。88%的新生仔猪实行断齿,断齿一般在出生后7天内无麻醉进行。77%的新生仔猪实行断尾,断尾一般在出生后7天内无麻醉进行。100%的小公猪在无麻醉下实施去势,去势一般在出生8天后实施。

1.3 粪污处理

据推算,2008年日本家畜排泄物总量是8 747万吨,其中1/4是养猪业产生的。根据家畜排泄物法的规定,90%的养殖农户利用家畜排泄物进行堆肥发酵处理。对排出的污水,根据水质污浊防治法,养猪农户有义务按照要求进行处理。养殖场日排水量在50m3以上的,对硝酸盐类等有害物质控制排水基准为900mg/L, pH值5.8~8.6, BOD、COD浓度控制在160mg/L,浮游物质量200mg/L,大肠菌群数日间平均3 000个/m L。日中创职协会久永英—会长还给我们介绍了一种新型的腐殖质土处理粪污的环保方法,这种腐殖质土,既可以用于农业生产,也可以用于畜牧业粪尿污水的处理,一般1吨腐殖质土可处理10吨猪粪尿,猪粪尿经处理后可制成高效有机肥。目前,这种腐殖材料已在日本1 000个以上畜牧场推广应用。

2 发酵床养猪的技术特点

日本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区是北海道,它已经实行了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经营。这次我们考察了北海道希望农场,总经理中岛道义向我们介绍,他经营的这个猪场,是北海道最大的生物发酵床养猪和放牧养猪场,该场始建于1972年,已经有40年的历史,使用生物发酵床养猪也有25年了。受锯木屑资源限制(锯木屑靠进口造纸材料剩下的废料加工而成),北海道利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模式的只占10%左右。希望猪场依山而建,有28栋大棚猪舍,2栋锯木、谷壳大棚、2栋肥料加工大棚,其中一栋用于废弃垫料的翻耕发酵,一栋是放置腐熟好的堆肥。该场常年存栏7 000头,其中母猪600头,年出栏肉猪1.2万头。去年产值4.5亿日元(折合人民币3 600万元),头平产值3.75万日元(折合人民币3 000元/头)。通过现场考察与座谈,我们认为日本生物发酵床养猪有如下特点:

2.1 采用大棚猪舍设计

日本的发酵床猪舍采用大棚设计(类似于蔬菜大棚),构造简单。棚顶是从加拿大引进的,材质与飞机棚材质相同,能遮挡太阳辐射,跨度23米,最高点7米,长度根据地形和生产需要,可长可短。发酵池底要求硬化,或用防水薄膜铺垫,其目的是防止粪尿病菌污染土壤环境。发酵床采用地上式设计,地面用水泥抹平,垫料床高度为50 cm,饲喂台宽度为1.2m,饲喂台上安放有自动投料槽,每个食槽供15头左右的猪只自由采食。采食均采用自动拌湿料饲喂,以利于控制呼吸道疾病和提高猪的采食量。

2.2 饲养生长育肥猪

发酵床养猪方式主要用于生长育肥猪。一般仔猪断奶后50天,体重达到15~20kg,就可转入发酵床猪舍饲养。发酵床猪舍垫料一般不需要消毒,但要做好保健和防疫工作。

2.3 垫料床制作

垫料厚度一般30~80cm。夏天用薄床,冬天用厚床,平均厚度50cm。从发酵床底到表面依次堆放老垫料20cm,稻谷壳20cm,锯木屑10~15cm和适量菌种,制成发酵床。

2.4 垫料床管理

一是采用通气式管理,即用鼓风机从发酵床底部开始通气,通气管的直径为30mm,通气是在泥泞化的部分超过4成时使用。另外追加稻谷壳、锯木屑,锯木屑需含水份57%。这种方式,垫料无需人工搅拌,任凭猪自由活动而自然翻动。另一种是搅拌式管理,即用小型管理机对垫料进行定期搅拌,一般一周搅拌一次。搅拌次数太多,反而导致发酵床状态恶化。

2.5 垫料使用期限

每出栏一批肉猪,必须更换垫料,下批猪重新配置,这样有利于动物疫病防控。而国内是连续使用2~3年后更换垫料。

2.6 发酵床养猪与放牧养猪相结合

发酵床养猪大棚设计成两端开放,猪能自由出入到舍外的放牧区,放牧时间为全天候。

2.7 废弃垫料处理

废弃垫料运到制肥车间,首先进行有氧发酵处理,一般采用大型翻耕机械定期翻拌,制成初级有机肥;然后转运到成品堆肥车间堆放,约通过半年的腐熟期后,变成腐熟的高效有机肥,再销售给周边的蔬菜、水稻种植专业农户。堆肥搅拌机械设备由政府补贴85%。

日本发酵床养猪主要适用于生长育肥猪阶段,对母猪舍、乳猪舍的粪污处理一般采用粪尿分离,干粪收集转入堆肥处理,污水经过污水处理程序达标后向外排放。

3 体会与启示

湖南是全国养猪大省,湘潭养猪密度大,又处在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养猪环保压力大,要借鉴日本养猪注重环保、推广环保养猪方式的好经验、好做法。大力推广清洁养殖模式,全面提升生态养猪技术水平。

3.1 进一步加大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推广力度

近几年来,我市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要借鉴日本多年来推广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要在发酵床猪舍建造、发酵床菌种选择,垫料配方优化、发酵床管理、垫料堆肥处理等方面不断加以改进,努力扩大推广面,提高全市发酵床生态养猪的科技水平。同时,要以本次培训考察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与日方在生态养猪方面的交流合作,引进新的环保养殖技术和环保处理工艺,实现养殖业又好又快发展。

3.2 多措并举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

日本发酵床养猪技术因受垫料资源进口(主要是锯木屑)限制推广面并不大,需要辅以其它环保措施才能解决问题。而我们的垫料资源相对充足,可以就地解决。因此,我们比日本更有优势发展生物发酵床养猪。与此同时,我们要结合当前城乡环境同治,大力推广种养结合模式、放牧养猪模式、沼气利用模式、工业治污模式、复合肥厂处理模式,采用干清粪、雨水污水分离等工艺,减少污水排放量、减轻治污压力。

3.3 科学规划,严格监管

日本地域面积不大,但规划到位,宜牧则牧,宜农则农、农牧结合,环保意识强,实现了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我们要规划先行,按畜禽排泄量与外部消纳量相配套的原则,科学制定畜牧业区域发展规划,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实现农牧循环可持续发展。

同时要加强日常监管,严格实行养殖场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对已建成的规模化养殖场要求限期达标排放,对新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和设计、施工、环保“三同时”制度。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加大养殖环境保护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各类养殖污染违法行为。

3.4 加强组织领导,增加养殖业环保投入

篇4:某村委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某村委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某村委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一、创建生态村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生态省、滁州生态市、明光生态市建设要求,立足于新前村区域特点、资源优势、生态环境、经济技术基础以及明光市创建生态市的战略部署,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运用生态学原理,充分发挥区域生态、资源、产业

和机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优美的生态家园,培育生态文化体系,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努力将新前村建设成为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农村。

二、基础条件分析

1、地理环境 明光市古沛镇新前村位于明光市的西北约40公理,在古沛镇的东端,东于女山湖相邻,西于五河县接壤,“明光—柳巷”公路从该村通过,“古沛—高王”公路贯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耕地面积1765亩,全村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质以两合土为主,疏松肥沃,平均土层厚度大于200cm。有机质含量高。

2、气候条件 古沛镇新前村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气候特点: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热量较优,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光照多。年降水量950毫米,。全年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

15度,全年无霜期220天,年日照总数为2600小时。

3、水文条件 新前村境内水源较为丰富,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小型水库有2座,大小池塘有30多面,水渠长度约3000米,卢咀水电站可以灌溉全境。农田小区内桥、涵、路、渠设施完备,确保新前村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

4、人口状况 该村现辖6个自然村庄,1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83户,人口1504人,男妇比例为102:100,全村农业户口占95%,全村出生率为11‰,自然增长率为‰。

5、社会事业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已经落实,现有幼儿园1所,小学1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在卫生、社保,广电、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新前村已经连续两年被古沛镇评为先进村和优秀党支部。

6、经济发展概况近年来,新前村

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农业作为新前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充分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条件,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按照无公害质量标准生产,按照产业模式发展,遵循市场规律经营。农民人均纯收入2540元。

7、交通设施现状 该村紧靠104国道、与“明光—柳巷”省道相邻,“古沛—高王”公路贯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新前村两委十分注重基础设施,相继完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生产道路改造,目前已有两个项目被镇政府和市政府立项,砂石公路改造成水泥路面,逐步并实现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使全村交通便捷,通讯条件有了改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8、垃圾处理现状 目前村中的垃圾重点是各家各户堆积存放,堆积处理率在70%以上,为了改善农户乱堆乱放的现况,村两委结合新农村建设,准备在各村设立生活垃圾收集点若干个,建一

个垃圾堆放场,安排专人负责,定点、定时收运。

9、绿化现状

新前村已栽种速生杨15000多棵,法国梧桐800多棵,各类果树多棵;道路两侧已经种植了绿化带,基本能满足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的要求。林地覆盖率较高,水土保持良好。

10、水环境质量 新前村水资源重点是地表水和地下水,农村饮用水以机井为主,基本实现了户户有机井。在建设过程中,解决人畜饮水不安全问题要采取“点与面”相结全的办法,加快沼气池建设,特别是畜禽养殖专业大户必须采取干湿分离、通过沼气净化后才能排放畜禽粪便。畜禽饮用水取水水源的水塘,严禁肥水养殖。完善村民点的污水排放设施,提高污水处理率。保土蓄水,合理开发、利用塘、库水体。

三、创建生态村有利条件分析

1、区位优势。

新前村在明光市西北部,紧临女山

湖。气候湿润,无任何污染物,空气清新,气候宜人。特别适宜植物的种植和育种。;靠近104国道,“明光—柳巷”公路从该村通过,“古沛—高王”公路贯穿该村,交通十分便利,对外交通非常便捷顺畅。

2、特色经济活跃,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近年来,新前村逐渐形成了以农业、养殖业、商贸服务业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经济。无公害农业规模不断加大,生态经济初见雏形

3、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取得较大成就。

新前村无重污染项目,又离工业城市较远,境内环境污染较轻,环境质量良好。新前村在改善生态现状、进行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涉及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改善饮水质量等各个方面。广大村民已初步体会到改善生态环境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注重有机肥料,从而为建设生态村奠定了

基础。

4、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特色农业基地初步形成。

近年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林、牧、果、渔业发展较快,林、牧、渔三业的比重不断上升,并逐步形成了多元种养结构和特色农业。

5、政府重视,公众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

加快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随着生态省建设的全面启动,省“百千万”工程的开展。新前村抓住创建生态村的有利环境,经过多年的环境宣教和生态实践活动的开展,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绿色生态”的主题开展了多方位的宣传教育活动,村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增强。

四、制约因素分析

1、农村管理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新前村布局分散,产业依托不强,农村管理水平不高,功能发挥不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不合理,土地等资源浪费严重,并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制约了全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生态村建设的瓶颈。近年来新前村两委虽然非常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明显的改善了农业基地、道路交通、教育、环境建设等基础设施,但仍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经济发展落后、产业瓶颈突出、村级内在带动能力薄弱

新前村通过近几年不断的发展,经济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但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交通、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突出,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增长亮点,农业效益总体水平不高,农产品深加工层次较低,优越的农业资源难以发挥应有效应。

3、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推广不足

由于农业初期投入较大,投资期

长,经济效益见效慢,且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因此人们对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此外,科技人员比例偏低,缺乏对人们生产中问题的切实指导,缺乏高技术投入的生态农业工程,示范作用较弱。有一定知识的青年人多数外出经商或打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为知识水平较低的中老人和妇女,因而接受新技术的困难较大。

4、生态环境意识不足

虽然经过多年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各阶层环境意识均有所提高,但“重经济,轻环保”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农民群众的环境意识仍较为薄弱,尤其是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不完善,乱堆乱放、倾倒、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

五、创建生态村保障措施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一是建立生态村建设领导小组。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村主任为副组长,村两委成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二是落实责任,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明确目标,实行年度考核,建立奖惩制度。

2、编制生态村建设规划或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新前村已按照省、市环保局下发的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完成了规划的制定,已上报相关部门,等待上级部门评审验收后,即可按规划组织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组织学习环保知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确保本村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保证不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4、加快旧村改造,实现中心村布局合理

新前村现状是农业、居住等各功能区的分布不尽合理,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生态村建设规划及村村通改造工程的逐步实施,基础设施将不断完善,中心村的整体形象将会得到明显改观,布局将逐渐优化。

5、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克服脏乱差现象。

积极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的农村环境整治活动,加快农村的“五清五改”,使村庄内环境总体要得到较大改善,村庄主要干道要基本硬化,村给水、排水设施要日趋完善。生活垃圾要实现集中处理,垃圾乱堆放现象要得到解决。村内“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6、努力筹措建设资金

首先在立足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行个人、集体、政府三结合的体制,鼓励多方投资,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经提高投资人的积极性。其次是利用项目向上争取政府扶持,充分利用专项贷款等政策,组织好项目建设。

7、加强宣传,提高全村人民的生态村建设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标语等各手段,搞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村建设知识的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的环保

意识,法制观念,使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生态建设、党的富民政策在农村等到广泛宣传,深入人心。通过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加强对生态建设基本思想与政策法规的教育,提高农村村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建设参与力度。

篇5: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报告

技 术 报 告

xxxxx镇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0日

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报告

xxxxx镇位于xxxxxx,地处xxxxxxxxxxxxx。镇驻地距xxx城西南25公里,北临206国道和已开工建设的临枣高速公路和临枣铁路,省道沂台线南北穿过,郯薛公路横贯东西,交通条件十分便利。镇域总面积xx平方公里,耕地xx万亩,辖xx个行政村,xx万人口。

xxx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南缘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以平原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大部分地区的海拔高程从北部的40余米到南部的30余米。境内有小山三座:温岭、花果山、鹰爪山,最高海拔200米,均为南北走向。

xxx属暖温带季风区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水比较丰沛,具有春季多风多旱、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又旱、冬季寒冷雨少雪稀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湿13.2℃—13.4℃。年平均降水量为830.6mm。历年平均日照为2428.8小时,年太阳辐射热总量为120.2卡米/平方厘米。历年平均风速为3.2m/s,最大风速20m/s,年有效风能为529kw/m3。

xx镇作为鲁南重镇,历史悠远绵长,文化辉煌灿烂,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由于具有明显的区位、人文、资源优势,成为xxxxx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之一。

根据《xxx城镇总体规划》(2010—2020)、《xxxxx环境规划》(2010—2020)发展目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至2020年,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经济繁荣、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

优美、富有活力的现代化生态文明城镇。

2009年初,镇党委政府根据省政府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的要求,依托本镇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优势,提出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工作目标,并严格依照《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试行)》和《xxxxx镇环境规划》总体要求,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改善环境质量,全面开展了生态镇建设。通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各项指标已基本达到省级生态乡镇的考核要求,现将xx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指标达标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条件部分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配备专门创建机构和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

xxx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对生态乡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建设生态乡镇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载体,从战略高度进行组织部署。目前,xx生态镇创建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常务副组长,各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办公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具体负责日常创建工作。将生态建设工作纳入镇综合目标考核,制订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明确奖惩措施,将创建工作纳入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逢会必讲生态建设,使创建工作深入人心,层层分解责任,落实人员,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

2、已编制生态镇环境建设规划和创建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

xx镇在县、市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委托中国海洋大学、临沂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编制了《xx县xx镇环境规划》,并

通过了临沂市环保局组织的评审论证。2010年,xx镇被列为市级生态建设乡镇,80%以上的行政村基本达到市级生态镇建设标准。此后今年以来,xx镇党委政府将建设省级生态乡作为关系xx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务来实施。

3、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作为具有近3000年历史的古镇,xx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有关规定,加大对环境和文化遗迹遗存的保护力度。xx镇建设了xx县最大的乡镇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主要排污企业即酿酒企业的污水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得到适当处置并无危险废物排放;辖区内无其他国家明令禁止的污染企业;无坡地开垦、任意砍伐山林、开山采矿及乱挖资源等现象;无捕杀、销售、食用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辖区内也没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生存;近三年内没有发生过一般以上级别的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

4、城乡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乡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

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合理利用、保持特色、增强创新”的原则,坚持城镇空间结构体现人性化、知识化、景观化的特征,以开发区、旅游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发展,促进产业集聚,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经过不断努力使镇区建设实现与古城保护、环境生态保护相结合,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小城镇。城区公共设施较为完善,自来水管网、排水管符合省相关标准,文化娱乐、教育、卫生设

施齐全,防洪抗旱设施完备,镇区管理秩序井然、街道整洁、卫生状况良好。结合农村旧村改造、社区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实施以“五化”(美化、绿化、净化、硬化、亮化)、“四改”(改水、改厕、粪改、殡改)为主要内容的人居环境建设,组织开展以环境卫生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倡导群众使用环保购物袋,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实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以生态文明村建设为载体,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改善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建设生态文明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乡村环境保护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生态创建文化先行。xx镇高度重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氛围的营造,宣教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教育面广,通过广播、横幅、固定标语、街头咨询、入户明白纸、举办生态环境保护进单位、进村、进校园、进企业等宣传教育活动,实现了宣传教育无缝覆盖。通过对各类人群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达到了96.8%。

二、考核验收指标部分

1、辖区环境质量

xx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由于辖区内无重度污染企业排污,其他污染企业排污达标,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工农业生产地表水达到Ⅳ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甚至优于Ⅱ类达到了Ⅰ类水质标准,xx的水质达到了符合功能区要求。

xx森林覆盖率较高,镇内工农业废气量极少,镇内的大气

环境质量总体较优,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符合功能区要求。

xx无重大噪音污染源,根据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县环保局监测结果,xx生活区声环境质量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1类标准;工业、居住混杂区达到2类标准;工业区达到3类标准,符合功能区要求。

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经县卫生、防疫部门水质监测,xx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

近年来,根据区域特点,采取建污水处理厂、稳定塘、人工湿地、土壤渗漏等形式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0%。

4、开展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

近年来,因村制宜,大力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目前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村达到了58个,主要处理方式是建稳定塘、土壤渗漏、沼气池等,实现生活污水转化肥水。

5、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置的行政村比例

经过近年的不断努力,完成了镇区和全镇114个村环卫一体化建设,城区设置固定垃圾收集池和移动垃圾收集箱87个,成立了20人的环卫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建成了垃圾周转站和无害化处理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95.5%。每个行

政村均设置了5-15个不等的固定垃圾池或移动垃圾桶(箱),配备3-10名保洁员,实现日产日清运,消除无乱堆乱倒现象,各村结合自身实际,落实管理制度,实行门前三包。集中收集处置率达95%。同时,在xx镇xx村建成垃圾中转站和一个大型无公害垃圾处理填埋场。

xx支柱产业为酿酒、石膏开采、蔬菜种植,基本上属于无污染或轻度污染企业,无危险废物产生,农村医疗废物已于2008年统一纳入城市医疗废物集中收集处置体系。

6、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xx镇鼓励广大群众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凡是能够再生或再利用的,通过售卖、转变用途等形式充分利用。目前有93个村实现了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占全镇行政村的比例超过81.6%。

7、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辖区内重点工业污染源是大型酿酒企业山东xx美酒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园林式污水处理厂,实现了自身工业污水和周边村居生活污水的无公害处理达标排放,其他轻污染企业也已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

8、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和污水排放达标率 辖区内无大型畜禽养殖场,部分小规模化养殖场有的采取科学养殖,无公害化粪便处理,实现了生物降解;有的采用沼气池发酵化解粪便,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1%。

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xx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通过秸

秆还田、秸秆青储、秸秆饲料、秸秆沼气池发酵等技术,基本达到了秸秆还田率53%,综合利用率90%,焚烧秸秆现象基本得到了控制。

1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结合新农村建设、沼气池建设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大力推广农村厕所改造,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91%,部分农户使用上了坐式抽水马桶,个别村民家中实现了卫生间、洗浴间一体化设计。

11、农用化肥使用强度

xx镇土壤以潮土和砂礓黑土为主,土体深厚,质地轻,壤粒状结构,通透性好,肥力较高,农民使用化肥量较少。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推广和田间管理新技术的应用,农村使用化肥量逐年下降,有的农户甚至只使用农家肥,截至2010年底,农民平均化肥使用量降至248公斤/公顷〃年。

12、农药使用强度

xx镇气候适宜,四季分明,又是闻名的优质粮食生产大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大镇,群众一直自觉地控制农业使用量,通过科学的田间管理技术和选择优质抗病品种、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同时通过诱杀灯等方式消灭害虫,农药使用量逐年降低,特别是许多大棚蔬菜种植户,基本上不实用农业或仅使用适量的无公害可自然降解农药,截至2010年底,平均农药使用量已降至2.82公斤/公顷〃年。

13、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近年来,xx镇大力推广电、液化气、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成了5处液化气站,电磁炉、煤气灶、太阳能逐步走进

农家,并建成了2个沼气示范村,利用木柴、秸秆当做燃料的农户逐建减少,目前,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超过50%,使用煤炭的居民户数比例约40%,其中又有30%的煤用户在夏季改用液化气。

14、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xx镇水源丰富,村庄环境整洁,集镇建成区以道路、公园、村内绿地等绿化地块为重点。近年来,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加快了绿地系统的建设,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8平方米。

15、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按照道路环境的建设要求,以路域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大力开展绿色通道建设工程,对镇域内的xx路进行补植树木;对新修筑的xx路结合护坡,进行护坡绿化和绿化带内树木栽植;对xx路绿化带树木进行补植;对城区xx路、xx路、xx路、xx路、xx路、xx大道、xx大道等路两侧进行大面积植树栽竹栽花种草,绿化普及率达到97%。村村通主要道路两侧栽植速生杨等树木,村内主要道路栽植绿化乔木或灌木,绿化普及率超过96%。

16、森林覆盖率

近几年,xx镇依托平原优势,因地制宜开展植树造林,以速生杨等经济林、绿化乔木为主,果木为辅,广泛开展路边、河岸、沟渠边、村内空地见缝插绿、连片造林工程,全镇森林覆盖率超过16%。

17、水土流失治理率

xx镇全力做好全镇主干道公路护坡、河道护坡、空闲地的绿化和植被恢复,以及保护区内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的水土流失治

理,防止污染水源。保护区划内涉及水土保护的交通、能源等项目建设,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批、水土流失治理竣工验收制度。至2010年底,全乡水土流失治理度基本达71%以上。

18、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面积的比重 xx镇倡导无公害种养殖理念,不断提高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规模,不断降低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提高产品的质量,截至目前,全镇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种养殖面积接近2万亩(包括复种面积),达到全镇种养殖面积的53%。

19、基础扎实有效

篇6:孔桥村创建生态村技术报告

XX市(州)XX县(市、区)XX乡(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工作总结、技术报告

一、工作总结

(一)省级生态乡镇申报表

(二)申请验收文件

市、县级环保部门和乡镇政府申请验收文件。

(三)创建工作总结

创建总的工作总结和分(至少两年)工作总结。

二、技术报告

(一)前言

镇(乡)域自然、社会、经济及开展创建工作的简要报告(1000余字)

(二)基本条件

1、机制健全。建立了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了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了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制度。

(1)情况说明

围绕该基本条件进行说明(700余字即可)(2)证明材料

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和其它机构的文件、环保专职人员任职通知、环保机构管理网络组成、创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与乡镇相关部门签定的创建目标责任书、创建的工作例会、检查与督查制度和创建历年来的关于创建工作会议(每年不少于二次)签到和会议纪要等。

2、基础扎实。开展生态乡镇创建一年以上,且6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了乡镇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一年以上。

(1)情况说明

围绕关于生态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的创建和乡镇环境规划的文本编制、评审和上一级政府或人大的批复等内容做简要介绍(600余字)

(2)证明材料

所辖行政村数量的证明文件及生态村、生态家园的命名文件;乡镇环境规划的县级政府或人大批准文件。

创建生态乡镇规划的各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进度表(且按每个项目进行细化完成内容和资金到位情况)。

3、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

(1)情况说明

对该镇节能减排、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污染治理、固危废监督管理、清洁生产和林业部门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矿山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等方面作出的工作成效的介绍。

(2)证明材料 上级政府下达的能源消耗降低、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的相关文件或任务书;其指标完成情况证明材料。有关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行“三同时”、乡镇辖区内有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的证明,;近三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和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等有关证明材料。

4、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1)情况说明

关于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内容的简要情况说明(800余字)

(2)证明材料

关于乡镇功能分区、建成区公共设施完善情况、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介绍及证明;创建历年来的环境卫生、环境综合整治、烟尘、扬尘控制、街道绿化等方面的工作思路、总结和获奖奖牌照片。

5、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1)情况说明

对乡镇环保宣传、群众对环境状况是否满意、有无环境问题投诉等情况的简要说明(500余字)。

(2)证明材料

关于本乡镇创建生态乡镇告全乡镇群众书及照片、群众对环境满意率问卷调查表样张和调查汇总表、宣传活动及宣传标牌、宣传栏照片等。

(三)考核指标

1、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县(市、区)环保部门关于划定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文件、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证明和监测报告

县(市、区)卫生部门关于以自来水厂或手压井形式取得饮用水的村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雨水收集系统和其它饮水形式的合格与否需经检测确定,其饮用水水质需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证明并附饮用水质检测报告。

2、地表水环境质量、空气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

县(市、区)以上环保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水达到功能区要求的证明和相关监测报告。

县(市、区)以上环保部门关于乡镇建成区内大气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的证明和相关监测报告。

县(市、区)以上环保部门关于乡镇建成区内声环境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的证明和相关监测报告。

3、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比例

县级以上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关于建成区生活污水产生量、处理工艺技术、管网收集率、处理率情况说明和相关证明;

县级以上建设部门、环保部门关于行政村开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的情况说明及处理生活污水行政村比例和受益农户达规定比例的证明。

4、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行政村比例

县级以上城建(环卫)部门、统计部门关于乡镇建成区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方式、情况说明及处理数量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证明。

县级以上城建(环卫)部门、统计部门关于乡镇非建成区开展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情况说明和行政村占非建成区行政村总数的比例的证明。

5、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分废水、废气)的汇总表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达标证明,并附每个企业的监测报告。

6、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关于街道(镇)辖区内油烟废气达标排放的饮食业单位占所有排放油烟废气的饮食业单位总数的百分比的证明,并附不得低于街道辖区内排放油烟废气的饮食业单位总数的20%饮食业单位的抽样监测报告。

7、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粪便的处理方式、种养平衡说明和综合利用的畜禽养殖粪便与产生总量的比例的证明。

8、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县级以上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方式及综合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数量占农作物秸秆产生总量的百分比的证明并细化秸秆综合利用方式。

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县级以上卫生、建设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使用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户数的比例的证明。

1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农药施用强度

县级以上农业、统计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化肥施用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与播种总面积之比即农用化肥施用强度的证明。

县级以上农业、统计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实际用于农业生产的农药施用量与播种总面积之比即农药施用强度证明。

11、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比例

县级以上统计、经贸、能源、农业、环保等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使用清洁能源的种类及使用清洁能源的居民户数占居民总户数的百分比证明。

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县级以上城建部门关于乡镇建成区(中心村)公共绿地(指乡镇建成区内对公众开放的公园(包括园林)、街道绿地及高架道路绿化地面,企事业单位内部的绿地、乡镇建成区周边山林不包括在内)面积与建成区常住人口的比值的证明。

13、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

县级以上城建部门、园林部门关于乡镇建成区(中心村)主要街道两旁栽种行道树(包括灌木)的长度与主要街道总长度之比的证明。

14、森林覆盖率

县级以上统计、林业部关于乡镇辖区内森林(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经济林地和竹林地。同时,依据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农田林网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山旁、宅旁林木面积折算为森林面积的标准计算。高寒区或草原区考核林草覆盖率,具体指标值参照山区森林覆盖率标准执行)面积占土地面积的百分比门证明。

15、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养殖)面积的比重

县级以上农业、林业、环保、质检、统计部门关于乡镇辖区内,主要农(林)产品、水产品中,认证为有机、绿色及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养殖)面积的认证证明和占总种植(养殖)面积的比例的证明。

篇7:烟青虫生态防治技术研究报告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性诱剂诱芯与诱捕器。

采用烟青虫性诱剂专用诱芯 (市面购买, 9元/粒) 、三角形诱捕器, 进行的诱虫效果研究。供试诱芯与配套诱捕器组装后分别固定在竹竿上, 竹竿插入土壤中30cm左右, 确保整个装置的稳定。

1.1.2 赤眼蜂 (湖南省林科所繁殖) 。

1.1.3 生物药剂。

0.3%苦参碱水剂、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芽孢杆菌、2.5%高效氯氟氰菊酯。

1.2 试验设计

1.2.1 性诱剂对烟夜蛾诱集效果研究。

(1) 性诱剂监测烟夜蛾发生时期。4月和旬开始, 在田间设置诱捕器1套/667m2, 每3天检查一次粘板, 记录诱蛾量, 一直到6月中旬结束。 (2) 不同放置密度诱芯诱捕试验。试验设5个处理 (见表1) 。每亩诱捕装置最高上限设置3套。

1.2.2 赤眼蜂田间释放方法。

第一阶段于2014年5月上旬在汪山选取5亩烟田试验区释放第一批赤眼蜂, 各处理组分别为6块/667m2、8块/667m2、10块/667m2、0.3%苦参碱药剂对照, 以及空白对照。5月中日补放第二批蜂, 释放密度同上 (将蜂卡撕成小块) , 每667m2均匀设5个放蜂点, 将蜂卡直接插在中部烟株与烟秆之间。对照区为测报烟田, 两区间隔100m以上, 不存在混飞的情况。第二阶段放蜂从5月下旬开始, 6月上旬第2批蜂, 处理组同第一阶段。1.2.3烟青虫生物农药防治试验设计。主要采用室内毒理试验, 共5个处理 (见表2) , 4次重复, 每个重复10头3龄虫, 共20个重复, 分别在药后1、3、7天调查烟青虫的死亡数量。

1.3 调查内容

1) 记录诱蛾量和田间百株受害率;

2) 调查100株虫孔数、百株活虫数;

3) 调查各处理对烟青虫的室内防治效果 (%) 。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对烟夜蛾诱集效果研究

2.1.1 性诱剂监测烟夜蛾发生时期。

在整个试验期内, 性诱剂诱芯对烟夜蛾有一定的引诱效果, 诱蛾效果表明, 烟夜蛾在试验地呈现2个高峰期, 分别在4月中旬末与6月初。

2.1.2 不同放置密度诱芯诱捕试验。

受害率评价标准为每株烟有两片以上烟叶上有虫孔, 或者单片叶上有1元硬币大小的虫孔, 且有新鲜虫粪。从表3可以看出, 放置了性诱剂诱捕器处理区的百株受害率比常规用药区低, 高密度处理区的百株受害率比中、低密度处理区略低, 但差异不是很明显。

2.2 赤眼蜂田间释放效果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 空白对照区百株活虫数为31头, 百株虫孔数为497个, 在各处理组中受害是最严重的, 受害最轻的是0.3%苦参碱。放蜂卡的处理中, 10块/667m2的活虫率相对较低, 为12头。

2.3 烟青虫生物农药防治分析

0.3%苦参碱水剂、苏云金芽孢杆菌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防效达100%, 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效果也很好, 防效达97.76%, 其次是苏云金芽孢杆菌。

3 讨论

1) 通过试验表明, 烟青虫呈现2个高峰期, 分别在4月中旬末与6月初, 在防治时可在这两个时间段重点施药防治。

2) 经过田间调查, 实验烟田中可以发现活体赤眼蜂, 说明放蜂后, 赤眼蜂能在田间繁衍, 此现象说明赤眼蜂在田间仍能自行寻找寄主卵块, 完成繁衍任务, 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

3) 田间释放赤眼蜂容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防效难以均衡, 将生物农药与天敌释放组合使用, 可充分发挥生物农药的药效和天敌的捕食或寄生能力,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控制害虫种群数量。

参考文献

[1]刘见平, 汪明达, 张仕来, 等.湘北烟区烟青虫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 1993, (4) :23-29.

[2]边红伟.漯河市烟青虫的发生为害与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 2014, (3) :113.

上一篇:GRE写作别老是用这些词下一篇:骨关节结核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