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2024-05-04

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板桥村创建文明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大本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县委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出发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点带面, 努力创建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科学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创建原则

1、坚持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相结合原则。发展生态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形成生态文明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农村良好生态环境。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创建工作。

3、坚持“村委宣传、村民主动”原则。村两委要加大宣传,发动群众,提高村民创建积极性,增强主动创建意识。

三、创建标准

1、村容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较好。一是硬化。村主道全部实现硬化;二是绿化。村主要道路、公共活动场所两旁统一种植花木,村外通公路有绿化林带,嘉园小区新建农民公寓楼2栋,修建完成后完成初步绿化;三是净化。制订本村卫生公约,实行定时打扫卫生及门前“三包”制度;注意保护黑河水资源不受污染,并防止水土流失公共场所、居民

家里常年保持整洁卫生;自来水和户厕覆盖率达到95%以上;

2、居民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文教卫体设施健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倡礼貌用语,广泛开展五星文明户评选活动;建有文化室、文化活动场所等,开展正常有序的文体活动;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达标;居民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3、基层民主制度健全,社会治安秩序良好。完善政务、财务公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禁毒措施落实,治安防范体系健全,无重大刑事案件、严重经济案件、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责任事故,没有法轮功、门徒会等邪教组织习练人员。

4、产业结构合理,群众生活殷实富裕。全村大力发展设施葡萄、玉米制种、肉牛养殖、红枣种植特色产业,计划新建露地葡萄100亩。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病残孤寡农民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妥善解决。

5、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干群关系和谐融洽。村两委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实“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目标,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受到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三、目标任务

1、健身广场建设:修建占地4200平方米的群众健身娱乐广场。

2、饮用水建设:打120米深的水井1眼,并对全村供水系统进行更新。

3、卫生厕所改造建设:基本普及户用卫生厕所,建设村级公共卫生厕所1座。

4、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筹资200万元修建板桥老年活动中心。

5、整体美化净化:全村进行卫生清理整治,建立卫生长效机制,确保本村干净整洁。

6、畜禽粪便处理、桔杆综合利用:养殖户畜禽粪便通过建造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处理。积极开展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工作,采用打包袋装青储等形式提高秸秆的利用率。

7、发展生态农业。结合村级实际,发展生态农业。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轻农业污染。

四、创建措施

1、成立机构,加强领导。为加大生态村建设的力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村成立生态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让村民了解争创生态文明村的意义,讨论及确定创建实施方案。

2、充分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创建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随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使争创生态文明村的工作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3、坚持整体推进的原则。统筹安排,制定创建任务完成进度表,保证按时完成。定期召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讨论会,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完善实施方案,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制定完善补助措施,激发村民积极性,使农户参与率达100%。

4、创建工作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创建的步骤和时间要求 1、4月,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全面铺开。广泛宣传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目标、意义和具体措施,营造良好的创建氛围。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制定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方案。同时搞好文化活动广场及老年活动中心的创建工作,发动组织群众集资投劳,着手进行创建。2、5月-10月,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村按照实施方案的任务分解,认真开展工作,按期完成馨和小区2栋农民公寓楼修建工作,并完成初步绿化和硬化;力争完成露地葡萄100亩。同时,完成广场主体建设,购置完善健身器材,开展正常有序的文体活动。村委会将工作中形成的与创建工作相关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汇总,建立台帐。村两委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社工作汇报,检查“三堆”清理落实及改厨改厕和沼气利用情况,通报工作进展,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按期完成生态村创建各项工作任务。

3、11月-12月,对照创建文明生态村考核指标体系,进行自查,编写自查报告,对不符合指标要求的及时整改,使各项指标达到要求,确保创建工作顺利通过验收。

六、工作要求

创建生态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村党总支、村委会要高度重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

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有力措施,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生态村创建工作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增强认知度,提高参与率,严格按照镇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安排部署,有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板桥村委会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篇2: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改善镇村环境,全力打造“以人为本,以农为魂”的生态文明乡村,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实施意见》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实施目标

在全镇**个村庄大力开展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实行分类推进,一类村庄**个,二类村庄**个,三类村庄占**个,四类村庄**个。四个类别村庄标准要求从高到低,循序渐进,有层次开展综合整治,有针对性加强环境教育引导,在全镇范围内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长效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1*年底,全镇**个村庄实现“四有”(有专业管护队伍、有专用设施设备、有专项保障资金、有日常管理和考核奖惩制度),“四好”(垃圾解决好、污水处理好、环境绿化好、村庄美化好),“四清”(清理垃圾污水、清理乱堆乱放、清理乱搭乱建、清理乱采乱挖)的目标。其他村庄利用二到三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四有、四好、四清”为标准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

二、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7-8月份):为全面清扫、清理、清除、清运阶段。重点将村庄内外生活垃圾、杂物、“三大堆”(柴草堆、土石堆、建筑垃圾堆)等全面清除、清运;对大街小巷、房前屋后进行全面清扫、清理。规范建筑物料堆放和设备安置。拆除村内破房、危房,清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拉乱挂、乱堆乱放等。清理河道、沟渠、湾塘周边杂草、杂物。抓好“三夏”期间日常管理,严禁出现焚烧秸秆和违规占路晒粮等现象。组建管理机构和保洁队伍,配套卫生用具和设施设备。

第二阶段(9月份):为全面净化、保洁、美化阶段。重点做好村内道路、公共设施、房前屋后的冲洗、清洁。搞好河道、沟渠、湾塘的边坡整平和树畦成型。建立完善村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完

善保洁设施建设,搞好环卫保洁队伍的培训指导。开展环境卫生知识入户活动,做好教育引导工作。搞好村庄墙壁粉刷美化,适度开展硬化、亮化等工作。

第三阶段(10月份):为完善提升阶段。重点抓好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稳定保洁队伍,运行好 “户集、村收、镇村运输”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完成美化、硬化、亮化等工作,加强后期管护。抓好“三秋”期间农作物禁烧和规范堆放工作。利用已粉刷墙壁,搞好文化墙、文化街建设。抓好重点沿线村庄高标准整治提升,为迎接市环境综合整治观摩会做好准备。

第四阶段(11月份):为总结验收阶段。重点抓好各类制度、设施设备、长效机制的完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先进村、文明村、文明户的评选活动。搞好先进村的宣传和典型培育工作。完成工作总结、表彰奖惩等工作。

三、标准要求

(一)一类村庄

将先期突击整治的**个村庄作为一类村庄,在前期集中整治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提升标准,打造全镇乃至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精品示范村。

1、及时清理、清运村庄生活垃圾,村内外无垃圾乱倒乱放现象。村内大街小巷无“三大堆”。村庄建立长期固定环卫队伍,每100户设1名环卫人员。村内实行干部包区、党员包街,农户负责门前的“三包”责任制。配备较为齐全的环卫用具,每10—15户设置较高标准的垃圾池(桶),垃圾收集清运系统运转良好。

2、管护好已硬化的街道,按时清扫,及时修补破损部分。管护好农田林网、国省干线穿越区域及农村公路两侧已栽植的绿化苗木,适时整理涂白,及时补植补栽。管护好村庄内外新栽植的绿化苗木,经常浇水、喷药,确保成活率。

3、所有大街两侧统一进行外墙粉刷,村庄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规范店外牌匾和物品摆放,及时清理不健康标语和小广告等。

4、田边沟渠整齐干净,边坡整平,树畦成型,无杂物堆放、无杂草。

5、建立健全各项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制度,并实现制度上墙。村庄环境整治档案齐全、规范存放。

(二)二类村庄

将重要路线和区域的**个村庄作为二类村庄,严格按照“四有”、“四好”、“四清”的目标,细化标准,强化整治,加快提升村庄形象。

1、及时清理、清运村庄生活垃圾,村内外无垃圾乱倒乱放现象,村内所有主要街道及进出村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小巷清除“三大堆”。村庄建有固定的环卫队伍。村内实行干部包区、党员包街,农户负责门前的“三包”责任制。配备配齐环卫用具,垃圾收集清运系统运转正常。

2、适度实施街巷硬化,管护好已硬化的街道,及时修补破损部分。管护好村庄内外、农田林网、国省干线穿越区域及农村公路两侧已栽植的绿化苗木,适时整理涂白。

3、村庄主要街道两侧统一进行外墙粉刷,村庄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及时清理不健康标语和小广告等。

4、田边沟渠整齐干净,边坡整平,树畦成型,无杂物堆放、无杂草。

5、建立健全各项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制度;村庄环境整治档案齐全,定点集中存放。

(三)三类村庄

将已实施“五化”村庄中的**个村庄作为三类村庄,按照“四有”、“四好”、“四清”的标准进行整治,适度搞好美化、绿化,保证整治效果。

1、及时清理、清运村庄生活垃圾,村内外无垃圾乱倒乱放现象。村庄有环卫管理人员,并配备基本环卫用具。进出村主街道无“三大堆”。

2、管护好已硬化的街道,定期清扫,及时修补破损部分。管护

好村庄内外、农田林网、国省干线穿越区域及农村公路两侧已栽植的绿化苗木,适时整理涂白。对已硬化的街道两侧实施亮化。

3、最少有一条主要街道两侧统一进行外墙粉刷,村庄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及时清理不健康标语和小广告等。

4、田边沟渠进行修整,无杂物堆放、无杂草。

5、村庄建立起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制度,建立起村庄环境整治档案。

(四)四类村庄

将今年新实施“五化”的**个村庄作为四类村庄,重点抓好“五化”工程实施,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实现全镇“五化”全覆盖。

1、主要街道要配备垃圾容器,方便群众投放垃圾;垃圾清运及时,村内环境整洁。

2、村庄道路要统一规划,村内至少一条主要街道进行水泥(柏油)硬化,主街道两侧要保证排水流畅。

3、至少有一条中心主街道实施亮化工程,并适度搞好绿化。

4、主要街道两侧建筑物立面整洁,无乱搭乱建和违章建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和农村垃圾清理及农村绿化予以适当补助。农村保洁队伍建设和农村垃圾清理奖励资金,经考核验收合格后,按照每户每年30元的标准进行奖励补助。农村绿化奖励资金,经考核验收合格且树木成活保存率达到85%以上,按每新栽一棵树苗奖励2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同时,大力倡导“一事一议”,鼓励引导村庄积极自筹资金,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鼓励企业采取直接参与建设、资金帮扶、物资捐助等多种形式,与村庄结对,帮助村庄实施环境综合整治。镇农办、财政所等部门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做好资金的审计、检查、稽查工作。

(二)突出典型示范。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村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周边村庄要率先开展以“五化”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充分

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全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深入开展。

(三)完善各项制度。“门前三包”制度:将整治工作责任落实到每家每户,明确责任人和责任范围。保洁队伍管理制度:对镇村两级环卫保洁队伍责任到人、到片、到区段、到街道,明确职责,经常检查,奖罚分明。定期整治制度:建立月有“整治日”、季有“整治周”、年有“整治月”制度,形成整治的统一性、制度性、经常性。监督举报制度:在镇农办、镇村中心设立投诉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提高管理质量。

篇3: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关键词:长效联动实施机制,城镇化,生态文明

近年来, 我国城镇化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态势, 城镇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引擎”, 与此同时, 城镇也成为资源消耗最多、环境压力最大的生态“凹地”,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渐尖锐。2012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为我国破解快速城镇化中的环境难题提供了思路。生态文明是我国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对工业文明进行生态反思和超越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我国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到城镇化发展中,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建设城镇生态文明, 城市环境质量才能根本改善, 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才能和谐共生, 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战略在城镇这一空间范畴的落实和实现,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城镇建设生态环境这样静态的简单问题, 而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机制是一种长效联动机制, 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城镇化的全过程, 贯穿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具有不同制度层面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且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特征的长效联动机制。

一、我国城镇化环境难题的破解之法———建设城镇生态文明

从我国城镇化实践中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来看,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以来, 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 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进行生态环境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 令人遗憾的是, 大量的生态环境项目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总体趋势。其症结不在于城镇化本身, 而在于我们以前选择的城镇化道路和城镇化模式与生态环境不相协调, 并且是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用单一的生态环境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 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是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在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约束下, 这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继续下去。同时, 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得城市始终处于高污染状态, 即使有相当完善的环保政策和措施、再多的资金投入和较为先进的技术, 都难以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

另一方面, 我们一直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 我们简单地把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同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试图用单一的生态环境建设措施去解决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发展、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这一特征。因而自觉或不自觉地仍然以“人类中心主义”去建设生态环境、改变生态环境。〔1〕这正是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成效差强人意的原因所在。

未来15年, 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人口将继续增加, 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 资源、能源消耗将持续增长,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既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欠账, 即治理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清理累积的污染物;又要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中, 遏制环境同步恶化的趋势, 防止可能出现的新的环境问题。在这种形势下, 如果仍然以工业文明“人类中心主义”来指导城镇化发展, 只会让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渐尖锐。

生态文明是我国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对工业文明进行生态反思和超越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新的文明形态。因此,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环境与发展矛盾的突破口。我国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到城镇化发展中,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建设城镇生态文明, 实现城镇化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城市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根本改善, 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才能和谐共生, 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其实质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现代体现, 其核心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 其关键是城镇化模式的转变, 而最终目标是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1. 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关系, 而且还认为人类要与自然共同进化, 协调发展。马克思透辟地指出:“人同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的关系。”〔2〕马克思还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 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重视人与自然两者的同一性的同时, 既坚持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又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这样, 既坚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论, 又坚持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 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永恒存在的、不断发展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5〕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控制与奴役的关系。一方面, 人不是万物的尺度, 不能主宰和肆意摆布自然。针对资本主义滥用耕地、浪费能源、毁坏森林、污染大气水体陆地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径, 恩格斯曾严正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 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6〕另一方面, 物亦不能永远奴役人, 人不是自然永远的奴隶。马克思说:“社会化的人, 联合起来的生产者, 将合理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 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7〕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种社会形态下, 人将摆脱种种盲目性的支配获得全面发展。由此可见, 马克思主义既反对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谋求一时发展的做法, 同时也反对自然对人的奴役, 提倡建立人与自然互生共荣的新型社会制度。〔8〕

2. 和谐共生发展思想及其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与自然不是相互控制与奴役的关系。这和我国传统哲学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相一致。笔者认为, 人类既不能无限制地掠夺自然去“涸泽而渔, 焚林而猎”, 也不能被自然所束缚而“固步自封”。这二者之间如何做到平衡,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 正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一大难题。

纵观世界发展, 不少国家由于追求经济增长引发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各种资源环境问题, 使单纯追求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观的局限日渐显现。基于此, 人类反思自己对自然掠夺性开采的行为, 担心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施了大量环保政策、措施仍然无法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中, 不少人开始提出对自然“妥协”、“退让”。如“罗马俱乐部”的“零增长”理论, 〔9〕就是试图以“不发展”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但是这种观点显然不是理性的观点, 其一人类不可能不发展, 社会也不可能不进步;其二, 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是发展中的问题, 只能在发展中得到缓解。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投入和先进技术, 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和强化, 都只有通过城镇化发展才能够得以解决。

“和谐共生”发展思想是一种积极的进取观, 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在立足于满足人类不断发展的需要和愿望的同时, 又注重为自然界的发展、为他人的发展创造条件。所谓“和谐共生”即是指事物间或事物内部矛盾着的各个方面, 在相互作用中求同存异、相互汲取对方的优势及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不断协调与整合, 创造出适合双方发展的新的运动形式和发展机制, 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和发展优化。它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和谐, 实现共生、优化、创新。可见, 发展选择和谐的形式, 使事物在发展中保持共生、优化、创新的统一, 是促进事物可持续发展及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关键。〔10〕

三、城镇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内涵

城镇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具有一定规模工商业的居民点, 〔11〕是乡村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转化这一城镇化过程的空间载体。

1. 城镇生态文明的内涵

城镇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战略在城镇这一空间范畴的落实和实现。城镇生态文明是以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 以城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发展持续为目标, 包含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制度生态等多层耦合关系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的又一文明新形态, 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城市发展, 城市居民才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精神享受和政治享受, 城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 致力于消除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 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政治文明, 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 协调平衡各种社会关系, 实行避免生态破坏的制度安排;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精神文明, 提倡尊重自然规律, 抑制人们对物欲的过分追求, 建立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氛围和社会氛围。〔12〕

2.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以城镇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 以知识经济和生态技术为标志, 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为主要内容,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地融入到城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用生态文明理念对其进行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改造, 从而推进城镇实现生态化变革和绿色转型。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反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其实质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模式的一种现代体现, 其核心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 其关键是城镇化模式的转变, 而最终目标是实现城镇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我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三大发展要求, 即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由此可见,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不是回归自然或城市生物环境的简单平衡, 而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有机融合, 不仅仅是污染控制和生态治理, 而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包含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 要求人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乃至制度安排等多方面都要实行生态化变革。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也不是要求我们推倒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系统架构, 在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系统之外构建一个新的发展系统, 而是从我国当前的实际出发, 由粗放型城镇化模式向集约型城镇化模式转变, 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 对现有经济社会发展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3.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综上所述,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地融入到城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 是对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因此,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包含5个方面, 即城镇化模式转变、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城镇生态社会建设、城镇生态文化建设和城镇生态政治建设 (见图1) 。其中, 城镇化模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对城镇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鼓励城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消费模式转型等方面。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包括了污染防治、生态治理和修复等方面。而城镇生态文明的实施机制则是一种长效联动机制 (见图2、图3) 。

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联动实施机制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动态的有机融合, 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包含多项内容的系统工程。与之相对应的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机制是一种长效联动机制, 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在城镇化的全过程, 贯穿在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具有不同制度层面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特征的长效联动机制。

实施机制是实施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程序和过程, 是指制度内部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 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13〕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机制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不同的制度层面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政治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 (如图2) 。二是在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期、中期和后期, 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随之调整, 实施机制分别呈现出惩戒、激励相容和约束的特征 (见图3) 。

1.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机制的制度层次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有3个制度层面:一是在制度环境层面上构建并形成城镇生态文明;二是在制度安排层面上, 今后较长时期内实施以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消费模式转型为主要内容的正式制度和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为主要内容的非正式制度;三是在具体制度安排层面, 相继实施并逐步完善相应政策。〔14〕例如, 国家环保部新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就包括绿色税收、环境收费、绿色资本市场、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绿色贸易、绿色保险;国家林业局从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3方面着手建设生态文明。通过建立健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构建切实可行的实施机制, 依据发展趋势和紧迫程度, 优先在循环经济发展、可再生能源比重、主要污染物排放、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取得初步实施效果, 经过不断努力, 逐渐形成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环境 (见图2) 。〔15〕

2.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机制的制度过程

虽然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受外部性、各方利益主体难以协调等更为复杂的因素影响, 但总体上仍存在着由强制政策向社会习惯演进的3个阶段:①在制度初期, 虽然有长期以来践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所培育起的绿色文化价值认同, 但一旦形成制度安排、涉及到各方主体利益结构调整, 就可能出现舆论“软约束”和道德风险, 因此, 机制实施强度决定着实施效果。②在制度中期,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政策安排已经取得明显效果并在经济社会系统建立起规则, 通过激励相容机制整合各方主体利益,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益逐步内生化, 从而构建起国家政策落实和利益主体再创新互动的格局。③在制度后期, 强实施机制将逐渐转弱, 随着中国特色城镇化的推进, 国家通过生态文明具体制度安排的制定、完善、解释规范社会行为, 引导人们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见图3) 。

五、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城镇化模式转变

城镇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城市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方面, 贯穿城镇化全过程。城镇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有城镇化模式转变、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城镇生态社会建设、城镇生态文化建设和城镇生态政治建设5个方面。其中, 城镇化模式的转变是城镇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在城镇化过程中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 将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 城市环境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才能和谐共生, 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模式转变主要是指通过集约化、绿色化、生态化、低碳化对城镇的社会经济系统进行优化和改善, 鼓励城镇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充分考虑城镇生态环境的承受程度, 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 其内容包括产业结构升级、增长方式转变和消费模式转型等方面。

1. 构建集约高效、循环低碳的城镇生产体系

根据资源禀赋、区域优势和行业特点, 合理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项目, 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工业设备。重点培育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区域首位产业, 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传统产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 促进产业集聚、城市布局和人口分布相互衔接, 以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产业集聚, 优化产业布局。〔16〕

大力推行循环经济, 将循环经济理念从企业、园区、产业推广到整个城市, 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树立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理念, 推广企业清洁生产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加快农业和服务业生态转型和结构升级, 实现城市在生态资产不断增值、生态盈余不断扩大的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17〕调整城市农业及其近郊农业的结构、布局和生产方式, 建立现代、生态、特色的农业生产体系;提升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农产品, 使农业生态系统成为城市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重要保障;打造清新自然、充满生机和活力、与城市景观协调统一的田园风光, 促进城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的清洁服务业, 着力发展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型生态旅游业, 扩大发展绿色房地产业, 加速推动以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为基础的绿色商贸业, 促进城市服务业的生态化, 着力体现服务业中的生态文明内涵。〔18〕

2. 打造宜居宜业、绿色环保的城镇生活空间

增强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约束性, 避免因城市规划的频繁调整而造成一些可以继续利用的建筑被拆除。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建立高效、低耗、安全、便捷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推进城市绿色照明, 推广普及节能灯具和节能型家电, 减少公共设施和家庭生活用能的浪费, 尤其是城市路灯照明和景观照明, 要做到高效、节能、明亮、舒适。围绕城市交通干线和城市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 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状绿地系统, 打造绿色景观,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3. 倡导绿色环保、节约低碳的消费方式

篇4: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热心公益、主动而为,努力打造“慈善商会”

慈善事业一马当先。十年来,高行镇一年一度的“慈善公益联合捐”活动已经成为了高行慈善工作的品牌。镇商会作为高行慈善事业的主力军,积极引导会员企业参与慈善活动,为慈善公益领域捐款、捐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据统计,“慈善公益联合捐”活动自2006年以来,累计募集4500万元,成为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最大的乡镇慈善基金,其中商会企业捐款达4320万元,占基金总数的96%。

赈灾帮扶不遗余力。无情的灾难总是牵动着高行镇企业干部职工的心,为帮助灾区群众抗击灾害、共渡难关,镇商会总是在第一时间发出倡议,积极动员会员单位的广大职工为灾区捐款。会员单位的企业家更是带头捐款,慷慨解囊,体现了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高行镇商会企业捐款510万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商会企业捐款40多万元。这些善款坚定了灾区同胞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为他们重建家园提供了物质保障。

日常捐赠络绎不绝。自高行镇东沟社区和高行社区两大慈善超市成立后,就收到了一批批来自商会会员单位的捐赠物资,他们的举动也感染了企业的职工,一些公司员工把自家的衣物捐到慈善超市。2009年,镇商会会员单位横浦西服厂负责人把300件崭新的西服捐献给了新区慈善基金会。通过新区慈善基金会把企业的慈善之举,传递给了分布在各街镇需要帮助的人们。

牢记责任、树立形象,努力打造“爱心商会”

高行镇商会始终关心高行社会事业的发展,不断鼓励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镇商会会员单位通过开展定向捐赠、困难帮扶、结对共建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和谐高行的建设之中。

定向捐助老年事业,爱心献晚晴。长期以来,镇商会积极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出真心、动真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高行老年综合服务中心是一家占地14200平方米、共有500张床位的镇办养老机构,也是浦东新区乃至上海市拥有床位数最多、设施最为先进的养老机构。2008年,在金融危机的企业寒冬天,高行镇商会发动会员单位主动认捐高行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内的各类家具家电,会员单位踊跃响应,一举捐款高达227万元。中心里小到一个热水瓶、一副窗帘,大到护理床、电视机,老人用的生活设施、康复设施和娱乐设施,全部都由商会企业出资购买。考虑到老人上了年纪出行不便,一家商会企业主动出资捐赠了一辆车辆,专门用于接送老人。今年3月,高行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二期正式揭牌,商会企业又纷纷为中心捐款,添置设备。

开展阳光助学活动,爱心助学子。镇商会心系困难家庭的学生,启动了商会企业家“阳光助学”活动,镇商会会员单位纷纷加入到爱心助学行列中,捐助和捐建了青海西宁、安徽六安、贵州湄潭等3所希望小学,长期捐助本镇困难家庭子女。镇商会会员单位——上海浦东高南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在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巴燕乡上胡丹村捐资20万元,建造了一所名为“高行小学”的希望小学。当年11月,公司董事长印公良回访了这所希望小学,又捐款21500元,之后每年他都给予资助。印公良自己家住80年代的老式公房,身上没有一件名牌服装,生活简朴,但他每年为苦难学生带头捐款不少于20万元,从2005年开始从不间断。在身患重病之时,仍心系慈善,去年儿子从他手中接过了爱心接力棒,在建筑行业遭遇寒流的困难时期,仍带头捐赠了30万元,父子两代人用行动完成了爱的接力。此外,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长期和贵州省湄潭地区申湄希望小学结对援建,出资建设该校校舍、图书馆和电脑学习室,企业主要负责人每年去该校慰问,送上职工所捐款物,企业连续八年邀请该校师生暑期到上海访问,用实际行动,支援当地开发建设。

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爱心报社区。镇商会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企业与所在社区结对共建活动,共建共享和谐社区。一大批会员单位与所在居民区、村结成了共建对子,凝聚企业的力量共同来建设好家园。如:商会会员单位——上海高南轧钢厂有限公司与高行镇高西村结成共建单位,每年重阳节,公司董事长陈建桃都会带领员工为高西村老人送上每人300元的慰问金。每年夏季,公司还会为村里的高龄、独居、孤寡老人送上防暑降温用品。

创新载体、注重实效,努力打造“文明商会”

蓬勃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履行企业责任,是企业展示自身形象、建设责任企业的重要途径。镇商会高度重视志愿服务工作,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并将其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早在2006年,商会会员单位——上海永久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就建立了一支由公司党员、业务骨干、团员青年等为主的志愿者队伍,目前队员已有119人。2011年,公司认领了位于高行镇佳南路航津路上的一块市民休闲绿地。每周二下班后,公司志愿者都会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在绿地捡拾垃圾、擦拭休闲椅等公共设施。商会企业——上海弗列加滤清器有限公司,将高行市民休闲广场及周边区域作为公司志愿服务主阵地,每天早上7:30-8:30都会安排4名志愿者在此捡拾垃圾。

全面实施职工关爱行动。“思想关爱行动”:每季度,镇商会都会依托新区、镇、商会等各类资源,组织会员单位参加各类专题报告会;每个月,镇商会都会组织会员单位参加“道德讲堂”活动。“健康关爱行动”:每年,镇商会都会组织来沪务工人员免费体检,这项工作已持续了八年。“文化关爱行动”:每年夏季,镇商会都会开展“文化進企业”巡演活动。200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余场巡演。“返乡关爱行动”:每年春节前夕,镇商会与镇妇联、镇团委等部门为来沪农民工举办“高行一家人”迎春联欢活动。会员单位——上海高南制衣有限公司,每年都会包车送公司外来员工返乡过年,镇党委主要领导、镇商会领导亲临发车仪式,为即将回家的外来员工送上春节大礼包,这项活动已连续了4年。

积极打造企业文化品牌。镇商会企业十分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并从文化团队培育入手,精心打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2006年,为丰富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商会会员企业——上海烟草包装印刷有限公司筹建了“中华情”农民工合唱团。经过一年多的学习训练,2007年5月1日,“中华情”合唱团作为上海第一支农民工合唱团走进了上海大剧院,代表全上海4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了上海市“五一”晚会的演出。经过公司的培养和锤炼,“中华情”合唱团已成为了一支颇具声誉的农民工合唱团。

篇5: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改善我镇的环境质量,巩固和深化我镇生态建设成果,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镇》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等文件精神,为推进我镇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单位创建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民生为总任务,以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为载体,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完善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真正营造整洁优美、示范有序、和谐文明的城乡环境。

二、目标要求

从2015年元月份开始,我镇决定对下源、曹家、甘棠、居委会进行示范点建设,通过改善水和大气环境质量,完善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管理考评机制,全面提升我镇生态文明水平,确保到年底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各项指标任务。

三、重点任务

(一)镇区驻地环境的整治

1、加强对镇区内道路和公共场所的日常保洁,合理设置垃圾桶、垃圾站,实行生活垃圾实点投放,及时清运镇区内住宅区,企事业单位、经营户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加强对经营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

2、治理室外经营及建筑工地的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的乱堆乱放,避免扬尘、泥水。

(二)村容村貌环境整治

1、整治内容:彻底整治村容村貌,清理好本村范围内主要道路两旁的杂物堆、垃圾堆、建筑材料堆,确保村内主要道路及村民聚居区内的干净、整洁,对村内排水沟进行彻底清理;

2、通过整治:下源、曹家、甘棠、居委会要在以下方面达标。

(1)、村民饮用水的卫生合格率需达95%以上。责任单位:镇自来水公司

责任人:曹社文、刘毅娜

(2)、村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0%以上,生活垃圾实点投放清运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

责任单位:镇环卫办

责任人:郭剑君、环卫办工作人员

(3)工业污染排放率100%。

责任单位:安监站、煤管所

责任人:康建军、安、煤工作人员

(三)、资源保护

1、清洁能源普及率达80% 责任单位:镇环卫办

责任人:郭剑君

2、规范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0% 责任单位:畜牧水产站

责任人:曹小兰

(四)、可持续性发展

1、绿化覆盖率高于全省水平

责任单位:林管站

责任人:梁孝聪

2、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率50% 责任单位:农技站

责任人:王建良

3、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省水平责任单位:农技站

责任人:王建良

4、文化、宣传、体育、休闲活动场所设施齐全 责任单位:工会

责任人:李文勇

四、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1、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管理措施:时限及责任单位、责任人。(一)、规划建设镇非生活垃圾处理场 责任单位:环卫办

责任人:郭剑君

(二)、制定村民规范建房、完善工程施工环境保护及基础设施管理维护办法。

责任单位:城建办

责任人:郭剑君

五、方法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3月1日—3月20日),制定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召开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大会,成立工作机构,全面部署生态文明任务。

(二)、集中阶段(3月21日——6月20日),上述四个村、居委会,按照统一部署,围绕各自任务,突出工作重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深入开展集中行动,实现生态环境和乡村面貌的大变化。

(三)、巩固提高阶段(6月20日—12月20日),上述四个村、居委会,对照问题,认真抓好整改和提高,逐步完善各村环境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环境质量。

(四)、总结验收阶段(12月21日—12月31日),镇党委、政府,组织有关人员对上述四个村、居委会。生态环境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评比,并召开全镇生态文明建设总结大会,通报相关情况,兑现奖惩。

六、保障措施

篇6:镇生态文明村镇建设自查报告

为切实做好生态文明村镇建设考核验收工作,按照上级要求,参照鲁农发„2011‟2号文件规定,我镇对上报的3个生态文明村进行了自查。现将我镇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镇地处新泰市中部、柴汶河畔,地域面积39平方公里,辖17个行政村,1个城市社区,耕地面积1.1万亩,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6万人。201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50.5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72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6亿元,实现利税12.8亿元先后被授予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山东省安全文明镇、村镇建设新型镇、卫生镇、最具发展潜力镇、环境优美镇、省级文明镇,泰安市经济工作、招商引资、维护社会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乡镇、“五个好”乡镇党委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1、农业产业化。南部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林果业,新发展核桃3500亩,南岭千亩核桃园栽植优质核桃品种6万棵,被省林业局命名为“全省优质核桃示范基地”。中部

培植壮大畜牧业,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大宝公司、金泉牧业投资规模均超过3亿元,年产值达10亿元,大宝公司荣获“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荣誉称号,实现了新泰“零”的突破。北部着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投资4000万元的柴汶河生态治理工程协庄段顺利完工,新建成农产品加工基地6个,辐射带动同边群众2600余户,新成立专业合作组织12家,“贵润”、“金牛”牌核桃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质量认证。被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2、土地流转。搭建一个平台,疏通一个渠道,确保了农村稳定。通过土地流转,使更多的土地向种植能手集中,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具体的流转项目有:雨山核桃合作社流入山地320亩、龙泉村以竞标拍卖的形式流转山地260亩。

3、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新泰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部署要求,立足实际,突出特色,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制定出台了《xx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对土地流转、项目引进、农产品品牌创建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实施两大工程、发展三大基地”的工作思路,即农业龙头企业、水利设施配套扩建两大工程,畜牧养殖、林果栽植、蔬菜种植三大基地,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南岭、雷明、安家庄、龙泉等村新发展核桃面积1200亩,以龙泉、南岭、李

家庄、横山四个村为重点新发展地膜土豆种植面积280亩,每亩收入达6000元以上,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250万元,全镇新建标准化养殖场24处,其中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养猪场18处,养猪小区1处;存栏2万只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鸡场6处。

山东大宝养殖加工禽产品熟食加工项目即将全面投入生产,可实现年销售收入5亿元,安臵劳动力1200人,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2600余户。正在建设的泰安金泉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入生产,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安臵劳动力2000人,带动周边养殖户3000多户。

投资120万元对雷明、云明等6个村的扬水站进行了配套设施建设,增加灌溉面积3000多亩;新建急雨池6座,铺设管道6000米,增加节水灌溉面积1500亩。

4、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土地管理,依法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严格保护耕地。近年来先后在龙泉、南岭、大沟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4个,整理土地面积2631亩,增加耕地369亩。土地复垦项目4个,xx居河北砖厂、xx居安文新砖厂、郭家泉河北砖厂、xx居郭玉环砖厂共复垦土地302亩。

(二)、完善基础设施

1、镇区主干道综合整治。由于我镇地处矿区,大型运输车辆较多,给我镇几条主干道路造成了很大破坏。近年来

我镇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对府前街、翰林路、福泉路计4000米道路进行了改造,拆除两侧违章建筑300余间,拆迁居民16户,拓宽了道路并沥青罩面,开挖疏通下水道6.5千米,安装路灯200余盏,道路两侧因地制宜进行了园林景观式绿化16.6万平。完成了xx工业园区时代路2.2公里2.8万平的园林绿化,后又投资200万元对府前街陈家庄至郭家泉1.5千米进行了拓宽改造。截止目前我镇园林绿化面积达到40.4万平,路灯400余盏,彻底改变了我镇脏、乱、差的面貌,实现了美化、绿化、亮化的目标。

2、大力实施 “村村通”工程。到目前为止,我镇共投入1000多万元,高标准规划修建了60公里的水泥路,全镇18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极大地方便了各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全镇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做好村村通路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来水、公共汽车、有线电视及宽带网的村村通工程,大大丰富了“村村通”的内涵,改善了我镇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

3、城中村改造。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并实施了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总体规划。五年来,投资3600万元,实施了一批道路骨干工程,形成了“四纵六横”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工程,新建了华鼎苑小区等一批优质住宅小区和绿地广

场,新建成住宅楼31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步推进,将全镇18个村规划为3个片区和1个农村社区,同步配套建设服务平台和致富平台。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争创国家级生态乡镇启动实施。

4、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500万元,围绕特变电工、金泉牧业等大项目建设,建成至第二污水处理厂管网;计划投资180万元,新建两条总长360米排水沟。投资1200万元,新建道路5600米,构建“六纵四横”的园区道路格局,与城镇发展框架融为一体。目前,兴业路、瑞泉路路基正在施工,已建成涵洞两处、桥梁两座及穿越渡槽加固工程。、电网建设。由省供电公司投资7000万元建设,建设110千伏xx输变电工程位于xx镇工业园区,规划安装3台50兆伏安主变及配套输变电线路;同时,协调电力部门、用电企业等有关单位,将影响园区内项目建设的高压供电线路进行外迁,确保供电、用电安全。目前,110KV变电站设计已完成,正在进行地面附属物确权,近日内进行院墙建设,力争明年五一前投入使用。

三、强化环境综合整治

1、柴汶河综合整治。柴汶河是我市唯一的主干河流,也是一条主要泄洪河道,向西流入大汶河,汇入东平湖,在我镇境内共有7.5千米。由于几十年来煤矿开采地面塌陷、百姓滥采河沙、私垦乱种,建筑及生活垃圾的随意倾倒,工

厂污水的任意排放,致使河道堵塞、河床损坏,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又对两岸群众生活、煤矿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近年来,我镇共填筑副河坝3800米,煤矸石用量达45万方;河道铺底5万平;浆砌石护岸712米;旋喷桩250个孔;注浆52个孔。在治理隐患的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建设,做到治理一段,美化一段,复垦塌陷区6万平,栽植景观苗木1万多株,在郭家泉村建设了120米橡胶拦河坝一处,多年不见的的白鹭也三五成群,不时掠过水面,展现出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

2、全面启动污水处理工程。我镇xx工业园区现有污水处理厂一座,日处理能力24000吨,采取“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模式,对产生的污水进行集中收集、集中处理,所有外排水做到达标排放。为进一步做到镇区生活污水的达标排放,我镇联合协庄煤矿投980万元,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现已正式投入运行,处理规模为4000吨/日,基本解决了镇区生活污水达标排放问题。通过这两座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营,切实缓解了我镇生产、生活对柴汶河水体构成的压力,大大改善了我镇水体环境质量,切实做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3、加强环境监管。我镇专门制订下发了《xx镇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协政发[2010]11号),明确各村(居)、各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本区域环境保护工

作第一责任人,将环保考核作为政绩考核的一项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并与相关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到目前为止,我镇“十五土小”企业已全部关停,大大减轻了对我镇环境的压力。在关停的同时,我们积极引导新上大型节能环保项目,项目的主项、审批建设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政策搞好环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按照这一要求,两年来,我们新上的两个大型项目:新巨丰科技有限公司现已建成并投入生产;山东大宝肉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建设中。

4、强化生态建设,营造优美生产生活环境。一直以来,我镇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农业模式。碗窑头村兴起的“鸡(猪)—沼—菜(粮)”模式在全镇得到了良好的推广,目前全镇共建有沼气池800余个。通过对沼渣、沼液的有效综合利用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既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能源,又确保了食品安全。近年来,我们又围绕山岭荒地做文章,成立了雷山生态农业生产合作社,利用山区、库区自然环境,采取施有机肥、生物灭虫等方法开展了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生产,目前相关产品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同时不断加大绿化造林力度,在柴汶河、光明河两岸发展速生丰产林,镇区主干道路发展生态景观林,在中部京沪高速公路两侧发展绿色通道,南部山区、库区发展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地为主的生态防护林,在农村开展“四旁”绿化。到目前为止,我镇速生丰产林已达285公顷,经济林186公顷,山区防护林482公顷,绿色通道19.8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45%。

5、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镇成立了综合执法所和127人的环卫队伍,其中镇区保洁人员35名,18个村(社区)保洁员92名,配齐了服装和执法车辆及环卫工具,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购臵了垃圾压缩运输车一辆,配备司机1名,装卸工2名,环卫三轮车112辆,垃圾箱82个,清理垃圾400余吨,清理三大堆70处,清理乱搭乱建41处,拆除广告牌32幅,粉刷墙体12000多平方米。特别是对新建垃圾池实行“四个统一”:统一上报、统一标准、统一粉刷、统一验收,每建成一个补助500元,目前84个垃圾池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四、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1、社区规划建设。明湖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经新泰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完成单体设计,正在办理建设规划手续。经过强化宣传,群众酝酿,卧龙、李家庄两个挂钩村群众的搬迁意愿基本达成一致。制定了搬迁补偿安臵方案,搬迁选址同意率、搬迁协议签订率均超过95%。卧龙、李家庄两个村分别组建了由11人组成的房屋搬迁评估小组,完成了房屋及地面附着物的丈量统计,并作出初步评估。一期规划回迁楼23栋,共计658户,总建筑面积78595.02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建筑面积2756.33平方米;

社区小学建筑面积1602平方米;社区幼儿园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

协庄城镇社区位于镇驻地,目前,已建、在建16栋住宅楼。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广场。新初级中学开工建设。瑞泉城镇社区已建成8栋回迁楼,今年计划完成拆迁50户,已完成19户。按照规划,今年计划建设8栋回迁楼,下半年开工建设。

2、民生事业。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就业人员8700余人,各类保险扩面实现全覆盖,全市新型农保现场推进会在xx召开,并作典型发言。xx被确定为首批争创“省级创业型乡镇”试点乡镇,多次为上级领导调研检查提供了现场。投资500万元,建成高标准的敬老院,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18个村卫生室通过省级规范化达标验收。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投资3000万元的新初级中学、投资400万元的明德小学及幼儿园开工建设,教学成绩2010年、2011年连续实现历史性突破,今年比去年前移1个位次,位列全市第6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连续16年被评为泰安、新泰一等奖,18个村计划生育服务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连续五年新泰市第1名,2010年位列泰安市第4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面逐步扩大,建成农家书屋13家,有线电视通村率、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85%。“平安新泰”建设深入推进,大

力加强平安协会组织网络和平安灯、天目工程等新型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打击违法犯罪力度加大,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在全市社会满意度随机抽样调查中被评为第1名,2010考核名列全市第2名,今年上半年综合考核成绩第1名。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基本杜绝了到泰安以上集体访。毫不放松地抓好安全生产,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连续6年无重特大事故发生。食品药品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公共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障。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实施,荣获“省级文明镇”殊荣。

按照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考核办法的规定,我镇对考核验收的所有项目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自查,分别统计并掌握了翔实资料。为确保自查项目的真实准确,一是相关部门提供全镇各村两年来的上报数据。二是进村采取听汇报、查资料、走访入户、座谈了解等形式,逐项核实,摸清底子。三是对生活居住环境、看病就医、养老保险、社会治安等群众关心的有关事项,认真座谈了解。通过细致自查,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汇总。为全力做好省和泰安对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工作的考核验收,对自查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xx镇人民政府

篇7:关于镇生态文明村镇建设自查报告

我们抢抓市现代农业示范镇建设,以及市差异化考核被列为农业类乡镇的机遇,积极转变思想、创新思路,克服水源地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实现了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突破。一是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坚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在积极争跑各类支农项目的同时,加大本级财政资金配套,用于“三农”的资金支出占比有较大幅度提高。去年1-10月份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支出800.8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3.14%;今年1-10月份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支出950.91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18.4%,同比增长5.26%。近两年来,在农田水利、农村道路、教育医疗等民生项目上投资总额超过2亿元,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扶持壮大支农产业。加快“草根经济”发展,形成刃具加工、被服加工、手套加工、花椒加工、塑料编织、特色种植养殖等经济专业村38个,带动就业5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超万元。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培植壮大粮菜、林果、畜牧、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今年新上玉泉林果科技示范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等特色农业项目6个,新发展农民合作社7家,流转土地3200亩,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抓好了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近2万人,已在上海、苏州形成劳务基地。三是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充分挖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新建了小三峡摄影写生基地、自行车绿道、林果观光园、大樱桃采摘园、农家乐餐饮和中共滕县县委、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两城三地”居民休闲自驾游的目的地。

二、坚持建管并举,全力优化村镇生态环境

我们在村镇环境建设上,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建管并举,全面实施宜居村镇工程,加快“美丽”建设,让村镇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更加宜人。一是推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在全市率先启动,投入120余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处,配备大型垃圾转运车1部,配置标准化垃圾箱体99个,购置保洁三轮车136辆,按实际配备户用垃圾桶1.6万个,按标准率先完成了保洁费收取。采取“五统一”模式,即统一托管、统一场地、统一收费、统一粉刷、统一考核,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规范化、长效化,先进经验在全市推广。二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去年抢抓首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镇”创建机遇,总投资4600余万元实施了村级公路网化工程,累计硬化村级道路200余公里,投入总额、建设里程均居全市21个镇街首位。今年重点进行了完善和提升,把路肩培护、绿道建设和森林创建紧密结合起来,栽植各类苗木10万余株,确保了整体效果,并代表迎接了全省农村公路网化工程示范县创建的检查验收。同时,加快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进度,在基本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争取实施了24个村的城乡供水一体化,着力改善群众的生活饮水条件。三是抓好森林建设。加大林业投入,搞好荒山绿化和林果苗木规模经营,新发展农田林网8000亩、山坡经济林3000亩、平原防护林1220亩、各类观赏苗木800亩,在提高森林覆盖率、打造“天然氧吧”的同时,涵养净化了地下水源,境内水质达标率达到了100%。利用春季和雨季,在全镇89个村开展了“四旁”植树活动,大力发展边角经济,栽植各类苗木2万余株。四是加强公共服务建设。继续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新农保覆盖面持续扩大,做好了五保供养、农村低保、大病救助等工作,村级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民生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三、夯实基层基础,大力营造文明和谐乡风

我们紧紧依靠朴实勤劳的8万人民和一支作风过硬的镇村干伍,坚持不懈地抓基层、打基础,营造了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乡风民风。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今年投资700余万元完成了14个生态文明乡村创建工作,累计创建生态文明乡村40个,制作了文明一条街,新建了文化健身广场和农家书屋,既优化了村庄环境,又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了“四德”工程示范村创建活动,制作“四德”工程一条街20个。深入开展了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文明生态示范户、子女教育模范家庭等评选活动,倡树了讲文明、促和谐、改陋习、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创新开展了商圣故里至善好人“感动”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推出8位群众中的平民英雄,弘扬了“有好心、做好事、当好人、有好报”的朴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让平凡的感动和榜样的力量,凝聚了加快和谐发展的正能量。二是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始终将安全生产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定期不定期开展专项检查,确保了安全生产无事故。坚决打击和取缔土小企业,防治污染源,确保了水源地安全。通过扫黑除恶、义务联防、电子监控等措施,有效减少了违法犯罪,为群众营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全镇未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及群体性事件,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事件。三是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紧紧围绕学习型机关创建和“书香”建设,在全镇大力开展了干部素质境界提升工程,锲而不舍、驰而不懈地抓学习,通过请进来讲、走出去看、静下心学、沉下身炼,提高了镇村干部素质境界。开展了“角色责任本色”、“双向挂职”、“三访三问”等实践教育活动,提高了镇村干部实践能力。注重解决村级组织在班子建设、集体经济发展、为群众办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选优配强村级“领头羊”,全镇“三高三强”型村支部书记占到了85%以上,提升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四、强化责任落实,努力推进各项改革创新

篇8:板桥村文明生态镇建设实施方案

众多的公共区域的建设、民用住宅建筑、工业厂房的建设,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与此同时,随着众多建筑的崛起,对木材资源的消耗多的树木被砍伐,这就使得木材资源逐渐在降低。 强化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要把对资源的耗费,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产生的生态效益等指标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机制中,进而增强全社会对资源节约的意识,从而形成全民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2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2.1实现可持续发展

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在检出工程领域中。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的建筑行业为城镇的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新常态下,经济的发展逐渐趋于平稳化,我国提出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适合当下经济发展的状况。并在众多的地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其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贯彻并落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林业资源进行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保障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2改善人们的生存的环境

开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有效的改善。生态文明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环境能起到保护作用。在对社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工业厂区的扩建,各种建筑物的兴起,使得更多的绿化区域被占据,绿化面积在逐渐减少。众多的原因导致气候状况日益恶劣,例如沙尘暴和雾霾天气,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身体的健康[2]。因此,开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能还给人们一个健康的生存环境,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

3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3.1对资源再生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注重提升人们的生态文明的意识,在对社会进行建设的过程中,有生态文明的意识才能在实际的建设中注重对林业生态资源的保护。当前国内的森林覆盖率仅仅为21.56%,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65%,沙化土地面积已经超过总国土面积的33.33%。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部分,承担着对森林和实地保护的重则,同时也是生态林木产品保护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强化林业生态建设,提升林业的建设的工作,对资源保护和资源再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对城市再建设的过程中,对资源的有效的保护,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4]。

3.2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对人们生活的重要作用,在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的过程中,能对以往被占据的绿化进行恢复,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生存的环境。由于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能对现有的绿化进行保护,同时还在国内广大的地区进行林业的扩建,这就使得更多的树木被种植。不仅在城市的郊外和乡镇等地区,同时在城市的绿化区域开展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这就使得人们生存的环境质量在不断的提升。因此可以得知,开展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4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

4.1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结合

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这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要全面的贯彻科学发展观,实行分类指导以及分区实策,利用大工程来推动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并要深化林业的改革,对林业经济经营体系进行创新,强化林业资源的管理,努力发展林业产业,逐渐实现质量强林、依法治林、科技兴林等策略,进而加快对现代林业产权制度的建立。同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产业,逐渐完善林业法规政策机制,不断提高林业现代化的水平。其次,应以森林持续经营思想为导向,强化森林资源长远发展的理念的研究和探讨,逐步做好森林经营和发展的工作,使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林业进行转变。强化数字化信息化林业工程建设,将森林资源的调查数据进行充分的利用,进而推动森林资源自身数据库与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数据系统的建设。同时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管理。最后,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此来强化对天然林的保护。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工作的核心内容,尽量杜绝毁林坏地,并对不得已破坏的林场林地进行及时的修补[5]。要强化全社会的森林保护的意识,将改善生态环境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为主要的方向,对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进行加速发展,进而提升现代林业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4.2政府加大支持的力度

若要对天然林业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有效地实施风沙源治理方案,以及退耕还林方案,就要得到政府的支持。政府应不仅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同时还要在资金上予以相应的支持。逐步的对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对自然保护区进行不断建设,加大建设资源的投放力度。 基于推动退耕还林建设是一项规模相对庞大的工程,这就需要具有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法规政策与之相符,并能推动的该项工程顺利的进展[6]。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尊重自然,经济建设顺应自然以及保护自然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进程中,并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

4.3转变林业发展经营体系

从现金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林业传统的经营机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当代林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别,其一是事业型,该种类型主要是发挥生态效益类型的林业,称之为公益性林业。 其二是产业型,该种类型主要是发挥经济效益功能,为社会提供林业产品,称之为商业林业。要对林业经营体系进行转变,就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进而实现其稳定长远的发展。此外,要注重林业农业相结合的经营体系。对国内外相对现今的技术与成果进行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利用科学的生产与管理方式,主要以林业的发展为主,林业农业相结合的方式为辅,开展多种经营方式,逐渐的建设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发展形式,加大生态价值的推广的力度。例如, 实行树木和草地间作、树木和药草间作、乔木和灌木间作等多种病种植方式。最终使耕地退还成林逐渐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而在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的状况下,丰富林业的经营结构[7]。

5结语

林业经济发展和对环境的保护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要使林业资源辅助经济发展,来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使人们生活的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对林业资源采取一些保护的措施,以此来维护生态平衡。利用一系列的措施;来协调林业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稳定的发展,尽量做到合理地对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贯彻落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时,其主要的目的是落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改善人们的生存的环境。在对林业生态文明开展建设时,对资源的保护和提高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望能促进林业生态文明的建设。

摘要:指出了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工业和农业迅速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资源的紧缺以及环境的污染,对人们现在和今后日常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基于此,阐述了林业生态文明的目的及意义,从森林资源保护、政府支持、林业经营体现等方面探讨了实施方案,以期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罗贤宇,郑珠仙,曾丽萍.论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89~94.

[2]侯新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实施林业十大行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在2014年全省林业局长会上的讲话[J].云南林业,2014,9(1):4~11.

[3]耿国彪.全面深化改革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访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J].绿色中国,2014,8(5):14~19.

[4]黎敏.生态文明建设中企业实施绿色责任的现实意义和路径[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7(4):9~11.

[5]赵树丛.中国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3,4(3):16~21.

[6]张升,陈光清,庄作峰,等.湖北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与启示:中共国家林业局党校第42期党员领导干部进修班赴湖北省教学考察调研报告[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3):3~9.

上一篇:开车的注意事项下一篇:农保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计划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