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口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技术报告

2024-04-14

龙源口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技术报告(精选4篇)

篇1:龙源口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技术报告

龙源口镇墩上村创建省级生态村技术报告

一、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龙源口镇墩上村是龙源口镇政府的所在地,位于永新县南端,距县城16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650余户,总人口3300余人(其中村庄农业户数405户,街道居民户数245户;农业人口1800余人,居民人口1500)。镇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1400余亩,林地面积约9000余亩,境域呈明显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丘陵山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龙源口镇墩上村依托地域优势和自然资源,加快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步伐,改变了原来“种田糊口”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化为发展特色农业、商业营运为主导的新型地方经济。该村投入40余万元建立规模达50亩的大棚蔬菜基地,投产后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带动周边农民从事秋延后蔬菜种植。2005年在墩上村试种绿色大米并取得成攻,2007年在墩上村建立连片达500亩的绿色大米基地,已经省、市验收合格,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充分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墩上村小城镇建设格局不断拉大,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商业发展迅速,集镇建设日益显现,永新县南路的物流、商业中心将被确立。

三、积极推进省级生态村的创建工作,确保取得成效

1龙源口镇墩上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重视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随着特色农业及商业的发展,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内的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生态和改善环境如禁捕、禁猎和封山等措施,为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在龙源口镇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制定了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二是坚决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据环保部门调查,辖区范围内无重点工业污染源,且对第三产业的环境管理实行规范化、制度化,不仅几十年未出现重大污染事故和任何重大生态破坏事件,而且出台并执行了系列封山育山、禁捕禁猎规定,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生态资源。

三是龙源口镇墩上村为策应特色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建成八十余个垃圾箱,一个垃圾填埋场,聘请了6名保洁人员,负责整个墟场及所有街道和所自然村落的卫生清扫,所有垃圾进行填埋。将建成一个容积100余立方米的集中供气的沼气池,收集的垃圾分类后,将果皮、秸杆等投入到沼气池内发酵。垃圾处理场地,经环保部门认定,选址合理,不会出现二次污染。墟场和村庄环境整洁,农村垃圾基本实行综合利用,化作基肥还

田,“白色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

四是加强环境教育,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杜绝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去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思想教育,在群众中开展“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活动,强化“环境是我家,卫生靠大家”责任意识,目前,全村上下保护环境的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程度,越来越高。

四、创建省级生态村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

(一)经济水平情况

1、根据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龙源口镇墩上村村民人均年纯收4123元,(详见统计部门证明材料)。

(二)环境卫生情况

2、墩上村民的生活饮用水指标全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2001标准,合格率为95%。

3、龙源口镇墩上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5%,(详见建设部门证明材料)。

(三)污染控制情况

4、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3%,(详见建设部门证明材料)。

5、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0%,(详见建设部门证明材料)。

6、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详见环保部门证明材料)。

(四)资源保护与利用情况

7、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2%,(详见建设部门证明材料)

8、农膜回收率达85%,(详见农业部门证明材料)。

9、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率:97.8%,(详见农业部门证明材料)。

10、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龙源口镇暂无规模化养殖场,(详见农业部门证明材料)。

(五)可持续发展情况

11、龙源口镇墩上村地处山区,拥有保存完整的大片森林,是全县主要林区,辖区内森林覆盖率72%,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详见林业部门证明材料)。

12、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比例达35%,(详见农业部门证明材料)

13、农药化肥平均施用量,低于全县水平,(详见农业部门证明材料)。

14、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墩上村积极推广有机肥的施用,土壤的有机肥的含量逐年上升,(详见农业部门证明材料)。

(六)公众参与情况

15、村民对环境状况满意率达100%,(详见环保部门证明材料)。

五、结论

当地村党支部、村委在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中领导重视,组

织有力,狠抓落实,在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本达到了《江西省省级生态村创建标准》的各项条件和考核指标,符合省级生态村的申报要求,但是仍需不断巩固成果,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必须常抓不懈。

篇2:龙源口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技术报告

近几年来,龙源口镇墩上村在镇党委、政府及市、县的关心重视与大力扶持下,在多效并举保护珍稀的生态资源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商贸业,引领群众脱贫致富,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开展创建省级生态村活动,各自然村庄及319国道沿线村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村庄卫生整洁,物什摆放有序,广大人民群众和谐共处,呈现出勃勃的发展生机,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近几年来创建省级生态村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夯实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该村积极发挥本地地力、人力资源优势,以开展“三培两带”活动为载体,大力发展蔬菜和水面养殖等产业。投资40余万元,建立一个规模已达50余亩的大棚蔬菜示范基地;指导建立300亩的墩上村绿色大米种植基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能人引导、党员示范、群众跟进、结对帮扶等方式,全村共发展绿色水稻种植300余亩,大棚蔬菜1000余亩,使之成为该村富民支柱产业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节能与生态环保。横贯其境的319国道顺利实现“三改二”,全村共修建村级水泥路10余公里,全面实现“村组通水泥公路”的目标;累计开发墩上墟场商住店面近200套,拉大集镇建设的框架,完善墟场的建设,形成 1

了“一墟三街”的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商业飞越式的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纵深推进,全村全面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墩上杂观垅1000亩的园田化建设、洞里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及下游各种渠道配套建设和崖下水库的兴建等重点项目的实施,使龙源口镇墩上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高附加值的发展。墩上结合街道改造,聘请吉安市城市设计院,制定了高标准、高起点的村庄规划,农民建房严格按村庄规划实施,民房整齐,有序,村庄内外无乱搭乱建,垃圾自行归堆、分类、及时清运。近几年来,墩上村有5个自然村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道路平坦、整洁、无积水。大力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319国道、进村公路、村组公路,村庄内外均种植杨树、果树、樟树等常绿树种。

三、立足区位优势,做大做强商贸产业。龙源口镇墩上村是龙源口镇政府的所在地,也是永新县南路片物流、商贸中心,该村抢抓墩上街道作为2009吉安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的契机,积极配合当地党委、政府完成墩上所有街道水沟的开挖、人行道彩色地板砖的铺设、街道的绿化、亮化等基础性工程,进一步提升该村小镇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增强该村商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四、开展特色活动,营造环保氛围。通过多形式、多渠道

开展环保宣传活动,树立“处处是风景,人人是形象”环保意识,形成“环保人人总动员”的良好氛围。环保工作单靠政府行为是远远不够,必须引导民众树立环保意识,通过教育导取得民众的支持,使群众自觉参与其中。墩上村民严格履行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制度,近三年内未受到各级环保部门的行政处罚。随着旅游业和商贸业的发展,人流量逐年增多,生活污水、白色污染越来越多,该村的生态环境承载的负荷越来越重,商业街道卫员负责街道清扫,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负责对新农村建设点的垃圾进行清运,主要道路显眼处设有垃圾投放箱,每个新农村建设点和每个墟场建有垃圾池,垃圾实行集中无害化处理。

为进一步加强对天然林这一珍稀资源的保护力度,解决广大群众日常生活和冬季取暖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砍伐天然林现象。龙源口镇墩上村积极启动民间资金,大力发展小水电项目,境内生活用电电价维持在0.6元/千瓦时左右,且电力供应充足,使龙源口镇境内广大群众长期受益。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丧葬也一度形成了互相攀比的不良风气,即耗费财力,又影响旅游观光,为此2004年起,我镇严格丧葬,规划了葬坟区域,严厉杜绝在公路沿线及观光点卫视线内葬坟,特别是各景区景点,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现在我镇该村一旦有丧葬事宜,群众都会报告村委会,村委会向镇政府上报,经政府同意选址后方可进行,这样以来,丧葬攀比之风

骤然降温,坟地占地也缩小了,并有不少群众自觉在坟边栽种苍松翠柏以表达对家人的哀思。

篇3: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技术报告

一、镇基本概况

江口镇位于武隆县城东部,座落在芙蓉江与乌江汇合处,319国道,渝怀铁路、渝湘高速公路纵贯全境。东与彭水县相结,南与石桥乡相连,西与巷口镇毗邻,北与火炉镇接壤。东距彭水县58公里,西距县城18公里,距重庆市主城区200公里。幅员面积138.6平方公里,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海拔在185米至1350米之间。辖8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72个村民小组和3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6409户,总人口20851人,其中农业户4872户,农业人口16580人,劳动力12034人,贫困户1241户,4158人。有耕地面积28980亩,林地面积9.79万亩,产业发展以生猪、烤烟、蔬菜、苎麻、中药材为主。全镇现有企业12个(其中工业企业8个),规模以上企业3个(江口电站、十三局彭水项目部、罗英山煤矿)。截止今年三季度,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16亿元,完成计划的76.4%。其中:一产业增加值3800万元,增长8%;二产业增加值8045万元,增长8%;三产业增加值9755万元,增长20%。实现工业总产值22050万元(其中江口镇6300万元),完成计划的74.1%,实现入库税金4148万元(其中江口镇330万元),完成计划的73.3%。非公有制经济个体工商户实现营业收入3825万元、增加值1185万元、入库税金75万元,分别完成年初计划的75%、77.5%、7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5万元,完成计划的7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0万元,完成计划的75%,同比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增长 72.9%;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二、基本条件

一、环境保护组织建设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了环保组织,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环保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设立了创建工作办公室,配备了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制定了创建方案。镇政府与各村及镇直各单位签订了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做到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镇党委、政府把环保工作摆上了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环保工作,建立了会议纪要。建章立制,完善了环保工作例会制、联系会议及环保宣传等一系列工作制度。

二、编制环保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镇政府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部关于印发《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环发[2002]82号),结合镇区实际,在充分论证,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镇环境规划,已经河口区人民政府批准并组织实施。

三、贯彻执行环保政策和法律法规,保护生态环境近年来,镇政府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严惩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迄今为止,镇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内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破坏事件。

四、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日趋协调,环境更加优美 全镇总体规划于1999年由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并于2002年和2004年分别进行两轮编修,全镇详细建设规划覆盖率已达到100%。镇区有执法中队、城建分局等两个垂直部门和镇村镇建设管理站,具体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监督和治理乱搭、乱建、乱贴、乱画、乱设摊点现象,管理及时有效。城区贸易市场曾被评为国家级文明市场,近年来经过多次扩建、完善,卫生设施进一步配套科学。镇政府不断加大环境投资和治理力度,镇区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五、全镇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2004年8月28日,我镇在城区组织了创建全国优美乡镇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调查比例超过城区人口的千分之一,对环境满意的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为93%,符合考核标准。

第三章 指标完成情况 国环境优美乡镇共26项考核指标。其中,有4项因我镇不符合考核项目特定的条件,不需考核。分别是第8项“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第20项“草原载畜量”、第24项“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第25项“规模化畜禽养场污水排放达标率”。其余22项指标中,我镇已完成20项,其余第12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第13项“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在年内可完成指标。(生活垃圾无害处理厂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厂将在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达到环保标准)

一、社会经济发展

孤岛镇地处油田腹地,系全国重点镇,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重点,以油地结合为基础,积极开拓,奋发向上,使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以石

油开采、石油化工、食品、电子、橡胶制造等行业为支撑的孤岛镇工业发展迅速,经济效益显著,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这些都大大繁荣了孤岛镇的经济建设。

1、农民人均纯收入。我镇农业人口799人,农村经济以商贸、服务等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农民收入水平较高。据河口区统计局资料显示,2003年孤岛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50元。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镇区居民以油地军三方干部职工为主, 据河口区统计局资料显示,全镇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198.68元。

3、公共设施完善程度。孤岛镇是一个油区服务型城镇,公共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居住环境优美,公共设施各项指标均符合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的标准,其中建成区主要街道两侧全部设有不獤形状的路灯,排水管网服务人口比例达到98.2%,人均道路面积9.21平方米,住宅电话普及率95%,镇区有文化娱乐场所3处,体育馆、图书馆、疗养院等各1处,并有植物园、水陆公园、贸易市场各项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4、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孤岛镇城镇饮用水源地有库容1970万立方米水库1座,镇区建有自来水厂1个,设有净化站1座,日供水能力为10万立方米,实际供水量3.5万立方米,全镇自来水普及率100%。

5、农村生活饮用水合格率。农村自来水纳入全镇自来水供应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经区环保部门监测,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4.6%。

6、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镇区现有各类公厕13座,其中2所设有感应喷水装置,其他都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全部普及水冲式,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了100%。

二、城镇建成区环境

7、地表水环境质量。孤岛镇地处黄河入海口平原,黄河入海支流—神仙沟从镇区蜿蜒而过,沿途绿树成荫,环境优美,风景如画。2003年,油地地联合投资460万元对神仙沟城区段进行衬砌治理,今年又投资300万元对神仙沟延伸段进行综合治理。经2003年、2004年区环保分局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8、近岸海域海水水质。我镇不属沿海乡镇,故无此项考核任务。

9、空气环境质量。我镇于1997年建成烟尘控制区,控制区覆盖率100%,并于当年通过市环保局验收。近几年孤岛镇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质量管理,大气污染得到进一步有效控制,大气质量逐年提高。凭借城区外围万亩刺槐林的自然优势和城区内的科学规划、有效管理、绿化美化,孤岛城区环境空

气质量一直保持优良状态。经2003年、2004年区环保分局监测,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10、声环境质量。近几年,在区环保部门的支持下,镇政府会同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城市饮食、娱乐等服务行业、工业企业、建筑施工及城市交通等噪声源的管理,使我镇在经济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交通车流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下,有效的控制了社会生活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交通噪声的污染,使城市声环境质量得到较好的保持。2001年建成噪声达标区,达标区覆盖率98.8%,于2002年10月通过省环保局验收。据区环保部门监测,孤岛镇声环境质量已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要求。

11、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孤岛地区工业废水主要为油田三产工业和地方工业企业所产生的废水,纳入采油厂工业污水统一管理。孤岛采油厂建有污水处理厂1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为1.5万立方米/日,实际日处理污水1万立方米。经区环保分局检测,污水排放达标。孤岛镇声污染源主要是油田采油井和社区供暖锅炉产生的噪声。经治理,噪声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经区环保分局检测,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孤岛镇大气污染,主要是集中供暖中心锅炉房。为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在对锅炉设施进行改造的基础上,安装了脱硫设施。经区环保分局检测,烟尘排放达标。

1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孤岛镇垃圾处理厂于2001年8月经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设计,2003年初动工建设,当年完成一期工程。计划投资800万元,设计占地面积51亩,日处理垃圾能力达到80吨。目前二期工程也已开工,计划年内完工。

13、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孤岛镇污水处理厂于2002年经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设计,2003年经胜利石油管理局批准建设。计划投资1200万元,2004年建设完成。

1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多年来,我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城建思想,确立了以“沿河而建,风光绿化”的园林城市格局为发展方向。兴建了开放型水陆公园、植物园等重点绿化区,对城区主要道路进行了绿化美化,对神仙沟进一步进行了以绿化、美化、衬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经过多年的绿化发展,镇区绿化总面积57.6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5.1平方米。

15、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镇区主要道路12条、总长38公里,主要采取沿路两侧灌木、花坛、栽树等方式绿化,已沿路绿化37.24公里,绿化普及率98%。

16、清洁能源普及率。孤岛镇拥有胜利油田第二大采油厂——孤岛采油厂,石油天然气、地热资源丰富,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是居民的主要能源。在石油开采、运输过程中,主要采用封闭式天燃气加热方式,在居民燃气、供热方面,主要采取管道天燃气、集中供热和地热供暖。孤岛社区在城区全面铺设了天然气管道,从而使居民告别了液化气罐,用上了清洁方便的天燃气。据区建设局数据显示,2003年全镇用气人口总数5.2万人(含暂住流动人口),城市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0%以上。

17、集中供热。我镇自建镇之初就注重集中供热规划,近年来,先后投资3.5亿元用于城市供热工程。镇区现有1处20吨锅炉容量的集中供热站和2处地热供热站,城区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均使用供热中心提供的服务,周围有2个社区居民村有2个采用地热供暖,全镇城市集中供热率为80%。

三、乡镇辖区生态环境

18、森林覆盖率。孤岛镇位于黄河入海口,这里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著名的万亩刺槐林,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据区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孤岛镇镇域森林总面积23.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14.6%。

19、农田林网化率完成情况。孤岛镇始终重视农田林化工作,常年组织植树造林活动。全镇共有各类农田60公顷,据区林业局资料显示,2003年全镇达到农田林网化标准的60公顷,农田林网化率达100%。

20、草原载畜量。我镇不属于草原地区,故无此项考核指标任务。

21、水土流失治理率。建镇以来,我镇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重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不断加大投入,落实工作责任制。2000年以来,累计投入160多万元进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据区水利局统计数据,全镇水土流失治理率达80%。

22、农用化肥施用强度。镇党委、政府深入贯彻市区关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指示精神,提倡和推广有机肥,不断改进耕地土质。据区农业局资料显示,我镇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为195.9公斤/公顷。

23、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据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中心监测数据,我镇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2%。

24、规模化畜禽养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我镇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故无此项考核指标任务。

25、规模化畜禽养场污水排放达标率。我镇无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故无此项考核指标任务。

2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我镇十分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措施,鼓励支持农民采用过腹还田、粉碎还田等方式提高秸杆利用率。据区农业

局资料显示,我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6%。综上所述,孤岛镇创建国家环境优美乡镇各项指标均已达到国家环境优美乡镇标准要求。

附件:孤岛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孤岛镇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指标完成情况一览表

考核 内容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值 指标完成情 况 东部 中部 西部

社会经济发展 1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年)≧4500 ≧3000 ≧2200 5750 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年)≧8000 ≧6500 ≧5000 10198.68 3 公共设施完善程度 完善 完善 4 城镇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98 100 5 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0 100 6 城镇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达到国家卫生镇有关标准 达标

城镇建成区环境 7 地表水环境质量 达到环境规划要求 达到近岸海域海水质量 达到环境规划要求

丘陵地区 ≧40 北方 ≧85

篇4:龙源口镇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技术报告

工 作 技 术 报 告

沔城回族镇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地处仙桃市西南方,南临悠悠东荆河畔,北依浩浩排湖岸边,距318国道沪蓉高速公路33公里,省级仙监公路横贯而过,地理环境优越,交通十分便利。全镇国土面积38km2,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总人口24883人(女11997人),其中乡村人口16252人(女7851人),城镇人口8630人(女158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55‰,回、满、蒙古等少数民族人口约占30%,系仙桃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镇,是全省12个散居少数民族乡镇之一。

沔城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从南北朝西魏至建国初期,这里一直是郡、道、府、州、县的治地,为昔日沔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2年沔阳县治从沔城北迁仙桃,1987年成立沔城回族镇。建镇二十年来,沔城累计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镇”、“国家AA级名胜风景旅游区”、“楚天明星镇”、“湖北平安镇”、“湖北省文明乡镇”、“湖北省影视创作拍摄基地”“两岸文化交流重点镇”等殊荣,两次夺得湖北省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19个重点中心镇之一和仙桃市4个重点中心镇之一。

1湖北省环境优美乡镇共有19项考核指标,本镇全力推进创建工作,努力探索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我镇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富民强基工程建设,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业扩规升级步伐,积极发展劳务经济,着眼于“打基础、管长远”,使经济保持了稳步、快速发展的势头。

1、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07元,位居全市前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9年我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000元。

3、公共设施完善程度。我镇建成区内现有路灯100盏,准照明;今年上半年该镇又新增排水管网1200米,完成投资额20万元,同比增长100%,服务人口达到92%;该镇各类硬化道路面积40万平方米,人均8平方米;高标准新建镇文化活动中心综合楼,配有电子阅览室、图书借阅室、乒乓球室等,另有红莲文化广场、各村办公活动中心等文化娱乐场所,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沔城卫生院(沔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一级甲等资质医院,全镇12个村均建有卫生室,医疗条件可满足全镇2.5万人的治疗需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对河道及沿岸进行管制,无侵占河道的违章建筑,无直接向江河湖泊

倾倒垃圾的现象,保障河道畅通、水质干净。

4、自来水普及率。镇建成区现有常住人口8630人,自来水常年供应,覆盖每家每户,使用自来水的常住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00%,自来水在建成区内实现普及。

5、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我镇已于2008年9月全面开展农村安全饮水改革,使全镇12个村1.6万人用上清洁、干净的自来水,饮水合格率将达99%。

6、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我镇现有各类公厕17座,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40%以上。该镇以“一建三改”项目为依托,大力加强卫生厕所建设与管理,实行“三统一”制度,即统一厕房规格、统一白色陶瓷便器、统一排气管(窗),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做到了新房有新厕、新居卫生好、新家环境美。

(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7、生活垃圾处理率。我镇建成区内现有垃圾池20口,专人负责处理,每日一清运,对生活垃圾先进行归类,可回收的予以回收,不可回收的在镇多种场附近的垃圾填埋场集中焚烧、填埋。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2%。

8、生活污水处理率。我镇大力推进配套排污设施建设,仅今年上半年镇建成区内完成投资额18万元,新建排水管网1200米,同比增长100%。部分污水通过简单处理后排入环境。现正在筹资修建一座污水处理厂,加快“变废为宝”的水资源综合利

用进程。

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全镇公共绿地主要分布在东荆河大堤沿岸、莲花池岸、红莲广场,面积大、环境优,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后花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

(三)辖区生态环境状况

10、重点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对镇域内重点污染企业做到每周监管不少于1次,督促其污染防治设施正常稳定运行、污染物达标排放,坚决杜绝出现治污设施运转不正常、偷排偷放等超标排污现象,对乱排滥放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排放达标率为100%。

11、地表水环境质量。我镇境内地表水体主要有东荆河,柴河,由于镇建成区的居民生活用水大部分来源于沔城自来水厂净化后的地下水,工业用水均取自地下水,因此各地表水体的功能主要是农业灌溉、渔业养殖等。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可以满足其饮用功能,也可以满足各自的灌溉、渔业、纳污功能。根据市环境保护局2008年、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该镇地表水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12、空气环境质量。我镇建成区内没有大型废气排放企业、没有乱烧秸秆现象,森林覆盖率高,气体循环快。根据市环境保护局2008年、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该镇空气环境质量优。

13、声环境质量。我镇建成区内有关企业厂房大部分建在镇郊,均有固定生产车间,一般都有隔离带(如树林、围墙等),隔音效果好,镇安委会定期开展巡查。镇交通管理部门不定期开展机动车专项整治行动,切实解决违章鸣笛、超速驾驶等现象。根据市环境保护局2008年、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该镇建成区内声环境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14、森林覆盖率。全镇现有林地10000亩,主要集中在东荆河堤沿岸、莲花池沿岸、洲岭村等,森林覆盖率为28%。

(四)农业污染防治情况报告

15、水土流失治理度。我镇处于汉江沿岸平原腹地,土质良好,植被覆盖率高,无水土流失现象。

16、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我镇积极推广科学种田新模式,邀请农技部门专家现场指导测土配方,合理确定农业生产的化肥数量(包括氮肥、磷肥、钾肥和复合肥))与播种总面积的比例。按照因地制宜、以点带面的原则,通过在王河村建立试验区探索科学施肥办法,农用化肥施用强度保持在255公斤/公顷左右,全镇农田化肥施用均控制在这一标准内。

17、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我镇大力推广农业部推荐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农药品种,狠抓蔬菜基地生产技术的统一规范、生产台帐的建立,落实农药及肥料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指导工作,保证农产品生产中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组织质检、工商、农技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通过加大抽检力度、树立示范牌、巡回辅导、送科技下乡等形式,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主要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达到90%以上。

18、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我镇畜禽粪便处理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即直接用作农作物肥料、生产沼气和制作有机肥,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将粪便直接用于农作物肥料,部分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则采取生产沼气的方式,进行粪便综合利用,处理后的废水全部用于周边农作物的浇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8%。

19、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我镇把实现秸秆禁烧、推进综合利用、发展秸秆经济作为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综合利用秸秆的方式包括发展养殖业、直接机械化还田、发展食用菌种植、发展秸秆能源以及堆沤高温堆肥。在省级仙监公路等主要道路两侧,由近及远逐步建成林木绿化带、少秆高效经济作物带、秸秆还田综合利用带,从根本上减少秸秆焚烧现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6%。

综上所述,对照湖北省环境优美乡镇19项考核指标,我镇已达到相关要求,符合所定标准。

上一篇:对广东工作的重要批示下一篇:简单个人公租房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