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2024-05-21

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通用10篇)

篇1: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发布者: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12-09-05 浏览量:172

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如下:(助理、中级、高级)

1、建工类:工民建工程师、建筑工程师、建设设计工程师、建筑施工工程师、测量工程师、地质勘测工程师、建筑预算工程师、建筑管理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师、土木工程工程师、市政工程师、公路工程师、土建工程师、土建结构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筑监理工程师、路桥工程师

2、机械、自动化类 :机械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机电设备工程师、机械设计工程师、铸造设计工程师、机械制造工程师、采矿工程师、机电一体化工程师

3、装饰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师、建筑装饰工程师

4、、暖通工程师、热处理工程师、暖通空调工程师、化工工程师

5、建筑电气:电气工程师、电气设备工程师

6水暖、化工类:建筑水电安装工程师、消防水电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水利水电工程师、计算机、电子、通信:计算机工程师、电子仪表工程师、通信工程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师、计算机及应用工程师、电子技术工程师、光电子技术工程师、电子信息工程师

7、园林、园艺类:农艺师、园艺师、讲师、园林设计工程师

篇2: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职称可评可考。一般而言,具备职称评定条件的人不用参加全国通考,可以直接评定职称,与考试获得的职称具有同等效力,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等均与认可,并且可以将职称评定档案调入所在单位主管人事部门。如果有的人不具备工程师职称评定条件,又想获得职称,那就需要参加全过统一考试了。所以说,职称可评可考,考评效力同等,全国各地通用 一般而言,通过评定获得职称证书的人比通过考试获得职称证书的人更容易被社会认可与接受。因为评定职称的人有资格、有经验;而通过考试获得职称证书的人缺少资格、缺少经验。在当今社会,在能力重于学历,水平重于文凭的共识下,越来越多的人踊跃评定职称。各项目类别职称

一、经济系列职称

1、经济员

2、助理经济师

3、经济师

二、会计系列职称

1、会计员

2、助理会计师

3、会计师

三、统计系列职称

1、统计员

2、助理统计师

3、统计师

四、工程系列职称

1、技术员

2、助理工程师

3、工程师

五、农业系列(含畜牧兽医专业)职称

1、技术员

2、助理农艺师(助理畜牧、兽医师)

3、农艺师(畜牧、兽医师)

六、卫生系列职称基本条件

1、医(药、护、技)士

2、医(药、护、技)师

3、主治医师(主管药师、护师、技师)各类职称项目

一、农牧业:农艺师、畜牧师、兽医师

二、医药工程:工程师(药品、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

三、水产工程: 工程师(加工、监测、营销、管理、开发、生产)

四、经济类 :会计 经济 统计 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劳动工资、农业经济、运输经济、财税金融。

五、建筑工程:工程师、建筑师、规划师

六、计算工程: 计量工程师、质量工程师

七、交通运输工程:工程师(道路与桥梁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交通工程)

八、林业工程:工程师(土木加工、林产化工、园林绿化、林业区划、造林绿化、水土保持)

九、轻工工程:工程师(食品发酵工业、造纸工业、日用化工工业、包装印刷业)

十、冶金工程: 工程师

十一、石油化工工程:工程师

十二、电力工程:工程师

十三、测绘工程:工程师

十四、机械工程: 工程师(机械设备、加工工艺、制冷、自动化控制、仪器仪表、电工电气、设备管理)

十五、机械机电类 :机械机电 锅炉 设备安装 水利电力 电气 电子等专业

篇3: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关键词:高职,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测绘

一、引言

当前高职院校的测绘类专业教学存在以下两个突出问题:一是生源的多样化导致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个体差异大,整体素质下降,加大了教学过程的难度[1]。就笔者所在院校测绘类专业为例,主要有普招、单招、五年制、三校生四种不同基础学生,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难再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之对应的各个课程标准、教学方法、考核办法也随之出现诸多问题。二是人才培养目标难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对测绘类专业来说,新兴产业的发展导致行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的一线技术性人才,而高职教育的滞后性导致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脱节,人才培养只见“森林”没有“树木”,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这些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学校重新设计教学环节。笔者结合所在专业特点,确立了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出发,以学生学为核心,采用分类培养、分层指导的教学方法,并通过实际教学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分类分层教学模式构建

分层是教学形式问题,是指针对学生个体心理不同、智力差异、能力高低、分别要求、分层指导,因材施教。传统分层操作中很容易出现明分层,导致“标签”效应,使“下层”学生产生自卑感,在学习上产生抵触情绪,“上层”学生产生自傲的情绪,而完全意义上的暗分层又导致了操作的不便,效果的不明显[2]。而高职测绘类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高,实际教学中通常以小组为单位教学,成员分工,强调协作精神,并结合按照生源类型自然分班的特点,很容易实现分类培养,分层指导。

1.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的建立

具体分类分层方法为:一是分类培养。按照生源类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机制;二是分层指导。在自然班级内,按照均衡原则,分析不同类型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置若干基础知识能力对等、智力相当、气质差异小、心理均衡的工作组,小组内部各成员又按照个体差异进行上、中、下三层。两者结合形成“生源分类培养、小组分层指导”的分类分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下,同类生源自然分班、同班暗分层、同层异法,体现了暗分、公平、动态、因材施教、激励、合作、自主原则。

2.教学过程中的实施策略

(1)生源分类培养

按照生源类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调整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重[3]。详见表1所示。

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对各个学生个体的评价结果,进行班级间的调整,由于生源类型的限制,这种调整很少,基本可保障执行过程的流畅性。

(2)小组分层指导

实际教学中,教师按类讲授基本知识和基础技能,针对不同类别小组设计不同工作任务,各小组独立实施,小组内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教师则按分类和分层分别评价。小组间相互均衡,相互独立,小组内相互协作又体现分层,最终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人才培养效果。

3.考核标准的改革

按照分类分层的基本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法必须体现多样性,主要从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个方面以单元式、阶段式评价为主。各类型评价侧重点见表2所示。

三、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按照上述建立的分类分层教学模式,笔者选取2015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46班(单招)作为实践对象,并按照上述分层标准设置6个小组,同时,选择实践教学比重较为突出的《数字测图》课程进行实验分析。《数字测图》课程以测图和用图为重点,将课程按项目化分成4个情境若干个子项目,详见表3所示[4]。子项目设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体现冗余。

针对不同小组各个子项目在学生知识能力要求、任务设置、任务的实施上形成独立的“学习包”,一个“学习包”对应一套“模块单元”,单元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组合[5]。每个情境设计成一个与一项或若干项工作对应的完整的学习包。若干个工作组成一个“职业”。实际教学中,根据各个小组特点,分配组合不同的学习单元,小组内部相互分工协作,小组间监督,学习单元轮转于各个小组间。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综合评价可见,各个小组获得的技能都可以满足某一特定企业、地区、岗位的职业需求,基本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论

分类分层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在目前办学的环境中,对于实践技能培养要求更高的测绘类专业而言,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理念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当然,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如加大教师工作量、分类分层的流动性问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探讨,力求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邓鑫洁,宗琴,姜树辉.高职院校测绘类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19-120+131.

[2]徐士芳,李祥春.分层分类教学模式探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7,01:112-115.

[3]郭娟,殷德顺.南京林业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林业教育,2013,04:5-8.

[4]周波,唐桂彬,刘帅.高职《数字化测图》项目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4,05:170-172+13.

篇4: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摘要:针对当前机械类专业课堂教学现状,在分析目前高校课堂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把机械类专业知识技能按性质与特征分为三种类型,并以典型机械类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为例,对每一类知识技能课程的课堂教学方法给予原则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课程内容分类;教学方法

经过几十年探索与改革,目前我国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化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注重工程实践教学、鼓励培养模式多样化等几方面的特色。但无论社会经济发展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何种变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一直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我们认为:课程质量是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有效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课程这一重要环节。从教师角度讲,优化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方法深入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对国内高等教育质量滑坡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究其原因,无外乎认为高校扩招之后,教学资源被稀释,师生比加大,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但这一说法很难站得住脚。现在的办学条件,从纵向看,无论是教师学历层次、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手段等要素,都是过去高校无法相比的;从横向看,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许多高校的硬件条件也并不逊色于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我们分析认为,当前大学教师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缺乏,在教学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不够,是造成课程教学质量下降的重要根源。

多年来,高校课堂教学方法以讲授法、灌输式为主的局面始终没有大的改观。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习前苏联学科教育中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型高教课程体系模式,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基础工业建设人才;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改革开放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使得原本单纯为计划经济体制服务的格局逐渐淘汰,过去高校“螺丝钉式”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已不适应多元就业的新局面要求,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仍未进行大的跟进与调整,更多地在课程设置上转向宽口径、厚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高校突出服务社会行业、突出科学研究功能,高校课堂教学一直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许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到自身学历提高、科研项目以及有偿社会服务上,一心向学、深入研究教学的教师越来越少。2009年5月,第四届大学机械类课程报告论坛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230多所高校的620余名教师参会。该论坛主题为“机械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表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一致呼声。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恰恰反映出我国机械课程教学改革中,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现状确实难以令人满意。国内高校不重视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需要全面治理与推进。

首先,高校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教育主管部门曾于2005年倡导开展高校教学方法大改革,但客观说,得到的响应并不普遍,各高校管理者与广大教师的积极回应也不够。这一点从历届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名单以及每年各高等教育研究重要期刊上发表有关教学方法研究成果数量上,可以得到印证。在教师方面,高校教师受教学任务、科研项目、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压力影响,绝大多数投入教学改革的精力有限。由于高校规模迅速扩大等因素,许多青年教师自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上讲台,几乎没有经过比较专门系统的教学方法训练,多数高校也没有这方面要求;个别“热门”专业,由于生师比过大,学校能把课程安排下去已经很难了,根本做不到高水平、高质量教师的充分配备。在学生方面,十几年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习惯成自然,对上课听讲、记笔记、课后作业、考试拿学分的一贯模式已适应;相反,对采用一些让学生参与的新方法反而并不习惯,也没有多大的参与兴趣。事实上,就是这样一些原因,很多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因得不到学生积极响应与配合而难以为继。

其次,教学引导评价管理机制不配套也是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阻碍因素之一。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和代价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推进同样如此。一些有经验、有想法、有兴趣的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教法改革,但在学校考核、评职、推优等制度设计中均未有体现与鼓励,加之学生方面的不习惯、不配合,所以“费力不讨好”的命运往往是许多高校从事教法改革者的真实写照。因此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看似是教师主体的行为,实际上能否顺利展开,关系到思想观念、制度引导、学生参与等各个环节,单纯依靠教师的兴趣和实施,也是难以长久的。

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方面,大多数高校的教学方法改革存在不深入、无实效、难持久的现象。学校的教研立项中,缺乏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许多教师多半着眼于评职需求上,研究的选题并不是完全来自于教学中的问题,因此也难以把所研究的成果应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与此同时,对一些教师自发的教学改革项目,甚至还会受到来自教学管理部门的阻拦与质疑,这也是许多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深入持续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内容分类与教学方法衔接分析

当前国际上把教育模式大致分成三类,即兴趣驱动模式、压力驱动模式、利益驱动模式。我国大学教育普遍存在三个基本问题,一是大学与中学教学差别不大;二是各大学之间差别不大;三是中外大学差别巨大,但又无法照搬。

一般认为,工科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体系比较完整,重点在于知识传授,因而可以采用讲授为主的方法,灌输式教学方法缺陷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理念认为,课堂上没讲的内容,学生就不会。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几乎把所有与本专业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专业课开设齐全,且每门专业课几乎都要配几个实验,有的还要有课程设计,要求教材必须与讲义的知识模块顺序一致。

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典型特征是:只告诉学生某种技术的现状,罗列出技术和设备,对其特点、适用条件进行逐条概念化介绍。此方法貌似条理清晰,却缺乏深入分析,教学重点往往仅放在如何做细致的设计,校核计算,很少涉及对解决问题技术方案的方向性判断。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者,只是增加了一些专业知识,而且只能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信息以应付考试,这往往导致只见树木,难见森林,许多内容考完便忘,剩下的只是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对能力培养作用十分有限。

灌输式教学方法依然大行其道于高校各类课程之上,这与两种错误认识观念不无关系。一是认为,大众化背景下,生源质量下降,讲少了不行,甚至认为地方二本三本院校学生只适用于灌输式教法。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这种重复繁琐脱离实际的讲授,基础较好的学生尚可忍受,基础较差的学生就听不进、坐不住了。二是认为,如果教师课堂讲少了,学生学到的知识就更少了。这种情况更是不必担心,试想一下,现代社会知识与技术的更新日新月异,仅靠课堂讲授与课本教材肯定不够。事实上,讲多讲少并非关键,关键是讲什么,如果让一些细枝末节淹没了讲授的重点,反而不如精讲、讲精、讲清更有效。

因此,总体上说,机械类专业课堂教学方法必须改革,改变单一灌输式方法为针对不同课程内容性质的多元教学方法组合。

世界经合组织(OECD)将知识分为四类:知道是什么的知识,即事实性知识;知道为什么的知识,即原理性知识;知道怎么去做的知识,即技能型知识;知道该找谁的知识,即人及特定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前两种知识是可以表述的显性知识,而后两种是难以表述的隐性知识。研究表明,人类全部知识90%以上是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还不到10%。高中以前课程知识大多属于显性知识,靠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而进入大学学习,课程知识大多为隐性知识,理论性课程一般以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为主,实践性课程则要掌握各种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隐性知识是难以全部用文字形式表达的,但对以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程教育而言是更为重要的知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以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为例,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目标不同,把机械课程知识领域分为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以记忆性为主的知识,属于“是什么”型的知识。比如:一些定义、概念、定理、公式、法则、准则等。对这类知识点,在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占的比例并不小,且都是一些重点讲授内容,对学生深入学习理解后续知识点至关重要。通常这些知识点也是难点,一般涉及专业术语、逻辑关系、内涵分析等诸多信息。许多教师在讲授基本概念、定义类知识点时,往往总是仅做简单的板书或叙述一遍,抑或是直接用PPT给出,不加深解。对基本概念、定义进行深度分析、讲解的教师不多,一方面由于多数教师认为浪费时间,没有更多更好的解释,学生自己背下来记住就行了;更多的是教师自己对一些概念的学科背景、工程意义知之不多、不深,难以做出更精彩的讲述。对这类教学内容,宜采用联想记忆、兴趣引导等教学方法。比如讲解“工程图学”画法几何部分,如果老师对法国几何学家蒙日有所介绍,那么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大大增加。

对于抽象、专业化术语定义的讲授方法,宜把握两条基本原则:

(1)通俗化原则。能把抽象、复杂的术语定义,以通俗、形象方式表达出来,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比如“机械原理”中“摩擦副”的概念,如果按专业定义讲解学生可能理解记忆不深,但如果老师说,所谓“副”就是“一对”,或者“两个构件”,就能形象地道出它的本质。

(2)简易化原则。越是简单的就越是经典的,越是美的,越是容易被人接受的。比如讲解“工程材料”金属位错概念时,取一枚铁钉,弄弯后再矫直就会发现,把铁钉弄弯很容易,再矫直就很难,从中说明把钉子弄弯时,金属的变形导致金属材料的实际晶体结构发生变化,即为位错,而且变形导致位错的增加使其强度增大。之后再把钉子弄弯矫直,反复几次,直至钉子折断,然后分析因为位错数量过多,而且分布不均匀,因而使很多位错汇集到一起,形成裂纹。通过采用简易化原则可以把学生较难理解的抽象内容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

2.以理解性为主的知识,属于“为什么”型的知识。如原理、规律、过程等知识点往往是对象在特定条件下,对发生的事物、现象、过程的理解。演示法、模拟法通常比较适用于此类知识的讲授。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曾演示过其校一名教授在讲授“工程力学”中“贝努利方程”的推导过程,这位教授一边在黑板左侧进行数学推导,另一边同步在黑板右侧用固定在黑板上的弹性橡皮筋上演示施力后的变形情况,每一步理论推导结论都与实验变形曲线相符,整个课堂教学效果令学生极为深刻。

针对这类知识内容讲授,我们建议把握如下两个原则:

(1)可视化原则。心理学试验表明,人们通过影像、图片等接受信息的效果远比语言文字更好。“7%听+8%文字+55%表情或图像=信息的全部表达”,这是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公式。因此,机械类专业教师在备课环节,针对不同知识点的性质进行分析后,尽量借助音频和视频展演相应原理与规律特征,定会取得优异的教学效果。

(2)动态化原则。动态化的含义,也可以理解为过程化、整体化,即通过动画、软件等演示复杂机械装置及内部结构或其运动过程等,使其具有直观性、立体性、形象性和连续性等特点。这样,借助于教师的讲解,即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讲授“机械原理”中的“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时,首先演示内燃机工作过程动画,伴随讲解曲柄滑块机构中,当以滑块为原动件时,曲柄输出转速不同;另外解释气体膨胀做功,加快了曲柄输出转速的变化,这样就会在机构中引起周期性速度波动,产生附加动载荷等危害,然后提问“有没有减少这种速度波动的方法呢?”在这个背景下,讲解飞轮调节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原理,就会使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工程应用背景。

3.以动手操作为主要特征的知识,属于“如何做”型的技能知识。仿真演示法、情景模拟法、动作示范法等是这类知识应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金工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在实践教师进行基本安全知识、操作要领、具体加工目标等讲授和示范后,经过3~4周的传统机床上独立进行车、铣、刨、磨等工艺操作训练,基本达到独立操作各类机床进行初步加工各类工件的基本能力;在数控机床或者加工中心,通过前续数控原理知识和编程知识的学习,针对课程能力教学目标,在实践教师的示范与指导下,独立完成对机床的编程操作,完成对机械零部件加工任务;还有制图综合测绘环节,需要学生独立掌握测绘零部件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规程,等等。

针对这类技能知识内容讲授,我们建议把握如下两个原则:

(1)示范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实践指导教师而言的,所有的操作型技能知识都要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指导教师的示范后开始的,指导教师在实践动作原理、示范要领、注意事项、操作技巧等环节的示范作用十分重要,对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操作工艺过程具有“画龙点睛”作用。

(2)重复性原则。主要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人类生产和生活实践表明,所有动作性技能习得,起始阶段几乎都要靠反复模仿练习,才能逐步达到心脑手协调配合,得心应手甚至“出神入化”的境界。机械工程学科的技能型训练比较多,在一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操作性实验等环节都有培训。这一环节的技能,主要应依靠学生自己的理解领会、模仿、练习和坚持不懈,才能学好学精。俗话说,熟能生巧,这个原则除了有利于通过反复实践获得娴熟的技能之外,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这个技能习得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吃苦耐劳的意志、一丝不苟的精神。

总体而言,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原则。但具体到每个人、每节课,依然是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一堂高质量的课程,需要教师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积极呼应与配合,需要方方面面的条件支撑。

篇5:工程类初级职称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单位:姓名:日期:

2013年8月20日

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报告

本人xxxx年xx月大专毕业后于当年xx月份参加工作,工作单位是佛山市市政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从事工程的检测工作,直至xxxx年xx月止。再从xxxx年xx月起在xxxxxx有限公司工作任职xxxx至今,这六年多七年间一直从事工程检测工作。任职期间,本人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认真学习,不断进取,专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成绩,现将任职期间专业技术工作汇报如下: 本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热爱祖国,思想思想作风正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团结同事,爱岗敬业,努力创新,实事求是,严于律己,任劳任怨,工作认真负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严格执行相关的技术规范,努力提高工程检测的质量。

通过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本人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人xxxx年大专毕业之后于xxxx年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并于xxxx年xx月至xxxx年xx月在xxxxxx修读完xxxx专业的本科,顺利通过所有课程并取得毕业证。后来了解自身本职知识不足深知加强理论深造的重要性又于xxxx年参加并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并于xxxx年xx月起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修读土木工程专业,到目前已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另外通过公司领导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和自身的努力,参加检测工作的这几年通过继续教育,深度的学习与研究,取得了各种工程检测的上岗证和资格证:其中包括:xxxx年通过由xx省

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组织考核的《公路(水运)试验检测员》资格考试;xxxx年通过继续学习与研究,获得xxx计量协会颁发的计量认证内审员证资格;由xxxx年起至今通过由xxx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总站组织考核的有:“常用建筑材料检测员”、“回弹法检测混泥土强度检测员”、“混凝土实体检测、砌体结构和结构试验试验员”、“建筑节能材料检测员”。

xxxx年至xxxx年期间本人主要从事工程和工程材料检测工作,工程材料包括土工、土工布、土工格栅、水泥、水泥混凝土、钢材、无机结合料、集料和工程材料的一部分化学试验;现场检测包括:压实度试验、弯沉试验、抽芯检测、闭水试验、触探试验等。xxxx年底至今本人主要从事工程检测和报告编写的工作,检测的工作主要有: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检测、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抽芯检测、结构实体厚度检测;报告编写包括:结构实体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报告、结构实体厚度检测报告。这几年以来本人深知检测工作是一项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所以本人一直以端正的态度来对待。而对于检测报告的编写,首先要熟识试验过程、实验项目的相关标准规范,然后是数据的修约、取值。只有这样才知道试验数据是否有效,有无偏离,这样才能真实反映被检测物或被检测项目的真实属性。由于本人刚开始的时候对检测工作还不是哪么在行,所以后来通过不断学习标准,咨询相关的技术人员、同事、公司前辈领导,有时还跟同事共试验,做到真正撑握,渐渐的对自己本职工作做到真正的熟悉。

经过这几年工作上的实践和磨练,使得自己本职知识和检测技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对相关的标准规范有更深刻的理解,深刻的认识到日常检测工作一定要严格遵守项目的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相关的国家和行业的标准规范。严格执行实验室的质量手册上的要求,按照相关的程序文件处理事务,经常留意新规范、规程的发布情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做到与时俱进。注重试验场地的环境条件,仪器设备的检定、保养和期间核查。

本人热爱工程检测事业,在工作过程中能团结同事,虚心请教。纵使本人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有时略显粗心大意、处事尚欠成熟、开拓创新不够。但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努力增强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勤奋工作,不断完善自己,做一名成功的技术人员,今后,我还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综合业务素质,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更大进步,为检测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以上报告,敬请各位评委审查。

篇6:关于专业技术职称分类

从字面上讲,职称的意思是职务的名称。在职称改革前,职称这个词涵盖了专业技术资格与专业技术职务双重含义。一个人评上了职称,就意味着他即受聘了相应的职务,可以享受相应职务的待遇。因此,职称成了千军万马争相通过的独木桥,成了享受待遇的最硬的条件。人事部门为了控制职称的膨胀,不得不采取指标控制的办法,于是职称的数量指标也成了职称管理部门权力的象征之一和部分单位人事部门最关心、最难平衡的大问题。职改后,原来意义上的职称不存在了。通过考试获得的初、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以及通过考评和评审得到的副高、正高级资格统称为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有该层次职务所要求的水平与能力,是对其专业水平与能力的认可与评价,是受聘担任相应职务的必备条件,但不与任何待遇挂钩。专业技术职务是指专业技术岗位。岗位数量是用人单位根据岗位结构比例原则,结合本单位工作需要确定的。受聘担任某一岗位职务的人,即享受相应的待遇。换言之,职务与待遇相关,资格只是其专业技术水平的标志。职称改革后,资格的获得不再受指标控制,获得资格的人员会超过职务(岗位)数量,这样就可以使具备条件的人公平、合理、及时地获得社会认可(获得相应资格)。加之所获资格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这就更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人才价值的实现。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就是说你必须有国家人事部认可的技术职称证书才可以计算机类包括:初级助理工程师(程序员,网络管理员之类的)。中级工程师(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系统分析师)。是你计算机类的在校学生想要获得技术职称,那你必须参加的就是:全国计算机软件水平和资格考试来获取技术职称~~我想你是计算机专业的在校学生应该听说过这个证书。这个证书是由信息产业部和人事部联合颁发的所以具有职称能力~~你要想取得中级技术职称就要考取网络工程师或者软件设计师之类的,具体你们当地的考试你可以去你们当地的人事厅的职称改革办公室咨询一下~~你会得到满意的答复的希望你能取得中级职称~

篇7: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初级、高级、中级职称评定会计师/工程师/经济师/统计师/卫生/医学等专业

初级、高级、中级职称评定工程师专业分类:土木建筑、土建结构、土建监理、土木工程、岩石工程、岩土、土岩方、风景园林、园艺、园林、园林建筑、园林工程、园林绿化、古建筑园林、工民建、工民建安装、建筑、建筑管理、建筑工程、建筑工程管理、建筑施工、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监理、装修装饰、装饰、测量、工程测量、电力、电子、电子信息、电子系统、电气、电气工程、电气设备、电气自动化、工业自动化、制冷与空调维护、暖通、暖通空调安装、腐蚀与防护、热能动力、机电、机电工程、机电一体化、光电子技术、化工、化工机械、机械、机械制造、机械设计制造、机械机电、汽车维修、设备安装、水利、水利水电、水电、水暖、水电安装、水电工程、给排水、锅炉、窑炉、路桥、路桥施工、道路与桥梁、隧道工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及应用、市政、市政工程、市政道路工程、建筑预决算、概预算、结构、结构设计、通信、安全、造价、讲师、统计师等。

篇8: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职称资格认证的月的

1.使运用价值技术进行咨询,诊断和专业性推广应用的人员创造和维持职业规范;

2.建立和维护职业标准条例,推动价值技术工作者提高与完善专业技能;

3.明确价值技术应用条例、方法、程序,建立公众对价值技术工作者更高层次的理解,普及价值技术活动;

4.通过价值工程专家建立和维护价值I程技术活动的道德标准。

日本价值工程专家 ( CVS) 伦理纲领

1.具有崇高理想,努力提高专业知识水准,以贡献社会;

2.应感谢顾客与企业的信赖、保持诚意,履行职责、保守秘密,勤勉并诚实地服务;

3.经常保持开阔的视野,不得有偏见,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念;

4.对白己的所有行为经常保持真实、正确与公平,以免发生使专家的名誉与能力被怀疑的行为;

5.为了公共利益,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把握机会,尽力使价值工程普及于般社会大众;

6.为了提高价值工程活动效率,坚持经常地推展与改善, 并尽力研究有关最新技术与扩大适用范围;

7.经常保持一贯性、 公平、宽容、尊敬的理念,维护价值工程专家伦理纲领,维护价值工程专家的权威,并协助同一领域的专 家;

8.为充实专业技术及接受教育训练,应具有高尚人格及专门技术的专家来尽力培养;

9.在社会中自觉起表率作用,努力维护价值工程专家的名誉;

10.虽取得价值工程专家资格,并不意味着完全具备专家能力,应时刻警觉。

篇9:工程类职称专业分类

职称,国际上通常的定义是:“区别专业技术或学术水平的等级称号”,所以,它是授予专业技术人员的“衔”或“称号”。职称制度是我国人事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它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关系到能否调动和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1986年以来,我国的职称制度逐步迈入科学化、规范化、正常化轨道,在人才评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竞争的核心是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素质及如何使用人才资源的竞争。现在所说的职称是指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能力与成就的全面评价以及各类专业技术职务的统称,包括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专业技术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1991年开始,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部分,新疆也与国家同步,部署了改革开放以后的职称评聘工作,职称工作进入到了“正常化阶段”。1993年7月,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取得相应的职称。

建筑工程专业属于工程技术系列。目前,建筑工程专业的包括勘察设计、城市规划、路桥、城市建设等诸多子专业。新疆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的考核评审标准的专业分类为技术管理、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技术这五个大类,每一类专业又从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业绩成果、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四个方面进行评价,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对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技术标准及其背景材料及现代技术管理手段的理论水平,能够解决技术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有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和能力,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技术管理发展趋势,具有为推动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供决策、咨询、论证、科学依据的能力。实践经验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在科学研究、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生产技术、新产品开发、技术监督、技术咨询、计划管理等技术管理中工作能力,并取得了怎样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业绩成果方面,主要考核评审人主持完成的工作成果、技术管理经验总结或本专业论文报告等技术资料处理情况。获取和处理信息方面考核评审人参加学术、经验交流活动及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运用计算机进行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处理的能力。现行的评价考核标准,基本上公正地评价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和工作业绩,有效地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学习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其学术技术水平和能力。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职称制度在不少方面已不能适应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建筑工程实践经验方面是工程技术人员理论学识和技术水平的综合体现。然而论资排辈,降低标准,扩大评定范围,片面强调学历、论文、对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缺少定量的考核办法,职称称号一旦授予,终身享有等问题也制约了职称作为一种人才评价制度的发展。

目前,在职称管理的制度上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公平公正的评价机制和制度建设是职称工作的核心部分。职称工作只有以重能力和业绩的人才评价为导向,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发现人才,任用人才。

我认为,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聘用、政府宏观管理的原则,构建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社会化评价机制,建筑工程专业职称的评价考核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量化较为合适:

一、建立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分类科学的评价标准学识水平条件。正确处理好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理论与实际能力的关系,处理好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专著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系,切实找准人才的评价使用与职称工作政策的对接点。

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考核量化的标准,一是理论知识水平方面,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国家有关的法律、技术法规及政策、本专业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章、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能力,能够解决本专业生产研究中的重要技术问题;能对重大项目的生产研究中的关键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较、评估,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前瞻性可行性修改意见和建议;二是以工作能力条件作为进一步考核专业技术人员实践经验的指标,对技术人员承担的技术工作进行量化考核;三是重视业绩成果条件,考核专业技术人员作为科技奖项或科研课题奖项主要参与和获奖情况;重视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等技术或管理创新能力等;四是通过论文、著作条件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理论水平进行考核。

二、实行资格考试、考核和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多种评价方法。目前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作为职称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延伸已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职称评审与构建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体系密不可分。执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对外开放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资质管理制度。按照原国家人事部的部署,重点在工程、信息、法律、经济和质量安全等市场经济急需的领域逐步建立执业资格,基本形成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执业准入体系,在充分调研、协商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从业资格制度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在运行的国家及新疆建设执业注册师管理制度,基本能够考核出大部分建筑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理论和知识水平。同时,对无法进行考核量化的专业技术工作,重点转为进行同行评议。制定相应的标准,对非技术性资料的技术含量进行把握,准确考核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三、要改进完善聘任制度。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要以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为重点,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真正做到职务能上能下、工资收入能高能低,剥离依附在职称上的各种“福利待遇”,体现职称的真实价值;实现专业技术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实行以全员聘用制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导向的改革,推动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四、要严格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接受社会监督。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公正、公开的评审会制度,对参加评审人员实行公示,层层把关,分级负责,自下而上推荐,优中选优,营造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和环境。同时,加强社会各界以及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检查,及时查除评审人员的不诚信行为,对不诚信的行为取消评审资格并在行业内曝光,情节严重的通过媒体社会向公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人才市场的完善,人才流动日趋频繁,高层次人才成为人才竞争的焦点,职称作为学历之外的又一重要评价体系,为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提供了标准依据,进而也促进了人才的流动、配置和合理使用。建立和完善职称评价体系是开发人才资源、建立我国宏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职称制度改革不仅有利于发掘人才和促进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克服“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社会弊病。因此,这对现今职称制度的创新和今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管理、国家认可的职称和执业资格,用人部门要有科学的管理机制,让受聘后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相应的薪酬待遇,并且要致力于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务终身制,让职称更加称职,执业资格更显价值。在企业内部形成良性的循环,形成学习科学、提高技术、创新发明的风气,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要积极推行执业资格证书制度,重点抓好涉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执业资格准入。当前主要是统筹规划、科学论证,加快工程领域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同时还要抓紧制定《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条例》,逐步开展执业资格的国际互认。

实践证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国人才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新人职字[1993]339号文件:关于印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条件(试行)》的通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事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1993年12月.

[2] 《中国职称改革政策法规全书》.中国人事出版社ISBN7-80076-486-9/D·110,1993年

篇10:工程类工程师中级职称论文

摘要: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它包含了原来的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全国办学点数从的57个发展到的284个,招生人数从19的约2250人达到20的30多万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经验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局面。本文重点探讨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现状,分五个部分详细分析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改革的合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

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大相径庭,各有偏颇。如师范、农林及其他理科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背景偏理,工科基础薄弱,多存在重理轻工现象:专业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而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则相反,偏重于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工科课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学基础,大纲很少涉及细胞生物学等理论基础内容。这些致使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学研产环节薄弱甚至脱节的情况,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再有,现行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3/4以上,致使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越分越细,内容庞杂,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教改进一步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尤其专业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进入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此,迫切需要整改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分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部分,统一规划授课内容,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将各课程体系中重复的环节适当删减,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使课堂内容精简有致。

二、教材建设

许多学校都对教材选用严格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教材编写面面俱到:各教材为了强调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知识点覆盖面不断加宽,例如生物化学教材从原来的十七个大章节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大章节,内容增加一倍多,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②知识点重复与漏洞现象并存: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没有从课程体系整体考虑,例如“氧化磷酸化与形成”这个知识点在主干专业课程中有七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讲授、“代谢调控”有七门课重复讲授;而“包涵体”“热源”“蛋白质的修饰”等重要概念,却鲜有课程涉及。③工程实践类教材奇缺:如生物工厂设计,全国出版的教材只有“发酵工厂工艺设计”(1992年出版)和“生物工程设计概论”(原为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1995年出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大纲的编写环节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避免教材间的过多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三、观念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而工科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其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会严重制约人才素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而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的问题。

切实改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工程类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高校本科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实困难,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难以突破革新。

我院的专业实验安排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附属部分, 实践中发现有几点明显不足:①实验时间短而分散;②实验内容及容量受到局限;③综合实践性差。实验多安排为一周两次,每次3~4学时,连贯性差,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或 经验性实验,无法实施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观的强烈刺激,录制实验步骤,形象演示,并增加学术 报告丰富教学内容,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校外 实习基地建设

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学生短期的实践会影响到有序的正常生产,影响经济收益,拒接学生实习,校外实习走马观花,变成了“参观式”学习,学生无法接触一线生产,没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

另外,教师自 身的实践水平也是左右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博士招生规模同比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其在专业小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难免底气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设置学校自己的校内中试规模基地,另外,对师资队伍尤其是新进教员进行及时的实践培训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必要措施。

结语

上一篇:学校艺术节方案北京下一篇:《三打白骨精》教学目标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