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2024-05-07

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精选9篇)

篇1: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XX 理 工 学 院

实验报告

课程 计算机网络 题目 基于Cisco Packet Tracer的网络层实验

院系名称 计算机学院 班 级 计科班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时 间 2016.11.14

实验二:网络层协议实验

实验说明:

1.实验中的问题按照自己的方式回答,如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2.实验报告共四份,于期末通知时再统一打包上交。

3.报告文档模板中如有错误,请反映到计算机网络QQ群上。

实验内容目录:

实验2.1: IP分析

实验2.2: IP地址分配实验 实验2.3: ARP分析 实验2.4: ICMP分析 实验2.5: 路由协议分析

实验2.6: VPN与NAT协议分析

实验2.1:IP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IP的报文格式以及关机字段的含义。

2、掌握IP地址的分配方法。

3、理解路由器转发IP数据报的流程。

实验思考题:

1.一个IP分组经路由器转发后,有哪些字段会发生变化?

答:TTL字段需要减一,而IP头部的校验和需要重新计算,因此这两个字段会发生变化。

2.为什么任务三中的两个分片的长度分别为1500字节和48字节。

答:原数据长度为1500+8(ICMP报文头长度)=1508字节,超过以太网帧的最大传输能力,因此需要分成两片。长度分别为1480字节和28字节,封装成IP后,每片的长度分别为1480+20=1500字节,28+20=48字节。实验2.2:IP地址分配实验

实验目的:

1.掌握主机和路由器的IP地址配置。2.熟悉CIDR的IP地址编址方法。3.理解CIDR的路由聚合功能。

实验思考题:

1.与分类的IP编址方法相比,CIDR编址方案具有什么优点?

答:1)CIDR的地址分配更高效,因为CIDR采用可变长掩码,能根据网络的实际大小量身定制主机地址空间。2)CIDR具有路由聚合功能,能减少路由器的路由表项。

2.路由器的不同接口能否使用相同的网络号?

答:不能,路由器的不同接口必须使用不同的网络号。实验2.3:ARP分析

实验目的:

1.掌握基本的ARP命令。

2.熟悉ARP报文格式和数据封装方式。3.理解ARP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任务一完成后,哪些PC的ARP缓存拥有PC0的MAC地址记录?哪些PC新添加了PC1 的MAC地址记录?

答:任务一完成后,PC1和PC2拥有PC0和MAC地址记录,PC0添加了PC1和PC2的MAC地址记录。

2.ARP缓存的作用是什么?缓存中记录的保存时间是否越长越好?请解释理由。

答:ARP缓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主机重复进行地址查询询问。缓存时间不是越长越好,因为网络可能经常有设备动态加入或撤出,并且更换设备的网卡或IP地址也会引起主机地址映射发生变化,如果缓存时间过长会造成数据更新过慢,造成地址解析错误。

3.主机使用ARP能查询到其他网络的MAC地址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ARP广播询问包会被路由器阻拦。

4.在任务二的步骤3中,ARP被执行了几次?

答:共执行两次,第一次是PC0查找路由器Fa0/0的MAC地址,第二次是路由器查找PC4的MAC地址。实验2.4:ICMP分析

实验目的:

1.熟悉ICMP报文格式和数据单元的封装方式。

2.利用ping程序和tracert命令,熟悉ICMP的工作原理。3.进一步理解ICMP的作用。

实验思考题:

1.在tracert命令中,为什么源主机对于每个TTL值都要重复进行多次探测?

答:由于IP网络是不可靠的,通过多次重复探测可以避免因个别丢包而造成检测失败。

2.ICMP是否会给Internet带来安全隐患?

答:ICMP是网络层控制协议,不仅可以对网络层设备进行各种探寻,也可能更改主机配置,功能强大,但从另一面讲,这也是一个网络安全隐患,例如死亡Smurf攻击就利用ICMP进行网络攻击,因此许多操作系统的防火墙都拒绝ICMP包访问本机。实验2.5:路由协议分析

实验目的:

1.理解网络路由,学习静态路由配置能力。2.理解RIR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3.理解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如果路由器转发数据报的目标不在路由表中,则会如何处理?

答:如果有默认路由,则按默认端口转发,否则丢弃处理。

2.在任务二的步骤2中,环路造成的循环转发过程会不会停止?原因是什么?

答:当被转发的IP包的TTL字段被降到0时,该循环发的工程将停止。

3.在任务三的步骤3中,Router3几次更新才能获得网络10.1.1.0的路由信息?

答:需要两个周期。

4.RIP和OSPF协议分别采用哪种通信协议?请解释理由。

答:RIP报文知识在临近节点进行传输,因此采用低开销的UDP来传输,而OSPF报文需要在网络进行泛洪传输,因此使用IP。实验2.6:VPN与NAT协议分析

实验目的:

1.理解VPN使用的IP隧道技术的工作原理。2.理解NAT技术的工作原理。

实验思考题: 1.在任务一中,Router1如何区分Server0返回给不同主机的HTTP报文。

答:NAT服务器(Router1)通过不同的端口号来识别不同的主机的报文。

2.在任务二中,VPN中采用隧道技术的原因是什么?

答:由于Net1和Net2都是使用私有地址,因此无法直接通过Internet进行通信:采用隧道技术可以方便地将源目地址转换为全局地址,而且到达目标路由器后,也很容易获得真正目标主机的IP地址。

3.Net1网络和Net2网络的IP地址能否编在同一段?

答:不行,这样容易造成两个网段间主机的IP地址发生冲突。

篇2: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为了适应业务的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积极参与国家信息化进程,提高管理水平,展现全新的形象,某厂准备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机构内部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协作和通讯,并和属下个部门互连,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现代化的企业应用系统,实现智能型、信息化、快节奏、高效率的管理模式。

在本方案中,我们借鉴了大型高端网络系统集成的经验,充分利用当今最成熟、最先进的网络技术,对该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与实施提出方案。

二、企业需求

1. 从企业对信息的需求来看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对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查询以及预测决策等工作量越来越大,原来的电脑只是停留在单机工作模式,各科室间的数据不能实现共享,致使工作效率大大下降,纯粹的手工管理方式和手段已不能适应需求,这将严重妨碍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社会进步要求企业必须改变现有的落后管理体系、管理方法和手段,建立现代企业的新形象,建议本企业的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以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2. 从企业管理和业务发展的角度出发

通过网络对网络资源的共用来改善企业 内部和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满足业务部门对信息存储、检索、处理和共享需求,使企业能迅速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使企业信息更有效地发挥效力;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对每项业务的跟踪,企业管理者可以了解业务进展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以及掌握市场动态,为企业提供投资导向信息,为领导决策者提供数据支持;通过企业内部网 建议,企业各业务部门可以有更方便的交流沟通,管理者可随时了解每一位员工的情况,并加强对企业人力资源合理调度,切实做到系统的集成化设计,使原有的设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三、网络规划

企业网络由多种完成不同功能的网络设备组成,包括路由器、交换机、Internet接入设备、防火墙等以及各种服务器。企业内部网络采用共享或交换式以太网,通过DDN、ISDL/PSDN等方式,选择中国科研教育网接入到Internet,企业之间通过国际互联网的方式互相连接,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通讯数据的安全、保密。系统运行要安全可靠,故障小。

1. 拓扑图

2.Vlan划分

篇3: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现代教育技术是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教与学的基础理论、具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育部于2004年12月正式颁发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标准》明确规定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专业要求。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学生, 高水平的教育技术能力同样是一项必备技能, 学生教育技术能力高低将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师范生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由实验教学的成败所决定, 在这一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中, 如何有效地组织和管理好实验教学成为师范院校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从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调研情况来看, 学生对课程实验课内容有部分异议。首先, 部分教学内容不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当前教材及实验教学中的学习内容多限于多种媒体组合的课堂教学设计, 很少涉及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设计应用, 并且部分模块的学习内容和提供的学习资源简单、有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其次,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环节相脱离。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如课时过少、实验人数过多, 实践大多简化为仅要求学习者完成简单操作或是仅是观看老师的操作, 学习者的动手操作能力不能得到提高, 较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第2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进行调整, 而第1个问题就涉及到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和资源建设的问题。因此设计一套新的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学习资源并对课程进行重新的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资源库设计理念

在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学习到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资源的学习, 是学习者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利用环境所提供的各类资源, 通过对资源的检索、学习、评价和重组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达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基于资源学习的优势, 首先要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相关的学习资源, 并要求学习者掌握整理资源的技巧和方法, 这也是基于资源学习实现的前提条件。

我们建设的教学资源库不但只是运用于课堂中的学习, 还要支持学生的拓展性学习;既要支持个性化的教, 又要支持个性化的学。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立体化和生态性保证了基于问题的教与学的开展和基于资源的教与学的开展。

我们的资源既按照内容归属进行了分类, 方便查找, 又按照指导性资源、内容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环境性资源的划分方法用资源列表的形式进行分类, 体现了学习和教学的过程性, 方便不同阶段运用。

3 资源建设教学设计及实施流程——“网络教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实验

3.1 前期调研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 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根据系统方法理论, 在建立教育资源库前, 必须进行需求分析, 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标。只有充分考虑学习和教学的需求, 开发出的资源才能使学生、教师很好地利用, 发挥资源库作用。

3.1.1 调研目的

(1) 了解实验教学对象的网络资源收集与整理的已有能力水平, 为实验教学内容及内容深度的选择和安排提供依据;

(2) 了解当前教学方式是否有效, 寻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为改进教学过程, 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条件。

3.1.2 研究方法

(1) 观察法:

亲自观摩课堂教学, 以了解目前的采用的实验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安排, 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问卷调查法:

通过提供开放性提纲的方式让学生以文档的形式自由地表达对我们问题的认识。

3.1.3 访谈记录与分析

访谈记录与方法如表1所示。

3.1.4 调研结论

(1) 学生初始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上熟悉了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 能够自如地进行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的搜集;学生对资源分类概念较为明确, 能够多方面收集资源;学生对常用的资源获取软件, 如下载软件、截图软件有一定的了解。

(2) 实验教学目的分析:

提高学生的信息资源收集能力, 能够根据需要收集相关的资源, 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资源收集软件和方式, 如常用、好用的下载工具、截图工具、录屏软件以及搜索引擎和期刊数据库的高级搜索技巧等;提高学生整理已有资源和运用资源来支持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教学内容需要分析:

常用搜索引擎的使用和高级技巧, 利用搜索引擎搜集文本、图片、视频等资源;截图和录屏技术, 常用的截图办法和工具, 实用的录屏软件及其使用;常用的中英文期刊数据库的高级使用技术;其它资源收集的小技巧;资源整理和利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4) 教学过程分析:

①讲练结合。将全部教学内容进一步分化为小的模块, 以模块为单位边讲边练;②任务驱动。要在学习开始前设定并清楚传达学习任务和绩效作业, 让学生的学习有更强的目的导向。

3.2 资源结构设计

根据对前期调研结果的分析, 我们把该实验主题内容分为两大模块:网络教育资源的收集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整理。网络教育资源的收集模块的具体内容为:搜索引擎的使用、期刊数据库的使用、抓图录频软件的使用3个部分;网络教育资源的整理模块的具体内容为:一般整理方法和知识管理。

传统的资源库都是按照内容进行资源归类的, 这样的归类方式适合于自主学习但不适合于课程引导式的学习。一般整理资源分析为适应课堂引导式学习, 方便学生和教师课前预习备课、课中学习讲课、课后拓展, 我们把两大模块的资源又按照指导性资源、内容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环境性资源的划分方法用资源列表的形式进行分类提供。经过这样整理过的资源体现了学习的过程性, 并把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拓展学习也纳入了教学环节, 如图1所示。

内容性资源的具体设计图如图2所示。

每一个知识块都有一个总论部分, 它是对知识块的概述以及基本共同知识的讲解。

3.3 资源建设的过程

在资源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依照教育资源库建设实用性、科学性、经济性、开放性的原则和要求, 收集、开发和整理资源。由于这个实验课程的特殊性, 我们资源的来源为:百度、google搜索引擎、中外期刊库、youku等视频网站、优秀学生作品、抓图录频软件网站以及通过录频软件对实验内容操作过程的录制。搜集来的资源的类型有:文本、图片、视频、课件、教案、期刊文献等。我们对搜集来的资源除对其内容和格式的整理外, 还对其进行了二次开发制作。

3.4资源的使用、评价与修改

优秀的资源并不是经过二次调整后就满足多样化的教与学的要求了, 所以我们计划在下一轮的实验课中把我们设计的资源运用于实际教学中, 通过实践的反馈再对资源进行多次调整。

使用:在这个资源库中, 我们围绕学习内容收集了不同层次的资源, 保证了资源的立体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运用指导性资源中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初始能力进行调查, 选取适合其能力的资源展开教学, 学生同样可以选择资源完成个性化学习。我们还提供了实验教学资源利用指南帮助学生和老师挑选资源。

评价:评价涉及到两类主体———教师和学生, 我们通过对老师和学生进行问卷或访谈的形式进行一次评价, 并同时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完成的实验作业情况进行评价

修改:根据评价结果, 对既有资源进行完善、整理或是添加新资源。

参考文献

[1]曾煊.国内教育资源库建设反思[J].软件导刊, 2008 (7) .

[2]黄鑫, 张合斌, 赵呈领.再论教育资源库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J].教育信息化, 2004 (11) .

篇4: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关键词:网络实验室;第三层交换技术;传统路由器;三层交换机;VLAN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1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Lab with 3th LayerSwitching Technology

Zheng Gang

(Broadcasting Movie&TV College,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450002,China)

Abstracts:Computer network experiments are the important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 subject.With the demand of society to those graduates who are proficient in network practice,the lab’s layout and construction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This paper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network lab’s layout and implements case,which usingBroadcasting Movie&TV College,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 network lab construction instance.

Keywords:Computer Network Lab,3th Layer Switching Technologies;Tradition Router;Layer 3 Switch;VLAN

傳统的网络实验室一般由若干台服务器、工作站以及交换机等设备组网,学生通过网络理论基础的学习进入实验室进行Windows 2000/2003以及Windows98/XP等系统的组网应用实验。这些实验设备一般只基于第一、二层协议,对于第三层协议由于实验室没有相应的实验设备,使学生很难进一步体会和理解OSI七层模型的概念,制约了学生对VLAN等诸多关键概念的理解。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校投入巨资,建成了基于第三层交换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网络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一、第三层交换技术的原理

第三层交换技术也叫IP交换技术、高速路由技术,是利用了第三层协议中的信息加强第二层交换功能。其主要是在OSI网络标准模型第二层交换技术的基础上整合了第三层的转发技术,可以在第三层上实现数据包的高速转发。

和传统的路由器相比,第三层交换机的路由速度一般要快十倍或数十倍,而且配置简单。因为传统路由器采用软件来维护路由表,而第三层交换机是采用硬件来维护路由表。另外,第三层交换不但具有传统路由的数据报文转发、路由处理等功能,还弥补了传统路由器由于软件驱动所带来的一些配置复杂、价格高、吞吐量变化不平稳等缺点。

二、三层交换网络实验室实现方案

(一)实验室功能需求

能结合教材完成局域网基础实验,广域网基础实验,安全实验,管理实验等网络课程实验,培养能够从事网络系统设计分析,组建,管理,维护的专业技术人才。能够平滑升级,方便添加部分网络设备和模块来组建更为先进复杂的网络技术实验室。

(二)实验室拓扑结构图

根据需求,实验室拓扑结构和采购设备如上图,整个实验室的网络设备放在三个机柜中,每个机柜和其相连的服务器及20台工作站分别模拟为一个局域网区,机柜与机柜间通过思科路由器2620进行连接,(其中1号机柜与2号机柜的路由器通过光端机加上协议转换器相连,2号机柜与3号机柜的路由器则直接通过V.35线缆相连。)这样我们可以设计广域网的实验。另外,1号机柜中的华为Quidway S5516三层交换机与2号机柜中的华为二层交换机Quidway3026直接相连,我们就可以设计基于三层交换的VLAN实验。

(三)使用配置Quidway S5516VLAN的步骤:

1.创建VLAN,默认情况下交换机只有VLAN 1,可以通过命令增加所需的VLAN。

2.将VLAN指定给交换机的各个端口。默认情况下交换机所有端口均属于VLAN 1,可以通过全局命令修改交换机各端口的VLAN ID,但要注意交换机每个端口只能属于一个VLAN。

3.给各个VLAN分配不同的VLAN网关地址和子网掩码。

4.启动路由功能。

5.根据需要,可以定义VLAN间的访问策略,这个通过定义访问列表来实现。限于篇幅,实际的配置过程省略。

(四)实验体系和内容

学生做实验时,可以通过超级终端登录到网络设备进行配置,管理,实验。也可以通过远程登录(telnet)到网络设备上进行。

二层交换实验,主要是熟悉交换机的常用配置,包括交换机的基本配置,VLAN 划分,交换机的端口聚合等。

三层交换实验,这也是网络实验室中的重点实验,包括VLAN间的连接,配置各端口,分配不同的VLAN网关地址和子网掩码等。

路由实验主要熟悉路由器配置,包括路由器,静态路由,RIP路由协议,OSPF 路由协议,广域网协议,PPP 协议的验证等。

三、结束语

高端网络设备如三层交换机、路由器一般存在于学校的网络中心,为安全起见学生不便进行实践操作。而今,学校投入巨资建成这一基于三层交换的网络实验室, 对改善我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网络管理和应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可以相信,经过强化实践教学后的学生,毕业后一定能成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合格人才,定会受到社会及网络领域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

参考文献:

[1][美]Andrew S. tanenbaum 著,计算机网络(第三版)[M]熊贵喜 王小虎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p263-268;1998

[2][美] Douglas E Comer著,用TCP/IP进行网际互联(第一卷)[M]林瑶等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p53-59;2003

篇5: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学号:201101030045

姓名:

【说明,实验指导文档上有思考题的就做,没有的就不用了。希望大家按质、按量、按要求完成,不要偷工减料】

实验二

配置WWW服务器 思考题

1、如何设置站点默认访问页面?

点开始-设置-控制面板-管理工具-Internet 信息服务,然后点(本地计算机)前面的+号,然后点“网站”前+号,点默认网站,右键点默认网站,属性,文档,然后添加默认访问首页,然后调整下顺序就可以了

2、为什么在IIS中药配制目录的安全性:如何禁止匿名用户访问?

配制目录的安全性,可以保证目录中文件的安全,不会被随意删改。在Internet信息服务中的默认网站点击右键单击属性,单击安全账号,把允许匿名链接的勾去掉

实验三

配置DNS服务器 思考题

1如果某大型网站有多个内容相同的服务器(多个IP地址),如何配置使其拥有同一个域名

你要的功能其实很好实现。

HTTP服务器有两个网卡吧,一个公网,一个私网。1,在公网DNS上配置你的域名跟公网IP。

2,在内网DNS上把域名配置成私网的。然后设置成 cache-only 模式 3,在内网的电脑上首选DNS设置成内网的DNS,备用DNS设置公网的DNS 这样,内网的电脑就会通过私网访问。外网的用户则访问其他网站一样,走公网IP。

追问: 这我知道,但关键是在服务器它是如何做到的,虽然服务器有两张网卡但在配置IIS站点时WEB服务器时值允许选择一个IP或者IP+端口就如,它是如何做到两个线路都汇集一个站点呢?

如图,它一个站点只能让你选一个地址

实验四:

配置FTP服务器 思考题

1.如何限制同一IP的并发连接数目及下载速度?

这个得在你的路由器或是行为管理器中设置,好的路由器才可以有这种控制!!软件法 现在基本没用了,因为计算机360中都有反ARP软件所以不用考虑

2.如何使用账号登录FTP,在那里进行设置?

建议使用SERVER-U软件进行FTP设置,WIN2003自带的FTP服务设置方法比较烦琐,而且达不到想要的分用户分等级效果,还需要配合硬盘的用户权限分配。

实验五 配置DHCP服务器

思考题

1.如果完成以上测试步骤,仍然不能租约到IP地址,是发生了什么问题? 答:发生IP地址不够用了的情况

2..在没有设置IP地址,也没有租用到IP地址的情况下,客户机是否有IP地址?如果有是多少,如果没有,为什么?

答:没有。客户机必须向DHCP服务器申请IP地址。

实验六

网络协议分析基础

思考题

1.在一次浏览网页过程中,主机发送了哪些数据包,接收了哪些数据包?

答:主机将关于将要进行组播传输的文件的数据包填入组播数据包结构表中;在填写完组播数据包结构表之后,发送端处理机采用组播方式发送数据包,并将数据包放入发送端处理机的发送缓冲区中;在接收到数据包之后,接收端处理机向发送端处理机反馈数据包接收确认消息,并将数据包放入接收端处理机的接收缓冲区中;以及根据组播数据包结构表,接收端处理机判断组播传输是否完成,并在确定组播传输完成后,将接收到的数据包写入存储设备并清空接收缓冲区。

2..浏览相同的网页时,利用Ethereal观察捕捉结果是否一致?为什么?

答:不同的浏览器 可能捕捉的不一样。同一个浏览器 打开同样的网站 理论上 应该是类似的.实验七

网络协议分析-以太网及ARP协议

思考题

1.在以太网中发送数据产生产生冲突时,如何解决?查看Ethereal中接口上发送数据的统计信息。

答:以太网中发送数据产生冲突时,应停止发送信息,并发送干扰信息警告所有的其他站点。

2.以太帧上运行的协议有哪些?

答:ARP协议、TCP协议、IP协议、645协议、376.1协议。

实验八

网络协议分析-IP协议

思考题

1.IP分组中TTL字段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利用Ethereal观察ping互联网上一台主机时TTL字段变化? 答:TTL(time to live),即生存时间,该字段表示一个IP数据报能够经过的最大的路由器跳数,TTL字段是由IP数据报发送端初始设置的,每个处理该数据报的路由器都需要将其 TTL值减1,即当一个IP数据报每经过一个路由时,其TTL值会减1,当路由器收到一个TTL值为0的数据报时,路由器会将其丢弃。因此,TTL字段的目的是就是为了防止1个IP数据报网络中循环的流动。

字通段变化通常为246-250之间

2.当主机不存在时,ICMP的echo请求中返回的报文是谁产生的?

答:是它的默认网关回复给它的,因为计算机发出的IP报文都是交给它的默认网关去处理,当默认网关无法得到目标主机的回复确认的时候就会发送“超时”消息给源主机。

实验九 网络协议分析-TCP和UDP

思考题

1.UDP和TCP所能支持的报文长度分别是多少?两者一样吗?尝试利用发送长度大于64KB的UDP报文可以吗? 答:UDP本身对报文长度不会有限制,但是避免不了IP分片。TCP为了避免IP分片,会有一个MSS的限制,例如协商的链路MTU是1500,则TCP报文一般会限制在1460(IP头和TCP头都是20的情况)。两者不一样。不能用发送长度大于64KB的UDP报文。

2.TCP 协议头部中接收窗口的作用是什么?观察在持续发送TCP 数据中该字段的变化情况。

答:目的是为了避免发送方的速度太快,超过了接收方的处理速度,从而导致重传的发生。

3.TCP 连接中采用的序号有多少位?会产生回绕现象吗?即有两个序号相同,但是数据不同的报文同时存在吗?

答:32位。回绕是有可能发生的,但你想想,32位,发生回绕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上一个同一个序列号的报文造就湮灭在浩瀚网络中了。

实验十

交换机基本配置

思考题

1.在密码配置中,”password”模式和”secret”模式有什么区别?各自用在什么场合?

答:password是明码,可以在showrun中看到你的密码;secret是加密的,在showrun看的是窜加密字符,他们的作用都是进入路由或交换机需要密码,区别是安全等级不一样。一般在工程上都要用secret配置密码,password最好是做实验的时候用。

实验十一

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 思考题

1.在VLAN配置中,“Trunk”模式和“Access”模式有什么区别?如何应用? 答:trunk模式是用作干线,传输各vlan信息,通常trunk口是接网络设备,就是交换机和交换机,或者是交换机和路由的连接;access把该端口划分到某vlan,就是主机接入。trunk: 主要用在连接其它交换机,以便在线路上承载多个vlan,access: 主要用来接入终端设备,如PC机、服务器、打印服务器等

实验十二

基于交换机端口划分VLAN

(二)思考题

1.连接多个交换机主干道的作用是什么? 答:干道的作用是为不同vlan数据传输做准备的。2.VTP服务器的作用是什么?

答:VTP在服务模式下,可以创建、删除、修改VLAN,并且转发VTP消息。其他的交换机(除透明模式的交换机)可以学习到VLAN的更新、修改、删除,方便VLAN的管理。

实验十三

配置静态路由

思考题

1.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a0/0;ip route 192.168.3.0 255.255.255.0 192.168.2.2的路由配置命令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怎么更改,表示为什么?

答:ip route 192.168.1.0 255.255.255.0 fa0/0,指的是默认路由,意思是将从192.168.1.0 子网掩码255.255.255.0 接收的数据从fa0/0转发出去;

ip route 192.168.3.0 255.255.255.0 192.168.2.2,指的是默认路由,意思是将从192.168.3.0 子网掩码255.255.255.0 接收的数据转发到192.168.2.2

实验十四

配置静态路由(RIP)

思考题

1.在RIP协议中,在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交换的信息是什么?

答:RIP每30秒(当然是默认.你可以修改.)相邻路由器交换一次完整路由表。2.当一个路由器的线路断开后,这个事件能被其他邻居发现吗?

答:断开以后要等待到下次交换路由表的时候才被邻居发现.然后邻居向外通告其网络不可达.实验十五

配置静态路由(OSPF)

思考题

1.在OSPF协议中,一个路由器何时向网络扩散其链路状态?

答:OSPF路由器收集其在网络区域上各路由器的连接状态信息,生成链路状态数据库,路由器掌握了该区域上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信息也就等于了解了整个网络的拓扑状况时向网络扩散其链路状态。

2.为什么在OSPF协议中,链路状态的改变很快能被其他路由器发现? 答:首先,OSPF有区域的概念,一个区域相对来说更容易会聚;

其次,稳定时候OSPF保存了想同的拓扑表和路由表,且时刻都有LSA,只要有一个路由改变,通 过LSA,可以很快地告知相邻的路由器,通过比对拓扑表与路由表,可以很快就找出变化的部份

篇6: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专业:

学号: 姓名: 时间:

实验一 常用网络命令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几种常用的网络命令,通过使用这些命令能检测常见网络故障

2.理解各命令的含义,并能解释其显示内容的意义

二、实验内容

1.运行 Windows 常用的网络命令,ipconfig、ping、netstat、nbtstat、arp、route、net、tracert 2.利用子网掩码、实现子网的划分

3.了解 VRP 的各种视图及各视图下的常用命令

三、实验原理、方法、手段

该实验通过执行一些常用的网络命令,来了解网络的状况、性能,并对一些网络协议能

更好的理解。下面介绍一下实验中用到的网络命令: 1.ipconfig 命令

1)ipconfig /all 显示所有的有关IP 地址的配置信息;

2)ipconfig /renew_all 重试所有网络适配器;

3)ipconfig /release_all 释放所有网络适配器。

2.ping 命令

1)ping 127.0.0.1用于测试本机的TCP/IP 协议设置是否正确。

3.netstat 命令 该命令用于检验网络连接情况,它可以显示当前正在活动的网络连接的详细信息。

1)netstat/s 按照各个协议分别显示其统计数据

2)netstat/e 用于显示关于以太网的统计数据

3)netstat/a 显示所有有效连接信息列表

4.nbtstat 命令

该命令用于查看本地计算机或远程计算机上的NetBIOS 的统计数据,显示协议统计情况以及当前TCP/IP 的连接所使用NETBIOS 情况,运用NETBIOS,可以查看本地计算机或远程计算机上的NETBIOS 名字列表。

1)nbtstat/ n 显示寄存在本地的名字和服务程序;

5.arp 命令 该命令可显示、修改IP 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表。1)nbtstat/a 查看高速缓存中所有项目

6.route 命令 ROUTE 命令用于显示、人工添加和修改路由表项目。1)route print 用于显示路由表中的当前项目;

2)route add 用于将新路由项目添加给路由表

7.net 命令 net 命令是WIN 系列里面最有用的网络方面的命令之一,它不是一个命令,而是一组 命令。

1)net use 用于将计算机与共享的资源相连接,或者切断计算机与共享资源的连接。当不带选项使用本命令时,会列出计算机的连接。

8.tracert 命令 Tracert 一般用来检测故障的位置,可以用tracert IP 在哪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实验二 二层以太网组网

一、实验目的

1.理解二层交换产品的组网方式和方法,掌握二层以太网组网的动手能力

2.进行 PC 机与交换机的组网 3.进行服务器与 PC 机的组网 4.进行服务器、PC 机与交换机的组网

二、实验内容

1.连接 PC 机、服务器、网络设备 2.配置以太网交换机的基本功能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将PC 机、服务器、交换机成如图的网络图谱。注意,同类型设备之间需要使用交叉网线,非同类型设备使用直连网线。

由于所有的PC 机和服务器在同一个LAN 中,并且在IP 寻址设计上在同一个子网。因此,设置PC 机和服务器的IP 地址,地址的前缀一样,主机号不能冲突。

通过ping 命令测试PC 机及服务器之间的连通性。

实验三 网络协议分析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利用网络协议的分析、检测软件对实际网络中的各种协议进行分析的方法;

2.通过各协议的分析,进一步理解各协议的工作原理及其相应的报文格式

二、实验内容

1.使用 Wireshark 在网络上对数据报进行搜集

2.对搜集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重点分析 ARP、IP、ICMP、TCP、UDP 等协议数据单元。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Wireshark 是一个网络数据包分析软件,它能够抓获网络数据包,并尽量显示数据包的所有细节。利用Wireshark,网络管理员可以找出网络故障的根源,网络安全工程师可以找出安全隐患,开发人员可以调试所写的协议,而更多人可以了解网络协议的内部。Wireshark 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从网络上抓获实时的数据包,通过选择菜

单“Capture‐>Interface”,将出现Capture Interface 对话框,如图3‐1。

图3‐ 1 Wireshark 的Capture Interface 对话框

通过点击某个接口的Option 按钮,可以设置该接口在抓获数据包时的相关参数,如图3‐2。注意,如果是以太网接口,通常可以选择工作在混杂promiscuous 模式,但如果是在一些其它类型的接口上,则必须不能工作在该模式下,如Wifi 接口。

通过设置好相关参数后,便可以点击Start 按钮,开始抓获数据包,通过双击数据包列表中所感兴趣的某个具体的数据包,可以查看该数据包的PDU 信息。

除此以外,Wireshark 还有一些高级特性,如跟踪指定的TCP 数据流、将相关的数据包进行组合、将数字地址解析为名字等。利用Wireshark 的统计特性,可以显示抓获的数据包总体信息、协议层次分布图、特定对话信息、端点信息、IO 图等。

实验四 常用应用层协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应用层协议(DNS、FTP、TELNET、SMTP、POP、HTTP 等)的基本原理、工作过程等;

2.熟悉 FTP、TELNET、OUTLOOK 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了解常用应用层协议的工作原理

2.熟悉 Windows 环境下FTP、Telnet、OUTLOOK 的使用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1)布局

2)自动为PC分配IP地址

3)设置DNS 基本参数,提供DNS 服务。

4)生成DNS 分组,查看DNS 解析过程。

5)设置FTP 服务参数,启动FTP 服务。

6)设置STMP 和POP3 参数,启动EMAIL 服务。

7)生成SMTP 消息,查看邮件发送过程。

8)设置HTTP 参数,启动WWW 服务。

9)设置收发人信息,进行通信测试

实验总结:

篇7: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 学

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专

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ZYZ 学

号:2014060103026 指导教师:FB

期: 2016年 06月 10日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目录

实验一.............................................................................................................................................................3 实验二.............................................................................................................................................................7 实验三...........................................................................................................................................................12 实验四...........................................................................................................................................................17 实验五...........................................................................................................................................................21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验一

一、实验名称: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理解和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命令行各种操作模式的区别;能够使用各种帮助信息,以及用命令进行基本的配置。

假设是某公司新进的网管,公司要求你熟悉网络产品。

首先要求你登录交换机或路由器,了解并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命令行操作,以及如何使用一些基本命令对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交换机和路由器的设备名、登录时的描述信息、端口参数的基本配置,以及设备运行状态的查看。

四、实验原理:

交换机和路由器的管理方式基本分为两种:带内管理和带外管理。

交换机或路由器的命令行操作模式,主要包括:用户模式、特权模式、全局配置模式、端口模式等几种。

交换机或路由器的基本操作命令包括Exit、End、Show version、Show mac-address-table、Show ip route、Show running-config。

以创建两种类型的标题:每日通知和登录标题。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三层交换机1台、路由器1台、计算机1台。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六、实验步骤:

交换机的配置

第一步:交换机各个操作模式直接的切换

Swtich>enable

Swtich#configure terminal!使用enable命令从用户模式进入特权模式,再从特权模式进入全局配置模式

第二步:交换机命令行界面基本功能

第三步:配置交换机的名称和每日提示信息 第四步:配置接口状态

第五步:查看交换机的系统和配置信息 第六步:保存配置

路由器的配置

第一步:路由器各个操作模式直接的切换 第二步:路由器命令行界面基本功能

第三步:配置路由器的名称和每日提示信息 第四步:配置接口状态

第五步: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并查看接口配置 第六步:显示路由表的信息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1)交换机的配置文件内容,即show running-config 的结果

(2)路由器的配置文件内容,即show running-config 的结果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还应多加理解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验二

一、实验名称:跨交换机实现VLAN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假设某企业有两个主要部门:销售部和技术部,其中销售部门的个人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不同的交换机上,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进行通信,但为了数据安全起见,销售部和技术部需要进行相互隔离,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划分Port VLAN实现交换机的端口隔离,然后使在同一VLAN里的计算机系统能跨交换机进行相互通信,而在不同VLAN里的计算机系统不能进行相互通信。

掌握如何在交换机上划分基于端口的VLAN、如何给VLAN内添加端口,理解跨交换机之间VLAN的特点。

四、实验原理:

VLAN是指在一个物理网段内,进行逻辑的划分,划分成若干个虚拟局域网。相同VLAN内的主机可以互相直接访问,不同VLAN间的主机之间互相访问必须经由路由设备进行转发。广播数据包只可以在本VLAN内进行传播,不能传输到其他VLAN中。

Port Vlan是实现VLAN的方式之一。

Tag Vlan是基于交换机端口的另外一种类型,主要用于实现跨交换机的相同VLAN内主机之间可以直接访问,同时对于不同VLAN的主机进行隔离。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三层交换机1台、二层交换机1台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置两台交换机的主机名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第二步:在三层交换机上生成VLAN 并添加成员端口 第三步:在二层交换机上生成VLAN并添加成员端口 第四步:设置交换机之间的链路为Trunk 第五步:查看VLAN和Trunk的配置 第六步:验证配置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1)每个交换机的配置文件内容,即show running-config 的结果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2)各个ping的测试结果截图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理解原理!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验三

一、实验名称:利用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间路由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假设某企业有两个主要部门:销售部和技术部,其中销售部门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分散连接在两台交换机上,他们之间需要相互进行通信,销售部和技术部也需要进行相互通信,现要在交换机上做适当配置来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在网络内所有的交换机上配置VLAN,然后在三层交换机上给相应的VLAN设置IP地址,以实现VLAN间的路由。

掌握如何在三层交换机上配置SVI端口,实现VLAN间的路由。

四、实验原理:

在交换网络中,不同的VLAN之间是无法直接访问的,必须通过三层的路由设备进行连接。直连路由是指:为三层设备的接口配置IP地址,并且激活该端口,三层设备会自动产生该接口IP所在网段的直连路由信息。

三层交换机实现VLAN互访的原理是,利用三层交换机的路由功能,通过识别数据包的IP地址,查找路由表进行选路转发。三层交换机利用直连路由可以实现不同VLAN之间的互相访问。三层交换机给接口配置IP地址,采用SVI(交换虚拟接口)的方式实现VLAN间互连。SVI是指为交换机中的VLAN创建虚拟接口,并且配置IP地址。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三层交换机1台、二层交换机1台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置两台交换机的主机名 第二步:在三层交换机上生成VLAN并添加成员端口,同时设置Trunk 第三步:在二层交换机上生成VLAN并添加成员端口,同时设置Trunk 第四步:查看VLAN和Trunk的配置 第五步:验证配置

第六步:在三层交换机上配置SVI端口 第七步:启动三层交换机路由转发 第八步:查看SVI端口的配置 第九步:验证配置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1)每个交换机的配置文件内容,即show running-config 的结果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2)各个ping的测试结果截图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失败了。不知道问题在哪……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两台交换机之间相连的端口应该设置为tag vlan模式。需要设置PC的网关为相应VLAN的SVI接口地址。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验四

一、实验名称:静态路由配置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假设校园网分为2个区域,每个区域内使用1台路由器连接2个子网,现要在路由器上做适当配置,实现校园网内各个区域子网之间的相互通信。

两台路由器通过串口以V.35 DCE/DTE电缆连接在一起,每个路由器上设置2个Loopback端口模拟子网,设置静态路由,实现所有子网间的互通。

理解静态路由的工作原理,掌握如何配置静态路由。

四、实验原理:

路由器属于网络层设备,能够根据IP包头的信息,选择一条最佳路径,将数据包转发出去。实现不同网段的主机之间的互相访问。

路由器是根据路由表进行选路和转发的。而路由表里就是由一条条的路由信息组成。路由表的产生方式一般有3种:直连路由、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协议学习产生的路由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路由器2台、V.35 DCE/DTE电缆1对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置路由器的名称、接口IP地址和时钟 第二步:配置静态路由

第三步:查看路由表和接口配置 第四步:测试网络连通性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1)各个路由器的配置文件内容,即show running-config 的结果。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2)各个ping的测试结果截图。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融会贯通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实验五

一、实验名称:RIP路由协议基本配置

二、实验学时:4

三、实验内容和目的:

假设在校园网在地理上分为2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分别有一台路由器连接了2个子网,需要将两台路由器通过以太网链路连接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配置,以实现这4个子网之间的互联互通。为了在未来每个校园区域扩充子网数量的时候,管理员不需要同时更改路由器的配置,计划使用RIP路由协议实现子网之间的互通。

两台路由器通过快速以太网端口连接在一起,每个路由器上设置2个Loopback端口模拟子网,在所有端口运行RIP路由协议,实现所有子网间的互通。

掌握在路由器上如何配置RIP路由协议。

四、实验原理:

RIP适用于小型同类网络,是典型的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协议。RIP协议以跳数衡量路径开销,规定最大跳数为15。

RIP在构造路由表时会使用到3种计时器:更新计时器、无效计时器、刷新计时器。

五、实验器材(设备、元器件)

路由器两台

六、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置两台路由器的主机名、接口IP地址 第二步:在两台路由器上配置RIP路由协议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第三步:查看RIP配置信息,路由表 第四步:测试网络连通性

第五步:用debug命令观察路由器接收和发生路由更新的情况

七、实验数据及结果分析:

(1)各个路由器的配置文件内容,即show running-config 的结果。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实验中心

(2)各个ping的测试结果截图。

八、实验结论、心得体会和改进建议:

篇8:网络监控系统应用实验报告

1.1 问题的发现

起因是这样地:S公司的总部在国外,E-mail服务器是由总部那边提供的,现在就是我们国内这边的Email总是有问题,表现为不能正常接收Email,用户无法登录Web收信,无法使用Outlook,Foxmail。但是有的时候又无缘无故的好了。

公司的网络都要经过一个防火墙,因为它有一个节点限制(Node Limit),是32个,绕过防火墙登录邮件系统都是没有问题的。我们开始的时候判断是防火墙的端口开设地问题,所以做了很多地实验和测试工作。可是后来我们推翻了我们自己以前的推测。理由是这样的,首先我询问过我们的ISP,让他们调整了最佳的路由线路,并且监视了我们问题出现时的带宽流量,并没有发现问题。第二只有Email不能用,其他的Internet连接都没问题。我们的防火墙只开了这些端口:(列举如图1)[1]。如果判断是防火墙的端口开设的问题,它影响将不是端口1和2,因为这两个就是E-mail的收发端口,并不需要别的。所以经多方判断不是这样的问题,并且有时候也是可以发的。

1.2 请外援帮助

进一步,我们开始怀疑网络堵塞问题。也许是节点限制还是什么,会不会也在总部那边有问题?会不会是病毒的问题?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很长时间,后来被一项项地否定了。我们购买过一家软件公司(ALWILSoftware)的产品,ALWIL软件公司的研发机构现在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安全软件机构都有良好的合作关系。ALWIL软件公司为我们在数据链路、网络应用层做了测试,证明是符合IEEE802.3标准的网络。并且进一步做了低级格式的全面病毒检测都没有查出影响这方面的非法程式。

2 Net Charge和电子邮件收发系统的接口实验

自已尝试模拟收发邮件:

于是,我们开始了对Outlook,Foxmail的程式进一步试验。我们将一台操作系统为Win2003Server的服务器,安装了windows自带的pop3和SMTP组件后,将一个域名xxxx.com的邮件记录解析到该服务器IP地址,用Foxmail邮件客户端收发邮件。SMTP服务设置已经处于自动启动了,用telnet检测服务器IP地址为25的端口(发邮件端口)和110的端口(收邮件端口)在“管理工具”里面把SMTP服务设置为自动启动就可以了,而且能在域服务器上来进行收发实验。这样的实验几乎肯定了,我们域内部网络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实验步骤如下:新建一个VB项目,将缺省窗体Form1的Caption属性设置为“接收邮件”,将MAPI控件加入VB工具框。在Form1中加入一个MAPI会话控件MAPISession1和一个MAPI消息控件MAPIMessages1。再在Form1中加入一个标签控件,将其Name属性设置为lbl Msg Count,Caption属性设置为“第0封邮件,总计0封邮件”。该控件用于显示接收的邮件总数以及当前正在处理第几封邮件。在Form1中加入三个命令按钮控件,将它们的Name属性分别设置为cmd Previous、cmd Next、cmd Close,Caption属性分别设置为“上一封”、“下一封”、“关闭”。

编写一个窗体例子Fetch New Mail,主要过程见下图2[2]。

我们模拟的是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遵循客户—服务器模式。也就是发送方与接收方,发送方构成客户端,而接收方构成服务器,服务器含有众多用户的电子信箱。我们将编辑好的电子邮件向邮局服务器(SMTP服务器)发送。用另一台Win2003Server的服务器充当邮局,服务器识别接收者的地址,并向管理该地址的邮件服务器(POP3服务器)发送消息。邮件服务器识将消息存放在接收计算机的电子信箱内,并告知接收者有新邮件到来。接收者通过邮件客户程序连接到服务器后,就会看到服务器的通知,进而打开自己的电子信箱来查收邮件。通常Internet上的个人用户不能直接接收电子邮件,而我们是通过申请ISP主机的一个电子信箱,由ISP主机负责电子邮件的接收,所以形式是和Internet一致的。一旦有用户的电子邮件到来,ISP主机就将邮件移到用户的电子信箱内,并通知用户有新邮件。ISP主机起着“邮局”的作用,管理着众多用户的电子信箱。每个用户的电子信箱实际上就是用户所申请的帐号名。每个用户的电子邮件信箱都要占用ISP主机一定容量的硬盘空间,由于这一空间是有限的,因此用户要定期查收和阅读电子信箱中的邮件,以便腾出空间来接收新的邮件。

3 Net Charge对MX地址指向影响的实验

迟来的设想:

是不是全部原因都集在中在邮件收发系统本身呢?我们将要筋疲力尽的时候,偶然想到查查MX地址指向是什么?看看是不是有问题,如果MX指向有错的话会不会导致收发不正常时好时坏的情况出现呢?(如图3)。问题找到了,MX测试没有正确的指向。进一步测试发现Net Charge网络管理计费系统居然会直接影响导致这样一个结果。

小结

综合以上三部分实验,关于Net Charge管理系统会破坏网络互连的友好模式在外部测试时常费时而且徒劳,Net Charge对网络友好模式破坏性主要体现在接口程式阶段,并且Net Charge对MX地址指向有很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启美.现代数据通信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篇9:计算机网络网络层实验报告参考

关键词:FA16;时钟方式;雷达信号;同步数据

目前广州区域管制中心采用华为公司的HONET接入网FA16型设备组建了FA16空管接入网,能够对目前空中交通管制中的甚高频(VHF)、雷达和管制移交电话等业务提供接入与支持服务。但FA16设备的设计初衷,是为传统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侧重于各种电信语音业务的接入与支持,因此在数据业务的传输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主要对雷达数据信号在FA16设备中的接入与传输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

1 FA16接入网设备简介

FA16设备主要由光纤线路终端(OLT)、光纤网络单元(ONU)、光传输系统和接入网网管系统组成,完成接入网的业务接入、传输和网络管理。其中OLT主要完成E1的汇聚;ONU主要完成业务的接入,在用户侧提供各类业务接口,如通过H301SRX用户单板接入雷达业务,在业务侧提供由多个E1组成的V5 接口。OLT与若干个ONU之间以及各ONU之间可同时组成环形、树形、星形、链形等不同的拓撲结构。

2 雷达信号时钟方式的网络层解释

2.1 子速率

数据通信中速率小于64 kbps的数据通信速率称为子速率,各子速率的电路复用到64 kbps的数字通道上。目前民航空管专网中的雷达源一般提供速率为9.6kbps的同步信号,因此在FA16系统中通过H301SRX用户单板提供子速率接入功能,满足用户通过FA16系统进行雷达信号传输的需求。

2.2 子速率用户单板

华为的H301SRX用户单板的子速率复用符合国际电信联盟标准部(ITU-T)的X.50和X.58协议的规定,可将5路同步低速数据流或3路异步数据复接成64 kbps的码流,端口速率可设置为2.4kbps、4.8 kbps、9.6 kbps、19.2 kbps和48kbps等5种常用速率,占用1个时隙进行传送[1]。

2.3 时钟方式的网络层解释

根据X.50协议的规定,子速率采用(6+2)的封包格式,即8比特封包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F比特是为封包目的而保留的比特,S比特是与封包相关状态比特,用于传送呼叫控制信息。可见X.50协议并没有在网络层中规定相应的时钟比特或同步比特,即华为的H301SRX用户单板并不对所接入的用户数据在网络层中附加任何的时钟信息或同步信息。如果所接入的是同步数据,则其时钟比特或同步比特等信息,由FA16系统提供或获得,具体而言是通过V5接口提供或获得。

V5接口是专为用户接入网的发展而提出的本地交换机和接入网之间的接口,标准化的V5接口规范包括了V5.1和V5.2接口,目前FA16系统采用V5.2接口。在V5.2接口中的每个2048kbps链路都包含32路时分复用信号,每路信号占用一个时隙(TS,Time Slot),按顺序编号为TS0,TS1……TS31,每个时隙的具体用途如表1所示。

V5.2接口可用于承载用户数据信息、每个2048kbps链路的时钟同步信息和差错校验信息、V5协议族信息。FA16系统在H301SRX用户单板接入同步数据并进行传输时,在网络层上提供或获得的时钟信息和同步信息,都是通过V5.2接口的2048 kbps链路的TS0时隙进行传输的。在进行子速率通信时,H301SRX用户单板根据FA16系统的配置,对接入的用户同步数据进行封包复用,然后通过V5.2接口传输到对端的FA16模块,对端FA16模块根据V5.2接口所传输的时钟同步信息,对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比特定位,以确定各个包络进行解复用。

3 实际应用

中南空管局的FA16空管专网分为中南网和本地网两张网,必须确保接入两张网的同一雷达信号同步一致。根据雷达信号时钟方式的网络层解释,在实际应用中使同一地区的中南网模块和本地网模块进行级联,取中南网模块为上级模块,模块间开通V5通道。将本地网模块的时钟源类型配置为“E1时钟”,从其上级模块——中南网模块中取时钟信号,从而为中南网模块和本地网模块之间同步数据的接入和传输提供了一步到位的用户端接口,简化了同步数据传输的步骤。

目前中南空中交通管理局的通信网络中,汕头高空区、长沙高空区、武汉高空区、桂林高空区、湛江、南宁和深圳等地的FA16中南网与FA16本地网之间,均采用此连接方式,并一直正常运行至今。

4 结论

本文对中南空中交通管理局广州区域管制中心的FA16空管接入网进行了简介,对FA16设备传输雷达信号同步数据时的时钟信号进行了网络层的详细描述,结合实际的雷达业务传输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雷达信号的时钟方式给出了网络层解释。最后对雷达信号传输的时钟方式进行了实际应用推广,在同一地区的FA16中南网模块和FA16本地网模块之间采取模块间级联的连接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以实际应用验证了本文对于雷达信号传输的时钟方式的分析结论,对今后进一步深入理解V5协议和V5.2接口,做好FA16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性能配置,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练习七(北师大版三上)下一篇:平安保险公司实习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