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培训情况汇报

2024-05-23

农民培训情况汇报(共6篇)

篇1:农民培训情况汇报

办好农广校 培养新农民 建设新农村

——镇安县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情况汇报

镇安县农广校创建于1981年,是中央农广校在县一级的分校,后又加挂镇安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镇安家政培训中心两块牌子,属正科级全民事业单位。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农广校‚面向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办学优势,坚持教育培训与提高农民素质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开发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在农村学历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三大工作板块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县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做出了应用贡献。先后被农业部、团中央等六部委评为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A级校、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科教兴农先进集体,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校园。

一、在成人学历教育方面。我们本着‚农村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学校就选学什么课程‛的原则,先后开设了农学、蔬菜、果树、蚕桑、烟草、中药材等16个中等专业和林业、园艺、畜牧等9个高等专业,累计注册学员8132人,已毕业6295人,其中村级在职和后备干部1282人,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级干部中专化的目标后,2009年又开始了村级干部大专学历教育工作。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懂经营、善管理的永久牌实用型人才。

二、在农民科技培训方面。我们结合当地主导产业开发,实

-1-施农民绿证教育、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创办村级农民技术学校112所,累计培训各类农民技术员10多万人,其中绿证教育发证1.8万人,使参训学员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同时组织千名农广校学员参与农业新技术的实验、示范和推广项目160多项次,已取得成果36项。其中‚玉米底肥沟施法研究与推广‛课题获省政府科技推广成果二等奖;‚秦巴山区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试验与推广‛项目获国家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2006年,我们针对高寒山区洋芋品种退化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通过试验成功引进两个青薯系列脱毒洋芋良种。2008年在木王镇坪胜、长坪两个村建立繁育基地200亩,平均亩产2290公斤,较当地老品种1065公斤增长1.2倍。2009年在全县25个高山村扩大示范5000亩。

三、在农民转岗培训方面。2003年以来,我们紧紧抓住镇安被农业部列为全国五个家政服务员培训试点县和全国五十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示范县的大好机遇,实施工作重心转移,采取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维权服务一条龙的做法,狠抓了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先后举办家政服务、酒店服务、市场营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培训班129期,培训安置农民工15800人,其中‚镇安家政女‛5016人。人均年创劳务收入1.5—2万元。通过转岗培训,使10000多个贫困家庭实现了脱贫。收到了培训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辐射带动一方的良好经济社会效应,为山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安全便捷的绿色通道。她们不仅为镇安创出了牌子,赚回了票子,更使自己转

-2-变了观念,提高了素质。‚镇安家政女‛已成为名扬陕西、享誉京深的知名品牌,2005年注册了商标,2008年入选陕西省十大劳务品牌。

四、综合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农广校不断发展壮大。专职办学人员由过去的1人增加到18人,其中正式编制11人。外聘兼职教师56人。过去靠租房办学,现在学校占地4.8亩,有教办、实训楼两栋,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有标准化教室6个、电脑和烹饪实习室3个(有品牌电脑100台);有教学专用车两辆,电视机、DVD、投影、录放像机等教学设备58台件,各种音像教材1000多盒。当年学校是‚半间房子一个兵,一张桌子一盏灯‛,现在固定资产达500多万元。我们的工作多次受到中省市党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

2006年4月12日,副省长王寿森和农业厅厅长梁凤民到我校视察时,提出‚要聘一流教师,招一流学员,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的要求。同年4月29日,国家六部委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实施阳光工程两周年座谈会,作为全国8000多家公办培训机构的唯一代表,我荣幸的出席了这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听取了我们打造家政品牌汇报发言后,高兴的说:‚你们要把目光放远一点,不仅要把‘镇安家政女’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还要让她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知名品牌‛。2010年2月27日,副省长姚引良、省政协副主席李进权,在省‚春风行动‛启动仪式结束后,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陪同下,与在阿尔及利亚首都做家政、春节回家探亲的‚镇安家政女‛崔德惠亲切交谈,-3-勉励她说:‚涉外家政目前在陕西还是空白,你给我们带了个好头,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中青年妇女和你一样去国外发展。‛

中央农村工作会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使命光荣。作为面向‚三农‛开展服务的镇安县农广校,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眼光,充分发挥‚面向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办学优势,解放思想,加大力度,继续抓好农村成人学历教育、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农民转移就业培训三大工作板块。我们计划今后每年招收全日制中专生300人,村级干部大专生200人;培训农民技术员1万人,组织农民转岗培训3000人。

当前,严重制约我县农广校职能作用发挥的问题是:没有学生公寓,影响招生规模;外聘教师多,经济压力大;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实习实践难以到位。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采取得力措施,帮助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决心紧跟新形势,拿出新举措,干出新成绩,努力改革创新,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开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突破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镇安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二O一一年十月

篇2:农民培训情况汇报

开展农民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月中旬,市委组织专班对我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古有“——”、“——”之称,如今身负“——”之美誉。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2万亩。共辖4乡5镇和1个办事处,127个村85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9.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万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精心编制农村人才开发规划,加强宏观管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工程,充分发挥教育在初级农村乡土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累计培训农民近15万人次。截止目前,我市共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412人,占2010年规划5000人的68.2。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结构,切实加强领导

市里专门成立了市人才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市人事局、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财政局、劳动就业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及各乡(镇、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各乡镇处也相应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培训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专班,形成了全市上下管理协调有序、部门配合互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2005年11月,市委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意见,精心制定了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五年规划。去年至今,市领导小组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问题、协调关系、制定推进措施,保证了我市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多措并举,整体同步推进

1、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本领。今年是“阳光工程”在我市实施的第四年,我们围绕提高技能、扩大就近转移的总体思路,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

一是认真落实年度计划。2008年省阳光办下达我市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2820人,经各基地申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批准,已全部分解到各培训机构。到目前为止,三个培训基地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期1013人(四年累计12946人),完成引导性培训1800人次(累计12890人次)。

二是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我们根据上年度全市转移培训的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对档案台帐管理不够规范,培训任务未完成的培训机构进行了精减和淘汰,保留了3家具备资质且转移培训能力强、贴近农民的培训机构,择优认定市农广校、市职教中心和市人才交流中心为我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三是牢牢把握培训关键。今年我市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将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上,将培训时间原来的15-90天调整到20-180天。科学选定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农产品加工、缝纫加工等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为重点,为受训农民提供了更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还计划向培训人员讲授城市生活常识、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爱滋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四是创新转移机制。着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两大模式。如今年1月,市职教中心为万博电脑城培训计算机应用专业50人,目前已就业42人,培训转移率达到80以上。又如今年3月,市农广校第一期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第二期与市妇联在松木坪茶园寺村培训刺绣女工100人,就近转移率超过90;市人才交流中心培训计算机操作工176人,目前已全部在“东阳光”公司找到岗位。

2、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民专业骨干。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和《湖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责任状》的要求,我市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重点:

一是咬定目标保质量。即通过培训,使广大新型农民能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技能;使基本学员能成为当地科技示范户,成为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带动全村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辐射周边,带动一方农民科技致富。

二是明确对象保稳定。主要选定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热爱农业立志献身农业,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奋斗的优秀而不走的农民。

三是培训内容保实用。重点围绕我市柑桔、茶叶、畜牧、水产、桑蚕、蔬菜、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向农民传授产前

、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结构调整知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相结合,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

截止目前,我市以30个示范村为单位,共开办30个教学班,确定1200名基本学员。今年累计已开展培训8期10000余人次。

3、推进“科技入户”,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为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科技入户力度逐年加大。

一是开展常规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市、乡两级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582场(次),培训农民12.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3.4万份;编发《优势产业农民读本》8万册。

二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去年至今,共引推各类农业良种24个38万公斤;选推高效种养模式27类、农机实用技术4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引导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540吨、生物有机肥和BB肥2.5万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测土配方施肥专项培训39场次,培训农民8600人次,创办柑桔、水稻、油菜和茶叶“测土配方施肥”样板7.5万亩、推广面积60万亩,覆盖了全市123个村的9万个农户。

三是实施“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为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断层矛盾,真正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强化对农民的“一对一”培训,今年我市组织农业、农机、水产和能源等部门技术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名科技人员包村入户传科技活动,共有119名技术人员参加包村123个,做到了全市每个村有一名农技人员负责农技推广。对包村入户人员我们提出了“七有”要求,即有目标、有主导产业、有主推技术、有增收措施、有特色产品、有示范样板、有科技示范户;力争通过一年的,使所在村的农产品产量提高10-30;农产品均价每公斤提高0.1-0.5元;培训转移剩余劳力30-50人;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600元以上。目前,119名农技人员已到所在村开展,帮助村支部一班人理思路,拟目标,定措施。讲技术课207场次,发技术资料6.5万份,修剪柑桔1.86万亩,发送配方施肥通知单6万份,人平入户现场培训农民4-5次以上。

4、实施“手把手”培训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加快建设“双带型”党组织,培养“双强型”村干部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我市于2006年9月起动了全市第一期“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这项活动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地、动手培训为主要方式,立足我市农村产业实际,引导村干部改进农村方式,实现由动口指挥向动手示范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第一期培训共开设了柑桔、茶叶、桑蚕3个产业技能培训科目,择优聘用8名教员承担教学任务,选训35岁以下村级后备干部60名。目前已按计划培训11期600余人次。培训合格后,这批学员将陆续走上村级领导岗位,成为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的中坚力量。

5、实行优中选优,建设农村拔尖人才队伍。2006年至今,我市推荐产生湖北省农村乡土拔尖人才3人、宜昌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7人,其中4名乡土拔尖人才被推荐为宜昌市高层次人才,产生乡镇级农村乡土拔尖人才341人。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荐村组后备干部参加农业专业大专学历教育,有18名农村优秀人才参加省级农村大学生培养学习,12人参加宜昌市学习。与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班,实现每村一名大学生,目前已培养85名学员。

(三)创新服务方式,放大培训效果

一是开展信息化服务。与移动公司联合,开通了“农信通”短信息服务。去年以来,农业部门结合农时季节共发送手机科技短信120万条(次)。开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2005年7月18日创办了《——农业》刊物,现已发行44期,每期1万份,均免费发至农户。

二是培育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户。2006年,我市共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重点培育1500户,其中种植业1029户、畜牧业205户、农机业244户、水产业22户,选择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1000名;今年9月,我们结合实施“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市123个村又培养科技示范户1230个,为每个示范户印制了服务“名片”和“增收台帐”,并已纳入微机管理。

三是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开展培训。去年至今,全市共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和“植保机防队”53支,分布全市10个乡镇处。如陆城街道办事处于去年1月6日成立了9支柑桔服务队,将服务与科技入户紧密结合起来,讲课面对面,服务手把手,管理五统一,为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闯出了一条新路。9支队伍共计82名服务队员。每只队伍都通过评选产生了牵头负责人,并制定了章程,明确了职责,为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今年以来,办事处9支服务队已就柑桔肥水管理、春季定植、病虫综防、花期修剪及保花保果等技术组织开展了16场次较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发放《陆城农业》、《柑桔定植技术要点》、《柑桔病虫防治技术手册》等资料15000份。累计培训农民4500人(次),培植柑桔生产管理样板户385户。在去年水稻稻飞虱大发生时期,全市35支“植保机防队”全面投入使用,机防面积达到30万亩次以上,现场培训农民2.1万人次。

四是分产业建立了一批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2006年,——蜜柑“百千万”基地全面建成,百亩精品园产品开园上市信息发布会成功召开,精品蜜柑每市斤售价达到5元,得到省地市各级专家、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这些基地和园区已成为农民学习、交流农业先进科技的最佳实习场所。今年3月,我市围绕“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和安全菜园”建设,又开始实施“15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培训体系

近年来,为确保农民培训扎实推进,我市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及技术支持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民培训和农村适用人才培养的投入。

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近几年来,我市改造市委党校、职业学校、农广校等市级培训培训机构5个、各乡镇党成校及村级培训网点68个,累计投入资金317万元。如2006年,市农广校共计投入资金56万元,新增教室5间,教学用电脑31套,新建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台4个;新购电视机5台,DVD机2台。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农业等部门科技人员参加农业部、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上级部门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8批154人(次);组织市级培训11批440人次;组织外出学习考察7批次;2006年,农业部门先后有70人参加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专科学历教育,目前已有48人顺利领取毕业证书。市农广校、市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在确定教师人选时,一律采用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的办法,各项培训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着力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乡镇处农技、农机、畜牧等服务中心承担乡镇公益性服务的重任,是最贴近农民、最有利于培养农村适用人才的培训基地。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年12月底基本结束,全市10个乡镇站、所全部转制为服务性经济实体(服务中心),人员身份由事业人员转为企业职工,中心既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性服务。政府对公益性服务项目实行“财政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全市乡镇公益性服务基本实现了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转变。近年来,政府对乡镇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经费投入逐渐增加。今年初,我市针对乡镇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的问题制定了业务知识更新计划,拟定从今年起分步实施,每人每年投入培训资金500-1000元。

(五)搭建创业平台,发挥人才作用

一是抓人才引进。2006年我市共引进外地管理、技术人才40多名,主要在我市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开发及农产品经营,还有一部分受聘为本地业主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顾问。二是抓人才输出。2006年向外地共输出各类农村人才200多名。近年来,我市柑桔洗果打蜡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一些加工设备处于“半闲置”状态,于是我们在组织考察的基础上,鼓励一部分农民业主到外地办场经营,谋求发展。据统计,去年我市有10家企业在湖南、江西、松滋、枝江、宜昌等外省市投资建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辐射带动了省内外果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抓协会组建。目前为止,我市已登记注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4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专业经济协会39家,注册社(会)员3378人,其中吸纳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农村经济人,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45万亩,网络农户41500个。

(六)实行规范管理,保证人才质量

一是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市领导小组与成员单位、成员单位与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与教员、教员与学员之间,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层层签定培训、培养目标合同,坚持定期检查项目运作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培训按计划实施。

篇3:农民培训情况汇报

1 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27 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 会员总数为10 851 人, 服务周边农户44 102 户。主要从事种植和养殖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其中, 城区6 家、泽州3 家、高平4 家、阳城4 家、陵川8 家、沁水2 家。在27家协会中, 高平市现代农业技术科普协会发展会员数量最多达2 100 名, 服务和带动农户达1 万户, 每年培训种植技术员在200 名以上。

在调查的34 家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中, 服务面覆盖全市33 个乡镇、831 个行政村和83 万农村人口。其中:城区1 家、泽州5 家、高平7 家、阳城11 家、陵川5 家、沁水5 家。34 家服务站主要从事科普宣传培训、优质农资推广服务, 直接为3 058 栋蔬菜菌类大棚、101 个干果种植专业户和963 个养殖专业户提供常年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

2 当前晋城市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主要形式和效果

统计数据显示, 去年晋城市27 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63 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34 家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共举办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5 场次, 受训农民9 160 人次。其中举办百人以上的脱产短期专业技术培训46 场, 50 人以上的脱产短期技术培训61 场, 30人以下的专业技术培训148 场。

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大棚蔬菜和菌类的种植, 核桃、蚕桑、果树、花椒种植园的管理, 蜜蜂放养及猪室、羊室管理和常见疾病预防。

采取的主要培训形式有以下四种:

2.1 骨干培训

一是农村各专业技术协会每年定期对会员的培训。如:养蜂协会每年对下属会员进行1~2 次为期3d的专业培训。二是部分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对下属种植专业户进行的培训。如:沁水丰田食品加工、阳城析城山特产公司每年定期对种植专业户进行的专业技术培训等等。三是部分科普惠农服务站结合“一村一品”与所在乡镇政府联合举办的专业培训。如:陵川平城服务站每年开展的农民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等, 参加培训人员都在百人以上, 培训时间都在半天以上。

2.2 田间培训

主要是各科普惠农服务站采取的培训形式。每年开春, 各服务站把优良的种子和复合肥销售给当地的零散种植户之后, 为确保肥效和产量, 各服务站都要组织技术人员到农户田间地头进行技术讲解和操作指导。如:高平米山科普惠农服务站赵八一站长, 多年来他通过测土配方、因地施肥、引进优良种子, 足迹踏遍了高平南片7 个乡镇近百个自然村的田间地头, 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田秀才”。

2.3 流动培训

就是通过开展巡回课堂的形式, 进村入户为农民开展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服务。这种形式主要是各科普惠农服务站采用的比较多。在走村入户过程中, 他们同时免费发放、张贴适合农民需要的种植、养殖使用技术小册子和科普挂图等资料。如:阳城八甲口和陵川西河底服务站, 连续三年采用这种培训办法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 深受当地政府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沁水固县科普惠农服务站去年先后两次组织周边种植大户到皇城相府和北京天安门、长城参观, 顺路到相府植物园和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种植基地参观, 既增长了农民的科技知识, 又开阔了眼界。

2.4 网络培训

主要是利用省科技传播中心为各科普惠农服务站安装“中科云媒”系统服务平台, 让省级农科专家通过网络视频及时答疑解难。近两年来, 高平河西丁壁科普惠农服务站利用这一平台为周边群众解决种养方面的难题302 个, 利用农闲和业余时间组织农民听专家讲座46 场, 这一培训形式受到市、县两级科协充分肯定和推广。2015 年我们还主动与“中科云媒”取得联系, 组织科普惠农服务站站长进行专业培训, 为34 家服务站建立了“中科云媒”电商系统培训平台。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好与差, 接受培训的老百姓最有评判资格。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成效, 以及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所想、所盼。调查过程中, 我们向被调查27 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部分会员、63 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的员工、以及34 个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周边的农民发放了一千份调查问卷, 现场收回有效问卷762 份, 并做了详细的汇总、统计和分析。

2.4.1 被调查人员的基本情况。被调查的762 人:男475 人、女287 人, 分别占62%、38%;年龄45 岁以下的 (含45 岁) 504 人、45 岁以上的258 人, 分别占66%、34%;文化程度高中以上的468 人、高中以下的294 人, 分别占61%、39%;从事种植养殖的599 人、从事营销管理的163 人, 分别占78%、28%。

2.4.2 回答的主要问题。 (1) 近三年你是否参加过集中培训 (实用技术) ?704 人参加过培训, 没有参加过仅58 人, 分别占92%和8%。其中参加过3 次以上的383 人, 占总数的54%。参加种养技术培训的达809人次, 参加营销农资技术培训达349 人次;参加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示范基地组织的培训533 人次, 参加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组织的培训348 人次。 (2) 比较喜欢哪种形式的培训?喜欢田间地头、生产岗位现场培训的407 人, 占53%;喜欢课堂培训和现场实地培训相结合的306 人, 占40%。 (3) 比较喜欢在啥时间参加培训?喜欢冬季农闲时参加培训的539 人, 占71%;喜欢春季播种前参加培训的207 人, 占27%。 (4) 比较喜欢什么样的讲师?喜欢听当地科普带头人讲课的313 人, 占41%;喜欢听市、县科普专家讲课的363人, 占48%;喜欢听大学教授的86 人, 占11%。 (5) 平时通过什么方式获得农科知识?其中:有370 人通过电脑和手机上网获得, 占49%, 182 人通过科普书籍获得, 占24%。

近年来, 通过开展培训取得的主要成绩:

从调查显示的数据分析, 晋城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农民通过科学种植、养殖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显著的。市、县两级科协在助力市、县两级政府开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科技素质和技能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一是创品牌, 注重发挥科普惠农品牌效应。近年来, 围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 市、县科协把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作为考核“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先进农村科普带头人”的主要内容, 明确要求协会、基地每年组织会员和周边农民开办科技培训班不得少于两期, 每期参加培训人员不得少于50 人;围绕“十佳科普惠农服务站”创建工作考核, 明确规定服务站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每年不得少于两期, 每期参加人数不得少于30 人, 开展田间地头科普宣传不得少于3 次。三年来, 市科协先后拿出80 万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配套资金用于奖补完成培训任务的协会、基地;先后拿出15 万科普培训经费, 用于奖补完成培训任务的“十佳科普惠农服务站”。通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科普惠农这一“品牌”也在社会上越叫越响。二是重服务, 注重发挥科普宣传优势效应。结合市里每年春季开展的“科技之春”宣传月活动, 我们连续五年组织农科专家开展“春耕春播专家行”活动, 专家通过先在课堂讲解然后再带学员到田间地头指导, 这种培训方式深受农民欢迎。此外, 我们还结合市里每年冬季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连续3年开展送科普图书“进千家万户”活动。并投资5 万元, 先后为50 个科普惠农服务站配齐了科普图书柜和专业科普书籍。三是抓典型, 注重发挥科普基地示范效应。为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的辐射作用。近年来, 我们每年都要在全市选树6 个协会、6 个基地、6 名科普带头人作为全市科普宣传的先进集体、个人, 向国家、省推荐表彰。三年来先后有8家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3 家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获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 各获奖补金20 万元;有8 家协会、5 家基地获省科协、省财政厅表彰, 各获奖补金10万, 还有4 名农村科普带头人分别获得中国科协、省科协表彰, 各获奖补金5 万和3 万元。

3 当前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组织起来难度大

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 村里多数人是386 199 人员, 各科普惠农服务站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都是采取上门服务、因人施教、现场施教, 分散培训形式相对较多, 很难进行系统性培训, 既浪费资源、又消耗人力。

3.2 提高兴趣难度大

多数种植户、养殖户都是在生产过程中遇到技术和产品应用方面的问题时才电话咨询、参加培训, 主动接受新技术、新农资应用的自觉性不高。如:2015年我们开展“互联网+科普惠农”培训及设备推广, 即使是科普惠农服务站的站长都很难进入角色。中科云媒电商把设备送货上门, 至今多数不会使用, 更谈不上开展业务宣传培训了。

3.3 协调履职难度大

多数村民每年平均集中培训两次以上, 有技术培训、有营销培训, 特别是农业系统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逐步规范。参加培训的农民朋友有一个共同愿望, 如果科协开展的技术培训能够与农业局开展的职业农民培育合为一体、互相协调, 培训效果将会更好, 他们也会更受欢迎。

3.4 宣传引导力度小

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村镇基层干部对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重视引导不够, 或受短期利益的影响, 对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推动地方经济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农民常抱怨没有机会参加培训, 基层干部则委屈地说, “农民不好组织”, 上下信息沟通不畅, 培训宣传引导机制不太健全。

3.5 经费投入力度小

近几年来, 晋城市对农村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培训投入逐步增加, 但相对九年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以及企业在职培训的经费投入差距仍然很大, 农民参加脱产培训误工费没人过问, 而在职干部、职工培训都是带薪培训, 而且还有伙食补助。

3.6 师资配备力度小

我们在收回的762 份问卷调查中发现, 有89%的农民喜欢本地养殖种植能人和市县专家授课, 只有11%的喜欢大中专教授讲课。但实际培训中, 乡土人才教师几乎没有。即使有, 多数也不传授“真经”, 这些“师傅”都是靠自己掌握的这门技术养家糊口的。特别是近年来, 规模养殖、大棚种植在晋城市推广十分迅速, 多数养殖、种植专业户都是在外省、外县高薪聘请的“师傅”。而我们市县一级的讲课老师实地操作经验相对不足, 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相对较差, 对农民的吸引力较弱。

4 今后晋城市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农民实用技术是解决当前晋城市农民脱贫致富的根本性问题。针对晋城市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本次调查掌握的情况, 在广泛征求晋城市农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按照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 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思想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三十五”时期, 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 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 是当前晋城市解决“三农”问题最基础的工作。按照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晋城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要求, 各级政府和各级农业部门及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切实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职责, 层层分解任务, 完善运行措施, 建立长效机制, 纳入业绩考核。

4.2 加大宣传力度

《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 要进一步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手机微信和LED显示器等传媒, 大力宣传科技兴农、科普惠农的经验和成果;进一步充分利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开展科普宣传;进一步充分利用乡镇“赶集”、科普“赶场”, 组织好科技服务。通过广泛宣传, 营造有利于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的良好氛围。

4.3 加强协调配合

科协承担着《科学素质纲要》实施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 搞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素质是各级科协组织义不容辞的职责。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市、县两级科协要主动承担“专业技能型”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育工作。建议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协调领导小组吸纳科协为成员单位, 分解相应的工作任务, 并纳入年度业绩考核。建议市财政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经费,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 尽量解决农民参加培训的务工费用和伙食补贴。

4.4 创新培训模式

按照“精细培训”要求, 一是市、县两级科协每年至少两次对下属各科普惠农服务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进行实用技术师资培训, 每次培训不得少于4 个课时;二是各乡镇科普惠农服务站每年至少两次对所在区域农户进行实用技术培训, 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负责对本协会会员的技术培训, 各科普示范基地负责对周边农户的技术培训;三是互联网上常年开设实用技术课程, 农民随时可以在线听课。市科协已与中科云媒电商签订合作协议, 2016 年底前为全市50 家科普惠农服务站、27 个专业技术协会、63 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安装电商设备, 通过“互联网+科普惠农”, 及时快捷提高农民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生产的能力。

4.5 注重培育实效

按照“精准培育”要求, 各市级科普惠农服务站每年培育一个合作社、10 户 (含两户贫困户) 以上科学种植、养殖示范带头人, 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跟踪服务。市、县两级科协根据各服务站培育成效, 对其扶持的各种植、养殖户和合作社给予命名、表彰, 同时在科普经费中挤出一定的资金对服务站和合作社、种植养殖户进行奖补。

摘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逐步推进, 晋城市农村由传统的半机械化正在向农业现代化转移。在这个过程中, 大量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先进机械设备逐步投入到了农业生产的全过程, 这就迫切需要尽快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

篇4:农民培训,培训什么?

记者:黄处长,国家对农民培训主要有哪些政策措施?

黄文: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推动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2000年中期以来,国家农业部等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农民培训的诸多措施,以帮助广大农民提高农业从业以及转移就业技能,主要包括:农业部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劳动保障部门实施的“金蓝领工程”和扶贫部门实施的“雨露计划”。

阳光工程培训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最初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从事二、三产业的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后来逐渐实施转型,通过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农业专项技术和农业创业培训,提升广大务农农民的从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

记者:阳光工程培训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至今已经实行几年了,期间有什么变化和发展?

黄文:大家都知道,21世纪初,我国每年有六七百万的新增农村劳动力涌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大多缺乏转岗就业技能,就业和稳定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为加快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为此,国务院出台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阳光工程培训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到今年已是第十个年头。回顾阳光工程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4~2008年。2004年初,由农业部牵头,财政部、劳动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住建部六部委联合启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重点是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开展就业前的培训。主要是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实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就业为前提,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定点、订单、定向培训为主要培训形式。五年间,阳光工程在促进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今。随着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流向以及自身状况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培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为了更好地适应“三农”领域对人才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财政部启动了阳光工程转型工作,阳光工程培训已由单纯培训外出务工者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者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由以外出就业培训为主转向主要围绕农业主导及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民创业等从业人员培训为主。几年来,阳光工程培训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满足了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记者:农民培训的内容主要有哪些?阳光工程实施以来,江西省有多少农民从中受益?政府投入了多少培训资金?

黄文:自阳光工程培训实施以来,一直是围绕产业发展,根据农村劳动力就业形势变化而不断丰富和调整培训内容,2004~2008年以前阳光工程培训内容主要是针对服装缝纫、电子、酒店餐饮、建筑、加工制造、计算机应用等用工量较大行业的基本职业技能开展岗前培训。

2010年以来,阳光工程培训主要是围绕农业主导及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民创业等,对种植业生产、畜牧、兽医、渔业、农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生产服务人员以及涉农企业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病虫专业防治、肥料配方、蔬菜、果桑、茶花、药材、园艺、种子经销、农药经销、畜禽繁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村级动物防疫、乡村兽医、农机操作、农机维修、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沼气使用与维护、农村经纪人、农民信息员、休闲农业服务等项目和人员的培训。

自2004年以来,江西省阳光工程累计培训农民175.98万人次。中央和江西省共投入阳光工程培训补助资金4.9866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637亿元,江西省配套3496万元。

记者:江西省在落实国家阳光工程培训政策上取得了哪些成效。

黄文:多年来,阳光工程的实施,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的就业从业技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阳光工程转型前主要为外出就业人员提供岗前基本技能培训,据2009年调查统计,接受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就业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比未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月均收入提高300元左右。培训转型后,一大批通过培训掌握了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和各种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农民活跃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其科技、安全、品牌、组织化意识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浮梁县高产创建示范区水稻总产2012年比2011年增长2.1%,促进农民人均增收70元左右。

nlc202309042128

二是有力促进了粮食增产。近几年,阳光工程结合江西全省485个高产创建示范片培养10.2万名骨干农民,提升了各项关键生产技术的到位率,有力地促进了示范片粮棉油增产。乐平市水稻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开展培训,种粮农民科技应用水平普遍提高,2012年示范点粮食667平方米(1亩)平均增产130多公斤;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点,通过培训后,农民冬种积极性高涨,全市油菜冬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三是有力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各县围绕当地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有针对性地制订阳光工程培训方案,开设特色培训课程,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水平,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万载县通过阳光工程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特色产业更好的发展,一些新技术和新品种得以更大范围的推广,龙牙百合、草莓、大棚芦笋等产业经济效益增加明显,同时涌现了一批专业种植大户,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种植热情。

四是有力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壮大。通过广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培养了一大批素质高、专业技能出众的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农民能手或土专家,促进了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高了服务水平。

记者:阳光工程实施的创业培训,能给农民创业带来什么变化?

黄文:阳光工程创业培训主要是针对在农业领域有创业意愿和创业基础的青年农民,特别是对农村初中、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的两后生、复转军人、返乡农民工,以提高创业理念、增强创业意识为重点,以提高创业技能为核心,提高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帮助许多参训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并带动周边农户就业致富。自2009年以来,江西全省已累计培训5000余名创业学员,共投入补助资金1250余万元。

乐平市乐港镇谢家村民望蔬菜合作社创办人谢东华,2009年通过在阳光工程创业培训班上“充电”后,学到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产品品牌创建等知识,做大了合作社规模。民望蔬菜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1000公顷,蔬菜复种指数高达300%,产值5200多万元,年利润2000万元,带动近500户社员致富,每户年均纯收入3万多元。

记者:农民对于阳光工程培训有没有认识的误区?当前,农民培训这项工作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黄文:阳光工程培训已得到农民、社会和政府的一致认可,也逐渐成了提高农民素质的品牌工程。尽管江西省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对于农民这个独特群体开展教育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压力和困难。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的进步,广大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多数农民朋友还是非常渴望参加培训,学到对自己农业生产经营有帮助的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一些新技能。但是,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普遍老龄化,中青壮年劳动力偏少的客观条件下,还是有部分农民的参训意识不强,按传统习惯、凭经验种田和怕花时怕误工的想法存在,培训往往是“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参加培训像是凑热闹,来去自由,不能自始至终坚持认真听课。这些现象制约着阳光工程培训有效的开展,也制约了培训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然,从实施部门来说,培训工作在政策宣传上还存在个别地方宣传不到位,政策解释不到位,公示信息不全面,农民对有免费培训的政策知晓度还不高等不足。在培训内容上,缺乏前期调研,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还不是很强,不能完全满足农民朋友的需求。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和提高,使这项民生工程真正让农民满意、政府放心。

记者:阳光工程对参加培训的农民有什么要求?农民接受阳光工程培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如何报名参加培训?

黄文:阳光工程实施的是免费培训。一切有培训意愿的农民朋友都可以参加培训,没有任何身份和年龄的限制,只要凭个人身份证就可以登记报名。

了解培训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一是各类农业信息发布平台。江西省农业厅每年主要通过江西农业信息网、江西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网等官方网站,公布当年全省阳光工程实施方案、各地阳光工程培训机构名称、联系电话、培训任务、培训专业、补助标准等相关信息,还通过惠农直播室、12316三农热线进行政策宣传。二是县级阳光工程办公室。江西省各县农业局都设有阳光工程办公室,主要职能是发布培训公告信息,对培训机构开展培训实施监管,有培训意愿的农民朋友可以随时到当地农业局咨询了解。三是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

(记者 绿洲)

篇5:农民培训情况汇报

中共╳╳乡委 ╳╳乡人民政府

(2010年7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情况作汇报,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市、县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乡紧紧围绕 “政府引导、强化培训、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产业为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不断挖掘就业潜力,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努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通过努力,全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西南部,距市中心区76公里,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11237户,38141人。自╳╳煤电、水盘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实施以来,全乡征用土地面积不断增大,失地农民逐年增加,给培训就业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2003年以来,全乡大项目建设、失地农户安置、地质灾害移民搬迁安置等共征地9600余亩,涉及农户1100户,其中:完全失地农户350户,1570余人。从总体上看,全乡广大农民群

1众是支持和拥护项目建设的,在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过程中,能识大体、顾大局,从思想上、行动上能够与党委、政府保持一致,征地拆迁工作顺利进行。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任务。乡委乡政府充分认识到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把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健全机构。成立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组织机构,由乡劳动保障所负责具体业务,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引导工作小组,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二是明确责任。制定了╳╳乡失地农民就业培训规划和实施方案,就全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作了明确规定,确保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政府分管领导及乡劳动保障所加强与上级劳动保障部门沟通衔接,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告、利用调频广播宣传等方式,定期、及时向各村失地农户发布各级各渠道的用工信息,使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户最大限度的实现就业。

(二)征地补偿到位,多种渠道安置。一是足额及时落实补偿款。首先,严格执行上级补偿标准,并向社会公开,提高群众知晓率。其次对工程建设拖欠农民征地补偿款的,乡加大协调力度,加快清偿到户,对新征土地一律做到即征即付。2003年以来,共支付征地补偿款9000余万元;拆迁农户800余户,拆迁房屋面积9.6万平方米,共支付拆迁费用4000余万元,基本补偿到位。二是多种方式满足安置需要。首先,农户拆迁安置和城镇建设同

步进行,根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着手规划建设小城镇拆迁安置区。实施“四通一平一化”使小城镇拆迁安置区内做到通路、通水、通电、通讯和土地平整、实施绿化。并在安置小区内规划了农贸市场、学校、农民体育健身中心等功能性项目。目前,小城镇拆迁安置区总投资9500余万元,道路硬化3.5公里,现已安置拆迁户427户,建成房屋8.3万平方米。其次,实行货币补偿、自行安置等多种方式,供拆迁户选择,拓宽安置渠道。三是推进农民非农化。由政府牵头为完全失去土地的农户帮助办理“农转非”相关手续,目前已为22户87人办理了“农转非”手续,使之成为城镇居民。

(三)加大就业培训,增强就业能力。向失地农民免费提供就业培训,特别是对现有18--35周岁的450名失地农民加强就业培训。一是引导性培训与转变观念相结合。在开展培训过程中着重在转变就业观念上下功夫,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失地农户培训积极性,努力转变农民的“小钱瞧不起,大钱挣不到”的思想。近年来,在县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下,开办引导培训5期,培训1400人次。二是综合素质培训与实用技术相结合。以技能培训为突破口,以服务企业为契机,传授失地农民容易掌握的实用技术。先后组织失地农民500余人参加市、县、乡举办的电脑、驾驶、电工、普通话、农业技术等培训班,通过培训,推荐了100多名失地农民到沿海务工。

(四)实施扶助工程,拓宽就业渠道。一是拓宽就业渠道。由政府牵头和╳╳煤业、电厂进行协商,先后推荐250余名失地

农民到╳╳煤业和╳╳电厂上班,组织招聘临用人员100余人进厂务工。推荐100余名失地农民到辖区的新龙煤矿、砖厂、砂石厂上班,2008年推荐70名失地农民到双牌铝厂工作。二是鼓励农民创业。对失地农民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按照再就业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教育附加等优惠,为部分失地农民办理再就业优惠证等。在小城镇拆迁安置小区内兴建集贸市场,优先安排失地农民的经营摊位,从而为失地农民提供比较稳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来源。三是落实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对失地农户参加就业培训的,在乡劳动保障所备案,按每人每天12元的标准进行补助,目前已发放补助资金5万元。每年的小额扶贫信贷,优先安排给失地农户。对失地农户创业资金有困难的,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给予优惠。四是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在乡内招聘民兵、保洁员等临用人员时向失地农民倾斜,近年来,共招聘失地农民30余人。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参加公益性岗位报名考试,经考试合格正式录用失地农民16人。

(五)实行社会救济,建立保障体系。一是“困有所济”。对失地农民中丧失劳动能力的,先列入农村特困救济对象。现列入农村低保120户,540人,年保障金额共24万元。二是“老有所养”。逐步建立失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吸引和鼓励失地农民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目前此项工作正在推行过程中。三是“病有所医”。建立失地农民住院医疗保险制度,现有25人参加城镇医保,4900余人参加新农合,2009年有220人因病住院报销医药费20.3万元。

三、存在问题

通过努力,╳╳乡失地农民培训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被征地农民逐年增加,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不多,就业供需矛盾突出;二是部分失地农民的思想和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认为只有政府安排就业或到国有企业单位才算就业,相当部分失地农民怕吃苦,餐饮、家政、服务等工种,无人问津,由于劳动技能水平普遍偏低,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岗位又无法上岗;三是部分失地农民对就业条件和劳动待遇要求过高,就业不稳定;四是部分失地农民参加就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未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五是在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方面,需要上级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规定,使失地农民不因征地致贫。

四、下步打算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找准抓住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今后一段时期,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将失地农民培训就业纳入主要工作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就业方案,把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建立例会制度,加强与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沟通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具体问题。

(二)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充分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在全社会营造“打工致富”、“创业光荣”的浓厚氛围。同时,通

过典型、示范引导,使广大失地农民切实认识到“参加培训学知识、外出打工能挣钱”,从而使失地农民树立全新的就业、培训观念,提高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投入性。

(三)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培训就业体系。加强乡劳动保障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劳动保障机构在失地农民培训和就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组织各村劳动保障协管员进村入户,对被征地农户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进一步摸清失地农民劳动力资源情况,掌握人员动态信息,逐步形成乡、村、农户培训就业三级网络。

(四)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金资源。落实农民工转移培训专项资金,重点向失地农民倾斜。融合各类免费培训资金,用活国家就业扶持基金,为失地农户开展就业培训服务提供资金保障。

篇6:扶贫办农民工转移培训情况汇报

一、农村智力更新情况

(一)基本情况: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市西部,距××110公里,境内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生态示范县”、国家级旅游县、国家级产粮大县,素有“××之乡”、“××之乡”的美誉。全县设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辖242个行政村,幅员面积1389.4平方公里。总人口92万,其中农业人口76万人,农村劳动力40.2万人,耕地面积42488公顷。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在农业经济中的支撑作用,先后曾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工程,着重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技能、技术培训,依靠科技,培育特色,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483元,增长11.7%,粮食总产量达47.3万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8.8%。

(二)文化结构:我县农村人口76万人,其中男性41.8万人,女性35.2万人,男女性别比约为1.2:1;大专以上学历3026人,占农村劳动力的0.8%;中专及高中学历55074人,占13.7%;初中文化218286人,占54.3%;小学及以下文化125614人,占31.2%;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培训人、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12000人、农业人才知识更新培训1620、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686人、实施农业科技入户2007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5000人。

(三)年龄结构:我县农村劳动力16岁-30岁12.9万人,占32.1%;31-45岁15万人,占37.4%;45岁以上12.3万人,占30.5%。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情况

(一)项目实施情况

1.劳动力资源状况

我县总人口92万人,农业人口76万,农村劳动力40.2万人。至目前止,我县通过内转外输共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0.8万人,占农村总劳力的51.8%。留在农业的劳动力19.4万人,占总劳力的48.2%。而留在农业的19.4万劳动力中扣除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所需劳动力,我县还有约10万人亟待转移就业。

2.项目完成情况

到目前止我县已转移农村劳动力20.8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0686人,转移就业19774人,转移就业率95.6%,其中培训10744人,转移就业10421人;20培训农村劳动力9946人,转移就业9353人。我县通过公平公正的招标方式认定定点培训机构35所,两年来共举办培训班371期,培训专业有:汽车驾驶员、焊工、车工、缝纫工、采矿工、计算机操作员等25个专业。

(二)主要做法

按照“抓培训、强素质,重输出、增收入”的思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部门服务、农民受益”的原则,提高转移意识,优化就业环境,实行积极的转移就业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多渠道、大规模转移,实现多层次、宽领域就业,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1.强化组织领导、部门联动

我县县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把它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领导、政策、资金、项目加大力度,成立了大足县劳务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亲自挂帅,农业局、财政局、农办、劳动保障局、教委、科技局、建设局等为成员单位,下设办公室于农业局。各街镇乡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和工作机构,配备得力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同时,在村上设立了信息联络点,负责信息收集和反馈,初步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组织机构网络,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纳入了年度目标考核。形成了政府调控,农业部门牵头,县直相关部门参与,各街镇乡具体实施的“劳务经济”产业链条,建立了“上下互动、责任共负、合力攻坚、风险共担、各记其功”的运行机制。逐步改变了过去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带亲,邻带邻”或者是靠血缘、人缘、地缘关系的打工方式,使外出务工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

2.严格基地认定、整合资源

建立健全培训机构。以优惠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各培训机构实现资源重组、优化,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我县劳务办、阳光办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办法》的要求,由培训机构报名申请,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认定原则,有效整合了全县教育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外部办学机构联合办学,提高办学质量。

3.强化培训、促进就业

我县各定点培训机构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抓好“订单式”的培训,为使务工人员“输得出、留得住、挣得钱”,积极整合县内外培训市场,把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和劳动力输出工作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有效的路子。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采取长短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随招随训相结合等培训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教育,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进行培训;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业”的路子,开展家政服务、汽车驾驶、计算机、缝纫、家电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培训项目,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向企业输出合格技术人才。

4.特色引路、树立品牌

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大足石刻及龙水小五金驰名中外,在劳务输出上力求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品牌,讲求效益。在课程设置上单设了石雕石刻、五金工艺品制作等,“石刻工艺师”、“五金巧匠”等品牌劳务已初俱模型,逐渐走俏于劳务市场。

5.规范操作、严格监管

一是全程监管。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真实性,县劳务办严格按照《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办法》执行,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服务监管程序。二是严格资金管理。我县严格按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采取免费培训、降低收费标准和收费培训三种形式,采用直补学员和直补培训机构紧密结合的方式。各培训机构也严格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专帐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的使用去向县劳务办、财政局经常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确保培训补助资金到人头,农民受益得实惠,奖励资金到学校。如:我县在对农村汽车驾驶员采取直补的方式,将县内符合条件的汽车驾驶学员统一到县劳务办,由劳务办核对学员身份,财政部门负责现场发放补助资金到学员手中(汽车驾驶员培训补助标准:a照补助500元,b照补助400元,c照补助350元)。三是规范档案管理。县劳务办专门将档案资料建设要求及所需资料明细纳入《大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项目实施办法》之中,形成一种格式化的档案资料。同时建立了培训转移学员资源信息库档案。

6.典型引路,扩大规模

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农民工培训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树立政府职能部门的良好外部形象,形成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良好氛围。我县对部分培训专业采取直补的方式,现场发放财政补助资金到培训学员手中,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村学员的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三)取得的成效

我县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为推动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效果表现在:

一是农村劳动力务工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务收入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2005年,我县劳动力转移就业收入11.8亿元,占gdp的17%,占农业产值的50%,农民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人均增收145元。二是推进了农村城镇化进程。通过农民工的流动,大量富余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由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由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一部分农民在城市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固定的居所,变成了城市居民。三是推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科技转化能力的提升,农业集约化生产规模加大,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业中释放出来,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不仅提升了农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还有效开发和利用了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进了农村耕地资源优化配置,促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农业、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四)体会

1.搞好宣传发动是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

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多,达10余万人,占全县总人数的11%,已成为我县农民快速增收的“瓶颈”。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让更多的农民由农村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业流动,培养成为合格的产业大军,是新阶段调整结构,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最直接的渠道和最现实的手段。促使更多的农民转变思想,树立新的择业观、就业观,引导农民积极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实现有序转移就业。我县劳务办、阳光办通过召开会议做宣传、进村入户做工作和充分利用两社、两网、一报等新闻媒介,科技赶场,召开院坝会,深入田间地头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加大转移就业各项政策的宣传,让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真正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做到家喻户晓。2005年,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0份,咨询人数2800人次,出动人员320余人次,车辆34车次,电视报道7次,报纸12次,张贴挂图105张、标语415条、横幅42幅,举办座谈、培训会65次。

2.抓好教育培训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是提升培训质量。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的实际,我县相关定点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聘请市里专家、教授、企业老总等,采取现场观摩、现场指导、亲身示范等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提高培训实效。二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围绕建筑、缝纫、纺织、机械、电子、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实行校—校、校—企或校—场(厂)联合办学,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点培训、定向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新机制。同时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开展了五金加工、摩配、石雕艺术、采矿等特色专业培训,确保了培训转移的质量。

3.提高服务质量,优化输出环境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实施的有力保障

一是优化转移环境。切实落实了培训补助、收费减免、输出奖励、回乡创业、维权保障等政策。联合司法、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问题,使农民工做到就业能安心、生活可放心、致富有信心。二是强化信息服务。构建资源调查体系,摸清劳动力资源状况,畅通信息渠道,为农民与用工单位架起沟通的桥梁。

4.采取有效措施,打通输出渠道、实现农民工有效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最终目的

我县通过各级劳务开发机构、职业培训基地、劳务中介组织、积极加强与市内外农村劳务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经纪人的衔接,互通用工信息,切实搞好传、帮、带工作,培育壮大有地域特点和亲邻关系的劳动力转移群体,努力扩大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的转移空间,促进劳务输出良性循环。重点是打通县内和县外输出两个渠道。在外输方面,主要开拓沿海各大中城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包括家政服务、缝纫、旅游配套服务产业等,同时,加强与县外公司的合作,加大向县外输出劳务开发工作力度。在内转方面,重在开源。充分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岗培训。由于我县是全国甲级旅游开放县,旅游服务及五金制作劳动力需求空间大,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和我县优质粮油、瘦肉型猪、枇杷、笋竹、冬菜调味品五大产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工人行业的比重逐渐增大。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我县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数大、素质低,转移就业困难。全县还有约10万人亟待转移就业。这些人大部份文化程度低、年龄偏大,没有一技之长,转移就业非常困难。

(2)农民工输出存在盲目性。大多数农民外出采取的主渠道仍是亲帮亲、邻帮邻,投亲靠友或自主外出打散工的方式,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滞留于城市里,为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隐患。

(3)培训经费和工作经费不足。一是培训经费:市里下达我县培训5000人的任务,按每人300元标准补助,总的补助资金控制在150万元内,而我县今年实际培训了9946人,扣除像汽车加驾驶等技术性强的培训专业(标准按a照补助500元,b照补助400元,c照补助350元)补助的费用外,实际其它工种培训补助标准按剩余资金平摊到每个学员头上,补助金额人平不足200元。而农民要学好一门专业技术,培训费用一般都在1000元左右,剩下的费用农民自己承受不起。二是工作经费:由于上级部门没有配套的工作经费,县劳务办的工作经费主要由县财政拨付,而我县是一个吃饭财政,拨付经费完全不能满足劳务开发工作的需要。

2.建议

(1)建议上级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不作指令性安排,由各实施县(区、市)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自行安排培训,实行培训一个补助一个,凡是符合培训补助条件的均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避免有的地方为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有的能够超额完成任务而无资金补助的现象

(2)建议市里出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工种)分类(分a、b、c、d类),并按工种分类出台相应的财政补助标准,形成全市统一的补助标准,以便各区县劳务办执行。

(3)建议要加强管理,积极维护务工者的权益。政府在劳动力转移中主要职责是维护经济秩序,保护务工者的权益。当前,应着力抓好两点:一是按照“有序输出,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大管理力度,把好用工考察、培训、规范用工合同等关口,在务工人员集中的地区建立服务组织,维护务工人员的权益。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切实保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上一篇:工会困难补助申请报告下一篇:钳工工作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