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

2024-04-28

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通用9篇)

篇1: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

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2010-11-23 17:55:16)

Higher高灵看人间——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

Dear Higher:

我接触新时代的书籍半年多了,目前大概看了50本新时代的书,包括与神对话、赛斯、欧林、克里昂、一的法则、蓝慕沙、奇迹课程、一念之转等等,我目前固定参加与神对话、一的法则、奇迹课程等读书会,每日也会花15-30分钟静坐,可是始终无法联络上我的高我—我完美的金色天使,静坐虽然使我心情沉静下来杂念减少,可是却始终听不到静默但细微的圣灵声音。

我渴望服务他人,渴望知道我的人生任务与人生蓝图,我渴望完成中性崁植,清除我累世以来的所有业力,并完成我许诺的契约。可是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请你告诉我,我 现在应该再知道些什么?应该再做些什么?是否我应该听别人的意见去接受合一的DEEKSHA?或是去修奥修静心?还是只要好好操练奇迹课程就够了呢 ?

(无限太一的谦卑使者/男/41岁/台湾台北)

停止追寻之心,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

亲爱的孩子: 所谓的灵性提升最终只是落实回归简单平凡的生活,如此而已。

所有的灵性典籍与方法最终都将归于一并化于无形,停止脑中喋喋不休对灵性知识的探问与追寻吧,你已“吃”得过多也“努力”得够多了,要知道,有时这样的行为会成为阻碍。

我们看见许多灵性追寻者陷于无止尽阅读知识典籍的迷思中,却忘了生活与存在本身。

静坐、静心与冥想对于沉淀心灵与归于中心是有帮助的,当你的心够放松、够柔软、够沉静,当你来到一个“时间”与“自我”都不存在的巨大宁静中,在某些你毫不设限、毫无预警的时刻,你将有机会探触来自灵魂高我的讯息与声音,但请切记:别再掉落于一心想达到“如此境地”的追寻陷阱中。

要知道,所有的恩典与发生都是上天与圣灵的礼物,它们总会在最巧妙、最精确的时刻来临,你从不会错过,因此也无须刻意等待。

亲爱的孩子,别再向外询问你的使命与灵魂蓝图是甚么了。

你其实都知道,所谓的天赋使命与人生蓝图就在那些最能带给你喜悦与满足的事情中,其中“忘了时间的存在”与“内在的兴奋感”是两项你可依循的指标,你内在的雀跃之情与感动之心将是帮助你得知你人生使命的最大秘密,那将是你来到地球所能给自己与他人最高形式的礼赞与服务!

亲爱的孩子,谢谢你敞开心灵的提问,透过这些分享,你也正服务着许许多多与你面临相同境况的灵魂呢!

别忘了将灵性回归生活本身,在踏实的行动中,一步步去建构你所想望的生命蓝图,在简单和平凡中,细细去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我们是Higher能量群,在寂静中,探触你的灵魂,你的心....-------------------------

Dear Higher:

从小,我就用充满悲观、害怕的情绪来看待感情,长大后遇到机会也只会逃避,总认为自己不可能遇到好的、对的人,后来有了信仰,以为认真修行后可以改变所谓的宿命,结果,儿时害怕的事还是发生了,千挑万选以为可以托负终身的人,在我直接或间接的帮助下,有了他梦想的家庭与舒适的生活,甚至有了女朋友,我还得装作不知道,我这个元配反而变成好像第三者,把自己弄得伤痕累累,至今还没了结。不知道为什么,从小都用最严格的标准来看待自己的外貌,能力等等,总是觉得自己很差,有时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好痛苦。我生长在一个正常小康的家庭,家庭感情融洽,总觉得家人是我的责任,但从小在内心就觉得与世界上的人感觉很疏离,现在在国外生活也觉得好像跟谁都没有关系,很少的朋友,封闭的生活,好像自己很孤独的活着,我的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sophie/女/41岁/法国巴黎)

“爱自己”原是每个人对自己最初、最终且最深的承诺!

亲爱的孩子 :这个宇宙所有的发生都是源自于对你的爱与成全,即使在所有一切都佯装成伤害你、诋毁你、鞭打你的痛苦事件时,我们仍要说,你是在宇宙之爱的包覆中去经验这一切的。

你的灵魂渴望成长,它让你去到异国,透过这个强烈的人生转化经验,要你活出更真实、精彩的人生。

这段旅程将引领你深刻地去体验自己与异族间从相异、相斥到相容、合一的经验,而这将会有助于你的〝自我接纳〞。

你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是对异国生活的疏离与格格不入,情感关系的背叛、纠结和失落,对生命的悲观与不知所以....然而在我们看来,问题的根源却源自于你对自己的〝不接纳〞与〝没有爱〞。

生活在异乡的挑战让你生命中头一次有机会真正去看见,当所有外在依凭的工作头衔、角色地位、名利成就、婚姻关系、宗教信仰都一一崩毁后,那唯一真实存在于你内在的,生命的本质与真相。这是一场自我照见的旅程,一场与自己内在最本然的爱与恐惧会面的旅程。

亲爱的孩子,当生命陷落之际,要知道你并不孤单,总是将眼光聚焦于希望吧!

在流泪中知道自己的心正被抚慰、被洗涤,在暗夜中知道自己终会看见出路和光亮....将疏离转为参与

将防卫转为敞开 将排拒转为接纳 将恐惧转为信任 将忧愁转为平安 将悲伤转为宁静

将离群索居转为拥抱人群 将内在低语转为倾吐聆听

要知道,真正的爱里,没有恐惧,没有牺牲,没有掌控,没有输赢。

真正的爱里,只有敞开,只有信任,只有成全,只有自由。

婚姻关系的可贵从来不在于求取安全与不变,却给出一个最大的机会让你看见真实的爱与自己。

张开你的心眼并愿意去看见,在遭遇情感背叛事件的痛苦中,其实隐藏着一个引领你去自我疗愈与自我创造的生命祝福,你一直都是如此深深地被爱着,被带领着,从来不是孤单一人....关于宗教,我们要说的是: 当人们对自我的觉察、了解、接纳与爱尚不足够时,宗教里所遵循的统一人生思维

将对个人独一无二的生命觉醒历程有其伤害性与危险性,它的局限来自于过于单

一、教条化的价值体系,人为组织架构中幽微难辨的权力掌控,不同宗教体系间无意识且唯我独尊的自我优越感与排他性.....这些由人心分裂与无意识所制造出来的信仰幻象 将会让你离你的本心更远....然而我们要说:祈祷是好的,祈念之中自有其疗愈的能量,无论悲喜,无论你的人生正遭逢何种景况,都向天祈祷吧!它是你与众神之间最亲密的连结与倾诉,无一不被聆听,无一不被应许。

亲爱的孩子,让我们的爱伴随你,无论何时何地。要知道,没有了爱,人间的一切都成虚妄。

要知道,爱自己原是每个人对自己最初、最终且最深的承诺。

------------------------

Dear Higher: 我似乎失去了人生前进的动力,每日作息的晨昏颠倒、不断地昏睡、服抗忧郁药是我现今生活的写照,我感觉自己早已失去面对生活的希望和动力,一切都变得可有可无,索 然无味,了无生趣....,很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回顾自己三十几年的人生,自厌自弃、庸庸碌碌、乏善可陈....有的只是对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失望,以及对人生缺乏方向感与无力改变的迷茫。我曾参加过许多的心灵成长课程,读很多宗教、哲学与灵性书籍,也曾透过医院的心理谘商治疗、服药与参加宗教、灵修团体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试图以此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与对生命的热情,却都徒劳而返,我还是一直依靠领救济金过日子,过去花下大笔金钱学习的各种灵修法门对我而言只是纸上谈兵...,我还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坠入无底深渊,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方法可拯救我....。我如何才能找到想要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和热情,对生命不再有这么多的质疑、厌倦与不安呢?我究竟该怎么办...?(Toma/男/33岁/台湾高雄)

回返自然的野性之流,依心而活!

亲爱的孩子: 脱掉你的鞋去亲近土地吧 让大自然来带领你、疗愈你

到大自然去

回到生命创始之初那源源不绝、奔流不歇的野性之流里 伸手去拥抱一棵树 赤足踩遍每座森林 你们是大地的孩子

该在山水树林与田园花草间重新找回生之活力与热情

脱去你脑中那一层一层不断旋绕重复的灵性困境 你过往所接触的灵修方法

如今却成为你挣脱不开并自困其中的幽密网罗 别再将时间、精力花在你头脑不断衍生而出的疑问句里

暂且丢掉那些灵修方法与书本吧 当你无法归于中心与自己真正连结时

那些课程与书籍中所描述教导的灵修法门并无法真正帮到你

当你无法以心灵自发的感受与感动来体验生活 你自性里的内在智慧将无法发挥作用

透过大量的身体劳动与运动

去重建你与自己、与土地、与生活的联机吧

到大自然去

感觉阳光的温暖、树林的低语、和风的清凉与花朵的芬芳

在运动中

享受汗水淋漓的滋味 享受热情奔放的自由 享受心灵跃动的活力 享受全身畅快的热流

将生命往下扎根

在坚实的大地上去落实你的灵性体会 在为人服务的行动中去重建你的活力与热情

丢掉头脑学到的所有方法 将过度集中于脑部的能量往下拉

并将之锚定于心轮与其下的三个脉轮(海底轮、脐轮、太阳神经丛)让自己活生生的

别再让脑中的疑虑抑制了你本能的活力

经常像个孩子似的去奔跑、去舞动、去游戏、去狂叫狂笑

生命的无趣无味、乏善可陈、了无意义只因你从未依心而活

这是一个人人该回返纯真与开启心轮的时代

人们将重新学会如何把过度发展于理性、智性的能量引导至内心感受上

人类将进入与他人心灵共感与和谐共生的阶段 而各种灵性提升的方法、课程与书籍 也要从知识智性的陈述理解中

转而往柔软、触动人心的能量与感动里去发展

市面上的灵性课程与典籍是“辅助”你进入觉知之门的工具

却因人们的误解与误用

成为许多灵性追寻者逃避进入人间,在世俗生活中自我锻炼的借口

而这就是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最大的「灵性失落」 随着「心」时代的到来,在地球逐渐扬升调频的这个阶段

会有一群过度以理性思维与大量阅读来体会灵性的追寻者

将陷入自我反反复覆、来来回回的思维困境里

而这样的过程却是宇宙为这些人提供的重要转化机会---

朝自己的心里探去吧 因那儿才有你的觉醒之门 朝自己的心里探去吧

因那儿才是你灵魂的主权之所 朝自己的心里探去吧 你会发现

从来没有一个拯救者与被救者 朝自己的心里探去吧 你终会明白

从来没有任何人、任何方法比你的「意愿之心」更有力量.....我们是Higher能量群

在温柔的爱与宁静中 探触你的心

-----------------Dear Higher:

我是一位家庭主妇,结婚至今已有十多年的时间,生活中所有的内容几乎都围绕在照顾孩子、先生与家庭之上,自从孩子们一一长大就学后,我开始感觉到内心深处常有一种莫名的孤独与空洞,我不知道除了身为一个母亲、一个太太之外,我的人生还有甚么其他的可能性可以追求与创造?由于我远离家人,与先生来到南台湾建立家庭,身边可以倾吐心事的朋友有限,而与老朋友之间似乎也激荡不出任何崭新的共鸣与火花,从来没有任何一刻,感觉到自己是这么孤单,如果这是我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始,我该将生活重心放在哪里,才能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梦想与力量?(思琪/屏东)

你可曾静静想过---你可以给自己最好的爱是什么?

亲爱的孩子 在人生的某个阶段 孤独是一项伟大的献礼

当你放下对此时此刻自己是一个人的状态的不安与抗拒

它将带你展开一连串真我的找寻 你听见了吗? 孤独中,有一个声音一直在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

我的生命将透过何种形式的创造来自我成就与完成服务?

每个来到地球之旅的灵魂

从不会只是某某人的先生、太太、父亲、母亲....你们是原原本本的你

没有一种关系能取代你成为自己

反过来说,应是你先成为原原本本的自己 然后在关系中给出蕴藏你灵魂本质的东西 因为在这样次第的自我照顾与给予照顾里 将为你们彼此带来互相滋养的活力 这种爱不会彼此消耗殆尽 这种爱因你的自尊、自爱与自信 能让你在丝毫不费力的状况下

对别人给出属于你生命无声的滋润与教导

当你付出爱的时候

请记得一定要先留一份给自己

如果你能将“爱自己”做为你每天生活里的第一个选项 那么当你毫不保留的将你的爱给予出去时 你的心必满溢丰盛的喜悦

你对自己的爱将支持你能给予的更多

而这种自爱继而爱人的能量创造 将成为一股源源不绝的正向循环 回过头来滋养你自己

你将不会因为过度自我压榨而枯竭沮丧 你所给出去的爱更不会带著委屈的酸楚 你的爱能支持别人像你一样

让他们也能将“爱自己”做为每天生活的第一个选项 继而在你们彼此的关系中 创造出一股崭新和谐的爱的能量 成为“爱”吧!

“爱”才是人间生活的主题

也是培植你自我力量与生活梦想的氛围、土壤与环境 你可曾静静想过---你可以给自己最好的爱是甚么? 让你的心自动吐露出答案

然后,一件一件的像养植你生命的花朵一般 用你可以想到的方式 每日每日付出行动 给它空气、阳光和雨露

以你对自己的爱繁衍更多的爱在你生命中发生 你能对人间给出的最佳服务不正是“做你所爱的事”吗? 当你的生命之花随著你耐心的浇灌、培植而长大 那爱的香气会自然而然的满溢出来

自然而然的在人间发散属于你生命独特的美丽与芬芳 “爱”就是你的梦想之泉

也是你生命中最真实、最强大的力量啊!

我们看顾著你

欣喜你的生命终于来到这一步 孤独是好的

当你告别无意识中了无意义的从众与合群 你将开始正视自我的改变

对那些已不再能唤起你共鸣的友伴、关系与物品 你一一给予最后祝福的凝视 一定有更真实的自我在等待著你 一定有更真实的关系在等待著你 一定有更真实的生活在等待著你 且待你耐心的发现与创造

当你需要 请呼唤我们

你可知道孤独之中我们一直都“在”.....我们是Higher能量群 在浩瀚的寂静中探触你的心-------------------------

Dear Higher: 我正面临家族之间沟通、业力与分裂的问题,我的内在时时处在家人之间不断纷争的痛苦与纠葛之中,请告诉我该如何重建与疗愈我的家庭?

亲爱的孩子: 看见你的提问

我们感受到此时此刻身处此分裂过程的你,内在有著许多无助与难过

然而,我们要告诉你的是---当家庭成员之间持续重复上演著相同的剧情与台词时 已有觉醒渴望的你

能不能率先以充分的自觉来帮助自己

不要再用相同的模式去接应对方一再循环出现的情绪与愤怒了

提醒自己回到静默中

站在灵魂的视角上来看待此人此事

你将发现这种重复的剧码

其实是在提醒你给出新台词、创造新剧情 用一股崭新的能量来接应对方

唯有家中的某一位成员愿意勇于面对自己 率先斩断彼此之间负面的制约与循环 这个家庭才会开始有契机

能够在未来创造出新的对话、新的能量与新的内涵 任何人、任何家庭、任何社会与国家 在面临重建蜕变的过程中

都会经过一段混乱、价值冲撞、业力大量清理的阶段 此时,身处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 若能谨记这个重点--就是将一切目光焦点都朝向回归自身内在的省思与洞察中

将会使每一位经历此过程考验的家庭成员 都得到自己生命最大的跃升与礼物

当你面临家人间彼此的冲撞与伤害时 请在心念间先对自己送上爱与祝福 任何你需要力量的时候 请呼唤我们

让我们为你传送宁静的疗愈之光 亲爱的孩子,请记得

这个愿意觉醒、愿意提升转化的你 就是这个家庭中可以率先给出爱与光的人 当你能够先帮助自己净化疗愈

你就会拥有更大的能量与爱心去协助家中每一位成员渐渐提升成长

这份家人之间的连系与波动是环环相扣、互相带动的 因此我们要你持续深入自我疗愈转化的觉醒之道 在人生各种景况的试炼中 请穿透恐惧的幻影 永远记得问自己---此时此刻,“爱”会怎么做?

我们是Higher能量群 在静寂之中

为你传送爱与祝福....---------------------

Q:金融风暴还会更严重吗?

全球金融风暴---宇宙给人类一项得以觉醒、重生的礼物

亲爱的孩子

我们知道这场全球的金融风暴 对你们多数的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你们深深恐惧不知这场灾难何时将会终结 它又要将你们带往何处.....然而,你们可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所有虚假不实的终将被摧毁 所有背离本质的终将被唤醒 这场全球的金融海啸

背地里有著宇宙对人类全体的召唤与祝福 有钱的人将会失去一些财富

资本游戏里所创造出来的社会贫富落差、阶级落差、权力落差....将被严整的重新修正 社会公义将被重新看重

最重要的是,在此强烈的经济冲击下 你们将重新学习去看人间万事万物的本质 不再被虚假的幻象给迷惑 于是得以重新思索与体会

究竟对你们的生命与生活来说 甚么才是最最重要的

这是宇宙给人类一项得以觉醒与重生的礼物 你们不知道自己其实厌倦这种资本游戏很久很久了 你们被社会媒体给洗脑

以为自己需要更多更多的投资、更多更多的财富才能拥有幸福

其实这是大大的背道而驰了

有形的财富能满足人类的部分终究有其限制 人生的丰盛往往蕴含著许多金钱也无法换取的价值与意义

你们问这场金融风暴何时会平息? 我们只能说当大部分人类不再被金融游戏的幻象所迷惑时

它将会渐渐止息

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更重视身心灵和谐满足的生活

这并不意味著拥有更多物质的生活 而是会有更多人更懂得遵循自己的心 选择能让自己适意满足的生活方式 不过度掠取自然与物质资源

与天地万物合一共存的感知将被重新唤醒 地球将从一个资本挂帅的“阳性斗士”能量场 转化成一个阴性能量开展和谐包容的“爱”的能量场 我们都深深企盼这场转化能顺利的过渡与完成 你们的家庭关系将透过这场蜕变而拥有崭新的互动与交流

请珍惜这个机会

重整自己对生活的梦想与对生命的盼望~ 我们是Higher能量群

祝福你们勇敢的迎向梦寐以求的人生

==========================================

关于宇宙能量群:Higher

从现在开始到2012年这段期间,将是人类与地球进入意识快速提升的黄金阶段,一群来自宇宙源头有著各种颜色光芒的宇宙高等能量群--Higher,因为对人类与地球怀抱著巨大的爱与慈悲,为了帮助我们能顺利的跨越这场灵性提升的巨变,在地球创造充满爱与光的人间天堂,选择透过能接通祂们能量与频率的清净管道,来传递所要带给地球人类的疗愈能量与智慧讯息。

讯息与能量传递者:黄雅欣(Satyam Rahasyo /萨田·若哈修)

旅居法国多年,回台后,在长达一年闭关清理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自己与地球母亲、宇宙能量、万有之源的紧密连结,经过近20年在宗教、哲学与灵性上的追寻,从一个内在极度渴求各种生命哲学、灵性教导与工具的求道者,到回归自我内在神性,成为接引源头高层智慧的通道,明白了生 命中的所有发生,都是高灵们为了帮助我实践来到地球上的使命所做的准备---原来所有的追寻都只为了终止追寻....。在每日与Higher能量群的深刻连结中,全身心地浸淫在宇宙丰盛不绝、温柔静谧的大爱里,因著对高灵全然的信任与臣服,我发愿成为一个清澈谦卑的管道,将Higher高灵群所传递下来的宇宙智慧、奥秘真理与疗愈能量,献给全人类、地球母亲(Mother Earth)与这个正在转变中的星球.....。

讯息与能量传递者:樊雅(Venya)

Satyam Rahasyo 的双胞胎妹妹,两人的灵魂在宇宙多重次元中已交会多时,是紧密连结、默契绝佳、心意相通的灵魂伙伴。为了共同奔赴这场新世纪灵性跃升的大计画,相约投身地球,从事人类灵性觉醒与重生再造的工作。在大众媒体工作十多年后,因著Higher高灵疗愈能量的协助,经过一番彻底的清理、转化,终于诚实回应本心的呼唤,勇敢地站上自我灵魂蓝图中的最高道路,成为Higher高灵传递讯息与疗愈能量的人间推手。目前正与Satyam Rahasyo一起合作,将Higher高灵的疗愈能量注入人间多元的创作形式中,让疗愈与提升在一般大众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 发生。

本专栏文章版权归 Satyam Rahasyo 与 Venya 所有,请尊重传讯内容的完整性,切勿自行变更、删除文章标题或节录部分内容,全文转载、引用或分享,请注明本文的引用出处--<宇宙圣境>部落格 : http://tw.myblog.yahoo.com/1111-1212/,并请务必在“回应”或“引用”栏中留下您的部落格网址或e-mail,谢谢您的合作。

篇2: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

生活的滋味,令人难以琢磨,但先苦后甜是人生的不变定理,记得歌词里的那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就是生活的一个写照。记得那次,是初二上学期的期中考试,考试前的几个星期,我每天早起晚睡,日夜复习所学知识,本以为能在期中考试中取得进步,没想到却栽了个大跟头,那使我感受到了一种苦涩的滋味,在努力之后没有取得回报让我倍感心酸,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杯茶,那我这一口,就是苦味的第一口。

在经历了挫折之后才能取得成功。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拿破仑曾经这样在他的人生低谷期说过,到了后来,他一直不懈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历史伟人。我也相信这句话,那时的我,压抑住内心的负面情绪,在挫折面前重新焕发精神,努力学习认真听讲,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进步,那时,我感到真正的喜悦,如果把生活比作一杯茶,那我这一口就是克服了苦涩之后的甘甜。

人生先苦后甜,阴雨之后即是彩虹,生活更像是一杯茶,入口时是苦涩的,但那时短促的一瞬罢了,要忍住,不能只是因为苦便将它吐出来,这短暂的一苦与那甘甜相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细细的品味这时的苦涩,就像是咀嚼生活中的苦难一样,要细细的咀嚼,直到把它变成小小的粉末在咽下肚去,让你的坚强融化你生活中的苦难回过头来细细品味那苦,你终会品尝到丝丝甘甜缠绕在舌尖,品味生活,感受生活咀嚼生活的真味,由苦到甜的感觉会让你终身难忘会让你不断地从生活中发现新的东西,咀嚼生活的真理本应如此。

篇3:在平凡中咀嚼灵性生活的滋味

一、巧“加”妙“减”品读语文味

指导学生在阅读文章时, 对原文的标点、字词、句子、段落等进行适当的添加或删减, 让学生在阅读中比较推敲, 深入品读语文的“味道”。

例如, 教授《亡人逸事》一文。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 含蓄蕴藉, 朴素洁净, 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 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可是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这种美却有一定的难度。

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作:“12年过去了, 孙犁, 一位69岁的老人, 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么多的文字的?请阅读课文, 并选取1~2个描写细节的文字, 在其后加上几句抒情性句子。”

学生在“纺线细节”后续文:“可是, 我心中对妻子的那份爱, 掺杂着心疼与感动, 好似那总也纺不完的线, 缠绕在心间, 一日一日, 一年一年, 情思不竭。”

“她闭上眼睛, 久病的脸上展现一丝幸福的笑容”后续文:“不知怎么, 我看着她, 泪突然止不住了。”

“我对你们……你们应该记着”后续文:“是啊, 我也该好好谢谢她, 谢谢她给了我爱与幸福, 给了我生活里最灿烂的一缕阳光。”

“我从外面回来, 看到她两个大拇指, 都因为推机杼, 顶得变了形, 又粗又短, 指甲也短了。”后续文:“那纺锤的声音不是敲在你的手上, 而是敲在我的心上, 一声一声, 一下一下……”

加上这些文字后, 与学生一起阅读, 思考讨论加上这些文字好还是不好。最终学生在阅读和思考中明确:浓妆艳抹易, 平淡自然难, 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

在教授《荷塘月色》时, 针对文中“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 什么都可以想, 什么都可以不想,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指导学生删掉文中的“觉”字, 通过阅读、比较, 学生便会理解貌似简单地少这一字, 则真成了客观上自由的人, 而不再是一种主观感受。但实际上这自由、轻松与愉悦只是短暂的, 甚至是一种逃避和自欺, 一个“觉”就使得文字的背后有了一种深沉的无奈和忧伤。去掉“觉”字, 文章便少了无穷意味。还有, “白天一定要做的事, 一定要说的话, 现在都可以不理”中的两个“一定”, 去掉之后学生便会明白, 两个“一定”强调了作者内心深处难言的苦衷和深刻的无奈, 不能轻易删掉。语文的味道便在这加加减减中咀嚼出来了。

二、置换“面孔”品读语文味

采用置换原文中的标题、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的办法, 让学生比较、推敲, 进而品味课文的味道。

例如, 教授《伶官传序》, 把文中的“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改为“盛衰之理, 并非天命, 实乃人事也”或“盛衰之理, 虽曰天命, 然亦乃人事也”, 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感叹句和反问句的力量, 这样学生在阅读和比较中不仅明确作者的观点, 亦明确作者的情感所在。

教授《项脊轩志》, 把文末的“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改为“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 每睹树遂忆吾妻”。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原文含蓄地用景语结束全篇, 把悠悠不尽的感情轻轻收住, 让“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的回声荡漾在人们的耳际, 更易扣动读者的心弦, 从而情不自禁地引发读者凄婉惆怅的共鸣。

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尝试让学生把题目改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或者“一滴眼泪, 一滴水”, 让学生讨论思考更喜欢哪一个并阐明原因。有学生喜欢原题, 认为此处的“换”是回报的意思, 是站在伽西莫多的角度以感恩的心情来表达的, “这是一滴生命之水、恩慈之水, 是以德报怨之水, 我只好用我的真情之泪来交换和回报了”。把眼泪放在前面, 有突出强调“眼泪”的用意, 用人性的美善唤醒人性的美善。也有学生喜欢“一滴眼泪, 一滴水”, 认为这样更具有美感, 具有文化色彩, 把眼泪和水并列在一起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也有学生提到“换”这个字有功利色彩, 应该去掉, 等等。还有学生从课文内容的角度提出文章的内容是爱斯梅拉达给曾经劫走自己的伽西莫多送去了珍贵的“一滴水”, 激发出了他内心深藏的人性, 使他流下了生平“第一滴眼泪”, 所以应该是“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对于这一问题最后我们没有达成共识, 但学生却通过这一问题更深入地把握了小说的主题, 并且从一个侧面体验到了题目的重要性。有学生就对我说:“老师, 原来一个题目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啊!”

三、对比阅读品味语文味

对比阅读, 首先可以将课文中或横向或纵向形成对照的内容放在一起比较、品味、推敲, 体会其妙处。

例如, 教授《一个人的遭遇》时,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三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第一次, “但是我没有哭, 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失去最后一个亲人, 使主人公心痛不已, 泪已干枯) 。第二次, “这时候, 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孩子的弱小——我的保护欲望;孩子的纯真——我的怜爱之心;孩子的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 。第三次, “可是夜里醒来, 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一个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切, 再坚强的人在晚上也会泪湿枕巾) 。从而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明白,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遭遇, 这是战争中所有人的遭遇, 并进而明确战争可以摧残生命, 毁灭家园, 但战争摧毁不了坚韧, 泯灭不了善良。

对比阅读, 其次可以把形式、内容或主题相近相似的作品拿来放在一起阅读。因为世上没有一个文本是单一、孤立的。任何文本都位于若干文本的交汇点, 它是这些文本的阐释、集中、浓缩、转移和深化。

例如, 教授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让学生对比阅读韩偓的《懒起》:昨夜三更雨, 今朝一阵寒。海棠花在否, 侧卧卷帘看。从而使学生明确李清照词以对话形式表现惜春之情, 全词犹如一个独幕剧, 环境氛围、人物情态、对白问答、心理活动, 活脱脱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并且运用反衬手法, 以“卷帘人”对花事之淡漠反衬出主人公惜花情深, 又藏问与答, 含多层曲折之美。学生在对比阅读中自然领悟了易安词的意趣横生之妙。

四、舞文弄墨深悟语文味

文学素养的提升, 文学鉴别力的提高, 需要阅读, 需要思考, 更需要练笔、写作。“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诉诸文字并不难, 可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诉诸文字, 并且能够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当我们的阅读与生命发生联系, 我们便会自觉发问。当我们的心的转轮带动灵魂的运动, 我们便能一步步接近真理。所以在日常的阅读中我尝试让学生动笔写作, 也许是片段练习, 也许是仿句练习, 可长可短灵活自如。

比如, 学完《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之后, 我让学生阅读了余光中写的《念李白》《寻李白》以及鲍鹏山的《穿越古典:兴高而采烈 (读李白) 》, 并让学生用优美的文字写下自己对李白的解读, 以下是一位学生的文字。

傲然绽放的青莲

张芮

子规啼, 肝肠断

不断是你对家的思念

长相思在长安

长安有你对梦的执念

心茫然行路难

路再难你亦直挂云帆

敬亭山两不厌

你只是孤单

你越过高山渡过河川

终于走入心驰神往的华宫贵殿

而你可否知晓

你一生将仕途多舛

你不甘终日囚于囹圄般的宫殿

夜夜笙歌交杯换盏

你不愿委曲求全

博嫔妃君王的笑颜

你知道自己的宏图已无法施展

于是

你宁可寄余生于江海澹澹

也不愿违心强作欢颜

你是诗仙

你应来自遥远的天边

而绝非人间

你这一走便走出了一世灿然

你屹立于高山之巅

你是皑皑天山孕育的雪莲

你驻足于流水之源

你是出淤泥而净直的菡萏

你汇聚了累世的菁华挥毫泼墨

低吟着千年万年的蜕变

浅唱着沧海桑田的变迁

你哀啭了大唐盛世斑斓的缠绵

你独领风骚数千年

仍光华不减

你占据了诗坛的半壁江山

你撑起了古典文学的半边天

你是汤汤历史绝美的华缎

呈现了锦绣河山的璀璨

千年万年

沧海桑田

亘古不变

是你的容颜

你是盛唐傲然绽放的青莲

篇4:在生存中品尝生活的滋味

我摇头打断了他的话。我不爱看不爱听人把生活中的苦和累都写在脸上挂在嘴上,人活着,谁没有苦和累呢?就说我吧。生逢上个世纪那场动乱,没有机会上大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一考上榜,却又被突如其来的重感冒误诊,又丧失了机会。就是因为缺张文凭,工作再出色也难上高职。工资低,供给了两个孩子读书,快退休了,还没一点积蓄。可面临着要解决的问题却是一个接着一个的。第一个就是房子问题。以前分的房子早已老旧,修要花钱,不是三五千的问题,是几万十几万的问题。买,就是几百万,倾家荡产也不够,就得借钱、攒钱,从零开始,工资折子上的钱一分也不属于我的了。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怎么办?对我来说,只有业余写文章挣点稿费的小本事。晚上迟睡会,早上早起会,去挤时间敲字发文章。好在我的散文我的人生随笔看好的地方多,再有圈里熟人知己相帮,一个月发上几十篇千字文,就基本能解决生存问题。家里尚有老人一亩多的园子地,我把它抽空耕种起来,不但粮食蔬菜能自给自足,且还对我有强身健体的作用呢。就有几年不见的远道文友来看我,见我如是辛苦,竟然红光满面,越活越年轻了,问我原因。我说,人是不可能越活越年轻的,但在生存的挣扎中,也能去品味生活的滋味,人老得慢下来,也是有可能的。真是这样啊,每天再忙,妻子都要早起一会儿给家人煮两个荷包蛋吃。那鸡蛋是我们自己养的鸡下的蛋。再忙,我和妻子都要在早晨空气最好的时候,打场羽毛球或乒乓球,在运动中我们伸展运动、强身健体;在运动时我们还能说说诗词,讨论我的文章,再不济也能聊聊儿女话话家常,期盼下美好的未来。再忙,在夕阳黄昏一天最美的时候,我们都要偷得浮生片刻闲,弄俩菜,妻品茶,我小酌两盅酒。那菜都是我们园子地里现生现长的鲜菜。再忙,我们尚要抽出空儿“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就是说,我们把苦日子也能过甜,过成一首诗呢。

是的,人生有时还真的能把人逼到死角。但是我们坚决不远离生活,就能创造奇迹,就能把暗淡的日子也过得光辉美丽起来。常常听到这样一句口头禅:“时间挤挤也总会有的。”同样,生活再苦,计划计划也能苦中作乐,就像莲心一样,苦中寻得一丝清甜。

篇5:咀嚼生活的滋味作文

咀嚼生活的滋味夏丐尊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在弘毅大师的世界里,拼布、碎羊毛垫和毛巾彼此都一样好。绿色蔬菜、芜菁和白开水同样不错。一切都很好,咸的还是淡的。可以在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味道,可以用快乐的心情呵护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种舒适的心态,就像一轮明月,是什么样的状态。

生活只能由自己去体验,生活的无数滋味只能由自己去品尝。除了生活,我独自一人悠闲地走在乡间小路上,感受着夏天混合泥土的味道,伴随着一丝草和花,还有闭上的眼睛。让心灵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翱翔,孤独依然存在。也正因为如此,将会有一个独立的空的空间来感受生活的旋律。当你咀嚼美味的食物时,它是甜的,但你知道在甜的背后是艰苦的努力,所以你要学会被它感动,因为如果没有艰苦的工作,就不会有大丰收。从那时起,你知道生活中的意外。你已经学会珍惜自己,不要让自己轻易受伤。因此,你已经学会了镇静的含义。你应该记得在学习感受被烈日刺伤的同时感受甜蜜和芬芳。辛辣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它依然充满激情,展现青春活力。正如塞缪尔厄尔曼所说:岁月会使人变老,但如果一个人失去激情,他的灵魂也会变老。如果世界上没有所谓的辛辣,也许就不会有辉煌动人的岁月。没有激情,世界将变得暗淡无味。事实上,生活中的起起落落都有自己的意义。只要你仔细品尝,你一定会感受到它的特殊味道。

篇6:咀嚼生活的滋味作文

生活的真味,是需要细细咀嚼、细细品味的,无论是在家中、在校园、还是在街巷、在田野,哪怕只是一抹微笑、一本好书、一棵竹树或是一只飞鸟……都可以引发我们对真、善、美的观察、体味与思索。

生活的滋味,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无奈。

生活的滋味,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伤感。

生活的滋味,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思以及思乡情怀。

生活的滋味,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心情迷乱,难以平静。

生活的滋味,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彻夜无眠、鬓发染霜、泪下如霰的这种感伤之情。

生活的滋味,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

生活的滋味,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生活的滋味,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生活的滋味,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

但是,生活的滋味不仅仅是这些感伤,它同时也是快乐的、奋发的、向上的!你瞧:

生活的滋味,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乐观。

生活的滋味,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奋发进取矫健凌厉。

生活的滋味,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凌寒傲雪,渔翁独钓于众人不钓之时的特立独行。

生活的滋味,是“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的超尘绝俗,悠然自得。

生活的滋味,是“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奋发进取矫健凌厉。

生活的滋味,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与众不同的一反悲秋之调。

生活的滋味,是“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朋友之间的不拘俗礼、快乐自由。

生活的滋味,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生活的滋味,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会心一笑、意趣横生的画面。

生活的滋味,是……

生活的滋味,其实就是柴米油盐那琐碎的散文,平凡中的不平凡。

生活的滋味,其实就是经历那坎坷不平的小说,不平凡中的平凡。

生活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对生活进行彩排,但谁都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是生活那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成为我们想要的体裁、滋味。

篇7:舌尖踏青,咀嚼春滋味

我曾几次来婺源,吃过糊蕨菜、糊马兰头、糊豆腐、糊南瓜、糊菊花菜和糊马齿苋,甚至还在2000年时从县城、乡镇一路吃到农户家里。事后回想比较,还是觉得农户家的糊菜更新鲜,更地道,更有原汁原味的田野气息。记得那次去农家吃饭是一个春雨飘忽的黄昏,农家的炊烟无风自动在老巷飘浮着,我沿着映着天光的条石路往巷道深处去,湿润的空气中挟带着诱人的饭菜香。蓦然,宛如游子归家般的情愫不期而至,使我在刹那间与婺源少小离家外出为贾的先民们的精神勾连,在那弥漫着浅酸、小苦、微涩的新鲜野菜香气里,感觉到婺源的山川气息与水土记忆,听见故乡家园的深情呼唤。

婺源地处山区,自古田少粮缺,但大地仁慈,赐予她的子民丰富的山珍与野味。蕨菜、马齿苋、荠菜、马兰头、枸杞头、野韭菜、苜蓿头、水芹菜……在春日的荒郊野外茁壮生长着,散发出大自然的缕缕沁香。农户走过地头,顺手撸摘几把野菜,就着溪水洗净了带回家,切碎后入沸水拌以米粉烹煮成糊状,其鲜香之味、山野之气上可启文雅之士美兴,下能济苦穷百姓困危。婺源人追溯糊菜之源,说糊菜亦饭亦菜,在旧时只是当地人果腹之物。缺粮状态下的婺源人,每年都要将从地里收上来的一部分稻米磨成粉,待来年青黄不接时用米粉和野菜、蔬菜煮成糊菜充饥。此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与人们生活的改善,糊菜作为饭食的功能逐渐减弱,但新鲜植物与米粉调煮出的温和糯软滋味仍然时常调起人们食欲,日久年深,用米粉糊出的时令蔬菜和鲜嫩野菜便逐渐成为婺源人饭桌上的一道风景。

篇8:咀嚼方知真滋味

执教者们对“愧怍”的解读普遍集中于以下两点:一是杨绛只关心老王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老王的精神世界,没能将老王作为一个平等相交的对象,给予人格上的尊重而感到“愧怍”;二是“愧怍”是杨绛基于人性高度的自问和自省,个人愧怍已经升华成为一种大爱和普世价值。

对这两种解读详加推敲,不难发现其中颇有值得商榷之处。对于前者,杨绛在文本中已经予以了明确否认:“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是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关于后者,貌似合理,实则不过是为“愧怍”加上了一重苍白空泛的道德光环,既难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也缺少有力的文本支撑。

关于对“愧怍”的体悟经历,杨绛如是描述:“(我)一再追忆”,“捉摸”,“但不知为什么”,“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可见,“愧怍”的生发过程并不是仓促和浅白的,它耐人寻味到需要一位有大智慧的古稀老者反复自问、长久思索。那么,怎样才能读出“愧怍”的真滋味呢?其实,所有的答案都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需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让它们“重见天日”。

作为文学理论术语的“文本细读”,由英美新批评学派在上世纪30年代首倡。起初,新批评学派把“细读”极端化地框定为:要摒弃一切外部因素,将文本视为“独立存在”、“封闭自足”的“本体”进行文字分析和美学研究。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发了巨大争议。很多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割裂全部外在联结、对孤立的文本进行文学批评是没有操作价值和践行意义的。而在批评实践中,极端化的“细读”也遭遇到巨大的瓶颈。到了20世纪50年代,新批评学派便逐渐趋向式微。虽然新批评学派荣光不在,但作为文学批评术语的“文本细读”却得以留存沿用,并被赋予了全新内涵,焕发出二次生命。王先霈在《文本细读演讲录》中将“文本细读”定义为“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细腻地、深入地、真切地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陈思和则对“文本细读”做了进一步补充,他认为,文本细读的过程是“一种心灵与心灵互相碰撞和交流的过程”,是作者、文本、读者相互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在三者交互对话的动态过程中,文本意义得以生成。至此,“文本细读”形成一套完备的批评体系,并对文本内隐意义的发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读出《老王》的真谛,就要运用“文本细读”,始于文本、立于文本、高于文本。

《老王》乍一读来,文字平实,叙事简单。但若是细读文本,便能发现这篇朴素的文本,暗涌着难解的悖言和空白的张力。

在杨绛的笔下,老王的心地善良:他代为送冰,“车费减半”,“送的冰比前任送的大一倍”;“文革”时送钱先生看病,先是不肯收钱,作者硬给之后,“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去世前为了报答作者一家对他的照顾,硬撑着送来了辛辛苦苦攒下的“好香油”和“大鸡蛋”。但好人老王的遭遇却悲惨不幸:“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有一只“田螺眼”,瞎的;住着“塌败的小屋”,“没什么亲人”。

文本第三段的一处细节历来被执教者所忽视。杨绛写道:“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得了恶病瞎了眼是“更深的不幸”?其中又蕴含怎样的深意?有执教者把“更深的不幸”和前文中的“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结合起来,认为瞎眼已是不幸,但因瞎眼而被人胡乱猜疑、恶意诋毁,这种人性的冷漠才是更深的不幸。但细读文本,这种解读却有牵强之处。“大约”、“什么恶病”已经把“看客们”的冷漠刻毒描画得入木三分,杨绛又何必再加上一句指意不明的“后者(得了恶病瞎了眼)该是更深的不幸”来画蛇添足呢?

笔者认为,“更深的不幸”实际上与文本第二段的“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遥相呼应。属于“蹬三轮的”一份子的老王并无任何错处,只是因为“晚了一步”,就立刻被“组织”抛弃,想进却进不去,成为一个游离在集体外、被抛弃被排斥的人,只能自生自灭,“凑合”着活。在作者冷静的笔调下,涌动着的是对“组织”及其背后“社会”的莫大嘲讽。“更深的不幸”也是如此。作者反复强调,老王拥有淳朴高贵的心灵,但是这样一个本质善良的好人,却在年轻的时候染上了恶习,害病瞎眼,这是他自身的过错吗?还是因为社会没有给他良好的指引,教育没有带他走上正确的道路?他的病是谁之过?他的不幸又是谁之过?也许,老王就是另一个“骆驼祥子”。“文革”开始后,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作者一家历经磨难,而赤贫的老王更是陷入窘境:“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为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恰恰是“组织”封死了老王的活路。关于老王之死,文本中只有寥寥数语:“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与老王最亲近的同院的老李,显然也没有多说。身后凄凉至此,身前可想而知。社会对这个年迈老人的漠然以待可见一斑。

在文字的背后,作者隐晦地涂抹出老王“青年——中年——老年”的一连串悲剧;而文本在留白处所呈现的,绝不仅仅是一幕个人的悲剧,更是一曲社会凄厉的悲歌。

既然老王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那杨绛为什么会因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而对“不幸者”老王感到“愧怍”?运气好坏并非人为可控,杨绛因为自己“幸运”而感到“愧怍”,确实令人费解。并且,通过细读文本,可以看出杨绛一家对老王确是诚心以待、关怀备至:“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我女儿说他是夜盲症,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等等。有执教者在“老王送来香油和鸡蛋时,杨绛拿钱给老王和没请老王进屋”的情节中读出了“杨绛对老王的同情和怜悯中含有居高临下之态”的意味,这样的解析不过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杨绛做无理的苛求。况且,杨绛也用“都不是”否定了自己是“因为与老王相交的态度问题而愧怍”的观点。那“愧怍”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

杨绛在原文(该版本被选入沪教版语文教材)中这样结尾:“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什么是“多吃多占”?付出了劳动,尽到了责任,吃了占了,便是合理;反之,若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应做的事情没有做,却吃了、占了,才是多吃多占。若用“多吃多占”替换“幸运”,“愧怍”的内涵便呼之欲出:杨绛是因为自己没有做该做的事情,没有尽到该尽的义务而愧怍。在解放初期,杨绛一家人雇人力车,夏天用冰,经济宽裕。在文革中他们虽然屡遭磨难,但噩梦总会醒来。杨绛写下这篇文章时,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已经恢复了。而老王这个一生悲苦的好人却早已被“埋在了什么沟里”。与老王相比,杨绛确实太幸运了。出身、教育、境遇……种种优厚,杨绛们占用的比老王们多得多。甚至,在落难时她还享有老王的关心和尊重。但是,与占有的一切相比,杨绛们也许并未肩负起应尽的责任。

对以杨绛为代表的传统知识分子而言,社会责任感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天赋和道义。面对社会的黑暗和不公,知识分子有责任也有义务发声、抗争,“打破铁链,唤醒沉睡的人”,即使要付出最为惨痛的代价。这一切,当年的杨绛却不曾做到。于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自我拷问中,杨绛因自己的无所作为而愧疚难当。她愧怍的是没有尽到一个知识分子对社会应尽的责任。面对造成老王悲剧的社会和体制,她没有勇气抱着“粉身碎骨浑不怕”的决绝,像那些真正的勇士一样“我以我血荐轩辕”,而是用微不足道的帮助,安慰自己读书人的良心,最终也未能真正挽救老王。太多的杨绛们选择了沉默以对,使得千千万万善良的老王们孤独地走向了悲剧的终点。这才是杨绛始终无法释怀,才是杨绛言说“愧怍”的原因。

如同巴金在《随想录》所言:“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忏悔,为了揭露,为了控诉……是为了那惊心动魄的十年中,我失落的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笔者想,杨绛写下《老王》,也是如此。

参考文献:

[1]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J].河北学刊,2004,(3).

[2]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吴学昭.听杨绛谈往事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杨绛.杨绛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篇9:在平凡生活中把握人生的真谛

与那些风花雪夜、玄妙高深的图书迥然不同,《度行天下》有着强烈的人世精神,它所关注的一直是现实中的生活,现实中的人和事,它的落脚点也是我们生活的厚重的土地。因此,本书带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时代色彩。它所选取的很多事实都是我们所司空见惯的现象,如在《粉度》中所谈及的各种“粉丝现象”;在《骂度》中论及的莎朗-斯通和美国CNN的撒谎事实,在《绩度》中谈到的某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GDP的数字的例证等,都是最近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鲜活事例。但徐国良却从这些事例中看到了问题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人们往往痴迷、沉醉于某些事物,超过了必要的分寸,也即“度”。作者把能否把握“度”作为衡量一个人事业成败、人生得失的重要标尺,从而把生活中的感性材料升华为哲理的境界,基于现实生活却又完成了对现实的超越,具有了普遍的哲学意义。

《度行天下》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幽默、机智的风格与平实语言的统一。按照林语堂的说法,中国的幽默文化传统开始得很早,而且他把幽默定位为“对自我进行鞭挞”,这就准确地抓住了幽默的本质,即对那些陋习进行嘲笑讥讽。幽默是一种严肃的艺术风格,它绝不等同于单纯的逗乐、取笑,而是富有批判的精神和反思的价值。我们从鲁迅、梁实秋、林语堂、钱钟书乃至王小波等作家的文章中都能体会出这样的特点。固然,徐国良的文字还不能和上述大家的文章相提并论,但他在幽默、机智的文字中彰显出的同样是对不良现象的厌恶,对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他在《忧度》中就以这样的文字描述说:“高楼越来越多了,近邻越来越少了;同居的越来越多了,结婚的越来越少了;规矩越来越多了,守规矩的越来越少了;‘山寨’越来越多了,正品越来越少了;大片越来越多了,好片越来越少了……”其实,我们从这样幽默的文字中恰好看到了现代社会中的各种弊端:传统伦理道德的解体以及诚信的缺失。很显然,作者的本意并不是浅薄地逗人一乐,而是引人深思,让人追问。在《敌度》中,作者也同样以幽默机智的语言说:“比如说情敌吧,没有他,你不会懂得珍惜爱情,还有可能把爱情当游戏。有情敌在,使你的婚姻有了危机感,逼你扎进篱笆,提高素质,塑造形象……”

就在这样轻松的叙述中作者解释了生活的辩证法的哲理,诸如此类的语言有很多,既展示了作者的智慧和才能,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该书第三个特点是知识视野开阔,作者时常以纵横捭阖之笔把读者带到中外古今的广阔天地之中体验人生的愉悦。虽然作者长期从事军旅生涯,但由于其爱好读书的习性使自己获取了大量的知识并在本书中表现出来。那些古今中外的事例顺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毫无生硬之感。他在《义度》中光是考察“义”的来源就引证了《词源》、《宋书》、柳宗元、欧阳修、陶宗仪等多处论述,很有学术性。作者知识广博由此可见一斑。

上一篇:“领导作用”原则在ISO9001:标准中的应用下一篇: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