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4-05-03

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共6篇)

篇1: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10-10 点击: 960

理清思路 把握重点

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9月26日)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 冯正霖

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是落实部党组工作部署,按照发展“四个交通”的总要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期间,总结了全国公路援疆代建工作和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成效,新疆、陕西、湖北交通运输厅和上海市政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分别介绍了他们在组织实施代建、开展施工标准化活动和落实“五化”要求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部公路局汇总了全国施工标准化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部规划研究院介绍了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意见。刚才,三个小组召集人介绍了交流讨论情况。对大家在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请部公路局会同部有关司局和研究单位认真研究,借鉴吸收。总体看,这次会议主题突出,内容丰富,集思广益,收效明显。特别是对于围绕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改什么、怎样改”,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改革工作的重点和任务,将产生重要作用。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公路建设管理改革探索实践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全国公路交通系统围绕发展理念、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设计等核心要素,以大量工程实践为基础,积极探索公路建设发展规律,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努力完善法规体系,提升建设理念,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公路建设发展模式,促进公路交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公路建设理念不断提升。全国公路交通系统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以开阔的视野,注重把握国际工程领域的发展动态,从我国国情出发,认真研究不同时期公路建设规律和特点,持续提升公路建设理念。针对本世纪初期国家启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2004年全国公路勘察设计工作会议提出了“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新理念,为在公路建设领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有力抓手。2007年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在推动落实勘察设计新理念的同时,提出要在建设过程中注重工程项目的功能性、耐久性等内在品质,给公路建设管理与技术水平的升级注入了新要求。在系统总结福建、陕西、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10年厦门会议提出了“发展理念人本化、项目管理专业化、工程施工标准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日常管理精细化”的“五化”要求,加快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公路建设发展理念又一次实现了重大创新。2012年在西安召开的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现场会,交流了施工标准化经验,总结了阶段性成果,提出要注重工程品质、建设放心工程,以标准化活动为载体,把现代工程管理理念落实到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这次会议,我们以改革为主题,研究公路建设体制机制的制度化建设,也是适应交通科学发展而提出来的。建设发展理念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从各地公路建设的探索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来,继而对全国的公路建设实践又产生重要影响,这也符合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规律。通过提升发展理念、工程实践检验、完善制度设计这样的良性循环,为稳步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基础和实践支撑。

二是公路建设制度体系不断完善。近年来,我们自觉遵从公路工程建设规律,不断规范公路建设管理行为,对于事关全局的重大制度调整问题,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指导思想,遵循敢于创新、试点先行、稳步推广的原则,在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将成熟经验制度化。在勘察设计方面,部组织编辑了《新理念设计指南》等技术手册,发布了《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勘察设计工作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将勘察设计新理念拓展、固化为设计管理制度。在项目管理方面,不断深化对项目法人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倡专业化管理,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建设单位的基本要求。在市场监管方面,构建了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施工、监理、设计等市场主体的信用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招投标程序和制度设计,规范分包管理。在质量管理方面,发布了《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公路工程质量监督规定》、《关于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在多年来公路建设规模始终保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工程质量总体上不断提升。在建设管理模式方面,2004年《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后,交通运输行业较早开展了代建制的研究和试点工作;2006年以来,部在广东、福建、北京等5省市启动了设计施工总承包试点工作;2011年以来,启动了监理体制改革调研工作,研究制定新的造价管理办法,组织修订《公路工程竣(交)工验收办法》并改革竣工验收制度。各地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在公路建设管理模式、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这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制度建设,为全面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公路建设工程管理实践不断丰富。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的需要,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下,我国公路建设近十年来始终处于大建设、大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大量的工程实践特别是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项目,为推广公路建设新理念、推行现代工程管理、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四川川九路、云南思小路以及全国52个典型示范工程的引领带动下,“六个坚持、六个树立”新理念迅速推广。“安全、环保、耐久、经济”,建设“百年大桥”、“放心工程”,成为更高、更好、更切合实际的建设目标,摒弃了以往不切实际的口号性目标,目标更平实、更具体、更符合工程建设特点。苏通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沪蓉西高速公路、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重点项目的项目法人组建模式和管理能力,对在全国公路建设中强化项目法人责任、推进项目管理专业化起到了较强的示范效应。正在建设的港珠澳大桥项目法人组建模式,借鉴了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适应港澳两地“一国两制”的特殊要求,更加典型地代表了项目管理理念的发展方向,将来项目建成后要认真总结。2011年起广泛开展的全国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总结推广了一批典型的工艺、工法和管理制度,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三集中、两准入”,智能张拉、智能压浆,混凝土外观质量分级评定制度等,都已经得到普遍推行,有效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在许多重大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中,我们的公路建设理念更加科学,建设管理目标更加明确,专业化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质量安全管理行为更加标准、规范,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普遍,也更加注重了质量安全控制和系统集成管理,工程内外在品质都在不断提升。特别是为了适应新疆公路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需要,针对新疆的区情特点,采取“政治任务动员、市场规律运作”模式,部首次在新疆开展了大规模代建工作,组织12个省、16家单位、400多名代建人员支援新疆建设,目前大多数代建项目已顺利完成或已建成通车。实践证明,在新疆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这一代建模式是符合实际的,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遵循了市场经济规律,通过签订代建协议合同,约定了双方责任和权益。当然,这其中还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汲取,但总体上说,新疆公路代建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它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工程管理的内涵,为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推广代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探索了新的路径。

回顾近十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创新的过程,这里有着全体公路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有着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改革部署的坚定决心和有力措施。这也是我们坚持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基础所在。

二、找准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切入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并明确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就给我们明确指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方向,对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从本质上讲,国家治理体系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执行能力。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合理。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部党组认真分析了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明确将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重点领域和重点内容之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部党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科学高效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路建设在不断探索实践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项制度为核心内容的建设管理体制。依靠这些制度,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应当说,现行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本身就是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的,就是在试点到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其作用和成就应该予以肯定。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公路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内在要素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家治理思路正在变化。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随着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必将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公路建设重心发生变化。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集中连片地区和建设条件复杂的地区推进,由高速公路向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逐渐转移。四项制度最初是从东部地区快速发展中总结提炼出来的,公路建设主战场的转移,对建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三是公路建设管理模式正在变化。国家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社会投资进入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特别是鼓励采用公私合营模式,债券、基金等融资方式开始投资公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带来公路建设管理模式的改革探索。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不断变化。近十多年的大规模公路建设,使得当前项目法人的构成及其管理能力,工程监理的角色定位及其责任担当,设计、施工、咨询业的规模及其经营能力,从业人员的结构及其专业素质都较之改革开放初期明显不同。此外,土地、环境、资源等要素的刚性制约日益凸显,社会公众对公路质量、安全、服务功能和建设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审视现行公路建设管理体制的利与弊、是与非,使好的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不适应时代变化要求的制度及时得以改革完善。

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我认为,要切实把握好三个切入点:

(一)坚持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目前全行业对于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是有思想共识的,大家都认为公路建设发展到今天,应该对四项制度进行全面评估,找准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顶层设计。不能再仅仅局限于一些制度的零散调整或修订,要统筹考虑四项制度之间的联系,加强相关改革方案的衔接和协调推进。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首先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特别是有效的改革,往往是问题倒逼的,否则就不会有内生动力;依靠外部推力的改革,往往也都是被动的,是难以有“壮士断腕”的勇气的。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就要以推行现代工程管理、推动公路建设科学发展作为标尺,来审视公路建设体制机制和政

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科学发展、不适应现代工程管理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部里挖掘的是共性问题,将来发的改革意见也是指导性意见。各地要找出本地区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找出哪些是阻碍或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问题,找准制约公路建设科学发展的关口所在,不断创新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增强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能力,改革绝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口号式的改革、被动式的改革。

为深入推进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部公路局组织有关单位开展了全面调研,调研过程中大家讨论比较集中的,首先是项目法人制的问题。有的同志问,投资人和项目法人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政府投资项目到底应当怎样组织实施?从本质上讲,设立项目法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责权利相对统一的法人机制的激励与约束,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作用,规范项目运作程序,加强项目内部管理,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工程建设领域实施项目法人制以来,项目法人的规范名称、真正属性、功能定位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不少地方项目法人的作用并没有得以发挥,职责并没有体现,也没有体现出专业化管理团队的水平。究竟是工程建设指挥部叫项目法人,还是项目公司叫项目法人,都不是很清晰,需要重新厘定项目法人的概念,从市场角度和项目法人设立的初衷来界定,对不同类型项目的出资人、建设管理法人和运营管理法人进行区分,明确准入标准,加强考评监督。

又如工程监理制度。借鉴发达国家做法,监理制度最初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第三方,是一种比较科学的制度设计,对于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随着建设环境的不断变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攀升和建设模式的逐渐多元化,监理职能定位开始出现分歧,监理责权不对等、职责交叉问题比较普遍,很多业主把监理主要作为旁站、试验检测人员,监理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部组织的监理体制调研表明,45%的业主单位认为“监理存在越位、缺位、错位等情况”,61%的监理企业认为“无法全面履行监理义务”,81%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及质监机构认为“监理队伍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监理制度的转型发展、监理人员素质和队伍建设等关键问题面临亟待突破的瓶颈,必须放在更大的平台以更为开阔的思路进行研究解决。各地在公路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是多样的、复杂的,一定要找出主要问题和矛盾,把改革的意识贯穿始终来加以解决。解决好这些问题,就是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切入点。要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要求,主动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主动破除公路建设体制机制的弊端。公路建设与国家产业布局和投资政策、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行政审批与许可等宏观调控政策密切相关,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就要深入研究国家投融资体制、财税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的影响,及早谋划,主动与之相适应。

应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要求,认真研究公路建设的事权划分、投资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财权与事权、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按照发展“两个公路体系”的总体思路,区分不同公路的功能作用,根据受益原则、能力原则、效率原则和与国情相适应原则,明确各类投资主体,包括中央、省、市、县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角色定位,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公路建设管理模式进行建设管理,推动建立“事权清晰、责任明确、架构合理、制度科学”的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总体部署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更多的社会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这也意味着今后公路建设中,投融资模式会更加多元化。随着改革的深入,在现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和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之外,也将会出现混合型投资项目。投资主体和投资模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项目管理模式和监管重点的差异,但不管是哪种投资渠道和项目管理模式,都要加强政府监管,有效防范工程建设风险,确保投资效益和工程建设目标实现。

《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颁布后,允许具备建设能力的投资人自行设计、施工,在法规层面回应了近年来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中的相关做法,对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和建设管理进行了重大革新,颠覆了传统的“一路四方”建设管理模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项目监理似乎成为了“局外人”,如何调整和完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需要我们积极思考、主动应对。

(三)坚持以完善市场机制为切入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核心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公路建设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公路建设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市场主体的作为和政府的监管。因此,需要以市场要素的自由流动、市场主体的充分竞争、市场规则的公平公正为出发点,来研究谋划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问题。

招投标制度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有效制度,公路建设行业是国内最早实行招投标制度的行业之一。招投标制度的普遍推行,为降低公路建设成本,选择最优的参建队伍,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但是近年来,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省份招投标程序和制度设计出现了偏差,不充分考虑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简单的以“抓阄”方式定标,没有将投标人的业务专长和建设能力作为重点考量因素,偏离了择优的基本价值导向,不利于公平竞争、良性竞争,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又比如说,代建制体现了项目管理专业化的本质要求,解决了临时组建的项目管理机构专业性不强、局部地区建设管理力量不足的矛盾,能够不断积累和传承建设经验,通过市场机制优化配置建设管理资源,促进人才和技术合理流动。新疆公路代建工作的成功实践,已经充分验证了代建制的优越性。从目前建设形势看,代建市场有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西部地区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设条件越来越复杂,技术难度越来越高,只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复杂艰巨的建设任务,更应打开市场,以开阔的眼界,吸收先进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只有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规律,合理构建制度体系,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断培育和发展公路建设代建市场,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公路建设管理人才和技术资源的有序流动、均衡发展。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市场经济体制是否完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能否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是否成熟。从以前主要靠前置审批、控制准入,转变为要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对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无疑也是一次重大变革。审计工作之所以具有权威性和震慑力,就是因为能够真正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作为行业主管部门,我们要借鉴审计工作方式,从习惯审批的监管模式转变为事中事后的动态过程监管,改进监管方式,提高监管实效。

三、切实抓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找准改革的主要切入点,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以“科学高效、责权一致、专业管理、循序渐进”为原则,努力构建与现代工程管理相适应的公路建设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公路交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重点要深化六个方面的改革。

第一,创新项目管理模式,探索项目管理专业化的多路径。多年来,大部分公路建设项目采用“建设+监理”的传统模式。结合这次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专题研究成果,总结近年来各地项目管理实践和专业化管理的发展方向,目前对政府性投资的建设项目,提出三种项目建设管理模式。第一种模式是自管模式,由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建设管理法人统一负责项目建设管理的全部工作,不再强制实行社会监理。自管模式的优势,在于建设管理法人对工程全权负责,有利于主体责任落实,同时集中管理也提高了管理效率。第二种模式是改进的传统模式,即项目建设管理法人+社会监理模式。主要改进内容是明确建设管理法人与监理职责界面,建设管理法人对项目管理负总责,监理接受委托,按照合同约

定对建设管理法人负责。对于建设规模大、技术条件复杂的项目,仍然适合采用改进的传统模式。第三种模式是代建制。项目出资人或建设管理法人没有足够的专业管理能力时,应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代建单位,签订代建合同,委托其承担建设管理工作。推行代建制要抓住三个重点:一是要明确代建单位资格标准,培育代建市场,严格市场准入。代建单位直接组织项目全过程实施,必须具备管理工程项目的专业能力和合同约定的工作要求。二是要明确代建单位与投资人、建设管理法人等相关主体的职责关系,避免职责交叉。三是要建立代建目标管理、考核激励与风险防控机制,保障代建单位合理收入,确保建设管理目标得以实现。部公路局组织起草了《公路建设项目代建管理办法》,下一步要根据讨论意见和改革方案,修改完善后尽快印发。

上述三种项目管理模式是针对政府性投资项目提出的,对BOT、BT、PPP等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如何发挥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保护其合法权益,又能加强政府监管,确保项目建设目标的实现,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各项目建设要求,相应采用上述三种项目管理模式外,还可以继续探索其他有利于建设管理的项目管理模式。

此外,在工程承发包模式上,也要因地制宜,鼓励承包方式多样化。设计施工总承包能够有效整合设计和施工资源,提高管理效率,控制投资风险,可以结合各地实际情况逐步推广。有的项目试行延长工程质量保修期,把工程施工任务和一定时期的养护放在一起招标,实行“施工+养护”承包模式。有的地方将科研、技术咨询和试验检测结合起来,开展项目管理咨询工作,提高技术管理能力。这些灵活多样的承发包模式,体现了专业化的要求,提高了建设管理水平,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推广。

第二,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立以项目法人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项目管理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管理内容不可分割。项目法人是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建设管理的龙头和核心,是责任主体。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重点要抓好四个关键问题。

一是厘清项目法人概念。项目法人至少要具备两个要素,要有合法注册的法人资格,还要能够承担与职责相应的法律责任,具备相应的工程管理能力。从上述两方面条件看,目前各地的高建局、建设局、高速集团或投资集团等符合条件,而一些临时性的工程指挥部、项目现场建设管理机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项目法人。根据项目法人的职责范围不同,项目法人可分为三种:项目出资人或其依法设立的法人单位作为项目法人,承担建设管理和运营管理职能;项目法人可以仅负责项目实施,即建设管理法人;项目法人也可以负责项目运营阶段管理,即运营管理法人。

二是明确法人资格标准和准入要求。项目出资人不具备管理能力的,应当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化管理团队代建。要明确不同类型项目的法人认定程序。目前对于经营性公路项目投资人招标已有明确规定,对于非经营性公路的建设管理法人需要进一步细化认定程序。从国家要求政企、政事分开、监管与执行分开的改革方向看,对于由地方交通局直接组织建设的普通公路、农村公路项目,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不宜直接担任建设管理法人,应逐步过渡到由其公路管理机构负责,或通过代建方式,由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

三是落实建设管理法人责任。由于公路建设市场竞争放开较早,现在很多项目建设管理法人,其注册地、日常办公地点都不在工程现场,而是设立现场派出机构负责具体的建设管理。现场管理机构没有法人资格也没有民事责任能力,通常情况下也没有直接签署合同或者拨付资金的职权,只是建设管理法人的代理,就工程现场管理工作对建设管理法人负责。今后,要明确建设项目的管理主体和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是建设管理法人,第一责任人是建设管理法人的法人代表,项目初步设计批复时要明确建设管理法人及法人代表、现场管理负责人,实行责任登记制度和变更备案制度,工程出了问题,必须追究建设管理法人和法人代表的责任。

四是完善目标考核和监督约束机制。要认真落实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对项目法人开展考核和信用评价,完善责任追究机制。考核工作要以项目为基本单位,考核内容要涵盖现场管理机构和建设管理法人的管理行为,通过考核激励,强化建设管理法人的主体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

第三,改革工程监理制,促进监理行业转型发展。我国的工程实践和国外的管理经验都表明,监理的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把握准确定位,明确在不同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下工程监理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围绕更好发挥监理作用,要抓好五个关键问题。一是正确认识新形势下监理的定位。要继续坚持工程监理制,但是要调整监理的定位,明确监理不是独立第三方,而是对委托人负责的受托方,按合同要求和规范开展监理工作。二是明确监理职权。监理工作是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是一种咨询服务,监理单位根据委托方要求,通过合同明确责任和权利。三是调整监理工作机制和工作重点。修订《监理规范》,引导监理回归“工程咨询服务”的本质属性,突出程序控制、工序验收和抽检评定职能,适当减少旁站工作量、平行试验工作量和内业工作量,加大质量安全关键问题的话语权和否决权。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施工单位、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五是鼓励扶持监理企业转型发展。引导监理企业逐步向代建、咨询、可行性研究、设计和监理一体化等方向转型,结合《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规范》、《公路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修订工作,拓宽监理业务范围。深化监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更加注重从业人员的实际专业能力和水平,采取措施保证监理企业的合理利润和监理人员的合理待遇。

第四,完善招标投标制度,优化评标办法。要坚持招标投标制度的本质特性,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完善招投标体系,加快制定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招投标管理办法及范本,修订完善标准招标文件。根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修订施工、设计、监理等3个招投标管理办法。针对投资人自行设计与施工的情况,完善投资人招标有关规定。完善监管机制,不干预招标人正常招标行为,切实加强标后监管,加大事中事后的监管力度。要进一步优化评标工作,改进资格审查和评标办法,加强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投标中的应用,鼓励采用电子招标,加强评标专家管理,探索完善简易招标制度。

第五,强化合同管理,完善履约信用评价制度。一是完善合同管理体系。制定代建、设计施工总承包、公路简明施工等标准合同范本,研究制定《公路工程合同管理办法》,明确合同示范文本、合同签署条件、合同考核及责任追究等事项。二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和专业合同人才培养,加强对合同谈判、签订、履行、变更、结算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三是加强合同履约管理。通过履约考核、信用评价、奖惩激励等措施,强化合同执行情况的监督,促进合同双方依法履约。

第六,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维护公路建设市场公平公正。要坚持运用强制性标准,守住公路建设质量、安全的监管底线。对市场主体行为不执行或变通执行强制性标准的,要坚决予以严肃查处。要充分发挥信用体系的作用,统一平台,分类施策,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和交换共享机制,探索建立市场主体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动态监管、有针对性的精准监管,对违规、失信者依法依规予以惩戒。要强化建设市场监督执法力度,探索改进执法的方式方法,优化细化工作流程,确保监督检查程序公正透明。要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发挥专业化市场服务机构的监督作用,更好地发挥社会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及时曝光典型案件,严肃震慑违法违规行为,真正提升执政能力、维护公信力。

同志们,深化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部党组对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保障,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为确保公路建设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篇2: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这次全国公路建设座谈会,是一次承上启下,也就是说,承“十一五”期之上、启“十二五”期之下的重要会议。会议期间,福建、山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安徽七省交通运输厅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他们在创新管理机制、推行标准化施工、加强项目法人、勘察设计、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加快项目管理信息化、构建市场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部公路局就《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若干意见》等五个文件的起草情况和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工作作了说明,还现场参观考察了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和双永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工地。刚才,四个小组的召集人又分别介绍了各组座谈讨论情况。总的看,这次会议准备充分,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讲求实效,对于加快推进现代工程管理,全面提高公路建设管理水平,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面,结合会议讨论情况,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公路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网建设快速推进的时期,是全国交通运输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公路基础设 1 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时期,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抢抓发展机遇,促进快速发展。按照部党组做好“三个服务”的要求,全国交通运输系统紧紧抓住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东部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内需、促增长等重大战略机遇,迎难而上,锐意进取,公路建设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一五”前四年,全社会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 16%,超过“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截至去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36.9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40.22公里/百平方公里。“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提前建成,“西部八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以江苏省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与舟山连岛工程、陕西省秦岭终南山隧道和福建省厦门翔安海底隧道为代表的一批世界级桥梁、隧道工程相继建成通车。公路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使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确定的“到2010年交通运输紧张状况明显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明显改善”的战略性目标得以实现。

二是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科学发展。“十一五”期间,积极推广以“六个坚持六个树立”为核心内容的公路建设新 理念,认真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部省典型示范工程结出累累硕果,继川九路、思小路之后,又涌现出江西景婺黄高速公路、湖北沪蓉西高速公路、北京奥运郊区公路等一大批生态环保型公路建设成果。安徽省以典型示范工程黄塔桃公路为标杆,相继建成了铜汤、六武、六潜等一批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陕西省积极响应部倡导的打通省际“断头路”的号召,全力打通连接周边各省的公路通道,与周边六省一区实现了高速公路连接,改善了路网结构,提高了路网通行效益,促进了科学发展。

三是加强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促进规范发展。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部相继颁布了《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严格落实公路工程质量责任制若干意见》、《加强重点公路建设项目设计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等规章和文件。加快公路工程标准规范编修订进程,《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和《公路隧道设计细则》等一批行业急需的标准规范相继颁布实施。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有关工程建设和质量管理的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山西省制定了《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管理绩效考核办法》、辽宁省出台了《公路水运建设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办法》等。各参建单位根据各自项目特点,完善了质量、安 3 全、环保等实施细则。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健全,促进了公路建设的规范发展。

四是强化质量安全控制,促进安全发展。把质量和安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狠抓“三个合理”和“三个关键人”管理,着力构建“无缝隙”监督网络。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在初步设计阶段实行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的通知》及《公路桥梁和隧道工程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指南》,组织开展了“平安工地”创建活动,重点开展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试验检测专项治理”和“监理企业树品牌、监理人员讲责任”的监理行业新风建设。各地认真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不断拓展管理思路。浙江、广东、河北等省开展了“质量年、安全年、管理年”活动;湖南省开展了技术稽查、设计回头看等系列活动;安徽省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建立了工程单元预警、危险源辨识与防控工作制度。杭州湾跨海大桥和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受到了部和国家安监总局的联合表彰。从质量监督抽检数据和督查结果看,全国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始终在96%以上,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伤人数总体平稳,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总体处于受控状态。

五是规范市场行为,促进有序发展。把推进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开发了“全国公路建设市 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全国信用管理标准体系和评价规则,实现了信用管理信息化,信用结果与市场准入和招投标直接挂钩。浙江、江苏、福建、河北、广东等省按照部统一部署,建立了省级信用体系平台,为实现全国互联互通打下了基础。加强了招投标监管,调整了设计、施工评标专家库,建立了评标专家评价和动态管理平台,开展了评标专家培训和施工招标标准文件宣贯活动。认真组织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不断加大督查力度和覆盖范围,坚持边排查、边整改、边规范,整改工作初见成效。

六是开展技术攻关,促进创新发展。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采取联合攻关、集成创新、吸收引进再创新等方式,相继开展了特殊地质路基、重载交通路面、桥梁、隧道工程等领域的一系列世界性难题的研究攻关,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大跨径桥梁的设计、施工成套技术,长大隧道通风、防灾、运营、监控技术,高速公路拓宽改造技术,工程现场远程监控技术,路面新材料开发应用等方面均取得重大创新成果。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编制工法12项、技术标准5项、技术指南8项,申报专利27项,出版专著16本,研制新设备4套,形成了千米级斜拉桥建设成套核心技术。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建设与运营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以说,“十一五”期是科技进步成果多产、高效的时期,更是推动公路建设技术进步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全体公路建设者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交通运输部向为公路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各有关部门,向长期奋战在建设一线辛勤劳动、拼搏奉献的全体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加快推行现代工程管理

座谈讨论中,一些同志对当前公路建设面临的复杂环境以及建设管理能力和队伍素质等问题谈了不少隐忧。记得在2007年11月云南召开的公路建设座谈会上,我提出了当时公路建设存在的“三个不适应两个硬约束”问题。经过几年努力,有些问题已得到缓解,有些矛盾依然突出,并且随着外部形势的发展变化,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又在显现,主要表现为“一个隐忧三个跟不上”。“一个隐忧”,是指公路建设的质量安全形势虽然总体稳定,但仍存在隐忧之处。从部质量监督总站近年来的抽查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高速公路抽检指标总体合格率较去年同期下降了0.8%;安全生产事故总数同比下降28.8%,但新建高速公路项目发生事故23起,死 亡48人,分别占事故总量的85.2%和84.2%,其中桥隧工程项目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的63%和70.2%。“三个跟不上”,一是建设管理机制跟不上。“六个坚持六个树立”的公路建设新理念提出后,在全行业引起较大反响,取得积极效果,但在一些地方的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没有形成有效的落实机制,甚至将公路建设新理念的实施仅作为口号式的理解而不是程序性的应用,仅作为工作的方向而不是实质性的付诸实践。传统的建设管理机制束缚了公路建设新理念的有效实施;二是项目法人管理能力跟不上。公路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管理模式的多类型。一些地方下放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权限,由项目所在地组建项目法人,有些项目法人特别是社会资本的投资人,由于只注重投资效益,出现管理经验缺乏、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特别是在安全上舍不得投入,导致建设项目风险加大;三是建设项目监管力量跟不上。去年以来,公路建设投资再创新高,开工项目多,建设规模大,工程建设集中,不少省份处于超常规建设状态,加上铁路、市政工程都在大规模建设,导致现有的施工、监理、质量监督等工程技术人力资源储备不足,难以将质量与安全始终臵于可控状态。

上述问题,有些是长期积累的老问题,有些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 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十二五”期间,将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关键机遇期,公路建设仍处于大建设、大发展阶段,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是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加快公路交通发展方式转变,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实现安全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将是今后五年的主攻方向。适应新时期大建设、大发展的要求,就必须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建设项目管理上台阶、上水平;适应新时期转变公路发展方式的要求,就必须在坚持过去多年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基础上,用开阔的眼光,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理念创新、政策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上多下功夫。

从国际经验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现代工程建设管理呈现“五个新特点”: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从过去只关注工程实体建设,向更加关注以人为本、资源节约、文化传承、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等社会领域延伸;二是在组织结构上,更加注重集成团队优势,强调专业化管理,突出项目法人、设计、施工、监理等有关各方的分工负责与目标统筹,关注管理能力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三是在管理行为上,更加注重程序管理、规范管理、标准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四是在管理手段上,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五是在管理目标上,更加追求质量、安全、效率、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

上述“五个新特点”表明,现代工程管理已不仅是传统的以成本、工期、质量为主要内容的“铁三角”式管理,而是将原有的以技术管理活动为主要内容转变为经济与社会的综合管理。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敏锐地把握现代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把推行现代工程管理作为转变公路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用现代工程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公路建设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从“五个新特点”带来的启示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公路建设管理工作要在推动“五化”上下功夫。

一是发展理念人本化。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按照做好“三个服务”的要求,将满足人的发展、调动人的积极性、突出人的创造性作为建设管理的核心理念。工程设计阶段的以人为本,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注重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工程施工阶段的以人为本,要高度关注安全生产,保证参建人员的人身安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公路运营阶段的以人为本,要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涵,为用路者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条件。

二是项目管理专业化。管理学原理告诉我们,组织机构决定组织行为。项目法人作为工程项目的组织者、协调者和集成者,对于工程建设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他们所具备 的专业技能素质,对工程质量优劣标准的把握,对项目建设目标的认定,决定了建设项目的最终成果。从某种程度讲,项目法人的眼光、眼界决定项目的建设管理水平。在建设项目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晰、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条件下,要实现对项目管理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的要求,就需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化组织机构和专业化人才队伍,就需要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和技术难易程度组建专业化的组织管理机构,就需要加强不同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合理配臵。

三是工程施工标准化。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就是规范建设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矩和尺度。只有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检验标准,才能打造统一、规范、有序的施工标准体系,进而实现对建设过程、安全、质量、工期的有效控制。

四是管理手段信息化。通过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搭建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管理过程的全控制,达到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现对公路建设从业单位的管理与服务。

五是日常管理精细化。注重细节、立足专业、科学量化,是精细化管理的三大原则;精、准、细、严,是精细化管理 的四大要求。提倡日常管理精细化,就是要以建设精品工程、推行精细化管理、开展精细化控制为载体,促进建设各方把粗活做细、把细活做精,保证工程局部和细节都满足技术要求。

人本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精细化,既是五项工作要求,也是一个工作体系;既是推行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一些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结合本省工作实际,已经制定了工作方案,开始组织实施。如山东省交通运输厅从2008年初开始,即在全省推行了以“标准化、规范化、集约化、人本化”为内容的“四化”管理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在全省高速公路项目上推行标准化管理工作,提出了让“标准成为习惯,习惯符合标准,结果达到标准”的实施要求,编写了《标准化实施指南》系列丛书,推行了“三个集中”制度(每个合同段设臵一座拌和站、一座钢筋加工厂、一座预制厂),实行了工厂化生产,在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浙江、江苏、广东、河北等省也都开展了形式不同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部在借鉴发达国家项目管理经验并在总结各地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制定了《关于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公路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行公路建 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公路工程分包管理办法》五个文件,在这次会议征求意见过程中,与会同志都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请部公路局对这些意见认真吸收、予以完善,尽快下发实施。希望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进一步深化对现代工程内涵的理解、内容的解读,认真落实“五化”管理要求,落实有关意见部署,细化有关方案内容,认真谋划,狠抓落实。总之,要把加快推进现代工程管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公路建设管理的重要抓手,通过推行现代工程管理制度,加快转变公路发展方式,使公路建设市场更加规范,公路建设质量安全上台阶、上水平。

三、努力做好新时期公路建设工作

做好新时期的公路建设工作,要大力推进现代工程管理,全面提高公路质量和建设管理水平。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管理

以前我们强调抓好工程建设,重点要抓好“三个关键人”,即项目法人、项目经理、项目总监,但在很多场合下,我们更多强调项目经理、项目总监,对项目法人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但是推行现代工程管理,我们应对项目法人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项目法人的地位、在工程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决定了没有好的项目法人,就不可能有好的工程管理。项目法人承担着建设项目的实施和管理职责,集中体现了工程建设管理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处在建设项目实施的中心枢纽位臵上。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法人的要求,取决于项目法人所具备的视野和管理能力。只有项目法人的眼界高、标准高、管理水平高、质量安全意识强,才能组织建成高质量、高水平的建设项目。只有项目法人严于律己、公正廉洁,才能实现阳光操作、公开透明。世行专家曾说,只有高明的业主,才能拥有高明的施工企业和咨询公司。过去项目管理出了问题,更多地是从施工、监理、设计单位找原因。今后,在推行现代工程管理中,项目法人要承担起工程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由于管理体制和投资主体不同,各地的建设管理模式也大不相同。目前项目法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类是省厅组建建设局进行垂直管理的事业单位模式,一类是由高速集团或投资公司组建项目公司进行管理的公司模式,还有一类是社会投资主体组建管理公司或聘请代建单位管理的代建制模式。这三类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相对的不足。我们衡量一个建设模式或项目法人公司是否有效,主要看项目管理力量、项目管理人员素质、人员经验、组织制度。项目法人管理力量强、人员素质高、工作经验丰富、组织管理到位,工程建设就能干得好。如已建成通车的苏通长江公路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沪蓉西高速公路、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工程。相反,如果项目法人机构不健全、技术管理人员不足、管理力量弱、经验匮乏,工程管理就会不到位,质量与安全就难以保证。加强项目法人管理,必须“把好三个关口发挥一个优势”:

一要把好准入关,保证项目管理的专业性。这次会议部公路局组织起草的《关于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对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即项目法人的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条件,明确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备的标准、关键人员的资格条件。这样要求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对工程建设由专业化团队进行专业化管理。各地要对照《意见》设定的准入条件,对在建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梳理,对资格标准满足不了要求的,要进行整改,尽快调整充实专业人员和管理力量。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意见》设定标准组建项目建设单位。对社会资本投资公路建设的项目,要鼓励投资主体采取代建制模式,邀请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避免东拼西凑组建临时机构。

二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 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三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要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项目法人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项目法人,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四要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专业优势。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施,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积累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化的优秀管理团队。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有的项目法人在项目建成后就解散了,积累的丰富经验没有得到有效传承,而一些新开工项目,又“重打鼓另开张”,重新组建机构,再交学费,再培养新生,这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推行现代工程管理,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专业化公司、专业化团队。江苏省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好。在南京二桥建设后,原有管理骨干又转移到三桥、四桥建设上,四桥 的指挥长、副指挥长都是从二桥、三桥一路干过来的。这几座桥,一座比一座建得好。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经过几座桥的建设磨炼,管理人员越来越专业,经验越来越丰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管理人员的技术、经验、能力得到了传承、积累和提升,整个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希望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认真学习借鉴南京市的建桥经验。对自身不具备管理能力的建设项目,要鼓励采取代建制模式,为发展我国专业化项目管理公司创造条件和环境,实行专业化代建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步入现代工程管理轨道。

(二)推进工程施工标准化

现代管理学认为,“通过制定和贯彻标准,可以把管理过程定量化、科学化,使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各要素达到有机、合理配合,把复杂生产过程变得简单、方便、明白、规范,便于操作和执行”。经过多年实践,公路工程在工序流程、材料加工、场地建设、规范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做法,一些大公司还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总结编制了施工工艺和工法。17日下午,大家现场参观的双永高速公路龙岩段标准化施工现场,他们的标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标准化控制,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会上,福建省编制的标准化管理指南也作为会议文件印发给大家参考借鉴。应当 说,在全行业推广工程施工标准化,条件已经具备、已经成熟。

首先,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推行工程施工标准化,有利于统一协调组织,统一质量标准;有利于实现程序化、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建设工期;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降低管理成本,推动技术创新。工程施工标准化是否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建设各方的协调配合,成为项目建设的必须而不是选用。今后,项目法人要在保证合理造价的前提下,在招标文件中充分体现标准化施工的要求,并建立有效的检查和激励机制,严格管理,落实到位。

其次,要细化工作措施。部组织起草的《开展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活动实施方案》中提出,拟从明年1月起,开展为期3年的施工标准化活动。在正式方案没有出台之前,各地要未雨绸缪,提前准备,根据本省项目建设特点,及早制定有关标准和技术文件。在正式方案印发后,根据部的部署要求,制定实施细则和工作措施。

最后,要做好试点推广工作。标准化施工尽管在部分省份先行一步,但对于大部分省份来说,这是一项全新工作。各地要从试点入手,安排1到2个新开工项目作为试点工程,明确施工标准化的有关措施和要求,在经验成熟后全面推 广。部在适当时机,将召开现场会进行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并在活动结束后开展评比表彰。施工标准化从高速公路先推广实施,国省干线改造工程有条件的也要实施。

(三)加快实现项目管理信息化

在工程建设管理领域广泛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建设项目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能够规范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目前,一些省份在项目管理上建立了信息管理平台,对质量安全、计划进度、合同管理、远程监控进行信息管理,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智能化和控制实时化,有效弥补了人为管理的漏洞和缺失。在大会经验交流中,河北省交通运输厅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把项目信息化管理与政务公开、与打造阳光工程结合起来,实现了全程管理信息化,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干扰,取得了多重效果。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和泰州长江公路大桥开发的信息化管理集成系统,吉林省高速公路建设局开发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都在项目管理中取得了较好效果。从全国范围来看,这项工作各地开展并不均衡,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实施情况差异较大,重复开发现象较为普遍,功能架构主要集中在计量支付和办公管理等少数模块,在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还不理想。下一步,推行公路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要求是:

一要确定试点项目。今年底之前,各省要根据本省信息化工作基础,制定工作措施和实施方案,确定试点项目,用一年时间完成系统运行和试用。信息化工作开展较好的省份,可以在典型项目应用基础上,总结经验,补充完善,从更高的起点上继续推进。各地可以互相学习借鉴,既要避免重复开发,也要避免自成体系,不能互联互通。

二要扩大应用范围。近期,各地要完善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全面实现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进度管理、合同管理、信用管理等功能应用,并在全国高速公路项目和独立桥梁隧道工程项目推广应用,力争使信息化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要拓展系统功能。在基本功能应用成熟的基础上,各地要逐步向前期工作、征地拆迁、纪检监察、信息集成等方面扩展,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提供支撑。各地要加快工作步伐,尽快实现高速公路新开工项目普遍实现信息化管理,尽早建成省级和部级公路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并实现联通共享。

在加快推进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工作。工程建设是科技成果综合集成与应用的重点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引领和支撑着公路建设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公路建设中加强科技成果的转 化与应用,一要重视,二要鼓励,三要推动。要重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带动作用,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促进公路建设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

(四)大力提高勘察设计质量

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规模的增大,设计任务急剧增加,设计周期相对集中,勘察设计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地勘问题反应较多。主要表现在地勘深度精度不足,地勘工作量不够,勘察与设计脱节,勘察成果不能指导设计,由于地勘问题引起的工程变更、超概算问题较为严重。从去年部对5个项目所做的设计回访情况看,绝大多数重大、较大设计变更都是由于地勘工作深度不够造成的。从今年报部调整概算的几个项目看,除政策性因素外,工程变更导致的概算增加占到三分之一多,其中因地勘深度不足造成的工程变更是主要因素。从这两年报部审批的初步设计文件看,一些项目设计出来了,地勘等一些基础性资料却还没出来,勘察与设计脱节问题十分突出。针对上述问题,部组织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地质勘察工作的若干意见》,将提高地质勘察工作质量作为今后一段时期设计管理的重点工作。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直接影响工程方案的确定和结构的安全。只有充分查明工程所在区域的地质条件,尤其是 查明各种特殊及不良地质条件对工程的危害程度,才能合理确定路线技术方案。各省要高度重视地质勘察工作,在勘察设计招标时,要满足合理的勘察设计工作周期。勘察设计单位要合理安排地质勘察工作,不得随意压缩勘察工程量来追求利润。勘察工作开始前,要制定周密细致的勘察大纲,选择合理的勘察方法,严格按照勘察工作深度要求执行。要加强设计、地质勘察工作间的沟通互动,设计人员应及时将对地勘工作要求提交勘察部门,勘察部门也要将勘察中揭示的问题及时告知设计人员,避免设计和勘察两张皮。要加强地质勘察的外业验收,重点核查勘察方法、手段是否合理,勘察内容、深度、工作量是否满足规范和大纲的要求。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地质勘察报告的审核,对勘察内容、深度及工作量不满足要求的,要退回重新编制。对工作量不足、虚假勘察等违规违约行为要进行处罚,并记入信用档案。部今后审批初步设计文件时,将把地质勘察报告作为符合性审查的重要环节,进行重点核查。凡地质勘察报告不全,勘察内容、深度及工作量不满足要求的,要予以退回。今后新开工项目,代部审查单位要将地质勘查资料作为符合性审查的重要内容,如果要求不严、把关不住,就是审查单位的责任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大力提高勘察设计质量,特别是地勘质量。

设计是灵魂,建设、设计单位要严格按照勘察设计新理念要求,在“十二五”期间,使勘察设计工作有一个大的提升。在此,我重点强调标准规范的执行问题。现行标准规范体系由强制性条文、行业标准、行业推荐性标准及地方标准四部分组成。直接涉及质量、安全、环保、节地和公众利益的强制性标准和技术指标,必须严格执行,任何设计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降低、舍弃、更改或随意选取。对技术标准中可合理运用的非强制性指标,应在确保行车安全的基础上经过综合论证后确定。在严格执行标准的同时,也要处理好与设计创作的关系,鼓励设计人员在执行强制性标准的前提下,合理、灵活地运用技术指标,用心设计,精心创作,设计出有特点、有风格的作品而不是产品。

(五)重点强化建设市场监管

加强公路建设市场监管,建立市场诚信体系是促进公路建设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长效机制,是推进现代工程管理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后,我们在规范市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建立完善了规章制度,全国建设市场逐渐呈现有序发展势头。按现代工程管理要求,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在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上,一要按照部信用信息管理办法和评价规则,完善配套制度,尽快建立地方性管理办法和实 施细则;二要尽快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部于6月10日上网运行了“全国公路建设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各地也要尽快建立并运行省级信用管理平台,促进系统互联互通,打破信息孤岛,形成市场信息全覆盖;三要建立保障机制,明确负责信用体系建设的管理机构、维护单位、工作人员,做到系统维护常态化;四要扩展评价主体,尽快开展施工企业信用评价工作,抓紧制定《公路勘察设计企业信用评价规则》,建立对勘察设计企业的评价制度,研究建立对项目法人的评价机制,量化评价指标,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在规范招标投标管理上,一要加强源头管理,加强招标文件编制和备案审查,科学、严密设臵条款,要保证所有条款公平、公正,避免投标人钻空子,也要防止招标人滥用权力设臵“霸王”条款,损害投标人权益,或为特定投标人量身定做不公平条款。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发现备案的招标文件存在不合理条款的,应责令招标人纠正;二要加强过程控制,以招投标专项督查为手段,纠正招投标流于形式、评标定标违规等问题,结合信息化工作,用信用评价辅助招标,探索网上招标;三要规范评标专家行为,提高评标专家素质和能力,对专家评标和招标人招标组织工作进行动态评价,定期开展培训考核,保证评标工作公正、公平。

(六)引导规范工程分包行为

长期以来,对分包问题认识并不统一。这次讨论中,大家对这问题讨论得比较热烈。从积极意义看,分包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趋势,对加快公路发展、降低工程造价、促进专业化施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消极意义看,不规范的分包又脱离了业主和监理的监管,对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程进度、市场秩序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从国际经验看,分包是一种普遍做法。在发达国家,真正实力强大的施工企业数量并不多,专业化公司约占70%以上。大企业依靠资金、技术、工程管理方面的优势,在承接一项大型工程后,具体工作主要由专业化公司承担,总包企业主要负责总体策划、组织协调、质量控制、技术支持和资金保障。从国内现状来看,分包现象事实上非常普遍,且大部分项目分包比例已突破30%的限制。工程分包问题已成为一个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们知道,市场配臵资源的规律总是向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专业化分工满足了市场资源配臵追求效益最大化的需要。所以,对工程分包问题不能再用传统的思维模式来看待,而是要规范管理、有效引导。为此,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单位起草了《公路工程施工分包管理办法》,主要思路是,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重点解决合理不合法的问题,明确专业分包的合理范畴和准入标准,界定不能分包的政策界限,理清 各方的工作责任,规范劳务合作,引导施工分包更好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工程分包阳光化、科学化、规范化。各地交通部门要制定适合本省情况的管理细则,培育工程分包和劳务市场,采取有效引导措施,规范工程分包管理活动,使工程分包由暗箱操作变明明白白,由混乱变规范。同时,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建设市场秩序。

最后,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再强调一下做好公路灾毁抢通保通及恢复重建工作。今年以来,极端天气增多,先是西南大旱,后又发生南方大部、西北局部及北方部分地区持续强降雨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近期,全国降雨频次之高、降雨强度之强、影响范围之广、灾损之重确不多见。全国20多个等省(区、市)发生不同程度的公路灾损。

与往年相比,今年水毁灾情和应急救灾工作呈现出六个主要特点:一是公路灾损特别严重。截至8月上旬,全国公路水毁损失已达到2006-2009年全年平均损失的3倍,公路阻断数量和公路灾损均为“十一五”以来最严重的一年;二是短时间内大量公路集中阻断,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全国平均每天就有近10条国省干线公路阻断;三是暴雨灾害与地质灾害并发,公路抢通保通难度大,严重威胁公路抢修保通职工人身安全。8月7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地 质灾害,造成群众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四川省近日在汶川地震区域内,再次出现大规模泥石流和洪水,造成大面积交通中断;四是高速公路抗灾能力强的优势得以发挥,总体损失和阻断较少,且大部分都能在24小时内抢通或半幅通行;这次干线公路抢险保通工作,也体现交通公路职工战斗力强,装备技术水平提高,应急能力强,都以最快速度抢通阻断的交通,保证了抗灾救援工作的进行。五是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实施效果明显,自2006年部开展干线公路灾害防治工程以来,凡整治过的试点路段,都表现出较高的抗灾能力,损毁明显小于其他路段;六是公路应急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各地交通运输部门都制定了应急预案,完善了应急保障体系,应急物资储备、应急力量配臵、应急预案执行有了很大提高,抢修保通能力显著增强。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灾害性天气增多,公路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今年公路水毁严重,除极端恶劣天气频发这个外因外,也暴露出路网整体抗灾能力偏弱和农村公路防护、排水设施不足等问题。进入8 月份后,强台风还将陆续登陆。结合当前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工作,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是要迅速组织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各单位要抓住下半年宝贵时间,组织规划、设计、施工单位,科学确定公路防 灾标准,抓紧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对受灾严重路段,要组织设计单位及研究人员深入现场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改进设计,全面提高抗灾防灾能力。

二是编制“十二五”公路灾害防治规划。部“十二五”期间将加大对公路灾害防治投入,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按照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要求,本着先急后缓、先干线后支线的原则,突出重点,优先安排重要线路和常年水毁“卡脖子”路段的整治工程。

三是加大防灾抗灾资金投入。对已建成公路,要进行抗灾能力评估,找准薄弱环节,安排必要的灾害防治工程。对在建和未建公路,要安排必要的防护、排水设施。对农村公路,要尽可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安排排水和安全设施,避免因设防不够给农村公路建设成果造成严重损失。

四是加强公路防灾抗灾技术研究。要尽快组织科研和设计单位深入灾损地区,研究水文、地质、气候、植被等环境特点,制定符合实际的灾害防治标准和技术指南,实施行之有效的工程防治措施,尽快从根本上提高公路基础设施的防灾抗灾能力。

篇3: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间农机试验鉴定的工作和成效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其中农业为全局和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农业机械化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亮点。去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为保障粮食产能持续增强、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做出了重要贡献。农机化工作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农机鉴定系统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事实上,农机质量直接影响到农机化质量,进而影响到现代农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农机鉴定、维修、职业技能鉴定等机构的工作成效显著,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加强部省两级试验鉴定相关制度建设,发布了《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十二五”规划》,制发了《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的意见》,为农机鉴定系统开展工作明确了思路方向和重点,提供了指导。制定鉴定大纲管理、证后监督检查等规范性文件,发布相关的实施细则、作业指导书及服务市场主体的办事指南;制修订60个部级推广鉴定大纲,占现行部级有效大纲数量的70%,为规范性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特别是2015年,为落实中央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精神,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精简内容、简化程序、减低成本、服务实体经济,对《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及《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进行了修订,分别以部令和部公告发布,强化了新形势下鉴定机构主体责任,赋予鉴定机构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充分的信任,增强了鉴定针对性、开放性、规范性。

(二)鉴定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

推进鉴定工作全程规范化建设,制定完善了鉴定受理、实施、发证、证后监督、换证等各个关键环节的规范性文件。自2012年起,连续4年共对31个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和鉴定机构进行了推广鉴定专项监督检查。通过发布通报、公布检查结果、责令不规范的部门和机构限期整改,有效促进了有关制度的完善和规范实施。在日常工作中,鉴定机构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建立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坚持从严管理、分工负责,保证了经常性业务工作规范化。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对通过鉴定的产品,在相关网站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鉴定、检验人员实行资质管理,每年开展培训,提高了规范化意识及规范化实施的能力素质。

(三)条件能力大幅改善。

农机化主管部门和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抓住建设重点,积极争取支持,增加投入,更新设备、改善设施、扩建场地,基础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挥系统整体资源优势,扩大部级鉴定能力认定范围,具备部级鉴定能力的机构由原来的5家增加到了目前的30家;部级鉴定产品种类范围达65项,省级达130项。完成部省两级农机推广鉴定任务由“十一五”的19000余项,增加到“十二五”的27000余项,增加了40%以上,为实施农机购机补贴政策、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保障农机安全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服务支撑作用明显。

鉴定机构积极围绕农机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保障,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在弥补维修短板方面,各地农机化主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制定相关标准,加大投资力度,促进了农机维修能力的提高。在职业技能开发方面,积极争取把农机化相关职业纳入到国家职业大典;探索政企联动、校企联动、社企联动、职教集团等培训形式,开展农机驾驶操作、维修等近20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55万人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为推动农机化发展提供了实用人才保障。在质量调查方面,依法履职,根据投诉反映的问题和农业生产需要,开展了玉米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等主要粮食作物机械的质量调查,公布调查结果,督促企业整改,促进了主推机具产品质量的提升。如玉米收获机,从2015年调查的情况看,用户满意度比2012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另外,农机鉴定系统在农机化标准制定、处理农民投诉、推进信息化建设和质量认证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回顾“十二五”,总的看,农机鉴定等农机化工作成绩突出、保障有力,为保障政策落实、推动技术进步、优化装备结构、推进提质增效、保障安全生产、维护消费者权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和农业生产模式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进一步明确“十三五”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十三五”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也是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更是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拓展、升级”的窗口期,必须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千方百计攻克瓶颈制约,站位高远拓宽发展领域,综合施策提升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打造中国农业机械化升级版。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部署要求,今年1月份,我们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指出要推动农机装备、服务组织和作业水平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力争2020年主要农作物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种养加全面机械化取得显著进展。这要求农机试验鉴定等工作要能够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努力支撑和引领农机化发展。

全国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及农机化质量工作相关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目标任务,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抓住机遇、依法履职、积极作为、科学谋划、提升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提供更有力支撑。重点是要强化“四个意识”,实现“四项优化”。

一要强化责任意识,优化行业工作作风。

要进一步弘扬勇于担当、狠抓落实之风,核心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农机推广鉴定是鉴定系统的主体职能,担负着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选购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提供信息的重任,工作效果直接影响着补贴政策的实施,与农机安全生产紧密相连,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按照新修订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要求,农机试验鉴定的发证主体和责任主体已经明确转移到农机试验鉴定机构。这要求大家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以更严的标准和更实的作风做好各项工作。要发扬农机鉴定系统的优良传统,坚决杜绝庸懒散木推,履职尽责、积极作为、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不因噎废食,不回避矛盾,不推卸责任,齐心协力抓好工作落实。

二要强化改革创新意识,优化公共服务能力供给结构。

农业“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和加快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切需要加强农机产品的创新力度,改革和完善农机试验鉴定等公共服务。特别要适时调整农机推广鉴定业务发展重点,逐步优化农机鉴定服务供给结构,为农机新产品的开发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公共政策实施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撑,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要逐步减少低端服务项目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服务项目供给,重点发展“产业急需、农民急用”的中高端农机装备的鉴定能力,增强农机试验鉴定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增强持续发展动力。

三要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农机化质量服务工作方式。

农机试验鉴定系统以及与农机化质量相关的公共服务机构要抓住“十三五”发展机遇,按照“放、管、服”三管齐下的要求,增强服务意识,逐步调整工作方法,转变工作方式。尤其要坚持育人为本,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提升农机化质量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实用人才素质。要强化标准引导,加强事中事后质量监管,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强化信息化手段,推进政务公开,把“互联网+”全面运用到农机试验鉴定、质量监督、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开发、标准化等各项农机化质量工作中去。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不包办、重引导、促开放,更多吸引检验检测、培训机构等方面的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四要强化风险防控意识,优化行业管理机制。

要持续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增强纪律意识,尽快适应社会监督新常态。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要求,把廉政风险防控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明确工作纪律负责人,向社会公开监督方式,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放权不等于放任,各级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农机试验鉴定等工作的监督指导,实现监督指导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三、切实做好2016年农机试验鉴定等各项工作

当前,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新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与两个“办法”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制定相对滞后。两个“办法”发布实施后,相应的鉴定大纲、收费标准、实施细则等制定工作还需加快进度。二是鉴定能力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需加快研究解决。三是鉴定针对性、规范性、开放性不足。尤其是如何利用社会资源弥补鉴定能力不足等问题还需要加快破解。这些方面希望大家积极探索,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范例和经验。

2016年,全系统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以调整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为主线,深化农机试验鉴定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依法履职,补短板、优服务、提效能,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是做好以下4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继续深化农机推广鉴定改革。

我们在今年的农机化工作会议上把加强农机鉴定管理作为2016年农机化9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农机试验鉴定必须依法履职、积极作为。去年两个“办法”发布实施后,今年要落实,可以说2016年是农机试验鉴定改革落实年。各级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及鉴定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农机化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我部新修订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和《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加快出台相关配套工作制度和推广鉴定大纲并规范实施。

二要认真做好改革过渡期的推广鉴定工作。

农机推广鉴定工作倍受政府重视、企业关切、农民关心。过渡期,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全国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更要积极作为,确保鉴定工作不停、鉴定任务不推、改革劲头不松,强化部省两级农机鉴定机构协调配合,确保过渡期的农机推广鉴定工作有效、有序、规范开展。

三要推进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创新发展。

着眼发挥市场作用,创新思路、方法,促进维修主体建设,解决维修难的问题,提升农机维修社会化服务水平。强化农机化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好用”的农机能够“用好”。做好农机质量投诉、质量调查和质量认证工作,加强结果运用。强化农机化标准引领作用,研究提出“十三五”标准发展重点,优化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应用。增强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占领制高点,服务“一带一路”及农业、农机走出去战略。统筹服务保障工作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运用“互联网+”、物联网解决方案,提高农机试验鉴定、质量监督、维修管理、职业技能开发、标准化等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

四要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各级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要根据农机化发展要求,加强对农机鉴定能力建设的指导和支持,积极争取将公共服务条件能力建设纳入“十三五”基本建设规划,重点发展短板型、区域性农机装备的鉴定能力。按照新的推广鉴定实施办法,积极推进合作鉴定,用好社会资源。要不断拓展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渠道,优化行业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打造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

总之,希望全国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机试验鉴定系统紧紧抓住“十三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历史机遇,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坚持依法履职尽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真抓实干、攻坚克难,为农业机械化“全面、全程、高质、高效”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为“十三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4: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关于改进工作指导与服务

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在变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在深化,农业行政管理必须顺势而为,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我们要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策创设、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指导服务等方面下工夫,不断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新变化的要求。

要主动加强政策协调,进一步加大农业政策支持。今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三农”投入持续大幅增长存在一定困难。各级农业部门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政策研究,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支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出台一批利当前、管长远的新政策,扩大资金规模,不断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另一方面,要研究完善现有补贴政策,优化和调整支农资金存量,重点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等方面倾斜,向新型经营主体、主产区、优势区和关键环节倾斜,充分发挥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同时,要规范和完善操作办法,把加强监管贯穿于政策落实全过程,严防政策资金“跑冒滴漏”。

要切实推动职能转变,进一步提升指导服务水平。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前一段时间,根据中央要求,农业部把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作为转变职能的突破口,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57项,占现有审批事项总数的51.35%,国务院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重点要转到加强管理上来,深入研究审批取消后如何加强监管的问题,审批下放后如何落实地方责任的问题,职能转变后如何加强法规制度建设的问题,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确保“放而不乱”。各地也要抓紧研究权力下放后如何做好衔接、管好用好的问题,确保不出纰漏。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还要统筹运用好法律、信息化等手段,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服务。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健全农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完善执法体制机制,依法科学处置各类涉农突发事件,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立低成本、多样化、广覆盖的“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指导生产、引导市场,促进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

要积极探索绩效管理,建立健全抓落实的长效机制。2012年,农业部决定,选择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稳定粮食生产等5项重点工作,对省级农业部门开展延伸绩效管理试点。从一年来的试点情况看,这项工作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效果不错,不仅有力促进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而且为深入推进延伸绩效管理积累了经验。在这次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我们要对考核优秀单位进行表扬,并将通报相关省级人民政府。下一步,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延伸绩效管理考评办法,构建上下联动、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

最后,我想强调一下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工作。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主要聚焦作风建设,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农业部门与农民群众关系最密切、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为农民群众服务最具体。各级农业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进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面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大力发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廉洁高效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不断提升服务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水平。

篇5: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2007年03月01日

省部联手全面推进 努力把农村公路工作做得更好

——在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冯正霖

(2007年2月26日)

同志们:

部党组对农村公路工作高度重视,盛霖部长随后将作重要讲话,我先就2006年的农村公路工作作一个简要总结,对今年农村公路建设任务作一个说明,并对下一步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2006年的农村公路工作

2006年,全国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投资、建成里程均创历史新高,农村公路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根据统计快报,全年全社会完成投资1513亿元,比2005年增长8%,其中中央车购税投资比2005年增长43%,新改建农村公路32.5万公里,比2005年增长25%,解决了458个乡(镇)、17764个建制村通公路,1708个乡(镇)、43962个建制村通油路或水泥路。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推进,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年来,各级交通主管部门按照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主要做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部署,有序推进。2006年初,部召开了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对全年工作进行了部署。为落实2006年中央1号文件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村公路建设目标,部与各省、自治区和重庆市签订了《落实中央1号文件农村公路建设任务意见》,明确了“省部联手、各负其责、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则。各地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落实共建意见,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为“十一五”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行业管理,加大指导力度。为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部颁布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调整充实了部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力量,在公路司增设了农村公路处。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配套的规章制度,明确了管理机构,落实了工作责任,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

针对基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力量薄弱、工程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的现状,部加大了技术指导和培训力度,组织制作了《农村公路施工技术DVD科教片》作为培训教材。各地按照部的要求,加强了培训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全年共培训基层农村公路技术和管理人员6万余人,对提高建设管理水平,保证工程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深入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深入了解各地情况,李部长等多位部领导亲自带队到基层调研,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有关司局结合各自工作,组织了专题调研。各地交通主管部门也加强了调研工作,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公路建设,2006年10月,部召开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提出了“量力而行、好中求快”的发展思路,明确了加强建设管理的具体措施。李部长还亲自出面与国家发改委进行沟通协调,共同研究解决中央投资项目审批程序复杂和投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

(四)加强经验交流,加大宣传力度。去年,部分别在四川和宁夏组织召开了农村公路建设现场会,推广了四川仪陇尊重农民意愿、实行民主决策的经验和宁夏“有路必养”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农村公路宣传工作也得到加强。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中央主流媒体刊播农村公路相关报道500多篇,成为交通宣传工作的重点和亮点。部还完善了农村公路信息报送制度,建立了以农村公路网站和《农村公路简讯》为主渠道的宣传和信息交流平台。

(五)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办2005年49号文件精神,启动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目前,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河南、海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和新疆等13个省(区、市)政府已经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山东、广东等26个省(区、市)制定了示范点工作方案,部分省份还制定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规范性文件,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得到了加强。

(六)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开通农村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各地按照部的要求,采取多项措施,推进农村客运发展。部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协调,实施了农村客运燃油补贴政策。同时,加大了对农村客运站场建设的投入,去年全国共投入资金24.17亿元,建成乡镇客运站4646个,停靠站点2.93万个,农村客运车辆和客运班线分别增加了9570辆和8424条。建制村客车通达率达到83.2%,比去年提高2.2个百分点,又有近2万个建制村新开通了客运班车。

全国“绿色通道”网络建设也取得显著成绩,已建成的“绿色通道”网络贯穿了31个省(区、市),直接连接29个省会城市和71个地市级城市,总长约4.3万公里。“绿色通道”的开通,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产生了积极影响。

2006年,农村公路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地方不顾自身财力,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配套资金不落实,乡村债务增加;二是少数地方违背“一事一议”原则,向农民摊派,增加了农民负担;三是有些农村公路防护工程和排水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低,有的缺少安全设施和警示标志,影响安全;四是还有18个省份未出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改革步伐较慢。

二、基本经验

总结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的实践,各地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政府为主导、农民群众为主体是推动农村公路建设的机制保障。农村公路是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体现的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又是农村公路建设的主力军。实践证明,凡是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得好,群众积极性高、参与度大的地方,农村公路就建设得好,发展得快。四川仪陇的“四权”模式就是“政府为主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有机结合的成果,应大力推广。

(二)统筹规划、依法建设是做好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制度保障。农村公路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处理不好,就会把好事变坏,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因此,必须以规划为指导,严格依法建设才能做到科学发展,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各地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相继制定了本地区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和相关的规章制度,使农村公路建设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资是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保障。农村公路建设完全依靠政府的投资是不够的,必须坚持多渠道筹资的政策。各地在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省份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资金、节约投资、降低成本;有的地方借力社会资金,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修路;还有些地方利用冠名权、以资源换路等方式筹集资金。

(四)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有效途径。为多方位、多层次探索、总结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和客运管理方面的经验,部先后确定了15个建设示范单位和15个农村客运网络化示范点,各地也确定了一批示范项目。通过抓示范工程,解剖麻雀,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并及时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起到了典型引路、以点促面的效果。

(五)坚持建养并重、有路必养是发挥农村公路效益的长效机制。公路建设是基础,管理养护是保障。各地积极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探索养护新机制,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如宁夏构建了“政府为主、多渠道筹资”的养护投资机制,推行了“政府出钱、农民出力”和群专结合的养护工作机制,全区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实现了农村公路有路必养的目标。各地的探索和实践,为推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三、今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的农村公路工作要按照全国交通工作会的统一部署,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以服务现代农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尊重农民意愿、维护群众利益为出发点,坚持“量力而行、好中求快”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开创农村公路发展新局面,为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农村公路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30万公里,加快实施农村渡口改造、渡改桥工程和农村客运场站建设,推进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客运网络,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

要完成以上各项任务,应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部省工作协调机制和建设目标考评制度。为加快推进部省共建意见的落实,确保完成建设任务,要建立部省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协调,形成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工作机制。同时,要建立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考评制度。各地要根据部省共建意见,按分解任务与目标,并逐级分解到市县,签订协议,落实责任。每年底,各地要对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实施效果和管理养护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考评,形成报告报部,部将对各省的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二)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农村公路投资力度。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要逐步建立“政府投入作为引导、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要转向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为落实中央要求,部确定了“四个重点”和“两个倾斜”的基本思路,对今年车购税投资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增加了对农村公路的投资。各级交通主管部门也要按照中央要求,调整投资结构,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的投资比重。同时,积极向省政府领导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要进一步改革投资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的监管,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推行“以奖代补”政策,调动和发挥市县政府和农民群众的修路积极性。

(三)加强农村公路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一是加强统筹规划,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当地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土地利用、农村综合改革、小城镇建设等因素,进一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规划;二是健全农村公路项目库,加强项目储备,依据项目库安排建设项目,规范投资管理;三是加强设计工作,结合农村公路所处的自然、地质和地形条件,因地制宜确定技术标准,科学合理选用设计指标,重视防护、排水和安全设计,注重节约用地和环境保护,努力提高设计质量。

(四)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各地要围绕农村公路质量、安全、技术等关键环节,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管理。一是履行好基本建设程序。要按照《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结合农村公路特点,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加快资金拨付。符合招标条件的,要依法实行招标;二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针对农村公路特点,完善“政府监督为主,群专结合”的质量监管模式;三是加大技术指导力度。要不断总结、推广示范工程经验,组织开展行之有效的经验交流活动;四是加强农村渡口改造、渡改桥工程管理,解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进度滞后等问题。

(五)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今年是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关键一年,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已经出台的,要切实抓好组织实施,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尚未出台实施方案的,最迟要在今年6月底之前出台;二是拓宽资金渠道,保障养护投入。要积极争取地方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将农村公路养护列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保证农村公路的正常养护;三是落实责任,健全管理体系。要进一步落实县级人民政府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管养的协调、监管、考核机制;四是建章立制,强化监管。今年,部将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农村公路养护技术指南》。各地也要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完善养护质量标准、操作规程、检查评定标准等,使农村公路养护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同时要依法履行行业监管职责,逐步实现“有路必养”的目标。

(六)加快完善农村客运网络。要牢固树立“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在加快农村公和乡镇客运场站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客运网络。要加快调整、改造和延伸现有农村客运线路,增加班次密度,做好农村客运网络和城市公交网络的合理衔接,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国家对农村客运的有关支持政策,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研究制订减免农村客运车辆相关税费的政策,保证农村客运“开得通、留得住、有效益”。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客运安全管理,严把农村客运市场准入关,加强客运源头管理,鼓励企业加快运力更新,优化运力结构。加强对司乘人员的安全教育,强化对客车的安全检查,坚决纠正各类违法行为,消除安全隐患。

(七)加强农村公路统计工作。统计数据是交通主管部门准确判断、全面分析农村公路建设形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资料,是领导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要健全工作制度,完善指标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统计分析的预测、预警功能。统计指标不仅要反映完成投资、建成里程,而且要反映通乡镇、通建制村情况及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情况、扩大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是否增加乡村债务和增加农民群众负担等情况。

(八)加强农村公路的宣传工作。今年,部已将农村公路的宣传报道列为交通宣传工作的重点,各地也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做到日常宣传和重点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常态化,重点宣传有影响,为农村公路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切实增强宣传工作的主动性,加强与有关方面的沟通与协调,整合宣传资源,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在加强日常宣传的同时,重点抓好重大事件、重要时段的宣传工作。要进一步丰富宣传报道形式,在重视传统媒体宣传的基础上,加大网络报道的力度,丰富报道手段,提高报道深度,扩大宣传效果。要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网站的作用,加强部省信息沟通和经验交流,增强信息的互动效果。

同志们,今年农村公路建设目标已经明确,关键是抓好落实。我们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以更加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更加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农村公路工作做得更好,不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重托,不辜负广大农民群众的厚望。

篇6:冯正霖副部长在全国公路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

道路运输司 2012年01月12日

同志们:

2012年春运工作即将全面展开。预计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将达28.45亿人次,同比增长9.5%;全国水路旅客运输量将达4350万人次,同比增长3%。春运工作任务将十分繁重。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做好“两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和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组织,落实责任,确保春运工作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我部已于12月13日就做好2012年道路水路春运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切实加强安全管控,全力确保群众安全放心出行

安全是春运工作的重中之重。最近几天发生的重特大客运交通事故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务必要从运输企业、从业人员、车辆船舶、客运场站等关键环节入手,全面排查隐患,严格细节管理,强化制度落实,提升管控能力。要落实运输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加强对驾驶员的教育和培训,实施营运车辆动态管控,做好车辆船舶性能检查维护,配备齐全有效的应急设施设备;要强化客运场站源头管理,落实“三不进站、五不出站”的管控措施,严格车辆安全例检、危险品查验以及车辆和人员资格审查等制度;要深化道路客运安全告知制度,完善安全监督公示信息,规范安全告知内容事项,畅通安全生产投诉渠道;要继续加强对卧铺客车的安全监管,根据实际情况落实驾驶员落地休息制度,防止驾驶员疲劳驾驶和车辆超员运行;要强化城市公交特别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监管,加强运力指挥调度,完善应急保障措施,健全安全操作规程,严防拥挤踩踏等事故发生;要加大对“四客一危”船舶的监管力度,做好海峡两岸“三通”的安全保障和海上搜救相关工作;要健全安全管控部门联动机制,利用好车载卫星定位监控平台,加强执法信息资源共享,坚决遏制重特大交通运输事故的发生。要高度关注行业稳定工作,及时发现和化解行业矛盾。

二、切实加强运输组织,全力确保行业平稳有序运行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针对客流特点,加强组织运输,准备充足运力。绝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到位,使得旅客滞留在客运站;绝不能因为我们组织不得力,造成群众不能回家过年。要加强客流预测与分析工作,根据客流流量、流向,合理制定运输方案,科学配置车船运力,及时调整班次密度和线路;要组织运输企业做好包车直达运输工作,深入企业、厂矿、学校等重点客流集散点,了解出行需求,组织开展包车直达运输,减少旅客中转换乘;要加大重点区域城市公交运力投入,加强公路、水路与铁路、民航等运输方式间的衔接,方便旅客换乘;要根据农村节日活动特点,加大运力投入和市场监管,保障节日期间群众顺利出行。要切实保障电煤、成品油及生产生活物资运输,继续严格落实对整车合法装载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收通行费的政策,为节日期间市场供应提供可靠的运输保障。

三、切实加强服务能力,全力确保群众舒心满意出行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客运企业、客运站、客运码头在“便捷、整洁、规范、热情”方面下功夫。运输企业要落实各项客运服务标准,为广大旅客出行提供优质服务、优美环境和优良秩序,全面推进客运服务过程程序化、服务管理规范化和服务质量标准化;客运站要在客流高峰期增派服务人员,增开售票窗口,延长售票时间,维护好站场秩序;要充分利用运政信息服务平台和道路客运联网售票系统,发布客车班次和售票服务等信息;利用客运站电子信息屏、公告栏、广播等手段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旅客合理出行。春运期间,交通运输部将继续与中国海员建设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开展春运农民工平安返乡(岗)安全优质服务竞赛活动,请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积极与工会组织合作,认真组织好竞赛活动。

四、切实加强应急处置,全力确保公路水路运输畅通

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运输企业要完善应急预案,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全力做好应对客流高峰和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应急运输保障工作。公路部门要提早组织开展基础设施巡查和维护,配备充足的除雪、除冰设备和物资;航道部门要加强检查和设施维护,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水路畅通;救助部门要加强值守,及时救助遇险船只和人员;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沟通联络,完善气象信息交换机制,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并提前部署。对极端恶劣天气要确保快速反应、有效应对。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运是交通运输部门开年的第一件大事。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全力投入,扎实工作,为人民群众欢度春节创造良好的出行条件。借此,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上一篇:中学生九一八演讲稿下一篇:外山中心小学学校安全标准化提升三年行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