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发展现状

2024-04-08

曲艺发展现状(共8篇)

篇1:曲艺发展现状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跃在中国民间的各种曲艺曲种约有400个。他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说的有相声、评书、评话,唱的有鼓曲、琴书,另外还有快板、二人转等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主要在北方广为流传。在中部地区有湖北大鼓、常德丝弦、澧州大鼓、潞安大鼓、河南坠子、三弦书等曲艺,这些也是中部地区丰富的曲艺资源。在湖北省民间说唱(曲艺)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人能歌善舞,长期以来人们在生产、祭祀中且歌且舞的传统形式,沿传至今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多样的曲种。现存与原有共计56 个曲种,如湖北大鼓、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等,这些都是湖北文化宝库中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湖北大鼓的流派主要有南路、北路之分。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问有五字句穿插其间。湖北大鼓的主腔为“四平调”。说唱时,艺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并附以手、眼、身、步的表演。说唱段落问常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以渲染气氖,或借以思考唱文,或得以稍事喘息。1949年后,随着书目内容的更新,唱腔也有新发展,并加入了丝竹伴奏。湖北大鼓与湖北评书不同,以唱为主,夹以说白,以鼓板为主要乐器,演员边击鼓边唱说,风趣幽默,通俗易懂。

在湖北地区演绎湖北大鼓最为出名的就是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明智,他有着五十年的舞台生涯的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语言幽默,表演泼辣大方,演唱优美而富于韵味,雅俗共赏,独树一帜,是一位公认的德艺双馨的曲艺艺术大师。但是目前湖北大鼓现状不甚乐观,由于张明智的退出,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刷,导致湖北带这项曲艺后继无人。

现在的曲艺作品,内容大都是大同小异,我们不应忘了曲艺是匕首、是标枪的主要作用,在贴近生活的同时也要将生活中黑暗的一面说出来引起民众反响,周立波的“海派青口”在短时间内迅速受到人们的热捧就是因为他敢于将生活中的不平以幽默风趣的方式说出来,既能使人影响深刻又能起到督促作用,讲出事实和人们的心声。在全国范围内,对曲艺传承保护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日益重视已经初见成效,许多曲种以其独有的民族性、大众性、通俗性和经典性,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我认为曲艺的种种形式,在当今情形下,那些相对兴盛的,已经被赋予更多的这个时代的元素。对于语言或曲艺,不存在进步或者落后之分,只是为了更适应时代罢了。不论是现代的小品,相声,戏曲或是二人转,他们最根本的还是来源于之前的艺术形式,知识在现代意识的作用下,外形变了但其根是不变的只是为了让更多的现代人接受,艺术家们就会在这些艺术形式中融入了时代元素。而要想被越多的人接受,就要不断的使更多的时代元素融入进来,这不仅仅是曲艺的现状,也是众多艺术群体所面临的现状。对于曲艺而言一定要让听得懂的人来听自己的曲艺,因为那里有这个氛围,曲艺艺术把它的特性保持住了,它就有了 地域性了。这样拥有的特色曲艺才能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篇2:曲艺发展现状

<庄稼>

我国的优秀民族传统艺术“曲艺”,是何年何月形成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然而从出土的秦汉陶俑中,可见到滑稽可爱的说书俑人,由此可见,曲艺的形成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一、辉煌的过去

曲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结合各地民风民俗和语言特色,到了新中国成立时,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三百多个曲艺品类。就拿我们安徽省皖北地区来说吧,也有各类曲艺三十余种。笔者所在的宿州市,原为宿县地区,下辖八个县,1980年我做过一次统计,共有曲种十三个,职业和半职业艺人1058人。那时期,正是曲艺繁荣兴盛时期,每逢农闲季节,集镇皆有锣鼓响,村村能闻弦板声。每块曲艺场地上,听众都围的里三层外三层,他们随着说书人所讲的情节,时而哭,时而笑,时而愤怒不已,时而惊讶万分,成了听书迷。因而,我们毫不夸张地说,曲艺在历史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活跃了农村的文化市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简言之,有以下三点:

(一)使广大群众了解了中国的历史

众所周知,解放前我国文盲和半文盲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5%,但是他们也知道我国的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这是曲艺的功劳,他们是从听书中知道的。例如听过《楚

汉相争》、《云台中汉》的人,知道了我国曾有过西汉、东汉;听过《隋唐演义》、《响马传》的人,知道了有荒淫无道的隋炀帝和太平盛世的贞观之治;听过《杨家将》、《包公传》的群众,基本上了解了北宋的历史;听过《英烈传》的人,知道了凤阳出个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大明……,没学过一天历史书的人,能基本通晓中国封建王朝的演变,这不是曲艺的功劳嘛。

(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喜欢听曲艺的人,基本上都知道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忠、孝、节、义等品德。听了《岳飞传》、《碧血扬州》,知道了什么是忠君爱国,抵抗外族侵略;听了《苏武牧羊》、《文天祥》后,知道了什么叫民族气节;看过《鞭打芦花》、《王祥卧水》后,大都学习他们敬爱父母,做个孝子;听了关羽保皇嫂,千里走单骑的人,知道了什么叫义……总之,忠、孝、节、义的民族美德,是通过曲艺传承下来了,这点恐怕没有人质疑吧?

(三)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促进了全国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 在广播、电影、电视尚未普及之前,是谁在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政策?是曲艺!大家都会记得,一部《白毛女》的演唱,能激起解放军战士杀敌报国的勇气;山东快书《一车高粱米》,鼓舞了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心;《小女婿》推动了我国婚姻法的顺利实施;相声《如此照相》,批判了“四人帮”的极左思潮和害人的路线;喜剧小品《超生游击队》使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例子不胜枚举,总之一句话,曲艺在历史是立过大功的,不该忘记的。

二、尴尬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事业日新月异,广播、电视进了千家万户,坐在家中就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文娱节目,上剧场的人少了。再加上引进的西方狂歌劲舞的冲击,曲艺事业每况愈下。现在学曲艺的人少了,老艺人死的死了,中年艺人改行做生意挣大钱去了,曲艺队伍急速萎缩,大有曲终人散之势。就拿我们宿州市来说吧,能坚持说书唱曲艺的不足十人,怎么办?能让这一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辈手中消亡吗?真令人忧心重重呀!

三、振兴曲艺事业的几点浅见

古老的曲艺艺术,日渐没落,让我这个写曲艺、研究曲艺的老曲工作者痛心,对目前状况曾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工作,可惜无有良方找到出路。最近我从中国文艺史上发现一个问题,心中豁然开朗。原来中国的文学艺术样式,一向是崇尚改革而不断进取的。比如说唐诗,唐初有王勃、骆宾王、卢照邻等初唐四杰、中唐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家,晚唐有刘禹锡、皮日休等名家,他们把唐诗推到最高境界,无论从语言上还是从意境上能超越他们的几乎难于上青天。怎么办呢?到了宋代,聪明的文学家改革了,不专门写诗,而作词了。宋朝苏东坡的“大江东去”、辛弃疾的“挑灯看剑”可谓气势磅礴;而柳永的“晓风残月”,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又写的委婉细腻,把宋词推到了顶峰,使后人难以超越。到了元代,文人们知道写诗写不过唐,写词又难以胜宋,怎么办?他们把词戏曲化,即编个故事唱出来,写成元杂剧。所谓元杂剧说白了就是编

个感人的故事,把词用到故事里,让演员在舞台上既表演优美身段又用清脆的歌喉把词唱出来,这在当时可是个时髦的玩艺儿,吸引了无数的达官贵族及平民百姓,元杂剧也因此成为当时戏曲的高峰,出了像关汉卿、王实甫、高则成、白朴等一大批大作家,写出了《窦娥冤》、《西厢记》、《琵琶记》、《墙头马上》等传世名著,这就是元代文学改革的成果。

到了明代,文人罗贯中、施耐庵等人知道,写杂剧不行了,比不过元代四大家,怎么办?改写白话小说吧,让更多的老百姓也能听懂更明白,于是出现了一批通俗的作品。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是在此时诞生的。后来又出现了名家冯梦龙,他搜集了许多民间传说,编辑出版了“三言”“二拍”,把白话小说推向高潮,也给后世留下了精美的文化遗产。到了清代,文艺还是在不断改革创新,徽班进京吸收了皮簧、秦腔才创出了京剧,梆子戏传到各地吸收了不同地域文化,才形成了河南豫剧、山西晋剧、河北梆子、山东柳子等剧种,使祖国戏曲更加丰富多彩,受到不同区域群众的喜爱。

从以上事实说明,中国文艺是在不断改革中延续下来的。现代曲艺如何改?我认为应考虑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内容贴近群众生活

现在的曲艺作品,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宣扬好人好事,这只是一方面,我们不应忘了曲艺是匕首、是标枪的主要作用,如果写一

些群众特别关心的作品,如中央政策到了下面就变样,官僚阶级腐败成风;各地政绩工程劳民伤财,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等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我相信群众是喜欢听的。为什么侯宝林大师的“关公战秦琼”、姜昆的“如此照相”久演不衰,道理就在这里,光写些假、大、空的口号式作品是难以吸引听众的。最近我从电视上看到,我们中国曲协以刘兰芳主席为首,组织编写、演出了“感动中国”五十人的故事,到各地演出,由于内容生动感人,演员技艺高超,而且演职员只有十来人,好接待,费用低,深受各地领导和群众欢迎。这是个好兆头。如果各省曲协也能组织一批人照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以为不失为振兴曲艺的一个良方。

(二)形式要改

大家发现没有,这几年曲艺总的情况是不景气,但快板却很红火,不少晚会上都有它的身影出现,其原因是它改了。由单人或两人唱的快板,现改成音乐快板,演员上十二人或十六人,配上音乐,边唱边舞,有现代舞味道,群众当然喜欢。我还看过苏州评弹上场十几人,四川清音也是美女一群,演员数人,既演唱又变化队形,辅以舞蹈,给人以美的感受,观众怎么会不喜欢?因此我认为,我们省的琴书、大鼓、坠子等曲艺形式要想存活下来,也要向他们学习,在人员、音乐编排上下功夫,搞成群唱群舞,预计也会获得观众的认可。

(三)要给人以美的感受

老曲艺在演出时的服装、化装都不讲究,台上脏兮兮的,冷清

清的,现在青年人谁还愿意看呢?要想吸引年轻人必须在服装、化装上严格按美学观点包装起来,演员也要下功夫,在身段上、手势上及表演上给人以美的感觉,这样年轻人才愿意看。比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中,我参加几场大型晚会,在省住房建设厅举办的庆祝活动中,安庆市把“洪湖水浪打浪”改用黄梅大鼓调演唱,那服装光彩照人,演员靓丽可爱,边唱边舞,获得阵阵掌声。我以为这也是曲艺发展的方向,照此改下去,曲艺还是有振兴的前景的。

(四)要加强与现代传媒结合,扩大影响力

我们想想,刘兰芳怎么从鞍山市一个普通评书演员而名扬全国的?赵本山是怎么从铁岭曲艺团出来的?他们都是靠媒体炒作出来的,没有现代传媒炒作,想让观众认可,困难就大了。安徽省电视台花戏楼栏目,去年底至今年初,大力炒作我省民间十大业余戏剧明星,效果很好,使我们认识了不少民间戏剧艺人。我们曲艺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也来了十大曲艺明星演出,岂不是有利于曲艺和电视台的双赢方法。对曲艺的振兴也有难以估量的好处。

以上意见当否?请专家和同志们指正。

作者简介:庄稼,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原安徽省曲协副主席,曲

篇3:曲艺发展现状

关键词:壮族曲艺,唱天,天琴,特色,发展,传播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支系众多, 布傣人是其中一个只有万余多人口的小族群, 主要聚居于广西龙州县金龙乡, 被看做是南部壮族的重要支系。布傣人崇尚黑色, 服饰以黑为美, 故被称为“黑衣壮”。除了长袍黑衣, 金龙乡的布傣人与龙州一带其他壮族族群, 如那坡黑衣壮相比, 还有一个更为重要而独特的文化特征——“唱天”。从艺术属性来看, “唱天”是一种融文学唱词、音乐、表演于一体的曲艺艺术。从文化属性来看, “唱天”又源自于当地壮族的一种民间祭祀仪式, 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和民俗文化内涵。

一、“唱天”的由来

唱天源于龙州壮族地区“布傣人”的民间宗教祭祀仪式和巫事活动, 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当地《风俗志》《龙州纪略》的记载, 以及清末龙州文人黄敬椿所写的诗句, 还有龙州、防城等地流传的“天”的传说和民间艺人的口述材料等证据来看, 唱天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起码在清代已经流行。在布傣人的信仰中, 神与天是同一个概念, 祭天即是祭神。“唱天”即是一种通过巫师弹唱的形式来敬神或祭祖的民间宗教活动。唱天一直被保留到现在, 每年春节刚过, 龙州金龙乡就要举办“高坡节”, 也称“侬侗节”, 这是当地的一种民俗节日, 在这个节日中, 就要举行古老的唱天仪式, 但是, 和过去的宗教用途不同, 现在的唱天除了宗教意义, 更多属于表演娱乐和民俗文化性质的活动。

唱天与壮族特色乐器天琴关系密切, 没有天琴的伴奏就不能称之为唱天。从文化意义上看, 天琴首先被看做法器, 具有通天的功能, 承担着神与人的沟通桥梁, 能够祈福消灾与酬神, 演奏天琴之前必须要焚香以示虔诚, 现在依然保留了这个传统。因为天琴具有通神的法力, 所以弹唱天琴的艺人也具有“巫” (即道公) 的身份, 受人尊敬。过去在龙州, 要成为天琴艺人需要许多严格的条件, 除了会弹唱天琴、恪守各种禁忌外, 还必须经过出师仪式并获得法号, 这样他作为“巫”的身份才会被外界认可, 才具有法力能够沟通神和人。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唱天是龙州布傣人最隆重的民俗活动。唱天仪式有一套约定俗成的流程, 分为三步:第一步祭神, 第二步请神, 第三步, 天舞。在举行仪式前, 各家将祭品摆在一张桌子上, 放在村头, 排成一列, 道公焚过香后唱天活动就正式开始。

二、“唱天”的艺术特色

(一) 曲目类型及代表作品

根据唱天艺人的口头传唱, 唱天曲目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首先是神话传说类曲目, 如《解难》唱的是布傣人祖先侬端、侬哑拯救布傣人脱离苦难的传说;其次是英雄人物故事类曲目, 如《侬瑞侬亚的故事》, 唱的是侬瑞侬亚二人的英雄事迹;再次是伦理道德类曲目, 如《想母十年》《牢记清》等;还有是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的曲目, 如《唱牛》《唱春蚕》《庆丰年》《花母种》等都是此类;还有祭祀仪式类的曲目, 如《跑马》《开门歌》等, 是在举行唱天仪式之前, 道公首先要唱的歌曲。

(二) 歌曲旋律、节奏特点

唱天歌曲所用的旋律曲调, 有高腔和平腔之分, 歌曲性质属于叙事歌曲或叙事长歌。旋律调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五声音阶徵调式, 如高腔;二是五声音阶羽调式, 如平腔;三是五声音阶宫调式, 如《跑马》《送情鸽》等, 在有些感情富于变化的长歌中也使用调式交替, 如《奠王》《想母十年》, 就使用了徽、羽调式交替。唱天的节奏比较自由, 多采用散板, 或者3/4, 4/4, 5/4拍子混合使用, 随性而发较多, 而且常因演唱者的不同在行腔时亦有所不同, 这样使艺人抒发情感时更自如。唱腔的音域不宽, 一般都在八度内进行, 旋律清新、优美、平稳、抒情。在唱述不同作品时, 乐句尾音常采用扩展性拖腔, 并以装饰音润腔, 使乐句婉转动人。

(三) 唱词语言特点

唱天的语言音韵是用“偏话” (布傣壮语) 或壮话音韵。韵辙方面, 有的唱词押“脚韵”, 可以四句全押, 也可以一、二、四句押, 或二、四句押;还有的唱词押“腰脚韵”, 将二、四句的第五个字分别与一、三句的末一个字押“腰脚韵”, 例如《侬端侬亚的故事》中的一节“今日打柴进深山, 泉水叮咚欢人心, 决心造琴来奏弹, 偏人世代传佳音” (意译) , 这里, 一、三句的第七个字“山”“弹”分别与二、四句的第五个字“欢”“传”押腰脚韵;第二句的末一个字“心”又与第四句的末字“音”押脚韵。从唱天的句式特点来看, 唱词结构多为单字句, 三、五、七、九、十一、十三字句都有, 但以七字句居多, 四句为一节。修辞手法方面, 传统曲目唱词常用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 例如《解难》中的一节:“脚行出天星成片, 行脚出天星成堆, 脚行出天星成只, 行脚出天星成对” (直译) , 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开头重复, 二、四句的末字押韵。

(四) 演唱形式与伴奏乐器“天琴”

唱天的演唱方式是有规定的, 一种是演员兼乐手自弹自唱, 另一种是演员不兼乐手, 自唱他弹, 由琴师来伴奏。演员演唱时, 都是坐唱。无论是自弹自唱, 还是自唱他弹, 所用的伴奏乐器都是壮族特色乐器——天琴, 这也是唱天中唯一的伴奏乐器, 没有天琴就唱不出天曲。天琴悠扬的声音与天曲艺人的歌声融合在一起, 产生出一种柔美迷人的声音效果。

天琴, 因其发音特点, 别称为“叮叮”或“鼎”, 布傣人状语称【Po Tei】, 是壮族最有特色的一种古老弹拨乐器, 长约75—120厘米不等, 由琴杆、琴筒、琴弦、琴码组成。琴杆木制, 长约98公分, 头部加工成凤、帅印、太阳和月亮的造型, 杆身雕有龙的图案, 有吉祥、镇耶、照妖、光明等含意;琴筒用葫芦或麻竹壳制作, 以麻竹壳或薄木板封面, 并用有色纸涂上装饰;琴弦两根, 过去用蚕丝制, 现在用鱼网丝;琴码竹制, 呈等腰梯形。天琴音色清脆、圆润、甜美。演奏姿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琴靠在右大腿位置坐着弹奏;另一种是把琴按在右腹前站立或边舞边弹。天琴定弦和一般乐器不同, 内外弦可以调换, 既可内弦定高音, 外弦定低音, 也可内弦定低音, 外弦定高音。一般是根据人声高低和曲调调式不同定为“1 5”或“2 5”。

三、“唱天”的生存现状和发展传播建议

“唱天”是壮族布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 集乐器、乐曲、唱词、弹唱、表演于一体的壮族特色传统曲艺, 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体现着富有壮乡特色的文化成就, 深深地影响着壮族人民的信仰意识、价值观念、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 是壮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在当代社会, 传统文化面临现代科技、西方文化、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 生存状况岌岌可危, 唱天曲艺也不例外, 同样处于濒危的境地, 因此亟需加强对它的保护、传承、发展、传播的相关研究, 以促进它的振兴和繁荣。

(一) 生存现状

根据笔者在龙州金龙镇的实地调查发现, 在随机采访的几十余人中, 几乎没有人知道“唱天”这种艺术形式, 即便个别人略有所闻, 也说不出现在是否还有唱天, 不清楚唱天活动举办的准确时间。在整个龙州县, 只发现极少有卖天琴的商店。当地的学校也不太重视唱天和天琴的学习, 全县只有龙州县民族中学等个别学校开有天琴课。可见, 唱天这门传统艺术在当下的生存状况很不理想, 社会和学校层面都没有给予多少关注和重视, 大众对其知之甚少。从政府层面来看, 据了解, 龙州县政府正在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目前已申报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自治区级2项、国家级1项, 同时申报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令人高兴的是, 壮族天琴已被列为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 和天琴密不可分的、更具民俗文化价值的唱天却没有被单独列入任何非遗保护的项目。即便是得到政府扶持的天琴, 发展情况也不容乐观, 后继乏人。在笔者调查的龙州金龙镇板池屯, 目前天琴的传承人已经不多见了, 而且老龄化现象严重, 没有年轻人喜欢靠这一“巫术”吃饭, 除了天琴世家的子女要传承以外, 几乎没有年轻的天琴艺人了。天琴世家的子女有很多也是出于无奈而不是自愿学习天琴。没有了天琴艺人, 何谈唱天仪式音乐。可见, 唱天艺术正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 亟需探索对其保护传承、发展传播的方法对策。在此笔者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和建议, 供大家探讨。

(二) 发展传播建议

1. 政府制定非遗保护规划

发展的前提是保护。进入21世纪, 我国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的热潮。龙州县政府也已申报并获得了一批包括天琴在内的区级、市级的非遗文化项目, 但直接扶持唱天的项目却至今没有。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出台一项专门针对布傣黑衣壮唱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政策, 进一步明确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 建立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事实上, 龙州县在广西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先进和突出的, 正是因为有了当地政府的介入, 才使得当地一些古老的传统文化进入了大众视野, 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些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瑰宝, 使它们获得了重新发展的机会。所以, 深切希望“唱天”也能够被政府给予关注和重视, 获得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发展, 而不要把其遗忘。

2. 培养唱天传承人

艺术的发展要靠人, 要后继有人才能发展下去。据笔者调查, 现在龙州当地能够表演唱天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 能够演奏天琴的民间艺人, 除了天琴世家第11代传承人李绍伟, 余者不超过几十人, 而且年龄最大的已80多岁, 年轻的也四五十岁了。社会上, 青年一代基本没有能够表演唱天的。天琴由于近年来被列为区级非遗项目, 情况稍好, 龙州县的女子天琴组合还曾经参加过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 引发过一阵学习天琴的热潮。但大多年轻人只是一时热度, 或为了生计, 没有真正的热爱这门艺术和持久学习的耐心, 热闹过后, 天琴依然被社会冷落。当务之急, 要培养唱天和天琴的表演人才, 需要合政府、社会、学校、民间等多方之力。首先, 政府要提供条件, 加大扶持力度, 给唱天艺人提供物质生活保障, 使其能够安心从艺和授徒;其次, 社会各界要给唱天和天琴艺人提供演出平台, 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门艺术, 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 培育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促进其传播和市场繁荣。再者, 大、中、小学校要开设唱天和天琴的相关内容, 从教育入手, 从小培养孩子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选拨有潜力的学生成为传承人, 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传播唱天和天琴, 促进其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3. 与旅游开发和民俗节日表演相结合

唱天流行的广西龙州地区是一个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 也是广西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如何利用这一地理资源优势, 对唱天进行开发和传播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思路。从旅游产业方面来看, 龙州唱天极具地方特色, 让其与旅游产业结合起来, 是一个新的突破点, 让旅客在游览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 了解龙州本地的音乐文化特色。例如, 可以建立龙州唱天曲艺主题屋、唱天特色旅馆等, 其主题屋内设计以伴奏乐器天琴为主打装饰, 以唱天和天琴表演等途径吸引游客。这样做的优势在于:装饰有特色, 吸引游客的眼球, 使其产生好奇;对唱天的艺术魅力进行彰显, 改变其生存状态, 不再以单一的叙事长歌音乐为主要表现形式, 可以直接从其本身冲击人们的视觉, 达到打动人心的效果, 为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唱天文化奠定基础;让人们在娱乐休闲的同时, 感受广西特有的风俗人情以及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笔者曾经尝试以商业买卖的手段做推广, 把天琴乐器做成小挂件, 如手机挂件, 背包挂件, 在外观设计上, 既注重其原貌特色, 又做到美观大方, 轻巧便捷, 使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让购买者真实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将唱天和天琴融入旅游项目, 既能起到宣传推广的良好效果, 也可以很好的解决唱天艺人的收益问题, 进而带动和促进唱天的发展和传播。

此外, 龙州不仅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令人神往, 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 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 所以唱天跟这些淳朴的风俗文化相结合, 必定会产生非同凡响的效果。在一年一度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 就曾有来自龙州的壮族天琴女子演唱组合表演独具特色的壮族唱天, 13位青春靓丽的少女身着黑壮长袍, 手持天琴、脚系铜铃, 玉指轻弹、深情演唱, 琴铃合鸣、歌声婉转, 有如天籁之音。这种古老的原生态器乐与声乐融合在一起的艺术美感, 不仅让在场的中外各族观众耳目一新, 还引起各界人士广泛关注, 形成很好的社会效应。现在, 天琴表演在广西已不算罕见, 但更具文化意义的唱天表演还是非常稀少的, 需要注意利用民俗活动和民俗节日的机会进行表演来推广和传播。

4. 打造网络宣传平台

现代社会是互联网普及的社会, 网络是大众了解、交流信息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因此, 利用互联网为唱天艺术打造宣传平台, 是促进其发展的良好而有效的途径。网络宣传的优点很多:传播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即时性强、信息传递快速便捷, 又能够提供虚拟的人际交往平台。具体方法上, 比如, 建立唱天艺术网站, 在上面进行介绍宣传, 发布唱天活动、培训的动态和信息;利用网络人际交往平台, 成立唱天研究小组, 招募有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在视频网站发布唱天的表演视频;利用电子商业网站, 对前面提到的天琴挂件挂饰进行义卖, 或推销壮族布傣人的长袍黑衣服饰和玩偶等等。总之, 尽可能利用网络各种渠道和平台宣传推广壮族唱天文化, 促进其发展和传播。

参考文献

[1]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2]冯光钰, 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上册) [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3]吴金琳.天琴演变的文化思考[M].广西社会科学, 2009.

[4]曹本冶.中国传统民间仪式音乐研究 (西南卷) [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篇4:山东临淄曲艺发展论

回眸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对临淄有过这样的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而在论语中也有论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还有预言故事“滥竽充数”等都说明当时齐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文化的发达。

为了将山东所特有的曲艺文化继承与发展,各级政府和单位一直以来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对临淄曲艺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工作,保证了临淄曲艺的继承与发展。

在1955年,临淄区文化馆以传授班形式,使优秀舞蹈《锯碗》《十大姐》《看庄稼》等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在1956、1979、1982年,区文化馆曾三次对民间传统音乐进行收集整理。其中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则编入市、省民间音乐汇编。例如:《双蝴蝶》《荣莉花》被收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山东卷),另外《丰收乐》《斗鹌鹑》等曲目被收入《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

当今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得到了高速的发展,而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也得到了重视与保护。因此人们应该更好地了解临淄传统民族曲艺,加深对山东传统民间文化的认识,继而进一步学习、传承与发展好我国的传统曲艺。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同样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从而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往年对于包括临淄曲艺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传统曲艺来讲,教授者与学习者普遍较少,没有得到很广泛的推广与学习,这就会对临淄曲艺的发展造成阻碍。但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重视,山东临淄曲艺虽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始终生生不息,在实践中求生存,在变革中求发展。

近年来,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喜爱并学习中国民族音乐的人越来越多。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吴雁泽曾指出:中国民族音乐以其独特价值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有阵地,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对世界音乐艺术应尽的义务。

临淄曲艺作为山东曲艺的一个代表,能够很好地反映山东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的发展。研究临淄曲艺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并传承山东地方文化,能够促进大家对故乡文化的新认识,了解当地历史,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发展了山东的传统文化。

为了继承与发展山东临淄曲艺,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好临淄曲艺文化传承人

临淄是一个有浓郁曲艺氛围的城市,这里有诸多的曲艺家,创造并发展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临淄出现了诸如临淄朱台村的朱佩东、刘家寨的刘宪章等当代知名的曲艺能手。千百年来淄博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当地特有的曲艺音乐风格,这些艺术作品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共鸣。临淄曲艺音乐的传承延续有的靠子承父业,有的靠拜师学艺。但他们的传授方式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靠口传身授。因此一些优秀的民间音乐往往因无人学习和民间艺人相继去世而失传。

现如今,要想传承和发展淄博曲艺,首先要保护传承人,保护好传承人才能保护好临淄曲艺。只有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社会普遍关注度的提升,才能使临淄传统音乐得到推广与发展。针对现如今的情况,结合到现实条件,应当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多组织曲艺比赛,宣传曲艺文化,将曲艺发展到民间,增加群众对淄博曲艺的了解和认知。对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宣传。这样才能使临淄的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推广与发展。

二、让临淄曲艺音乐走进课堂

学校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场所,对于传统曲艺的发展,音乐课堂是其很好的发展途径,学校教育对传统艺术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想让临淄曲艺音乐得到好的传承和发展,必须重视并抓好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让临淄曲艺音乐走进课堂。

首先,在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应该适当引入便于接受的临淄曲艺音乐知识。音乐教师要在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与知识的同时,设法将所掌握的民间音乐资源运用于学校音乐教学之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于临淄曲艺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还可以使同学更深入的了解历史,提高爱国意识。

其次,应在高校中普遍开设民族传统音乐课程。该课程能够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包括我国临淄曲艺音乐在内的多种民间传统音乐的基本内容,认识临淄曲艺等民间音乐发展的历史及现状。通过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我国临淄曲艺音乐中的主要形式,熟悉我国临淄曲艺音乐中的音乐语言,了解我国临淄曲艺音乐中传承的优秀曲目。

第三,专业音乐院校要强化本土音乐,应该更多地将本土音乐带入到课堂当中。学校应该摈弃老观念旧思想,开创新的学科,大力在学校中发展传承曲艺,弘扬民族文化。同时开展民俗曲艺比赛,让更多的同学接近民俗曲艺,了解民俗曲艺,融入民俗曲艺。开发大家对民俗曲艺的兴趣,提高同学们学习的欲望。再聘请曲艺民俗文化的老艺术家到学校里讲座,给学生们提供纯正的艺术指导,也给学院带来新的艺术氛围。而高等院校则在学习民间曲艺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对民间曲艺进行了宣传,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山东的民间曲艺,既可以使山东民间传统曲艺得以传承下去,也可以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另外,在将临淄民间戏曲进行继承与发展的同时,也该看到民间曲艺不都是适合我们发展的,在民间曲目中还存在封建的、腐朽的内容。对待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不适合发展的内容应该剔除或者加以改造,从而变成能够被当今社会所能吸纳的优秀的内容、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容。在内容上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与时代接轨,使临淄的曲艺能够传承下去。

总而言之,临淄曲艺的文化内涵不仅体现过去的历史文化,对于现今甚至未来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可喜的是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实施中国临淄曲艺文化保护工程,对中国临淄曲艺音乐文化进行有效保护

篇5:曲艺音乐教案(模版)

授课对象:九年级

授课人:音乐系09级D班王少丹 授课时间:2011-6-14

课题: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重整河山待后生》

教学理念:本节课面向九年级全体学生,“音乐审美为核心”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注意到九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思和交往的愿望增强,知识面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以需求的不断丰富,使初中生的知识需求量加大,所以我将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让学生获得更多作品上的理性认识,如歌曲的背景知识,表现手法,情绪以及相关的乐理知识。更有意义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达到学科综合。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看相关资料的图片、视频,倾听歌曲,从看,听,动,三个感官形式,让学生很好的参与到音乐实践当中。

教学内容:

1、介绍曲艺音乐、苏州评弹、京韵大鼓。引导学生对我国曲艺音乐产生兴趣,乐于了解其历史发展、表现形式和艺术特色。

2、聆听并欣赏苏州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和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后生》,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并了解其主要特点、表现形式、艺术特点等,感受体验两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4、说说你所知道的说唱音乐,试着唱几句,想想它和方言有什么关系。

5、听曲艺片段做连线练习。答案:北京(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梨花大鼓);

四川(清音);湖北(采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通过欣赏《蝶恋花、答李淑一》和 《重整河山待后生》 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的主要特点。

二、感受体验两个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三、认识歌曲的背景知识,表现手法,情绪,以及相关的乐理知识。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歌曲,观看相关资料,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以分析,体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歌词等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

教材分析:《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是用苏州弹词的曲调创作,为毛泽东诗词谱曲的优秀作品,此曲唱腔运用评弹中蒋调和陈调的旋律,并吸收了戏曲的板腔变化手法而构成的一个富于抒情的完整唱段。如“我失骄杨君失柳”句,就是典型的蒋调的上句腔,变化出“散板”、“中板”,结合旋律的起伏,加强了激动的情感。“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则以深邃的眷恋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又如“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音乐用舒展悠扬的慢板,频繁的强弱力度变化,忽放忽收,形象地唱出嫦娥在万里长空为忠魂翩翩起舞的意境。其中“魂”字是利用了韵母(字尾)作拖腔处理,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的“顿作倾盆”四字用了强音唱法,使字音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雨”字的闭口韵,在行腔中运用渐强的唱法,仿佛人的激情涌动如海如潮,由远及近从天而降。整个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弹词音乐的特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

《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唱段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个唱段的旋律激愤、高亢、悲壮。其旋律是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它是用宫调式写成的。全曲可分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第1-20小节;第二乐段为第21-40小节。唱段的节奏自由。骆玉笙在演唱时,发挥了她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的演唱风格,并揉进了悲壮苍凉的演唱特点。在伴奏形式上,采用了传统伴奏乐器(特别是大三弦)与西洋管弦乐队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强化了悲壮的、大义凛然的、坚强不屈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让学生获得更多作品上的理性认识,知道我国南北有代表性的两种说唱音乐——南方弹词、北方鼓词,并了解其背景知识、主要特点、情绪、表现形式、艺术特点等,感受体验两唱段中所表现的革命家情怀与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分析演唱情绪的起伏变化,特别是对节奏、旋律、速度、力度的变化的分析,从中体会革命者的心境与伟大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音乐知识,介绍曲艺音乐、苏州评弹、京韵大鼓。

二、听赏《蝶恋花、答李淑一》

思考1——音乐特点(学生活动)

思考2——情感体现(教师讲解)1:音乐背景——题目中的李淑一原是湖南长沙第十中学的语文老师,其丈夫柳直荀1932年在湖北战役中牺 牲。杨开慧是毛泽东夫人,1930年为革命牺牲,时年29岁。1957年春节,李淑一向毛泽东贺年,信中附了一首她1933年写的怀念柳直荀烈士的词。同年5月11日,毛泽东回信,并以这首词作答。这首词为毛泽东1957年写成,他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以丰富的想象追思杨开慧、柳直荀两位烈士,表达了革命者高尚情操和精神境界。1958年他弹词演员赵开生为这首词谱曲。2:音乐特点——《蝶恋花、答李淑一》是解放后弹词开篇的优秀作品之一。唱腔优美抒情、细腻委婉,既保留了苏州弹词音乐的特点,又赋予了新时代的气息。3:情感体现——音乐抒发了作者对烈士崇敬缅怀之情,揭示了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最后一句“泪飞顿作倾盆雨”铿锵有力,表现出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

三、听赏《重整河山待后生》 思考1——音乐特点(学生活动)

思考2——情感体现(教师讲解)1:音乐背景——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其旋律是采用京韵大鼓的音调素材写成的。它通过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了抗战八年来沦陷区广大人民血与泪交织的生活画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血腥统治、汉奸的卑鄙下流的嘴脸,描述了中国人民所遭受的民族灾

难,反映了在这一历史时期人民大众逐渐觉醒的过程和顽强不屈、奋起抗日的精神。2:音乐特点——旋律激愤、高亢、悲壮,节奏自由。3:情感体现——《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个唱段,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歌颂了中国人民为雪国耻不怕流血牺牲、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歌唱家骆玉笙在演唱时,发挥了她音域宽阔、抒情色彩浓郁的演唱风格,并糅进了悲壮苍凉的演唱特点。强化了悲壮的、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音乐情绪。

四、说说你所知道的说唱音乐,试着唱几句,想想它和方言有什么关系。

五、听曲艺片段做连线练习。答案:北京(京韵大鼓);苏州(弹词);山东(梨花大鼓);四川(清音);湖北(采茶)。

篇6:曲艺大赛总结

“璀璨星荟”首届校园曲艺大赛的总结

为积极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鼓励同学以校园生活为素材进行文艺创作,充分展现青岛农业大学学子的文艺才能,全面提升广大同学的综合素质。青岛农业大学团委特举办了此次校园曲艺大赛,这也是我校的首届校园曲艺比赛,而本次活动则是由机电工程学院团总支具体承办的。

在艺术节伊始,当我们第一次知道本届艺术节上将举办曲艺比赛时,我们就知道这又将是一次对我们的考验,同时也会给我们一次锻炼的机会。因为在以往的无论是校级的活动还是院里的活动中,我们都没有出现过什么比较出彩的曲艺类节目,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决定在已有的曲艺节目中再进行一次筛选,然后挑出出较为精彩的节目再进行加工和润色,让节目看起来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有了这个初步的想法后,我们开始了下一步的工作。

在艺术节开始的第一个周末中,我们召集了学院里所有具有曲艺方面的特长的同学集中在化学楼进行了一次节目的初选。在初选中,我们邀请了一些在以往的比赛或者演出中有过精彩表现的学长姐作为评委,来为我们出谋划策。经过一下午紧张的甄选,我们定下了最终代表我们学院参加学校比赛的三个节目,他们分别是:由陈晓琳担纲主演的小品《唐伯虎点秋香》、由子鈜和宋旭鹏同学的相声《美丽人生》、以及訾欢同学表演的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

元》。定下最终节目后,我们旋即开始了紧张的排练。经过紧张的排练,我们终于迎来了初赛的日子,在参加比赛前我们要感谢很多人,例如卫生部部长,通过她的帮助我们如愿借到了比赛时的服装,可以说是解决了我们比赛时最大的难题。俗话说,有付出就会有收获,事实也应证了这句话,由于我们的不懈努力,初赛中我们的小品和相声可以说是获得了满堂的喝彩,也轻松的杀入了决赛。但是,我们本来很有希望进入决赛的黄梅戏选段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突出重围杀进决赛与另外两支队伍汇合,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但他也告诉我们我们的确还存在着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初赛结束后,我们抽出了决赛时的签,也就是决赛时的出场顺序。小品的顺序为5,而相声的为七,虽然两个节目相靠较近,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取得好成绩的信心和决心,我们也不能让他成为我们夺得好成绩的障碍。在决赛的过程中,我们同样的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尤其是化妆没法小组,他们克服了考试密集的困难,在忙碌中抽出时间,为我们的演员们化妆,我们对他们要表示衷心的感谢。比赛中,我们的节目一出场即有笑料,一时间在赛场上空飘荡着的都是观众以及评委观看我们的小品后发出的由衷的笑声。比赛可以说是精彩纷呈,也可以说是难分难解,参赛的演员们无一不是个中高手,比赛也渐渐的进入了白热化,我们也始终为我们自己加油打气,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获胜。同时,我们也为其他选手的精彩演出发自内心的鼓掌,为他们的精彩表现,甚至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动。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我们最

终获得了总成绩第三的好成绩。在这次的比赛中,我们收获了很多,有取得成绩的喜悦,也看到了许多我们在工作中的不足。我们相信,在团总支的带领下,我们将来一定能过把工作做得更细致,更完善,咱们学院一定也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下图为比赛时评委席

下图为比赛现场画面

篇7:曲艺协会策划书

一、活动前言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在复杂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一个广阔的关系网,丰富自己的人脉也成为大学的“必修课”,我院现已成立交友协会,现举行交友协会“会徽征集大赛”。

二、活动主题

“交流”“友好”“团结”“乐观”“积极”

三、活动目的

扩大同学的交友圈,使同学们不只是局限在班级系部。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取长补短增强自己交流和处事能力。

五、主办单位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社团联合会

六、承办单位

交友协会

七、活动时间

八、活动地点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九、活动对象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全体10级学生

十、活动前准备

1、活动策划及申请:制定活动策划并交于院社团联合会、审批。

2、宣传:利用板报、海报、条幅、宣传单等各种宣传方式在餐厅门前、公寓门前、校内主干道等主要位置提前进行宣传,并以通知的形式发放到各个院系。

3、评委:由交友协会会委组成初选评委小组进行审核。

4、工作安排:具体安排各个部门所负责工作(材料整理、传单发放、各项宣传、作品收集、资金赞助、外部联络等)。

十一、活动流程(暂定)

1、作品收集

①时间及地点:月 号至 月 号在各班征集作品。

②截稿时间: 月 日

2、评审时间

①时间:月 日—— 月 日

②评选方式:由初选评委小组评选出优秀作品50份

3、获奖名单公布

月 日通知到各班

5、颁奖晚会

月 日晚(暂定)在校6号楼合堂举办“交友协会会徽征集大赛颁奖晚会”,届时将对获奖者进行现场颁奖。

十二、参赛要求

(1)参赛作品须围绕主题,内容构思新颖、有创意、合法、健康、积极向上;

(2)所交作品须注明姓名,所在系别班级,以及联系电话;(3)可以个人名义也可以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参赛。

十三、注意事项

(1)参赛作品无论获奖与否,概不退稿,请作者保存好原稿;

(2)同一份参赛作品出现两次或者两次以上,取消评奖资格。

社团联合会

交友协会

篇8:曲艺发展现状

关键词:电影,曲艺,关系

在电影需要的整体氛围中,曲艺的存在,往往是作为某种重要的表达元素的。事实上,曲艺本身就是一种表现或者叙述手段,然而,它在电影中作为一个元素存在,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嵌套的问题。这种嵌套,往往都具有绝妙的作用, 或是加重某种氛围,或是反衬某种情绪,或是具有情节的串联作用,或是标志某种地方文化基调,此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一、曲艺对电影的促进、丰富和发展

(一)曲艺作为电影影片的逻辑组织形式和叙述方式。 许多电影的展开,都是一种曲艺式的表达和叙述。比如,影片故事通过说书人之口讲述出来。这种叙述方式,其实就是一种曲艺式的逻辑组织形式。例如,戏曲电影《翠姐姐回娘家》中,主人公翠姐姐,从她嫁到婆家再到回娘家,整个过程都是通过说书先生之口讲述出来的。

评书的表、说方式,跟电影的蒙太奇非常对应。评书的 “开脸”,与电影的镜头语言更是极为对应。“开脸”中对人物形象的特写描述,几乎就是分镜头特写。例如,评书贯口《八扇屏》中《莽撞人》一段给张飞“开脸”,词曰:

“但见张飞,豹头环眼,面如润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 海下扎里扎煞一部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

再如,评书中的“倒书”,在拍系列电影时用于前片回顾, 能迅速交代清楚上一部影片的故事,让观众在观看本部影片时,不会有距离感和陌生感。还有“以说代叙”,直接给出结果,或者“栓下一个扣”,且听下回分解,在电影中亦可妙用。

另外,评书中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手法,跟电影中的“平行蒙太奇”非常接近。例如,评书《三国演义》 中就有这样一段儿: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边,赵云正在长坂坡前杀得手顺。蜀军后方,燕人张翼德已然领了军事将领,奔将过来准备营救了。一边是杀声震天,一边是马蹄悬空……”

这段明显就有平行蒙太奇的意味。

(二)曲艺能够标识出影片中的地域文化。电影涵盖的内容总避免不了粘带上地方文化,例如电影《梅兰芳》中, 开戏前会有数来宝艺人打板儿宣传,这快板声一听就是京味儿的。很多电影中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原因跟曲艺与生俱来的特点有关:所有的曲艺文化,都是地方的,无一例外。

(三)曲艺运用在部分电影中,能够明快电影的节奏。 节奏是一切艺术的生命。曲艺的节奏,跟电影结合起来能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相声“三翻四抖”的节奏理论, 在电影里就很受用。当然,镜头也可以随着曲艺音乐的节奏进行切换,如电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中,“小倭瓜” 走路的脚步,伴随着三弦的弹拨声,节奏明快,整个画面都是轻松活泼的。

(四)曲艺运用在电影中,可以大大增加影片的趣味性。 1. 曲艺音乐,丰富影片趣味性。电影音乐在情感渲染、主题提升、整体氛围的塑造上,力量巨大。然而,曲艺音乐在电影中,也有正面衬托、反面衬托之分。正面衬托,即依照场景, 增加片段的幽默感或者渲染悲凉的氛围。例如电影《鼓书艺人》中,男主角方宝庆在哥哥的新坟前,敲响打鼓,唱起曲儿, 催人泪下。反衬音乐,其效果就更明显了,类似于杂耍的感觉。本来是一个高兴的场合,背景音乐却是《二泉映月》。 如此类型的手法操作,在电影中实则可行。2. 曲艺式对白, 丰富影片趣味性。曲艺式的对白,尤其体现在相声式的幽默台词上,这种手法能用的地方比较多,例如电影《非诚勿扰2》 中,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在得知自己得了绝症之后,由葛优扮演的勤奋陪同着去公墓为自己选墓。自我调侃了一句:“活着扎人堆里,死了还扎坟堆里,死了都能被邻居给哭醒了。 你要不忌讳,干脆在公司给我弄一花盆儿,放里头,再种棵绿萝得了。”这些超乎寻常的对白,非常富有“相声性”, 既可以说是对自己的调侃,也可以说是对命运的调侃。既有悲剧意味,也有喜剧精神。

(五)曲艺本身就可以成为电影的一种题材。曲艺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电影题材,包括曲艺人物的传记,如2014年10月上映,由赵洪纪导演,以快板大师高凤山先生为题材的传记电影《高凤山》,便是以曲艺人物为题材的曲艺电影。2008年8月,武然导演的电影《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 讲的就是有关曲艺传承的辛酸故事。老舍小说改编的电影 《鼓书艺人》,说的也都是曲艺艺人江湖漂泊,饱受欺凌与压迫的生活。故说,曲艺本身也是一种影视素材,具足荧屏欣赏价值。

二、电影之于曲艺

由于文化传承的断层、西方文明的冲击及新型艺术形式和传播媒介的冲击,传统的曲艺形式更是被大多数人遗忘了。故而,电影的存在对于曲艺艺术而言,有两种意味:从大形势上说,其冲击了传统曲艺的观众份额,舞台曲艺大受冷落;但从某些方面讲,电影又传播和弘扬了曲艺艺术。曲艺传记类电影的开辟,通过电影纪录片解读曲艺文化内涵, 通过曲艺故事片再现说唱魅力,乃至通过曲艺动画片培养青少年曲艺素养,都是电影对曲艺艺术的推广和弘扬。由此而言,电影也是在尽力弘扬曲艺文化。

三、如何促进电影与曲艺的共生与发展

(一)元素和题材的互相借鉴。这种现象是非常常见的。 例如,电影《珍珠翡翠白玉汤》,最早就是相声的题材,原版是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的单口“把干活”(代表作品)。 电影《煎饼侠》中的《五环之歌》,实则是相声演员岳云鹏相声中的代表曲目。

(二)演员的重合性。由于市场的需要,现在很多电影演员实际上也是由曲艺演员充当的。相声演员冯巩,在《没事儿偷着乐》中扮演“大民”的角色,从性格到语言都是相声味儿。在看电影的同时,没人忘了他是相声演员,反而提升了他在人们心目中相声演员的知名度。同样,白凯南、岳云鹏、贾玲、高晓攀等新一代的相声演员,也都竞相投身电影圈。演员的两栖重合,实则也是一种互相的促进和发展。

(三)探索寻求新的结合形式。传统的结合形式,对于曲艺的弘扬和曲艺电影的发展来说,是很有限的。理应开辟新的形式来促进二者的双向发展。例如,电影的曲艺化配音, 在原版电影的基础上,音配像,新词老画面,按照曲艺的形式来操作,应该会是一种很有趣味的形式。与此同时,在曲艺老段子的基础上,很多人已经开始用动画片给它们配上了画面,这也能被许多观众接受。目前来说,许多电视台已经接受了这种结合形式。当然,我们还可以尽可能多地去开发其他的结合形式和内容,以促进曲艺和电影的共同发展,尤其是促进曲艺的发展。

四、小结

总的来说,电影与曲艺的关系,是辩证的存在。电影对曲艺既有冲击,也有促进和发展。曲艺对电影既有借鉴,也有促进。若想促进二者的共同繁荣,除了各自发展以外,还需要互相借鉴。电影必须多多吸收曲艺元素,消化和发展其表现形式,萃取精华以为己用,曲艺也要与时俱进,吸收电影的优点,提高自身的表现力。

参考文献

[1]石蓓.新时期曲艺电影的艺术价值探析——以地方曲艺天津时调为例[J].新锐视点,2013(5).

[2]刘振东,杨晓辉.相声小品的电影化——论冯小刚喜剧电影的文化要素[J].电影文学,2009(11).

[3]周民震.喜剧电影笔谈[N].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1984-10-23.

[4]付莜茵.世俗神话的相声叙述——对周星驰喜剧电影的另种解读[J].电影评介,2011(2).

上一篇:学会生存——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有感下一篇:小蚂蚁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