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堂课》阅读及答案

2024-04-18

《最后一堂课》阅读及答案(精选8篇)

篇1:《最后一堂课》阅读及答案

《最后一堂课》阅读及答案

①直到今天,回想起那一段经历,我仍心有余悸。

②那时候,她教古汉语,那是我们中文系一门很枯燥的科目。几堂课下来,我就在感觉索然无味之后,开始赶写自己的稿子。

③一次,她突然叫我起来,提了几个很费解的问题,在我的一阵沉默后,她铁青着脸说:潘同学,请你到讲台边上站着听课。几个同学露出幸灾乐祸的笑脸,甚至还发出了笑声,那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我的心上。我感到莫大的耻辱。

④我抬起脸,硬邦邦地说:请问老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⑤有!她的脸更红了,一字一句地说,那就是,你走出教室,这学期我的课你不用上了。

⑥那几张笑脸不见了,他们一定开始为我担忧。在他们的注视下,我不假思索地推门而去。

⑦转眼几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我常在自责与不安中度过,心里再也没有那份骄傲与不羁了。

⑧只剩下最后一堂课了。那天,我早早地进了教室,心里是一片波动不止的湖。

⑨她走上讲台,我偷偷地看了他一眼,她显得有些苍白,我为自己当初的冲动而后悔不迭,她环视教室,就在那一刻我们的目光匆匆相对的那一刻,我看见她暗淡的眼神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脸上悄悄地绽开了一朵微笑,只有我能看见。

⑩那一堂课,她讲得很生动,我也听得很专注。

11就在离下课只有十分钟时,她说:同学们,剩下的十分钟可不可以给我?同学们都不解地看着她。

12几个月前我让潘炫同学走出教室的那一刻我就后悔了,她开门见山的表白让我无所适从,几个月来,我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看着他空空的座位,我常常自责。请同学们原谅,因为我的错,更因为我不敢承担自己错误的后果,一再地推卸责任。感谢潘炫同学这节课能来,给我这个道歉的机会而我呢?我又何尝不是在自傲与任性中一再地推卸我的责任。我流着泪走上讲台,朝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13几个月前我走出教室之后,这是第一次听她讲课,也是最后一堂课,庆幸的是,我没有错过。

《读者》杂志第16期

1.文中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作用?(4分)

2.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属于,其作用是。(3分)

3.我庆幸没有错过最后一堂古汉语课的`原因是什么?(4分)

4.文中的古汉语教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4分)

5.从文中找出能证明古汉语教师几个月来,无时无刻不在一份歉意中度过,常常自责的语句。(3分)

6.如何理解我又何尝不是在自傲与任性中一再地推卸我的责任?(4分)

答案: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当时内心深深的痛苦和无助的孤独。(2分)

2.倒叙(1分);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2分)。

3.一是学习到了古汉语专业知识,(2分)二是当面向老师自己承认错误,表达深深的歉意;更重要的是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宽容、博爱、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做人美德。(2分)

4.是一位热爱学生、尽职尽责、知错就改、勇于担当的老师。

5.她环视教室,就在那一刻我们的目光匆匆相对的那一刻,我看见她暗淡的眼神有了一丝光亮,而且脸上悄悄地绽开了一朵微笑。

6.作为学生,上课学习就是天职,可是我上古汉语课却在赶稿子,受到老师批评冲动之下离开教室拒绝听课直到最后一节;(2分)作为成年人,明明知道自己有错误,常常自责后悔,可是为了面子就是不肯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2分)

篇2:《最后一堂课》阅读及答案

(1)19,上海这座远东第一大城市的许多地方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

(2)12月8日上午,暨南大学的校长办公室里,老校长怀着异常沉痛的心情,主持着紧急而简短的校务会议。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室宣布:据来自报社的说,今天早上日本兵占领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日本兵正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开进租界。老校长低沉的语调抑不住心头的愤懑,课照常进行,但是只要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校长室里一片沉寂,教师们个个神色黯然。文学院院长,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更是紧蹙浓眉,他的眼里射出一种异样的光芒,忧愤,悲切,伤痛,仇恨复杂而难以言喻。

(3)上课的铃声敲响了,郑振铎像往常一样捧着厚厚的讲义夹,走进教室,只是步履显得十分沉重。教室里依旧挤满了听课的学生,他们仍然端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摊开笔记本,鸦雀无声地准备(liacute;ng)听郑先生的讲课。郑振铎神情肃穆地环视着教室,鼻翼不由地抽(yegrave;)了一下,但还是忍住了眼泪。今天的事,你们大概都已经知道了。我们已经决定,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停课。

(4)郑振铎心里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他恨不得自己能变成一个超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凝聚在一堂课中,毫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学生。这一堂课,他讲的格外亲切,学生们也心无旁(wugrave;),不停地做着笔记,即使平时最不认真的学生,这时也开始用功起来。

(5)10点30分,不幸的时刻终于到来了。隆隆的车鸣声从远处清晰地传来,车轮沉重地滚动着,仿佛碾压在暨南大学所有师生的心头,令人沉闷得喘不过气。不一会儿,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卡车慢慢地逼近了校门。从学校顶楼的窗口望去,可以清晰地看见,萧瑟的北风中,太阳旗鼓满着(xiāo)张的气焰,盛气凌人地招摇而至。

(6)郑振铎停止了讲课,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紧张的神色。他挺直了身体,做了个立正的姿势,毅然合上讲义夹,严肃而又坚决地宣布现在下课!学生们随即站了起来,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伤感,没有悲哀,他们都已知道应该怎么办,应该走向哪里。许久,教室里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同学忍不住发出低低的啜泣声。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从校长到工役,从教师到学生,所有的人用热血铸就的身躯,迈着可杀而不可辱的脚步,走出教室,集合在教学大楼前,炽热的心将他们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7)从此,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使命。郑振铎在暨大所上的`最后一课也成了他教书生涯的最后一课。但郑振铎先生在这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精神,报国壮志,却深深地教育影响着许许多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写出汉字。

2为什么要准确地记录1941年12月8日上午10点30分这些时间?

3他噙着眼泪,用颤抖的声音向到会的教师宣布一句中噙颤抖表现了校长怎样的心情?找出文中对郑振铎先生类似的描写,说说好在哪里。

4第(5)段中没有直接写日本兵,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入侵者的?

5暨南大学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这天那样坚决统一中的坚决统一指的是什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二)1.聆、咽、鹜、嚣

2.历史性的时刻,要准确地回忆,表明这些惨痛的历史,我们是无法忘记的。

3.略

4..通过太阳旗来表现日本入侵者的嚣焰。

篇3:《最后一堂课》阅读及答案

【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用简要的几句话把斯杰潘老人讲的天鹅的故事写一下。

生:起因:有一天,突然寒潮来临。经过:一群天鹅奋力破冰。结果:斯杰潘老人独自背着猎枪走了。

师:如果把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词语去掉,是不是更连贯些?试试看!

生:有一天,突然寒潮来临,一群天鹅奋力破冰,斯杰潘老人独自背着猎枪走了。

师:再读读看,有什么不妥的地方?

生:“突然”与“寒潮”位置最好颠倒一下。

师:说得非常好!再改写一下试试。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敲打湖面,使湖面破裂。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这是结了冰的湖面,改成“敲打冰面”更恰当些,你赞成吗?

生:老师,我觉得“敲打冰面”不恰当,天鹅是用身体扑打冰面的。

师:你比老师用词更准确!改!

生:不是一只天鹅扑打冰面的,有很多只天鹅一起扑打冰面。

师:多好的建议啊!请你再来读一读改过以后的话。

生:寒潮突然降临,湖面被冻住了。一只老天鹅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己的胸脯和翅膀扑打冰面,后来一群天鹅齐心协力来破冰。最终,它们成功了。

师:在动笔写的时候,我们要吸取别人的长处,把一些好词好句“偷过来”。谁愿意再来试试?

生:湖面结了冰,天鹅群没有了食物。一只老天鹅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撞击冰面,其他天鹅也齐心协力,破开了冰冻的湖面,找到了食物。

师:你看,会吸取别人的长处就是不一样。

【评析】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活泼有余,静思不足,“写”成了语文课堂被遗忘的角落。然而,在这节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却欣慰地看到了学生听说读写并举的场面。仔细分析,这节课之所以成功,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写的训练目标明确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有着明确的训练目标,那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而写作。这样教学,有效避免了在阅读教学中优秀学生的话语霸权,也就是只有少数学生发言,多数学生倾听的不良教学局面。而且,这种训练目标也有利于每个学生静心思考,精心组织语言,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与此同时,通过书面描写,教师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认识得更深刻,写起来也更有动力。

2.写的训练具有梯度

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的训练时,不是在学生原有基础上进行简单重复,而是对学生进行有梯度的指导。教师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适当的归纳、概括;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启发;最后,在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概括方法以后,教师又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技巧。

篇4:八爪老师的最后一堂课

小丑鱼比西蹦了一尺高,蝴蝶鱼丽卡乐得直摆尾,大家都在嘻嘻哈哈笑不停:“章鱼老师真奇怪,全身长满手和脚!”

“安静!”巴拉巴老师皱了皱眉头,“虽然我长得有点怪,但是一点也不会影响教学。”

可不是,巴拉巴老师一手举起课本、一手握住粉笔、一手拿着黑板擦……“刷刷刷”在黑板上疾书。同时,另外那几只手也没歇着,它们总是“及时”地伸到同学们的座位上,一会儿拍拍比西的肩,提醒它坐正;一会儿从丽卡的抽屉里拽出它偷看的故事书……

“唉!真没劲!”大伙儿开始还感觉有点新鲜好玩,但是很快就变得沮丧起来。它们怀念起以前的海龟老师,老眼晕花、四肢不勤,上它的课多么舒服自在。现在呢,上课不仅不能看小人书、不能玩游戏,就连零食都不能偷偷地吃了,真没劲!

大家决定把巴拉巴老师赶走。他们找到校长,投诉了巴拉巴老师的罪状——一心多用,手忙脚乱。校长大吃一惊,为人师表应当稳重沉着才对呀!

巴拉巴老师被辞退了,不过在新老师到来之前,它还要给同学们上最后一堂课。

最后一堂课上,同学们都格外兴奋,乱哄哄地在教室里游来游去,巴拉巴老师七手八脚地把它们统统抓住,按到座位上。

“好吧,再坚持最后一堂课吧。”同学们都这样想着,“反正马上就能和这讨厌的老师说再见了。”

教室里终于安静了,巴拉巴老师讲课的声音响起来。就在这时,“轰隆隆……”教室忽然剧烈地摇晃起来。接着,头顶上还有一些小石块砸落了下来。

“出什么事了?”同学们有的吓得呆了,有的哇哇直哭,“大家快跑,海底地震了!”巴拉巴老师吼叫着。教室里乱成一团,受惊吓的大伙儿你推我挤,纷纷向大门涌去。不好,大门被卡住了,现在谁也出不去了!“不要乱挤,排好队冲出去。”巴拉巴老师急了,“嗖!”它的8只触手同时伸得老长,“啪”地击碎了8扇透气窗,它同时拎起8名同学,一起把它们“塞”到窗户外面:“跑,快跑!”

巴拉巴老师的长触手从来没这么忙碌过,它就像一台运输机,把大伙儿都“运”到了教室外。眼见教室里空无一人,巴拉巴老师这才松了一口气,转身向门外跑去。不料刚跑到门口,“轰隆——”教室倒塌了,巴拉巴老师被大石头压在下面。

海底地震过去了,巴拉巴老师挣扎着爬了出来。“1、2、3……”还好,学生一个都没少!“老师,您的手脚……”比西吃惊地看到,巴拉巴老师只剩下光秃秃的身子,它的腕足都在逃生的时候折断了。大家伤心地哭起来:“没手没脚的老师,这可怎么活?”

丽卡回想起以前,惭(cán)愧(kuì)极了:“如果您能继续当我们的老师,我们保证,以后再也不淘气了!”

“没事的,别担心。”巴拉巴老师开心起来,它觉得伤口一点也不疼了,“我的手脚会自动再长出来的。”

篇5:信任的一堂课阅读答案

为了形象地说明这一点,奥尔格先生当场做了演示。然后,奥尔格先生问大家,是否信任他是否相信钟摆原理。所有的同学都举起手来表示相信。在得到同学们肯定的回答后,他叫人抬进一口硕大的钟,并让人把它悬挂在教室的钢筋横梁上。接着,他请一位同学坐到桌子上的一把椅子上。那把椅子靠背贴着墙,这位同学坐下后后脑勺恰好贴着水泥墙壁。然后,奥尔格先生将钟推到距离这位同学鼻子只有一英寸的地方。一切就绪后,奥尔格先生再一次为大家解释了钟摆原理,接着说道:“这口钟有270磅重,我在距他鼻子一英寸处放开钟,钟再次摆回时,离他鼻子的距离只会多于一英寸,绝不会碰到他的鼻子,更不会撞上他。”

然后,奥尔格先生看着这位同学的眼睛,问:“你相信这个物理原理吗?我向你保证,你不会受伤,你信任我吗?”大家都注视着这位同学,只见他脸上汁珠直冒,最后才点了点头。“谢谢。”奥尔格先生说着放开了那口钟。伴随着呼呼的声音,这个庞然大物从最高点往斜下方坠,迅速摆向另一端。在到达另一端的最高点后,突然转向往回摆动,朝着这位同学坐着的地方迫近。然后,就在几十双眼睛的注视下,这位同学大叫一声,在钟还未靠近自己之前,几乎是从桌子上一跃而走,避开了似乎要把他撞得头破血流的重物。随后,大家看见这口钟在离椅不远的点停住了,接着又摆回去。根据钟到墙壁的距离判断,钟绝不会撞到那位同学——如果他还坐在那里的话。

屋子里鸦雀无声。奥尔格先生微笑着问大家:“他相信钟摆原理吗?他信任我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不!”

至此,我想我们大家对什么是信任有了新的.理解。

(摘自9月21日《环球时报》,编译:汪新华)

【问题】

12.本文叙述了多年前奥尔格先生为我们讲授关于信任的一堂课。细读全文,在下面的方框内把这一节课的授课过程补充完整。注意你的语言表述方式要与已出示的语言表述方式保持

一致。(4分)

【 】——钟进教室,器材就绪。人上桌子,规则明确。——【 】——先生面带微笑,学生心有感悟。

13.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一切就绪后,奥尔格先生【再一次】为大家解释了钟摆原理。

14.读完本文,你觉得“真正的信任”是什么?(不超过20个字)(2分)

15.有人认为奥尔格先生对那位同学的行为能够诠释什么是真正的信任,有人则认为不能同意哪个观点,说说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2.第一空:提出信任话题

讲解钟摆原理

第二空:大钟(全程)摆动

学生(半途)逃脱

13.“再一次”说明奥尔格先生多次讲解钟摆原理,希望所有的同学对这个物理原理深信不疑。

14.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15.①能。针摆原理是科学,这位同学应该相信。

篇6: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阅读答案

我听过一个美国男孩拉凡·斯蒂恩讲的故事,他从父亲对一个贫苦孩子的尊重中,懂得了怎样做人。

我家住在北达科他州莫特市的一个草原小镇上,爸爸在那里开了个小商店,我们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五金家具店”,我们七个孩子从小就在店里帮忙。这样,我们自然就学到了从商的技能。

开始,我们只是做些诸如打扫卫生、把货物摆到货架上、以及包裹材料之类的零活,后来我们就开始接待顾客了。在这期间,我们逐渐了解到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有一天,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让我永远铭记在心。那是在圣诞节前,当时我上八年级,只在晚上帮爸爸干活,替爸爸管理玩具部。这天晚上,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走进商店,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他的头发乱七八糟,还有一绺头发直直地立在前额上。他的鞋子磨损得非常厉害,有一只鞋子的鞋带还是断的。在我看来,这个小男孩非常穷,穷得根本买不起任何东西。他在玩具部左看右看,不时拿起一两件玩具,然后又仔细地把它们放回原来的位置。

爸爸下楼走到小男孩身边,望着他那微笑着的眼睛以及脸颊上深陷的两个漂亮酒窝,和蔼地问小男孩想买什么。小男孩说他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节礼物。爸爸对待他的态度就像接待成年人一样,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爸爸告诉他随便看、尽管挑,小男孩确实这样做了。

大约20分钟后,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架玩具飞机,走到我爸爸面前说:“先生,这个多少钱?”

“你有多少钱?”爸爸问。

小男孩握着的拳头松开了。他的手掌因为紧握着钱而留下一道又湿又脏的折痕。手掌展开后,我看到里面有两枚一角的硬币、一枚五分镍币和两便士,折合计27美分。而他选中的玩具飞机价值3.98美元。

“你的钱正好够。”爸爸说着接过他手中的钱。爸爸的回答至今仍在我耳畔回响。在我为小男孩包裹礼物的时候,我心里一直在想着这件事,当小男孩走出商店的时候,我没有再去注意他身上那件又脏又旧的衣服和他的乱蓬蓬的头发,以及那只断了的鞋带。我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你看,拉凡·斯蒂恩从父亲对待贫苦小顾客的态度中,懂得了怎样尊重一个平凡的孩子。

为什么要赔钱把小飞机卖给那个小男孩?因为父亲知道小男孩是想“为他的兄弟买一件圣诞礼物”,父亲看重的不是赚钱,而是小男孩的爱心,因为大爱无价!

但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小飞机白送给小男孩,而是问他“你有多少钱”?因为父亲明白,小男孩更需要自尊,而不是施舍。

当男孩子展开手掌,数出比飞机价格低得多的27美分时,父亲却说“你的钱正好够”,这让男孩子产生了极大的成就感。

斯蒂恩在父亲的感染下,还学会了看人。当这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刚刚走进商店时,斯蒂恩看到的是他破旧的衣服和乱七八糟的头发,但在父亲的影响下,斯蒂恩改变了他的眼光,当男孩走出商店时,他“只看到一个怀抱珍宝的容光焕发的男孩”。

有的同学爱以貌取人,瞧不起普通劳动者,但你仔细想一想,如果没有建筑工人,我们住的房子哪儿来?没有种地的农民,我们吃的粮食哪儿来?没有制衣的裁缝,我们穿的衣服哪儿来?没有环卫工人,我们周围干净的环境哪儿来?没有园林工人,我们城市的绿化哪儿来?

生存,离不开劳动,我们没有理由轻视普通的劳动者。

面对平凡,你要真诚地去爱,爱能使你自觉去尊重人,尊重劳动果实。当你学会了尊重,你将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成为一个创造劳动价值的人。

1、文中所写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

2、文章第2段对小男孩的外貌进行了出色的描写,试找出其中一句,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中父亲明知小男孩的钱不够买玩具飞机,但为啥说 你的钱正好够?

4、认真阅读全文,说说在 父亲给我上的一堂课 中,我懂得了什么?

5、你最喜欢文中哪个人物?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1.答:时间是圣诞节不久,地点是爸爸小商店的玩具部,主要人物是小男孩和爸爸,起因是小男孩为弟弟挑选圣诞礼物,经过是小男孩看中一架玩具飞机,爸爸友好地接待了他,结果是小男孩花了27美分买了一架3.98美元的玩具飞机。

2.【他身上穿着一件棕褐色的旧衣服,袖口又脏又破】答:这句话写出了小男孩的家境贫穷,连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侧面衬托爸爸的善良,不轻视穷人的美好品质和对穷人的同情。

3.因为小男孩家境贫穷,而这架玩具飞机对他来说却有极大的意义,是自己挣钱给弟弟买礼物。爸爸不愿让男孩失望,更不愿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就说钱正好够。

4.答:我懂得了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销售,要有一颗善良的心,以爱来包容他人。

篇7:最后一堂课作文

这时候,草莓老师突然对我们深鞠一躬。What?这是什么操作!正当我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草莓老师伤心地说:“同学们,对不起。我可能要暂时离开这个亲爱的讲台。虽然我很舍不得你们。但还是不得不离开。”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什么,草莓老师要走了!”“不可能,草莓走了。谁来教我们啊?”我心里有些难受,虽然我们跟草莓老师只相处了大半个学期,但草莓老师那风趣、幽默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我是真的不希望草莓老师走的。

再看看其他同学,有些都已经泣不成声了。像小贤,眼睛红红的,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转,趴在桌子上,因为他以前就是草莓老师带的,对草莓老师的感情更加深厚。草莓突然说:“有什么想对我说的话,就现在说吧。”这时小磊站起来说:“老师,您走以后,谁来教我们啊?”“对,谁来教我们?那个老师会比你幽默吗?会很严厉吗?”一想到这些,我就更加不想草莓老师走了,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这时,草莓老师大笑一声,趴在桌子上一阵狂笑。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草莓老师并不是要走,而是想看一下我们的反应是怎样的。这时小贤说了一句:“老师,赔我们眼泪。”我们大家都冲上去围住老师……

篇8:一堂没有语言教化的阅读课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课在笔者看来, 就是适用于采用无教育意义的教学方式而施教的一篇课文。因为无论是从笔者自身的观感、教感而言, 还是相对于学生的学感而言, 让学生徜徉于课文本身而不刻意去寻找其教育意义, 都似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爱因斯坦真好玩儿

不带教育意义而走进课堂, 走入文本, 意味着教学少了应试的心理, 从而也就少了功利的心态。这就使得教与学的过程有了一种纯粹性, 也正是因为这种纯粹性, 使得课堂上出现了以往教学中没有出现的精彩。

师:同学们, 老师每次读到这篇课文, 都会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因为这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与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之间的故事, 而故事的情节又是那么的令人向往。你们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生:有。如果我们是这个小女孩就好了。

师:嗯, 老师也曾想象, 如果自己是这个小女孩就好了。关于这个问题, 我们待会儿再讨论。大家先来看看爱因斯坦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好玩儿!

师:哦?为什么会用这个词来形容他?

生:他穿的衣服难看, 还不梳头发, 也不刮胡子。

生:他穿的衣服很丑。

生:他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如果有人帮我就好了, 我就怕做数学作业。 (这位学生的发言引起了一阵笑声, 但可以判断出这是善意的笑声。)

师:这就是你们觉得好玩儿的理由吗?我们的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吗?

生:有这样的人, 可惜他不是大科学家。

师:谁能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的其他一些故事? (选几名学生讲爱因斯坦的一些故事, 以增强课文的丰满性, 但并不针对这些故事去教育学生, 这还是坚持了原来的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思路。)

师:看得出大家的知识还是比较丰富的。将爱因斯坦的贡献与我们课文中的爱因斯坦相比较, 还真发现爱因斯坦是一个好玩儿的人。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 大科学家一定是衣着讲究、峨冠博带的人, 可爱因斯坦却不是。大家再想想, 爱因斯坦还有其他的好玩儿之处吗?

生:他听小女孩的话。小女孩教他如何穿衣服之后, 他还特地穿好了站在路边等小女孩。

生:他穿好了自己的衣服, 却不会整理自己的工作室, 不知道举一反三。

围绕爱因斯坦“真好玩儿”这一判断, 课堂上展开了热烈而有趣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对课文的情节与结构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这显然比就着文章分析文章结构要好得多。而这本来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环节, 此时竟然也就这么达到了目标, 也算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与此同时, 笔者还有一个发现, 即在学生的心目中对爱因斯坦这位大科学家似乎缺少应有的尊敬。要知道, 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人在类似的情境中接受的都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教育。而当以“好玩儿”三个字来形容一位顶尖的科学家时,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笔者曾经与同行讨论过本课的教学立意, 即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课文中的爱因斯坦, 而大家的意见则是:课文本身并没有去体现爱因斯坦所谓高大全的形象, 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大伯的形象, 就是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想想也是, 其实在作为教师的我们心里, 岂不是也期待身边有这么一位“好玩儿”的科学家?再往长远处想, 如果我们所教的学生当中, 将来也有在科学领域能够出类拔萃的人的话, 我们是希望他冷峻, 还是希望他好玩儿呢?恐怕还是后者吧。

二、如果我是小女孩

小女孩是课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 如果再将学生的视角转移到小女孩身上来, 学生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对于这个问题, 笔者还是倾向于在不带教育意义的教学情境中去观察学生的反应。因为如果教育意义存在了, 尤其是显性地存在了, 那学生难免投教师之所好, 说出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来。必须承认,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 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师:同学们今年多大? (有点明知故问的嫌疑, 因为我知道班上的学生就是十二岁左右。但这个问题的提出并让学生作出回答, 有助于引导这一环节的教学更加深入, 也是对上一教学环节中学生提出的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小女孩的呼应。)

生: (七嘴八舌) 11、12……

师: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都是十一二岁。

师:再对照课文想想, 能发现什么?

生:跟小女孩一样大。

生:我比她还小一岁呢。

师:嗯, 课文中的小女孩是我们大家的同龄人。怎么样, 什么感觉?

生:如果我们是小女孩, 那该多幸福啊! (引发全体学生的一种感叹自己运气不如小女孩的情境。)

师:看来, 大家都非常希望自己是那个小女孩。现在我们就来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就是故事中的小女孩, 那我们会怎么样呢?

生:我想要爱因斯坦的签名! (这位学生的声音还挺大, 自然影响也就很大。)

师:哈哈, 看来在你们的心中爱因斯坦还是个大明星。你可没有小女孩那么淡定哦!

生:如果我是小女孩, 我就让爱因斯坦帮我把数学作业都做了。

师:真这么想?

生:算了, 他帮我做了, 我还是不会, 还是我自己做吧。不会做, 让他教教倒是不错。不知道他跟我们数学老师相比, 哪个教得好一些。

生 (其他) :肯定是爱因斯坦教得好些。

生:其实也不一定, 因为爱因斯坦不是专业的老师。教师是需要专门的教学本领的。 (这位学生的妈妈是初中数学教师, 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竟然也知道了“术业有专攻”。)

师:老师觉得大家都忽略了小女孩的优点。大家再想想。 (学生自主思考并合作交流。)

生:我知道了。这个小女孩的自理能力是非常强的。她知道怎样穿戴, 知道怎样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师:说得好!发现了这两点, 你们还有更新的发现吗?

生:看来要做这个小女孩也不容易啊!我们大家可能好多事都不会做, 尤其是布置房间什么的。

师:对。当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相遇时, 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变成了一种可以相互帮助的关系。在这种互相帮助中, 他们都愿意接受对方的帮助, 也都愿意 真诚地帮 助对方。……老师觉得这挺好的, 你们觉得呢?

作最后这段总结时, 笔者不由自主地又有了一种赋予教育意义的冲动, 而当这种冲动变成现实的语言且被自己所注意到时, 笔者话题一转, 仅以“老师觉得这挺好的, 你们觉得呢”作为结尾, 是不想让学生感觉到显性的教化存在。因为语言的教育所产生的力量确实是有限的, 有时倒不如退一步, 让学生在“你们觉得呢”的反问中自己去揣摩、去思考。

三、意义应当是内隐的

上一篇:在等你说谢谢400字作文下一篇:浅笑着面对生活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