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习惯作文

2024-04-08

谈习惯作文(精选8篇)

篇1:谈习惯作文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

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

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萨克雷

萧伯纳曾说:“人喜欢习惯,因为它造的是自己。”佩利也曾说:“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对我们成长的重要。

闻鸡起舞

祖逖,东晋名将,他虽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却立下:“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的誓言。后来,他果然成为一代名将。是什么造就了祖逖这样的一个人才呢?是习惯,祖逖在做司州主薄时,夜里睡觉听到鸡叫的声音,便起床练武,成就了祖逖这样一代名将。

出口成章

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写诗出口成章,落笔生花,写得又快又好,可在这光鲜的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原来,梅尧臣习惯在身边带一个小口袋,把收集到的词句写好装在口袋里,长时间以来,这个口袋就成了梅尧臣写诗的材料,这也是他出口成章,落笔生花的原因。因为有了好习惯,所以有了梅尧臣出口成章的美谈。

霸王自刎

说起西楚霸王项羽大家都不陌生吧!项羽自小学习用心不一,念书没多久就厌烦了,后来又学习剑法,没多久,就又厌烦了。后来,求其叔父项梁传授兵法,刚开始兴致很高,后来就故技重施,又厌烦了。项羽小时养成这种用心不一的坏习惯在楚汉战争中起了决定作用。项羽在楚汉战争中败北,心浮气躁,恒心不足,谋略不足是主要原因。

祖逖闻鸡起舞,终成一番事业;梅尧臣善于搜集材料,终成文学家;而项羽用心不一却失去了天下,还不得拔剑自刎。可见好习惯的养成对我们成长的重要。

篇2:谈习惯作文

坏习惯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它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每当有人在即将晋升前突然被辞退,不免有人为之惋惜。殊不知,他是在关键时刻暴露了自己的坏习惯,使自己失去了美好的前途。习惯懒惰,大好的机会放在你面前,你也会懒得去抓,从而错过它;习惯庸俗,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一个真真正正庸俗的人,令人厌恶;习惯失败,你将不会去努力,不再去拼搏,不再去追求成功,长此以往,你会变得更为失败。

坏习惯就像身体里的肿瘤,让你备受折磨,痛苦不堪……而改正坏的习惯,你的人生将如沐春风,你的生活将更加纯净、快乐,你的事业将更加稳定、顺利,你的家庭将更加和谐、美满。

好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它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习惯边走路边思考,习惯节约每一分钟;海明威获得诺贝尔奖时说道:“我每天都在写作,一写就是二十年,它使我一直处于写作的状态之中。”正因为有坚持写作的好习惯,他才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好习惯是一架梯子,让你越爬越高;好习惯是一双翅膀,让你越飞越远;好习惯是一支笔,让你写出人生的美文;好习惯是一把颜料,为你的生活着上色彩。

著名作家沈从文,原本特别消极,可是后来他发现,要是他习惯了只去看消极的那一面,那么他的人生将充满阴霾,于是他开始转变。他总是快乐地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文革”下放期间,他被下放到了一个非人境地,可他仍写信给他侄儿说:“这里的荷花真好……”积极生活的习惯,使他的生活布满了阳光。

篇3:谈习惯作文

作文教学跟阅读教学一样, 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能力应与阅读能力协调发展、同步提高。然而, 现实状况却是不容乐观。教师与学生在作文教学方面投入的精力却远远比不上阅读, 好多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也不尽人意。这跟学生没有养成观察习惯, 不懂得写作方法, 对写作缺少兴趣与热情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 教师应在培养观察习惯、传授写作技法、激发表达热情等方面加大力度, 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二、引导学生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关注身边生活

据笔者调查了解, 许多学生对写作提不起兴趣, 甚至是讨厌写作, 一提起作文学生就“愁上眉梢”, 甚至是望而生畏。面对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 学生常常是胡编乱造, 无真情实感, 完全为了应付差事, 是被动的应景式作文, 而不是发自内心的产生表达的欲望。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便是学生缺少生活积累, 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缺少一双善于观察、发现的眼睛, 缺少一颗敏于感悟的心灵。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多年, 认为要想真正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喜欢表达, 热爱写作, 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会观察, 注重平时的积累。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 并能够自觉地用这双眼睛来摄取学校、家庭、社会等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件或现象。然后再练习用自己手中的笔把看到的一切, 感悟到的一切变成文字, 储存于自己的素材仓库中。所以, 教师不能始终把学生禁锢于教室之中, 而要经常引领学生走出校园, 深入社会、融入自然, 放飞心情, 拓展视野, 让他们去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领略生活的多姿多彩, 启发他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 尤其是挖掘生活中发生的能打动人心灵的、能给人以启发和思考的真人真事, 抒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 观察是一种自主性的知觉过程、认识过程, 其目的是实现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感知与了解。观察不仅要用眼睛仔细地看, 还要用耳朵去倾听, 用鼻子去嗅取, 用手去细细触摸……总之, 五官都要动用起来, 参与活动;同时观察还常常跟积极的思维活动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 创造机会让学生去观察, 并让学生写好观察笔记。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生活的天地是广阔的, 可供学生观察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父母亲在家中认真做家务的情境, 观察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境, 观察集市上商贩、菜农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观察人们产生争执时双方的神态与心情变化, 观察学生被老师批评时沮丧的表情, 等等。观察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这样才能形成习惯, 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才能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 做到勤于观察、善于观察, 就会获得对事物鲜明而具体的印象, 积累第一手大量的感性材料。材料仓库充实了, 学生写作时便不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处境, 素材信手拈来, 灵感一触即发, 就会告别捉襟见肘、闭门造车、胡编乱造的写作窘态, 迸发出强烈的表达欲望。

三、引导学生从名篇佳作中学习并内化写法, 学会迁移运用

学生对写作缺少浓厚兴趣,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学生没有掌握各种写作方法, 对文章的结构及写作方法缺少感知与积累, 不懂得如何去构思、去表达——就如同有了建筑材料, 而不会建房子一样。这给学生造成了写作上的困难, 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构思方法和表达艺术, 让学生从名篇佳作中汲取写作方面的营养, 为学生去模仿、借鉴、尝试运用, 进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素材积累得多了, 写作方法见识得多了, 并且内化到学生的写作知识结构中, 学生写起作文就会倍感轻松, 素材就会自然流泻于笔端, 方法就会信手拈来, 就会不断体验到表达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 而成功的体验又会不断促使学生产生写作兴趣。

模仿是学习写作方法, 掌握写作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就是从模仿外国名著的写法开始, 步入创作之路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吸收与积累, 一方面感悟文章的内涵及思想, 受到人文性熏陶;另一方面就是从中汲取关于选择素材、谋篇布局、行文表达等写作方法。所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教学应该与阅读教学牵起手来。模仿让学生有“章法”可依, 有规律可循。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名家名篇, 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写法各异。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借鉴, 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将大有裨益。为此, 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 注重引导学生总结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不断领悟写法, 积累写法。如从胡适《我的母亲》中学习如何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从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学习如何描写人物心理, 从朱自清的《背影》中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从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学习运用多种修辞写景状物、融情于景的方法及“一线穿珠”的结构方式。教师不仅要重视写作方法的归纳总结和在实践中尝试运用, 还要在阅读教学中相机渗透写作训练, 如抓住文本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 充实故事情节, 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或将自己的想象、感悟诉诸文字;也可续写故事、仿写片断或改写古诗;等等。总之, 文章的构思是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 作家的文笔也是各有千秋、风格迥异的。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和创造, 可以实现写法的迁移运用及写作技巧的内化。

四、结语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强化观察意识, 引导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 勤于观察, 善于积累。写作技法, 是将所见所感所悟诉之于文字的一种能力。技法要从阅读中习得, 要在实践中锻炼。语文教师要强化训练意识, 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内化写作技法。

参考文献

[1]张宗侠.努力践行课程标准理念, 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J].考试周刊, 2013 (88) .

篇4:浅谈良好作文习惯的养成

一、养成用心说话、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作文贵在真,真心、真话、真情,作文的含金量就在一个真字。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例如,笔者布置了作文《温暖》,先是让作文兴趣小组的同学完成,准备从这些写作能手中发现几篇佳作,然而事与愿违,我发现同学编造的痕迹明显。最终,最打动人的作文出自参加兴趣小组的学生。这位同学饱含深情地叙述了母亲与父亲离婚后突患重病,舅舅姨妈倾全力救助母亲的经过,此文写得令人动容。可见,文章贵在真情,要写好文章,一定要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才能让读者感到真诚可信,才能使你写出的那些产生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作文是要靠积累的,没有积累是写不好文章的。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其原因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殊不知,大至世界和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作为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养成多阅读、多思考、多练习、多修改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牢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善。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篇5:谈习惯作文

一、现象扫描

据笔者抽样分析得知,近三年,我市中考作文在“不设置审题障碍”的前提下,学生跑题或偏题作文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并呈现上升的趋势,分别达33.6%、37.75%、39.239%。为了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2006年9月上旬,我们进行了“中考考场写作经验再现”问卷调查。我们在四星、三星、二星级高中及省重点职中等四所学校中随机选取800名高一新生作为调查对象,最后回收问卷783份,回收率达97.9%。调查分别从读题、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成文、修改等方面设置了十五个问题,要求同学们将考场写作的情景或体验真实地予以再现。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着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具体表现为:

1.读题审题——浮光掠影

调查显示,有89.6%的同学在写作前只是将题目粗略地浏览一遍,没有读题审题的意识,更不用说掌握读题的方法和审题的关键了。如果遇到似曾相识的题目,情形更是糟糕,往往仅凭借以往的经验即“下笔千言”。殊不知,作为中考的文题,一般来说总是有它独特的个性化要求的。譬如2006年我市中考设计了一道同学们都十分熟悉的以“和谐”为主题的材料题,于是,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假思索地大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而忽略了材料所表现的“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写作重点及“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写作要求,导致了跑题、偏题文的高频出现。

2.选材立意——生搬硬套

有90.1%的同学文章中所用的材料,都是从考前读过的优秀作文或自己曾写过的与考题相类似的作文中套用来的,而缺乏从生活中找“米”的意识,更不用说选材立意的求新、求高了。无论什么样的题目,无论什么样的写作要求,他们总能“以不变应万变”,按既有的套路来写作:写老师总是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或到医院,或到家中为生病的同学补课;写父母总是顶风冒雨,为自己的孩子送雨具;写同学总是由于某件小事而闹矛盾,最后在老师或同学的调解中重归于好……在去年的中考中,就有相当多的同学自拟了《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等

题目,选取的都是同学间的矛盾及其化解的题材。这样的文章不用说“新意”了,就是与题意的切合也牵强得很。

3.提纲起草——绝无仅有

有95.1%的同学在考场写作中没有编列提纲或写草稿。不用说中考写作是如此,就是作文课上的写作也是这样,甚至有相当部分的同学写作文从来就没有列过提纲,写过草稿。即使在我省第五届“中学生与社会”现场作文预选赛中,两个小时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时间是很宽裕的,再说是竞赛,按理说应该认真地列提纲,拟草稿,力求精益求精。可是,据现场观察统计,能这样做的同学也不足10%。可以想见,这种“跟着感觉走”出来的文章是很难保证不跑题、偏题的。

4.斟酌修改——敷衍了事

有93.4%的同学(在考试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文章写好后只是对添字、漏字作了些改动,没有从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推敲修改。更有甚者,其中有20.11%的同学文章写好后连读一遍都没能做到。连写作的“最后一道防线”都自动放弃了,自然也就很难保证所写的文章不跑题、偏题了。

二、原因探析

1.目标意识薄弱,教学行为无序

据了解,目前有相当部分的老师对初中学生应达成的写作目标不甚了了,因而在教学中随意性很大。不用说没有切合实际的训练序列,就是学期的写作教学计划,也只是流于形式、应付领导检查的几条“筋”,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于是,写作训练往往成了应景、应时、应事的“花瓶”。新学期开学,就写《新学期的我》;春学期写《校园春色》、秋学期写《秋天的校园》;学校举行集会或开展某项活动,就写《记一次______会议(活动)》。当然,并不是说这样的习作不能写,而关键是这样的写作训练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心理和需要,违背了写作作为一门课程所具有的潜在规律,造成了学生对写作课“可有可无”的误解,使他们对写作缺乏应有的重视,进而对写作失去兴趣,且把它当作是额外的负担。

2.重视技术指导,轻视态度培养

从近年来笔者所调研的数十节写作课教学情况来看,老师们在教学中明显地存在着重视写作技术和技巧指导,轻视正确的写作态度和健康的写作心理培养的现象。无论是七年级、八年级,还是九年级,老师们在写作课上都热衷于向学生

传授“如何开好头”“如何结好尾”“怎样写人物的外貌”“怎样刻画人物的性格”“使文章语言亮起来的几种有效方法”“使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的技巧”等所谓的写作的“秘诀前提条件:必须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端正的文风。目前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很难打动人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写作技术不成熟,而在于不能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不能从生活中找”米“,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而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显然,这与老师们教学行为的失当是不无关系的。

3.追求多读多写,忽略示范引路

要提高写作水平,多读多写,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但这里也有一个怎么读,如何写的问题,正如俗话所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据调查,目前初中生课外最喜欢阅读的书籍不是文学名著,除”玄机魔幻“类作品外,就是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了。有相当多的同学阅读这些优秀作文,不是品味优美的语言,欣赏精彩的片断,揣摩巧妙的章法,丰富自己的积累,从中吸取有益的营养,而是为了解写作的”燃眉之急“。他们往往根据老师出示的作文题来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到作文选中搜索与作文题相类似的优秀作文,以便”借来“为自己所用。这样的多读多写,恐怕连”事倍功半“的效果也达不到,甚至还会产生负作用(如前所列现象二即源于此)。对此,老师们没有引起应有的警觉,有的听之任之,没有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必要的指导或示范;有的还积极提倡,在备考中,给学生印发若干范文,并要求他们背诵,以便应考时模仿套用。

4.批改评价不实,讲评反馈空洞

据笔者调研所知,现如今语文老师改作文普遍地比较马虎,可以说很难见到”精批细改“的作文了。这其中不排除有班级学额或老师的周课时数等因素的影响,但主要的恐怕还是老师对作文批改的认识问题。有相当多的老师认为作文批改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劳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因而对学生的作文往往采取”只批不改“的处理办法,即文前打个分,文后签日期,文中句出几个错别字。当然,有时为了应付领导检查,体现”精批细改“的要求,也会写上眉批和总批。而这些批语也大多是笼统的、程式化的,如有的老师在学生作文中的病句下面划上横线,然后作旁批”语序不当。“至于这个句子究竟哪几个词语语序不当,怎样调整才恰当等,既没有对原句进行修改,也没有在旁批中用文字加以说明。

再如”文章选材新颖,构思精巧,主题深刻,语言流畅“等笼统的、缺乏个性的总批也是屡见不鲜。如此批改,自然无法真正知晓学生在习作中的得失,讲评时也就只能是”清谈“一番了。这样的批改和讲评使同学们无法从习作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更因无法真切地知晓自己习作中的毛病并及时地加以改正而形成了不良的习惯。

三、矫正策略

1.增强目标意识,构建训练序列

《语文课程标准》为初中学段提出了明确的写作要求”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彰,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这九项要求涵盖了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到表达修改、定稿成文的具体要求,教师要认真学习研究,自觉地把它作为教学的准则和训练的要求,更要在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针对学生的需求,编制各年级的写作训练序列,将课程标准的要求分解到落实到具体学段的每一次写作训练之中。只有扎实的进行写作训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突出文风建设,端正写作态度

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形成学生写作不良习惯的主要矛盾就是文风和态度问题。为此,我们要运用专题讲座、课堂渗透、赏读示范等多种形式,突出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文”,“准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字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文风,培育端正的态度,养成从生活中找“米”,坚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良好习惯。在此基础上,其他诸如“读题审题”“列纲起草”“斟酌修改”等问题,就可以通过设计“题意点击”、“思路展示”“实力作证”“评价反馈”的训练规程得到有效的矫正。

3、发挥批改效能,矫积习于萌芽

篇6:叶圣陶谈“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篇7:浅谈习惯性违章

我们在宣传媒体一定看到过许多关于安全教育的图片展览,然而大家不知是否留意,在这些图片中存在着许多的安全漏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性违章。具体表现为:安全帽佩带不规范,穿着短袖衣服进行工作,也有上级领导在现场工作检查中越级指挥,违章指挥,穿高根鞋和穿裙子的等等。在我们的工作现场大家还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性质的违章现象。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说明一个问题,我们在工作中的违章,不但工人中存在这种现象,就连我们的管理部门个别领导也同样存在习惯性违章的现象,可以这样讲,习惯性违章屡见不鲜。这些违章具有普遍性和习惯性,是沿袭不良习惯和错误做法的行为,往往被人疏忽,我们一般把这种违章现象称之为习惯性违章。我们的安全意识是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许多惨重的安全教训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安全意识形成后总结出最基本的经验教训:就是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要安全。通过多年全局职工的共同努力,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局面不断稳定,在我们周围已很少出现大的违章现象,看似安全形势一片大好,然而在这些大好形势的背后,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违章现象,这些习惯性违章的虽说性质不是十分恶劣,只是习惯,但是对我局的安全局面同样有着巨大的威胁,因此,杜绝习惯性违章工作刻不容缓。

我们知道,一个人最难克服的困难就是改正自己的习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话不无道理。多年来,大家都在为改造自己的不

良习惯做着不懈的努力,现在我们的工作现场的安全环境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习惯性违章还是没有完全杜绝,如何消除我们工作中的习惯性违章,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首先要从“头”做起:所谓“头”就是领导的重视程度及自身的安全意识。其次是从“中”抓起:所谓“中”就是领导在工作现场的监督指导,是在工作中大家相互关心的意识和落实“三不伤害”的程度,是工作现场安全监督人员是否称职。最后是“收尾”:就是在工作结束后对本次工作的安全总结和防范措施,以上这些措施看似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能把这三项工作做好做扎实,那我们的安全局面将会呈现一个良好的势头。我们的各级人员,不只是安全制度的执行者和制定者,同时也担负着将各种事故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的责任,需要我们大家互相关心,相互督促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安全工作氛围,有利于“三不伤害”的落实。每当工作结束后,我们应当仔细分析该工作中出现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指定防范措施。每当事故发生后,我们去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总结教训,我们只要及早制定措施加以防范,事故往往是可以避免的。这个工作由谁来做呢?由我们的安全管理者,由我们的班组长,由我们的基层工人。

我们供电企业多年来一直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全生产局面的稳定也给我们企业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习惯性违章是安全生产的大敌,是事故的源头。杜绝习惯性违章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是一个烦琐的工作,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工作,我们不应该把安全工作看作是走过场的事情,而是要把它实实在在地去做,他影响着全局的安全

局面乃至整个社会,因此,杜绝习惯性违章刻不容缓。

篇8:谈习惯作文

一、充分利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 从细微处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1.根据幼儿实际情况, 向幼儿提出合理要求, 让幼儿逐步提高, 循循善诱。针对小班幼儿年龄小、好模仿的特点我们通过利用游戏的方法, 让幼儿习惯遵守纪律, 餐前便后洗手, 自己动手吃饭。进餐后, 自己收拾桌子、放碗、洗擦嘴的小毛巾。午睡前后, 让幼儿自己穿脱衣裤、鞋子, 主动收拾玩好的玩具, 整理图书等来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中、大班幼儿我们利用轮流当值日生, 帮着擦桌子、端饭、分点心等, 培养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高尚品德, 强化他们劳动习惯的养成。还利用各种活动, 教给幼儿一定的劳动知识和基本技能。

2.好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老师平时的勤劳、肯干、讲卫生, 是孩子的榜样。所以经常出现这种现象:老师刚扫地, 孩子就拿来了簸箕;老师要去洗抹布, 孩子就给你拿肥皂。老师抓住了幼儿平时的这些良好行为, 及时表扬鼓励, 并教给他们一定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比如教幼儿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老师示范讲解:如何挤牙膏, 如何使用牙刷, 如何放置牙刷, 等等, 幼儿听清楚了, 看明白了, 然后练习, 慢慢地就能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 除此之外, 还有洗手、洗脸、穿脱衣服、叠被子、整理床铺等, 我们也通过各种活动, 进行了随机教育。

3.通过晨间谈话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实现幼儿良好的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纠正。晨谈时, 通过讲述雷锋、列宁等名人助人为乐的故事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利用课间教育活动, 如教材中的《不爱用手的小河马》、《小兔的妈妈病了》、《小手的秘密》、《我自己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帮你》等内容来教育幼儿什么事都要学会自己动手, 不能懒惰。我们还通过编排童话剧、情景剧、故事等来纠正幼儿的不良习惯。

二、以系列活动为载体,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渗透于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综合活动的开展, 使其形成好的习惯。如大班通过组织开展“幼小衔接”系列活动, 让幼儿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生活, 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班通过综合活动《友谊》、《小仙女的云》、《给熊奶奶读信》等内容的学习, 帮助幼儿养成乐意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良好的社会性习惯;小班通过学习儿歌《洗小手》、歌曲《漱口》等活动, 帮助幼儿形成正确刷牙、漱口、洗脸、洗手等基本生活能力, 慢慢的,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了, 同时也提高了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家园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

幼儿大部分时间都与家人在一起,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延伸与深化。培养幼儿常规教育要重视家园配合, 幼儿园的教育如果离开了家庭教育的支持与配合, 就会使我们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如果老师在幼儿园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习惯, 在家任其自然, 就会产生二大于五的负面效应。因此, 我们利用家长会、家园通短信平台、家长之窗、家长接送等时机, 进行全方位、多途径的联系与沟通, 使家长明白、参与、监督, 使家园教育同步。

四、发挥评价的功能, 全面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 调整和改进工作, 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 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为了提高有效性及巩固培养成果, 我园把教育评价当做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1.先是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 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2.是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防止片面性, 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 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3.是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通过幼儿间的互评、教师对幼儿的点评、家长的参评等形式的评价活动, 各班还开展了“每日之星”、“每周之星”、“每月之星”的评比活动, 把小朋友的照片、名字展示在园班内的风采展示台。使激励效果更明显。

五、利用环境的育人功能, 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培养良好习惯要“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种行为, 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习惯, 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 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些话道出了一个道理:良好的习惯是人生的基石。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 同时也是各种习惯的养成阶段, 人离开环境, 就无行为可言。因此, 我们特别注重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首先体现在各班的主题墙的布置上, 其布置应与培养相联系, 并配以相应的教育内容。如小班是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培养, 小 (1) 班主题墙的布置就是以“小蚂蚁搬粮食”为主题, 配以儿歌“小蚂蚁, 搬粮食, 嘿哟嘿哟搬不动。忽然有了好主意, 大家一起来帮助。一、二、三, 嘿哟嘿哟搬进洞。”这种形式能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受到教育。其次体现在幼儿园整体环境的布局上, 我园力求建设一个花园式的幼儿园, 给孩子一个美化、香化、绿化、儿童化的教育环境, 利用文字图片等形式来提醒幼儿哪些事是可以做的, 哪些事是不可以做的。最后体现在幼儿所处的人文环境上, 教师们很重视自己的言行, 因为在孩子的心中, 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用自己良好的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 力图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有序的习惯。时时处处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心理环境, 利用自身的榜样作用, 于无形之中向孩子们展示哪些习惯才是好的。

总之, 幼儿时期, 良好的习惯易于养成, 不良的行为易于纠正, 行为日久形成性格, 性格日久决定前途。

参考文献

[1]幼儿尝试教育活动设计.教育科学出版社.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

[3]冷静.关注幼儿进餐环节的健康教育[J].当代学前教育, 2010, (01) :17.

上一篇:护士节护理部主任发言稿下一篇:内蒙古西辽河平原生态环境问题与农业持续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