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27

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共8篇)

篇1: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运行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执行难是我国法院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是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所产生的复杂社会问题,它不是法院本身所能解决的,必须依靠社会众多力量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支持、社会各界协作配合,才能建立健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取得显著成效,但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在运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功能的最大发挥。

关键词:执行难 联动威慑 长效机制

一、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内容

在我国,由于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不高,社会诚信制度缺失,财产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法律文书生效后自动履行率仅占40%左右,另外60%以上的生效法律文书需要法院强制执行。而在执行实践中,某些债务人更是明明有履行能力,却能拖则拖,能躲则躲,采取一切手段躲避执行,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亵渎了法律尊严和司法权威,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诚信社会环境的营造。

为增强对被执行人的威慑力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五条规定了对拒不履行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可以对其采取或者通知有关单位协助采取限制出境,在征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措施。这一规定为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民事诉讼法》只是对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作出了原则性规定,没有相对具体的规定,可操作性差,在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往往找不到对应的法律规定和处理依据。2010年7月7日,最高法院与中央19个部门联合会签的法发(2010)15号《关于建立和完善执行联动机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了执行联动组织机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以及启动和运行的程序。自《意见》实施以来,通过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将消极、被动、单一的协助执行机制转变为积极、主动、多元的执行联动机制;将法院单打独斗的执行模式转变为以法院为主、各部门协作联动的执行模式;将单纯依靠强制执行的工作模式转变为强制执行与联动威慑并举的工作模式。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是符合我国实际的破解执行难的治本之策,能够有力推动执行难的解决,有助于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养成法律秩序,实现社会法治进程的自然演进,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近些年该机制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位阶较低,法律效力较弱

我国至今未有系统的、全面的、完整的执行立法。目前,法院在执行工作中最基本的法律依据散布于民事诉讼法中,这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意见》虽然对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但仍不够完善、系统。《意见》规范效力层次较低,难以体现民事强制执行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的重要性,影响了民事强制执行工作的权威性,并有司法机关行使立法权之嫌。同时《意见》主要是在人民法院及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如律师)中流通,其影响的范围有限,难以发挥法律的指引、教育作用。更为严重的是,《意见》与法律规定之间,地方性法规、法院工作细则及法律与司法解释之间,以及不同的地方性法规,不同法院的法院工作规则之间存在相互冲突的现象,这已几乎成为我国现阶段立法的通病了,严重影响了民事强制执行工作以及国家法制的统一性。

二、缺乏信息对接的衔接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下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的问题。在执行工作中,执行员查找被执行人下落以及被执行人财产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申请人提供的线索,然后分别到不同的机构查询,执行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到处查找财产,却仍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我国管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身份及财产信息的部门有公安、工商、银行、房管处、国土局等部门,各个机构各自为政,受地方保护、部门利益等深层次原因的影响,要与各单位全面建立信息对接难度较大;加上各个机构信息不通,许多机构还未实现跨地区数据联网,不能实现跨地区联动查询。就查询被执行人存款来说,就需要执行人员跑数家银行,而查询结果可能仍不能真正反映被执行人的存款情况,而冻结、扣划外地存款时更是需要远赴外地执行,不能立即采取执行措施,往往延误了最佳执行时机。

(三)执行联动处分机制过于谦和,业务单位配合打折

业务单位协作的随意性大,执行联动效果往往受个人关系好坏的影响,因涉及业务单位或个人利益,法院执行人员在请求协助执行时,时常遇到协助单位的“软钉子”,给法院执行人员设臵程序障碍,利用时间差转移执行财产。如果没有严格的处分机制,那么联动执行措施的有效性便大大折扣,联动单位不履行联动规定的义务成本过低,势必影响执行联动机制的贯彻落实。根据《意见》的相关规定,不履行职责的单位,人民法院可以有三种解决方案,即人民法院可以向监察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提出相应的司法建议,或者报请执行联动机制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或者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的规定采取制裁措施,但有协助义务的单位一般属于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部门,法院需要经常请求其协作,罚与不罚都为难,且在司法实践中,上述法律规定由于存在具体认定拒绝协助,往往因操作性较差,而很难得以真正执行。

(四)组织机构不明确

《意见》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央成立联动执行领导小组,各单位确定一名联络员,各地成立相应的执行联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但执行联动领导小组职权范围不明确,各级机构的设臵不能落实,小组成员对联动执行机制设立的意义不认可,导致联动执行工作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五)遗漏了执行联动救济

《意见》提及执行救助制度,民政部门应当对生活特别困难的申请执行人,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做好救助工作,但却忽略了联动执行过程中的救济制度。联动执行措施在根本上是国家公权力对被执行人私权利的一种限制,如果没有执行联动的救济措施,则法院执行人员、协助单位工作人员,可能会罔顾法律法规的规定开展执行行为,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私权益被侵犯时不能得到合法救济。

三、联动执行威慑机制的完善与拓展

(一)加快民事执行立法、完善执行法律体系

加快民事执行立法。依靠司法解释来指导民事执行工作是我国现阶段无单行的民事执行法的必然要采取的补救模式,民事执行工作主要依据民事诉讼法中相关规定及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但其规定得很笼统,且有很大程度的随意性,因此,需要制定一部强制执行法,即实行民事执行分别立法这一立法体例。近年来有关民事执行的诸多司法解释正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混合立法模式的缺陷,将民事执行程序单独立法,对民事执行程序加以详尽合理的规定,是实现民事执行工作有法可依的客观要求。我国有关民事执行程序的司法解释己经有数百条之多,为民事执行单独立法也已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完善相关配套法律。与民事执行相关的法律很多,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协调不够!可操作性差。如现行刑法明确规定拒不执行人民法院裁判罪和隐藏转移故意损坏已被司法机关查封冻结的财产罪,但要求情节严重,而法律并无明确规定何为情节严重,适用依据不充分。完善与执行相关配套法律制度,对于民事执行工作的推进有着积极的影响。在目前民事执行立法不完善程序设计粗陋的情况下,执行实践中的改革、创新便显得不可或缺。

(二)法院内部建立“立审执”统一联动协调机制

执行时立案、审判的延续,也是法院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执行工作完成的好与坏,与立案、审判等各个环节息息相关。在立案环节,通过加强诉前财产保全,防止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或变卖财产。注重对被执行人风险告知,使当事人增强执行风险意识,积极主动地收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在审判环节,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依法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提前实现执行效果,做深入细致的调解工作,能当庭调解给付的尽量促成当庭给付,不能当庭给付的,引导双方签订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便于今后执行,切实提高文书质量,加大裁判文书的说理,避免因文书质量不高,裁判表述瑕疵,给执行带来不确定因素。

(三)建立信息互通平台,建立健全信息对接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必须建立信息共享及网络交流平台,便于法院及时了解被执行人信息,制定执行策略。建议将执行管理系统与银行、公安,房管、车管、工商等相关信息系统充分连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人民法院内部完善信息查询审批机制,定岗专人负责管理和使用这些技术系统,办案机关在自己机构即能够通过被执行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查询、锁定其户口迁移、兴业臵产、工商登记、招标投标、存贷转账等相关信息。

(四)建立健全相关运行制度、完善执行联动威慑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必须有相关配套的运行制度作支撑,维持和促进联动机制的正常运转。建议建立执行协调会制度,由各地、各级党委领导每年组织各协作部门召开执行协调会,针对各地各级的具体情况部署执行联动威慑的具体协作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公民信用评价制度,开发公民和法人信用评价软件,对公民和法人信用情况作系统记录,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中心进行管理和查询,切实推进诚信社会建设。

(五)将执行协作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

执行联动威慑工作机制的构建是一项涉及面广、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摆到建设法治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个大系统中去考虑和谋划。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把执行协作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并加强对各成员单位履职情况的检查、监督、考核。特别是要把各级政府及其部门作为被执行主体履行义务的情况,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助法院执行情况,地方党委、人大、政府对搞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非法干预执行的协调、查处工作情况,一体纳入考核范围,进行重点考核。这样,才能促进并确保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持久、良性运作。

(六)建立执行联动威慑救济机制

执行联动威慑救济,是在民事执行联动机制落实过程中,纠正执行程序瑕疵行为和处理有关利害关系人之间权利义务纠纷的必要程序。该救济的动因只能是违法民事强制执行行为,这首先是执行人员的侵权执行行为的纠正,保护执行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执行机构及其执行人员依法合理采取执行措施,实现执行目的,其次是针对受到国家公权力侵害的公民私权利提供的一种救济途径,促进司法公正,提高人们对司法的信赖程度,我国民事执行联动威慑救济机制的确立,有助于完善我国民事执行联动机制的整体构建。民事诉讼法虽然对拒不履行协助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规定了罚款、拘留等处罚措施,但罚款和拘留也有局限性,拘留、罚款都是由法院依职权决定时,法院面临罚与不罚的难题,另外在有的案件中,协助执行人因拒不履行协助执行义务所获得的利益要远大于罚款的数额,而且通过罚款和拘留仍然无法弥补债权人受到的损失,建议规定规定协助执行人拒不绝履行协助执行义务或者故意妨碍执行,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四、结语

执行联动威慑机制的构建涉及面广、影响深、难度大,需要整个社会持续不懈的共同努力,尤其仰赖于各级党委的长期大力推动。让人满怀信心的是,发动全社会力量破解执行难,已逐渐成为各级党委的共识。相信随着我国社会诚信制度的建设,执行联动威慑工作机制也将逐步步入规范、高效、优质的运行轨道,法院执行难的局面中将会成为历史,

篇2: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劲松

内控机制建设是税务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载体。近来,各基层局通过排查廉政风险、完善岗责体系、合理配臵权力、规范工作流程、健全管理制度等手段,将反腐倡廉的要求融入到各项税收工作之中,落实到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各个环节,部门工作由被动监督向主动防控转变,由事后监督向超前预防转变,初步形成统一领导、各负其责、主动参与、源头控制的部门内控机制。但在机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思想不统一、制度设计不够合理等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单位实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统一。目前,少数干部对内控机制建设的目的和意义认识较模糊。有的干部认为现有的廉政建设制度够多了,再搞内控机制建设是“作秀”,是标新立异搞“政绩工程”,没多少实际意义。有的干部简单地认为防范廉政风险是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能,排查廉政风险、提出防范措施等都是领导和专职监察人员的事,监察部门拿出具体方案,自己学一学走走过场就行了。还有个别人员认为自己所在科室是服务科室,既没有税收执法权,也没有行政管理权,不存在廉政风险,没必要搞什么内控机制建设。这些干部或多或少都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参与机制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影响了内控机制建设的整体推进。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个别单位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虽按规定制定了推进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实施方案,但相关机构(内控办)并没有建立起来,推进内控建设的具体工作也没有分工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人员。从头至尾,都是监察部门几名专职纪检干部在各科室间跑来跑去,疲于奔命,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机制设计不合理。一方面有的科室在规范业务流程和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时,存在过于“求全”的倾向,制定的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过多过细,过于繁琐,往往脱离实际,导致这些内控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执行起来费时费力,却无法达到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另一方面,有的科室和人员在制定完善岗责体系时,担心自身权力被自己所制定的制度限制,因而缺乏长期性、持续性以及全局性的考虑,设计制度时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缺陷,有些制度比较原则、宽泛,没有真正与税收业务工作各环节紧密结合,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没有真正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四)制度衔接不紧密。内控机制建设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税系统反腐倡廉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但少数部门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制定实施方案时,只图完成任务而应付了事,简单、机械地把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和落实原有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相关制度割裂开来,如在排查风险、制定防范措施时没有考虑到与税收管理员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执法监察系统、网上评廉系统等制度和征管软件互通有无,统筹结合,干部职工普遍感觉各种制度、规程内容繁多且多有重复,产生厌烦心理。

二、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内控机制建设是防范和减少执法和廉政风险发生,由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参与,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全程的介入和监控,通过权力分解、相互制约手段,制定完备的制度保证的过程。要通过召开动员大会等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宣传内控机制建设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合国税系统近年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开展专题纪检日活动,深刻剖析发案根源,让每一个干部职工清醒地意识到风险就在身边,防范风险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使干部职工从“要我廉洁”到“我要廉洁”,逐步树立内部控制意识,不断增强参与内控机制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工作中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纠正,由被动监督向主动防控转变,“两权”监督由事后监督向超前预防转变。同时,监督工作也由外部监督向更加注重自我约束转变。

(二)加强领导,落实内控责任。要把内控机制建设放在当前工作的突出位臵,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单位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负责人要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要建立和完善兼职监察员制度,可考虑在人员较多、业务繁杂的部门,如税务分局、办税大厅等设立监察小组,加强纪检业务培训,明确职责,确保内控机制落实到位。

(三)理清思路,优化制度设计。内部控制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任何业务流程都须经过多个环节、多名人员的交叉检查与控制,以降低无意差错的发生和徇私舞弊的可能。要认真落实总局关于加强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按照“制度+科技”的要求,统筹整合原有制度和相关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优化工作流

程,合理分权,相互制约。采取自己找、互相查、领导审等方法,对内认真排查行政管理和廉政风险;对外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使内控制度贯穿、渗透到税收征管查、机关人财物管理的所有环节,彻底消除内控“盲点”。对排查出来的每个风险点,就产生风险的原因及后果、防范措施等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类别,确定风险级别,制定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将监督直接切入到每个执法、管理环节和岗位上,及时发现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违纪行为,力争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四)加强督查,严格责任追究。内控是动态的、持续的,也是不平衡的,受时间、地点、政策、具体执行人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一方面,要定时对内控运行过程进行评估,客观评价相关部门和人员执行内控制度的情况,及时解决内控机制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内控机制有效执行。另一方面,要采取日常考核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部门内控机制运行的绩效考核,对“光打雷,不下雨”做表面文章和敷衍了事、工作不力的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并限期整改。同时,加强考核结果的运用,加大奖优、罚劣力度,让扎实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得到表彰奖励和提拔重用,引导干部职工真正做到爱岗敬业、恪尽职守。

篇3: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央企监督约束机制的现实状况

按照政府的管理权限划分, 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分为中央企业 (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以下简称央企) 和地方企业 (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截至2014年1月, 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数量113家, 加上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直接管理的金融央企, 一共为125家央企。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入, 形成了一批以集团公司为主体的央企。截至2012年底, 国资委系统监管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共953家, 国资委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69万亿元。在美国《财富》杂志2013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 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央企有44家, 比2010年年增加6家。 央企公司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运营水平及内部的治理水平逐步提高。当前, 在央企中有法律监督、党内纪检委监督、监察审计监督和职工监督等各种监督形式, 此外, 还有各级各类组织和制度进行监督和制约, 如监事会、职代会、股东代表大会等, 董事会规范运作的制度进一步完善, 外部董事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董事会在科学决策、 风险防范和加强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可以说企业监督制约机制初步形成。

二、央企监督约束机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董事会制度缺乏制约性

西方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董事会, 董事会通过票决制体现决策的集体性, 通过制定决策、任免、监督奖惩等制约经理人员。目前中国央企董事会制度中监督制约机制几乎不存在。央企主要负责人权力过于集中, 一把手既是企业的决策者和执行者, 又是企业的管理者和监督者。 董事与经理严重重合, 造成决策机构无法制约执行机构。集团公司党组和股份公司董事会的组成方式与事业单位党委组成方式相差不多。股份公司总裁和高级副总裁全部进入董事会, 占执行董事的一半, 总裁担任副董事长, 这使董事会监督乏力, 对经理人员的制约作用难以发挥。

2.监事会和纪委监察机构的监督作用缺失

委托人通过监事会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监控作用极为有限。因为监事来源不独立, 监事级别低权力小, 职工监事设置形式主义, 这种企业内设的监事会缺乏权威性, 使监事会的权力制衡作用未有效发挥。监事会有时在央企中的地位实际上仅仅是一个摆设, 其监督约束被大大弱化。而现有央企中纪检监察组织是在本企业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的, 他们在很多方面受制于董事会和总经理, 造成纪检、监察人员多采取“民不举官不究”的工作态度, 大多走形式, 很少动真格的, 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作用十分有限。

3.职工民主监督弱化, 流于形式

虽然央企基本上建立了工会组织, 但并不是独立的劳方组织, 而且实际上是依附于公司内部并听命于公司高层, 主要是给职工组织些活动、办些实惠事, 在监督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虽然有一些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一定程度上为职工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但这些规定由于未能明确规定职工作为治理主体的法律地位, 加之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 难以真正发挥职工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4.委托机构对代理人缺乏有效监控手段

现有国资监管体制下, 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委托代理链条过长, 国家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企业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 每经过一次委托代理过程, 力度就削弱一次, 监督成本也就越高。由于每一级之间的委托代理环节因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委托人对代理人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督。最终导致股东会、监事会的制衡形同虚设, 董事会成为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的权力机构, 企业内部难以形成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法人约束机制。

5.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发挥不明显

在中国, 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公信力不足, 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如有些中介机构在利益的诱惑下, 为达到企业上市的目的, 帮助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公司编造虚假证明材料骗取上市资格;少数会计师事务所和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 为了保住和扩大市场份额、争取或稳定客户, 放弃最基本的职业操守, 无法保持其在执业过程中应有的独立性, 从而造成审计意见或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公允性大打折扣;部分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证券评级机构受利益的驱动, 违背职业道德发表误导性投资建议和评级结果。证券市场中介机构存在上述种种违法违规行为, 导致无法实现其对上市公司应有的监督作用。对于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而言, 凭借其资源优势和在本行业的主导或垄断地位, 则更加容易控制或影响这些中介机构。

三、对策和建议

1.科学配置权力, 强化权力制衡

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 就要科学地配置公司的控制权, 确保分权—分责—制衡的有效性。要保证股东大会的最终控制权, 保证董事会独立决策权, 保证经理人员自主经营管理的权力, 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 各负其责, 建立规范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分离机制, 形成企业董事会与经理层、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相互制约的权力格局。要将董事会与经理层分离, 尤其要解决董事长与总经理“一肩挑”的问题, 以确保董事会对经理的有效监督。

2.加强监事会的权威性

对监事会的议事、决策内容和程序予以明确规定, 确保在公司治理机制中所有的人都能受到监督约束。首先保证监事要知事, 再者赋予其广泛而巨大的权力, 使其有权列席企业各类重大会议, 有权调阅财务资料、审计报告等实施财务监督, 拥有提议、建议、发表独立意见、知情、监督等多项权力。并对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的行为和总经理的经营业绩进行监督、评价和记录, 向国资管理机构提出对领导班子成员的任免及奖惩建议。通过强化监事会职能, 构筑国资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监控桥梁, 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3.明确纪检监察机构负责人在治理结构中的监督地位

当前, 要认真执行好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企业和中央金融机构纪检监察组织建设的若干意见》, 使纪检组长 (纪委书记) 依法进入董事会、监察机构主要负责人依法进入监事会。强化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对提交董事会、监事会和公司管理层审议的重要事项进行事前监督, 重点强化对人事任免、物资采购、工程管理、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运作的事前监督。纪检监察组织要参与党组织对干部的考评、任免、党员评议等工作, 切实加大对党员、干部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使监督作用落到实处。

4.建立健全企业民主监督机制

群众监督往往不会对被监督者直接产生作用, 只有通过把群众监督转化为党政纪监督、法律监督、党组织监督、法人治理机构中决策监督、执行的参考和依据方式, 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为此, 要扩大职工参加民主管理的范畴, 疏通参政渠道, 发挥职代会作用, 详细规定职代会程序、让职工代表依 《公司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 使职工以法定形式参与公司的决策和监督, 使经营者行使权力受到群众监督。

5.强化外部的审计和国资委的考核

除了建立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 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 落实公司治理结构, 确保分权制衡机制的运行外, 就目前来看, 要监督约束一把手, 还需要强化外部的审计和国资委的考核和监督。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监管大多以国会及其专门委员会为主导, 从设立撤销、政策制定、内部管理体制、投资预算、人事任免到调查审核和工作汇报, 国会都是最高权威。建议设立人大公有资产监督委员会, 对国有企业政策决策、人事财务进行把关, 派遣监事、外部审计并根据审计结果进行处罚, 设立企业信息公开、群众质疑和举报的网上平台。在加强国资监管和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 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促进经营管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切实解决监督乏力的问题。

6.提升证券市场中介机构的监督作用

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明确中介机构虚假行为的赔偿责任。提高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合谋成本, 以减少上市公司的不规范披露行为。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相关法律法规, 明确中介机构虚假行为的赔偿责任, 补偿受害者所遭受到的损失。加强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提高从业者的素质, 提升证券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与监督意识,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联结从业者与监管机构方面重要的桥梁作用。

摘要:近年来, 随着央企整体改制上市或主业整体上市, 有力促进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但是, 央企从权力制约机制运行结果来看并不理想, 权力腐败和资产侵蚀并没有被有效遏制, 在内部监管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 仍然存在不少漏洞, 且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进一步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对央企健康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央企,监督约束机制,权力制衡

参考文献

[1]李灵英.浅谈国资新体制下如何完善国有企业监督机制[J].科学之友, 2008, (2) :78-79.

[2]张太升.关于完善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J].企业活力, 2008, (7) .

篇4: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部门预算 编制与执行 资金使用效益

1 目前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部分收入不在部门预算之列,脱离了监督,导致部门预算与部门决算差距过大。部门预算的编制以综合预算为主要内容,统一编制、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各部门和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和其他各项收支,但在审计中发现仍有一部分单位没有将预算外收入、经营收入、事业收入等纳入预算管理。如:2008年C省省级部门预算反映当年收入556267.53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70477.42万元,其他各项收入185790.11万元)。2008年省级部门决算反映当年收入1341254万元,其中:财政拨款1021353万元、其他各项收入319901万元。省级部门预算仅占部门决算41.47%。

另外还发现有些单位除财政拨款以外的各项收入与部门预算安排的差距也较大。如抽查的A部门2008年预算安排收入146.3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80.36万元、事业单位经营收入66万元。其部门决算反映除财政拨款外的各项收入为2517.03万元(其中事业收入2511.63万元、其他收入5.4万元),部门决算比预算多2370.67万元。B部门预算安排本级收入34727.69万元,其中:财政拨款30277.69万元、经营收入4500万元。其部门决算收入为119662.16万元,其中:财政拨款52843.53万元,除财政拨款外的各项收入为66818.63万元(其中事业收入42828.07万元、经营收入20365.98万元),部门决算比预算多84934.47万元。

经分析,造成部分省级部门决算与预算差异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因为大量财政拨款是通过年度执行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逐步下达的专项资金和部分追加预算形成的,2008年占当年部门决算财政拨款数的63.73%;二是预算单位的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未完全纳入到部门预算之中(应考虑部分完全企业化管理的二级单位应剔除在外),这部分预算收入占决算收入的比重很小,如2008年A部门只占2.99%。

1.2 支出预算编制不细化,一些支出项目超支严重,而另一些支出项目结余过大 部门预算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按预算执行,除了经过法定的程序由有权单位的批准,不得随意变更和调整。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事业经费支出过大,部分单位竟将其冲减项目资金,以此来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如C省省级W单位2006年底用上年度事业经费超支35万元,将其中的28万元冲减国家旅游局以前年度环卫及信息网络资金结余,其余7万元冲减了专项活动经费补助支出;而一些项目由于未落实,造成项目结余过大。如C省省级Q单位专项资金“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财政扶贫资金”结余198万元,主要是历年来的科技推广及培训资金的结余,没有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1.3 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有待完善,执行有待进一步提高 各个预算单位固定资产采购都应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在年初安排政府采购专项资金时,要考虑各个预算单位的实际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实际执行中,政府采购专项资金已纳入了国库集中支付,但经审核发现,结余资金已经有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如C省2005年至2008年年终结转的分别有16245万元、17059万元、36733万元、60350万元,并且财政部门对这部分资金单独实行权责发生制进行账务处理,年度终了虚列支出后挂在暂付款上,造成了较严重的虚列支出。

对政府采购资金的大量结余进行分析,发现政府采购有着特定的程序和时间要求。一个采购项目从预算下达、采购计划上报、批复、采购方式确定、采购项目实施、采购结果公示、采购合同订立以及履约验收,最后才能形成采购资金的支付。这是一个一定周期的过程,这也就向各个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提高各个环节的效率,这样才能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

2 部门预算编制与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本位主义、小团体利益思想作祟和一些体制上的因素是收入预算编制不完整的主要原因。有些单位对部门预算改革相关政策不了解,认为经营收入、事业收入和预算外资金是本部门资金,如何安排使用,有自主权,不用纳入预算,由此导致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整,大量资金管理脱离财政监督,既影响预算收入的真实性,也容易助长部门之间分配不公及滋生腐败现象等。

2.2 内控制度不完善,执法不严肃,是造成预算支出严重超支的主要原因。编制部门预算,就是要使各预算部门的工作按照预算来安排,但实行部门预算以来,一些单位没有按要求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加强支出管理,严格控制支出,仍按照以往的经验管理和使用预算资金,花钱大手大脚,支出随意性较大,造成部门预算执行不实,既影响到部门预算编制工作的严肃性,也弱化了预算约束的刚性。

2.3 先大量申报,预算安排后再做项目的准备工作,是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的主要原因。现行的项目管理是各省或各个单位,先大量进行项目的申请,由于很多项目前期工作都没有准备好,项目批复后,导致一部分资金的结余,同时也有一部分专项资金跟实际有些脱节,超过实际的需要,也是形成资金结余的一项重要原因。

2.4 对政府采购不够重视,在政府采购执行的各个环节效率不高,是导致政府采购资金大量结余的很重要原因。许多单位对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认识不够重视,敷衍了事,致使在政府采购执行的各个环节效率不高,降低了采购效率,同时导致政府采购资金大量结余,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3 解决部门预算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3.1 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编制部门预算,提高部门预算编制质量。一要认真做好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彻底查

清单位的资产、资源状况,认真测算支出范围、开支标准,并分析近年来的财务收支状况及预算执行情况。二要合理确定收入来源。应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和下一年度收入增减变动因素,测算本部门取得的各项收入来源。三要认真做好预算申报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切实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四是预算支出要细化到项目,根据项目发展的重要性、可行性和效益,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项目资金。五要认真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所有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配套资金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支出都必须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3.2 应该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运用部门预算外(含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资金。对部门预算外资金收入实行动态管理,全面及时掌握预算外资金收入情况,以达到减轻预算内财政负担的目的,同时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提高各项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好专项申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专项资金下拨后才能及时实施,避免专项资金造成闲置;同时做好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提高采购各个环节的效率。

3.3 要做好预算编制的前期基础性工作,为预算编制和审核提供支撑 完善信息库建设。逐步建立各部门基础信息库,全面掌握各部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与构成,彻底清查各部门占用的资产、资源的使用情况、质量状况以及分布状况,为编制下一年度部门预算打下基础。着手建立部门项目库,借鉴发达地区和兄弟省市的做法,做好项目的基础工作,严格实行项目申报、审批和跟踪管理制度。同时,进一步细化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扩大采购范围,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参考文献:

[1]张端方.不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J].财政与发展.2008.(09).

[2]陈宏明.深化部门预算审计的研究[J].财务与金融.2008.(4).

篇5: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主要问题:

一、在公安管理中,树立“稳定压到一切”的政治观念不太强。在日常公安管理工作中,有些基

层派出所只顾做好手头工作,搞好学习教育整顿,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因此在工作起来目的性、针对性不强,一旦忙起来,有时有些手忙脚乱,手头工作似每项都重要,没有中心工作,这样以来,也没少出力,但是仍不见成效。

二、在基层的管理工作,有些基层派出所没有以“发展”为中心,没有从部门权力和利益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工作的出发点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服务,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等现象。

三、派出所基础工作不够扎实。主要体现在派出所硬件装备不够强,警力不够下移,科技强警还没有真正在基层派出所得到充分体现,另外有得建立合理科学的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公安机关的领导主要从基层派出所听中逐级产生的制度。

主要对策:

一、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观,坚持把维护稳定摆在各项公安工作的首位。公安机关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全力维护稳定是职能所在,所以要坚定不移地稳定的各项作任务落实到具体公安工作实线中,重点做到四个始终。一是始终保持对国际国内形势清醒的头脑。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切实增强政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牢牢把握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和制胜权。要坚持信息先行,建立起国保、治安、文保、户政、出入境、技侦、网监等部门组成的信息会商机制,强化对信息的综合分析预测,研判和跟进核实,为现实斗争领导决策提供高效的信息预警服务。二是始终坚持“露头就打,先发制敌”和掐尖打头的斗争策略。要针对敌对分子,刑事犯罪的新特点,分层次加大对他们的侦控力度,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打压他们的活动空间,绝不能让他们形成气候。三是始终保持对建立反暴力恐怖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反恐专门力量建设。四是始终坚持妥善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当前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牢固树立服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的观念,为经济建设打造优质的平安环境。公安机关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发展这个中心,从限制型向保持型的转变,着力实施三个突破。一是在编织以“三张网”为主体的治安防控体系上有新突破。坚持公开预警,源头控制,精确打击,动态防控,市场运作的思路,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城市社会面治安防控网络,提高防控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确立“整体防控”的基本思路,尽快实现由静态管理型向主力防控型的根本性转变,重点建设的“警防,民防,技防”三张网,即建设以公安机关为主体的打击逃控网,建设以社会、企事业单位和社区为主的群防群治网,建设以普及技术防范为主的技术防范网,全面推进打防管控建一体化建设,提高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在打造以“服务型”为核心的公安行政管理工作机制上有新突破。要进一步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三是在实施“阳光型”警务工作新机制上有新突破。通过建立社会治安信息定期发布制,警方发言人制,主动公布社会治安状况及公安工作运作过程和结果,让人民群众了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社会治安信息,并建立起社会公共监督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向公众征询对社会治安和公安工作的评判,把评判权交给群众。

三、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观,切实把基层派出所基础工作做大做强做实。一是把派出所工作置于优先考虑,优先发展,优先配置,警务保障等方面向基层派出所倾斜,逐步实现公安工作重心下移,权力下放,保障下倾,警力下派,增强基层派出所的实力,激发基层活力。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起公安机关的领导主要从基层派出所中逐级产生的制度。二是要全面实施社区警务战略。深化派出所改革的核心是推行社区警力战略。要抓住社区建设这个机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将社区警力建设与社区建设在区域划分,机构设置,组织保障,硬件建设,运行机制等方面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考核,实现警务工作社会化,要最大限度配强社区民警,把会不会做群众工作作为检验民警基本素质重要标准,并明确把抓好以人口管理为重点的阵地控制和以创建安全社区为重点的治安防范作为工作重点。三是要以改革重塑派出所警务工作机制。要在派出所辖区编织“封住边”、“控住线”、“守住点”、“管住块”、“护住院”、“看住门”等六道治安防线,从辖区内周边到居民楼、院门层层设防,以派出所警力为骨干,以群防群治为补充,以社区和内部单位防范为基础,形成全面覆盖,点线面

篇6: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部门预算执行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部门预算作为预算执行的前提也成为各单位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主要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对策来分析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是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按程序依法批准的部门综合收支计划。实行部门预算是我国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也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下文主要是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的几个方面来做几点讨论。部门预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能为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工作提供资金保障。集中有效财力能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展开不仅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正常运转同时还能有效保证与行政事业单位相关的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2能为行政事业单位合理安排资金做好铺垫。部门预算作为一个单位或者一个项目的资金预算在整个活动中占据着很大的主动性作用所有的活动都是根据预算安排进行的科学的部门预算 是行政单位合理安排资金的基础。3部门预算也是一种较好的监控途径。行政事业单位不仅能通过部门预算使日常工作有序有效进行同时还能使这些预算行为成为财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有效监控的途径。部门财务预算关系到一个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运营现状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是否有效利用部门资金投入还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进行有效地评判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问题和不足 1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异 掌握信息与预算单位存在不对称财政部门难以准确掌握各预算单位的职责对单位自编项目不能提出很好的建议有的单位缺乏工作预见性主观臆断编制项目项目预算与工作计划脱节一些支出项目超支严重而另一些支出项目结余过大因此结余的项目造成大量资金闲置同时需要用的项目又没有纳入当年预算中造成项目支出完成情况与年初预算存在很大差异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完全显现。2未按规定执行项目支出预算 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性。有的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挪用项目资金用于职工福利或其他日常开支未经批准自行调整项目支出预算未 经批准将国家建设项目资金用开其他项目对政府投资的基本建设项目搞超概算投资包括未经批准擅自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扩大建设面积造成实际投资超出概算等现象削弱了部门预算的控制力。3预算执行分析不够全面深入 行分析仅停留简单的数据汇总没有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反映财政支出状况未对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趋势进行判断未实现部门预算与执行分析的有机结合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是相当复杂的既有制度缺陷、认识方面的原因也有专业水平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可分为四个方面 1预算编制欠规范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合理地编报预算出现少报、漏报其他来源收入的情况有的单位多报人员编制或实有人数造成基本支出预算不真实、项目支出预算明显超过实际需求造成“小项目大预算”项目预算编制不细化项目预算未落实至具体执行单位和具体项目拟动用的上年结余而未编入预算等现象导致大量资金闲置和 浪费。2预算执行不到位 落执行部门预算。有的单位没有严格按照预算的口径进行经济事项的铺排、严格控制支出仍按照以往的经验管理和使用预算资金支出随意性较大造成部门预算执行不到位弱化了预算约束的刚性有的单位预算编制人员与预算执行人员缺乏沟通造成预算指标内容与核算内容分离功能科目与经济科目混淆项目核算张冠李戴等也会影响预算执行。3预算执行分析不深入 算收支状况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预算顺利执行。一些单位对预算执行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为分析而分析没有达到应有效果另外一些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未按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对各经济事项进行明细核算会计核算未能满足预算执行分析对基础数据的需求。1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夯实预算执行基础 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有着根源性的影响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强化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即部门预算收支的测 算要以履行部门职能的需要为依据每一项收支项目数字的测算须依据实际或计划的基础数据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测算。二是提高预算编制的合法性部门预算编制须符合预算法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国家有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在法律赋予部门的职能范围内。三是注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完整性。即部门预算须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稳妥可靠采取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合理安排各项资金达到综合预算、不偏不漏。2增强法治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的理念加强领导充实必要人员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部门预算一经批复各预算单位必须严格遵照执行按预算安排规定的项目和用途使用预算资金不能突破支出预算并要确保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部门一般不作调整确实需要调整的应当按照程序报批不能擅自调整。3加强预算执行分析提高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 面完成的重要手段是整个财政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预算执行分析工作认识到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的重要意义牢牢把握预算执行分析工作真实性、及时性和全面性的要求及时跟踪预算执行动态变化过程重点研究预算执行 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强化预算执行全过程的管理提供详实准确的预算执行数据并准确预测预算收支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高财政预算的管理和决策水平。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刻认识部门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对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者单位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管理委员会 1 张新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9 2 周友 任增利行政单位预算执行中的几个建议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2 3 张曙明浅谈部门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8 4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指南》审计署行政事业审计司编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篇7: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社区矫正工作是将五种罪刑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的罪犯(即被判处缓刑、管制、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统称“五种人”)放在社区,融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对其进行教育改造的一种行刑制度。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有利于化解对抗情绪,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有利于合理配臵行刑资源,降低行刑成本。司法部从2002年才开始探索性地开展社区矫正工作,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正式运作。笔者就这项工作对临翔区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调查了解,基本情况是这样的,2007年,临翔区被列为云南省第二批临沧市的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区,全区有9个社区,截止2007年12月1日,共有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矫正对象158名,案件类别分别为:走私贩卖毒品25人,交通肇事7人,抢劫5人,故意伤害8人,滥伐林木3人,贪污挪用15人,盗劫5人,非法拘禁3人,刑罚种类为缓刑、保外就医、假释、剥夺政治权利、监外执行。通过深入矫正对象、司法部门、社区干部、社区居民中了解,通过矫正,总的效果是好的,得到社会、家庭的普遍认可,为构建和谐临翔创造有利的社会稳定条件。但在调查研究中,也发现社区矫正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该项制度应有的效果和作用发挥,没有全面体现党和政府的政策关怀。以下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对今后的工作对策提出自己的浅显之见。

一、观念滞后,群众认知程度低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刑罚的目的就是惩罚犯罪人,犯罪人受刑越重似乎越能接近刑罚的目的,表现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重监禁刑,轻非监禁刑,于是将大量犯罪人送往监狱,认为监狱是改造犯罪的最佳场所,结果造成监狱压力巨大、行刑成本过大。而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表示陌生,大多理解为“判了刑不用进监狱”或“坐家庭监狱”,对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普遍存在防范心理,认为原来应该在监狱服刑的犯罪人转移到自己的眼皮底下服刑,或多或少存在着担忧与不安,认为他们会给自己正常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其次司法人员对社区矫正也持观望的态度,对矫正的效果不乐观。而且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社区矫正就是公安机关的对五种监外罪犯的监督管理,仅仅是名称、监管组织的变化而已。这是社区矫正难以取得社区居民全面合作的深层心理因素,因而阻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发展。

二、没有统一法律,配套法规不完善

从目前我国刑事法律和刑罚执行的实际情况看,现行法律没有社区矫正的相关表述,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工作内容和运行程序等均无法律明确界定,实际工作中产生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而带来的问题和困难。当前的社区矫正,除了《通知》是对社区矫正规定得最详尽也最有权威的规范性文件外,司法部还出台了《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工作暂行办法》,此外,我们找不到更多的法律依据。而且,该《通知》的性质属司法解释,其法律地位与社区矫正的重要性很不适应。首先,人民法院认定犯罪并处以社区矫正执行的判决权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第二,按照《通知》规定,矫正机构不属于公安机关,而应属于司法机关,这与行法律规定是相违背的。我国《刑法》规定:“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予以监督”,“在缓刑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刑事诉讼法》规定,“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执行”,“监外执行……由居住地公安机关执行”,“缓刑罪犯,由公安机关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予以考察”,“管制、剥夺政治权力……由公安机关执行”,若罪犯在假释中违反规定,由“公安机关提请法院审核裁定”。可见,除执行缓刑时公安机关将罪犯交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考察尚有法律依据外,其他的社区矫正方式都没有提到基层组织或别的组织可以参与刑罚的执行。所以,缺乏法律依据将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健康发展。据调查,临翔区也只是根据《通知》和《临翔区社区矫正试点各种实施方案》、《临翔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细则》来开展工作。,三、社区矫正队伍人才严重匮乏,管理模式经验化

矫正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它的特点体现为工作性质和对象的特殊性,因而需要采用特殊的工作方法。但是,目前一线矫正工作人员由于缺少专业的矫正人员,特别是专业人士,如心理医生、教育工作者等,仅有的一些矫正工作者往往是从一般的社区工作者“蜕变”而来,例如临翔区的各个社区都是由社区干部经过简单的培训匆匆上岗。其自身对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方法又简单粗糙;在与矫正对象接触和个别谈话时,缺乏人性化的工作手段,感召力和亲和力不够;有的还不能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另外,矫正工作者的法律知识、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与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其次,由于矫正工作要求有一支稳定的合格的志愿者队伍,而目前既能够开展社会工作又懂法律的的社区工作人员没有,只是在司法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干部工作量大,不能投入过多的时间搞好此项工作。再次,社区矫正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是对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因为矫正对象往往受家庭和社会的歧视,对社会产生仇视、报复、破罐破摔等病态心理,容易存在情感与交往上的障碍,对自己重新做人失去信心,亟需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建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而当前真正能够称为心理专家参与社区矫正的几乎是零。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区矫正工作的发展后劲。同时缺少具有个性化的科学的矫正方案,对罪犯心理、行为的矫治效果就难以保证。

四、各部门之间工作配合、衔接不密切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社区矫正的五类犯罪人即五种监外罪犯,以前是由当地公安机关执行、考察和监督。但由于我国公安机关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工作任务而常常对此无暇顾及,使得对五种监外罪犯的监外执行管理流于形式,一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近几年来,随着社区组织的逐步规范和社区功能的不断拓展,社区矫正工作也开始从无到有。虽然《通知》明确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成立专门机构替代公安机关行使对监外服刑人员的监管职能,但是《通知》确定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成立专门机构实施社区矫正本身与现有刑法、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是缓刑、假释等五种刑罚的执行机关就相矛盾,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成立专门机构应叫何名称,职责范围如何,都没有统一的规定,直接影响到基层社区矫正机关的合法性和强制力。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是公安机关,工作主体是司法行政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在实施监管措施时,缺乏有效的强制管理手段,影响了刑罚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社区矫正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精神,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部门,法院、检察院、公安、民政、监狱等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但实践中由于牵涉的部门较多,权利义务不明确,且没有固定的统一办公场所,各部门为了局部利益,对做好这项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反而使工作复杂化,最后司法行政部门也只能因陋就简。

五、司法行政机关没有矫正强制权,不利于维护法律权威与尊严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严肃的刑罚执行活动。但根据两高两部的通知及《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规定,司法行政机关是具体组织实施单位,公安机关是社区矫正的执法单位。据我们统计,矫正对象一般都没有正式的工作,他们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考核奖惩报着无所谓的态度,有的矫正对象的以经济、生活等种种理由不参加有关矫正活动,有的迁居或离开居住区域根本不向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报告,由于司法行政机关没有强制权力,社区矫正工作者面对这些现象也无计可施,使社区矫正工作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刑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六、经费保障不到位,基层工作人员工作开展难度大 社区矫正涉及多方面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予以保障,两高两部的通知中没有规定。《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中,规定财政部门的职责时,只提出将社区矫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但并没有说明每个社区矫正对象的经费保障款项、使用条件、使用时间、申请及使用的主体和程序,现在基层工作人员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有的工作人员要为矫正工作中交通费、通信费埋单,导致他们对这项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要使社区矫正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建议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更新刑罚理念,消除监禁刑罚为主的片面观念

现代刑罚理论认为,刑罚目的在于报应和预防的辩证统一。报应是指罚当其罪、罪刑相适应,即通过剥夺犯罪人的财产、自由乃至生命来抵当其罪恶。预防又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防通过惩罚犯罪人来教育社会不稳定分子,特殊预防通过对犯罪人教育改造消除其再犯罪能力与倾向。长期以来,我国注重的是对监禁刑的执行,通过监禁改造实现刑罚的报应和预防之目的,然而忽视了刑罚特殊预防之功效。因此,我们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更新刑罚执行理念,消除监禁刑罚为主的片面观念,把握当今世界刑罚制度发展方向,确立非监禁刑与监禁刑并重的刑罚理念,把刑罚的重心由犯罪转移至犯罪人,刑罚的适用由注重对犯罪报应的实现转移至注重对犯罪的预防,即注重对犯罪人的帮教改造以及犯罪人服刑完毕后如何能够快速健康地溶入社会正常生活等方面的工作。

二、科学设臵行刑机构,修改完善刑法、刑事诉讼法,制定《社区矫正法》

在我国的刑罚执行体制上,形成了由司法、公安均可行使刑罚执行权的二分格局,即:司法行政机关行使监禁刑罚(包括判决生效时余刑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缓)的执行权,公安机关行使非监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和判决生效时余刑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执行权。这样的行刑格局有许多弊端:一是行刑资源浪费;二是不利于对刑罚执行工作的归口管理和法律监督;三是对犯罪人的改造缺乏延续性,容易发生脱节。如获得假释的犯罪人到了社会上后,由于当地公安机关没有其在监狱接受改造的第一手资料而难以实施有的放矢的矫治措施,矫治效果难于保证。事实上,《通知》已经对我国的行刑权作出重大的调整,即对由公安机关行使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权调整为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的专门机构行使非监禁刑罚执行权,公、检、法各司其职,社区为载体。但是笔者以为,仅有一个《通知》还是不够的,应在试点工作取得实际经验基础上,及时修改刑法、刑事诉讼法、修订社区矫正法。通过修订和完善法律,一是合理配臵行刑资源,使监禁矫正与社区矫正两种行刑方式相辅相成,增强刑罚效能,降低行刑成本;二是完善行刑机构设臵,进一步明确司法行政机关作为刑罚执行主体的资格,赋予其全面行使刑罚执行权(包括对非监禁刑罚的执行)的职责和权力,如组建社区矫正机构、制定社区矫正办法、研制矫治效果考评标准等。三是制定社区矫正有关法律法规,在修改相关刑事法律后,制定一部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臵、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为社区矫正健康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全国人大应适应社区矫正这个新事物,及时修改和补充《刑法》,增强社区矫正有关内容。应根据这两年的社区矫正的试点经验,并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尽快地出台一部全国统一的《社区矫正法》,对社区矫正的机构设臵、矫正的内容、矫正的程序、各部门的权力与义务等作出明确而详细的规定,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三、建立一支与矫正工作相适应的高素质矫正队伍

适时进行队伍培训是保证矫正质量的首要前提。组织队伍培训主要采取的方式:一是实施专题式教学。将国家政策、法规教育,治安形势、矫正发展趋势等分若干个专题供学员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让学员解决真实性问题,来掌握隐含于其中的知识,形成解决当前矫正工作存在的难点、热点和重点问题的能力。二是按矫正基本知识、运用规律、参观考察、总结提高的步骤实施全过程培训。矫正基本知识,主要侧重于讲清解决矫正工作的基本问题;运用规律,主要是给出背景材料,实施案例、实例教学;参观考察,组织学员到具有典型的矫正社区参观考察,把专题研究引向深入;总结提高,主要组织学员运用所学理论,结合社区矫正的现实问题,撰写研究报告,并组织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此外,招揽心理医生、教育工作者等专业人才,更有利于矫正犯罪人的心理。加大对基层司法干警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政治信念、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的社区矫正队伍。三是制定和公开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加强监督与制约,增加社区矫正工作的透明度。

四、重视矫正的方法手段,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 社区矫正的关键在于使犯罪人回归社会,形成社会再生资源,其核心是矫正质量。社区矫正应依法组织“矫正”,加强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服务意识、危机意识和安全意识,对矫正对重塑改造意识、回归社会意识。应着重在提高矫正工作本领上下功夫,在实施矫正的方法手段上下功夫。一是重视教育矫正。通过“听法制讲座、看法制园地、办法制知识竞赛、读法制报刊、唱文明歌曲、做文明事、干文明活”等多种教育形式,引导矫正对象熟悉法律法规、掌握政策形势、知晓道德规范、掌握行为准则,使其在思想上真诚反思悔过,行动上老老实实地服刑认罪,顺利地完成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改造任务。二是重视心理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心理需求,结合其犯罪历史、犯罪原因、心理类型、心理特点、现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个体方案,研究心理矫正执行预案,进行心理分析,适时心理咨询,实施心理矫正,帮助其树立正常的心态,增大其心理的承受能力、排除其犯罪的诱惑力、加强其外界的抗干扰力,增强其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信心,促使其开始重新生活、重新做人的能力。三是社会公益劳动矫正。根据矫正对象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灵活采取多种公益劳动形式;根据矫正对象的职业状况,具体确定公益劳动的时间、程度和方式;根据矫正对象的技能状况,合理安排公益劳动的性质、类型和强度。通过组织其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既增强其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使社会和受害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得到了一定的补偿,同时也较好地维护了其矫正对象的自尊。四是制度矫正。建立和完善与矫正相适应的工作制度,是现行法律的有效补充,更是矫正质量的重要保证。社区矫正组织应根据“五种服刑人员”的服刑情况,建立和完善登记、走访制度,每周见面考勤制度、每月参加一次公益劳动制度、每季度思想汇报制度、以及问责制度、考核评议制度、联系会议制度,思想教育制度等,使社区的矫正对象在制度的约束下,朝着社区矫正工作的流程有序、规范地进行。

五、加大社区矫正工作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要通过广泛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社区矫正是国家刑罚执行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刑方式文明化、人道化的重要表现,对于提高罪犯教育改造质量,使其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动员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六、建议制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保障措施

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地方每个社区矫正对象所需费用,再由地方财政列入当年的政府财政预算,由市、区(县)级司法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拨付给基层,完善审计检查制度,确保专款专用,解决矫正工作因经费紧张而无法正常开展的难题。

篇8:执行联动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 远程培训领导保障机制严重缺失。调查发现,不少农村教育管理者对远程培训学习还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对远程培训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未来终生学习最重要平台的认识远远不够;而基层绝大多数学校负责人思想观念更加陈旧落后, 部分基层学校领导把教师职后培训当成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有的甚至认为远程培训是给基层学校教师“加压”和“添堵”, 由此导致农村教师远程培训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2. 远程培训约束激励机制不够健全。调查发现,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约束激励机制尚未健全,加之农村教师思想观念僵化落后,信息技术素养严重匮乏,对于信息化背景下远程培训模式的认识严重不足,参与远程培训学习的内生动力不强,在远程培训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消极应付行为。

3. 远程培训管理体制亟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都是实行项目制,远程培训的组织管理的一切权力都集中在省级以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培训业务机构中。这种远程培训培训管理体制,没有将真正组织实施远程培训项目的各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纳入管理视野,导致基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感觉是在替上级培训机构“打工”,因而在组织实施各项远程培训项目中,缺乏严格监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远程培训支持服务机制严重乏力。由于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网络平台建设还很落后。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普遍欠缺,因而迫切需要一支坚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队伍,给予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上的指导服务。

5. 远程培训评价机制过于粗放。目前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评价实践中,对学员、班级管理员和辅导老师的评价, 都是采用数量监控型的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特别关注参训教师挂课学时、作业完成数量、发帖次数等方面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忽视学员的学习质量的提升,导致在远程培训活动中, 参训教师空挂学时、找人代学、作业网抄、突击学习等情况非常普遍。

二、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运行机制策略的思考

针对上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运行机制,笔者应当采取如下有效措施:

1. 以转变培训观念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领导保障机制。随着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作为一种全新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必将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流模式。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和中小学校长, 应当清醒认识新时期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及时转变培训观念,深入了解远程培训基本规律,并将教师远程培训纳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议事日程,研究制定符合远程培训规律的培训方案,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提供坚强有力的领导保障机制。

2. 以强化培训管理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机制。教师远程培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不在管理者的视线范围内。因而这种培训方式比以前任何一种培训方式都更加需要管理重心的下移,才有可能实现对学习者的有效监督,使培训任务落到实处。为此,应当以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体制,将管理重心下移,把县、乡、 校纳入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管理主体,建立以省为龙头、 县为核心、乡校为根本的新型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管理体制,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3. 以建立专业化队伍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支持服务机制。首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创建功能齐全的网络平台,并确保教师学习访问畅通无阻;其次要建立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切实为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给予技术指导,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4. 以加强过程性评价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评价机制。针对远程教师培训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是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彻底改变单一、机械的定量评价方式, 使用多种评价手段,对教师的学习效果进行全方位评价。通过评价客观反映教师在培训中完整而真实的表现;二是加大评价成果运用力度,将远程培训成果纳入参训教师考核考评、晋职晋级指标中,适当加大教师远程培训成果在上述教师考核晋升中的权重,以期激发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远程培训学习的内生动力,彻底清除农村中小学教师在远程培训学习中的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消极应付行为。

摘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运行机制,是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顺利开展,各项培训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全面提升远程培训实效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在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上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运行机制,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上一篇:竣工验收细则范文下一篇:单位领导结婚经典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