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2024-04-23

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精选5篇)

篇1: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意义非常大,这一学期我组进行的“课堂导学模式的探究”教研主题,主要从利用导学稿进行数学课堂导学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为标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冀文锋 作者单位:河北顺平县蒲阳镇一中,河北顺平,072250刊 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年,卷(期):“”(18)分类号:G633.6关键词:数学课堂 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篇2: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一、多元化的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课程的连贯性强。因此,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往往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式讲解, 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这种形势下, 有效地组织开展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整合知识过程的思维能力, 面对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和深入。例如, 教师在进行三角形全等知识的讲解时, 让学生就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展开讨论, 讨论两个三角形全等应具备哪些条件。学生经过讨论, 可以发现很多判断方法, 诸如边角边、边边角、边边边等。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 再让学生依据讨论出的判断方法, 自己动手裁剪三角形。这样, 通过探讨和观察, 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发现问题, 进而动手解决问题, 一连串的探讨环节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在探讨中逐渐地形成创新能力。

二、讨论环节的设置,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

在实际的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 加之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 使得不少学生完全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 往往出现数学学习的两极分化。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可以适当地开展讨论, 把数学问题和知识点的巩固学习交给学生自行讨论。在讨论环节中, 调动了所有同学参与, 不管成绩优劣都可以加入讨论的行列中来。在讨论中, 成绩好的同学可以把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和对知识点的理解提出来, 成绩差的学生可以借鉴这些理解加深自己的理解或改正自己理解上的错误, 同时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把成绩差、不愿学习的学生也充分地调动起来, 进而为数学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 合理的课堂讨论环节的设计, 极大地调动了全体同学参加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三、讨论环节的设置, 加快了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课堂上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 遵循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个人对知识点的理解, 而是通过师生互助, 做到知识的理解与拓展。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教学任务轻了, 学生厌学情绪低了。而且随着这种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的发展, 基于其模式上的优势, 很多新的教学模式都产生了, 诸如情境式教学模式, 该种模式就是鉴于课堂讨论模式, 并对其进一步地优化处理, 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更好地组织课堂讨论教学, 而且其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此外, 课堂讨论教学的成熟开展, 促进了教师和教育部门更深入的研究和创新, 基于课堂的讨论教学优势, 把课堂讨论教学更加多元化地运用于实际的教学中。

四、讨论环节的设置, 加快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牵引”式教学方式, 往往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缺乏, 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而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地开展讨论,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观察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例如, 初中生都有好奇、爱动的个性特点, 但在学校学习中由于各种约束, 使得其在课堂上畏于发言, 不敢提出自己对知识的思维理解, 更很难主动地指出教师在教学中的错误, 而通过课堂讨论, 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学生可以指出教师教学的不足, 教师也可以通过讨论的问题了解学生学习中的薄弱处。同时, 在讨论课上, 学生都积极发言, 不再畏惧犯错误。一些害羞的学生也不再只是沉默, 而是和别的同学展开激烈的论述。因此, 课堂讨论活动的开展,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能够很好地解决“高分低能”的问题。

随着讨论活动在数学教学中的广泛开展, 其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为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任粉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 28 ) .

篇3: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一、以问题为依托, 搀扶学生摸着石头过河

1. 知己——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抓住重点、难点, 然后提出既有价值、又具吸引力的问题, 让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得出答案, 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兴趣。

2. 知彼——关注生活经验, 找到一定范式

要设计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提示问题”, 教师不仅要较准确地把握课题的重点、难点, 更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 找到一定范式。当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一定阶段时, 学生就会以这样的范式为模本, 在自己独立“预习”时产生相同的意识, 从而掌握自学方法。

3. 指导——不吝啬时间, 教学生学会阅读课本

针对低年级学生, 教师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然后解决“问题”。或者教师在课堂上提问, 学生先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形式学习, 再进行集体交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 因为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所以可采用“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 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带动阅读能力弱的学生。

二、以“练习”为纽带, 架起通往自学之路的桥梁

1.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适当的“练习”是学生自行检验“预习”成果的最佳手段。但因为锻炼时间不同、年级特点不同, 要求也有所区别。只有遵循“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的原则, 才能实现自然的过渡, 达到预习的目的。具体而言, “练习”大致有四种。

(1) 复述式练习

“复述式练习”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本直接找到答案。这种“练习”相对比较简单, 一般适用于概念的教学, 适合低年级学生使用。例如: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顶点?几个角?这些问题课本上都有介绍, 只要认真阅读, 就能找到答案。可见, “复述式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

(2) 填空式练习

“填空式练习”覆盖面大、灵活性强, 既可有目的地综合一些问题, 又能给学生提供学习思路, 具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优势。做“填空式练习”需要一定的整合知识的能力, 适合掌握了一些“预习”方法的中年级学生。

(3) 针对性练习

“针对性练习”是针对某个重点或难点而设计的。对学生而言, “针对性练习”具有一定难度, 但可通过学生的交流、互助, 对疑难问题进行思考。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 再由教师点拨, 练习效果就能事半功倍。“针对性练习”适合中、高年级学生。只有学生之间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探索能力, 才能完成“针对性练习”。

(4) 综合性练习

“综合性练习”涵盖的知识较广, 需要把知识进行整合才能完成。它需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较好的理解, 能够有效整合;它需要本着“少而精”的原则, 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综合性练习”比较适合高年级学生, 它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可将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达到有效解题的目的。

2. 及时反馈, 树立信心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进行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以交流、讨论和解决疑难问题为主, 并在关键之处加以点拨。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比较了解, 并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调整教学环节、安排教学任务, 使教师的教授与学生的学习相适宜。具体来说, 有两个关键:一是能让学生讲的, 教师坚决不讲;二是能让学生感悟的, 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只有让学生体会到“预习”的成效, 才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 提高学生交流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3. 定期展示, 持之以恒

为了增强学生的“预习”意识, 教师可借助一些激励手段, 鼓励学生坚持。例如可利用定期展示的方法, 把学生的预习作业进行展示, 评选“最佳预习作业”等。就这样, 学生有了期待, 便能坚持做好“预习”。

篇4: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一、知识传授与情操培养相结合

成才先要成人,育人首先育德. 数学教学活动实施的目的, 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素养、解决问题技能的训练层次上,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实现对学习对象品质和品性的培树. 诚然,数学教学应该是技能传授与情操熏陶互融并进的活动. 但部分教师却有着课堂教学“道德情操培养是语文、政治等学科所承担的责任,数学学科是抽象的思维艺术,只要将知识内容要义教授就行了”的片面教学观点,强调对初中生数学知识点内容的教学,数学问题解答技能的讲授,轻视教学实践中蕴含的深刻教育示范意义. 教育学认为,数学教材作为基础性教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其教学进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教育功效. 因此, 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意义,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到智力培养和情操培树同步实施,同时落实. 抓住数学课堂教学进程中,某一教学环节所表现或蕴含的教育内涵,进行适当、有效的挖掘和放大,与初中生进行深入讨论,深刻领悟,感受和体悟数学学习实践活动深远意义和功效,逐步提升初中生的德育观念和道德品质. 如“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节课,“性质特征”知识点讲解中,教师组织初中生动手操作实现准备好的教学器材实践活动,进行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实践探究活动,在初中生获取等腰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让初中生感受动手实践所带来的教育意义,使初中生从亲身实践中,数学素养以及学习品质得到有效树立和培养[1].

二、个体实践与集体合作相结合

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其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进程,既有着各自独立自主的实践活动,又有着相互包容的集体活动. 师生之间的集体活动中, 包含了学生的独立学习活动. 学生的个体实践活动中,又离不开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合作实践活动. 教师只有将学生主体特性深刻展示以及双边特性有效呈现,才能达到教与学“质”与 “量”的“双丰收”.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不能将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又不能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集体活动落实于教学全过程,使初中生学习活动产生“疲劳”,疲于应付. 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目标要求、 重点难点等多方面教学因素,在知识要点、学习难点或解析案例等关键环节,结合初中生数学课堂学习实际情况,有选择性、 针对性地组织初中生开展自主实践探索活动或师生、生生合作探究活动,在个体实践和集体合作的多边活动中,推进教学进程,提高教学效能. 如“已知有一个形如y = kx + 3的一次函数, 点( 1,4) 是该函数经过的一个点,试求出这个函数解析式以及不等式kx + 3小于等于6的解集”案例讲解活动中,教师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根据初中生当时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将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有效结合,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生: 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条件,指出该问题涉及到的知识要点是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函数解析式以及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

生: 小组合作分析,结合条件内容,推导解决问题思路,得到分析过程: 可以根据一次函数图像所经过的点,将其数值代入函数式中,即可求出函数解析式. 根据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以及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关系,从而求出不等式的解集.

师: 组织学生根据解题思路,开展解答问题活动.

师: 点评,介绍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解答步骤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答以及步骤.

在上述设置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既有初中生自身的单独探究研析活动,又有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集体合作探讨活动,这两种活动相互融合,共同推进着案例讲解进程,达到了教学效能与能力培养的双丰收.

三、有序引导与反思剖析相结合

数学是抽象性的思维艺术,需要较强的推导性和严密的逻辑性. 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时,不仅要让初中生能够“顺叙”,由条件内容及其内在联系,推导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或策略. 同时, 还要能够结合教师指导点拨,进行“倒叙”,反向推导出问题解答的过程,进行认真地剖析整改,完善补充探析活动进程,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思维过程和数学素养. 而教师的有序引导和反思剖析二者活动,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实践活动形式,但其活动是在同一过程、同一环节中开展和完成的. 因此,教者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切实做好学生数学思维、探究分析等活动的引导工作,指导初中生抓住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刻的分析和探究,从而判断推导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发挥初中生已形成的反思能力,鼓励初中生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回头看”,找出其存在不足,引导初中生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更为科学、严谨的思维过程,提高初中生数学思维实效[2].

四、直观训练与抽象思维相结合

数学学科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育学认为,直观训练,是学生有效假设和深入猜想的有效手段,它能利于学生推陈出新,提出新的观点和思想,同时,也利于人们科学选择路径方法. 但随着数学学习活动的不断深入, 数学学科知识抽象性更为明显,数学知识、问题案例等数学内容,已经不能直观展示于学生面前,需要学生进行抽象性的思维活动. 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要利用数学学科的图形符号直观特点,将数学知识内容进行直观展现,使初中生对抽象数学知识有直观形象的认知. 同时,教师应有所侧重,强化“抽象性”训练,对某些较为直观易见的数学知识点,也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性的思维,逐步培养抽象思维的自觉习惯. 如“m为何值时,方程x2+ 2mx - ( m - 12) = 0的两根都比2大. ”讲解中,教师组织初中生进行共同研析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意识到,此问题,如果单从方程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具有较大难度. 但如果通过数形结合解题思想策略,将方程的两根( 数) 看成一个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 形) ,此题就可以转化为: m为何值时,抛物线y = x2+ 2mx - ( m - 12) = 0与x轴的交点在点( 2,0) 的右侧,这一思路解答就十分简便和容易. ”在此进程中,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数形结合解题思想得以有效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性”训练和“抽象性”训练,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教师应改变教学理念,将“直觉性”和“抽象性”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

篇5: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建筑制图学是一门科学, 建筑制图概念的建立与建筑规律的发现都以建筑事实为依据。制图是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学生只有重视制图, 才能使建筑专业学习获得成功;只有通过观察建筑实物,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建筑制图知识。在建筑制图教学中,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融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于一体,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对探究性课堂的认识

探究性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主动寻找答案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 亲历探究知识或问题的过程,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科学素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活动单导学也正是应用了这一模式。

二、探究性课堂教学从体验入手

关于如何提高探究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我们尝试了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 以“有效教学”为理念的活动单课改课堂, 取得了明显效果。

1. 发现问题

(1) 鼓励学生提问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不仅应该鼓励学生提问, 而且要引导他们善于提问, 使他们能由浅入深, 逐渐达到思考, 能创造并建立探究思想的目的。

(2) 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

在建筑制图教学中, 除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之外, 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习组合体投影时, 可设计一个课堂:设计三维动画模拟某一形体的叠加、切割、组合的全过程, 并利用动画旋转展示不同的方位, 配以文字解释 (注释部分可采用闪烁、放大) 再辅以优美动听的背景音乐, 使学生在一个轻松、优美、愉悦的双边、多边活动的情境中完成组合体的拆分、组合、识图、绘图等原本十分枯燥的学习任务。

2. 提出假设或猜想

不同的学生对问题讨论分析后提出的猜想往往不同。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堂加以验证, 杜绝学生半途而废。教师要指导学生, 特别是要帮助和指导那些有困难的学生完成课堂设计方案, 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和活动经历。让学生多提猜想, 激发学生的热情, 然后再对提出的猜想在小组内进行提炼。在提炼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猜想也需要有一定的道理, 而不是乱说, 进而再进入课堂从而检测猜想是否正确, 形成正确的结论。

3. 加强课堂探究, 变演示课堂为学生探究课堂

探究的过程首先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演示课堂为学生探究课堂的过程, 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改进课堂方法的兴趣。组织学生观看诸如悉尼歌剧院、巴黎罗浮宫等世界知名建筑片以及北京奥运会一些场馆的效果图, 参观学校的建筑群体和规划图、设计图纸、部分毕业生的优秀作业展, 简述每一栋建筑物从构思、设计到建造过程中不同阶段工程技术人员交流的唯一信息载体就是图纸。这样,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 又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

4. 及时总结课堂方法

应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当学生听完了课后, 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堂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有步骤地渗透、总结科学研究的方法。把科学方法渗透到建筑制图教学活动中, 就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的观念

“活动单导学”模式实施的关键是教师。教师是教学中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 直接影响教学氛围和教学效率。因此, 积极高效的探究性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1. 充分认识课堂在建筑制图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的活动单通过集体讨论, 提出修改意见, 同时, 想方设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单的设计中, 努力设计出比较切合学生实际的活动单。在探究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来,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潜能、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

2.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要重视课堂探究的过程, 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活动中, 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 让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充分发挥组内成员相互帮助、竞争合作的热情。

上一篇:惜分飞,惜分飞辛弃疾,惜分飞的意思,惜分飞赏析下一篇:2010年春季运动会开幕词